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马陵之战的意思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19:49 小学作文
马陵之战的意思小学作文

篇一:马陵之战

马陵之战

目 录 马陵之战 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 认定莘县马陵为马陵之战古战场的主要依据 战国形势图 谭其骧主编《中国历史地图集》载图 台湾三军大学编《中国历代战争史》载图

文白对照《史记》(图文版)载图 马陵之战遗址在莘县 孙膑与庞涓 《孙膑兵法》选释 范县旧志中的咏马陵诗 莘县马陵与齐魏马陵之战 有关马陵之战的传说

马陵之战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

,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

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

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 (桂陵之战)后十五年,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

:“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故知齐军怯,入我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精锐倍日并行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日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木,乃钻火烛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乃自史籍和辞书中关于马陵之战的记载和战址认定刎,曰:“遂使竖子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而归。孙膑以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汉·司马迁《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马陵,今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

———晋·虞喜《志林》

孙子减灶退军,三日行至马陵,遂杀庞涓,虏太子申,大破魏军。当如虞喜之说,从汴州外黄退至濮州北六十里是也。

———唐·张守节《史记正义》

马陵,今山东范县西南。

———郭沫若《中国史稿》

马陵,在今山东省范县西南,当时属齐。

———何建章《战国策注释》

公元前341年,魏攻韩,韩求救于齐。齐派田忌、孙膑击魏救韩,魏军在马陵(今山东濮县)为齐兵所败,损失十万兵,主将太子申、庞涓都战死。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孙膑判断魏军于日落时可到达马陵(今河南范县境内),于是设下伏兵。 ———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孙子兵法新注》

篇二: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与马陵之战

——解读孙膑与庞涓

战国中期,位于中原地区的魏国逐渐强大起来,不断对邻国用兵。

公元前354年,魏将庞涓引兵攻赵,包围了赵都邯郸。赵向齐求救,齐威王派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西来,矛头直指魏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庞涓闻讯立即回师自救,孙膑巧妙地在魏军南撤必经之地桂陵(今河南长垣)设伏,大败魏军,擒庞涓(后放回),史称“桂陵之战”,孙膑的这一战法后来被概括为“围魏救赵”。

公元前341年,魏惠王又派庞涓联合赵国引兵伐韩,包围韩都新郑(今属河南省)。韩昭侯求救于齐。齐以田忌、田婴、田盼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经曲阜、亢父(今山东济宁),由定陶进入魏境,矛头直指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今河南民权)。庞涓闻讯,忙弃韩而回。魏惠王深恨齐国一再干预魏国的大事,乃起倾国之兵迎击齐军,仍以庞涓为将,太子申为上将军,随军参与指挥,誓与齐军决一死战。孙膑见魏军来势凶猛,且敌我力量众寡悬殊,只可智取,不可力敌,便决定采用欲擒故纵之计,诱庞涓上钩。他命令军队由外黄向马陵方向撤退。马陵位于鄄邑北60华里处,沟深林密,道路曲折,适于设伏。孙膑命令兵士第一天挖10万个做饭的灶坑,第二天减为5万个,第三天再减为3万个。庞涓一见大喜,认为齐军撤退了3天,兵士就已逃亡过半,便亲率精锐之师兼程追赶。天黑时赶到马陵,命兵士点火把照路。火光下,只见一棵大树被剥去一块树皮,上书“庞涓死于此树之下”8个大字。庞涓顿悟中计,刚要下令撤退,齐军伏兵已是万箭齐发。魏军进退两难,阵容大乱,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庞涓自知厄运难逃,大叫一声:“一着不慎,遂使竖子成名!”拔剑自刎。齐军乘胜追击,正遇太子申率后军赶到,一阵冲杀,魏军兵败如山倒。齐军生擒太子申,大获全胜。史称此战为“马陵之战”,称孙膑的战法为“减灶之计”。此战后,魏国由盛转衰,孙膑却因善于用兵而名扬天下。

【据说,战国时期楚国有一奇人,因其隐居于鬼谷,人称“鬼谷子”。鬼谷子博学多才,长于养性持身和纵横捭阖之术,投师学艺者颇多。《史记》载,战国时著名的纵横家苏秦、张仪“俱事鬼谷先生学术”。鬼谷子还有两个广为人知的学生,就是后来分别投靠齐、魏,又屡在战场上为敌对阵的孙膑和庞涓。

