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改革开放30年科技成就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7:23 体裁作文
改革开放30年科技成就体裁作文

篇一:改革开放30年辉煌成就-

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使祖国母亲彻底摆脱了被压迫的境地,中国这头东方睡狮开始慢慢觉醒,但却步履维艰,直到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从此改革开放的春风使中华大地再次焕发了活力,中华民族终于踏上了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

30年的征程,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30年的沧桑巨变,30年的光辉历程,铸就了一个民族近百年的梦想!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经济迅速蓬勃的30年!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自粉碎“四人帮”以后,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97年香港回归,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 30年,是教育事业稳步发展的30年!1983年,邓小平同志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对世界,面对未来!高考制度恢复之初,全国有570万人参加高考,却仅录取27万名;而到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人数达到1010万,录取新生达567万名!伴随着教育规模的发展,更有越来越多的中华儿女在世界高精尖人才中占据着日益重要的位置!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神七”飞天,同时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改革开放30年科技成就

改革开放的30年,也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1984年许海峰摘得中国奥运首枚金牌,自此之后,中华体育健儿奋勇争先:2000年悉尼奥运,中国代表团收获28枚金牌,取得了金牌榜和奖牌榜均名列第三的佳绩;04年雅典,中国军团更是将金牌总数扩增到32枚,位列金牌榜第2位!而今年,在108天之后,奥运大幕将在中华大地上拉开,我们将成为奥运的主人!

我们坚信,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上,必将出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中华民族的崛起,必将让世界为我们自豪!

改革开放犹如一股新鲜血液,注入中国体内,贫弱的古国焕发出盎然生机。短短30年,一个“一穷二白”的弱国以崭新姿态雄立世界强国之林。

30年征程,30年巨变,30年光辉历程。30年,铸就一个民族千百年的梦想! 过去30年,是创造奇迹的30年。30年来经济蓬勃发展,昔日低矮土坯房、草房不复存在,幢幢楼房如雨后春笋拔地而起。“逢缝补补又三年”艰难时日一去不返,“楼上楼下,电灯电话”也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液晶电视、品牌电脑、摩托车甚至轿车,仿佛一夜之间“开”遍城乡。中国经济成就了世界经济史上的神话,数不清的“第一”凸现世人面前:第一家上市公司,第一条地铁开通,第一辆磁悬浮列车运行,第一艘航天载人飞船……中国发展创造无数奇迹,无数奇迹见证了中国的成长。

过去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祖国的儿女结束了孤独的寄人篱下的生活,香港、澳门回归母亲怀抱。南方罕见的洪水,令人闻风丧胆非典,四川诸县空前的地震灾害……天灾地祸,不能摧毁中华儿女顽强的意志。大灾面前显大爱, 13亿儿女心连心、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粉碎在脚下!

过去30年,是我国体育事业蒸蒸日上的30年!曾几何时,奥运的历史写下中国的耻辱,但今天,我们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国——经济的强国,体育的强国。北京奥运会,中国军团勇夺51块“金镶玉”,高居金牌榜榜首。奥运健儿们,再次向世界证明:中国——NO.1。

应该说我是幸运的。我生而逢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和煦阳光,一帆风顺地成长,我未曾目睹中国艰难困苦的日子,但是我亲见中国蒸蒸日上的辉煌时刻: 香港回归,举国欢腾。“神州”归来,英雄凯旋。我虽没能亲历现场,但电视机前,我目不转睛的眸子潮湿了,我在心底默默为英雄喝彩,为祖国欢呼。

5.12大地震碎了我的心。可是,雨中那个老人伟岸的身影幻化成一座山,支撑起我行将坍塌的灵魂之城。5000米高空的空降,生命通道的打通,十万迷彩的身影,身着白衣的天使,哺育生命的乳汁,一车一车的食品蔬菜……灾难是可怖的,迅速的爱的行动却是生命的支柱。我看着灾区人民脸庞的乐观自信,感动涌出双眸。

08.8.8北京之夜,29个脚印从幽远的时空走来,每一步都无限精彩。那是百年奥运的脚步,也是祖国走向强盛的轨迹。古老的紫禁城旁,从地球最高点归来的圣火点燃了,点燃了中华儿女的豪情,沸腾了炎黄子孙的欢呼。那一刻,我高举起双臂,任泪水洇在烟花璀璨的光芒。

