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重返校园感言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1:53 小学作文
重返校园感言小学作文

篇一:重返校园的感想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重返校园感言)

重返校园·圆我梦想

锦屏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 13级乡村医士班: 龙桃秋

指导老师: 欧仁书

1996年7月,是个黑色的七月。由于噩病缠身不能参加高考的我,心底一直载重着一块大石头未能放下,十七年中,我品尝了人生的酸甜苦辣。2013年乡村医学班招收通知书送到我手中时,我吸了口气说:终于帮我解开心底的那块石头了 。

有时候我仿佛听到李白在低吟“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诗句;有时候,我好像又听到苏东坡发出“人生如梦”的悲叹。这一切都在我眼前形成了巨大的问号,人为什么而活着?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而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这就是人在一生中留下的价值。人在痛苦中,只有一样能拯救他,那就是感觉到人民需要他,知道的存在并非无益,是的,一个人只要有了崇高的理想和要求,有了高尚的生活目的,才不会被生活的 困难和 不幸所压倒,才会在斗争中坚强起来,理解人生,热爱人生。

学医是辛苦的 ,尤其是乡村基层的医生更为辛苦,但是我已经选择了学医,我就会风雨兼程!

翻开历史,有文天祥励志“留取丹心照汗青”,毛泽东“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前人为我们树立了一座座不灭的航标,作

为跨世纪一代的我们,又如何能沉醉在丰富的物质生活中呢?鼓起学医的理想勇气来吧!

人生是一段坎坷不平的路。困难的条件,艰苦的环境,失败的打击,虽是前进的 障碍,同时也是激励人们奋发向上,磨砺人才的砥石。多少伟大的人物都是在困难作韧性的搏斗中取得的。正如人们常说“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我们在学医的路上遇到的困难和他们比起来实在微不足道了。我们有什么理由唉声叹气、裹足不前呢!当今社会是竞争激烈的信息社会,国家需要的性格刚强,处风云之变、潮起浪涌而坚定无畏的人才,我们别无选择,生活的主题只能是“跨越坎坷、永不松懈”。

曾几何时,经济大潮遮蔽了这种闪光的品德。不少人信奉“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我也曾经怀疑过有没有“无私”。但白求恩大夫在默默中救治了无数的革命战士和病人。在我们身边,有许多像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是大有人在。

朋友们,当你面对漫长的人生之路,面对五光十色的世界,你在想什么?你准备怎么做?是否和我一样曾感到过困惑呢?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也可以说是机遇,人生只有一次,重返校园也许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生命结束之前,我们能够大声的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

篇二:西南大学校园感言

2014国培贵州小学英语伴我行

——走进西南大学,体验新课理念

贵州省纳雍县勺窝乡希望小学 马 泽 2014年10月

金秋时节,在我乡教育管理中心的安排下,我背上行李,走进了向往已久的西南大学。第二天早晨,我匆匆忙忙参加了2014年贵州省小学英语骨干教师置换脱产培训班开班典礼:

听了文旭(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院长)、向学琴(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晏奎(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副院长)、余晓光(西南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教育培训中心主任)等领导的讲话之后,我才意识到我真的走进了西南大学,更意识到我此次来的目的———体验新课理念。他们给我们点燃了一团火,严谨治学,深入思考,才能走专业发展之路,走向优秀甚至卓越。

西南大学对这次国培贵州小学英骨干教师研修项目非常重视,我们举行的开班典礼,每个学员都有培训手册,课程安排的满满的,有很多专家级的人物给我们上课,我们对这次培训充满了期待,我们要在这里好好感受大学的理念,真正提升自己。

一、走进西南大学。

西南大学,百年学府,走在百年校园里,路边人行道上高大茂盛的榕树连接成绿荫。我感受着西南大学的特点,一是校园环境优美,到处是绿树和竹子,一座座房屋教学楼依势而建,静谧但是厚重;二是校园里的路,到处是转弯、上坡和下坡,还有台阶,没有正方向的路,这是山城的特点,校园的电瓶代步车成为靓丽的风景。校园依山而建,到处是台阶、弯道、绿树、青草,宁静、安详、厚重、热情。

