曹雪芹红楼梦后40回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23:41:35 作文素材
篇一:《红楼梦》后40回作者就是曹雪芹?
【原文编者按】自问世以来,《红楼梦》的研究就一直没有断过。《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取得了较为普遍的共识,但版本问题却历来争论不休。前不久,在台北大学文学院的“白先勇人文讲座”中,一直致力于推广传统文化,同时作为《红楼梦》忠实读者的白先勇老师,就《红楼梦》的艺术成就和版本问题,做了精彩的演讲。
历来一种较为流行的红学观点认为:“庚辰本”才更接近于曹雪芹的原著,拥有一百二十回的“程乙本”的后四十回为高鹗续编,并非曹雪芹原作。然而在仔细比较了这两个版本之后,白先勇提出了自己的质疑:“庚辰本”在人物塑造方面的诸多矛盾,恐怕是抄书者做了不少手脚的结果;而“程乙本”后四十回在文字丰采、艺术价值上面并没有明显的逊色于前八十回,甚至出现了不少有过之而无不及的亮点,在没有明确证据证明的情况下,就姑且相信是曹雪芹的原作吧。
在演讲结尾,白先勇对自己的观点做了总结:“张爱玲极不喜欢后四十回,她曾说一生中最感遗憾的事就是曹雪芹写《红楼梦》只写到八十回没有写完。而我感到我这一生中最幸运的事情之一就是能够读到程伟元和高鹗整理出来的一百二十回全本《红楼梦》。” 白先勇:游大观园
2014年春季,台大文学院由趋势科技文教基金赞助的“白先勇人文讲座”开课,种种因缘巧合,这次轮到我担任讲座教授。自从1994年我在加州大学提前退休后,二十年来,虽然曾在多所大学演讲,参加讲座,但从未全程授课。教书对我来说,责任重大,必须全心投入,全力以赴,所以不敢轻易答应。此次面对台大“白先勇人文讲座”,不免亦有所踌躇。张淑香教授劝我道:“你应该在台大教《红楼梦》。”她说现在大学生很少有耐心看大部头的经典作品了,这对学生的人文教育有很大的影响。她这番话恰恰触动了我的心思,“五四”以来,我们的教育政策一向重理工轻人文,尤其偏废中国传统文化课程,造成学生文化认同混淆,人文素养低落,后遗症甚大。
近年来,我致力推广昆曲,替北大、香港中大、台大设立昆曲讲座,就是希望这些龙头大学的青年学子有机会欣赏到昆曲之美,希望他们重新亲近我们的传统文化。我在美国加州大学也曾教过多次《红楼梦》,但回到母校教授自己的学弟学妹,心情到底不同。至少选我课的同学,有机会跟着我,把这本旷世经典从头细读一遍,希望通过这部古典文学杰作,同学们也会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所感悟,受到启发。
《红楼梦》的艺术成就
《红楼梦》本来就应该是大学人文教育必读的一本文学经典:首先,《红楼梦》是中国文学最伟大的小说,如果说文学是一个民族心灵最深刻的投射,那么《红楼梦》在我们民族心灵构成中,应该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9世纪以前,放眼世界各国的小说,似乎还没有一部能超越过《红楼梦》,即使在21世纪,在我阅读的范围内,要我选择五本世界最杰出的小说,我一定会包括《红楼梦》,可能还列在很前面。
《红楼梦》是一本天书,有解说不尽的玄机,有探索不完的秘密。自从两百多年前《红楼梦》问世以来,关于这本书的研究、批评、考据、索隐,林林总总,汗牛充栋,兴起所谓“红学”、“曹学”,各种理论、学派应运而生,一时风起云涌,波澜壮阔,至今方兴未艾,大概没有一本文学作品,会引起这么多人如此热切的关注与投入。但《红楼梦》一书内容何其复杂丰富,其版本、作者又问题多多,任何一家之言,恐怕都难下断论。
我在台大开设《红楼梦》导读课程,正本清源,把这部文学经典完全当作小说来导读,侧重解析《红楼梦》的小说艺术:神话架构、人物塑造、文字风格、叙事手法、观点运用、对话技巧、象征隐喻、平行对比、千里伏笔,检视《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如何将各种构成小说的元素发挥到极致。曹雪芹是不世出的天才,他生在18世纪的乾隆时代,那正是中国文化由盛入衰的关键时期,曹雪芹继承了中国文学诗词歌赋、小说戏剧的大传统,但他在《红楼梦》中却能样样推陈出新,以他艺术家的极度敏感,谱下对大时代的兴衰、大传统的式微,人世无可挽转的枯荣无常,人生命运无法料测的变幻起伏,一阕史诗式、千古绝唱的挽歌。
曹雪芹造像 立轴 设色纸本 王子武/绘
19、20世纪西方小说的新形式,层出不穷,万花竞艳,但仔细观察,这些现代小说技巧,在《红楼梦》中其实大都具体而微。《红楼梦》在小说艺术的成就上,远远超过它的时代,而且是永恒的。例如现代小说非常讲究的叙事观点之运用,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用的是全知观点,但作者是隐形的,神龙见首不见尾,完全脱离了中国小说的说书传统,亦没有18、19世纪一些西方小说作者现身干预说教,作者对于叙事观点的转换,灵活应用,因时制宜。
例如大观园的呈现:大观园是《红楼梦》最主要的场景,如何介绍这些主景?我们读者第一次游大观园是跟贾政进去的。第17回大观园落成,贾政率领众清客以及宝玉,到园内巡视题咏,因此大观园的一景一物、一草一木,都是随着贾政的视角而涌现,贾政是《红楼梦》中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代表人物,在他眼中,大观园是为了元妃省亲而建造的园林场所,
是皇妃女儿的省亲别墅、家庭聚会的地方。功能意义完全合乎儒家伦理的社会性,因此,贾
政视角的大观园是写实的、静态的,我们读者这时看到的大观园就如同一幅中规中矩的工笔画。