孙膑是古代大军事家孙武(即孙子)的后代,至孙膑时移居于鄄(今山东鄄城)。孙膑青年时投在鬼谷子门下学习兵法,与庞涓同门受业。孙膑天资聪明,又善于动脑,悟性极强,对师父所授之业常能举一反三;加之受其先祖孙武的影响,俗话说,门里出身,强出三分,孙膑能结合史书上所述战例去理解师父的讲授,其学业长进之快常常出乎师父的预料。故鬼谷子常说:此子日后必成大器。而庞涓却是个骄傲自负又心胸狭窄之人,虽然不乏聪慧,学习却极不刻苦,常常浅尝辄止,自道为阵之法不过如此。刚刚入门,便认为学到了师父的全部本事。对这样的学生,鬼谷子越来越失望,只能听之任之,而把主要精力都用以指导孙膑。庞涓表面上服气孙膑,内心却十分嫉妒。为了除掉自己的竞争对手,对孙膑常怀陷害之心。

庞涓离开鬼谷子后,虽然不学无术,却因曾师从于鬼谷子而被人器重,加之他能说会道,善于自吹自擂,后来便被魏惠王封为将军。庞涓做了将军,并没有忘记孙膑。孙膑当时在齐国,齐国又强于魏国。庞涓怕孙膑被齐国重用后与自己为敌,便处心积虑地要去掉这个眼中钉。经过周密策划,他假魏惠王之名邀请孙膑到魏国做客。孙膑如约前往,庞涓却说孙膑来迟,怠慢了魏王,私自将孙膑处以膑刑,即剔除膝盖骨,使其不能行走。孙膑的原名史书未载,这次受刑后才改名孙膑,以示自己永不忘记这奇耻大辱。

孙膑受刑后被囚禁在别室,他一边养伤,一边寻找逃回齐国的机会。后来,齐国的使者来到魏国,孙膑一见机会难得,便买通看守的兵卒传出密信,要求齐国使者与自己见面。见面后,孙膑诉说了事情的原委,求使者帮忙离魏返齐。使者十分同情孙膑的遭遇,也十分珍惜这个不可多得的军事天才,便将孙膑藏在自己的车中载回齐国。孙膑回到齐国后,被齐将田忌待为上宾。

一次,齐威王悬赏千金令诸公子赛马,田忌的马力不如其他公子,孙膑却说:“我能教你获胜。”当时每个公子的马都有上、中、下三等,分别比赛,最后按三局二胜决定胜者。孙膑让田忌用自己的下等马对其他公子的上等马,用上等马对中等马,用中等马对下等马。结果,田忌的马一负二胜,总分占先赢得千金。威王问用兵之道,孙膑应对如流。威王大喜,遂任孙膑为军师。从此,孙膑与庞涓各掌一国兵权,成了战场上的对头。】

战国形势图(公元前350年)

文白对照《史记》(图文版)截图(2002

年)

篇三:《史记》马陵之战诸疑问辨析

《史记》马陵之战诸疑问辨析

历史学系2015级 黄昊 1500014510 马陵之战发生于战国中期,是影响齐魏两国乃至东方多国的一次重要战役,继桂陵之战后,魏国国力再次受到严重打击,且军事实力受到根本性削弱,并在秦齐等国的轮番军事打击下,最终丧失军事争霸的能力,迫于压力与齐国订立同盟条约,相互尊王,,这也代表了魏国国力衰弱,逐渐终止了对外扩张的步伐,三晋实力渐趋于均势,齐代魏成为东方强国1。

《史记》的《魏世家》篇及《孙子吴起列传》篇中的孙膑传记部分等内容对马陵之战始末有着详尽的记述,但马陵之战中的诸多问题,在各种历史资料上说法不一,部分内容却连《史记》本身的记述前后也有不相一致之处,我在此尝试整理一下对各个疑问不同的观点,并进行一些浅显分析。

