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谢土对联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5:02 体裁作文
谢土对联体裁作文

篇一:民间各种禁忌

民间各种禁忌

过去,乡民的禁忌很多,这些禁忌,用现在的眼光看,有的属于迷信,有的则是经验和教训的总结,有的类似于道德规范和礼节,有的则是属于崇拜和纪念。归纳起来,大致可分为行业禁忌和生活禁忌。

(一)、行业禁忌

1、煤窑不准打口哨,煤只能用铣铲,不许用镢创。

2、商人不许打蚰蜒(当地方言称“木扫扫”)

3、医生 初一、十五不扎针。

4、理发业农历七月十三不营业(据说此日是剃头祖师罗真人的生日,理发者停业以祭祀)。 5、砖瓦窑不许说“红”字。旧时砖瓦窑烧制出来的砖瓦都是青砖青瓦,谁要是烧红了,就难以卖出。

6、船夫 不打老鼠。唱戏的坐船不收钱。

传说过去,一唱戏班子坐船去某地,行至江中,实然发现船帮漏水,船主当时手无木料修补,唱戏的便立即拆开“牙子”(一种用高质量木板制成的打击乐器,亦称“拍板”)帮船主钉住漏洞,避免了事故。船主为了答谢唱戏的补船之恩,决定不收渡费,以后便相沿成俗。 7、食品行业煮饺子、元宵等食品,破了不能说“破了”,要说“挣了”。

8、木匠尺和尺不能叠在一起比试,意为木匠不能比“吃”(“吃”、“尺”同音)。

(二)、生活禁忌

1、杨公忌日全年共十三个,七月两个,其余每月一个。从农历正月十三日算起,往后每月向前推两天,即正月十三,二月十一,三月初九,四月初七,五月初五,六月初三,七月初一,七月二十九,八月二十七,九月二十五,十月二十三,十一月二十一,腊月十九。逢忌日,不事嫁娶,不动土木,不走亲友。目前,民间对这些忌日是否都记得那么准确,倒也未必,但对于正月十三这个忌日,却还执行得此较认真,象正月开始的建房、给新嫁出去的女儿送节,无论如何都要避开这一天。

杨公忌日,是为纪念北宋名将杨继业出师失利而专设的忌日。日期排列虽有些机械,但便于记忆和推算,具有实用性,故能流传至今。

韩城在北宋时,同杨继业镇守的晋北一样,同为抗辽前方。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绪,使百性对抗敌英雄倍加关切和敬仰。加之韩城与晋地仅一河之隔,当地居民又多由晋地迁来,晋文化的影响更加深了百姓对杨家将的怀念,特别是在韩城陷于辽、金、元的统治之后,这种怀念便通过“杨公忌日”而演变成为一种卧薪尝胆不忘国耻的精神支柱,这就是虽历近千年,韩城民众仍不忘杨公忌日的主要原因。在韩城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能年年月月对一位英雄进行心祭,唯此一例。这不能不说是韩城民俗的又一重要特色。

2、其他禁忌

(1)六月、腊月不动土,不搬家。

(2)初一、十五不看望病人,下午不看望病人。

(3)正月初五不走外婆家。

(4)妇女生孩子后第四天、第六天不去看望。

注:旧时医学不发达,初生婴儿易染四六风,故乡人忌四六以避嫌疑。

(5)妇女熬娘家或走其他亲戚,过节前必须回家。

(6)嫁出去的女儿不许在娘家生孩子。

(7)新媳妇下轿(车)时,四种人应当回避。

A、孕妇;B、寡妇;C、新婚不过百天的男女;D、服丧不过百天的男女。

(8)麦场上不能在碌碡上坐,簸箕不能朝天。

(9)借药锅不能送,要请人家来取。

(10)不许头戴孝布进别人家门。

(11)丧仪和上坟后的蒸食,回家进大门前必须掰破。

(12)丧事后头一年春节不许贴红春联。

(13)客人走后不许扫地。

(14)客人吃饭时不许刮锅。

(15)逢宴请,父子不同席,师徒不同席。

(16)年龄不过12岁的儿童,其衣服不许搭晾在露天过夜。

(17)盖房禁忌:①院子不正不能盖房。②不能颠梁、倒柱、交间椽。

注:此指盖木房。以木作梁,必须大头朝外,有向内“发”之意;以木作柱,必须大头在下,有向上“发”之意;以木作椽,两头必须在上下檩条的同一位置,不能上头在这间,下头又在另一间。

3.不准“大口”对“小口”。

注:“大口”指门,“小口”指窗。如盖东房,必须与西房门对门,窗对窗。倘门与窗相对,则被称为“大口吃小口”,为建房之大忌。

4.槐木、柳木不上房。

在乡民的观念中,“槐”字有“鬼”,“柳木”容易成精,即人常说的“柳树精”。房上若有“鬼”或“柳树精”,家中便不会安宁,故盖房忌用槐、柳。

实际情况是,槐木生长期长,旧时为不可多得的硬木料,多用来制作器具,故有“寸槐,不可烧柴”之谚。用其作房木,似有大材小用之嫌。柳木恰好相反,为速生树种,属软木料,不结实,又易生虫,故亦不用其作房木。为了让人们记住这些常识,古人便将其以禁忌的形式流传下来。

5.民谚曰:“东高不算高,西高压断腰”。

意思是如果东、西两家房子并列,东边的房脊比西边的高出一点还有情可原,若西边的房脊高出东边的房脊,则认为是欺人。

6.院中水必须从大门前流过。

7.厅房、门房间数必须是三、五等单数,不能为二、四等双数。

预兆

过去,由于迷信心理的驱使,人们把一些意外或非常的现象,均认为含有预兆。这种预兆,至今还在民间流传。如:

(一)有人突然打喷嚏,便认为是谁在念叨自己。

(二)有人感觉耳朵发烧,便认为是有人在骂自己。

(三)喜鹊在自家房上叫,表示要来客人。

(四)过去晚上点灯使用青油灯(青油即食油,在灯碗中添上食油,旁边压上一根用棉线捻成的灯芯,点燃即可照明)如灯芯结下灯花,即认为有喜事临门。

(五)听见猫头鹰在附近叫,预示村里要死老人。

(六)年龄逢明“七”暗“九”为不吉之年,特别是对“暗九”特别警惕。所谓“暗九”,即年龄为“九”的倍数。而在这“暗九”中,最重要的是三十六岁和四十五岁,所以一般人认为这是人一生中的两大门槛,为了平安过关,身上大都要佩戴避邪物。

(七)韩城有民谚曰:“男跌晴,女跌阴,老婆跌倒下连阴(雨)”。意思是下雨天,男的滑

倒了,预示天要转晴,女的滑倒了,天晴不了,要是老太太滑倒了,就要下连阴雨。

(八)梦见蛇,可能会得到钱(蛇是钱串子的象征)。

(九)左眼跳钱,右眼跳拳。意思是如果左眼跳,就可能要得到钱;左眼跳,可能要与人吵嘴打架。

咒术

咒术在民俗学中,也称“魔术”(这里魔术的含义与现代杂技中的魔术含义截然不同),用现代人的话来说,就是一种迷信的驱邪手段。古代的巫士使用的咒术名称繁多,现择其尚留残余者,分类简述。

(一)招魂法

在当地人的认识中,人的魂与肉体是密不可分的,人活着,魂就附在肉体上,人死了,魂也要与肉体随之而去。于是,便产生了“招魂”法。

1、引魂人死之后,在大门一侧上方挂一长七尺、宽七寸的蓝色绸(或绢)带,上书“魂兮来归”,名曰“引魂幡”,其辞出自屈原弟子宋玉的《招魂》赋。七日出殡时,引魂幡又要走在灵柩前引路,棺木下葬后,将引魂幡铺在棺木盖上,方才完成使命。

2、叫魂当地人俗称“冠魂”。即某人在庭院之外遭遇横祸,或亡或伤,家里人便派三名不同姓氏的妇女,抱上公鸡,拿上秤及患者衣服,择夜静更深、满天繁星之际,悄然走到出事地点,一人用秤秤衣服,一人拍打公鸡,让鸡叫,然后回家,路上一人不断叫“××回来啦”,另一人则答“回来啦”,如此一叫一答直到走进患者寝室为止。关于以公鸡引魂,在韩城婚俗中也有此例,前边章节已有交代,此处不再赘述。还有一种引魂术,即小儿病重时,让一老妇人上至房顶,坐在房脊上,一边敲锣(无锣者敲脸盆),一边喊患儿名字,其做法与前面的做法大同小异。

