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林学英语论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1:03 体裁作文
林学英语论文体裁作文

篇一:林学英文词汇

The Ministry of Forestry 林业部

the National Forestation Commission 国家绿化委员会

Beijing Capital Greening Commission 北京首都绿化委员会

the Japanese Peace and Friendship Forest 日本和平友好绿化协会 the Green China Fund 中国绿化基金会

cover the country with trees 绿化祖国

turn the country green 绿化祖国

the national afforest drive 全国绿化运动

greening campaign 绿化运动

a major tree planting drive 大规模植树运动

large scale afforestation drive 大规模造林运动

intensive afforestation 大规模绿化

the long green program 长远的绿化计划

the national tree-planting festival 全国植树节

tree-planting date 植树日

the national compulsory tree-planting activities 全国义务植树活动 organize the planting of trees 组织植树

the tree-planting drive sponsored by…… 由…发起的植树活动

plant 5 trees each year 每年植5 棵树

vitalize forestry with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科技兴树

green all available land with trees and grasses 植树种草绿化所有土地 the achievement in afforestation 绿化成绩

afforested areas 绿化区域(面积)

afforested project 造林工程

form thick forests 形成密林

collective tree farms 集体林场

forest farm/lands 林场/地

forest resources 森林资源

forest development 林业发展

develop forestry 发展林业

ban forest 禁伐林

lose off the afforested bills and protect the trees 封山育林

enclose the hills for natural afforestation 封山育林

be treelined on the both banks 两岸植树

on either side of the river 两岸植树

be surrounded by thick trees 被密林环绕

grow saplings 培育树苗

large stretches of forests 大片森林

a stretch of pines 大片柃林

a sea of forests/forestry 林海

an afforestation projects in the flat-land areas 平原绿化工程

newly afforested area 新绿地区

the green coverage/areas 绿化面积

clothe bare mountains in verdure 秃山披绿装

afforest---mu of desert 绿化…亩沙地

afforest---mu of uncultivated hilly land 绿化未开垦的山坡地

reach afforestation standards 达到绿化标准

the forest cover rate/the tree cover 森林覆盖率

forests will cover 森林覆盖

the amount of tree and grass coverage increased 植被面积增加了 the average coverage of forest for each person 人均森林面积占有量 advanced unit in afforestation 绿化先进单位

commend advanced locality in afforestation drive 表扬绿化先进地区

be honoured as the Best Unit in Afforesting bare/barren Mountain 树为绿化荒山先进单位

advanced workers in afforestation 绿化先进工作者

conserve water and soil 保持水土

provide shelter belts for farmland 保护农田

curb the sand 防止风沙

regulate climate 调节气候

improve weather condition 改善气候条件

play a vital role 起关键作用

turn back the advancing of desert 阻止沙丘前进

halt soil erosion slow down 防止土壤流失

help the soil hold water 有利于保墒

halt desertification 防止沙化

prevent water loss and soil erosion 防止水土流失

absorb dioxide and produce oxygen 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Provide/supply large quantities of timber 提供大量木材

--- cubic metres of timber ----立方米木材

be ready to cut for timber 10 years after planting 种植十年即可采伐 timber resources 木材资源

the consumption of timber 木材消耗

provide fodder and fuel 提供饲料与燃料

due to a deteriorating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由于生态环境恶化 by poor management 由于管理不善

trees withered or died 树木枯死

forest fires 森林火灾

open up 'virgin' soil for agriculture 开垦"处女地"

fell trees and burn grass 砍树木烧荒

sod shoveling for fuel 铲草皮烧火

overuse 过分放牧

excessive tree felling 树木砍伐过量

the growing of forest resources reserves if behind consumption 备用林生长低于消耗

because of constant loss of trees 由于树林不断减少

suffer damage from rats and other pests 遭受鼠害和其它病虫害 non-forested area 无林区

林学英语论文

the worsening of environment 环境恶化

soil erosion 土壤流失

--- mu of eroded land 流失土地----亩

at a pace of ---- mu each year 每年以---亩的速度流失

harsh climate 气候恶劣

awful weather 气候恶劣

vile weather 气候恶劣

dry climate 干旱的气候

lack of rainfall 缺雨

rivers die out 河流干涸

the grassland diminishes 草原变少

cause pasture to deteriorate at a rate of ----造成草原以---亩的速度下降 be worn away by wind and sandstorms 被风沙暴吞食

grass for animal feed deteriorated 牧草减少

timber 木材

average temperature 平均气温

annual rainfall 年降雨量

deciduous broadleaf trees 落叶阔叶树

eucalyptus 桉树

shelter belts 防护林带

drought 干旱

cold waves 寒潮

篇二:林学英语

同龄林 forest consisting of even-aged stand 一种伐采式乔林经营型式,是将孔隙伐(即划伐)导入不规划在一种特定相互排列空间下或已届成熟伐采利用和更新面积上之分布,并利用天然更新,偶而也用人工方式 更新将其逐渐扩由相同和相近年龄林分组成之乔林。与属于此经营型式之伐区大者。由此转变为永续林经营是相当容易。

式乔林同义:有皆伐、伞伐、林缘及择伐划伐作业。

经营林;施业林;生产林 managed forest

掠夺式经营 exploitation management;high grading 在德语中是指经过长时间,通常历经数个世代,为生产原料、是昔时不考虑永续性的一种经营式。违反一般的森林经营法则。 产品或基础服务所经营的森林而言。英语中的森林(forest)则包 括原始林(如热带雨林),在中欧之森林过去几乎是属于木材生间歇经营、间歇经营林;间歇作业 intermittent production;产为主的经营林。

forest under intermittent management

是一种时有时无木材利用的经营型式,即不是每年都有木材收营林监督 forest inspection

获的作法,多见于小规模之经营。 为遵守经营森林在法律上之规定对森林企业之国家监督。

林分经营;林分管理 stand management;management on a 森林经营计划;森林经营(学) forest management (>);forest stand basis management planning(neol.)

是一种经营型式,其林分在规划、作业或经营过程中也常被视在考虑森林机能永续供应并根据定期调查前提下所作的定期为是经济和记帐之单元。 (中程或长程)之森林经营计划(经营规整)和定期的执行分析(管 核)。因方法与目的特殊,此项工作常由特别指定的单位去负责。立木蓄积、立木度 stocking (=d) 中程和年度的预算计划和每年度之经营措施(伐木、造林、林(德)一定面积上之林木实际材积为立木蓄积(奥)与立木度同义,道等)均非森林经营计划之一部份,反而是依该计划规范去执日常用语中有时也用在立木度对森林林分、森林地点、护管地、行者。

森林区描述上之相对尺度。

森林法 forest act;forest ordinance;forest law

作业种;育林(造林)系统 forest system 规定所有森林之维持、抚育、保护及利用相关的管辖权的法律透过一定方式去建造、抚育、收获和林分更新并将其诱导至特基础。

定森林结构(树种、年龄及空间结构)的森林处理技术。依建造

和经营方式不同可区别为矮林、中林和乔林等作业种。 森林条例;森林法令 forest ordinance

历史名词;今日改用林业法或森林法较佳。

更新作业法;作业法 silvicultural system

根据森林中更新方式如人工或天然以及伐采等方式所作的次一林业政策;森林政策 forest policy

级经营分类。 专门讨论经济部门中森林经营在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以及政治 规则下之安排,它是林业的一领域。

稽核;照查 control

是一种经营经济上的监控措施,透过系统规划和必要的管制,林产物forest products;forest commodities

可以达到经济上和企业上的目标。森林经营中之各类信息是森来自森林经营可供消费之主副利用产品,包括木材、树枝叶、林企业经营稽核中的重要基础。 草类、动物、岩石、土壤及水等。

永续林;恒续林 continuous cover forest 林业;林学 forestry

属于一种林地上始终有树冠覆盖、实行单株经营而舍弃面积式所有与森林和经营相关事务之总称为林业。但所有与林业相关处理结构完整的森林生态体系。在同一经营单元内可以见到不之科学研究面(数理、自然、技术及社会科学方面)则属于林学。 同时间和空间上相邻或上下排列的发育阶段,此定义在1920年

由莫勒氏(Moller)所定。 林业经济;林业经济学 forest economics

在森林所有权人和社会利益前提下依据事物内容权限和科学知永续林经营;永续林施业;恒续林施业 continuous cover forest 识对森林所做的经济利用。

management system

非面积式采伐森林的乔林经营方式,特别指无皆伐而实施择伐高山林;山岳林;山地林 mountain forest

等作业,以维持森林之健全性。林地永远有树冠覆盖。 高或中海拔且地形复杂的山区之森林。

单木作业;单采作业;单木施业 forest management by 大面积伞伐作业;大面积伞状天然下种法;广状伞伐更新法 individual trees uniform shelterwood system

