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成都农贸市场商铺出售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6:49 字数作文
成都农贸市场商铺出售字数作文

篇一:120301成都典型农贸市场考察总结

成都典型农贸市场考察总结

为了给上东五期农贸市场规划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我们考察了包括:幸福里农贸市场、锦绣东方农贸市场,益民菜市(光明厂店)、光明路蓉上坊菜市、东城菜市场等5个成都典型农贸市场,其中“锦绣东方农贸市场”具有较大的参考意义。通过总结分析,其主要的共性如下:

1、 经营规模:经营规模主要集中在4000-5000平米;

2、 层数:农贸市场部分多为1-2F,部分更高楼层空间用作茶楼、餐饮等其他商业经营;

3、 摊位面积:摊位集中在5-8㎡,内部商铺集中在8-20㎡;

成都农贸市场商铺出售

4、 空间指数:层高4.5米以上,内部主通道2-2.5米;

5、 通道入口:入口数量为4个以上,基本保证每个方向都有一个以上入口,内部三个以上消防通道,其中光明路蓉上坊菜市配备有2部自动扶梯;

6、 售价租金:商铺租金集中在100-150元/㎡/月,摊位费400-500元/月,售价在2.5万元/㎡左右,无其他管理费,根据位置不同略有差异;

7、 功能分区:为了保证整体形象,主入口主要为“廖记棒棒鸡”等精装修熟食商家,内部根据经营类型不同,主要分为蔬菜、水果、肉类、干杂、水产、冷鲜、卤菜等功能区域,同时设有市场管理办公室、卸货区、垃圾处理区等功能空间。

典型案例:

1、 锦绣东方农贸市场(重点参考)

地址:二环路东三段8号东秀一路

规模:建筑面积4306.11平米,农贸市场约1200㎡

空间指数:共4F

面积:摊位5平米左右,商铺8-30平米

租金及售价:铺面100-120元/平米/月,摊位费400-500元/月,无其他管理费

简介: 该农贸市场由城投集团投资750万元修建,于2009年6月开工建设,2010年5月份开始筹备并进行内部装修,由跳蹬河农贸市场经营管理公司负责经营。总建筑面积4306.11平方米,共三层,一楼为农贸市场,二楼为吴铭火锅,三、四楼为会所,包括茶楼、网吧、台球室等。市场部分共设有蔬菜、水果、肉类、干杂、水产、冷鲜、卤菜等十余个种类86个摊位、34间营业房,市场营业面积为1200平方米。

农贸市场实景外立面

菜市部分功能分区

内部环境

篇二:成都市商铺市场分析

成都市商铺市场分析

一. 市场环境分析

1. 宏观经济环境

1.1 GDP及第三产业平稳增长

2012年成都地区生产总值(GDP)将达到8100亿(预计),同比增长约为15%(预计)。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亿4000亿(预计),占GDP比例接近50%。在全球经济下滑、全国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成都经济社会仍然保持着较快的发展速度,主要经济指标增幅继续在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中排名第一,经济增长强劲。成都经济增速持续数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并且未来增长后劲十足。经济快速发展尤其是第三产业快速发展,为商业地产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 1:成都市GDP及第三产业增长情况(2005-2012年)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1.2 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节节攀升

成都作为西部的商贸中心,商贸发达,辐射面较广,消费品市场呈现持续繁荣景象。2012年1-11月,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79亿元,同比增长15.7%,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2573.45亿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86.4%。餐饮住宿业实现销售额405.54亿元,增长同样明显。

图 2:成都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情况(2005-2012年11月)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1.3 居民购买力继续增强

2012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7045元(预计),扣除物价上涨因素,实际增长超过10%。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上升,购买力不断增强。同时,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为20000元(预计),消费支出呈上升态势,居民消费意愿较强。

图 3:成都市人均可支配收入及人均消费支出情况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2. 市场动态