一,战役起因疑问

此争议共有两种观点,《魏世家》篇所载为围魏救赵:“(魏惠王)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齐宣王用孙子计,救赵击魏。魏遂大兴师,使庞涓将,而令太子申为上将军。······太子果与齐人战,败於马陵。齐虏魏太子申,杀将军涓,军遂大破。”2且《田完世家》中记载:“(宣王)二年,魏伐赵。赵与韩亲,共击魏。赵1

2《史记研究集成·卷七·史记人物与事件》 《史记·魏世家》

不利,战於南梁。宣王召田忌复故位。韩氏请救於齐。······齐因起兵,救韩、赵以击魏,大败之马陵,杀其将庞涓,虏魏太子申。”3而《孙子吴起列传》篇则说马陵之战是围魏救韩:“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4这两种说法各不相容,因此可将赵国、韩国与魏国的关系作为辨析两种说法真伪性的关键,但是可以认同的一点,是魏国在桂陵之战中并未遭受巨大打击,并在战败后仍召开逢泽之会,赵肃侯参与此事,而韩国则未遣使赴会,可知韩国、魏国关系不善,且魏国极有可能因此对韩国施以军事报复,而赵国战后实力未复,自然不会轻易向魏国启衅,且逢泽之会后,韩魏之间关系远恶劣于赵魏,韩国为稳固实力地位,抗衡魏、赵,则较大可能会向实力强大且与魏国摩擦较频繁的齐国靠拢,且赵国残破之余,魏国二度攻伐,战果有限,且出尔反尔,撕毁盟约,在史料中并无赵国明显挑衅举动情况下,可能性较小。并且在韩君臣励精图治的背景下,且经申不害改革后,韩国势力增强, 野心极大的魏惠王更不会视而不见, 因此魏国伺机以军事优势压制渐强的韩国势在必然,而韩国对逢泽之会的抵制, 恰成引发魏伐韩之导火索,并且韩国地处中原,人文荟萃,地区经济也较为发达,而军力有限,战略收益明显,因此魏国在扩展过程中将之作为重要目标极有可能。因此就个人而言,我比较认同围魏救韩说法。

3《史记·田敬仲完世家》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4

二,战役时间疑问

据《孙子吴起列传》篇,马陵之战发生于桂陵之战十三年后:“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5在《魏世家》篇中也有“十八年,拔邯郸。赵请救于齐,齐使田忌、孙膑救赵,败魏桂陵。······三十年,魏伐赵,赵告急齐。”6虽然记载大有区别,但在时间上是基本一致的。而在《竹书纪年》中却有如下记载:“(魏惠王)十六年,邯郸之师败我师于桂陵”、“二十六年,与齐田盻战于马陵”,7前后相距为十一年。钱穆先生在《先秦诸子系年考辨》中曾判断桂陵之战在魏惠王十六年,马陵之战发生于魏惠王二十八年,即支持桂陵、马陵之战相去十三年说法:“考《史记 年表》梁惠王十八年败桂陵,至三十年败马陵,自十八至三十,前后适得十三年。”8《秦本纪》中记载:“孝公二十年,秦使公子少官率师会诸侯逢泽,朝天子。二十一年,齐败魏马陵。二十二年,卫鞅击魏,虏公子卬。”9由此推知逢泽之会、马陵之战两事件约相去一年,而逢泽之会事在魏惠王二十七年,则商鞅攻魏应在魏惠王二十九年,而《商君列传索隐》援引《竹书记年》:“梁惠王二十九年,秦卫鞅伐梁西鄙。”10而《史记》误作为周显王二十九年,且周显王即位晚于魏惠王两年,由此推知《年表》中也应为“梁惠王十六年败桂陵,至二十八年败马陵”,因此我5

