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警察形象危机及对策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9:12 字数作文
警察形象危机及对策字数作文

篇一: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警察形象建设存在的问题和解决的对策

为一名部队转业军人,能加入公安队伍使本人具有巨大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但在进入公安队伍之后,使我感觉到公安和部队之间有不同之处,特别是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方面,现本人就这方面问题谈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一、当前影响人民警形象的主要问题

当前,公安队伍的主流是好的,各级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形象从总体上说也是好的,特别是近几年经过开展一系列学习教育活动的洗礼,结合“三基”工程建设的开展,大力开展苦练基本功活动后,广泛民警的警容警姿和工作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人民警察形象明显提高,人民群众的满意率稳步上升。但是,队伍中仍存在一些群众反映强烈、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以下四个方面:

1、警察作风不实。警察的作风形象反映了警察的内在素质,直接关系到警察队伍的形象和战斗力。作风不好,必然会脱离群众,脱离实际,进而影响警民关系,影响群众信任。在少数民警中存在着一些不良的作风现象,如对待群众态度生硬,警容风纪不整,生活作风不佳,工作作风飘浮,存在着形式主义等问题。

2、警察执法不公。人民警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行政司法力量,必须以宪法和法律为活动准则,忠于职守,严格执法。警察的执法能否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是警察组织的生命线,直接影响警察组织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地位,也影响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威信和形象。在当前一些地方和个别民警身上,存在着执法不公、执法不严和执法随意性的现象,有的民警自持手中有权,执法时对群众态度粗暴,特权思想严重,影响了人民警察的形象。

3、警察服务不佳。警察组织的一大基本职能就是公共服务,警察的服务态度、服务形象直接影响着与公众的关系。在一些民警身上存在着重管理、轻服务的思想,个别民警服务意识淡薄,甚至还存在“冷、硬、横”等现象,一些地方仍还存在着“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的现象,损害了公安机关在公众中的形象。

4、硬件建设滞后。环境能约束人、改变人,形象建设不仅要注重软件建设,也要注重硬件建设。良好、规范的硬件建设能促进软件建设,如规范、洁净的服务场所能给公众一种信任感和良好印象。当前,一些地方公安机关的办公、办证服务场所存在“脏、乱、差”等现象,与社会发展和公众的要求存在较大的距离,也影响了公安机关自身的形象。

二、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主要原因

影响人民警察形象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但主观上的原因是主要的。其主要原因有:

1、思想认识不足。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的发展对于促进公安工作和争取公众的支持已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长期以来在公安机关中对警察公共关系和警察形象建设的重视不够,缺乏应有的氛围,只注重于布置和完成工作任务,而忽视警察形象建设和警方公共关系,忽视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甚至认为只要落实好工作就行,视形象建设等为形式主义,习惯于孤军作战,不去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在一些民警中,对警察形象建设和警察公共关系不能理解、也不去理解,在工作中与群众接触时,不注意自身形象,也不去与群众进行沟通,思想观念落后。

2、宗旨观念淡薄。人民群众是公安工作的力量源泉,公安工作离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配合,公安工作就难于开展,任务就难以完成,公安机关只有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才能有坚强可靠的群众基础。当前,在部分民警中存在着群众观念淡薄、特权思想严重等问题,损害了与人民群众的血肉关系,一些民警受社会消极因素的影响,不注重学习提高,自身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错位,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有所蔓延,个别民警公仆关系颠倒,对待群众态度粗暴,耍特权,摆威风,严重败坏了警民关系。

3、民警素质不高。一个人外在的形象是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越高反映在外在的气质和形象也就越好。而目前公安队伍的整体素质还不高,一些民警文化知识偏低、业务素质较差,执法水平不高,工作方法简单,工作效能低下,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和现实斗争的需要,群众对此很不满意,民警队伍的素质已经直接影响了与公众的关系,影响了警察队伍在公众中的形象,并已成为公安事业发展的“瓶颈”。

4、文化建设滞后。警察组织文化包括文化的外显部分如组织中的办公室、设施等,也指较深一层的制度形态的东西,还反映的是最深层的警察精神文化,是警察形象建设的核心。长期以来,有许多地方不重视警察文化建设,警察组织文化建设严重落后。有的地方软、硬件建设没有协调发展。文化建设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没有重视警察精神文化的建设,没有形成使人积极向上和生动活泼、和谐的文化氛围,影响了队伍的精神面貌,影响了警察队伍的形象建设。

