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校园暴力女生打人视频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7:14:10 字数作文
校园暴力女生打人视频字数作文

篇一:暴力视频成校园时尚 恶行传播引发恐慌

暴力视频成校园时尚 恶行传播引发恐慌

记者27日获悉,共有4所中学的学生参与了“初中女生打人事件”,相关学校立即对相关人员进行教育和处理。而其中一名打人女生在事发次日离家出走,截至记者发稿时仍未回家。

有人说,转发手机暴力视频已成校园的一种“时尚”。在本地学生热衷光顾的“广州学生网”论坛上,记者找到了网友上传的11个校园暴力视频,其中六个是女生暴力事件。那么,“女生暴力视频”到底对校园暴力有什么样的影响呢?昨天,记者在状元坊一带采访了33位中学生,61%的学生表示曾通过同学转发的短信或浏览大型网站间接接触到校园暴力事件的,而看过视频的女生都说担心自己会被打。

调查:

看过视频的女生担心自己被打

在看过暴力视频的33人中,被问及是否担心这类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自己身上时,有21人表示不担心。只有6人表示担心,其余的则说“没有想过”。表示担心的都是女同学。她们说,如果真的遇到了这样的事情,也不敢告诉家长和老师,因为她们认为这样会“很丢脸”。

前不久,荔湾区某中学初二女生Ivy和Barbie曾通过短信方式接收过校园暴力视频。Ivy曾收到同学传来的一个视频短信,主要内容是四五个女生围着一个女生扇耳光,Ivy说:“同学还在短信里面写明‘超激超暴力’,所以,刚打开时心里真有几分兴奋。然而,看到里面的内容后,我第一反应是恐怖。我随手就把它转发给Barbie。”Barbie接收到暴力视频短信后反倒很镇静,她说:“在这之前,我已在网上看过这样的视频,有比这个更暴力的。”Barbie告诉记者,她是在同学的指引下看到网上的暴力视频的,“有一段时间,大家好像对这个东西特别感兴趣,在QQ上总有人给我传这些暴力视频的网址。”

Ivy和Barbie都担心这些事情有朝一日发生在自己身上。Ivy说:“我会把这些视频当作教材,可以先想出一些保护自己的办法。”而Barbie觉得,“很多同学喜欢看这些或者传这些东西是因为觉得够刺激。”

案例:

学校厕所内目击女生打女生

“在学校的厕所里,我亲眼看到过四个女生围殴一个女生。”穿校服逛 状元坊的小杨说,某天放学,她刚要从厕所出来时,就看到四个女生把一个女生推进来团团围住,“她们用很难听的字眼骂她,那个女生势单力薄,起初低着头不敢说话,后来顶了几句,谁知那几

个女生就动起手来了。”面对此情此景,小杨惊慌失措,“我从厕所溜出来,当时真怕她们认得我。从那件事之后,我觉得学校也不是安全的地方了。”小杨说,这件事令她压力很大,“我不敢跟老师说,更加不敢对其他同学提起,怕她们知道了找我麻烦。”后来,小杨从其他同学处得知,这件事和两名女生争一个校外男朋友有关。

分析:

看暴力视频 刺激过后更易恐惧

广州某重点中学的级组长何老师告诉记者,这些视频在学生广泛流传,“尤其是一些大型网站,这些校园暴力视频的点击率很高,早已引起我们的关注。之前,曾有一个女生因为看到这些视频来找我谈心。”

“这些视频或事件在学生当中流传,其实早已形成一种恐慌心理。”何老师表示,很多学生刚接触到的时候,或者会觉得刺激、兴奋、好玩,但接触多了会慢慢产生一种恐惧情绪,“只要你留意一下,网上的跟帖,通常是从一片‘沙发’声逐渐转变成诸如‘变态’‘没人性’的骂声”。事实上,不少学生在接触过这些暴力视频之后曾说担心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当时,那个女生来找我谈心,就是因为那段时间她和班上某个同学闹了些小矛盾,那个同学就发短信恐吓她会以网上某视频的方式整她”。

“初二阶段最容易出问题。”何老师说,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心理最复杂,“他们一个个都是小大人,总觉得用一些从社会上学来的方法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但他们的是非观又很薄弱,很容易被误导或者混淆”。