红楼梦第十七回“大观园试才题对额,荣国府归省庆元宵”
我们第二次再游大观园的时候,导游换成了刘姥姥,从刘姥姥的观点看出去,大观园立刻完全换了一幅景象。第40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由于刘姥姥的出现,大观园似乎突然百花齐放,蜂飞蝶舞,热闹起来。刘姥姥是个乡下老妪,她眼中看到的大观园,无一处不新奇,大观园变成了游乐园,如同哈哈镜中折射出来的夸大了数倍的景物。“刘姥姥进大观园”,我们跟着这位“乡巴佬”游览,也看尽了园中的奇花异草,但刘姥姥这个人物远不止于一位乡下老妪,在某种意义上,她可以说是一个土地神祇——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土地婆。她把大地的生机带进了大观园,使得大观园的贵族居民个个喜上眉梢,笑声不绝。
刘姥姥把“省亲别墅”的碑坊看成“玉皇宝殿”,事实上大观园的设计本来就是人间的“太虚幻境”,只是太虚幻境中时间是停顿的,所以草木长春,而人间的“太虚幻境”大观园中时间不停运转,春去秋来,大观园最后终于倾颓,百花凋谢。利用不同的叙事观点,巧妙地把大观园多层次的意义,一一展现出来,这是《红楼梦》的“现代性”之一。
《红楼梦》第四十回“史太君两宴大观园,金鸳鸯三宣牙牌令”
《红楼梦》的中心主题是贾府的兴衰,也就是大观园的枯荣,最后指向人世的沧桑、无常,“浮生若梦”的佛道思想。大观园鼎盛的一刻在第40回,贾太君两宴大观园的家宴上,刘姥姥这位土地神仙把人间欢乐带进了贾府,她在宴会上把贾府上下逗得欢天喜地,乐得人仰马翻,那一段描写各人的笑态,是《红楼梦》最精彩的片段,整个大观园都充满了太平盛世的笑声。第108回:“强欢笑蘅芜庆生辰,死缠绵潇湘闻鬼哭”,此时贾府已被抄家,黛玉泪尽人亡,贾府人丁死的死,散的散。贾母为了补偿宝钗仓促成婚所受的委屈,替宝钗举行一场生日宴,可是宴上大家各怀心思,强颜欢笑,鼓不起劲来;一场尴尬的宴席,充分暴露了贾府的颓势败象,宝玉独自进到大观园中,“只见满目凄凉”,几个月不到,大观园已“瞬息荒凉”,宝玉经过潇湘馆,闻有哭声,是黛玉的鬼魂在哭泣,于是宝玉大恸。荒凉颓废的大观园里,这时只剩下林黛玉的孤魂,夜夜哭泣。曹雪芹以两场家宴,用强烈的对比手法说尽了贾府及大观园的繁盛与衰落,一笑一哭,大观园由人间仙境沉沦为幽魂鬼域。 大观园走向败落的关键在第74回“惑奸谗抄检大观园,避嫌隙杜绝宁国府”,贾府自己抄家,因而晴雯被逐冤死,司棋、入画、四儿等人皆被赶出大观园,芳官等几个小伶人也被发放,连宝钗避嫌也搬出大观园,一夕间,大观园顷刻萧条,黯然失色。抄大观园的起因是在大观园中,贾母ㄚ鬟傻大姐拾到了一只绣春囊,一只绣春囊却颠覆了贾府儒家系统宗法社会的整个道德秩序。这只绣春囊不过是司棋及其表弟潘又安两人互赠的纪念物,一对小情侣互通私情的标记。可是看在贾府长辈王夫人、邢夫人的眼中,就如同“伊甸园中爬进了那条大毒蛇”(夏志清语),危及了大观园内小姐们的纯真。这就牵涉儒家宋明理学“存天理去人欲”的极端主张,对人的自然天性有多大的斲伤了。这也是曹雪芹藉宝玉之口,经常提出的抗议。
篇二:红楼梦后40回的看法
红楼梦后40回的看法
《红楼梦》,这一部和《西游记》、《三国演义》、《水浒传》合称为中国历史上的四大名著。其必定有比其他书更有利的地方,才能够被称为这个有着浓厚的历史氛围以及古老、人口众多的国家的四大名著之一。
刚翻《红楼梦》的前几回,觉得人物繁多,关系复杂。读得实在有点头晕。
许多看过《红楼梦》一书的人都有一种疑问。《红楼梦》的前80回和后40回到底是不是曹雪芹所作?有许多人认为,《红楼梦》的前80回是曹雪芹所著,而《红楼梦》的后40回为高鹗所著。
有人说,二者的纲上不同前80回以天地为纲,以宇宙为纲,后40回以封建君主为纲;前者超越了时空,超越了阶级,超越了国度,曹雪芹不买统治阶级的帐,皇帝自然不愿意给他饭吃了,所以他后半生穷困潦倒;后者向朝廷放得马屁很多,那嗟来之食自然是不少了,不过假如没前80回,我们今人可能都不知道高鹗乃何许人也。
从整体而言,后40回的叙述相对散漫,叙事节奏相对加快,而失去了前80回的错落有致。我们说,《红楼梦》是通过贾家写社会的,在前80回中曹雪芹的笔墨始终集中于贾府之内,尤其是大观园之内,只是偶尔提及贾府外之事比如铁槛寺中秦可卿的葬礼。而从后40回则可明显看出叙述频频跳出贾府,写贾政在外任期间怎样,写贾雨村怎样遇甄士隐等等,给人感觉有点任性点染之意,失之散漫凌乱。
其次,我觉得前80回和后40回在情感的表达方式上有差别。前
80回是用一种含蓄的、宁静平淡的方式表达的,是一种温和的阳光照在身上的那种温暖的表达。而后40回是另一种的表达方式,是声嘶力竭地大声喊着“我爱你”,没有前80回的含蓄之情。
《红楼梦》里的诗词一直是我喜欢《红楼梦》的原因之一。但是,后40回的诗词数量明显减少了。曹雪芹在前80回中写了许多好诗好词,这一直是《红楼梦》的一大亮点。然而,后40回的诗词数量减少,是前80回和后40回巨大差别中一个影响较大的因素。前80回中有金陵十二钗、红楼梦曲等等的好诗词。林黛玉是诗的化身,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诗篇,那林妹妹会是何种形象。如果没有《芙蓉女儿诔》、《紫菱洲歌》,贾宝玉将会是何种形象。
而且,《红楼梦》后40回对人物的性格描写也与前80回有所不同。例如:
小说第八十二回写道:
黛玉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
试问,超凡脱俗的林黛玉怎会说出这等“势欲熏心”的话来呢?林黛玉向来不会说出这等要宝玉去考取功名的话来的。高鹗有此功名利欲之心,借贾政、宝钗等人之口抒写就行了,何必让林黛玉也出此有损
其空灵形象的俗话呢?
