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我与地坛生命哲学鉴赏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3:32:02 体裁作文
我与地坛生命哲学鉴赏体裁作文

篇一:《我与地坛》之鉴赏1

史铁生《我与地坛》之鉴赏1

作者:佚名

史铁生的《我与地坛》是一篇在当代非常难得的,值得反复吟读的优美散文。读完他的这篇作品后,我的内心一阵震撼,不仅仅因为文章语言的优美,更因为被字里行间所折射出的人格魅力所折服。文章处处闪现着生命本色之美,处处洋溢着对母亲的赞美。下面我将从这两方面发一己之拙见。

一、 生命本色之美

人生在世,难免会遇到逆境,甚至要碰到生死抉择的关口。怎样抉择?怎样面对?是一个极为沉重的话题。司马迁为完成《史记》,忍辱苟活,因为他知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文天祥面对再次被捕,从容就义,因为他想到的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那么,面对人生的这一课题,史铁生又作何回答呢?

史铁生以极朴素动人的语言讲述自己的经历和所思。全部讲述所围绕的核心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废了双脚”。这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

史铁生也曾彷徨,也曾苦闷,“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史铁生走进了地坛。在人口密集、车马喧嚣的大都市,地坛那世外桃源般的宁静给史铁生提供了一个冷静沉思的环境,即“在那样一个安谧、沉寂荒芜的背景上,最容易展开对生命的思考”。他感悟到自己的心里与这荒国产生了神秘契合。在他眼前,昆虫、草木、甚至连生命都算不上的“露水”,它们是那样卑微弱小,但仍勇敢顽强地活着,按照自己的方式和生存法则活着,全无在意自己栖息地的“荒芜”,反而是由于它们的存在,倒使这里不再衰败。这样的观察使史铁生达到了物我合一的从容,于是“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似的一个事实”。这便是生命个体的必然真相,即生不由自己决定,死也不该由自己决定,人活着就应该顺应自然。

当一个人能够豁达地面对死亡,以平静的心态看待和谈论死亡的时候,他同时就获得了坚强活下去的自信。带着这种心胸在去观察,夕阳的灿烂、雨燕的高歌、孩子的脚印、苍黑的古柏、暴雨中草木泥土的气味、秋风里落叶的味道,都贯注着“我”对生命的热爱和对人生应该有所作为似的信念。

二、 崇高母爱之美

子女若似山边草,在母亲心中也象珠宝。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倍了的。母亲对儿子是理解和尊重的。她理解儿子在特殊境遇中的烦躁、任性,用宽恕、顺从给儿子以尊重,心里却承受着超过儿子百倍的痛苦。她兼有痛苦与惊恐,祷求儿子能好好地活下去。

然而,母亲内心的斗争是何等的激烈,“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母亲是矛盾的,从感情上讲,她不放心儿子到地坛去,那是一个脱离了她视线让她力不能及的地方。“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了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来,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从理智上,她感到儿子需要地坛,需要一处可以在独处中完成人生再认识的地方。“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母亲的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祷告”。

所以,她一方面有心忡忡,一方面深明大义。她需要反复说服自己才能看着儿子隐入地坛。母亲作对了选择,使儿子得以在地坛治愈了灵魂,然而母亲却为此押上了她最大的赌注:“如果他真的要在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作者在《秋天的怀念》中也说到,当作者暴躁砸东西时,“母亲这时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地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她隐藏着内心的痛苦,鼓励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母亲完全是在这

种苦难中度完了自己的余生。

史铁生曾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母亲为儿子操碎了心,而儿子却对母亲有过许多追悔莫及的事:听任母亲步履茫然地在园中找自己而不愿开口叫她。

母亲的爱是一种艰难、坚韧而毫不张扬的爱,也正是这种沉默和深厚的爱使作者读懂了母亲,使作者有了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和经验储备。

史铁生《我与地坛》之鉴赏2

突出重围——读史铁生《我与地坛》

青年是一首诗,这是因为处在这个年龄段的生命总有着绚丽多姿的梦想和火一样燃烧的激 情。而史铁生却在“最狂妄的年龄上忽的残废了双腿”。诗化的岁月瞬间凝固成冰冷的现 实,他一度徘徊在生与死的边缘。终于有一天,他把轮椅摇进了地坛,在这古老而又充满 无限生机的古园里,史铁生找到了自己精神安栖的家园。他同自然对话,他同自己对话, 倾听心灵的声音,感悟生命的真谛,最终参悟了命运的玄机,完成了生命中最为壮丽的一 次突围,而这次突围的过程,竟长达十五年。

