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二战老兵回忆录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2:54 初中作文
二战老兵回忆录初中作文

篇一:九旬二战老兵著书揭露日军二战期间凌虐战俘

九旬二战老兵著书揭露日军二战期间凌虐战俘 中新社多伦多4月3日电 (记者 徐长安) 一位现居加拿大的93岁退役英国士兵布理德(Raginald Bulled),用3年时间记述自己在二战期间被日军俘虏并遭受凌虐的真人真事,最近结集成书并公开发行,以揭露鲜为人知的历史。 这本名为《信念、爱和铁路》(Faith,Love and the Railroad)的新书,记述了作者在二战期间被日军俘虏,于1942年至1945年间,被奴役于新加坡和泰国,并被逼参与修建暹罗至缅甸铁路的历史。

十几年前,布理德的孙辈们向爷爷打听战争的往事,布理德遂开始着手记录这段战争及战俘经历。3年前,在多伦多亚洲二战史实维护会(简称史维会)的倡议和鼓励下,布理德决定正式写书。

作为该书的出版发行者,史维会对中新社表示,该回忆录揭露了鲜为人知的情节与真相,让读者得知日军如何违反世界公约,对战俘作出凌虐,作者在字里行间亦同时道出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

该书在序言中提供了有关太平洋战争的剪短历史背景。史维会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为西方的青年一代提供一个认识亚洲二战历史的平台。

布理德在关于此书的发布会上说,当初开始写书是因为想要寻求一种解脱,随着这本书的逐步完成,他希望人们除了能从当中看到战争的残酷,还能够从他的生活经历中学习到如何用积极的态度面对苦难。布理德的儿子表示,其父花3年时间写这本书,这是一个漫长而且痛苦的过程,希望过去的历史能够被人知晓。 该书同时引起不小的共鸣。神学院教授Yau-ManSiew读后感言,这本回忆录记述了一段令人不忍释手的个人故事,作者在沦为日军战俘的时期,身与心虽被冷酷无情地虐待,但仍显现出坚毅的斗志和信念,故事发人深省,令人难忘。另一位教育学系历史科导师Peter Kear相信,该书对任何人而言都是一本重要的读物,尤其是中学生。Peter Kear说,这本回忆录为研究二战历史提供了重要的第一手资料。

史维会表示,出版此书具有深远的意义,除了希望借作者的见证传扬和平的价值观和唤醒人们,特别是年青一代对战争暴行的意识外,也希望能为缠绕作者大半生的噩梦划下句号。

篇二:美国二战老兵竟出过7届总统

美国二战老兵竟出过7届总统 二战老兵,是对美国政坛产生前所未有影响的一个特殊群体。1945年以来,115位二战老兵曾在美国参议院供职;从1960年肯尼迪当选到1992年老布什谋求连任失败的这32年间,每一位美国总统都曾在二战期间的军队服务过。这是参加过美西战争、一战的美国老兵们都没有拥有过的历史地位。

而且,这个群体或许也将是后无来者的。7月12日,用于救援的世界最先进人形机器人“阿特拉斯”亮相。按美国国会规定,到2015年前,1/3的地面战斗将使用机器人士兵。

今天,这个传奇的群体正在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今年3月,参与逮捕日本时任首相东条英机的二战老兵约翰·威尔伯斯去世;6月初,美国参议院的最后一名二战老兵劳滕伯格去世。

然而,由于美国对老兵的扶养与保障制度并不完善,并非所有二战老兵都能战后显赫,他们中的很多人,战后生活在社会最底层,最终在贫困中死去。 据美国退伍军人事务部公布的资料显示,二战期间,美国参战军人为1600万,而现在仍健在的少之又少,且最小的都已85岁。

7届总统都是二战老兵

美国国家广播公司(NBC)著名主持人汤姆·布罗考曾写过一本专门描述二战期间美国人的书,名为《最伟大的一代》。自此,“最伟大的一代”成了二战老兵的代名词。

二战结束不久,数十名年轻的退伍军人便在1946年当选为国会议员。此后,数百位二战老兵在美国参众两院供职。他们当中就包括后来的肯尼迪和尼克松两任总统。1960年二人参加总统竞选时,都只有40岁。此后7届美国总统,均有二战军队服役经历——尽管约翰逊服役的时间相当短暂,而卡特还没有从海军学院毕业,战争就结束了。

