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此曲只应天上有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5:53 体裁作文
此曲只应天上有体裁作文

篇一:此曲只应天上有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五河三中初三(10)班 刘敏

夏影重叠,树荫扑天盖地地砸向窗棂;寒蝉鸣泣,凄厉尖锐,仿佛挣脱命运的线一般交错横乱。

我斜斜地倚在窗口,发梢在指尖缠绕,泛尽一抹金黄。桌前摆着古筝,散着檀木的幽香。记得儿时被母亲送去学琴,老师惊喜地捧着我的小手说这真是块学琴的好料。我好奇地拨动琴弦,指尖轻柔,怕弄坏了这神物。

多少年过去,昔日的喜悦早已全然消逝,为了越来越高等级的考试早已茫然忘却了当初的美好,也早已倦怠了此般生活。失去了所谓“乐感”,为了奏出新

此曲只应天上有

曲,早已绞尽脑汁。

冥冥中,身旁仿佛仙宇琼阁,雾气缥缈,似真亦幻。我走进雾中,面前有一白衣女子静静抚琴,眉眼清澈。见我来,只怔怔地望了我一眼,便低头弹唱起来:“幽人竹桑园,归卧寂无喧,物情今已见,从此欲无言。”指尖跃动,如流水一般,仿佛有什么撞击血管,冲击着心扉,沉寂的幽园,林鸟细小的身影,远方隐隐散来翠竹的香气,恍然间已入“忘川之上,桑梓之下。”河面浮光跃金,颤颤的流淌着静谧的呼唤;一马当先的人,感觉有股壮丽之感。“一骑红尘妃子笑”,华丽又阴暗的深宫,滔滔江水,历史的河流涌现,回眸一笑的杨玉环,“六宫粉黛无颜色”,流走于那个时代,一代佳人的人生浮沉,顺着琴声,尽收眼底。风声渐弱,又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景。凄冷的日光映照着沙场,“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沙场风云,旋转着纷飞的大雪,星辰下有铁马冰河。

我闭上了眼睛,我所看见的,竟是这纤纤琴弦所展现,山川明月,

流水游鱼,一切的一切……

琴声缓缓入静……

我睁开双眼,望着那女子轻柔的眼眸,突然触到一种莫名的心境,四周湖光山色,青鸟飞鸣,树影摇曳,树叶沙沙声如同蚕食桑叶的静,我凝视着那女子的脸庞:这是什么曲子?我迫切地想要知晓,唤醒我最初记忆的音符,她突然明媚地笑了,眼廓如同月牙一般:曲在其中。

……

我重新坐在琴前,苍宆很蓝,我长长呼出一口气,琴声响起: 物非人昔时,

流响清泉在,

林寒山涧,

竹影依依,

鸟跃雪飞,

甚好,

甚好!

世界仿佛静止下来……

简评:意境优美,感受真切独特,充满禅意,给人以空灵之感,表达方式的运用恰当自然,古典文学造诣非同寻常!

【辅导教师:吴琼】

篇二:此 曲 只 应 天 上 有

此 曲 只 应 天 上 有

——浅谈《琵琶行》的音乐描写

作为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之一的《琵琶行》,其以极强的叙事性叙述了自己“浔阳江头夜送客”而邂逅一位技艺高妙、曾经“妆成每被秋娘妒”,而今“门前冷落车马稀”的琵琶女以高超的演技为世人奉献一场音乐盛典的故事。短短六百字左右的文字,文章除了塑造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他乡失意之人”的形象,更以诗的语言把音乐的旋律幻化成可视可感的形象,而成为把音乐的语言转换成诗的语言的不朽名篇。那么,本诗对音乐的描写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的呢?

