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关于诺贝尔奖的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24:12 作文素材
关于诺贝尔奖的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如何从诺贝尔奖中找作文素材

新闻:

瑞典皇家科学院7日宣布,将2014

学家和一名美籍日裔科学家。

诺贝尔奖:

1901年首发,瑞典化学家诺贝尔的遗产,颁给为人类做出了突出贡献的人,包括金质奖章、奖金、证书。

诺贝尔物理学奖

诺贝尔化学奖

诺贝尔奖

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和平奖

诺贝尔经济学奖

最年长:88岁圆梦

迄今年龄最大的诺贝尔获奖者是美国人雷蒙德〃戴维斯,他由于在“探测宇宙中微子”等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而获得2002年物理学奖,当年他88岁。

最集中:居里家族

居里夫人和丈夫曾经获得诺贝尔奖,后来居里夫人又再次获奖,而20多年后,他们的长女也和丈夫一起发现人工放射性物质共同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继承了居里夫妇的科学事业。

拒绝诺奖:萨特

一贯拒绝官方的荣誉,并且表示在东西两大阵营中,他更同情社会主义阵营,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篇二:2015高考备考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典作文素材(整理精校版)

2015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典作文素材

作文辅导

0417 2148

每年的10月都值得期待,一个象征世界顶级科技和人文奖励的最终结果陆续揭晓。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或生理学界有最重大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还有一份是增设的经济科学奖。让我们走近这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15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获奖名单

201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和吕克。蒙塔尼。

2015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美藉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2015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克莱齐奥。

2015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

2015度诺贝尔和平奖: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2015度诺贝尔化学奖:美藉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

人物素材

1.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一生只钻研一件事

诺贝尔委员会用“标新立异”作为对他的评价,然而这四个字显然不能概括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科研生涯中所经历过的孤独和失望。

1974年,豪森博士去美国佛罗里达参加一个关于疱疹病毒的会议。如同一名不速之客,他在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报道了一系列结果,证明疱疹病毒同宫颈癌无关。同时,他列出文献上一些关于HPV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疑点,呼吁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这个陌生的敌人。

报告中全场一片沉寂,他的观点也被忽视。更为残酷的是,之后很长时间内,从癌细胞中寻找HPV的所有尝试均无功而返,豪森博士的研究小组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答卷。那时的实验室无法培养HPV病毒,实验人员必须从病人的癌细胞中慢慢寻找病毒存在的线索。

10年之后,转机出现。豪森博士将HPV16和HPV18呈现给世人。

然而当时的研究仍举步维艰:美国财政部门驳回了他的基金申请,制药公司也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中止了对HPV疫苗研究的投资。有些人称豪森博士“一生只钻研一件事是愚蠢的”,一些早期同他并肩作战的同行纷纷离去。 然而,时间终究证明真相。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了HPV病毒对宫颈癌的直接作用,人们对HPV病毒的态度由试探为肯定。 分析: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研究成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是可怕的。但只要认准了方向,毫不犹豫地做下去,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2.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寻找艾滋病改变她的一生

巴尔西诺西的生活分成两段:一段是1983年以前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的关系;一段是1983年之后,参与蒙塔尼领导的小组,寻找艾滋病原因,而后者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1983年,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发现之后,巴尔西诺西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奉献给了抗击艾滋病。她说,研究艾滋病既让人着迷又让人心酸。刚分离出艾滋病毒之时,她“幼稚”地以为,这一发现能很快阻止艾滋病流行;但直到现在,艾滋病疫苗研究只能说是“一连串失败”。

巴尔西诺西工作极为刻苦:她是超过200份科研论文的合著者,目前领导着研究所一个重要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受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控制艾滋病的影响,以及艾滋病毒母婴传染等课题。尽管已拼命工作,但巴尔西诺西仍然对抗艾前景感到担忧。

获奖后,她和蒙塔尼接受了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接见。两名专家心忧抗击艾滋病的经费能否得到保障,尤其担忧眼下的金融危机是否让一些需要靠援助吃药的病人“断顿”。

分析:人生的转折也许会把你带入另一片新奇的领域。巴尔西诺西不仅刻苦研究艾滋病,还对患有艾滋病的这一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关爱。

3.吕克·蒙塔尼

让对手心服口服

蒙塔尼的父亲是会计师,闲暇时喜欢在家里地下室做科学实验。受父亲影响,蒙塔尼从小便对科学感兴趣。由于他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所以后来他决定投身医学。

蒙塔尼于1982年受邀研究是什么导致了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神秘新疾病——艾滋病。在他的领导下,包括巴尔西诺西在内的科学家于1983年在巴斯德学院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

1984年,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加洛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加洛当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证了这种病毒能导致艾滋病。

双方此后就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发生争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还专门委托罗氏制药公司的专家调查。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与法国总理希拉克签署协议,约定双方平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艾滋病血液检测专利使用费,这场争端才告一段落。

对于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获奖,加洛对美联社说,他对自己没有分享荣誉感到失望。但他说,今年获奖的三人都担得起这份荣誉。

分析:科学无国界。在科学面前,名利也是微不足道的。双方不应在争夺专利权上浪费时间,而应精诚合作,为抗艾作出更大的贡献。

4.南部阳一郎

思想太超前 学海无涯

40多年前,当日裔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提出自发性对称破缺理论时,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听得一头雾水。这一理论如此超前,以至于与它相关理论的实验至今仍在继续。“超前”是同行对南部的一致评论。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名誉教授的物理学家彼得。弗罗因德说,南部是物理学家中的“特例”。他说,物理学家可以分两种,一种人在发现某个结果后,其他人顺着这个思路,会有新发现;而像南部那样的另类物理学家,尽管人们最终能理解他们的发现,但根本想不出他们当初怎么凭空创造这一理论。南部则表示,他人口中的“天才设想”并非灵光乍现,他为这一理论思索了整整两年。

别看南部年近九旬,却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热情。他在17年退休后,仍在不懈工作和思考问题。他想活到老,干到老。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南部阳一郎的人生信条。他说,一个科学家的生活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汗水、不满和甜蜜的梦想。

分析:思想超前,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之事,必定取得别人不能取得的成绩。另外,“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信条也为南部阳一郎获得成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5.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团队的力量

20世纪60年代,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日本京都大学相遇,一拍即合,准备研究一些“有趣”的东西。两人个性完全不同,小林诚沉默寡言,擅长精密的试验;益川敏英则性格开朗,长于理论思维。益川敏英说:“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在脑子里做好模型,早上告诉小林,在试验中验证。”

后来获称“小林——益川理论”的对称性破缺起源理论中,两人预测,只要存在6种以上的夸克,对称破缺就能发生。但一开始,他们在模型中设定4种夸克,结果很快走进死胡同。

一天晚上,益川在家里泡澡时突然闪过一个念头:6种夸克模型如何? 第二天早晨,益川把这一想法告诉小林。小林也感到,新的模型在实验中可行性较大。在随后的暑期中,两人努力完善这一理论。随后,小林把用英文撰写的研究成果寄给学术刊物。

论文一开始没有多少人关注。一些资深研究人员甚至对他们冷嘲热讽。 论文发表之际,科学家只发现了三种夸克。两人预言的另外三种夸克分别于1974年、1977年和1995年被发现。