当失魂落魄的史铁生进入地坛时,他看到的是剥蚀的琉璃,淡褪的朱红,一段段坍圯 的高墙,散落了的玉砌雕栏,萋萋的野草荒藤。这是一个在光阴的流逝中青春不再的古园 ,荒凉萧瑟,又笼罩在夕阳的余辉中,因此更沉寂更沧桑,这一切同他灰暗的情绪形成了 契合,使他产生了“这古园仿佛就是为了等我,而历尽沧桑地在那儿等待了四百多年”的 心理。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巨大的劫难,他只想逃开这个喧嚣的世界,而地坛的宁静与沧桑 ,也使得他能看到时间流逝的痕迹,梳理自己纷乱的思绪,窥看自己的心魂,叩问命运的 玄机。

真正地融入地坛,将地坛作为生命的一部分。史铁生从破败的背后看到了蓬勃的生机。“ 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捋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 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祈祷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 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 ”“满园子都是草木竟相生长弄出的响动,悉悉碎碎片刻不息。”时间是无情的,他改变 着一切,而地坛虽然在时光中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比如浮华的人工装饰,可是有一种东西 却永远也不会消失,那就是地坛中生生不息的生命的律动。无论蚂蚁还是小蜂,都只是一 些小生命,但是它们才是地坛真正的拥有者,它们的蓬勃的活力,生与灭,动与静,都是 那么自然而然,都在诠释着生命的内容。换言之,不管时光如何以其强大的力量摧生命老 去,地坛中的生命本色之美却是永远不变的。这一切都在启迪着史铁生,并最终使他从死 亡的阴影中走出来,得到了有关生命的启示:一个人,出生了,就不在是一个可以辩论的 问题,而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个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 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经历了生死抉择的史铁生又开始考虑如何活着的问题,在他的眼中,地坛是美丽的,每一 个季节都有着自己的风景,不管是祭坛石门中的落日,把天地都叫喊得苍凉的雨燕,还是 秋风中飘摇歌舞的落叶,冬天雪地上孩子的脚印,每一种色彩,每一种声音,每一种味道 都在为地坛增添着魅力。正是这一个个生命的细节组成了美丽的古园,正是这一个个瞬间 铸就了地坛永恒的精彩。而这些又在启示着史铁生:活着,就是要给世界一份精彩,生命 的真谛就在这里。神奇的地坛,以其无声而睿智的语言,为史铁生撑起了生命的诺亚方舟 。

摇着轮椅的史铁生寻寻觅觅,但是他再也找不到那个熟悉的身影了,母亲在49岁那年猝然 去世之后,他才开始反省自己。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认为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一个,却