所以,如果我来为《红楼梦》续写的话。对于诗词上,应该是要花很多功夫的。还得保持前80回中人物的性格。
虽然后40回到底是谁写的仍然有疑问,但是,对于我们读者来说,并不是来研究到底是谁写的。读者只需要读一本好书。这就已经足够了。
篇三:如何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
如何评价《红楼梦》后四十回?
一、 以什么态度评价后四十回
肯定派与否定派之所以长期严重对立,争论不休,除了见仁见智以外,主要是他们所取的态度不够正确,所取的标准也不相同。窃以为要正确评价后40回,首先应从实际出发,抱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面对的是这样的客观事实: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只留下前80回,80回以后的未定稿大部都“迷失“了,也许永远再也找不到了;幸好曹雪芹的某一亲人据其残稿续补了后40回,又经程、高整理编辑,与前80回合成全壁,付梓问世,流传二百余年,为历代读者所接受。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应该怎样对待后40回呢?是否像有的红学家所主张的那样,把它从《红楼梦》中“割掉”?“割掉”以后又怎么办?是让它再度变成没尾巴的蜻蜓《石头记》呢,还是由那位主张“割掉”的红学家重新续作出与前80回相称的新后40回呢?若是前者,广大《红楼梦》爱好者肯定不会答应。因为120回本的《红楼梦》作为一个整体已活在读者心里,是任何人也拆不开去不掉的,甚至把后40回作大的改动也难被读者接受。电视剧《红楼梦》根据“脂批”所披露的若干资料和某些红学家的“探佚”而改编的一些情节不为观众接受,就是一个有力的证明;若是后者,恐怕那位红学家难以写出与80回相称的文字,甚至也难写出他要割掉的后40回水平的文字。所以我们还是面对现实,尊重历史,顾及读者,承认后40回与前80回已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实事求是地去研究和评价它。
这里所说的实事求是地评价,还有一层意思,即后40回是补续之作而非原著。它与前80回既有连续性、统一性,又有特殊性、差异性。因此,既要用前80回衡量它,又不能完全以前80回为标准去要求它,而应充分考虑到补续作品的差异性和特殊性。众所周知,续补别人的作品要比自己创作困难得多,补续者需时时体会原著者的创作主旨和构思,深刻理解和准确把握每一个人物的性格,处处寻觅并跟定前面的线索,规步矩行,亦步亦趋,力求写得“像”原著。这势必要限制他的思维和才情。所以“学其上者仅得其中,学其中者仅得其下,”这几乎是一个规律,后40回的补续自然也不会例外,更何况是续补《红楼梦》这样的稀世杰作呢?再说《红楼梦》到了80回,曹雪芹“像上帝创造世界”一样已创造出一个新奇美妙无以复加的艺术世界,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其艺术结构又是那样千头绪万端,盘根错节,宏伟而精致;丰富奇诡、变幻莫测的情节又是写得那样曲折跌宕,摇曳多姿,而矛盾冲突也渐趋高潮。到了这一步,再往下写就难了,正所谓“盛极难继”。别说续补他人之作,就是文学巨匠的名著,如《三国》《水浒》、《战争与和平》、《静静的顿河》等,都有些后劲不足,精彩渐失。其原因就是前边写得太好了,后边就难以写得再好。《红楼梦》的续补者就是在这种情形下背起了补续后40回的十字架,那补续的难度就可想而知了。他能补续出后40回那样的水平,实在难能可贵。其他40余种续书均被淘汰,惟独这个后40回流传下来,经受住了历史的考验,就足以证明了它的艺术生命力。想到这一情理,再联想维娜斯的断臂至今没有植上,就不应该责骂补续者,而应该深深地感谢他;不应该对后40回过于求全责备,而应该平心静气地研究它,评论它。我们这样说,并不是原谅补续者的种种失误和荒谬,降低评价后40回的标准,而是说应该考虑续补之作的特殊情况。
二、用什么标准评价后四十回
否定派与肯定派严重对立的另一个原因,是他们的着眼点和评价标准不同。否定派多是以考证为主的红学家,他们总是以考证的目光和习惯,以第5回的种种预示和脂批披露的80回以后的一些情节为准的,去对照和衡量后40回,看哪里相合,哪里抵牾;哪里一致,哪里悖逆;加之头脑里先有一个“伪作”在,于是越看越不合,越看越悖逆,越看越转相,结果细缝变成了鸿沟,微斜而成为倒塌,最后成了一塌糊涂。既然后40回如此拙劣,附丽曹雪芹的杰作岂不成了赘疣?因而深恶痛绝,忍无可忍,必欲割掉而后快。肯定派多是以文学评论为主的红学家和一些作家,他们多以审美的目光和文学评论的角度分析评价后40回,似乎不太看重枝节上的差异,而更注重整体的悲剧效果。也许有的红学家太爱《红楼梦》了,竟认为后40回也是曹雪芹的原著,只见其美而不见其丑,觉得通体皆美。这就失于偏颇,不能做出正确的评价。这说明,要正确评价后40回,首先应该把版本研究与文学评论区别开来。从事版本研究和考证的红学家,尽可以考证分析后40回哪些地方违背了曹雪芹的创作主旨和艺术构思,哪些地方与前80回失枝脱节,甚至扭曲悖逆。但这是另一种学问,说到这个地步也就可以了;而不能因为后40回有违背曹雪芹原意的地方,就将其一笔抹杀。肯定派则应该从文本出发进行文学评论;既要把120回作为一个整体,看到它们的统一性和整体效果,也要看到后40回与前80回的差异;既要看到它好的一面,又要看到它的种种不足,给予全面的科学的评价。
