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看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4:49:08 体裁作文
篇一: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题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印度洋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印尼在海啸中死亡人数超过16.6万人。据专家预测,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猛烈程度可能摇动地球轴心,令部分海岛出现移位。因此可能会永久性改变世界地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发生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B.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共处。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专家们能对地震、海啸及海岛的移位做出科学预测说明;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当试题还没有做完,考试时间仅有几分钟时,有的学生会想“糟糕!只剩下几分钟。”有的会想“还好,还有好几分钟”前者会使学生心情紧张,本会做的题,却做不出或作错,后者会使学生思考的效率提高。 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现象说明
A.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可能相同。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C.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
D.人们对同一现象的看法有可能不同。
4,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对同一事物应端正态度,统一认识。
B.看问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C.必须重视意识的决定作用。
D.看问题应尊重客观事实。
5,两种不同看法导致的不同结果表明;
A.物资决定意识。 B.意识能正确地反映事物。
C.不同意识的反作用不同。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信仰宗教。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实际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那个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 D.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会带动当地及有关地区的钢材、建材、交通等行业 的发展,并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共产生几百甚至几千亿元的扩张效果。
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实事求是地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规律客观性的观点。
8,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说明;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一切事物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人。
C.发展就是不断完善和改造自己。
D.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矛盾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1,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指出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这说明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2,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木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13,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
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看法)上一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世界是出充满矛盾的 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④运动和静止是相辅相成的。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清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含义是;
A.事物自身包含着对立关系。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D、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特点。
15,华佗“治之宜殊”的治病原则说明了;
A.只有坚持一点论,才能正确解决矛盾。
B.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解刨麻雀”“落一叶而知秋”等成语中的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这首诗包含
的哲理是;
A.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B.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
C.要抓住主要矛盾,抓中心,抓关键。
D.看问题要分清主流与支流。
18,“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体现了下列哲理;
A.外因在事物变化发展中不起作用。
B.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
C.外因是事物发展的主要原因。D.内因通过外因才能体现出来。
毛泽东说;“弹钢琴要十个指头都动作,不能有的动,有的不动。但是,十个指头都按下去,那也不成调子。要产生好的音乐,十个指头的动作要有节奏,要互相配合。”
据此回答19、20题
19,毛泽东的话包含的哲理是
A,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B,矛盾有主次之分。
C,矛盾双方地位、作用不同。D,事物之间是相互制约的。
20,根据毛泽东的教导,我们在做工作时;
A.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
B.要善于把握问题的本质与主流。
C.既要抓住主要矛盾,又不忽视次要矛盾。
D.必须坚持用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21,有个人吃了三个饼子依然觉得饿,于是他又买了一个,当他吃下时觉得肚
篇二: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题
