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33:59 字数作文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字数作文

篇一:必有真情,乃有真诗——谈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必有真情,乃有真诗——谈杜甫的《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关键词】真情 真诗 杜甫 《春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摘要】杜甫作为大家熟悉的伟大诗人,因其集大成而被誉为“诗圣”,其诗歌因真实而深刻地记载当时的社会现实而被称为“诗史”。纵观其诗,其主要特色是“沉郁顿挫”。杜甫的作品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好诗贵在情真,有真情方有真诗”。杜甫的诗融入真情,所以称之为真诗!《春望》一诗中诗人更是把爱国忧民、意蕴深厚的沉郁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中,杜甫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开心活泼、爽朗奔放的真情,写下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佳作。

【正文】

绪言

晋代陆机所著的《文赋》中 “诗缘情而绮靡”而开启的“诗缘情”说,这一说法一向得到当时以及后世的肯定。一首好诗,一定会有它独特的情感积淀融合其中。品诗,除了品诗中的好词佳句,还要品诗的已经以及所隐含的思想感情。往往不是词动人,而是情感人。《关睢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意思就是诗从心而发,感慨的是自己内心的感情。唯有真情实意的诗词作品,才能以情动人,才是佳作!上博楚简中的《孔子诗论》的开篇就写道:“孔子曰:‘诗亡隐志,乐亡隐情,文亡隐言。”意思就是诗不隐其志,乐不隐其情,文不隐其言。从而“表达了一个诗、乐、文俱亡隐其志、情、言的论断,它充分体现了孔子志、情、言并重的诗志观。”也即达到志、情、言的内容与形式的统一。这说明,古人论诗首先着眼于“志”,志中亦有情,即“发乎情”也。正所谓情真意更切,真情才能出真诗。然而杜甫就是用真情写真诗的人,他的真心真情,是他诗歌真诚的基础,也是他诗观的核心。我认为,抒真情,吐真心,以“诗眼”观人生,是诗歌美学的极致,也是诗歌意义的极致。

一、 悲情《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春望》写于唐肃宗李亨至德二载(公元757)年。《春望》是杜甫踬于长安的第二年春天为感时伤别而作,堪称一首爱国忧民意蕴深沉的佳作。后人评此诗“字字沉著,意境直似《离骚》”。而这个时期,是杜甫生活经历中最艰难的一段,诗人饱尝国破家亡的忧患痛苦,亲眼目睹了朝廷腐败和人民的苦难,生活体验异常丰富,所以感触颇深。可见,动乱的时代与不幸的遭遇是诗人“沉郁”诗情的生活基础。正因为有了这种生活经历,才让杜甫有这么强烈的感受和悲伤地心境。有深切的感受,真挚的感情,方能创造出令人感同身受的好诗,传承了几千年的的佳作。

首联两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是写春日眺望长安所得的总印象。“国破”,一个“破”字下得极沉郁深刻,我们从中可看到诗人因“国破“而碎裂乃至流血的爱国之心。“山河在”则意蕴含蓄,包含有“山河依旧,世事皆非”的感慨。面对这“山河”仍在却笼罩于愁云惨雾之中的破国,诗人怎能不充满忧愤!“城春”,指春天重新来到了长安城。春天带给人的应该是赏心悦目的灿烂春光,但“草木深”却活画出了一座荒凉破败且近乎空城的荒凉景象。司马光说“‘山河在’,明无余物矣;‘草木深’,明无人矣。”(《温公续诗话》) 诗人在此明为写景,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字字句句把诗人爱国忧民的感情显露出来,让人身临其境,感同身受。明代胡震亨极赞此联说:“对偶未尝不精,而纵横变幻,尽越陈规,浓浓淡淡,动夺天巧。”《唐音癸签》卷九 。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这两句的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也惊心。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正见好诗含蕴之丰富。“花溅泪”,“鸟惊心”,通过景物的描写,刻画了诗人内心的伤感和沉郁。更可以说,因为诗人经历了国破家亡之后的惨痛经历,看花有泪,见鸟惊心。移情于景,触碰着读者心中的情感底线,让读者从字句间感受诗人内心的悲愤和沉痛。