三、推动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措施和途径

1、增强法制观念,规范执法行为。就是要抓好执法形象建设,以严格、公正、文明执法为总目标,加强对民警的岗位执法培训,树立执法如山的执法形象。在实践中重点是以促进公平正义为核心,认真解决执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促进执法公正。在行政执法中,要着重解决在实施交通违法处罚和交通事故处理中不严格按程序办案,侵犯当事人合法权益的问题;执法不严、不公,办人情案、关系案的问题。

2、增强效率观念,转变工作作风。就是要抓好警察队伍的作风形象建设,要从公安机关的各级领导班子抓起,以身作则,同时加强对民警的管理教育,切实转变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的学风、思想作风、领导作风和生活作风等,形成公安机关上下良好的警风。要着重解决一些岗位和民警在思想作风上存在的宗旨意识淡薄、服务观念不强,群众观念淡薄,不愿做深入细致的群众工作、不愿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思想不够牢固的问题;在学风上存在的不勤学、不深思、不苦练,创新意识不强、搞本本主义、缺乏基本功的问题。

3、增强服务意识,转变执法观念。就是要抓好服务形象建设,以服务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重点,结合时代要求,不断推出为民、便民、利民措施,实现执法观念从管理型到服务型的重大转变,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树立优质的服务形象。

4、增强上进意识,转变民警素质。要把握人民警察形象建设的关键,不断提高民警素质。形象是个体内在素质的反映,素质是战斗力的保证,只有大力加强在职民警的教育培训,提高民警的整体素质,才能提高民警为民服务的本领,才能达到“内强素质,外树形象”。警察作为公务人员的重要组成部分,更应具备良好的素质。一是要加强对民警的思想教育,突出政治理论教育、宗旨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民警思想政治素质,强化宗旨意识,做到爱岗敬业,忠实履行人民警察的神圣使命,打牢为民服务的思想基础;二是要加强民警的法律知识和业务素质的培训,强化法治意识,履行好职责,做到严格、公正、文明执法,提高为民服务的本领;三是要加强队列和警体技能的培训,确保民警有良好的身体素质,规范警容警姿,提升警察的仪表形象;四是要加强对民警的警察礼仪教育,抓好《公安机关人民警察内务条令》的贯彻落实,使民警懂得在各种场合处理人际关系和与公众交往中正确的言行举止和必要的礼节,以促进民警能更好地履行职责,提升民警在群众心目中的形象。

人民警察形象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公安机关的领导和广大民警来一起重视,共同努力,才能逐步提升人民警察在公众中的形象,进一步密切警民关系,提高公安工作效率,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让我们从每一个小步做起,从身边事做起,树立优良警风,铸就忠诚而富有战斗力的警魂,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方向,以新时期公安工作为指导,为建设和谐、文明惠州作出人民警察应有的贡献!

篇二:从警察形象危机看民警媒体素质的养成

从警察形象危机看民警媒体素质的养成

摘 要:大众媒体作为警务公开的一个重要桥梁和纽带,已成为了公众了解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一个窗口,而当前,警察形象问题成了各类媒体普遍关注的焦点。本文阐述公安机关与媒体之间的关系,分析了媒体对警察形象出现危机的重要影响,总结了公安机关与媒体交流时存在的误区,论述了公安民警媒体素质养成的诸要素,即培养应对媒体的良好心态,培养建立新闻关系网、使用各种新闻手段、担当新闻发言人、网络舆情控制等方面的能力,建立健全成熟的对外公共关系机制,在群众间树立警察的良好形象,构建融洽、和谐的警民关系。

关键词:媒体宣传; 警察形象; 媒体素质

一、引言

在改革开放日益深入的今天,媒体正在以前所未有的优势,多角度、全方位地辐射着我们的社会生活。当今各种报刊杂志、电视节目、网络媒体中有关警察工作的报道越来越多,在媒体中所占的比重也不断增大。其中,既有正面的宣传报道,也有负面的批评曝光。而当今的公安工作,最基础的走向就是日常调解纠纷等,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所以在公安机关对一些突发事件处置不当、群体性事件处置不妥、危机信息公布不及时以及公安机关内部出现违纪违法行为时,随着人民群众法制意识不断增强,一些媒体盲目追求曝光率的情况下,会将矛头直接对准公安机关。透过不实报道、片面报道,社会舆论则往往一边倒地质疑公安机关的执法能力、执法公正性,从而导致公安机关公众形象危机事件的不断发生。毋庸讳言,中国社会对警察的整体认知不健全,导致未来形势不容乐观。在这样的舆论环境中,警察的传统形象严重受挫。所以在新时期的背景下,人民警察媒体素质的养成即成为了警务工作中又一个新的重点。