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总统选举中,军队经历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成功要素之一,而这一传统至今还保留着。2008年和2012年美国总统选举中,很多人因为奥巴马缺乏军队服役经历而对他表示担忧。美国一项调查结果表明,大约六成美国军人对奥巴马作为武装部队总司令的表现感到“不确定”或“不乐观”。

受到战争洗礼,涅槃重生的还有很多商界领袖。美国国际集团(AIG)总裁莫利斯·格林伯格就是其中一位。格林伯格在1944年参加了二战的诺曼底登陆,他当时才19岁。从欧洲战场归来,格林伯格进入了迈阿密大学,后来又一次从军奔赴朝鲜战场。战后,格林伯格被升为少尉,并因英雄行为而获得铜星勋章。很多人说格林伯格的军旅生涯对他的性格和管理风格有着重要影响。

和格林伯格类似的还有劳滕伯格,他在战后进入哥伦比亚大学就读,后来成为一家公司的创始人,并成为自动数据处理公司(ADP)的负责人。

服役经历不是生活资本

二战结束后,美国开始由战时体制向和平体制转变,失业、通货膨胀等社会经济问题层出不穷,与上述飞黄腾达者不同的是,很多没有获得晋升、深造等机会的人,刚从战场回来,就因失业而流浪街头。

(转载于:www.smhaida.com 海 达 范 文网:二战老兵回忆录)

有美国社会学家指出,相对于普通人来说,除了找不到工作、受教育程度偏低等因素外,二战退伍士兵还要承受身体残疾、战争创伤以及恶化的家庭关系所带来的困扰和折磨。还有人认为,许多退伍老兵完全不能适应从军人到普通人的转变过程。尽管退伍军人事务部向许多老兵提供购房贷款担保,但这对于那些毫无生活能力的老兵来说,根本于事无补。

“对于二战士兵而言,二战的结束意味着他们重新进入的是一个因为他们的缺席而已经进行了调整的社会,而且这个有着反常备军传统的新英格兰社会,不会为回归的退伍军人提供他们所期望得到的任何优势和赞许。”美国学者理查德·科恩认为,服役经历对于日后从事政商活动的二战退伍士兵而言,是极大的政治资本,而对于那些游离于政商之外的老兵来说,是他们工作的巨大障碍。

如今,这些二战老兵都年至耄耋,但是要想带着尊严走完人生最后一段旅程却不那么容易。2013年5月,美国一位87岁的二战老兵在俄亥俄州完成了一次高空跳伞,而他这么做的目的只有一个,为他要进行肺移植手术的曾孙筹款。这位二战老兵叫克拉伦斯·特纳,服役期间曾是一名伞兵,完成过16次跳伞。

23%流浪人口是退伍老兵

二战老兵群体中天壤之别的境况,暴露了美国退伍军人补偿机制的积弊。 一战期间,美国军人每天除了可以得到1美元的军饷之外,美国政府还答应给他们额外25美分作为海外生活补助金。可是战后,美国政府囊中羞涩,无法支付这笔巨额费用。因此美国国会决定先欠债,20年后,也就是1945年,以现金的形式一次付清。

然而到了上世纪30年代,美国发生经济大萧条,全国有1/3的人失业,很多退伍老兵生活困难,因此老兵要求美国政府立即支付这笔补偿金。

1932年6月17日,来自美国各地约1.2万~2万名失业的退伍军人,在美国国会大厦前集会,向国会施加压力。7月28日,请愿群众和警方发生了冲突,两个退伍军人被射杀,此后还有更多老兵和老兵家属受伤,这就是著名的“补偿金事件”。

一战老兵的补偿问题没能妥善解决,美国政府却并没因此吸取教训。此后,即便是在经济景气的时期,从二战、越战幸存下来的士兵们的生活也并未比一战老兵改善多少。

美国官方于2004年公布:美国退伍老兵的人数在美国总人口中的比例只有9%,但他们却占到美国流浪人口总数的23%。

有关专家指出,美国国防部近期出台的“转变救助”计划,根本无法大范围地解决目前退伍老兵所面临的生存危机。

“我们对所有服役军人都有所亏欠。”2009年8月3日,美国总统奥巴马在乔治梅森大学发表演说。即使面临财政赤字压力,奥巴马政府仍在2014财年的预算方案中,拨出1572亿美元用于退役军人的福利待遇,较前年增长了10.2%。

2011年,美国参议院通过了一项税收优惠法案,法案规定,企业雇用失业至少4个星期的退伍军人,可获得2400美元的税收优惠;雇用失业超过半年的退伍军人,可获得5600美元的税收优惠;雇用长期失业并在服役期间负伤的退伍军人,可获得9600美元的税收优惠。