其次,评价后40回,大家应该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说后40回好或者不好,成功还是失败,或者亦好亦坏,到底以什么为标准呢?当然最好以曹雪芹的原稿为标准,可惜早已“迷失”;以第五回的预言为标准吗?可以以它为标准,又不能完全以它为标准。因为即使是曹雪芹也没有完全按预言去写(如秦可卿由淫丧改为病死、因麒麟伏白头双星);以“脂批”披露的80回以后的若干资料为标准吗?它们只是些支离破碎的情节,而且也许并不是定稿的情节,所以不足为据;以前80回为标准吗?二者有可比性,又有不可比性,它只能作为参照系。窃以为评价后40回,应从补续之作的实际出发,把它放到《红楼梦》整个艺术体系中,看它与前80回在结构上是否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并形成有机的整体;看它是否保持并发展了反封建的主题,最终形成了悲剧;看人物性格在后40回中是否保持了“坚定性“并得到了发展和丰富;看它在语言风格上是否与前80回保持一致。总之,看它的思想性和艺术成就到底如何。
三、我对后40回的基本看法
一部文学作品,绝不会因几个权威评论家的吹捧而辉煌不朽,也不会因他们的贬斥而销声匿迹,最终是要受社会和历史的检验,因为最公平最具权威的评论家乃是广大读者和时间。120回本的《红楼梦》能流传200余年而不衰,就是对它做出的最公正的评价。我以为后40回的思想性和艺术性虽然不如前80回,存在不少毛病与缺陷,但就总体而论,补续基本上是成功的,难能可贵的。下面谈谈我对后40回的几点看法。
1、后40回的功绩和价值之一,就是它完成了《红楼梦》的情节故事,使之成为一部完整的作品。这对〈红楼梦〉的流传和艺术价值的实现都有重大意义。乾隆时人舒元炜,在其整理的80回《红楼梦》抄本“序言”中说:“惜乎《红楼梦》之
观止于八十回也。全册未窥,怅神龙之无尾;阙疑不少,隐斑豹之全身。”[3]舒元炜感叹“神龙无尾”的“惜乎”之情,是天下读者的共有之情。设如《红楼梦》只有前80回,“神龙”而无尾,人们会感到多么遗憾!中华传统文化又有多么大的缺失!庆幸的是,曹雪芹的某一亲人补续了后40回,给这无尾的“神龙”植上了一尾,使这条神龙真正飞腾了起来。张新之说120回本《红楼梦》“如常山蛇首尾相应,安根伏线,有牵一发全身动之妙。”显然有些过誉。仅就故事情节而论,举其大者,如凤姐的结局,香菱、巧姐、平儿等的命运结局,都违背了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人物命运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最后加上的所谓皇恩浩荡,官复原职,家业复初,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更是荒谬不堪。此外尚有不少失枝脱节和悖逆之处。不过就总体来说,后40回基本上体现了曹雪芹的艺术构思,是按第五回确定下来的框架和预示的结局,从80回的发展趋势和内在的联系上补续下去的。首先是两连条主线的紧密连接。宝黛的爱情悲剧这条主线,在前80回里,经过爱情的萌生、试探、定情的几个阶段,已发展到两心相知,彼此默契,生死不渝的地步;也正是在这时,他们的热恋引起了当权者的警惕和不满。抄检大观园,不仅是对少女们的残酷镇压与摧残,也是对宝黛爱情的当头棒喝;晴雯之死和《芙蓉女儿诔》,分明是对黛玉之死的预示。但是悲剧还未形成。到了后40回,金玉良缘与木石前盟的斗争更加激烈,当权者终于向他们下毒手了。王熙凤秉承贾母、王夫人的意旨,巧施“掉包计”,弃黛娶钗。于是黛玉“绝粒”、“焚稿”、“魂归”,宝黛爱情的悲剧终于形成。围绕宝黛的爱情悲剧,先后还有元春的薨逝,迎春的惨死,探春的远嫁,惜春的出家,湘云丧偶,妙玉被劫,以及鸳鸯等的死亡,共同形成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