成都“北改” 荷花池将变现代商业商务中心

随着成都“北改”相关工作意见、政策和片区规划的陆续出台,北城传统商贸市场相对密集的荷花池片区未来发展、规划备受社会各界关注。《金牛区荷花池片区实施规划导则》经2012年第一次北城改造工程项目区实施规划联合审查会审查通过,根据规划,荷花池区域业态将整体提升,形成集精品零售、中高档商品展示、大型商业卖场、甲级写字楼、星级酒店、餐

饮娱乐为一体的商业商务中心。批发功能全面外移,打造全新商业商务中心。(华西都市报) 西南最大中欧贸易平台落户新都

继成都市委、市政府于2012年初启动“北改”工程以来,城北再次迎来重大利好。成都国际物联港与法国科麦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旗下的“欧洲商贸会展中心”正式签约,这是成都国际

五金机电城继与日本东吉贸易株式会社后的又一国际合作突破,标志着四川五金机电产业接轨世界,实现与国际标准、国际趋势的同步。

据了解,科麦思国际控股有限公司投资建造的欧洲商贸会展中心(International Industry

Trade Technology and Exhibition Center)占地130公顷,ITEC将成为欧洲最大的建筑群,聚集科技、经济、外交、生态等领域世界级资源,为中国企业和欧洲企业搭建一个重要的交往平台,帮助中国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合作伙伴,发现新的商业机会。(搜服焦点网) 成都获选“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

总部设于伦敦的《金融时报》是目前国际上影响力最大的财经媒体之一,被称为国际金融资本的“晴雨表”。杂志在成都报告中写道:“受全球经济危机的影响,中国东部沿海城市的增长放缓,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投向了内陆地区,其焦点就是成都。”

成都近几年的快速发展有目共睹,以其强大的市场辐射力与优良的投资环境,吸纳了英特尔、埃森哲、IBM、育碧、马士基、飞利浦等众多世界500强企业相继落户,令其成为“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加之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将落户成都,这让成都受到越来越多的国际社会的关注。正因为如此,FDI杂志亚洲编辑芭芭拉认为成都获选“亚太十大最佳外商投资战略城市”当之无愧。(成都商报)

成都天府新区赴深推介项目 签约117亿

12月18日,成都天府新区投资说明会在深圳举行。深圳企业与天府新区地方政府共签约16个投资项目,总投资额117.17亿元。本次投资说明会吸引华侨城集团、华为、腾讯、艾默生、伟创力(深圳)有限公司、深圳研祥集团、西门子、华强集团等上百家深圳知名企业。其中,研祥集团西南生产基地及总部项目、宝德中西部文化创意产业基地项目、太古集团冷链物流项目等16个投资项现场举行签约仪式,总投资额117.17亿元。(天府早报) 成都电商就业人数超4万 间接就业超36万人

《2011年成都市电子商务服务业发展报告》披露,2011年成都电子商务交易额达2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成都市电子商务交易额将突破6000亿元,占社会销售品零售总额的15%。作为电子商务产业链中的重要一环,去年成都电子商务服务业同样发展迅猛,多层次的电子支付格局初步建立,目前成都本土已有3家企业获得国家第三方支付牌照。 国务院:新建社区商业面积不得低于总面积10%

8月7日,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流通体制改革加快流通产业发展的意见》,意见对解决制约流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给予了相关政策层面的支持。

《意见》提及,要制定完善社区商业网点配置,其中,新建社区(含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小区、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安置住房小区)商业和综合服务设施面积占社区总建筑面积的比例不得低于10%。(华西都市报)

城市综合体成都标准首现

10月16日,成都市商务局和规划局首次对外披露了《成都市中心城区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规划管理补充规定(试行)》,推出了城市综合体的“成都标准”,其中规定城市综合体选址应监近轨道交通点,计入容积率的建筑面积在二坏内不宜小于15万平方米。(市规划局网)

二.销售市场分析

1. 整体特征

2012年成都市主城区商铺新增供应154.02万平方米,同比增加63.49%,成交68.02万平方米,同比下降10.48%。受住宅限购政策影响,住宅投资需求抑制,开发商通过加大商铺供应量以快速回笼资金,新增商铺供应大幅上升。但与此同时,由于实体经济下滑,投资信心不足,加上商铺投资门槛上升,在供应大幅放量的同时,成交量不升反降,市场供过于求情形较为突出。