二、人民警察与媒体的关系

媒体是传播信息资讯的载体,是信息传播过程中从传播者到接受者之间携带和传递信息的一切形式。警察是一支维护社会稳定的纪律部队,是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两者从表面上看似乎没有任何的联系,但同样作为社会构成的一部分,警察与媒体在发挥其各自作用的同时,两者之间的交互,使之产生了必然的社会关系。

(一)媒体的含义及其功能 所谓媒体,是指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职业传播者和大众之间的媒介体。指复制、传递信息的机械和传播组织、团体及其出版物和影视、广播节目等。简言之能为信息的

传播提供平台的就可以称为媒体,或称为大众传播媒介。传统的报纸、杂志、广播、电视、户外广告都是媒体形态的一部分。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的发展,“新媒体”也已经逐步走进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

新媒体是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如数字杂志、数字报纸、数字广播、手机短信、移动电视、网络、桌面视窗、数字电视、数字电影、触摸媒体等。

在现代信息社会, 从信息收集、加工与传播的角度而言, 媒体具有这样几个特点: 其一, 是一种有组织的传播。传播者受过专业化训练, 形成了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如报社、电台、电视台、网站等), 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传播活动。其二, 依靠高科技传媒技术(如印刷、广播、电视、网络等), 能够及时大量复制和迅速传播信息。其三,内容丰富,载体信息量大,新闻性强。为吸引读者眼球,提高新闻知名度及舆论效应,往往缺乏全面性。信息量大导致垃圾信息众多,关键信息容易被忽略。由于传播主体众多且身份隐蔽,信源不可靠,虚假信息泛滥。

媒体的主要功能有: 其一, 广泛传播信息, 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是其最基本功能。其二, 社会环境监测和舆论监督, 推进社会改革和进步。其三, 普及文化教育, 传承社会文明。其四, 休闲娱乐, 提供精神食粮。媒体的功能一方面在泛化, 影响到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另一方面也在细化, 不同类型的传媒形式在加强某一方面的影响和渗透, 并向深处发展。

(二)我国媒体的发展现状

我国的媒体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和发展上,具备其一定的独特性。改革开放前, 我国的新闻体制和工作传统是高度政治化和组织化的。它承担着意识形态宣传和统一思想、进行社会动员的重任。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中, 国家权力全面渗透进社会生活, 对社会形成强大的控制。这样就形成国家强社会弱的格局, 使得媒体作为社会的力量呈现出高度依附性的特点, 难以有自主和独立的品格。然而, 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社会自身开始发育并形成相对独立的活动领域奠定了基础。在国家与社会关系的重新

警察形象危机及对策

定位中, 我国的媒体无论是在经营方面还是内容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着媒体企业化管理的运营模式推进, 当代中国的大众传媒不仅仅代表了“党和人民的利益”, 同时, 它还有自身的利益追求。

由于市场经济带来的市场化竞争, 在生存危机的胁迫中, 媒体对受众的争夺日趋激烈, 媒体由“组织传媒”向“大众传媒”方向发展。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 媒体在内容方面不断地调整和创新, 致使媒体的舆论监督力度不断加强。再加上网络的兴起, 为了满足受众对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各项信息的需求, 各类制度及信息在媒体的努力运作下显得更加透明, 使得舆论监督已成为我国媒体业界的一种常态。2003年3月17日晚上,任职于广州某公司的湖北青年孙志刚在前往网吧的路上,因缺少暂住证,被广州市警察送至广州市“三无”人员收容遣送中转站收容。次日,孙志刚被收容站送往一家收容人员救治站。在这里,孙志刚受到工作人员以及其他收容人员的野蛮殴打,于3月20日死于这家收容人员救治站。这一新闻事件被称为“孙志刚事件”曾经轰动全国。后此事件在媒体的报道与跟进下, 直接导致了我国新的《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的施行。这个经典案例充分说明了现今媒体的舆论监督力量与社会影响力。而今, 我国的媒体力量作为社会的喉舌, 正运用自己越来越强大的舆论监督力量和社会影响力, 越来越活跃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

