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57:17 作文素材
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作文素材

篇一:古代诗歌五首 教案

【教学目标】

1.理解、积累“澹澹、竦峙、萧瑟、听取、别枝、若、次、以、见”等文言词汇。

2.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和诗歌五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

4.品味诗句,感悟诗歌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6.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难点分析】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意境,运用再造想像感悟诗歌内容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学习《观沧海》,感受诗中洋溢着的饱满激情,理解情景交融的写法;学习王湾《次北固山下》叙事写景的哲理美。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从了解灿烂文学入手,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激发学习兴趣) 同学们,谁知道在我国的唐代、宋代、元代分别有哪种文学体裁发展得最有成就?(学生回答,教师明确:唐诗、宋词、元曲)的确,中国自古就是一个诗的国度,以古老的《诗经》发端,优秀的诗歌作品浩如烟海,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五首脍炙人口的诗篇。

二、指导学习《观沧海》

1.解题。(课件,出示曹操画像)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善诗歌,以慷慨悲壮见称。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竭后山。他跃马扬鞭,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心潮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触景生情写下这首壮丽的诗篇。诗作融会自己昂扬奋发的精神,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

汉代乐府诗一般无标题,《观沧海》这个题目是后人加的。乐府诗原来是可以歌唱的,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2.诵读。

(1)放录音,让学生听准字音,把握四言诗的诵读节奏。

掌握以下字音

碣石(jié) 澹(dàn) 竦峙(sǒng zhì) 萧瑟(sè)

提示:诗歌节奏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来划分。四言诗每句一般读成“二·二”节拍,如: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2)教师声情并茂配乐范读,通过富有魅力的节奏、韵律直观地再现诗的音韵美。学生轻声跟读。

(3)指名学生朗读(或集体朗读)。

3.研习诗歌内容。

(1)学生借助注释,疏通诗歌内容。

①水何澹澹:何,多么。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以观沧海:以,表目的连词。

山岛竦峙:竦,高。峙,挺立。高高地挺立。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的声音。

幸甚至哉:幸,庆幸。至,极点。庆幸得很,好极了。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若,像。其,它,指沧海。

②“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是古诗文中“互文见义”。即文字上只交待一方,而意义彼此互见。句中不但说:“日月之行”,也说“星汉之行”;不但说“星汉灿烂”,也说“日月灿烂”。合起来说,“日月星汉之运行与灿烂,均若出于沧海之中”。又如《西江月》“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应理解为“鹊惊蝉鸣都出现于半夜明月清风的境界之中”。

(2)品评探究,领会诗的意境美。

①教师讲解:

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以下十句写观海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写从碣石山往下看沧海的情形,从大处落墨,从全景写起,着力渲染大海那种苍茫动荡的气势。意思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万顷,一望无垠,只有脚下的山岛高高地耸立在海心。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接着山岛写草木,充满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展现了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涌”字用得尤其出色。从描写中,我们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诗人面对迷人的海上风光,展开了丰富奇特的想像。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创造了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运行不息的太阳月亮,星光灿烂的银河,竟都包蕴在这沧海之中,何等气魄!

②学生合作探究: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绘制大海形象的?

教师点拨:此诗前一部分写大海景象,视野广阔,也能见出诗人胸怀之博大,但跟后一部分比,气象则略逊一筹。“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国解除了后顾之忧。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小结:“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4.学生自由诵读并背诵全诗。

篇二:六上古代诗歌五首诗歌赏析

★《观沧海》

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

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1、第二至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水何澹澹、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的是动景,“山岛竦峙、树木丛生”写的是静景。

2、第五、六行诗句中的“若”字用得好,请说说好在哪里。 有助于表明大海吞吐日月星辰,是作者的想象之景,体现诗人的博大胸怀。

3、分析《观沧海》中作者是怎样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在这首诗里,诗人虽然只是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写自己的情怀,但他却在所描绘的自然景物中,寄托了很深的感慨,渗透着澎湃的激情。这里诗人借所描绘的自然景物,把统一天下,吞吐宇宙的博大胸怀,昂扬奋发、积极进取的乐观精神,一并融会到诗里,全诗既句句写景,又句句抒情,既表现了大海,又表现了诗人自己,达到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艺术极境。

4、最能反映诗人博大胸襟的诗句是哪几句?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

5、⑴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现在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⑵《观沧海》是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6.按要求填写原诗中的语句。(1)诗人登临碣石山的目的是:观沧海(2)实写诗人所见之景的句子是: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3)虚写诗人所想之景的句子是: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7.请根据你的阅读感受,说说本诗的情感基调。表现出苍凉慷慨、悲壮激昂的思想感情。