6《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魏世家》

7《竹书记年·魏纪》

8《先秦诸子系年考辨·第八十三·第八十四》

9《史记·秦本纪》

10《竹书记年·魏纪》

马陵之战的意思

认同马陵之战应发生在桂陵之战十三年后,应为魏惠王二十八年观点,而非《魏世家》中的三十年。 三,战场位置疑问

对于马陵战场位置,史载不详,现共有三种主要说法,分别为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山东省聊城市范县、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而大名县与范县两地均有此“马陵”地名。并且,就齐魏两军的趋退而言,两地均在正常的行军路线上,而范县说长期位居主流。经过考证,范县的马陵现在属于山东莘县,所以,旧说中的范县马陵,就是现在莘县马陵。据张守节《史记正义》所引晋朝虞喜《志林》:“马陵,今鄄城县东北六十里,有陵,涧谷深峻,可以置伏。”而多种战址观点中仅莘县马陵在鄄城附近,由此而言,《志林》所言正是此地。并且,莘县战国时期是齐魏交界处,也是齐攻魏最便捷的路径,在齐魏两国交战且齐国战略为直突魏国中枢地区的情况下,齐魏两军绝不会进行大型的战略迂回,并且,《孙子吴起列传》记载:“膑生阿、鄄之间”11,即今鄄城附近,距莘县马陵仅数十公里,对这一带的地形较为熟悉,作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军事指挥官,孙膑对于选择设伏地点的决策必定极为慎重,因此其更为熟悉的(莘县)马陵地区更可能成为第一选择。至于郯城说,不仅出现最晚,始于清代,且因马岭山地名读音相近而附会为古马陵战场,实不足取。因此,我倾向于古马陵战场位于今莘县(范县)一说。

11《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四,“过而西”疑问

关于马陵之战过程,争议聚焦点为《孙子吴起列传》中的“齐使田忌将而往,直走大梁。魏将庞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12”根据上文战役旧址疑问,各观点间的共同之处在于,马陵之战应发生于齐魏两国边境乃至齐国境内,而已知韩国位于魏国以西,则庞涓率主力回防的行军方向应为自西而东,如何会致使齐军“过而西”?且假设此句无误,则其后战役过程应为魏军继续西行追击,易知不符史实。故判断,此句应在传世中有所讹误,依照其后战役进程为庞涓轻骑追击乃至孤军深入推断,齐军应已实施战略撤退,而庞涓在挥师反击之时,保护中枢地区应为其基本原则,故魏军行军轨迹应为始终的自西向东。

五,“减灶计”真伪疑问

据《孙子吴起列传》,孙膑在撤退过程中使用减灶诱敌之计(也可推断出上文齐军确为撤退):“(孙膑)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庞涓行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13”此处细节颇具争议,如洪迈《容斋随笔》:“孙膑胜庞涓之事,兵家以为奇谋,予独有疑焉,云:‘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二万灶。’方师行逐利,每夕而兴,此役不知以几何人给之,又必人人各一灶乎?12

13《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篇四:马陵山民间故事

马陵山民间故事

古今名将缘何“钟情”马陵山 ? 战国军事家孙膑、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直至当代陈毅元帅,都曾以新沂马陵山作为与敌决战的战场,在这里演出了惊天动地、威武雄壮的战争大剧。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马陵的地理环境使然?

在当年兵马拥塞的马陵古道上,在密林层叠的山岭涧谷中,回忆先人决战于此的情景,体味这块古战场的神韵,思索古今将军们喜爱马陵的原因。

落钱汪

据说300年前外地一和尚来到龙泉庵(五花顶东侧),与主持相处融洽,登五华顶闲游时,该僧意欲在此建庙以宏扬佛法,主持欣然允诺,甘愿奉赠,和尚不受,坚持价购,哪怕一文。主持即允一文钱将此山买断,接钱后随手丢入山边池塘,后人称此汪为落钱汪。 望山望海楼

孔望山上有一座高大的石峰,其石峰巨石错叠,形如石楼。据传孔子周游列国出访郯国时,曾与郯国国君郯子到此登楼望海观看日出,后称之为孔望山望海楼。

历代诗人前往游览均有诗文载入史志。清乾隆年间太戊辰科进士王恒到此游览,赋《海楼云影》一首:山峰削壁壁成楼,楼势穿云最上头。人去海天波渺渺,山街人影日悠悠。烟明九点乾坤静,翠挹三山晓夜浮。似为餮霞凌绝顶,乘风疑是在瀛州。

