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路遥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4:08 体裁作文

篇一:真实的路遥与真实的

真实的路遥与真实的《平凡的世界》 真实的路遥与真实的《平凡的世界》 真实的路遥与真实的《平凡的世界》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榆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本文为你记录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

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流星,在短暂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其作品展现出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征程。可路遥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以至于他

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完成《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让我们走近路遥,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透视其鲜为人知而又跌荡起伏的内心世界。

终生与贫穷为伴

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父母亲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父亲用一副侏儒般的钢铁双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对于路遥在父母家的生活,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父亲性格软弱,活得很窝囊,过的是被抛弃的生活。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把他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父亲再打一顿。路遥一直在伯父家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伯父也是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铅笔而发愁。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伯父和伯母是不想让路遥上学的,他们一心想在土地里培养这个养子,让他在未来接替伯父的班。为了证明自己,他参加了考试,结果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可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最后通过与家里谈判,勉强给每月25市斤粮票。不够吃,学习完后,他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这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对路遥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都有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和辛酸烙印。我们可以感受到可怕的生活窘境以及少年路遥独特的心理历程。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

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大学里,

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吃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路遥的养母李桂英老人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给四弟王天乐(当时《陕西日报》记者)借的。路遥曾与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王天乐曾经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景:“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没有路费去领奖,更没有钱去买自己写的书!王天乐告诉他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右一)和母亲及胞弟合照

路遥在陕北农村有两个家。四个生身父母和养父母,还有众多兄弟姊妹,都需要他一一帮扶和赡养。何况故乡的人们,远亲近邻,七舅八姑,哪个乡下人遇到难处,能不向这位出了名的作家伸手

?在城里还有小家,他极不善精打细算,日子过的真够窘迫。路遥为改变自己经济情况作过不少努力:为了赚钱,他还炒过股,甚至开价5000元给企业写报告文学。但换来的5000元稿费,却是在路遥病倒昏迷后才拿到的。去世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仕途的失败与留恋

路遥七岁离开亲生父母过继给伯父,养母靠着乞讨供养他上中学。路遥和家人当然是希望他能够谋得一个公家人的身份,脱离农村进入城镇,进而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赢得人们的尊重。但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户籍管理、计划供应等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由于“文革”的爆发,升学毫无指望,惟一的出路只能是回乡当个农民。这对于路遥来说,是痛苦的选择。但时代好像为路遥提供了一条更加快捷、轻松的道路。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依靠其出众的写作、演讲、组织才能,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一步一步当上全县红卫兵头头,晋升为“军长”。大联合后,路遥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被结合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但是“好运”转瞬即逝,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路遥跌向了深渊。在“清理阶级队伍”的政治运动中被罢免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于1969年年底被彻底赶回老家郭家沟村务农。这个只有十八岁的少年难以承受这种风云突变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他的干姐、作家刘风梅曾看到路遥在冬天穿一身白,白裤、白衫、白腰带。后来问他为什么穿一身白?他说他是给自己戴孝。这足以说明这种政治仕途的无望给他带来的刺痛。

路遥在陕西榆林清涧县石咀驿镇王家堡村的故居

路遥是在政治仕途被堵死的情况下才决心从事文学创作的,但是他本人一生都没有放弃政治。这在作品中不自觉地流露出来:且不说路遥在《平凡的世界》大段引用《人民日报》等官方报纸的社论,也不说这部作品中对各级官员之间复杂关系的描写,就说路遥把孙氏三兄妹的爱情写成都与高干子女有关、孙氏三兄妹的爱恋者和竞争者的父亲无一例外都是官场上的高官大官(而不是金钱上的富有)。这样的安排,似乎印证了路遥看重的更多是社会地位、社会身份,而不是财富;潜意识里也流露出他对高官显贵的认可和渴望。据说路遥“文革”结束后在担任陕西省文联主席期间,在文联大院里进进出出,勇猛而好战,令他的对手们闻风丧胆。陕西作家贾平凹在《怀念路遥》一文中也曾写到,在延川的一个山头上,他(路遥)指着山下县城说:“当年我穿着件破棉袄,但我在这里翻江倒海过,你信不!”在省作协换届时,票一投完,他在厕所里给贾平凹说:“好得很,咱要的就是咱俩的票比他们多!”然后把尿尿得老高。远村在《路遥二三事》中曾写到:“路遥曾说,每个人都无法回避政治,但政治又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文学与政治从来未分过家。他病情十分严重,几乎看不清东西,还坚持看报、看电视,关心十四大的人事安排,还说等他病好了,要把作协搞好。”这说明,在内心深处,路遥有着对政治仕途的留恋。可惜的是,关注时政的路遥无法成为一个政治家,纵然他具备政治家的天赋和气魄。仕途失败的阴影一直潜伏在他内心深处,即使“文学”这个神奇的药方,也不能抚平路遥心底的伤痛。

苦涩的婚恋

在引导他走向文学之路的好友、诗人曹谷溪撮合下,路遥在人生最为辉煌时刻与北京知青林红展开了他一生中最刻骨铭心的恋情。1970年延川县招工,路遥争取到了一个指标,但是他把这个名额转让给了林红。生活总有许多说不清的巧合,浑身长疮,折磨得两个月不能行走的路遥被县革委会宣布隔离审查。当天中午,林红因路遥的“农民身份”而提出断交,爱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军下级军官。林红的离开对他有重要影响,路遥一生都没有走出这段恋情所带来的幸福与阴影。在他的成名作《人生》中,走进县城变为城市人的高加林抛弃农村姑娘刘巧珍可能就是北京知青林红抛弃路遥的翻版。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中的田晓霞也可能有林红的影子。

仕途失败、初恋受挫,路遥痛不欲生、彻底绝望,不得不回到农村。在干爸、大队支书刘俊宽帮助下,当了民办教师,重新过起物质上穷困和精神上孤独的生活。他只好用写作来充实自己,因时而在曹谷溪主编的《山花》上发表诗作最后被借调到县委通讯组。这时,颇具文学才华的另一位北京知青林达走进了他的生活,用爱抚慰了他的创伤。路遥考上延安大学后,大多经济来源是靠林达资助的,正是因为有了林达,路遥在延安大学能够安心读书和进行文学创作。