分析:一动一静,各取所长,相互协作,团队的力量才会发挥巨大的威力。另外,任何一个细小的灵感都有可能是成败的关键。

6.克莱齐奥

法兰西流亡者 母亲是聋哑人

1940年,克莱齐奥出生在法国的布列塔尼,一个偏僻、落后,在巴尔扎克笔下富有蛮荒诗意的外省地。那里的居民至今依然保留着对神话和魔法的迷恋,而小克莱齐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不久之后,克莱齐奥跟随父母搬到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神奇海岛——毛里求斯。

虽然地处非洲,但毛里求斯混合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多国文化,并对克莱齐奥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曾说过:“我自认为是法国的一个流亡者,因为我的童年在许多地方度过,我没有归属感。”

在如此美丽的大自然中成长,对一个作家的灵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激发。才七八岁的时候,克莱齐奥的写作天分便已渐渐崭露头角。与常人不同的还有,克莱齐奥的母亲是个聋哑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她对孩子的爱与关怀,而克莱齐奥更是通过和母亲的手势、眼神交流,早早“开发”了观察世界、观察世人的本领,而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克莱齐奥和母亲回到了法国。战争期间,克莱齐奥的父亲因为在军队中服役,一直无法与妻儿团聚。克莱齐奥则通过如饥似渴地读书和给父亲写信,迅速增进着自己的文字能力。

分析:四处漂泊的经历丰富了克莱齐奥的阅历,为他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聋哑的母亲和远离的父亲,这看似不利的因素却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7.保罗·克鲁格曼

那个预言了经济萧条的人

我们中的多数人之所以熟悉克鲁格曼,主要缘于此前他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预言。 1996年起,克鲁格曼即公开看谈东南亚地区尚生气勃勃的“小虎队”们,他认为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成分根本不真实,大规模的危机即将到来。尽管当时马来西亚政治强人马哈蒂尔对其公开表示不满,但随后的事情表明,克鲁格曼是对的。

克鲁格曼其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其对公众关注问题所下判断的准确度,这些准确的结论几乎总有“毒舌”的嫌疑:2000年起,他看淡美元,认为商品市场将出现长期牛市;2001年,他又认为油价可能飙涨;2015年,他呼吁关注美国房价潜在的暴涨暴跌风险;2015年,他又指责布什政府救市措施不力。了的勇气令他的观点鲜明,直指保守派政客,从不讳言美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根本矛盾。

克鲁格曼的勇气一以贯之。民主党人詹姆斯。卡维尔曾这样评价他:“假如我拥有保罗十之一的头脑和二十分之一的勇气,那我将成为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

分析:毫无疑问,克鲁格曼是勇敢的,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大胆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盲目,而是建立在自信、准确把握形式的基础之上。

8.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永不知疲倦的调停者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作出的重要贡献”。

篇三:诺贝尔奖 小学生作文 原创

诺贝尔奖 小学生作文

小学生也“诺贝尔”

又到了一年一次诺贝尔奖开奖的时候,诺贝尔奖已经设立了整整一个世纪,可是却没有一个中国人获过奖。大人们说今年莫言爷爷会获诺贝尔文学奖,我心里既兴奋又紧张。自从知道这个消息的那天起,我天天看网上的信息,有时候连吃饭、写作业也忘记了,害得妈妈笑我是个“小诺贝尔奖迷”。终于,在网上看到莫言爷爷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我兴奋地喊了起来,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跑过来看网页,我看见他们眼角有泪光闪现。爷爷激动地说:“100年了,终于获奖了。我们的小囡囡也要加油,好好学习,长大了也拿诺贝尔奖”我暗暗地下定决心,以后自己要努力学习,也要获得诺贝尔奖。

诺贝尔奖的谜底

诺贝尔奖就像一个猜谜游戏,每年开奖的时候,我们都热切的盼望有一个中国人可以获奖,不管是大人还是小朋友,都热热闹闹的讨论,猜测着这个人可以获奖,那个人可以获奖,可是每次都是失望。

今年,又到了诺贝尔奖开奖的时候,大人们又猜测莫言爷爷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可是这个猜测会成真吗?我暗暗地向上天祈祷:美丽的天使啊,求求你让莫言爷爷得奖吧。

终于到了开奖的时刻,最后的谜底揭开了,瑞典文学院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莫言获得了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

我和爸爸看诺贝尔

今天是诺贝尔文学奖开奖的日子——10月11日。

晚上吃过饭,我就和爸爸坐到了电脑前,紧张的等待着诺贝尔文学奖宣布的时刻。我的心里像装了一只小兔子一样,扑扑的跳个不停,一个劲的和爸爸捣乱,让他查这个网站那个网站。爸爸笑着说:“是不是你要得诺贝尔文学奖呀?”我拉着爸爸的手说:“以后我要好好学习,给你捧来一个大大的奖杯。”我抬头看看表,发现平时走得很快的秒针弟弟现在走得像蜗牛一样,一点也体会不到我急切的心情。

网上的信息越来越多,各种猜测像潮水一样涌来。这一下爸爸也有些着急了,不时的抬起手腕看看表。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主席彼得·英格伦终于在千呼万唤中出来了,面对着记者的长枪大炮,庄重地宣布: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授予中国作家莫言!爸爸激动的一下子站了起来,窗外也想起了欢呼声,远处还有人在放礼花。

诺贝尔,终于不远万里来到了中国。我们要努力学习,拿更多的诺贝尔奖,让诺贝尔在中国安家。

小学生看诺贝尔

这几天,不论走到哪里,人们的话题都是“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布了,没有中国人;物理学奖也颁布了,也没有中国人;化学奖也颁布了,还是没有中国人。大家一边祝福着那些得奖的人,一边暗自期待着。因为,莫言,一个中国作家可能获得诺贝尔文学奖。随着诺贝尔文学奖颁奖时间的临近,大家脸上焦急的神色渐渐消失,换成平和的笑脸。是啊,诺贝尔,诺贝尔,中国人盼了100年了,却一直没有中国人站上诺贝尔的舞台。这说明我们做的还不够好,还需要更加努力,给全世界的进步献上中国人的力量。

终于,诺贝尔文学奖评委会宣布莫言获得了2012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大家激动的欢呼起来。妈妈看报道的时候,不知不觉地就流下了幸福的眼泪。

篇四:2009作文素材: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高考作文素材

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每年的10月都值得期待,一个象征世界顶级科技和人文奖励的最终结果陆续揭晓。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或生理学界有最重大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还有一份是增设的经济科学奖。让我们走近这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获奖名单

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和吕克·蒙塔尼。

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美藉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克莱齐奥。

2008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

2008度诺贝尔和平奖: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2008度诺贝尔化学奖:美藉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

人物素材

1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一生只钻研一件事

诺贝尔委员会用“标新立异”作为对他的评价,然而这四个字显然不能概括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科研生涯中所经历过的孤独和失望。

1974年,豪森博士去美国佛罗里达参加一个关于疱疹病毒的会议。如同一名不速之客,他在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报道了一系列结果,证明疱疹病毒同宫颈癌无关。同时,他列出文献上一些关于HPV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疑点,呼吁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这个陌生的敌人。

报告中全场一片沉寂,他的观点也被忽视。更为残酷的是,之后很长时间内,从癌细胞中寻找HPV的所有尝试均无功而返,豪森博士的研究小组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答卷。那时的实验室无法培养HPV病毒,实验人员必须从病人的癌细胞中慢慢寻找病毒存在的线索。