3、求雨这实际上也是招魂术的一种,其理论依据是民俗学中所谓的“感应律”。旧时天旱,乡民便求雨于龙王,民间称之为“祈雨”。祈雨的做法各地不尽相同,多数离不开龙王和水。具体做法是先打听哪里的龙王灵验,然后派人到该处的井或泉中汲水一瓶,并将该地龙王像悄悄“偷”走,村人则派锣鼓队至村外迎接。迎接人皆赤足,头戴柳圈,将迎回的龙王于村中设坛祭祀。在祭祀过程中,将龙王像曝晒在太阳之下,有的地方还派人打扫涝池,洗庙门前的石狮子等等。总之,对龙王恩威并施,使之感动,降下霖雨。设坛一般五至十天,失败了,重新设坛请龙王。如果灵验了,降下雨来,村人则又敲锣打鼓谢龙王。谢龙王时的气势要比请龙王时大得多,鼓声震天,铳炮齐鸣,旌旗飘飘,神楼狂奔。贾可亭先生于二十年代为沟北七社谢神鼓乐队撰写的一副对联,便描绘出谢神的热闹场面和乡民的欢乐心情:“五池降灵雨,爱稻梁遍野,黍稷盈畴,共庆丰年歌大有;七社行大傩,看金鼓喧天,旌旗映日,聊酹圣德悦同人。”

(二)驱鬼法

旧时乡民认为,人有了病,是鬼附了身,于是,便要采取一种手段,用武力将鬼驱走。其方法为:

1、用桃树枝条抽打病人《诗经》中有“桃之夭夭”之句,后人形容某人跑得不见影儿了,称之为“逃之夭夭”。因“桃”(逃)同音,故乡民便认为欲使鬼逃走,就必须用“桃”枝将其殴打,这是最直接的驱鬼法。

2、立柱子端一碗凉水,拿三根筷子,放至病人床前。将三根筷子蘸上水,合在一起,一边念叨怀疑作怪的死人的名字,一边用双手使筷子直立于碗中。如果念到谁时,筷子立住了,便断定就是这个死人的鬼魂附到了病人身上,也就算是把鬼捉住了。这时对鬼说些抱怨、安慰之类的话,接着把筷子打倒,然后拣起筷子,把碗中之水倒入院中水道,把碗筷在火上一

燎,就算是把鬼送走了。

3、摸掠

用黄酒杯或小碗,盛满小米,抹平,裹上手帕,倒扣,在病人身体上方不断盘旋,口中并念念有词。数圈之后,取开手帕,如出现凹陷,则认为有鬼在作祟,于是用米将凹处补平,再按上述程序操作,直到到碗中之米不再有凹陷为止,然后将米碗放至灶君神龛,为期三天,即算了事。

4、谢土神

韩城乡民对谢土神非常重视,建房动土之前要谢土神,开挖墓穴之前要谢土神,墓冢封起之后还要谢土神。所谓谢土神,实际是对太岁的回避和禳制。传说中的太岁是凶煞,行于土中,遇见不吉,于是便在动土前,以鞭炮示警,让其逃走了之。倘若遭遇太岁,则让其昏醉而无行凶念头。传说太岁一般不睁眼,又嗜酒,用酒将其灌醉,铲走深埋,即可避祸,这就是谢土神时鸣炮奠酒的缘由。

(三)咒符法

除了直接的驱鬼措施外,以咒、符驱鬼,则是乡民普遍采用的另一类办法,主要有: 1、预防咒符

(1)以红色物品辟邪在乡村,当年龄为三十六岁或四十五岁时,大都要佩戴用红布缝制的小三角牌,牌里包裹朱砂。另外,在新婚洞房的门帘上也褂个朱砂牌以作辟邪用。利用红色辟邪,还有其他形式。如过去丧舆要过他村的巷道时,必须事先给沿途各家大门上系上红布条,用车辆拉运死人或棺木,在车上要系上红布。结婚日,当新娘的轿(车)快进村时,男方则要派一“拉花童”前去导引。拉花童去时手执一根荆棘,上系十二绺红布条(有闰月年份加一条),至轿(车)前,将荆棘在轿(车)上打三下,即扔掉荆棘,返身而回。所有这些,都是以红驱鬼的形式。以红色驱鬼,当源于先民对于火的使用和认识。红色的火可以驱走野兽,可以烤熟食物,可以取暖,火的使用使人类走进了文明。所以先民对火不仅无限崇拜,更对火赋予了无限的神力。而以红作为火的象征,自然便成了驱鬼的咒符。

(2)戴“抻” 对独生子脖子,脚踝戴“脚镣” 同身佩红色物品一样,“抻”和“镣”亦为乡民意念中的辟邪物。这些做法,都是利用了民俗学中“反抗律”的原理,即以较高的力去压服较低的力。“抻”是小孩脖子上戴的布圈,以驴缰绳裹红布而制成,当地人把缰绳称“抻”,以示套住之意。“脚镣”是套在脚踝部的铁环,如同犯人的脚镣,故直呼其“脚镣”,亦含套住之意。 2、禳制咒术

预防,毕竟是在可预见范围里采取的措施,而对于大量不可预见的突发性灾祸,乡民们则采取念咒画符的方法祛除邪魔。

(1)字画符有人夜梦不吉,第二天一早便在座西面东的墙上书写:“夜梦不详,写在西墙,太阳一照,化为吉祥。”以为这样就可以化凶为吉。

有的婴儿夜间多啼哭,则请人在长7寸、宽3寸的黄纸上写“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夜哭郎,行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咒语,同时再画一幅紧绑四蹄、倒吊起来的毛驴,贴于村外大路旁,故乡人便把这种帖就称为“吊吊驴儿”。

民间盖房上梁之日,大都要在支撑脊檩的木柱上贴黄纸一幅,上书“姜太公在此,百无禁忌”,以为这样便可平安无事。有的人家中诸事不顺,便请阴阳先生禳制。阴阳先生说是房子建造有问题,但不便拆除,于是便指使主人在院中某一方向的梁头钉一块木板,上画“符”以辟邪,也有不画“符”而写文字的,但都是同一道理。

在民间,谁得了湿疹,乡民便认为是着了风,是“风肆虐之所致”,故方言称其为“风肆”。医治的办法是让患者脱去上衣,请人用毛笔在左臂上写“左青龙”,在右臂上写“右白虎”,在前胸写“前朱雀”,在后背写“后玄武”,以为这样一写,“风肆”就会痊愈。

旧时,遇到下连阴雨,数日不停,乡间的老太太便会用黄纸剪些连成一串的光头男影(俗称“和尚娃”)贴在院中墙上,以为这样便可云破天开。以上所述同前面讲过的谷雨帖、车轱辘帖一样,都属字画符的范畴。

(2)物符为了辟邪,乡民大都以物为符。其典型而普遍者,是在大门内外置放石狮。在韩城乡民的观念中,狮子威武雄壮,为百兽之王。加之受了佛家学说的影响,更视狮子为圣物。故或雕双狮踞于门前,或将门墩凿为狮形,多数者,是在大门内照墙下置一小石狮,作为镇物。以为只有这样,举家才可安宁。其他以物为符者,比如认为宅院建造有问题,除了前面讲的以字画为符外,又在某一方向的房脊上用砖筑个外观象烟囱的四棱体建筑物(高低由阴阳先生说定,但一般不超过三尺),民间称之为“殽(yao)”(《辞海》注:“殽”通“效”。《礼记·礼运》:“是故夫礼,必本于天,殽于地”。陆德明释文:“殽,法也”。)是以物为符,祛鬼辟邪的典型例子。另外,旧时霪雨绵绵,数日不开,乡民便把槌衣用的棒槌立在院子中央,意在刺破苍穹。还有一个例子更有意思。旧时,农家宅院如果发现了蛇,乡民不打,多以锄头驱之。办法是让蛇缠在锄钩上,然后到野外放生。为什么见蛇不打,乡民有两种看法,一种认为蛇是“神虫”,惹不得。另一种有“打蛇不死,反遭蛇害”之虑,所以在旧时,极少见到将蛇打死者。至于为什么要用锄头,传说锄头是土地神的拐儿,有降蛇之功能,故用其驱蛇,就不会对人造成伤害。

