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沧浪亭内仰止亭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5:53 字数作文
沧浪亭内仰止亭字数作文

篇一:沧浪亭资料

目录

1.沧浪亭的地理位置

2.沧浪亭的历史

3.沧浪亭的游览路线

4.沧浪亭水系分析

5.漏窗的分析

6.窗棂的分析

7.洞门的分析

8.地面铺砖的分析

9.沧浪亭中植物栽植手法

10.沧浪亭的特点

11.总结

沧浪亭地理位置

沧浪亭位于苏州市沧浪区三元坊附近,毗邻颜文梁纪念馆。

配以平面图片

历史由来

沧浪亭的面积约为16亩,其原址曾是吴越广陵王钱元璙的亲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的池馆。北宋庆历五年(1045年),诗人苏舜钦因谗言被罢官,他流寓吴中时,见孙氏旧园遗址高爽僻静、野水萦回,就以四万钱购买下来,在北部土山傍水处筑一小亭,并以《楚辞 渔夫》中“沧浪之水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取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作《沧浪亭记》。

配以国画图片

游览路线

画出游览路线 沧浪胜迹坊 石梁桥 大门 面水轩 复廊 观鱼处 妙室闻香 沧浪亭 明道堂 瑶华境界 看山楼 印心石屋 翠玲珑 仰止亭 五百名贤祠 清香馆 御碑亭 流玉潭 藕香水榭

平面图展示 一个景观 一个动画 一张观赏处的图片 游览路线表示

沧浪胜迹坊

沧浪胜迹坊石碑坊原立于沧浪亭门前,三门四柱、檐角飞翘,显得古朴、庄严。是苏州唯一树有石牌坊的古典园林,现移至人民路口。

沧浪胜迹坊图片 平面图展示

石梁桥

始建于康熙年间,初为木构赤栏桥。当时沧浪亭的正门在南面,园北仅开了扇小山门,是为了通游屣。巡抚宋荦重修沧浪亭时,在山北所横“略杓”,名曰:红桥。

如今的石构三曲平桥为乾隆南巡时改筑,当时桥栏仍为赤栏。

咸丰年间,沧浪亭园林毁于十年兵火。直到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再度重修。也是从此时起,将原南正门以一道漏窗粉墙围封,并将北门改为园之正门,且是唯一进出之园门(即今状),而“红桥”也由此而成为出入园门的唯一通道。

石梁桥图片 平面图展示

沧浪亭大门

沧浪亭入门大厅,三开间,面积115.76平方米。过去作为官署园林时,是为入园的达官贵人们的停轿之处,轿夫亦可在此小憩等候,故又名“轿厅”。现为售票与检票场所。 文征明隶书“沧浪亭”门楼,迎面可见湖石假山作为影壁。

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建。厅的东西两侧壁间,嵌有历代重修记刻碑和《沧浪亭全景石刻图》,都是极为珍贵的文物史料。游人可以通过这些碑刻,充分了解千古名园屡废屡兴的沧桑历史。

大门正面图 平面图标示出来 画作展示

面水轩

面水轩位处园北岸,此轩面北临流,貌似旱船,轩为四面厅,面积107.15平方米。

此处原为“观鱼处”,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重修后改为“面水轩”,取唐杜甫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之意,故名。 此轩面北临流,庭前古木参差交映,轩左复廊一条蜿蜒而东,两面可行,内外借景,隔水迎人。相传,临河一带旧有湖石玲珑,形有五百罗汉像之说。 剖面图沧浪亭面水轩位于大门东水池转折处,东端有复廊与钓鱼台相连,西端有廊与大门相连,面水轩成为由大门至钓鱼台的长廊中的重点,打破了构图上的平直、单调图片展示 剖面 立面图 平面图标示

复廊

进入沧浪亭后紧靠沿河有一条复廊,也就是围墙两侧各有一条走廊,复廊的北廊紧靠院外的葑溪,南廊临近园内的中央主山和沧浪亭,廊间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无论你是在北廊或是南廊通过这些漏窗,你既可以看到园外的风光又可以看到园内的景色。 图片 平面图展示

观鱼处

观鱼处,又名“静吟亭”,位于园东北水边。古“北碕”处,面积14.86平方米,尖顶。

原名叫“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意于庄、惠濠梁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园中,超然于世的清高境界。

图片展示 平面图标示

闲吟亭

座落在园之东隅,闻妙香室北侧,是一半亭,面积11.20平方米,翘角飞檐。清同治时巡抚张树声建,取闲暇吟咏之意。

图片 平面图展示

闻妙香室

座落于“明道堂”东侧,面积95.94平方米。

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题。额取唐杜甫《大云寺赞公房》诗句:“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妙香,是指这里的梅花之香。