然而,对于八九十岁的二战老兵来说,这一切都来得太晚。

有分析人士认为,美国对退伍老兵就业问题的关心,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军队需要补充新兵有关,因为如果无法帮助老兵找到工作,美军招募新兵便会遇到困难。毕竟,机器人还不能短时间内代替所有美国大兵。

篇三: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 读后感

俗话说,历史是反映人类社会的一面镜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战争始终是一个影响极为深远的因素。一部世界战争史,就是一部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了解战争的历史是把握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途径。

读这本书之前,特意了解了下本书的作者——丘吉尔。凭借之前学历史对他的了解,对丘吉尔还是心生敬意!丘吉尔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带领英国人民取得反法西斯战争伟大胜利的民族英雄,是与斯大林、罗斯福并立的“三巨头”之一,是矗立于世界史册上的一代伟人。他不仅是一代名相,也是一代文豪,一生留下了无数精彩著作与演说,并最终被授予诺贝尔文学奖。这样的成就在二十世纪的政治家中是绝无仅有的。 丘吉尔出身于声名显赫的贵族家庭。祖先的丰功伟绩、父辈的政治成就以及家族的荣耀和政治传统,对丘吉尔的一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他们为丘吉尔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树立了奋斗目标,也培育了他对祖国的历史责任感,成为丘吉尔一生孜孜不倦地追求和建功立业的强大驱动力。丘吉尔从小性格孤僻而且倔强,不擅长与人交流,自制力差,经常违反规定。他不感兴趣的科目成绩都很差,但记忆力的天赋让他在文学和历史方面成绩优秀。他从小就对军事有浓厚的兴趣。这也让他进入了一所军事院校,并最终以一个骑兵军官的身分迈出了他风云生涯的第一步。 然而和平的年代里军人的机会并不多。丘吉尔就利用这些时间广泛阅读,闲不住的个性又驱使着他四处参加殖民军事活动。这不仅让他积累了军事上的经验,也给了他小试文笔赚取稿费的机会,更重要的是他的传奇经历让他获得了上流社会的认同。这个时期获得的专业技能、社交经验与经济资本为他步入政界做好了准备。 丘吉尔最被人铭记的是作为一个政治家和反法西斯斗士时他百折不挠的韧性和从不屈服的战斗意志。作为一名政治家,他在保守、自由两党之内都经历了许多次升沉起落。但每次他都能以自己不屈不挠的努力最终达到自己的目的,终于登上首相宝座。在英国历史的严峻关头,面临法西斯主义的狂潮。他多次发出战斗到底的誓言,并最终带领英国人民取得了胜利。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丘吉尔一生都是顽固的反共分子。但是在二战的关键时刻,他从英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以一个杰出政治家高度的勇气和灵活性,毅然与苏联结盟,确保了最后的胜利。丘吉尔的人生内涵极其丰富,其人生历程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丘吉尔的这本书共有六本,由于时间的关系并没有一一翻看,下面就其中的几本谈谈感想吧。看的第一本是《从战争到战争》,本书阐述了1919—1939年作者以自己的眼光审时度势,对一战结束后作为战败国的德国与作为战胜国的英国和法国的一系列政策进行的深入考量,并在此基础上,详述了德国发动二战的准备工作和希特勒的阴谋。作者在本书中通过相关的历史资料展现出他作为一个伟大政治家和谋略家的远见和睿智。 丘吉尔是一个典型的西方政治家,自然对社会主义苏联与共产主义运动采取敌视态度。这一点从本书中的很多观点中都可以看出来。不过最让我佩服的还是他的政治远见和军事领导才能,他是一位实干家,他在各个职位上都善于利用手中的职权,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现自己的政治理念。虽然有时行事鲁莽,但有了这两方面的优点。连他政治上的对手也说;“丘吉尔是大家一致认为永远不能成为首相的人,可是他同样也是在这危急关头获得大家一致欢迎,认为是唯一能出任领袖的人。人们不能不喜欢他.他的才能与朝气是无与伦比的。” 总之,丘吉尔是一位人生极为丰富的人物,也是一位经常被人误会和曲解的人物;他有一些明显的弱点,但更具许多极为突出、超乎常人、出类拔萃的优点。通过阅读我更深刻的理解了领导魅力的内涵,让我受益匪浅。(不过说实话,本书却有作者的自恋之嫌)

