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荆江分洪区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7:16:00 作文素材
荆江分洪区作文素材

篇一:荆江分洪区

长江流域首个国家级可控分蓄洪工程

——荆江分洪区

第一节 概述

荆江分洪工程位于湖北省荆江河段右岸、虎渡河以东的公安县境内,总面积921.34平方公里,耕地3.6万公顷,有效蓄洪容积54亿立方米,区内居民50万人(1990年统计)。该工程是长江中游防洪工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减少荆江河段洪水灾害的重要防洪设施,是长江流域第一个由国家防汛抗旱指挥部直接调度的有闸控制运用的分蓄洪工程,对确保荆江大堤和武汉市的防洪安全,减轻洞庭湖地区的洪水灾害,有着重要作用。

1952年3月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成立了以李先念为首的荆江分洪委员会及其所属机构。

荆江分洪工程始建于1952年春末夏初之交。参加工程建设的30万军民,以75天的惊人速度建成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1952年秋至1953年4月完成长江右岸堤防、虎渡河东堤、西堤加高加固和安全区围堤修建等荆江分洪第二期工程。荆江河段的防洪能力由此得到显著提高,将荆江河段防洪能力由当年仅靠提防不足十年一遇的标准提高到约四十年一遇,缓解了荆江河道泄洪能力与上游巨大而频繁的洪水来量不相适应的矛盾。

荆江分洪工程建成后的第二年即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全流域大洪水,由于上游洪水来量大,而荆江河道安全泄洪又远远不相适应,当时的中央防汛总指挥部果断决定首次运用荆江分洪工程,三次开闸分洪,特别是8月1日荆江大堤被洪水漫溢之时,开启了荆江分洪北闸,分蓄洪水81.9亿立方米,确保了荆江大堤及两岸人民的安全,发挥了巨大的分洪作用。

第二节 荆江防洪部署与决策

荆江,地处长江三峡下游,上起湖北省枝城,下至湖南省洞庭湖口城陵

矶。荆江河段全长348公里,以藕池口为界分为上、下荆江,长度分别为175公里和173公里。

长江中游的防洪重点在荆江,素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称。荆江河段防洪面临的突出问题是河道安全泄量远小于上游巨大的洪水来量,两者极不相适应。荆江沙市河段的安全泄量,包括松滋河、虎渡河的分流量约为6万立方米每秒,而上游宜昌站近百年来实测洪峰流量超过6万立方米每秒的就有24次。1870年和1860年宜昌站最大流量分别高达10.5万立方米每秒和9.25万立方米每秒,枝城站最大洪峰流量约达11万立方米每秒,远远超过荆江河道的安全泄量。

荆江北岸自荆江大堤连成整体以后,荆江洪水即向南分流。荆江南岸现有松滋口、太平口、藕池口、调弦口(调弦口于1958年封堵)向南分流。四口分流洪水入洞庭湖,与湘、资、沅、澧四水汇合后从城陵矶出长江。由于分流、溃口的泥沙长期淤积,使荆江两岸地势逐渐形成南高北低的局面,北岸地面高程较南岸低5~7米,汛期洪水位常高出北岸地面10余米。如果荆江大堤一旦溃决,巨大的洪流将向荆北平原倾泻而下,直逼武汉,将造成大量人口伤亡的毁灭性灾害。为此,1950年后,国家就立即着手研究荆江防洪问题。经过反复研究论证,在比选枝城以下分洪旁泄方案、《荆江临时分洪计划》、洲滩民垸分洪方案、荆江南岸分洪道方案等防洪方案的基础上,1951年8月,提出了《荆江分洪工程技术设计草案》。该设计草案本着“蓄泄兼筹,以泄为主”和“江湖两利”的原则,以1931年8月5~25日宜昌—枝江洪峰水位、流量为标准,提出配合荆江北岸加固荆江大堤,南岸在藕池口安乡河以北、虎渡河以东地区开辟分洪区,来分、蓄荆江河道的超额洪量,以减轻洪水对荆江北岸大堤的威胁。