从没想到其实母亲的心头负荷着双倍的苦难,她有一个双腿残疾的儿子,她宁愿残疾的是 自己而不是儿子,可是这件事无法替代;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 可她又确信儿子不能只是活着,他该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这条路一定要儿子自己去 找去闯,她也无法替代。大爱无言,当她将儿子送出院门,带着痛苦、惊恐,以最低限度 的祈求等待儿子归来的时候;当她端着眼镜,在地坛中寻找儿子又不愿让他发现的时候; 当她步子急促地经过过儿子藏身的树丛的时候,沉溺于痛苦中的史铁生却忽略了始终伴随 着他的默默的身影。母爱是一条河,源长、清碧、温雅、节亮,不会掀起巨大的波澜,但 是每一滴水珠都流淌着无尽的关爱。史铁生的母亲是世界上“活的最苦的母亲”,史铁生 伤心而怨恨地想,“莫非她来此世上只是为了替儿子担忧”。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 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 命运的重压。苦难像一块无比巨大的石头躺在她的面前,而她只是像西方神话中的西西弗 一样,咬紧牙关,将它推上山顶,看着它又一次地无情地滑落,又开始新一次的拚搏。她 从来没有向命运乞求过、抱怨过什么,而是默默的面对着它,用接受来反抗,用反抗来显 示个人的尊严。母亲在史铁生的心中为生活者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因此,当史铁生用 笔撞开一条路,开始走向成功的时候,母亲的聪慧、坚妨和毫不张扬的爱在他心中成了永 不褪色的回忆,而“子欲养而亲不在”就成了他心中抹不去的痛。他终于发现:在地坛的 每一寸土地上,不只是有自己的思考的痕迹,这里的每一寸空间,还流淌着母亲的爱。 当史铁生失去双腿的那一刻,当他认为自己生命中的其他战场业已尘埃落定之后,他就有 了一个与众不同的视角来观照世界万象,于是他看到了不同的人生风景:那对相偎相依的 中年夫妇,他们十五年如一日,风雨无阻地在地坛中散步,真挚的爱情足可以和时间抗衡 ;那位唱歌的小伙子,每天到地坛中唱歌。生命中有这样的激情,不管能不能得到结果, 快乐地歌唱本身就是令人钦佩的;那位喝酒的老头儿,悠闲地在园子中消磨时光,那种从 容的生命气度也真让人羡慕;那个捕鸟的汉子,等待着一种奇特罕见的鸟,也许明天等到 ,也许永远都等不到,但人活着,有了一个梦想,有一份信念,有一份执着,便称得上是 富有了;还有那位素朴而优雅的女工程师,在园中穿行,宛若一首轻快的《献给艾丽丝》 ,诗意的的人生,诗意的栖居又给人多少丰富的联想;那位长跑家,他无论如何都无法摆 脱“失败”的宿命。这里,无论是爱情的坚贞,还是歌唱的激情,无论是悠闲自得的从容 ,还是等待的执著以是生命中的诗意与神秘,和时时与成功的金马车擦肩而过的无奈,都 是完整人生的组成部分,有了它们,人生才不会苍白。史铁生说:“其实,人这一生能得 到什么呢?只有过程,只有注满在这个过程中的心情。所以,一定要注满好心情。但你要 是逃避困境——但困境可并不躲开你,你要是封闭自己,你要总是整天看什么都不顺眼, 你要是不在爱和友谊之中,而是在愁恨交加之中,你想你能有什么好心情呢?其实,爱、 友谊、快乐,都是一种智慧。”而那位弱智的少女的故事,则不但在告诉我们,我们每一 个都没有权利歧视生命,而且诠释了一个哲理: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完美不是一个地方 而只能永远是一个方向,每个人都是残缺的,而世界正是因了这份残缺才成就了自己的完 美。史铁生说:“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愚钝,机智还有 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 高尚又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 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 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么这份苦难又将由像貌丑陋的人 去承担了。就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和行为,也都可以 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 就全要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是的,也许正是因为潘多拉的那个打开的盒子,世界才不会因为有了太多美好的东西而变

得苍白。因为苦难的来临,人们的拼搏才被镀上了一层悲壮

我与地坛生命哲学鉴赏

的色彩,他们的生命故事才更 加令人感动。缺乏苦难,人生将剥落全部光彩,幸福更无从谈起。但对生命的个体来说, 苦难终究是我们竭尽全力想要拒绝的一片黑色,是我们千方百计想要逃离的一方泥淖。于 是,矛盾产生了,当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应该如何去面对? 或者说,如何找到一条救赎之路呢?

他静静地坐在这个古老的园子里,坐在交响乐一样动人的地坛的四季里,如同几千年前那 位部落的王子坐在菩提树下一样沉思着,这已经不再是他个人的问题了,这是芸芸众生共 同关注的话题。终于,他看到了包容了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在那 漆黑的祭坛里,他听到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 绵时而苍凉,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来,回旋飘转亘古不散。人生,人生不也是 这样的一曲永远的唢呐吗?高高低低、起起伏伏、曲曲折折,有苍凉也有欢快,有壮烈也 有低沉。生命属于我们只有一次,时间不会为我们的欢笑或泪水停留。在这里个人已不再 是个人,个人的局限也不再成为问题,个人的苦难已为全体存在所包容。

滴水有限,江河永恒。

三毛说“心之如何,有如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间并无舟子可以渡人,除非自渡,他人 爱莫能助”,十五年,对拯救一个生命来说,也许是太漫长了。幸运的是,史铁生对于生 命的追问终于有了一个答案:人生就是一场舞蹈,围绕着欲望旋转的永恒的生命之舞,当 我们投入到这一场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之中的时候,所有的对不幸的超越便成为了必然。 有了这样的思想,我们便会用一种平和的目光看待苦难,苏轼词云: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在智者的眼中,月圆是画,月缺是诗,快乐和悲伤都是人生中不 可或缺的风景。