高二政治第一学期期终考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印度洋发生大规模地震和海啸,印尼在海啸中死亡人数超过16.6万人。据专家预测,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猛烈程度可能摇动地球轴心,令部分海岛出现移位。因此可能会永久性改变世界地图。
根据以上材料回答1、2题
1,印度洋强地震、海啸的发生说明
A.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不受人类活动影响
B.自然界是客观的,它的存在与发展不依赖于人的意识。
C.人类与自然界能和谐共处。D、社会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2,专家们能对地震、海啸及海岛的移位做出科学预测说明;
A.意识能够决定物质 B.人的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人在自然界面前无能为力 D.自然界的存在与发展是客观的
当试题还没有做完,考试时间仅有几分钟时,有的学生会想“糟糕!只剩下几分钟。”有的会想“还好,还有好几分钟”前者会使学生心情紧张,本会做的题,却做不出或作错,后者会使学生思考的效率提高。 据此回答3、5题
3、上述现象说明
A.人们对不同事物的认识有可能相同。
B.人们对同一事物的认识都是不同的。
C.事物的客观性决定了人们的认识。
D.人们对同一现象的看法有可能不同。
4,上述现象给我们的启示是
A.对同一事物应端正态度,统一认识。
B.看问题应有良好的心理素质。C.必须重视意识的决定作用。
D.看问题应尊重客观事实。
5,两种不同看法导致的不同结果表明;
A.物资决定意识。 B.意识能正确地反映事物。
C.不同意识的反作用不同。D.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6,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
A.是否信仰宗教。 B.对意识能动作用的不同回答。
C.对物质和意识哪个是实际的本原即那个是第一性、那个是第二性的不同回答 。 D.对物质和意识关系问题的不同回答。
青藏铁路,南水北调等大型工程建设会带动当地及有关地区的钢材、建材、交通等行业 的发展,并解决一批人的就业问题,共产生几百甚至几千亿元的扩张效果。
据此回答7,8题。
7,上述材料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
A.实事求是地观点。 B.变化发展的观点。
C.普遍联系的观点。 D.规律客观性的观点。
8,从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
① 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②事物的联系是客观的、人们无法改变。③人们能够根据事物的固有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④事物的联系是人们创造的
A,①② B,①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9,“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这个成语说明;
A.发展就是事物的运动和变化。
B.一切事物都不是凝固不变的,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去看人。
C.发展就是不断完善和改造自己。
D.发展的实质是指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和变化。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据此回答10,11题。
10,上述诗句包含的哲学道理主要是;
A.要在对立中把握统一,统一中把握对立。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矛盾和事物是不可分的。
D.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11,王安石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黄庭坚指出王安石的修改是“点金成铁”这说明王安石;
A.只见对立,不见统一。 B、只见统一,不见对立。
C.只见相互依存,不见相互转化。
D.只见相互转化,不见相互依存。
12,一只桶边由长短不一的多块木板拼合而成的木桶,其容量只能取决于最低的那块木板。若要增加水桶容量,首先必须加高最低的那块木板,这说明;
A. 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条件。
B. 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
C. 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D. 整体和局部是相互依赖。不可分割的。
13,两位画家以“安静”为题,各画了一张画。一位画了一个湖,湖面平静,倒映着远山和湖边的花草,好像一面镜子;另一位画了一个激湍直泻的瀑布,旁边一棵小树,树上一鸟巢,巢里一只小鸟,小鸟在睡觉。后一位画家才真正理解安静的含义,因为他懂得;
①世界是出充满矛盾的 ②任何事物都包含既对立又统一的两个方面。③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④运动和静止是相辅相成的。
A、①②③④ B、②①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14,清人顾嗣协有一首《杂兴》诗说;“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其哲学含义是;
A.事物自身包含着对立关系。
B.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C.看问题既要全面,又要抓重点。D、不同事物具有不同特点。
15,华佗“治之宜殊”的治病原则说明了;
A.只有坚持一点论,才能正确解决矛盾。
B.只有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才能正确认识和解决矛盾。
C.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D.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16,“解刨麻雀”“落一叶而知秋”等成语中的哲学寓意是;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的辩证关系。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C,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
D,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
17,“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杜甫这首诗包含的哲理是;
A.要承认矛盾的客观性,正确对待矛盾。
篇三:高三理科寒假作业答案
高三寒假作业语文答案 第一天
一、诗歌鉴赏
参考答案
1、(1)奠定了词的情感基调。春风吹雨,残红满地,词一开始就给人以掩抑低回之感;接下来写风雨虽停,红日却已西沉,凄凉的氛围非但没有解除,反而又被抹上了一层暗淡的暮色。(2)末尾两句表现了词中人物思绪纷乱、无法排遣的愁情。是通过人物自身的动作来表现的。回身整理残棋并想续下,借以转移愁情,可又因心事重重,以致犹豫不决,落子迟缓。
【参考答案】
2、(1)梨花的淡白,柳的深青,这一对比,景色立刻就鲜活了;第二句的动态描写,满城飞舞的柳絮,春意之浓,春愁之深,跃然纸上。(对比,动态描写)(4分)(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感叹春光易逝,人生短促之愁情;或者以梨花自咏,寄予了自己清正坦荡的风骨。(结合具体诗句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B(虚与委蛇:指对人虚情假意,敷衍应付。B.萍飘蓬转:比喻远离家乡,在外漂泊。C.寅吃卯粮:比喻经济困难,收入不够支出,预先支用了以后的进项。D.胸无城府:形容待人接物坦率真诚,心口如
