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永不朽的丰碑资料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24:33 体裁作文
永不朽的丰碑资料体裁作文

篇一: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榜样

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榜样

作者:杜飞进 郭嘉 刘维涛

来源:《法制与经济·上旬刊》2012年第03期

雷锋,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近半个世纪以来,雷锋同志爱党爱国爱人民的坚定信念,奉献、敬业、创新、创业的崇高精神,影响并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干部群众奋勇前行。如今,雷锋精神被赋予了新的时代内涵,正在华夏大地上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雷锋,一个平凡而伟大的士兵,以其短暂的一生谱写了无比壮丽的人生诗篇,树起了一座不朽的道德丰碑;雷锋精神,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以其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相契合的魅力,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成长,内化为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成为中国人民共有的精神财富;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是社会的呼唤、时代的强音。让我们共同高唱雷锋之歌,与时代同行,与文明同在。

有一个名字,永远写在春天里;有一种精神,持续传颂在神州大地。雷锋,以他名字命名的精神,成为一个不灭的火把,一直烛照人间。

几十年来,雷锋精神须臾不曾离开国人的生活。在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等中央领导的亲切关怀和大力倡导下,学雷锋活动如火如荼,获得了持久的生命力。雷锋精神,早已融入中华民族的精神血液与道德肌体,滋养着一代代人的心灵,成为中华民族昂扬前行的不竭源泉。

如同人类精神史上所有的经典一样,雷锋精神一次次被时代重新解读,一次次被赋予新的生命因子,放射出耀眼的光芒,照亮前行的路。

那是一个需要“雷锋”并且产生了雷锋的时代,雷锋身上所呈现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格,鲜明映照出时代的精神标尺,因而成为社会的典范。

毛泽东同志一生只给三个人题过词——白求恩、刘胡兰和雷锋,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只有雷锋这普通一兵获此殊荣。

“向雷锋同志学习”——每年的3月5日,围绕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的题词,通过年复一年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一个国家的公民奉献意识得以强化、社会道德观念得以升华。

“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时隔这么多年,一位老劳模对当年工厂党委传达毛主席题词时的用语仍记忆犹新。

那是一个偶像的黄金时代,一场学雷锋、争先进、做新人的群众性活动蓬勃展开,个中盛况或许只能从那代人的回忆中重温:“厂内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张贴的、广播里广播的、电影上播放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内容;每天下班后,厂里组织全体员

工一起学习,要求人们发言,或者写出学习体会,并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组织评比出学习雷锋先进个人和先进小组。那时,人人都把服务他人、助人为乐当作一种精神享受。”

这是一个令人惊叹的事实。雷锋精神,这一融民族传统美德、社会进步潮流、党的先进本色为一体的“精神样本”,跨越“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改革而经久不衰,并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中,澎湃着不绝的激情。

在大规模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一大批雷锋式的英雄模范人物在各条战线上涌现。一时间,党风、政风、社会风气为之一振。

雷锋牺牲的当年,一个叫刘英俊的青年入伍了,这个和雷锋同样年轻的战士,把“向雷锋同志学习”的题词,刻在了自己劳动用的锄头上,也刻进了自己的心里。

他在连队是“业余修理员”,在医院住院是“劳动休养员”,在出差途中是“义务勤务员”,在部队驻地是附近小学的“校外辅导员”;而当惊马危及群众生命时,他毅然选择了人生的最后一个角色——“群众生命的守护员”……

更多的是普通人,在绵绵延延的学雷锋实践活动中,他们以各种各样的形式参与其中,并养成了一生的习惯或义举,比如公交车上让座,捡到东西无偿归还;比如见义勇为觉得理所应当,无偿献血感到无上光荣,帮助别人打心底里高兴……

离开雷锋的日子里,“雷锋”却从不曾离开,他已成为社会主义新人的标杆和典范,一代代新人沐浴着雷锋精神的阳光,健康成长。

40多年来,在雷锋精神的感召下,涌现了无法计数的模范人物。

1982年7月,一个大学生的死,引起了全社会的巨大关注。解放军第四医科大学学生张华,为抢救一名掏粪落入粪池的老农,光荣牺牲,年仅24岁。同年11月25日,中央军委颁令,授予张华“富于理想勇于献身的优秀大学生”称号,英雄的价值得以承认。

