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例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1:21:58 体裁作文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例子体裁作文

篇一:《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社会主义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本课教学要力求促进学生“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教学本课时应充分让学生阅读文本,了解滴水穿石这一自然奇观,感悟水滴锲而不舍的精神。通过品读古今中外名人不懈努力终成大器的事例,深刻领悟滴水穿石的给予我们的重要启示。教者应努力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与体验,有所感悟与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发现。

教学目标:

滴水穿石的启示的例子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对课文的解读,了解三位名人成功的事例,感悟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学习这种持之以恒,“滴水穿石”的可贵精神。

3、通过课内外联系,深化理解“滴水穿石”精神的具体内涵,并对学生产生影响。

4、学习作者前后照应,正反说明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文章运用了哪些事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教学难点:

品悟“滴水穿石”精神的内涵。

课前准备:

1、制作课件。

2、收集名人成功的事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板书课题:滴水穿石的启示 齐读课题。

3、通过上一堂课的学习,现在哪位同学能用一句话向我们说一说“滴水穿石”的字面意思。(水滴接连不断地滴在石头的同一个地方,天长日久,就能把石块滴穿)

4、“滴水穿石”是一种罕见的奇特的现象,同学们看到过吗?课文的作者在观赏了安徽广德太极洞内这样一块石头后,欣然提笔,

把它写了下来。看看,课文哪一部分是写“滴水穿石”这件事的?(1-2小节)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旧知,巩固所学的内容,同时又自然引入新课。)

二、品读感悟

A、品读“滴水穿石”的奇观部分。

1、读文探究:

⑴学生自读课文第一、二节,围绕问题圈画有关词句,加以体会。 ⑵组织交流阅读感受。

2、这一段文字老师也读了好几遍。有一个词一下子就把我吸引住了,这个词是“接连不断”。(点击词语)你想,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你们读了这段文字,知道了什么,有感想吗?和大家交流交流好不好?

(抓住“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锲而不舍”“日雕月琢”这些词理解,随学生的交流点击词句)

①学生交流,出示文字:

“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

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这块石头,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

②从第二段文字理解滴水穿石的原因,说说“持之以恒”的意思。

③结合第一段文字理解“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具体意思,感受水滴的“专一”和“持之以恒”,并相机进行朗读指导。

④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绝不放弃,这就叫“持之以恒”(课件出示“滴水穿石”动画图),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一节读好吗?

⑤指导朗读:要让人感受到水滴的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

3、感知启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但水滴凭着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竟然能够穿石,对此你有什么感想吗?引出下一句,让学生变换句子的说法,指导读好反问句。

“如果我们也能像水滴那样,还有什么事情做不成呢?” 指导朗读。

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设计意图:以读为主,读中感悟,注重学生阅读的个性化体验,抓住关键词,重点句,品词析句,对水滴水穿石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作解读,让学生充分感觉到水滴的力量和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为下文解读名人的事例作铺垫。)

B、品读“名人事例”部分

1、过渡: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他们各自做成了哪些事,他们各是怎样取得成功的?这几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

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四人小组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完成表格

⑴四人小组读一读。

⑵四人小组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交流,完成表格。

总结出示:

姓名 成就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篇二: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一篇典型的借物喻理的文章。其中“启示”就是启发、告知的意思。“滴水穿石”也作水滴石穿,即滴水日久可以把石头穿透。它给予人们的启示正是本文的阐述的观点:“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全文共5个自然段,可分为3部分,第一部分写安徽太极洞内的奇观以及本文的观点。第二部分从正反两方面事例说明他们的成功都是靠了“滴水穿石”的精神,反之则不能。第三部分揭示“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作者运用叙议结合的手法,有理有据。

学习本课的重点是让学生明白:要想做成一件事得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这样才能实现美好的理想。因此,这一课时的教学设计,我紧扣“只要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做成所有的事情。” 这一中心,通过朗读、感悟重点词句,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创造性使用

语文课程标准提倡把“单一、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转变成“自主、合 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倡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 内容,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完成学习目标。

在这一节课中,我主要想通过不同的教学手段,对学生一些能力培养的探索:

(1)自主合作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

新课标中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课堂教学是由教师、学生和书本共同组成的一个信息传递的动态过程。传统的教学过程多为讲授法为主的单项信息交流方式(教师施、学生受)或以谈话法为主的双向交流方式(教师问,学生答),而这两种交流方式信息量的流通是师生间纵向、低层次的交流,没能把学生个体的自我反馈、学生群体间的信息交流,与师生间的信息反馈、交流及时普遍地联系起来,形成多层次、多通道、多方位的立体信息交流方式。

