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25:19 体裁作文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体裁作文

篇一:伤仲永答案版

答案

一、文学常识:①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是北宋(朝代)王安石,他字介甫,晚年号半山,是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韩愈、柳宗元,宋朝的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

二.解释加点字词的意思。(40分,每空2分)

世隶耕(属于)未尝识书具(曾经) 即书诗四句(立即、马上)邑人奇之(同县的人) .....

环谒于邑人(四处拜访)称前时之闻(相当)收族为意(聚,团结)卒之为众人(最终)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完成)受之天也(承受) 泯然众人矣(消失)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通.....

“攀”,牵,引) 父异焉(对??感到惊异)稍稍宾客其父(渐渐)(以宾客之礼相待).....

父利其然也(以??为利)邑人奇之(对??感到惊奇)贤于才人远矣(比)则其受于人...

者不至(没有达到要求) 伤仲永(哀伤,叹惜) ...

三、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的意思。

四、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

古义:代词,此,这。 今义:判断动词。

②或以钱币乞之 .

古义:有的,有的人。 今义:或许,或者。

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

古义:文采和道理。 今义:表示文章内容或词句方面的条理。

④稍稍宾客其父 ..

古义:渐渐。 今义:略微,表示数量不多或程度不深。

⑤世隶耕 .

古义:属于。 今义:奴隶,附属。

⑥泯然众人矣 ..

古义:常人。 今义:许多人。

五、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其父:名词作动词,把??当做宾客。 ..

②父利其然也:名词作动词,认为??有利可图。 .

③邑人奇之: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惊奇。 .

④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对??感到诧异。 .

⑤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哀伤,叹息。 .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

六、用原文填空

①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泯然众人矣”。

②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③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

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④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_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⑤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⑥“父利其然”中“其”指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⑦文中最能体现方仲永非凡天资的句子是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⑧从表达方式看,课文的1、2.段是 ,第3段是 。从详略看,第1段是 写,第2段是 写,仲永由一个神童沦为平庸者,两段形成鲜明的

⑨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

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七、回答问题

(1)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受于人者不至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具有

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写十二三岁时的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写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3)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因为仲永的父亲“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钱财(贪图小利),目光短浅,

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

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5)作者为什么要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

答: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6)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答: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必要的铺垫,同时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7)结尾自然段的作用是什么?答:点明主旨

(8)联系全文,说说本文阐述了一个什么道理?

答: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教育的关系。

(9)全文并没有作者的议论,那么作者哀伤和失望之情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答:童年的方仲永,天赋超人,能“指物作诗立就”作者听说了这些事。可当亲眼见到时却已“不能称前时之闻”,再次见面已“泯然众人矣”,对比之中作者的失望哀伤之情渗入其中。

(10)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

天资聪颖的人,不学习的话尚且如此,何况一般的资质鲁钝的人呢。这是在强调后天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11)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作者所说的“受之天”,是指人的天资;“受之人”,是指后天教育。作者认为,二者之间,后者更为重要,即后天教育对一个人是否成才是至关重要的,这一观点无疑是正确的。(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步步推进,辨明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令人深感“受之人”的重要。

这里要注意,“受之人”是说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而不是说人自身的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方仲永因其父“不使学”而根本无从学习,无从努力),这是两个不同的问题,而后者并不在本文的议题之内。但我们却可以从中受到启发,对我们认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和主观努力的关系不无裨益。) (12)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个字是: 不使学 。

(13)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伤”,是哀伤、叹息的意思。首先,因仲永的悲剧而“伤”,幼时天资过人却最终却“泯然众人”。当然这不能全怪仲永,他毕竟是个孩子,其责任应当由贪财的父亲来承担,因为他“不使学”,剥夺了仲永的学习机会。因此,第二是“伤”社会上如仲永之父贪财短视的可悲之辈。第三是“伤”邑人闻听盛名趋之若鹜的不良心态。这也正是文中感慨“受于人者不至也”的深远意味。作者在叙事部分和议论部分都体现出这种“伤”的态度。