单木为单元的抚育与伐采利用所建构的作业型式。 一种依伞伐实施之大面积天然更新之经营形式。

掠夺式伐采 exploitation 小面积集团森林经营group management

毫不考虑永续性的砍伐或滥采森林。在德语中有负面特定的解相对于单木管理经营,以小面积之森林集团为一体经营。 释,但其它语文中几乎是指木材采收利用而言。

乔林;用材林 high forest

划伐、伞伐混合作业;群状伞伐作业 shelterwood group system;藉由种子苗(种子)所形成之树高较大,专为生产用材之森林。 group shelterwood system

在德语中多指在大面积上所采用的划伐、伞伐之混合作业。 乔林作业 high forest system

林分内所有个体皆由种子长成之经营方式,多以用材为其生产划伐作业;群状择伐作业 group selection system;group 目的。

selection management

木材需求;木材需要 demand for wood 中林作业;矮林保残作业法coppice with standards system;消费者对原料木材之需要,多利用于制材、合板、家具、建筑、composite forest system;storied coppice system(UK)

木片及木浆等。 介于乔林与矮林之一种经营。下木由短伐期之萌芽更新产生, 上木几乎由种子苗成长之树木,少部份由生长期间之萌芽更新木材供销;木材获得 timber supply 产生,以作薪炭材及用材生产为目的,而作为长期间生产之作为供应木材需求、原料木材之采取(伐木、集材、储材)与营销。 业方法。有择伐中林作业与皆伐中林作业之二方式。

木材生产 timber production;wood production 针叶树林 coniferous forest

藉由生产因素立地、立木、劳力(包括管理)以及资本所完成之由裸子植物门中之针叶树种构成的森林。

木材生产,通常是森林主要利用之一。也属于原始生产之范围。

近天然经营林分;近自然经营之林分 near to nature forest;原木分级;材种;原木检尺timber assortment naturally managed forest

为符合一定使用目的的相对质量和量测所做的原木等级划分。近似天然方式经营的森林,即由适地适木的小面积、水平、垂可透过与木材工业之协商来制定。 直以及时间先后所构成。

木材消费 wood consumption;timber consumption 天然林;自然林;自生林 natural forest;indigenous forest 将木材使用于生产或生活上,通常采用经加工利用、燃烧或消未经人为干扰具有天然特征形成之森林。在其形成前虽经人为耗之原木换算数量。 干扰者亦属于天然林。

木材供给 wood procurement 矮林;萌芽林 coppice forest;sprout forest;low forest

对木材消费者提供木材。 由萌芽产生之一般生产期短之森林,主要为生产薪炭材为目的。

林产业;木材工业;木材加工业 timber industry;wood 矮林择伐作业;择伐矮林作业coppice selection system

processing industry 在德语中并不常用之经营型式,意指萌芽林木中将直径最大的指木材加工、制造业及包括木材贸易在内商业等之全体产业。 林木取出之方法,偶尔也被称为「矮林择伐」。

禁止皆伐 clear fell ban;prohibition of clear cutting 矮林作业;简单(单纯)矮林作业 simple coppice system

法律上明定对皆伐之禁止,乃经营技术之一种。 为薪炭材生产,以一种由头木萌蘗或由根株直接萌芽形成林分 单株木的作业方式。

皆伐作业(法) clearcutting system;crearfelling system

某一定面积之全林木都伐采之作业法。皆伐后于其迹地进行人正规林业;正规森林经营;合法的林业 regulated forest 工更新之一种乔林作业之经营型式。普通伐采面之一边为上层management

木树高之二倍以上者视为皆伐。 (德)凡森林经营依照立法(宪法、森林法、自然及地景保护法等) 正确的科学知识、被采用实务规则以及永续法则而能满足一国小面积经营作业;小面积经营体系;经济体 no English term 之国民经济目标,它同时也是在保障森林之经济与生态之潜能。 德语定义:面积在0.5公顷以下之小班经营型式。

人工林经营 plantation management

地景经营;地景施业;景观施业 landscape management 是一种伐采式之乔林作业方式,包括集约整地,经常使用化学将地景作保护、改善管理和有计划之规划以期达到永续发挥土肥料、栽种一种或数种优良种苗、集约抚育林分(包括修枝)、地潜能来满足和保障社会所提出之要求的森林施业。 同龄林性质、短伐期以及配合特殊之生产目标(能源材、纤维材、 铭木)。通常在生态上令人担忧且技术耗费相当高。

地景保护;景观保护 landscape protection

为维护及改善地景之环境及自然保护之一分科。地景保护系针择伐作业 selection system;single tree selection system

对维持特定地点和地景画面、特定地景空间内之地景架构和地一种以天然更新做为基础之最集约之乔林经营形式,包括有些景功能。 用不同年龄、不同树种之单株混生方式,因此冠层是多层次的 完整利用并采单株利用方式。在生态上受高度重视。 阔叶树林 broadleaved forest;hardwood forest

由被子植物门中之木本性双子叶类阔叶树木所组成之森林。 择伐林 selection forest;plenter-wood

主要靠单株利用和天然更新来保护上层木之森林而在最小面积多目标(利用)林业 multiple-use management;multi-use 上永远出现全部年龄与不同冠层(奥)不同树种之不同年龄多层management 次森林结构,而且一直在动态上达到稳定和接近自然的状态。在森林经营中不管是在单一或分隔的面积上被指定同时生产和择伐(择伐作业)乃择伐林中之一种伐采方法。

兼顾国土保全、水源涵养、野生动物或景观管理等利用与保护

之多种目的或公共服务的经营。 生产;森林生产;森林生产物;林产品 production;forest production

混交林;混合林;混生林 mixed woodland;mixed forest 利用天然物(森林)、劳力和资本去生产林业的财货和劳务之谓。林分中主要由两种,通常是数种所组成的森林。单一树种之总即生产林产物及环境上之各种服务,在狭义上是指单位面积和蓄积量或株数不超过其总数之75%以上者。 单位时间内去生产木材,一般以每年每公顷来表示。

中林;矮林;萌芽林 coppice with standards 环状划伐;带状划伐;带进孔状伞伐 strip-and-group felling (>) 主要由种子苗长成稀疏之上木和萌芽形成之下木所构成之森从更新中心向外环状逐渐扩大的划伐。

林。上木为用材生产,而下木是薪炭材生产为目的。

带状划伐;带进群状伞伐作业 strip-and-group felling system 早期利用方式或藉由可用畜牲的森林副利用。今日农地林木经依林缘带状划伐原则建构的作业种或作业型之经营方式。 营之森林牧野已不多见。

带状伐采作业 strip cutting system;strip felling system 再造林义务 replant duty;legal obligation to replant

透过沿林分边缘诱导之带状(小缘条)之透光伐并以天然更新为在一定期限内再造林之法律命令。各种森林或林业法律予以规基础的乔林经营方式。在山区中受欢迎之经营方式,其阳性树定。

种更新于外缘,半庇荫或庇阴树则在缘条保护下更新。

1.2.永续性

截枝林作业no English term

农林综合利用;系透过截断生立木枝桠供混合穰粖(多半是云杉作业级;事业区 working circle

枝桠)、绵羊和山羊在冬季饲料(多半是阔叶树种)。 依据一定准则(作业种、树种、轮伐期及其它)所订定共同规范 之综合林分。经常也是永续经营之单位。

速生林作业 free growth management

德语:特别由盖哈德氏Gerhardt所创乔林作业之经营方式,本森林调查专家(员);森林调查专业人员 (~) forest inventory 作业系透过提早强度疏伐促成树冠之发育以刺激加速直径生specialist

长。 针对森林作业达到永续经营规范所必要工作(清查、评价、调查、 计划、监控)之协调与执行,同时也是负责撰写作业簿或经营计伞伐作业法 shelterwood method;shelterwood system 划书的专家。

伐采式乔林之作业方式,系透过终伐技术来达到伞伐之选择。

由许多2-5年间隔诱导完成的受光伐和整理伐所构成,其天然森林经营计划之归纳及演绎计划法;森林经营(经理)之归纳及更新通常是在老龄分之护伞下完成。 演绎法indicative and deductive forest management methods 归纳法系指在考虑其特征条件下特别状况所做的决策,而演绎异龄混交法;混合林;混交林 highly structured forests 法则以整体情况为核心,从策略面去优先对整体情况之改善。德语:不同龄多层次之适地混交森林,今日之成林目的与近天两组方法必须经常结合运用,例如此在林分之个别计划中和作然之森林经营相同。此技术领域之导入与林业之强调生态有关,业级或永续作业单位之总体计划中被视为标准导正永续性的一基本上前后森林组成结构均甚完整。 部份。稽核法是一个典型归纳法的例子,而龄级法则为典型的 演绎法。

保残木作业;二段乔林作业;保残乔林作业 high forest with

reserves (system);high forest with standards(system) 森林生长控制 control of forest growth (trans.)

