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一首诗的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8:15:38 作文素材
一首诗的故事作文素材

篇一:古诗里的故事

品牌作文——《语文世界〃作文教程》教案

执教教师:邓婷婷 完成时间:11年2月28日 上课分校:

附录:《赠汪伦》的资料

汪伦是唐朝泾州(今安徽省泾县)人,他生性豪爽,喜欢结交名士,经常仗义疏财,慷慨解囊,一掷千金而不惜。当时,李白在诗坛上名声远扬,汪伦非常饮慕,希望有机会一睹诗仙的风采。可是,泾州名不见经传,自己也是个无名小辈,怎么才能请到大诗人李白呢? 后来,汪伦得到了李白将要到安徽游历的消息,这是难得的一次机会,汪伦决定写信邀请他。那时,所有知道李白的人,都知道他有两大爱好:喝酒和游历,只要有好酒,有美景,李白就会闻风而来。于是汪伦便写了这样一封信:

“李先生喜欢游玩赏景吗?我们这里有十里桃花。李先生喜欢喝酒吗?我们这里有万家酒店。”

李白接到这样的信,立刻高高兴兴地赶来了。一见到汪伦,便要去看“十里桃花”和“万家酒店”。汪伦微笑着告诉他说:“桃花是我们这里潭水的名字,桃花潭方圆十里,并没有桃花。万家呢,是我们这酒店店主的姓,并不是说有一万家酒店。”李白听了,先是一愣,接着哈哈大笑起来,连说:“佩服!佩服!”

汪伦留李白住了好几天,李白在那儿过得非常愉快。因为汪伦的别墅周围,群山环抱,重峦叠嶂。别墅里面,池塘馆舍,清静深幽,像仙境一样。在这里,李白每天饮美酒,吃佳肴,听歌咏,与高朋胜友高谈阔论,一天数宴,常相聚会,往往欢娱达旦。这正是李白喜欢的生活。因此,他对这里的主人不禁产生出相见恨晚的情怀。他曾写过《过汪氏别业二首》,在诗中把他汪伦作为窦子明、浮丘公一样的神仙来加以赞赏。

李白要走的那天,汪伦送给名马八匹、绸缎十捆,派仆人给他送到船上。在家中设宴送别之后,李白登上了停在桃花潭上的小船,船正要离岸,忽然听到一阵歌声。李白回头一看,只见汪伦和许多村民一起在岸上踏步唱歌为自己送行。主人的深情厚谊,古朴的送客形式,使李白十分感动。他立即铺纸研墨,写了那首著名的送别诗给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这首诗比喻奇妙,并且由于受纯朴民风的影响,李白的这首诗非常质朴平实,更显得情真意切。

《赠汪伦》这首诗,使普通村民汪伦的名字流传后世,桃花潭也因此成为游览的胜地。为了纪念李白,村民们在潭的东南岸建起“踏歌岸阁”,至今还吸引着众多游人。

篇二:诗词 故事 很全

诗词故事

(1)“东道国”的由来

“东道国”是由“东道主”一词演变而来的。春秋时期,秦晋围郑,郑派烛之武劝秦退军。烛之武对秦穆公说:“秦如果不灭掉郑国,而叫它成为东方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来来往往,缺少的资材食用由郑来供应,这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秦从其言撤军。郑在秦的东方,故称东方道上的主人。后来,“东道主”便成了一个固定的名词,泛指居停之所的主人或以酒食请客的人,其方位的含义便不复存在了。

“东道国”就是以主人的身份接待他国国宾的国家,或在国际活动中处于聚会居停之所和主办其事的国家。

(2)“马虎”的来历

人们都喜欢用“马虎”来形容某人办事草率或粗心大意,殊不知在这个俗语的背后,原来有一个血泪斑斑的故事。

宋代时京城有一个画家,作画往往随心所欲,令人搞不清他画的究竟是什么。一次,他刚画好一个虎头,碰上有人来请他画马,他就随手在虎头后画上马的身子。来人问他画的是马还是虎,他答:“马马虎虎!”来人不要,他便将画挂在厅堂。大儿子见了问他画里是什么,他说是虎,次儿子问他却说是马。