诗的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诗人俯仰瞻视,视线由近而远,又由远而近,视野从城到山河,再由满城到花鸟。感情则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多信断”,战火连天,亲人近在眼前,却不能相见。杜甫当时身处长安,亲人就在长安城外,但是战火不断,无法得知家人的安危。 “家书抵万金”,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急切心情。只有真真切切地遭遇到这样的境况,才能深刻体会这种迫切的真情。可以说杜甫的诗都是在遭遇这样的境况之后,催发出了创作的灵感,信手拈来。因为每一句话,每一个字都是诗人要表达的感情。这也正是当时处于同样境况下的人们的内心最真挚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共鸣,因而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败之景,不觉于极无聊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叹息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脉贯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诗人的真心真意,通过全诗的抒写,表现得淋漓尽致。

二、喜感《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这首诗是诗人“生平第一首快诗”。 唐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正月,河南河北先后被官军收复,延续了七年多的“安史之乱”彻底平息。当时诗人杜甫正携着妻子流落在四川梓州,听到这一胜利喜讯不禁大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中,一改过去沉郁顿挫、含蓄蕴藉的诗风,以轻快活泼、爽朗奔放的语言,创造出了这首脸炙人口的七律名作。后人评价说:“此诗句句有喜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流落到梓州时所作。这一年杜甫52岁,由于安史之乱而漂泊到剑门之外已是第五个年头,杜甫无时不期望着能够平息叛乱,叶落归根。突然他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喜极而泣,不能自抑。可想而知,对于杜甫这样的爱国诗人,在看到国家统一,失地被收复之后,那种愉悦激动地心情。于是,诗人把这种感情通过诗人的作品,跃然纸上,让我们后人传颂品读。

诗歌以“剑外忽传收蓟北”为发端,直接叙写喜讯。蓟北乃是安史叛军的老巢,收复蓟北,标志安史叛军的崩溃,破碎的山河重新统一。这对于多年漂泊“剑南”急于结束流落返回故乡的诗人来说,确是天大的喜讯,诗人通过写他的泪如泉涌、洒满衣襟的样子反映他那种悲喜交集的心情。

诗的第二联,诗人的那种惊喜之情更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带着欣喜的热泪,回看共经患难的老妻少子,他们昔日的愁云早已驱散,正沉浸在欢乐之中,亲人的喜悦是对诗人最大的安慰,随手胡乱地收拾诗书,再也无心伏案读书。这对于一位原是读书破万卷的人来说,是一种极为反常的举动,这种反常的描写,恰当地把诗人大喜欲狂的心态逼真地表现出来。

“喜欲狂”既是上面初闻惊喜的结果,又是下面由惊喜而引发展望的原因。因“喜欲狂”故而纵酒放歌,遂生青春作伴、乘舟返乡的还想,于是诗篇便有了第三联,“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诗人把内心的狂喜之情,作了进一步的渲染与升华。尾联是想象中的具体还乡路线,“巴峡”是出发之地,“巫峡”是必经之处,“襄阳”和“洛阳”是诗人的原籍和故乡。这一句准确地表现了诗人归心似箭和为收复失地而喜悦的心情。

前两联 “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四个连续动作,把惊喜心情有表达得淋漓尽致。而最后一联“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富有动感节奏的描述中,诗人想象着自己仿佛已经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洛阳,回到了梦寐以求的家乡。通过这首佳作,我们跟随者诗人的思路,穿过巴峡、巫峡,路过襄阳到洛阳。我们可以感受诗人那种久久不能平复的心情。

看杜甫的作品,就如同在观杜甫的人生,因为真切,所以他的诗词被称之谓“真诗”。品诗如品人,一个人拥有怎样的感情可以从他的作品中毫无保留地展现在读者面前。同样,有真情才能出真诗,一个好的作品,需要作者真挚的情感融入其中,有了真感情,才能出好的作品。杜甫的诗贵在“真”,深在“切”,因为这些诗作是诗人生活的折射,不捏造,不虚假,情真意厚,让人感同身受,因而一千二百余年来一直脍炙人口,历久而不衰。

篇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赏析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汉族,唐朝著名诗人,自号少陵野老,与李白合称“李杜”。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及社会动荡、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杜甫本人忧国忧民,人格高尚,诗艺精湛,他在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影响非常深远,被后人称为“诗圣”。

