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诚实的列宁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3:40 体裁作文
诚实的列宁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列宁》读后感

意识对人类有着重要的作用

——读《列宁》有感

《列宁》是由美国著名新闻记者兼传记作家路易斯·费希尔创作的传记。是一本将列宁形象真实可信、生动鲜活地刻画在读者眼前的著作。本书既是以美国人的视角来书写和评判列宁。同时也超越了国别的界限,站在历史和人性的高度,全面、真实、详尽地诠释了列宁伟大的一生,并对其鲜为人知的一面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

我想也只有美国人才能比较全面和客观的撰写一个俄国人的生平,因为从文化上来说,都属于西方阵营,是托克维尔预言过的主宰世界的两个大国,彼此间又分庭抗礼几十年,所以没有比一个美国人笔下的列宁更为真实和相对客观了。

《列宁》自出版以来即获得世界范围的广泛好评,被公认为当今世界最好的列宁传记版本,并被誉为传记文学中“划时代的巨著”。本书观点鲜明,论证充分,史料完整,表述准确。作者路易斯·费希尔是有名的列宁研究专家,为撰写本书搜集并掌握了大量珍贵的历史资料,经过40余年的艰苦努力,最终创作出这部记述列宁一生政治活动、社会活动和生活情况的长篇巨著。

列宁最大的特点就是政治,这是英国演员本金斯利在谈到自己扮演列宁的体会的时候说的一句话。 因此,列宁的一生基本上就是一个职业革命者和政治家的生涯,他的生活是政治,是流亡和办报,是开会和演讲,做指示和阅读,列宁把自己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不仅仅是在口头上说说,而是真正做到每天都投入到了工作之中。

他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必须要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能够眼高手低,光说不做,只有自己以身作则了才能为人民群众做出带头作用、榜样。列宁还认为:需要把一些单独的人锻炼成一支军队,需要把一些单独的职员组织成一个政府。任何人和事都不是独立存在的,都同其他事物处于一定的相互联系。犹如滴水石穿,把所有的力量凝聚在一起就是坚不可摧,没有人能够动摇。

列宁的早期生活占据了非常少的篇幅,百分之九十的篇幅是介绍1918年到他去世时候的生涯。完全集中于他的对内对外政策,作为一个政党的领袖和国家的首脑来写,因此阅读本书需要不带任何情感色彩,在书中,你能看到的是一个冷静的国家首脑,而不是一个传奇。

通过列宁对于个人感情的控制这方面的内容,我们明白了意识能动性作用的重要性。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通过对自己的情感控制,不随便动怒于人,不随便表现出自己的喜怒哀乐。对于什么事情能用平常心态去应对,这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老子说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告诉我们对以任何事情,都不要看的太重,凡事都要保持好的心态,才能游刃有余。

本书作者笔下的列宁具有英雄造就时势的观点,断言假如没有列宁本人就无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联的建立。无论这样说会不会过于武断,都可以看出列宁自身的果断和魄力。沙皇和克仑斯基的垮台是由于战争的失败造成的整个国家的瘫痪和混乱,而混乱的时代正是需要一个铁碗专制的人物来控制局势和重建秩序,那本质并不是意识形态的胜利而是谁有强力的手段谁胜利。

意识具有指导、控制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列宁带着自己的政治理想登上了历史舞台,如果列宁本身没有这个意识的话,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成就。意识总是适应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需要而产生的。本书中所介绍的很多章节,都透露了列宁当时所面临的一种尴尬境地,他所信奉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矛盾,他被迫的采取的违反正统理论的实用主义做法,如战时共产主义,新经济政策,与德国的和约,显示的是与其理想和宣传相反的

行为。

人的意识是在能动地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按照客观实际和客观规律,提出一定的目的、计划、办法等,指导人们进行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作者认为列宁是有两个心的,一是作为思考者,一是作为行动者,而且两下并不冲突。其实列宁不过是把目的作为唯一的目标而已,手段是他所不在乎的,他说过,不怕弄脏自己的手,不要怜悯而是要敲打人们的脑门,人们生活在地狱里却不自知。列宁在实现自己政治理想的过程中,不断的加强自我意识以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

