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英语作文 > 教育资讯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4:48 英语作文
合肥未来发展规划英语作文

篇一: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美丽的巢湖我的家

区划调整之后的新合肥将如何构建新的战略发展规划?这个令无数市民关注的话题今天终于正式揭晓了答案。继滨湖新区沿湖岸线设计方案和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之后,合肥市规划局今日正式对外公布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并授权本报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未来新合肥的发展蓝图已经跃然纸上,相信许多市民将会提出自己的见解。

规划方案面向全球招标

经国务院同意,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地级巢湖市“一分为三”,居巢区、庐江县划归合肥管辖。根据行政区划调整后新的形势变化,合肥市确立了新的发展定位,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来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

环抱巢湖,依山傍水,总面积达到11433平方公里,这就是区划调整之后的合肥。全新的“大合肥”将如何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巢湖应该如何开发和利用,未来新合肥怎样探索城市创新发展的新模式?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寻求科学合理的合肥城市空间发展新路径。

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合肥市规划局去年下半年组织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工作,这也是继滨湖新区沿湖岸线设计和半汤、汤池国际温泉度假区概念规划之后,第三次面向全球招标的合肥城市战略规划方案。本次战略规划是在对环巢湖地区生态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

2011年12月25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对符合报名条件的22个联合体共70家设计单位初选出八家单位入围设计单位,12月28日报市规委会审议确定五家设计单位正式开展规划编制;2012年4月20日至22日,市规划局会同市招管局,组成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为组长的15人专家组完成对投标方案的专家评审。4月23日,合肥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各设计联合体规划方案汇报。今日,五家入围方案终于正式揭开了面纱。

发展蓝图期待你的声音

本次规划方案涉及合肥城市发展目标、巢湖生态保护目标、合肥旅游发展目标等多个方面,可以说为未来合肥的发展绘制了全面的蓝图。入选的各个联合体设计单位均具备规划、旅游、

水利、环保等设计资质;既有国内最为权威的科研机构,也有国际知名设计机构;既有国家级规划编制单位,也有对现状相当熟悉的本地设计院。

合肥未来的发展规划,与每一位合肥市民息息相关。为了让公众了解规划、参与规划,打造阳光规划,合肥市规划局开展《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国际招标方案公众参与活动,吸纳社会各界意见,希望广大市民踊跃参与,对五家方案进行投票,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参与投票的市民也有机会获得奖品(详情请见征求意见表)。此外,欢迎市民与本报联系(电话:0551-4249586,电子信箱:dfyuting@126.com),对未来合肥的城市发展规划建言献策,你的宝贵意见未来也许就能改变合肥的城市形象。

城与湖,于斯“合”而为一,唯美“肥”润天下!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合肥,将是一个充满绿都魅力、创新活力、在国家战略层面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将是一个文化特色更加鲜明,经济发展更具活力,人居环境更为优美,社会秩序更加安定,人与自然更加和谐的环湖通江生态宜居城市。蔡桂林本报记者俞霆

注:

1.本次公众参与活动在合肥市政务中心阳光大厅、合肥市阜南路51号规划展示厅、巢湖市、庐江县、长丰县、肥东县、肥西县等政府展厅和中国合肥门户网站、市规划局门户网站等网站同步举行,现场活动时间为5月3日-5月17日,欢迎前往参与。

2.本次公众参与活动举行抽奖活动。随机抽取一等奖100名,奖励约500元奖品一份;二等奖300名,奖励约300元奖品一份;三等奖500名,奖励约200元奖品一份;纪念奖2000名,奖励约30元奖品一份;另设组织奖10名。

3.征求意见表请于5月18日前寄往合肥市阜南路51号友谊大厦10楼市规划信息中心办公室,联系电话0551-2675372,有效问卷必须将五家方案排序全部填写。

方案1

新合肥构建“1331”新格局

设计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体

规划方案认为,新机遇、新起点和新使命使得未来新合肥的发展令人充满期待。并提出远景规划形成合芜马铜中心城市群,根本上改变安徽区域联系离散的格局,从而令合肥更加积极主动地融入长三角。合肥应在长三角中找到自己的位置,使自己从“中部增长极”变身“长三角第四极”,实现从一个新兴的工业经济强市迈向长三角继沪杭宁之后的又一中心城市。