(三)警察与媒体的关系

警察作为一支维护社会稳定的纪律部队、作为武装性质的国家治安行政力量、作为经常处于各种社会矛盾交汇点上的“强势群体”,其引起媒体和公众的格外关注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惊险、刺激、悬念百出的公安工作,为媒体提供了极具冲突性、戏剧性的故事,对这些故事的报道一直以来是媒体吸引公众的良好素材,是吸引受众的“卖点”。 而且媒体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公众对警察队伍的印象和评价。警察形象建设也已经由公安系统内部事务向社会化过渡。媒体通过发挥政治监督的功能,体恤民生,顺应民意,进行宣传报道和舆论监督工作,对公安工作起着极为重要的推动、鞭策、改进作用。

公安工作作为一项社会工作,需要全社会的理解、支持和配合,需要树立良好的形象,这就必须和媒体密切合作,在社会舆论上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警察在处理与媒体的公共关系时,要十分注重保持与媒体的经常性良好接触,通过彼此接触,增作的透明度,使警察与公众之间相互了解,使一些与事实不符的传言得以澄清,让人民群众明白事件的真相,运用事实及法律说服公众,以修正公众对警察不恰当的看法、观念和行为,最终使警察与公众之间的态度、行为和观念统一起来,达到维护社会治安、打击犯罪的双赢目

的。

三、警察形象危机概述

警察形象危机是指因新闻媒体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负面报道以及对个别民警严重违法违纪问题的报道造成的公众对警察形象的认知危机。在各种危机事件的报道中媒体永远不会缺席, 当前媒体关注的警察形象危机主要有: 在执法办案过程中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媒体关注的焦点; 个别民警自身素质能力低下造成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媒体关注的热点; 一面之词、道听途说、夸大事实“制造”的警察形象危机成为部分媒体的卖点。媒体成为警察形象危机爆发的途径。也就是说, 警察形象危机往往通过新闻媒体的传播广为人知。因此, 各级公安机关要充分认识到媒体在预防、处理和化解警察形象危机方面的重要性。

(一)人民警察形象的概念及意义

形象是指一个社会组织及其行为通过传播在公众心目中所确立的综合印象, 即公众对一个社会组织的全部看法和总体评价。在现代社会, 一个良好的组织形象会直接关系到组织的生存与发展, 警察形象对于公安机关来说至关重要。警察形象是指社会公众对公安机关综合认识后形成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是公安机关的表现与特征在社会公众心目中的反映。它关系到警察组织的社会凝聚力与整合功能的强弱,是当前警察公共关系的目标和核心。良好的警察形象是警察权威和合法性的主要来源,是社会治安秩序稳定的保证之一,是各级公安机关推行政策并产生效果的关键因素。

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具有重要意义:第一,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积极调整警察组织与公众的关系,获得公众的支持;第二,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警察组织内部统一思想、提高士气、增强凝聚力;第三,良好的警察形象有助于良好政府形象的形成,警察是政府的一个门面和窗口,良好的警察形象是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在警察组织内的集中体现。

篇三:警察职业倦怠对其警察形象的影响

摘要】职业倦怠会使警察处于身心疲惫状态,影响到警察的工作、生活、个体和社会。通过引导警察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危险性,运用心理疗法缓解压力等方法预防和缓解警察职业倦怠。

【关键词】警察;职业倦怠;形象危机;干预措施

一、警察职业倦怠的主要表现

(一)职业倦怠的界定

职业倦怠是指一种由工作导致的身心俱疲状态。随着现代工作环境给予人的压力越来越大,职业倦怠现象日益普遍,它被认为是一种直接与工作相连的身心疾病,即职业倦怠主要指助人行业的工作者由于工作要求持续的感情付出,无法应付外界超出个人能量和资源的过度要求时,所产生的生理、情绪情感、行为等方面的耗竭状态。职业倦怠具有消极性,严重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状况和工作表现。它与许多心理和生理健康问题有关,包括抑郁、易激怒、无助和焦虑、失眠、头痛、食欲不佳、胸痛和肠胃问题。职业倦怠还会影响个体的工作,导致个体的工作满意度降低、工作效率下降、缺勤、离职、与家人同事的冲突增加等。