路遥离开延安大学后担任文学期刊《延河》编辑,到西安工作。后来林达也分配到西安电影制片厂。他俩1978年1月结婚,1979年生下了他们的女儿路远。遗憾的是,婚后生活并没有起初想象的那般甜蜜,更谈不上和谐、幸福。他没有享受到夫妻之间真正的恩爱,或者说这种恩爱的时间十分短促。作为“农民的儿子”的路遥希望妻子是一位能体贴入微,对自己学习、工作,都能够有所帮助的妻子。在潜意识里,也许只有《人生》中的“刘巧珍”才是他最好的“媳妇”,但林达是一个具有“小资”情调和独立意识、事业心极强的现代知识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个家庭妇女,那是万万不可能的。而半夜写作、通宵达旦,早晨从中午开始,尤喜独处而又时常“封闭”自我的路遥让林达难以适应、无法容忍。在林达看来,她希望有一个体贴自己能够保持正常的夫妻生活的好丈夫,而不是一个不管家,甚至一个不管她的贴着各种光环的“圣人”。在生活习惯、性格上的差异也越来越凸显,一度达到激烈冲突的程度。短短几年时间,路遥和林达就行同陌路。

篇二:走近真实的路遥

2014-11-17 历史每天学一点

点击上方「历史每天学一点」一起中立读史

只求历史真相,不歌颂贬低任何政治势力

路遥,中国当代作家,生于陕北清涧县一个世代农民家庭,其代表作《平凡的世界》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展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该作获得第三届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因肝病早逝,年仅42岁。本文为你记录路遥:平凡的世界,不平凡的一生。

文/王爱忠

在新中国文学的天幕上,路遥犹如一颗流星,在短暂写作生涯里,给中国文坛留下了一道难以磨灭的辉煌。其作品展现出奋斗不息的昂扬斗志曾经感染了无数读者心灵,激励着一代又一代青年走向了自己的人生征程。可路遥的一生经历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郁闷、痛苦和煎熬,以至于他不惜以生命为代价去完成《平凡的世界》这部长篇小说。让我们走近路遥,一起去感悟他平凡而又悲壮的人生旅程、透视其鲜为人知而又跌荡起伏的内心世界。

终生与贫穷为伴

路遥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北清涧县,原名王卫国。他的家庭是一个人数众多的群体。父母亲是目不识丁的文盲,有五个儿子,三个女儿。身高只有1.5米左右的父亲用一副侏儒般的钢铁双肩,挑起了全家十口人的生活重担。为了生存,在路遥七岁时,父亲就决定将这个长子过继给他的哥哥、远在延川县的王玉德。对于路遥在父母家的生活,他最深刻的印象是饥饿与屈辱。父亲性格软弱,活得很窝囊,过的是被抛弃的生活。小时候,别人家的孩子把他打一顿,回来后希望得到家里人的支持,但得到的是父亲再打一顿。路遥一直在伯父家

度过了他的学生年代。伯父也是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穷,他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铅笔而发愁。当时,路遥衣衫褴褛,裤子破了不敢到别人面前,有人搞恶作剧,专门把他拉到人群里,惹得哄堂大笑。贫困艰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他幼小的心灵受到极大创伤。

伯父和伯母是不想让路遥上学的,他们一心想在土地里培养这个养子,让他在未来接替伯父的班。为了证明自己,他参考了考试,结果从一千多名考生中脱颖而出。可伯父无力再供他上学,就找来劳动工具,让他砍柴、放羊。他愤愤地把绳子、锄头扔进沟里,最后通过与家里谈判,勉强给每月25市斤粮票。不够吃,学习完后,他在野地里找乱七八糟的东西吃。这段饥饿和屈辱的经历对路遥的人生和创作心理的形成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困难的日子里》、《平凡的世界》等都有作者本人的苦难身影和辛酸烙印。我们可以感受到可怕的生活窘境以及少年路遥独特的心理历程。

20岁的路遥

1973年,路遥作为工农兵学员被推荐上大学,因当过红卫兵头头,北京师范大学和陕西师范大学都不敢要他,最后延安大学中文系的领导申沛昌冒着风险拍板,路遥才迈进大学校门。大学里,路遥的生活是很简朴的。同学白正明说,一身灰的卡服是他的礼服,“老三样”(白、黄、玉米发糕)吃饭后一碗开水冲菜汤是他很喜欢的美味佳肴。“儿子上大学前靠家里,上大学后靠的是林达,林达是北京人,家里境况好,在经济上给了儿子很多接济,就连背到学校里去的被子和褥子,都是林达给准备的。”路遥的养母李桂英老人说。

路遥的《人生》在全国获奖了,但他到北京领奖的路费还是给四弟王天乐(当时《陕西日报》记者)借的。路遥曾与朋友说过,《平凡的世界》那点稿费,还不够他那几年抽烟的钱。茅盾文学奖的奖金除了应酬文学界的朋友,就是还债。王天乐曾经回忆路遥获得茅盾文学奖后的情景:“路遥在电话上告诉我,去领奖还是没有钱,路费是借到了,但到北京得请客,还要买100套《平凡的世界》送人,让我再想一下办法。”这对今天的我们来说是多么的不可思议……一个获得茅盾文学奖的人,没有路费去领奖,更没有钱去买自己写的书!王天乐告诉他今后再不要获什么奖了,如果拿了诺贝尔文学奖,他找不来外汇。路遥只说了一句话:日他妈的文学。

路遥(右一)和母亲及胞弟合照

路遥在陕北农村有两个家。四个生身父母和养父母,还有众多兄弟姊妹,都需要他一一帮扶和赡养。何况故乡的人们,远亲近邻,七舅八姑,哪个乡下人遇到难处,能不向这位出了名的作家伸手?在城里还有小家,他极不善精打细算,日子过的真够窘迫。路遥为改变自己经济情况作过不少努力:为了赚钱,他还炒过股,甚至开价5000元给企业写报告文学。但换来的5000元稿费,却是在路遥病倒昏迷后才拿到的。去世后只留下1万元的存折和近万元的欠账。

仕途的失败与留恋

路遥七岁离开亲生父母过继给伯父,养母靠着乞讨供养他上中学。路遥和家人当然是希望他能够谋得一个公家人的身份,脱离农村进入城镇,进而出人头地、建功立业,赢得人们的尊重。但是中国城乡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户籍管理、计划供应等制度在城乡之间构筑起了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由于“文革”的爆发,升学毫无指望,惟一的出路只能是回乡当个农民。这对于路遥来说,是痛苦的选择。但时代好像为路遥提供了一条更加快捷、轻松的道路。出于对毛主席的无限崇拜,他满怀激情地投入到那场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洪流中,依靠其出众的写作、演讲、组织才能,从一名普普通通的初中生一步一步当上全县红卫兵头头,晋升为“军长”。大联合后,路遥以群众代表的身份被结合为延川县革命委员会副主任,成为名噪一时的风云人物。但是“好运”转瞬即逝,在变幻莫测的政治斗争中,路遥跌向了深渊。在“清理阶级队伍”的政治运动中被罢免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于1969年年底被彻底赶回老家郭家沟村务农。这个只有十八岁的少年难以承受这种风云突变的打击,他哭了,哭得肝胆欲裂……他的干姐、作家刘风梅曾看到路遥在冬天穿一身白,白裤、白衫、白腰带。后来问他为什么穿一身白?他说他是给自己戴孝。这足以说明这种政治仕途的无望给他带来的刺痛。