看的第二本是:《晦暗不明的战争》,这一本花了我不少时间去看,毕竟其中的一些战争情景还是比较触目惊心的,每每读到,内心都会受到震撼。作者详述了波兰的覆灭、法国前线的战况以及北欧国家惨遭蹂躏等事件;此外,作为当时的英国海军大臣,作者敏锐地观察到了海战在即将到来的战争中所占有的重要地位,因此,对有关的设备、人员都提前做好了精

心的准备,还特别提到了磁性水雷在海战中的重要性。作者对战争初期由于纳粹德国的“横行霸道”而弥漫在欧洲上空的阴霾进行了透彻的描述,让读者身历其境体会“晦暗不明的战争”实景。 我必须得承认,作者对二战初期战争情景的描述的确是让人身历其境,而且,“晦暗不明”这个词总让我感觉更像是描述生活。生活的点点滴滴似乎也是“晦暗不明”的行进着,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很清晰地预测到未来,哪怕是最伟大的预言家。“法国的军队并没有对德国展开进攻。它们的动员已经完成,他们在整个前线虽保持接触,却按兵不动。德国人除了空中侦察以外,没有对英国采取任何其他空中行动;同时,对法国也没有空袭。法国政府要求我们暂时不要空袭德国,认为这会引起德国对他们尚未设防的军火工厂进行报复”。伟大如丘吉尔也只是靠推测来预计未来战事的发展。拿二战来说,之前或许正是因为英法等国对希特勒对莱茵兰、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纵容最终催化了希特勒一步步构建德国的强大,依作者之意,如果在希特勒野心初露的时刻,英法以一种强硬的做法来予以警告或者打击,或许,历史会改变。

看的最后一本是《法国的沦陷》。本书以编年体的形式记叙了1940 年间,在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战役的失利之后,法国遭受德国侵略的灾难性过程。法国的沦陷对战争形势造成了恶劣的影响:一方面,沦陷后新成立的维希政府彻底沦为法西斯的傀儡,在侵略者的铁蹄之下,法国人民惨遭蹂躏;另一方面,德国对法国的占领,使得英国面临德国渡过英吉利海峡直捣英伦三岛的威胁。作者在书中以决策者的身份对战争发展过程中鲜为人知的内情进行了全方位描述,特别详述了这个时期发生的两个重大事件,即英法联军敦刻尔克大撤退和英法海军奥兰事件。在经历了一系列关键性战役的失利之后,法国遭受德国侵略的灾难性过程。法国的战败和沦陷,对国际关系和战争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法国的沦陷,要算是二战初期最出人意料、最有影响的事件。它打破了大战爆发以来西线 “静坐”式的平衡状态,欧洲战场局势开始急转直下,世界为之瞠目。号称中立的美国虽处局外,亦被惊得目瞪口呆,美国人民逐步从心理上感受到战争已不再遥远,转而积极支持政府的扩军备战计划、援助英国。这为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从心理上和物资上作了一定准备。巴黎沦陷之后,法军分成了两部分,这其中就包括了戴高乐指挥的一部分装甲部队。此时,中立的美国与欧洲各参战国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特别是跟战败的法国之间关系更是如此。从法国沦陷到“火炬行动”前,美国政府对法国签订停战协定后出现的两个政权分别采取了截然不同的外交政策。对于掌握着法国本土以及海外殖民地政权的维希政府,美国尽力与其维持友好关系,以期维希不加入德国一方作战。对于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则采取了相对漠视的态度。 处境最为尴尬的就是英国。在法国战败后,英国就直接暴露在了德军的枪口之下,虽然在德国海军获得制海权之前,是不大可能渡海登陆英国本土的,但是,德国潜艇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出海口,可以从法国西部的港口方便自由的进出北大西洋,仅此一点,就足够英国人头痛的了。另外,德国空军获得了法国北部的大批机场,连战术轰炸机都可以飞到伦敦上空去了,从而展开了对英国本土进行战略轰炸。可以说,法国的沦陷就如同多米诺骨牌一样,对整个二战时期欧洲战场的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直到今天,人们在总结二战期间的战事时,依然还会把法国的沦陷作为重要一环。

看完这几本书,除了对作者的佩服之外,其中战争的惨烈场景给我的内心还是带来了极大的震撼,无数的生命在枪林弹雨中陨落。怀着对生命的敬佩,我们生活的年代将是和平伟大的盛世!