首先应该是跌宕起伏的旋律。音乐之美,美在旋律的变化;诗歌之美,美在语言形象生动,意蕴丰富。而本诗在用诗歌的语言呈现音乐时,把两者有机融合在一起。综观全诗,诗歌对于音乐的描写贯穿始终。从开头的“无管弦”到“转轴拨弦”,到“四弦一声”,再到“却坐促弦”,诗情随着音乐的旋律不断的变化。当然,作者在进行音乐的编排时,也表现出高超的艺术家的风范。除了第二次描写的最为详尽外,其他的两次相对要简略。第一次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既有“转轴拨弦”而“掩抑声声思”的正面描写,也有“主人忘归客不发”的侧面烘托;第三次也采取同样的方式对音乐描写进行处理。而作为音乐描写的精华部分,作者用文字给大家呈现的如同一场大型的音乐盛典。从曲调上看,音乐的演出分成三个乐章,有“大弦嘈嘈如急雨”的粗重急促,也有“小弦切切如私语”的轻微婉转,而大小弦的交叠,宛如钢琴与丝竹的混合交响乐,清脆圆润而又婉转流畅;而随着“间关莺语”到“幽咽泉流”的过渡,一曲原本急促、愉悦的乐曲,渐渐转向阻塞和压抑。当“冰泉冷涩”且“声暂歇”时,“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在听众屏气凝神中推向高潮。当人们正沉浸在如漫步江南水乡般旋律带来的艺术享受之中时,“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的激越奔涌之声突起,一下子把人们从烟雨朦胧的江南水乡带入到辽阔的古战场,战马嘶鸣,刀枪撞击,震彻耳膜;人们还没有完全从潺潺流水的滋润中走出来时,在高亢雄壮的乐曲旋律的引领下,一下子步入到惊涛骇浪的江海之滨。音乐正是以极快的速度和极大的力度展开着,渐入高潮。乐曲到此,似乎可以结束,但是只听拨子一划,四根弦一起发出声响,好像猛力撕开丝帛一般,乐曲在高潮中戛然而止,没有任何的铺垫和蓄势,留给人们无限遐想的时空。也正是这样,周围的听众被音乐深深的折服,音乐的艺术感染力达到极致。

其次音乐描写的精彩归功于形象生动、形式多样的比喻修辞格的使用。诗歌通过比喻的运用,把抽象的音乐旋律幻化成可视可感的具象存在,以此给人带来视觉和听觉的冲击,增强艺术的感染力。“比喻是文学语言的根本。”而“文学是用语言来创造形象、典型和性格,用语言来反映现实事件、自然景象和思维过程”,但是任何的比喻都是蹩脚的,因为就比喻的构件而言,其主要涉及比喻者和被比喻者两个部分。作为文学语言描述的对象,有时候是把其形体、轮廓、特质通过语言直接呈现在读者的面前,直白晓畅,没有太多的阅读理解的难度。但是,从文学的表现力来说,似乎有一点审美意义上的欠缺。俗话说:“满口的饭吃不得,满口的话说不得。”文学要给人们带来更多艺术感染的时空,使用留有

余地的语言应是方法之一,而比喻就是一个重要的方法。使用比喻,就是通过对比喻者(喻体)的描摹来表现被比喻者(本体)的特点,在这种曲笔的描写中表现思想、寄托情感。而且,要构成比喻,必须有两个基本的要素:客观上本体和喻体必须在根本上、整体上有质的不同;两者在局部上有共同之处。按照孙绍振老师的分类,比喻通常有三种:两个本体不同的事物或概念之间的共同点;抓住事物之间的相异点;把相异点和共同点统一起来。

按照上面的分析,我们来看诗歌是如何使用比喻,借助诗的语言来描写音乐的。从诗歌对三个乐章的描写看,作者使用比喻主要从以形写声和以声写声两个方面展开的。所谓以形写声,就是以具象可见的实物为喻体,抓住其与音乐在局部上的相似点进行刻画来表现音乐的旋律。“大弦嘈嘈”沉着而雄壮,犹如一阵急风骤雨。作为乐章的开始,弹奏以这样的节奏拉开序幕,暗示着弹奏者内心的不平静;冰泉冷涩,乐曲的旋律如同冰下的泉水又冷又涩难以畅流;原本急促、愉悦之音渐趋清冷凝滞,弹奏者的情绪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而表现出来;水浆迸泻,铁骑突出,形象地刻画出流淌出的旋律如溃堤的江河,洪流倾泻,汹涌澎湃;又似征战沙场的勇士,骏马奔驰,勇猛无敌,势不可当。抽象的旋律通过这些可视的物象的转嫁,变得形象而具体。以声写声,就是用人们熟知的声音来描写弹奏的琵琶之声。虽然同是声音,但是因为发音体的不同,所以两者在本质上有极大的区别。“小弦切切”之音犹如知己在窃窃私语,似无实有,细碎可感;大小交错弹奏之曲,如同一颗颗晶莹剔透的珍珠落入玉盘之中,清脆圆润;而用“间关莺语”摹写出的乐曲如黄莺在花下啼鸣一样婉转流利;银瓶乍破、刀枪齐鸣两幅鲜明的图画:贵金属的破裂和冷兵器的撞击,突出强调了有声旋律出现的突然性,增强了戏剧性和强烈的动作性,刻画出琵琶曲的激越奔涌,雄浑高亢,而“如裂帛”,休止停顿后的声响不仅仅是响声,而且是破裂性的,不仅仅写出声音的短促急迫,而且突出其高亢凄厉的特点。