图 5:成都市商铺供需情况(2004-2012年)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数据库

2. 供应特征

2.1供应震荡回落

2012年商铺供应持续放量,尤其是上半年4、6月供应激增,迅速将年度供应量推至较高水平,由于商业地产整体去化缓慢,市场销售情况不佳,下半年开始,市场推盘量开始放缓,供应震荡回落。但整体来看,2012年大量的城市综合体如新世纪环球中心、金牛万达广场、龙湖时代天街等项目持续供应,市场供应量出现持续较大攀升。

图 6:成都市商铺月度供应情况(2012年1-12月)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数据库

2.2商业广场占比上升

社区型商铺供应量为65.45万平方米,占到整体供应量的42.5%,市场占比出现一定下滑。社区型商铺一般以住宅底商的形式出现,作为商业配套满足社区的日常综合性消费需求。由于面积较小,价格相对较低成为市场主要产品。商业广场供应量为69.35万平方米,占整体供应量的45.0%。商业广场多以城市综合体项目出现,随着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蓬勃发展,商业广场占比持续上升。写字楼底商供应为15.07万平方米,约占9.8%的比重。由于近几年写字楼的市场开发量急剧攀升,写字楼底商也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图 7:成都市商铺供应类型(2010-2012年)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数据库

2.3 新增供应向外环发展 三环外占主导

从商铺供应环域来看,向外环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加剧。2012年三环外商铺供应量为102.12万平米,占到全年66.3%,外环商铺供应占比持续增大,三环内商铺供应占比则持续减少。由于中心城区土地资源日益稀缺,新开发项目较为有限,商铺供应趋于减少。随着房地产整体向外扩展,政府在新兴居住区规划了较多商业物业以弥补区域商业配套不足的问题,新增商铺供应呈现不断外移趋势。

图 8:成都市商铺供应环域分析(2010-2012年)

篇三:成都市农贸市场开发状况研究

成都市农贸市场开发状况研究

一. 成都市农贸市场的发展现状

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成都市旧城改造的脚步加快,市政府有关部门将大力推进农贸市场的配建工程建设。二环路内的占道菜市将有计划的全部拆除,并按“拆一建一”的大致要求,在未来3年内,二环路内将修建80至100个永久性农贸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除目前已经修建起来的包括大棚市场在内的79个,另外还需要修建50至60个永久性正规市场(不包括大棚市场)。成都将掀起一场农贸市场建设“革命”,这些农贸市场大都处于黄金口岸内。

农贸市场正经历着三个转变:地点——从室外到室内的迁徙;形态——从简陋到精致的蜕变;经营管理者——从街道办事处到民营企业的交接。

成都市农贸市场投资形成四大模式

模式一:农贸市场+住宅。如郭家桥市场。开发商在开发住宅时,将其一、二层建成了农贸市场。农贸市场作为住宅和周边居民的生活配套产品,预计经营10年左右就可收回成本。

模式二:农贸市场+专卖店。如建设路综合市场。开发商将底楼设置了268个菜市摊位,二楼由苏宁电器租赁经营,对逛菜市的人流进行了“二次使用”,使整个市场人气更旺。

模式三:综合商场。大学路市场就将采用这种模式。除农贸市场建筑面积4000多平方米的主体外,临街还设置了一排面积从10~50平方米的综合性营业商店。

模式四:休闲中心。如规划中的九里堤市场。地下停车场+农贸市场+超市+休闲娱乐中心。这也是本项目农贸市场最有可能的发展模式。

农贸市场的营运模式有两种

一种是BOT模式,由政府委托开发商开发或者改建,政府拥有产权,开发商拥有一定年限的使用权。这种方式下,开发商将手中的使用权转卖出来。如金家坝室内地下农贸市场、玉林综合市场、大学路菜市、小天综合市场等。