8.联系全诗内容,说说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抱负。

答 表现了诗人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以及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

9.(1)这首诗以“ 观 ”字总领,全诗借景抒情,表达了诗人“一统天下的雄心壮志”或“博大胸怀”

(2)请你展开合理的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所表现的画面描述出来。(2分)

答示例:(树木凋零)秋风阵阵,呼呼作响,诗人站在辽阔的在海边,面对波涛汹涌的大海,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

★《次北固山下》

1、这是一首写景诗。 2、诗中的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3、尾联的意思及所表达的作者的思想感情:让我把家书托给谁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封家信到洛阳。表

现了作者的思乡之切。

4、全诗所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感情:既写出了作者可访他乡的羁旅之情,又写出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

大的胸襟。

5.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尝往来吴楚间”。是年南方春早,诗人行舟在青山绿水之间,恰逢春潮涌动,江

水浩淼之时,远眺可见江面之开阔,近观方省悬帆之缘由。于是神思飞扬,大发感慨:咏“海日”,描“江春”,

“蓦然回首”,西北而望,不觉乡愁盈怀,欲托“归雁”传书,以慰飘泊羁旅之念。

《次北固山下》

⑴次, 这里是停泊的意思。王湾,唐代诗人。

⑵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书,故诗人有托

书于归雁之意。

⑶首联: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诗人在船上,“客路”即驿道,这是诗人想像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

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

悬空的态势。“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

──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这两句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

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尾联: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食他乡,久不得归,

见到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⑷“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

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诗人不用“风顺”而

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只有既是

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可见写景极为传神。全诗和谐

优美。

⑸名句赏析。“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也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

愁有关。“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路”的

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

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

艺术鼓舞力量。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显得开朗一些。

6.品读下面唐朝诗人王湾的一首诗,然后答题:

1、找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一项 ( D )

A.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写出了人在他乡、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

B.诵读颔联时应该使用上扬的语调,体现诗句平野开阔、大江直流的宏大气势。

C.颈联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通过拟人手法,在描写景物和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D.尾联紧承颈联,抒发了诗人即将回到家乡的喜悦、激动的心情。

2、本诗表达了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亲人深切的思念之情。你认为诗中的哪一处句子最能突出地表达这

种思想感情?为什么?

句子: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理由:江上已是新春,家人想必正在一起过春节,作者只能托鸿雁传达这种思乡之情了。

2009年长沙市(一)次北固山下 王湾

8.请写出“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两句诗的大意。

在残夜未尽将尽之时,一轮红日正在从海上升起,旧年将尽未尽之时,春天的气息已经来到江上

9.下列对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A. 诗题“次北固山下”中的“次”是“游览”的意思,表明诗人写诗的地点。

B. 首联先写“客路”后写“行舟” ,神驰故里的漂泊羁旅之情,流露与字里行间。

C.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的颔联颈联对仗非常工整,这时候律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D. 尾联的“乡书”“归雁”让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乡思愁绪。

新题演练

4.本诗的景物描写很精彩,达到了一字传神的水平。颔联中的"阔"表现出一幅怎样的情景?

“阔”是“潮平”的结果。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

阔。此句写得江面的恢弘阔大。

二、《次北固山下》 王湾

1、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哪两句诗集中表达了这种感情?

思念故乡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历来被人称道,请选一个角度,作简要赏析。

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时序交替的自然情趣;表现时光匆匆,光阴荏苒,身在他乡的游子顿

生思乡之情。

36. (2010·贵州省遵义市(1)颈联中的哪两个字形象生动地体现了自然时序交替的哲理?(3分)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答案 : (1)生、入

(2)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达出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意思相近即可)

52. (2010·江西省南昌市,(一),4分)

(1).诗的前二联中,描写远景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诗的颈联和尾联所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2分)

答案:(1)潮平两岸阔(2分)(答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不给分)。

(2)颈联:喜悦、高兴(或积极、乐观、向上)(1分)尾联:淡淡的乡思愁绪(1分)

★《钱塘湖春行》

1、本诗是写早春景色,是一首写景诗。

2、本诗的线索:游人的游踪。

3、本诗进行景物描写的方法:(1)在行进途中展开景物描写。孤山寺——贾公亭——白沙堤。(2)选

取典型与分类排列相结合进行景物描写。

4、最能体现出早春景色的句子: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此诗处处紧扣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早春的西湖描绘得生机盎然。前四句写湖上春光,先点明环境,然后

写景;后四句专写湖东景色,然后点明环境。

第3、4句从动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争暖树、啄春泥既说明天气乍暖还寒,又写出了春光给自然界带来