乔林之一种经营方式,本法是在伐区内个别立木,尤其是将优为保证永续经营的中、长程森林经营计划的任务课题,定期有良严格要求之立木留下,让其生产种子作为更新。而副效用是系统的计测,评价控制森林生长。

这些保残木将有更高的增值。在奥地利大多将落叶松植入作为

混合树种。 绩效检验 performance test

检验和评价定期重要森林特征状态之比较。利用林分、作业级原始林;原生林 virgin forest 或林区数据对发展趋势作粗略估测并不能满足绩效检验的要原本未经人类接触和干扰的森林。在热带通称它为初生林,而求,故需要再予修正。

在初生林受到砍伐后自发性再生之森林则称为次生林。中欧地

区除极少数无法到达的偏僻立地外至今已无原始林。 永续林业;永续森林经营sustainable forest management

永续经营是指在培育和利用森林、保育森林景致之方法和强度蓄积保育 management of the growing stock 上应注意物种歧异、生产力和更新潜力、生命力和能力、重要为改善立木蓄积质量与数量之育林施业。偶尔也被列为经营形之生态、经济及社会功能在今后各层面包括地方性、国家性及式加以讨论。 全球性均能予以保持而不伤害到另外的生态系。1993年赫尔辛 基第二届欧洲森林保护部长会议之定义。

森林 forest

主要由树木组成并有特殊气候特征的天然植被形式。德语:森永续性;保续;永续 sustainablility

林有经营管理者为Forst,而无者为Wald。 给具有生命力之自然所拟定的经济与伦理法则。在实体保存的 观点下其消耗率(木材利用)取决于再生率(生长量)。按最早是由育林(学) ;造林;造林学 silviculture 木材收获量来判定(G.L.Hartig 1795),其永续性可用在所有的森有计划之森林管理,特别指在建造、培养、抚育和选择伐采之林功能上。

方法。

永续作业;永续经营sustained-yield management

森林利用(学) forest utilization;forest utilisation 是一种依据永续法则的经济作业。永续经营与一定的面积大小森林生产物之收获、加工及搬运等有关林学之一领域,特别指有关,且必须满足重要的永续准则:努力达成立地生产力、高木材之主产物利用和副产物利用而言(树皮、树脂、种子、野莓、连年生长、高生态稳定性、保持物种歧异及有利的木材蓄积水菌菇及其它)之利用。 平和森林结构。早期之中欧林业即开始有此基本原则,是以林 木生产为对象。

森林生态系 forest ecosystem

由有机物组成并以林木为主和无生命环境所形成的自然单元,永续作业级;永续作业分级;永续经营林分级;永续作业级 no 并透过各种交互作用达到动态体系者。 English term

依既定秩序排列特征整合完成永续单元之森林立地或林分,其牧野经营;牧野管理;草原管理 pasture management;range 在检验和规范特殊的永续性准则,包括树种组成、年龄结构、management 轮伐期、蓄积生长利用之相互关系以及生态社会之要求。

永续经营单位;永续经营区; sustained yield management unit 与邻近林分接壤之边界或紧临道路及受到日照及风折特别危险依照目标确立、面积大小和森林结构来达到整合永续规则之森之外缘立木带。因为侧方光线之照射及发育,边缘之小生境将林作业。 显得特殊。林套之形成乃是希望由长期适当经营来达成,常见 于相邻林分间未有林冠保护之时。

永续准则;永续基准 sustainability criteria

受检测之永续性特征,该特征不断在做扩大解释和精确化,按林分安全性(稳定性) stand stability

森林经营计划方法中已陈述过。 透过适当的培养和抚育来达到尽量不受暴风、颓雪、霜害以及 日晒的林分期望状态(低生产风险)。一般是透过适当树种正确永续经营调整;永续经营规整(调整) sustained yield regulation 分配并抚育达到一定的高度:胸径比例<80(参见尖削度)。另外依照永续法则与准则对森林生产所做的调整(依传导与控制学前方紧临立林之掩护、侧方林套保护以及共同支撑林分皆属之。 的涵义);森林经营计划之课题。

经营安全性;低风险之森林经营;森林经营之风险回避(低危险) 禁伐;禁伐令;禁止开发 preservation order;exploitation ban low-risk forest management

对永续性产生危害,而由森林监督机关发布之宣告。 最广义的解释是适当的时空安排森林并在符合生态原则和降低 灾害前题下之永续经营。

再生产 reproduction

透过消耗生产因素之补充作不停地更新与持续之生产。森林之林冠保护 no English term

再生产可以用林木蓄积(V)-连年生长(LZ)和伐采利用(N)之关系利用前方刻意设置之较年幼之林分来防止主暴风方向之林分保来表示,乃因为生蓄积能保持和改善它的物质与结构或能使之护;与相邻林分之树高差不宜超过5公尺以上。

有更高的生长量,亦即资源保存可以获得永远的生产和再生产。

财政轮伐期;理财的轮伐期 financial rotation

超伐;过伐 overcutting;overfelling 决定财政成熟伐采之轮伐期,亦表示依照土地租金最大的时间计划外的木材伐采利用会危害到永续性,此在计划期间内并不点。

能用节省来得到补偿。

面积加权平均林龄;森林之加权平均林龄 weighed average age 认证 certification of a forest (trans.)

符合产地和永续生产而在生态上可接受的条件及无高度环境破林分年龄之面积加权平均值(对某一树种不同年龄部份来计坏之虞而对财货与产品之标记。 算),尤其解释在伐采式乔林之作业级。此由龄级表中可以查获。 它是判断年龄结构之重要依据,也是理想林之比较数值:轮伐

1.3 森林在空间与时间上的排列 期。

伐采龄 felling age 伐采方向;伐木倒向 felling direction

在伐采式乔林中被将砍伐林分之年龄。它依林分状态、空间条先后执行终伐之方向,通常是对准主要危害之方向(尤其指风或件,尤其是轮伐期长短有很大的差别。 地形条件等而言)。

树龄,林龄 age 伐采周期;回归期;循环期 felling cycle;cutting cycle 树龄系树木种子发芽后所经过的年数。林龄乃林分自建造开始在同林分重复施行伐采之间来年数。

直到今日(或到结算日)为止所依年数计算之时间范围。此对伐

采作业之收获表基准或林分生长大小有相对紧密关系,故特别伐采顺序;伐采分区;伐采列区 no English term

重要。 伐采顺序结合伐采先后次序之三项安全要素:伐采列之庇护保 护、林分之支撑结构以及森林内外边缘之侧方保护。→林套龄阶;龄级区分 age gradation (122)。伐采顺序由一序列前后设置之伐采列和宽度足够之边对每20年间隔林分年龄所做的分组称为龄级或每10年间隔称带或林道的侧方保护所组成。

为龄阶。龄级、龄阶为理想林型、法正林型之重要结构部份,

而且在整个轮伐期中得以均匀分布。日本自1958年后从前的每次序;优先级;顺序 order

10年龄阶修改(修订)为每5年间隔。 自然界和社会界之外在表现和发展过程中之序列先后、结构秩 序、规则以及合法性;无秩序和杂乱的相反词。森林经营计划龄级结构;龄级分布;龄级构成 age calss distribution 中之次序观念是针对森林及其生产过程中之时空结构而言。 某一作业级或永续单位之林分面积依照其龄级构成状态,不管

是绝对或百分比,通常是柱状图分配。在伐采式的经营中,它天然林演替相;天然林演替阶段;天然林之发育过程(阶段) 更是一个重要判断依据,即计划中的永续单位倒底结构偏离理development phases of (natural) forests

想或法正林分模型有多少? 一个森林社会结构上动态之发展过程。分幼年期、成长期、适 中期、终点期、更新期以及分解期等。这些分期将一直提供作林木界限;树限;乔木界限 timber line;tree line 为永续林结构评估之用。