……

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今日的辉煌。30年,创造了一个不朽的神话。 30年,是一个结束,但绝不是终止。30年,是一个新的起点。我坚信在中华民族漫长而伟大征程中,必将涌现一个又一个辉煌的30年。而每一个30年,都是一个全新的让世人仰望的高度。

崛起的中国,让世界骄傲。

时间流逝,不知不觉,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三十年的路程。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街上热闹非凡,公路上车水马龙,一座座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中国历经千辛万苦,终于走上了繁荣富强、世界文明之路。 改革开放以前,人们还坐着小黄包车,而小黄包车的走动还需要人力;改革开放以前,有电话的家庭都会称作为有钱人,有官位的人;改革开放以前,小孩子的玩具简简单单,几个骨锤,一个皮筋,一的毽球,一个小皮球就行了等等.而现在呢?!大街上,新旧汽车到处都是,替换了改革开放以前的小黄包车;改革开放以前只有有钱人家才会有的电话现在每个家庭几乎都有;以前那简简单单的玩具,现在已被替换成电子玩具;那时候,哪有什么柏油马路、水泥路,厚厚的泥土让人们踩成了狭窄的马路,一下雨,就泥泞不堪,路上到处是水潭,如果不小心踩到水潭,整只脚就会陷进去,好不容易把脚拔出来,可鞋子却留在了泥潭里……。还有那时的学校很多都是一座座破旧的土木结构房屋,土墙斑驳脱落,窗户上一块玻璃都没有,一到冬天,呼呼的寒风凛冽刺骨,遇到下雨,雨点从破瓦片上的窟窿里落下“滴答”的声音与朗朗的读书声凑成了不和谐的曲子……

自改革开放30周年以来,我们国家实行了大规模现代科学技术,使我们进入了科学时代,幢幢高楼拔地而起,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1978年到2006年间,中国经济总量迅速扩张国内生产总值从3645亿元增长至21,0871亿元,增长近60倍!中国的经济成就不仅写在了中国历史之上,也在世界历史上刻下了辉煌的一页,过去25年全球脱贫所得成就中,近70%的成就归功于中国!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社会和谐稳定的30年!中华民族犹如钢铁长城一般坚不可摧.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1998年面对南方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2003年面对让人闻风丧胆的非典疫情,2008年面对十几个省份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华儿女众志成城,手挽手将一个个磨难阻击在脚下!

改革开放的30年是中国航天事业不断创新的30年!从1979年远程火箭发射试验成功,到2003年“神五”升天,首次载人航天飞行成功,再到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卫星顺利返回,中国航天人在摸索中让祖国一跃成为航天科技强国!2008年,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升空,炎黄子孙的千年奔月梦成为了现实! “神七”的成功发射,神七在太空漫步,让中国人第一次在太空留下了自己的足迹!

中国改革开放30年,保证了和平稳定,建立起全面的物质生产体系,经济建设取得显著成就。中国已经由初级工业经济转变为高级工业经济,包括钢铁、家用电器在内的许多工业产品生产居世界第一位。与此同时,中国经济规模和经济总量也不断扩大。

中华民族像一个巨人,屹立在世界东方。为了实现我们的光荣使命,我们必须努力学习,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知识和人类的灿烂文化武装自己。学号将设祖国的本领。在明天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奉献聪明才智。我坚信,在我们不懈的努力下,祖国的明天,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经济更繁荣,人们更幸福,国力更强盛,祖国的明天更美好,继往开来的中华民族会更加辉煌!