不久,大儿子外出打猎时,把人家的马当老虎射死了,画家不得不给马主赔钱。他的小儿子外出碰上老虎,却以为是马想去骑,结果被老虎活活咬死了。画家悲痛万分,把画烧了,还写了一首诗自责:“马虎图,马虎图,似马又似虎,长子依图射死马,次子依图喂了虎。草堂焚毁马虎图,奉劝诸君莫学吾。”

诗虽然算不上好诗,但这教训实在太深刻了,从此,“马虎”这个词就流传开了。

(3)“枇杷并非此琵琶”

从前,有个纨袴子弟,自幼好吃懒做,不好好念书。长大以后,常因写错别字闹笑话。 有一天他妻子说想吃枇杷。他从桌子上随手拿出一张纸,挥笔在上面写了几个字。写完后便招呼仆人去买枇杷。他妻子接过纸来一看,噗哧一声笑了。原来上面写的是“买琵琶五斤”。五个字写错了两个,将“枇杷”误写成“琵琶”。他妻子看过后,在后面题了一首打油诗:

枇杷并非此琵琶,

只怪当年识字差。

倘若琵琶能结果,

满城箫鼓尽飞花。

这个纨袴子弟看过妻子的题诗,羞了个大红脸。

“枇杷”和“琵琶”读音相同,都读pípá,是同音词。但“枇杷”是一种水果,而“琵琶”则是一种弦乐器,意义和写法完全不同。

将“枇杷”误写成“琵琶”,属于同音误写而造成别字。写别字的危害性是很大的。因为别字既然是将甲字误写成乙字,就有引起误解的可能。试想,如果仆人买回一把五斤重的琵琶来,岂不闹出更大的笑话。

汉字是表意文字。多数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之间是有一定内在联系的。如:“枇”“杷”“琵”“琶”都是形声字。“枇”和“杷”有相同的声旁“巴”,所以“枇”和“琵”读音相同,“杷”和“琶”读音相同。“枇杷”二字的形旁是“木”,表示和树木有关,“枇杷”指一种果树或这种树上结的果实。“琵琶”二字的形旁是“珏”,表示两块玉石互相撞击,玉石撞击会发出美妙悦耳的声音,“琵琶”是一种乐器,能弹奏出悦耳的音

响。

熟悉汉字的结构,养成分析汉字的习惯,有助于消灭同音别字。

(4)错评咏花诗

唐朝元和十二年(817)春末,白居易与16位朋友结伴游江西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

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

不知转入此中来!

有一天,宋代著名的科学家、文学家沈括读了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论道:“既然‘四月芳菲尽’了,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想不到有一年春夏之交的季节,他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读,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花),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了,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细,经验太少啊!”

有一天,苏东坡去拜访宰相王安石,碰巧王安石不在家。他看到王安石的书房案上有一首咏菊的诗。这首诗没有写完,只写了两句:

西风昨夜过园林,

吹落黄花满地金。

苏东坡心想:堂堂宰相,怎么会做出这样的诗?——“西风”是秋风,“黄花”是菊花,而菊花敢于和秋霜鏖战,是能耐寒的,说西风“吹落黄花”就已不对了,而且还吹得“满地金”,落了一地,岂不大错特错?于是,他提笔续了两句:

秋英不比春花落,

说与诗人仔细吟。

写完,苏东坡就走了。

后来,苏东坡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在黄州住了近一年。这年秋天,到了重九时节,连日大风。一天,风声停息以后,苏东坡邀请好友陈季常到后园赏菊。

谁知到后园一看,只见菊花纷纷落英,满地铺金。这时,他猛然想起一年前给王安石续诗的事情,不禁目瞪口呆,好半天说不出话来,悔悟到是自己错了。

篇三:古诗里的故事

有一次,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到了襄阳,他听说前辈大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山中,便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也听说过被称为“诗仙”的李白,因此前去迎接,并热情招待了李白。两位大诗人很快就变成了形影不离的好友。