西南大学是国家教育部直属"211"

工程重点综合大学。位于重庆市北碚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缙云山下,风景秀丽的嘉陵江畔,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占地总面积约9600余亩,校舍面积约158万平方米,是闻名遐迩的花园式学府。

走进西南大学,漫步在校园,本人感受到西南大学聚科学创新之魂,无论是融汇广场的 “师魂” 石刻,还是校园里林立的世界最著名科学家铜铸、石雕,总之,无论你走到哪,都有科学家们注视着你,当你不思长进时,甚至于体会到可怕的目光。

西南大学是高级科研与学习生活园区,无论是校长、教授,还是普通学生,甚至差生,在这里生活,都体会到充实、平等

与自由。校园有8个校门,其实还有许多出入

口,不用人管理,基本对外开放。校园内无论

是公交路,还是校园千百条小路,森林之中,

白天黑夜都有人穿行,和谐而自然。迷路了,

会有热心人指示或带你行一程,很温馨。

特立西南、学行天下、杏坛育人、服务民

生,是西南大学百年不变的追求。秉承"含弘

光大、继往开来"的校训,以人才培养为中心、

学科建设为龙头、科技创新为支撑,一心一意

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校上下齐心协力,

顽强拼搏。

走进西南大学,无限荣幸;在西南大学听课学习,倍增专业素养和新教育理念。通过短暂学习,让我收获颇多。

二、走进新课理念。

此次培训由国家级培训基地西南大学培训中心组织安排英语学科优秀专家、

小学优秀教师指导开展培训工作。这次培训,重学习过程,重内容精典、精华、精髓,经验之谈,修补新课程理念,让我们受益非浅。

走进新课理念,不是从实现教学的一维目标变三维目标那么简单,也不是改变几套教材就能完成,而是学习新课程标准和新的教育教学方式方法。教育部工作程序是:制定国家《基础课程改革发展纲要》;制定《课程方案》;制定各学科《课程标准》;组织编写各学科《教材》;千百万教育工作者付诸实施;完善管理与评价体系,这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我们不断的学习研究,并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中去。

总之,我觉得这次研修是最有效的,是一次对自己“教育潜意识结构”的深层改造,它让我们的业务水平不断地提高,我们将带着收获、带着感悟、带着信念、带着满腔热情,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汲取专家的精华,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让自己在教学实践中获得成长,使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更上一个台阶。

通过学习和交流,我认识到未来教育需要科研型的教师,而不再是“教书匠”。教师要想从“教书匠”转为科研型教师,必须树立终身学习的观念,给自己不断充电,消除职业倦怠。所以,我们必须学习,在学习中不断地总结,不断地反思,从而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经过此次研修,我领略了专家们的治学严谨、博大才学,深刻反思到自己的学识水平相差甚远和平时教学方法的浅陋。感觉自己知识功底、教学方法、思想认识、心理素质等等都还有很大的漏洞。这次研修是短暂的,但是留给我的记忆与思考是永恒的。我提高了认识,理清了思路,找到了自身的不足之处以及与一名优秀教师的差距所在,我将以此为起点,不断梳理与反思自我,促使自己不断成长。在今后的工作中,将树立终身学习的观点,努力实践,在教学岗位上积极进取,锐意创新,力争成为一名新时期的优秀教师。

篇三:回访母校感想

回访母校感想

09届毕业生 原高三(2)班 李强

时光荏苒,转眼间离开母校已经一个学期了,蓦然回首,才意识到日子的匆匆。回首往日在母校的点点滴滴,还依然记忆犹新;回首往日在母校的生活,还依然历历在目。

今天伴着绵绵细雨,踏着去母校的路,虽然天空不作美,但是心情格外兴奋。

很远处就已隐约看见母校的大门上写着“奉化中学”,一下子感觉特别熟悉,仿佛自己又回到了高中。踏进母校的大门,依然还是原来的样子。两旁的树在细雨的滋润下显得格外的茁壮,树叶在细雨的洗涤下发出淅淅沥沥的声响,虽然因为季节的原因,树上的花已经雕谢了,但是还是能够看出她的样子。看到校园的风景依旧,一种默然的熟悉感涌入心头,走在曾经走过三年的路,心中不免想起了高中的生活。