海拔高度的限制线,超过此气候条件,单木生长几不可能。

生理成熟伐采期;生理的伐期;生理成熟期physiological 林业经营单元(单位) management unit maturity

森林经营中为收集及整理特定信息之明确部份。例如林分、林依据一株树或林分之健康状况,如树木自然枯死年龄或天然更班或护管区均为森林经营之部份(汇整为护管区簿)或为永续作新最适林龄所判断的成熟伐采时期,例如活力、更新能力等。 业单位及经济单位时则作业级为其中之部份。

森林经营计划期;计划期间;作业计划期 planning period;林缘;林分边界 stand edge;edge of a stand forest management period;working plan period

某一森林经营计划之有效时间长度,通常是5年至10年,部份生效及实施之开始。通常指森林经营计划实施翌年的一月一日。 是20年。在中欧地区计划期为10年是相当符合实际目的,森

林生态系之每年再生产能力是相当受到限制(生长率在3%以生态稳定性 ecological stability

下,而林分之生产期间和林木之成熟伐采期也介于100-150年,透过林木个体和集体稳定措施使林分、环境条件及立木之危害因此每年之经济活动也就受限在祗有1/100以内。) 降低之能力;林木个体是透过树种选择、立木度、现象型选择、 生长空间设计之方式;集体则透过林分空间规整和立体构造来择伐作业体系;择伐作业 forest selection system 达成。

一般应用择伐之作业方式可以渐渐将森林导入择伐之秩序。其

经营管理因此就被视为经营单位的择伐林体系,但各单位间并工艺轮伐期 technical rotation

无从属关系。 对符合期望木材规格和质量之伐采龄之决定。又称为利用轮伐 期。

生产期;生产时间;生产性作业时间 production time;

productive time 林衣;林套 forest mantle

为生产某一种产品(通常指某一定数量之木材数量、规格或质量)透过垂直和水平结构或外围边缘木足够纵深之负荷而对界定范在个别林分内之计划时间长度(以年数计算);生产期依立地、围内的立木部份(德)、(奥)林分组成元素为防止灾害性暴风影响树种、生产目标、处理方式、空间条件、灾害发生而不同。在所做保护的立木边缘。其计划性的建构称为林套保护。 组织上,为执行职务,直接相关之全体职员之全勤务时间。

收获周期;回归年(期) harvesting cycle;cutting cycle

林缘保护;林分边缘保护 edge protection 在同一森林地点前后实施森林抚育或伐采措施之间来年数。此指林分及其它土地利用方式边缘森林及森林中之空隙地侧方保定义常用于近天然林之经营,特别是在择伐林作业。 护之谓。此种保护可透过树种和灌木种类选择、开阔性生长发

育、促进多层性结构以及提供足够之边缘光线吸收。 轮伐期 rotation;rotation length

在作业级或伐采式乔林永续经营单位中作一次计划性及完全利空间次序;收获地域(地点)顺序 spatial order 用的时间年数。轮伐期是伐采式乔林作业级收获规整之重要计森林和林分依计划所做的水平和垂直结构安排。空间次序造成划指针,它是依据目标、树种、地位级和林分处理方式而定。生物、生态、技术方法以及经济上的特征事实和目标设定。它个别林分之具体伐采年龄依当时状况及要求条件使轮伐期产生也随基本的秩序原则而变(原始林秩序、人工林秩序、伐采先后极大之不同。

秩序以及择伐秩序)。它包括森林区划、采运及平面与立体的森

林结构。 最大材积收获轮伐期;材积收获最多之轮伐期 rotation of maximum volume production

林缘(缘条);境界 edge;border 作业级或永续经营单位依照达到总平均生长量累积(总平均生沿伐采前线宽度在1-2株树高之细带。林缘可作为老龄分更新长量最大)之时点作为决定轮伐期者。

之侧面保护。

最大收益轮伐期;金钱总收益最高之轮伐期 rotation of 伐采顺序(序列) cutting sequence;felling sequence maximum cash flow;maximum cash flow rotation

在同一伐采前线或同一林分内终伐之时间间隔(以年计算),通作业级或永续经营单位达到总平均生长价值累积之时点(总平常在3-10年之间。为整理林分配置,设在伐采列区所定的伐采均价值生长最大)作为决定轮伐期者。

之顺序。

最大土地净收益轮伐期;土地纯收益最高之轮伐期 rotation of 伐采顺序规划;伐采序列 cutting order;felling order maximum soil rent

在伐采式之处理主利用,特别发生在皆伐之作业中森林空间与依照土地净收益公式计算之轮伐期决定。几乎与财政轮伐期同时间之结构,它与三个安全要件相互有关:庇护性保护(防止由义。

较年幼林分方向过来的危害,而由它作为较老林分之庇护)、由

外缘和内缘之侧方保护以及林分内部支撑结构(透过林分抚育最大森林净收益轮伐期;森林纯收益最高之轮伐期 rotation of 达到个别的或集体的稳定)。单独林分颇难自立故整个结构体是maximum income;rotation of the highest net income

一个相当不能变动和较大的保护共同体。 依照森林纯收益公式计算之轮伐期决定,即当森林净收益累积 达最大之时间点。

伐采管理 harvest management

伐采式乔林在主伐处理方法上之特征描述。伐采管理由伐采宽伐期龄;轮伐期 rotation age

度(具有生态意义)和长度(生态上稍不具意义)、伐采方向和伐采某一作业级达到计划生产期伐采林分年龄之一般通称。 顺序组成;伐采管理可以决定伐采式乔林中森林之空间秩序,

特别见于皆伐作业。 更新级 regeneration class

林分开始或继续实施更新伐采之总称(皆伐除外)。但在一定更伐采序列 felling series 新期间之下则用大略可以符合之终伐范围来表示。

伐采序列可以展向面对主危害方向,故被作为空隙地或新造林

地到老龄林庇护林分的结果,其林分在龄阶上作连续性高度之更新期 regeneration interval;regeneration period

增加(见庇护保护)且依次从最老龄阶开始伐采利用和进行更从引导到结束更新或完全砍除老龄林分之计划平均时间年数。新。 所有林分或更新级之伐采种类划伐、带状伐以及伞伐皆需确定 其更新期,皆伐则可放弃此项说明。(奥)生长级之时间长短也经营计划起始日;经营计划之开始日 starting date of a 常造成不确定的新造林地和林木更新。

management plan (trans.)

森林经营计划中提供森林现况有关数据之日期,同时是作业簿预测 forecast;prognosis;prediction

篇三:林学 论文

关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学

赵 强

2014级 专升本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关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摘 要 可持续发展作为一种新的科学的发展观,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森林资源和林业发展的重要性和目前的严峻状况,要求我们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林业建设的制度、政策、法律等各个层面,构建一套全新的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法律体系,从而实现对森林资源的保护和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林业 可持续发展 森林资源 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一、 绪论

1987年在挪威首相布伦特兰夫人的领导之下,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想联合国提交一份题为《我们共同的未来》的报告,在报告里提出了我们应致力一条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结合的发展模式,并且对可持续发展作了明确的定义:既满足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需要能力的发展。

可持续发展包括三个方面的内涵: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所谓生态的可持续发展,是指社会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的可持续发展。人类的生存离不开一定的自然条件,而自然条件的优劣往往又会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造成影响。

二、 林业的定义及目前我国林业的发展状况

所谓林业,是为进行森林经营组织起来的,以进行木材、林产品生产和保护性资源经营并以后者为基础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 森林经营包括森林的采伐与更新、森林保护(含病虫害防治与防火)、森林再造、森林抚育和城市森林的建立、管理等一系列林事活动。

我国的林业发展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第一个阶段是林业的初期发展阶段,(1949-1978),即传统林业发展阶段。这是为国家工业化提供积累,大量采伐原始林的过程。

第二阶段是林业发展的探索阶段(1978-1992),这一时期的核心活动是在集体林区和其它非国有林区进行“林业三定”:稳定山权、林权,划定自留山,确定林业生产责任制。但由于对改革的目标认识不足,林业改革的进展,远远落后于其它部门,迄今未走出一条可行之路。第三阶段始于1992年,受世界环发大会和国际林业转轨的发展态势以及我国环境恶化的现状的影响,我国的林业迈向新的发展之路,但这一过程很漫长。特别是我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一般说林区多在山区,而这些地区也是经济上最贫困的地区。因此,基于经济的诱惑,各地破坏性掠夺式采伐利用仍时常发生。这一时期的林业的发展必须落实到林业的科学经营上。否则,再像过去几十年只知道造林、采伐而不知道森林经营,最终将葬送林业的发展。这也就提出了兼顾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结合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经营模式。