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的将学习的时间与空间交给学生。让学生在明确学习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对文本的自主阅读,采用圈点勾画的方式,将自己对文本的理解呈现出来,一方面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一方面采用自己喜欢的方式与文本之间进行对话。所以在教学文中所举的三个人物事例时,我并没有采用逐一讲解的方法,而是让学生在整体把握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或最为敬佩的一个人物,

进行具体地研读理解,然后将自己的所得通过小组交流的方式表达出来,最后通过全班的交流,进一步加以明确,以得到更深的理解。通过这种交流方式中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始终处于积极、活跃、主动的状态。通过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让不同智力水平、认知结构、思维方式和认知风格的学生实现“互补”,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情感交流更加充分,知识的建构更加充实,以达到共同提高,真正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主体活动的展开与整合的过程。

(2)拓展探索学习能力培养的探索

学生的知识是习得的。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除了给学生合作探究的时间与空间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例如课文第三小节是由三个结构相似的片段组成,我让在学生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他们抓住其中一个进行精讲精练,对照板书,抓住语段中的关键词,体会人物身上所表现出来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然后抓住关键词知道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次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然后将后两个片断,以问题引领或填写表格的形式,放手让学生模仿前面的学法自主学习,并通过交流、讨论的形式进行反馈,逐步学会学习,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有生命力的教学,一定要做到由知识传输向能力发展转变,在教学中不能仅重视对“经”的传授,而忽视了对“人”的发展。

案例描述:

教学目标

1、继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2、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3、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 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凭借课本具体的语言材料,让学生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 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难点

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理解课文,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以文化人。

教学准备

搜集事例,用以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1、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名胜古迹,它们有的供人观赏,有的使人增长知 识,有的能让人懂得做人办事的道理,今天老师就带大家去安徽广德太极洞观赏 一处奇观。

【出示课件一:图画】同学们,请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说说你从图上发现 了什么?

2、看到这样的画面,你想到了哪个成语?看老师书写这个成语(板书:滴 水穿石)谁来读一读这个成语?

3、人们通过观察这样的现象,得出了一些思考,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 课文(板书:的启示)——“滴水穿石的启示”。

4、齐读课题,质疑:对这一奇观,你最想了解的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指导读通

过渡:同学们提示了很多值得深思的问题,那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首 先必须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1、自由读课文

2、检查生字词(开火车认读)

[课件出示]:滴水穿石 三心二意 微不足道 日雕月琢 持之以恒 炉火纯青 坚

持不懈 半途而废 孜孜不倦 接连不断 翻山越岭 锲而不舍

3、检查读书(展示自己最喜欢的自然段)

三、精读课文,感悟启示

(一)默读课文,找出“滴水穿石”给人启示的句子

1、请大家迅速默读课文,看看滴水穿石到底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2、指名回答。

3、课件出示二: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4、齐读

(二)精读水滴,感悟精神

过渡:实现美好的理想要靠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滴水穿石为什么会给我们 这么重要的启示呢?让我们走进太极洞,去见识一下“滴水穿石”这个奇观,感受一下“滴水”的力量吧!大家细读第一节,思考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做个导游,通过自己的朗读把太极洞奇观介绍给大家。

1、指名读第一小节

2、师:你是一位出色的导游,谁来说说微不足道的水滴为何能够穿石?

3、课件出示三: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有水滴接连不断地从岩缝中滴落下来,而且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滴穿了石块,成为今天太极洞内的一大奇观。

(1)请大家看到大屏幕,轻声读一读这段话,思考:你从中看到了什么?从这种现象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生:“接连不断”。(点击词语)我知道了这么微不足道的小水滴, 往下滴啊,滴啊,不间断,不停止,这多不容易啊。师:说得真好,你能把你的感受读出来吗?(指名读)

②生:从“总是滴在同一个地方” ”可以看出水总是滴在了一个地方,长久以来从来 来没改变过,目标专一。(板书:目标专一)师:说得真好,你读读看?

③生读

师:还有其他同学也找到这句话的吗?

生:我觉得水滴长久以来一直朝着一个目标不停止,不放弃。

师:你说得真好,你也能读的很好吗?让大家也来感受一下。

④ 生:从“水滴锲而不舍,日雕月琢, ” 我感受到水滴不管时间变化,环境如何变迁,有什么困难,它总是不害怕,不后退,坚持到底,从不放弃。

师:“锲而不舍”指什么?“日雕月琢”又是什么意思?