二)文意赏析

注释:⑴闻:听说。官军:指唐朝军队。

⑵剑外:剑门关以南,这里指四川。蓟(jì)北:泛指唐代幽州、蓟州一带,今河北北部地区,是安史叛军的根据地。

⑶涕:眼泪。

⑷却看:回头看。妻子:妻子和孩子。愁何在:哪还有一点的忧伤?愁已无影无踪。

⑸漫卷(juǎn)诗书喜欲狂:胡乱地卷起。是说杜甫已经迫不及待地去整理行装准备回家乡去了。喜欲狂: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⑹放歌:放声高歌。须:应当。纵酒:开怀痛饮。

⑺青春:指明丽的春天的景色。作伴:与妻儿一同。

⑻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因穿过巫山得名。

⑼便:就的意思。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古代城池。

译文:在剑南外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一带,高兴得连泪水都沾湿了我衣裳,回头看妻子儿女的忧愁都不知道去哪了,我随意地用手卷起书本,高兴得简直要发狂。我忍不住在这阳光明媚的日子里纵情高歌,开怀畅饮,一路春光可以伴我回故乡了。我准备即刻从巴峡穿过巫峡,又直下襄阳回到洛阳。

鉴赏:诗的主题是抒写忽闻叛乱已平的捷报,急于奔回老家的喜悦。由于“蓟北”未收,安史之乱未平,诗人多年飘泊“剑外”,备尝艰苦,想回故乡而不能,

如今“忽传收蓟北”,表现了捷报的突然,使得诗人心中涛翻浪涌。“初闻涕泪满衣裳”,因为捷报来得太突然,所以诗人在“初闻”捷报的一刹那,感情被完全激发出来了,喜极而悲、悲喜交集。

颔联(第二联)落脚在“喜欲狂”上面,这是惊喜的更高峰。“却看妻子”、“漫卷诗书”,这是两个连续性的动作,带有一定的因果关系。当诗人悲喜交集,“涕泪满衣裳”之时,自然想到多年来同受苦难的妻子儿女,此刻,诗人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其实,无需说什么了,多年笼罩全家的愁云不知跑到哪儿去了,亲人们都不再是愁眉苦脸,而是笑逐颜开,喜气洋洋。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一联,是对“喜欲狂”的进一步抒写。此时,诗人已人到老年。而老年人难得“放歌”,也不宜“纵酒”;如今既要“放歌”,还须“纵酒”,这正是“喜欲狂”的具体表现。

尾联(最后一联)写诗人“青春作伴好还乡”的狂想:虽然身在梓州,而弹指之间,心已回到故乡。诗人的惊喜达到高潮,全诗也至此结束。这一联,包涵四个地名,这四个地方之间虽然有很漫长的距离,而一用“即从”、“穿”、“便下”、“向”贯串起来,就出现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疾速飞驰的画面,一个接一个地从读者眼前一闪而过。

全诗感情奔放,痛快淋漓地抒发了作者无比喜悦的心情。

三)阅读测验

1. 给下列带底线的字写入正确的读音,并多读几遍; 却看 ( )妻子愁何在,漫卷( )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 )纵酒,青春作( )伴好还( )乡。

2. 请同学借助工具书并结合生活实践,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词语;

1妻 子:。 ○

2愁何在: 。 ○

3漫 卷: 。 ○

4喜欲狂: 。 ○

3. 诗中哪些句子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同时用自己的话理解说明;

4. 古诗中除了表达了诗人的喜悦之情,还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用一句诗说明;

5. 这首诗与战争有关系,是哪场战争,是一场什么样的战争?请同学自己搜集相关史料,加深对古诗的理解;

篇三:最新语文版九年级上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导学案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导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 让学生了解有关杜甫的资料,了解他们生活年代的情况,了解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从而理解诗意。

3.在读中感悟杜甫悲喜交集的复杂心态,想像诗中生动,传神的画面,从中感受到杜甫诗歌语言的遒劲刚健,思想的博大精深,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古诗兴趣,提高对诗歌的审美能力,增强民族自豪感。

导学核心:

重点:诵读古诗,在品词析句中感受古诗的艺术魅力,提高欣赏水平。

难点:通过资料、结合注释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导学过程:

一、赏析《春望》导入新课。

1、通过杜甫的画像导入新课。

杜甫不是爱哭的人,但在写这首诗之前,他也曾流过泪,你看!(展示课件)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师点拔:这首诗是诗人在逃难的路上,被叛军所虏时所作。诗人被囚禁在长安,长达七年之久,深受战争之苦,这首诗是他被禁长安时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儿的鸣叫也感到揪心,你说他流的是什么样的泪?是啊!是悲伤,愤怒的泪。字里行间我们感受到诗人浓浓的爱国情。

2.这就是杜甫,你了解他吗?谁能简单地为我们介绍一下这位诗人?