过去,乡村丁字巷的转弯处,大都矗一石碑,上刻“泰山石敢当”。意为不是我家院墙挡住了你的去路,而是泰山之石挡住了你。这实际也是一种以物为符开脱形式。

有的人夜间多做恶梦,乡民则认为是“身弱”之所致,于是便在其枕下放短刀一把,以祛邪和安神。小儿睡觉有惊厥、啼哭现象,则在其枕旁放扫炕用的小苕帚一把,也是一种压惊措施。 (3)咒语旧时乡村流传的咒语较多,由于是口头传承,有的不但听的人听不懂,连说的人也不知所云。唯有《解破书》简单易懂,但却简单得令人可笑。

《解破书》类似月历,从初一到月尽,逐日排列。每日咒语只有三句,如“初一日病者,鬼在院子窗台上,说破大吉不用送。”“初二日病者,鬼在灶房锅台上,说破大吉不用送。”等等,各日的不同之处,只是“鬼”在庭院里的位置不同而已。如果有人某日觉得身体不适,便请人念《解破书》。念书者一手执书,一手拇指掐中指,一脚踩门槛,然后对照日期念一遍,念完后问病人:“好了没有?”病人答曰:“好了!”连念连问三次,驱鬼过程便告完成。另外一个例子就是当小孩从炕上、凳子上或其他地方跌下时,大人为了给孩子压惊,一边用手轻轻地揪动孩子耳朵,一边口中不断念叼:“惊猫哩,惊狗哩,不惊我某某。”这实际上也是民间一种最简单的咒语。

(4)转移法

所谓转移法,就是把自己不想要的,转移给其他人或物,把自己想要的,又从其他人或物转移过来,如:

①、过去小孩让别人家的狗咬了腿,大人便用一块面团沾净伤口,然后把面团又扔给这条狗吃,目的是让病毒仍转移到这条狗身上。

②、旧时许多老太太三月十八日上象山,拜娘娘神,给儿媳求子,拜毕之后,便将娘娘怀中那个胖小子的泥“牛牛”掐一点包入纸中,拿回家让媳妇喝,以为这样便可使儿媳怀上孩子。还有的妇女结婚几年不生孩子,便悄悄与村里多子女的妇女交换裤带,以为这样就可以把别人的孩子引到自己身上等等。

篇二:闽南入厝习俗

闽南习俗“入厝”

自从人类定居生活以来,房子在人的生活中就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辛辛苦苦一辈子,就是为了建一所漂亮的房屋,供自己和家人幸福美满地生活一辈子。所以,当建好房子、买了房子,自然要举行一个仪式纪念这个历史性的时刻。乔迁新居,就是搬入新家,用闽南话讲,叫“入厝”。闽南一带民间信仰比较盛行,古代的一些风俗习惯经过时代的更新和弥补,到现在依旧盛行。

“入厝”的准备:首先,要挑选一个良辰吉日。查看是否有生肖、宅向相冲,最好选择水日为佳,少用火日,时辰则阳日用阴时,阴日用阳时 (子寅辰午申戍为阳日,其他为阴日) 。家中有人刚参加过别人丧礼时不要搬家,否则会把“阴气”带到新居中。确定好日子后,再通知亲朋好友,邀请他们过来帮忙,过来一起热闹。

乔迁新居前,妻子娘家要“添灯”,就是送红灯笼悬挂在大厅,闽南话念即为“添丁”,寓意添丁进财,灯笼越多越好,母亲娘家,儿媳娘家如果比较注重礼节,也会过来添灯,灯下面要绑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均可。现在也有少数人改用精美的吊灯。

通常主人的舅舅要送一副贺联,习称“母舅联”。“母舅联”一般长五六尺,宽一尺,连同果品等四式贺礼送去,挂于厅堂正中,直到陈旧破损才取下。过去贺喜的 “母舅联”大都是用红布替代联纸,再贴上剪好的金色字。现在,“母舅联”大多用两个镜框镶挂,用白泡沫板刻字,立体感和装饰性俱强。也有一类是纯为玻璃工艺联,显得高档且有艺术欣赏价值。

亲友送礼,一般以烛炮为主,也有送衣服布匹、大镜、时钟、家具、电器等,有的直接送红包。各媳妇娘家要送菜刀、火夹等各种家庭用具来祝贺。入厝前要先

搬入一窝鸡母鸡仔,各房夫妇俱全者添置摇篮椅轿,以预兆人丁兴旺。各项物品可在入厝前先行搬入,重要、贵重的家俱最好在入厝当天再搬入。所有的生活用品,包括牙刷毛巾筷子碗,能用新的尽量用新的。每样家具都要贴上红纸,以求吉祥如意。在客厅内人们常会摆放发财树、万年青,用红纸贴在盆上。树叶上还要挂几个红包,红包里面放不放钱都可以。

乔迁时,新居张灯结彩、贴乔迁内容红对联。为了增加气氛,也有亲友会在报纸上、当地电视台登广告、点歌,庆祝某某某乔迁之喜。最常见的是租拱门气球,拱门和气球上面都会有恭贺乔迁之类的祝福语,还有赠送人的姓名或单位,这也反映了户主的社会关系和社会地位。拱门和气球一般都会放三天以上,比较富裕地方,甚至在通往新居的路口就开始放一排排的拱门,甚为壮观。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谢土对联)

“入厝”仪式:如今,为了精简仪式,常把拜门神、拜地基主、拜土地公、谢土和敬天公(拜玉皇大帝)一并举行,直接在大厅口摆了天公坛、设天公神位,挂天公灯,备办三牲果合馔盘敬奉天公,设三牲筵碗敬土地公。

事先把所有东西准备好,良辰一到(一般都是在晚上12点),把房子里所有的灯都关闭。全家在房子外面依长幼排成一队,不会走路的孩子由大人抱着,队伍由一家最长辈的人带领(或请母舅参加),因为闽南俗语有言:“请母舅,甲会富”。 但人数忌四、六、九(可以亲戚亲人凑数)。主人要带着家中的金银财宝(现在通常放在公文包里面),手捧斗灯(米斗装谷子,内竖一镜一剪,上点香烛,象征出丁)排在前面;母舅挑鼎(圆铁锅)、柴、米和自旧灶引火点燃的木炭及灶君香火,家庭主妇将金银首饰戴在身上,挑着桶箍(细篾条)等,要有一人带着火炉,象征兴旺发财。其余家人口袋里装着钱,都不得空手,各拿菜刀、拨火叉、锅铲、扫帚畚斗等用具随后,象征将财气带进新宅。队伍排好后,全家人高声大呼“进啰 ”,一边喊一

边走进房子里,声音不能中断,要直到所有人都进去才停止。然后再开灯。

开灯后,人们会口念:“双脚踏入来,富贵带进来。”房主就会把火炉摆在厅中央,炉中通红的火焰象征家庭兴旺。这时要高声诵吉祥语,如“入新厝,家大富”,众人随声应和。主妇拿起新买的扫帚,把房间轻扫一遍,象征财宝扫进屋,晦气扫出屋;燃放鞭炮,表示驱邪纳福喜庆。然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硬币或铜钱撒向地下,口念:“满地黄金,财源广进,钱财丰盈。

然后,将“七宝”摆放在客厅茶几上,表示在敬告屋内鬼神,有人要搬进房子,请尽快离开。所谓七宝就是柴、米、油、盐、酱、醋、茶,七宝材料缺一不可,每样只要准备一小包,并在七宝上各贴一张十元大小的红纸,红纸上可写不同的吉祥话,如:招财进宝、吉祥如意……接下来再将水、米、红包、碗筷、扫帚畚斗、炉灶六样物品搬到厨房。这六样物品是有要求的。水要用水桶装三分满,米要用米桶装八分满,红包放在米桶上面。 碗筷六副或十二副,上面绑上红纸。 畚斗和扫帚一对,上面绑上红布。 炉灶则是为了祈求家庭兴旺。六样物品搬完后,人们通常就开始进行拜天公。拜完天公,困倦的人可以先去睡觉。剩下的活动可以留等天亮再进行。