此处原为读书处,室南竹外一枝斜,铁骨冰姿。室北遍植梅花,待到天下而春时,梅苞初放,寻梅者纷至沓来,倚栏俯凭,自成丽景。

图片 平面图 展示

沧浪亭

此亭筑于山之岭,正四方形,面积31.36平方米,高旷轩敞,石柱飞檐,古雅壮丽。

宋庆历间,文人苏舜钦始创,取“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之意而名。

今天我们看到的亭子,乃是清康熙三十四年宋荦抚所筑。

沧浪亭,方形平面,梁柱皆为石构,灰瓦歇山卷顶棚,四檐角高高翘起,显得古朴沧桑。

剖面图 图片 平面图 展示

明道堂

堂居园中央,是为园中主厅,面积234.42平方米,旧时为会文讲学之所。原名寒光堂,后取苏舜钦《沧浪亭记》中“形骸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句意改名为“明道堂”。 东西两旁走廊的高度达2米,明道堂周围有回廊,三界回顶,圆作梁架,前为船篷轩,上有草架。建筑面阔五间,宽16.10米,进深12.95米。檐高4.40米,卷蓬歇山顶。

图片展示 平面图 剖立面图

瑶华境界

屋在“明道堂”南对面,三开间,面积46.80平方米。两侧走廊与“明道堂”相连接,形成一体。此处原为古戏台。始建于清道光十八年。

南宋绍兴初,抗金名将韩世忠居此,筑梅亭,取名“瑶华境界”。意指民间传说中的“遍植梅花的仙苑幻境”。

1932年,戏台塌毁,当时靠义募善款,改为平屋三间,移瑶华境界额悬于正壁间,遂成今状。 图片 平面图 展示

看山楼

楼居于园之最南隅。筑于“印心石屋”之上,沿黄上铺成的石阶登之,共三层,面积56.80平方米。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筑。取卢集“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诗意而名。

楼前为一层,后为二层,高低层檐交错,飞檐翘角,外形别致,富有动态。楼柱网布置灵活,东西宽5.85米,南北深9.85米,底层高3.30米,二层檐高2.70米。屋顶均为歇山式。 图片 平面图 剖立面图

印心石屋

屋居园之最南隅,此屋全部用黄石堆砌,面积56.80平方米。

清道光七年,道光旻宁亲笔御书“印心石屋”四字,赐予江苏巡抚陶澍。巡抚陶澍为感皇恩,在重修沧浪亭时,在园之南隅新增筑此屋,并将皇上御书作门额,以示皇恩浩荡。 图片 平面图 剖立面图

翠玲珑

座落在“五百名贤祠”南,是三间小屋倚角而建,面积166.30平方米。

此额,南宋韩世忠时所题,取苏舜钦诗:“秋色入林红暗淡,日光穿竹翠玲珑”之意。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建。

翠玲珑和一般建筑不同,是有三座平面形状和大小和均不相同的小轩,互相垂直相逢组成。

外形小巧朴素,和周围环境协调。东面和西面各有曲廊相接,形成小院。主建筑位于西端,面阔三间,宽9.20米,五界回顶圆作,进深4.90米。南面中间为长窗,两间次均为半窗。两侧山墙上未景窗。另两座建筑均为两间开,三界回顶圆作,四周均为半窗和景窗。建筑檐高

2.95米,硬山顶。

剖立面 图片 平面图

五百名贤祠

位于“明道堂”西侧,“清香馆”南背面,面积175.16平方米。堂内壁间嵌有刻碑25方,列有五百九十四位名贤刻像,系以传赞。正中悬挂“作之师”三字牌匾。这些乡贤名宦的高尚品格和所做的贡献将做人师表。

图片 平面图 展示

清香馆

“明道堂”西侧数十步间隔,就是“清香馆”。座南面北,五开间,面积95.47平方米。“清香馆”又名“木樨亭”,南宋绍兴初韩世忠所题,该亭久已不存,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筑“清香馆”,取唐代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之意。

图片 平面图 展示

御碑亭

此亭处在门厅与步碕廊间,是为廊亭。面积9.74平方米,壁间嵌有刻碑,其中康熙御诗一首,对一幅。这是康熙南巡时为表彰地方上的重要官吏,而亲笔书赠巡抚吴存礼的。康熙五十八年 (1719年),吴存礼以宣扬皇上恩德,勉尽厥职,将康熙御诗一章,饬工庀材建御碑亭于园中,其旁屋宇亦令增修,以助亭之壮丽,同时敬诫后之官吏。

图片 平面图

流玉潭

有此一谭,正如诗眼,映出真山林的生机、灵动和气势。

图片 展示

藕花水榭

水榭居门厅西侧南岸,面北临流,三开间,面积89.69平方米。因榭北溪流中植有荷花,故名“藕花水榭”,清同治十二年,巡抚张树声筑。

榭南、北立面形式不同,南有外廊,显得开放,北为白墙,上辟支摘窗,稍显封闭。建筑面阔四件,宽16.05米,前为廊川,内为五界回顶圆作,进深5.70米,檐高3.15米,硬山顶。 图片 平面图 展示 剖立面

水系分析

沧浪亭之水不属于任一种,却是合二为一。葑溪河绕园而过,虽不是园中之物,但沧浪亭的景之美一半源于此。水是园林的围墙。园内沿河一条复廊,廊间墙壁上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漏窗,从园内透过漏窗往外看,可以看到园外河流,可谓“景外有景”。

廊墙分隔内外,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接在了一起,营造了山、水互相借景的效果,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