当然,在关注了上面两个方面的同时,我们更应该思考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花大量的笔墨,调动艺术创作的技法,大事渲染和刻画音乐呢?这里自然就涉及对音乐描写寄托义的分析。音乐是通过音符和旋律来传递思想和表达情感的,这就如同文学用文字表情达意一样。我们知道,文学的语言具有工具性语义和人文性语义两个层面,而且侧重于文学意义的呈现。与文学相似,音乐应该具有浅层表意和深层表情的特质。音乐人用其独特的音乐形式给观众奉献音乐盛典的同时,已经把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和人生况味幻化成一个个跳动的音符,然后组合成优美的旋律。所以,我们在欣赏音乐的同时,更应该是在音符的跳动中咀嚼被音乐人融入其中的世间百态、人间冷暖。同样,白居易通过诗歌的语言来描摹音乐除了浅层的来表现音乐独特的艺术魅力外,更应该有深层的寄托。正如他在谈诗歌创作时所说:“事物牵于外,情感动于内,随感遇而形于咏叹。”从全诗看,两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他们有相似的人生轨迹:都是来自京都,且都有出色的才能。可是命运偏偏和他们开玩笑,让他们从事业和人生的顶峰一下子跌入谷底。人生的落差带给各自生命的冲击,命途多舛带给彼此心灵的创伤,在远离繁华的荒野之所,两个“同是天涯沦落人”不期而遇,他们各自只能用自己的方式来宣泄对命运不公的不满,抒发自己的人生感喟:琵琶女是带着自己的身世遭遇和人生沧桑演奏音乐,而白居易则是身处于被贬谪他乡,孤苦失意的境遇下去聆听音乐。两个孤独的、失意的灵魂,通过音乐搭建起情感交流的平台,两个同

病相怜的人借助音乐,在江心秋月中两颗凄苦落寞的心找到暂时消解的凭借。所以,在这个层面上,与其说是作者用诗的语言来描写语言,还不如说是作者把自己心中的隐形琵琶借给琵琶女,借她的手来弹奏自己人生的琵琶曲,跌宕起伏,哀怨凄切。试想,如果不是这样,怎么可能会有让人动容的“江州司马青衫湿”场景的出现。另外,作者大事渲染音乐的高妙,弹奏者技艺的高超,应该是在用曲笔之法表现自己的横溢才华。而面对残酷的现实,自己纵有匡世济民的才干,也没有施展的机会和场所,愤懑不平之情无处倾诉,只能借音乐旋律的起伏变化加以释放。所以,可以说,作者描写的音乐既是弹奏者释放情感的凭借物,更是作者排解苦闷情绪、抒发不满情感的承载体。所以,我们从诗人用诗描绘的曲调中可以领悟到弹奏者的情感:悲抑。这种“不得志”已经远远超出一个歌女的精神世界,这里包含着诗人的情;至少可以说,琵琶女的情志已经被诗人自己的“不得志”同化了。

一曲琵琶曲,三个乐章的描写,总体上采用赋体排比的句式,又有意打破赋体一味的对仗,在适当的对称中,又伴之以错综;而这种错综除了句法形式上,还表现在与声画交织的美的融合,并在意象选取上注重综合的效果,珠玉之声、莺鸟之语、花底冰泉,种种意象积累起来,以引发人们美好的联想和想象。也正是白居易第一次用诗歌的语言才把乐曲写得文采华赡,情韵交织,波澜起伏,抑扬顿挫,于无声中尽显有声之美,于长歌中间插短促之停顿,于画图中有繁复之音响,于有形的乐曲中寄托无限的情思韵味,超凡脱俗,可谓空前绝后。 (文/陈士同 安徽省霍邱中学 13856415316)