孙膑智斗庞涓战址

1992年9月21日,在山东省临沂市召开的,海峡两岸孙膑兵法暨马陵之战学术讨论会上,一个被历史风云湮没两千多年的悬案,有了确切的解释,来自海内外的100多名专家学者,经过实地考察和学术讨论形成共识: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应在山东郯城县马陵山。 齐魏马陵之战发生在公元前341年,是军事家孙膑指挥齐国军队以少胜多,一举歼灭庞涓所率魏国十万大军的著名战役,这场战役突出地体现了孙膑的军事思想和指挥艺术,创造了山地伏击战的典范,两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称道,受到史学界、军事界的瞩目。然而,由于史籍记载的疏略以及后人诠释的失误,致使几乎家喻户晓的孙膑智斗庞涓的这场战役究竟发生在何地,一直没有令人信服的结论。

在这次学术讲座会上,专家信从文献资料、出土文物、军事地理学和附近村庄得名由来四个方面进行论证,认定齐魏马陵之战战址在郯城马陵山。

马陵山为沂蒙山余脉,南北走向,海拔在80至180米之间,地形条件与史料上关于马陵之战的描写相吻合。清乾隆年间修的《沂州志》就曾记载:“齐伐魏,孙子胜庞涓于此。”从《战国策》和《史记 魏世家》中明示魏国进军路线的记载,以及《孙膑兵法》中也可找到同样证据。马陵山一带还出土了大量铜箭头和青铜兵器。此外,沿马陵山一带还有很多地名、村名都与齐魏马陵之战有关。如:孙膑养马的马场,齐军射庞涓的社子,庞涓中伏地之独龙涧,也称庞涓沟,庞涓一次上马石、二次上马石,魏军卸甲之卸甲营,庞涓自杀的恨谷

崖等。这些地名的出现,有其一定的历史根源。

三仙洞

马陵山五华顶向南不远处有一悬崖峭壁,壁底有一洞,高八尺,宽九尺,深十二尺,这就是远近闻名的三仙洞。

传说从前山东有个贩鱼的小伙子,推着一车鱼到南方去贩卖。途中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翁,笑呵呵地问他从什么地方来,到什么地方去?小伙子说他从山东地来,到宿迁、淮安一带去。这老翁便拿出一封信,请小伙子捎给他的位朋友,嘱托小伙子经过司吾村时,别忘了上山找“仙人洞”,他的朋友就住在洞中。

小伙子来到马陵山下,在司吾村找个客店住了下来,看天还未黑,就出店门找老翁的朋友去了。山间雾气腾腾,十分幽静,山崖上有个洞,周围树木遮天蔽日,树下有两位老者正蹲在石桌旁下棋。小伙子见老者正在兴头上,不好意思打搅,于是就在一边观看,不知不觉看了三盘。看看天色还是没有黑,只是一会儿暗,一会儿亮,树叶一会青,一会黄,心里好生奇怪。

直到两位老者下完了棋,小伙子才说明来由,并把信交给了他们。两位老者挺高兴,留小伙子在那吃饭,饭后还要陪他转悠转悠。小伙子心想不能再看了,要回店休息,明天好走路,于是就急忙走出山林,来到庄里,但是怎么也找不着原来的客店。忙寻一老者来问,老者道:“庄是这个庄,不过这里多年没有这个客店了,听爷爷的爷爷说过,原来这里有过客店,有一次一个上乡小伙子推着一车鱼住店,上山游玩,谁知一去未回。一车鱼烂在店里,车子也烂了,只剩下一根车把。”那鱼贩一听,心中好奇怪,又无可奈何,只好空手回家。 来到山东老家一看,村庄也全都变了样,走遍全庄也没找着自己家门。正好,过来两位中年人,上前寻问,中年人听后把眼一睁,说道:“那都是咱老祖宗的事,你问这些干啥?”小伙子忙说:“我就是那个贩鱼的,今天回家找不着门了。”两位中年人一听,大怒,一边骂一边打:“哪来的小子,敢冒充俺的祖宗,非揍死你不行!”鱼贩白挨一顿揍,没办法,只好又回马陵山来找下棋的老者。来到马陵山一看,两位老者还在下棋,这回他再也憋不住了,上前问道:“两位老者,我那日在此观棋,怎么回去一切都变了样,弄的我有家无归!”他们一听哈哈大笑,说道:“你在看下棋的那会儿,世上已经三百年过去了,你看那树叶一会青一会黄,那就是一年过去了。”鱼贩一听,大吃一惊:“那你们是……?”“我们在此修炼三千多年,方成正果,你也在此修炼吧。”小伙子心想:“也罢,回去也没人认我了。”