(2)不管岁月如何沧桑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绝不停止,这就叫“持之以恒”(板书:持之以恒)这么微弱的小水滴,一直滴呀,滴呀,绝不后退,永不放弃,多么令人佩服啊!能把这段话读好吗?

4.、原来水滴有这么大的本事,能把一块大石头滴穿,那么我们常见的雨水 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力量大,速度快,可为什么下雨之后地上却没有洞呢? (因为他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

5、师引读:是呀,虽然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可是它目标专一,持之 以恒,所以能把石块滴穿。)(生读第二段)

6 、其实,“滴水穿石”是一种自然现象。但在作者眼里,他仅仅是一种自然现象吗?它还是一种精神,一种人生中不可或缺的精神。第三节最后一段话就说得非常清楚,我们一起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 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师:这里的“顽石”指什么?(就是生活中的困难,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三)品读“人成就事业的事例”

1、为了说清楚这个道理,作者举了一些例子,他列举了哪些人?

(师板书: 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

三个人中,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现代的,有古代的, 用一个词说就叫——(古今中外)。

2、(分别出示第三自然段中的名人头像及相应文字)请你选择一个最佩服 的人物来读,用心读,把你的敬佩之情放进去读。(生自由读)并说说你佩服他 的理由。

a. 李时珍

1、李时珍的主要成就是什么?(编写《本草纲目》)这是怎样的一本书?指名说

2、介绍《本草纲目》

3、李时珍的滴水精神表现在哪儿呢?请你读读写李时珍的句子,找一找。

4、指名说。出示句子: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访名医,尝药草,经 过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5、李时珍写成《本草纲目》是多么不容易啊。谁能读好这句话?指名读。

6、小结:正是凭着这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李时珍才编写成了这 样一本举世闻名的药物学专著。齐读,感受历程的艰辛。

b. 爱迪生

1、爱迪生的成就是什么?(拥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出示图片

2、一个人有一项发明专利权就已经很不简单了。爱迪生竟然有一千多项发明专 利权,真是了不起啊!他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怎么会取得这么 大的成就呢?(指名说)

3、你知道爱迪生“迷恋”电学实验研究的一些事例吗?能向大家介绍一下吗? (指名说)

4、师述:在作实验的时候,爱迪生差点让硝酸弄瞎了眼睛。有一次,他在火车 上做实验,引起了爆炸,被列车长打了耳光,把他的一个耳朵打聋了。就是这样, 爱迪生还是没有放弃,仍然迷恋电学实验研究。

5、“毕生”是什么意思?(一生)“孜孜不倦”是什么意思?你从哪里看出爱迪 生的“孜孜不倦” ?

c. 齐白石

1、齐白石的滴水精神又体现在哪儿?指名说,出示图片

篇三: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读中体会本课前后照应的特点,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义的方法。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6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引导学生凭借课文具体的语言材料,知道古今中外凡成就事业的人,都离不开滴水穿石的精神,懂得要实现美好的理想,就要做到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教学重难点

在读中体会语言文字的前后照应和内在联系,在举例中加深对滴水穿石精神的体会,并提高表达能力。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

1、预习

⑴读几遍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并反复读读。

⑵收集一个名人事例(100字左右),仿照第3自然段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并附上他的图片(可剪贴、复印或创作)(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⑶收集一条名人名言,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⑷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带点字查一下字典。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质疑课题

1、我国汉字的造字法有四种,象形就是其中一种。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两个象形字,看看你们认识吗?(出示象形字并板书水和石)从这两个象形字你能看出水和石的特点吗?(水,柔弱;石头,坚硬)可你相信柔弱的水滴能穿透坚硬的石头吗?这就是滴水穿石。(板书)这不仅仅是一种现象,更重要的是这现象引起了无数人的思考,就是滴水穿石的启示。

2、读读课题,你最想弄明白什么?

(1)、水滴为什么会穿石?

(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不顺的地方反复读读,划出生字新词,想想词语的意思。

2、小组合作:把课文读完。读的认真读,听的仔细听,读完一节,听者及时给予评价。

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3、各小组汇报

①读词语,相机理解下列词语

锲而不舍 日雕月琢 微不足道 持之以恒 迷恋 孜孜不倦

坚持不懈 炉火纯青 铭记 《本草纲目》

②读课文,每读完一节,师生共同对读的效果进行评价,学生随时可以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并相互讨论。

4、释疑(学生汇报)

解决问题

(1):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为什么却能把石头滴穿?