1951年9月,中央水利部审批、同意兴建荆江分洪工程。1952年3月4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集湖南、湖北两省和中南水利部、农林部、交通部等有关部门和单位的负责人,审议《荆江分洪工程计划》的实施方案。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第74次行政会议通过该计划的实施办法。

1952年3月底,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发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指出:为保障两湖千百万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起见,在长江治本工程未完成以前,加固荆江大堤,并在南岸开辟分洪区,乃是当前急需的措施;并提出以巩固荆江大堤为重点,保证汛前完成分洪区围堤、进洪闸、节制闸等6项工程的决定。

第三节 荆江分洪工程建设

一、工程组成

荆江分洪工程包括荆江大堤加固,太平口进洪闸,黄山头虎渡河节制闸及拦河坝,分洪区围堤培修,南线大堤工程等。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又称北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54孔弧形钢闸门,总宽1054.375米;设计进洪流量为8000立方米每秒,其主要作用是分泄荆江上游巨大的超额洪水峰量,降低沙市水位,以确保荆江大堤安全,同时,减少荆江四口注入洞庭湖的水沙量。

黄山头节制闸位于湘、鄂边界黄山头东麓的虎渡河上(当地人称南闸),为开敞式钢筋混凝土结构,有32孔,弧形钢闸门,总宽336.825米,设计泄洪流量为3800立方米每秒。其作用是当荆江分洪区分洪运用时,若虎渡河东堤溃决,控制虎渡河向洞庭湖分流量不超过3800立方米每秒,以确保洞庭湖地区数百万人口与广大农田的安全。

分洪区围堤由荆江右岸长江干堤、虎渡河东堤和南线大堤组成,全长208公里。为安置分洪区内居民,沿堤建设安全区21处,面积19.58平方公里,安全台95处,面积1.75平方公里。

荆江分洪工程费用经中央水利部核定为旧人民币7150亿元(每万元折合现值1元)。是当年兴建的最大规模的水利工程。

二、工程建设

工程实施分为两期,1952年4月5日全面动工兴建,至6月20日止,

参战军、民共30万人,以75天时间建成了荆江分洪第一期主体工程建设,包括太平口进洪闸、虎渡河节制闸和南线大堤,速度之快令中外水利界赞叹不已。

荆江分洪委员会由李先念任主任委员,唐天际,刘斐任副主任委员。共配备干部1076人(不包括移民处干部)。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部由唐天际任总指挥,李先念任总政治委员。4月3日,又同时成立引水闸、泄洪闸和荆江大堤加固3个工程指挥部,具体负责工程的实施。

1952年5月19日晚,中央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在中南水利部部长刘斐、农林部部长陈铭枢和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的陪同下来到沙市,视察了荆江分洪工程施工现场。24日在沙市召开赠授党和国家领导人为荆江分洪工程亲笔题写锦旗的大会。毛泽东主席题词是“为广大人民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恩来总理题词是“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消息传来,工地上一片欢腾,参战军民受到巨大鼓舞,战斗的热情更加高涨,对提前完成工程建设任务起到了重大作用。

参加荆江分洪工程建设的10万军工、16万民工以及4万技术工人和工程技术人员,带着翻身得解放的喜悦,以忘我的奋斗精神,勇敢地投入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他们克服了施工条件差,技术手段落后等实际困难,不怕苦、不怕累、不怕牺牲,顽强拼搏,为工程建成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荆江分洪工程建设以其开明的技术氛围,广泛吸收了中外技术人员的意见,进行了多项优化,苏联水利专家布可夫于3月、5月先后两次到工地勘察,并对工程设计与施工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建议,劳动模范长江委工程师王咸成修正了南闸闸底板设计钢筋布置,为国家节约了大量钢材。