一。)
2.C(A.结构混乱,改成―还有城管人员执法过程中做法粗暴‖。 C.重复累赘。―达到‖―实现‖删除一个。
D.成分残缺,在―扩大‖后加―等问题‖。)
3.A(⑤承开头,①解释⑤,④承①,④③相连,⑥②相连)
4、【答案】①难道感恩就只是给父母洗脚吗?
②学校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
③“一刀切”的模式
④反而会使学生产生抵触情绪
⑤学校、家长和社会的共同努力
【解析】①处要注意前面的“质疑”一词,“质疑”什么?当然是将感恩片面地理解为给父母洗脚。②什么“无疑是正确的”呢?根据前一句话,是说对学生进行传统美德教育,这是从大处来说,结合这一语段的主要内容,就是指对学生进行感恩教育了。③“简单地”是指做法,“不少学校”都这样,感恩教育模式化了。④要注意前有“不但”,后面可接递进关系或跟上文意思相反或出乎预料的语句。⑤既然感恩教育“涉及到很多方面”,单靠学校一方就很难做得很好了,需要各方一起努力了。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
审题提示:―到达金字塔顶‖即意味着取得成功或目标实现;老鹰到达顶端,归功于它有一双矫健、敏捷的翅膀;蜗牛能到达顶端,则归功于它的吃苦耐劳和执著精神。
立意提示:(1) 、持之以恒的努力,能弥补先天的缺陷(着眼于蜗牛)
(2)、成功离不开超群的实力(着眼于老鹰)
(3)、如果你缺少优越的条件,你仍有成功的机会,只要你够勤奋而且有恒心;如果你拥有出众的天赋,也不排斥仍需要坚持不懈的毅力和勇气(着眼于老鹰和蜗牛)
参考标题:
(1)、 创业中的蜗牛精神(着眼于蜗牛)
(2)、 凡人想成功,该走蜗牛路(着眼于蜗牛)
(3)、 是只蜗牛又何妨(着眼于蜗牛)
(4)、 用坚持向成功挺进(着眼于蜗牛)
(5)、 成功源于对生命的执著(着眼于蜗牛)
(6)、 执著努力,打造成功的宝剑(着眼于蜗牛)
(7)、 超群的实力是成功的保证(着眼于老鹰) 第二天
诗歌鉴赏
1.(1)韦庄在诗中用虚实相生的方法来表现自己的感情。诗的首联先写―实‖,写自己―等闲挥袂‖―别家‖―客天涯‖的豪迈和潇洒;诗的第二联写―虚‖,虚写自己的―灯前一觉‖所做的梦。这―梦‖是―江南梦‖,即思家梦。诗人将离家的苦闷转入到梦境,以此寄寓自己现实中的困惑、矛盾和失意之情。末句再用―山月斜‖映衬自己的―惆怅‖和孤独,―斜月‖意象的加入,使诗人的感伤表露无遗。
(2).虽然两首诗都写到―灯前‖,但是,这两处―灯前‖所表达的诗人的感情是不同的。韦诗的 ―灯前‖透露出诗人的孤独与无奈。郭诗的―灯前笑说‖描写了渔人待客的热情,主客之间无拘无术、愉快交谈的生活情象,从而引出了下文渔人笑说的内容,用平易朴素的语言表达出艰辛人生中的诗意美。
2、(1) 风吹古木,声如落雨;月照平沙,似见寒霜。这两句诗运用新奇的比喻(视听结合,联想和想象),逼真而传神地写出了夏夜宁静清凉的风光。(3分。形式、内容、景物特点各1分)(2)①全诗以―夕‖字统领全篇。首联写海天茫茫,山川阔长,都是―夕‖中之景;颔联写―灯火‖―星河‖;颈联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这些景物都笼罩在月下―夕‖中;正因为身处―夕‖中的江楼,能够消暑,故尾联向朋友发出邀请,照应了题目中的―招客‖。 ②全诗以―望‖字统领全篇。首联写眺望的远景,山川壮阔而又高远;颔联写近景,万家灯火,映在水中的星河闪烁,都是俯瞰所见;颈联由上而下写风吹古木,月照平沙;而尾联则是―东望‖所感,向朋友发出消暑邀请。③说全诗以―夕望‖来统领全篇,亦可。(3分。3种答法选其一。结合四联逐一作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
1、C 解析:C惊世骇俗:指人的言行出奇,使世人惊骇;此处可以用―惊天动地‖。A薪火相传:古时候比喻形骸有尽而精神不灭;后人用来比喻学问和技艺代代相传。B. 说三道四:形容不负责任地胡乱议论。
D. ―美不胜收‖意为美好的东西太多,一时接受不完(看不过来),使用是恰当的。
2、A (C项―推进‖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搭配不当;B项句式杂糅,应去掉―作者之手‖;D项成分残缺,在―对这部‖前加―观众‖。)
3、C (解答此题,首先要注意题中横线前后的语句,由横线前的语句,可确定③紧承其后,由横线后的语句,可确定④在其前,由上述两点即可确定答案。)
4、答:巴黎之行让我对法国作家和诗人维克多?雨果有了更深的了解。他在著作权保护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促成了法国文学创作者的著作权保护机构——法国文学家协会的建立,促成了保护文学艺术作品著作权的国际公约——伯尔尼公约的制定。
解析:抓住句子主干并单列为一个分句,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句中的定语或状语。注意使用“润滑剂”——介词、副词和关联词。长句变短句要抓住最难于理解的成分,使变后的文段语序合理,意思明了,前后通顺。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审题立意提示:我们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有缺陷、有过错、对社会有一定危害性的人如失足青年、吸贩毒人员和各式各样的罪犯;也可以把―一棵有毒的树‖看作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尤其是文化现象。怎样对待这些人与物呢?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联想到我们学过的课文,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糟粕共存的现象早就作过精辟的阐述,即存其精华,去其糟粕。按照新型话题作文―抓其一点不顾其余‖的原则,我们可以只对其中一点立意。
参考标题:
1、 远离毒品,小心交友(着眼于第一种人)
2、 做人要有公德心(着眼于第二种人)
3、 归来吧,慈悲之心(着眼于第三种人) 4、 我们要有创新精神(着眼于第四种人)
5、 换个角度看问题(着眼于第四种人) 6、 成功之道:化腐朽为神奇(着眼于第四种人)
7、 答案是丰富多彩的(着眼于全部材料) 8、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着眼于全部材料)
第三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1).猿声
(2).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堪‖唱叹抒情诗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然‖,愁在人心。
2、【参考答案】
.(1)夏季,从诗中―青苔‖、―绿树‖、―昼梦‖及南风等意象可知。(2)―偷‖字显示了南风的顽皮,它仿佛有意要和它朋友开个玩笑,躲开诗人眼目,悄悄地溜进了诗人房间,与后面的―又翻书‖这一细节相辅成。―径‖是径直,直接的意思,突出了南风的急切爽直,正与―旧相识‖相应。两个词都用了拟人手法。 (3)―绿树无人昼梦余‖,可知新晴后,诗人在无人打扰的情况下,在白天恬然入梦;而后面的―唯有南风旧相识;偷开门户又翻书‖,把南风写得情趣二足饶有风趣,进一进烘托了作者久雨初晴后的闲适、清静,愉悦的心情。
二、语言文字运用
1.答案C(A―鳞次栉比‖指房屋多且有次序地排列。B 不合语境,―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优点是主要的,缺点是次要的,语义表达刚好相反。D―设身处地‖的意思是―设想自己处在别人的地位或境遇中‖,而句子的语境是要―到抗洪抢险第一线去‖,不是设想,因此此处不能用―设身处地‖,只能用―身临其境‖才妥当。)
2、A(B句中―万一‖和―若‖重复错误;C句中应为―针对……情况‖,所以应改为―针对国际原油步步攀升的情况‖;D句中应改为―组合独立创作的高品质词曲以及演唱中表现出的音乐天分和文化素养,很难让人相信这一歌唱组合成员平均年龄仅20岁。‖)
3、D
4.【解析】本题综合考查考生句式变换以及语言表达连贯、简明、得体、准确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如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语句通顺,不得照抄材料,每句不超过20个字,按照要求,才能得到理想的分数。