(学生根据课文一二自然段谈为什么穿石,板书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师: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落下来的,力量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为什么没有把石头滴穿呢?(板书三心二意半途而废)

师:不管岁月如何变化,水滴就对着一个目标,重复着一个动作:滴,滴,滴,不停止,不放弃,正是因为小水滴的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所以才能滴穿顽石!

(2):滴水穿石的启示是什么?

三、品读课文

1、品读滴水穿石的现象部分。

⑴教师投影仪出示:原来在这块石头的上方??一大奇观。

⑵仔细阅读,这段话中你对哪些词语的感受比较深?谈谈体会。

⑶在学生交流中,教师相机点出重点词语接连不断、总是一个地方、锲而不舍、日雕月琢、终于。并引导学生交流感悟到的内容。

⑷用自己的话说:滴水为什么能够穿石,并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

⑸关于滴水能够穿石的原因,作者是怎么写的呢?出示:水滴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能把石块滴穿。

①指导朗读,点出可是、所以两个关联词,体会可是前后语气的不同。

2、品读课文“雨水”部分

⑴联系实际,说说雨水为什么不能把石块滴穿?

⑵齐读这一小节。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仿照课文第3段,搜集一个事例,简要地写下来,尽量附上人物的图片,可剪贴,也可作画。(名人的事例和图片分页准备)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 课前谈话:你长大后想做什么?那怎样才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呢?我相信大家学了这篇课文后就会有清醒的认识了。

2、 齐读课题。

二、学习课文

1、过渡:同学们,在作者的眼里,滴水穿石仅仅是一种罕见的自然现象吗?这篇课文仅仅是想让我们了解这一现象吗?

(引导学生得出滴水穿石更是一种可贵的精神,是一个人在成功道路上不可忽缺的一种精神。)

2、读读第3自然段,找一找哪一句话写出了作者的这种想法。

3、出示下面的句子:

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点出“滴水穿石”的精神) ⑴自读,这句话比较长,又是一个问句,读时既要注意停顿,又要注意语气。 ⑵“滴水穿石的精神”是指什么?(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⑶“滴穿”“顽石”是指什么?

⑷指名朗读,然后师生评价。(反复多遍)

4、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作者在课文中举了几个人的事例?依次是哪些人?用一句话完整地表达清楚。

(在古今中外成就事业的人当中,作者举了三个事例,他们依次是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美国发明家爱迪生和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

教师点拨一下古今中外一词(这三个名人有中国的、有外国的、有古代的,有现代的,这就叫古今中外,可见作者选材是多么精当。)

5、在这三位名人身上,滴水穿石的精神表现在哪里呢?请仔细读读第3自然段,然后重点选择一个自己最感兴趣的名人的事例有感情地朗读,要把滴水穿石的精神读出来。 ⑴自读。

⑵同桌互读互评,并说说自己是从哪些词语或句子中去体会滴水穿石精神的。 ⑶按三个人物分别推荐一名代表朗读,教师评价,重点词语和句子可反复读。 ①出示:明代著名??《本草纲目》(第一个事例)

指名读→谈体会→喜欢读的一起在读中体会

这个事例中要从从小立志学医二十几年不懈努力引导学生主动体会其中滴水穿石的精神。

②第二个事例中要从迷恋、毕生孜孜不倦去体会滴水穿石的精神,这句话可反复朗读感悟。

③第三个事例要在完整朗读中感悟,可让喜欢读的同学一起读,训练学生的语感。

三、拓展迁移

1、师:同学们,课前老师让大家收集一位名人的事例和他的图片(可以自己创作)。下面召开一个小小的交流会,要求和程序如下:(投影仪出示)

小小交流会

要求:⑴仿照课文简要介绍一位名人事迹(不超过100字)(附图片)

⑵围绕滴水穿石的精神谈出自己的感想。

⑶能用上刚刚学到的词语和相关的名人名言就更好。

程序:⑴修改一下自己收集的原始材料。

⑵自由寻找交流伙伴,可以找好朋友,也可以找有共同话题的同学。

⑶推荐代表上台交流。(2位)