虽已陶醉在这样美好的校园风景中,但还不忘本次回访母校的目的——宣传浙大。来到曾经教过我的老师,感觉老师还是一样的亲切,一样的和蔼可亲。向老师献上一份小小的礼物——浙大明信片。礼轻情义重,薄薄的一张明信片代表了我们浙大的一份心思,代表了我的一份感恩之心。与昔日的班主任一起吃饭,聊聊过去的高中生活,说说现在的大学生活,更不忘宣传浙大的特色,传播我们浙大的精神,感受我们浙大的人文气息……

老师宣传完了,但是最重要的是向高三的学弟学妹们宣传。走近班级里,一样的教室,一样的桌子椅子,一样的讲台,曾进的高三生活又一次回到了我的脑海中了。看着一张张质朴而纯真的笑脸,自己仿佛也回到了高三。看到每个班级

后面都挂着高考倒计时牌,可以感受到他们现在的艰辛,毕竟自己也是从那时走过来的。但是,现在回顾一下,真的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概括——高三,痛并快乐着。高三有欢笑,有痛苦。阳光总在风雨后。

这次,我以一个学长的身份站在讲台前,投影仪上播放着自己精心制作的幻灯片,向在座的各位学弟学妹们宣传我们浙大。说实话,刚上台的时候还有些紧张,生怕我的语言不能打动在座的各位,但是我发现我自己错了。他们是那么认真的听,那么配合着我。心里的一块石头一下子落下来了。我向学弟学妹们宣传了学校简介、专业介绍、展示了校园风光、告知了招生政策加分政策等。面对填志愿一片茫然但又充满着热情的他们听的格外的认真,给我的宣传工作带来了信心和勇气!

最后,在提到对我校招生工作提些建设性建议和意见时,学弟学妹们显得格外的活跃。

完成此次回访母校的任务后,不忘与过去的老师道别,拍摄一些校园的照片回去留作纪念,此行真的是很有意义啊!

当我回去的时候,雨已经停了,走在来的路上,心中想着这次离开母校,不知还什么时候能够再来,依依不舍的离开母校,只见母校额大门渐渐模糊直至消失……

回访母校

感 言

赵万富(兰州市财政局处长)

一、感谢!

首先,我要深深地感谢母校对我们的培育之恩,她给了我们初始走向社会、走向工作岗位的基本知识;她教给了我们如何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其次,我要衷心地感谢魏校长和母校的各位领导这样热情而隆重地接待我们!感谢为我们这些学子提供了一个共叙同窗三载别情的平台!

再次,我也要衷心地感谢秦川镇杨书记、贾镇长给予我们这次相聚联谊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

二、感慨!

这次相约同窗学友来到母校,使我感慨万千、喜悦无限。就我本人而言,自从走出校门就踏上社会,走上了全新的工作岗位。数十年的人生道路虽很平凡,但也不平坦!数十年的耕耘历练,虽是历史长河中的瞬间,但她消磨了我们的岁月年华。今天,当我离校数十年,第一次重返母校,感到格外兴奋,无比激动!第一次与阔别数十年的同窗学友在母校相聚,倍感亲切,万分高兴!看到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旧貌难寻,深感社会的进步和我们党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见

到同窗学友两鬓斑白,似曾相识而又陌生难辨,深感时光的无情和人生的沧桑。这也使我想起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可以说,这首诗在一定成程度上也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我们这次回访母校、同学相聚的情景!

往昔已经过去,我们既要珍惜今天难得的相会,更要倍加珍惜美好的明天!在此,我真诚地祝愿老同学们保重身体,健康长寿!要开心每一天,活好每一天!

三、祝愿!

我们国家要在本世纪20年代实现全面小康,必须依靠科技。党中央明确提出要科教兴国,教育先行。为此,我衷心的祝愿母校继续坚持以人为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指导办学,努力营造有利于同学们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和学习氛围,以质量求发展,以管理保质量,狠抓教学质量,管理严字当头,努力办出我们五中的特色,为国家、为家乡培育出更多的有用之才!