篇三:路遥

路遥《平凡的世界》

前言:2007年11月17日是路遥逝世十五周年纪念日。这一天,路遥文学纪念馆在路遥的家乡延安大学开馆了。路遥是笔者所敬佩的一个伟大的作家。如《平凡的世界》等,品读路遥的作品,除了领略文学艺术本身的内涵,更多的还有一种精神上的激励和感动。这也是路遥与其其他许多作家所不同的地方。斯人已逝,但精神不朽!谨撰此文,以示对路遥永远的怀念和敬意!

路遥(1949—1992)原名王卫国,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陕北山区清涧县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人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后被改编为电影,轰动全国。1991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还未完成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路遥因此而荣获茅盾文学奖。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以小说《人生》、《平凡的世界》享誉文坛的著名作家路遥在西安西京医院因病医治无效离世,年仅42岁。

认识路遥,源于《平凡的世界》。记得还在上学那时,有一年的生日,一个要好的同学送了我一份特殊的礼物,那就是一套三卷的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

初读《平凡的世界》,不禁甚为亲切。如书中的背景,也许自己同是农村出身的缘故,也许是小说的情节实在是太“平凡”了,总之,看了令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平凡的世界,平凡的生活,平凡的人们,只有平凡的才是大众的,也才是最真切最感人的。可以说,只要是70后的学生,都曾为《平凡的世界》深深打动过。小说从主人公孙少平和田小霞身上所透射出来的对爱情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与向往,无不激励着每一个读者。 《平凡的世界》中路遥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势、家族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和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而细腻地描绘了出来,构成了一幅中国7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的全景式画卷。作品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温馨动人的情愫,又体现了路遥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平凡的世界》共三卷,洋洋百余万言。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作者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强与自信;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社会洪流的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一幕幕激动人心的爱情故事催人泪下,一次次苦难中展现出的顽强坚韧使人精神升华。《平凡的世界》具有强烈的平民意识和抗争意识,它深情关注着普通劳动者的命运,体现了路遥一贯的创作特色,是一部现实主义的巨著。

小说以陕北黄土高原双水村孙、田、金三家的命运为中心,反映了从“文革”后期到改革初期我国城乡广阔的社会面貌。《平凡的世界》里着墨最重的是主人公孙少平,那个黄土高原上有着成熟思维,脚踏实地,重情重义,忍辱负重,不卑不亢的少年。孙少平那种以上进求尊严,从不好高骛远的情怀也深深的打动着少女的芳心。田小霞的出现,让我们的主人公人生有了目标与方向,从此他也可以用自信去面对生活的不幸与艰辛。小霞一度上是他精神最大的支柱与鼓舞,让孙少平有了奋起的支点和勇气,成为照亮彼此前进路上的一盏灯。他们的爱让人奋进,是纯真、向上的,在物质上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而在精神上却相扶相携,那是跨越了所有界线的心与心的交汇。这种爱情上最真挚的追求,也正是我们这个年代的人

们所缺少的。

路遥和《平凡的世界》之所以会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关键在于他的作品贯注了昂扬的奋斗精神。“人生就是永不休止的奋斗!只有选定目标并在奋斗中感到自己的努力没有虚掷,这样的生活才是充实的,精神也会永远年轻”,咀嚼着这些至理名言,使人们对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从这个意义上看,路遥和他的《平凡的世界》将永远不会被人们遗忘。每一个平凡的人都有一个不为人知的不平凡的世界,每个平静背后都有激情澎湃,无声有时胜似有声。读过不少的小说,也有一些情节特别引人入胜读读不愿放下的,却没有一本像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绝笔之作——《平凡的世界》那么深入我心的。看其中一个平凡世界中平凡的人物,就如他们正生活在我们身边。

《平凡的世界》这部小说我读了不知有多少遍,每一次捧起都会令我一种热血冲顶的感觉,令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在这部被誉为“第一部全景式描写中国当代城乡生活的长篇小说”的巨著中,作者围绕着主人令孙少安与孙少平兄弟俩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不断超越自身的局限,最终获得事业和生活上的成功,谱写了一曲充满活力的生命之歌,向人们揭示着人生的自强与自信、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并以一幕幕催人泪下的人生苦难所展现的人物的顽强坚韧的信念告诉人们:苦难与挫折只是个躯壳,真正广阔的生活意义在于我们对生活理想所持的生生不息的虔诚与热情中所体现的坚强的信念——“相信自己能飞!”

从孙少平,到孙少安;以及田晓霞,田润叶;少平的师傅及师娘,少安的山西老婆等。还有那个山村里面所有的人际关系,世故的,淳朴的,农村特有的风情和地域色彩。里面包容了路遥太多的写作功底和技巧,他对农村的热爱,对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赞扬,都在作品中得到了良好的显现。他崇尚艰苦奋斗,坚信承受苦难是成功的必然,他不忘歌颂中国农民那一颗质朴的心,敢于拼搏,敢于吃苦的精神,不忽视属于农民的那种特有的爱情表达方式,以及由于文化差距而引起内在素养不同而造成的爱情悲剧。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的世界就是农民的世界。而路遥,用敏锐的眼光注意到了这点,取材于中国西北部黄土高坡一个普通的农村,然后,在农村与城镇之间的冲突与矛盾中展开整个故事情节。用这样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小小世界折射了整个中国,整个人类的平凡的世界。

小说中对于人物的刻画极其独到,注意人物的现实性。比如,孙少安,是个耿直、质朴的农村男子,他善良,能吃苦,有责任心,同时血气方刚,真心地爱着润叶。但是却因为他出身卑微,而润叶却受过高等教育,所以,他在润叶面前表现出退缩,爱,却没有勇气,爱,却自卑。这样的心理矛盾,路遥刻画得细致入微,尤其逼真。同样,也很符合现实状况及现实心理。他,最终错过了润叶。但是,同样因为他的小农意识的局限,他娶了山西姑娘之后,生活便替代了爱情,一切平淡了,生活便是真实的生活了。