90年代中期,人们通过媒体认识了一名普通的水电维修工——徐虎。他10多年如一日,背着工具箱,骑着一辆自称为“老坦克”的旧自行车,奔波于6000多户居民中间。修电路、通水路、掏马桶,他每天都重复着相同而琐碎的工作;为了居民们报修的便利,他还把报修箱挂到小区门口。

稍稍留意就会发现,我们生活中无处不有雷锋的影子——雷锋体育场、雷锋学校、雷锋储蓄所、雷锋纪念馆,以雷锋命名的建筑物或单位遍布全国各地;“学雷锋小组”、“学雷锋研究会”、“学雷锋基金会”、“雷锋车队”、“雷锋公司”,民间的学雷锋社团组织活力无限;更有那层出不穷的雷锋图书、雷锋雕塑、雷锋歌曲、雷锋游戏,让雷锋精神融入社会的血液和细胞。

有关雷锋的种种,已经成为一个文化现象,它不仅有着明确的精神内核和持续不竭的发展动力,而且在历经几代人的创造与传承后,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时刻焕发着蓬勃向上的力量。

雷锋精神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彰显了共产党人的先进本色,蕴涵着人类共同的价值追求,是一面永不褪色、永放光芒的旗帜。

雷锋精神是一座内涵丰富、意蕴深刻的精神宝库,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它无可替代的核心与实质,也是它永葆生命力的内在动力。

一个仅仅活了22岁的年轻人,何以成为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创造出如此穿越时空的精神财富,这是一个充满吸引力的问题。而问题的答案就在那本薄薄的《雷锋日记》里。 静静体味《雷锋日记》,人们都会隐隐听到雷锋与先贤们的应和——

“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永远不会干涸,一个人只有当他把自己和集体事业融合在一起的时候才能最有力量。”看到这样的句子,就不难体会到古人所谓“人能弘道,非道弘人”的大境界;而感受“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困难,把同志的幸福当成自己的幸福”这样的情怀,耳边就会响起“仁者爱人”的千古咏唱……

“京城活雷锋”孙茂芳把雷锋当做“一生的榜样”,以雷锋的名义,孙茂芳扛起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大旗,一扛40年。他“孝敬老人,当老人的小棉袄;帮助残疾人,当残疾人手中的拐杖;帮助不幸的人,当他们眼中的小油灯;帮助青少年朋友,当他们人生路上的小航标……” 把学雷锋活动,与解决老百姓实际困难结合起来,是让雷锋精神常驻的有益探索,也是领导干部保持与群众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这句被引用最多的“雷锋语录”,把为人民服务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 有人做过统计,在《雷锋日记》等各种相关文字留存中,“人民”一词出现过100多次。正是在这些被反复引用的话语中,雷锋不断提醒自己要“热爱人民”、“尊敬人民”,要“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要随时准备为人民的利益牺牲一切……

“每一条公共汽车的线路都有终点站,但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站。”朴素的话语闪烁着美丽的光芒,正如她的名字——李素丽。一名普通的售票员,用真诚的笑脸、细致的关怀让乘客如沐春风,被誉为“盲人的眼睛、病人的护士、乘客的贴心人、老百姓的亲闺女”。

一辈子坚守共产党员的精神家园不动摇,杨善洲的一言一行,堪称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创业精神的楷模。照片上的他满头白发、朴素慈祥,工作35年,这位原保山地委书记,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本色,廉洁奉公、一心为民。退休后,他主动放弃安享晚年的机会,

扎根施甸县大亮山兴办林场植树造林。“清廉,自上任时起;奉献,直到最后一天。”他的善行义举深深感动了亿万中国人,成为全党全社会争相学习的榜样。

“对军人而言,雷锋精神是一支值得永远传承的精神火炬。”“独臂英雄”丁晓兵说,每到生死攸关的紧要时刻,中国军人总能挺身而出,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在精神高地上,当代革命军人核心价值观与雷锋精神血脉相连。

党员干部带头学雷锋,把学雷锋与践行党的宗旨结合起来,把做好事与解决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满足人民群众的合理诉求结合起来,不仅有助于雷锋精神大众化,而且有益于引领社会风尚,已经成为领导干部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的有效途径。

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道德水平,是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课题,也是新形势下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着力点。

一面是一些领域的道德失范、诚信缺失,一面是民间涌动的强大道德力量。雷锋精神在经受巨大考验的同时,也面临着应时而起、发扬光大的契机。

面对生命垂危的小女孩,18个路人的冷漠,极大刺痛了国人的道德神经;毒奶粉、地沟油、瘦肉精,接二连三的食品安全危机,在问责监督体系的同时,也在拷问着国人的道德底线……