合肥作为长三角门户型交通枢纽城市、水绿交融的历史名城和唯一拥有大湖的省会都市,该方案对合肥的建议是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长三角第四极和生态宜居的大湖名城。该方案还提议合肥城市规划应从“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实现“城湖联动,多元发展”。同时还提出了“两城映十镇”的合肥旅游新格局。

“1331”市域空间战略

方案提出“城湖联动,多元发展”战略,意在强化城市与巢湖的共生联动发展,完善和提升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实现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其中,首个“1”是指优化提升中心城区,“3”是指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另一个“3”指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最后的“1”指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打造“南淝河通风廊道”

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方案将以合肥城区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传承和发扬环城公园的精彩,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依托湿地绿带网络,以“老城中心、新城CBD”双心引领,串联拓展和优化提升商务办公、休闲游憩、科技研发、创意产业、文化展示、高端会展等多种复合功能空间,形成服务职能密集的南北两扇。

方案着重提出保护“南淝河通风廊道”,建议在南淝河和十五里河绿廊及其两侧,布局CBD商务中心,公园总部基地,钢铁厂遗址创意文化区,滨湖CRD,南淝河文化、科研、服务外包产业区,大学及科技研发区,徽派文化展示园,科学岛,低碳生态住区等重要功能空间,建设成为合肥最具生态美景和人文魅力的“名片空间”。

重组产业空间形成都市区东西两翼产业新城。东翼以职教城为依托,壮大新站、整合双凤,突出承接产业转移;西翼则以大学城为纽带,组合高新区与经开区,突出自主创新。 “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对于未来合肥旅游发展规划,方案认为环巢湖地区大湖风光悠旷,温泉资源优质,皖韵村庄独特,可以通过功能和空间的创新利用,构筑“两城映十镇”旅游新格局。

“两城”指的是合肥主城和巢湖市,“十镇”指的是环绕巢湖周边的三河、白山、盛桥、槐林、散兵、中垾、烔炀、黄麓、中庙、长临河等十镇。在合肥中心城和巢湖城的辐射带动下,把三河、白山、散兵、中垾、中庙、长临河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把盛桥、槐林、烔炀、黄麓建成四个田园风貌小镇。在发展时序上:近期在都市区带动下,重点优化中庙、三河,打造长临河;中期在巢湖市带动下,重点发展中垾、散兵。

滨湖对于人类有着内在的吸引魅力,人类对大湖更是充满着偏爱和向往。方案建议合肥树立“大湖绿都·度假天堂”的旅游形象,以“水滨公有”、“亲水为公共权益”和“保护也是发展”等理念,科学打造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中庙-四顶山核心景区、巢湖时尚休闲运动等旅游项目;实现建设旅游大都市和长三角休闲度假新天堂的目标。

篇二:新合肥五大规划方案

合肥五大城市规划方案

“新合肥”将建成什么模样?日前,《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以下简称《发展规划》)国际招标5个方案正式公示,就未来合肥发展接受公众意见和建议。从目前网上的投票来看,巢湖半岛方案得票最高。在该方案中,合肥将拥有一个巢湖半岛,这座半岛不仅仅具有旅游观光的功能,还将引领产业的发展,并有可能继上海浦东新区、天津滨海新区、重庆两江新区、舟山新区之后,成为第五个国家试验区。

巢湖半岛方案目前得票最高(资料图)

经国务院同意,2011年8月22日,安徽省行政区划调整方案正式公布。合肥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按照“生态优先、中心提升、组团拓展、区域协同、特色彰显”的思路,来构建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框架,向着区域性特大城市方向迈进。针对“新合肥”面临的新机遇、新趋势和新的目标要求,本次战略规划是在对环巢湖地区生态功能研究的基础上,科学提出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和实施路径。按照市委市政府要求,合肥市规划局组织了《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的国际招标工作。

2011年12月25日,合肥市规划局、合肥市招投标中心对符合报名条件的22个联合体共70家设计单位初选出八家单位入围设计单位,12月28日报市规委会审议确定五家设计单位正式开展规划编制;