的活力。诗人用“几处”、“谁家”而不用“处处”、“家家”,是因为初春时分黄莺、燕子还不多。

5、6句从植物的变化写早春景象。“迷人眼”是说游人看到各色美丽的野花,为之着迷。“渐”字含有野

花渐开渐多之意。“没马蹄”三字,既写出了草浅,也体现出唐时西湖上骑马游春的风俗。

最后两句中的“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早春美景的迷恋。“行不足”是爱的体现,也照应了题

目中的“行”字。全诗以“行”字为线索,从孤山寺起,到白沙堤终。以“春”字为着眼点,写出了自然

界的美景给游人带来的喜悦之情

【中考再现】 (2007年河南(非课改区))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题目。

1、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

说说为什么。

答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

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改为“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中考再现】 (2007年江苏盐城)阅读下面的古诗词,完成下列题目。

1.本诗第二至六句,一句一景,在动态的描绘中写出了西湖景色的清丽明快,生机勃勃。这些景物依次

是:春水初平,(早莺争树(莺争暖树)),燕啄春泥,乱花迷眼,(草没马蹄 )。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

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

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

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3.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

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为什么? 答: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4.在前六句诗中,诗人已经把西湖春色描绘得十分美好,在结尾处却说自己“最爱”湖东的白沙堤。至于

白沙堤怎么可爱,除点明“绿杨阴里”外,诗人未做任何解释。你觉得诗人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答案: 可以让读者根据前面的描写,充分发挥联想和想象,从而取得“含不尽之意见于方外”的效果。

或:诗贵含蓄,这样含蓄地结尾,常取得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效果。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45、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D )

A、 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 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46、“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

妙处。

答: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2009徐州市阅读下面一首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3分)

10.诗中能够突出表达诗人情感的一个词语是:______最爱(爱)________(1分)

11.“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这两句是如何表现初春的特点的?请作具体分析。(2分)

答:)这两句诗写莺和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

已开始衔泥筑巢,“几处”“谁家”“早”“新”突出了初春季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特点。

2009年四川省凉山B诗歌鉴赏(6分)

22.诗中有一个词语直抒作者胸臆,请你指出来并说出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D)

答:爱(最爱) 直接抒发了作者对钱塘湖春天美景的喜爱之情

23.下面是对这首诗的分析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2分)

A.诗歌以“春行”为题眼抒发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B.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C.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并进行了生动形象的描绘。D.诗歌在景物的描写中还重点突出了白沙堤的美。

《钱塘湖春行》

⑴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自号香山居士。《长恨歌》《琵琶行》《卖炭翁》《忆江南》《赋得古原草送别》

等。《新乐府》以“因事立题”的新乐府最有名,是中唐新乐府运动的代表作。

⑵《钱塘湖春行》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⑶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诗人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

“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这就勾出了西湖早春的轮廓。脚,有下垂义。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

筑巢,这样的景象给人们带来了一片生机勃勃之感。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主观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

红,使人目不暇给,也会产生迷乱的感觉。这样写,暗切题中“行”字。草初生,故“浅”,也是早生景

象;“没蹄”,也是暗切“行”字。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完全陶醉在这美

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⑷诗人的游踪:诗以“孤山寺北”起,以“白沙堤”终,即游踪:从孤山的北面到湖东的白堤。

⑸《钱》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写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见注释);“争暖树”,“暖树”者,向阳之树也,春寒未退,故莺争集其上;“啄春泥”,燕

初来也;“没马蹄”,草初生也──这些都是初春的景象。(早莺、新燕、乱花、浅草。)

⑹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诗句 ,“最爱湖东行不足”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

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⑺“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说“几处”,可见不是“处处”;说“谁家”,可见不是“家家”。因为还是初春季节。这里的“早”和“新”

在意义上互相生发,把莺和燕联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因为是“早莺”,所以抢着向阳的暖树,来试它滴溜

的歌喉;因为是“新燕”,就会引起人们一种乍见的喜悦。

三、《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

2、诗歌第二联中“几处”“谁家”用得极其精妙,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

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说明早莺尚少,新燕不多,表达了钱塘湖初春季节的特点和作者的欣喜之情,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

3最后两句中的“ 最爱”两字充分表达了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迷恋。

4、赏析颔联和颈联。

颔联“莺争暖树”、“燕啄春泥”写出了一种充满活力的动态美,诗人所创造出的

古代诗歌五首ppt课件

美好的意境给人留下了充

分的想像空间,把春天的美写活了因为春天乍暖还寒,所以莺鸟们争着落向向阳的树枝,为的是一展春天

的歌喉;“新燕啄春泥”刚刚飞来的燕子忙着衔泥筑巢一只只莺鸟落上枝头,一群群燕子飞来飞去,一幅

多么美好的春景图啊!