“道德失范”、“诚信缺失”、“精神滑坡”,当这样的字眼频频进入人们的视线时,许多人开始从心底发出强烈的呼唤:我们的社会,需要深入开展学雷锋实践活动,需要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刚刚过去的这个春节,因为两位平民英雄的义举而让这个社会暖意融融。李国喜,这位58岁的河南农民路遇3人落入冰河,他甚至来不及脱掉身上的棉衣,便跳了下去,先后救出3人后,终因体力不支,永远地离开了我们;当人们还在为“最美妈妈”杭州吴菊萍的义举感动时,在北国冰城哈尔滨,一个叫谢尚威的年轻人再次用几乎一样的姿势,托起了一个幼小的生命。一南一北,两次托举,托起的是闪耀的人性之美,彰显的是人心向善的力量。

市场经济追求利润最大化,有信仰物化、欲望横行的风险,除了法治与秩序规制外,道德的调节也不可或缺。而如何让蕴含在民间的道德力量喷涌,并使之成为全社会奋发向上的精神力量,便是大力弘扬雷锋精神的时代主题。

大科学家钱学森的书房里,静静摆放着《像雷锋那样做人》和《雷锋辞典》;他一生荣誉无数一向淡然,却唯独因与雷锋并称为“优秀共产党人”而“心情激动极了”。他说:“活着的目的就是为人民服务,如果人民最后对我的工作满意的话,那才是最高奖赏。”

20多年跋涉在大凉山深处、书写世界邮政传奇的王顺友,在路上累了,就会唱起自编的山歌“党的领导指引我,要学雷锋一个样,为人民服务要到底,我和人民心连心”。好事做多了,乡亲们都说王顺友是雷锋。他说:“我比不上雷锋,但我要学雷锋。”

好人与榜样,给社会带来力量。感动背后,传递的是公众一直尊崇和追求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几十年来,雷锋精神早已深深融入国人的道德底色,凝结成人间的大爱,与时空永在。

告别狂热和盲从,超越程式化的活动形式,人们开始重新考量学雷锋实践活动的真谛所在。

“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里来四月走”、“一时呼呼隆隆,长期冷冷清清”……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雷锋活动在很多人眼中变成了走过场。程式化的活动形式让学雷锋活动本身弱化了教育功能,那个“完美的人”让人们觉得与自己异常陌生。

当针对雷锋的怀疑、解构、恶搞接踵而来时,雷锋精神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学雷锋实践活动的新思维也在人们的思考中产生。

“雷锋是个时尚青年!”2010年3月,跟学雷锋活动一起到来的,是一本名为《雷锋

1940——1962》的传记。在这本带些“颠覆”色彩的书里,雷锋是那个时代的时髦青年——他穿皮夹克,戴瑞士手表,爱留长发,骑着摩托车在天安门照相,甚至朦胧中喜欢过异性朋友…… 一时舆论哗然。然而意想不到的是,雷锋作为英雄人物的形象并没有因此而坍塌。媒体几乎一边倒的叫好声——人们欢迎这个有血有肉、生动而平凡的雷锋。

文化观念多元,个人价值凸显,生活在这个时代的人们,已经厌倦了特定语境下“高大全”式的说教。学雷锋实践活动也开始讲究时尚化,年轻人找到了学习雷锋的新角度。志愿服务在中国的广泛开展,既是学雷锋实践活动不断深化的具体体现,又是雷锋精神与时代进步潮流相对接的产物。

尤为重要的是,传统单一的学雷锋活动形式,被扶贫、赈灾、助学、助老、植树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所取代,与时代同行的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造福群众、净化心灵的过程中不断得到彰显与弘扬。

雷锋还是一个青年励志的典型。今天通读《雷锋日记》,我们不难找到这些热词:爱、忠诚、坚强、乐观、奉献、敬业……他锐意进取、自强不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这些品质中蕴含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和创业精神,无疑是今天每一个渴望成功的年轻人最可珍贵的精神财富。

当下,人人都在寻找自己的雷锋,人人都在学雷锋的过程中努力成为“身边的感动”。

篇二: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怀念

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怀念

——纪念伟大的总设计师邓小平

第二炮兵工程大学理学院政教室 杨梅枝

邓小平(1904~1997),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外交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中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理论的创立者。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在纪念这位伟人诞辰之际,纵观我们国家生产力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综合国力的增强,更让我们缅怀这位伟大的领袖以及他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所作出的重大历史贡献。邓小平作为中国人民的领袖将永远活在中国人民的心中,邓小平为中国人民所做的一切,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财富,将与山河同在,与日月同辉,永远留在中华大地,成为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动力。