荆江分洪第二期工程包括荆江右岸堤防培修工程,虎渡河东、西堤培修工程,安全区围堤培修工程,以及进洪闸上游滩地开挖与东引堤延伸工程等。二期工程于11月14日进行实施。长江水利委员会副主任任士舜为总指挥,荆州地区行政公署专员阎钧任政治委员。工程先后动员荆州、宜昌两地区的民工18.48万人参加施工,于1953年4月25日工程完工,共完成土方862.5

万立方米,实用经费572.55亿元(旧币)。

至此,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完成,共完成土方890万立方米、石方26万立方米、钢筋混凝土11.7万立方米,国家总投资为5576.46亿元(旧币)。

第四节 历史功绩

一、荆江分洪工程首次运用

1954年长江流域发生了流域性特大洪水。长江上游洪水来量之大,来势之猛为近百年所罕见。该年宜昌年径流量为5751亿立方米,约占全流域年径流量的50%,且洪水来量集中,6月25日—9月6日的73天径流量为2795亿立方米,占全年的48.6%,长江中游面临着严峻的防洪考验。

1954年汛期,长江上游川江先后出现5次较大的洪峰,3次在7月下旬。与此同时,三峡区间和荆江上游支流清江暴雨区又相继普降大到暴雨。由于暴雨面广、强度大、持续时间长,荆江河段各站水位均超过历史最高纪录。当时荆江大堤本身存在大量的安全隐患,抗洪能力较低,一遇洪水侵袭便险象横生。该年汛期,荆江大堤先后发生脱坡125处,浑水漏洞315处,散浸235处,清水漏洞1408处,冲刷、翻沙鼓水(管涌)68处,跌窝162处,其他险情43处,共计大小险情2400余处。其中7月21日一天新增险情300多处。

7月22日沙市水位达44.38米,预报还将继续上涨,形势危急。荆江防汛总指挥部根据上述情况报请上级批准,决定于22日凌晨2时20分首次启动新建成的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以分泄荆江上游的超额洪水。7月22日4时首次开闸分洪时,沙市二郎矶水位已达44.38米,到27日18时10分进洪闸关闭止,降低沙市水位0.47米。此次最大分洪流量为4410立方米每秒,分洪总量达23.53亿立方米。

7月23日以后上游金沙江、岷江再次暴涨,并与嘉陵江、乌江洪水遭遇,洪峰沿途叠加,至7月29日沙市水位上升至44.24米。如不分洪,沙市水位

篇二:中南局与荆江分洪工程

中南局与荆江分洪工程 (2014-04-11 18:39:54)

转载

转载 ▼ 标签: 分类: 历史与地理

原文地址:中南局与荆江分洪工程作者:jzduanjiming

长江是中国第一长河,全长6403公里,其中从湖北省枝城市至湖南省岳阳市的城陵矶,因该江段因流经古荆州地区,通称为荆江,长度为337公里;“万里长江,险在荆江”,指的就是这一段,这是长江流经山区、丘陵区后而进入平原区的第一段,素有"九曲回肠"之称。中国共产党执政前,荆江水害长期得不到有效治理,给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据有关资料记载,从公元101年<东汉13年>到1949年<民国38年>,荆江两岸共发生水灾354次,其中清朝统治268年,发生水灾165次。民国历时37年,发生水灾30次,几乎是一年一次。频繁的水灾,给荆江两岸人民带来深重灾难,影响了江汉平原和洞庭湖平原的经济社会发展。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执政,十分重视对荆江的治理,1952年修建了荆江分洪工程,保障了荆江两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荆江分洪工程是在中南局直接领导下修建的。

1950年国庆节期间,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专门听取邓子恢、薄一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汇报,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汇报了荆江分洪的初步意见,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认真阅看了荆江分洪工程的设计书,认为在长江上游尚未建立大型水库,长江防汛抗洪的唯一办法是加固荆江大堤,建立荆江分洪区,原则同意了《荆江分洪初步意见》。