篇四:英国二战老兵:日本右倾 世界不能熟视无睹

英国二战老兵:日本右倾 世界不能熟视无睹

今年初,中国驻英国大使刘晓明在《每日电讯报》上发表文章,批驳日本首相安倍晋三不思悔改,决意将日本带上军国主义道路的错误行径。

今年98岁的二战北大西洋战队老兵弗瑞德·塞克,曾被日军强征修建泰缅铁路,是一个深受日本军国主义摧残的西方幸存者,他看到文章后与中国大使互致信件,共批日本军国主义行径。

1月28日,塞克在接受《环球时报》记者专访时,痛苦地回忆了自己二战期间作为远东战俘的经历,他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残暴罪行,提醒世人永不忘历史,呼吁国际社会警惕日本政治右倾化,对安倍等人企图漂白侵略历史和复活军国主义的言行不能熟视无睹。 “中国站在道义、公正和真理的一边”

环球时报:

中国驻英大使刘晓明在《每日电讯报》发表《拒不反省侵略历史的日本必将对世界和平构成严重威胁》一文后,您为什么想到要写信给他?刘大使与您往来书信,共批日本军国主义罪恶行径,这是您预料到的吗?

塞克:

我家里订有《每日电讯报》,我每天都按时阅读这份在英国很有影响的报纸。今年1月2日,我在《每日电讯报》上看到中国大使刘晓明的这篇文章。大使在文章中有力批驳了日本首相安倍不思悔改,决意将日本带上军国主义道路的错误行径。我完全同意文章的观点,随即给大使写信,表达我的心情。同时,我还附上我作为泰缅铁路工幸存者写下的《永远不能忘记》一书。随后,中国大使回了信,长达3页,进一步批驳了日本军国主义,这是我看到的最美丽的文件。接到信后,我又给大使回了信,以表示感谢。

环球时报:

您预期,中方针对日本军国主义复辟、否定历史的舆论战将会有哪些收效?您还有什么建议?

塞克:

中国站在道义、公正和真理的一边,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支持。通过舆论战,人们更加看清了日本政客的野心。我告诫世人不能忘记,我同时也认为,中国人不会忘记受日本欺压的过去。这是由中国人的个性和民族性所决定的。而且,现在的中国,已不再是以前的中国,中国强大了,不再惧怕日本。

回忆修建“死亡铁路”时泣不成声

环球时报:

能讲讲您在二战期间,特别是您提到的作为远东战俘的经历吗?

塞克:

二战爆发后,我应征入伍,先是北大西洋战队的一名战士,后来成为战俘,被拉到远东,帮日本人修建泰缅铁路,也叫“死亡铁路”(日本在二战期间为占领缅甸修的铁路,参与修路的盟军俘虏6万多人,其中有6000多名英国人——编者注)。

我与十多万从事这一艰巨工程建设的战俘和当地劳工一样,受尽非人的待遇。从早到晚,在日军皮鞭和枪口的威逼下,你只能一刻不停地埋头干活,干活,再干活,稍有一点懈怠,便会遭到鞭子抽、枪托砸,或者被拉去上刑、毒打。哦,吃什么?哪也叫吃的,简直连猪狗的食物都不如。我们总是吃日本人不吃的东西。

我在《永远不能忘记》中记述过这样一件事:一次轮到我去厨房找食物,有些食物是红十字会交托日军供给战俘的,却被日军据为己有。我拿了一个罐头,在回营的路上被日军发现,结果就是一通狠揍,打得我动弹不得。日本兵把我双臂双脚反绑在树上,继续打我的脸。他们说偷皇军的东西就是冒犯了日本天皇,是要被砍头的。

在工地上,只要你不倒下,你就只能干重活,直到你干不动,一命呜呼拉倒。一天晚上,我们从桂河大桥收工回来,收工总是结束得很晚,睡在我旁边的约翰对我说,弗瑞德,我今天晚上感觉不好。我说没事,睡一觉,明天早上就好了。谁也没有想到,第二天早晨6时,约翰就死了,他是睡着的时候死去的,他干不动活了。有人嘟囔着说:“这小子真幸运,他再也不用活受罪了。”(说到这里,塞克忍不住哽咽起来,开始还是小声音,接着情不自禁,竟一点点大声痛哭)。对不起,不好意思,男人是不应该流眼泪的。

环球时报:

您什么时候写《永远不能忘记》?成书于什么年代?在英国社会引起哪些反响?据悉,此书也有日译版,在日本又引起过哪些反响?