篇二: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分析史铁生散文《我与地坛》的生命意识

史铁生的散文《我与地坛》写于1989年5月,改定于1990年1月,全文1万3千余字,共分七个部分,从方方面面写了作者自己跟地坛的关系,其中主要内容是对于人生的思考。 作者是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的时候“走”进地坛的,从此以后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直到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地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获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读了这篇文章,是我懂得了生命的意识。

作者在双腿残废的沉重打击下,在不知道去路,才走进地坛的,从此与地坛结下了不解之缘。地坛使我平和豁达对待生死,解决了为什么生的问题;母亲使我找到了生存的意义,解决了怎么活的问题。知道写这篇散文时的15年间,就再没有长久的离开过它。作者似乎从这座历经400多年沧桑的古园那里或得了某种启示,汲取了顽强生活与奋斗的力量。《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应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他活到最狂妄的年龄忽的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是属于他个人心境的。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她的一个事实。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史铁生来到园子里,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他在院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却弱智的少女,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伦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又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承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人到底应该怎样来

看待自己的苦难。

作者在人生低谷中对生存状态、个人命运及生命价值与意义的独特思考,显示出坚韧顽强的生命意志,地坛是史铁生心灵的基督,是史铁生的精神家园。在与地坛的不断对话中,史铁生生成和升华了自己的生命意识,《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他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史铁生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

在整篇散文中,这沉思大致是历经了前后两个阶段。在最初的那个阶段中,史铁生观察与反省个人的遭遇,渐渐地看清了个体生命中必然的事相:“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这样的结论便引出了无法反抗的命运的观念:人生就是一种不可捉摸的命运的造就,包括生命中最不堪的残酷与伤痛也都是不能选择的必然,人对于由超越个体生命的外在力量所设定的事实显然没有任何改变的余地。

接下来,史铁生将视界稍稍越出自身的范围,写到来这园子里的其他人,去看看别人都有什么样的命运和活法。先是写到他的母亲。他自己的不幸在母亲那里是加了倍的。

他在园子里又遇到一个漂亮但却是弱智的少女(删节部分),再一次感受到“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这就是一个因苦难而有差别的世界,如果你被选择去充任那苦难的角色,“看来就只好接受苦难——人类的全部剧目需要它,存在的本身需要它”。既然如此,事情也就变得非常绝望了。不幸的命运已经为你规定了承受苦难的角色,那么你还能有什么别的方式来度过你的人生呢?或者说,你还能有属于自己的救赎之路吗?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就是在于那个想不透的方式:人到底应该怎样来看待自己的苦难。

史铁生个人的问题其实已变成了众生共同的问题——“一切不幸命运的救赎之路在哪里呢?” 有论者从“平常心和非常心”的关系来看史铁生的写作,所谓“平常心”的根基所在,是指“他把内在的痛苦外化,把具体的遭遇抽象化,把不能忍受的一切都扔给命运,然后再设法调整自我与命运的关系,力求达到一种平衡”。这种在根本上认可了苦难的命运和不幸的角色,却不是看轻生命自身的残酷和伤痛,而是把这生命的残酷和伤痛从自我中抽离出来,去融入到一个更大也更恢宏的所在之中。这个“所在”就关系到了“非常心”。它是指“以最真实的人生境界和最深入的内心痛苦为基础,将一己的生命放在天地宇宙之间而不觉其小,反而因背景的恢宏和深邃更显生命之大”。这就是史铁生在这篇散文中最后画出的自我形象了:他静静坐在园子的一角,在融会了过去现在和未来,融会了死生的时刻里。看到了包容任何孤独的个体生命在内的更大的生命本相。关于怎样活着和怎样达到自我救赎的困扰,也终于为所有生命永恒的欲望所涤净,当投入到永无终结的生命之舞中时,对于个体苦难以及一切不幸命运的自我超越就都变成了一种必然。这样一种洋溢着生命本色之美的境界,既成就了史铁生内心的希冀与不舍的探询,也完成了他为文的寄托。为文与为人在此才是真正的一体。整篇《我与地坛》都是那样的和美亲切。