与宝黛爱情悲剧这条主线交叉并行的是贾府盛衰这条主线。前80回,作者异常精确地叙写了贾府怎样由“烈火烹油,鲜花着锦之盛”逐渐走向衰落的过程:他们生活上的豪奢无度,经济上的入不付出,道德的沦丧,教育的失败和后继无人,以及各派之间的尔虞我诈,勾心斗角,冲突不断。此时的贾府已是危机四伏,矛盾重重,大有大厦将倾之势,但尚未倒塌。到了后40回,贾府的各种矛盾更加白热化,开始总爆发,内外上下交攻,才彻底衰败。先是元春薨逝,贾府失去靠山;锦衣军抄家,贾府受到致命的一击;再下来是贾母和凤姐死亡,宝玉失踪,贾府这才“呼啦啦似大厦倾,昏苍苍似灯将尽!”树倒猢孙散,便彻底败亡了。在历史看来,这是势之必然;在贾府的人甚至作者看来,这也是一种悲剧。
总之,后40回的补续,无论是主线的演进,故事的发展,情节的穿插与转换,以及多数人物的命运结局,大体上都是合乎曹雪芹的艺术构思和生活逻辑的,是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彼此连接和契合得也较为紧密自然。这犹如断肢再植一样,不仅接上了骨骼皮肉,而且将血管和神经都大致接上了,接活了。于是后40回与前80回便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后40回坚持并发展了《红楼梦》的悲剧主题。按照曹雪芹的创意和构思,《红楼梦》是一部彻底的悲剧,即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为中心的“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和贾府的彻底败亡,以揭示封建势力在扼杀新生势力的同时,它自己也归于灭亡的历史必然性。应该说后40回较好地完成并深化了这一悲剧的主题。因为在前80回中,虽然也写了封建统治者对新生代的一次次迫害和摧残,特别是通过宝玉挨打、抄检大观园,先后造成秦可卿、玉钏、晴雯、尤三姐之死,茜雪、司棋、入画被逐,出现了“悲凉之雾,遍被华林”的惨景,但宝黛的爱情悲剧、多数少女的悲惨命运还没有真正形成;贾府虽逐渐露出衰败的迹象,其架子却尚未甚倒,封建势力依然强大。只是到了后40回,宝黛爱情悲剧才真正形成,众少女也才死的死,散的散,终于演成“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大悲剧,贾府也最终走向灭亡。诚如鲁迅先生所说:“后四十回虽数量止初本之半,而大故迭起,破败死亡之相继,与所谓‘食尽鸟飞独存白地’者颇符,唯结末又稍振。”
所谓“结尾又稍振”,是指“官复原职”,家业复初,兰桂齐芳的光明尾巴。它历来为人们所诟病,特别是成为否定后40回的一个把柄。其实,这不过是补续者出于恋旧的情结,一相情愿地添上的一朵纸花,显得十分虚假。它怎能敌得过那血淋淋的事实?怎能驱散得了那悲凉的浓雾?
我们说《红楼梦》是一个悲剧,是“彻底的悲剧,悲剧中之悲剧,”[4]这个悲剧是由后40回最后完成的,而且写得是那样惊天动地,震古烁今,感人肺腑,催人泪下。二百多年来,哪一个《红楼梦》的读者没有被这一悲剧深深打动?这是它与前80回在精神上的一致,最本质的契合,也是它能够被读者所接受,经受住历史考验的一个重要原因。可以说这是后40回的最大的功绩和价值。
3、基本上保持了人物性格的“坚定性”,并在新的形势下得到发展和丰富。前80回,人物性格虽然已十分生动鲜明,一个个都是活的真人;但人物的命运还在发展中,他们的人生还不完整,他们的性格还待进一步丰富和深化。贾宝玉在前80回中,虽然他已遭受了笞挞和魇魔法的痛楚和灾难,看到了一些人的不幸和死亡,也隐约感到了爱情的无望,但总的说来,他仍处在温柔乡里,过着无忧无虑的富贵生活。但到了80回以后,他便面临着严峻而残酷的考验:他的爱情遭到当权者的扼杀,他所热爱的少女一个个被迫害而死,尤其是他的最爱林黛玉的死,使他痛不欲生,对那个世界彻底绝望。他虽然与宝钗结为夫妻,却是“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这时他由多情变成了无情——这就是宝玉的所谓“情极之毒”——事物走向了反面。他对人生有了更痛切的体验,对社会更深刻的认识,他“大彻大悟”了。于是他悬崖撒手,飘然而逝,又化作一块石头,回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完成了他的人生回环。如果没有后40回,贾宝玉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他的性格就不能得到发展和深化。但他的有些作为却遭到质疑和批评。如他“两番入家塾”、做八股文、科举等,认为这是违背了宝玉的性格。其实,这是势之必然。这时的宝玉,年事已长,他再没有理由不上学,仍在内帏厮混;再者,不仅要看他做什么,更要看他为何而做,做的结果如何。他考取了举人,并没有去做“禄鬼国贼”,而是悄然而逝,不知所终。这分明是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决绝态度,怎么能说是与他的性格相违背呢?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人物的性格,都是在后40回中得到了发展和深化。例如薛宝钗,在前80回,虽然感到她有心冷和虚伪的一面,但总体上却表现出识大体,明事理,懂人情,温柔宽厚,忍耐谦让等性格特点。但她一旦登上“宝二奶奶”的宝座之后,截然变成了另一个人:她对宝玉的讥讽批评,对丫鬟的颐指气使,特别是对黛玉的死所表现出的冷酷,简直让人瞠目,亦复令人切齿。但静而思之,其实这是她性格发展的必然——隐藏于她灵魂深处的封建道德和为人原则,因时移势异,全揭去了面纱,露出了真面。此外,贾母、紫鹃、袭人、夏金桂等人的性格,在后40回中也都得到了丰富和发展,这里不再一一论列。