篇三:此曲只应天上有

此曲只应天上有09 快女 6 进 5 我《亲爱的爸爸妈妈》观感 格斗士的开场,惊艳的造型,让人于眼花缭乱中嗅到了隐藏 的杀气。果不其然,之后的比赛杀气重重。。。 。。。 第一轮:回家的歌声响起,郁可唯优雅的坐于台阶上,轻声 的吟唱, 情深的演绎。 唱着 “回家回家, 马上回家” 心却想着 “不 走不走,坐下就没想过站起来。 ”本以为找回了如果云知道的感 觉,博得喝彩。没想到啊,对手竟是江映蓉,真是凄凄惨惨戚戚, 好心的春晓给了一票说,不是你不好,是你没那江映蓉好。怎么 先说郁可唯了呢?明明是红歌王和印度娃先上场的啊!哎,谁让 他们没花头呢?一个只会扯着嗓子叫, 叫到连公鸡都以为天亮了, 同伴们在催自己该叫了。说那个印度娃啊,真是一把辛酸泪啊, 负伤了还蹦蹦跳跳, 你当印度娃想这个样啊 “如果我不蹦蹦跳跳, 保证比走音王曾哥走的早。 ”再看看那刘眯眼,好像 502 把她的 脚粘地板上一样,我知道你比郁可唯还不想走,不过你也用不着 这样啊,唱歌装深沉,可是效果压根没法和高材生的原创相比, 人家专注于唱歌本身,动情于心,而你则是想着怎么唱能晋级, 怎么唱大众评审会不讨厌你,可是没用啊,你是潘辰后不受大众 评审喜欢的第二名。 对于高材生就不多做点评了, 因为无须多讲, 用实力说话。 第二轮: 郁可唯说 “封面封面, 随便随便, 能做就好, 不做拉倒。 ” 红歌王说“唱支山歌给党听,广电压力大大的,今年建国 60 年, 封面属我还有谁。 ”刘眯眼撒娇道“给我给我,给我个封面吧。 我想他比想我妈的时间还多。 ”李霄云说“我无所谓,上次做过 了,也该换人了。 ”有人说是上天的眷顾,可事实说是霄云众望 所归,她不做没人了呀。刘眯眼以为歌舞剧是杀手锏,没想到普 通的大众不买账,唱死了也白唱。好好地嗓音,郁妹妹竟用去唱 那个催眠曲万物生,我想,万物都生了,人倒是睡了。黄英以为 一首黄土高坡,封面就是自己的了。我说要是 73 分都能拿封面, 母猪也能上树。 第三轮; 高材生作壁上观, 郁妹妹总算在关键时刻从沉睡中醒来, 不做那睡美人啊。一首《你怎么舍得我难过》 ,也让评委说“我 们舍不得你难过。 ”红歌王唱流行曲,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小 松老师都说郁妹妹的流行歌都通了, 你还敢上, 鸡蛋碰石头。 哎, 总结:昨晚的比赛貌似波澜不惊,其实暗潮汹涌,要说快女是一 个唱歌比赛,还不如说是比心机的较量。

篇四: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能得几回闻

——浅谈古代诗词独具的艺术美感

有关此课件的美学阐述

中国古典诗歌的框架结构是就一首诗的宏观布局来看的,研究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确何为诗的灵魂即框架的脊梁,有了灵魂才有整体的和谐。这个灵魂就是主题思想的确立,即主旨、情趣、旨趣的融会贯通。别林斯基说:“一部艺术作品的完整性要看概念来决定。”