【答案示例】我们的祖先就开始采掘铜矿
这却一直没有得到考古发掘的证实
我国至迟在夏晚期就已经开始使用铜器了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第四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1)拟人,用典,虚实结合。
(2)怜惜花朵零落,衔花去修补彩绘的房梁上彩绘的花朵。抒发了惜花伤春、痛惜衰败的感情。
2、【参考答案】
(1).前半篇写的是山庄访隐图,后半篇写的是江村送别图。(大意对即可,各2分)
(2)、锦里先生是位头戴―乌角巾‖的山人(或隐者)(1分)。从―未全贫‖可看出他家境并不富裕,但他安贫乐道,很满足于这种朴素的田园生活(2分)。从―儿童喜‖、―鸟雀驯‖和―相送柴门‖等则可看出他耿介而不孤癖(1分),诚恳而又热情(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 选D项。 ―似是而非‖意为好像对,其实不对,用在A句中不合适;―人心所向‖褒义词,是指民众所拥护的,用于肯定性的事件。―以暴易暴‖是贬义词,用来指警察对付流氓不合适;―登堂入室‖指由浅入深,逐步取得较高的成就,用在这里很恰当。
2.D(A―塑造和影响‖应改为―影响和塑造‖,语序不当带来逻辑关系不清。B―尽管穆雷‖应改为―穆雷尽管‖,
语序不当。C―购房者‖应改为―购房需求‖,搭配不当。)
3.B(―本是‖呼应―现在‖,可以确定③是排序的首句,这样可以排除AD两个选项。BC两个选项的区别在于⑥的位置的不同,①②的衔接有些突兀,改为①⑥衔接则更为合理,①讲―书法在中国文化中占有很重要的位置‖,⑥句是其―重要的位置‖具体阐述,而⑥句也统领②⑤两句,和④句呼应构成局部的―总一分一总‖结构形式,故选择B选项。)
4.【解析】本题考查考生仿写句式的能力。
【方法点拨】作答本题注意要求,要选用一个对象,使用到拟人修辞,句式和原句相同。在仿写时注意拟人要用词贴切,体现出拟人的特点,内容上要合理通顺,所选话题要相关,如梅花、昙花都属植物。
【答案示例】
蚂蚁用弱小身躯扛起生命的重量,那是在启迪我们:弱小并不可怕。
蜜蜂在风吹雨淋中勤奋采蜜,那是在告诉我们:人生需要勤奋。
三、作文身体立意及素材积累
1、
译文:猫头鹰遇见了斑鸠,斑鸠问它:―你要到哪儿去呀?‖ 猫头鹰说:―我准备搬到东边去。‖ 斑鸠问:―为什么呢?‖ 猫头鹰说:―村里人都讨厌我的叫声,因此我想搬到东边去。‖斑鸠说:―你改变叫声,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变叫声,即使搬到东边去,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你。‖
(结果)枭搬到东边村里人照样讨厌 (原因)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立意:与其改变环境,不如改变自己 、治标不如治本、 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还要找到完善自我的恰当的方法、赢得社会认同,在于完善自己。 第五天
一、诗歌鉴赏
1、答案示例
(1).―番腾妆束闹苏堤‖,人们在苏堤上装束鲜艳,翻腾热闹,想要留住春天,表达了留春之意;―凌波寸不移‖写观景的女子看到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无法移步,表达了伤春之情;―三三两两叫船儿‖,写雨后春去,人们也纷纷叫船归家,表现了对春归的黯然心伤和无可奈何。
(2). ―清明寒食不多时,香红渐渐稀‖写清明寒食时的鲜花凋谢的暮春总体景色,人们闹苏堤总写游苏堤的人,是―面‖;花在雨中褪色,柳絮落在地上沾了泥,这些都是暮春中的一个个细节场面,是点。女子驻足不行,人们陆续叫船回家,也是点。点面结合,描写了苏堤的春暮之景。
2、【参考答案】
(1).壮美、壮阔、开阔等,秀丽、秀美、柔美等(答对一点得1分)、
(2).①本曲开篇便极力展现春天的美景,但当低下头来细想时才发现这一切都和自己形成了对比,乐景写哀情,更触发了他的思念之情、离愁之苦。②前面的―渡口‖―江口‖已透出别情,渡口、江口古来就是送别的场所(王献之就是在秦淮河渡口一别爱妾桃叶,白居易也有―浔言江头夜送客‖的诗句。)(一点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B
B、―鸟枪换炮‖形容情况或条件有很大的好转。
A、―当务之急‖指当前急切要办的事,和前面的―当前‖重复。
C、―耳濡目染‖ 指不知不觉受到影响,可改为―耳闻目睹‖。
D、使用范围错误,―紧锣密鼓‖比喻正式或公开活动前的紧张的舆论准备。
2题A
B项成分赘余,应删去―于‖,―增多‖与―风险‖搭配不当,应将―增多‖改为―增加‖。
C项不合逻辑,应把―不仅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而且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改为―不仅让多名无辜孩子的生命离我们远去,而且让一个个家庭支离破碎‖。
D―过高‖与―奢‖语义重复。
3. B 本语段阐述―国学‖的定义和涵盖的范围。③④句先从正反两方面限定―国学‖的范围,③句―中国传统的学术文化‖与前句―我国传统的学术文化‖相呼应;②句用―只要……就……‖的句式紧承―这样理解‖;⑤句
举例说明;①句中的―凡是‖紧承前句的―依此类推‖并和后句的―包罗万象‖相呼应。
4.水是很多物质的溶剂 才能被植物吸收 没有水就没有植物的生命
三、作文审题训练及素材积累
1、
弓为什么会断?原因在于猎人完全根据个人喜好、过分看中了弓的外表。
参考立意:①人们往往凭自己的主观好恶来判断或行动,结果却往往适得其反;②重外表而轻内在,将会贻害无穷;③任何事物都会有残缺,不必事事苛求完美 第六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1)强调了―山‖在作者生活中无处不在;突出了作者的生活充满自然情趣;作者山居生活的自乐之情得到了充分的表现。(意思对即可。)
(2)(第一问)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第二问)反衬出山间的幽静。(意思对即可。)
2、【参考答案】
(1)、洁白的天地 梅妻鹤子 借代
(2)、梅花傲雪而开,幽独闲静,是一种人格和情操的象征,在作者心目中,梅已成为一位知己,一种心灵的慰藉和寄托。(1分)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正表达了自己对高洁品格的景仰和追求。(2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
1.B【解析】A: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情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B:原指坐着议论政事,后泛指空谈大道理。贬义。符合语境。
C:考―罪不容诛‖与―罚不当罪‖的区别。应替换为―罪不容诛‖
D:考感情色彩。舞文弄墨:贬义。原指歪曲法律条文作弊。现也指玩弄文字技巧。
2、A【解析】B:―展出羌雕、羌绣和极具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作品‖呈包含关系,并列不当
C:―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目标‖动宾搭配不当D:关联词的位置不当
3、①吸收水分和吸取养料 ②固定植株的位置 ③之所以称其为假根
三、作文审题立意及素材积累
1、材料中―假使你有两块面包,你得用一块去换一朵水仙花‖是一个比喻,富有含义。
―面包‖是用来吃的,维持身体的需要。拥有面包,就是有一定的物质生活;
―水仙‖是用来看的,让人精神愉悦。拥有水仙,就是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①为什么―用一块而不是两块去换‖?这说明物质生活是精神生活的基础。
②吃一块面包,用另一块去换水仙,这说明人在拥有了一定的物质生活后,还要有高质量的精神生活,即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结合语段中的问题,我们发现材料还是侧重第二层意思—在满足了一定的物质生活之后,一定要有精神生活.