民间认为安床才算搬家,因此其他家具或早或晚搬入皆可,入厝这天务必安床。安床要择吉时,如未择吉时,就先放在地上,等选好时辰再移动床位。床不要正对厕所,床后不可靠窗,安床之后就不要随便移动。 安床时,将事先用盐水洗过并擦干的十枚硬币握在手中,双手合十,口中念著“床母请保佑我”, 再将手摊开,将十枚平均分配在左右手上,即一边五枚,口中念著”十全十美“并将硬币撒到床下。 “入厝”后:“入厝”后就要开始“围炉”。入厝后宜开炉火,煮汤圆、桂圆糯米粥或甜茶讨吉利。请亲朋好友到家中聚聚,人多热闹可为新家增添几许人气,必备要件是

要准备好一个小火炉,摆在桌子底下,有发财的吉祥意味。小火炉形状需类似聚宝盆,不用太大,在一般的五金行都可购得,摆在餐桌底下正中央,并在炉上摆一块木炭,若能燃烧最好,如果不能燃烧也无所谓,只要在炉上摆木炭就行了。

当天中午或晚上(有的在第四天),房主一家设席宴请酬酢,谓之“贺房”,宴席上杯盘汤匙酒杯碰击愈响愈大声越好。大户人家也演戏酬神,亲友来此祝贺,主人引亲友参观新居各种设施,然后观看戏曲演出,当晚设宴招待亲友,宾主尽欢。正所谓一敬神二敬人,人神同乐,其乐融融。

篇三:法术讲义提纲

法术讲义提纲

1基础理论

第一, 法术的施法遵循的法则

1、 阴阳五行法则

2、 佛教因果法则

3、 成功心理法则

4、 民俗心理法则

5、 道教气功法则

第二, 学习法术的心理修养

1, 对法术的看法是学习的目的

2, 施法时的心态应是唯物论

3, 法术神秘的策划

2法术的方法类别

1、 命理八字化解法

2、 风水阴阳化解法

3、 佛教因果化解法

4、 心理暗示化解法

5、 气功修养化解法

6、 江湖伪术化解法

3学习法术步骤和道理

第一必须弄清什么事情,产生的原因

第二策划用什么法术

第三做法的步骤

感悟法术

人是万物之灵,在人身上有许多神奇的东西,瞬间可以发生奇迹,古代有许多呼风唤雨,神奇的事情,这就是法术。

法术,其实并不虚幻而且非常实在,它就是用改变和置一些有内在能量的东西而化解灾难,无论你懂不懂都可以产生作用,改变是一定的。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而智慧有灵的民族。从有文字记载,有了法术、巫术的纯在,从理性来讲,人类是受环境影响的,它受星光灿烂的宇宙,和山水相生的地理所影响。而法术人为的置符,置咒,置物。置心态同样可以达到法术的效果。

学习法术要有正常的心态,就是把法术当作工具,真正起作用的是人,这个观点要牢牢记住才能在法术上有建树。

法术要有一定的道理,阴阳五行,八卦原理,风水常识都是道理。学习法术要做到提前策划的细致。而且神秘是根本,有正确的法术的世界观,法术是易界和巫界最高的东西。

心态修养是要求,不神,不秘、无所谓,只有用法术施行,就是要求与目的。这是一定要把事情说的严重可怕,这才是法术的要求。 语言是法术开始的先择,一个优秀的法师,应该是术语鬼怪传说民俗,一切可怕的东西都要讲出来。只有这样,法术才能再施行的顺利和完美。最后,只要做的就一定能成功。

法术一

一,破土

用品:五谷一碗,五色纸各五张,酒,香

做法:

1,选黄道吉日(三合日,不冲日,不是太岁日)

2,选吉时(与宅主人,太岁不冲得时辰)

3,在黄纸上朱砂书:姜太公在此,或土地圣位。

4, 将五色纸折三角形,朝太岁位方五株香,跪拜9次。

5, 香过半,把酒在宅中心画圈,把五谷洒在宅上,用铁器破土一下 6, 太岁方不得动土。

二,谢土

用品:献食十五个,方肉一刀,鸡一只,鱼一条,酒一瓶,酒杯五格,香,五色纸 做法:

1, 清宅:用酒打角,把宅门开开,用酒在门口横封一道,闭门 2, 设祈堂,方向朝太岁方,放设贡品。

3, 祈拜,五株香,拜九下,(男主人)

4, 完毕后,将酒画五个圈

三,迁宅

1, 择日,选黄道日,与宅主大相不冲,民间六腊月不搬家的习俗。 2, 有敬的神佛先入,灶具先入,然后米面油入,随后什么都能进了。 3, 对联:有展宏图,和平安的意思,横练建议用,继往开来,之意。 4, 放炮在搬完东西后

5, 娘家送油一瓶,吃包子为迁宅第一餐。

6, 灶君献祈香三株,女主人敬三天,

7, 主房长辈住一天,换上主人给长辈烧水洗足,以示孝道。

四,娶媳

1, 择日,黄道吉日,不冲主相

2, 包饺子,用全人,现在是父母双在,儿女双全为全人。

3, 床四角放枣和花生,子绵旺。

4, 迎亲走后,用酒把新房清一下,避妊娠不许入内。

5, 新人男回来踩四角,安排人拿一餐具。

五,嫁女

1, 婚前一天,祈祀灶君,拜太岁。

2, 礼单成双成对用品

3, 用全人包饺子,吃年令相当的数目

4, 回娘家,带单数礼品

六,生子

1, 新婚后,一个月,或白天。女儿回娘家住几天。

2, 怀孕后,也在娘家住几天。

3, 给小孩准备的衣物要注意,用浅蓝和浅绿的最好

4, 生子在灶君烧香祈福。

5, 过满月,百日都要给娘家带礼品。

6, 三日内起名。

七,过满十二岁(圆满)

1, 娘家拿献品13个,献在家神或灶君。

2, 必须拿献品一个弄破。(人生必须不完美,阴阳原理,物极必反) 3, 这一天,改小名,叫官名。

八,催文昌星

1, 文房四宝,文昌塔,放在日元生的食神方向。

2, 顽皮小孩,用格的被子,学习认真的小孩用一色的。

3, 选择学校,一般选北方的学校

九,夫妻不和的化解方法

1, 八字不合,用调和的动物置在宅中,例如,马鼠相冲,用兔或虎。 2, 夫妻有病灾,在灶君祈祀九株香十八天。

3, 双方家人不和,用碗放在面在卧室。

4, 用男女毛发接到一起。

篇四:山西民俗建筑

一、山西的主要民居形式

(一)窑 洞

窑洞是古代穴居遗风的演变。窑洞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在晋西北与晋北地区,包括离石吕梁、晋中地区都比较普遍。一种是在黄土高原的土落千丈岸边挖进去的窑洞。这种窑洞在山区比较多。挖进去的窑洞一般是一明两暗,又可分为几种:有的是挖进去后只在墙壁上抹灰就住的;有的是在挖进去的窑洞内砌上一层砖,然后再抹灰;还有是把窑洞的前脸用砖砌过,里面保持原来土窑洞的。再一种是在平地上盖的窑洞房,用砖石砌成。这种窑洞在山区、平川都有,又可以分为几种:一是全砖碹成的窑洞;二是全部用石头碹成的窑洞;三是全部用土坯碹成的窑洞;第四便是砖石混合,或砖坯混合碹成的窑洞。这些窑洞,里面大都要盘炕,上木框架门窗,白麻纸上贴上鲜红的窗花,门口爬一两串南瓜葫芦,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农家风情。

打窑洞最隆重的一道程序是合龙口,也是最后一道程序,就是在窑顶中间留下一个缺口,把事先准备好的一块合龙石往里面一放,整座新窑就算砌好了。以前讲迷信,怕有“邪气”冲犯新居,要用小动物的心脏(有鸡、兔子等)放入合龙口事先凿就的小洞内,祭祀神明,以驱邪辟崇,保佑平安。