园内一湾小池,处于山丘西侧,虽可归于集中之水,却偏于庭园一侧,四周山石环绕,形状模拟自然湖泊,呈不规则形,即使仅是点缀作用,却形成了一种环山抱水的格局

漏窗分析

漏窗开设在廊墙上,既增加了墙面的明快和灵巧效果,又通风采光,一举两得。漏窗本身有景,窗内窗外之景又互为借用,倘移步看景,则画面更是变化多端,目不暇接。

沧浪亭漏窗最为经典的是从明道堂到翠玲珑所呈直角墙面“春、夏、秋、冬”,巧妙地安放了具有季节象征的柳树、荷花、石榴、腊梅漏窗一组,而且这组漏窗与贴水复廊的建筑截然不同,造型感强,工艺复杂,让人忍不住多看几眼。

图片 展示

窗棂分析

冰裂纹

冰裂纹,形状犹如冰裂后的纹路,极为优雅别致。

冰裂纹因有冰清玉洁、晶莹剔透的美好寓意,常常用在园林中雅致幽静的地方,与周围环境相衬映,是园主高洁人格的自我写照。

冰裂纹还常常和六角雪花结合成冰雪图案。

图片 展示

步步锦纹

步步锦纹,是横线和竖线按一定规律组合在一起,周围嵌以简单装饰的一种线条图案,犹如人走的阶梯。将这种装饰花纹冠以“步步锦”的美称,反映出人们渴望不断进取、一步步走上锦绣前程的美好愿望。

图片展示

灯笼纹

沧浪亭翠玲珑窗棂的灯笼纹与步步锦纹结合,寓意为前程光明。

图片 展示

海棠花

海棠花纹寓意为满堂生辉,前景光明。

沧浪亭五百贤祠堂和瑶华境界窗棂,海棠花瓣略小,1图中窗棂郑重为象征太阳的大圆,添光明之色;2图中北向窗棂的十字穿海棠花纹,给人以堂堂正正、光明磊落之感,与堂额相得益彰。

景窗仔芯均为十字穿海棠花纹,中心嵌入象征太阳的圆形

蝴蝶纹

蝴蝶纹镶嵌在扁方、长方、八角等处,可将画面点缀的秀美多姿;蝴蝶纹的式样也可同中有异、因地制宜发生着变化。

夔龙纹窗棂

沧浪亭闻妙香室的夔龙纹嵌蝴蝶有芯景窗。

书纹饰

书纹饰是一种以竖形隔心为主的简单隔条图案

沧浪亭闻妙香室,本位园主课读诗书之处,书条纹窗棂无以增添着书卷气,既简朴大方,有素朴雅致。

篇二:苏州沧浪亭

苏州沧浪亭

沧浪亭是苏州的四大古典园林之一,位于城南三元坊附近。从前吴越建国时,广陵王镇守吴中,曾在内城的西南修建了一个园子,他的外戚孙承佑也在它的旁边造了别墅。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后来又屡易其主。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故又名韩园。由元至明为佛寺。在它的遗址上修建了大云庵,由文英和尚主持,文英好读书,爱做诗,常与人们交游,明代归有光也作《沧浪亭记》称他为“沧浪僧”;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小高层漏窗俗称花墙头,是一种满格的装饰性透空窗,外观为不封闭的空窗,窗洞内装饰着各种漏空图案,透过漏窗可隐约看到窗外景物。为了便于观看窗外景色,漏窗高度多与人眼视线相平,下框离地面一般约在1.3米左右。也有专为采光、通风和装饰用的漏窗,离地面较高。漏窗是中国园林中独特的建筑形式,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一种建筑艺术处理工艺,通常作为园墙上的装饰小品,多在走廊上成排出现,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多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向北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而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从北门渡石桥入园,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两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间,林木参天。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枫杨数株大可合抱,巨干撑天,枝繁叶茂,院墙表面嵌有多幅雕砖,刻画历史人物故事。东侧为清香馆和五百名贤祠,祠建于道光七年,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人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园中西南

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由此折东,为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三间的“明道堂”,格局严整,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宏敞,庄严肃穆。屋宇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北山巅,绿荫丛中,有石柱方亭名沧浪亭。下山有复廊景通内外,复廊外侧临水。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山上古木参天,四周环列建筑,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相传乾隆南巡时,曾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竹子。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类竹20余种。“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巴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

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建筑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2012-09-24

篇三:沧浪亭导游词

沧浪亭导游词

“沧浪胜迹”牌坊前]

各位朋友,我们现在看到眼前这座石牌坊上有“沧浪胜迹”四个字,它是晚清朴学大师俞樾先生所题写的。它告诉我们,这里有一处苏州的名胜古迹——沧浪亭。沧浪亭不仅仅是一座亭子,它是我们苏州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古典园林,距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了。最初为五代 时吴越王外戚孙承佑的花园。孙承佑是中吴军节度使, 曾出资为著名的“姑苏城外寒山寺”修建过一座七级佛塔。到北宋庆历四年,经范仲淹举荐在朝为官的诗人苏舜钦因赞同革新,被革职后来到苏州,购得此园。此后,园子又几度兴废,屡更其主。南宋绍兴年间,为抗金名 将韩世忠所得。元、明两代成为僧人所居的妙隐庵、大云庵。今天园中的绝大部分建筑均始建于清康熙、道光 和同治年间,解放后修复而成。1963年,沧浪亭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2000年又被列为苏州古典园林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典型例证之一。 下面就请大家随我一同到园中去领略一下沧浪亭的风姿吧。