写作是无论从哪个角度切入,都应落到―面包‖即―物质生活‖ ﹑―水仙花‖即―精神生活‖上。 第七天
诗歌鉴赏
1、参考答案
作者简介
万树(1630-1688),字红友,一字花农,号山翁、山农,明常州府宜兴(今江苏宜兴县)人。他才思敏捷,学识明达,工词善曲,不仅是词学家,而且是著名戏曲文学作家。万树少年时即遭变乱,嗣后家境清寒,长期飘泊四方,历在山西、陕西一带游历。清顺治年间以监生游学北京,未得官而归。康熙年间入两广总督吴兴祚幕府作幕僚,一切奏议皆由其执笔,闲暇时作剧供吴家伶人演出。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终以怀才不遇,忧郁积劳成疾,拜辞吴兴祚回乡,不幸病死于广西江舟旅途中,终年仅58岁。
篇四:最新哲理思辨类材料作文9题 (1)
善与恶
韩非子说,“车匠造好车子,就希望别人富贵;棺材匠做好棺材,就希望别人早死。并不是车匠仁慈而棺材匠狠毒;别人不富贵,车子就卖不掉;别人不死,棺材就没人买。
韩非子这番话你是否认同?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有没有关系?是什么样的关系呢?请结合你的经历、感受、体验、思考等写一篇文章,你可以讲述故事,抒发情感,也可以发表议论。
要求: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②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不得少于800字。⑤不得抄袭、套作。
这个材料作文要抓住关键句—— “一个人的自身利益和他内心的善恶”,思考灵魂的善恶给自己、他人、社会产生的影响。莎士比亚说“善良的心底,就是黄金”,夸美纽斯也曾指出“一颗善良的心就是一席永恒的筵席”。不错的,人生若无善良,生命便失去光彩,灵魂便走向枯萎;社会若无善良,社会便处处成为荒芜的沙漠,人间便处处是凄寒的严冬。善良让人性闪光,让人格伟大,让社会和谐,让世界温馨。
一个人品质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是由这个人的行为决定的。如果一个人不断“行善”——做好事,随着量的积累,必然“成仁”——成为一个好人,最终受人敬重,得到好的结果;如果一个人不断“作恶”——干坏事,随着量的积聚,必然“灭身”——成为一个坏人,甚至落得身败名裂。
古之孔圣人说过:“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们务必要把这项任务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多做“积善成仁”的事。只要联系实际,展开来写,就能写出好文章。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对比的行为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善与恶的作用来选材,突出善与恶给个人、他人与社会带来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
豆与萁
曹植的《七步诗》“煮豆燃豆萁,漉豉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广为人知,郭沫若曾仿拟曹诗写成《反七步诗》:“煮豆燃豆萁,豆熟萁已灰。熟者席上珍,灰作田上肥。不为同根生,缘何甘自毁?”曹植用“豆与萁”来比喻手足相残,
郭沫若则认为,若站在豆的一面,“可以感到萁的煎迫未免过火”,但若站在萁的一面,“又是富于牺牲精神的表现”。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只要认真阅读所给材料,抓住材料中的关键语句进行分析,就能化难为易了。材料中曹植的《七步诗》“广为人知”,便点出了是一种传统的认识法。而郭沫若的《反七步诗》“若站在豆的一面”和“若站在萁的一面”等语句,则运用了逆向思维,说明看问题应从不同的角度入手,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这样一分析,就不难确定出所给材料的主要意思:1、对待事物可有不同的看法;2、看问题的角度不同,答案也会不同;3、不能用传统的眼光看待问题等等。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逆向思维的作用来选材,突出从不同角度看问题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作用。
没有哪项成功与进步,能离得开质疑与批判。没有理性的批判性思维,一个人往往就无法拥有独立的思考能力、拥有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但是极端的批判思维,往往会带来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其实,许多事情不是那种非此即彼、非友即敌的关系。基于尊重和通识的理性的判断、客观的分析和均衡的观点,往往可以让人们避免从赞扬的极端走到了批判的极端。
理性的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甚至可能会是一种体现某种爱的批判。邹忌讽齐王纳谏如此,欧阳修谈论唐
朝纵囚如此,张思先提醒宋太祖食言亦如此。
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据此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以《温柔的批判》为题,立意合理,角度自选。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800字。
阅读所给材料,我们不难发现这则材料的核心是“理性的批判”、“温柔的批判”、“建设性的批判”、“爱的批判”。
批判就像一把双刃剑,用好了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用不好就会起反作用。 温柔的批判是一种生活的艺术,人们处理问题时的艺术。批判时应当含蓄,而不能直接,含蓄则使人易于接受,从而达到批判的目的。如邹忌由此及彼推论出“王之蔽甚矣”,从而成功达到批判的目的。
学会如何批判与人生的知识、修养有很大关系,因此我们应该不断培养独立的思考能力、独特的分析说服力,同时克制自己急躁的情绪、极端的言行。只有这样,批判才是尊重与爱的表现,也才能达到真正的效果。
理性的批判,既能激发一个人灵魂深处的自省和自救,又能让他在自我悔悟的过程中得到升华。温柔的批判就像加了糖的咖啡,更容易让人接受。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温柔的批判”的作用来选材,突出理性的、委婉的批判在人们的生活中重要的作用。
晏子智批景公
战国时期的齐景公,喜好狩猎,酷爱饲养能够捕捉野兔的老鹰。一天,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飞跑了,齐景公大发雷霆,命令将烛邹推出斩首。晏子获悉此事,急忙上殿奏禀齐景公:“烛邹有三大罪状,哪能这么轻易就杀了?待我公布完他的罪状后再处死吧!”齐景公点头同意。晏子指着烛邹说道:“烛邹,你为大王养鹰,却让鹰飞了,这是你的第一条罪状;你使得大王为了鸟的缘故而杀人,这是你的第二条罪状;把你杀了会让天下人认为大王重鸟轻人,这是你的第三条罪状。好啦!大王,请处死他吧。”齐景公满脸通红,半晌才说:“不杀他了,我明白你的话了。”
素材点拨:晏子含蓄委婉的批判方式既没有使君王难堪,又替烛邹说了情,这是一种温柔的批评。有时候,因被批判对象身份的特殊性,当我们不便进行直接的批判时,可采用借彼批此的手法,含蓄蕴藉,在不伤害被批判者自尊心的前提下,让其自我感悟,自纠其错,从而达到批判的最佳效果。
温柔的批判
冯雪梅
日本政府罔顾历史,非法“购买”钓鱼岛,公然侵犯中国领土主权,激起中国民众的愤怒和不满。一段时间来,我国不少城市都爆发了针对日本的示威游行。从不断更新的微博中可以看到这些抗议活动的进展,然而,我们需要反思的是,在表达爱国热情的同时,如何能做到冷静克制、保持理性批判。(由新闻事件引出中心论点“保持理性批判”。)
被掀翻的汽车、冒烟的街道、暴戾的表情——当日本媒体幸灾乐祸地称中国抗日陷入“暴徒化”,并预测会给中国社会带来动荡时,“非理性”的批判,正中以石原慎太郎为代表的日本右翼势力的“下怀”。