合龙口也等于庆祝新窑落成。要在合龙石旁悬挂有关信物,比如一个装有五谷(小麦、谷子、高粱、玉米、黍子)的红布袋,及五色布条、五色彩线,意在祈求福星高照、家庭和睦、六畜兴旺、五谷丰登、衣食丰足。合龙口,一般选在正午十二点,时刻一到,专门安排好的老石匠和窑洞主人登上窑顶,庄重地把预先备好的合龙石嵌进龙口,挂上筷子等物,放鞭炮,鼓乐吹打,人们叫着“合龙了”,主人家把米斗里的粮馍、硬币、针包、糖块,五谷杂粮撒向人群,让人们争着去拾,称之为“撒粮馍”。新窑门上,一般要贴对联,比如:“合龙大吉”、“四季平安”等等。

(二)平 房

平房呈后高前低形状,老百姓称之为“一出水”。前面采用木柱式,满面开窗,采光较好。泥皮土房建筑结构简单、省钱,屋顶用碱地淤土和麦秸和泥而抹成。淤土抹房逢雨不漏,并可利用泥的下渗特点将干裂的缝子自然淤合。隔二、三年再抹一次。加沤制的石灰抹过的房子更加结实。秋季五谷登场,房顶便成为晒粮场。

(三)瓦 房

上宇下栋式的两出水瓦房,以人字梁起架,前面多以砖砌柱,留窗格门洞,多为硬山式结构,一溜顺水压板瓦。也有的地方为防止雨水冲刷,采用悬山式结构。屋脊为干扣一层砖再交错扣瓦的皮条脊形式。比较讲究一点的瓦房为双出水悬山式桶板瓦屋顶、排椽插飞、五脊六兽,全木结构门窗,造型华美、采光好。屋内间架深广,多用隔断,分出卧、客、厨间。山西尤以代县、繁峙民宅最为讲究。忻州等地的民房特色是高脊一出水瓦房,坡度较大,造型独特。

(四)楼 房

在晋南、晋东南农村特别是长治一带,一般住房都采用二层楼的方式,多为双出水硬山式。即便经济上并不宽裕,甚至说是很穷,也要修建二层楼的住宅,这是这一带的民俗特点之一。楼上一般只作贮藏物品、粮食之用,较低矮,也不专设上下楼梯,只有移动式木梯供上下。每到秋后,沿二楼屋檐下挂满了金黄的玉米。一些有钱人家的二楼多能住人,前有出厦立柱、楼梯、拦板,门面油漆彩绘俱全。这种二层楼的民居建筑有的是砖结构的,也有的是砖、坯结构的,还有的是砖木结构的,最差的也是土坯加砖和木结构的。 一般采用一明两暗或一明四暗的格局。

这种建筑充分利用了空间,为农村节约了可耕地;把粮食等物品储存放置在二层楼上,避免了地面的潮湿、腐烂,这也是一种科学的仓储管理办法。

(五)石板房

晋东南一带山区农村利用片石材料,在屋顶成鱼鳞状铺设片石代为瓦顶。虽简陋,却朴实耐用。

(六)庵 棚

庵棚是民间常见的临时性住宅。到夏天瓜田菜地边,便立起了三角形的、拱形的窝棚。或用黄泥封顶,或以秫秸避雨遮阳,有的就在树上架一个简陋的草窝,颇有先古巢居遗风。用作瓜农看瓜,牧羊人照羊等。

二、建房程序

(一)择地、择日

建房择地、择日过去十分讲究,大多在春季大地解冻后、雨水尚少、农事不忙时动工。还要请风水先生按四时八运生辰八字,来判定方位、地点和修筑日期。例如,如果风水先生测定动土方向正是太岁所在方位,便要风水先生算一个太岁出游日来“偷修”,或等来年再建;假如按命相算只能盖南房,就不要盖正房,否则容易招灾惹祸等,讲究很多。

(二)破土

动工之日要面向测定的神祇方向摆香炉供品,在院里挂起一块红布燃黄表叩头,举行仪式,告知神灵,俗称“破土”。在定襄一带,传说土条蛇就是土神,在破土之日看见土神,如有蛮横之人斩打土条蛇,来日不是伤筋断骨,便要五官伤残。

打地基俗称“打夯”,“打硪”。在挖开的壕沟里一层层垫上石灰土,一层层夯实。农村的打硪是一项沉重而壮美的劳动。十来个青壮男子赤胸露背,在悠扬激越的喊硪号子声中齐心用力、稳扎稳打,观看的人很多,目的是欣赏喊硪的领唱人的才华。一天之中,唱硪的人见人唱人,见事唱事,编的词通俗生动,惹人喜爱,使打夯的人激情高昂,步调一致,干劲十足。

(四)上梁

木构平房是在墙基打起就要起架上梁的,俗称为“立架”。人们多在打基之前就请来木工整饰木材,开铆开槔,按房间布局尺寸做准备。主柱支架固立好后大多要举行上梁仪式。仪式在中午举行,届时请人在中梁画八卦、系红布、捆匝红筷、酒盅等,贴吉祥对联如“竖柱喜逢黄道日、上梁正遇紫微星”,迎门的墙上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木工大师傅小心地放稳大梁后,便烧纸焚香放炮庆贺。亲戚邻居们还要蒸了白面花馍、带烧酒、黄表来扶梁庆贺。中午主家设酒席招待匠人、亲族和扶梁者。

(五)起墙

砌墙俗称为“起墙”,是一项技术性比较强的活,砖需经清水浸透,然后用白灰或沙灰浆粘合。起墙有包芯墙、砖面墙、全砖墙等几种类型。如垒土坯墙,也要在石基上先砌三至十一层砖后才垒土坯,为的是保护土坯,叫“过河砖”,土坯只用黄泥粘合。很多地方的院墙,采用土打墙办法。打好基础,夹好木板,装实湿黄土,用木杵、木夯打实,然后把夹板往上提一层,接着打。土打墙简便快捷、结实,是黄土高原特有的土建形式。

(六)钉椽

有的地方叫“铺椽”、“贯椽”。过去用铁匠打制的四棱长钉。椽分前批椽和后批椽。前批椽选粗细匀称质量坚韧的钉子。椽摆好位置,木匠先用引钉打钻出钉孔,再钉入铁钉子。椽的前面横钉一根叫“淋沿”的木条,用以固定和保护椽头。

(七)盖顶

上好椽、铺上栈帘,再用和上麦秸的稀泥抹顶,有的地方叫“按栈”。这是盖房中最紧张的一项工程。小伙子们光脚下泥盘,边刨边踩,光着脊梁,用长柄泥叉或泥耙往房顶上搭泥,房顶上小工们奔走如飞地运泥,大师傅左右开弓挥舞抹刀抹泥。不管是几间房,都要一气干完才吃饭。中午主人家要用干粮犒饷大家。第二天一早半干时上房踩实。干透后,是平房的再加泥抹灰,是瓦房的加引泥压瓦统脊,这房子的主体工程便算完成了。

(八)装修

房屋装修是泥工、水工还有画工和纸匠的任务。

泥工先抹泥,把墙抹平,再抹灰,压光,称做“亮家”。然后垒锅、盘炕、铺地、砌锅台、垒窗台、垒烟囱,这些都是细心工程,泥工技术差点,比如行烟不畅,烧火不旺,日后主人还要找来重修。

木工装修门窗也特别讲究。窗棂子有各种好看的图案造型,甚至还要雕花。上门上框讲究严丝合缝。晋东南一带,上门窗用特制的尺子,按二十八星宿位置来确定其长度和方位。土木工程一完,纸匠便修天花板,又称打顶蓬,又叫做“打仰尘”。多以木条或高粱秆、麻秆、葵花杆做架子,麻纸裱糊,粉刷一新。

在室内装饰上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忻州地区和晋东南地区面的炕围画,有的地方叫画“腰墙子”,“炕围子”。炕围画是沿火炕周围墙上的一种装饰且实用的艺术形式。高约二至三尺,由各种图案花边、画心、灶头画几部分组成。画工们大都有花边样本,根据主人的要求来定。一般画花边是小徒弟的事,师傅画画心、灶头。花边极为丰富,主要采用叠色、退色、斩色手法加各种图案造型。画心由白粉调胶打底,画戏剧人物、历史典故以及山水花鸟。通常每幅炕围有六到八个画心,分长方形、圆形、菱形、六边形等。底色以绿色居多,也有红色的。画完用胶矾水封色后,用大漆或清漆油两遍。