颈联“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此联写初春的花草也充分写出了春天的特色“乱花”写出了

春花盛开的景象“迷人眼”则写出了春天的鲜艳美丽写初长的野草,作者不是直接去写草的碧绿,而是用

“浅草才能没马蹄”,以形象的笔墨写出了春草刚刚高过马蹄,使人联想到马踏春草的景象,是不是人们

纷纷骑马踏春来了?

2010年云南红河中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钱塘湖春行白居易

9.⑴诗中最能突出诗人感情的一个词语是: 最爱 。(1分)

⑵请选了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C )(2分)

A.首联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颔联抓住了“争”、“啄”两个动词,描绘了一幅早莺争暖、新燕啄泥的画面。

C.颈联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密、绿色醉人的景象。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春行钱塘湖的喜悦心情。

20.(2010?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9,3分)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西江月 ⊙ 辛弃疾

最后一题:词的下片给人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进行描绘。

答: 乌云骤起,月光消逝,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渐渐的,雨飘落下来,词人知

道骤雨将至,想找个避雨的地方。说来也巧,当年曾经见过的茅店,依然在社林边,词人此时心里是何等

高兴呀!

2009仙桃市 天门市 潜江市 江汉油田古诗词赏析(4分)

8.全词描写了江南农村 夏夜 (时令和时间)的景色,抒发了词人闲适(或:淡泊、喜悦、欣慰、怡

然自得) 的心情。

9.词中写到“稻花香里说丰年”,你认为是谁在说丰年呢?(至少答出两种说法)(2分)

①乡村纳凉的人们(村民);②词人(作者)与同伴;③夜行人;④蛙儿们

2009湖南省衡阳市诗歌鉴赏

23.词的上、下片各描绘了怎样的场景?(2分)

答:上片写晴,用的是“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

下片笔锋一转,进入写雨。但写的不是雨中,而是雨前。

这首词充分反映了作者对丰收所怀有的欢快、喜悦之情以及他对农村生活的热爱、闲适之情。

24.“路转溪头忽见”透露出一种怎样的心情?

答: 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因为作者平时经常往来于黄沙道中,明明知道树林旁边有一茅草

小店,但此时因为是在夜里,再加上心慌,却忽然不见了。可是,过了小溪上的石桥,再拐个弯儿,那座

旧时相识的茅店便突然出现在眼前,这该叫人多么高兴、喜悦的心情啊!

25.“明月别枝惊鹊”为精妙的写景名句,请体会其妙处。

答:)“明月”、“清风”这样惯熟的词语,但是,当它们与“别枝惊鹊”和“半夜鸣蝉”结合在一起之后,便构成

了一个声色兼备、动静咸宜的深幽意境,人们甚至忽略了这两句的平仄和对仗的工稳了。“月”和“惊鹊”,“风”

和“鸣蝉”并非事物的简单罗列,而是有着内在的联系和因果关系的。

三十、《西江月》 辛弃疾

1、这首词上片从 听觉 角度描写,意在衬托夏夜的寂静,下片则写 视觉 效果,“忽见”一词表现了

词人的 惊喜 之情。

2、这首词每一句都描写了一幅生动优美的图画,请写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并简要描写一下它所表现的画

面。(实质是用优美的语言翻译这句话。)

我最喜欢的诗句:

我所描绘的画面:

3、从“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你会想到哪句诗?“忽”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夜来飞雨,并没有使作者懊恼、扫兴,相反,更增添了词人的兴致,“忽”表现了词人的惊喜。

★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问:“小桥流水人家”一句描写出温馨恬静的景象,联系全诗,谈谈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参考答案: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比,衬托出游子的孤独凄凉以及对家乡亲人的思念。

(二十一)品读《天净沙·秋思》,然后回答55—56题

55、这首小令是元散曲中咏景的佳作,被《中原音韵》誉为“ 秋思之祖”,为历代所传诵。小令仅 28 字,

写了十种景物,表现了一个长期漂泊异乡的游子的 思乡 之情,其中表现主旨的句子是 夕阳西下,断肠

人在天涯 。

56、对《天净沙·秋思》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C )

A.“小桥流水人家”一句,呈现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与沦落异乡的游子相映,使“断肠人”更添悲愁。