泄愤式的批判,保卫不了钓鱼岛,更保卫不了国家利益、民族尊严。失去了对法律底线的恪守,激情会使人变成恶魔。“义愤填膺”地打砸同胞的汽车、“同仇敌忾”地围攻在华日本人、吃霸王餐、抢劫店铺??这些暴行,跟爱国毫不沾边。
砸车,损害的是公民的个人财产;袭击日餐店,累及无辜;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也让国货一并受损。在全球化之下,各国的经济已经彼此渗透融合,不由分说地抵制,很可能导致“玉石俱焚”。 (反面从不同角度分析“非理性批判”的恶果,发人警醒。)
爱国和害国,有时只有一步之遥,理性是二者的分界线。钓鱼岛之争以及中日关系,错综复杂,绝非“匹夫之勇”所能了断。愤怒和冲动,不是解决问题之道。保持理性,才能应对复杂的局面,才能获得支持和尊重。而一旦偏离了理性,再理直气壮的诉求,也会在“闹剧”中化为乌有。以此来审视此次游行,在谴责一些暴力行为的同时,也应向那些理性的批判者致敬。
爱国,不是喊喊口号,图一时之快,国与国之间的利益之争,最终是综合国力的较量。
让我们记住一个年轻人的话。他说:我们要不买那个岛国的东西,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货,我们在各行各业都要比它做得好,我们的官员,比他们的廉洁;我们的街道,比他们的干净;我们的桥,比他们的结实;我们的年轻人,比他们更有未来,更有希望。(提出“理性批判”的具体建议,突出现实针对性。)
这才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的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 佳作点评:
这篇文章属于时事评论。作者先分析驳斥了打砸抢烧之举的有失理性,然后从正面阐述理性批判的具体行为及其意义,最后以总结性的语句“这才是有独立的思考能力、独到的思想见解、独特的分析说服力的批判,是一种巧妙的批判,是一种温柔的批判,是一种建设性的批判,是一种基于希望的批判”升华观点。其观点态度之冷静,阐述之有据,思维之有序,体现出出色的分析思辨能力。
坚持与改变
我们常说人必须执著于理想,我们赞美“数十年如一日”的毅力与恒心,也常激励人们为了那“一朝功名”的目标,必须能够坚忍“十年寒窗”的寂寞与辛苦,我们一直生活在种种的执著之中。
而大自然是不执著的。天空里的水汽积聚多,云便成形;风吹过来了,云便飘动,变幻着各种不同的样子;风大了,云便消散无踪,一切的变化都顺应自然,毫不坚持某一种形态。因为不坚持,天空的云才能展现万般风貌;因为不留恋,树木才有春天的新生。
要求:①所写内容必须在这个材料范围之内。②立意自定。③文体自选。④题目自拟。⑤不少于800字。⑥不得抄袭。
这是一个辩证性的材料,关键词是“执著”与“不执著”。由材料第二段“而”我们可以看出前后两段是转折关系,所以重心应落在“不执著”上。可从以下角度立意:
论证角度1:顺应自然,不坚持某一固定形态。
云随风而动,叶依季而落,水因地而流。顺其自然,不仅是大自然的规律,也是可贵的人生哲学,是一种心境,是寻求生命的平衡,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对生活的感悟,是一种洒脱的心态,是一种豁达的生活观。
论证角度2:学会变通,智慧地生活。
云的变化,成就了姿态万千;叶的变化,成就了春天再生;人生也应适时而变。变通是山穷水复时的柳岸花明;变通是苍云遮天后的拔云见日,更是满山池沼中的一泓清泉。在我们茫茫征途中,无论路途多么艰险,前程多么遥远,只要我们鼓足风帆,把持着变通的船桨,也能乘风破浪,驶向理想的彼岸。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也可以从执著与不执著的作用来选材,但无论从执著,还是从不执著上,都应该突出执著或不执著给人的成功带来的深刻影响。
通子与执子
艾子游于郊外,弟子通、执二子从焉,渴甚,使执子乞浆于田舍。有老父映门观
书,执子揖而请,老父指卷中“真”字问曰:“识此字,馈汝浆。”执子曰:“‘真’字也。”父怒不与,执子反以告。艾子曰:“执也未达,通也当往。”通子见父,父如前示之。通子曰:“此‘直入’两字也。”父喜,出家酿之美者与之,艾子饮而甘之,曰:“通也智哉!使复如执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明·陆灼《艾子后语》
素材点拨:执子缺少变通,“不识时务”,难免在现实生活中处处碰壁,而通子会“审时度势”,以退为进,相应会活的潇洒轻松许多。世界瞬息万变,转眼日新月异,忙碌的现代人,只有学会不留恋过往成就,敢于尝试新角色,眼光长远才能立足于这个纷繁的社会,这个素材适合从正面去论证这个观点。
执著与变通
执著是《孙子兵法》“以不变应万变”的冷静,变通是《易经》“穷则变,变则通”的智慧。生活中的事物不会总是一成不变的。正如艾子所说的:“通也智哉,使复如执子之认真,一勺水吾将不得吞矣”。因此,我们要在执著中学会变通,让变通来实现执著。
只有执著的人生是单调而清苦的,守得云开见月明的日子遥遥无期。飞蛾扑火,九死一生,在光与热将对生命顶礼膜拜的灵魂吞噬后,留给我们的,除了可敬,还有什么?蜂死瓶底,气竭力尽,在冷笑的透明魔鬼将“执著”的信仰捏个粉碎之后,留给我们的,除了感喟,还有什么?没有变通的执著,是作茧自缚,自关成功的门。(两个反问,气势非凡,突出“变通”的重要性。)
只有变通的人生是摇摆蹉跎的,碌碌一生是必然结果。项羽,纵然是一代霸王,也终为莽夫之名,有勇无谋,学习、学剑、学兵法,只知道变通却不知道执著,终在四面楚歌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留给我们的,除了惋惜,还有什么?没有执著的变通着,必然是失败的。
执著是变通的前提,变通是执著的途径。三国中的曹操刺董卓,他执著,但也懂得变通。一旦刺杀败露立刻改口献刀,他了解此条,霸业都需要生命,保命要紧。他的变通有执著的强硬,更有人生的睿智。这样的智慧将会使你的执著锦上添花,才会有更加执著的下一步,执著与变通才会铸就辉煌。(辩证地分析“执著”与“变通”的关系。)
生命的长途中有平坦的大道,也有崎岖的小路;有春光明媚万紫千红,也有寒风凛凛万木枯萎。在生命的寒冬里,让我们把执著与变通结合起来。勾践之国,这对一国之君来说无疑是奇耻大辱,他的执著是复国,他的变通是委身吴国。几年辛苦,几年苦计,草席上酝酿出他的复国大业,他成功了。他的人生是执著与变通的最好证明。学会执著与变通,终会走向成功。
执著与变通是一种武器,可以使将士在战场上得胜;执著与变通是一剂良药,可以使商人在商场上战胜危机;执著与变通是一抹彩虹,可以为学生的学业添上一缕光辉!为了未来,执著吧!变通吧!(比喻、排比的运用,使观点更生动,气势更强烈。)
佳作点评:
文章立意“执著是变通的前提,变通是执著的途径”充满辩证色彩。先论“只有执著的人生是单调而清苦的”,再论“只有变通的人生是摇摆蹉跎的”,又论“执著是变通的前提,变通是执著的途径”,最后论“应学会结合执著与变通”,结构严谨。论据丰富,运用反问、比喻、排比,语言有文采,论证又很有力。
为“瓦全”又何妨
中国人敬仰并倡导那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或许是一种精神洁癖,能实践者固然让人敬佩,但“瓦全”者未必就让人生厌。勾践卧薪尝胆、韩信曾受胯下之辱、蔡锷在八大胡同厮混,都让人津津乐道。所以,一个人你是瓦全还是玉碎,关键是不要被凌辱的重荷压断了自己的脊梁骨,挤走了自己的良心与骨气。
请根据以上材料,联系生活实际,引出一个合适的话题,自定立意,自选文体,
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名师·阅卷详解】
这个材料的关键句在“一个人你是瓦全还是玉碎,关键是不要被凌辱的重荷压断了自己的脊梁骨,挤走了自己的良心与骨气”,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玉碎是为维护尊严,是坚守正义的表现”、“瓦全也是为了将以有为,是一种人生的智慧”等观点。“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是一种豪壮的气节,为了个人与民族的尊严而视死如归,人头可以落地,脊梁依然坚挺。但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往往让我们感到无限遗憾与惋惜,如项王的乌江自刻、屈子的泪罗投江。为瓦全又何妨呢?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拿着鸡蛋去碰石头,是莽夫的表现,并不是英雄。生命在,哪怕面临绝境,我们依然可以“将以有为”,拯救危亡中的民族、破灭中的理想,这不也是一种责任与骨气吗?