建房在农村是一件大事,都采取家人、朋友、乡邻义务帮工的办法,由主人管饭菜,这是一种良好的互帮互助的社会道德风尚。主要出力的木匠、泥瓦匠师傅,逢年过节主人还要以礼相待,以示谢忱。

房屋建好后,新麦上场,很多地方要磨一斗麦子、蒸大贡、炸油花、烧香烬纸、贴黄联,诚谢神灵,保护新宅平安落成,安请土神回新宅居住,俗称“谢土”。

九)入住

乔迁进入新房时,要贴对联。如果是春天迁入新居,贴对联时常写“燕贺新禧”、“莺歌阳春”;“莺迁乔木”,“燕舞春风”;“福莅及第”、“春满花堂”等。如果是夏天迁入新居,常写的对联有:“夏屋新迁莺出谷”、“花堂彩焕凤栖屋”。如果是秋日迁入新居,常用的对联是;““雁鸣秋色”、“凤栖高屋”、“门含紫气”、“室染秋香”等。如果是冬日迁入新居,常用的对联是“白雪凝瑞”、“朱轩纳祥”;“岁寒三友添新色”、“春风满堂聚德光”等。要放炮,在每一处房子里手执鞭炮,边走边放,直到院门口。还要请贺喜的人来吃饭。

三、居室陈设

山西北方农村大多以土炕为卧榻,且多为过火炕。土炕与锅台连为一体,由青砖筑起高约二尺的炕墙,炕洞垫起黄土,再用土坯或砖撑起,上面盖泥制炕板。有的地方用石片炕板。烧饭同时便热了炕。晋东南长治一带的土炕多筑引墙,不通火。炕中留一石榴形成桃形小洞,叫炕缝。家家必留,否则妇女不生孩子,这是生殖崇拜的遗留形式。一般民间铺苇编席子。稍好一点的铺大褥子炕垫或毛毡之类。

被褥,俗称“铺盖”。是主要卧具用品。被子多以粗布,印花布面,自染兰布,白布作里,絮棉花缝好,用线引实。褥子小于被子。有的妇女用各色碎布头拼接成有规则的花褥面十分好看,褥里又多用自纺粗布做里子。枕头有方形的用于靠坐,长枕用于睡觉,用黑布、兰布做皮、两头多绣以图案。小孩用的则绣以各种动物造型如蛤蟆、老虎、狮子、鱼等,十分有趣。装芯多用荞麦皮,秕谷等。婴儿的枕头多装绿豆或小米,一为下火,二为枕头型。多数人家白天被褥叠垛在炕角旯旮,上面遮一单子,富裕人家有炕柜。晋东南一带过去炕前装有排栅,晚上拉开,可以防止衣被掉下。

(二)照 明

煤油灯、麻油灯、豆油灯是旧时通常的照明工具。

煤油灯有陶制的、木制的、铁制的、高约尺余,分底盘、灯瓶、灯杆、俗称“灯树子”。豆油、麻油灯多以灯盏盛油点棉花捻,亮度较差。有贫穷者在墙上挂一砂箅,将麻杆陆续插入箅孔里点燃,忽明忽暗,微若香头,用以照明。也有的用草棍串蓖麻仁燃点的。点蜡烛过去属富贵人家。现在山村窝铺,家家都有电灯。行旅多有纸灯笼,玻璃风灯等。

(三)取 暖

冬天取暖有铸铁火炉、铁皮火炉、泥火炉、地老虎炉子等几种,也有用木炭火盆,铜手炉的。以煤和煤糕、焦炭等做燃料。

过去在晋北农村到了冬天寒冷时,在凳子上或炕上放一个肚小嘴大、两个耳朵三条腿的“红泥小火炉”,夹一膛焦炭来暖家做饭。

地老虎也称“过炕炉子”,用砖垒在炕沿下,热气暖炕,冬天冻脚时往炕上一坐,脚伸在炉火上,立时便暖,并可炒菜做饭。晋西北一带的地老虎炉体通在地下,炉灰通屋外的地沟,暖和干净。如果炉子不过炕,冬天便在后炕的火口中烧些柴来暖炕。长治一带有用锡制汤壶灌开水暖被窝的习俗。

(四)卫生器具

旧时没有搪瓷脸盆,洗脸多用铁盆、瓦盆、砂盆、铜盆,擦脸用粗布或毛巾,去污用土碱。到了冬季多以猪胰子加碱捣烂制成小圆饼,甚至用麻雀粪洗手去污,据说能防止风裂。冬天嚼枣泥涂于手背、脸上,然后在火上烤干防冻。女人们洗头用皂角水。

扫炕用糜穰缚制短把笤帚,扫地用高梁头、苇穗等缚制的长把笤帚,扫院子用竹管草扎的木把扫帚和扫帚苗长成的扁扫帚。

鸡毛掸子是室内清扫浮尘的最好工具,平时挂墙上,是一件土色土香的别致的壁挂艺术品。打扫身上的尘土还有用马尾和布条制作的“尘打子”。

夏日里为防苍蝇乱飞乱落,用麦秸草编织成十分好看的绳篮,吊挂在房上,是一件极好看的装饰品。夜里点燃用艾蒿编成的火绳,以便驱除蚊虫,防止叮咬。

(五)家具什物

山西人的家具比较简单,不求华丽,讲求实用结实。一般人家都有一紫红色的榆木大平柜,俗称“躺柜”。正中安一个黄灿灿的铜制暗锁,用精致的铜片遮盖着锁孔。这既是重要的一份祖产,又是姑娘们出嫁时的最高陪嫁。平时一柜多用,可以以柜代桌,以柜代几,以柜代案,摆放装饰物件,敬神上供。晋南有拱盖式板箱多为陪嫁物。大立柜、方桌、小炕桌、小炕柜存衣放被,陈放日常用具。

坐具种类繁多。普通人家有方机、三腿圆机、长板凳、小凳子、单背靠椅,还有花布彩绣布垫,妇女们精心编织的草墩、蒲团,都很柔软,成为坐街、看戏的随带物。

四、院落

(一)院落结构。院落一般有四合院、三合院。山区院落多依山而筑,没有定格。

四合院,在山西很普遍,尤其是在晋中地区、太原附近的城乡中。一般四合院的走向是坐北向南,出入一个院门。院中的主房是正房,即北房。东西两侧为东西厢房,一般都比较对称,建筑格式也大体相同或相似。南面建有南房,与北房相对应。在南北、东西房形成的角落中还有耳房。这种耳房一般是库房,也有的做厨房。一般西南角修厕所,东南角大都是院子的大门。也有大门是开在南向中央的。

影壁,也称照壁,壁身都为正方形,四周用砖雕装饰,中间的方块为书法或者绘画。照壁分为基座和壁身两个部分,除去给庭院增加气氛,祈祷吉祥之外,照壁也起到一种使外界难以窥视院内活动的隔离作用,谓之防“三煞”。影壁迎门而建,有的是单独建筑,有的是镶在厢房山墙上。照壁是受信仰禁忌心理支配的产物。照壁正面中心多设有天地爷神龛,俗称“天地圪窟”。

院内有用石板、砖、鹅卵石铺地的,不尽相同。有的是院内地面全部铺设,也有把主要通道铺设,无论是怎样铺,院内总要留出几块地方种树,栽花,作为庭院的点缀。

如今农村的四合院演变为扩大正房的房间数,因为正房——北房采光好,因而在盖房时尽可能地充分利用北边的空间、地面,以北房为主的正房前面形成一个方或长方形院落。

四合院是典型的汉族民居建筑。四合院的第一个特点是院落四面均有墙壁,墙壁没有窗子,仅有大门与外面相通,一家的活动,都在院墙之内,与外面不相沟通,所以它是是封闭观念的符号;第二个特点是房屋布局与家庭成员的住房安排有严格的规定。房屋建筑一般是正房高于侧房,住房安排一般是家长住正房,即住堂屋的右侧,兄弟子侄住侧房或耳房。家长支配全家的地位,在住房位置上有充分的体现,所以是家长制的符号;第三个特点是专门设有堂屋,犹如中国古代的明堂,堂屋中设有“天地君亲师”的神位,人生所有重要的礼仪和家族重大集会都在堂屋举行,所以是中国人伦理的符号;第四个特点是四方房屋之下皆有檐下回廊,与天井成为家庭成员交融感情的场所。所以是融汇亲缘感情,增强内聚倾向的符号。四合院比较充分地体现了中国的传统观念。