1950年12月,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和中共湖北省委书记、省人民政府主席李先念召开会议,研究加固荆江大堤问题。

荆江分洪区

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同意荆江分洪的初步意见后,中南局抓紧组织实施。1950年12月2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召开荆江安全工作会议,对长江水利委员会提出的:要在荆江实施有计划的分洪工程,以由南岸分泄为宜,划长江右岸以西、虎渡河以东、安乡河以北的范围为分洪区的意见进行了认真研究,一致认为这个计划可以为实施,要求其抓紧进行勘查设计,制定荆江分洪工程计划。长江水利委员会按照会议要求,积极进行了荆江分洪工程的勘查设计工作。立即到荆江地区,开始实地勘查设计。

1952年2月17日至19日水利部在北京召开荆江分洪工程会议,出席会议的有中南局水利部、长江水利委员会、湖北省和湖南省的代表和技术人员。会议一致同意建设荆江分洪工程。但是,对于一旦长江发生特大洪水湖南是否分洪,以及分洪后湖南省能否免除洪水威胁,看法一时难以统一。2月20日,周总理亲自召集水利部领导和参加会议人员开会,反复听取各方面意见,指出:“荆江分洪工程是毛主席批的,现在怎么还不开工。”使参加会议的全体人员一致同意马上开工建设。会议以后,周总理主持起草了《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2月23日,周恩来向毛

泽东和中央作了书面报告,并送上他主持起草的《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初稿,请毛泽东审阅。2月25日,毛泽东批示:<一>?同意你的意见及政务院决定;<二>请你将这封信抄寄邓子恢同志 ?”。 随后,经过多方商议,周总理主持对《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进行反复修改,提出了一个更充分地照顾到湖北、湖南两省各自利益的方案。

1952年3月15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作出《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决定》。同时,根据中共中央军委的决定,中南军政委员会副主席邓子恢电令正在桂北剿匪的21兵团政委唐天际到武汉,接受荆江分洪工程总指挥的任命,并且向他传达了毛主席的三条指示:“一是荆江分洪要当作全国的事情来办,全国支援;二是荆江分洪关系到两湖人们的生命财产,两湖要全力以赴;三是工程要敢在汛期前完成, 调一个兵团用打仗的方法完成任务。”

1952年3月29日,周总理致信毛泽东、刘少奇、朱德、陈云说:“送上1952年水利工作决定及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 ,请审阅批准,以便公布。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经李葆华与顾问布可夫去武汉开会后,又亲往沙市分洪地区视察,他们均认为分洪工程如成,对湖南滨湖地区毫无危害,且可减少水害。”两天后,政务院发布了《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关于荆江分洪工程的规定》。

1952年4月5日,荆江分洪工程全面开工,参加建设工程的有中国人民解放军21兵团的6个师和12个独立团共10万人,湖北和湖南两省工人4万人,农民16万人。 1952年5月荆江分洪工程建设时期中共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非常关心,派水利部部长傅作义到工地慰问,带来毛主席亲自题词:“为广大人民的利益,争取荆江分洪工程的胜利”,周总理题词:“要使江湖都对人民有利”。同月以张难先为团的中南军政委员会慰问团到工地慰问。

第一期五个大工程于6月20日胜利完工。

第一期五大工程:、1荆江大堤加固工程。2、进洪闸(北闸)工程。3节制闸(南闸)工程。4、围堤培工程。5安全区及涵管工程。

1952年6月21日,中南军政委员会、中共中央中南局、中南军区电贺荆江分洪工程顺利竣工。

1952年7月1日,决定建立荆江分洪纪念碑,李先念、唐天际撰写碑文。

1952年7月,中南局代理书记邓子恢写了荆江分洪工程落成纪念诗文:荆江分洪工程大,设计施工近代化。北闸长逾千公尺

南闸规模亦不亚......纪念分洪新胜利,主席英明永不忘!