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无不让人感到惋惜,那么好的一个姑娘,受过良好教育,活泼,勇于追求,热爱生活,爱着孙少平。却最终生命赋予她只有那么短暂的二十几年。后来,少平和师傅的妻子结合。一切都很平淡,没有轰轰烈烈,故事的深刻性,我们却可以明显地感觉到,它在我们心里烙上了深深的烙印。

路遥的《平凡的世界》着实是一本太好的书。当然只有自己感受才最具有说服力。里面还有太多的蕴涵丰富的内容,等待着大家去挖掘。我想:读了《平凡的世界》最大的收获就是,让我能够认识到平凡的人平凡的生活最伟大的,能够让我在努力奋斗的同时时刻提醒自己保持一颗平凡的心。但愿自己在今后的人生岁月中,不管是失意落魄,还是辉煌兴奋的时候,都能够想起路遥,想起《平凡的世界》。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文集中份量最重的一部长篇。全景式地描写了中国现代城乡生活

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以孙少平等人为代表刻画了社会各阶层普通人们的形象。人生的自尊、自信和自强、人生的奋斗与拼搏、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纷繁地交织,读来令人荡气回肠。

我很喜欢路遥对于这部小说的出发点——“平凡”二字。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成千上万座村落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路遥为我们讲述的不只是那个久远的年代,更是一种人生应有的信仰和追求。

人的一生就像这本书一样,不在于结局如何而在于过程是否精彩,人生就该象主人公孙少平那样对生活从来不低头,不断地去探索和追求在命运的道路上走出一种让所有人都为之叹服的人生之路。

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里,现今的社会是一个喧嚣浮躁、充满诱惑的时代,我们每个人也都怀揣着梦想追求着自己的快乐生活,而快乐与否往往在于自己的一念之间。人应该活得乐观,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要用更广阔的眼界去审视我们周围的世界,这样才能不至于将自己囚于一个狭小的范围,人生才是更加充实的。这样对人生才能更有独特的理解,也才能豁出自己的个性来。也许我们在平凡的工作中会遇到许多琐碎的事、不公平的事,可是只要我们学会适应、学会改变、学会选择与放弃、学会善待自己,那么我们就会从中体会到快乐,所谓日升日落,愁也一天,乐也一天,为何不欢欢喜喜地去面对每一天呢?

希望我对《平凡的世界》的理解和感悟能让大家以一种愉快地心情去面对今后的生活,即使有苦难来临,我们也要支撑起自己弱小的双臂去迎接,即使跌倒了,即使失败了,也不会后悔,毕竟这就是人生,毕竟我们都生活在这个平凡的世界,我们都在期盼一个美好的明天。

劳动着是幸福的,无论在哪个时代。《平凡的世界》正白纸黑字的告诉我们这样的人生真谛。它响亮的提出,人,无论在什么位置,无论多么贫寒,只要一颗火热的心在,只要能热爱生活,上帝对他就是平等的。只有作一名劳动者,不把不幸当作负担,才能去做生活的主人,用自己真诚的心去体验,毕竟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这是一部用生命来写成的书。在亘古的大地与苍凉的宇宙间,有一种平凡的声音,荡气回肠。

《平凡的世界》的作者是路遥。当代作家。路遥的小说多是农村题材,担又不局限于农村生活的描写和城市“交叉地带”发生的人和事。特别是着重表现年轻人的生活,通过他们爱情的波折反映出新生活中一代年轻人的价值观。

《平凡的世界》时间跨度是七五年至八五年。发生地点在广袤的黄土高坡上一个叫做双水村的地方。基本上整部小说是写双水村的变化和双水村的人。在这个十年里,中国又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双水村及双水村的人是中国和中国人民的缩影。在那段年代里,文化革命结束了,邓小平上台执政带来了改革开放。里面包含了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路遥是想用一种现实主义的笔法细致的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社会画卷。在里面各个阶层不论性格面貌的人物都栩栩如生。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因为路遥的精湛的小说功底,极其严肃的写作态度,使这部小说具备了作为那一段历史最好的辅助教材.

这部小说给我最大的教育意义则是一种对农民的深刻理解。现代城市年轻人可能很难真正理解农民。农民的生活,农民的想法。农曾经过的日子,农民现在和未来他们也不会关心。但是间接知识也能够贷给我们启示和触动。这就是《平凡的世界》。小说能够深刻的反映农

民的生活和喜怒哀乐,读完这些小说从某个意义上说我们也经历过了那个时代,也曾在田中挥汗如雨。这些书的现实意义在于中国的现状,在于历史的延续,在于未来的展望和我们年轻人自身的提高:对人性的理解,对中国的理解,对构成中国大地那一片片生命陆地的人们的理解。

另外一个方面,我很喜欢路遥的出发点——平凡的世界。他的世界是平凡的,这只是黄土高原上几千几万座村落中的一座。但路遥却在平凡中看到了他的主人公的不平凡。比如说孙少平,他受过了高中教育,他经过自学达到可与大学生进行思想探讨的程度。作者赋予了这个人物各种优良的品质,包括并不好高骛远。在路遥的世界中出现的都是平凡的人物,这是在这些平凡的人物里他描写着人性中的善与美,丑与恶。在他的世界里,人的最大的优点就是认识到自己是平凡的。这点从孙少平身上得到最突出的体现,。当他得到调出煤矿来到城市的机会时,哪怕他选择的是煤矿。这不是又无他有多高的觉悟,而是他对自己工作过的地方的热情和眷恋。他选择了平凡。

然而,就如萨迦格言所说的,“火把虽然下垂,火舌却一直向上燃烧”一样哪怕再平凡的人也应为其所生活的世界奋斗!