篇二:马克思列宁刊物读后感

马克思刊物读后感

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和没有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认识是迥然不同的,读过马克思著作的人,他所感受到的是马克思著作里的鲜活的思想和充满激情的文字,不至于象马列主义教程一样令人恹恹欲睡,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使人能够深入理解和领悟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而不读原著的人对于马克思主义的了解充其量是走马观花、管中一窥而已,所以,不读马克思原著的人对马克思主义误解居多,读过马克思原著的人大都转变为马克思主义的坚定捍卫者! 就我们小组而言,在读马克思原著之前,我对马克思主义的了解仅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说实在的,这些死的结论常常令我提不起兴趣来,抽象而空洞,学过之后,我对于马克思主义也仅仅是一些抽象的结论和字句,不仅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而且很快就遗忘了,所以,课堂上的马克思主义往往使人走向它的反面,就是有意无意地要让人对马克思主义产生反感,真正的马克思主义是需要在马克思恩格斯原著中去领会。

尽管在中学时代我已经接触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但是,我对自我人生的要求之一:有生之年读一些经典的书,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能够对这个世界有所了解。除了古今中外经典文学名著外,我最大的想望就是系统地读一读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看看这两位在世界范围内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如何思想和认识世界的。当初这在我心底里只是一种蒙胧的愿望,因为,在一个买卖欢笑、尽情享乐和追求消费的时代,有谁愿意花功夫去读那些需要思考和耐心的大块头著作呢?这些著作大多被束之高阁,代之以快餐式纯消遣式书籍,因此,很长时期以来,我并没有刻意去搜寻马克思恩格斯的书籍,只是在几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接触到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我到一个朋友家里串门,

无意中发现其父亲书架上陈列着六七十年代版本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崭新的四大本,似乎自从它摆放在书架上就从来没有人光顾过,既然主人只是把它作为摆设,不如我拿回去随便翻翻,于是我从朋友家取走了这四大本著作,闲暇之余开始研究起马克思恩格斯著作来,一来圆我一个梦想,二来希望通过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使我对于现实社会性质的认识有所帮助。这不经意的经历竟使我从此对马克思恩格斯著作爱不释手,一发而不可收,此后,我又陆续找来一些马克思恩格斯全集来读,对马克思主义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知。在读马克思恩格斯原著的时候,我的感觉是我似乎才第一次接触马克思主义思想,对于社会现象能够看得更通透,对于通常得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能够更深入地理解,难怪恩格斯说,马克思著作是一部社会科学百科全书,透过他的著作处处可以感受到关于社会分析和政治问题的真知灼见

马克思著作分为哲学著作、经济学著作、政论性著作、时事评论以及往来书信,涉及政治、经济、哲学、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思想极其严整,博大精深,文章语言奔放有力,时而诙谐风趣,时而辛辣讽刺,经典引述信手拈来,表明他知识非常渊博,论证思维缜密,思想深邃,反映了马克思对他所研究问题从来不是浅尝辄止,而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此,阅读马克思著作,不仅仅是思想的洗礼,认识上的升华,更是精神上的享受,作为现代人不可以不读马克思恩格斯著作,他既是现代生活的体现者,更是了解现代社会,具有博大的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现代公民。

列宁刊物读后感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

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矗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在整个革命的历程中还展现出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对普列汉诺夫的欣赏他一直都没有动摇过,尽管普列汉诺夫确实放弃了与他的合作而背叛革命走上了支持资产阶级的道路,可是列宁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他的能力和身上的品质,他依旧再次对普列汉诺夫进行了邀请,可惜,这次的邀请却失败了,想必这给列宁和其他革命者带给了遗憾。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历史的帷幕一层一层地拉上了,一个充满革命、创新、剑气的激荡人心的伟大时代慢慢地虚掩在时间的隧道之中。列宁――俄罗斯人民伟大儿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虽然长眠了,但他那经天纬地的不朽业绩、博大精深的光辉思想、富有磁性魅力的伟大人格,不仅被凝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而永垂千古,而且成为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社会主义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寻求正义、自由、平等、真理和解放的永不衰竭的

源泉。正像1895年列宁曾引用父亲伊里亚生前所喜爱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一首诗来悼念革命导师恩格斯一样,这首诗也成了人们怀念他的一段“悼文”: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

篇三:列宁著作读后感

读《国家与革命》有感 列宁在1917年8-9月份写成了一篇著名的文章“国家与革命”,当时正值俄国“十月革命”的前夕,因此这篇文章对于领导俄国革命和建立第一个苏维埃政权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几十年来,我对这篇文章的观点都是全盘接受的。我认为列宁在此文中的主要观点有:

1、 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是一个阶级压迫另一个阶级的机关。

2、 国家是剥削被压迫阶级的工具。在社会分裂为阶级之前,国家并不必要;只有在出现阶级剥削和压迫之后,国家才是必要的。

3、 无产阶级取得国家政权并将生产资料变为国家财产后,也就消灭了阶级差别和无产阶级自身,国家也就会“自行消亡”。

4、 只有承认阶级斗争、同时也承认无产阶级专政的人,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5、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完全不需要国家。对于那时可能出现的“个别人捣乱”的现象,可以通过文明人劝解打架的办法解决,不必要采取镇压(即法律)的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近百年的历史演变,我们今天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和社会矛盾已经与列宁所处的那个时代不同。如果我们不能与时俱进地重新认识有关国家的问题,将可能不利于我们正确利用国家机器,保证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认为起码有两个问题需要重新认识:一个是关于国家的功能的

命运;另一个是关于人类社会的管理模式。

一、关于国家的功能和命运:

1、 国家是否具有对内和对外的双重功能?

列宁在他的文章中所谈到的关于国家的功能,主要是指国家在解决国内的阶级矛盾时所发挥的作用。例如资本主义国家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压迫和俄国苏维埃政权对反革命集团的镇压等。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国家的对外功能则充分地表现出来了。无论是当时的法西斯联盟还是反法西斯联盟,都是以国家为“单位”形成的,并不是以某个阶级的国际联合对付另一个阶级的国际联合。换句话说,是国家利益之间的对抗,而不是阶级利益的对抗主导了这场世界大战。可见,国家不仅具有阶级压迫的功能,而且也具有抵御外来干涉的对外功能。无论是马克思还是列宁,他们都没能经历这场人类历史上最惨烈、影响最广泛的战争,因而不可能就国家的对外功能有深刻的研究和认识。

在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们必须充分注意研究和发挥国家的对外功能和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和改革开放之前,由于帝国主义的封锁和我们对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缺乏认识,因此对国家功能的认识存在片面性。例如在国际交往中,过分强调了以意识形态和阶级斗争划线,忽视了国家的对外功能与对内功能的差异性。比如说我们过去就没有认识到,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会对外扩张;社会主义国家之间也会发生摩擦甚至战争。又比如,我们过去总对与资本主义世界打交道百倍警惕,迟迟不敢对外敞开国

门。事实证明,国家间的矛盾与国内的阶级矛盾可能具有不同的性质,并决定了国家的对外和对内功能的不同。因此,仅仅重视研究国家的某一方面功能是不够的,这将导致我们的对内和对外政策出现偏差。

2、 国家是否具有调节国际间冲突的功能?

“二战”之后,联合国诞生了。半个多世纪以来,联合国逐步成为了调节和解决国际间冲突(包括贸易冲突)、维护世界正常秩序的国际机构。联合国是以国家为成员构成的,并通过国际法规协调成员国之间的关系。一个国家要想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和善待,必须成为这个国际大家庭的一员,我国加入TWO,也是这个道理。在我国申请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时,由于我们的认识不够,没有积极要求同时恢复我国在GATT(关税总协定)中的成员国地位,结果使我国在今后的国际贸易中长期处于被动的地位。经过了十几年的艰苦谈判,我们才得以进入WTO。可见,不重视发挥国家在调节国际关系方面的作用,就会付出代价。

3、 国家是否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

在历史上,犹太民族曾遭受过多次“灭顶之灾”,仅在“二战”中就有600万犹太人在纳粹的大屠杀中丧生,占当时全球犹太人口的三分之一。由于犹太人自身的努力和国际社会的同情,联合国表决通过了巴勒斯坦分治方案,为建立以色列国扫清了道路,然而也为巴以之间的“拉锯战”埋下了祸根(目前巴以之间的问题最终也要用分立两个独立国家的办法解决)。以色列国的建立

使犹太人有了自己的祖国,从而结束了犹太民族无家可归的历史,并为永久保持犹太民族的特性和利益提供了保障。可见,国家也是解决民族矛盾的产物和工具,它具有包涵和延续人类不同民族特性和宗教信仰的社会功能。