2、按要求和程序操作,教师注意随机点拨与评价。

3、教师介绍几位名人及名言,多媒体出示,并配以贝多芬《命运》交响曲。

师独白:贝多芬是德国伟大的音乐家,他从小酷爱音乐,并且虚心好学,埋头创作。他说:我的箴言始终是:无日不动笔;如果我有时让艺术之神瞌睡,也只为要使它醒时更兴奋。30岁的时候,他耳聋了,对于音乐家来说,这是莫大的打击。但他没停止过创作的笔,同学们现在听到的就是贝多芬创作的《命运》交响曲的一个片段,表达了贝多芬要与不幸命运抗争到底的决心和勇气。正是有了古今中外这些成就事业的人,我们的世界才有了光辉灿烂的文化,是他们推动了我们人类文明的进程。而他们的成功,其中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了滴水穿石的精神。

四、质疑探究

1、师:学习了课文,我们要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那就是――(生读下面的句子)

出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板书:实现理想

2、课文学完了,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引导质疑:课文结尾所写的启示和教师出示的有差异,到底哪一句表达更好?

3、出示课文原句: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美好的理想。

⑴自己对比读读,体会体会,到底哪一句好。

⑵引导学生发现课文原句的两点好处。

①课文的原句语气更加强烈,更加突出了目标专一和持之以恒的重要性。

②指名朗读写雨水的一节,进一步体会到课文原句中的不三心二意和不半途而废是针对雨水说的,更是针对像雨水那样经常三心二意半途而废的人说的。

4、师:课文的原句是从正反两方面写的,肯定了前者,否定了后者,作者的考虑就全面了,表达就有力了。没想到一句朴实的话中还蕴含着那么多的道理。让我们再来好好地读一读最后一句话。(反复两次,第二次要求背诵)

5、师:只要每个同学铭记它,并化作你的行动,那么你将来一定能够成为一个有出息的人。(可结合课前与学生交谈的话题相联系)

6、引导学生质疑:现在,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五、课外作业

自选一题

1、把收集的一个事例写下来,说明滴水石穿的道理,要写出自己的真切感受。

2、课外采访身边的一位成功人士,比如:企业家、科学家、艺术家、优秀教师、先进劳动者等,然后写一篇报道,说明滴水穿石的道理。

板书设计 22 滴水穿石的启示

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 正面

奇观 引出 启示 论证 举例

↑ 反面

铭记

教学反思:纵观这堂课,我感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比较高,很多学生乐于说,这是我这学期来的课堂上很少见的。本来我以为设计的让学生体会文章的写法这一环节不可行,没想到课上下来,效果却满好的。学生自然而然地懂得:写文章少不了事例,如果能够从正反两方面来说明道理,那更好。这真的让我感到欣慰,也让我懂得,不要过早地给学生下定义,要相信自己的学生,要相信我们的孩子。

篇四:滴水穿石的启示

《滴水穿石的启示》教学设计

特级教师:管建刚

整理:逸夫小学 朱敏娜

教材分析及设计意图: 本课是苏教版第九册22课的一篇课文。通过三个正面事例以及一个反面事例论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滴水穿石。本文是一篇议论文,对于小学阶段没有提出这个议论人的概念,所以在本课的教学中,意在让孩子模仿作者的写作特点,初步了解议论文的框架,对于写类似的议论文有一个基本概念。

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来源于特级教师管建刚老师。他的设计意图即:指向习作的阅读课,在阅读中找到习作的方法,在阅读中吸收习作的思路。在读中学,在学中用,能思索能探讨作者写作形式的精髓所在。对于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有一个意识上的认识,引领学生在习作中能“瞻前顾后,随篇而变”的习作技巧。

教学目标:1、能流利的通读课文,了解与领悟滴水穿石的启示。

2、了解议论文的基本框架,正确寻找论据并运用论据。

3、在阅读中领略议论文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感悟在习作中

要“瞻前顾后,随篇而变”写作技巧。

教学重难点:1、了解议论文的基本结构,正确寻找论据并运用论

据。

2、在阅读中领略议论文写作手法的精妙之处,感悟在习作

中要“瞻前顾后,随篇而变”写作技巧。

教学流程:

一、 揭题、读题,了解“启示”

(一)找“启示”

1.通读课文找一找“启示”

2、(课件出示)齐读校对

(二)学“启示”了解写作的“对称美”

师: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阅读本领,抓住课文的关键句,课文就写的这么一句话(再读)

这句话很多名人说过,父母说过,老师说过……但作者说的却不一样。

1、 分角色读,了解“对称美”