想到“生命”,有几分激动,几分神秘,几分敬畏,有幸运感,有珍惜感,有广大感,有悲悯感,有“蠢蠢欲动”感??但想到“人生”,似乎也有以上这些感受,但总觉得要平淡些,迟钝些,狭窄些。生命一词让我趋于追问,于是思考;人生一词让我趋于追求,于是行动。“生命”似乎更赋予理想、意义和价值之类的东西;“人生”则似乎更赋予现实、生存条件和踏实劳动等等的意味。生命让我感觉短暂而有紧迫感,人生让我感觉漫长而有坚毅感。

我们的人生可以分为两部分:顺境和逆境。顺境是人之所求,但又不是求之可得的;逆境,就是我们常说的苦难,虽是人所不愿,却也推之不去。飞来横祸,能打击一个人,甚至毁灭一个人,也能成就一个人。苦难使强者获得新生,使弱者走向沉沦。对于强者来说逆境是上天给予他的最宝贵的财富,挫折则更是人生一所最好的大学。认识到了这一点,你就是强者。人生在世,坎坷和困难在所难免。只要我们善于利用这个机会,肯于思考,就是人生的一种财富。古罗马哲学家认为逆境启迪智慧,佛教把对坎坷和困难认识看作觉悟的起点。我相信,一个

历经坎坷而仍然热爱生活的人,他胸中一定暗藏着许多从痛苦中提炼的珍宝。

保尔柯察金双目失明,遭遇亦是很惨,保尔瘫痪失明后,想到自杀,但自杀就等于背叛革命,于是他又极力鼓励自己振作起来,想办法活下去。对待挫折,不是逃避,死亡是最愚蠢的办法,活着就 是一种希望,没有什么比坚强地活下去更有意义了。在面对挫折时,应该想到目标,你还有多少没有完成,你应该从痛苦中走出来,重新为它努力奋斗,理想是永远不会消失的,即使破坏了,还可以再树立一个,像保尔那样的处境,都能摸索出适合自己的生活道路,你为何不可呢? 人应该怎样的活着才有意义?保尔?柯察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出了完美的回答。在我们平时生活中,周围残疾的人有很多,但是又有多少人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重新“站”起来了呢?然而,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个因为不幸而残疾的人,虽然自己身体行动不便,但是他用自己顽强的毅力克服了,史铁生亦是如此,他们创造了奇迹,生命对于我们每个人只有一次,我们应当珍惜。

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

内心。《病隙碎笔》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思考是痛苦的,生命是短暂的。史铁生殘缺的身躯并没有拖垮他,反而促使他生命质量的提升,精神的升华,这也是他生命的意义所在。人在生命的旅程中跋山涉水,不可能不遭遇暗礁险滩,史铁生经受了残缺和疾病的折磨,他是个生活的強者,英勇的斗士。尽管他在精神世界中是个痛苦的思考者,艰难的跋涉者。

慧广法师说:“生命不在长短,只要活得有意义,只要生命曾经绽放过光芒,这一生就已值得,生、死已无关紧要了。”史铁生痛苦的经历和辉煌的文学成就,给人生命的意义作了最好的诠释。

篇三:【教材分析】我与地坛_语文_高中_刘静_9370281626321

《我与地坛》教材分析

《我与地坛》是人教版高中语文第三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内自读课文。这篇文章文字优美,情思深挚,是一篇哲思抒情散文。

《我与地坛》所讲述的是有关生命本身的问题:人该怎样来看待生命中的苦难。这问题的提出首先是由于作者自身经历中的残酷事件,即“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残废了双腿”。这种并非普遍性的事件落到了个体的头上,使他的命运顿时与他人判然有别,而他对这命运的承受也只能由他独自来完成。从这个意义上说,作者对生命的沉思首先是属于他个人的心境内容。课文的第二部分则是有关永恒的“母爱”的话题,作者在无尽的追思中表达了自己对母亲的怀念;另一方面,写母亲,实际是写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写作者对母亲对待生命、对待命运的态度的“理解”。开始,作者是不理解母亲的,逐渐地,随着思考的深入,随着精神追寻的深入。精神阅历的广泛,随着年龄的增加,作者终于理解了母亲,读懂了母亲。母亲完全是在苦难的折磨中度完了她自己的生命。看来,命运的造就也就决定了角色的分配和承担的方式,有些人仿佛生来就是为了承受苦难,在苦难中默默地忍受着命运的重压。从侧重点上来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更注重“生命”的意义,而第二部分更注重“情感”的意义,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对“情感”的理解和思考又回答了对“生命”的疑惑——母亲的“活法”,就解答了自己应该怎样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就是“活法”的答案之一——文章就在这样的一问一答中浑然一体。这是文章的精髓,也是课文理解上的难点。