但在后40回里,有些人物的性格也遭到了扭曲。最明显的莫过于巧姐、平儿和香菱的最后结局。就连贾宝玉都做出了异常的举动,林黛玉也说出了有悖于她性格的话。如85回,贾政升了郎中,“宝玉心中自是甚喜”,“喜的无话可说”。这真是岂有此理!一向厌恶仕途经济的贾宝玉,元春晋为贵妃,他尚且“看得似有若无”,贾政升了一个郎中,他怎么会乐得如此不堪?再如从不劝宝玉走“仕途经济之道”的林黛玉,竟说出八股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的“混帐话”来。这的确有污二玉的清白,但却不能从根本上改变他们的性格。
4、在语体风格和表现手法上,后40回与前80回也大致保持了一致。有人运用计算机技术,对前80回与后40回在词语出现的频率、用语的习惯和句式的特点等进行统计和研究,得出了 “完全一致” 的结论。这种方法是否可靠,尚需研究。较为可靠的恐怕还是语感经验和艺术鉴赏力。虽然人各有别,但多数人的感觉还是比较公平正确的。本人在通读120回本时,并未有语言风格“绝非一人手笔”的感觉,反而觉得前后基本一致,有些章回写得也很好,甚至很精彩。如黛玉“惊噩梦”、“绝粒”、“焚稿”、黛死钗嫁等,可谓写得精彩绝伦,惊心动魄,让“愤者扼腕,悲者掩泣”,其笔墨的灵动与传神,与前80回相比毫不逊色。再如贾府被抄、贾母之死、袭人改志、宝玉别父等,也都写得相当生动感人。这些看法绝非我一人的偏见,许多小说家(如王蒙)[4]和一些红学家(如蒋和森、舒芜)[5]也都持这种看法。比如,蒋和森在其《红楼梦引论》中说:“经过程、高‘补遗’的《红楼梦》,虽有不少缺点甚至败笔,但也却除了一些可能在传抄过程中的讹误,此外在文字和个别人物情节上也作了一些润色,显得比较顺畅。总的来看,补书基本上遵循曹雪芹的原旨,保持了全书的悲剧主题,使很多读者产生连成一体的印象。有些情节也还处理得宜,文采笔致亦有可称处;特别是爱情悲剧的结局,表现得相当出色,以致两百多年了使无数的读者受到强烈的感染。这一事实本身,就是对补书的最好评价。”我以为这一评价是比较公允的。
后40回与前80回在语体风格和表现手法的主要区别是,后40回除少数章回外,再也没有了前80回那种纯净、典雅、流畅、生动、传神的优美语言;没有了触处生春,点铁成金的神来之笔;也没有了生气灌注、充满灵气的神韵。天才之笔变成了一般才人之笔,有时变成了平庸之笔甚至恶劣之笔。这当然是补续者的“劣迹“。
篇四:红楼梦后40回填空题
红楼梦后四十回练习题
1、迎春归去后,( )像是没这回事。倒是( )甚实伤感,叹息一回,宝玉因说要将接回家永住而被其嗔骂。午觉后在袭人的劝说下欲往园中散心,无意碰见( )( )( )( )钓鱼。
2、贾母道:“焉知不因我疼宝玉不疼环儿,竟给你们种了毒了呢。”王夫人道:“这老货已经问了罪,决不好叫他来对证。没有对证,赵姨娘那里肯认帐…..”“老货”指的是( )
3、宝玉下学回来去见( ),谈起( ),( )道:“我们女孩儿家虽然不要这个,但小时跟着你们雨村先生念书,也曾看过.内中也有近情近理的,也有清微淡远的.那时候虽不大懂,也觉得好,不可一概抹倒.况且你要取功名,这个也清贵些。”宝玉听到这里,觉得不甚入耳。
4、只因紫鹃一句话,勾起黛玉的梦来.黛玉觉得心头一撞,眼中一黑,神色俱变,紫鹃连忙端着痰盒,雪雁捶着脊梁,半日才吐出一口痰来.痰中一缕( ),簌簌乱跳.紫鹃雪雁脸都唬黄了。( )( )来探视黛玉,( )到底年轻,性情又兼直爽,伸手便把痰盒拿起来看。不看则已,看了唬的惊疑不止,说:“这是姐姐吐的?这还了得!"
5、( )赶了薛蟠出去,日间拌嘴没有对头,( )又住在宝钗那边去了,只剩得( )一人同住,发现( )意气不比从前,便想找机会闹事整治她。( )被气得肝气上逆,左肋作痛。
6、这日想看看宝玉读书进展得如何,便问他开笔做了题目没,宝玉回答做了三个,一个是《 》,一个是《 》,一个是《 》三字。”
7、巧姐儿得病,医生说须用( )来配药,凤姐煎药时,( )打发( )过来过来问候。因( )没见过( ),好奇想瞧,结果不小心把正在煎的药打翻在地,凤姐火从心来,大骂不止。
8、( )生日,贾赦贾政带了宝玉兄弟去拜寿。宝玉得到格外垂青。晚间宝玉回房时,袭人回说( )来过了,还送了个帖子。宝玉一看,上面皮儿写着“( ) 大人安禀”,便道;“这孩子怎么又不认我做父亲了?”