篇三:荆江分洪纪念公园

荆江分洪纪念公园

(2014-04-11 17:56:13)

转载

转载 ▼ 标签: 分类: 历史与地理

原文地址:荆江分洪纪念公园作者:鸣惊

在湘鄂交界的浩瀚平原中,有一座丘陵拔地而起,形成一道独特景观,人称黄山头。该山头跨湘、鄂两省,镇南为湖南省安乡县属地,镇北为湖北公安县属地;“一镇两府”,只以街道中一条小水沟为界各辖所制。最著名的景观是1952年我国解放后新建的第一座大型水利工程——荆江分洪节制闸。据说当时为苏联专家所设计,耗资巨大,投入劳力逾万人,应该说是新中国成立后新建的一座历史性丰碑。

南闸就位于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虎渡河上,距长江支流虎渡河口(太平口)约95公里,始建于1952年,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当荆江分洪区运用时,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3800秒/立方米,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道防洪屏障,保护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

荆江分洪工程竣工后,在黄山头的东麓半腰建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公园。公园虽然不大,设施简陋,但见证了当时的历史发展。公园中最显目的是荆江分洪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

周恩来等人

的题词和劳动模范名单,底座浮雕再现了当年奋战在荆江分洪工程工地的英模群像。

篇四:荆州水文化——荆江分洪工程

荆州水文化--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

(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

荆江河段历史上洪水灾害频繁,有:“万里长江,险在荆江”之谓。以荆江大堤为例,据史载,自东晋太元年间(392—394年),至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的1500多年里,发生洪灾达97次,而沿岸存明显溃决迹状却未见诸史载者远非此数。决灾之惨状尤以1788年、1931年、1935年为甚,“官廨民房顷圮殆尽,仓库积贮漂流一空”,“人畜淹毙无数”,“饿殍载道”,“竟见有剖人而食者”。

宣导川谷,勃四时之兴,堤防湖浦,收九泽之利。为治理荆江水患,新中国诞生后的1952年,在百废待兴的情况下,中央人民政府决定兴建举世闻名的荆江分洪工程。进洪闸为这一工程的枢纽,因其位于荆江分洪区北端虎渡河太平口,简称“北闸”。该工程于1952年4月5日开工,经两期建设,于次年4月25日竣工。

北闸系钢筋砼底板,空心垛墙,箱式岸墩轻型开敞式结构,共54孔,全长1054米,闸顶高程46.5米,闸底高程41.0米,钢质弧形闸门,建成时为人力绞车启闭,设计进洪流量7800—8000秒/立方米。为防止闸前泥沙淤积影响进洪,于1961年建有拦淤堤,并在拦淤堤上设置预埋药室119个。当需分洪时,可迅速装药爆破(拟炸开进洪口门2200米)。

1954年汛期发生全流域特大洪水,为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经中央决定,于当年的7月22日、7月29日、8月1日先后三次开启北闸分洪,最大进流量7760立方米/秒,总计分洪量125.9亿立方米,降低沙市水位0.96米,同时减少了进入洞庭湖的洪水。

1988年,国家批准对“北闸”实施加固,加固工程于当年11月动工,1990年5月竣工。加固后的“北闸”,闸顶高程47.2米,闸底高程41.5米,闸门采用人力和电动两种方式启闭,设计以沙市水位45.0米,闸前水位45.13米为标准,相应进洪流量仍为7800—8000立方米/秒。

如今的“北闸”,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闸区内树木葱翠,鸟语花香,成为人们春游度假的理想去处。(文白超美 图许宏雷)

荆州水文化--荆江分洪工程节制闸

(文白超美 图许宏雷)