相关新闻:广州8名初二女生猜拳定次序轮流掌掴同学

8名正处在花季年龄的初二女生,竟然在距离学校大门不足200米的居民楼下,对一名同年级的女生进行围殴。让人吃惊的是,这些参与打人的女生竟然把这样的恶行当成一个游戏,大家通过猜拳来排定顺序轮流动手打人。光天化日之下,暴行持续了近20分钟,直到附近居民报警后警察赶到,所有人才一拥而散。目前,学生所在的市78中和42中已着手调查此事。

扇耳光 揪头发 握拳打

一女生施暴众女生欢呼

前日下午6点20分左右,在海珠区滨江路远安新街附近的一栋居民楼下,有多名身着校服的初中女生将另一名女生围在中间进行殴打,整个施暴过程令人发指,不远处还有大批男生围观望风。之后有居民报警,但警察赶到时所有参与者立即分散逃走。

“太可怕了,真没想到这些初中女生竟然可以下这样的狠手。”目睹整个过程并用手机将其拍下来的李先生告诉记者,前天下午6点多的时候,他突然听到楼下传来争吵声,走到阳台往下一看,只见9个身穿附近78中学和42中学校服的女生正聚集在楼下。其中结伴而来的8名女生将另外一名女生小雯(化名)围在中间,有人开始大声向其质问着什么,很快,旁边的其他几名女生也都陆续加入进来,这些女生用手指着小雯的鼻子,好像是在对其进行辱骂。就在这时,突然有一个女生站出来挥手就给了小雯一巴掌,而她的这一行为,竟引来旁边其他女生的一片欢呼。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这8名女生拉开了一场暴行“演出”的序幕。

“难以想象的是,这么小的女生竟然把打人当成游戏,用猜拳来决定该到谁动手。”李先生用愤慨的语气向记者描述当时的情景。从李先生提供的手机录像上记者看到,参加殴打的8名女生在暴行开始以后,几名站在前侧的女生如同在进行一个好玩的游戏,几个人当着小雯的面开始猜拳,胜出的人就欢呼着走到小雯的面前,一伸手对准其脸部就是一巴掌,旁边几个同伴马上爆发出一片大笑,然后由剩下的人继续猜拳决定下一个动手的顺序。 为了彰显出自己打人的技巧以博得同伴的赞同,后面陆续动手的几名女生下手越来越重,有人干脆直接与小雯面对面站好,然后左右手同时开弓,一瞬间十几巴掌就落在了小雯的脸上,这样的举动更是激起了后面动手女生的情绪,殴打程度逐渐升级。除了扇耳光,拳打、脚踹、揪头发通通都被用上了。

多名男生在路口望风

警察一到全部四散逃

“在路口的花基边,还有很多男生坐在那里围观望风。”李先生告诉记者,就在楼道下8名女生殴打同学的时候,在不远处的花基旁还有七八名男生端坐在那里就像是在看电影,不时还和打人女生进行交流。而被打的小雯在整个过程中一直保持沉默,丝毫没有反抗和求救的意识,这就更助长了那8名女生的嚣张气焰,到后来甚至几人同时动手,打得小雯连连后退。目睹这一切的李先生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立即拨打了报警电话,很快就有警察赶到现场,而可能是外围的那些男生通风报信,在警察进入楼道前,所有参与殴打的女生立即四散逃走,而被打女生也趁着这个间隙一个人默默的离开了现场。

被打初二女生不愿说出原因

26日下午,记者按照李先生所提供的线索,找到了位于滨江中路的广州市第78中学,当记者向学校一名工作人员说明来意时,这名工作人员马上告诉记者,前天下午学生被打的事情他们当时就收到消息,但学校保卫部门人员赶过去的时候,所有人都已经走掉。而直到昨日上午被打女生一直没有主动向学校报告情况,所以学校还在调查之中。

为帮助学校查明该事,记者将录像材料提供给学校方面,综合之前已经掌握的情况,该校初二年级的级长何老师通过被打女生所穿的鞋子颜色很快就认出被打女生就是初二年级的学生小雯。

当何老师将这名女生带到办公室的时候,记者看到,小雯身体单薄、高瘦。当学校保卫部门人员询问小雯前天下午是否被打,为什么被打时,小雯只是点头承认有被打,却一再表示自己不清楚为什么被打,也不知道打自己的是什么人。