一、早年投身革命,为中国人民解放事业建立卓著功勋 邓小平作为一个思想家、革命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早年投身革命,一生南征北战,战功赫赫,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历史贡献。

1920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参加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1924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战争期间,1929年底和1930年初,同张云逸等在广西领导百色起义和龙州起义,创立中国工农红军第七军、第八军和左江、右江革命根据地。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后任129师政治委员,同师长刘伯承共同领导创建了晋冀豫等抗日根据地,卓有成效地开展了这些地区的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晋冀鲁豫野战军(后改称为中原野战军、第二野战军)政治委员。1947年同刘伯承一起率军南渡黄河,挺进大别山地区,开始了人民解放军对国民党军队的全国性战略进攻。在对解放战争具有重大意义的淮海战役和渡江战役中,任总前委书记。他和刘伯承、陈毅等指挥人民解放军攻克了国民

党政府首都南京,并向华东、中南、西南各省进军。

二、邓小平一生三落三起,仍坚持革命初衷

邓小平的传奇的人生经历,最突出的就是“三落三起”。邓小平在1933年由于拥护毛泽东的正确主张,曾被当时党内“左”倾领导者撤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1952年任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1954年改为国务院)副总理,但是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遭到公开批评和谴责。1969年至1973年间下放到江西省的一个工厂从事体力劳动。1973年3月恢复副总理职务。于1975年1月任中共中央副主席、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着手对当时极端混乱的局势进行整顿,并同当时拥有很大权力的江青集团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因此受到迫害,1976年4月又被撤销党内外一切职务。1977年7月中共十届三中全会恢复了他原来担任的党政军领导职务。他首先推动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反对“两个凡是”的错误方针,领导和支持开展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提出必须完整地准确地理解毛泽东思想。他还提出要尽快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在历史上“一落一起”者不乏其人,“两落两起”者有之,“三落三起”者少之,像邓小平这样“三落三起”并且一次比一次更为辉煌者,实属罕见。邓小平这种坚强的意志和执着的追求,反映了他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对党的无限忠诚,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对国家和民族实现复兴的历史责任担当。

三、带领中国人民开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时代

邓小平首先是一位伟大的革命家,他是同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一起,率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打碎旧世界、缔造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之一。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又成为中国共产党的第二代领导核心。粉碎“四人帮”之后,在中国何去何从的关键时刻,毅然决然地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两个凡是”错误路线,把中国推向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

邓小平最伟大的历史功绩就是设计和亲自领导了改革开放和社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永不朽的丰碑资料)

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赋予我们这个时代最鲜明特征,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开启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历程,改革开放改变了中国的历史命运。在改革开放中,邓小平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奋力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力开辟的。面对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危难局面,邓小平在1878年11月18日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发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巨大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在1981年6月召开的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上,通过由他主持起草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根本否定了“文化大革命”,维护了毛泽东的历史地位,科学地评价了毛泽东思想,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这一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1982年9月中共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他在开幕词中提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吹响了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号角,创立了邓小平理论,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体制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转变,形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理论、路线、纲领、目标,成功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使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找到了一条富强之路、复兴之路、光明之路。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伟大成就充分证明,这条道路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所以完全正确、之所以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关键在于我们既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在当代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而没有别的什么道

路能够引领中国发展进步。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二)创立了邓小平理论 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是毛泽东思想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继承和发展,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全党全国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创性成果。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的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1、邓小平理论的形成和发展

1982年,在党的十二大上,邓小平明确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命题,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的初步形成。

党的十二大以后,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全面展开,邓小平紧紧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理论思考,提出了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许多重要的新论断。1987,年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制定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概括了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对社会主义再认识过程中发挥和发展的一系列科学理论观点,标志着邓小平理论基本形成。

党的十三大以后,邓小平领导全党全国人民经受住了国内国际政治风波的严峻挑战,保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沿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正确方向不断深化和发展。1992年初,邓小平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从理论上深刻回答了长期困扰和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问题,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了新阶段。同年10月,党的十四大对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要内容作了系统阐述,概括为九个方面,标志着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的确立。

1997年9月,党的十五大正式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概念,指出邓小平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新阶段,郑重地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在一切工作中的指导思想并写入党章,1999年又载入宪法。