[正门外石梁桥旁]

各位沿着水边来到这里,往东看去,水面渐宽,水边古树参天。亭、轩可见,一幅立体的画面已经呈现在各位的面前。在这里,大家虽然尚未人园,但已经感受到了沧浪亭的第一个特色,即:未入园林先成景,一泓清水绕园过。水对我们苏州人来说,实在是太熟悉也太重要 不过了。从淘米洗菜到种桑养蚕,从以舟船代步到营造文人山水园,无一离得开水。水既是我们日常生活之所必需,又是古代文人创造理想生存空间的文化素材。中国人习惯称“风景”为“山水”,可见水在中国人的审美意识中是何等的举足轻重。比方说,眼前这片水面,它一方面构成了沧浪亭的园外景观,同时,它还让苏舜钦等官场失意的古代士大夫文人产生出“沧浪之水”的意境。据说,苏舜钦花了四万青钱(约合黄金十两)购得此园后,在这水旁建了一个小亭,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的歌谣,将亭命名为“沧浪亭”,表现出一种超然世俗名利之外,归情自然的清高意趣。 另外,从这里还可以看到沧浪亭的另一个有别于苏州其它古典园林的特色,就是:打破高墙围绕,自成丘壑的封闭式格局,以临水的建筑群将园内园外的山水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开放性的布局特色。明、清时期,这里一直是官绅宴饮、文人雅聚的场所,因此,一般认为沧浪亭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公共园林之一。下面请大家到园中欣赏沧浪亭内园景色。

[碑记厅]

这里现在是沧浪亭的门厅。因为这里东、西两侧墙上嵌有旧时园主苏舜钦的《沧浪亭记》,清代巡抚宋荦、梁章钜和张树声的《重修沧浪亭记》以及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等石刻,所以我们也把这里称为碑记厅。从这些石刻可以了解沧浪亭的旧貌和概况,因此,这些 石刻极具史料价值。

[主山]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沧浪亭内仰止亭)

出碑记厅,迎面看到的就是横卧于园中央的主山。这是一座土多石少的土山,据考是宋代遗物。山上古树苍翠,藤萝蔓挂,婉若真山野林,游人来到这里自会有—种古朴幽静的感觉。这也体现了北宋时期士大夫造园重在立意,不事雕琢的特点。主山东部用黄石垒砌,山间小道高下逶迤,桥梁溪谷,引人人胜。西部是清末用湖石等重修的。西南面峭壁下,凿一小池,从山上望下看,有如临深渊之感。池边一石上刻有俞樾先生篆书的“流玉”二字,点出这小池之水犹如一块流动的碧玉。这里是沧浪亭园内唯一的水面。园内园外大小如此悬殊的两片水面在这里相互呼应,但又情趣各异。

[面水轩]

这里有一座紧靠沿河复廊的四面厅,因其临水而筑,故称“面水轩”。轩四面均设落地长窗,视野开阔,是品茶赏景之佳处。

1

[复廊北临园外的葑溪,南依园内的中央主山,高低上下,曲折自然。循北廊临水而行,隔开水面可以看到园外生动的市井风情,而置身南廊,面对园内之山,又能体会到文人山水园那份清静高雅的意趣。廊间墙壁上还开有许多图案各异的精美漏窗。如果你从园外看,通过这些漏窗,你会看到园内的景色,感受到士大夫文人生活的清悠与闲适,此谓“景中有景”;而从园内透过漏窗往外看,可以在市井的嘈杂中感受到水面的宁静,可谓“景外有景”。当然,漏窗还只是造成了游人视觉上的通透而已,真正将园内外的山与水有机地连在一起的,还是这条复廊本身。在廊墙分隔内外的同时,一双跨在廊墙两侧的廊檐将园内的山和园外的水紧紧地衔在了一起,造成了山、水互为借景的效果,同时也弥补了园中缺水的不足,拓展了游人的视觉空间,丰富了游人的赏景内容,形成了苏州古典园林独一无二的开放性格局, 堪称苏州古典园林造景之佳例。如此,沧浪亭的这条复廊不仅被视为沧浪亭造景的一大特色,同时,也被人们誉为苏州古典园林三大名廊之一。(苏州三大名廊一般是指:沧浪亭的复廊、拙政园西部的水廊以及留园中部的爬山廊。)

[观鱼处]

这座突出于水面之上的方亭,叫“观鱼处”,它的原名叫“濠上观”,俗称“钓鱼台”。取意于庄、惠濠梁问答和庄子濮水钓鱼的典故,旨在表现园主归隐江湖,超然

于世的清高墙界。

[闲吟亭]

在观鱼处南面廊下有一半亭,叫“闲吟亭”。它位于中央主山的东侧,与两侧的御碑亭遥遥相对。亭中有乾隆皇帝的御笔刻石,记述了乾隆十二年(1747年)江南沿海遭受飓风暴雨的悲惨情景。因此,从乾隆帝御笔内容来看,亭名“闲吟”似乎与之不相协调,但此处的楹联却勾画出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千朵莲花三尺水,一弯明月半亭风”。