两涉事学校已着手调查

“这个女生已经不是第一次被打,初一的时候已经有过一次,学校已经做了处理。”初二年级级长何老师告诉记者,小雯在学校表现都还算守纪,但是成绩不是很好,在班上人缘也不是太好,属于容易被大多数同学孤立的学生,正因为如此,可能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平时打扮比较另类,而且有时说话比较收不住、很“冲”。

78中学的吴校长告诉记者,目前学校已经掌握了部分情况,已经找到一名参与殴打的女生,现在学校老师正在和她进行谈话,但和被打女生一样,都不肯说出原因,学校正在努力进行开导,之后会与其家长进行联系做进一步处理。

据了解,在这次殴打事件中,除78中外,还有广州市第42中学的学生参与其中,这中间有人还故意穿上78中校服来混淆目标,目前42中领导已经赶到78中对事情进行了解,到记者发稿时,42中一位负责人表示,他们已经找到2名参与殴打的女生,现在正在与其进行谈话,之后再决定如何处理。

青少年问题专家:中学生缺乏认同感 容易欺负另类学生

为什么一群花季少女会在公众场所对自己的同学下如此狠手呢?广州市穗港澳青少年研究所副所长陈冀京分析,以前像这样女生打架的情况还是比较少见的,但这几年开始有明显上升趋势,特别是初中阶段的学生。究其原因,是因为女生到了初二阶段,多处在青春期的发育高峰,学习等各方面压力加上影视、网络的影响,让她们觉得暴力和施暴能够给她们带来一种快感。

陈冀京说,初中阶段的学生在很多时候都是感性思维,而不会去理智思考,一般他们所针对的对象往往就是那些特别优秀的、个别喜欢打扮的、另类的、出风头的人,因为他们目前的价值观趋于统一,对那些和他们不同的人没有认同感,不能接受别人的不同之处,这样就会产生要“整整你,打压一下你的威风”这样的想法。

对于这次事件的处理,陈冀京认为,像这样的个案一定要个别解决,要让这些参与打人的学生得到教育开导,让他们懂得兼爱和认同的观念,要允许别人和自己的不同,去学会接纳别人、关心别人、认同别人,否则如果像这样的施暴行为升级很可能就会导致犯罪,学校、家庭、社会应该配合对学生进行多方面教育。

篇二:校园暴力之女生暴力

我是女生,不暴力的女生

娴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古人笔下的女子是多姿的,虽不至于真弱柳扶风,倒也刻画出女子该是娇美该是文静。

时代的变迁,女生不再都有古时待嫁闺中的娇羞,眼界的开放性和知识体系的完整性让女生群体变成现在的焦点。变化的本身不变,也就是女生在变化的同事待了系列的社会问题,如:女生暴力。

报道称,女生之间的暴力行为占比达32.5%,“陕西女生被逼卖处”、“山东8名女生群殴女同学并摆剪刀手拍视频”等事件曾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与男生之间“硬碰硬”的冲突方式不同,“女女”暴力多表现在侮辱性、逼迫性行为,对施暴方造成的心理创伤异常突出。

在不健康的是非观下,一些女孩子只为了“面子”就成为施暴者,而这种“打出来”的“气场”又满足了这些女孩子的虚荣心。青春期的困扰和挫折增多了,同时自信心又下降了,遇到挫折的女孩子就有可能采取暴力的方式释放压力。

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子,自信心下降,自卑感增加。由于性的发育,她们出现了很多不适应。女孩到10岁就开始觉醒,并且特别有自我意识。与同龄男孩相比,她们显得压力更小。但是,一旦她们进入青春期,情况就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女孩在

校园暴力女生打人视频

这个阶段会认为,跟男孩比,自己没有多少能力,对生活也没有多少期望,对自己不满意的女孩高达70%以上。

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大,经济至上,社会文化出现多元化的倾向,一些国外文化也是良莠不分地一拥而入,色情、暴力内容的电影、游戏、书籍成了很多学生青睐的休闲方式。学生受这些文化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模仿的兴致,而这种模仿需要具体的对象,因此,拉帮结派和为了青春期所谓懵懂的“爱情”,把和她们同为女生的一些弱小者变成了无聊泄愤的实验靶子。所以我们会看到各地女生打架脱衣服对被害人进行不同程度的侮辱,并且把不良裸照视频发到网络上,对她们的打架行为进行畸形的传播以满足内心的不安和虚荣心。