塞克:

1946年我被遣返回祖国,当时不到31岁,由于长期饥饿和超负荷劳动,我的内脏器官严重受损,身体只是勉强能够站立起来,此外我还患有严重的恐惧症,往事历历在目。为了让人们了解日本军国主义残暴的罪行,我很早就酝酿写一本有关自己经历的书。我还经常画画,用画来描述我和我的同伴们受过的苦难。1995年,《永远不能忘记——我们被日军俘虏的年月》

终于出版,并先后再版3次。

《永远不能忘记》在英国引起很大反响,不少记者还来采访我,但在日本,此书虽然有日文版,但没有听到太大的反应。

日本右翼势力一直不承认日本是二战的战败国,更没有忏悔,他们说:“我们失败是输在了高科技上。”他们指的是原子弹。他们从没有承认过自己战败,这就说明他们早晚会寻求报复。

现在,安倍是故意参拜靖国神社的,他是日本新思维的代表,他要忘记日本对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所做的一切,把日本拉回到军国主义的过去,这对中国是巨大的伤害,是对战争中惨遭杀害的大量生命的侮辱,是绝对不能接受的。

就连日本国内,很多有良知的人也认为,作为一国首相或大臣绝对不能参拜靖国神社,这不仅严重伤害中韩等遭受日本侵略与殖民统治的各国受害者,而且也践踏了那场战争中丧失亲人的日本普通民众的心灵。

环球时报:

您在信中提到,1995年至今您一直积极参与“远东战俘协会”的工作。请您谈谈这个“远东战俘协会”的情况,他们的家属是否知道那段历史?

篇五:从回忆读取历史 你所不知的峥嵘年代——四川抗战老兵黄开仁

从回忆读取历史 你所不知的峥嵘年代——四川抗战

老兵黄开仁

老兵画像:

黄开仁,男,四川蒲江县人,1922年出生,曾任国民革命军第三十六集团军机要室译电员,参加了中条山之战,黄河南岸守备及陕县秦家坡战役。

2015年8月4日,华夏四川分公司志愿者前往浦江县探望了二战老兵黄开仁。虽已93岁高龄,黄老依旧十分干练,思路清晰,谈吐有序。谈起川军抗战岁月,黄老不禁唏嘘,向我们慢慢讲述了他的传奇经历。

毅然从戎 见证将军壮烈殉国

1938年徐州会战和南京大屠杀爆发时,黄开仁还是一名学生。感于家国危难、匹夫有责,年仅16岁的黄开仁放弃学业毅然从戎,于1939年追随李家钰将军出川抗战,后归入第一战区,参加过中条山战役。

国共合作时期,朱德将军曾与李家钰将军交好,赠送一本联络密码。该密码本被李将军委托给黄开仁秘密保管,并未真正使用过。然而第三十六集团军因“亲共”遭到蒋介石训斥,并从黄河换防调往洛阳驻守新安。考虑到当时的不利局势,黄开仁为护李将军周全,将密码本掩埋消除证据。

1944年 4月,日本发动豫湘战役。国民党蒋鼎文部、汤恩伯部创下了“日失一城”的大溃败记录,历经37天终至洛阳失守。5月,日军从中牟、陕县西渡黄泛区后,截断了第一战区的后路。蒋鼎文率先西逃,致使各部守军失去统一指挥,迅速陷入溃退。5月17日晚,李家钰将军所帅第36集团军在渑池县与西撤的第14集团军等相遇,迅速组成总司令部,由李家钰担任总司令指挥官,组织部队有序后退。在此次组织后退中,李家钰所率领的川军以全军最差装备承担起殿后任务,顽强抵抗以精良著称的日军37师团十天,直至掩护部队西撤。

5月21日,李家钰部队撤至陕县秦家坡。此处地势悬险,山道十分狭窄,一面临坡,一面是高度参差不齐的梯田。在这样的地势环境中汽车和马匹都无法通过,李将军不得不丢弃交通工具,由警卫员护送过山。而身为译电员的黄开仁也背着通讯设备紧跟在将军身边。

傍晚时分,部队遭到了从三门峡绕道前来的日军伏击。战斗赫然打响,一霎之间流弹漫天,日军狙击手迅速击毙将军的警卫人员,目标直指部队指挥官。炸弹巨大的爆破仿佛天幕撕开,黄开仁就在李家钰将军身后,目睹将军中弹倒下。

“将军肩部负伤但神色并未慌张,”黄开仁回忆道,“我当时就在他后面,看见将军拿出纸笔,迅速在上面写道:令调104师??”作为译电员,黄开仁自然明白这是李家钰将军的重要战斗指示,然而就在此时,一颗炸弹在临近处炸裂,李家钰将军当场以身殉国,战斗指示也未能发出。