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由此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这,无疑成为中国历史的标志点,因为,是改革开放,是解放思想,实现了中国当代发展历史性的转折,中国命运由此改变,社会转型也由此开始。

2011年,我们迎来改革开放33周年。

中国于一九七八年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改革开放激发了各行各业的活力,使中国的生产力不断得到发展。一个个新兴城市拔地而起。一项项重大科技成果得到制造和开发。一个个大型工程得到竣工。一个个超大型企业正在迅速成长。中国长得高了,长得壮了. 改革开放是二十多年来中国社会进步发展的根本动力. 西方有的人认为,邓小平提出“摸着石头过河”似乎是实用主义的,中国的改革开放似乎没有明确的理论指导,这是完全错误的。我们党是一个重视理论思维,善于对实践做出科学总结的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不是个一次完成的过程,而是要反复实践、反复探索、不断总结,寻找规律逐步形成和发展的过程。科学发展观作为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就是对我国改革开放30年发展历程做出科学总结的产物。既是对已有科学理论的充分继承,也包含着对中国发展最新实践的科学总结,既有对未来发展各种可能性的充分预见,还包含了对人类,对世界各国发展经验的吸收和借鉴。 在这30年内,中国人民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香港自秦起明确成为中原领土,直至19世纪中叶清朝对外战败,领域分批被割让及租借予英国成为殖民地,香港从而开通港口发展。1980年,中英两国落实香港前途问题,于1984年签订《中英联合声明》,决定199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这位远离母亲怀抱的游子终于感受到了母亲怀抱的温暖。

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22:00,万众瞩目的2008年奥运会举办城市终于在莫斯科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中揭晓。萨马兰奇雄浑的宣告声中只有一个名字:BEIJING! 中国北京凭借其过人的优势,完美的陈述报告,在五个2008年奥运会申办城市中脱颖而出,夺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中国人几千年的飞天梦想终成现实。这次发射是人类探索太空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成就。继俄罗斯和美国之后,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将人类送入太空的国家。

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在改革开放中不断变得更加自信和成熟的中国人民,必定能突破当前社会发展中的复杂矛盾,使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更大成果。

1978年,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前途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拉开,古老的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到2011年,改革开放步入而立之年,回眸这33个年头,中国经济社会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大突破、大跨越和大发展;思想不断解放,观念不断更新,改革逐步深化并推动开放,开放也进一步促进改革。

“向海而兴,背海而衰。禁海几亡,开海则强”,30年间的改革开放恰如600年前的郑和下西洋一样,我们正是以一种更加开放的精神走向世界,为中华民族的和平崛起和伟大复兴,开洋看世界。

这30年的历史,是国家综合国力从“濒于崩溃边缘”到“当惊世界殊”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通过一次次思想解放大讨论、破除各种思想束缚、寻找或者回归发展常识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改革不适合现代化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建立现代国家发展模式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是“放眼向洋看世界”对外开放、加大国际合作、逐渐融入世界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也是认识到须由单向的经济发展拓展为政治、文化、社会全面推进的科学发展的历史;这30年的历史,更是探求“以人为本”、弘扬人的价值,保护私产、保障自由、彰显权益的历史,因而也是全体人民共同创造的历史。

前进不是一帆风顺的。改革开放的每一步,都伴随着对发展常识的重新发现和回归,都伴随着旧思想、旧体制的革除和新理念、新体制的建立。每当遇到前进中的困难,也总有人对改革开放提出各种责难,但是,经过一番思想的讨论,“改革不可动摇”仍会成为一种广泛的共识。这是因为,30年的成果,改革给了人们实惠和幸福,以及信心和希望——实践,任何时候都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

正如十七大报告所言: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的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

今年是改革开放30周年,国家将隆重纪念并对“改革开放30年的经验进行系统的回顾总结”。纪念过去是为了未来。随着经济体制的不断变革,社会结构、利益格局、思想观念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一些长久积累未解决的问题和矛盾已经凸显,改革由此进入“深水区”。实现现代化的目标,这个“深水区”绕不开、躲不过。那么,循着什么样的发展逻辑、踏着什么样的发展路径,顺利通过“深水区”,达至理想彼岸,回顾和总结30年历程,必能找到答案。

篇二: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

改革开放30年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成就与启示 时间:2009-2-20 来源: 农村网 作者: 进入百姓问答 资源圃、野外台站、科研协作网络等一大批科技创新平台。在新的历史时期,中国农科院要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改革开放30年为新的起点,加快发展步伐,为使我国农业科技到2020年走在世界前列、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发展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而努力奋斗。