另一种是产权式,将农贸市场等配套作为土地拍卖中规划的条件,使菜市完全和其他的商业地产一样,产权、使用权、经营权三权合一,如清江农贸市场。

二.成都市农贸市场发展趋势

农贸市场超市化趋势

所谓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指通过政府政策的鼓励支持,引导大型流通企业或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对不适应经济发展、城市建设和居民消费要求的原城市农贸市场,按照超市的经营业态、经营理念对城市农贸市场进行生鲜超市化改造,使其成为经营主体组织化、经营产品标准化、经营方式超市化及服务规范化,以经营生鲜农副产品为主的超市。农贸市场超市化是成都市旧城改造和整顿市容的产物,由于此类项目符合城市规划和政府政策导向,且涉及“菜篮子”工程,所以收益稳定,基本没有投资经营的压力。

农贸市场超市化的前提背景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政府对老城区和旧城进行了大面积的改造,城乡居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消费观念和方式发生深刻变化,人们对食品安全的要求越来越严格。同时,城市农贸市场,特别是在大中城市市民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的城市农贸市场开始暴露出诸多弊端。在超市消费异军突起的形势下,原有城市农贸市场再也无法坐以待毙,其改造和提升已摆上议事日程。

近年来,成都市先后引进麦德龙、家乐福、好又多等大型跨国超市企业,新的经营业态和经营理念推动了成都市商贸业的快速发展,特别是生鲜农副产品进入超市,生鲜农副产品超市化营销一方面占据了相当的市场份额,对城市农贸市场形成了挑战;另一方面,这种消费方式较好地满足了人们生活节奏加快的要求和对消费安全的关注,以及对优质服务和良好消费环境改善的企望,深受广大市民的欢迎。城市农贸市场按照超市化改造,已逐渐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和迫切要求。

过去大部分农贸市场用地都是随住宅用地一起出让的,对那些开发商而言,农贸市场只是住宅的副产品,短平快是他们处理农贸市场用地的方式。现在新规划的农贸市场选址经过严格的筛选:一般都在居民繁华区,惠及数万人口,有着稳定的经营者和消费者,这对开发新型商业地产有着巨大的潜力和推动力。政府将公用配套用地在公平、公开的情况下,通过拍卖、竞标等方式,确定一些有实力的开发商,并给这些企业创造良好的投资条件。这样,新型农贸市场已不再是简单的住宅产品的配套服务设施了,而演化成一种新的商业投资。新市场的建设将按照市政府“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采取“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参与、市场运作”的办法,统一规划、合理布点、不占道路、方便群众、突出重点、分步实施。将民营资本融入到农贸市场的运营中来,加快公建配套的建设速度,最大程度发挥了市场对土地资源的配置作用,从而实现对土地资源最优化配置,做到既方便群众,又为政府排忧解难,达到“双赢”的目的。

成都近几年商业形态同质化严重,导致许多商家经营惨淡。作为农贸市场则不一样,首先这里是已形成了人气、商气,是极有实际需求的成熟的市场,同时政府“菜篮子”工程的实施,违章占道经营的取缔,无疑是投资农贸市场的有力保证,商家的经营自然有利可图。鉴于独占性、快速成长性和投资风险小的因素国内不少城市的室内农贸市场已悄悄成为中小投资客的新宠。

农贸市场超市化的经济社会效益分析

u 促进税收大幅增长,成为税收新的增长点

以生鲜超市替代农贸市场,以企业化经营取代了原来的一摊一户经营方式,使得税务部门征收税款能够更加规范有序,征管模式由过去的定额征收逐步过渡为查账征收。

u 带动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农贸市场超市化后,生鲜超市实行与生产基地挂钩进货,推行订单农业、合同农业,使农副产品生产基地从盲目生产走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有计划生产,有效地解决了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把风险降到最低程度。超市在产销对接中也减少了中间环节,降低了经营成本,提高了经济效益。

u 提高食品的安全,有效治理“餐桌污染”