往事的沧桑,岁月的无情,以及命运的变化莫测编织出了一部部感人肺腑的篇章。《平凡的世界》这本书则把现实与理想的差距,爱与恨的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我想路遥在孕育这部小说时已经把他个人的经历已及他的人生感受注入到书中去了。可能来说润叶与少安晓霞与少平的感情应该是他现实或者理想中爱情的化身吧。我虽不了解路遥这个人,但是我能从他的书中感受到他的存在。从他所描述的故事情节来看,他是一个热爱劳动热爱生活的一个人,应该来说他充分的感受到了劳动人民的辛苦,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化身。我想大部分读者被他的这部小说吸引不只是描述了新中国建立后的几代人的思想情感的变化,以及劳动人民困窘的状况。更为重要的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塑造的曲折的情感,能够引起读者更深的遐想,牵引着读者逐渐的向情感的深处升华。这部小说中作者开门见山的概述出了出场的几个贯穿全文的重要人物。我认为在这部小说中,半部分主要是以前润叶与少安的感情为线索,然而对于晓霞与少平的感情始终贯穿着全文。作者更想表现的则是晓霞与少平两个性格几乎完全不相同的人的感情的产生发展高潮以及让我没有想到的结局。在我读这部小说时,刚开始期盼的则是润叶与少安两人性格几乎完全不相同的人的感情的完美结合,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少安由于被现实所迫压抑了他的真实情感。然而少安作出的这个决定是润叶无法接受的,润叶始终对命运进行抗争,表现出一种不屈的精神,然而最终的结局是润叶不得不向命运屈服。少安是一个由于穷苦无法入学比较现实的人,润叶一个拥有知识富有理想化的人。这可能就是学问知识在两个拥有相同的理想而又被现实分割的两种不同的观念所致。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曾经为润叶和少安的感情遗憾,为少安在情感方面的软弱无能为润叶的坚持不懈。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我也就渐渐的平息了我的想法,可能是因为现实与理想之间的差距真正的存在,是我们无法消除的。随着后来晓霞和少平的感情发展,我想这应该是一个比较完美的结局。虽然晓霞和少平在知识上存在着一些差距,但是后来的社会环境毕竟与以前的不同,思想的相对开放应该不会影响她们的结合。在我看来,虽然润叶与少安的感情出现了遗憾,可能就是为晓霞和少平感情的完美结合作铺垫,从而使文章给人一种趋于完美化的感觉,然而我毕竟不是作者本人,结局确是大相径庭,至于结局我也不想说了。当我听说了这个结局之后,我却没有勇气继续读下去了,我的感情出现了波折,我很作者为什么要塑造这么一个结局,可能是晓霞与少平完美形象在我的脑海中彻底被打破了。我的意念从积极的理性阅读变成了消极的盲目的阅读。我想我会永远记住这部书的,因为这是第一部也是最使我的感情出现大的波动的书。

在这部小说中精彩的片断是丰常多的,然而我最欣赏的则是下面这一段:每一个年龄的

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子,对于少平来说,目前田晓霞就是他生活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在某种意义上,这个女孩子是他的思想导师和生活引路人。在一个人的思想还没有强大到自己完全把握自己的时候就需要在精神上依托另一个比自己更强的人。也许有一天学生会变成自己老师的老师这是常常会有的,但人在壮大过程中的每一个阶段都需要求得当时比自己的认识更高明的指教。

当我读到晓霞在洪水中为救遇难的小孩而牺牲时,我的内心就像有一块沉重的石头压在上面,使我呼吸急促,同时又为晓霞和少平的爱情悲剧饿暗暗流泪,虽然在晓霞牺牲的场景上并没有过多的描绘,但是在她被浪峰吞噬的一刹那间,却着重描写了这么一个细节:在最后一瞬间,她眼前只闪过孙少平的面影,并伸出一只手,似乎要抓住她亲爱人的手,接着在洪水中消失了??。说实话,在这部小说中晓霞是我比较欣赏的一个人,晓霞是一个聪明伶俐、活泼开朗,拥有一颗爱心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为自己的理想而不断奋斗的品性,这么一个人。我想她是作者通篇塑造的一个完美形象,然而少平呢,却有所不同了,虽然她们都是高中毕业,但是晓霞却进入了她理想中的大学,然而少平却被拒之门外,少平既经历了他的学校生活又体验到了艰难的社会谋生生活。少平虽然是一个性格比较内向的男孩子,有时候在面对感情时表现出一些消极的态度,但是在他和晓霞在古塔山上的约会时,却充分得表现了他的内心情感,这一点非常像他在谋生过程中的态度。

晓霞可谓是一个完美主义者,少平却是带有消极色彩的劳动人民的形象。两个可谓是不同世界的人却能在感情方面达成默契,可真是作者的匠心独运,然而两个人感情达到高潮时,作者又塑造了一个悲剧,故事情节真是波澜起伏啊。

作者通篇几乎都是塑造的悲剧情节,不管是少安、少平、润生、金波、润叶、晓霞、丽丽、红梅,作者都是以悲剧圆场,尽管当中充斥着一些苦涩的圆满,就是因为这些富于悲剧性色彩的人物才会引起读者内心情感的晃动,要是我来拟定这部小说的结局,我会把晓霞与少平结合在一起,虽然事事不能尽如人意,但是至少也应该像润叶与向前的结局。

生活是那么地折磨一个人啊。当润叶听到武蕙良与杜丽丽的不幸时,她的内心像潮水般在涌动,她反应不过来这是怎么一回事。难道世界上就没有从始至终的爱情和幸福吗?这该为润叶遗憾呢,还是为她欣慰?

生活总是美好的,生命在其间又是如此短促;既然活着就应该好好地活。思念早逝的亲人,应该更珍惜自己生命的每个时刻,精神上的消沉无异欲自杀。想往常一样正常的投入生活吧!即便是痛苦,也应该看作是人的正常情感,甚至它是组成我们人生幸福的一个不可欠缺的部分呢!

当我读到这本书的结局时作者为什么要把少平的结局安排在煤矿上呢?以少平的能力完全可以在社会中闯荡一番,少平拥有一些特殊的胆识和气魄,以及良好的沟通和协作能力,能够处理一些劳动人民普遍存在的陋习。合理的把握和了解劳动人民的一些心理变化,他可谓是具有一些领导气质,能够舍己为人,然而令我可敬的一点是他能从晓霞的死中尽快的恢复过来,没有让晓霞的死成为他生活的负担。我想如果我是少平的话我一定不会尽快的从悲伤的阴影中走出来,我可能会一蹶不振。少平的形象已在我的心中树立起了一座丰碑,我非常敬佩少平的勇气和决心,然而我不满足的是少平的一生就这样埋葬在了煤矿上,这是我不甘心情愿的,我想不管结果怎么样都至少应该重新地奋斗一番,可能来说现实是比较残酷的,但是我们面对这种残酷的现实怎么能不作出一些残酷的决定呢?在最后金秀和他妹时他仍然到新华书店买了几本书,其中最喜欢的一本是《一些原材料对人类未来的影响》,说明他自甘堕落仍然保持着读书的习惯,在这当中特别提到了那本书,说明在他心里晓霞一直都存在着,是他的精神支持,因为少平拥有读书习惯是晓霞影响的结果,也是他们在高中时交流的一种途径。书是少平的精神食粮,可以说少平除了拥有这些精神帮助外几乎是一无所有。正

篇四:路遥

路遥(1949年12月

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土生土长的农村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

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浮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