“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

A、 男女生读(各半句)

B、 以“而不”为界分组读

板书“对称是美“(再读)

师:这句话对于我们将来做人很重要,但是对于我们学习语文不重要,学习语文重要的是作者怎样把“一句话变一篇文?”(板书)

二、 整体感知,了解议论文的“经典框架“

(一)解读1、2自然段——摆出看法

第一自然段:几百年过去了,几千年,几万年过去了??(省略号的用处,节奏感的把握)

第二自然段:反问句的朗读,读出感叹的味道。(板书:摆出看法)

师:要想证明这个观点看法是否正确,是否站得住脚就得进行——举例子,那么好,我们现在分小组来读一读这些例子(板书:事例)

(二)解读第3自然段——正面事例

要求:每组赛读,不能多读也不能少读。

1、 解读爱迪生发明的“勤“(数字分析)

2、 解读齐白石的“勤奋“(重点解读)

a.读读齐白石挂在墙上的自勉作品.

b.猜猜齐白石作品价格(2013年春季拍卖会上,齐白石的《荷花鸳鸯图》以477万高价拍出,荣登此次拍卖的榜首。)

师:这些都是说明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事例,像这样正面说明的例子,我们叫做:正面事例(补充板书) 引:所以——(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就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解释:“顽石”读书就要读出“言外之意”

(三)解读第4自然段——反面事例

1、 齐读

师:这写的是——反面事例(板书) 2、质疑:为什么正面事例写的是人,而反面事例不写人而写雨水?(理解反面事例历史不太可能有记载) 3、小结:摆出了看法,有了正面事例,反面事例,接着就是得出结论(板书)这种文章叫做:议论文(板书,再读框架)

三、拓展巩固与运用

(一)身边的“议论文”

师引:课前认真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认真作业的同学一般成绩不会差(提出看法)谁来给我举几个正面事例

1、(生自由回答)那么反面事例呢?(我们就不明说了吧,多打击人啊!) 2、再理框架(读)

师:这就是我们把“一句话变一篇文”(读)

(二)分段训练——瞻前顾后,随篇而变

1、将“正面事例”的段落分一分

a.分两节

b.分四节

c.分五节(省略号另起一节)“????”省节号

2、如果你来写,愿意写成几节(手势表示)——瞻前顾后 了解课文写成一节的原因(反面事例只写了一节,所以正面写一节最为恰当)

师小结:a.与反面事例相对应(板书:顾后) b.第一小节有146个字,如果后面把它们各分一小节,这就犯了习作上的大忌。第一节如我们家的厨房,后面就是我们家的客厅,谁家的厨房比客厅大的啊?所以我们要(板书:瞻前) 3、去“反面事例”——随篇而变 1、师:我们在习作中往往可以只有正面事例,那么这样的话你觉得“正面事例”应该分成几节?(四、五节)

师:段落不是不变的,所以我们还要学会(板书:随篇而变)

2、扩写训练(说一说) 师质疑:现在我们还要解决一个问题,如果把“正面事例”都分开来了,而第一自然段还是那么长,我们岂不是犯了大忌吗?那你觉得可以什么方法解决?

(引导学生扩写事例)

那么你觉得这段文字哪里可以变得详细,那些地方还可以扩开来写 师:所以说详略也要——随篇而变

(三)巩固议论文的框架(读)

四、总结全文(回到课文) 师:这是一个启示,这是我们写议论文的一个启示(瞻前顾后,随篇而变)对于我们生活也有一个启示是—— 再读“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补充材料(谈话):美国哈弗大学曾经做过一项调查,只有3%的人能做到“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呢么这些人都成了……

篇五:滴水穿石的启示(三稿)

《滴水穿石的启示》

教学目标:

1、细读课文,深刻领会“滴水穿石”的精神内涵,明白作者是如何层层深入说明自己观点的。

2、感悟课文围绕中心、选取典型事例正反两面说明观点的方法,体会说理文表达简洁的特点,能初步运用举实例说明观点的说明方法。

教学重点:目标1

教学难点:目标2

一、复习导入

1、读课题:

⑴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滴水穿石的启示》

⑵这是篇说理文,读得再干脆、有力一些,读!(真精神!)