10年之后,转机出现。豪森博士将HPV16和HPV18呈现给世人。

然而当时的研究仍举步维艰:美国财政部门驳回了他的基金申请,制药公司也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中止了对HPV疫苗研究的投资。有些人称豪森博士“一生只钻研一件事是愚蠢的”,一些早期同他并肩作战的同行纷纷离去。

然而,时间终究证明真相。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了HPV病毒对宫颈癌的直接作用,人们对HPV病毒的态度由试探为肯定。

分析: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研究成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是可怕的。但只要认准了方向,毫不犹豫地做下去,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2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寻找艾滋病改变她的一生

巴尔-西诺西的生活分成两段:一段是1983年以前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的关系;一段是1983年之后,参与蒙塔尼领导的小组,寻找艾滋病原因,而后者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1983年,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发现之后,巴尔-西诺西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奉献给了抗击艾滋病。她说,研究艾滋病既让人着迷又让人心酸。刚分离出艾滋病毒之时,她“幼稚”地以为,这一发现能很快阻止艾滋病流行;但直到现在,艾滋病疫苗研究只能说是“一连串失败”。

巴尔-西诺西工作极为刻苦:她是超过200份科研论文的合著者,目前领导着研究所一个重要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受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控制艾滋病的影响,以及艾滋病毒母婴传染等课题。尽管已拼命工作,但巴尔-西诺西仍然对抗艾前景感到担忧。获奖后,她和蒙塔尼接受了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接见。两名专家心忧抗击艾滋病的经费能否得到保障,尤其担忧眼下的金融危机是否让一些需要靠援助吃药的病人“断顿”。

分析:人生的转折也许会把你带入另一片新奇的领域。巴尔-西诺西不仅刻苦研究艾滋病,还对患有艾滋病的这一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关爱。

3吕克·蒙塔尼

让对手心服口服

蒙塔尼的父亲是会计师,闲暇时喜欢在家里地下室做科学实验。受父亲影响,蒙塔尼从小便对科学感兴趣。由于他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所以后来他决定投身医学。

蒙塔尼于1982年受邀研究是什么导致了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神秘新疾病——艾滋病。在他的领导下,包括巴尔-西诺西在内的科学家于1983年在巴斯德学院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1984年,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加洛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加洛当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证了这种病毒能导致艾滋病。

双方此后就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发生争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还专门委托罗氏制药公司的专家调查。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与法国总理希拉克签署协议,约定双方平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艾滋病血液检测专利使用费,这场争端才告一段落。对于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获奖,加洛对美联社说,他对自己没有分享荣誉感到失望。但他说,今年获奖的三人都担得起这份荣誉。

分析:科学无国界。在科学面前,名利也是微不足道的。双方不应在争夺专利权上浪费时间,而应精诚合作,为抗艾作出更大的贡献。

4南部阳一郎

思想太超前 学海无涯

40多年前,当日裔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提出自发性对称破缺理论时,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听得一头雾水。这一理论如此超前,以至于与它相关理论的实验至今仍在继续。“超前”是同行对南部的一致评论。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名誉教授的物理学家彼得·弗罗因德说,南部是物理学家中的“特例”。他说,物理学家可以分两种,一种人在发现某个结果后,其他人顺着这个思路,会有新发现;而像南部那样的另类物理学家,尽管人们最终能理解他们的发现,但根本想不出他们当初怎么凭空创造这一理论。南部则表示,他人口中的“天才设想”并非灵光乍现,他为这一理论思索了整整两年。

别看南部年近九旬,却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热情。他在17年退休后,仍在不懈工作和思考问题。他想活到老,干到老。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南部阳一郎的人生信条。他说,一个科学家的生活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汗水、不满和甜蜜的梦想。

分析:思想超前,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之事,必定取得别人不能取得的成绩。另外,“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信条也为南部阳一郎获得成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5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团队的力量

20世纪60年代,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日本京都大学相遇,一拍即合,准备研究一些“有趣”的东西。两人个性完全不同,小林诚沉默寡言,擅长精密的试验;益川敏英则性格开朗,长于理论思维。益川敏英说:“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在脑子里做好模型,早上告诉小林,在试验中验证。”

后来获称“小林——益川理论”的对称性破缺起源理论中,两人预测,只要存在6种以上的夸克,对称破缺就能发生。但一开始,他们在模型中设定4种夸克,结果很快走进死胡同。

一天晚上,益川在家里泡澡时突然闪过一个念头:6种夸克模型如何?

第二天早晨,益川把这一想法告诉小林。小林也感到,新的模型在实验中可行性较大。在随后的暑期中,两人努力完善这一理论。随后,小林把用英文撰写的研究成果寄给学术刊物。

论文一开始没有多少人关注。一些资深研究人员甚至对他们冷嘲热讽。

论文发表之际,科学家只发现了三种夸克。两人预言的另外三种夸克分别于1974年、1977年和1995年被发现。

分析:一动一静,各取所长,相互协作,团队的力量才会发挥巨大的威力。另外,任何一个细小的灵感都有可能是成败的关键。

6克莱齐奥

法兰西流亡者 母亲是聋哑人

1940年,克莱齐奥出生在法国的布列塔尼,一个偏僻、落后,在巴尔扎克笔下富有蛮荒诗意的外省地。那里的居民至今依然保留着对神话和魔法的迷恋,而小克莱齐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不久之后,克莱齐奥跟随父母搬到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神奇海岛——毛里求斯。 虽然地处非洲,但毛里求斯混合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多国文化,并对克莱齐奥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曾说过:“我自认为是法国的一个流亡者,因为我的童年在许多地方度过,我没有归属感。”

在如此美丽的大自然中成长,对一个作家的灵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激发。才七八岁的时候,克莱齐奥的写作天分便已渐渐崭露头角。与常人不同的还有,克莱齐奥的母亲是个聋哑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她对孩子的爱与关怀,而克莱齐奥更是通过和母亲的手势、眼神交流,早早“开发”了观察世界、观察世人的本领,而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克莱齐奥和母亲回到了法国。战争期间,克莱齐奥的父亲因为在军队中服役,一直无法与妻儿团聚。克莱齐奥则通过如饥似渴地读书和给父亲写信,迅速增进着自己的文字能力。

分析:四处漂泊的经历丰富了克莱齐奥的阅历,为他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聋哑的母亲和远离的父亲,这看似不利的因素却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7保罗·克鲁格曼

那个预言了经济萧条的人

我们中的多数人之所以熟悉克鲁格曼,主要缘于此前他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预言。 1996年起,克鲁格曼即公开看谈东南亚地区尚生气勃勃的“小虎队”们,他认为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成分根本不真实,大规模的危机即将到来。尽管当时马来西亚政治强人马哈蒂

尔对其公开表示不满,但随后的事情表明,克鲁格曼是对的。

克鲁格曼其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其对公众关注问题所下判断的准确度,这些准确的结论几乎总有“毒舌”的嫌疑:2000年起,他看淡美元,认为商品市场将出现长期牛市;2001年,他又认为油价可能飙涨;2006年,他呼吁关注美国房价潜在的暴涨暴跌风险;2008年,他又指责布什政府救市措施不力。了的勇气令他的观点鲜明,直指保守派政客,从不讳言美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根本矛盾。

克鲁格曼的勇气一以贯之。民主党人詹姆斯·卡维尔曾这样评价他:“假如我拥有保罗十之一的头脑和二十分之一的勇气,那我将成为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

分析:毫无疑问,克鲁格曼是勇敢的,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大胆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盲目,而是建立在自信、准确把握形式的基础之上。