(14)本文借事说理叙事部分按照 时间 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

三 个阶段;说理部分点明了方仲永“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受于人者不至 ”,表明了作者的观点 后天教育对一个人的成才是至关重要的

(15)方仲永“卒之为众人”的表现有哪些(用文中的句子回答)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16)作者说:“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你是否同意这一观点?请结合具体事例,谈谈你的看法

(17)父“不使学”的客观原因是什么?(用原文回答)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8)“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所起的作用是 过渡、承上启下

(19)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矣”的原因究竟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20)幼年的方仲永可以称为“神童”“天才”,他的过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用文中原句回答。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21)从文中可以看出方仲永的父亲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方仲永之所以沦为众人,是因为其父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

(22)请结合方仲永这一事例,联系实际,谈谈你对天资和后天学习的关系的认识

天资是人成材的基本条件;天资好,再加上后天努力,就一定能成材;天资好,但后天不努力,再好的天资也会泯灭(方仲永便如此)天资不算好;后天又不努力,就根本不能成材;天资不算好,但后天勤奋学习,最终也能成材

(23)作者写这篇文章仅仅是对方仲永的“泯然众人”表示深深的惋惜吗?如果不是你认为作者写作此文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不仅仅是。作者主要借方仲永的惨痛教训,阐明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从而告诫人们,一定要重视并加强后天的学习。

(24)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这个事例告诉我们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25)《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人不学习,即使天赋再高,也难以取得成就;而后天刻苦努力,永不自满,则定然会有收获,这对于每一个正在成长中的青少年和每一位家长都是极有警示作用的。

(26)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悬梁刺股、_囊萤映雪、(学而不厌、凿壁偷光、韦编三绝)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苏秦悬梁刺股__ 、_孙康映雪读书、(万斯同闭门苦读、唐伯虎潜心学画、王献之依缸习字)。

(27)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答: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答: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

教育。

(28)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父利其然也“不使学”;受于人者不至也。

(29)后天的学习很重要。请你把方仲永的故事提炼成一个论据来论证这个论点。 简述这个故事即可。如:自小天资聪明的仲永,因为没有后天的学习,不也同样落得“泯然众人矣”的下场吗?

(30)方仲永的故事给你什么启示?

后天学习对一个人的成长至关重要。

(31)方仲永的故事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写出其对不同人的启迪。

对家长:不应有目光短浅的行为,应让子女学习。

对学生:后天的学习及努力对自己成才很重要。

对教师:对天赋好的学生的学习也要抓紧抓好。

(32)作者为什么要“伤仲永”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

一个天资过人的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矣”,作者深为惋惜。

这个故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是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能得以发挥,后天的学习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33)《伤仲永》一文采用了 记叙 和 议论 两中表达方式。

(34)第一段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写仲永幼年作诗的非凡天赋,二是写其父贪利而“不使学”的错误做法。

(35)文中那些语句介绍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指物作诗立就”;第二阶段:“不能称前时之闻”;

第三阶段“民然众人矣”。

(36)文中“世隶耕”为“未尝识书具” 作了铺垫,衬托了方仲永非凡的天赋。

(37)、方仲永的父亲为什么不让他读书?

方仲永的父亲贪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38)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与后文对比,强调后天的教育培养对人的才能开发是十分重要的。

(39)“受于天”指什么?“受于人”又指什么?

“受于天”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

“受于人”又指什么?

指人后天学习和受到的教育。

(40)方仲永由神童沦为平庸之辈的原因是什么?作者怎样看待?

原因是“父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作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作者认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进行后天学习和教育,并由此引发天赋不如仲永的人如果不注重后天教育,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触。

(41)请你从方仲永的故事中提炼出一个观点(不与作者观点雷同)

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活到老,学到老。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

篇二:方仲永习题

《伤仲永》练习题

一、解释加点的词

伤.仲永(伤: ) 世隶.耕(隶: ) 未尝.识书具(尝: ) 父异.焉(异: ) 即书.诗四句(书: ) 自为.其名(为: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收: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自是:... ) (立就:... ) (文理..