这篇散文可以说凝聚了他十五年生活中最重要的那些复杂难言的感受。这篇散文放在“至爱亲情”这一单元,是继前几篇之后又一篇体悟亲情的力作,可以让学生再进一步结合自身珍惜亲情,学会感恩。但是我觉得,它更是一篇励志佳作,作者通过恳切、优美的文字,把他用全部生命感悟到的宝贵东西传达给读者,用苦难提高了人们对生命的认识。其中弥漫着沉郁的人生况味,闪烁着澄明的智慧之光。对于少不更事的学生来说,是一次认真思考生命的意义,培养直面挫折、战胜挫折的能力的好机会。

篇四:我和《我与地坛》

我和《我与地坛》

2011年3月7日,断断续续的用了几个月的时间我抄写完了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二十几页日记本翻过去了,当我写完最后的一个标点时,我却说不清楚心里是什么感觉了,不知道是不是一件做了很久都没完成的工作终于完成后的轻松,还是在完成的一瞬间我又失去了什么。也许这真的是愚蠢的坚持,可我还是坚持了。

看着那古老寂静的地坛时,我想我的心也是平静的,宁静的。有些时候我也会因为琐碎的现实而想不起他的存在,而变得心浮气躁,可有很多时候他也会突然跑出来提醒我,我还是幸运的,也是幸福的,要相信自己。就这样我认识了《我与地坛》或者说是认识了史铁生,我的生命从此在也不敢长久的离开他,或者说是我的心更好吧!他已经是我心灵的一部分,我不可能没有他。

不知道自己是不是也要等到时间“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之后才会懂得生命的含义,或者是人生的沉浮,或者是真正的能够平静的去接受生活或现实给我的一切。总是说我是一个追求完美的人,可这世界根本就不存在完美,为什么我们还要去追求,谁知道呢?这就是连史铁生也想不清楚的人生吧!是啊,当“祭坛石门中的落日,寂静的光辉平铺的一刻,地上的每一寸坎坷都被映照的灿烂”,地坛那几百年的坎坷,史铁生生命中的坎坷,还有我生命里的坎坷真的都被映照的灿烂,我想无论我在读多少次《我与地坛》,到了这里我的生命里得一切在那一刻

都是灿烂的,我的心触碰到的是一些暖暖的东西,也许那是比阳光更温暖的,也许那时爱。

《我与地坛》改变了我生命里的很多东西,从他出现在我生命里的那一刻开始,我的生命里爱才真正的填的满满的,他也让我对生命或者对生活都充满了感恩。

这个世界永远都不会失去差别,如果哪一天这世界上任何令人感到痛苦、难过的事情都消失,也许人类真的就要落下帷幕了,所以要记得不要抱怨生活给我的太少,也许我要多想一想我今天都付出过什么。如果你真的懂得,那你就会发现给予要比得到快乐。

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情,它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史铁生是这样告诉我的,也许我已经理解,也许我是在假装理解,因为很多时候我们都有一个名字叫做欲望,那时候我想要的太多,那时候我放不下的也太多,所以我理解不了,也不敢去理解,只是在这个时候我是理解的,因为我面对的只有自己,自己的心。当死不在可怕的时候,活着也许真的就成了一个问题,那些时候我们便真的都害怕活着了。因为不知道自己为什么活着,也许到现在我也终究是不知道为什么!可我依然活着,只是为着活着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以外的任何东西而活着,这是余华和史铁生同时告诉我的。

到底我是明白了,还是没有明白,或者说我又明白了什么,我说不清楚。“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也许白天不懂夜的黑,但黑夜也一样不会理解白天的苦,也许苦的白天比黑的夜更加难过吧!忽然之间想到《剑雨》,想到里面的石桥,也许五百年

前我在石桥上张望,等待......五百年后我就是石桥,在受五百年风吹,五百年日晒,五百年雨淋......“心安即是归处”,归处也便会心安,也许生命就像地坛中老树下的那些小灯笼一样,哪一刻它还在树上,但是这一刻因为风也好,因为雨也好,或者说因为自己时辰已到也罢,它就散落到了地上,即使说也不会说清楚那是为什么,因为“世上很多事是不堪说的”。只是你曾对我说不要放弃,要“试着”活下去。

不知道自己乱七八糟的说了一堆什么,只是《我与地坛》给我的太多了。2010年12月31日,其实也是2011年1月1日的凌晨3点多,那天我也许真的送了史铁生一程了吧,很奇怪的,也许是上帝的安排,那就让他继续去安排我的生命吧!

