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山高人为峰,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10:28 体裁作文
山高人为峰,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山高人为峰

山高人为峰

“ 海到天边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一个人从山顶看

到的与他从平原上看到的绝对是不相同的。山高人为峰,每

前进一小步就有新的高度。其意味深长,高远开阔。

一个优秀的民族能欣欣向荣,其背后必有岁月沉积下

来璀璨的文化。回望历史,滇曾为中原人眼里横行霸道的南

蛮之地,可这26个民族生生不息、其乐融融,政治稳定,

经济、文化蓬勃发展,成就了繁荣的古滇王国与南诏古国。

花开花落,云卷云舒,斗转星移,这古滇王国依旧保留

着那山、那水。山水养育着这里世代居住的人们。曾经我极

热爱那涓涓流水,然而,我发现我更爱那巍峨的山峰,让我

更深刻地理解了“山高人为峰”的真谛。求学之旅,远游他乡,

见识过“梅里雪山之神奇,玉龙雪山之峭拔,大理苍山之雄健,

宾川鸡足山之灵秀,高黎贡山之惊险”。古人云:“一方水土养

育一方人”,云南神奇独特的地理环境造就了一批又一批优秀

人才。许多人扎根于云南,服务云南;也有人奔走异国他乡,

最终却回到自己的故乡,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他们都为云南

能快速稳定发展而不懈努力。云南历史长卷中总有一些人在

熠熠发光,因其事迹代代相传而流芳百世。古有南诏第四代

王皮逻阁心怀仁义,勤政为民;郑和七下西洋,乘风破浪。

勤政爱民方为仁君,皮逻阁,南诏第四代王,领导有方,使

南诏国欣欣向荣,颇受爱戴。他入京朝贡,受到唐玄宗的礼

遇,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南王、开府仪同三司”。郑和七下

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湾和红海,最远至赤道以南非洲

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余万公里,为当

时的航海事业做出主要贡献。还有音乐家聂耳,奋发图强。

他出生于国家政局震荡的年代,立志存高远,救穷苦百姓于

水深火热之中,积极进取,为表现当时工农群众的苦难和反

抗,以及中国人民抗日救亡的坚决意志,创作了《大路歌》

及我们熟悉的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等歌曲。因此被

称为“中国革命之号角”。史册还记载了唐继尧,龙云,楚图南,

熊庆来等一大批优秀的并为新中国解放和云南和谐稳定发

展而作出毕生贡献的青年。

行至水穷处,山高人为峰。云南青年牢记历史使命,勇

攀高峰,他们不曾忘记“好男儿”志在四方。您似乎很想知道

是什么给他们力量?是云南特有的“大山精神”。“高原情怀,大

山品质”就是流淌在云南人血管中那源源不绝的动力。这让我

想起了秦光荣同志阐述的大山品质:“提倡大山精神,就是要

信念坚定,像大山一样执着;扎实苦干,像大山一样根基牢

固傲然耸立;不断进取,像大山一样攀高不止,生生不息;

勇于担当,像大山一样不逃避电闪雷鸣经历风霜雨雪而巍

然。”红塔集团把“山高人为峰”作为自己的人本精神,秉承这

个宗旨,脚踏实地,敢作敢为,大胆创新,使企业能更上一

层楼,这不正说明了“大山精神”的神奇。

理想于心中,行动在手上。以宽容为伴,微笑为阳。敢

于探索、开拓创新。又一个改变历史的人物,在美丽的春城,

经过12个回合的激烈搏杀,战胜了墨西哥拳王哈维尔-马丁

内斯,获得了“2012中国拳王熊朝忠征战世界拳王系列赛”