杜甫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唐朝

河南府巩县(河南郑州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

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高尚,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集为《杜工部集》,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

杜甫的诗一贯是沉郁忧愁的,可以说在他的脸上很少看见笑容,可是有一天,一个特大的喜讯从天而降,诗人郁久的情感闸门被打开了,于是倾泻而出他的生平第一快诗:《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T

3.解题。

(1)背景简介:

这首诗作于唐代宗广德元年(763)春。前一年冬,唐军在洛阳附近打了一个大胜仗,收复了洛阳等地。广德元年正月,叛军首领史思明的儿子史朝义兵败自杀,延续八年之久的安史之乱至此平息。在战乱中漂泊受难、饱经沧桑,正流离于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的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惊喜欲狂,心中激荡,难以自抑,狂喜之余,以饱含激情的笔墨,写下了这首脍炙人口的七律。

(2)字词理解

闻:听说

河南河北:这个河南河北不是,我们现在的河南省河北省,但地方大致是相似的。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听说官军收复了河南河北等叛军所占之地。

二、初识全诗。

1、播放PPT,生听课,体会诗人情感

要求:注意字音、断句、节奏

2、正音

涕:tì 子:zǐ 还:huán 即jí

裳:在这首诗里应该读chang,古人上为衣,下为裳(cháng)

3、生配乐初读古诗,再次体会诗人情感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

4、指名再读,其它学生理解并质疑。

出示课题)。

5、师释疑:

青春:即指明丽的春天。这里的青春是人格化了的

妻子:现指妻子,古指妻子和儿女。

三、小组探究,感知诗意、探究全诗意界

要求:生再齐读全诗,根据注解理解,以小组为单位,探究全诗诗意,师指正。(师巡视释疑)

在剑南忽然传说,收复蓟北的消息,初听到悲喜交集,涕泪沾满了衣裳。 回头看看妻子儿女,忧愁不知去向?胡乱收卷诗书,我高兴得快要发狂! 白天我要开怀痛饮,放声纵情歌唱;明媚春光和我作伴,我好启程还乡。 仿佛觉得,我已从巴峡穿过了巫峡;很快便到了襄阳,旋即又奔向洛阳。

四、探究全诗

1、生再齐读全诗。思考:文中哪个词语告诉我们诗人的心情?(用原文回答) 明:喜欲狂(板书:喜欲狂)

2.生默读全诗,找出哪些词句可以看到到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要求:学生拿起笔来,圈一圈,划一划,品一品,哪些词句告诉我们诗人是欣喜若狂,在边上作上批注。

明:

初闻涕泪满衣裳

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

白日放歌、纵酒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3、探究全诗

注: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合作探究。

(1)探究: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板书:听、涕泪)

思:诗人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为何“涕泪满衣裳”,他到底是悲还是喜呢? 明:诗人是悲喜交加。他流亡到剑门关以外,生活极为艰辛,忽然听到官军已经收复河南河北(叛军的老巢)。 刚一听到消息,就老泪纵横,洒满衣裳。这里既有听闻官军胜利、战乱平息,祖国重归统一的喜悦,又有对老百姓不再流离失所,终于可以安居乐业而喜,又有对自己长期颠沛流离生活的感慨。所以说这满衣裳的泪,是激动的泪、喜悦的泪!这就叫喜极而泣,其中包含着他浓浓的忧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国忧民之情。

(2)探究: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板书:看)

思一:此时此刻和他患难与共、历经风雨的妻子儿女怎么样?在此之前,他们肯定在忧愁,在担心,他们都忧愁些什么,担心些什么?八年战争中杜甫一家过的是什么日子,?

明:“愁何在”( 愁云不再,高兴万分)。生发挥想象,自由回答只要能合理回答杜甫的担心、忧愁,以及全家人的生活即可。

思二:现在这些忧愁一扫而光,全家都沉浸在喜悦之中。可是“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可是一个爱书如命的人,可是今天为何却“漫卷诗书” 呢?(板书:漫卷)假如你是诗。你会怎么做呢?