B.“夕阳西下”一句,将前面九个独立事物统一到一幅画面中,有一种凄凉之美。

C.全篇没有一句直接抒情,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动人。

D.这首小令仅用28个字,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孤寂愁苦的心情。

4-7.《天净沙·秋思》马致远

⑴“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曲名。点明全篇主旨的句子是:断肠人在天涯

⑵前三句在写景抒情上的突出特点是:用九个细节(景物)构成一幅画面,极力渲染悲凉气氛,表现天涯

游子的惆怅之情

⑶这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是一篇抒情作品。它用寓情于景的写法具体而又生动地表现了一个长期流落异

乡的人的悲哀。

⑷这首小令的出名,是因为作者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氛围中,使

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

⑸这篇作品在布局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前三行全是写景,没有提到抒情主人公,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

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他眼中所见;“古道”是他的经

行地;“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正吹在他身上。把这些细节联结在一起,就会出现这样一个境界:

一个秋日的黄昏,荒凉的古道上,西风劲吹,落叶纷飞;道旁,缠着枯藤的老树上,鸦雀已经回巢,不时

篇三:古代诗歌五首教案(与课件配套)

15 、古代诗歌五首

一、教学目标

①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②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

③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

④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

品味语言,体会意境,诵读并背诵。

三、课前准备

唐宋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多读多背必有好处。课前让学生再搜集一些与之相关的诗词,以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增加积累。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

学习《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

二、教学设计

观沧海 曹操

1、导入新课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诗人当时正处在自己事业的最高峰。他已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打垮了乌桓和袁绍残部,消除了后患,统一了北方。如果再以优势兵力去消灭南方割据势力,他就可以荡平宇内,一统天下了。《观沧海》正是北征乌桓归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的。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山,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他将自己宏伟的抱负、阔大的胸襟融会到诗歌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成为一篇流传至今的优秀作品。

2、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学生带着问题,自主学习。

[问题组]

①全诗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②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哪些诗句是想像的?

③诗中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学生四人小组交流学习,全班讨论明确:

[明确]

①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②全诗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直陈其声,非常质朴,“观”字领全篇。

第二层(“水何澹澹”至“洪波涌起”):描写海水和山岛。

海水荡漾,山岛耸立——动静相映衬,显示了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树木百草,秋风洪波——静动相配,显示了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这一层全是写现实中的实景。 第三层(“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借助奇特的想像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是虚景,从两个“若”字可以看出。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2、研读与赏析

“日月之行”至“若出其里”诗句,诗人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

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小结: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请同学们带着感情,再次朗诵这首诗歌。

说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1、导入新课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题解:

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于北固山下。北固山三面临江,形势险要,号称“天下第一江山”。作者家住洛阳,旅于江南,在这座山下停泊,被这里开阔秀丽的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是写乡愁的。

2、感知内容

3、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②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4、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首联两句点题。“青山”当指北固山,在镇江之北,面临长江,三面环水。诗人此刻在船上,“客路”即驿道,既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到的,可见这是诗人的想像,表明船到镇江后,他还要乘驿车到别的地方去,已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写船上所见景色,是近景。“平”“阔”“正”“悬”四字炼得好:“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潮平”一语,又是为颈联中“江春”一语作铺垫。

颈联是这首诗中的佳句:夜还没尽,就看到一轮红日从东边江面上徐徐升起,带来了温暖的气息;江上春早,旧年未过新春已来。(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系之!

尾联由感受写到思乡。虽然有美好的江南景色可观赏,却无法抑制涌动的思乡之情。诗人离家日久,见此景,情何以堪?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雁足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尾联直接表达思乡之情。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全诗层层相因,浑然一体。诗中对景色的描写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虽然末句写了旅途中的乡思,却没有一点凄凉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

1、导入新课

钱塘湖是西湖的别名。提起西湖,我们自然会想起苏轼的名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读了白居易的这首诗,仿佛真的看到了那含睇一笑的西施面影。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2、感知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扫清文字障碍。教师正音,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

②哪句诗说明诗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了?

3、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明确:

[明确]

①首联:诗人从大处落笔,写行经孤山寺贾亭时看到的山光水色。“初平”,写春水初生,略与堤平。“云脚低”,写白云低垂,与湖水相连,勾出了早春的轮廓。

颔联:写莺燕,是诗人所见。莺是春的歌手,都争着飞到向阳的树上去歌唱;燕是春的信使,已开始衔泥筑巢,一片生机勃勃之势。

颈联:写花草,着重表现诗人的感受。马在浅草地上走得很轻快,看花的时间长了,眼前一片姹紫嫣红,使人目不暇接,会产生迷乱的感觉。

尾联: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行不足”,是因为看不足,说明诗人流连忘返。

②“最爱湖东行不足”一句说明诗人流连忘返,已完全陶醉在这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几处”为什么不是“处处”,“谁家”为什么不是“家家”?