WBC迷你轻量级世界拳王金腰,成为中国获得这一荣誉的

第一人。赛前他曾表示,“我已经做好一切准备夺得冠军,时

间地点都不是问题!” 1982年出生于云南文山的熊朝忠,从

小在矿山摸爬滚打,由于家境贫寒,又身材矮小,他一直找

不到一份好稳定的工作。为了生计,在一个煤矿厂找了一份

拉煤的工作,一做便是六年。艰苦环境的磨练,让锻炼出了

一个良好的体魄,而这个结实的身板也为他日后的“出人头

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自己捉摸着练习属于自己的“拳击”。

此后,他有机会加入到了云南众威拳击俱乐部练拳,在这里

接受系统正规的拳击训练,经过日复一日的刻苦训练和艰辛

的付出,他终于用汗水换来了最后的成功。虽然获得了如此

高的成就,但是因为职业拳击在中国还是处于边缘位置,即

便他曾经取得过拳王银腰带也没有引发多少关注,相反那些

在拳击界并不吃香的业余拳击手,则在国内比他的名气要高

很多。这期间熊朝忠没有气馁,一直默默坚持, “宝剑锋从

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正是他这样默默坚持,才取得了

最后的成功,他的成功完全依赖于自己的自信、坚持和不停

歇的奋斗。

杨善洲,2011年感动中国人物获奖者。他从事革命工

作近40年,曾担任保山地委领导,两袖清风,清廉履职,

忘我工作,一心为民,为了兑现自己当初“为当地群众做一点

实事不要任何报酬”的承诺,退休后,他主动放弃进省城颐养

天年的机会,扎根保山市施甸县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一

干就是22年,建成面积5.6万亩,价值3亿元的林场,且

将林场无偿上缴给国家。他总是头戴竹叶帽,脚穿胶鞋,扛

着锄头在山中照顾一棵棵正茁壮成长的树苗。不怕苦,不怕

累,更不怕脏,经常到集市上拣瓜果的种子,只为能节约一

些钱来买其他的必需品。曾在山中负过伤的他因没有及时得

到治疗而落下病根,后来一次巡山跌倒住进医院就再也没有

醒过来。“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如今那些树苗已然长成了苍天

大树,郁郁葱葱,突显了大山的生机盎然。他的努力得到了

回报,他与大山融为了一体,“待到丛林葱郁时,他在林中笑”。

杨善洲老同志,用行动与实践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立党为

公,执政为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山高人为峰,

海阔心无界”,他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赢得了人民的尊重和爱

戴。

云南青年志在四方,只要前进一小步,就有新的高度;

只要有信心,有梦想,就有超越的可能;只要肯攀登,就能

达到“登泰山而小鲁”的境界。

听!“彩云之南,我心的方向……玉龙雪山上着银光……

往事芬芳……”那悠扬的歌声在我耳边回荡……

王莲花 大理学院工程学院 生物医学工程 2010级生物医学工程(1)班 电话:15187262327

篇二:山高人为峰

山高人为峰——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活动反思

天津市第二十中学 烟洁

“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活动在和平区中小学正如火如荼地展开,蓦然回首,我感慨良多。

警 醒 篇

早在2011年暑假期间,我校就已经请王敏勤教授亲临进行了内容及其意义的具体指导。开学初,学校安排每位教师上交“说课标、说教材、说建议”课件时,我只将以前课上曾经用过的一个课件稍加修改便上交了。学校要求以学科组为单位逐人讲“三说”,逐人评成绩。这时,我才开始静下心来准备攻克这一难关,也才发现了自己在业务上的认识之浅,从最初的掉以轻心一下子陷入到茫然无助中。

此后的两周时间,我深入钻研课标,才逐渐琢磨出了门道。课标的创新点在于一个“新”字:新的课程理念、新的课程目标、新的教材体系、新的教学方式、新的评价体系。这个“新”实现了四个转变:以课标转变为根基;以教材转变为依托;以教师转变为驱动;以学生转变为目的。鲜明体现了新的课程理念: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

新课标事实上不是约束而是拓展了教师、学生的发展及进步的空间。

一、对教学空间进行了拓展

具体表现为课标拓展了教材空间,拓展了教学空间,也拓展了思维空间。

高中阶段共设有14门选修课程,以“先秦诸子论著选读”一门为例,可选择先秦各学派代表人物有代表性的文章或片段,进行阅读探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结合有关阅读内容,形成若干专题,如“孔子论学”、“孟子论义与利”、“《老子》中的矛盾观”、“《庄子》中的譬喻”等,这无疑增加了教师施展的空间,也极大扩展了学生的视野。

二、拓展了教学空间的意义

因为课标具有宏阔视野,尊重多元文化,扩大了学生成长的空间。

本着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学生终身发展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高中语文课程标准首次提出了“成长空间”和“发展空间”的概念。