三、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及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一)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在1992年的世界环境发展大会上提出的,这时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深入到各个方面,我国也已把此定为国策之一。当前世界各国都在研究和判定林业可持续经

营的标准和指标体系,我国的林业工作者也参与了这一活动,有关方面也提出了八大标准和66项指标,对这方面的研究也正在深化。

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涵义,实质表现在三个方面:⑴经济能力,即能源、资源、资金和信息使用的效率、效益和增长率,人均收入、资源储量、资本可替代性等;⑵社会合力,即人口容量、人口素质、公共意识、文化道德、生活方式、社会公平性、社会稳定性、体制合理性等;⑶生态支持力,即生态自我调节力、生态还原力、资源承载力、环境资源等。

(二)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我觉得主要应作以下几个方面的努力:

1、依靠科技发展林业。我认为可持续发展的一个根本的策略是科技的发展,因为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包括经济的发展和对资源与环境的再发展能力的保护。那么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证资源与环境的发展力,最有效的解决办法就是依靠科技来发展经济,改变传统的以环境和自然资源为代价的粗放式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在林业发展上,实施科技兴林,不断提高林业建设的科技含量是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建立林业科技创新体制,建立起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核心、以效益为目的的林业科技创新体系,以促进林业生产力提高;有人提出了“数字林业”的概念,即利用现代信息科技手段,推动林业经营和管理的精确化、科学化,加快实现林业的现代化。

(2)深化林业科技体制改革,坚持科研成果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指导林业的发展,从根本上解决科研与生产建设脱节的问题。要鼓励科技人员通过技术承包、技术转让、技术服务、联合开发、创办经济实体等形式,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

(3)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一要加强森林生态系统的研究,开展森林生态系统的监测;二要抓好良种壮苗和树种结构调整,充分利用先进的技术,提高良种苗培育水平;三要研究高新技术改造传统的木材加工、制造、利用技术,尽快提升木材工业总体技术水平,增加木材和林产品的经济价值,增强市场竞争力。

2、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林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调整优化林业经济结构,促进林业产业的发展,是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物质保证。在第一产业方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大力推进短周期工业原料林和其他原料林、速生丰产林、竹林和名特优新经济林建设;在第二产业方面,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促进以低层次原料加工向高层次综合精深加工转变的步伐;在第三产业方面,要加大森林旅游业、花卉业的发展。要采取“以二促一带三”的策略,调整生产力布局,淘汰落后产业,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重组,解决林业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调整林产工业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精深加工、发展优势产品,努力开拓木材林产品的新用途,延伸产业链,增加附加值,解决林产品结构不合理和产品缺乏竞争力的问题。调整企业布局和资产结构,实施大集团、大公司发展战略,共同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和新市场,提高企业专业化程度和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市场的竞争力。

3、注重林业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1)林业的生态效益

就我理解,林业的生态效益是指林业的发展所带来的生态方面的正面影响。“人们普遍认识到,森林兼具有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等三种效益,其生态效益价值远远大于其经济价值。” 林业的发展可以带来三种效益,在这三种效益中,经济效益往往最先受到关注,但我们可以看到,在目前的情况下,生态价值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有着密切的联系,林业的生态效益可以创造经济效益。以下的这个表格可以看出这一结论:

1999年3月,广东省林业厅依环境经济学的基本原理,对重植林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估如下:

经济价值 万元

重植林 內部 林产品价值 417.72

外部 吸收CO2放出O 2价值 8162.00

涵养水资源价值 3.27

水土保持价值 10.89

保肥价值 10.79

旅游价值 13320.00

生物多样性价值 4.36

空气负离子效应 无法评估

滤菌功能 无法评估

吸尘功能 无法评估

合计 21929.01

由以上可见,生态效益实质上有巨大的经济价值,林业的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时一致的。

(2)林业的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

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二者之间具有互相依存、互相矛盾、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关系。在忽视生态环境而过度追求经济增长时期,尽管当期的经济增长速度相当快,但后期的经济发展却受到了生态环境被严重破坏而增长环境恶化的巨大报复,使得经济发展停滞不前或萎缩。在既重视经济效益又注重生态效益的时期,不仅当期的经济快速发展,而且后期的经济增长也能保持着良好的增长势头。当然,我们应注意,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注重,并非消极的注重,而是积极的注重。如果采取消极的注重,即单纯注重生态环境而放弃必要的经济增长,那么,终究会因没有必要的经济增长而导致经济效益滑坡,缺乏强有力的经济实力支撑会使得生态环境保护失去现实意义或物质基础。有学者提出“生态效益经济”的概念,它充分反映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生态效益经济是在以生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约束条件下的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它包括以下五层意义:其一,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二,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三,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的社会再生产活动。其四,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的社会再生产活动。 其五,生态效益经济是一种经济增长、经济效益、生态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协调和有机统一的社会再生产活动。从以上的生态效益经济的定义和涵义我们可以看出,首先,生态效益经济的落脚点在“经济”上,它追求的是一种经济效益,它“讲求社会生产力发展速度和总量”,它“追求经济效益总量较大化”;其次它又是一种“再生产活动”,它“以保持环境系统良性循环为约束条件”、“以绿色产业为重要支柱”。

(3)注重林业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在实践中的对策这些年来,林业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各地在实践中采取了各种对策,取得了很大的成效。大体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

①林农结合式。应用和推广国内外先进技术和成果,采用科学的生产、管理方法,以林为主,林农结合,多种经营,逐步建成具有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的林业发展模式。大力推广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兼备的生态经济兼作。如实行林草间作、林药间作、乔灌混交等种植模式,最终使退耕还林成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增加收入的良机,同时实现了生态和经济效益的综合效果。

②造林规模化。从提高生态效应、景观效果、经济效益出发,成片造林力度明显加大,。片林建设以发展苗木基地、经济果林、速生丰产林等经济型林地为主。

③造林多样化。采用多样化的以林养林方式,有的以发展苗木养林,有的以发展林木加工养林,有的以发展经济果林养林。农民还采取林苗结合、林禽结合、林菜结合、林果结合等

方式,提高林地产出和经济收益。

四、 建立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机制

以上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集中从政策制度层面进行了理解和阐释。我们知道,除了政策制度,法律是最有效的保证和监督执行机制。以下将简单地从现存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以及存在不足需要完善的地方进行评述。

(一) 我国法律中关于林业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体现

我们目前关于林业的单行法主要有两部:《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以下简称《森林法》)及其实施条例。在《森林法》的立法目的种就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为了保护、培育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加快国土绿化,发挥森林储水保土、调节气候、改善环境和提供林产品的作用,是应社会主义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制定本法。”在这以立法宗旨中,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和目的。在总则中,第5条规定“林业建设实行以营林为基础,普偏护林,大力造林,采育结合,永续利用的方针。”第11条规定“植树造林、保护森林,是公民应尽的义务。各级人民政府应当组织全民义务植树,开展植树造林活动。”这些规定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反映了我国法律对林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视和关注。在第二章“森林的经营管理”中的第14条建立森林资源档案制度、16条政府制定林业的发展计划 、18条占用林地时的处理;第三章“森林保护”和第四章“植树造林”都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实施条例中的相关规定同样也体现了这一思想。

(二)对我国现存林业法律制度的完善

我国已经设立的林业法律制度的完整性、严密性存在缺陷,在立法思路、立法原则、履行程序、实现方式、法律责任等方面的制度内容上有遗漏、空白、不明确之处。我们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补充和和完善:

(1)首先,重新确立林业立法思路。我国的林业立法,没有全面反映生态规律的要求,没有真正贯彻生态优先、保护资源的立法思想,应该借鉴发达国家立法的先进经验,实行环境保护优先原则。在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及其他利益发生冲突时,优先考虑生态利益。

(2)立法原则的创新。

a、尊重和体现生态规律的原则。林业立法充分地考虑森林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运行规律,重视生态平衡理论以及生物多样性的发展规律,尊重自然和生态规律。

b、以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原则。林业立法应当充分地考虑实现人类社会、经济发展所必需的生态环境与森林资源条件,考虑地球环境与森林资源的保护。

c、突出生态利益与经济利益协调平衡的原则,在进行林业行政立法时,注重林业的生态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我们应当将森林生态环境损益分析立法和对法律规范的成本----效益分析方法分别运用到对森林开发行为的预测、评价、管理以及拟定(或既定)法律制度的设计与分析之中,作为指导法律以及确定法律规范的理论基础。以真正通过立法实现社会、经济、环境三方面效益的均衡和综合发挥。