[闻妙香室]

从闲吟亭循廊往南,我们就来到了闻妙香室。这间精巧雅致的建筑呈曲尺形,三面通透,是园主的读书姻“妙香”本指佛寺里那令人闻之超凡脱俗的香味,这里指“书香”的意思,就是说,人通过读书就能怡情养性,犹如闻到妙香一般神清气爽。 这里南院中有一丛翠竹,北面种有十余株梅树,早春二月,冷香飘溢,沁人心脾,颇为点题。

[沧浪亭]

登上中央主山,这里古木苍翠,在东北部有一结构古雅的方形石亭,这就是真正的沧浪亭。沧浪亭最初是园主苏舜钦建在水边的,康熙年问,江苏巡抚宋荦仰慕苏舜钦,前来寻访苏氏沧浪亭遗迹,但没有找到,于是他怀着景仰先贤之情,在这土山上重建了沧浪亭。宋荦和苏舜钦虽同为封建官僚文人,但他重修沧浪亭时尚在巡抚任上,也就是说他还没有苏舜钦那种罢官后隐逸江湖的心境,取而代之的是敬仰先贤、遵守礼制、积极人仕的思想,所以把沧浪亭从水边改建到山上,就是要表现一种“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积极的为官处世哲学。另外,从这里环顾四周,我们可以发现,园内大多数建筑都环山而建:这种布局主要是由园内地形所决定的,但客观上也突出了“高山仰止”的主题思想。沧浪亭石柱上有一付俞樾先生所书的石刻对联: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这付对联是集欧阳修(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的上句和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的下句组合而成的。上联写沧浪亭的自然景色,下联赞颂沧浪亭的借景之美,表达作者纵情山水,寄情自然的超然情趣。这里还将自然山、水拟人化,使人与自然山水间产生情感交流,达到物我交融的境界,以表现土大夫文人在官场隐退后寄情自然,投身自然的闲情逸致。

[明道堂]

2

明道堂是沧浪亭园内的主厅,原名寒光堂,是清末同治年间重建后取苏舜钦所写《沧浪亭记》中“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出鬼没无邪则道以明”之意而改名为“明道堂”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身体一旦舒适,心神就能安宁;所见所闻不涉邪事,就能悟得真理。明道堂面阔三间,屋宇宏敞,庄严肃穆,明、清两代为文人讲学之处。明道堂正南方有三问小轩,叫瑶华境界。最初是韩'世忠所建的“梅亭”,这里喻白梅为瑶华,即传统中色白似玉的仙花。清代的时候这里曾经是一个戏台,专为官吏文人而没。据说,林则徐也曾在此观赏过昆剧。 在瑶华境界的西面有一石洞,上有石刻门额“印心石屋”,这是清道光帝御笔。“印心”是佛语,即“心心相印”的意思。石屋上面建有看山楼,为清道光年问江苏巡抚陶澍所建。原来从这里可以远眺苏州城外西南诸峰,但现在由于近处高楼遮挡,看山之意已荡然无存。沧浪亭在以复廊近借园前之水的同时,又以看山楼远借园外之山,这在苏州古典园林中实属难得。

[翠玲珑I

从看山楼沿小径往西,这里有一片青青的竹林。游人来到这里,竹子那特有的翠绿令人赏心悦目。清风徐来之时,竹叶发出的沙沙声更衬出这里的宁静。在喧嚣红尘中沉浮的人们置身竹林,仿佛进入了一片宁人心志的清凉世界。 在这片竹林中,我们可以看到眼前有三间低矮的屋子,曲折有致地连在一起。这里原来是园主人的书斋。由于屋子不高,所以给人一种隐在竹林中的感觉。这种“隐在其间”的感觉也非常符合旧时园主苏舜钦归隐自然的心意。尤其在皓月当空的夜晚,万籁俱寂,皎洁的月光透过婆娑的竹叶在粉墙上投下点点斑驳,一幅生动的墨竹图就会呈现在眼前。苏舜钦曾有“秋色人林红黯淡,月光穿行翠玲珑”的诗句来描绘这里的景色。因此。这间竹中书屋就被题名为“翠玲珑”。: 沧浪亭素以“修竹为盛”,种竹历史悠久。至今仍有菪竹、慈孝竹、湘妃竹、水竹、金丝竹等多类竹子遍植园内各处。竹子虚心有节,清秀挺拔的品性素来符合古代士大夫文人所崇尚的守道、有节的伦理规范。同时,由竹林营造出的清雅脱俗的环境又足以让人神清气爽,烦襟顿释。宋代大文豪苏轼曾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的名言,而沧浪亭园主苏舜钦也曾有“高轩面曲水,修竹慰愁颜”的诗句来向人们表明他园中种中竹的心志。

[五百名贤祠]