又比如,国家为捍卫民族利益所发挥的作用也生动地体现在我国人民的抗日战争时期。当时蒋介石面对日本人的侵略,却打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张、杨两位爱国将领出于民族与国家的利益发动了“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同意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从而掀起了全国人民共同抗日的高潮。为了民族利益,工农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和“新四军”,与过去“围剿”过自己的国民党军队一起,携手抗日。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功能与民族利益之间的超乎意识形态的紧密关系。

现在少数“台独”份子还在试图把台湾从中国的版图中分割出去,全然不顾中华民族的利益自古以来就是以中国的统一为保障的这一历史事实。对于这些分裂祖国的小丑,中国人民是不会允许他们走得太远的。

4、 国家是否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

国家还具有特殊的管理功能。国家通常具备比较完整的国家机器,如边界、海关、军队、警察、监狱等“硬件”;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国家还具备了卫星、雷达、电子屏障、检疫、网络安全等“软件”。现在人类越来越多地面临着艾滋病、疯牛病、毒品、难民流、网络病毒、生化武器的威胁,如果没有国家机器的保护,

任何地方产生的“瘟疫”都将会畅通无阻、很快蔓延到全世界。可见,保持合理的国家格局和边界,对遏制人为的、或自然界的灾难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5、 国家真的会“消亡”吗?

综上所述,国家的功能和作用是多方面的。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国家已经成为了人类社会的细胞,它不仅具有解决阶级矛盾的功能,而且对于调解世界各地区和民族的纷争、维持人类社会的正常秩序发挥着重要作用。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世界,阶级的划分和阶级斗争已不像一百年前那样分明和尖锐,而民族与宗教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和激化,贫富之间的差距又进一步加深了民族与地区间矛盾的程度。因此,仅仅把是否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作为“国家消亡”的唯一条件,显然已不符合今天的情况。我甚至认为,即使是到达了完全消除阶级和阶级斗争的无阶级社会,民族与宗教的差异和矛盾也可能仍然存在。民族和宗教是先于阶级的出现而出现的,生产资料的国有化可能导致阶级的消灭,但并不会导致民族与宗教的消灭。因此,国家对于调解民族与宗教矛盾的社会功能将会长期存在。

新中国已经成立了半个多世纪,我们都认为我国已经不存在阶级和阶级压迫,是否因此就可以削弱国家机器的作用呢?恰恰相反,随着改革开放和与国际社会的“接轨”,我国现在的社会秩序不是在好转,而是在恶化。腐败问题、造假问题、走私问题、

篇四: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1) 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后,对于事物的必然性和偶然性有些感触。因为人的有机体需要能量输入,所以人要吃饭。要吃饭,那是“必然”的;吃什么饭,什么时候吃,吃多少则是偶然的。同样,因为人是有机体生命,而有机体生命总会经历生长、成熟、衰弱、死亡这样的过程(自然法则),所以人总是要死的。人要死是必然的,什么时候死,以什么方式死则是偶然的。 今天起来发现路面是湿的(结果),我们推测昨天晚上可能下雨了,但是也有可能是被人用水浇的(偶然);假如昨天晚上下了一场大雨,我们会用肯定的语气说今天早上的路面一定是湿的(必然)。 我们习惯在一件事情上找出原因,如果可能的话,最好找到最终的原因。人本性上有一种对事情穷根究底的求知欲望,古希腊人面对纷繁芜杂的世界想找出这个世界(存在)的最终解释,从泰勒斯的世界起源于水到柏拉图的理念,人们不满足于对事件的经验解释,希望找到一个最终的必然的并经得起理性考验的解释。

辨证法大师黑格尔对偶然和必然及其关系的演绎达到了辩证逻辑的顶峰“偶然的东西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有某种依据,而且正因为是偶然的,所以也就没有依据;偶然的东西是必然的,必然性自己规定自己为偶然性,而另一方面,这种偶然性又宁可说是绝对的必然性。”马克思主义继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成为自身哲学的方法论基础。对偶然和必然的认识自然也

有了更加纯熟的解释。但是有一点不足之处是,在历史观领域,经济决定论的思想也时常为世人所诟病。经济决定论的思想,给人一种宿命论的历史主义印象。经济无疑是强有力的推动历史前进的物质基础,但是历史事件的发生充满了不以物质多寡为条件的变数,心理的,外在因素的,传统习俗的,伟大人物的个人作为都是相当不可忽视的因素。历史必然性的说法往往会引起人们的厌恶之感,因为必然性漠视了个体的作为,个体的意义。