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迅、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1949年冬天,在陕北清涧县

一个很偏僻的荒山沟里,诞生了一个男孩,那位大字不识一个的农民父亲,绝没料到他的儿子日后会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坛的著名作家。

当路遥降生到这人间时,他的家庭和社会生活的生存环境,并没有给他呈现出玫瑰一样艳丽的色彩。他的家里并不十分富裕,几来口人只有一床被子,缺吃,少穿,越来越大的孩子成了这个家庭的主要负担。

童年的路遥,特别聪明和懂事。他的母亲曾说:“我家路遥从小就是个精,就是个脑子利(清涧方言,即脑子聪明),从来没让我急过肚子。他七八岁就会砍柴了,他把砍的柴捆成一捆一捆,摞在碱畔上,摞下美美一摞,俊得让人舍不得烧。”

路遥在王家堡上完一年级后,这个不富裕的家再也没办法维持生计了,于是,父母决定把他们的第一个儿子路遥,过继给远在百里之外——延川县郭家沟的路遥的大伯父。

那是一个秋天的早晨,父亲拖拉着路遥离开王家堡,翻过九里山,顺着秀延河向他大伯家走去。走到清涧县城宿了一夜,没有钱吃饭,父亲只好用生玉米棒子给他充饥。第二天黎明,父亲用仅有的一毛钱为他买了一碗油茶,而后,继续

赶路。整个路程上百里,路遥脚穿一双破布鞋,走到目的地时,他身上的衣服都破

了,脚上也磨起了很多血泡。当时路遥只有8岁。 第二天清晨,父亲以去买化肥为借口悄悄走了。路遥躲在村里一棵老槐树背后,眼泪扑簌扑簌的看着父亲踏着朦胧的晨雾,夹着个包袱,像小偷一样悄无声息地走了...就这样,路遥和家乡一别就是5年,父母很少来看望,也没能力关心他。从清涧老家走到延川郭家沟,是路遥人生的痛苦之旅,他一般不愿与人说起。

1987年的一个有月亮的晚上,路遥曾对他的好友朱合作说起这件事。他说,他成年之后也极少去清涧县城,因为那地方曾是“我的伤心落泪之地”。

从此,路遥就与他的养父母生活在一起。

慈爱、质朴的养母,如同黄土地上的马菇茹,寂寞地开着灿烂的花。她和她的老伴,对路遥如亲生儿子一样,管他吃,管他穿,什么都由着他。

养父母有时连口粮也没法供应,路遥就常常独自跑到荒野地里,在收获过的土地上,去寻觅残留下的玉米粒充饥。

在憨厚善良的养父母支持下,路遥度过了他的求学时代。路遥的养父也是个农民,没有孩子,家里也很贫穷,只能勉强供路遥上村里的小学。那时,路遥时常为买不起几分钱一支的铅笔而忧愁半天。

上小学时,路遥最怕上美术课。没有道林纸,没有水彩颜料,连那指头大的十二色硬块水色也买不起--每片都要一毛钱。他束手无策,只得呆呆坐着,忧伤地看同学们调色、画画,或者找个借口离开教室,不到下课不再回来。

小学时,路遥的观察力颇强。他曾根据各人的相貌特征、身材高低、发音习惯、家庭出身等特点,给班里的每个同学送去一个令人发笑而又贴切的“绰号”。

路遥升初中时,因生活所迫,养父不愿让他参加考试。路遥心里明白,养父实在没有能力供他上学了。但生性倔强的路遥,是含着泪也要证明自己行!当时,在1000多名考生中,县立中学只招收100来人。结果,路遥在人生的第一次竞争中胜利了。

但家里实在没有钱,半个月过去了,路遥都没有去报名,等到东挪西借地筹到钱去报名时,学校按规定不收了。路遥哭着找到正在县上开党代会的村党支部书记。好心的村支书领着他找县长、局长、校长、最后文教局开了个碰头会,才收下这个穷学生。

初中三年,是路遥人生中最困顿和难熬的一段经历。他没有生活保障,连每月五六元的伙食费都交不起,有时连五分钱的清水煮萝卜菜也吃不起。那时,学校的饭菜分为甲、乙、丙三个等级,路遥所吃的全是丙级饭:稀饭、黑窝头、野酸菜。而所有这些,还是他要好的同学们凑集起来的。

每个星期天,路遥都回村里参加劳动,吆喝牛耕种自留地,去大田里背庄稼,挣工分,给贫困的家添补收入??因而,他受到村里人的夸奖,常常得到劳动奖状。

小小的路遥,不仅仅满足于身边的一事一物,还对外面的世界有一种荒漠渴盼清泉般的向往。

想了解外面,当时没有其它途径,只有读各种各样的书。于是,路遥就对各种各样的书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如饥似渴地读个没完。

课本,路遥看几遍就罢手,却专爱一晚上一晚上地熬油点灯读课外书,这也许是他平时学习成绩一般,但考分比较高的一个原因吧。

17岁之前,路遥连县境也没出过,但他已知道外面世界的很多事情了。路遥幻想有一天写本书,把自己的想法痛痛快快地告诉更多的人,这使他产生了一种写作的愿望,因此路遥在小学和中学,每一篇作文都写得很认真。

上中学时,路遥对文学作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那时,他近乎贪婪地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年近卫军》《毁灭》《铁流》等书籍,不仅为了创作,更主要的是想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意志坚强的人。

在路遥的中学时代,给他帮助最大、影响最深的,是他的班主任常友润老师。 常老师从路遥的作文中,看出他是一株很有希望的文学幼苗,便开始有意识地让他往这方面发展。只要班上需要写成文字的东西,常老师就让路遥去尝试。

一次,班上举行朗诵会,朗诵的内容有诗歌、散文、戏剧片断。为了把这次活动办得有声有色,也为了锻炼路遥,常老师就让路遥用文学语言写出晚会的串联词。晚会上,那优美的串联词和精彩的朗诵,赢得了师生们的一阵阵掌声。

常老师还把自己积攒下的很多文艺书籍送给路遥,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日日夜夜》《红旗谱》《创业史》《红楼梦》《三国演义》等中外名著。

常老师把自己的财富,都无私地交给了这位颇有天赋的穷学生,是期望路遥日后成才。 所以,即使成才成名了,路遥都把这位老师当作一生的知己,经常到常老师家去看望,感谢老师的培育之恩。

1966年,路遥中学毕业后,回乡村教书,后又调到县文工团搞编剧。

饥饿的经历和苦难的生活,给路遥留下了非常强烈的印象,也促使他拿起自己擅长的笔,来反映这忧伤或者苦痛的一切。路遥在《在困难的日子里》和《平凡的世界》里所写的,都有着自己辛酸的影子。