(二)警察职业倦怠主要表现

国际上大多数学者在警察职业倦怠问题上已达成一种共识,即认为警察职业倦怠是警察不能有效解决工作压力的一种反应。中国警察作为世界警察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职业倦怠方面也具有这种共性。但与此同时,他们也具有自己的特点:(1)警察生理上的衰竭。(2)警察长期情绪上的耗竭。处于职业倦怠状态的警察常常表现出疲劳感,性急易怒,容忍度低,并且在情绪上缺乏热情与活力,有一种衰竭、无助感,并对生活冷漠、悲观。(3)警察人格的解体。(4)警察对成就感的要求低下。

二、警察职业倦怠的几大主要因素

导致警察陷人职业倦怠状态的因素多种多样,主要有四个方面:工作、生活、个体和社会。

(一)个体因素

从个体的生理角度来讲,由于部分警察原本体质较弱,再加上由工作压力引发了某些慢性疾病,这就给警察的工作、生活和学习带来了诸多的不便,使其做事感到力不从心,无法发挥自己的才能。

(二)生活因素

繁重的工作使民警心力交瘁,势必减少他们对家人的关注与付出。长此以往,很容易引发家庭冲突,导致与家人关系紧张,比如夫妻争吵、分居甚至离婚等等。

(三)工作因素

这是造成警察职业倦怠的主要原因之一。警察承担的是为公众服务的角色,日常工作中势必要处理一些公众的问题。

(四)社会因素

公众都对公共安全抱有很高的期望。所以,警察所承受的社会期望自然较高。同时,在今天迅速变迁的社会里,价值观念日趋多元化,社会各界对警察的期望也存在很大差异,而且接受继续教育和研究基金都增加了警察个人的期望,这使他们形成了传统部门难以适应的要求进步和增长收入的期望。在这多方面的期望之下,警察的工作压力与日俱增。这是诱发警察职业倦怠的外部因素之一。

三、职业倦怠对警察形象的影响

警察是处在公众的最前沿,他们的一举一动时刻在公众的监督之下,研究表明:职业倦怠症状已经产生了显著的影响,不仅在警察这一职业的工作表现上,而且在他们的家庭生活中。由于警察的职业倦怠,警察个体、公安事业以及整个社会都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将人击垮的,经常并非巨大的挑战,而是琐碎事件构成的倦怠。”(叶天蔚,《激情主义》)。

(一)公众心中形象的危机

当公众对某些警察某些方面有过不好的亲身体验,如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在这种以偏概全的心理效应作用下,警察良好的整体形象由于某个体和局部的失误和错误,或者是某个的违纪事件,公众在近因心理作用下,就会把新近出现的不良事件无限扩大,对警察的整体形象全盘否定。特别是在今天,警察处在社会矛盾的交叉点上,公众对警察由于自然的防卫心理,某些相关利益公众也十分关注某一警察的不良信息,在中国传统的“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心理定势影响下,使一些公众对警察似而非的信息得以接收、传播,形成对警察形象不利的印象。

(二)涉及个人及家庭危机

美国研究人员格林娜尔格在1980年的报告中指出,所有病人中的70%病因与压力有关。因不能有效缓解工作压力而导致职业倦怠,而且职业倦怠也会影响其与家庭成员的人际关系,如警察对子女管教的少,造成子女学习不好,甚至有的逃学或辍学;由于工作繁忙不能按时回家,甚至几天找不到丈夫,引起失妻吵架、闹离婚,从而导致家庭冲突的现象随之增加。由于警察长期受到工作的巨大压力,造成他们的生理、心理耗竭,因此疲惫不堪的感觉经常困扰着他们,易引发各种生理、心理上的疾病。这在相当程度上为个体带来了生理及心理上的疾患。有的民警感到难以继续忍受这种病痛的折磨,有的警察无端的向家人发脾气,内心极度冲突、动摇抱怨、绝望,有的可能会主动离职甚至自杀,以求解脱。

(三)警察职业危机

陷入职业倦怠的警察,对工作内容厌倦、自信不足、因环境缺乏变化而感到无聊。成就感下降,因而对自己的工作“冷处理”。这就势必使其工作表现不积极,工作绩效差,长此以往,则易导致职业危机。警察作为社会稳定的忠诚卫(下转第38页)(上接第36页)士,他们的职业倦怠会使人力资源遭到损失,制造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增加社会对医药和社会支持性服务系统如心理咨询、精神科医疗等的依赖。同时,警察人力资源的流失也将对政治、经济产生不良的影响,因为警察人力资源的流失势必影响到社会稳定,而这又势必对政治、经济产生消极的作用。