2、邓小平理论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 邓小平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基本的理论问题,提出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观点,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初步回答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发展阶段、根本任务、发展动力、外部条件、政治保证、战略步骤、领导力量和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间题,指导我们党制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邓小平理论的真理性已经被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实践所证明。邓小平理论包含着丰富的思想内容。一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概括,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时代的要求,廓清了不合乎时代进步和发展规律的模糊观念,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二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邓小平指出,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是一个至少上百年的历史阶段,制定一切方针政策都必须以这个基本国情为依据,不能脱离实际,超越阶段。这是邓小平对当代中国基本国情的科学判断。这一科学判断,使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的长期性、紧迫性、复杂性、艰巨性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对党所处的历史方位有了一个准确的定位。三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早在1979年,邓小平就提出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的观点。1992年在视察南方的谈话中,邓小平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看作属于社会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我们党的一个伟大创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找到了一种新的实现形式,为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而持久的活力。四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理论。邓小平强调,改革也是一场革命,也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中国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僵化停滞是没有出路的。对外开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项基本国策,是改革和建设必不可少的,应该吸收和利用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所创造的一切先进文明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封闭只能导致落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这些1 《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373页。

篇三:永远不朽的丰碑-方志敏

永远不朽的丰碑:方志敏

方志敏是二十世纪初期,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是中国共产党杰出的农民运动领袖。

1934年11月初,方志敏率领红军抗日先遣队北上抗日,部队行进皖南时,遭到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敌军的数量是我军的7倍。经过两个多月的艰苦奋战,方志敏带领先头部队已经脱险。但是,为了接应后续部队,又复入重围。终于因为寡不敌众,他于1935年1月27日在江西被俘。被捕那天,两个国民党士兵搜遍方志敏全身,他除了一块怀表和一支钢笔,没有一文钱。在狱中,方志敏面对敌人的严刑拷打,正气凛然,坚贞不屈。1935年8月6日,方志敏在江西南昌英勇就义,年仅36岁。

“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

当我们吟诵方志敏的光辉诗篇,怎能不为他对党和革命事业的赤胆忠心而肃然起敬。方志敏,是我们心中永远不朽的丰碑!

篇四: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怀念

不朽的丰碑 永远的怀念──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暨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河北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许海军

【热点材料】

热点一 2011年3月3日,政协第十一届全国委员会第四次会议在北京开幕,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在报告中从六个方面提到了2011年人民政协工作部署。其中在“加强教育引导,进一步夯实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发展道路的思想政治基础”部分提到了要“以振兴中华、民族复兴为主要内容,举行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大会,通过举办招待会和国际学术研讨会,出版《亲历辛亥革命》纪念图书,拍摄电影、文献电视片等活动”。

在辛亥革命100周年即将来临之际,关于建议两岸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的声音不绝于耳。大陆和台湾都在积极地部署准备,台湾有关人士也希望两岸能够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新党主席郁慕明表示如果大陆邀请,他乐于出席相关活动。由此可见两岸同胞在内心深处都被这一具有深刻历史意义和深远影响的革命所散发出的伟大精神所感染。

热点二 2011年4月2日离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纪念日还有90天。上海市百万青少年纪念建党90周年巡访活动暨“我们在党的诞生地前行” ──卢湾区系列主题活动上午在中国共产党诞生地中共“一大”会址旁的太平桥绿地举行启动仪式,同时拉开了全市青少年纪念建党90周年主题宣传教育活动的序幕。市委常委、宣传部长杨振武出席仪式。近300项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青少年教育活动将陆续推出。如“红色寻根”千字文、微博文征文,将通过走访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以千字文或微博文的形式展示走访者的体会和感言。

【热点解读】

1.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和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已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来纪念这两大周年性事件。因此,这将是2001年中考命题的热点和焦点。在复习中,加强对辛亥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知识点的梳理和归纳复习。

2.关于辛亥革命知识点的考查历来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内容往往涉及到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另外与辛亥革命有关的中国近代社会生活与习俗的变化也是中考命题的常青树。考查的题型有选择题、读图题、材料分析题、探究题等形式。

3.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将展开和举办各种形式的纪念活动。因此,中考将加大对与中国共产党有关内容的考查,命题会涉及到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时期和建设时期,甚至是改革开放时期。因此,要加强对中国近现代史上与中国共产党相关内容的梳理和归纳复习。历年,有关党史的考查是中考命题的重点,且题型形式多样。

【考点链接】

一、辛亥革命

1.1894年,孙中山联合一些反清志士,在檀香山组织了革命团体兴中会.