人类社会正在走向全球化,这是后现代的一种趋势。人类开始从狭小的个人空间中走向一种彼此交往更加密切频繁的信息化时代。偶然性的因素正在增多,必然性的说教越来越得不到认同。在必然性居支配地位的时代,人们谈理想,谈人生意义,所指向的是一个永恒的必然领域:真理的,价值所在的世界,必然性起支配作用的理念世界。现在的人还相信这样的永恒世界恐怕不多了,那么人生到底怎样才有意义呢?(面对着必死的人生)我的回答是:活在真实的偶然中,并用自己的全身心去体验那偶然向自己昭示的那个世界的样子。没有必要去相信这个世界必然要发生什么——因为那是虚假不可信的——,也没有必要去追求一种所谓永恒不变的真理——因为根本没有不变的、永恒的真理——,必然的真理只是偶然的事实而已,在生活中被偶然的揭示出来而已,并没有什么大不了。

明天对我意味着什么,我不能肯定,我也不需要肯定知道是什么样会发生什么。但是我确信的是,明天对于我一定是新的一天,一定不同于今日和昨日;对于别人也一样。马克思说的好:解释世界的不如改变世界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读后感(2)

通过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哲学这个神圣而抽象的名词在我的脑海里逐渐清晰起来,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有了更全面的理解和更深一层的体会.

纵观历史,横看世界,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最科学最严谨最完整最具有生命力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引导时代前进又随着时代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就是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马克思主义哲学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发展而不断发展 .

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产生的源泉是实践,发展的根据是实践,检验的标准还是实践.正因为深深植根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实践中,才得以根深叶茂,大树参天.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必须与实践相结合,它的巨大威力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和具体结论既有区别又有联系.马克思主义是个发展着的理论,是开放着的体系.它总是把掌握客观情况的变化,总结人民群众的新鲜经验,吸取当代科学文化的最新成果,不断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在发展中坚持,在坚持中发展.这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真正内涵.一句话,全面发展自己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

诚实的列宁读后感

要用马克思主义对待马克思主义态度,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引导社会前进的强大动力,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当前,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就是要在党的基本理论的指导下,一切从实际出发,把自己的思想认识自觉的从那些不合适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坚持实践第一的观点,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原理,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创新.

马克思主义哲学把改变社会和把人民的解放做为自己的任务和目的.忘掉人民和人民的利益就会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抽掉,就是抛弃马克思主义.人民的利益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抽象的东西,而是一个具体的深动的最感性的东西.只有真正的真实的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发展和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

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应当把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认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有着内在的必然联系,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发展观包含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要求,只有人的全面发展,才能确保小康社会的全面建设.因此,人的全面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价值目标.

我作为一个新时代的新人,全面发展小康社会责无旁贷.

为此,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过程中全面的发展自己.一旦选择,便风雨无阻风雨兼程的去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首先,把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与现代实践理论相结合,要认真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把群众和单位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团结和凝聚全体员工,引进人才和科学技术,走科学办厂的道路.制定一系列可行的符合实际的具有人性化的科学的规章制度,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全面发展自己,让自己与时俱进.

第二,要坚持要认真刻苦学习科学知识,用科学知识武装头脑,培养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实践中不断的提高自己的科学文化素质,走科学办厂的道路.

第三,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素质,努力把自己培养成四有新人.只有这样才能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

第四,加强体育锻炼,让自己有个健壮的体魄.因为健壮的身体和敏捷的思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障

篇五:读《列宁传》有感

《列宁传》读后感

《列宁传》这本书是普拉东 、米哈伊洛维奇、凯尔任采夫写的,作者在这本书中叙述了列宁为俄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战斗一生,并且着重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布尔什维克党,为反对沙皇制度、反对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而进行的斗争;介绍了列宁为建立和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而进行的斗争。

就本书的结构来看,本书分为两部分,以世界大战的开始所划分,也是分为两个阶段来讲述列宁这个家喻户晓的人物的传奇历程,本书的结构紧凑,为详细的了解列宁的事迹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列宁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党和国家的主要缔造者,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全世界无产阶级和被压迫人民的领袖和导师,对世界历史和俄国历史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列宁的那种对无产阶级的执着追求和信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对我们的启示将是我们生活的罗盘,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为我们提供了精神上的动力。