: )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奇.: ) (稍稍..: ) (宾客..: ) (乞.

: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利.: )(扳.: (环谒..: ) 不能称.前时之闻。(称.: ) 泯然众人矣(泯然..

: ) 贤于..材人远矣。(贤.: )(于.: )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 ) 二.给下列加点的字词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邑.人( ) 环谒.( ) 不能称.( )日扳(.. ) 世隶.耕( ) mǐn然( ) 或以钱币qǐ之( ) 三.辨别以下加粗字的含义。

??

①其诗以养父母??

( )?②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1)???

③父利其然也( ) ?④其受之天也(

)??⑤如此其贤也( ) ??⑥彼其受之天也(

?①忽啼求之()?

?借旁近与之(

)?②借一乡秀才观之( )(2)??③以钱币乞之(

)??

④余闻之也久( )??

⑤不能称前时之闻( )?⑥受之天也( )

?①环谒于邑人(

?

) (3)??

②于舅家见之(

)?③贤于材人远矣(

)??

④则其受于于者不至也( ) 四.翻译下列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4.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五.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_代政治家、文学家。作者通

过方仲永的故事,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能力提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

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1.选文中有一个通假字,________通________,意思是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泯然众人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异焉”“邑人奇之”皆因仲永本身的“异”。仲永自身的“异行”,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略加分析。

_______

4.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什么?其具体作法又是怎样的?

A、明道年间,我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B、明道年间,我从父亲那里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C、明道年间,我随死了的父亲回家,于是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D、明道年间,我从死了的父亲那里回家,在舅舅家里见到了他。 14.《伤仲永》有较强的现实意义,请你从多角度评价 对学生: 对家长: 15.读了《伤仲永》,你有什么启示?

7.用一句话概括这两段文字的内容: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8 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9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10、先按要求摘句填空,然后答题。

方仲永五岁作诗能“ ”,而且“ ”;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二十岁就“ ”。

⑴从上面可以看出方仲永的才能是:( ) A、天资聪慧 B、平庸无奇 C、日益衰退 D、与日俱增 ⑵产生这种结果的原因是:(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C、邑人奇之 D、不使学

11、文章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表明了作者的才能观。你认为作者的才能观是怎样的?请在正确的一个答案后的括号里打“√”。

A、一个人的才能全靠后天学习的,而不是先天就有的。( ) B、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后天不努力学习,也不会取得成就。( )

C、一个人的才能是先天就有的,没有天赋,要想成才是不可能的。( ) D、一个人如果先天很好,即使后天不够努力,也可能取得好的成绩。( ) 12、比较下面句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并自.为其名 贤.

于材人远矣 还自.扬州 如此其贤.

也 A、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也相同。

B、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也不同。 C、两个“自”字含义相同,两个“贤”字含义不同。 D、两个“自”字含义不同,两个“贤”字含义相同。

13、下面对“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伤仲永》综合答案

一略11分每空0.5二 略7分 三16分(1)①他的,指方仲永的。②代方仲永写的诗 ③这样 ④他 ⑤他的 ⑥他

(2)①代“书具”;②代“仲永”;③代“仲永写的诗”;④代“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⑤结构助词“的”;⑥调节音节,无意义

(3)①到 ②在 ③表示比较 ④动词后缀(各位同仁,此小题本人持保留意见 有待商榷) 四略16分 五 B 1分 六 5分《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 宋 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七 1 略 2分 2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3分 3 略4分

4.2分 一异在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二异在不学而能书,三异在不学而能诗,四异在方仲永决不是偶而能写首把诗,而是“指物作诗立就”,并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2分仲永的父亲“不使学”是因为“利其然”也,其作法为“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2分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7. 2分.方仲永虽幼年时天资过人,终因其父“不能学”而最终“泯然众人”。

8 3分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9 2分从方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说,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10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11 2分为后文议论铺设了充分的基础。