8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永不知疲倦的调停者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作出的重要贡献”。

不管是作为一名芬兰高级公务员或总统或者是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任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为和平事业而努力。在过去20年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暴力冲突。在国际社会,阿赫蒂萨里最广为人知的成就可能是他在1990年以联合国官员的身份,促进纳米比亚从南非独立。他也因翰旋印尼政府与“自由亚齐运动”的和解谈判享有盛名。2005年,印尼政府和“自由亚齐运动”签署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30年的武装冲突。1999年和2005年至2007年,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找到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方法。2008年,通过“危机管理倡议”和与其他机构合作,阿赫蒂萨里试图为伊位克问题寻找了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对解决北爱尔兰、中亚、非洲之角的冲突作出了贡献。

分析:阿赫蒂萨里是一位杰出的翰旋者。以个人的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了许多国际冲突,为维护国际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9钱永健

做实验炸烂家里乒乓球桌

钱永健出生于“科学家之家”除了堂叔钱学森是著名的导弹专家外,钱永健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系教授,哥哥钱永佑则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

钱永健从小对化学很兴趣。小时候他的身体不好,因为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当两个哥哥在室外运动时,他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

很快钱永健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感到厌烦。在学校的图书馆,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

于是,钱永健开始“玩”起更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接触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还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不过手榴弹最后没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都是烟。尽管出现了事故,父母并没有阻止孩子们的化学实验,钱永健也只是将实验地点搬到室外的混凝土露台。

分析:钱永健能有今天的成功,其实不是具有某种特别的遗传基因,而是家庭环境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并进行大胆地尝试和探索。

10马丁·沙尔菲

我就是那个蠢货

马丁·沙尔菲现年61岁,美国(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关于诺贝尔奖的作文)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

沙尔菲对自己获奖似乎感到意外。他说,几天前,他无意中把家里电话的铃声调小了。 10月8日早晨,他醒来听到电话铃响,以为是邻居家电话,“我有点恼火,他们怎么不接自己的电话。”

很快,沙尔菲想起当天是化学奖公布的日子,“我想知道,今年到底是哪个笨蛋获奖??我打开笔记本电脑,发现我就是那个蠢货。”

分析:很显然,沙尔菲没有做好获奖的准备,面对这意外的惊喜,他风直趣幽默的言辞给严肃的诺贝尔奖抹上一笔鲜活的色彩。

11下村修

“阿甘”型的科学

下村修1928年生于京都,长于长崎。1945年,他16岁,原子弹故乡爆炸,他曾失明数周。

下村修在1961年他33岁时有了重大发现,到1974年他46岁时,全部关键实验完成。196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1963年至1965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1965年回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直到1980年约翰森退休。不久他离开普林斯顿,这个时候已经52岁的下村修其实还是一个博士后。在他学术生命的黄金时间里,他一直只是博士后。

1982年至2001年,他到麻省海洋生物学研究工作,兼波士顿大学教授。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作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今年已经是80高龄的耄耋老者,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

1960年,下村修到约翰森实验室。约翰森给他的任务是提取水母素。为了获得水母,1961年他们开了7天的车横跨美国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

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谁会在乎一个32岁犯傻劲开一周的车去买点水母,然后80岁还一个人在家里玩水母的老头呢?

分析:几十年无名无利,却能甘于寂寞,在家里孤独地实验,这种执著与坚持让人动容。科学研究就需要他这种耐得住寂寞和执著的精神。

相关链接

诺贝尔奖的由来

阿尔费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188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没有妻子、儿女、连亲兄弟也去世了。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厂,积聚了巨大的财富。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

拒绝诺贝尔奖的名人

萨特

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自觉自愿且发自内心拒绝诺贝尔的人,1964年,萨特凭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当天,萨特便在餐馆拟写了一份拒授声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驻法国使馆宣读。他说他一贯拒绝官方的荣誉,并且表示在东

篇五: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典作文素材

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经典作文素材

每年的10月都值得期待,一个象征世界顶级科技和人文奖励的最终结果陆续揭晓。一份奖给在物理界有最重大的发现或发明的人;一份奖给在化学上有最重大的发现或改进的人;一份奖给在医学或生理学界有最重大发现的人;一份奖给在文学界创作出具有理想倾向的最佳作品的人;一份奖给为促进民族团结友好,取消或裁减常备军队以及为和平会议的组织和宣传尽到最大努力或作出最大贡献的人;还有一份是增设的经济科学奖。让我们走近这些为人类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物——2008年度诺贝尔奖获得者。 获奖名单

2008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德国科学家哈拉尔德·楚尔豪森、法国科学家弗朗索瓦丝·巴尔一西诺和吕克·蒙塔尼。

2008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美藉日裔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日本科学家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2008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法国作家克莱齐奥。

2008度诺贝尔经济学奖:美国学者保罗·克鲁格曼。 2008度诺贝尔和平奖:芬兰前总统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2008度诺贝尔化学奖:美藉华裔科学家钱永健、美国科学家马丁·沙尔菲和日本科学家下村修。 人物素材

1.哈拉尔德·楚尔豪森

一生只钻研一件事

诺贝尔委员会用“标新立异”作为对他的评价,然而这四个字显然不能概括哈拉尔德·楚尔豪森在科研生涯中所经历过的孤独和失望。

1974年,豪森博士去美国佛罗里达参加一个关于疱疹病毒的会议。如同一名不速之客,他在会议上毫不留情地报道了一系列结果,证明疱疹病毒同宫颈癌无关。同时,他列出文献上一些关于HPV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的疑点,呼吁人们将注意力转向这个陌生的敌人。

报告中全场一片沉寂,他的观点也被忽视。更为残酷的是,之后很长时间内,从癌细胞中寻找HPV的所有尝试均无功而返,豪森博士的研究小组拿不出一份像样的答卷。那时的实验室无法培养HPV病毒,实验人员必须从病人的癌细胞中慢慢寻找病毒存在的线索。

10年之后,转机出现。豪森博士将HPV16和HPV18呈现给世人。 然而当时的研究仍举步维艰:美国财政部门驳回了他的基金申请,制药公司也在进行市场调查之后中止了对HPV疫苗研究的投资。有些人称豪森博士“一生只钻研一件事是愚蠢的”,一些早期同他并肩作战的同行纷纷离去。

然而,时间终究证明真相。随着新技术的开发,大量临床和流行病学研究验证了HPV病毒对宫颈癌的直接作用,人们对HPV病毒的态度由试探为肯定。

【分析】对于一名科学家来说,研究成果得不到别人的认同是可怕的。但只要认准了方向,毫不犹豫地做下去,最终会得到别人的肯定。 2.弗朗索瓦丝·巴尔-西诺西

寻找艾滋病改变她的一生

巴尔-西诺西的生活分成两段:一段是1983年以前研究逆转录病毒与癌症的关系;一段是1983年之后,参与蒙塔尼领导的小组,寻找艾滋病原因,而后者彻底改变了她的一生。

1

1983年,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来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毒。

艾滋病毒发现之后,巴尔-西诺西将自己的职业生涯完全奉献给了抗击艾滋病。她说,研究艾滋病既让人着迷又让人心酸。刚分离出艾滋病毒之时,她“幼稚”地以为,这一发现能很快阻止艾滋病流行;但直到现在,艾滋病疫苗研究只能说是“一连串失败”。