2012年4月20日至22日,市规划局会同市招管局,组成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总规划师唐凯为组长的15人专家组完成对投标方案的专家评审。4月23日,合肥市规划委员会2012年第一次全体会议听取各设计联合体规划方案汇报。本次《合肥市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与旅游发展规划》范围:合肥市域范围,总面积为11433平方公里。

附:五大规划

方案一

“141组团”提升为“1331战略”;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和四个田园风貌小镇;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生态宜居都市。

根据该方案,合肥都市区空间功能结构将完善和提升,由“141”都市区空间战略提升到“1331”市域空间战略:即在“一心两带、环湖一体”的空间格局下,优化提升中心城, 创新发展巢湖、庐江和长丰三个城区,打造空港新城、庐南循环重化基地和巢北产业新城三大产业增长点,建设环湖一体新型城乡空间。 基于巢湖保护流域化、生态化和城市功能多元化、品质化的理念,合肥都市区将大量增加内城和滨水公共绿地,形成以“三环九廊”为骨架的湿地绿带网络,强化服务职能和优化产业布局,构筑 “双心两扇两翼”的功能空间形态,打造“园城一体、城水交融”的生态宜居都市。

方案建议构建生态网络巢湖,保护河口、圩地和湖滨等天然湿地,修复池塘、沟渠和农田等乡村湿地,建设污水净化型、雨水蓄积型和景观游憩型的城市湿地,上溯延展河流、小溪等河道湿地,构建由内向外放射、面积达2000平方公里的梯级湿地网络,恢复巢湖生态活力。

在中心城和巢湖城的辐射带动下,建成六个特色旅游小镇和四个田园风貌小镇;基于生态网络巢湖培育发展九龙攒珠第三空间示范区、画里乡村有机农业区和三河百塘源生态湿地等九个特色功能区,实现城乡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双赢。

合肥要构建“一圈一核一区两带”旅游发展新格局,开发八大旅游产品,塑造四大旅游品牌;以“水滨公有”、“亲水为公共权益”和“保护也是发展”等理念,科学打造巢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国家湿地公园、国家风景名胜区和三河古镇5A级旅游景区、中庙——四顶山核心景区、巢湖时尚休闲运动等八大引擎项目;实现建设旅游大都市和长三角休闲度假新天堂的目标。

方案二

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打造大合肥“3030”交通圈;规划巢湖半岛旅游景观核;建设巢湖半岛创新金融及科技研发基地

该方案产业发展策略为优先发展金融业和现代服务业,紧紧围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两大领域,打造“6+3”核心产业体系。六大先进制造业为:电子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汽车产业、装备制造业、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业、家电产业。三大现代服务业为:创新金融、旅游及科技论坛、航运物流。

该方案建议打造大合肥“3030”交通圈,即城区边缘之间30分钟到达,各城区内部?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wo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我饬降阒?0分钟到达。建设大合肥区域大外环,修建连接中心城区、巢湖半岛、巢湖市区、庐江城区之间的快速路网和轨道交通线路,实现三个城区的一体化;建设一条穿湖通道,连接巢湖南北两岸;中心城区加强快速路网建设,尤其要增加放射状的快速路网;建设环湖大道,成为一条具有综合功能的大道;建设巢湖北岸交通走廊,加强巢湖市区与合肥城区之间的关系,这条交通走廊将连接城市外部交通网,延伸到南京、上海等长三角中心地区,加强泛长三角地区与长三角中心区之间的联系。

旅游规划提出“一核、一环、三城、四区”的空间布局。一核蓄势:巢湖半岛旅游景观核。一环连通:环巢湖国家风景道。三城协作:合肥市(滨湖新区)、巢湖市、庐江县。四区联动:都市旅游板块、山地休闲板块、水上游览板块、乡村体验板块。

该方案还建议建设巢湖半岛—创新金融及科技研发基地。

方案三

2030年,形成以新合肥为核心的皖中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巢湖水面力争承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水上体育运动会;四大工程修复巢湖生态

该方案以实施生态文明战略、跨越式发展为目标,在长三角区域层面、新合肥市域层面、环巢湖地区层面三个层次展开。

在长三角区域层面,规划立足于将新合肥建设成为长三角西部地区特大型中心城市为目标,强化新合肥作为安徽省省会的政治、经济、文化职能。力争在2030年,形成以新合肥为核心,包括马鞍山、芜湖、铜陵、六安、淮南等皖中城市的大合肥都市圈。