四、缓解警察职业倦怠的对策

(一)警察要正确认识职业倦怠

作为警察个体,当发现自己有职业倦怠的征兆时,应勇于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职业倦怠的症状,反思自己的压力来源,主动寻求帮助,设法加以化解。

(二)建立社会支持网络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人际关系变得越来越疏离。在此情况下,为了缓解警察的职业倦怠,更需要建立一个社会支持网络。研究显示,支持系统可使个体减轻压力,缓和倦怠感的产生。建立社会支持网络,首要的是对警察职业形成良好的公共信任氛围。对警察这一职业建立合理期望也是非常重要的。民警都是真实的人,而非圣贤,他们的能力也是有限的,因此,全社会应对警察抱有合理期望,以减少警察的压力。同时,社会有关部门应建立起预防系统,以帮助认定那些表现出职业倦怠症状的警察。鉴定职业倦怠是制止其毁坏警察职业与家庭的一种积极性策略。认定的方法之一是检查一下高危险警察的出勤记录。如果警龄达十五年以上的警察缺勤率高于其他警龄的警察,那么他们就应当引起即刻的关注。

(三)加强公安队伍建设,建立良性支援机制

首先,要改革公安队伍现行的管理体制,赋予警察更多的业务自主权,并且为警察提供更多参与公安决策的机会。这将有助于激发警察的工作热情与动力,从而使警察具有更强的责任感与归属感。其次,要建立赏罚严明的激励机制,以区别警察的工作表现,体现竞争精神。若对警察的工作表现笼统而论之,则易使警察陷于平庸、懈怠。再次,入警达到一定年限(十五年左右)的警察,应尽可能早地接受如何应对情绪紧张的培训。这项工作应当引起公安机关领导与社会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最后,要针对当前绝大多数民警存在的因付出与收人不成比例而引发的心理失衡现象,有步骤地合理增加警察的工作收人,使他们获得相应的物质回报。最后,要建立合理的警察休息制,避免警察长期超负荷工作。

篇四:警察形象危机 三级提纲

警察形象危机

一、 警察形象危机的概念

(一) 警察形象的概念

(二) 警察形象危机的概念

二、 警察形象危机的表现

(一) 与人民群众误解日益加深,人民群众对警察的偏见也愈

发严重。主要由于冤假错案屡见不鲜(如以前的孙志刚事件、佘祥林案、赵作海案、聂树斌等案)和腐败问题(文强案件等案)

(二) 袭警事件的发生(上海闸北“7.01”袭警等案)

三、 警察形象危机的影响

(一) 影响公安工作,降低公安管理效能

(二) 破坏警察公共关系政策

四、 警察形象危机的原因

(一) 警察个体原因

1、 道德文化素质低

2、 公仆意识淡薄

3、 法律意识淡薄

(二) 警察组织原因(警察组织体制和机制本身缺陷,如警力

不足、承担非警务活动)

(三) 社会舆论原因

1、 当前社会治安问题突出

2、 警察队伍处于社会敏感状态,备受关注和警察负面新

闻的放大效应

3、 公众法律观念淡薄,误解偏见(媒体失真报道,某些

恶意势力误导)

4、 突发事件

5、 沟通不畅(与公众,媒体)

五、 警察形象危机的预防及重塑警察形象

(一) 针对警察个体方面

1、 提高警员的文化道德素质

2、 增强公仆意识和法律意识,积极主动,真诚坦率

3、 加强及时处置与善后处置教育

(二) 针对警察组织方面

1、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2、 增加警务投入,全警投入

(三) 针对社会舆论方面

1、 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理社会治安事件,改善社会风气

2、 注意维护自身形象

3、 积极宣传法律知识,增强公民的法制意识

4、 建立群体性事件预警和化解机制,合理处理突发性事件

5、 积极构建与媒体的良性互动关系,增进警民之间的沟通

和理解

篇五:浅谈新媒体对警察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浅谈新媒体对警察形象塑造的影响及对策分析

作者:史长明

来源:《法制与社会》2014年第13期

摘 要 当前,随着微博、论坛、博客等新型互联网媒体形式出现,预示着我国已进入高度媒体化的传媒时代,“微时代”和公民社会的来临,各种意愿、情绪通过新媒体被释放、宣泄,然而就是这股不可小觑的“微力量”却作为一种影响大众思维、引导舆论发声、助推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的社会力量。近年来新型媒体越来越受到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视,如何处理警察与新媒体的关系,发挥新媒体正能量作用,是当前公安机关无法回避的全新课题。本文以“平安哈尔滨”微博为分析范本,积极探索新媒体的特点及传播规律,使其成为警察公共关系的宣传员,警察良好形象的代言人。