在百度指数上“女生暴力”指数高达498,15年6月份指数高达12000。“开平女生打架”,“暴力女孩”等关于女生暴力的关键词也成为搜索量较高的字眼。我们不难去想,其实女生校园暴力之前也同样严重,只是手机的普及性和发达的网络将这个社会问题摆在了公众的面前。

儒家思想,性善论,未曾教给我们挨打了要告诉他人。因此对事情的恐惧和祛弱让其在心理上存在着以后会美好的想象。成长路上不健全人格的培养,让个别女生形成畸形的暴力意识来满足自己内心的空虚和青春期的虚荣心。也许,这是女生暴力长期存在的根本原因。

暴力的原因,我们可以从生物理论思考,。一个动物出生后需要确定的第一件事情是什么?是确定自己处于食物链的什么位置。那些东西我可以吃,哪些东西会把我吃掉,他总要有个方式去判断。攻击,是最常用的办法。未成年校园暴力情况严重的原因也在于此。

预防和解决的原因目前在法律范围内没有得到明确的实施,但是如果校园暴力情节后果严重也要得到相应的法律惩罚。“电大女生被辱案”的判处结果给了校园暴力重重一击,该案件最高判处6点半,给了社会一个思考。

“校园暴力”的百度指数为1174,如此高的社会关注度从另一个方面也表现出事态的严重性,但是好像也是停在了关注和网络的“口水侠义”。校园安全与教师发展专项基金管委会走在了预防和解决事件的前列上,15年7月份,校园安全与教师发展专项基金管委会成立了反校园暴力公益活动项目部,并编写《反校园暴力指导手册》以及建立“反校园暴力官网”作为反校园暴力公益活动的推广平台。“反校园暴力官网”的出现与其说是校园暴力严重的结果,不如去说这是时代负责任的体现。遭受暴力的学生在密不透风的水下欲哭无泪,期待越来越多关爱学生群体的人能够跟反校园暴力公益项目组一起,给校园暴力一个痛击,给爱一个名义。

篇三:一起守护女孩美好无邪的青春——拒绝女生校园暴力

一起守护女孩校青们美好无邪的青春——拒绝女生校园暴力

如果你不希望正处于青春年华生的美丽生命凋零,请你转载;如果你不忍心看到一位母亲迷离的泪眼,请你转载。也许你的一次转发能避免一个惨剧的发生!

写及此处,我的心情不由得无比沉痛。揪头发、扇耳光、浇冷水、逼着她做令人百般羞辱的行为······这些令人魂身起鸡皮疙瘩的残忍手段,很难以和正处于花季的靓丽的青春美少女联系到一起。一朵又一朵本应灿烂开放的花朵在血色的冰雹中枯萎,在自己和亲人痛彻心扉的眼泪中凋谢,留给社会一个又一个深入到骨髓的震惊与心痛。

我们普通大众,对于女生校园暴力的关注,往往只是被残酷的表面现象所吸引,很多人对女生校园暴力的关注仅仅是因为对事件奇特性的好奇。很少有人能站在专家学者的角度将女生校园暴力的前因后果细细思量。

一、你是否能从内心感受到她们受到的伤害

大众了解女生校园暴力,多是通过报纸和电视新闻。而新闻媒体对此类信息的报道多是简单扼要的。所以,大众对受害女孩的痛苦的理解与体会往往是表面上的。

没有任何一个人没有自己的感受,包括她们和她们的家人。身体上的伤痕再过了一段时间后会康复,而心灵上的伤害不仅对人的伤害更大,而且还会像幽灵一样缠着她们,对

她们的人生造成深远持久的危害。而且,女生校园暴力伤害的绝对不会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有人爱,爱她的人承受的痛苦可能比她本人更难以隐忍。