讨论明确:

诗人对周围事物的选择是典型的。莺是歌手,燕是春的信使。只因是初春,故不是处处,不是家家。从这莺和燕的动态中,把春的活力,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出来,使人可以想像出,过不多久,姹紫嫣红开遍,草长莺飞的景色就会到来。

拓展阅读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

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

绝胜烟柳满皇都。

5、作业

背诵这三首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

《西江月》、《天净沙 秋思》

二、教学设计

1、导入新课

西江月 辛弃疾

齐背前三首诗(可配上音乐)。

我们读了“建安风骨”的代表作《观沧海》,品味了王湾诗中淡淡的思乡愁绪,领略到了白居易诗中西湖早春的明媚春光。今天,我们再随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去领略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辛弃疾,自号稼轩居士,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词是古代诗歌的一个分支,原来也称曲、曲子词,又因句子参差不齐而称长短句,而最常见的是“词”这个名称,相当于我们现在的歌词。词,早先都是入乐的,要按照曲调的要求来

写,所以作词又叫“填词”。每一个曲调都有一个名称,叫“曲牌”,如这首词的词牌就叫“西江月”。

2、教学内容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问题组:

①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②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3、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a. 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b.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4、研读与赏析

学生集体朗读课文,思考问题:

问题组:

①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②“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③探究这首词的意趣。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①“蝉鸣”可见天酷热,天气变化从“明月”至“七八个星天外”,要有时间,可见夜行之长。 ②夜行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是喜出望外。

③上片写景色其实是烘托,下片写避雨才是词人的本意所在,也是词的意趣所在。

天净沙?秋思 马致远

1、导入新课

七百多年来,人们说起“乡愁”,就会想到这篇作品。因为它极其出色地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氛围中,使主观意绪和客观环境达到了高度的统一。这是一篇抒情作品,仅用28个字,就生动地表现出一个长期漂泊他乡的游子的悲哀。

2、感知内容

3、教师范读,学生仿读。

学生闭目,随着老师的描绘想像这幅画面,感悟内容,体会思乡之情——

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暮鸦在树梢上盘旋,昏鸦要归巢了;他走过横架在溪流上的小桥,看到“小桥流水人家”,炊烟缕缕,是一派清雅、安适的景象。这时太阳就要下山了,太阳也回家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难熬的长夜。唉,自己有家难归,令人心碎肠断,更添悲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学生交流自己想像的画面,及作者所表达的浓重的思乡情。学生根据作品提供的信息作简笔画,加深思考。

4、研读与赏析

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明确:

作品中前三行全写景,人物未出场,但每一个景物细节都意味着他的存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是主人公眼中的景物,景物紧紧扣着“情”;古道,是他的行经路;瘦马,是他所骑;而西风,也正吹在他身上,透着一种悲凉。仅仅28个字,一个长期漂流他乡的游子的悲哀就这样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文字不多,然而思乡之情却绵绵柔长,缠绕在读者心头。

学生配乐朗读

5、拓展延伸

学生交流自己搜集的诗歌,可展开朗诵比赛,以提高朗读水平。各小组可展开竞赛,看谁背诵的诗歌多。

6、延伸作业

①将搜集的诗歌抄写下来,增加积累。

②展开想像,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下节课交流。

7、信息反馈:

篇四:《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15《古代诗歌五首》说课稿

一、说教材

《古代诗歌五首》是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具有长于吟诵、激发想像、娱悦性情的特点。这五首古代诗歌,集美景、美情、美言于一体,都是写景抒情的佳作。诗人们登山望海,驾舟扬帆,赏花观鸟,咏春悲秋,用凝练生动的语言描绘出一幅幅图景。本课的教学重点,一是感受作者的审美情感,神游优美深远的诗化意境,激发审美想像、培养审美意识。二是析美情、赏美景、聚美言。品味课文精彩生动的优美语言,吟诵涵泳,熏陶感染,积累诗文语句、积存必要的古代文化常识,积贮丰富的阅读体验,积蓄高尚的道德情感,积聚优雅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目标

1、了解诗词有关知识。

2、有感情地反复诵读并熟练地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3、品味语言,体味诗词的意境。

4、启发学生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的思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诵读并背诵,理解诗歌意思。

2、品味语言,体会意境(难点)

三、说教法:诵读法、联想法、涵咏法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教授乐府诗《观沧海》和律诗《次北固山下》

1、插页――补充背景。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也是我国第一首完整的写景诗篇,是作者于建安12年北征乌桓,凯旋归来时所作。当时他经过擒吕布、降张绣,在官渡打败了主要对手袁绍,接着又诛袁谭,平高干,北征乌桓一举获胜,统一了北国,正可以南征孙刘,实现统一,完成宏业。眼下铠甲未卸,征尘未洗,伫立峰顶,面对大海,浮想联翩,写下这篇乐府诗。

【了解诗人及其生活的时代特点,特别是写诗的各相关情况,对理解诗的主题有着极大的补充作用】

2、问题切入:全篇以“观”字统领,说一说作者观到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引导仔细观察、寻找诗眼,阅读文本,自主学习,把握结构,理解诗意】。

3、背读――强调积累,快速记忆。分两步:

(1)合作探究:题目为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作者观到的景象有哪些?