目前,投入经营的生鲜超市中,明码标价和童叟无欺等诚信制度得到了有效推广。同时,生鲜超市对农副产品的安全性进行严格的检测和把关,从而解决了集贸市场目前存在的蔬菜有残留农药、猪肉有“瘦肉精”、水产品浸泡福尔马林等食品安全及食品质量问题,有效保证了蔬菜副食品卫生质量。此外,以往农贸市场仅仅限于“卖商品”,而生鲜超市实行“卖商品+服务”,人性化服务正越来越受到超市经营者的重视并有利于专项检查和打假活动的开展,使假冒伪劣产品难以进入市场。

u 增加社会就业

原有农贸市场改造为生鲜超市后,市场内的销售人员虽大幅减少(一般减少50%),但经营管理人员、采购人员、收银人员等却大量增加。因此,农贸市场超市化后生鲜超市的从业人员,还略多于原农贸市场从业人员。同时,农贸市场超市化还可间接的大量增加生鲜农副产品清洗、包装、仓储、加工、运输等行业的从业人员。

u 优化城市居民的购物环境,改善城市市容市貌,美化城市生活环境

超市化的管理,也使市场内部购物环境大大改观。生鲜超市变农贸市场恶劣的购物环境已变为有良好通风的舒适购物环境:实行开架自选、一站购全、统一结算等方式,提供便捷服务。超市营业时间较长,可随时进店购物,并为消费者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解除了顾客消费的后顾之忧。同时,农贸市场超市化促使对占道经营的取缔,做到了还路于民,不仅改善城市卫生,而且有利于改善城市社区的交通状况,提升了城市的档次和品位。

农贸市场超市化的发展建议

农贸市场超市化绝对不是简单的“农贸市场”改为“农贸超市”的字面转换。它的基本特征是农贸市场公司化经营,明晰产权关系,由企业规范管理,是提升业态的有益尝试,必须进一步加以提升和深化内涵。

u 循序渐进,防止过度开发

目前各地在“农改超”探索过程中,正在逐步形成几种发展思路和模式:

一是广州模式:广州农贸市场改造的早期思路是在原有农贸市场网点布局的基础上,改造和发展“室内肉菜市场”,改善农产品经营环境。但是由于“室内肉菜市场”基本沿袭原来农贸市场的经营方式,既没有从根本上改变经营环境和条件,达不到生鲜品保鲜的基本要求;又因场地成本增加而失去了农贸市场原有的价格优势,食品安全性问题也未能因此得到根本解决,凡此种种注定了这是一种不成功的过渡模式;而现在“农贸市场超市化”的发展思路,以连锁生鲜超市专营公司逐步取代传统的农贸市场,进而提升农产品销售终端的档次,真正为农产品销售渠道改造找到了准确的定位。

二是武汉模式:武汉市政府部门在农贸市场改造的过程中,以招标形式选择农贸市场原址改造后经营公司,以大卖场为主要经营形式,满足顾客生鲜消费和其他综合性消费的多种需要。

三是深圳模式:深圳农产品股份有限公司以原有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和大型批发市场为后盾,发展连锁生鲜超市,生鲜经营的利润源跳出批零进销差价的局限,向上游的农产品生产加工环节延伸,在生鲜供应链上形成的优势令竞争对手望尘莫及。在“农改超”的过程中,国内一些类似的农产品生产经营集团也在加大连锁生鲜超市的投入,例如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云南邦尼农产品发展有限公司、河南双汇集团和华西希望集团等,在他们发展连锁生鲜超市的背后都有农业产业链的资源作为支撑。

“农改超”已在全国许多城市推出,发展热情很高,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农改超”作为一次农产品销售渠道提升和改造运动,其源动力是经济持续增长下的消费需求,而中国之大,生鲜消费需求和水平明显存在着多层次分布和地域性差异,这就意味着“农改超”将根据各地市场特点,存在着一个逐步演进的发展过程,现有农贸市场虽然受到很大挤压,但仍具有面向低收入和传统消费阶层的市场生存空间。因此, “农改超”还需要脚踏实地,要按经济规律办事,既要符合中国国情,又要尊重老百姓的消费习惯和购买能力,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情况和社会各阶层消费特点,按照市场规律,淡化政府行为,循序渐进,防止农贸市场超市化过度扩张。同时,要加强规划和科学引导,防止由少数企业经营,造成垄断。