我们现在来到了沧浪亭园内著名的五百名贤祠。这是一间面阔五间的建筑。正中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整个建筑布置得庄重肃穆。堂内三面墙上嵌有125方碑石,计594幅历史人物线刻头像÷为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刻。这594位历史人物均为自春秋至清代约二千五百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名士贤达,涉及政治,军事、科技、文化、文学艺术以及忠孝、隐逸等各个方面。其中建造苏州城的伍子胥,孔子门生言偃,唐代大诗人李白、白居易,北宋政治家范仲淹、文学家欧阳修和苏轼、抗金名将韩世忠,南宋民族英雄文天祥,明代爱国学者顾炎武,以及清代民族英雄林则徐,等在中国历史上都是妇孺皆知的著名人物。他们或清廉为官、勤政爱民,或刻苦治学、文章传世,总之都是当时社会中既严守道德规范又在某一领域取得杰出成就的所谓“德才兼备”的先贤名士。所以,清道光七年(1827年)江苏巡抚陶澍在布政史梁章钜重修沧浪亭时,把康熙年间所建的苏公祠改建为五百名贤祠。为了敬仰先贤、弘扬先王之道,这里一直就是苏州地方官吏上任时必须参拜之地。五百名贤祠虽建在沧浪亭园内,但它所表现的主题已完全不同于苏舜钦当年咏怀沧浪之水的隐逸思想,而是表现了土大夫文人积极入仕的为官之道。这种积极入仕的主题虽然与沧浪之水的庭园主题相悖,但与附近的文庙以及当年培养士大夫文人的摇篮——府学倒是相得益彰的。堂内匾额上由当代著名书法家顾廷龙先臣生所书的“作之师”三字。取自于《尚书》,即指“五百名贤”堪作万民之师的意思。匾额下方署头石刻上刻着“景行维贤”四个大字,意思是指五百名贤都是行为光明正大、德行高尚、实为后人仰慕的贤德之人。另外,五百名贤祠东面月洞门上还 3

有刻着“周规折矩”的砖额。这里的“规”和“矩”显然指的是当时土大夫文人所崇尚的儒家礼仪和法度。在五百名贤祠西面廊下,有一半亭。它取《诗经》中“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诗意,得名为仰止亭,意思是高尚道德令人仰慕,大德大贤当为楷模。这里所说的令人敬仰的楷模,就是指五百名贤祠中那五百九十四位历史名人以及他们的道德文章和传世事迹,所以我们说仰止亭的命名是对五百名贤祠所表现主题的渲染和烘托。

[清香馆]

五百名贤祠北面有一座东西狭长,面阔五间的清香馆。因其北院中种有桂花和腊梅而得名。馆内对联“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上无花敢斗香”说的就是桂花。现在馆内陈列着一套榕树根做的广式家具,造型天然奇巧,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

[御碑亭]

在中央主山西侧廊间,有一座牛亭,因亭中石碑上刻有清康熙帝御笔题写的诗文,故称御碑亭。康熙帝所作的诗,连同诗碑两侧的对联“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都是康熙南巡时赐给当时的江苏巡抚吴存礼的。从诗文和对联的内容上看,体现了康熙重视农业、顾念百姓、鼓励吏治的思想。沧浪亭虽说只是一个规模很小的古典园林,但它却拥有清朝三代皇帝的题词和乾隆帝的四次临幸,这在苏州各古典园林中也是不多见的。

[结语]

从御碑亭循廊北行,我们又回到了入口处的碑记厅。至此,我们已把沧浪亭全园观赏了一遍。相信各位此时对沧浪亭这座小小的苏州古典园林都会有一些“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想法。但不管怎样,近一千年的园林历史,让这小小的沧浪亭处处显得古朴而凝重。几近天成的土石山岗和枝干虬劲的参天古树在清风明月间又多少透着那么一股历史的苍凉。从苏舜钦寄情于沧浪之水的“出世思想”到令人“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五百名贤祠所折射出的“人世哲学”来看,沧浪亭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无一不寄托着中国传统文人的人生理念和

道德追求。另外,从造园艺术来看,造园者在巧妙借用园外山水弥补自身不足的同时,利用复廊建筑,打开了文人山水园传统的封闭格局,使园内与园外的景色有机地联系在一起,让游人“未进其园,先人其境”,在苏州古典园林造园艺术上独树一帜。 而同时,我们纵观沧浪亭上千年的沧桑变迁,园主量的更迭及其主题的多元化,是否可以认为:复廊外的水量代表了园林早期“沧浪水”的主题,表达了失意文人“濯缨”“濯足”的感慨和无奈,烘托了园主出世的恬淡和浪迹江湖的茫然;复廊内侧面山而建的轩、亭、廊、馆则以向心的布局突出了园林后期“高山仰止”的主题,是在朝命官积极人世的本能体现。 量复廊,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连起了“山”与“水”两种形态,两个境界,融和了“人世”与“出世”两个既矛盾又紧密联系的主题,也是几乎所有中国文人走过的心路历程。

游览路线

沧浪胜迹坊—> 大门 —> 面水轩 —> 观鱼处 —> 沧浪亭 —> 明道堂 —> 瑶华境界 —> 看山楼—> 翠玲珑—> 仰止亭—> 五百名贤祠 —> 清香馆 —> 御碑