相信所有的女孩都有体会,最关爱、最呵护她的人是她的妈妈,没有任何一个母亲不对女儿呵护备至——妈妈用她细腻的手指轻轻抚摸女孩的乌黑的长发,为她梳起柔顺的辫子;女孩和妈妈挤在一个被窝里,手拉着手说这只有母女间才能交流的悄悄话,连爸爸都不告诉;妈妈将她洗的干干净净的衣裙亲手为女孩穿上,照着镜子,夸女儿漂亮,让女儿脸上绽开愉悦的笑容······相信每个女孩都有这些关于妈妈的温馨的记忆。那些被女生校园暴力百般折磨羞辱的女孩,难道这些记忆她们会没有吗?难道她们的妈妈就不爱她们吗?谁能体会到,被告知今天早上还高高兴兴的吃了妈妈做的香喷喷的早点去上学的女儿被别的女生拳打脚踢扇耳光就头发甚至录了像传到网上的时候,当妈妈的是什么感受?那些母女间相互体贴、相互依偎的温馨回忆,与看到女儿遍体鳞伤的躺在病床上,还要去面对别人的指指点点面对各种议论的情景混杂在一起,谁能想象出这是一种什么滋味?思路走到这里,相信所有心中有爱的人都会动容。都是同样处于青春年华的美丽纯真的女孩,有什么血海深仇,可以忍心让彼此和家人承受如此不堪隐忍的折磨呢?

其实,作为施暴者的女孩,我相信她们想到上述场景的时候也不会无动于衷。只是限于思维上的局限,她们在怒气上涌或者报复心萌生的时候想不到这些罢了。如果她们在施暴之前能对人的感受和人间情爱有更深的了解,相信很多惨剧就不会发生。

伤害,并不是到这里就结束了。女生校园暴力对女孩心里上的伤害,真的不是一天两天、一年两年能够抹平的,一方面,校园暴力事件带来的强烈的屈辱感会让女孩相对弱小的心灵长期饱受煎熬,另一方面,由于校园暴力事件带来的剧烈刺激导致的后遗症——比如精神分裂症,会给女孩带来长期的增加性伤害,对女孩的性格、思维方式和行为造成严重扭曲,对女孩的一生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其中一些女孩选择在屈辱中结束自己的生命,留给亲爱的爸爸妈妈摘了心般的悲痛;一些女孩选择加入施暴者的行列,把自己曾受到的伤害加给另一个同样处于青春年华的女孩······

而受害女孩的爸爸妈妈,除了承受比女孩更重的心理煎熬外,还会想到什么?看着视为珍珠宝贝的女儿,本应白嫩光洁的肌肤布满了累累伤痕时,我说我还是心平气和,还是一心热爱法治社会和谐社会,有人信吗?受害女孩父母产生报复心理(尤其是女孩已经去世),虽不能说正确,却不得不说是情理之中的事,成为冤冤相报何时了的导火索,这不能不说是社会和谐的极大威胁。

看到这里,请问您是否切肤的感受到了她们所收到的伤害?对女生校园暴力望而却步了?

二、我们对施暴者只应该气愤和谴责吗?

关注时事新闻的民众,普遍有较强的正义感。对于施暴者,大家的第一感觉就是无比的气愤。针对施暴者及其家人的批评、谴责、谩骂便会犹如暴风骤雨,甚至有人运用信息技术对施暴者进行人肉搜索并公之于众。不知读者朋友注意到没有,上述这些行为几乎无一例外是针对施暴者及家人的而不是针对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对于那些残忍的手段,气愤和谴责无可厚非,但我们的很多做法正确吗?除了这些我们还应该怎么做?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一个人的暴力行为如果达到了超乎正常价值观念的程度,就说明她的心理由于长期的非正常经历已经严重扭曲,或者在不公正的对待后情绪大爆发。谈女生校园暴力,不能不谈施暴者扭曲心理长期形成的过程,也不能不谈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前因后果和其中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误区。

女生校园暴力的施暴者,常常拥有父母离异、家庭关系不和及遭受过家庭暴力等背景。在这种环境中,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极易产生暴力倾向,容易下意识的把暴力作为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更容易把自己曾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转嫁给其她人。这些女孩的思维方式、行为习惯着实很偏颇,却

恰恰说明了不良成长环境对女孩的戕害——一个从小就在乌烟瘴气的环境中长大,动不动就挨骂挨打,委屈的时候只能躲在被子里掉眼泪的孩子,怎能以一个平和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长期扭曲的心理状况导致超乎正常的暴力行为,只能说是水到渠成。