u 加强农贸市场超市化建设的内涵

成都市农贸市场超市化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在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如:生鲜超市购物环境依然存在着诸多的不便,未能给顾客带来方便;市场的定位雷同,缺乏经营特色,容易形成恶性竞争,不利于生鲜超市的共同发展;大部分企业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尚未创立自有品牌,经营特色不突出;缺乏精、深加工产品,不能形成集约化、规模化、多元化、产业化的发展格局。加强农贸市场超市化建设的内涵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发展连锁经营,实现规模效益。通过连锁经营取得规模效益,是超市发展制胜的重要秘诀。据国外统计资料表明,当超市分店数量达到14家时,规模优势才开始体现。因此,要通过不断整合,鼓励实力雄厚、有经营经验的企业,兼并重组那些经营不善、实力不强的企业,最终形成5至6家大型连锁企业,真正实现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统一核算,通过规模经营降低经营成本,坚持微利原则,向顾客提供低价格、高质量的商品,做到价低、货全、便民,从而赢得最广大的消费群,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是加快发展生鲜农副产品配送中心。统一配送是统购分销、降低经营成本的重要手段,是提高生鲜农副产品安全卫生质量和拓宽销售渠道的有效途径。为此,要鼓励一批有经济实力、富有经营管理经验的大型连锁超市,加快建立和发展生鲜农副产品加工、包装、存贮、运输于一体的与生鲜超市相配套的统一配送系统,保证生鲜商品的新鲜度和质量,降低损失率,把经营成本降到最低程度,使生鲜超市所经营的生鲜农副产品真正做到价廉物美,提高竞争能力。

三是增强品牌意识,提高市场竞争力。要突破传统的零售业经营模式,改变由原来的单一零售向“产、加、销”一体化转变,向生产领域渗透,与生产企业合作,定牌生产与居民生活相关的热销生鲜食品。这样既有利于降低成本,又有利于创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品牌效应,提高市场竞争力。

u 规范生鲜超市经营管理,巩固提升农贸市场超市化成效

要针对农贸市场超市化建设中所出现的部分已改造的市场未达到生鲜超市的标准要求、经营管理和经营理念比较落后、业态不够规范(如设立多个结算处、采购“三无”产品)等问题,加强督促检查工作,促其自我完善,严格按照超市业态标准经营,加强行业自律工作,树立品牌意识,培育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连锁超市。

篇四:2013年上半年成都市商铺市场分析报告

整体特征 市场供应 需求特征 总结与预测

供过于求情形仍突出

2013年上半年成都市主城区商铺新增供应62.84万平方米,月均供应量10.07万平方米,较2012年月均

整体特征

水平下降16.50%;备案成交34.52万平方米,月均成交面积5.75万平方米,较2012年月均水平下降6.96%。 2011年以来住宅受限购政策影响投资需求抑制,开发商通过加大商铺供应量以快速回笼资金,新增商铺供应大幅上升,2012年新增供应量达到154.02万平方米的历史高位。但与此同时,由于实体经济下滑,投资信心不足,加上商铺投资门槛上升,在供应大幅放量的同时,成交量不升反降,市场供过于求情形较为突出。

进入到2013年,经过2012年一波供应高潮后,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开发商减少了商铺供应量,致使2013年上半年供应量出现下滑。供需比由2012年的2.26下降至1.82,但与历年水平相比仍处高位,商铺市场供过于求的情形依然突出。

图1-1:成都市主城区商铺供需情况(2008-2013年上半年)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数据库

月度供应平稳上升,二环至三环供应增加

2.1月度供应平稳上升

2013年上半年,商铺市场新增供应面积62.84万平方米。从月度供应情况来看,相比2012年上半年的波动幅度,2013年市场月度供应相对平稳。2012年年底和2013年年初为传统淡季,月度供应量除2月份