在新合肥市域层面,规划将合肥主城区建设成特大型区域中心城市,同时规划巢湖市为地区中心,实施与合肥中心城区等高对接战略。规划以削减巢湖流域入湖污染物为目的,实施部分产业向长丰、庐江境内流域以外地区转移的策略,力争将长丰、庐江建设成为以产业集群为支撑的新城。以新机场建设为契机,建设以信息电子、高端物流产业为重点的机场新城。在市域层面,规划以轨道交通为手段,引导新城发展。

在环巢湖地区层面,规划实施区域城镇化发展策略,重点发展以生态物流业为支撑的三河古城新市镇、以商务旅游为支撑的中庙新市镇、以现代农业为支撑的盛桥新市镇。三河古城延续徽派建筑风貌,建设成为全国性的旅游目的地;中庙以儒释道文化为内涵,建设成为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文化旅游目的地;充分利用汤池、半汤的温泉资源,建设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温泉旅游目的地。巢湖水面宜开展水上休闲运动,力争承办具有国际知名度的水上体育运动会。

方案提出规划必须以巢湖生态修复与保护为前提,为此需实施巢湖生态修复四大工程。

方案四

合肥未来城市发展实施五大战略;形成枫叶形空间发展形态;努力扮靓一座城、激活一湖水、沐浴三处泉、畅游五座山;实施“合肥环湖新区”建设并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

该方案将建议新合肥未来城市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工业强市战略,东进出海战略、合肥都市圈战略和国际化战略共5大战略,近期建成长江三角洲地区新兴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中期建成国家区域中心城市,最终建成1000万人的国际性大都市和环湖通江生态宜居城市。

合肥中心城区以建设合肥都市区为目标,继续实施“141”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按照“东拓北展,南控西进”的拓展方向,形成枫叶形空间发展形态,1个叶柄汲取巢湖营养、5大叶片支撑五大组团、6条主叶脉主导合肥空间拓展方向,枫叶形态代表新合肥的城市精神。

合肥应该实施“工业强市”、“旅游活市”战略,努力扮靓一座城、激活一湖水、沐浴三处泉、畅游五座山,到2030年建成国家5A级景区12个,4A级景区32个,国家森林公园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个,国家级旅游度假区5个,建设

极品生态旅游景区2个,精品旅游景区5个,形成5条精品旅游线路,形成“一心融城、双核交辉、四区协调、十景团引领”的旅游开发总格局。

实施“创新驱动”战略,重点构筑5大国家级自主创新高地,5类自主创新平台,率先把合肥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国家智力密集区、国家科学创新城、智慧城和CEO城。

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加强城市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清湖碧水工程和蓝天白云工程,改善巢湖水质和环境空气质量,建设环巢湖湿地保护带,做好环巢湖地区生态修复,实施生态调度与引江济巢工程。

构建以公路、铁路为主导、以内河航运和航空运输为补充的陆路主导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

为确保战略规划落到实处,重点启动15大战略工程,包括把“合肥环湖新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工程、下塘重型制造业加工基地工程、通江达海战略通道工程、城际轻轨战略纽带工程、合肥组合港战略出口工程、机场迁建与再利用工程、引江济巢战略工程、郯庐断裂带沿线地区战略防御工程、巢湖管理战略工程、环湖各县市退出对巢湖水域直接管辖工程等。

方案五

打造江淮内河港群,加密高速公路网和轨道交通网络;实施安澜巢湖、活力巢湖、生态巢湖三大工程;办中国巢湖世界水休闲博览会。

以“大湖城市、创新都会”为城市定位,该方案为合肥明确空间结构与布局。大合肥区域联动格局为一心一带四轴,即以合肥主城为中心,强力打造合芜马城镇密集带,作为省域发展的脊梁,同时向淮南蚌埠、安庆铜陵、六安和滁州四个方向轴向发展,带动皖南、皖北两大板块,对接南京都市圈,提高安徽在区域分工和市场资源配置的话语权和主动权。区域交通体系构建为升级两港,加密两网,实现2小时沟通长三角中心城市,半小时连接合肥经济圈城市的目标。