关键词 新媒体 警察形象 平安哈尔滨

作者简介:史长明,东北石油大学2012级硕士,哈尔滨市公安局民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92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592(2014)05-185-02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传媒已经把世界变成了地球村,网络媒体不但逾越了时空的界限,在新兴媒体成为公众言论舞台的今天,网络舆论的强大力量也正逐渐突显出来。另外从形象致胜的角度出发,社会各组织、团体、部门都格外关注自身在社会公众中的形象,无不重视舆论对其本身的印象评价。如何利用好新媒体传播即时、反馈迅速的独特优势,不仅是警察组织生存和发展的客观需要,更是警察塑造新形象,传播正能量必要的环境条件。

一、 新媒体成为警察形象塑造的主力军

(一)新媒体的概念和特点

新媒体是区别于传统媒体的基于新的传播手段的媒体,它主要是指包括互联网在内的各种网络媒体。从内涵上看,新媒体指的是上世纪后期在世界科技发生巨变的背景下,在社会信息传播领域出现的建立在数字技术基础上的能使传播信息大大扩展、传播速度大大加快、传播方式丰富的与传统媒体迥然不同的新型媒体;从外延上看,新媒体主要包括电子计算机通信网、大型电脑数据库通信系统、高清晰度电视、互联网、手机和多媒体信息的互动平台等等。在本文中,新媒体主要是指微博、博客、论坛等传播媒介。

2013年7月17日,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2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底,中国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4.1%。网民规模达到

5.91亿,手机网民规模已达到4.64亿,手机即时通信网民规模为3.97亿,网站数量为229.6万,网页数量为866亿个,微博数量近3亿,透过以上数据不难看出,如今互联网当之无愧成为对公众最具广泛影响力的重要媒体,并且网民参与意识普遍较强。

新媒体主要具有六大特点和优势,载体数字化、信息公开化、内容海量化、传播即时化、沟通交互化、准入低廉化等。载体数字化是指将图像、声音等模拟信号通过编码转换成数字信号,使信息内容在信号形式上得到统一,方便信息的传播。因此,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最大特点和最重要特点。信息公开化是指所有人均可以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媒体,传播信息,所有受众都可以接收和评论信息。正因为其数字化优势,所以新媒体承载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传统媒体(本文指的是报纸、广播、电视),并且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新媒体借助手机等移动设备和网络的迅速发展,实现了信息的即时获得、即时发布,确保了新闻的实效性,同时也增加了信息的传播范围,实现了全球信息的第一时间共享。同时,也是借助这些通讯设备的变革,人们从被动接受信息模式转到了信息双向互动模式。通过博客、微博等新媒体,受众可以对接收的信息进行评价和反馈,使得媒体和受众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平等。这样一来,也让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到了信息传播活动中,所以说,新媒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二)警察形象与媒介呈现

警察形象与媒介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警察形象大多数情况下是通过媒介传播给广大受众的。警察形象其实包括三层含义:一是警察的真实形象;二是警察的媒介形象;三是受众心中的警察形象。以前,通过传统媒体传播的警察形象往往是三层含义统一的警察形象,是正面传播。但是,当今社会中警察形象往往被扭曲或是变形,真实的警察形象不能通过新媒体正常传播给受众,使得警察形象被贬低。2013年“河南警察摔婴案”“广西警察枪杀孕妇案”等事件发生后,当地公安机关未能在第一时间进行权威信息发布,导致信息迟滞、不透明,造成了信息传播不畅,以致网上各种论坛、微博纷纷把矛头指向公安机关,群起而攻之,从质疑到谴责、甚至诋毁谩骂,极大的损害了人民警察形象。

过去一段时间里,在遇有突发事件和社会负面事件时,大部分公安机关都会三缄其口,保持沉默。殊不知这种沉默在公众的眼里俨然就是默认。公众认为,你不说就是有“鬼”。长期以来受开门说成绩,关门说问题的思想影响,一些单位出了事最先想到的不是向社会、媒体公布事件真相,反而采取了“捂”的办法,待到纸里的火烧起来,“捂”不住了,才千呼万唤始出来。另一个原因是一些部门面对舆论的暴风骤雨不敢说、怕说不好、怕上级责难、怕媒体曝光,结果是欲盖弥彰,陷入被动,不能自拔。众多案例的经验教训表明,公安机关在媒体问政的今天,应该充分利用好新媒体这一平台,大胆的走上台去,不是不说,而是一定要说、要大声说,还要说好。公安部发言人武和平说:“空椅子你不坐别人坐,麦克风你不抓别人就会替你抓”。