巴尔-西诺西工作极为刻苦:她是超过200份科研论文的合著者,目前领导着研究所一个重要研究小组,专门研究受感染者自身免疫系统对控制艾滋病的影响,以及艾滋病毒母婴传染等课题。尽管已拼命工作,但巴尔-西诺西仍然对抗艾前景感到担忧。

获奖后,她和蒙塔尼接受了法国总统尼古拉·萨科齐的接见。两名专家心忧抗击艾滋病的经费能否得到保障,尤其担忧眼下的金融危机是否让一些需要靠援助吃药的病人“断顿”。

【分析】人生的转折也许会把你带入另一片新奇的领域。巴尔-西诺西不仅刻苦研究艾滋病,还对患有艾滋病的这一弱势群体充满了同情和关爱。

3.吕克·蒙塔尼

让对手心服口服

蒙塔尼的父亲是会计师,闲暇时喜欢在家里地下室做科学实验。受父亲影响,蒙塔尼从小便对科学感兴趣。由于他祖父长期受结肠癌困扰,所以后来他决定投身医学。

蒙塔尼于1982年受邀研究是什么导致了1981年在美国首先发现的一种神秘新疾病——艾滋病。在他的领导下,包括巴尔-西诺西在内的科学家于1983年在巴斯德学院从艾滋病早期病人淋巴和艾滋病晚期病人血液中分离出了一种逆转录病毒。

1984年,美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加洛也从一些细胞株系中分离出了这种病毒。加洛当年在美国《科学》杂志上发表文章,论证了这种病毒能导致艾滋病。

双方此后就谁发现了艾滋病病毒发生争论,美国国家卫生研究所还专门委托罗氏制药公司的专家调查。1987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与法国总理希拉克签署协议,约定双方平分数以百万美元计的艾滋病血液检测专利使用费,这场争端才告一段落。

对于蒙塔尼和巴尔-西诺西获奖,加洛对美联社说,他对自己没有分享荣誉感到失望。但他说,今年获奖的三人都担得起这份荣誉。

【分析】科学无国界。在科学面前,名利也是微不足道的。双方不应在争夺专利权上浪费时间,而应精诚合作,为抗艾作出更大的贡献。

4.南部阳一郎

思想太超前学海无涯

40多年前,当日裔美国科学家南部阳一郎提出自发性对称破缺理论时,同时代的物理学家听得一头雾水。这一理论如此超前,以至于与它相关理论的实验至今仍在继续。“超前”是同行对南部的一致评论。

在美国芝加哥大学担任名誉教授的物理学家彼得·弗罗因德说,南部是物理学家中的“特例”。他说,物理学家可以分两种,一种人在发现某个结果后,其他人顺着这个思路,会有新发现;而像南部那样的另类物理学家,尽管人们最终能理解他们的发现,但根本想不出他们当初怎么凭空创造这一理论。南部则表示,他人口中的“天才设想”并非灵光乍现,他为这一理论思索了整整两年。

别看南部年近九旬,却保持着旺盛的学术热情。他在17年退休后,仍在不懈工作和思考问题。他想活到老,干到老。中国古典名著《论语》“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这句话,是南部阳一郎的人生信条。他说,一个科学家的生活是由三部分组成的:汗水、不满和甜蜜的梦想。 【分析】思想超前,想别人所未想,做别人所未做之事,必定取得别人不能取得的成绩。另外,“活到老,学到老”的人生信条也为南部阳一郎获得成功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5.小林诚和益川敏英

团队的力量

20世纪60年代,小林诚和益川敏英在日本京都大学相遇,一拍即合,准备研究一些“有趣”的东西。两人个性完全不同,小林诚沉默寡言,擅长精密的试验;益川敏英则性格开朗,长于理论思维。益川敏英说:“那时候,我每天晚上在脑子里做好模型,早上告诉小林,在试验中验证。”

后来获称“小林——益川理论”的对称性破缺起源理论中,两人预测,只要存在6种以上的夸克,对称破缺就能发生。但一开始,他们在模型中设定4种夸克,结果很快走进死胡同。

一天晚上,益川在家里泡澡时突然闪过一个念头:6种夸克模型如何?

第二天早晨,益川把这一想法告诉小林。小林也感到,新的模型在实验中可行性较大。在随后的暑期中,两人努力完善这一理论。随后,小林把用英文撰写的研究成果寄给学术刊物。

论文一开始没有多少人关注。一些资深研究人员甚至对他们冷嘲热讽。

论文发表之际,科学家只发现了三种夸克。两人预言的另外三种夸克分别于1974年、1977年和1995年被发现。

【分析】一动一静,各取所长,相互协作,团队的力量才会发挥巨大的威力。另外,任何一个细小的灵感都有可能是成败的关键。

6.克莱齐奥

法兰西流亡者 母亲是聋哑人

1940年,克莱齐奥出生在法国的布列塔尼,一个偏僻、落后,在巴尔扎克笔下富有蛮荒诗意的外省地。那里的居民至今依然保留着对神话和魔法的迷恋,而小克莱齐奥就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 不久之后,克莱齐奥跟随父母搬到了当时还是英国殖民地的神奇海岛——毛里求斯。

虽然地处非洲,但毛里求斯混合了欧洲、亚洲和非洲等地的多国文化,并对克莱齐奥产生了深刻影响。他曾说过:“我自认为是法国的一个流亡者,因为我的童年在许多地方度过,我没有归属感。”

在如此美丽的大自然中成长,对一个作家的灵感来说无疑是最好的激发。才七八岁的时候,克莱齐奥的写作天分便已渐渐崭露头角。与常人不同的还有,克莱齐奥的母亲是个聋哑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她对孩子的爱与关怀,而克莱齐奥更是通过和母亲的手势、眼神交流,早早“开发”了观察世界、观察世人的本领,而这对于一个作家来说,也是至关重要的能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克莱齐奥和母亲回到了法国。战争期间,克莱齐奥的父亲因为在军队中服役,一直无法与妻儿团聚。克莱齐奥则通过如饥似渴地读书和给父亲写信,迅速增进着自己的文字能力。

【分析】四处漂泊的经历丰富了克莱齐奥的阅历,为他写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而聋哑的母亲和远离的父亲,这看似不利的因素却培养了他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2

7.保罗·克鲁格曼

那个预言了经济萧条的人

我们中的多数人之所以熟悉克鲁格曼,主要缘于此前他关于亚洲金融危机的成功预言。 1996年起,克鲁格曼即公开看谈东南亚地区尚生气勃勃的“小虎队”们,他认为东南亚的经济“奇迹”成分根本不真实,大规模的危机即将到来。尽管当时马来西亚政治强人马哈蒂尔对其公开表示不满,但随后的事情表明,克鲁格曼是对的。

克鲁格曼其最为人称道的,无疑是其对公众关注问题所下判断的准确度,这些准确的结论几乎总有“毒舌”的嫌疑:2000年起,他看淡美元,认为商品市场将出现长期牛市;2001年,他又认为油价可能飙涨;2006年,他呼吁关注美国房价潜在的暴涨暴跌风险;2008年,他又指责布什政府救市措施不力。了的勇气令他的观点鲜明,直指保守派政客,从不讳言美国经济面临的一系列根本矛盾。

克鲁格曼的勇气一以贯之。民主党人詹姆斯·卡维尔曾这样评价他:“假如我拥有保罗十之一的头脑和二十分之一的勇气,那我将成为这个世界最幸福的人。”