家庭的温暖,家庭教育的温和程度,父母(尤其是妈妈)对女儿的心理疏导,是避免女孩走上校园暴力之路的良药。 同时,这些女孩的堕落,也淋漓尽致的体现了当前家庭、学校教育模式的弊端。在应试教育体制的导向下,很多家长、老师不注重疏导孩子在成长中遇到的心理问题,学校开设的心理课、心理咨询师很多都流于形式化,孩子心理的问题和困惑很多都得不到及时的疏导和解决。心理问题越积越多,可能暂时没有明显的表现,但不爆发是不可能的,如果心里的压抑在某天由于某个原因爆发,可能会对本人和他人造成南里估量的不良影响。换句话说,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爆发,正是施暴女孩心里问题的大爆发。

在对待女生校园暴力的态度中,大众常常有这样的误区,即女生校园暴力的责任全在于施暴女生,受害女生只应该被同情而没有责任。然而,施暴女生有可能是受到受害女生不公平的对待而报复,其中一个很常见的一个原因就是争夺男朋友,这些事件中,受害女孩追求爱情的方式是否正确是很值得商榷的。在这些事件中,受害女孩也可能有一些问

篇四: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视女生校园暴力

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视女生校园暴力

作者:艾松松

来源:《新一代·上半月》2010年第09期

摘要:近年来,校园暴力现象日益严重,极大危害了学生的身心健康,而一向被视为弱者的女生也成为校园暴力的主角。本文采用案例分析法对女生校园暴力事件进行研究,以揭示女生校园暴力不同于男生校园暴力的一些特点,随后从社会心理角度对此进行相应分析。

关键词:女生;校园暴力;攻击;群体影响

中图分类号:G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851(2010)09-0124-01

校园,向来被喻为“象牙塔”,象征着神圣洁净。然而近年来,校园暴力事件却时有发生,并有逐渐升级的势头,不仅如此,一向被视为弱者的女生,也由暴力的受害者转向施暴者。在最大中文搜索引擎百度中键入“校园暴力”进行查询,相关网页达960000篇之多,而改用“女生校园暴力”查询,相关网页也有402000篇,几乎是相关信息的一半。虽然这只是粗略估计,但由此也可以大致看出,女生校园暴力也成为如今校园暴力的重要组成。本文在对已有资料分析的基础上,从社会心理学角度透视女生校园暴力现象,希望对日益严重的女生校园暴力有一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从而为校园暴力的干预给予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女生校园暴力的特点

对百度搜素引擎中出现的女生校园暴力案例,选取前150篇,剔除相同案例,然后分别从参与人数、施暴时间、施暴手段三个方面来进行分析归纳,发现女生校园暴力具有以下特点。 第一,多人参与。发生在男生中的校园暴力一般具有人数上的对等性,而女生则选择了以多欺少、以众敌寡的方式。面对一个被害人,施暴者少则两人,多则十几人,以此弥补生理条件上的不足,用人数上的绝对优势迫使受害人乖乖就范。即便有的案例中施暴者只有一人,但却在施暴过程中有同伙在场,或以言语鼓励,或用手机及其他工具进行拍摄,这些人虽然没有直接参与到攻击事件中,但也是暴力事件的间接参与者。

第二,虐待倾向。由男性较强的攻击性和占有欲决定的,男生的校园暴力行为一般说来攻击性很强,通常给被害人造成严重的身体损伤。与此不同,女生的施暴行为并无明显的暴力攻击倾向,但其表现出来的虐待倾向则令人触目惊心,加害人往往寻求精神刺激,享受任意摆布弱者的乐趣,以满足自己凌驾于他人之上的心理优越感,给被害人造成的精神上的恐惧和伤害远远胜过身体上的伤口。其虐待花样之多,手段之恶劣,危害性比男生的野蛮粗暴行为有过之而无不及。 第三,持续时间较持久。男生的暴力过程时间一般较短,通常是一打了之。与之截然相反,女生的虐待过程则往往持续相当长的时间,一般都在几个小时以上。加害的众人往往乐于享受施