列宁的一生布满坎坷,在曲折的道路上他孜孜不倦的为俄国的革命奋斗着,他把为共产主义胜利的伟大事业所具备的坚决性和不屈不挠与不妥协的精神教给了工人和集体农民,在全世界走向胜利的过程中,他把俄国推向了历史的前页,使俄国的被压迫者看到了希望,在他去世后,讣告说过一段对他的评价“列宁活在每一个诚实工人的心里,列宁活在每一个贫苦农民的心里,列宁活在千万殖民地奴隶中间;列宁活在敌人营垒对列宁主义共产主义和布尔什为主意的憎恨里。”这段话真实的反映出了列宁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列宁的生活很简朴,为他人服务是他一生的格言,不让他自己要别人伺候,而要自己照顾自己——他遵守这条法律知道他生命的最后一日。 列宁第三次严重发病后,无情的病魔使列宁右半身完全瘫痪并剥夺了他的说话能力和工作能力。列宁感到极端痛苦,竭力进行挣扎。至此,列宁的政治生命基本结束。一位看护他的教授记载道:“情况确是悲壮的。这个人,这个曾经用他的言语使群众激动兴奋,曾经在辩论中说服战士并使领袖坚强起来的人,使全世界都对他

的话起了这样那样反应的这个人,现在却连最简单最原始的概念都表示不出来了”。列宁在病榻上与病魔做斗争的同时还是不忘革命,他忍着痛苦,吃力的口授了最后的几篇文章,留给了布尔什维克党和全世界无产阶级领袖们最有价值的遗嘱。

虽是领导,可是列宁对任何人都是一种和善而谦逊的态度,他的温和使人们更加容易与他接近也更加愿意与他交流,高尔基曾说“我从没有见过谁能笑得像弗拉基米尔、伊里奇那样有感染力。看到他像那样一个严格的现实主义者,一个对巨大社会变革的必然性看得如此清楚,感觉的如此深刻的人,一个毫不妥协、毫不容情的憎恨资本主义世界的人,竟会笑得像个孩子,直到流出了眼泪,直到笑得喘不过气来,是觉得奇怪的。一个人能笑得这样,必定有最健全最健康的心灵。”可见列宁的亲切在众人心中的影响非同小可,相信他之所以受人民群众的爱戴与他的慈祥和善是分不开的,这也为他更好的接近群众,更好的领导革命奠定了基础。

列宁似乎继承了他父亲的坚强和勤奋以及母亲的亲切、刚毅,他的仔细、周密使他的每一个计划都能在一定时间内很好的完成。在被监禁在狱室里,列宁还是有条不紊的照常工作,他利用狱中图书馆的便利,继续从事研究工作,并且继续指挥无产阶级的革命斗争。他那有规律的生活和生活作息安排并没有使他在铁窗之中消褪健康,正如他母亲所说“他在狱中健康增进了,而且变得异常愉快”。想必列宁的不骄不躁的心态正是我们应该学习和继承的,我想这也是他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强势。

列宁在整个革命的历程中还展现出了他那博大的胸襟,对普列汉诺夫的欣赏他一直都没有动摇过,尽管普列汉诺夫确实放弃了与他的合作而背叛革命走上了支持资产阶级的道路,可是列宁并没有因此而否定他的能力和身上的品质,他依旧再次对普列汉诺夫进行了邀请,可惜,这次的邀请却失败了,想必这给列宁和其他革命者带给了遗憾。

列宁的一生充满了曲折,可是他并没有为此而屈服,他依旧凭着惊人的毅力领导了俄国革命,并把革命带向了正确的道路,最终为俄国人民带来了新生的曙光。在网络上有人以此来评价列宁(在列宁去世后):

历史的帷幕一层一层地拉上了,一个充满革命、创新、剑气的激荡人心的伟大时代慢慢地虚掩在时间的隧道之中。列宁――俄罗斯人民伟大儿子、全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领袖和导师,虽然长眠了,但他那经天纬地的不朽业绩、博大精深的光辉思想、富有磁性魅力的伟大人格,不仅被凝铸成一座座历史丰碑而永垂千古,而且成为一把永不熄灭的火炬照亮社会主义运动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寻求正义、自由、平等、真理和解放的永不衰竭的源泉。正像1895年列宁曾引用父亲伊里亚生前所喜爱的俄国诗人涅克拉索夫的一首诗来悼念革命导师恩格斯一样,这首诗也成了人们怀念他的一段“悼文”:

你永不停止心灵中的渴望,

你热爱祖国,像正在热恋的人一样,

你向她献出了自己的劳动、希望和思想,

你使许多纯朴的心都屈服于她。

你呼唤人们走向新的生活,

????