本次课件主要是将古代诗词划分为四种美,分别为形式美、意境美、音乐美、色彩美来解析古代诗词。 形式美指的是诗歌的体裁形式,此次课件举的例子是《诗经·桃夭》,这是中国古典诗歌最为典型的“四言诗”,整篇诗词工工整整,就像盖楼房一样。第一,诗中塑造的形象十分生动。拿鲜艳的桃花,比喻少女的美丽,实在是写得好,尤其是“灼灼”二字,真给人以照眼欲明的感觉。写过《诗经通论》的清代学者姚际恒说,此诗“开千古词赋咏美人之祖”,并非过当的称誉;第二,短短的四字句,传达出一种喜气洋洋的气氛,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热爱,对幸福、和美的家庭的追求;第三,这首诗反映了这样一种思想,一个姑娘,不仅要有艳如桃花的外貌,还要有“宜室”、“宜家”的内在美。中国诗歌真正讲格律是从唐代开始的。在唐代以前,它还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此后,这种新的诗体,这种“格律诗”,以及后来的词、曲,在句速,在字速,在每句中的声调、字的声调,以及句末的押韵、句与句之间的对仗,全诗的这种结构规律上,都有了一定的格式。所以格律诗就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种基本形式,诗、词、曲都是如此。诗歌有了一定的格律要求,读起来轻重缓急相间,长短有致,抑扬顿挫,韵调谐和,这就更加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意境包含了诗人丰富的情感。所谓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诗人主观的思想感情、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交融。意境又分“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即以我观物,故物皆有我之色彩,亦即“情中景”;无我之境,即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亦即“景中情”。在意境美中主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醉花阴》这首词是李清照前期的怀人之作。李清照婚后不久,丈夫赵明诚便“ 负笈远游”,深闺寂寞,她深深思念着远行的丈夫。这年,时届重九,人逢佳节倍思亲,便写了这首词寄给赵明诚。全词开篇点“愁”,结句言“瘦”。“愁”是“瘦”的原因,“瘦”是“愁”的结果。贯穿全词的愁绪因“瘦”而得到了最集中最形象的体现。可以说,全篇画龙,结句点睛,“龙”画得巧,“睛”点得妙,巧妙结合,相映成辉,创设出了“情深深,愁浓 浓” 的情境。在这首词里,虽然写的是思亲,但是却没有出现思亲或相思之苦的语句,而是用了叙事的方式,表达出深深的思亲的愁苦。显的很沉重高雅。词的意境通过描述了重阳佳节作者把酒赏菊的情景,烘托了一种凄凉寂寥的氛围,表达了作者思念丈夫的寂寞与孤寂的心情。"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是名句,总的看是人与自然的对比。具体说来,作者特别为主人公选择了三个自然意象作为生命的参照:落花与人,强调岁华摇落,岁月无情,青春苦短。人在雨中,暗示生命景况之凄凉,心绪之迷惘和感伤。孤独的人和双飞的燕是有情与无情、有知与无知折对比,强调人的孤独,暗含对重逢的期待。

古代诗歌在形式上具有一种音乐美,诗读起来很好听,抑扬顿挫。从楚辞到唐诗、宋词、元曲,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和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这让各种形式的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铿锵有力。从总体上来说,各种形式的古体诗体现了较强的节奏感和韵律感。这种节奏感和韵律感与人的思想感情结合在一起,就形成了一种特定的语言氛围。 汉语填词所依据的曲调名称。又称词调。宋代以前的词都是配合音乐歌唱的,有的依调填词,有的依词制调,曲调乐谱的名称即是词牌。填词既要求合乎

音乐腔调,又要合乎一定的格律(即词律),如字数、平仄、句式、韵位等。宋代以后主要是依调填词,且大多数词人只懂格律,不懂音乐,他们只是按照格律填词,所作词走上了与音乐脱离的道路。明代以后,宋词曲谱大抵失传,而按照格律填词却继续不断,词牌名只作为文字、音乐的结构的定式,词也成为一种独立的诗歌形式了。词牌种类繁多,总共在1000个以上,其中常用的大约只有100多个。如〔沁园春〕、〔水调歌头〕、〔念奴娇〕、〔菩萨蛮〕、〔如梦令〕、〔蝶恋花〕、〔忆秦娥〕等。为了更好的展现这种音乐美,举的例子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有声频由王菲演唱,把这种音乐美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