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围绕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加强作物科学、畜牧兽医科学、农业资源与环境科学等九大学科群建设;从重大关键共性技术攻关、战略前沿高新技术开发、重大应用基础研究三个层面统筹布局全院科技创新工作,大力推动农业科技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争取在种质资源收集挖掘利用与动植物新品种培育、农产品高效生产与质量安全、重大农业生物灾害预防与控制等领域,突破一批重大科学选题,创新一批关键技术,带动全国农业科技及农业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围绕农业农村经济发展需求,发挥中国农科院的综合优势,加快成果培育与推广;加强与地方、尤其是重点农产品主产区的科技合作,促进区域农业发展;进一步创新体制机制,把科技成果产业化作为服务“三农”的重要内容抓实抓好、做大做强;

因地制宜,开展直接面向农民、基层推广单位、农业企业的科技推广服务工作;积极配合我国农业“走出去”战略,为跨出国门的农业企业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

加快自主创新团队建设。坚持人才强院战略,围绕国家重点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集聚和培养一批站在国际农业科技前沿、推动重大科技创新的战略科学家、学术领军人物和创新骨干力量;培养造就一批技术精湛、业务一流、兢兢业业的科研辅助人才;形成一批具有攻坚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创新团队;搭建人才梯队,优化资源配置,努力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队伍。

加强科研条件平台建设。围绕中国农业科学院未来的发展战略目标,建设一批国际一流的重大科学设施和重点实验室,完善种质资源库圃、科学实验基地和野外观测台站,建设完善一批国际一流的农业科学数据库,形成完善的网络科技环境,为全院及全国农业科技工作者打造高水平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深入推动农业科技国际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拓展改革开放以来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渠道,加强与国际农业科研机构和国外农业大国、农业科技强国的科技合作,组织全国农业科研机构参与国际重大合作计划,承担重大国际合作项目,发挥中国农科院国际农业科技合作交流中心的地位和作用。

积极开展全国农业科研大联合大协作。利用中国农业科学院建立的小麦水稻育种协作网、航天育种协作网、矮败小麦育种协作网、农业科学数据共享中心等科研协作网络,创新合作机制,从联合攻关、人员交流、学科共建、平台建设等多个层次,充分发挥中央级综合性农业科研机构的优势,全面加强与全国各农业科研机构的交流与协作,推进全国农科教、产学研大联合、大协作,整体提升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

加强创新文化建设。大力弘扬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潜心科研的执着精神、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精诚合作的团队精神,倡导尊重科学、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尊重劳动的良好风尚,营造鼓励创新、促进合作、诚实守信、宽容失败的学术氛围。

万个基因。

农业资源调查和宏观战略研究方面。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大规模的、系统的和多学科的调查研究,对农业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时空分布及其变化规律作了科学评价。研究提出了中国食物与营养发展战略、中国农业科技发展战略等。

30年来,农业科技的巨大进步使我国农业科技整体水平跃升发展中

国家前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和领先水平,科技进步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由27%提高到48%,农业综合机械化程度达到38%;超级稻、杂交玉米、转基因抗虫棉、杂交油菜、地膜覆盖技术等一大批突破性科技成果的研发和推广应用,使主要农作物良种覆盖率达到95%以上,大大提高了粮棉油等大宗农作物的生产能力,粮食总产量从6000亿斤跃上了1万亿斤的台阶。畜禽品种改良和规模化养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名特优新水产品养殖技术的进步,使我国畜牧、水产养殖业的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0%以上,肉类、禽蛋和水产品总产量跃居世界首位。

深刻启示

解放思想,坚持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党中央、国务院先后颁布了一系列指导文件,为我国农业科技的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保证和政策支持。农业科技界合力攻关,实现了科技先行、科技引领、科技支撑。实践证明,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依靠农业科技进步,是解决我国粮食等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产品质量,促进农民增收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根本途径。

立足国情,坚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坚持立足国情,围绕关键技术与共性技术,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取

得了一大批农业科技自主创新成果,为实现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解决不同时期的重大农业问题发挥了关键性作用。实践证明,农业科技发展坚持立足国情、自主创新,是在农业发展中掌握主动,引领农业生产取得突破性进展,支撑我国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必由之路。