沧海-水-山岛-树木-百草-秋风-洪波-日月-星汉

(2)抓住关键词,突出重音,进行快速背诵。

【抓意象,是学诗、背诗的一种有效而直接的途径,通过意象把握诗的结构,了解内容,缀连诗意,进行积极的背诵,这一环节考验学生的筛选能力、领悟能力、背诵能力】

3、译读――整体感知,疏通文意

结合背景译一译,并进行画面想像:作者在吟咏这首诗时的情景和情绪。

【疏通文意,合理想象,感知诗歌的特点:凝练、跳跃,阅读诗歌时要进行必要的填补空白,使诗意更连贯,纹理更清晰,更有利于理解和背诵】

4、说读――说一说作者笔下的海是怎样的?沧海的寓意是什么?表现了作者什么感情? 作者以海自比,志在容纳。这首诗看似写景,实则述志。其中的日月之行四句,构思独具匠心,把大海塑造成能包容宇宙的博大宏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诗人的宽广胸怀和丰富的想像力,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理解主旨是鉴赏诗歌的重要一环,也是解读诗人情怀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的基本方法】

5、吟读――体会感情,培养语感

在理解的基础上吟读,体会诗情和语气节奏,读出气势与豪情。

【涵咏品味,才有真意,才知诗情】

二、想像画面美――重点对《次北固山下》的画面进行想像,兼顾联想其他几首诗歌。

1、说读――拓展诗意,读出画面

小组合作理解诗意,可以提出不懂的问题,讨论解析。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激发想像,学生自主探究想像“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讨论明确:春潮涌涨,江水浩淼,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此句写得恢弘阔大;“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2、译读――想像意境,译出韵味

方法引导,铺设台阶,学生读诗,老师翻译首联和颔联,提醒注意押“an”韵,学生试着翻译。写在词语积累本上,颈联和尾联由学生自己试着翻译。

师译:

客居他乡的游子要行的路正从青青北固山向远方伸展。江上碧波荡漾,我正乘船向前。 潮水上涨与岸齐平,江面变得开阔无边。和风吹拂,一叶白帆好像悬挂在高远江天。

(颈联和尾联的翻译指导:红日从东海诞生了,冲破残夜,驱尽大地的黑暗。大江弥漫着温煦的气息,春天提早进入旧年。我多么思念亲爱的故乡呀,书信早已写好,如何寄回家园。掠过晴空的北归鸿雁啊,拜托你们把信捎到洛阳那边。不求答案的统一,只要译出意境并且有一定的韵味即可。)

品评佳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品味“生”和 “入”字的炼字艺术,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该句表现的哲理。

七、作业:

1、背诵并默写五首诗

2、课外查找资料,将下列诗词补充完整,说说诗词中描写的是哪个季节的什么景物,并背诵下来。

(1) 风吹柳花满店香(李白)

(2)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李煜)

(3)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陆游)

板书 1层(1):交代观海的地点 (直陈其事)

观沧海 2层(2-4):实写海水与山岛 (动静结合)

3层(5-6):写大海吞吐日月星汉 奇伟想象

比喻建功立业的广阔胸襟 (雄心壮志)

4层(7):附文,为和乐而加

语言风格:伟健沉雄,意境开阔(“建安风骨”)