一天,孟浩然要去往扬州。李白约孟浩然在黄鹤楼相会。正所谓“多情自古伤别离”,于是李白含着泪说:“老朋友,你这一走不知你我什么时候还能见面,我多希望扬州近在咫尺,这样咱俩还能相见。”“是呀,其实,我也不舍得呀。”孟浩然依依不舍地说。“在这鲜花烂漫的季节里去扬州,也是件好事。一路上多保重。”“我会的,你也是。”孟浩然说完,便乘船离开。李白便在那里望着,即使孤帆远去,只看见滔滔长江水向天边奔流。

.烟花三月,我与孟兄骑马来到我们常去的黄鹤楼。今天是孟兄要西下扬州的日子,我早已备好美酒和下酒菜为孟兄饯行。我与孟兄登上黄鹤楼,坐在一处靠窗的桌旁,喝着美酒,吃着下酒菜。这时,微风习习,吹动我和孟兄的衣衫,我和孟兄放下酒杯,来到窗前,眺望窗外烟花似海的花海,江面波光粼粼,蓝天上一群群鸟儿自由自在地飞翔。在这样如画的景色中,我与孟兄诗兴大发,饮酒作对,作出一首又一首的好诗。高兴之下,我们开始畅谈起自己的心事、抱负与理想。谈了很久,时间不早了,孟兄就要走了。我与孟兄只能喝最后一杯酒了,我站起来,一手拿着酒壶,一手拿着酒杯,慢慢地为孟兄兄斟满酒,也为自己倒了一杯,我和孟兄一起拿起酒杯,孟兄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俩一饮而尽。这时,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我说。说完,我们携手走在林阴小道里,路上的景色可真美,好一片春色盎然的景色。在绿油油的草地上,夹杂着星星点点的野花,路边的树正发着绿色的新芽。风阵阵吹来,江面上波光粼粼,一只只自由自在的小鸟在我们后面追逐,用它那婉转的歌声歌唱着,好像在为孟兄唱一首离别之歌,在这样生机勃勃的景色中,我们却没有什么心情去欣赏。我们俩一路上默默无语。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经来了,孟兄刚想上船,我一把拉住孟兄,说:“这一别,不知何日重逢。祝你一路顺风,平平安安。”孟兄感激地说“我们一定会再相见的。”孟兄踏上了船,站在船头,我俩四目相对,他握住我的手,说:“再见了!”船夫划起了桨,船慢慢地向前划去。孟兄站在船头,一直对我挥手,我也挥起手,默默地为孟兄祝福。船走远了,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天边,只能见到船的影子。近处,只见波浪一层拍打着一层,向岸边冲来。水中倒映着鱼儿的影子;远处,江面波光闪动,江水滚滚向前。我一直呆呆地站在江边,迟迟没有离去。看着看着,我吟出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天气。李白从梦中醒来,他穿上灰色的长衫,套上了黑色的鞋子,走出了门。他一走出门,看着天气好,就说:“啊,今天可是一个好天啊!"他走啊走,走到了他上班的地方,在那里,他结识了长他12岁的孟浩然。孟浩然对李白的诗非常赞赏。后来,李白约孟浩然去吃饭。他们相约在饭馆,一边吃一边说着话,他们谈天说地,说到了李白的诗,孟浩然非常想听一听李白作的诗,李白把好几首诗背给他听,他听的都入迷了。听完以后,孟浩然对李白的诗赞叹不已,连连竖起的拇指,这时天色已晚,他们各自回家了。 二人的友谊越来越深厚,后来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做官了,他就写了一封信上面写着:明日到黄鹤楼相会—李白。这封信送到了孟浩然手里。第二天,他们在黄鹤楼相会了。他们都和对方说了很多真心话,时间过的真快,孟浩然走了,李白心想“再见了,兄弟,我会想你的”。孟浩然坐上了船,船慢慢地开走了,他们摇摇手说再见了,慢慢的船不见了,它好像变成了一个小黑点飘走了。这时李白就写下了这首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篇四:有趣的诗词故事

一,问刘十九

昨晚有晚自习,回家的时候已经十点过了。刚打开门,就听见卧室孩子的声音:“爸爸!”放下东西,到天天的床前。

“今天我们讲什么呢?”