2.到1905年,国内出现了许多革命团体,孙中山提出团结革命力量,建立统一的革命组织──中国同盟会。8月,中国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大会选举孙中山为总理,还通过了推翻清朝统治,废除君主专制,建立民主共和国,改革土地制度的革命纲领。同盟会的成立,大大推动了全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

3.中国同盟会创办机关刊物《民报》。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把同盟会的革命纲领阐发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合称“三民主义”。三民主义是孙中山领导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4.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湖北武昌发动起义。第二天清晨,起义军完全占领武昌城。接着,起义军又攻占了汉口和汉阳。

5.武汉三镇取得胜利以后,仅一个月时间,全国就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独立。12月,宣布独立的各省代表在南京开会,选举孙中山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第二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

6.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历史上把这次革命叫做“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是,辛亥革命的果实被北洋军阀首领袁世凯窃取。袁世凯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统治。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秘密召开,参加大会的代表有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等13人,代表全国五十多个党员,共产国际的代表也出席了大会。

2.大会通过了党的纲领,纲领确定党的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实现共产主义。确定党的中心任务是领导工人运动。大会选举了党的中央领导机构中央局,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中国共产党诞生了!

3.中国共产党不仅代表工人阶级的利益,而且代表着整个中华民族的利益。她的诞生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貌就焕然一新了。

【专题演练】

一、单项选择题

1.2011年4月3日,嘉宾与青年社团代表在孙中山先生纪念铜像前合影。当日,由内地、澳门和台湾的青年社团联合举办的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系列活动启动仪式在澳门镜湖医院孙中山先生纪念铜像前举行。下列活动与孙中山有关的有①创办江南制造总局②成立中国同盟会③担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④发起新文化运动( )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2.下列仁人志士中,主张进行革命,推翻清朝统治,仿效西方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的是( )

A B C D

3.为隆重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广东于3月28日起启动系列纪念活动序幕,以座谈会、论坛、拜祭悼念等各种形式缅怀革命先烈,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下列对辛亥革命历史功绩的表述不正确的是①推翻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②拉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③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④彻底改变了中国的社会性质( )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4.辛亥革命后,中国近代的社会生活发生了一些变化。下列的描述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

A.西方发明的轮船、火车开始相继传入中国

B.男子剪掉了辫子,女子停止缠足

C.中山装和西装在社会上广泛流行

D.中国民族工业不久迎来了发展的“黄金时代”

5.苏州某初级中学九年级(1)班同学为某期黑板报的出刊,收集整理了如下资料:“共产党早期组织示意图”、“毛泽东、董必武、李达照片”、“嘉兴南湖游船”。据此,你可以判断,本期黑板报的主题是( )

A.五四运动 B.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C.中共七大 D.遵义会议

6.原中共中央宣传部长陆定一同志曾为井冈山题词“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说井冈山“历史红”的主要依据是( )

A.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

B.创建了第一个中国农村革命根据地

C.确立了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D.建立了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

7.某校九年级(3)班的同学以“中国共产党历次会议”为主题展开探究活动,“这次会议后,中国的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据此,你认为这次会议的主要内容应是( )

A.建立了中国共产党

B.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

C.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

D.做出工作重心的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决策

8.实现好、维护好广大农民群众根本利益历来是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下列标志着我党已实现彻底消灭封建土地制度,真正解放农民这一目标的事件是( )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

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

二、非选择题

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辛亥革命是一次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然而,辛亥革命是一场不彻底的革命,它只是

赶跑了一个皇帝,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并没有完成。

──《复兴之路》解说词

材料二 2011年是辛亥革命爆发100周年,部分全国政协委员酝酿在2010年的两会上提案,建议海峡两岸明年共同纪念辛亥革命一百周年。这是一件事情,如能实现定将进一步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如果国共两党、海峡两岸联合举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既可发扬孙中山的革命精神和理想,又可反思内战的创伤与民族分离的苦痛。

──摘自《澳门日报》

(1)据材料一,指出辛亥革命集中反映了当时中国人怎样的深切愿望?

(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什么后人赞誉“辛亥革命是中国人民奋起革命的一个里程碑”?

(3)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指出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主要表现在哪里?并分析导致革命不彻底性的原因。

(4)根据材料二,指出海峡两岸实现共同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将有何有重大的意义?