三、拓展了教学空间的途径

具体体现在课标指导下的教材选编更加弹性化;沟通了语文课内外;注重了学生的体验和想像。

“体验”一词是语文课程标准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词之一,《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16次,《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17次。除“体验”本身外,还有为数不少的含有“体验”的词组——“情感体验”、“审美体验”、“人生体验”、“独特体验”等等。 至此,我才觉得自己对于课标从原来的自以为熟知的误区中走出来了。

入 门 篇

我个人感觉,“说教材”应该是我最为得心应手的部分,可是一需要形成理论,而且是有深度、有逻辑具普适性价值的理论时就觉得颇为棘手了。此时没有别的办法,只有深研教材反思总结。

一、体例安排

教材较为明确地从四大方面组织并形成合力。其一,通过优化整合单元,让学生获得知识;其二,通过专题研讨激发兴趣;其三,通过学生推荐阅读名著丰富积累;其四,通过合作探究提升综合能力,获得全面语文素养。这样一个层层递进的结构就集中体现了教材“以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的安排体例。

二、教科书内容的呈现方式

教材在呈现方式上有两个特点。一方面是“化整为零”,把整个教学内容系统分解成不同模块。如每册中均包含“阅读鉴赏”、“表达交流”、“梳理探究”、“名著导读”四个部分。与之相应的另一个特点是“聚零为整”,在教学以及学生学习中,各个不同模块可以灵活组合。以必修四册教材为例,“阅读鉴赏”部分学习“中外小说”引导学生领会“情节与语言”时,就可以结合学习“表达交流”部分中的“语言表达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专题,同时结合学习“梳理探究”部分中“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走近文学大师”等内容,让学生举三反一,从而收到学习训练的体验与认识反复归拢、提升的效果。

必修五册教材其实是可以立体综合来看的,其中始终贯穿着培养学生的鉴赏力、领悟力,提升应用、梳理和探究能力的目的。

以阅读鉴赏为例,具体训练三种能力,首先是品味与欣赏的能力。通过必修一第一单元中外诗歌、必修二中外抒情散文、必修三小说一、必修四中外戏剧、必修五小说二,分别培养学生把握情感与意向、情趣与理趣、人物与环境、性格与冲突、情节与语言;以及必修一第二单元古代叙事散文、必修二古代诗歌、必修三唐宋诗、必修四词曲、必修五第二单元古代抒情散文,分别训练学生提要钩玄、含英咀华、感受与共鸣、情思与意境、批文入情的能力。第二部分是思考与领悟的能力。通过必修一第三单元中外记叙散文、必修二古代叙事散文、必修三古代议论散文、必修四社会科学论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文艺学论文,训练品人与品文、提要钩玄、质疑解难、理清思路、融会贯通的能力。第三部分是沟通与运用的能力。通过必修一第四单元新闻报告文学、必修二演讲、必修三科幻科普文章、必修四古代传记和必修五第四单元自然科学论文,训练学生博观约取、对话与交流、启迪与想象、知人论世、概括与归纳的能力。

三、教材对比

我选择了苏教版教材与我们使用的人教版教材进行对比。两套教材各有千秋,而殊途同归,都是落实课标要求,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语文素养。这是选编理念的共通之处。相异之处在于:

(一)内容呈现和表达维度的不同

1、设计上关注点不同。人教版教材更关注学生主体地位及主体的体验与感悟,以丰富的图标精彩的插图等形式表达;苏教版更重视对教材内容的明确呈现,围绕教材进行整合与构建。

2、练习系统设置不同。人教版教材的习题注重反应学生的体验和感悟;苏教版教材注重对学习内容及过程的梳理与探究。

3、延伸拓展系统设置不同。人教版教材安排可在课外学习的关于名著研读的课程内容;苏教版教材安排课外学习与课文直接相关的课程内容或语文知识。

(二)内容选择维度不同

1、阅读版块类型比例不同。人教版以文学类为主,实用文类、阅读论述类相对较少;苏教版比较均衡。

2、写作与综合学习板块设计不同。人教版共安排了20个主题单元写作及15个单元综合性学习,语言写作及交流应用相结合;苏教版安排了5个单元,侧重从作文过程、写作手法及言语方式入手。