“我们讲白居易的一首诗好吗?”

“白居易是大诗人!”

“是啊!不过今天我们讲的不是你以前听过的《草》,我们讲《问刘十九》好吗?” “好!”

我靠在天天身边,开始讲:

“白居易是唐代大诗人,可是后来他被小人陷害,被贬官了,贬到江州当司马。” “江州是什么?”

天天是每一个细节都要弄清楚的孩子。

“是一个地方。”

“司马呢?”

“是一个小官。”

“哦。”

“江州很小,很穷,人也很少,但是人们听说大诗人白居易来了,大家都很高兴,也都很喜欢他,因此,白居易在江州也交了不少朋友,有一个叫刘十九。”

“有一天,和现在一样,是很冷的冬天,马上就要下雪了,白居易坐在家里,想:这么冷的天,干什么好呢?干脆喝酒吧!”

“古人就喜欢喝酒。”天天很老练地作出了总结。

“是的,”我笑着说,“不过古代的酒是用米酿成的,刚酿出来的时候,上面浮着一层细小的泡沫,泛着绿色,跟小蚂蚁一样,好可爱的。而且古代人冬天喝酒的时候要用火炉温一下。”

“这样就不会感冒。”天天从医学角度进行了解释。

“对。”我又笑了。

“但是一个人喝酒很寂寞,应该请一个朋友来喝啊,请谁呢?”

“请刘十九!”天天替古人作出了选择。

“对!于是,白居易就想写一封信给刘十九,请他来喝酒,白居易是诗人,于是他的信也用诗来写。”

问刘十九

白 居 易

绿蚁新醅酒,

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

能饮一杯无?

“刚酿出来的酒啊,上面浮着绿色小蚂蚁一样的泡沫,真好看,红泥做成的小火炉让人好温暖。天晚了,马上要下雪了,白居易问朋友,能够来喝一杯吗?”

“无是什么意思?”

“‘能饮一杯无’就是‘能不能来喝一杯’的意思,无就相当于‘好不好’。” 天天满意地点了点头,然后又进行了评论:

“诗人写信都用诗写,真好玩。”

“后来呢?”

我愣了一下,诗里面没有写后来怎样,但是为了满足天天的好奇心,只好杜撰了: “后来啊,刘十九看到白居易的这首诗,心里十分高兴,马上就出门到了白居易的家里,两个人一起聊天,喝酒,这时候啊,天上也下雪了,两个人很高兴,然后就完了。”

二,游子吟

天天上床之后,就等着爸爸来讲诗的故事。我坐到床头,靠在他身边:

“今天我们讲一首关于妈妈的诗好吗?”

“好!什么诗呢?”

“《游子吟》。”

“好啊!什么叫游子呢?”

“游子啊,就是古代那些因为读书或者工作还有当官离开了家的人啊。”

“那么‘吟’呢?”

“‘吟’是一种诗歌的名字,等天天长大了,读初中的时候老师会告诉你的。”

“这首诗是唐朝一个诗人叫孟郊的写的。孟郊小时候家里很穷,但是他读书很刻苦。他长大了之后,就到当时的首都长安去考试。”

“考上了吗?”

“没有,他考了很多次都没有考上。那时候啊,他的生活很苦,但是还是坚持读书。后来终于考上了。”

黑暗里,我听见天天轻轻舒了口气。

“后来啊,他就到一个叫溧县的地方当县尉。”

“县尉是什么?”

“是古代的一个官。”

“哦。”

“当了官之后,孟郊终于挣钱了,于是就想把妈妈接来一起住。在路上的时候啊,孟郊就想,为了把自己养大,妈妈吃了多少苦啊,现在一定要让妈妈过好日子了!于是,他就写了这首《游子吟》。”

游子吟

孟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孟郊要离开家的时候,妈妈在灯下给他缝衣服,线缝得很密。”

“为什么呢?”