通过“安澜巢湖、活力巢湖、生态巢湖”三大标志性工程,争取使合肥成为国际浅水湖泊生态治理的示范。安澜巢湖:包括主城区和重要园区防洪排涝、环湖大堤综合整治、大型对江排洪泵站、主要支流疏浚、堤防加固等工程。活力巢湖:包括引江济巢、引泉入城、江淮运河、滩地清水廊道、湖泊生态水位调控等工程。生态巢湖:包括污染治理、河口湿地、生态岸线、防浪林台、候鸟天堂、鱼形小岛、观浪崖台等工程。

对环巢湖旅游发展,该方案策划为“一会、一巢、七大主题项目、三大综合体”工程(1173工程)。其核心吸引项目为一大盛会——中国巢湖世界水休闲博览会,一座地标性创意建筑——未来巢,七大水主题项目——水生态:巢湖国际湿地示范区;水运动:巢湖国际水运动公园;水游乐:巢湖水嬉戏乐园;水师:1862淮军水寨;水城:古巢州水下千年古城;水乡:三河古镇;水田:大圩创意农业休闲产业园。以及三大旅游度假综合体——创智新城科技度假综合体,半汤温泉科技养生综合体,和滨湖新区RBD综合体。

票选合肥五大城市规划方案 枫叶梦想方案超巢湖半岛居首

大合肥未来将成什么样子?日前,合肥五大城市规划方案揭开面纱,并向广大市民征求意见和建议。从目前网上的投票来看,枫叶梦想方案得票最高,超过巢湖半岛方案。枫叶梦想方案中,在中心城区上,合肥将形成一个五叶片的“枫叶”状;而在合肥向外发展空间上,近中期“东张”形成“K”字形战略布局框架,远期“西望”形成均衡的“★”形布局框架。

中心城

区上形成五叶片枫叶状

枫叶梦想方案由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联合体提出。本规划突出“新合肥” 和“双中心”两大主线,将新合肥总体发展定位为:全球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全国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长三角地区新兴现代化特大中心城市,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重点城市,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将其主体功能定位为:国家重要的现代产业基地、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和国家自主创新基地;将其发展理念定位为:“巢湖生态城,科技创新城,绿色智慧城,现代国际城”。

篇三:新合肥、新规划、新未来(韦雯改)

新合肥、新规划、新未来

合肥,这座古老而又充满活力,拥有着深厚文化底蕴的城市,其面貌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我们生活在这座美丽的城市里,正亲历着这一变化带给我们的机遇与幸福。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全市人民倾心营造下,新合肥的城市面貌日益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之所以称现在的合肥为“新合肥”,正因为她是相对于区域调整之前而言,翻开合肥的老照片可以看到往日合肥的身影,“庐阳八景”是老合肥人的记忆。

经过多年的努力建设,合肥已呈现出别样的景致,我们可以根据近年来合肥商业繁华场所的更替来寻找合肥城市的发展历程,譬如,合肥从最初的城隍庙到三孝口、稻香楼等再到大钟楼、宿州路,不远的将来可能是政务区、滨湖等区域,从合肥人所熟知的地理信息中,能看出合肥城市发展的时代缩影。

现在合肥的发展定位是努力建设成为在全国有着较大影响力的区域性特大城市,长三角地区继沪宁杭之后的现代化新兴中心城市。到目前为止,合肥市大的城市框架已趋成型,辖区面积进一步扩大,并进行了合肥行政区域战略性调整,特色区域成片发展;从发展方向上看,合肥近些年的发展一直在向西、向南、向东北角迈进,形成现如今的政务文化新区、高新技术开发区、滨湖新区和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等区域,这些区域已成犄角发展之势,显现出一个城市多个中心,各区域之间相互呼应,共同发展的局面,进而确定了合肥市新的发展定位。