【分析】毫无疑问,克鲁格曼是勇敢的,在不被看好的情况下,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而这种大胆的行为并不等同于盲目,而是建立在自信、准确把握形式的基础之上。 8.马尔蒂·阿赫蒂萨里

永不知疲倦的调停者

诺贝尔委员会说,授予阿赫蒂萨里诺贝尔和平奖“以表彰其30多年来致力于解决全球国际冲突作出的重要贡献”。

不管是作为一名芬兰高级公务员或总统或者是在联合国等国际机构任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为和平事业而努力。

在过去20年里,阿赫蒂萨里一直在积极参与解决全球暴力冲突。在国际社会,阿赫蒂萨里最广为人知的成就可能是他在1990年以联合国官员的身份,促进纳米比亚从南非独立。他也因翰旋印尼政府与“自由亚齐运动”的和解谈判享有盛名。

2005年,印尼政府和“自由亚齐运动”签署和平协议,结束了长达30年的武装冲突。1999年和2005年至2007年,他在非常困难的条件下试图找到解决科索沃危机的方法。2008年,通过“危机管理倡议”和与其他机构合作,阿赫蒂萨里试图为伊位克问题寻找了一个和平的解决方案。此外,他还对解决北爱尔兰、中亚、非洲之角的冲突作出了贡献。

【分析】阿赫蒂萨里是一位杰出的翰旋者。以个人的力量,通过不懈的努力解决了许多国际冲突,为维护国际和平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9.钱永健

做实验炸烂家里乒乓球桌

钱永健出生于“科学家之家”除了堂叔钱学森是著名的导弹专家外,钱永健的父亲是机械工程师,舅舅是麻省理工大学的工程系教授,哥哥钱永佑则是著名的神经生物学家。

钱永健从小对化学很兴趣。小时候他的身体不好,因为气喘病只能经常待在家里,当两个哥哥在室外运动时,他就在家里的地下室摆弄瓶瓶罐罐,做化学实验。父母还专门为他买了一套化学实验用具。

很快钱永健就对这一套安全的化学装置感到厌烦。在学校的图书馆,发现了一本老旧的化学课本,里面有一些更有意思的化学实验。

于是,钱永健开始“玩”起更危险的化学实验,甚至接触火药。一次,他和两个哥哥还用火药自制了一个手榴弹,不过手榴弹最后没有爆炸成功,只是把家里的乒乓球台的一部分炸坏了,弄得满屋子都是烟。尽管出现了事故,父母并没有阻止孩子们的化学实验,钱永健也只是将实验地点搬到室外的混凝土露台。

【分析】钱永健能有今天的成功,其实不是具有某种特别的遗传基因,而是家庭环境对他产生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当然更重要的是他自己对化学产生了兴趣,并进行大胆地尝试和探索。 10.马丁·沙尔菲

我就是那个蠢货

马丁·沙尔菲现年61岁,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生物学教授,他获奖的主要贡献在于向人们展示了绿色荧光蛋白作为发光的遗传标签的作用,这一技术被广泛运用于生理学和医学等领域。

沙尔菲对自己获奖似乎感到意外。他说,几天前,他无意中把家里电话的铃声调小了。 10月8日早晨,他醒来听到电话铃响,以为是邻居家电话,“我有点恼火,他们怎么不接自己的电话。”

很快,沙尔菲想起当天是化学奖公布的日子,“我想知道,今年到底是哪个笨蛋获奖??我打开笔记本电脑,发现我就是那个蠢货。”

【分析】很显然,沙尔菲没有做好获奖的准备,面对这意外的惊喜,他风直趣幽默的言辞给严肃的诺贝尔奖抹上一笔鲜活的色彩。 11.下村修

“阿甘”型的科学

下村修1928年生于京都,长于长崎。1945年,他16岁,原子弹故乡爆炸,他曾失明数周。 下村修在1961年他33岁时有了重大发现,到1974年他46岁时,全部关键实验完成。1960年他到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1963年至1965年回日本名古屋大学任副教授,1965年回普林斯顿大学,继续在约翰森实验室做博士后,直到1980年约翰森退休。不久他离开普林斯顿,这个时候已经52岁的下村修其实还是一个博士后。在他学术生命的黄金时间里,他一直只是博士后。

1982年至2001年,他到麻省海洋生物学研究工作,兼波士顿大学教授。2001年退休后,他继续作研究,把家里的地下室作为“光蛋白实验室”,今年已经是80高龄的耄耋老者,还用家庭地址发表文章。

1960年,下村修到约翰森实验室。约翰森给他的任务是提取水母素。为了获得水母,1961年他们开了7天的车横跨美国到西海岸华盛顿州的“星期五港”实验室,那里当时盛产水母。 如果不是诺贝尔奖,谁会在乎一个32岁犯傻劲开一周的车去买点水母,然后80岁还一个人在家里玩水母的老头呢?

【分析】几十年无名无利,却能甘于寂寞,在家里孤独地实验,这种执著与坚持让人动容。科学研究就需要他这种耐得住寂寞和执著的精神。

相关链接

诺贝尔奖的由来

阿尔费里德·伯恩纳德·诺贝尔,1883年10月21日生于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他没有妻子、儿女、连亲兄弟也去世了。诺贝尔发明了炸药,取得了成千上万的科研成果,成功地开办了许多工

3

厂,积聚了巨大的财富。

在即将辞世之际,诺贝尔立下了遗嘱:“请将我的财产变做基金,每年用这个基金的利息作为奖金,奖励那些在前一年为人类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根据他的这个遗嘱,从1901年开始,具有国际性的诺贝尔奖创立了。

拒绝诺贝尔奖的名人

萨特

法国作家、哲学家萨特可能是迄今为止唯一自觉自愿且发自内心拒绝诺贝尔的人,1964年,萨特凭自传体小说《词语》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获奖的当天,萨特便在餐馆拟写了一份拒授声明,由他的朋友在瑞典驻法国使馆宣读。他说他一贯拒绝官方的荣誉,并且表示在东西两大阵营中,他更同情社会主义阵营,他认为诺贝尔文学奖存在着明显的政治倾向性。 耶利内克

2004年,奥地利女作家艾尔芙蕾德·耶利内克没有去斯德哥尔摩接受诺贝尔文学奖。

耶利内克认为自己没有资格获得这一大奖。用她本人的话说,在得知获得这一如此崇高的奖项后,她感觉到的“不是高兴,而是绝望”。她从来没有想过,她本人能获得诺贝尔奖,或许,这一奖项是应颁发给另外一位奥地利作家,彼杰尔·汉德刻的。 帕斯捷尔纳克

1958年瑞典科学院宣布将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苏联诗人、小说家帕斯捷尔纳克后,西方掀起“日戈瓦热”,这激怒了苏联。苏联作家、评论家、报界乃至学生等纷纷写文章或写信对帕斯捷尔纳克提出严厉的批评乃至人身攻击,苏联政府甚至想要驱逐他出境,在这种情况下,帕斯捷尔纳克拒绝领受诺贝尔文学奖,两年后就在孤独中去世了。

的地方,那窈窕淑女嫁给了谁?早已无人可知。

历年经典优秀散文汇集 我为情而生,生于三千年前,或三千年后,生于北地,或南方,又有什么两样?我渴饮黄河水,致一千年过后的你(王开林) 饥食江南蕨,仅在一首国风里活着就是幸福而且幸运的,更何况我是活在一百六十篇国风之中!我