10.学以致用,探究问题。

2011年,中国共产党迎来建党90周年。90载艰苦卓绝,90载荣耀辉煌。90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建设、改革的伟大胜利,谱写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实现复兴的奋斗凯歌。请你参加下列的问题探究。

【革命篇】

图一 上海

图二 遵义

(1)图一和图二是中国共产党两次重要会议的遗址,他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会议?又有什么重要意义?

篇五:不朽的功绩 永远的丰碑

不朽的功绩 永远的丰碑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伟大贡献

军事科学院

《 人民日报 》( 2015年09月05日 05 版)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在那场战争中,中国人民以巨大民族牺牲支撑起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为维护人类和平事业作出了不朽的功绩,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完全胜利铸就了永远的丰碑。

一、中国是抵抗法西斯侵略的先行者,是坚持到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那场惨烈的战争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开始时间最早、持续时间最长。”这深刻指出了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起到的重要作用。1931年9月18日,日本法西斯发动“九一八”事变,踏上了企图先征服中国再称霸亚洲,与德、意法西斯共同瓜分世界的不归路。中国人民奋起抵抗,开始了持续14年的抗日战争,拉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九一八”事变既是中国抗击日本侵略的起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与法西斯展开较量的开始。当时,法西斯狂潮已然在全球兴起,并相继在东方的日本和西方的德国、意大利形成两个战争策源地。这几个法西斯孪生子有着重新瓜分世界的共同野心,他们各自的侵略行动势必会不断扩大并逐步合流,最终荼毒整个世界。正是日本发动的“九一八”事变点燃了法西斯侵略扩张的第一把战火,中国人民的奋起抵抗打响

了抗击法西斯侵略的第一枪。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高度赞扬中国人民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先行者作用。

在这场正义和邪恶、光明和黑暗、进步和反动的大决战中,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是坚持抗击法西斯侵略时间跨度最长的国家。自1931年法西斯国家发动侵略战争之日起,西方大国采取绥靖政策,长期置身事外。惟有中国独自承担起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担,并于1937年发起全国抗战,在世界东方开辟了第一个大规模反法西斯战场。在随后的日子里,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中国战场始终屹立不倒,成为反法西斯战争中开辟最早、坚持最长的东方主战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长期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直到1939年9月英法对德宣战后,这种局面才开始改变,此时距离中国开始抗战已经过去了整整8年。1941年6月和12月,苏联和美国分别参战,此时中国的抗战已经历时10年之久。

14年的艰苦抗战,使中国付出了超过3500万人员伤亡的巨大代价,蒙受了惨重牺牲。中国人民的牺牲奋斗,为世界反法西斯力量树立了一面光辉的旗帜,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进程产生了持久而深刻的影响。许多曾经参加侵华战争的日本人将与中国的战争视为“悲剧的序幕”。

二、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支柱,对战争进程和结局产生了举足轻重影响

中国战场之所以被誉为“东方主战场”,还因为中国战场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每一个关键时刻,都显示出重要的战略价值,各主要国家都从中国抗战中收获过重大的战略利益。日本的战略构想,是迅速迫使中国屈服,再利用中国的资源,

实现其北进和南进的扩张野心。但是,中国的长期抗战打破了日本的如意算盘,中国战场成为日本扩张道路上难以逾越的障碍。

1939年9月欧洲战争的爆发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个重要节点。当时,英法面临的国际环境极为严峻。事实上,日本确曾视欧战为难得的战略机遇,但是,面对中国战场的沉重负担,日本不得不按捺住趁火打劫的强烈冲动,宣布“集中精力解决中国事变”。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日本才在东方对英美等国开战。 日本始终把北进进攻苏联作为侵略扩张的主要方向之一。苏联对日本的战略企图极其担忧,希望借助中国的力量捆住日本的手脚。特别是在20世纪30年代,东西方两个战争策源地形成之后,如何避免与德日的两线作战,就成为事关苏联安危的战略难题。1938年7月和1939年夏季,苏联与日本曾在张鼓峰和诺门坎地区发生局部武装冲突。这两次冲突之所以没有扩大升级,重要原因在于日军主力深陷中国战场,“在对苏联用兵上受到很大限制”。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反法西斯战争走到了又一个关键时刻。战争初期,苏联在西线屡遭重创,对日本乘机从东线夹击的担心达到了极点。面对难得的北进良机和德国的强烈要求,日本却有心无力,表示“在中国使用的兵力很大,北进对苏开战实际上办不到”。苏联驻华军事总顾问崔可夫说,“在我们最艰苦的战争年代,日本也没有进攻苏联,却把中国淹没在血泊之中,稍微尊重客观事实的人都不能不考虑到这一明显而无可争辩的事实”。