而规划对一个城市来说恰恰相当重要,因为它不仅仅是呈现在图纸上的蓝图,更是在规划一个城市的未来。正因如此,规划师做城市规划时一定要尊重城市发展的历史,要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而不应盲目地模仿国内外城市规划建设的方案或者说是经验;要集思广益,斟酌再三,努力把合肥打造成宜居宜业的花园城市;要深入探索城市创新发展新模式,努力寻求科学合理的城市空间发展新路径;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全局观念,做到有主题、有特色、因地制宜地做好做大区域划分;要优化大合肥的空间布局,使大小区域衔接有序、错落有致、梯度合理,并同时做好各个区域产业互补,平衡新老工业区之间的矛盾,使之相互促进,从而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让人口、资源、环境的发展达成一个合理的比例,共同构成现代大合肥城市规划发展的战略新方向。

在具体规划中,要立足于合肥城市发展的现状,结合自身特色,借鉴国内外优秀的规划设计经验和自身所处的时代特点,走符合合肥城市发展方向,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而不能重蹈先污染后治理、盲目规划、重复建设的老路,要继续抓住合肥市全国首批国家级园林城市,全国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国家级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核心城市的优势,千方百计谋发展,一心一意创和谐。

新兴城市要发展新兴产业,拒绝牺牲环境带来经济的短暂繁荣,因此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利用自身科教基地的优势走产学研相结合等形式多样的发展道路,科技强省,科技创富。发展新兴产业,落实节能减排政策,进行经济结构调整,做好老工业区改造升级及环巢湖地区生态保护修复工作,要保护环境,从而实现旅游创收,让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和平共处。

前不久,合肥市规划局副局长闫雷雨先生在访谈中曾提到“明天的合肥什么样?”这一发问,相信不少人也在思考。目前,合肥市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建设时期,规划的各个区域都得以实现,巢湖部分地区也已划入合肥地界,区域进一步扩大,复杂的立体交通网更趋完善。一个个建筑、路网、绿化带及各类区域相继落成,由点、线、面共同绘制成城市宏伟的规划发展建设蓝图,可以说已经快步向现代化大都市迈进。

我对合肥美好的明天充满期待,相信在党中央国务院及地方政府强有力的领导下,合肥的明天一定会更好,更加绚丽多彩!

时 间:2012-2-3

作者姓名:崔粲

性 别:男

年 龄:27

职 业:合肥百大集团

合家福超市采购员

通信地址:合肥市包河区马鞍山路与太湖路交叉口合家福购物广场3(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合肥未来发展规划)楼生鲜采购部

联系电话:15805606623

邮编:230001

E-mail:cuicanc@163.com

篇四:合肥市发展规划

在新的时期,合肥迎来了重大发展机遇,国家“中部崛起”及安徽省“东向发展”战

略的实施,对合肥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为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落实市委、市政府面向

未来的“141”城市空间发展布局,紧扣“大环境、大建设、大发展”的主题,充分发挥省会

城市和全国科教基地的优势,促进合肥奋力率先崛起,《合肥市城市总体规划(2006-2020)》

提出把合肥建设成为先进制造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现代服务业基地和独具魅力的现

代化滨湖城市。

一、中远期规划中合肥的区域划分

根据合肥市建设规划(2006~2020年),可以看到规划将中心城区划分为老城区、东区、北区、西区、南区、经开区、高新区和滨湖新区八个城市分区。

1.老城区:环城马路以内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5.28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12万左右。

2.东区:瑶海区行政区域内,即板桥河、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瑶海经济开发区和磨店职教基地,建设用地面积约81.44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88万左右。

3.北区:除老城区以外的庐阳区行政区域,板桥河右岸和南淝河左岸地区,包括庐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1.5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8万左右。

4.西区:蜀山行政区域的一部分,东以金寨路、环城西路为界,西到二环西路、合九铁路,北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包含政务文化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35.05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48万左右。

5.南区:包河行政区域的一部分,西以金寨路为界,北到环城南路,东到南淝河,南以312国道为界。建设用地面积约35.67平方公里,人口47万左右。

6.经开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西,合九铁路以东,派河以北地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0.59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6万左右。

7.高新区:东以二环西路、合九铁路为界,北到董铺水库南岸,南到沪-汉-蓉高速铁路,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蜀山经济开发区,建设用地面积约63.03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35万左右。

8.滨湖新区:312国道以南,沪蓉高速公路以东,南淝河以西,派河以北地区,包括滨湖新区和包河工业园区,建设用地面积约47.40平方公里,人口控制在56万左右。

二、近期关于道路问题的规划

省城道路不畅、交通堵塞问题由来已久,今年编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将为彻底改善交通状况做好前期准备。老城区综合发展规划也是一部“重头戏”,重点研究市四大班子办公楼搬迁后土地如何置换问题。