古典诗词的色彩美包括以色主情,以情观色和以形写意,传神写照两类。以色主情:即在诗词中运用具有明确色相的颜色形容词产生并传达一种明快 响亮 动人的色彩及音乐效果以便准确 鲜明 生动的表现诗人独特的意境感受和强烈的审美激情。这类词语表现的色相通常是固定不变的。无需靠上下诗句来判断。从以上例句可以看出,这类描绘色彩的形容词,其色相通常是固定不变的,他同生活的原形很近,用它进行的状物·写景往往节奏鲜明 真切生动,给人直接深刻的审美意象;以情观色:即以诗人的主观心里审美情感为出发点和立足点,在色彩的描述中寄托某种弦外之音。色彩描绘中使用的形容词多曲折 含蓄 耐人寻味,以便造成一种细腻 繁复 微妙的色彩效果,并以缠绵的节奏和韵律创造出丰富的想象余地。这类词语所描绘的色相在不同的句子中表达的含义各不相同,要根据上下诗句来判断。以形写意,传神写照:古人不仅对色彩美的诗意描绘十分重视,对色彩美的理论也颇有研究。并进一步指导着诗人们寻找美的创作实践活动。这一点在唐宋诗词的创作中尤为明显,而古人对色彩的理论认识过程大致经历了:明视—设彩—调色—和谐四个阶段。明视:辨别色彩,强调对色彩敏锐 准确的辨别能力,设彩:对色彩描绘的布置技巧,调色: 通过色彩对比 对照来达到色与彩的对立统一 ,和谐:强调色相的共性,使诗词呈现的画面色彩统一于诗词的整体基调中。突出了“以色主情以情观色”的理论。例如李白《菩萨蛮》中的“平林漠漠烟如织”让人看到一排排平展的树林,烟雾迷离,与一条带状的秋山上的碧色重叠起来。诗歌基调暗淡、凝重。但却没有色彩简单之感。

本次课件把古代诗词美感分析的很透彻,唯一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时间原因许多准备好的内容没有讲解出来。课件的画面也很符合古代诗词美感的主题,课上如果可以再多讲一些有关诗词的趣闻会更加引起同学们的兴趣。希望能有机会,更加深刻的理解美学在各个领域的意义。

篇五: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

此曲只应天上有 人间难得几回闻

参加工作十几年来,每次在和学生鉴赏各个地区的优秀民歌、戏曲时,总会有学生发出感慨:“老师,我们这儿有没有动听的音乐?”“如果这首歌是我们崂山的该多好?”有时我会搪塞几句:“《沂蒙山小调》不是我们山东的吗?”“柳腔、茂腔我们这儿也有人会唱。”其实,我的心里也一直在郁闷:“为什么我们崂山就没有能让我们的学生引以为豪的音乐呢?”直到2007年的一天,在报纸上看到“崂山道教音乐”成功申报为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报道,作为土生土长的崂山人,我开始关注崂山的音乐文化,并且也在音乐课堂上尝试着:让我的学生们在爱家乡风景的同时也能爱家乡的音乐。

一、合理介绍家乡音乐,潜移默化融入课堂

为了引发学生们的自豪感,激起他们对崂山古乐的喜爱,我搜集了大量“崂山道教音乐”的相关资料,从中摘录最精彩的篇章让学生们了解。道教音乐是我国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崂山是中华道教圣地,其道乐有独特之处。崂山道乐经曲,多由上古民歌和民间号子演变而成,具有强烈的东夷文化气息。后来,风行全国的“十方经韵”传入,融入了崂山道乐。金代,全真道北七真来崂山传真布道,特别是邱处机三次来崂山,崂山道乐和十方道乐进行了广泛交流,逐渐形成了风格独特而又具有多样性的音乐文化遗存。其中,既有在重大祭祀中演奏和唱诵的郊庙乐曲,又有清新幽远的欣赏性的音乐,还有生活气息浓郁丰富多彩的民歌民风,更有僧侣道人们做功课的课韵以及用于民间“走坛”的应风乐。嗣后,崂山道乐分为“内山派”和“外山派”,特别是由于外山派道乐使用管弦伴奏,而且又直接参与各种民俗活动,促进了崂山地区民间吹奏乐的蓬勃发展。许多民间老艺人多师承崂山道乐,致使许多道乐名曲在民间传流至今。经过近几年崂山古乐团不断挖掘、整理、排练,崂山古乐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曲目方面,挖掘、整理了《交门之歌》《秋风辞》《崂山餐紫霞》《空洞步虚曲》《太清水月》《离恨天》《六问青天》《西宫辞》《竹枝词》等十几首曲目;舞蹈方面,创作编排了古乐舞,如双人舞《香玉》《东夷傩舞》《崂山餐紫霞》等;乐器方面,有编钟、编磬、瑟、篪、萧、鼓等古代乐器。……通过我的引导,学生们对崂山古乐有了初步的认识,一种热爱家乡的自豪感也油然而生。以此为契机,我在音乐课堂上开展了“家乡美”这一环节,在5分钟的时间里,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风土人情、历史文化、新人新事。学生们准备不充分时,我会及时地向学生介绍或者一起聆听一段介绍崂山古乐的文字。短短的5分钟,不仅仅开阔了学生们的文化视野,更重要的是,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学生们爱家乡爱音乐的一种情感。