天天对针线很不熟悉。

“这样啊,孩子穿的衣服就很结实啊。以前还有一个风俗,说给孩子的衣服缝得密一点,孩子就能早点回来。”

“哦。”

“所以孟郊的妈妈也很想他能早点回来啊。‘意’就是心里,‘恐’就是害怕。所以妈妈很害怕他回来得太晚了。”

“寸草心是什么?”

天天的思维已经跳到了下一句。

“‘寸草’就是小草,这里孟郊的意思是,我现在对母亲好,但是我的心只能跟小草的心相比。怎么能够报答春晖一样的母爱呢?”

“那春晖是什么呢?”

天天总是打破沙锅问到底。

“你看,春天来了,阳光灿烂,花儿也开了,树叶也绿了,这些都是阳光的功劳是吗?” “嗯,是。”

“春晖啊,就是春天的阳光。所以小草即使报答阳光,你说能够报答得了吗?” “报答不了。”

实力悬殊的道理天天还是懂得的。

“所以啊,孟郊的意思是说,妈妈的爱太伟大了,自己永远也不能报答啊!”

三,观沧海

与学生学习诗词害怕长篇的相反,天天希望每天晚上讲的诗歌都很长。这倒不见得是他好学,只是希望诗歌长一点,睡觉的时间就可以

一首诗的故事

晚一点。因此那天当我又靠在他身边的时候,天天首先提出了要求:

“爸爸,今天讲一首长一点的诗好吗?”

“好吧,那我们就讲曹操的《观沧海》吧!”

“就是打赤壁之战的那个曹操吗?”

“是啊,不过他写这首诗的时候,还没打赤壁之战呢。”

“沧海是什么意思?”

“就是大海啊,观就是看的意思。”

“长吗?”

“比较长,爸爸给你背。”

观 沧 海

曹操

东临碣石,

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

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

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

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

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

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

歌以咏志。

背完了之后,天天满意地点了点头:“嗯,还比较长,给我讲诗的故事吧。”

“好。有一年啊,曹操跟敌人打仗……”

“打赢了没有?”天天的问题总是直指结果。

“打赢了。结束之后,曹操想休息一下,于是登上了那里的一座山,这座山叫碣石山,正好对着大海。曹操登上高山,远望过去,好浩大美丽的大海啊!大海无边无际,波光闪闪,海上有很多岛屿,露出水面,就像是小山一样,所以叫‘山岛竦峙’。”

“哦。”天天表示明白了。

“在岸边,在岛上,都生长着很多很多的树,所以叫‘树木丛生’,树下还有很多很多的小草,所以就是‘百草丰茂’。”

“真美丽!”天天似乎入神了。

“这时候正是秋天,秋风吹起来了,很大的海浪从海上涌起来,好壮观啊!”

“大海很大吗?”天天问,他还没见过海呢。

“当然啊!很大很大,无边无际。站在大海上,太阳和月亮都像是从海里升起的,星星也好像是从海里升起来的似的。”

“呵呵好夸张哦!”天天笑了:“太阳和星星离我们很远很远,不是从海里升起来的……” 天天准备给爸爸普及科学常识。

“是啊,因为大海太大了,所以这里曹操都有错觉了啊。而且天天你看,曹操在海边看得久吗?”

天天思索了一下:“久。”

“为什么呢?”

“因为他从有太阳的时候看到有月亮的时候,从白天看到晚上了。”

我满意地点了点头:这好像是诗词鉴赏题的原题。

看到这么美的风景,曹操高兴极了,于是他说:

“我真是太幸运了啊!我要用诗来把这些写下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所以啊,

曹操就写了这首《观沧海》。”

“好了,讲完了,该睡觉了臭小子。”

天天把被子往上拉了一点,问我:

“爸爸,你见过大海吗?”

“见过。”

“以后你也带我去看大海好吗?”