明:透过一个“漫”字再次体现了诗人的“喜欲狂”。从此以后,不必再背井离乡,不用再过颠沛流离,远走他乡的生活,怎不让诗人“喜欲狂”!呢。

(3)探究:白首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思:你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诗人喜欲狂?

明: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板书:行 歌 酒)

思:诗人此时已是51岁了,在古代51岁已经是很老很老的老人了。一个老年人他还如此的狂野,这到底是为什么?是平定了安史之乱,那安史之乱到底给国家给人民带来了什么?在我们国家特别重视“落叶归根,魂归故里”,俗话说 :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诗人放歌、纵酒之后,首先想到的那就是回乡。这是诗人情感的尽情释放。

(4)探究: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思:作者回到了故乡了么?心情如何?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作者怎么的心情?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

明:没有。这是诗人的想象,(板书:想)他想到了故乡的一草一木,想到了故乡一山一水,想到了故乡的亲朋好友,在古代交通并没有现在这样发达,从剑外到洛阳真的是那么的不容易啊!(课件出示诗人回乡路线图)可以说困难重重。他恨不得马上就回到故乡啊。即、从、穿、下、向 (板书:穿、下)等词写出了诗人迫不及待回乡的强烈情感。(板书:迫不及待 归心似箭)

总结:

这节课我们读懂了古诗,走进了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到了真挚的爱国之情。

让我们和杜甫和千千万万的老百姓一起为祖国的统一而喜,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而喜。作为新时代的我们更应该为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传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五、巩固与延伸

1、朗读、背诵全诗。

2、同样是春天,同样是杜甫,试比较在《春望》和本诗中作者的情感有何异同。

明:《春望》一诗中面对繁花老泪纵横,在这里却欣喜欲狂。看似不同但表达了诗人同样的情怀,为国而悲,为民而喜,爱国爱民。

3、当前日本侵占我钓鱼岛,菲律宾、越南等国侵占我南沙诸岛。国内很多人都有许多不理智的声音,作来一个有理想,有见识的中学生,你觉得作为一位共和国的普通公民怎么做才是爱国的具体体现呢?

[行文思路]: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听 涕 泪 叙事迫不及待

喜欲狂看 漫 卷 描写 忧国忧民

行 歌 酒 抒情归心似箭

想 穿 下 想象

篇四: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杜甫《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教案设计

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一.教学目标

1. 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读出诗歌韵味,理解诗歌的意思。

2. 感受诗人内心的喜悦,体味诗人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走入诗歌,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感受诗人闻讯时的喜悦心情。

三.教学难点

引领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进行品词析句,从而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四.教学方法

阅读教学法、讲授教学法、对话教学法

五.导课设计

同学们,古代中国是个诗歌繁荣的国度,说到诗歌我们便会不约而同的想到唐代,因此唐代又被称为“诗唐”,可一说到唐代诗歌的繁荣,我们又会想到唐代诗坛上伟大的两位诗人,他们为世人留下了许多灿烂的诗篇,并被称为“”双子星座。一个是诗仙李白,另一个则是被称为诗圣的杜甫!

那么我们今天呐!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诗圣杜甫在四川时写的一首七言诗。 在进入这首诗的学习之前,老师先跟大家讲一个小故事:1945年8月10日,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长达八年的抗日战争终于迎来了胜利,当消息传到四川,流亡到这里的知识分子们都不约而同的想到了杜甫的一首诗。

那么,这是一首什么样的诗呢?一千年之后还能传唱不衰,可见它是多么的深入人心。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脍炙人口的名诗——《闻官军收复河南河北》。

诗人生平介绍: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巩县人。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被称为“”苦难诗人“,他的诗广泛地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

问:我们要真正了解这首诗必须知道一段历史,大家知道是哪段历史吗?