顺虎渡河而下,就到了黄山头镇。该镇跨湘、鄂两省,镇南为湖南省安乡县属地,镇北为湖北公安县属地;“一镇两府”,只以街道中一条小水沟为界各辖所制,这在我国行政区划建制中是鲜见的了。如果您要到黄山头镇政府办事,可一定要弄清楚了,是找湖北公安县黄山头镇政府呢,还是找湖南安乡县黄山头镇政府。

南闸就位于湖北省公安县黄山头虎渡河上,距长江支流虎渡河口(太平口)约95公里,始建于1952年,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当荆江分洪区运用时,控制虎渡河下泄流量最大不超过3800秒/立方米,与南线大堤共同组成一道防洪屏障,保护洞庭湖区的防洪安全。其调度运用原则为:荆江分洪区不运用时,南闸不控制,按天然来量下泄;荆江分洪区分洪运用,但虎东干堤不溃口时,

南闸不控制,按天然来量下泄;荆江分洪区分洪运用,虎东干堤溃决或判定将会发生溃决的情况下,南闸必须及时控制过闸流量,使之不超过3800秒/立方米,以防止因虎东干堤溃决而增加洞庭湖的洪水压力;

当涴市扩大分洪区运用时,如果虎渡河里甲口以下水位因泄洪的交叉水流影响而抬高时,南闸立即控制过闸流量,使之不超过3800秒/立方米。

南闸结构形式为开敞式钢筋砼Ⅰ级建筑物,顺水流方向闸长148.5米,闸宽336.8米,32孔,钢质弧形闸门,闸顶高程45.65米(吴淞冻结,下同),闸底高程36.20米,主要建筑物有闸室段、两岸建筑物及上、下游连接段等组成,采用半自动的方式启闭闸门。

1954年汛期,荆江分洪区运行蓄洪,南闸按预定程序进行节制运用,但因设计标准偏低,未能对下泄流量进行有效控制。随后工程本身也出现了一些问题。1964年对南闸进行了加高加固。鉴于南闸运行时间长,砼结构裂缝严重,止水、排水失效,金属结构、机电设备锈蚀严重,已不能满足运用要求,国家于2000年对该闸再次实施加固。2006年5月,南闸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闸所在地黄山头镇位于黄山脚下,黄山景色秀丽,名胜古迹众多。山东麓半腰建有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镌刻着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题词和劳动模范名单,底座浮雕再现了当年奋战在荆江分洪工程工地的英模群像。山上原有南朝时修建的南禅寺、灵宝观、忠济祠、云霄宫等,后被毁。近年来一些善男信女重建寺宇,为方便香客和游

客上山,建有电缆车。登上黄山,俯瞰江河大地,河水萦绕,平畴沃野,村舍炊烟掩映于林木之间,令人心旷神怡。

篇五:三峡工程又一惊天秘密被曝光 美日彻底傻眼

三峡工程又一惊天秘密被曝光 美日彻底傻眼

2013-04-21 13:30

轰炸中国三峡被美国国防部纳入《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

美国《防务周刊》报道称,美国国防部在送交国会的《中国军事力量年度报告》中指出,台湾为了吓阻大陆,可能考虑瞄准大陆基础设施,例如三峡大坝。此言一出,立刻在美国和台湾引起巨大震动。美国两岸问题专家谭慎格称,国防部能公开讨论台湾如何进行报复,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攻击三峡大坝“绝对是个好主意”。 (详情请见《台海观察:台军妄想炸三峡大坝 将犯反人类罪》

对中国这个意识形态上与美国格格不入,综合国力的增长速度又远远超过美国的国家,美国有着一种深深的不信任感。苏联解体之后,不断崛起的中国就成为美国最主要的防范目标。 美国一直利用台湾问题来遏制中国的崛起,甚至建言台湾在必要的时候攻击三峡大坝,其用心之险恶昭然若揭。美国智库遍地,五角大楼对世界各地的热点冲冲突都有各种战争预案。