(三)内容组织维度不同

1、要素结构和系统组织方式不同。人教版以文体类型组元;苏教版以文体和阅读方式组元。

2、单元设计方式不同。人教版每个单元围绕理解课文设计,以达成对课文的理解为目标;苏教版围绕教学目标设计,课文本身不一定是理解的对象,而是材料。

深 化 篇

学校组织的第二轮学科竞赛中我的“三说”演讲被评为组内优秀,但我却觉得似有欠缺,经组内资深教师点拨我猛然醒悟,我一直囿于比赛的规则,而忽略了教育教学这项工作本身就是个性化的艺术,流水线生产的方法不能用来指导教学。

近两年来,二十中学在张永泉校长的引导下,大力开展了“语商”特色教育。我们语文学科组在郭慧玲老师的领导下尝试着进行了一些探索。其具体操作是鼓励学生“读我之书”进行专题探究,“抒我性灵”进行口语表达,最后实现“手写我心’的落实。其目的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兴趣为核心,激发学生对读书的热情。这一机制其实就是自主实践、发现问题、提出对策、解决问题的思路,最终实现引导学生学会多角度观察生活,丰富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对自然、社会和人生有自己的感受和思考。力求有个性、有创意的表达并着力发展逻辑性思维,创造性思维。

于是,我在执教的两个班级中开展了“我爱书,我读书,我爱读书”和“三品百味”读书会活动,学生在活动中展现了令我惊叹的能力与悟性。他们阅读的内容之广、理解之深、表述之完备是出乎我意料的。在学生大量阅读、积极思考、有效积累的基础上,我感觉课内的文章推进起来,无论其速度,还是学生对文章精髓内涵的理解上都有了质的提升。而这也恰好成为了我“说建议”环节的亮点。

我选择了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为突破口,本着“学习语文与实践语文相结合”的原则对学生进行文言文及人文精神拓展的训练。

必修二包括四个阅读单元和一个写作单元,第一单元的三篇文章,用以引导学生知人论世读经典;第二单元的七首诗,引导学生通过比较与辨微感知古代诗歌发展的源流与各自特色。第三单元的三篇文言文引导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形成个性化解读及审美品味。第四单元的四篇演讲辞训练学生迅速捕捉信息的能力。作文单元训练学生手写我心的能力。而我更愿意换一个角度来品味把握这册书。也就是抓住贯穿其中的一个爱字。第一单元是告诉学生爱自然;第二单元告诉学生爱他人、爱生活;第三单元告诉学生爱人生、爱求索;第四单元告诉学生爱理想;写作单元训练学生爱表达、爱思索。

落实到第三单元,为解决“对自然山水描绘的景趣”、“借山水抒发情感的情趣”、“山水中了悟哲理的理趣”的教学重点与难点,我突出了文言文教学的方法性与生命意识人文精神感悟性结合的特色。即将“解释关键词、翻译品悟重点句、体味修辞效果、中心主题理解”与“勤积累、多思考、善总结、找规律、重品悟”结合的原则。并以教师推荐和学生推荐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大量阅读相关文章。

有了对课内文章的高质量解读以及大量的课外语感及思想的累积,学生的思维质量有了明显提高。在学习必修一教材《包身工》一课时,了解到包身工的悲惨境遇时,有一个女生在课上愤愤不平的说“他们怎么不自杀呢?”必修二这个单元的内容学习完后,我让学生开展了一次讨论,学生的讨论很积极,也很热烈,并且得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观点。

由此,我的“说建议”环节有了个性。在学校开展的第三期“三说”展示活动中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收 益 篇

语文课堂教学往往存在着一个“见小不见大”“的问题。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往往局限于一文一篇的识记与理解,把贯彻一篇某一节课、某一篇文章的重难点作为教学的终极目的。而对于一文一篇一单元一册一学年一学段之间逻辑关系的整体把握、分析、俯瞰几乎为零。被动地被高考的指挥棒指挥得手足无措。

“三说”活动给了我一个机会,宏观地透视了高中每个学段每个学期每本教材每篇文章的位置与关系,在一个原本模糊的大坐标内形成了一个一个相关的点,把这些点连贯成线,就分明形成了一条教师业务能力、学生学习能力逐级提升的上升曲线。