服务“三农”,坚持科技与生产紧密结合。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始终坚持面向农业农村经济主战场,围绕农业生产急需解决的重点问题,加强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研发和集成。在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和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展开大规模的科技下乡、科技入户和农民科技培训,促进多渠道、多形式的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实践证明,农业科技与生产实际相结合,是依靠科技解决农业发展的实际问题,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推广效率,实现科技与其他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基本要求。

联合协作,坚持科技体制与机制的改革创新。30年来,我国农业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为构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提供制度保障。基本形成了“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运行机制;造就了一支专业水平过硬、综合素质较高的农业科研队伍;调整和完善了农业学科体系,有力推动了现代农业科研院所的建设与发展。实践证明,体制机制的改革和创新是促进农业科技事业进步、推动农业科技跨越式发展的动力和源泉。

篇三: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取得了的巨大成就

——科技创新举世瞩目

3月30日 张笑妍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三、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

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四、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

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篇四: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在经济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实力快速成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体的重要成员。中国用自己的努力赢得了世界的认可和尊重。

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30年前,经济处于崩溃边缘的中国迈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步伐,在其后不算太长的时间里,这个东方文明古国发生了沧海桑田、翻天覆地的变化。在2008年这个中国改革的“而立”之年,我们有必要驻足回眸,回顾一下这30年的历程。本文拟从经济角度对这30年的成就做一总结。

一、经济实力快速成长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产业结构变动活跃,经济持续高速增长。30年来,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保持持续的快速增长,在1978年~2007年度30年中,有16年超过10%,只有3年低于7%。近30年中,国内生产总值增长近14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GDP年均增长9.82%,平均7年多翻一番,约15年翻两番。现在中国的经济总量居世界第四,进出口总量居世界第三。我国已提前完成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前两步,正在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初步实现现代化而努力奋斗。

据相关统计,截至2008年4月末,中国的外汇储备已经增加到

1.76万亿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世界主要7大工业国(美国、日本、英国、德国、法国、加拿大、意大利,简称G7)的总和。尽管中国的

巨额外汇储备会对中国经济的发展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但它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中国经济实力的增强。2008年年初发生在中国南方的雨雪冰冻灾害和5.12汶川大地震后中国政府快速而卓有成效的反应赢得了国内国际一致的尊重和认可,这里面体现了中国政府执政能力的高效,但是如果没有改革开放30年来所积累的巨大财富作后盾也是无法实现的。另外,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神州7号”的圆满发射,这背后都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的支撑。

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就人均GDP而言,按可比价格计算,1952年中国的人均GDP是119美元,2007年则达到了3629美元,2007年是1952年的30.5倍。如果按相同速度发展,年均增长6.4%,平均约12年翻一番。在最近30年的时间里,我们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的纯收入增长了6.7倍。

就城镇居民而言,改革开放30年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发生了巨大变化。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从温饱型步入了小康型阶段并逐步向富裕型过渡,消费质量明显提高,居民的吃、穿、住、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收入构成发生明显变化。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提高到2006年的11759元,居民收入向多元化方向发展。除工薪收入外,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在居民总收入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居民消费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发生改变。

就农村而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中国农民的伟大创举,不

仅促成了我国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较短的时间内解决了上亿人的温饱问题,成为人类消除贫困史上的一个奇迹。三十年弹指一挥间,我国农民的衣、食、住、行、用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在农村,砖瓦房比比皆是,小洋楼也不稀罕,一部分农民还在城里买了商品房。平板电视机、自动洗衣机、电脑等高档消费品进入寻常农家,小汽车也已进入部分富裕农户。截至去年底,农村公路总里程已超过300万公里,乡镇通公路率达98.54%,建制村通公路率达88.15%。

在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农村最基本生活未能得到保障的贫民从1978年的2.5亿人减少到2006年的2148万人。联合国在2003年发表了最新的减贫统计,世界减贫人数的90%是中国实现的。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从农村到城市、从经济领域到其他各个领域全面展开的,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逐步向城市推进;从开展改革试点,积累经验,再逐步推广;对外开放从兴办经济特区向开放沿海、沿江乃至内地推进。在农村改革方面,安徽等一些地区率先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改革试验,这一改革取得了巨大成功,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支持,随后推广到全国。在企业改革方面,开展了多种形式的国有企业扩大自主权试点,集体经济和个体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在财税体制方面,推行两步“利改税”,逐步推进“划分收支、分级包干”的财政体制改革。在流通体制方面,废除了农副