篇五:六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五首课件1鲁教版

古代诗歌五首 《观沧海》赏析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公

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

寨登临碣石山他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

篇写景的十句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这首诗借景抒情

将眼前海上景色和自已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诗人以沧海自比开阔

的意境雄浑的气势也是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魄的表现诗中洋

溢着饱含的激情诗人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表现

了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写作背景 长庆

三年春白居易任杭州刺使的时候到西湖游玩骑马走在白沙堤上远看

风景迷人的西湖被它特别的气质吸引了在不知不觉中感受到了初春

的美好他心旷神怡诗兴大发写下了这首著名的七言律诗抒发了自己

对春天西湖赞美和热爱的感情 西江月 辛弃疾〔南宋〕 宋词 元曲 马致远 字千里号东篱元曲四大家之一代表作 后人将

其散曲辑为 自由朗读体会感情 诗言志词抒情这两首诗分别

表现了作者一种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西江月 辛弃疾〔南宋〕 听老

师朗读找出诗中最明显体现作者喜悦心情的一句话 欣赏诗歌 反

复朗读体会感情 抓关键词品味语言 读景组画情景交融 天净沙·秋

思 听朗读讨论思考 这首诗歌体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从哪

一个关键的诗句可以看出来 哪些景物可以帮助表现

作者的伤心之情 〔元〕马致远 曲牌名 题目 体裁散曲 观沧海 曹

操 曹操公元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人今安徽省亳县东汉末年

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

曹操雅爱诗章好作乐府歌辞今存二十一篇著作有《魏武帝集》已

佚他的诗歌散文清峻整洁气魄雄伟慷慨悲凉篇中抒发自己的政治抱

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 曹操简介 观 沧 海 东临碣石以

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jié d

àn sǒng zhì sè 该诗写于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公元207年

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登临碣

石山诗人登高望海留下了这千古传颂的名篇 东临碣石 以观沧

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

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jié dàn

sǒng zhì zāi 以连词来 何副词多么 之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的独立

性 其代词指大海 至极点 以介词用 掌握生字 一这首诗写了几层意

思 1层开头两句交代观海的地点 2 层3----8句描写海水与山岛 3

层9---12句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

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二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全诗以观字

统领全篇以下由观字展开 写登山所见 实景 想象 三诗中哪些诗句

最能体现作者 博大的胸怀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小结 这首乐府诗表现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奋发昂扬的精神 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伟抱负 这首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这与

一个雄心勃勃的政治家和军事家的风度是一致的真是读其诗如见其

人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失风正

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

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释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

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②潮平指潮与岸齐

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

所以帆是悬挂之形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

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

生故谓江春入旧年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

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按鸿雁传书实无其事《汉

书·苏武传》载苏武被匈奴扣留19年汉使求苏武单于谎称武已死后

汉使得密报知武在某泽中于是也谎称汉天子在上林苑射落一只大雁

脚上捆着苏武从某泽中寄来的信单于无可奈何只好放还苏武 问诗

人此刻在船上而客路在青山之外他是看不见的为什么诗一开头就提

到客路呢 这是诗人的想象很明显船到镇江后他要上岸再

乘驿车转往别的地方去 问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诗

人在何时何地见到的景象 在天将明未明之时在船接近目

的地即北固山的长江之中 问你能想象出船行的图景吗 细节探究

问为什么要特地提到潮平 为下句江春人旧年张本 问这个旧年

指的是一年中哪一段时间 残冬腊月 问为什么诗人突然想到要寄

一封家书呢 由于新年将到这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他却不能回

家自然要写一封平安家书更何况他此刻看见了北归的雁必定要路经

洛阳的洛阳在镇江西北方 细节探究 名句分析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

旧年 1.先说这两句所写的景象 2.这两种景象有相同的地方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都描写了时序交替中的景

物 3.这两种景物跟诗人的乡愁有关吗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

年和旧年的交替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旧在

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思考探讨 诗中表达出的这种

乡愁并不使人感到低沉请体会其中的道理 钱 塘 湖 春 行 白居易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著名诗人他的歌政治倾向非常鲜明重

视讽喻崇尚简单易懂代表作有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 简介

诗人 钱塘湖春行 唐·白居易 孤

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新泥 乱

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1作

者是按照怎样的路线游览钱塘湖的 2诗中选取了哪几种景物来表现

初春的钱塘湖美景 3诗中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者是用哪些词语表现

出来的 诗歌导读 诗 作 赏 析 这首诗就像一篇短小精悍的游记诗人从孤山贾亭开始

到湖东白堤止一路上在湖青山绿那美如天堂的景色中饱览了莺歌燕

舞陶醉在鸟语花香最后才意犹未尽地沿着白沙堤在杨柳的绿阴底下

一步三回头恋恋不舍地离去了耳畔还回响着由世间万物共同演奏的

春天的赞歌心中便不由自主地流泻出一首饱含着自然融合之趣的《钱

塘湖春行》的优美诗歌来 你最喜欢诗作中的哪一句谈谈你的感想

课外作业 1背诵全诗 2根据你对《钱塘湖春行》的理解把它改写

为一篇小短文题目自拟 天净沙

秋思 〔元〕马致远 西江月 夜行黄沙道中 天静沙 秋思 辛弃疾字

幼安号稼轩南宋著名爱国词人豪放派的代表作家.这首《西江月》选自《稼轩长短句》是作者罢官回乡时所作 元曲 辛弃疾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