“将军牺牲后,部队被打散,还活着的人好多顺着山崖往下面的梯田跳。距离短就直接跳下去,有的距离太高,后面又有日本人拿机枪扫射,大家就赶快把绑腿解下来拧成绳索,挂在山岩上拉着往下跳??山崖下面有个窑洞,大家都躲在里面,日本人来了,就把机枪架在洞口向我们扫射??”黄开仁讲到此处眼眸惘然,无数战友死去,铭刻在老人心中的,绝不只是民族仇恨与侥幸的存活。

果断越狱 置之死地而后生

秦家坡战役后,黄开仁被俘往会兴镇,关押在山西会馆改成的“更生训练署”,也就是日军在三门峡地区的战俘集中营。关押在这里的国军战俘有病无药,每日苦役,睡的是石头和泥地,维持生存的只有每天一个馒头和一盅水。

黄开仁回忆道:“当时有个被俘军官,伤口感染发高烧,药、吃的、水,什么都没有。大家也无法施与援手。后来那名军官被发现在会馆唯一的一口井里,究竟是因为缺水而失足还是不堪受辱而自戕,没有人知道。”黄开仁叹了一口气,告诉我们会馆只有这一口井,不管水干不干净,这就是大家生存的必须。

因死伤和水源污染,集中营里疫病流行,严重时一日之内数人死亡。日本人隔出一间屋子作为伤病隔离区,将重症与来不及掩埋的尸体都堆在那里。

黄开仁也曾因病被丢入隔离区中,“死去的人都烂了,蛆虫满地都是,还没死透的躺在地上呻吟。”黄开仁慢慢说道,“我拼了命爬出去,死活不肯再回那个房间。在那里只有死。在这个会馆只有死。日本人还从战俘里挑选身体精壮的送往东北,说是去挖矿,也有说是拿去做了实验??但是我知道,只要在他们手上,活不了。”

为了防止战俘逃跑,日军在集中营外围架起通电铁丝网,并将试图越狱而失败的人绑在木桩上,当众用刺刀捅破肚皮,再令军犬撕咬。在残暴威胁之下,许多人不敢越狱,而黄开仁却坚定了一定要逃出去的决心。

他利用劳役时间观察地势,找到越狱的最佳地点,又悄悄收集附近百姓的衣服,说服战友一同筹谋,并用垃圾桶里找到的饼干纸伪造了“良民证”。由于没有印章,黄开仁只得将伪造的证件纸揉皱,以图蒙混过关。

“会馆里面的大家都是很有民族心的,很多人不敢跑,但是不会说出谁打算跑,谁跑了。”黄开仁就在狱友的掩护下从会馆最矮的一面泥墙翻出了集中营。会馆外面本是一片玉米田,由于日军用铁丝网隔绝,电网范围内的玉米无人收割,长得压弯了杆。黄开仁及战友就在玉米的掩护下悄悄接近电网栅栏门。十分运气的是,当天日军正在掩埋死者遗体,栅栏大门的锁只是挂在上面,并未锁死。二人遂得以成功越狱,后在会兴镇甲长的庇护下躲入废置窑洞藏身。

被俘五个月的经历对黄开仁而言毕生难忘,他像所有小说里逃出生天的人物一样,“深深吸了口外面自由的空气”。虽然他一再说自己是运气好,但若无坚定的意识觉悟,若无事先周密的计划,若无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勇气,这点运气不会令他活到如今。

九死一生 排除万难回到家乡

成功越狱后,黄开仁及战友曾计划寻找失散部队。得会兴镇甲长帮助,提供给他们遮掩面孔的草帽,并指导二人如何避开前方河口的日军关卡。黄开仁和战友依照甲长的指导成功渡河,却未料到县城外还有日军架设的关卡检查。

通过观察,黄开仁发现此处的关卡检查并不严格,百姓过关时也未如何遭到盘查,只向守备日军行礼即可轻松放过。于是黄开仁壮胆上前,取下草帽向关卡处的日本兵微笑行礼,果然被放过。而他的战友始终犹豫,不敢上前。为避免久留暴露身份,黄开仁果断继续前进,从此与战友失去联系。