“好的,爸爸带天天一起去看大海。”

四,虞美人

平时给天天讲的大多是诗,这天晚上,天天要睡觉的时候,居然我一时想不起哪首诗比较熟悉了,于是决定给天天讲词:

“天天,今天爸爸给你讲《虞美人》好吗?”

“虞美人是什么?”

“《虞美人》是一首词的名字,”我又觉得不妥,改口说,“是一首词的词牌。” 天天大概还没有反应过来词牌是什么意思,于是继续问:

“为什么叫虞美人呢?”

“你还记得爸爸给你讲过的项羽的故事吗?项羽被包围的时候,他的虞姬很难过,为他舞剑,唱歌,后来自杀了?”

“嗯,想起来了,她为什么自杀呢?”

“因为不想受辱啊。”我不想在这个问题上纠缠太久,于是说:

“好了,爸爸还是给你背词好吗?”

“好的。”

虞 美 人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

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这首词的作者是李煜,以前爸爸没给你讲过。从前啊,有一个很小的国家,叫南唐,李煜就是这个国家的皇帝。他很会写诗写词,喜欢喝酒,但是不喜欢治理国家,所以国家很穷很弱。”

“他是好人还是坏人?”

天天希望能给古人一锤定音。

“他是一个很好的词人,但是不是一个好皇帝。”

篇五:古诗故事

崔郊,唐朝元和年间的秀才。曾寄居姑母家中,并与姑母家的一名丫环相爱,两人的感情甚笃。但后来他的姑母以四十万钱的高价将这个婢女卖给了当时任襄阳司空的于颐。这一年的寒食节,此女子随于颐到郊外游春,巧遇崔郊在一片柳荫下徘徊,崔郊趁人不注意,偷偷作了一首诗赠予她:

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侯门一入深如海,从此萧郎是路人。出自唐末范摅所撰笔记《云溪友议》题目为《赠婢》

后来,一个记恨崔郊的人把这首诗作为罪证,抄下来给于颐看。 于颐派人将崔郊请入府中,拿出他的那首诗问道:“这首诗是你做的吗?” 崔郊十分坦率的告诉了于颐他和那个婢女的夙因。 于颐非常感慨。他对崔郊说:“这个女子虽是我用四十万钱买来的, 但四十万钱算不得什么,你该早就对我讲才是!”于是,于颐亲自作主,将那女子嫁给了崔郊。

唐僖宗时的一天傍晚,年轻的于佑在城墙下漫步。时值“西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的深秋,满地枯萎的落叶,风呼啸着而去,树木的枝桠刺在寒冷的空中好像冰上的裂纹。天色越来越黯,他呆呆立了片刻,颇怀莫名的伤感。他在御沟的流水中洗手,御沟中浮着的落叶在清冽的水中缓缓流出,忽然发现一片较大的红叶上面有墨印,他随手将叶子从水里拾起来。使他意外的是红叶上题着一首诗:

“流水何太急,深宫尽日闲。殷勤谢红叶,好去到人间。”《题红叶》

墨痕未干,字迹姗姗清秀。他看了看身边高入云端的宫墙,猜想一定是某个宫女所为。于佑把诗带回家里,但此事让他久久不能释怀,每天夜里辗转反侧,眼前全是宫里那个落寞的女子空幻的身影。几天后,他也在红叶上题诗两句,置于御沟上游的流水中:

“曾闻叶上题红怨,叶上题诗寄阿谁?”

之后他又怅然地在流水边徘徊许久才离去。于佑将此事讲给几个同伴听,大家都笑他。 一晃几年过去,于佑已把那件事渐渐淡忘了。他科举不成,几近落魄不堪,于是在富室韩泳家教书。一天韩泳告诉他,不久,唐僖宗放出后宫侍女三千,让她们回到民间婚配。有位叫韩翠苹的女子是韩泳的同姓,正住在韩舍,他愿为二人牵线结缘。当时于佑尚未娶亲,听说韩翠苹姿色美艳,于是答应下来。