同时,我也要衷心地希望新一代学友们,肩负起建设四化的重任,勤奋好学,善于思考,刻苦钻研,奋力拼搏,学到真本领,考出好成绩,为家乡、为父辈们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为我们的母校增添新得更多的光彩!

最后,我真诚地祝母校的各位领导和老师们工作顺利,身体健康!祝我们的母校在今后的办学中,能够积极争取新的优势,打造新的特色,实现新的突破,开创新的辉煌!

谢谢!

二〇〇九年五月三日

篇四:感动校园人物颁奖词和感言

激情、干劲、高效、认真是她在全校师生心目中最深刻的印象;做一行精一行、要做就做最好是她执着的追求。二十二年栉风沐雨,洗不去她对学生的热情,二十二年流光似水,抹不去她对教育的忠诚。 她,就是西安市第九十一中学的××老师!

匆忙坚实的足迹,耐心扎实的工作,××老师用细致诠释着一名班主任对学生的博爱,用服从履行着一名教师对工作的天职,用创新开启着教科研的大门,用奋进带领着化学组不断进取。

她二十二年如一日,在三尺讲台上默默耕耘,从一名充满理想的大学生,成长为中学高级教师;从一名普普通通的教师,成长为莲湖区学科带头人、西安市骨干教师;她把自己的青春、智慧和无私的爱奉献给了九十一中一届又一届的学生。作为班主任,她起早贪黑,任劳任怨,不辞辛苦,把每一位学生装在心里;她用理想鼓舞学生,用情感感化学生,用文明习惯规范学生,用人格力量影响学生。严格不失温和,苛求不失委婉,求真不失热忱,她所带班级拥有良好的班风、学风,曾获得市、区级先进班集体。作为名师工作室的成员,化学组教研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精诚合作,在教学上不断钻研,赛教、撰写论文和教学设计、完成西安市小课题,共获得各种奖项二十余项,取得丰硕成果。她坚守自己的职业选择,不断努力,使自己从职业型教师向专业型教师转变,在各级刊物上发表文章十余篇,获得省、市级教学设计、论文等各种奖项九项,××老师将以饱满的热情不断进取,继续向前奋进!

感言:感谢领导对我的关怀和培养,给了我成长的平台;感谢老师们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给了我成长的基石;感谢家人对我的支持和理解,给了我坚实的后盾。我只是千百万教师中的一员,做了一位教师应该做的,比我做的好,比我优秀的老师很多很多,感谢领导和老师给了我这么高的荣誉。最后,感谢在场的各位领导和老师,我愿意永远用千百倍的耕耘,换来桃李满园香。

篇五:让国学经典重返校园

让国学经典重返校园

精河县托托乡中学 李媛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百孝善为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读着这些朗朗上口,有韵律、有节奏的国学经典,我们不得不叹服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有许多优秀的思想精华永远值得我们发扬。 通过学习国学,可以让人明白许多人生道理,如对自己的父母应该以感恩的心去对待;对有困难的人应该从乐于助人的心去对待;对犯错的人应该以宽容的心去对待?? 可以说,国学知识里面对人生道理仿佛是指明人生方向的一个指南针,在你看不清前方时,为你拨开眼前的迷雾,为你指出正确的方向。在国学经典的丛林中漫步,可以在经典国学的长河里凌波;可以在国学经典的宝库里采撷如花的词语,构筑我心中最美好的教育诗篇。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为自己多年来对国学经典学习的匮乏和对学生国学经典教育的缺失而感到无比惭愧与自责。这么多年来,我们的教育围绕着中考指挥棒、高考指挥棒,只一味地去追求高分与升学率。通过国学经典进校园培训学习,以及一系列活动的开展,我幡然醒悟,原来这么多年来我们丢掉了最根本的东西——中华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国学经典,它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闪耀着伟大的思想光辉,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根啊!我们必须让国学经典重返校园,借助国学教育培养学生思想品质,让每一名学生通过读经典、诵经典、演经典等多种展示国学活动的平台,实现“仁、义、礼、智、信”的培养目标,养成“勇、勤、俭、廉、洁”的行为习惯,从小做一个有根的中国人。