虐过程给她们带来的刺激和快乐,对被害人来说则是漫长而可怕的梦魇。现实案例中发生的最长的一次虐待行为持续了36小时。

二、从攻击行为的理论看校园暴力的成因

第一, 挫折—攻击理论。从社会心理学的观点来看, 当人受到挫折时容易引发攻击性的行为。弗洛伊德认为, 如果人积聚了过多的能量, 这些能量就必须找到宣泄口。当宣泄口—有目标的行为—被阻碍时,能量将可能转移, 找到其他替代性的宣泄口, 对与目标有关或无关的物体或人的暴力行为, 也是宣泄的途径之一。多拉德等人提出“挫折—侵犯学说”,认为侵犯行为的发生,是以挫折存在为条件的,侵犯强度同目标受阻强度呈正相关。

第二,攻击的社会学习理论。班杜拉认为,人们对攻击行为的学习不仅发生在亲身体验其后果时,通过观察别人,人们也可以进行同样的学习来习得攻击行为。研究表明, 模仿可能导致暴力行为, 这一点在青少年身上尤其突出。暴力文化充当了帮凶的角色, 它为青少年的模仿提供了鲜活的模板。很多青少年学生都抱着试试看电视剧中的办法好不好使的心态,将“绑架”、“谋杀”等行为付诸实践。上网的青少年在网络虚拟的世界中随意地实施枪杀、屠杀、打斗等行为,从中感觉到“成功者”的快感,在现实生活中不自觉地去模仿,久而久之, 就会由模仿到潜移默化形成暴力倾向。

三、从群体影响看女生校园暴力的特点

第一,群体效应中的“责任依从”诱发暴力群体完成一个人无法完成的施暴行为。首先,归属感使得暴力群体中的女生们在施暴过程中行为上表现的很协调,一致对外。其次,认同感使得暴力群体内各个女生对正在进行中的施暴行为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最后,一个女生的某一暴行会得到群体的赞许与鼓励,以支持、强化她的行为,并刺激其他女生做出相同的行为,这就是“群体的支持力量”。正是在责任依从原则的作用下,施暴女生互相支持壮胆,暴力行为超越了个体能力范围,不知不觉中升级恶化。

第二,群体通过“责任分散”使攻击行为增大,导致暴力持续。一旦情绪的唤起和责任扩散结合到一起,道德的约束就会变小,责任扩散随着人数的增多而变强,从轻微的失态到破坏性的社会暴力都可能发生。女生在群体施暴过程中,往往会观察其他女生的反应,即使其认为应该停止暴力行为了,但如果别人没有流露出停止的意思的话,她也不会带头提出停止的建议。就这样,大家都互相观望、互相推卸,不自觉的导致暴力时间的延长。

第三,群体增力作用对暴力扩大化的影响。群体效应中的增力作用,即“ 1+1+1>3”。正如“种族屠杀不是杀人行为的复数” 那样,一个团伙的危险性远远大于其成员个体之和。根据群体能力大于个人能力原则,女生群体校园暴力行为中,群体暴力能力大于个体暴力能力之和。在施暴过程中,群体起到了类似放大镜的作用。在群体增力作用的影响下,暴力程度往往是随着施暴者人数的增长而成几何倍数增长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狭隘自私、好占上风、忌妒心强、攀比、叛逆、盲从心理等等是少女暴力的心理原因;而家庭、学校教育的缺失、社会不良文化的影响等等则是少女暴力的深层次原因。暴力不能解决问题,逃避不能化解危机。要杜绝女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再度出现,需要加强新时期女生校园暴力心理的研究,洞悉女生在青春期的心理变化,通过心理干预、救助、治疗等方式,帮助她们解除暴力之毒瘾。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2]戴维·迈尔斯著,侯玉波、乐国安、张智勇译.社会心理学[M].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6年版.

篇五:重视青少年教育,向校园暴力说“不”

重视青少年教育,向校园暴力说“不”

22日,一则名为“网曝江西永新县女初中生打架”的视频在微博被广泛传播。视频中,多名初中生模样的女孩对着另一下跪着的女孩连扇耳光,不时用脚踹其身体,殴打时间长达5分钟。而就在前两天,有网友爆料,浙江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将一名小学一年级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烟头烫伤其身体……

据媒体调查显示,从3月份至今,全国就有17件引人注目的校园暴力事件发生,某些案件侮辱手段之残忍,让人瞠目结舌。不过,此类校园暴力事件多以批评教育、责成家长严加管教作结。

“现在的孩子究竟怎么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校园暴力事件如此频发?教育的缺失??学校本该是教书育人、培育栋梁的一方神圣“净土”,为何会时不时地出现校园暴力事件?