此外,今年还将重点做好城市生态公园片区控规、清溪路———二环西路———长江西路———合九铁路片区控规。开展“三点四线”城市设计,“三点”指的是潜山路与长江西路交口、金寨路与望江路交口、二环西路与长江西路交叉口等城市节点地区的设计;“四线”指合巢路、临泉路、四里河路街景风貌设计和四里河岸线景观设计。

城镇空间组织结构:“一核一圈五轴”。形成以合肥中心城区为核心,周边城镇密集区为重点发展圈层,沿主要交通轴线向东、北、西、西南、东南辐射的五条拓展轴。

三、近期城市发展方向

近期重点向南、向西发展,建设滨湖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适度向北部、东部和西南部发展。

四、近期城市重点发展地区

近期重点建设滨湖新区、科技创新示范基地(包括高新技术开发区、蜀山经济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磨店地区、新站北地区、黄山公园地区、森林公园地区等6个地区。

篇五:合肥经济发展规划

合肥市经济发展规划

安徽为人口大省 、资源大省,在以合肥为中心,由南京-徐州-开封-郑州-武汉-黄石-南昌等大城市包围的区域内,还没有形成特大城市。从安徽省来看,合肥市作为安徽的省会城市,其在安徽省内的地位比较明显,具有发展成为特大城市的潜力。合肥的发展只有高起点、大规模,才能提升中心城市的地位。

合肥要实现千亿GDP的经济发展目标,一方面,扩大金融投资,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另一方面,利用充足的土地资源,以土地交换资金,鼓励外资成片开发与改造,扩建高新技术开发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此外,充分利用合肥市的旅游资源和优美的环境,发展旅游业,提高城市的知名度和经济效益。与此同时,利用合肥市作为全国科研教育基地的基础,发展教育,提高整个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努力将智力因素转化为经济效益。

1、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产业与交通城市发展战略重点主要在于:

(1)强化接受辐射的能力。

合肥接轨长江三角洲,地处宁郑汉大三角地区的中心地带,因此,合肥的发展要注重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充分利用区域土地、劳动力资源优势,三角洲技术、资本和信息等生产要素优势,主动接受长江三角洲乃至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和辐射,加快建设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基地。

(2)加快交通体系的发展。

合肥市经济地理的优势取决于交通地理的优越程度,要改善合肥

地处长江三角洲外围的处境,必须加快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将合肥市与长江三角洲紧密地联系起来,达到与长江三角洲、中心城市靠拢的目的。

(3)优化产业结构。

合肥市目前的产业结构比例呈现“二、三、一”型,今后应继续保持这一态势,大力发展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不要盲目追求其它城市提升第三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的做法。合肥产业结构优化要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及新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等三个高新技术产业;加大汽车及工程机械、家用电器、化工等三大支柱产业,建设国家级制造业生产基地。第三产业以发展交通运输、物流业和旅游业为主。

2、城市空间发展方向:南进东拓,西缓北抑。

合肥城市发展的空间要素主要有三:(1)宁西铁路。作为全国的铁路主干线,呈东西方向绕城北横贯合肥市区,可以拉动未来合肥市的整体空间向东西方向发展。(2)巢湖。位于合肥东南部,是合肥城市扇形结构的开敞空间的楔状地带,将制约城市向东南方向发展。(3)地形地貌。合肥北部是老工业区,且有丘陵阻隔,限制了城市的北向延伸。西部地区是合肥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但有蜀山、紫蓬山的阻隔,也将对城市的西部扩展产生一定的阻碍。

目前的合肥市的城市形态为扇形结构,城市以老城区为核心,向东、北、西南三翼伸展。城市空间拓展保持原有扇形结构,以主城为核心,加快肥东、肥西新城区建设,采用“南进-东拓-西缓-北抑”

的空间发展战略,以城区周边的绿地控制组团的发展规模和方向,采用间隔分布,多中心、开敞组团式的结构布局。城区向东建设完善新火车站综合试验区和龙岗工业区,向北延伸建设完善双凤工业区,向西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西郊游憩风景区,向南建设完善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桃花工业区,基本形成以老城区为核心,绿地楔入、绿带环绕、多中心、组团式的总体布局。