篇五:路遥婚姻

正文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潘鹤:浅谈路遥爱情遭遇对他创作的影响 (2009-11-09 02:49:56)

转载

标签: 分类: 文化

平凡的世界

爱情婚姻

作家

路遥

榆林

潘鹤

文学

论文

文化

摘 要:上世纪八十年代活跃于中国文坛的作家路遥,在四十二岁短暂的人生岁月里,他以不懈的努力和惊人的毅力进行创作,最终以中篇小说《人生》而成名,因为创作出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而享誉中国文坛,成为当代著名作家。言为心声,路遥的小说无可避免地带有他个人的色彩和影子,尤其是他笔下主人公的爱情遭遇是折射出作家的爱情婚姻遭遇的,也体现了作家对爱情婚姻的向往和探索。

关键词:路遥 小说 爱情遭遇 折射 作家 爱情婚姻

在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路遥的创作过程中,作家付出心血最多的无疑是《平凡的世界》,为创作这部作品,他整整花了六年的时间。也许是这部作品凝聚了他过多的心血,洋洋百余万字的三部曲小说全部出齐之后不久,作家便不幸英年早逝。鲜活的艺术生命力和不凡的艺术表现才华使《平凡的世界》在第三届矛盾文学奖中,拔取头筹。

这里我们不言《平凡的世界》的艺术张力和它诗史般的文学价值,单言路遥的人生情感经历是如何影响他笔下主人公的爱情遭遇,亦或说是路遥小说主人公的爱情遭遇折射出作家婚姻的不幸福。

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的人生经历贯穿小说的始终,孙少平的人生历程是小说的一条主线,作家路遥在他的身上所着的笔墨最多。孙少平是路遥心目中的理想人物,他苦难的人生经历和不屈不挠的抗争,不能不说是路遥苦难经历在艺术作品中的定格和显现。

小说开篇就推出在原西县城艰苦求学的农村少年孙少平,孙少平为一日三餐忧愁不已,食不果腹的他,在艰难困窘中,与和自己一样来自农村、一样困苦的同班同学郝红梅相识,在与她交往(只能算是默默交流中)的过程中,孙少平少了几分难以言说的困窘和挥之不散的自卑感,平等的基础之上,他对郝红梅产生好感,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虽然这种感情带有过多的慰藉和同病相怜的成分,但它并不影响孙少平那颗执着的心。在自己营造的爱情想像中,在落魄的求学生涯里,他悄悄地品味着是似而非的爱情幻想。

虚幻的幸福并不持久,球场上郝红梅的决然表现,让孙少平这个落魄的乡下少年在生活极端困窘的境况下,又遭到难以言说的精神打击。这样孙少平的第一段情感经历就遭到彻底的破灭。这个落魄的乡下少年只有孤独地站在后面映有万家灯火的原西县河边,独自舔着自己流血的伤口。尽管如此,经过一番镇定思痛之后,孙少平并不忌恨于郝红梅,相反,在后来的“手绢事件”中他还尽心尽力地为郝红梅解围。

如果说孙少平喜欢上郝红梅是生活的真实表现,那么他与地委书记女儿田晓霞的相爱,那就只能算是作家的美好的想像和寻求心灵的慰藉了。

这样说,并非空穴来风。

路遥最美好的初恋对象是来自清华附中的女知青林琼(一名为林红),路遥把自己一生中最纯真、最美好的情感都献给了她。路遥曾经对朋友说过,“为了林琼,死都值得!”

路遥多年好友曹谷溪这样回忆:“那时候路遥还担任延川县革委会副主任,有一天,路遥正好在我的房间里,军代表当着我的面宣布了路遥被免职的决定。我想,这是路遥生命旅程中最为困难的时期。世界上有许多事情是奇特的,神秘的,让人们无法预料。路遥在延川县革委会尽管被免掉了职务,但是组织上对他的处境还是同情的。当时有一个铜川二号信箱的招工指标,路遥和林琼都被大队、公社推荐到县上,指标有限,就给了路遥。路遥却背着林琼把自己的指标让出来,让林琼先进工厂。有过“上山下乡”经历的人,都知道“招工指标”在那个年代是何等重要。可是,路遥却将这个“指标”非常愉快地给了自己的恋人。有人问他,“不怕她把你撇了?”“为了林琼,死都值得!”路遥说。”

刚刚被免了县革委会副主任的职务不久,处在生命旅程中最为困难的时期的路遥,情感应该是他唯一的寄托了,哪知道这个时候,他的恋人又通过内蒙古的一个知青向他转达决裂的意思。仕途失意,爱情失恋,使年轻的路遥非常痛苦,他第一次伤心地痛哭。

在接受采访时,当提到路遥的事业是成功的而婚姻是失败的时候。曹谷溪这样回答记者:“我想,踏在心灵土地上的第一个爱的足迹是永远抹不掉的。路遥的初恋,应该说是愉快的。虽然他经历过失恋的痛苦,可是在他生命的最后的日子里,仍然深深怀念自己的第一个恋人。

后来经朋友介绍路遥认识了女知青林达,林达也是清华附中的学生,又同在关庄公社的前卢沟村插队。林达先在关庄公社当妇干,后来被调到县革委会通讯组。

应该说,路遥与林达的恋爱也是非常热烈的。有一个春节,林达回家将她和

路遥恋爱的事告诉了自己的母亲。林达的母亲是一位非常精明的知识女性。她没有让林达说路遥有什么优点,而要林达说路遥有什么缺点。热恋中的林达说不出来路遥有什么缺点。林达的母亲说也许路遥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青年,但肯定不是一个没有缺点的青年。看来你对路遥还很不了解,建议先冷一冷,在相互充分了解的基础上再确定婚姻关系。

林达的“退缩”,使路遥又一次面临失恋的痛苦。好在这一段时间并不很长。 1978年元月25日,恋爱了六七年的路遥与林达,在延川县结婚了。” 在十多年的家庭生活中,路遥和林达后来闹起矛盾。路遥夫妇两人都是强性子,路遥以生命作抵押投入文学创作,无论对于自身还是对于家庭都很难顾及,而林达也是一个事业心极强的女性,让她放弃事业心甘情愿地去做一个家庭妇女,那是万万不可能的。特别要命的是,林达又时时事事极为敏感地保护着她的自尊心和独立人格意识,比如单位派她出门办什么事,别人介绍她“这是路遥夫人,关照点吧!”她就特别反感,似乎她办事必须凭借路遥的面子,而不是凭借自己的能力。两强相遇,日常磕磕碰碰的事自然难免,其实早在路遥去世前十年,两人的矛盾就曾闹得厉害,甚至考虑过是否分手——这实在是他们性格的悲剧。 由此可见,在路遥的人生旅程中,除了不堪回首的苦难童年外,还有的就是坎坷而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年少因家境贫寒,七岁就被过继给伯父收养的路遥,在成长的历程中无可避免地带上悲苦和伤感的情素。青年时期又被深爱的恋人抛弃,使路遥孤苦悲凉的心境再一次被撕裂,这样的结局,不得不使路遥自卑起来,但路遥不同于他人,自卑的背后,他内心的核

·?