安史之乱:公元755年12月,安禄山和史思明率领20万大军从范阳起兵发动叛乱,叛军所到之处烧杀掳虐,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安史之乱延续了八年之久,是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战争中老百姓遭到了空前的浩劫,北方经济受到很大的破坏,洛阳四面数百里州县皆为丘墟。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元763年春)是杜甫流落四川时所作的一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平定后,这一年杜甫52岁。多年的颠沛流离让诗人饱受战乱之苦,在外漂泊多年的他也无时无刻不希望能够早日平息叛乱,回到阔别已久的家乡。突然听说官军收复了蓟北,诗人不惊欣喜若狂,喜极而泣,于是诗人快速地用轻快奔放的语言,饱含深情的笔墨写下了这脍炙人口的佳作。

杜甫作为一个伟大的爱国诗人,他一生写过很多表达爱国之情的诗篇,风格大多是沉郁顿挫。然而,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诗却一反平常。节奏欢快、感情充沛,又被后人称之为杜甫“生平第一快诗”。

那么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号呢?下面请同学们集体朗读下这首诗歌,体会下的感情基调,在读的过程中,大家要注意断句和字的读音。

补充:1. “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衣裳”是两个单音节词,指“衣”和“裳”。在古代,“衣”指上衣;“裳”读cháng,指遮蔽下身的衣服,像今天的短裤,男女都可以穿。

2.“初闻涕泪满衣裳”一句中的“涕泪”的意思是眼泪。“涕”指哭泣,而不是鼻涕。

3.“却看妻子愁何在”的“妻子”,也是两个词,指“妻子和孩子”, 所以,这里的“子”读zǐ,不读轻声。

问:那么通过刚才对诗歌的朗读,大家觉得这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呢?用诗歌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告诉老师是哪一个啊?

答:喜欲狂

是的,整首诗歌都是以“喜”为主线,诗歌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诗人欣喜若狂的愉悦之情。那么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首诗歌:

1. 问:同学们有没有发现诗人在诗中连续用了多个动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

那份欣喜之情?那么请大家再仔细阅读下诗歌,把它们找出来。(忽传-初闻-却看-漫卷-纵酒)

答:对,找的很全面!这些词都突出了诗人内心的喜悦。有一种喜悦会让人喜极而泣,而诗人杜甫就是这样。问:大家知道杜甫当时都过着怎样的生活吗?我们可以看看杜甫在困局长安的时候写的一首诗《春望》

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诗人目睹了国家破碎,人民流离失所的惨状,本是百花盛开的春天,杜甫却对着花儿流泪,听到鸟的鸣叫也感到揪心,由此可以看出杜甫以前的生活过得多么凄凉与悲惨。可是,现在听说官军收复了被叛军占领的失地,诗人想到即将回到阔别已经的家乡,一时悲喜交加,喜极而泣!通过这两首诗的对比,我们就跟能体会诗人当时“初闻涕泪满衣裳”的心情了。

涕泪:同学们要注意一下这个词,古代指眼泪,不是鼻涕。

分析动词:“忽传”和“初闻”说明消息来的突然。

“却看”和“漫卷”是这两个连续性动作,有一定的因果关系。

问:大家说“却看”是什么意思啊?就是“回头看” 的意思,“回头看”这个动作极富意蕴,诗人此时最想先到的是伴随自己流浪多年的妻子儿女,他回头看着他们似乎想向家人说些什么,但又不知从何说起。

于是便有了“漫卷诗书喜欲狂”问:大家说“漫卷”是什么意思啊”?就是胡乱的卷起手中的诗书

问:我们知道啊!古代的读书人都是很爱惜书的,那么诗人在这里怎么不慢慢地卷起诗书,而是要胡乱的卷起诗书呢?

答:对了就是因为诗人此时太高兴了!那么他到底是有多高兴呢?这句中用了一个字,请大家找找事哪个字?------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问:那么诗人是怎样表现内心的欢喜之前的呢?

答:放歌,纵酒

问:对了!那么“纵酒“是什么意思啊?--------纵情的喝酒,不受羁绊

答:对,大家想想诗人当时都52岁了,据史料记载啊杜甫晚年已是疾病残身,不宜喝酒。可是诗人太高兴了,听到这么振奋人心的消息,先到自己多年来回家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还是抑制不住想要通过纵情的唱歌和饮酒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欣喜。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问:大家看诗歌的最后一句是杜甫设计的“回乡路线”,大家说杜甫此时回到他的家乡了吗?-------没有

答:对!我们说过这首诗是诗人流落在四川知州时所写,巴峡和巫峡在重庆市,襄阳在湖北省,洛阳在河南省,由此可见诗人回家跨越了三省一市,路途很遥远啊!