产品的统购统销制度,逐步培育农产品市场。

1984年10月,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确定社会主义经济是“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党的十四大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标志着我国正式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和“四梁八柱”的基本体制框架。到2002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初步建立。党的十六大提出到2020年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对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做出全面部署。与此同时,党中央总结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构想,作为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导思想。自此,我国改革进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阶段。

四、商品市场、金融市场和劳动力、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不断完善,现代市场体系逐步建立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市场体系得到较大发展:取消了生产资料价格双轨制,进一步放开了竞争性商品和服务的价格,要素市场逐步形成。实现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改革了投资体制,政府投资的范围进一步缩小,企业投资自主权逐步扩大。土地、劳动力、技术、产权、资本等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生产要素市场的构建也取得相当进展,如双向选择的企业用人制度已经建立、商业用地使用权转让实现了“招、拍、挂”、利率市场化取得重要进展、汇率弹性明显增强等。其中资本市场的发展引人注目,资本市场尽管发展历史虽然比较短,

然而其发展速度却非常快。我国股市规模、市值占GDP比重、交易量、交易系统的先进性等,都出现大幅跃升,相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完善。资本市场的发展一方面对国企改革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另一方面减少了间接金融,降低了整个金融风险。对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五、成为世界经济体系的重要成员

经济体制改革与对外开放密不可分。在改革不断深入的同时,对外开放也在向深度和广度推进。我国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对外开放的发展格局。从1978年到2007年,对外贸易额从109亿美元增加到21738亿美元,增长约200倍。对外贸易额在世界各国中的排名,也由第27位逐步攀升到第3位(2006年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使我们不仅可以利用国际贸易组织规则来协调、解决贸易争端,还可以通过参与制订世界贸易规则,更好地维护我国的经济利益,推动建立公平、公正的世界经济新秩序。

我国还积极迎接世界产业转移带来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累计吸收国外直接投资7745亿美元,吸引外资规模连续名列发展中国家首位。积极参与国际分工的结果,就是中国制造(和组装)产品大量出口,为中国赢得了“世界工厂”的美誉。大量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充分发掘了我国廉价劳动力的比较优势,促进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也为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进行产业结构升级拓展了空间。不仅如此,随着经济实力的增强,中国企业也开始积极“走出去”,以全球化的视野在海外开展投资,整合产业链,以快速提升自身竞争力。

篇五: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报告之十四: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国家统计局 2008-11-13 09:58:58 科技创新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

——改革开放3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十四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科技实力持续增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得到加强,创新型国家建设进展良好,自主创新能力稳步提高,取得了一系列举世瞩目的科研成果,有力地推进了高技术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高。

一、科技投入不断增加,科技队伍不断壮大

改革开放以来,为确保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各项科技发展计划的顺利实施,我国对科技事业的投入力度不断增强,科技经费投入大幅增长,科技队伍不断发展壮大,为各项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和大批科技成果的涌现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科技经费投入快速增加

近年来,国家对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财政支出中对科技的投入逐年增加。2006年国家用于科技事业的财政拨款为1689亿元,是1980年的26.1倍,年均增长达13.4%。

随着国家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政府在加大财政扶持力度的同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引导全社会加大对科技事业的投入。据统计,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达3710.2亿元,是1991年的26.1倍,年均增长22.6%;按全国人口计算的人均R&D支出为280.8元,是1991年的22.8倍。2007年R&D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为1.49%,比1991年增加0.84个百分点,表明社会资源配置对于自主研发的倾斜逐年加大。从2006年的情况来看,我国的研发投入总量排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英国之后,已成为世界第六的研发投入大国。

(二)科技队伍不断壮大,人员素质不断提高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的科技人力资源得到迅速恢复和发展。截至2007年底,国有企事业单位拥有工程技术人员、农业技术人员、科学研究人员、卫生技术人员和教学人员等五类专业技术人员2255万人,是1978年的5.2倍。同时,我国科技人力投入不断增加,科技研发人员的水平与素质不断提高,逐步形成了一支具有较大规模和较高水平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07年,全国从事科技活动人员达454.4万人,是1991年的2倍;全国研究与试验发展(R&D)