(3)在执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需要改进:一是必须实行森林采伐限额管理,控制森林资源过量消耗,健全管理机制,加大管理力度。二是必须加强林地管理,防止有林地逆转,实行林地用途管制和总量控制制度,严惩毁林开垦和乱占林地的违法犯罪行为。三是必须认真执行凭证运输木材制度,严格对木材经营加工单位的监督管理。建立健全木材运输证的领取、保管、发行和统计报告制度。四是必须坚持依法治林,加强基层执法队伍建设,抓好林业法律、法规制度的建立健全工作,将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置于法律、法规的约束之中,加强基层执法队伍的建设,实现森林资源保护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4) 在监测方面,要进一步加强综合监测体系建设,实现对森林资源与林业状况的综合监测。要以森林资源监测为主体,整合现有监测资源,扩展监测内容,建立健全全国森林资

篇四:林学论文

黄土与环境

一、为何研究黄土高原的黄土

全球变化研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是研究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气候环境变化。有人曾形象地指出,新近时期古气候环境的历史是藏在大自然用密码写就的一本本“秘笈”当中的,世界各地的科学家们正在解释和读懂三本这样的“秘笈”:一本是深海沉积,一本是南极和格陵兰的冰盖,还有一本则是中国的黄土高原。黄土高原是具有全球意义的研究对象。

为什么人们如此重视黄土高原?

首先,与极地和深海不同,黄土高原位于人类过去和正在居住的地球的陆地表面;另外,最近的研究还证实,它是迄今为止被发现的历时最长(约2200万年)、最完整的古气候记录的保存者。

中国的土地上拥有这样一本“秘笈”,而且已经读懂了一部分,这令我们深感幸运。当然,还有很多更加引人入胜的故事等待我们去解译。这是一项严肃而又艰巨的任务,也是一次振奋人心的挑战。黄土高原秘密的不断发现,提示着地球科学一个新时期的到来,至少在亚洲大陆上是如此。

作为大自然打造的三个近代气候环境档案库之一,黄土高原的独特之处在于,这里生活着上亿的人口。他们拥有百万年的历史;他们的生活和未来的发展需要科学;他们需要认识自己在自然界所处的位置,需要了解祖先和自身所经历的复杂的环境演化历史。

黄土高原是由黄土构成的。什么是黄土?形象地说,黄土就象人们常见的、发生在我们身边的“沙尘暴”。2002年3月18日北京就出现过一次特大沙尘暴。近年来,人们对北方发生的沙尘暴非常注意。国家也已投入大量资金治理由于不合理利用土地而产生的沙尘暴源地和影响地,以保障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从沙尘暴的物质成分来看,它与黄土十分接近。黄土是一种风成沉积,主要由粒径为0.01~0.05mm的粉砂级颗粒组成,成分包括石英(约占60%)、长石、云母等和少量重矿物,富含碳酸钙(7%~30%)。黄土多大孔隙、松软且具有湿陷性。

我国古代称沙尘暴类型的降尘为“雨土”,根据孙继敏和张明银的研究,自1966年到1999年,174个气象台站共记录了60次能见度在1公里以内、中等严重程度、持续2天以上的沙尘暴。最近40年来的降尘记录说明,中国黄土高原是亚洲风尘的一个沉降区,以兰州为中心,共发生过24次降尘。这与地质上黄土高原的黄土堆积以兰州为最厚是一致的。中国大陆降尘的次数和厚度都是以兰州为中心的。

以近代沙尘暴作为黄土形成过程的参照来研究,黄土高原是一个巨大的天然实验室。黄土的发生和沉降记录表明,黄土高原是一个积累了至少2200万年、基本连续的实验数据的实验室,一个可供重建2200万年以来黄土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环境演变历史的实验室,可提供这个地区未来发展的情景(scenario)。 黄土高原这个天然实验室的内容是什么呢?是研究今天干旱化的环境及过去和未来的景象。黄土高原的风尘沉积(黄土和古土壤)可以直接指示其物质来源区的干旱化过程,风力搬运的动力学机制;沉积速率、粒度变化等气候指标还可以和其他两本“秘笈”中的章节相对应。它可以告诉我们黄土沉积的时空特征和规律,也就是它自己的“历史”,同时帮助我们解读其他两本“秘笈”。

二、黄土高原简介

黄土高原分布于北纬34°~35°之间(图1),总面积约380842平方公里,黄河贯穿其中。在同一纬度,欧洲和北美的黄土地带构成全球的小麦和玉米带,西方人称之为“面包篮子(Bread Basket)”。黄土高原占据了全国耕地面积的1/5,养活了全国1/5以上的人口。这里水土流失严重,每年通过黄河输出的泥沙为16亿吨,是尼罗河的30倍、密西西比河的90倍。

在地貌学上,黄土高原可称为一个巨地貌单元。长期的侵蚀和切割形成了黄土高原特有的地形,最常见的为峁、墚和塬。

峁: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北部,为圆锥形丘陵,是一种发育在各种黄土堆积上的参丘;

墚:多分布于黄土高原中部,为长条形的脊状地形,是一种叠加的古侵蚀地形;

塬:多分布于黄土高原南部,为平台状地形,由多层叠覆的黄土/古土壤层构成。

黄土高原是中华民族文化的发祥地之一。西安东南的蓝田县发现了110万年前的蓝田直立人(Homoerectus lantianensis)化石和石器。塬区的黄土地层最为完整和连续,因此地质工作多集中于塬区,以此为突破口来解释黄土高原这本“秘笈”并告诉人们它所经历的故事。在近代中国地质学家对黄土高原的研究中,共发生了6次较大规模的破译黄土高原密码的科学事件。

三、六次破译黄土高原的密码

(一)红色土地层的建立——第1次解译密码

黄土作为一个地质单元为早期来华工作的西方地质学家所注意,始自19世纪。庞培利、李希霍芬、奥勃鲁契夫、安特生等认为中国黄土系风力搬运并沉积于草原的产物。中国地质学家于1920年起开展黄土研究。1930年,德日进和杨钟健作了黄土地层与古生物研究,这一工作是开创性的。他们将黄土高原黄土划分为上下两大部分,上部称马兰黄土,下部称红色土。这是一个以“观察地质”为主要工作方法的以分类定名为主要工作内容的时代。他们第一次把中国黄土高原厚达300余米的黄土划分为马兰黄土,红色土A、

B、C等四层,并按其中所含古脊动物化石定为现在仍延续使用的第四纪的早、中、晚期,是在前人工作基础上(未分期)的一个突破。尽管囿于当时的认识没有解决红色土的成因问题,但他们严谨的古生物和地层划分工作已经成为后人典范。

(二)古土壤层的发现——第2次解译密码

新中国成立以后,黄土高原的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建筑工程的地基础工作和对人民群众各种疾病的防治等,对黄土研究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开始了黄土与环境研究的新阶段。20世纪50年代,土壤学家朱显谟、石元春等对黄土和黄土中古土壤层的研究表明,黄土层中所夹的红色条带,即德日进和杨钟健所称的红色土,实质上是一种褐色土型的古土壤层。在黄土高原的董志塬,洛川塬等地都可以发现多次黄土和古土壤相重叠产出的状况。

对黄土和古土壤序列的认识破译了红色土的红色条带之谜,使人们对黄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古土壤的确认对黄土成因问题的讨论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黄土和古土壤都是在风力作用下、气候环境的变化下所形成的,但对黄土作为风力搬运的沉积的时间认识则由十多万年,向前推进到了260万年。认识了巨厚的黄土高原是260万年来风力以沙尘暴的形式所形成的;而干旱的沙尘暴时期中间又有多次气候变为温暖湿润的时期。

破译了红色条带为古土壤层之后,使我们对黄土、古土壤层序的认识,从单纯地质学研究范畴、从沉积与剥蚀的概念下解放出来,进一步把生物的地质作用与黄土沉积结合起来。受当时流行的4次冰期理论影响,对黄土的形成环境中分辨出干旱与湿润的存在和多次的旋回等现象,未能作出进一步的解释。虽然黄土/古土壤时间序列已经相当长,且沉积连续、代表气候变化清楚,比研究程度较高的欧洲、美洲和全球其他地区的黄土对全球变化的代表性都强,但还未能明确中国黄土的这一特点。

在这一时期,王挺梅、朱海之等发现黄土在空间分布上具有颗粗细自西北而东南逐渐变细的特点,并把黄土高原的黄土划分为砂黄土、黄土、粘黄土带,这一划分对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和黄河泥沙中粗砂的来源区以及黄河泥沙的治理提供了依据。