4

篇四:沧浪亭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 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沧浪亭风景(一)(20张)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

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沧浪亭风景(二)(16张)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类竹20余种。“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名贤像多数临自古册,也有的来自名贤后裔,具有文献价值。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另有石刻34处,计700多方。

传说

沧浪亭

到过沧浪亭的人都知道,在沧浪亭,流传着这样一个传说。

乾隆皇帝南巡,路过苏州,住在沧浪亭。有一天,皇帝吃完晚饭,觉得寂寞无聊,便想寻个消遣。他听说苏州的说书很有名气,唱得动听,说得入情,有声有色,非常有趣,于是,传下旨意,要听说书。

苏州城内有个说书的名角叫王周士,名气响彻江浙。苏州知府亲自去请王周士,还特别关照他,在皇上面前,多为他美言几句。到了沧浪亭,乾隆皇帝正等得不耐烦,要他马上开书。王周士不动声色,慢吞吞地说:“万岁坐在明烛边上,难道不知道四周一片漆黑?小人在黑暗里弹唱动作,万岁如何看见?” 乾隆听了,虽觉得话里带刺,但也有几分道理。只好面带尴尬,命左右赐王周士明烛一根,好令他快快开书。王周士手捧三弦,站立在那里,仍旧怕不响。皇上不禁生起气来,问“何故还不开书?”王周士不卑不亢:“启禀万岁,小人说书虽是小道,但只能坐下,立着不能说书!”

乾隆没听过苏州说书,不知道有这样的规矩。虎起了面孔,粗声粗气地说道:“赐座!”内侍马上去搬座位,心里却犯嘀咕:皇帝面前一等大官,也不敢坐着说话。眼前这个说书的,居然讨到了金凳,心里着实不服气。王周士可不顾这些,大模大样地坐下来。把三弦一拔,“叮叮铛铛”的声音,既像百鸟朝凤,又像金鼓齐鸣。乾隆听得是眉开眼笑。王周士最拿手的是《白蛇传》。于是就挑了最精彩的一个片断说起来。说到端午节白娘娘怎样误

沧浪亭

吃雄黄酒,怎样现出了原形吓死许仙,真是讲得绘声绘色,活灵活现。乾隆听得津津有味,点头晃脑,脱口喊出“好”字。王周士字正腔圆,越说精神越足,一直说到白娘娘盗仙草,回到苏州,救活了许仙,方才落回。王周士把三弦一放,讲一声“明日请早”!

可是,这么惬意的日子,王周士反而过不惯。他觉得关在皇宫里弹唱,就像一只身陷金丝笼的百灵鸟,唱不出新歌,伸不开翅膀。所以,他找机会借口生病,禀明皇上,又回到了苏州。这正应了王周士说过的话:“我们唱书,总想把书唱好,该怎样总是怎样呀!”不仅是苏州的说书,沧浪亭更是以自己的特色吸引了乾隆皇帝。人微言轻宋代园林艺术的代表,沧

浪亭以清幽古朴见长。在造园艺术上,不落凡响,别具一格。

篇五:沧浪亭

沧浪亭

沧浪亭,世界文化遗产,位于苏州市城南三元坊附近,在苏州现存诸园中历史最为悠久。始建于北宋,为文人苏舜钦的私人花园,称“沧浪亭”。沧浪亭占地面积1.08公顷。园内有一泓清水贯穿,波光倒影,景象万千。

地理位置

在江苏吴县城内郡学之南,钱氏广陵王元璙别圃,宋苏舜钦得之,筑亭曰沧浪,因作沧浪亭记,积水弥数十亩,旁有小山,高下曲折,与水相萦带,舜钦死,屡易主,绍兴时曾归韩世忠家,俗名韩王园,由元迤明,废为僧居,旧有飞虹桥、濯缨亭、清香馆、翠玲珑、瑶华境界诸胜,明归有光、清宋荦皆有记,至今为吴中胜境。 在湖北阳新县放生池上,莲花弥望,夹堤皆垂柳,群山环列,有浮屠突兀在云烟紫翠间,记称江山之胜,颇似武林西湖。

沧浪亭历史

“沧浪亭”始为五代时吴越国广陵王钱元璙近戚中吴军节度使孙承祐的池馆。宋代著名诗人苏舜钦以四万贯钱买下废园,进行修筑,傍水造亭,因感于“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题名“沧浪亭”,自号沧浪翁,并作《沧浪亭记》。欧阳修应邀作《沧浪亭》长诗,诗中以“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题咏此事。自此,“沧浪亭”名声大振。苏氏之后,沧浪亭几度荒废,南宋初年(12世纪初)一度为抗金名将韩世忠的宅第,清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巡抚宋荦重建此园,把傍水亭子移建于山之巅,形成今天沧浪亭的布局基础,并以文征明隶书“沧浪亭”为匾额。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再次重建,遂成今天之貌。沧浪亭虽因历代更迭有兴废,已非宋时初貌,但其古木苍老郁森,还一直保持旧时的风采,部分地反映出宋代园林的风格。