折合全时人员达173.6万人年,其中科学家和工程师142.3万人年,分别是1991年的2.6倍和3倍;科学家和工程师所占比重由1991年的70.3%提高到82%,增加了11.7个百分点。目前,我国的研发人员总量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

二、创新体系建设取得进展,企业在科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日益显现

推进和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不仅是我国科技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目标之一。近年来,国家创新体系建设进展顺利,尤其是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越来越稳固,对科技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愈发明显。

统计结果显示,在2007年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中,各类企业支出2681.9亿元,是2000年的5倍,占全社会R&D支出的72.3%,比2000年高12.3个百分点;其中起主导作用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2112.5亿元,是1995年的14.9倍,年均增长达25.3%,大中型工业企业R&D支出占全社会R&D支出的比重已达56.9%,比1995年高出16.3个百分点。

以建立企业技术中心为主要形式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国家重点企业中的工业企业基本都建立了企业技术中心。至2007年,国家认定的企业技术中心已有499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达4023家。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2007年投入研发经费超过800亿元,企业新产品销售收入超过2万亿元,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进一步提高。

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是经国务院批准设立,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政府专项基金。该基金自1999年6月启动以来,共安排资助资金逾70亿元,其中2007年安排12.6亿元。创新基金为营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发展的良好环境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础研究工作得到加强,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

基础研究是科学技术发展的根基,代表了一国原始创新的能力,对整个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也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过去三十年,我国基础研究得到长足发展并进入跃升期,从量的扩张向质的提升转变,某些领域已处于世界前列。

近年来,我国对基础研究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2007年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经费支出为174.5亿元,是1995年的9.7倍;用于基础研究的人力投入达13.8万人年,是1991年的2.3倍。原始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在杂交水稻、高性能计算机、高温超导研究、人类基因组测序等方面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并涌现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和广泛社会影响的研究成果。纳米科学、量子信息、生命科学等前沿领域的一批原始性创新成果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影响;重大疾病防治及创新药物发现、矿产资源勘探开发、节能减排、气候变化预测等重点战略需求领域的一批创新成果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化工、钢铁、铝材、聚合物材料、水泥、油气勘探开发等行业中的一些关键科学问题的解决取得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近年来涌现出的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

发现一个新粒子、精确测量银河系英仙座旋臂距太阳系距离、新型铈基金属非晶结构材料金属塑料研制成功、澄江动物群化石的发现、完成水稻第四号染色体全序列测序工作等基础研究成果,也表明我国的基础研究发展正处于一个比较活跃的创新阶段。

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

(一)高技术产业成就瞩目

为跟踪世界高科技发展前沿,我国自1986年开始实施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简称863计划,下同)。二十多年来,863计划顺利实施,使我国在高性能计算机研制、微电子装备、能源技术、生物和现代农业、新材料等领域取得了一批标志性成果,掌握了一批重大关键技术和产业核心技术,培育了一批新兴产业的生长点,培养和凝聚了一批高技术创新型人才和团队,为我国高技术研发的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不断扩大

高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贸易的不断扩大。据统计,2007年我国高技术产品进出口总额达6348亿美元,是1986年的111.3倍(1986年以前无该项统计);其中出口3478亿美元,进口2870亿美元,分别是1986年的484.4倍和57.6倍;进出口贸易实现了由1986年的逆差42.7亿美元到2007年顺差608亿美元的转变。高技术产品出口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明显。2007年高技术产品出口占商品出口总额的份额为28.6%,比1986年的2.3%增加了26.3个百分点。

(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得到推进

1988年,政府开始批准建立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和扶持下,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不断推进,区内企业不断增加,区域集聚进一步加快,产业集群加速形成。至2007年底,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已从1990年的27个发展到54个,区内企业数由1600多家发展到超过

4.8万家,从业人员由12.3万人增加到650.2万人;2007年实现总收入和总产值分别达到5.5万亿元和4.4万亿元,分别为1990年的726倍和769倍。高新技术园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成为我国高技术产业的重要集聚地。