反而变得异常的坚硬,这是反思的结果,也是他不断探索后的冷静。

在中年的创作事业上,路遥还是孤苦无依的,尤其是在创作《平凡的世界》时,妻子林达在他艰难的创作过程中,并没有陪伴在作家身边。路遥胞弟王天乐在《苦难是他永恒的朋友》一文中这样回忆自己的兄长,他说:“路遥在写到第二部(指《平凡的世界》的第二部)完稿时,忽然吐了一口血,血就流在了桌子上。这张桌子就在西安省作家协会平房的临时办公室。路遥当时就把我从延安叫到了他身边。我放下了《平凡的世界》第三部的外围准备工作,赶快跑到了西安。我们就在西安的护城河边温谈了一个晚上。我认为,让路遥还是先离婚,再不要维持那个有名无实的家庭了。找一个陕北女孩,不识字最好,专门做饭,照顾他的生活。结果是因为他的女儿路远的问题,路遥又一次放弃了这次生存的机会。天明时,他对天长叹了一声:“命运啊,为什么对我这么不公平。”第二,我们就去医院查出了他吐血的病因。结果是十分可怕的。路遥必须停止工作,才能延续生命。但路遥是不惜生命也要完成《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写《平凡的世界》第三部时,路遥在感情和经济方面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有时长达半年没有一次性生活,自己作品里漂亮女人们是他最好的情人。他经常是一边流泪,一边写作,到了后来眼睛三天两头出毛病。有一天,我正在洛川县采访,路遥突然打电话到报社,让我速到榆林(《平凡的世界》第三部初稿是在榆林宾馆完成的),我以为他的身体出了新问题,赶快奔赴榆林,一进房子,他对我说田晓霞死了。我能理解他的这一选择,因为他活得太累了,太累了。非人般的劳动得到的全是苦难。路遥让我永远也不能给任何人说他的病因,我痛苦地在他面前放声大哭,这是我一生为数不多的掉泪。此时的人们,根本不知道陕西的一名作家就要走向生命的终点了。”

通观路遥的文学作品再结合他的人生情感遭遇,我们不难得出路遥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释放型”作家,这里所说的“释放型”指的是作家的写作心路大多以

自己的人生经历为核心,在写作的过程中或进行艺术加工时,会情不自禁地借助自己笔下的文字有意识或无意识地给主人公寄寓自己的人生经历和情感遭遇。这有别于纯粹以想象为内核,像吴承恩写《西游记》的创作方法迥异。 下面就我举一些简单的例子加以说明。

路遥坎坷的求学生涯,小说《在困难的日子里》已借助马建强的经历一表无遗,路遥在“文革”的生活岁月也借助他《惊心动魄的一幕》来释放。

那么路遥真实的爱情婚姻生活是如何流露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呢?这些无不体现作家对爱情婚姻生活的寄托与哀思。

上面提到路遥初恋失败,遭到意中人林琼抛弃,这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与郝红梅的故事如出一辙,所不同的只不过是一个是真真实实的现实生活,一个是对现实生活的艺术加工罢了。婚姻上,孙少安放弃有工作有文化的田润叶而选择不识字的贺秀莲,除了家境、身份和社会地位的差异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作家路遥对自己与林达婚姻生活的强烈反思后得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虽然田润叶深爱孙少安,但她并不知道自己爱的只不过是幼年时期的一个梦而已,事隔多年后,她和孙少安的差距其实是很远的了,生活中的孙少安并不是他想像中的孙少安。即使结合了,生活后出现的问题必然是层出不穷,最终只能使双方都伤痕累累。选择贺秀莲,这是明智的做法,是路遥对自己婚姻反思后附加在孙少安身上的理性选择。这也非空穴来风,路遥和林达就是最好的例子,个性强烈,有棱有角的路遥与其和所谓的知识女性(像林达)结婚,倒不如??就像路遥胞弟王天乐所说那样——我认为,让路遥还是先离婚,再不要维持那个有名无实的家庭了。找一个陕北女孩,不识字最好,专门做饭,照顾他的生活。结果是因为他的女儿路远的问题,路遥又一次放弃了这次生存的机会。

悲凉凄苦的生活经历,早早就夭折的初恋,百孔千疮的婚姻,在创作《平凡的世界》的路上艰难行走的路遥,感到异样的凄冷和孤单,漫漫的创作长路里,作家急需要一种力量来支撑和慰藉。这样孙少平和田晓霞的绝世恋情便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作家想象中的爱情——它纯洁、它善良;它不管社会地位的悬殊,也不论门当户对;它是一种完美的组合,更是一种心心相印的自然流泻。

在演绎这场爱情的旅程里,路遥采用的是写实与浪漫交融的手法,这既给人以真实感,又给人以想象感;让读者在真实与想象中品味着这既像朝阳般温煦又如晚霞般凄美的爱情故事。

路遥是忠于现实的,他知道自己演绎的理想爱情在现实生活中是不可能存在的,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爱情只能活在想象中,像海市蜃楼,可望而不可企及。最后狠下心来,安排了田晓霞的最后归属——让她在一次救人途中牺牲。

在写到田晓霞死时,路遥痛苦流涕。这是他情感归属和精神的寄托对象岿然倒塌后,体会到精神和生命的一种虚无。

通观路遥的文学作品再结合他的人生情感遭遇,我们不得不承认在《平凡的世界》里,孙少平和田晓霞凄美的爱情故事,是作家路遥在自己不幸的爱情婚姻生活下寻求的一种精神慰藉和情感解脱。孙氏兄弟在爱情婚姻上的追求和最后归属体现了路遥对爱情婚姻的探索和反思,孙、田绝美的爱情故事凸显作家爱情的坎坷和婚姻的不幸福。

主要参考文献:

魏 建、房福贤主编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专题研究 山东人民出版社出版

李建军编 《路遥十五年祭》 新世界出版社 2007年11月第1版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