深究其原因,一是家庭教育的匮乏,我们看到,许多暴力事件中,不少是留守儿童,他们的父母亲未能尽到看护教育的责任,使他们缺乏亲情抚慰,享受不到家庭温暖,在他们人生观最需要正确塑造的时候,缺乏正确的引导。还有部分家长很容易溺爱孩子,事事都以孩子意愿为先,继而培养出无法无天的小霸王。其次还有部分家长从孩子上幼儿园起就向他们灌输不能吃亏,遇到谁欺负自己就应以牙还牙、以暴制暴等过激教育。二是社会环境的影响,暴力文化不断蔓延,青少年缺乏甄别能力,遇事可能误模仿电视剧、电影或者网络游戏里的剧情来解决问题。三是打人成本过于低廉,青少年由于“未成年人”的身份,14周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犯罪只承担民事责任,不承担刑事责任,只由家长严加管教,或必要时由政府教育,这就使得施暴的青少年有了“豁免权”,认为反正打人也不会负太大责任,最多被管教一通,自然也就有了侥幸心理。四是学校教育没有到位,应试教育下,现在的学校往往会陷入一个误区:虽把教书育人作为服务宗旨,但有时只顾教书,一味的“填鸭式”教育灌输,

而忽略了孩子德育方面的培养工作,教孩子如何做人,如何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已被很多老师“淡忘”,这就造成很多学生由着自己性子来,由小脾气逐渐变成心胸狭隘、自私、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的大性子。由于过分看重成绩,有时候甚至出现一种怪状:直接放弃那些成绩较差的学生,任其荒芜。再加上学校管理上的缺位,一些学生便伺机拉拢同学,各种拉帮结派,看谁不顺眼,就去殴打……正是以上种种原因,这种校园欺凌现象才会如此严重。

面对校园暴力,我们应该怎么做

家庭,建立良好亲子关系,无数研究都证实,家庭结构、与父母的关系、父母的管教、父母对打架的态度等等家庭因素都直接对子女的暴力倾向产生影响。强制式的教育不但会令孩子反感,还会令孩子滋生逆反情绪;而一味的纵容也不是爱,而是害。家长一定要建立正确的育子观,为孩子提供良好的示范作用,多花一点时间陪伴孩子,这都会对其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校,“重智育轻德育”的教育方式绝非正常的教育生态。要建立良好的校园氛围,营造民主、温馨的校园环境,建立各种信息通报制度,及时化解学生之间的各种矛盾。对于“问题少年”,应多沟通、多关注;而对于那些犯了错误、屡教不改的学生,则给予应有的处分,过度宽容与放任只会让他们一错再错。同时,学校需积极向青少年普及法律知识,真正让孩子明白“不能触碰的红线”在哪里,教育他们出现矛盾不能靠拳头暴力解决问题,要寻求正当合理的途径。

惩戒,加大青少年犯罪成本。尽管“未成年人”犯罪较成年人处罚从轻,但政府、学校、及家长怎样管教才算到位,却尚无明确的要求。一次次的警钟敲响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制度仍需重新审视和完善。对比于国外的做法,同样的群殴行为,在美国加州会被定性为“酷刑折磨”重罪,对酷刑的惩罚是判处终身监禁,并处最高1万美元罚金,施暴者接受处罚的地方

是法院,而在国内执行者却是“家长管教”。同样都是面对未成年人,都具有保护的天然责任,然而在最后的处理方式上却是差距悬殊。如果不能做到导向上的纠偏,校园暴力问题可能会更加严重。我们不反对对青少年犯罪应该区别于成年人犯罪进行处理和对待,但千万勿把“宽容”变成“纵容”。

中国的校园暴力研究起步非常晚,几乎没有整体研究,也缺乏相应统计工具。但是,不去研究,不等于视而不见。微恒希望有一天,这样的校园暴力事件不会再出现。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