五、科技产出成绩斐然,重大成果振奋人心

(一)科技奖励凸现成就,重要成果层出不穷

据统计,从1981年到2007年,我国共累计取得省部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74.6万项;累计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8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2962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0099项;吴文俊、袁隆平、王选、黄昆、金怡濂、刘东生、王永志、吴孟超、叶笃正、李振声、闵恩泽、吴征镒等十二位科学家获得2000年

开始评选的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一批重大科技成果和做出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获得了国家奖励。这些重要成果的取得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二)各个领域硕果累累,重大成果影响深远

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实力大为增强,在一些重点领域和尖端领域涌现出了一系列有着深远影响的重大成果。

在航天科学领域,我国不仅掌握了卫星回收和一箭多星等技术,还迎来了两座新的里程碑: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神舟”系列航天飞船的成功发射,特别是“神舟”五号、“神舟”六号和“神舟”七号载人航天飞行的圆满成功,实现了载人航天工程的重大突破;而“嫦娥”一号成功探月之旅则标志着我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圆满成功,中国航天成功跨入深空探测的新领域。

在信息技术领域,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研制成功,量子信息领域避错码被国际公认为量子信息领域最令人激动的成果,纳米电子学超高密度信息存储研究获突破性进展,6000米自制水下机器人完成洋底调查任务,每秒峰值运算速度10万亿次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4000A系统正式启用,首款64位高性能通用CPU芯片问世。

在生物科学领域,解决了亿万人吃饭问题的杂交水稻技术取得重大突破,首次完成水稻基因图谱的绘制,完成人类基因组计划的1%基因绘制图,首次定位和克隆了神经性高频耳聋基因、乳光牙本质Ⅱ型、汉孔角化症等遗传病的致病基因,体细胞克隆羊、转基因试管牛以及重大疾病的基因测序和诊断治疗技术均取得突破性进展。

此外,三峡工程成功完成,水库蓄水成功、永久船闸通航、首批发电机组全部投产,许多指标都突破了世界水利工程的记录;青藏铁路全线通车,成功解决冻土施工的世界性难题;秦山核电站、大亚湾核电站成功建成并投入使用;材料科学、工程技术科学、地球系统科学、新能源技术、原子能技术、高能物理等各个新老学科均涌现出了一批较有影响、意义深远的重大成果。

(三)专利事业取得长足进展,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

专利情况是反映创新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指标。为保护知识产权,鼓励发明创造,促进技术交流,国家于1985年正式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专利法》实施二十多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明显改善,科技人员知识产权意识普遍提高,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逐年增加。从1986年到2007年,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以16.7%和25%的年平均增长速度递增,至2007年底,我国专利部门已累计受理国内专利申请331.5万件,授权专利179万件。其中2007年当年受理国内专利申请58.6万件,是1986年的25.4倍;其中技术含量较高的发明专利申请15.3万件,是1986年的20.2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26.1%。2007年授予国内专利权30.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3.2万件,是1986年的354.9倍;发明专利所占比重为10.6%,比1986年提高了7.4个百分点。

从国际比较来看,据世界各主要国家均为成员的《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显示,2007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5456件,排名从1997年的第22位跃升至世界第7位。

(四)论文数量与质量均有提高,国际地位得到提升

近年来,随着科研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发表的论文数逐年增加,也迅速缩小了我国与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2006年中文科技期刊刊登的科技论文达40.5万篇,是1990年的4.6倍。而据国际上几种较有影响的主要检索工具收录的最新数字显示,《科学论文索引(SC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7.1万篇,是1987年的14.6倍,论文总量的世界排位从1987年的第24位跃升到2006年的第5位;《工程索引(EI)》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3.6万篇,是1987年的15.7倍,世界排名从第10位升至第2位;《科学技术会议录索引(ISTP)》2006年收录我国论文6.5万篇,是1987年的36.7倍,世界排名从第14位跃居第2位。从论文引用情况看,从2002年到2006年共有69.2万篇《SCI》收录的我国科技论文被引用,是1995到1999年间累计量的4.9倍。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的科技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科技发展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国家安全提供了重要支撑,其整体水平已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有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但同时也应看到,在我国的科技发展中仍存在不少问题,很多领域的科技水平和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当今世界,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科技已成为支撑和引领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主要动力,谁掌握了先进科技,谁就掌握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动权,这既是机遇,更是挑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