1941年12月太平洋战争爆发。美国因战争准备不足,曾节节后退。日本虽然暂得上风,但却无法做到全力对美作战,其战争力量被一分为二,即海空力量主要用于太平洋方向,陆军主要力量用于中国战场。中国的持久抗战大大减杀了日本对美英作战的能量,美国因此很快稳住阵脚。1942年初,日本曾将攻占澳大利亚和印度提上议程。日军参谋本部认为,攻占澳洲需要至少12个师团,要

想抽调这么大的兵力,势必大幅缩减在华兵力,从而难以维持中国战场的局面。攻占印度也因同样原因不了了之。罗斯福说:假如没有中国,战争进程就会是另外一种状况,大批日军就会转而用于其他方面,日军可以毫不费力地打下澳洲、印度,一直冲到中东。

中国抗战确保了同盟国“先欧后亚”战略的实施。“先欧”意味着美英苏的主要力量将优先用于欧洲,没有中国战场抗击百万日军,盟国就要把相当大的力量用来对付日本,“先欧”也会因缺乏先决条件而难以贯彻。“先欧后亚”符合同盟国的整体利益,但同时也意味着中国将继续承担起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责任。这对一个国力羸弱且血战多年的国家而言,必然要付出更大的牺牲。惟其如此,中国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的牺牲和贡献显得弥足珍贵。

三、中国是亚洲国家反抗法西斯侵略的中心,是代表弱小民族利益的旗帜 自19世纪后半期日本走上对外扩张之路起,中日两国在地区事务中就开始扮演不同的角色。日本以称霸亚洲、奴役各国人民为目标,中国则是唯一有能力抵抗日本侵略的亚洲大国,东方各弱小国家民族都把中国视为抗日斗争的旗帜和中心,中国也竭其所能支援亚洲各国人民的反侵略斗争。早在抗战前,中国就为亚洲各国的民族解放运动培养了大批骨干力量。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对亚洲各国抗日斗争的支持不断加强,成为亚洲国家民族解放斗争的战略基地。

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东方各民族的反侵略斗争,积极推动亚洲各国的独立解放事业。1941年10月,中国共产党在延安组织召开了“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代表大会”,日本、印度、印尼、菲律宾、马来亚、缅甸、泰国、越南、朝鲜等国130名代表与会。会议以“共同打倒法西斯强盗,为东方各民族的自由平等与解

放而努力”为宗旨,决定成立“延安东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联盟”,成立东方民族学院,为各国的独立解放事业培养骨干。

中国对东方各民族抗日斗争的大力支援,使之成为亚洲国家民族反法西斯斗争众望所归的中心,中国也责无旁贷地承担起弱小民族代言人的义务。中国是同盟国家的四个大国中唯一饱受强权蹂躏的半殖民地国家,对被压迫民族的诉求感同身受,因此始终高举公理正义的旗帜,在国际舞台上为殖民地国家的独立解放竭尽所能。开罗会议期间,中国力主适时给予南亚、东南亚和东北亚殖民地国家独立地位,对亚洲民族解放浪潮的兴起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中国作为联合国的发起国,大力倡导国家和民族平等、独立、解放的理念,使其成为联合国宪章的基本原则。

四、中国率先倡导和推动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为共同战胜法西斯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反法西斯战争是一切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共同事业,只有结成最广泛的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才能最终战胜法西斯。“九一八”事变后,中国就认识到,日本的侵略,不仅破坏了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而且危及其他各国的利益,随着日本侵略的不断扩大,有可能形成中苏美英联合制日的局面,使日本在四面包围中陷于崩溃。尽管当时国际形势距离实现这一目标还很遥远,但中国坚信这个判断方向正确,并积极努力,揭露日本扩张野心,争取国际舆论同情,改善和发展与各国的友好关系,为建立国际反法西斯统一战线创造条件。

1937年7月全国抗战爆发后,中国明确宣布抗战外交的目标是:“联合世界同情于我之国家及民族,为世界和平与正义共同奋斗”,大力呼吁国际社会抛弃幻想,主张“中、英、美、法、苏建立太平洋联合战线,否则有被敌人各个击破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