黄土地区地基的湿陷性问题研究,也从黄土地层的划分和分布、年龄的新、老关系等研究中得到有益的启发,取得了新的进展。黄土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进行了总结。中科院刘东生与前地质部张宗祜以《中国的黄土》为题,在1961年国际第四纪研究联合会的第六次国际会议上发表了论文。60年代末期,对中国地方性疾病克山病的研究取得了成就。

附图

图1 黄土分布图

(三)古地磁研究的发现——第3次破译密码

20世纪70年代,随着古地磁学、同位素地球化学、年代学等新学科和技术的发展,认识黄土的手段不断进步,破译密码的能力不断加强。黄土的研究从肉眼观察形成概念阶段进入到观察与测量和实验相结合的阶段,这也是一个从实验数据形成概念的阶段。

黄土与古土壤层的磁化率,随黄土与古土壤中所含磁性矿物的种类和丰度而变化。测量结果显示,黄

土与古土壤的磁化率可以用来作为反映地质作用、环境变化的气候要素的替代性指标(Proxy Data)。这一进步促使我们将黄土高原沉积与深海沉积进行对比;冰芯的研究结果也与黄土高原进行了对比,是黄土高原研究从建立区域性特征到进行全球对比的起点。这一时期总结性的工作为《黄土与环境》一书的出版。

(四)冬季风和夏季风的标志——第4次破译密码

认识到中国黄土与古土壤的磁化率作为古气候的代用指标以后,人们得到了大陆沉积和深海沉积这两本秘笈的对比。随之而来问题是:黄土为什么和怎样能够记录全球性古气候变化的问题。黄土和古土壤是通过什么机制把全球气候变化记录下来的?安芷生提出黄土和古土壤分别代表古气候环境的冬季风盛行和夏季风盛行的模式对了解黄土与古土壤的形成和解译其环境秘密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

当代气象观测告诉我们,中国的沙尘暴事件受西伯利亚高压的影响,与西北方向吹来的风有关;而黄土高原的降水则主要是受来自东南方向的夏季风的影响,同海水的温度和海洋与大陆之间的距离有关。 黄土高原的主要气候控制因素——冬季风和夏季风如实地把全球冰期和间冰期的气候状况传送到亚洲大陆内部形成黄土高原;而黄土高原的黄土和古土壤层则忠实地把区域性的和全球性的气候信息记录于自身的密码之中。

丁仲礼利用黄土和古土壤中粒径<2微米/>10微米(0.002毫米~0.010毫米)的颗粒含量的比值作为冬季风搬运尘颗粒的风力强弱的代用指标,讨论冰期和间冰期的环境的变化。他所得到的曲线,可以与深海沉积中同时期的氧同位素(δ[18]O)曲线进行对比,吻合情况较好(图2)。

宝鸡的黄土剖面有160多米厚,在260万年的时间内共有32次黄土与古土壤的配对。它们代表了32次由暖湿到冷干的变化。这一结果证明了大陆冰期和间冰期的多次性,丰富了以前认为大陆仅有四次冰期的理论。

在大陆上无论是何种冰川,气候变化对其的影响均表现为冰川和冰盖边缘的进退。一进一退,后者往往破坏了前者所保存的信息,所以在地球的大陆上几乎找不到冰川消长的完整物质记录,因而它的记录也很难与深海沉积所记录的冰期与间冰期的结果相比较;而反映气候变化的连续的黄土与古土壤层则弥补了冰川的这一缺陷。黄土高原这本“秘笈”不仅记录了冰期与间冰期这种万年尺度的气候变化,而且还能显示更为微细的千年尺度的气候变化。

郭正堂利用甘肃西峰镇和陕西长武黄土塬区的剖面黄土与古土壤中的析出铁Fe[,2]O和全铁Fe[,2]O[,3]代表的风化强度比值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Fe[,2]O和Fe[,2]O[,3]比值的高低说明,夏季风强盛时期,由于温度和湿度的增加,其风化程度加大,在黄土形成时期则相对的风化强度减弱。这一代用指标较常用的以磁化率作为夏季风的代用指标有其优点,也可以与深海δ[18]O同位素研究的结果对比。说明其具有全球意义。

从20世纪80年代以磁化率作为气候的代用指标,到90年代以颗粒比值代表冬季风强度,以风化指数代表夏季风强度,中国黄土研究逐步跨入了多种代用指标并存的时代,亦即是用更多的方法解译黄土高原秘密的时代。这一工作为后来认识上新世红粘土为风成沉积开辟了新的途径。

附图

图2 黄土粒度曲线与深海氧同位素曲线对比

(五)米兰柯维奇周期的启示——第5次破译密码

当前关于驱动第四纪冰期和间冰期古气候变化的学说以米兰柯维奇的天文周期假说较为普及。地球轨道偏心率、地轴倾角和岁差的周期性变化影响地球接受太阳辐射的总量和太阳能量在不同纬度和季节的分配。季节性的太阳光线在高纬度的变化,可以降低夏天的温度。假如夏天温度变凉,夏天的时间变短,则前一冬天的所积冰雪可以保持下来不被溶化。这样一个机制会导致冰川的增大,冰期的到来。轨道的变化在中纬度和高纬度会导致冷与暖的交替出现。Berger计算寒冷期的时间和第四纪冰川发展的冰期相吻合,所以他的结论是地球轨道的变化导致第四纪冰期的出现。

现代计算指出,仅是轨道变化本身不能导致冰川的前进或后退。轨道周期引起的地球系统的其他方面的变化则导致并增加这种变冷的情形;而这样一个相对较弱的初始的颤动可以被放大直到形成巨大的气候变化。有人研究认为,高纬度气候寒冷导致大面积森林消失,使太阳到达地球的能量被反射,导致地球变

冷;冰川因而加大再反射更多的太阳能,致使冰期出现。

全球冰量的增加,特别是北极地区冰量的增加会导致西伯利亚高压的增强,这一增强可能会使得亚洲内陆干旱化加剧。黄土高原的形成可能更多地与此有关,而青藏高原的隆起也促进了干旱化的形成和黄土的沉积。

丁仲礼根据宝鸡黄土剖面研究了250万年来黄土与深海记录之间米兰柯维奇周期的比较,最近又详细而深入地对黄土高原中部和南部的宝鸡、灵台、蒲县、平凉、泾川五地的黄土粒度进行了大量的分析并发现,黄土与古土壤序列的变化自180万年以来,和深海的旋回几乎可以一一对比,并且都是在1百万~0.8百万年前以1.3万~4.1万年的周期为主;1百万~0.8百万年有一气候转型,此后以10万年周期为主。这一现象对黄土高原黄土—古土壤序列的形成机制来说可能是十分重要的。他认为这与全球冰量的变化有关。除大陆冰盖和海冰外,根据汪品先等对海岸带冰期时海水下降100米、暴露大片边缘海,增强了内陆干旱、半干旱区的干旱化。丁氏认为华北与北半球的气候变化的耦合是从1.8百万年前开始加强。

黄土高原这本“秘笈”可能和深海那本“秘笈”一样都有一个形成过程“简单”的特点,不像河流、湖泊沉积等形成过程复杂,因而对再造古气候历史比较有利。受米兰柯维奇周期理论的启发,人们对于2.6百万年来、特别是1.8百万年来气候波动的历史和形成这种波动的原因、驱动力已经有了很好的认识和发现。

(六)青藏高原让风吹干了亚洲大陆——第6次破译密码

郭正堂等通过对董志塬的黄土和黄土下的上新世红粘土以及甘肃秦安的中新世晚期古黄土与古土壤序列(即以前称为甘肃系的地层)的研究,认为亚洲内陆荒漠化起源于2200万年以前,由此到620万年之间为较稳定的干旱化和气候波动时期,形成了秦安的黄土。自620万年到500万年是一个干旱时期,500万年到360万年这段时间则是一个相对温暖湿润时期。360万年以后黄土高原粉尘沉积的速率表现为持续增长的趋势,到260万年这种再次增长加强,第四纪黄土大量沉积。