于佑婚后与韩翠苹感情很好,一天,韩翠苹在于佑的画笥中看见自己亲笔题写的那片红叶,问于佑哪里得来的,于佑便如实告之。韩翠苹说:“妾在水中也得到一片红叶,不知是何人所做?”于佑取来一看,墨迹犹存,正是自己当年曾经写的。俩人皆默然,泪水盈眶,千言万语不知如何出口,相对感泣良久。因为自红叶题诗到他们结为夫妇,中间已隔着十年的光阴。

韩翠苹为此悲欢交集,于是提笔写下:

“一联佳句题流水,十载幽思满素怀。今日却成鸾凤友,方知红叶是良媒。”

在唐代有一个名叫崔护的年轻书生到长安城来赶考,刚好是清明节前后,便在大雁塔附近来春游,走到一个一片桃花掩映的农家遇到一个美丽的农家少女,于是借口口渴要了些茶水,闲聊几句,崔护便恋恋不舍的离开了。第二年的清明节,崔护又来了,但是柴门禁闭,桃花

依然盛开,有时在柴门上写了一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题都城南庄》

过了几天,当他再次到这里时远远地就听到茅舍中传出了阵阵苍老的哭声,便赶去农家问问发生什么事。一位白发苍苍的老汉哭的非常伤心的说:“我的女儿前几天去走亲戚,回来见到门上的诗,便一病不起。”

崔护听后大吃一惊说出了写诗的原因,并要求见少女一面。当他看到奄奄一息的少女时,便大声哭喊也许是他的真心感动了苍天,少女苏醒过来,后来他们就结为夫妻,传为千古佳话。

2.有一次,唐代诗人贾岛骑着毛驴在长安朱雀大街上走。那时正是深秋时分,金风一吹,落叶飘飘,那景色十分迷人。贾岛一高兴,吟出一句"落叶满长安"来。但一琢磨,这是下一句,还得有个上句才行。他就苦思冥想起来了,一边骑驴往前走,一边念念叨叨。对面有个官员过来,不住地鸣锣开道。那锣敲得十分响,贾岛愣是没听见。那官员不是别人,正是京兆尹,用今天的职务来说就是长安市市长。他叫刘栖楚,见贾岛闯了过来,非常生气。贾岛忽然来了灵感,大叫一声:“秋风生渭水。”刘栖楚吓了一跳,以为他是个疯子,叫人把他抓了起来,关了一夜。贾岛虽然吃了不少苦头,却吟成了一首诗《忆江上吴处士》: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处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猱桡未返,消息海云端。”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经过连年的征战,刘邦后来居上,战胜了项羽,赢得了天下。可是没几天,淮南王英布造反,军势极盛,刘邦不得不亲自出征。在得胜回朝途中,刘邦顺路回了趟故乡沛县,和昔日的朋友、邻里叙旧畅饮了十几天。一次在热闹的酒席上,想起天下的安危,刘邦伤感的唱道: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出自《汉书 高帝纪》)

龚自珍是清朝乾隆末年浙江仁和(今杭州)人。龚自珍的年代,清朝开始急速衰败,贫富两极分化,社会问题丛生,危机四伏。龚自珍主张移民屯垦新疆,以发展西部经济、巩固边防(《西域置行省议》);给林则徐写信,希望禁绝鸦片。道光十九年,正是鸦片战争爆发的前夕,由于得罪了军机大臣穆彰阿,龚自珍不得不弃官离京南行。

龚自珍南行路过镇江时,但见街上人山人海,热闹非凡:人们抬着玉皇、风神、雷神在虔诚的祭拜。这时,有人认出了龚自珍。一位道士马上恳请龚自珍写篇祭文,龚自珍挥笔写道: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暗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出自《己亥杂诗》)

汉献帝建安十三年孙权与刘备联军,在赤壁利用火攻,击败了强大的曹操,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六百多年后,唐朝的杜牧,漫步在这个古战场,已经丝毫感觉不到当年大战来临的紧张。诗人感叹时光弄人,写下了这首《赤壁》:

折戟沉沙铁未销, 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 铜雀春深销二乔。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