另外,我还深刻地体味到,惰性是人的天性。在一线教书久了,不由自主地产生了对经验的依赖,对自我的轻信,对学生学习心理的疏远。山高人为峰,世界上没有比自己更高的山峰,克服自己惰性的过程就是超越自己的过程。这次“三说”活动便是一个让我克服自己,战胜自己,提升自己的过程。

作者简介:烟洁,天津市第二十中学语文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从教十余年来潜心钻研业务,认真对待工作生活。《帮一朵含泪的玫瑰静静地开》《予人玫瑰手有余香》等多篇论文曾获市级一、二、三等奖。2005—2009年两次参与市级重点课题的研究,并已结题。

篇三:山高人为峰

山高人为峰

--读《信心教育法》有感

唐山49中 周彩秀

今天终于可以放松拉一下了。连续三天12节课,实在是累得够呛。

随手拿起韩中玉的《信心教育法》一书,把陶老师写的序言和有关报道学习了一遍,对这本书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其中这样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山高人为峰,努力定成功。

翻开我的日记本,在6.26日那天的日记中我写到:

泰山,对我来说,是那样的遥不可及,是那样的高不可攀。当我得知孙明霞老师生活在泰山脚下,我曾不止一次地憧憬与她同登泰山,却遭到爱人的质疑。他爬过泰山,他说凭我的体力到了泰山也爬不上去,山很高而且很陡。久而久之我的梦想也被淹没了,不再提起。

今天我来到泰安参加读书论坛,既然来到泰山脚下,我的目标就是登山,而且一定要登上山顶-玉皇顶。我真的如愿以偿,凭着自己的努力登上了山顶。我看到了泰山最美的风景。这是因为黎老师的鼓励,告诉自己我能行,是因为李老师小女儿的带动,11岁的小女孩能爬上去,我也不能落后,我就紧随其后,寸步不离,正是靠着这种坚定的信念,我战胜了自己。

回想在山下,仰望泰山是那样的雄伟高大,是那样的险峻。站在泰山脚下,人是渺小的,因为泰山的海拔1545米,它是中国的五岳之一。与人相比,泰山又是被征服者,因为人站在了山顶上。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又是伟大的。正所谓:山高人为峰。

渺小与伟大之间是艰辛的奋斗历程,能坚持到最后的人就是成功者。成功者是对自己挑战的胜利,人要善于与自己竞争,与自己赛跑。拿破仑曾经说过:战胜自己的人是世界上最不可战胜的人。

爬泰山让我重新认识到了自己的潜能。从身体素质到心里素质,我实现了一次大的跨越。我欣赏自己的这一次跨越,它让我又开始了新的起跑,一种更高境界的追求。

篇四:山登绝顶人为峰 傅浩

山登绝顶人为峰

高三·6班 傅浩

与个人而言,站在何处都是绝妙的风景。然而对于这世界而言,从来就不缺少站在山脚或是登上半山腰的人,这世界需要爬到山顶的人。

如果把未来比作是一座山,那么人生便是一次永无止境的攀登。有的人还未开始便已经放弃,有许多人在山间驻足,也有一些人不停的向着山顶爬去。他们不满足于山脚的小溪和山间的飞瀑,他们向往山登绝顶。

而这些人被称作成功者、时代的引领者或推动者,他们成为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同行的佼佼者。也正是由于他们的不断向上攀登,才会发现一山更比一山高,在登顶后发现天外有天,还有更高的山峰在吸引他们这些后人向更高的山峰去攀登。

当一座山峰面前有了更高的山峰,那么此时登上的便不再是山峰,无数的后来者们还会继续向上爬去,时代因此而不断滚滚的向前发展,这些人没有山登绝顶,但他们已然成为后人的一座座山峰。

杜甫曾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当你登上山顶才会看到和发觉山下景物的渺小。一个人心有多大,攀登的高度就有多高,登顶的愿望更代表一个人对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与追求。一个不甘碌碌、平淡终老的人永远不会选择山脚或半山腰作为人生的归宿,而会山登绝顶,去领略那些常人无法看到的风景。