资料图:中国三峡大坝

资料图:中国三峡大坝

台海相对和平之后,日本又主动挑起钓鱼岛争端挑战中国,美国将其两艘航母调入东海,与日本举行联合军事演习为日本撑腰。一旦中美因为中日钓鱼岛冲突爆发战争,那么美国必然插手,届时中美可能爆发核战争。而一旦中美爆发核战争,轰炸中国三峡,必然是美国军方的第一选择。

那么,轰炸中国三峡到底会不会给中国带来美国所希冀的毁灭效应?中国是不是对美国有相应的反制措施?这是每一个中国人必须严肃思考的问题。

三峡工坝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国防隐患

三峡工程的建设成功,为中国治理长江水患带来了巨大的帮助,然而,三峡大坝所囤积的巨大水量,也给中国的国防安全带来巨大的挑战。

三峡大坝并非铜墙铁壁,三峡大坝有一些致命的弱点。

三峡大坝和世界上的许多混凝土重力大坝的结构不同,水轮发电机的26条进水管,以及众多的泄洪管,泄沙管都是安装在大坝中,这些管道的输水截面是如此之大,要保证大坝每秒11万立方米的泄洪能力。形象地说,三峡大坝,就象一块有许多洞眼的荷兰奶酪,整体性差。

此外,三峡大坝中还有三道深55米宽34米的横截大坝的槽(一道为升船机用,二道为船闸用),而这三道深槽都只用一层薄薄钢板控制,一旦这层钢板被炸毁,就可造成与溃坝一样的效应,而破坏这层钢板根本不需要什么核武器,几个恐怖分子就可以做到。

溃坝之后的三峡洪水将直接冲垮葛洲坝,抹平宜昌

三峡大坝若全溃时,百余亿立方米库水短时间内下泄,坝址至沙市间沿岸,受洪水波直接冲击,灾害损失严重。葛洲坝水利枢纽将严重受损,宜昌市在铁路线以下地区受淹,枝城、上下百里洲和荆江分洪区以西洲滩围垸将溃堤受淹。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100—237万立方米/秒,下泄洪峰将以每小时100公里的速度到达葛洲坝水利枢纽,届时洪峰仍将达到31万立方米/秒,洪水损坏葛洲坝大坝后进入宜昌市区,洪水在宜昌城内的流速仍然有每小时65公里,溃坝4—5小时后,宜昌城的水位将高达海拔64—71米。

资料图:中国三峡大坝

资料图:中国三峡大坝

1998年,长江洪水的最大流量为6万立方米/秒,这里给出的溃坝洪峰是其洪峰的37倍,洪峰下泄的速度高达每小时100公里,与高速公路上飞驰的汽车相同。如此大的流量,如此高的速度,其破坏能力远远超过摧毁三峡大坝的几颗炸弹。就是葛洲坝水利枢纽,在这样的流量和速度下,也要被冲垮。宜昌市地面的平均高程不到海拔50米,当宜昌市洪水位高达海拔64—71米时,宜昌城已在水下20米处。在三峡大坝发生溃坝后,宜昌市的居民几乎没有机会逃生,因为在溃坝后的半个小时,洪峰已经就到达宜昌市。仅宜昌一市的人员损失将高达50万。 史无前例的超级大洪峰

三峡水库总库容393亿立方米,溃坝洪峰的最大流量将达到237万立方米/秒。长江最大洪水流量为11万立方米/秒(1870年),为世界上第三,原苏联利纳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18·9万立方米/秒(1967年),巴西亚玛河的最大洪水流量为37万立方米(1953年),和三峡溃坝的流量237万立方米/秒相比,都不是一个数量级的。模拟模型尚未告诉人们,当三峡水库里装满水,393亿立方米的水量就相当于黄河一年的水量,黄河一年的水量,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溃泄下来,将制造出史无前例的超级大洪峰