⑶说理文啊,一般会告诉我们一些道理,带给我们一些启示。(圈画启示)

2、上节课我们已经找到了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那就是——出示“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全体齐读。

3、你们觉得这段话中作者特别想强调的是哪两个词?一起说——(板书:目标专一 持之以恒)

4、举起你的右手,跟着老师一起来写一写。

二、理解事例

1、 这就是作者想告诉我们的中心观点,为了充分地说明这个中心观点,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举了哪些例子?(一、明代著名药物学家李时珍不懈努力,终于写成了《本草纲目》。二、爱迪生迷恋电学研究,拥有千项发明。三、齐白石不懈创作,技艺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板书:李时珍 爱迪生 齐白石)

2、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去发现说理文是如何通过举例来说明中心的。(板书:举例)

请同学们快速默读这三个事例,找找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他们确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可以把相关的词语圈画出来。

巡视:边读边找,找到了,还要想一想你从这个词上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带着思考的阅读,才是有价值的。

3、下面我们来交流,你可以抓住重点词语说一说自己的理解;如果能讲一讲课外了解到的他们的故事,那就更好了。

李时珍:

(1) 谁先来说一说,你从哪儿看出了李时珍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预设1: “从小立志学医”

志,就是目标。从小立志,一生矢志不渝,目标多专一啊!

预设2: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

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他翻山越岭,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白天,冒着遭遇毒蛇猛兽、滑落深涧的危险,采集草药;晚上,风餐露宿,废寝忘食,对样本进行分类整理,几十年如一日,先后到达过江西、江苏、安徽、河南等地,行程达两万公里。

李时珍翻过一座座高山,越过一条条山岭,还攀登过令人毛骨悚然的悬崖绝壁。这一路跋山涉水、常常是晓行夜宿、常常只能饥餐渴饮。

走遍大半个中国,李时珍走了很多路。在明代,那时没有发达的交通工具,李时珍走了大半个中国,我想他肯定花了很长的时间,吃了很多很多的苦,可能脚磨出了血泡,可能走到荒山野岭,找不到投宿的地方,可能遇到天冷下雪的时候不仅路难走,还没有吃的,经常忍饥挨饿。

崇山峻岭挡不住他,遥远路途拦不住他,真是目标专一啊!

预设3:访名医,尝药草

“尝药草”,李时珍为了编写《本草纲目》,遍尝药草,判断药性和药效。一次,亲身体验曼陀罗的功效,竟失去了知觉,摔倒在地。几十年来,共尝药草上千种,获得了宝贵而真实的药草资料。

“访名医,尝草药”,仿佛看到李时珍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尝试药性的身影,也看到他为了取得一点资料,不耻下问的身影。

别小看了这三个字,他为了编写《本草纲目》,品尝了上千种药草,这些药草有的可能是甘甜的,有的可能是苦涩的,还有的可能是有毒性的,可以说,李时珍每一次品尝药草,都是徘徊在生死的边缘。

为了多取得一点资料和经验,什么苦都能吃,什么委屈都能忍受。 在他二十几年的艰辛历程中,有这样感人的一幕:

出示:《李时珍夜宿古寺》尝草药的片段

这个片段有些似曾相识的感觉吧?它是——我们曾经学过的课文《李时珍夜宿古寺》中的一个片段。

谁来用朗读带我们重温那令人难忘的一幕。

多么精彩的朗读啊,让我们仿佛穿越到了李时珍的身边,亲眼见证了这动人的一幕。这么长的一段文字在《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课文中作者却只用了区区三个字就概括地写清了,哪三个字?——尝草药。

是呀,同样写事例,说理文和记叙文竟有这么大的差别,你发现了说理文和记叙文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不同了吗?(板书:语言简洁)

预设3:二十几年的不懈努力

李时珍这样翻山越岭、访名医、尝药草,一坚持就是——二十几年! 不是一天两天,不是一年两年,而是二十几年, 9千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困难和不易啊。

(2)指导朗读:在这二十几年中,他翻山越岭,走遍大半个中国,不知承受了多少寂寞和艰辛那,他放弃了吗?(生齐:没有!指名一生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在这二十几年中,他访名医,尝药草,不知要遭受多少白眼和挫折,不知要面临多少次死亡的威胁啊,他放弃了吗? (生齐:没有!指名一生读)

李时珍从健壮的青年变成白发苍苍的老人,都没有改变自己的志向,就像小水滴那样——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就是凭着这份决心,这份艰难的探索,这份不懈的努力,他终于写成了药学巨著《本草纲目》。

(3)小结:这个事例用短短的两句话来说明李时珍的成功源自于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4)同学们,让我们再一次用朗读感受李时珍那小水滴的精神!让这种精神的种子深深埋植在我们的心田。(齐读描写李时珍的句子)

过渡:好,我们就这样读着想,想着读,继续交流另外两则故事。

爱迪生:

(1)谁来读读爱迪生的事例。指名读

你在朗读时特别强调了“孜孜不倦”这个词,能说说你的想法吗?