从那以后,小伙子就留在马陵山和两仙一起下棋,一起修炼也成了仙,三仙洞因此而得名。

搬倒井(神话)

马陵山南面一个搬倒井。为啥叫搬倒井呢? 相传,杨二郎有位义父,二郎跟随他生活六年才分手,再也没有见过面。只因杨二郎是半仙之体,长大后,他到天上去找他的母亲。玉帝让他来人间造福,才准许母子相见。于是二郎就担山填海为人类造土地。一次,二郎担着两座大山往东海去,路过马陵山南面时,看见有一位老人坐在那儿歇息,他们互相对望,都觉得面熟。于是二郎放下担子,来到老人面前。老人一看是自己的儿子,担两座大山,就问:“你可是杨二郎?”杨二郎说:“老人家,我就是杨二郎,你怎么知道的?”“我是你义父。我们在一起生活六年……”。老人说着,就流下了泪水。二郎双膝跪下喊了声:“义父!”这时,正值中午,烈日如火,老人感到口渴,二郎四处一望,只有一口水井,井很深,有没有提水东西。二郎为了使义父喝上水,便一使劲,把水井搬倒了,让他的义父喝到水。 后来人们为了纪念杨二郎的孝心,就把这口井取名搬倒井,至今这口搬倒井还在马陵山南面呢!

庞涓沟螃蟹

孙膑同庞涓斗智,在郯城境内的马陵山九道湾独龙沟里,庞涓连同十万大军覆灭。从此

以后,这山沟里就长出了一种别处没有的山螃蟹,眼圈是红的,并且腿的再生能力特别强,身上还有马蹄的印子。当地的老百姓都说,这山螃是庞涓变的。因为庞同螃的音是相同的,红红的眼圈是庞涓惨遭失败后,因悔恨把眼睛哭红了的结果;山螃的腿再生力之强是由于庞涓腿部中箭而急于逃命而致,现在附近的人还经常到山上来捉这种螃蟹用于医治跌打伤,也有一些人专捉了出售给需求者;其背上有一个深深的马蹄印,那是庞涓死后,天黑被马踏的原故吧。

宿北大战

宿北大战,是解放战争初期,在陈毅直接指挥下,我军进行的一次著名战役。1946年,国民党反动派向我解放区大举进攻,兵分四路向苏北侵犯,从宿迁分两路沿海郑、宿新公路,企图占领沭阳城和新安镇。我军于1946年12月13日至19日,在北起沂河、南至海郑公路、东起来龙、西至马陵山麓,纵横五六十里的平原地,集中24个团的优势兵力,展开了宿北阻击战。在宿北大战中,马陵山的人民积极支前,先后有41万不得已民工参加转运伤员和供应粮草、弹药的任务。经过七昼夜的浴血奋战,击毙敌师长戴之奇,歼敌二万六千余人,取得了战役的胜利。为此,中央军委贺电号召华东全军要以宿北战役为例,力争打大歼灭战。大战刚刚结束,陈毅司令员满怀胜利豪情题诗一首:敌到运河曲,聚歼夫何疑?

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宿北大战的指挥所,原在马陵山的东侧王庄村,由于敌机的干搅,后转到马陵山中的三仙洞内。这样,宿北大战与聊斋志异中的三仙洞,均记入了历史的史册。 庞涓误判兵败自杀

从新沂城区出发,沿徐(州)宿(迁)公路南行8公里,即来到马陵山下。说是山,其实是一片连绵起伏的丘陵,远远看去并不高峻。走进山口,左右是两块石碑,上书“古马陵道”和“马陵道”,分别由我国著名历史学家周谷城和军事历史学家郭化若题写。