三峡溃坝将造成上亿人口的损失,毁灭中国的大部分军事实力

1986年四川省政协调查组在报告中指出,“战争一旦爆发,三峡大坝必然成为首要目标,大坝倘被摧毁,中下游大城市顿成泽国,后果是不堪设想的。 “湖广熟,天下足”,三峡下游的湘楚,江浙等富庶之地,历史以来就是中国的人口与经济中心。武汉,南京,上海等系列沿江城市,生活着上亿的城市居民。这里的耕地占全国的25%,粮食产出占40%,棉花33%,淡水鱼66%,生活着3。5亿人口。 倘若三峡被炸毁,三峡水库积蓄的上百亿吨长江之水倾江而下,可以将位于三峡下游的沿江城市一抹而空,直接造成上亿居民的死亡。

对军事实力的毁灭性打击

三峡大坝下游的中原地带,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现在更是中国主要的屯兵之所,这里驻有中国集团军的百分之四十五、装甲师的百分之二十、步兵师的百分之三十八、是中国战略预备力量和中国战略机动力量的精锐所在。战略机动力量和预备力量,受到三峡溃坝的巨大挟制,十分被动。如果战略机动力量为溃坝洪水所吞噬,其所造成的结果不堪设想。

中国三峡大坝

三峡大坝是核毁灭效应的放大器

任何核武器,攻击任何一个城市毁灭的只是一个城市,然而只要用核弹攻击中国三峡大坝,就可以达到这种对中国来说简直就是灭顶之灾的毁灭性后果。往三峡扔一个核弹,等于往中国下游的几十个城市都扔了核弹一样,三峡大坝是核轰炸的放大器。这种极具杠杆效应的战略威胁作用,必然成为任何试图灭亡中国的敌对国家的优先考虑的打击策略。

美国在地理上并非上帝所眷顾的伊甸园

美国在地理上常常被人认为是“得天独厚”。其国土的左右两边分别是大西洋与太平洋,把美国与亚洲,欧洲分别开来,使得美国在地理上成为世界上最安全的国家。这种地理优势帮助美国远离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战火,利用两次世界大战,美国成功的实现战略崛起,终于成为世界前所未有的超级大国。美国人自诩为上帝之子,身负拯救人类的伟大使命。但是其实美国绝对不是上帝恩赐给美国人的伊甸园,相反,上帝给美国人头顶上悬挂了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黄石公园内的超级火山是上帝垂悬于美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唯一有可能往中国三峡扔核弹的就是美国,但是对于美国而言,也有一个让美国如同梦魇一样的安全威胁,那就是位于美国中部的超级火山——黄石。

黄石火山位于美国中西部怀俄明州西北方向,占地近9000平方公里,以黄石湖西边的西拇指 (West Thumb) 为中心,向东向西各15英里,向南向北各50英里,构成一个巨大的火山口。在这个火山口下面蕴藏着一个直径约为70公里、厚度约为10公里的岩浆库,这个巨大的岩浆库距离地面最近处仅为8公里,并且还在不断地膨胀,从1923年至今,黄石公园部分地区的地面已经上升了70厘米。2012年2月,据香港《文汇报》援引外媒报道,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内这座沉睡了64万年的超级火山,于过去7年来以破纪录速度隆起,恐怕会发生史上第4次爆发。

黄石超级火山爆发将给整个美国,甚至整个人类带来毁灭性的灾难 若黄石火山真的爆发,据美英等国科学家估计,黄石超级火山爆发后,包括黄石公园在内的一万平方千米内的一切都将被火山的碎屑流横扫。碎屑流是一股温度高达几百度的火山喷出物质,可能以几百千米的时速甚至超音速,摧毁沿途的一切。约有8-10万人会死于碎屑流。在方圆1000千米内,火山灰将厚达20至60厘米,压垮大部分屋顶。火山灰会在几天内到达美国北部大部分地区。届时美国将有2/3地区无法居住,航空交通瘫痪,数百万计居民无家可归,植物也可能消失殆尽。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