爱迪生、牛顿、爱因斯坦……都是登上山顶的人,或者说是登上

那个时代山顶的人。他们与其他人最大的区别是,平凡者最多只想着赚钱养家,而他们的心中是改变世界。心有多大,走的路就有多远,山登绝顶人为峰,是平凡者永远都无法体会的。

平淡的人生态度也是好的,但这世界更需要登上山顶的人。 人的一生是短暂的,在漫长的时间里显得毫不起眼,我们为何不在这短暂的时光中,去证明自己的价值。向山顶攀登,即使失败也可无憾,即使是昙花一现,也要活得精彩。

肯尼迪曾说:“最可怕的是事莫过于一生之中碌碌无为。”这世界需要登上山顶的人。山登绝顶人为峰,站在顶峰看世界!

篇五:变则通 作文

最文化元典奖

山高人为峰 作文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周易》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天师后裔、易经专家张金华云:《周易》涵盖万有,纲纪群伦,是汉族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广大精微,包罗万象,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变则通?

◎安徽一考生

《周易》告知:“穷则变,变则通。”当我们陷入人生的困境时,我们应该学会变通,只有能够适时变通,人生的遭路上我们才能风雨无阻。我们要做蓝天上搏击的雄鹰,面对风雨,唯有懂得变通,才能谱写出与众不同的人生故事;我们要做那在艰险中敢于攀登顶峰的勇士,面对险境,唯有懂得变通,才能描绘出“山高人为峰”的人生精彩!

面对人生的追求,变通是一种求新的思维,它能够帮助我们打破真理的禁锢。尚为学生的亚里士多德经过深思熟虑后发现自己的思考与老师柏拉图的观点不同时,他不因崇拜老师而否定自己的思考,而是坚持不为贤者讳,毅然提出自己的观点否定柏拉图的错误,他为我们留下追求真理的名言:“我爱老师,我更爱真理。”当手持铁球的伽利略用“铁球实验”推翻了亚里士多德2000年来被人们奉为真理的定论时,这是一种勇敢的智慧,它打破了常人常常盲从的思维禁锢,实现了对于真理追求的变通。歌德说过:“真正有才能的人会摸索出自己的道路。”唯有懂得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学会变通,我们才能摆脱盲从的困境。 面对人生的梦想,学会变通彰显的是审时度势时的精明。曾经风光无限的体操王子李宁在汉城遭遇失意,跌入人生的困境。但他在遭遇人生困境时,能够冷静思考,勇敢地改变自己的追求,毅然闯入商界。因为懂得变通,李宁开创了“李宁”体育品牌,让自己的人生实现了另一个辉煌。懂得审时度势,懂得变通,它可以让陷入困境的我们找回自我,继续书写人生华丽的篇章。

仰望历史的星空,我们能发现许多人因为懂得如何变通,而能于绝境中迎来重生彰显一世英明。心怀救国救民理想的鲁迅曾经认为中国落后是由于国民体弱多病,日本富强是由于医学发达,便到日本苦心钻研医学。然而中国人健壮却麻木的现状让他认识到:必须从精神上拯救中国人,才能真正解救中国国民。于是,鲁迅毅然弃医从文,成为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鲁迅的变通,给绝境中的中国带来了曙光,若是没有这些穷时变通的英明,中华民族岂能浴火重生。

王安石曾说:祖宗不足法。清朝末年,落后的封建专制制度已不适应当时的世界潮流发展,可是清政府的官员依然顽固不化。面对此种情景,康有为愤然说:“祖宗的规矩是用来保全祖宗领土的,现在祖宗领土保不住了,还要祖宗规矩何用?”面对困境,不知变通,这种愚蠢的做法和《韩非子》寓言中那个守株待兔的夫有何区别?

敢于变通是一种勇于创新的态度,彰显的是面对困难时的从容自信。同学们,穷时变通,这是我们人人都能做到的,当我们身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时,蓦然回首的适时变通,我们收获的必然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惊喜。

学会变通,人生之路才能海阔天空!

专家推荐:文章开头即引用中华文化元典《周易》里的名句:“穷则变,变则通。”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这是对传统文化思想的继承,增强了文化的厚重感。

压轴亮点:引用名言 典型事例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