老城区成为环境优美,具有现代建筑艺术风格的多功能综合区;新城区在绕城高速公路南侧,发展加工制造业基地,建设独立组团,成为布局合理、风格独特、功能完善、环境舒适、技术先进的现代工业区。东部利用交通枢纽优势,结合肥东县城发展流通、物流组团。远期沿宁西铁路方向,跨越蜀山,采用飞地式向西延伸,形成新的高新产业区或科学城。城市结构从单一中心大城市结构向一主两辅中心的都市区结构转变。

3、城市发展战略地点。

(1)主城区:优与美的提升。

合肥主城区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所在,园林城市的典范,城市的发展主要在于优与美的提升。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密度,进一步完善和优化城市功能,提高人居环境质量和城市品位等至关重要。

(2)开发区:做大新城区的基础。

合肥经济技术开发区,布局在312国道以南,与主城区相衔接,以外向型、劳动和技术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和第三产业为主,逐步形成了包括工业、居住、大学等主要功能的综合新城区。该区用地开阔,

现有基础较好,将是做大合肥、建设新城的基础所在。

(3)科学城:科教基地的延伸。

合肥市的科技教育发达,是我国的四大科技教育基地之一,有30多所的大学院校和重要的科研机构,科学岛位于蜀山风景区的东麓,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优越,基础雄厚、交通条件良好,具有发展一定规模的科学城的条件。科学岛现状用地与城市水源保护地重叠,拟控制发展。远期可沿312国道、合六高速公路向西延伸,建成长江三角洲以西、安徽省域、华东腹地重要的科教基地。

(4)肥东区:交通与流通的聚焦。

宁合高速公路、合徐汽车专用道在合肥东部边缘交叉,形成华东最大的高速公路交通枢纽。肥东县城距离主城不足10km,最近开发区发展加快,主城区老工业区改造进展顺利,它们的相向发展,已为肥东县城与主城衔接打下基础。该县白龙镇为新机场选址地。在区位上处于合肥市与江苏省、尤其南京市联系最密切的方向上,是上海、南京方向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等进入合肥的门户,具有发展综合交通枢纽、流通中心和物流基地的条件。

(5)高新区:产业创新的源泉

高新区内高新技术产业已形成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和高新农业等支柱产业,区内有企业近700家,总投资达9亿美元,美国飞歌、美泰克、日本三洋、三菱重工、瑞士ABB、韩国现代等国际知名跨国公司已经入园,区内还办有大学科技园、民营科技企业园、软件园和留学人员创业园等。加快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壮大产业规模,发展具有发展潜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培植在国内外处于领先的高新技术项目,高新区将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加入WTO给合肥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全球化让合肥走出江淮、融入世界成为可能。新世纪,合肥城市的功能需要重新定位,城市性质应该改变。合肥,只有加入新国际劳动地域分工,才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只有加快产业结构重构,才能真正提升合肥的城市竞争力。新世纪合肥的城市性质应该是:全球制造业基地,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区域交通枢纽,安徽省省会,现代化园林城市。

(一)全球制造业基地。

合肥以海尔、美菱、荣事达等大型企业为基础的家电产业带,已经形成世界级家电产业基地;以日立挖掘机、合力叉车和凯斯鲍尔客车等车辆生产企业为基础,建成国内集中度较高的汽车及工程机械总成生产基地;以佳通轮胎为基础,建成国内一流的化工及橡胶轮胎生产基地。相应的利用劳动力密集的优势发展纺织服装等轻加工业,实现轻重工业的协调发展。此外,合肥土地和劳动力价格偏低。因此,配合城市空间拓展,合肥有可能建设成为全球的制造业基地。

(二)国家重要的科教城市

从全国的科技和高教战略布局分析,合肥是我国重要的科研和高等教育基地之一,具有建设成为国家重要科教城市的优越条件。

(三)区域交通枢纽

合肥位于安徽省的核心地带,南连江西,北接山东,东邻江苏、浙江,西依河南、湖北,是中国长江经济带与京沪铁路贯穿的经济走

英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