12 指物作诗立就 文理皆有可观者 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4分 ( 1)C1分(2)D 1分13 B 2分 14(1)A 1分(2)D 1分 15 D 2分16 A 1分 17 3分对学生:做学生的不论天资如何,都应该接受后天正常的教育,这样才能成才,即使天赋再好,如果不接受后天的教育,也不可能成才。 对家长:做家长的不能目光短浅,只顾眼前利益 ,不让孩子接受正常的教育,这样会耽误孩子的前程。对老师:做老师的不能因为学生的天赋好就放松对他的严格管教 18 略2分

篇三:《伤仲永》自测练习答案

2012年中考语文《伤仲永》自测练习答案

姓名 学号

一 解释加点字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看 )

2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返回)

3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看见,看到)

4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器械,用具)

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

5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名字,名称)

6忽啼求之 (要求 需求、谋求、奢求)

7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出生,诞生)

8不使学 (让)

9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作为)

10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惊异、惊奇 )

11、泯然众人矣!(一般的,普通的)

虚词:

1、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以钱币乞之:(代诗作)

邑人奇之(代他 )

2、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

3、其(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代他自己)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

(3)父利其然也。(这些)

(4)稍稍宾客其父。(代他的 )

4、以

以钱币乞之:用,介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介词)

二 翻译句子

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便就近借来给他。)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1

9、从先人还家,于舅舅家见之。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10、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三 综合理解

(一)《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__王安石__,是___北宋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二)用原文回答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父利其然”中“其”指: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方仲永没有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必要的铺垫,同时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4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文章作者对仲永的遭遇是什么情感?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表达作者惋惜之情。)

6、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从才华出众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

7、伤:(为??感到哀伤.作者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8、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属于侧面描写的有:(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3)、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2

B、、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C、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F.成才的条件,有天赋 、后天的学习(教育)和个人努力等等。

G、本文以方仲用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

篇四:第五课《伤仲永》练习及答案

1

B.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C.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D、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6.下列朗读停顿不正确的是( )

A、借旁近/与之 B、金溪民/方仲永

C、父/利其然也 D、余闻之/也久

7、文章开头写了方仲永的身世,意在突出什么?

8、仲永的天赋才能从哪些事情上说明,请列举出来。

9、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其具体做法是_________ 。

10、从最后一段的议论看,作者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意在说明什么道理?

11.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的一个人?你最想对他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我眼中的方父:

我最想对他说:

12. 下面两题难度各异,分值不同,请任选一题作答。

①语文活动课上,老师让你组织一场即兴演讲,题目是“由方仲永所想到的”。你就为自己设计一个简短的导入语吧!

我的开场白: ②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

2

【参考答案】

1、北宋;王安石;介甫;半山;政治;文学

2、⑴ 曾经 ⑵ 聚,团结 ⑶ 文采和道理 ⑷ 以宾客之礼相待,把??当作宾客

3、⑴ pān yè yì⑵ chèn ⑶ mǐn

4、⑴ 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泯然众人矣 ⑵ “父利其然也??不使学”、“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即使天赋再好,也离不开后天的培养和学习

5、略。

6、D

7、“世隶耕”说明方仲永既非书香门第,又非官宦世家,显出其绝无诗礼的熏陶。

8、三次叙写仲永才智超常、聪明过人。一是“未尝识书具”却“忽啼求之’;二是“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三是“指物作诗立就”。

9、父利其然也;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10、说明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强调后天的学习更为重要。

11、是一个贪图小利、目光短浅的人;示例:一个人的天资再好,没有后天的教育,也是不能成才的

12、参考:①方仲永由少时的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令人扼腕长叹,更应该引起我们的深思。读完本文后,相信我们一定有许多感慨,就让我们自由的畅谈一下吧!②悬梁刺股、囊萤映雪、学而不厌等;苏秦悬梁刺股、孙康映雪读书等。

3

篇五:《伤仲永》自测练习答案

2012年中考语文《伤仲永》自测练习答案

姓名 学号

一 解释加点字

1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看 )

2明道中,从先人还家 (返回)

3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看见,看到)

4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器械,用具)

5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名字,名称)

6忽啼求之 (要求 需求、谋求、奢求)