地窨院。“入村不见村,平地起炊烟,忽闻鸡犬声。”在山西南部地处中条山南面的平陆、芮城两县,地形复杂,沟壑纵横,到处是这种地窨院。与平陆自然环境相似的地区,如晋南的闻喜、万荣、临汾等地,以及河南、陕西、甘肃等省,也都有地窨院。显示了黄土高原居住民俗传承的鲜明特色。

农家的地窨院一般长宽三、四十米,深约十多米,其建造方法是,先选择一块平坦的地方,从上而下挖一个天井似的深坑,形成露天场院,然后在坑壁上掏成正窑和左右侧窑,为一明两暗式结构,再在院角开挖一条长长的上下斜向的门洞,院门就在门洞的最上端。一般向阳的正面窑洞住人,两侧窑洞则堆放杂物或饲养牲畜。地窨院里一般掘有深窖,用石灰泥抹壁,用来积蓄雨水,沉淀后可供人畜饮用。为了排水,在院的一角挖个大土坑,俗称“旱井”或“干井”,使院中雨水流入井中,再慢慢渗入地下。多数农家则在门洞下设有排水道,以免速降暴雨时雨水灌入窑洞。供人居住的窑洞上面多为打谷场,窑洞凿洞直通上面作为烟囱。不少人家院内作粮仓的窑洞,也凿洞直通地面的打谷场,碾打晒干的粮食,可从打谷场通过小洞直接灌入窑内仓中,既节省力气又节省时间,平时则在洞口加盖石块封住。

地窨院是一种十分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居住形式,成为山西村落景观中别具风情的一种类型,因而倍受国内外民俗学、人类学专家的重视。地窨院应该是我国最早的居住方式——穴居式的居住民俗传承。《礼记·礼运》载:“昔者先王未有宫室,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桧巢。”“营窟”就是一种地穴式房屋。《墨子·辞过》也说:“古之民未知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后来发展为横穴居室,即窑洞。接着又有竖穴居室,即地窨院,以及半地穴居室。最后才创造了地面建筑。 穿心院。在山西省大同市的南街,至今还保留着一种古老的民居形式,当地人习惯地称之为“穿心院”,院门大都设在大同南街临街处,从大门进去后多座院落互相串通,有一处别门、旁门可通向另外的一条街道。在太谷县城的西街、南街也有多处这样的院落。

(二)街 门

街门是家庭的门面,一般比较讲究。简单的街门有用篱笆编织柴草绑架的,也有的在墙上挖一门洞或是豁口,拦挂些木条木棍。

普通的街门大部分是建在墙面上的独立门体。由门扇、门框、门垛、门楣等主体组成,又有门墩石、门过木、坐街石等附件。门楼造型各异,但以压瓦脊顶式最为普遍。通常在门楣上方留下匾空,砖空“耕读传家”,“竹雨松风”等字样。退缝式大门,其结构采用与房屋一体的穿堂门。门檐与屋檐相齐,门框装在门道中间,上面有挂匾门额。平式容堂大门,则前面不留门道,也不装门框,门扇直接安在墙壁后面,顶建门楼,门下设活动闸板。这类门一般较宽大,养马牛的人家多用此门。很多门洞采用砖碹起的半圆形结构,显得秀美大方。

门扇用比较结实的厚木板制作成,用铁皮包角、蘑菇门针,兽头门环、铁环门搭。多漆成黑色或紫红色。

(三)附属设施

农家院落不同于书院花园。农具柴草、鸡狗猪羊、车马套具,吃喝拉撒都要安排。茅房有的地方建在街上,称为“街茅子”。大年时还要祭供厕神紫姑。有的在自己院中不显眼处。柴房、碳房、鸡窝、猪圈、牛棚、马厩、羊栏在一般农家都用极简陋的方法搭建。山区人则多在土崖上掏窑洞来利用。好多人家到了盛夏炎热之季,在屋檐下、南墙底搭个简单的凉棚,盘个锅灶做饭,称为“野锅子”。

(四)防护设施

烟囱是民居的排烟设备,有明暗之分。晋北平房多采取留在墙中的暗烟筒,屋顶上垒起一米多高的烟囱。定襄一带一到

冬天,就在烟囱上安一个木制盖板,拉一条绳子,从前房檐垂下,点火前拉开,烧完火一拂绳子盖上,使炕洞里的热气跑不掉,成为一大地方特色,人称“定襄一大怪,烟囱拿上绳绳拽”。

门窗是防风、防沙、御寒御热、采光通风的综合设施。房门俗称为家门,用厚木板做成,多为两扇,内安门闩和门关,是室内防盗安全措施之一。冬春季外面另装一门,俗称风门。窗户既为抵御风沙又是居室门面,窗格造型极为讲究,有万字格、丁字格、古钱格,冰纹格、梅花格、棱形格等,贴上雪白的麻纸,透亮好看。偏关一带过年时,依窗格贴各色彩纸、窗花组合成色块图案,颇具北方艺术风采。到了夏季,去风门挂竹帘、安纱窗,既通风又防蚊虫入屋。冬季天气温低,大锅做饭蒸汽满家。窗户上部开活动式气窗,并在户外安一纸制气斗子,是排汽防潮的有效设备。冬天便在门窗上挂棉门帘,抵挡寒风侵袭。

房檐上的滴水瓦、院墙下的水道,为房院排水所需。一些陈年老墙外垒起钭撑式墙垛使之加固,延长寿命。街门除了门闩外,还有顶门杠,有的门闩带自动锁片,可以防止贼盗拨开。低矮的土墙上,常常插上枣树圪针,防止人攀爬。山区畜圈墙外用白灰画上圆圈可以吓住野兽不敢进村。

五、建筑材料的种类和来源

(一)木材

木材是住宅建设中的主要材料。过去,近林者就地砍伐,无林者辗转外地购买。红松、榆木、落叶松做梁、檩、椽,白松、桦木、柳木、杨木等多用来装修门窗。传说椿木为树中之王,有的地方建房中总要用一点椿木,但忌做立柱。

(二)石料

山区人建房就地采集石头加工成不同用途的石料,用来做墙基、砌沿台、立柱础、垒石墙、砌窑洞、砌台阶、铺石路。有钱人家请石匠在石上雕花刻画,在门口立石狮、石鼓,以示荣耀。

(三)砖瓦

砖有小砖、城砖、方砖、巴砖、造型砖几种。瓦分桶瓦、板瓦、滴水瓦、当瓦等,一般在房顶上铺一层板瓦,在屋脊处铺的是桶瓦。屋脊上还装特制的兽头、花砖。

砖是土木建筑的主要材料。墙壁、锅台、铺地、砌门楼、垒炕沿等,都离不了。砖瓦制作在过去是要历尽艰辛的。先用黄土泡起泥,第二天一早用铁棍把泥抽匀,倒翻一遍,软硬适中后,取早已泡湿的模具称为坯模子,多为一模三坯。用细沙滚过称为“糙模子”,使泥与模不粘连。年青力壮的小伙子,脱得只剩一条大裤衩,唾手往泥堆前一蹲,抓一把早备好的绵细干土往地上一撒,双手用力插入泥堆中就势一刨一滚一举,照准模子一摔,只见四角丰满,中心平整,不多不少正好一模。连摔三眼,端起模子急步走向修整光洁干整的坯场头摆平,迅速一扣,轻轻一提,整齐的泥坯便摆在地上。这样依次一模接一模、模模相等,横平竖直非常壮观。一个体力好的小伙子端着近三十斤重的模子,一天下蹲起立急走近千次的重复,把二、三万斤黄泥变成二千多个土坯。到傍晚半干时,再一个个扶立起来。第二天天不亮就要上垛码起,一为快干,二为腾出场子再扣新坯。