【素材·论据方向】
选材标准:可以选用具体的故事来展开文章,分析“宁为玉碎”或者“宁为瓦全”对人生及社会的重要意义。
文天祥: 隐忍以行
文天祥遭受扣押,被驱北上,不以“使者”对待,本来“分当引决”,而他却“隐忍以行”,并非贪生怕死,而是为实现救国之“志”,“将以有为也”。死是为了报国,生也是为了救国。到了京口,文天祥“得间奔真州”。当时的皇帝和朝廷大员们投降的投降,退隐的退隐,而文天样为了“将以有为”,千方百计逃出来。他一到真州,就把在元方窥探到的元军虚实写信“告东西二阃’,想促使淮东制置使李庭芝、淮西制置使夏贵和真州守将苗再成三方联合,一举而使南宋“中兴”。
素材点拨:古人云:“杀身成仁易,隐忍受辱难。”“引决”容易,但于国无补。为了“将以有为”,文天祥“隐忍以行”,深刻的表达了他饱含辛酸、忧国忧民的情怀。
宁为瓦全,不为玉碎
我不知前人是以何种气节在一次次朝代更迭、江山易主之时手蘸鲜血写下“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壮语豪言的;只是每次看到项王的乌江自刎,屈子的汨罗投江都感到无限遗憾与惋惜。“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只是他们血染长河体面的一个借口,让他们可以微笑着、微笑着作为气节一词的代言人千古流芳。但这并不能掩饰他们不敢目睹民族之灭亡、理想之破灭,不敢重振旗鼓去颠覆现状、重整河山的逃避心理。(“反弹琵琶”,观点新颖。)
屈原和项羽,说来奇怪,似乎历史老人也觉得他们的事迹不太光彩,而隐匿了他们的名字屈平和项籍,以字“原”和“羽”为后人所知。相比于他们,我更喜欢看到以真名闻名于千古的勾践,他身着短褐,卧薪尝胆的光荣经历对我来说远比屈原的“怀石赴水”和项羽的“霸王别姬”来得更有人情味,更令人感动。
千年前的暮秋,落日熔金,乌骓哀鸣,美人垂泪。本可以成为成败转折的乌江终成了霸王的坟墓,只是因为他自负地以为天要亡他,便不理睬江东子弟的多才俊,便膜拜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箴言,对着自己,而不是敌人,举起了死亡的屠刀。
屈原说:“夫清白之死直兮,故前圣之所厚。”一清一直,脆生生的断送了多少弯弯腰受点辱就能重铸河山的伟人和伟业?一个厚字,又熄灭了多少豪杰不能为一却难能有二的灵魂爝焰?
我以为,仅为如玉的清白断送生命,留下个死亡的尊严,虽豪壮,却绝不足取。他们的坚贞气节固然值得尊敬,可我尊敬的只是他们求死的勇气,却不会忘记纪念那些为了更加远大的理想和目标含诟忍辱的活着、宁为瓦全不为玉碎的人。(辩证分析,观点一分为二,但又有所侧重。)
两千年前被迫屈膝投降的勾践,短褐穿结,箪瓢屡空。萧索的额暴露在寒风中,黑黄精瘦,青筋突起。他没想过他护身的匕首只要一抖插进自己的心窝就可以一了百
篇五: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11月)
06届高三政治第三次月考政治试题(11月)(卷一)
命题人:黄云昌 审核人:王彦
一、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每题2分,共48分。)
1、“十一五”规划建议提出,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地区,要继续发挥对内地经济发展的带动和辐射作用,加强区内城市的分工协作和优势互补,增强城市群的整体竞争力。这里蕴涵的哲理是
A、 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因果链条之中 B、人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发展C、部分性能状态会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D、部
分是整体中的部分
2、长期以来,出于政治、经济方面的考虑,前9届全运会一直由京、沪、粤轮办,从十运会开始,全运会由指定举办形式改为国际流行的申办制度,全运会也因此走向了市场。全运会西移可以减弱所谓的“东道主现象”,增加东西部的融合与和谐发展,扩大中国体育资源和体育人口,这绝对是一举多得的“共赢”之举。从十运会开始,全运会由指定举办形式改为国际流行的申办制度,全运会也因此走向了市场。这句话说明:( )
A、事物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C、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D、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
3、全运会西移是一举多得的“共赢”之举这蕴涵的哲理是( )
A、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B、意识具有能动性C、矛盾就是对立统一D、宇宙中一切事物都有其运动、变化、发展过程
4、“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句诗反映的哲理是( )
A、人们对同一事物不可能有相同的反映B、山的形态、高度因人们观察它的位置不同而变化
C、意识不能正确的反映物质D、人们对同一事物的反映因立场、观点、方法不同而不同
5、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瞬息万变。他拒绝给事物以名称,主张对客观事物“什么都不能说”。其错误在于
A、否定了事物的客观性 B、夸大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C、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 D、割裂了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6、2001年8月31日,我国第一个国家生态工业园在广西贵港市正式建立。它采取一种循环经济模式,形成两条工业生态链:
甘蔗制糖--制糖废料制造酒精--酒精废液制造有机复合肥;甘蔗制糖--蔗渣造纸--黑液碱回收。从哲学上看,这表明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整体和部分不可分割 D、新事物必定战胜旧事物
7、庖丁解牛,游刃有余;拔苗助长,苗枯田荒。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A、现象是规律的外在表现形式 B、人在规律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C、尊重规律是取得成功的基础 D、解放思想是取得成功的条件
8、现实的发展给我们提出了许多新的重大理论问题,所以我们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应当是 ①自觉把思想认识从教条主义的观念中解放出来②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不动摇③根据实践的发展,在坚持中发展④一切行为和认识都以马克思主义经典为根本出发点⑤客观符合主观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⑤ D、①④⑤
9、“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此事古难全”,这说明①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有规律的②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会遵循同样的规律③自然界和社会规律都是古今不变的④自然界和社会现象都是循环的
A、①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10、科学家不断培育良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某些作物品种在种植几年后,其品性会逐渐退化,由此导致其产量降低,抗病虫害的能力下降。这表明发展是:( )
A、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B、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结果
C、事物内部矛盾作用的结果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的过程
材料:邓小平同志曾经强调指出:“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是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成功,这方面我们有过不少教训。”根据下列要求回答11---12题。
11、从唯物论的角度看,不能照搬照抄别国经验、别国模式,是因为( )
A、物质和运动不可分离 B、别国经验不一定是从实际出发
C、主观和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和历史的统一 D、意识依赖于物质
12、从辩证法的角度看,无论是革命还是建设都要学习和借鉴别国的经验,这是因为(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具体的、有条件的B、看问题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D、外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决定性条件