二、挖掘历史文化名人,深入了解崂山古乐

当你真的把弘扬家乡音乐作为一件事情来做时,就会发现自己的视线会不由自主地随着它在移动。当我不经意地翻看自己搜集的资料时,竟然发现有很多知识可以告诉学生,有很多报道都会让崂山人自豪。于是,我把历史文化名人与崂山道教音乐的故事归纳起来,择机向学生们有选择地介绍。如李白和《崂山餐紫霞》。“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李白曾在天宝年

间游览崂山,在太清宫北之阳,蟠桃峰下一块巨石上饮酒唱和,为峰顶的“王母瑶池”咏叹抒怀,创一支曲子名《清平调》,随之传给太清宫道士,此曲即为太清宫等山庙一直沿用至今的《步虚》殿坛经韵曲牌。崂山古乐团根据李白与崂山的传说,发扬了已有的崂山道教音乐曲目,演出了《崂山餐紫霞》。仙乐飘飘,音韵悠悠,诗仙吟哦,仙女起舞,崂山道教音乐的魅力和意境在这曲子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丘处机和《乘舟共赴烟霞侣》。“乘舟共赴烟霞侣,策荆杖、寻高步,只上孤峰尖险处。长吟法曲,浩歌幽韵,响遏行云住。凭高目断周四顾,万壑千岩下无数。匝地洪波吞岛屿。三山不见,九霄凝望,似入均天去。”这首描绘崂山山海风光的《青玉案》是丘处机所作。有一次丘处机游崂山,上至南天门,有道士演奏了《空洞步虚曲》,面对如此胜景,聆听如此仙乐,丘处机即兴作《青玉案》,其序云:“余自胶西醮事完毕,与道众来游鳌山,道众多雅士,奏《空洞步虚曲》毕,余乃作《青玉案》词一首。”这首词被道士广为传唱,成为崂山道教音乐中的一只仙葩。

蒲松龄和崂山道教音乐。清康熙年间,文学家、音乐家蒲松龄,在太清宫寄居时,除创作了《聊斋》中一些篇章,还和道士共同研究琴法和经曲。蒲精晓“俚曲”和鲁南弦子戏,他把其中一些精彩片断传给了太清宫道士,从此,使道家一些经曲中有了明显的俚曲乐汇和弦子戏的段章。现在崂山古乐团演出的曲目中有舞蹈《香玉》,编钟伴奏,间以女生伴唱,采用崂山道教音乐《返魂乡》乐谱。

与此同时,偶然间朋友赠送给我一盘《崂山古乐》CD,让我如获珍宝,为我介绍崂山古乐增添了“有形的翅膀”。我利用音乐课5分钟时间选取部分乐曲引导学生们聆听、探讨,使得欣赏崂山古乐不再是纸上谈兵。慢慢地,学生们有了探究的兴趣聆听的愿望……我深信:学生会喜欢家乡的音乐,并且会引以为豪——这个过程任重而道远!

三、创设育人氛围,合理运用有效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兴趣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形成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而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因此,合理利用有效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是传承崂山古乐的关键。

1.以感受体验为主的教学方式。在音乐教学中,应创设多种情境,提供各种形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到活动中去。我们在乡土音乐教育中也应如此,时时刻刻注意给学生也给教师自己创设一个乡土音乐文化的氛围,使学生的音乐水平、综合素养在这种氛围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高,也使教师在这种氛围中体验到“润物细无声”的授业乐趣。在欣赏《崂山餐紫霞》时,我提前安排让各班离崂山特别近的学生登到巨峰感受这首词的意境,然后让他们在课堂上给其他学生表演,之后我再配以旋律来歌唱。最后再让学生欣赏道乐团的表演。这样一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从被动的接受学习变为主动的接受和发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