一千年的长度相当于一条河流的长度,起始两点之间,我们只能遥望而不能相遇。命定在此时,体验了三千年前最纯美的情爱,这就够我受用至今。 命定在此地,我要写下这篇文章,想象一千年过后,你能读到它,也认定你是我从无一面之缘的隔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世知己。读它吧,用你的眼睛,用你的灵智,但愿你不会将它视为一篇写于二十世纪末某个风雪之 唱着这支歌,我顺流而下,或溯流而上,不畏三千年九万里的道阻且长。 夜的“古文”,你要感知到一颗搏跳了千年的心犹然未死。 我在逝川之上,范蠡也在逝川之上,桂棹兮兰桨,那击水声笑语声犹然在耳。我们曾在某一时 我从未奢望过你将是异代的红颜知己。苏联女诗人茨维塔耶娃有一首名作,题为《致一百年过刻擦舷而过,我忘了问他:西子是入宫前好,还是出宫后好?是浣纱时好,还是著锦时好?他会如何后的你》,她在诗中大胆地想象,会有一位手持玫瑰的英俊男子去寻谒她的墓地,那是太凄美太浪作答,像他那样旷世无俦的智者,肯将情人去作越王大钓的香饵吗?他竟会出此下策? 漫的念头,一个再典型不过的女诗人的念头。 在逝川之上,我就是范蠡,是那解不开的千古之谜。烟波浩渺处,不见扁舟,不见西子,只闻 我手中玫瑰纷纷凋谢了,但内心的情意并未枯竭,真正的爱岂是望秋而陨的木叶?它是深藏于愈传愈奇的传奇。 窖底的芳醇,虽逾千岁,漱齿尤香。 “若有得选择,你最喜欢生活在哪一个朝代?” 我在高山之巅,万年的积雪之上,巍巍然,苍苍然,皑皑然,如一棵子遗的古树,枝柯上挂着 “我不曾仔细想过,也许??” 朝云的白手绢,晚霞的金丝带,空廓辽远的天地间,只有星星的宝殿和日月的行宫。谁说"维北有 “要少年封侯,你最好是生于大汉,汉武帝好大喜功,远征匈奴,开疆拓土,霍去病十八岁即斗,不可以挹酒浆"?那长柄的杓就在我手中,我醉,天人亦醉,报晓的公鸡也忘了鸣喔。人生短暂,勇冠三军,荣封为冠军侯,去病固然是少年果毅,肝胆绝人,但也颇颇得益于有一位大将军舅舅--如此短暂的人生,能够有多少欢乐?一入烂柯山,世上已千年,哪是沧海?哪是桑田?只见白发三千卫青,卫青功烈盖世,则颇颇得益于有一位好姐姐--卫子夫,她是汉武帝宠幸的夫人。卫青早年牧丈,红颜一瞬间。在这绝世离尘之处,李太白的《悲歌行》仍然隐约可闻。 羊,受尽薄待和欺侮,然而,时势造就了他,七击匈奴而为万户侯。”

悲来乎,悲来乎,天虽长,地虽久,金玉满堂应不守。富贵百年能几何?死生一度人皆有?? “历史不尽如此,飞将军李广可谓劳苦功高,大小七十余战,未有封爵,暮年自刭而死。李陵 杜甫诗中多见泪,李白诗中多见酒。诗人,你要御风而去,入广漠之野,乌有之乡,然而,既败降,终绝南归之路。汉武帝何等薄情!” 没有天梯,又没有羽翼,多少挂碍,多少牵绊,不得已让人世留住了骸骨,留住了坟墓,留住了诗 “若为文士,生于大唐,乃为至幸。” 歌,又岂能留住那无以羁縻的一缕魂魄? “诗人多半抑郁不得志,例皆饥寒穷蹇,李、杜虽为万代宗师,亦非我所羡。” 我在高山之巅,万年的积雪之上,横笛一曲,吹落五千年的血色梅花,我是迈绝古今的剑客, “那么,宋朝如何?” 视人间丑类为蛇鼠蝼蚁,不堪一击,不值一哂。 “只要看看苏东坡的命运,真情至性的文人并没有什么好的出路。” 这柄龙吟之剑,采自一万年的铁石,炼于一万年的洪炉,经过一万年的锻造,淬于一万年的雪 “其余,元、明、清??” 水而成,谁敢引颈以试其刃? “每况愈下。” 在历史的大剧院里,正上演最揪心的一幕又一幕。 我曾活在历史的每一滴血泪之中,我别无选择。我活在五千年的每一个日子里,是歌,是舞, 是我,图穷匕首见,血溅秦廷; 是哭,是笑,是和平,是战争,是创造,是毁灭,是上升,是沉沦,是生而又死,是死而又生。 仍是我,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我是一,也是无穷。 一击不中,再击不中,并非我真的疏于技艺,失于一念之仁,实为天命不可逆。对此,我无话 在二十世纪末,我遥望目力可及的远方,你在展读今日的历史,你的疑惑有甚于我对汉唐的疑可说。 惑,然而,你更为幸运,通过一些可靠的音像制品,一目了然地看到了历史的过程,可以推翻那些 我在高山之巅,心中的积雪更厚。我是大孤独者,如这柄旷世无俦的宝剑,不再饥渴,不再愤诛心者所下的结论。 怒,只沉静地怀想昔日的荣光。它不愿重返人世,就让这万年的寒雪悄寂无声地埋葬它,也埋葬我 “我绝不违心!” 吧,死于无人知晓的时刻是最快意的时刻。 我乐意相信这一点,在你那个时代,最高的主义已是人类之善和人类之爱。 积雪粹白,谁能痛书一纸? “历史之潮退尽,滩头只剩下美丽的贝壳。” 西风狂悲,我要强求一醉。 “贝壳?空空如也的贝壳?” 我在川上,裁芙蓉以为衣,制芰荷以为裳,至情至性的一江春水呵,你将我带回三千年前《诗 “一切血肉都已荡然无存。” 经》的首篇,开宗明义:“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莫非我就是那位辗转反侧 我已预料到,你将惆怅于千秋之下,不知今日的风,能否吹动你异日的衣襟,不知你彼时彼刻的多情公子?也是,也不是。说是,我的确来自那水之湄水之垤,三千年前的我,就知涉江采芙蓉,的孤独是否更超过我此时此刻的孤独。 那淑女微微的颔首,就有了千古如斯的风流;说不是,我出生在离风雅颂很远的时代和完全不相邻 雪落在我心头,为异代知己而飘撒的玉屑,就这样吧,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4

一千年的日子逐行逐页地翻过去,恰似蓦然回首,你就在灯光阑珊处。

作者:王开林 1965年出生于湖南长沙。著有散文集《站在山谷与你对话》等。 修髯飘飘(汪曾祺)

——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

在留胡子的教授里,年龄最长,胡子也最旺盛的,大概要算戴修瓒先生。我在校时,戴先生已有六十多岁。戴先生是法律系的。听说他在北洋政府时期曾任最高法院(那时应该叫做大理院)的大法官,因为对段祺瑞之所为不满,一怒辞职,到大学教书。戴先生身体很好。他身材不高,但很敦实,面色红润,两眼有光。他蓄着满腮胡子,已经近乎全白,但是通气透风,根根发亮。我没有听过戴先生的课,只在教室外经过时,听过他讲课的声音,真是底气充足,声若洪钟。听到他的声音,看到他稳健的步履、飘动的银髯,想到他从执政府拂袖而去.总会生出一种敬意。戴先生是湘西人,湘西人大都很倔。