9、因为贾政升官做了( ),因此( )送戏来贺喜。正听戏时,薛姨妈和薛蝌被人急忙叫走,原来是( )打死了人。
10、一日惜春同( )下棋,宝宝悄悄观战,之后( )又同宝玉一起听黛玉抚琴。当晚( )竟梦见血多人来抢她,原来是走火入魔了。 ( )得知此事后便想若是她出家断不会有邪魔缠绕。
11、贾母因过( )岁生日,为消灾祈福发心要写三千六百五十零部( ),已发出外面人写了,又让鸳鸯请惜春写( ),惜春答应了。
12、这日天气陡寒,袭人拿了件( )让焙茗带给宝玉穿,这件衣服勾起了宝玉对( )的思念。宝玉到潇湘馆看望黛玉,宝玉走后,黛玉听见( )和( )谈论宝玉定亲的消息误以为宝玉与他人定亲,顿时心灰意冷,立意自戕。此后( )来探望黛玉,黛玉恍惚听见( )( )的谈话认定老太太主意将自己许配给宝玉,精神才清爽了许多,但贾母心里中意的却是( )。
13、薛蟠因吃官司不在家,( )( )借机勾引( ),未果。
14、( )带了四样洋货来贾府,贾政看了其中的( )( ),但因太贵而婉言谢绝。
15、甄家被抄,甄老爷便把奴才( )推荐到贾府。
16、一日,有人在贾府门上贴了一张纸,上面写着( )和( )的女尼们不清不白的关系,贾政气极,命贾琏处理。
17、怡红院原本枯萎的( )在十一月盛开,众人诧异,( )道是因为和暖之故,( )表示认同,( )认为必有原故, ( )笑道必是宝玉有喜事,花来报信,( )认为必非好兆,
是妖孽。 贾母过来赏花,宝玉匆忙迎接,事后发现丢失了( )。
18、元春于甲寅年( )月( )日因发( )而薨逝,存年四十三岁,那年十二月十八日立春。
19、在一连串的灾祸打击下,贾母让赖升媳妇去叫人给宝玉算命,说要娶了有( )的人帮扶他,冲喜才能好。为了不伤害宝玉黛玉,凤姐想出了一个( )来解决这个问题。黛玉无意中从( )那知道了宝玉合宝钗定亲的消息,万念俱灰。
20、黛玉自料万无生理,挣扎着将( )和题诗的( )拿来,狠命的撕那( ),哪里撕得动,最后一起丢进火盆中。黛玉气绝正是在宝玉娶宝钗的这个时辰。宝玉与宝钗成亲的当晚,看到喜娘是( ),竟似看见黛玉一般,及至新娘是宝钗,竟像在梦里一般愈加糊涂了。
21、贾政外放之时,调任海疆的( )写了一封书信给他,求娶( )。事后商议,贾母虽然不舍,独有( )反欢喜起来。
22、凤姐路遇可卿鬼魂,第二日散花寺的姑子大了来了,谈起( )的功德,凤姐听后便要去庙里求签。初一清早求了一签,查签薄看时,上面写着“( )”,众人都认为是好签,( )则说里头还有原故。
23、尤氏发烧不止,请毛半仙起卦,才得知是撞见了( ),( )随后也病了,谣言四起,后来请来倒是到园中做法事收妖,方渐渐好了。
24、( )等人瞒着贾政徇私枉法,贾政被人参了一本。
25、贾琏正在王夫人那请安,薛家老婆子慌慌张张走来,也没请安,便道“了不得了,又闹出事来了”。这事是指( )。
26、贾雨村因事在一小庙停留,见一老道甚觉面善,与之交谈,初听到( )两字,后闻( )一对,才知此人原来是( )。
27、醉金刚( ) 因酒醉冲突了贾雨村,他的妻女托( )说情,( )满口答应,没想事未办成,( )因此怀恨在心。
28、贾政回家设宴清酒,锦衣府堂官赵老爷带领司官进来,又有西平郡王来宣圣旨,原来是( )因交通外官等罪过,要被查抄。结果抄出许多禁用之物,在( )住所内抄出两厢( )和一箱( )。幸亏北静王及时赶到,查抄才暂时结束。( )( )被带走,宁府的焦大也来哭说( )( )也被捉拿了。
29、贾府被抄后家里难以为继,贾母将自己积攒的东西按房分派,分给贾赦、贾珍各( )两,凤姐( ),还将( )两交给贾琏作为送黛玉灵柩回南方的费用。
30、这日,已出嫁的( )回门,来向贾母请安,为博贾母欢心,建议给( )过生日。
31、贾母得病日重一日,延医调治不效,偏又听有人来报说( )回去后被痰堵住,孙家不请大夫。接着又人有来报( )死去。贾母病势更增,只想这些好女儿,一时想起( ),便打发人去瞧她,没想到( )的丈夫得了暴病。
32、贾母去世,享年( )岁。( )操办贾母丧事,却不得人心,急得吐血晕倒。( )想到贾母死后自己没有好结局便( )自尽了。
33、( )找惜春,惜春让她伴自己一宵,没想到当然晚上有贼闯入贾府,幸亏( )将贼人打跑。第二夜三更,贼人又到( )将( )掳走。被掳后,( )不甘受辱,( )而死。
34、( )在寺里得了暴病死去。凤姐病重,自知难以熬过去,恰好( )来贾府,便求( )替她求神祷告,并把( )托付给她。
35 ( )的姑子以巧言激惜春出家,众人劝解,惜春不听,剪掉( )。众人同意惜春出家但只能带发修行,不必去庵里,将迎春房子做了( ),( )自愿跟惜春修行服侍惜春。
36、宝玉又犯旧病,用药无效,一( )拿了通灵宝玉来,要( )两银子,可救宝玉。宝玉魂魄出了窍,随那和尚又到了( ),游历一翻后有所领悟,从此厌弃功名仕进,也看淡了儿女情缘。
37、 ( )( )( )三人密谋要将( )卖与一外藩,幸亏( )又到贾府,在王夫人等人帮忙下,将( )乔装成( ),连( )一起带到自己的家里暂时躲避。
38、宝玉、贾兰去赴考,宝玉中了第( )名举人,贾兰了中了第( )名举人。贾宝玉中举后便( )而去,贾政在护送贾母灵柩后回家路上见到宝玉向他拜别。皇上听说此事,便赐号宝玉( )。
39、袭人最后嫁给了( )。(
让( )去找( ),将《
)被甄士隐度托而去。贾雨村 》交给他。
篇五:《红楼梦》有多少未解之谜
今年是清代著名文学家曹雪芹逝世250周年。近日,一则“《红楼梦》后二十八回手稿回到祖国”的消息引发热议,其中无数的“雷人”情节更招致人们广泛质疑。自《红楼梦》诞生200多年来,便以精湛的艺术魅力为人们所喜爱,并成为世界文学经典之一。然而,纵观《红楼梦》,仿佛是一座曲折幽冥的迷宫,一直存在着数不胜数的难解之谜。
作者之谜——