在这研究一阶段,以黄土作为干旱的象微的形成时间向前推进了,增长了近10倍。这在亚洲大陆是一个惊人的发现。

国内学者对中国干旱化历史的认识有两次大的突破。一次是在20世纪20年代,把亚洲干旱的历史由13万年放大到260万年;一次是90年代到现在,把干旱的历史放大到600万~800万年(上新世红粘土的重新认识为黄土),再由600万年又放大到2200万年。(秦安古黄土与古土壤层的发现),其结果有三:一是说明亚洲内陆干旱化发展的历史与全球冰量的增加有很大的可比性,表明大约自2200万年以来北半球冰量的发展也是亚洲内陆干旱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二是新的认识。对过去上新世红粘土层,即常说的三趾马红粘土,回归为风成黄土,或风尘沉积,对过去的中新世甘肃系(部分)回归为风成的黄土或风尘堆积。这样形成了自2200年来的一个陆地的“风尘堆积系”。大陆的“风尘堆积系”和深海中的深海沉积,构成的全方位的区域性对比,提示我们可能要重新认识新近纪(NEOCENE)或新第三纪亚洲大陆的历史。三是大面积古老风尘堆积的内因驱动力、干旱的发生发展和青藏高原的形成与发展的关系,可能导致以往研究的结果,如360万年的青藏高原的隆升等项研究的进一步深化,也提出新的问题:如何认识2200万年前开始的中国大陆北部的强烈的干旱化?与青藏高原的形成和隆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关系如何?这是一个今后应当考虑的问题。

2200万年以来的一段时间虽然在几十亿年的地质时间表中不是很长的一段,但和人类的存在的时间相比较还是相当长的,即使从600万年起来算也有好几倍。这种持续的风力和今天环境中的风力同是地质营力。

风的吹yáng@①,在地质历史时期有那些情景可以供我们对未来作一参考。孙继敏的工作说明最大或冰盛期时(22000年左右),在风力作用下北方沙漠东西延长近千公里,南北延长数百公里;而全新世适宜期则由于风力减弱,气候温湿,发育土壤,沙漠的范围缩小了很多,比今天的范围还小。

那么,今天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呢?我们正处于一个可能出现的两个情景的中间。这就是我们从干旱化和风力作用所认识的地质全球变化的情景。它是一种放大了的人类全球变化(从工业革命以来的含有人类活动全球变化)。人类全球变化从现在的记录来看应是一种加速了的全球变化。但我们可以控制

其速度和规模以取得合理的可持续发展。

WTO与中国农业

中国加入WTO要进行的双边谈判与多边谈判,已经完成,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在即。市场产品的竞争主要是价格的竞争,目前世界农产品市场上玉米、小麦、大米、大豆、棉花的每吨价格折合人民币分别为679、804、1161、1462和9869元,而中国国内市场分别为1200、1250、1850、2150和12550元,分别高出世界市场价格76.7%、55.4%、59.3%、47%和27.2%。从质量竞争方面看,中国的小麦等粮食的许多技术指标要比国外粮食差一些,棉花的技术指标也不乐观,而且市场上大米面粉棉花中掺抛光剂、增白剂、沙子石头、废旧棉布的事也常有。水果等农产品市场的价格和质量中外相比,也有差距。因此,中国除了少量的茶叶等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有一定的竞争力外,总体上处于竞争劣势。

市场经济国家的农业有三个显著的特征:一是总人口中很低的比例从事农业,耕地集中到家庭农场企业中,实现了规模化经营。二是农业的资本积累早已经完成,为农业服务的金融、商业、加工及其他社会化服务体系等间接资本体系也较完善。三是虽然加入WTO后,特别是近年来对农业的政府补贴有所降低和限制,但是这些国家的政府或者对农业的支持已经体现在早期的农业资本积累之中,或者通过其他规避WTO条款的方式进行支持。从财力上讲,90%以上的城市人口和非农业经济有能力支持和补贴10%以下的农业人口和农业产业。

中国的农业也有三个显著的特点:一是总人口中从事农业的人口和劳动力比例太高,分别为65%和50%。二是农业的资本积累程度很低。三是政府支持农业的能力有限。

中国农业科学院的专家对世界未来粮食生产及供求进行了预测,考虑人口增长、人均收入提高和食物消费结构状况变化等因素后估计,2005年将达到20.76亿吨,2010年为22.25亿吨。由于世界粮食生产量超过消费量,2005年世界粮食库存量将上升4个百分点,2010年将上升5个百分点。世界农产品的实际贸易价格将是一个不断下降的趋势。世界粮食价格长期下降,对我国农业十分不利,特别是加入WTO,国际粮食产品进入国内市场竞争,农业受到的冲击是可想而知的。

当然,首先得调整农业种植结构,种一些附加价值比较高的农业产品;特别是调整粮食的种植结构,改善粮食的品种质量。中国城市化的进程将加快,国内的消费结构在变化,消费的要求也在提高。因而,饮食结构变化引起粮食消费比例下降,肉蛋果菜饮料类消费比例上升,加工性食品消费增加;粮食消费中对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与国外的粮食品质比,我国小麦等面粉不够筋,不能做面包等劣势显然不适应消费趋势的变化。因此,按照消费结构和要求变化的趋势,按需求调整农业产品生产结构是必不可少的工作。

其次,农业要专业化和规模化生产经营。从经济学上讲,专业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而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既能提高劳动生产率,又会降低分摊成本。农业现代化的机械化、电气化、水利化、生物工程等等是要支付成本的。小规模生产和经营无法负担这种农业现代化的成本。只有农业的规模化生产和经营才能分摊农业现代化的成本,使现代化成为现实。

再次,要深化农业产品的加工,为城镇提供工业化生产的食品和其他加工产品。从社会需求看,随着城镇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像买菜、和面、蒸馒头、擀面条等在家里做饭的机会成本越来越高,人们在工作之余对闲暇的消费也在增加,要求有越来越多的时间用于休闲,而不是用于做饭;美味和特殊口味的食品(特别是快餐)、饮料和菜肴也大都在专业化的加工厂和餐馆才能做得出来。饮食消费的工业化和社会化是一个大的趋势。加上中国人口如此众多、人口城市化趋势如此之强、收入水平在不断提高,给农业产品的深加工,特别是农业产品的价值增值提供了广阔的市场前景。除了食品加工外,农业资源的其他系列产品加

篇五:林学毕业论文选题

毕业论文(设计)

题 目 学 院 学 院 专 业 学生姓名 学 号 年级 级 指导教师

教务处制表

二〇一三 年 三月 二十 日

林学毕业论文选题

本团队专业从事论文写作与论文发表服务,擅长案例分析、仿真编程、数据统计、图表绘制以及相关理论分析等。

林学毕业论文选题:

高校网络课程的有效性研究 生态园林植物群落构建

林学信息检索课个性化网络学习系统研究与设计 投影寻踪技术在区域森林资源差异性评价中的应用研究 河北省林业科研现状与对策研究 薛应旂的理学思想及其影响 深圳家具科技工业园项目研究 方学渐心学思想研究

戴云山黄山松林碳储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 湖南安息香科植物资源及园林应用研究 ANN在林分密度控制图及森林资产评估中的应用 浅析梁希林业思想及其实践活动 江南士绅与晚明道德秩序之重建 帽儿山地区天然次生林空间优化经营研究 北京山区风景游憩林健康经营效果评价 基于DEA的农业高校科研绩效评价研究 白杨新杂种茎段组培技术的研究 黄丕烈年谱新编

麻栎群体内变异性和优良家系、无性系选择研究 砂梨的营养成分、香气成分及其果汁加工的研究

基于C/S和B/S双重模式的西北地区主要用材树种信息管理系统研究与开发 中国林业经济管理教育发展及其特征研究 英语词语搭配教学干预对大学英语的影响

基于Google Earth森林火灾三维应急指挥系统的研究 基于Web的城镇三边绿化管理信息系统 巴西橡胶树乳管分化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植物花朵开放虚拟方法与技术研究 基于信息共享的森林资源动态监测研究

西双版纳和铜壁关自然保护区龙脑香林种子植物区系学比较研究 城市公园植物景观改造研究

大岗山栎类次生林林分结构及生长规律研究 湖南林业经济决策支持系统研究 竹林景观美学价值研究

杉木林采伐对土壤养分的影响及采伐剩余物的养分贡献 退耕还林工程综合效益评价研究 阳明四句教与王学分化

广州市营造林管理信息系统研究 咸宁市林业有害生物动态监测体系研究 黄土高原主要人工林化感作用研究 湖南省森林公园森林景观美学评价研究

川滇高山栎叶片生理指标和反射光谱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热带滨海城市防台风防护林树种选择与群落结构配置研究 仙居县公益林的生态服务功能评价研究 林权客体研究

林业科技推广人才战略之本科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研究 甘肃柽柳属植物分类与精细体表形态特征观察 经济林类园林树木形态结构测定技术的研究

季羡林文学与美学思想研究

基于DLA的虚拟植物弥散性生长形态研究

林分生长收获模拟系统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研建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