很多人都知道闻一多先生是留胡子的。报刊上发表他的照片,大都有胡子。那张流传很广的木刻像(记得是个姓夏的木刻家所刻),闻先生口噙烟斗,目光炯炯,而又深沉,是很传神的。这张木刻像上,闻先生是有胡子的,但是闻先生原来并未留胡子,他的胡子是抗战那一天留起来的。当时发誓:抗战不胜,誓不剃须。

闻先生原来并不热衷于政治。他潜心治学,用心甚笃。他的治学,考证精严,而又极富想象。他是个诗人学者,一个艺术家。他的讲课很有号召力,许多工学院的学生会从拓东路(工学院在昆明东南角的拓东路)步行穿过全城,来听闻先生的讲课。闻先生讲课,真是“神采奕奕”。他很会讲课(有的教授很有学问,但不会讲课),能把本来是很枯燥的考证,讲得层次分明,引人入胜,逻辑性很强,而又文词生动。他讲话很有节奏,顿挫铿锵,有“穿透力”,如同第一流的演员。他教过我们楚辞、唐诗、古代神话。好几篇文章说过,闻先生讲楚辞,第一句话是:“痛饮酒,熟读离骚,可以为名士”,是这样的。我上闻先生的楚辞课,他就是这样开头的。他讲唐诗,把晚唐诗和后期印象派的画放在一起讲。我记得他讲李贺诗,同时讲法国的点彩派(pointism),这样的东西比较的研究方法,当时运用的人还很少。他讲古代神话,在黑板上钉满了用毛边纸墨笔手摩的大幅伏羲女娲的石刻画像(这本身是珍贵的艺术品)。昆中北院的大教室里各系学生坐得满满的,鸦雀无声。听这样的课,真是超高级的艺术享受。

闻先生的个性很强,处处可以看出。他用的笔记本是特制的,毛边纸,红格,宽一尺,高一尺有半,是离京时带出来的。他上课就带了这样的笔记,外面用一块蓝布包着。闻先生写笔记用的是正楷,一笔不苟,字兼欧柳字体稍长。他爱用秃笔。用的笔都是从别人笔筒中搜来的废笔。秃笔写蝇头小字,字字都像刻出来的,真是见功夫。他原是学画的。他和几位教授带领一群学生从北京步行到长沙,一路上画了许多铅笔速写(多半是风景)。他的铅笔速写另具一格,他以中国的书法入铅笔画,笔触肯定,有金石味。他冶印,朱白布置很讲究,奏刀有力。连他的吃菜口味也是这样,口重。他在蒙自住了半年,深以食堂菜淡为苦。

闻先生的胡子不是络腮胡子,只下巴下长髯一绺,但上髭浓黑,衬出他的轮廓分明,稍稍扁阔的嘴巴,显得潇洒而又坚毅。 闻先生后来走下“楼”来(他在梦自,整天钻在图书馆楼上,同事曾戏称为“何妨一下楼主人”),拍案而起,献身民主运动,原因很多,我只想说,这和他的刚强的个性是很有关系的。一是一,二是二,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心口如一,义无反顾。闻先生是中国现代史上一个无半点渣滓的、完整的、真实的浪漫主义者。他的人格,是一首诗。

5

能为闻先生塑像的理想人物,是罗丹。可惜罗丹早就死了。

在西南联大旧址,现在的西南师范学院的校园中有闻先生的全身石像,长髯飘飘,很有神采。 闻先生遇难时,已经剃了胡子(抗战已经胜利)。我建议在闻先生牺牲的西仓坡另立一个胸像(现在有一块碑),最好是铜像。这个胸像可以没有胡子。

冯友兰先生面色苍黑,头发黑,胡子也黑。他是个高度近视眼,戴一幅黑边眼镜,眼镜片很厚,迎面看去,只见一圈又一圈,看不清他的眼睛是什么样子。他常年穿着黑色马褂,夹着一个包袱,里面装着他的讲稿。这包袱的颜色是杏黄的,上面还印着八卦五毒。这本是云南人包小孩用的包被(襁褓),不知道冯先生怎么会随手拿来包讲稿了。有时,身后还跟着一条狗。这条狗不知道是不是宗璞的小说里所写的鲁鲁,看它是纯白的,而且四条腿很短,大概就是的。 我在联大时,冯先生的《贞元三书》(《新原人》、《新道学》、《新世训》)都已经出版,我看过,已经没有印象,只有总序里的一句话却至今记得:“但今贞下起元之时,好学深思之士,乌能已于言哉。”冯先生的治哲学,是要经世致用的,和金岳霖、沈有鼎等先生只是当作一门纯学术来研究不一样。

唐兰(立厂)先生的胡子不是有意留起来的,而是“自然”长长了的。唐先生很少理发,据说一年只理两次。他的头发有点鬈曲,满头带鬈的乌发,从后面看,像石狮子(狻猊)脑袋。头发长了,胡子也就长了。胡子,也有点鬈,但不利害,没有到成为虬髯公的地步。他理了发,头发短了,胡子也剃掉了,好像换了一个人。

唐先生治文字学,教“说文解字”,我没有选过这门课。但他有一年突然开了词选,这是必修课。原来教词选的教授请假,他就自告奋勇来教了。他教词选,基本上不怎么讲。有时甚至只是打起无锡腔,曼声吟诵(其实是唱)了一遍:“双鬓隔香红啊,玉钗头上凤??”——“好!真好!”这首词就算讲完了。班上学生词选课的最大收获,大概就是学会了唐先生吟词的腔调。似乎这样吟唱一遍,这首词也就懂了。这不是夸张,因为唐先生吟诵得很有感情,很陶醉,这首词的好处也就表达出来了。诗词本不宜多讲。讲多了,就容易把这首诗词讲死。像现在电视台的《唐诗撷英》就讲得太多了。一首七言绝句,哪有那么多的话好说呢。

不应该把胡子留起来,却留起来的,是生物系教授赵以炳。他要算西南联大教授中最年轻的,至少是最年轻的之一。当时他大概只有三十来岁。三十来岁而当了教授,可谓少年得志。赵先生长得很漂亮,但这种漂亮不是奶油小生或电影明星那样漂亮得浅薄无聊,他还是一个教授,一个学者,很有书卷气,很潇洒,或如同北京人所说:很“帅”。在我所认识的教授中,当得起“风度翩翩”四个字的,唯赵先生一人。然而他却留了胡子。他为什么要留胡子昵?这有个故事。他自身在联大教书,夫人不在身边,蓄须是为了明志,让夫人放心,保证不会三心二意。他的夫人我们当然没有见过,但想象起来一定也是一位美人。没想到,他的下巴下一把黑黑的胡子更增加了他的风度,使男学生羡慕,女学生倾心。然而没有听说过赵先生另外有什么罗曼史。

赵先生是生理学专家,专门研究刺猖。我离开联大后,就没有再见过赵先生,听说他后来的遭遇很坎坷,详情不得而知。

可以,甚至应该把胡子留起来而不留的,是吴宓(雨僧)先生。吴先生的胡子很密,而且长得很快,经常刮,刮得两颊都是铁青的。有一位外语系的助教形容吴先生的胡子生长之快,说吴先生的胡子,两边永远不能一样,刮了左边,再刮右边的时候,左边就又长出来了。吴先生相貌奇古,自号“雨僧”,有几分像。

吴先生的结局很惨。文化大革命中穷困潦倒(每月只发生活费30元),最后孤寂地死在家乡。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