到装窑时,把码垛起的二十多个干坯用绳套一兜背起来。烧好出窑再从热烘烘的窑里一步步背出来。扣坯烧窑是一项重体力的活。

(四)土坯

平川穷苦人家盖不起砖瓦房,多砌土墙成屋。所需土坯自己制。先把湿土装入模子,双手持一木杵砸实后扣出来,等风干后待用。还有直接找一片湿淤泥的草滩,用方锹直接裁出方块晾干,用来垒院墙。

(五)灰及其它

建房用灰有生石灰和熟石灰。生石灰淋少许水,粉成石灰粉,打基拌土用,加土和破灰泥泥缝、抹墙、压瓦当引泥。熟石灰是用水化成灰浆滤去石渣,淋入挖好的灰池里,待水凝固后垒砖时砸匀用,或加沙子成沙灰用。还有的在白灰中加入麻刀、草纸,抹灰墙,经抹平、压光后洁白铮亮。如土平房要抹墙抹灰顶,要在头一年将石灰与糠一起埋入地卜,第二年挖出来加沙子石子等和匀才用,百年不坏。

建筑材料还有椽上封泥的苇栈、木栈、竹栈,以及麦秸、稻草、砂土等。

六、村落

(一)村落形成

乡村是承担并继承着民俗的摇篮。山西是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大量的考古证据说明,山西村落的历史可追溯到史前时代,周代山西乡村组织已具规模。两汉时,乡村中设立乡吏,如啬夫负责乡村的讼事和收税,游缴掌治安等,还在乡村中选出年高德劭、经验丰富的三老来掌管地方教化。隋朝,乡村中以五邻为保,五保为闾,四闾为族,建立了严密的乡村组织。唐代又重新组织乡村,以百户为里,五里为乡,从此里制成为乡村组织的主要形态。北宋时,设立了保甲制,并推行乡约法,以提倡伦理道德、推广地方教育、促进社会交流及民间的经济合作。以后乡约组织成为中国乡村一大特

篇五:土地爷趣话

土地爷趣话朱泽孝 中华民族对土地的崇拜由来已久,旧时,乡村都建有土地庙、供奉土地神。北京建有 地坛,明清两朝皇帝每年夏至或国家大典都要在地坛祭祀地神,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 顺。 ”民间传说土地神是管理一版小地面的神,称为土地爷爷,土地公公,简称土地。 “文 化大革命”前,汉族聚居的乡村庄头随处都可见到用石板、木板和砖瓦砌成的小庙,讲究 一点的砌成小屋,那就是村庄的土地庙。庙里供奉香火的神像有石雕、砖雕、木刻和泥雕 男女并坐像。男的即为土地爷,那个女的就是土地爷的夫人,称土地婆或土地奶奶。 戏曲、小说中经常会出现土地爷的形象。如《西游记》第 5 回孙大圣看管蟠桃园,第 59 回过火焰山,第 95 回在天竺捉玉兔,被大圣念动真言从地下拘击滴溜溜乱转,冒出地 面的那个身披飘风氅,手持龙头拐的小老头,就是当坊的土地, 《天仙配》中为董永和七 仙女主婚的那一位便是付家湾的土地爷。 据《孝经纬》记载: “社者,土地之神。土地阔不可尽祭,故封土为社,以报功也。 ” 《通俗篇·神鬼》曰: “今凡社神,俱乎土地。 ”清人赵懿《名山县志》卷九· 《觉宣杂录》 云“土地爷祀之纸烛肴酒或雄鸡一。“俗言土地灵则虎狼不入境。 ” ”又言乡村之老而公直 者死为之。按土地不一,有花园之地,有青苗土地,有长生土地,家堂所祀又有栏凹土地, 庙神土地等,皆随地得名,近封地之名色,大略备于斯。土家族谚语云: “土地爷不开口, 毛狗(狐狸)不敢扒鸡” ,汉代王充《论衡·解除》云: “世间缮治宅舍,凿土掘地,功成 事毕,解谢土神,名日解土。 ”土地神虽有多种,但民间普通所祭祀的土地为“青苗土地” 。 《中华民族风俗词典》 记述: 土地神相当于人世间民国时地方上的保甲长之类的小官。 曾有一幅对联将二者联系到一起,以讽保、甲长云: “多少有点神气,大小是个官员, ”祭 土地神亦如人们对灶神之类祭祀之。各地祭土地神的时间风俗都不一样。有谚云: “土地 爷也该过个二月二。 ”记得,1950 年前后,笔者童年时在淮北农村过年,从除夕开始到正 月十五,每天黄昏时各家小男孩都要上土地庙送香,等香火点着冒着袅袅轻烟之时,跪下 给土地爷土地奶奶磕三个响头才能回家。上土地庙送香是乡村过年一项重要的习俗,有的 地方要送到二月初二。 土地神在民间信仰中有着深广的影响。苗族人旧时寨子里也有土地庙,每年二月初二 和八月初二,全寨人共同祭祀土地,以祈丰收、平安。景颇族祭祀土地每三年进行一次。 一种习俗是杀一头牛,将五脏

洗净,埋入村落头人居住的地方,作为献给地母的牺牲,另 一种风俗是杀一头猪埋入地下献给土地。泗洪县双沟镇早年有一座地母庵,双沟人常年祭 祀,香火不断。纳西族的一支摩梭人农历十一月三十日这一天,全村人以一家为主请“达 巴”念经,祀免农业灾害,其余各家都要烧大圹香火,以祭祀土地,仪式十分隆重。 《中华民族风俗词典》里还说:古代地神位望隆崇,非如后来小说戏曲中把土地神描 写的十分卑微。然《土地宝卷》 (明清无名氏作)所写大闹天宫之土地神则不同寻常。郑 振铎《中国俗文学史》云:把白发苍苍的土地公公作为一个与玉皇大帝斗法的英雄。 在我们淮北地区,乡村的土地庙都建在村庄的东南或西南。有道是: “土地老爷本姓 韩,不在东南在西南。 ”这里的土地爷不管定居在村庄的东南或者西南,而且有姓名。这 儿的土地爷姓韩,名叫韩文公。这在全国其他地方是闻所未闻的。记得儿时土地庙上有一 幅楹联: “公公十分公道,婆婆一片婆心。 ”泗县文人秦玉节先生撰一联,把土地爷和灶王 爷并列曰: “灶君携礼西天去,土地纳福小庙蹲。 ”说灶王爷从人间带上礼物去“上天言好 事, ”而土地爷虽然也受人间香火,而只能屈居乡村小庙,却登不了大雅之堂。看来,神 仙世界亦不很公平呢。 在淮北农村,活着的人对土地爷十分尊崇,人死了,安葬之前, (三日内下葬)家人 要“辞灵” ,送葬的人排成长长的队伍上土地庙转圈。第一圈为感谢土地神让死者生前有 土地来耕种,有衣食供养;第二圈感谢土地神赐予房宅,居有定所;第三圈感谢土地神为 子孙后代赐福,永远承受大地恩惠。 尽管人们崇拜土地爷,但中国地面大,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 。有的地方人对于 这位专管一小版地面的主儿不大买账,对他并不很恭敬,甚至戏称“土地佬儿”“土地老 , 倌” ,还有的拿土地爷开涮,说什么“土地爷不集财,吃了饭,屎又来”“土地爷担不了 , 大供养”“土地爷卖房子——神不住了”“土地爷放屁——神气十足”等等,不一而足, , , 表现出对这位位卑的小神灵很不当回事儿。 在我们苏北泗洪、盱眙一代民间,说土地庙为啥建在村庄的东南或西南?那是因为土 地老爷嘴馋,村上人家烧了好吃的,不管刮东南风还是西南风土地爷爷土地奶奶都能顺风 闻到从村子里飘出来的肉香味。更有甚者,有一则叫《双夫人土地庙》的民间故事,还抖 擞出土地爷的风流韵事:北京东岳庙不远处有一座孤零零的小庙,正面坐着三尊神像,白 胡子土地爷居中,其左为白发女神土地奶奶,其右边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