杜甫也曾在《恨别》中这么写道:“洛城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草木变衰行剑外,兵戈阻绝老江边。”我离开洛城之后便四处漂泊,远离它已有四千里之遥,匈奴骑兵长驱直入中原也已经有五六年了。草木由青变衰,我来到剑阁之外,为兵戈阻断,在江边渐渐老去。

问:此地离杜甫的故乡洛阳有四千千里远,而诗人却急切的想要回到家乡,那么这句诗中哪些词可以突出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呢?-----“即从”,“便下”,“穿”,“向”

师:“即从”、“穿”、“便下”、“向”这四个词极富节奏感。

从“巴峡”到“巫峡”,峡险而窄,舟行如梭,所以用“穿”;出“巫峡”到“襄阳”,顺流急驶,所以用“下”;从“襄阳”到“洛阳”,已换陆路,所以用“向”,用字高度准确。这几个词的连用,写出了诗人归心似箭的急迫心情。

问:李白有一句诗和这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大家知道是哪一句吗?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师:嗯!对了,这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都是想象的飞驰,都是通过诗人喜悦的心情在想象中推进了诗人的行程。

(5)纵观全文,体会诗歌情感

这首诗歌这首诗,除第一句叙事点题外,其余各句,都是抒发忽闻胜利消息之后的惊喜之情,更表达了诗人的爱乡之情、爱国之情。

(6)诗歌的艺术特色

后人说:“此诗句句有喜悦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无妆点,愈朴愈真”。

1.首先,基调欢快。诗一改诗人过去惯常的调子,一经对比,欢快的特色就特别明显了;当望穿双眼终于“剑外忽传收蓟北”时,有如大坝开闸,有如高山飞瀑,诗人积蓄已久的感情迸发了——回首往事,瞻望前程,国家将结束战乱,人民将乐业安居,诗人自己也将回到故里,还什么比这更感庆幸的呢?这一切,决定了一曲《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的欢快基调。

2.其次,行文畅快。正因为诗人动了真情,所以,文思如泉涌,由初闻喜讯,直至规划返回故里的路线,乃一气呵成。诗人精审地选用了“忽传”、“初闻”、“却看”、“漫卷”、“即”、“从”、“穿”、“便”、“下”、“向”等一系列动词、介词、副词,使全诗语句流畅,气势贯通,形象地体现了“快”的特点。

3.再者,色彩明快。如果写分镜头剧本的话,该诗可依次分解为:飞报喜讯图、喜泪盈巾图、回家欢乐图、高歌狂饮图、春日启程图、“剑”外返“洛”图。后者,还可无限分割下去。这一幅幅画面,都色彩明快,给人以美好的艺术享受。

七.小结

杜甫的这首快诗,一反平常,畅快淋漓的抒写了诗人得知失地被收复后的喜悦之情和表达了诗人的无限爱国之情,其语调的轻快活泼实在是令人耳目一新。

学习本诗重点是要注意诗人是怎样运用表达技巧来抒发爱国之情的,同学们课后也可以与杜甫的其它爱国诗(例如《春望》)来进行对比学习。

八.布置作业

1.背诵本诗

2.回乡后的诗人是否过上了幸福安定的生活呢?请大家课后找一些关于杜甫回乡后的诗作来阅读,体会诗人在收复失地后的生活和情感,并想想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苦难诗人,人民的诗人。如:《登楼》《登高》《宿府》《阁夜》等等。

篇五: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带拼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jiàn wài 剑 外 chū w?n 初 闻 qua kàn 却 看 màn juǎn 漫 卷 bái rì 白 日 qīng chūn 青 青 jì cóng 即 从 biàn xià 便

hū 忽 tì 涕 qī 妻 shī 诗 fàng 放 zuò 作 bā 巴 xiāng 襄

chuán shōu 传 收 lai mǎn 泪 满 zǐ chóu 子 愁 shū xǐ 书 喜 gē xū 歌 须 bàn hǎo 伴 好 xiá chuán 峡 穿 yáng xiàng 阳

jì běi 蓟 北 yī shāng 衣 裳 h? zài 何 在 yù kuáng 欲 狂 zòng jiǔ 纵 酒 huán xiāng 还 乡 wū xiá 巫 峡 luò yáng 洛

, 。 , 。 , 。 , 。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