然而,死神过早地降临到你的头上,

它夺去了你手中预言的笔杆。

一盏多么光亮的智慧的明灯熄灭了!

一颗多么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

人们为列宁的失去而叹息,这位伟人最终让自己的名字和人们对他的想念留了下来,他的灵魂依旧存在人们的心中,他的精神与品质依旧在历史的天空熠熠生辉!

列宁的生活背景已经过去了,在那个战乱的时代里,伟人们用自己的智慧探索着、跋涉着,即使面临死亡的危险,他们也不会有丝毫退缩。着眼于我们现在的生活,我想最主要的也是探索和上进,尽管我们已经拥有了和谐。未雨绸缪,在这个知识与经济结合的时代,我们面对的是挑战,人才林立的局面下,我们不得不通过不断的为自己充电,不断的提升自己的修养与各个方面的层次,才能有一席之地,可是在正真意义上来说,现在的青年却没有了先人们勇于探索的精神和坚持不懈的勇气,相反却出现了啃老族、攀比热??,“成都富豪子弟豪车大聚会”等等事例枚不胜举,让人们瞠目结舌。贫富差距的扩大新一代的观念大有变化,而父母们培养子女的方式也不得不让人惊叹,在搞不清溺爱与爱的同时助长了孩子们歪曲的心理,使孩子们从小就滋长了不良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此我想通过关于青少年这一问题进行进一步的分析,通过与列宁的生活做对比,找出我们社会的一大危机根源,从而来达到警示的作用。 据有关资料显示,在我国吸毒人群中,35岁以下的青少年比例竟高达77%,而且他们初次吸毒的平均年龄还不到20岁,16岁以下的吸毒人数更是数以万计。吸毒人群的低龄化正在成为一个令人忧虑的社会问题 ,纠其根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来引起的:

(1) 一些青少年自身素质不高,抵御能力差。其自身不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游手好闲、好逸恶劳、无事生非的不良嗜好和品行,自身性格的缺陷,幼稚的心理,以及自身生活需要、人格尊严得不到满足,加上法制观念的缺乏等等,一旦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刺激,很容易走向犯罪的道路。

(2)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家庭是人生的第一课堂。家庭教育的缺陷是子女形成不良个性的基础,正如古人所言:“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孩子的影响的作用是可见一斑的。

(3) 学校教育对青少年的成长至关重要。学校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一些青少年流向社会、走向犯罪的重要因素。腐败的教育体制,现在学校教学似乎把法制教育只是作为形式,盲目的追求升学率已经成为了一种趋势,在

文化市场上的“黄色污染”,在教育体制中的“灰色地域”, 带有黑社会性质暴力犯罪的“黑色污染”,都显而易见的出现在教育领域。

通过这些原因我们可以看出对青少年不良行为的因素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领域,而最大的原因我不得不说是青少年很差的自律能力,与列宁相比就是非常逊色的了,想想列宁在那样混乱的环境中都没有随流而走,而是由衷的只选择了自己所认准的那条道路,最终成就了一番事业,也给历史抹上了金色的一笔。

这仅仅是我们社会的一个方面,随着世界格局的多元化,我感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是多元化的,面对这些问题有时候感觉真是“多彩”!时代的发展倒助长了人们腐败的思想,人们没有毅力可谈,自律也挂不着边,这些导致了这些问题的出现。我想,列宁生活的时代危险重重,困难当道,而列宁却没有为此而退却,相反他却以惊人的毅力走完了他所想要的人生历程。在人们理想歪曲化的今天,似乎要培养出列宁的那种高品质已是难上加难,人们正在为所谓的潮流所冲昏头脑,为所谓的时髦所醉心,对理想的追求似乎是望而却步,感觉那是对他们来说是一种奢望,这便是寄生虫生长的心理前曲,也是社会蛀虫成长的前奏。

在这样的社会下,时代的步伐已快的容不下我们半点犹豫,对自身能力的提高已经是迫不及待的事情,我想我们所要做的应该是提高效率,培养自己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正确的面对现实,提高自己的判断是非的能力,不断汲取前人的经历和各种优良品质,相信,只要我们能够时时反省自己,不断改变自己,发掘自己的潜力,我们的社会将会另显迷人的风采。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