入县城后,黄开仁得到了在城里开旅舍的重庆籍老板的协助。将他收留在旅舍后面的防空洞中,并答应寻找南下的旅客带他出城,帮助他回到家乡。

不久之后,经旅舍老板的介绍,黄开仁在旅舍见到了一对要往西南行走的叔侄。“我当时才二十出头,老板让我喊他们叔叔和哥哥,我就跟着喊了。老板跟我说,叫我在路上要死跟着他们俩。”黄开仁讲到此处,忽然强调的问:“你们知道‘死跟着’这个词的意思吗?就是叫我紧紧跟着他们,一步不要离开他们。”

当时未解其意的黄开仁于是随叔侄二人出发,与当时众多的逃难民众一起沿铁道往西南进发。由于在集中营里几个月没有清洗过,黄开仁身上邋遢不堪,虽与叔侄俩同路,也只是跟在后面,并不像是伙伴。然而这却恰恰救了他一命。途中经过一座隧道时,逃难民众突然遭到了日军的拦阻。黄开仁这时才知道,自己跟着的那对叔侄竟是日军在抓捕的地下党。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刚认识的叔侄被日军抓走,黄开仁无奈之下只得跟着难民继续向西走。眼见进入战区,日军在道路上设卡盘查往来百姓。然而过了这一关,对面就是国军阵营。

“逃难的百姓都是拖家带口背着行礼,只有我是一个人,身上除了衣服只有一顶破草帽。”黄开仁讲道,“日本人问我是干什么的,我就喊,我是学生。他要查良民证,我只好把伪造的那个拿了出来。他看了半天没说什么,把假证还给我,然后又换了一个管事的日本人来,又查看了我的良民证一遍。日本人喊我走,我以为没事了,正在想难道是我伪造得太好?结果才走出十几步,日本人又叫我回去,一把将我草帽扯掉,揪着头发检查脑袋,又叫我脱掉鞋子检查手脚。”黄开仁没有明说,但是检查头部和手脚,显然日军已经起疑,认为他是奸细或者逃兵。

“他们看了我的头发,我那时已经好几个月没有洗头,身上长满了虱子。又瘦,日本人拧着衣服像拧小鸡那样就把我拧了起来。还要检查身上,结果把衣服一扒开,里面味道熏得日本人也皱鼻子别开脸。于是就把我放下来,让我走了。”黄开仁带着几分诙谐又不失感伤的说完这段九死一生的经历。

“后来回到国军区域我就表明了身份,他们(国军)都喊我去当兵。我说了我之前是文职的,还是叫我再当兵。那时候我已经不想再当兵,我想活下去,我想要回家。”黄开仁用最朴质的语言表达了一个饱受战乱洗礼的年轻人最真实的内心。

古云:一将功成万骨枯。家国危难之时,男儿挺身而出未必是为“功成名就”四个字。而功成名就之人,未必拥有死者的壮志。历史是靠活着的人讲述和传承的,不论是何身份,不论从何角度,只要他是真实,只要他见证了,就应该被记录。

后记 抗战历史上的川军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时,何应钦正奉命裁减川军。为抗日民族大计及避免嫡系部队被裁减,四川军阀刘湘主动致电蒋介石请缨出川杀敌。1937年7月的国民政府国防会议上,刘湘公开宣布:“要抗战才能救亡图存,才能深得民心;要攘外才能安内。抗战,四川可出兵30万,供给壮丁500万,供给粮食若千万石。四川所有人力财力,均可贡献于国家。”

此后刘湘将川军编成两个集团军,即第22集团军(辖41、45、47三军)和第23集团(辖21、23两军和三个独立旅)。为避免川军被分散瓦解,出川前刘湘向蒋介石提出“不分割川军建制,各留三分之一的部队驻守原防,对出川抗战部队的装备、武器要作必需的补充” 三点要求,蒋一一承诺。然而川军出川后即被分散处置,41、45军调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李家钰的第47军调归第一战区程潜指挥,出川前所承诺的武器、装备甚至粮食也未能到位。

由于物资的极度匮乏,川军在山西闹出抢夺军火库事件,阎锡山大怒下令驱逐川军,一度使得川军的声名与处境十分艰难。然而川军在之后的山东、徐州和台儿庄战役中,凭借悍不畏死的精神和卓越的战绩,证明了士为家国舍身成仁之魂。

据载,八年抗战期间共有40余万川军出川抗战,他们转战大江南北,几乎参加了抗战中的所有大型战役,数十万人战死沙场。除军队以外,四川还有大约300万壮丁以劳工形式开赴前线,其中伤亡数字高达64万。

四川人民在装备极差,枪支极少的情况下,以鲜血和生命为抗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