7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出生,诞生)

8不使学 (让)

9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作为)

10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惊异、惊奇 )

11、泯然众人矣!(一般的,普通的)

虚词:

1、之

忽啼求之:(它,指书具,代词。 )

借旁近与之:(他,指仲永,代词。 )

余闻之也久:(这事。指仲永父“不使学”)

不能称前时之闻:(的,助词。 )

以钱币乞之:(代诗作)

邑人奇之(代他 )

2、于

环谒于邑人:(到,介词。)

于舅家见之:(在,介词。 )

3、其(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指代他自己)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这)

(3)父利其然也。(这些)

(4)稍稍宾客其父。(代他的 )

4、以

以钱币乞之:用,介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把,介词)

二 翻译句子

1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金溪平民方仲永,世代以种田为业。)

2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仲永)不曾认识笔、墨、纸、砚,等书写工具,(有一天)忽然放声哭着要这些东西。)

3父异焉,借旁近与之。 (父亲对此感到惊异,便就近借来给他。)

4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仲永马上写了四句诗,并且自己题上自己的名字,这首诗以赡养父母、团结同宗族的人为内容,传送给全乡的秀才观赏。)

5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从此,指定物品让他写诗,他能立刻写好,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看的地方。) 6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同乡的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父亲,有的人还花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7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8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让他作诗,写出来的诗已经不能与从前的名声相称了。)

1

9、从先人还家,于舅舅家见之。 (我随先父回到家乡,在舅舅家里见到他)

10、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我)再次到舅舅家,问起仲永的情况,回答说:“他的才能已经完全消失,成为普通人了!”)

三 综合理解

(一)《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__王安石__,是___北宋__代政治家、文学家。

(二)用原文回答 1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的原因是: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父利其然”中“其”指: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3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原因是(“父利其然也”)。其具体做法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

1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他幼时天资过人,具有作诗才能;)

第二阶段是(十二三岁时的方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

第三阶段是(又过七年后,他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方仲永的父亲贪图小利,目光短浅,不让他学习,方仲永没有有受到后天正常的教育。) 3文章开头介绍方仲永的身世,作者的意图是什么?

(表明其家庭绝无诗礼的熏陶,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作必要的铺垫,同时也是对方仲永天资过人的有力衬托。)

4这个故事想要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提醒人们重视后天教育,勤奋努力地学习。)

5文章作者对仲永的遭遇是什么情感?是怎么表达出来的?

(表达作者惋惜之情。)

6、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一个名叫方仲永的“神童”从才华出众沦为平庸之辈的故事.

7、伤:(为??感到哀伤.作者为仲永的经历遭遇而感伤).

8、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属于侧面描写的有:(E) 。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C、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E、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F、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对“世隶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D )

A、“世隶耕”的意思是“世代以种田为业”。

B、“世隶耕”铺垫“未尝识书具”,衬托方仲永天资非凡。

C、“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的父亲由于未受教育而眼界狭小,同时为下文的“不使学”埋下伏笔。

D、“世隶耕”暗示了方仲永由于出身低微而将“泯然众人”的可悲结局。

3)、以下对上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上文寓理于事,通过方仲永5岁到20岁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比后天的学习更重要的道理。方仲永“泯然众人矣”的原因是他自己后来骄傲自满,不认真学习的结果。

2

B、、上文用方仲永作反面例子来证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C、上文先扬后抑。先铺写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过人,后写他变得平庸无奇,前后互为反衬,对比鲜明,突出他变为庸人的不幸结局,令人警醒、惋惜。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 )

?A.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人的天资与后天成才的关系。

?B.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后天的学习和教育是天才成长的必要条件。

?C.本文以方仲永的事例说明了家庭环境的好坏,是决定一个人能否成才的关键。 ?D.本文针砭了当时不重视人才培养的社会弊病。

E.本文强调了知识、才能不是一成不变的,天才只有勤奋努力,才能大有作为。 F.成才的条件,有天赋 、后天的学习(教育)和个人努力等等。

G、本文以方仲用为反面的事例,来说明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3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