二、“平安哈尔滨”微博对警察形象塑造的影响

据2012《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统计,2011年全年各类舆情事件比重情况显示,其中涉警涉法事件占全年事件的23.4%,几乎是总体的四分之一,可见,当前民众关注问题的集中性和倾向性。新媒体对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力,往往令公安机关猝不及防,陷入舆论压力和舆情困境。

有人说警察是媒体眼里的“富矿”,然而却总是被推上社会矛盾的风口浪尖,只要涉警网络舆情一出,点击量,跟帖数直线飙升。2010年10月16日晚,河北大学校区内发生的“我爸是李刚”事件,不论事情真相怎样,只要有警察字样出现,眼球效应便发挥起巨大作用。本来是再普通不过的交通事故,只因肇事者的父亲是警察,到10月18日傍晚,短短两天时间点击量已达143万。无疑一片指责过后,最后这种负面舆情造成的影响,再一次由全国200万警察为之买单。面对新媒体这把“双刃剑”公安机关何去何从?

(一)“平安哈尔滨”微博,百姓的主心骨,贴心人

“平安哈尔滨”微博是哈尔滨市公安局官方微博,自开通之日起,从关注民生、关注热点出发,用准确、权威、透明的信息及时回应网民,澄清事实,消除误解,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充分肯定,被老百姓赞誉为百姓的主心骨,贴心人,该微博于2012年居黑龙江省政务微博影响力首位,其新浪微博粉丝已达2545434人。“平安哈尔滨”微博正用它的“微力量”转变着警民对话的方式,解决着百姓真实的需求,塑造着冰城警察的良好形象。

(二)微博在警察形象塑造中的表现

在警务官方微博和警察实名微博中,传播的都是及时、准确的信息,这对警察形象的提升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由于新媒体准入门槛的低廉,导致一些虚假信息的随意发布,影响了受众的判断,致使警察真实的形象无法呈现给受众。也有个别警察,执法不严,违法乱纪等负面信息通过新媒体进行了即时发布,造成恶劣的社会影响,损害了警察整体的形象。

三、利用新媒体提升警察形象的对策分析

(一)提高警察自身素质

要想塑造良好的警察形象,就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根据时代发展的要求,科学系统的加强警察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增强警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提升警察的个人素养,进行专业网络的培训,让警察了解掌握新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特点,善于利用新媒体对广大人民进行服务,同时自觉接受社会公众、媒体的监督,不断完善自身警察形象。

(二)掌握新媒体传播规律

在新媒体受众越来越庞大的今天,公安机关的人民警察要高度重视,欲管好,先用好;欲用好,先引导。

首先,要学会利用新媒体进行互动和交流,增强对网络舆论的引导能力,在涉警舆情产生后,及时发布相关信息,满足公众的知情权。同时,积极利用新媒体发布重要的、受众最关注的信息,争取第一时间引起社会公众关注,形成有利的网络舆论。其次,还要积极通过网络了解、倾听受众的意愿和心声,经过甄别抓住问题主要矛盾,及时消除公众误解。再次,要建立预警和反馈机制,争取将网络突发事件处置在萌芽阶段,消除对警察形象的不良影响。最后,还要有善后预案,力求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平安哈尔滨”微博,传播的不仅有实用的道路交通信息,还有出行安全提示,权威的司法解释,政策法规的解读,第一时间消除市民的疑问,增强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做到了把新媒体当做获取信息的资源库,公共关系的大广场,善于从不和谐的声音中听到真话,从不满的情绪中看懂民意,正如公安部发言人武和平所讲:“以公开示公正,以坦诚纳良言,以真情疏民怨,以真相破谣言,以公理抚民安。”公安机关要充分发挥新媒体沟通警民关系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从而树立和维护好警察形象,为践行群众路线工作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2).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2.

[2]郭林.新媒体对警察公共关系的影响及对策研究.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12.

[3]王子元.关于传播学视角下警察形象塑造问题的思考.山东警察学院学报.2013.

[4]武和平.打开天窗说亮话—新闻发言人眼中的突发事件.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