沧浪亭景观

踱步沧浪亭,未进园门便见一池绿水绕于园外,临水山石嶙峋,复廊蜿蜒如带,廊中的漏窗把园林内外山山水水融为一体。园内以山石为主景,山上古木参天,山下凿有水池,山水之间以一条曲折的复廊相连。沧浪亭外临清池,曲栏回廊,古树苍苍,垒叠湖石。人称“千古沧浪水一涯,沧浪亭者,水之亭园也”。

沧浪亭主要景区以山林为核心,四周环列建筑,亭及依山起伏的长廊又利用园外的水画,通过复廊上的漏窗渗透作用,沟通园内、外的山、水,使水面、池岸、假山、亭榭融成一体。园中山上石径盘旋,古树葱茏,箬竹被覆,藤萝蔓挂,野卉丛生,朴素自然,景色苍润如真山野林。 著名的沧浪亭即隐藏在山顶上,它高踞丘岭,飞檐凌空。亭的结构古雅,与整个园林的气氛相协调。亭四周环列有数百年树龄的高大乔木五、六株。亭上石额“沧浪亭”为俞樾所书。石柱上石刻对联: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 上联选自欧阳修的《沧浪亭》诗中“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句,下联出于苏舜钦《过苏州》诗中“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句。全园漏窗共108式,图案花纹变化式端,无一雷同,构作精巧,环山就有59个,在苏州古典水宅园中独树一帜。

园中最大的主体建筑是假山东南部面阔三间的“明道堂”。明道堂取“观听无邪,则道以明”意为堂名。为明、清两代文人讲学之所。堂在假山、古木掩映下,屋宇宏敞,庄严肃穆。墙上悬有三块宋碑石刻拓片,分别是天文图,宋舆图和宋平江图(苏州城市图)。相传乾隆帝南巡时,曾召誉满江浙的苏州评弹艺人王周士于此堂内说书。堂南,“瑶华境界”、“印心石层”、“看山楼”等几处轩亭都各擅其胜。折而向北,有馆三间名“翠玲珑”,四周遍植翠竹,取“日光穿竹翠玲珑”意而为名。

竹是沧浪亭自苏舜钦筑园以来的传统植物,亦是沧浪亭的特色之一。现植各类竹20余种。“翠玲珑” 馆连贯几间大小不一的旁室,使小馆曲折,绿意四周,前后芭蕉掩映,竹柏交翠,风乍起,万竿摇空,滴翠匀碧,沁人心脾。同“翠玲珑”相邻的是五百名贤祠,祠中三面粉壁上嵌594幅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平雕石像,为清代名家顾汀舟所刻。五百名贤只是取其整数而言。每五幅像合刻一石,上面刻传赞四句,从中可知这些古贤的概况,他们是从春秋至清朝约2500年间与苏州历史有关的人物。名贤中的绝大部分是吴人,也有外地来苏为官的名宦。名贤像多数临自古册,也有的来自名贤后裔,具有文献价值。

园中西南有假山石洞,名“印心石屋”。山上有小楼名“看山楼”,登楼可览远近苏州风光。此外还有仰止亭和御碑亭等建筑与之映衬。沧浪亭著名的建筑还有观鱼处等。另有石刻34处,计700多方。

沧浪亭环境

从北门渡石桥入园,两翼修廊委蛇,中央山丘石土相间,林木森郁。沿西廊南行,至西南小院,有枫杨数株大可合抱,巨干撑天,枝繁叶茂,院墙表面嵌有多幅雕砖,刻画历史人物故事。东侧为清香馆和五百名贤祠,祠建于道光七年,内壁嵌砌本地历代名人线刻肖像及小传数百方。再南有厅屋翠玲珑和看山楼,环境清幽。由此折东,为明道堂一组庭院,此堂为园中最大建筑,格局严整。堂北山巅,绿荫丛中,有石柱方亭名沧浪亭。下山有复廊景通内外,复廊外侧临水。还有小亭观鱼处和厅屋面水轩,可俯览园外水景。

全园布局,自然和谐,堪称构思巧妙、手法得宜的佳作。与狮子林、拙政园、留园列为苏州宋、元、明、清四大园林。

此园数易其主,历经沧桑,但多是建物的倾毁修复,而园中假山,园外池水,大多保持旧观。全园景色简洁古朴,落落大方。不以工巧取胜,而以自然为美。所谓自然,一是不矫揉造作,不妄加雕饰,不露斧凿痕迹;二是表现得法,力求山水相宜,宛如自然风景。沧浪亭园外景色因水而起,园门北向而开,前有一道石桥,一湾池水由西向东,环园南去清晨夕暮,烟水弥漫,极富山岛水乡诗意。而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入门即见黄石为主,土石相间的假山,山上古木新枝,生机勃勃,翠竹摇影于其间,藤蔓垂挂于其上,自有一番山林野趣。建筑亦大多环山,并以长廊相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则少刚,遂沿池筑一复廊,蜿蜒曲折,既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成一片,不使孤单,又可通过复廊上一百余图案各异的漏窗两面观景,使园外之水与园内之山相映成趣、相得益彰,自然地融为一体,此可谓借景的典范。

园内还有五百名贤祠,壁上嵌有五百余人像石刻,运刀细腻,颇值观赏。

沧浪亭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006年05月25日,沧浪亭作为元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