13、澳大利亚有几千万头牛,每天排出的几亿堆牛粪不仅要覆盖成百万亩草场,而且还滋生苍蝇,更是害上加害。蜣螂则是清除牛粪的能手,为此,澳大利亚从我国引进了大批蜣螂。上述材料主要说明:( )
A、人们根据事物之间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有利的联系B、事物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C、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取代旧事物D、规律是客观存在的
14、仲由问孔子:“听了就去干吗?”孔子答:“不能。”冉求也问孔子:“听了就去干吗?”孔子答:“干吧!”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同一个问题回答不一样?”孔子说:“冉求很畏缩,我要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我要约束他。”这个故事说明的哲学道理是
A.事物的发展是由内部矛盾决定的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有机统一
C.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D.对不同的人应采取完全不同的态度
材料:自1999年底我国第一艘载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升空以来,我国几代航天人舍家为国、日夜奋战、团结协作,在2003年10月15日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送入太空,2005年10月17日,“神舟六号”又载着两名航天员顺利完成航天科研,使我国的航天事业跻身世界强国的行列。据此回答15---16题。
15、从“神舟一号”到“神舟六号”我国载人飞船,在我国航天工作者的努力下一次次成功发射,究其原因主要是( )
A、我国航天人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按规律办事的结果
B、意识对事物的发展起促进作用C、规律是客观的 D、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
16、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飞天梦,我国几代航天人舍家为国、团结协作,在不懈的努力下终于实现了这一梦想。从唯物论角度分析,这体现了( )
A、世界上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B、意识的能动作用是客观的C、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17、与“一着不慎,满盘皆输”所蕴涵哲理相同的是( )
A、人定胜天 B、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C、一个和尚挑水喝,两个和尚抬水喝,三个和尚没水喝 D、天下事无独必有对
18、下列选项中,反映矛盾同一性道理的俗语是
A.不见高山,不显平川
C.不是鱼死,就是网破 B.牵牛要牵牛鼻子 D.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材料:“十五”期间,必须坚持把结构调整作为主线,要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地区结构,特别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只有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切实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据此回答19---20题
19、“要把产业结构调整作为关键”体现的哲学道理( )
A、抓主要矛盾 B、抓矛盾的主要方面C、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20、“只有把经济结构调整好,才能扩大国内需求,增加有效供给,也才能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这主要体现了( )
A、把握因果联系,是搞好科研的前提 B、部分有序、合理、优化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功能就会大于部分之和C、整体处于决定和统帅地位 D、没有整体也无所谓部分
21、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国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成效。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预计2004年全年经济增长 8 %;外贸总额可望超过1.1万亿美元,列世界第 4 大贸易国。
A、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B、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 C、正确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D、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22、《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蕴涵的哲理是:①从实际出发②全面看问题③唯物论与辩证法是统一的④主要矛盾决定事物性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3、清代著名画家郑板桥在《题画》中说:“其实胸中有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强调“意在笔先”、“趣在法外”。这说明
A、绘画创作不遵循认识的一般规律 B、并非所有的意识都是由客观存在决定的 C、艺术创作只凭主观虚构 D、艺术创作有其特有的规律
24、2005年10月8日,巴基斯坦、阿富汗、印度北部地区发生强烈地震,巴地震遇难人数可能升至10万。人们现在还不能
准确地预测地震发生的时间、地点和强度。这说明:
A.人的认识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预测地震的发生B.有些自然规律是无法掌握的
C.如果掌握了地震的规律,就可以防止地震的发生
D.科学的预见离不开对于客观规律的掌握
二、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一项是符合题意的。错选、多选,少选该题不给分;(共9小题,每小题3分,共27分)
25、“瘦西湖是扬州的风景区,它利用自然的地形,加以人工的整理,由很多小圆形成一个整体,其中有分有合,有主有从,互相‘因借’,虽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尤其是摹仿他处不落因袭,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在我国古典园林中别具一格。由此可见造园虽有法而无式,如果我们能掌握“因地制宜’与‘借景’等原则,那么高岗低坡,花庭水榭,随宜安排,皆有法度可循,而风花雪月自然光景常新了。”
据此回答25~26题。
25、瘦西湖之所以“范围不大,而景物无穷”、“处处显示出自己的面貌”,是因为园林艺术家
A、 注意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
B、 注意在处理局部的风景时照顾到园林的整体风格
C、 注意系统中不同景点之间的互相呼应D、把握好发展的实质
26、造园艺术中的“借景”原则生动地体现了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B.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C.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的原理D.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辩证关系的原理
27、“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国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都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根本转变,沉重的人口负担还没有转化为人力资源的优势。”这段话体现了:
A.一切从实际出发 B.实事求是 C.矛盾分析的方法 D.两点论、两分法
28、“心急吃不了热汤圆”,这句话告诉我们的哲理是( )
A、 规律是客观的 B、 物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