篇五:《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

2.“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3.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①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②的另一个世界。③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 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 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①处“它的意图”指的什么?

2.文中②③处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的什么?

③指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的缤纷的生命世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

3.给文中四处横线上的空白,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

A.遮 撅 摆 祈祷 B.斜切 捡 捋 休息

C.斜切 撅 捋 祈祷 D.遮 捡 摆 休息

4.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存未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1. 前三句同下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2. 文中的“上帝”指的是什么?

3.请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题的宝贵体验。

4.请谈一谈选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3.示例: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等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为什么“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2.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揭示了什么内容?

3.(1)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你也有倔强地对待母亲的事情吧?(3)你现在怎么想?

《我与地坛》(教师版)

一、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它等待我出生,然后又等待我活到最狂妄的年龄上忽地让我残废了双腿。四百多年里,它一面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祭坛四周的老柏树愈见苍幽,到处的野草荒藤也都茂盛得自在坦荡。这时候想必我是该来了。十五年前的一个下午。我摇着轮椅进入园中,它为一个失魂落魄的人把一切都准备好了。那时,太阳循着亘古不变的路途正越来越大,也越红。在满园弥漫的沉静光芒中,一个人更容易看到时间,并看见自己的身影。

1.文中“最狂妄的年龄”应怎样理解?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含蓄句子的理解。联系作者情况,史铁生二十岁上忽然双腿残废,这个年龄本应是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时候。

【答案】指对未来充满自信,满怀幻想,对幸福充满渴望的年龄。

2.“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按一般的语言习惯语序应怎样安排?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鉴赏文章的语言表现技巧。一般的语言习惯应是,“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采用这样的倒装语序,又用了拟人手法,着“炫耀”二字,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突出了它的荒芜。

【答案】门壁上炫耀的朱红淡褪了。

更加突出了地坛的沧桑变化,描写地坛的破败相将地坛当年的富丽面貌淡化了。

3.这一段写出了地坛的什么特点?这样写对表现史铁生的命运起什么作用?

【解析】此题考查概括语段的内容及鉴赏作品的表达技巧。

【答案】写出了地坛的荒芜、破败、冷落、古旧,烘托了作者悲苦的命运。

二、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4题。

自从那个下午我无意中进了这园子,就再没长久地离开过它。我一下子就理解了它的意图。①正如我在一篇小说中所说的:“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两条腿残废后的最初几年,我找不到工作,找不到去路,忽然间几乎什么都找不到了,我就摇了轮椅总是到它那儿去,仅为着那儿是可以逃避一个世界②的另一个世界。③我在那篇小说中写道:“没处可去我便一天到晚耗在这园子里。跟上班下班一样,别人去上班我就摇了轮椅到这儿来。”“园子无人看管,上下班时间有些抄近路的人们从园中穿过,园子里活跃一阵,过后便沉寂下来。”“园墙在金晃晃的空气中 下一溜阴凉,我把轮椅开进去,把椅背放倒,坐着或是躺着,看书或者想事, 一杈树枝左右拍打,驱赶那些和我一样不明白为什么要来这世上的小昆虫。”“蜂儿如一朵小雾稳稳地停在半空;蚂蚁摇头晃脑 着触须,猛然间想透了什么,转身疾行而去;瓢虫爬得不耐烦了,累了 一回便支开翅膀,忽悠一下升空了;树干上留着一只蝉蜕,寂寞如一间空屋;露水在草叶上滚动,聚集,压弯了草叶轰然坠地摔开万道金光。”“满园子都是草木竞相生长弄出的响动,窸窸窣窣片刻不息。”这都是真实的记录。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1.①处“它的意图”指的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联系语境,下文“正如”是提示语。

【答案】在人口密聚的城市里,有这样一个宁静的去处,像是上帝的苦心安排。

2.文中②③处的“一个世界”和“另一个世界”各指的什么?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重点词语的理解。联系文中内容及作者境遇,可得出答案。“另一个世界”指下文小生命给予他生命的感悟的精神家园。