《论语》语言虽然浅显,但思想却无限深邃;表达虽然简洁,内涵却无比丰富;影响虽由古贯今,歪曲和伪饰也接踵而来。因此,这部教材一方面针对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误解和疑问,提出很多有启发性的问题,同时又节选了一些发掘孔子思想又适合青少年阅读的短论短评,作为“相关链接”,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得到正确的认识。这对澄清社会的误释误解,是有很好的积极作用的;这种做法更积极的意义是养成青少年善于发现矛盾、善

于思考的习惯,也给老师的启发式教学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是:和谐、仁、义、礼、智、信、忠、孝等,其中起着统领作用的核心价值观是和谐。和谐的意思是“事物之间配合得适当和匀称”。即合理、适当、恰到好处。合理,就是按照客观规律和真理法则做事,适当就是适宜、妥当、恰如其分。和谐价值观倡导的是和而不同,不同事物的合理搭配,恰如其分地组合或融合,事物由不协调达致协调,由不匀称达致匀称,由不平衡达致平衡。在现代社会,和谐追求的是人与自然和谐,人与社会和谐,人与人和谐,自我身心和谐。

我们的社会,人们倾力注重科学技术最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注重资本的积累与占有,注重个人财富的创造与增加,而对人自身的精神世界、道德规范,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相互关怀等方面有所淡化,致使人文精神一度严重失落。 综上所述,国学经典重返校园势在必行。所以,《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提出:“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统经典、技艺的传承。在有条件的小学开设书法、绘画、传统工艺等课程,在中学语文课程中适当增加传统经典范文、诗词的比重。中小学各学科课程都要结合学科特点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认为,我们首先要明确“国学经典诵读”的教学目标,然后采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只有坚持传诵国学,才能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积累起深厚的国学底蕴,让我们的学生在诵读中懂得如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而诵读国学经典的一些传统篇目,只不过是促进国学经典进校园的一种举措,不论是开设课程,还形式多样的宣传教育,我们都不能满足于国学教育的表面热闹。如何让国学经典真正走进校园,传承并弘扬好;如何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让孩子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一代,这不光需要学校的积极探索,更加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整体推进。

近年来,在建设和谐社会和中国先进文化的进程中,人们逐渐认识到,一个国家不能没有自己的文化底蕴。道德是有继承性的,而传统道德中能够为今天所用的精华,是社会最容易接受的,因而也最容易成为社会道德风尚的铺垫和国家凝聚力的来源。人们开始关注国学经典教育。很多民间国学传播机构渐渐兴起,而且得到了家长和青少年的响应;传媒的国学讲

坛开始火爆,吸引了许多听众和读者??可以看出,善良、正直的人对金钱追逐和名利竞争的世态中所造成的精神贫乏,已经从厌倦到痛恨,人们想从国学经典中找回中国人曾经珍惜过而现代却缺失了的国魂。社会普及领域通过各种渠道对中国典籍的宣传,唤起了人们对传统的亲近感,也激起了人们了解传统的兴趣,在人们渴求了解自己传统的今天,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但是,通过社会传媒宣传中国典籍,毕竟是一种补充的渠道,有时也难免因为炒作并发一点副作用。有长远效应的国学典籍教育,真正使国学深入人心的渠道,应当是基础教育,通过语文课程来实现。这已经是很多人的共识了。

从学生的道德养成方面来说,让国学经典进入校园,有助于加深学生们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利于健康的兴趣爱好和良好道德观的养成。因为国学经典中有厚德载物,有知义明耻,有仁、义、礼、智、信,而这些又恰恰是当前阻拦社会道德滑坡所急需的道德元素。 如何让国学经典真正走进校园,传承并弘扬好;如何让学生在“铭言、知理”的基础上不断“塑形、矫行”,让孩子们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担当的一代,这不光需要学校的积极探索,更加需要家庭、社会共同参与和整体推进。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阅读经典,品味经典,感悟经典,从经典中去吸取先贤哲人的思想和智慧,让传统文化重新焕发活力,使传统美德在学生身上得到传承,让源远流长的国学经典浸润书香校园。推广国学的未来是美好的,让我们在坚持中守候。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