市场供应

受春节假期影响外,月均供应量仅在约10万平方米;5?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菘妓孀呕憬醭恰⒏缣返却筇辶可唐痰娜胧校唐坦┯α靠蓟厣?月份商铺新增项目大幅增加,另外成都火车南站综合体项目近9万平方米商铺的入市,致使6月份供应量达到今年最高水平的17.63万平方米。

图2-1:成都市主城区商铺月度供应情况(2012年1月-2013年6月)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数据库

2.2社区型商铺为供应主导

2012年上半年社区型商铺供应量为30.16万平方米,占到整体供应量的48.00%,市场占比保持稳定。社区型商铺一般以住宅底商的形式出现,作为商业配套满足社区的日常综合性消费需求。由于面积较小,价格相对较低成为市场主要产品。商业广场供应量为27.74万平方米,占整体供应量的44.15%。商业广场多以城市综合体项目出现,随着城市综合体项目的蓬勃发展,商业广场占比保持在较高水平。写字楼底商供应为4.93万平方米,占7.85%的比重。由于今年以来写字楼供应量的减少,写字楼底商供应也有较大

幅度下降。

图2-2:成都市主城区商铺供应类型(2010年上半年-2013年上半年)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数据库

2.3 单个项目拉动,二环至三环供应大幅增加

从往年商铺供应环域来看,随着房地产整体向外扩展,新增商铺供应呈现不断外移趋势。但今年由于单个项目的拉动,格局较往年有所不同。2012年三环外区域商铺供应占比在65%左右,而2013年上半年下降至约49%。主要是因为,二环至三环区域因火车南站综合体近9万平方米商铺的入市,致使二环至三环区域供应量大幅增加,供应占比为42.51%。若剔除单个项目的拉动,二环至三环区域占比约在25%左右,与2012年约22%的水平差距不大。

图2-3:成都市主城区商铺供应环域分析(2010年上半年-2013年上半年)

数据来源:中原地产数据库

篇五:2014年成都市商铺市场分析报告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销售市场分析 租赁市场分析 总结与预测

地址:锦江区大业路6号财富中心C座27F 电话:86766488 传真:86767658 2

四川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

-1-经济平稳运行,消费需求旺盛

1.1 GDP及第三产业平稳增长

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2014年成都宏观经济运行良好,2014年1-9月GDP达到7360.2亿,其中第三产业生产总值累计完成3670.4亿,占GDP比重为50.14%。在全球经济缓慢复苏、中央主动实施调控的背景下,成都以8.7%的经济增速跑赢全国7.3%的平均增长水平,整体经济仍维持平稳运行状态。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1.2 人口高度聚集,购买力强

2013年底成都常住人口达到1429.8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2.0万人。全市人口总数居全国各大城市第4,居重庆、上海、北京之后,排在副省级城市首位。在强大的产业支撑下,外来人口持续涌入,城市人口高度聚集为商业消费提供了庞大的消费人群。2013年成都人均GDP达到10330美元,按照发达城市经验,人均GDP在突破10000美元后产业结构将发生根本性变化,社会活动也将由生产为主向消费为主转变,由此为商业地产带来良好发展机遇。

图 2:成都市常住人口及人均GDP增长情况(2008年-2013年)

四川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锦江区大业路6号财富中心C座27F 电话:86766488 传真:86767658 3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1.3 居民消费能力继续增强

2013年成都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为29968元,增长10.2%,扣除物价因素影响实际增长约6.9%。居民可支配收入稳定上升,购买力继续增强。2013年人均消费性支出20362元,保持持续增长态势,居民消费能力及消费意愿较强。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1.4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节节攀升

2014年1-11月,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770.9亿元,其中,批发零售业实现销售额3299.2亿

四川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锦江区大业路6号财富中心C座27F 电话:86766488 传真:86767658 4

元,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重为87.5%。餐饮住宿业实现销售额471.6亿元。成都正由传统商贸中心向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转型,商业辐射范围广,商贸持续繁荣,社会零售商品销售总额节节攀升。

数据来源:成都市统计局

四川中原物业顾问有限公司 地址:锦江区大业路6号财富中心C座27F 电话:86766488 传真:86767658 5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