【答案】②指悲苦的现实世界。

③指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的缤纷的生命世界,是作者栖居的精神家园。

3.给文中四处横线上的空白,选择最恰当的词语( )

A.遮 撅 摆 祈祷 B.斜切 捡 捋 休息

C.斜切 撅 捋 祈祷 D.遮 捡 摆 休息

【解析】此题考查文中词语的辨析选择。“斜切”有种动态的美,更生动形象;“撅”比“捡”更显示了内心的烦躁、苦闷;“捋”照应了下句的“想透了什么”,更传神;“祈祷”揭示了小生命诉说的生活的蕴藉。

【答案】C

4.为什么作者说“园子荒芜但并不衰败”?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联系上文主要写了花木鸟虫,各自向作者展现出缤纷的生命世界,无言诉说着生活的蕴藉和爱意。另外联系上一段内容,也可看出,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也充分感受到时间永恒的伟力。

【答案】古园中小生命活跃其间,给予作者生命的感悟。夕阳映照下的残垣断壁所显示的历史沧桑,让作者感受到时间的永恒。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除去几座殿堂我无法进去,除去那座祭坛我不能上去而只能从各个角度张望它,地坛的每一棵树下我都去过,差不多它的每一平方米草地上都有过我的车轮印。无论是什么季节,什么天气,什么时间,我都在这园子里呆过。有时候呆一会儿就回家,有时候就呆到满地上都亮起月光。记不清都是在它的哪些角落里了,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这样想了好几年,最后事情终于弄明白了: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存未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样想过之后我安心多了,眼前的一切不再那么可怕。比如你起早熬夜准备考试的时候,忽然想起有一个长长的假期在前面等待你,你会不会觉得轻松一点?并且庆幸并且感激这样的安排?

3. 前三句同下文在内容上有什么联系?

【答案】交代去园子逗留的地点之广,时间、次数之多,引出下文在园中对生死的思考。

4. 文中的“上帝”指的是什么?

【答案】自然规律。

3.请概括出已经“截瘫”,只能靠“轮椅”活动的“我”感悟到关于“生死”问题的宝贵体验。

【答案】示例: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4.请谈一谈选段最后两句话的写法以及在内容上的表达作用。3.示例:生和死都是自然规律,对死不必急于求成。

【答案】类比说明。具体表达了“我”弄明白“生死”问题后心境上的变化(轻松与坦然)。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 曾有过好多回,我在这园子里呆得太久了,母亲就来找我。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只要见我还好好地在这园子里,她就悄悄转身回去,我看见过几次她的背影。我也看见过几回她四处张望的情景,她视力不好,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她没看见我时我已经看见她了,等我看见她她也看见我了我就不去看她,过一会儿我再抬头看她就又看见她缓缓离去的背影。我单是无法知道有多少回她没有找到我。有一回我坐在矮树丛中,树丛很密,我看见她没有找到我;她一个人在园子里走,走过我的身旁,走过我经常呆的一些地方,步履茫然又急迫。我不知道她已经找了多久还要找多久,我不知道为什么我决意不喊她——但这绝不是小时候的捉迷藏,这也许是出于长大了的男孩子的倔强或羞涩?但这倔强只留给我

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羞涩就更不必,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1.为什么“她来找我又不想让我发觉”?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章含蓄语句的理解。在全文第二部分第二段有提示。

【答案】母亲疼爱并理解儿子。一方面她知道我心中苦闷,不该阻止我来古园,另一方面又担心我想些什么,做出危险的事情。这揭示了母亲矛盾又紧张的心情。

2.母亲“端着眼镜像在寻找海上的一条船”,揭示了什么内容?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中语句的理解。用比喻,表现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深沉的母爱。

【答案】揭示了母亲的牵挂、希冀、惊恐的心理,表现了毫不张扬而又深沉的母爱。

3.(1)这一段最后一句话,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2)你也有倔强地对待母亲的事情吧?(3)你现在怎么想?

【解析】(1)此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上一句有提示:“痛悔,丝毫也没有骄傲。”

【答案】(1)对自己当初不理解母亲无言而又深沉爱的痛悔。作者认识到要更加深切地感受母爱,去体会、去设想、去理解,才有真切的感受,千万不要到“来不及”时,才感受到。(2)、(3)略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