生:这里的“孜孜不倦”就是指??”(非常勤奋,不知疲倦。)

师:是啊,勤奋刻苦得忘记了疲倦,这就叫(引读)——孜孜不倦

爱迪生孜孜不倦了奋斗了多长时间啊?(整个一生)

整整一辈子,这就叫(引读)——毕生孜孜不倦。

读着这简洁的六个字,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预设1:没有受过正规教育,幼年就自谋生计,当小贩、报务员等 (生活的艰苦,教育的缺乏,都会对爱迪生创造发明造成障碍和困难。但是,重要的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迷恋电学研究,面对危险,他怎样?

遇到无数次的失败,他怎么样?(这就是水滴“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精神的体现啊。) “竟”拥有白炽灯、留声机、碳粒电话筒、电影放映机等一千多项发明专利权!

(是啊,一天只睡三、四个小时,更多的是彻夜不眠,废寝忘食。 无数次次地实验,无数次地改进,勤奋刻苦得忘记了疲倦,这就叫——孜孜不倦)

(2)爱迪生的事例更加深入地说明,成功源自于滴水穿石的精神——(生)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齐白石身上小水滴的精神,你们又是从哪儿体会到的呢?

齐白石:

(1) “数十年、始终、仍然、坚持、不教一日闲过

(好一个“不教一日闲过”,他是绝对的珍惜时间,不让一天白白度过。)

就是到了晚年,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补充:有一次齐白石过生日时没有作画,第二天他就立即补上,一下子画了六幅呢。(真正是坚持不懈的楷模。)

他是这样勉励自己的,也是这样做的,所以,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

炉火纯青是什么意思?(古时候道士炼丹,认为炼到炉里发出纯青色的火焰就算成功了。后来就比喻功夫达到了纯熟完美的境界。)

在文中它又是什么意思?

是啊,要深入透彻地理解一个词的意思,就是要这样:既要了解它的出处或典故,还要了解它的引申义,还要联系上下文读懂它在文中的意思。

下面,让我们一起好好欣赏一下齐白石的传神之作:师描述(淡淡墨梅幽幽香;浑身竖起的羽毛将好斗的公鸡画活了;寥寥几笔就让几只大虾活灵活现地跃然纸上;这哪是画啊,简直就是拍的照片栩栩如生。齐老的画技真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引读:九十几岁还能画出这样的画,我们可以看出他生命不止,他对艺术的追求不歇。

我们可以看出,他在数十年的艺术生涯中——(生齐: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这也正应了他挂在画室里用以自勉的条幅——(生齐:不叫

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生齐:也仍然坚持每天作画三幅)正是白石老人的坚持不懈的创作——(生齐:他的技艺才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

小结:齐白石的事例进一步深入地说明,成功源自于滴水穿石的精神——目标专一、持之以恒

三、仿写事例

1. 点击水滴声。

当我们耳边再传来太极洞内的水滴声时,你会想起谁?(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你还会想起哪些人呢?(发明炸药的诺贝尔、解开雷电之谜的富兰克林、抗击厄运编写《国榷》的谈迁??)

齐白石的事例后面有一个省略号,就是省略了这些人的事例。那么,如果想要来补充写写相关事例,要注意些什么呢?

2.我们先来快速浏览一下看看刚才学习的三个人物的例子,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呢?

(都比较简洁,都只有几句话。他们都有目标专一、持之以恒的精神,最后取得成功。)

3. 既然三个例子都是用来说明同一个道理的,那为什么不少举一个呢?看看这些例子还有什么不同之处?

(他们的身份不同,来自不同的时代,来自不同的国家,包括了古今中外的名人,所选的事例是不同方面的典型代表,这样更有说服力。)板书:事例典型

4.请你紧扣中心挑选一个你了解到的名人事例写一写,注意语言要简洁。觉得有困难的同学也可以根据老师给的提示来写。

指名交流

(围绕“紧扣中心、语言简洁”交流评议)

四、学习反面例子“雨水”,体悟反面事例的作用。

1.这么多实例,总结成这样一句话——

出示:(齐读)“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我来说: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