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已争论了200多年,现在公认的说法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但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在石兄《风月宝鉴》的基础上改写而成的,还有的说“曹雪芹”是“子虚乌有”,不过是“抄写勤”的谐音。但是石兄是谁?抄的又是何人之作,一直也没有人得到确切的考证。而从目前已有的文献中可以说明:曹雪芹创作《红楼梦》不仅书中有交代,与他同时代人的诗文笔记中也有许多记载。但在《曹氏宗谱》里又没有他的名字,他的家世生平也有许多不解之谜。
书名之谜——
《红楼梦》开卷第一回说:“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成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作者一连提出五个书名。这些书名谁先谁后,彼此之间是什么关系?为什么曹雪芹最为欣赏的《金陵十二钗》竟默默无闻,而不知名的吴玉峰所题的《红楼梦》却盛行于世?为什么早期抄本大部分题名《石头记》?东鲁孔梅溪为什么又题作《风月宝鉴》等等,都是难解之谜。
背景之谜——
《红楼梦》到底写的是哪个朝代的事情,作者在书中没有做具体的交代,于是许多研究者通过对书中有关服饰、发型、官职、陈设、称呼的描写,反复推论,并得出各自的结论。有人认为是明朝,有人认为是清朝,并具体到康熙和乾隆年间。还有人持“非明即清”的观点,认为故事不是发生在明朝就是清朝。其实作者在书中已借用空空道人之口说出“无朝代可考”,也就是有意留下一个悬念,成为千古之谜。
主题之谜——
有关《红楼梦》的主题,至少有五种说法。一种认为《红楼梦》是政治小说,反映一段不可言明的“历史问题”;一种认为是爱情小说,讲述了宝、黛、钗的三角恋情;一种认为是曹雪芹的自传,是一部不可明传的“家史”;一种认为是作者发泄不满的愤世之作;还有一种
认为是虚幻小说。从《红楼梦》诞生至今,对其主题思想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过,成为一个最难解的谜团。
写作地点之谜——
《红楼梦》写于何处,也是红学界争论不休的焦点,目前比较通行的说法是北京西郊,并涉及海淀区的健锐营正白旗、红旗村、白家疃、杏石口、南辛庄、门头村等地,但具体位置很难确定。1971年4月居住在香山正白旗39号的舒成勋,维修房舍时,在西耳房的西山墙上发现了一批诗文墨迹,和有关曹雪芹的传说相合,并引起史学界、红学界、文物界的关注,经过考证,有人认为这里是曹雪芹晚年居住和写作《红楼梦》的地方。但也有相当多的人持怀疑态度,他们逐条考查了题壁诗的出处,得出都是转抄古书中的结论。尽管被称为“曹雪芹纪念馆”(也称曹雪芹故居),但并不为一些红学研究人士所认可。
后四十回之谜——
最为流行的说法是曹雪芹只写了前八十回,后四十回是由高鹗增补的,其结局并不是《红楼梦》本来的面目。也有人认为曹雪芹已写完了一百二十回,只是后四十回没有最终定稿就去世了,高鹗只不过简单整理了一下,人们在传抄时便署上了他的名字。此外还有“一百零八回”之说和“一百一十回”之说。但曹雪芹究竟写了多少回呢?恐怕永远也不得而知。
大观园之谜——
大观园是《红楼梦》人物活动的主要场所,?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鹗且蛔?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ren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人的世外桃源。然而红学家对这块乐土位于何方,也有几种针锋相对的意见:一种认为大观园“明北实南”,也就是说作者写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写的是金陵(南京)。并且具体指出大观园就是现在的南京利济巷大街的原清朝江宁织造署衙门遗址。另一种认为大观园“北主南从”,主要写北京,间接描写了一些江南的景观。有人甚至明确指出大观园就是北京什刹海李广桥附近的旧恭王府。近年来又有人考证,说大观园是以圆明园为蓝本写成的。但作者到底以何处景致为原型而写,也成为无解之谜。
脂评作者之谜——
在《红楼梦》之中,有很多眉批、夹批、回前回后批,这些批语的批者署名多为脂砚斋等。这位脂砚斋是何许人也?红学家对此各持己见。有人认为是曹雪芹之叔父曹顤。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堂兄弟,有人认为是曹雪芹本人,自己边写边批,有人认为是曹雪芹的好友敦诚和敦敏,还有人说是曹雪芹的续妻,即《红楼梦》中的史湘云。诸如此类,难以说得明白。时至今日仍有研究者,在不断研究探索。
人物数量之谜——
《红楼梦》中到底写了多少人物,众说纷纭,至今也没有一个确切的数字。从清嘉庆年间开始,就有人做过统计,但公布的数目不一。近年来还有人动用电脑进行统计,可统计出的数字也不一致。比较被人认可的统计是975人,其中有姓名称谓的732人,无姓名有称谓的243人。
主人公命运之谜——
高鹗的续书最后写贾宝玉悬崖撒手,出家当了和尚,但有人认为这不是曹雪芹所描写的结局。有人认为贾宝玉翻然悔悟,重新做人;有人认为贾宝玉最后潦倒而死;有人认为贾宝玉经过寒窗之后,金榜题名;有人认为贾宝玉路遇高人,随行而去。至于民间所流传的“版本”就更多了,这也成为《红楼梦》的谜团之一。本文摘自:《北京晚报》2013年9月13日第28版,作者:户力平,原题:《红楼梦》有多少未解之谜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