同行的索增仓长期从事新沂地方历史文化研究,对马陵山了如指掌。他介绍说,马陵山属沂蒙山的余脉,北起山东郯城,中经新沂,南至宿迁,逶迤120余公里,势如奔马,故名马陵。《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里,便记述了齐军与魏军决战马陵、孙膑与庞涓两位老同学斗智的故事。孙膑采取减灶诱敌之策,“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骄傲轻敌的庞涓据此作出“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的错误判断,率军轻进。最后,魏军在马陵古道遭齐军伏击,庞涓“自知智穷兵败”,割颈自杀。

老索指着山岭中时隐时现的山间小道说,古马陵道不单是指那条绵延百余公里的山涧道,还应泛指马陵地区所有狭窄多阻隘、可伏兵击敌的山间小径,它们相互勾连,组成一个道路体系,成为齐魏两军攻防进退的战略通道。否则,双方一二十万大军如何摆布得开? 我问老索:“那棵撕去树皮、写着?庞涓死于此树下?的大树,还能找到吗?”他笑道:“决战发生在马陵,具体的设伏地点就说不清了。”

黄巢在此大败官军

新沂段的马陵山包括峰山、斗山、虎山、奶奶山和黄花菜岭。从峰山脚下拾级而上,几番上下攀登,便来到群山怀抱之中,此时,对马陵山的印象竟与在山下所见大不相同。远观马陵,平缓低矮。进入山中,却见深沟曲涧、山岭纵横、层林密布,秀美中透出几分荒蛮和霸气。当地民谣唱道:“马陵山,马陵山,脚蹬骆马湖(在新沂和宿迁境内),北枕穆陵关(在山东省郯城境内)。”是说其纵贯南北、气势磅礴之状。如此大的空间,加上地形地貌多变,旋起旋伏,既翕复张,确是用奇谋、出奇兵的好地方。

从群山中部沿径北去,却见一处两峰对峙的关隘,关隘外是一片幽深开阔的山涧,涧内碧波荡漾。老索说,这里相传是唐代农民起义军首领黄巢大败官军的地方。黄巢凭借关隘之险,将官兵杀得溃不成军,落荒而逃。如今,此关隘即称“黄巢关”,此湖即名“黄巢湖”。归来之后,我查阅了一下司马光的《资治通鉴》和蔡东藩的《唐史演义》,均记述了唐乾符三年(公元876年)冬10月,黄巢“率众渡淮,经过颍、宋、徐、亳一带”,连连取胜,之后又带兵

西进,“乘黄金舆,戎服兜鏊,昂然直入”长安,正是其气势全盛时期,黄巢到马陵应该在这段时间。此外,相传宋代抗金名将韩世忠曾3次在这里与金兵对垒,双方在山谷间攻守争夺,直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泉赤,战斗的惨烈可以想见。

陈毅指挥宿北大战

假如说古代的战争遗迹已在历史长河中湮灭或不可考的话,那么,陈毅将军在马陵山指挥宿北大战的前沿指挥部——三仙洞,却完好无损地保留了下来。

三仙洞位于峰山中部东坡,背后和两侧均为陡峭的山崖,洞前大树耸天,枝叶繁茂,将洞口遮掩。导游称,三仙洞的两边都是山,属射击盲区,敌人的炮火打不着。洞看上去不高不深也不大,约七八平方米,不过,就地铺一张军用地图或一张棋盘是绝无问题的。想当年陈老总在此指挥三军,战争间隙,兴许还要跟身边的人杀上一把“楚河汉界”呢!

宿北大战发生于1946年12月15日至19日,适逢国民党导演的伪国民大会刚刚开过。为取得军事上的配合,敌徐州绥靖公署于会前就集中25个半旅的兵力向鲁南、苏北解放区进攻。我军迅速集中山东、华中野战军24个团的兵力反击,由陈毅统一指挥,一周时间全歼敌军2万多人,开创了我军打大歼灭战的成功先例。敌69师师长戴之奇于兵败后绝望自杀,跟当年庞涓的命运如出一辙。当年陈毅将军即兴赋诗一首:“敌进运河曲,聚歼夫何疑?试看峰山下,埋了戴之奇。”

为纪念这段历史,新沂市近年在峰山“三仙洞”东南坡上建立了“宿北大战纪念碑”和陈毅雕像。林海中陈毅将军像巍然耸立,目光炯炯凝神远方,似乎正在吟诵一首新的诗章。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