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走近陆游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1:18:21 作文素材
走近陆游作文作文素材

篇一:走进生活 走近作文

走进生活 走近作文

作者:尹向春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5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导师,起引导、指导等作用。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有生活的作文呢?我认为在作文中应当到“生活中找米”,走进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走近作文,有话可说,有文可做。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一个学生曾和我谈起,他每次作文都认真思考,用上最美的词语,写的篇幅也不短。但老师还是说他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是小作者不用心,还是他的表达能力差?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热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的积极性。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学生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有总是觉得没什么可写,并不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过或听到过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学会认真、观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东西,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果与他们都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造成学生经常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真正原因。比如,街上来了一位捏泥人的老爷爷,许多孩子跑过去都是为了看热闹,或者买个泥人玩玩。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当然没有什么好写的。但如果有学生从自己或者别的孩子的玩中悟到了点什么,或者从老人熟练的技术中感受了什么,那他一定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活跃的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写作。如教学《散步》中,我让学生在课后捕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细节“以小见大”感悟亲情。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仿写”也需有切实的感知,才能返璞归真,又有迹可循,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训练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乐于表达的,我们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他们会在激昂的情绪中乐于完成习作。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造成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原因,首先是一些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造成写作“能源危机”。其次是不会感悟生活,有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通过观察,认识、感知、了解某些事,但是思想麻木,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显得浅薄而空洞。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题素材。”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作文的生命。为此,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吸取其精华,又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抒童情,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就能用我笔写我话,用我语表我情。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总认为作文只能写那些大事,而生活中的小事没有必要写,其实,学生的生活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校中、社会上、家庭里,到处是他们活动的天地,也到处有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怎样才能变成他们写作的内容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对周围事物认真仔细的观察。(1)要学会用心观察。即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从生活的小事中深入挖掘材料,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之处,发现闪光点。(2)要学会随时观

察。即要时时刻刻关注生活,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3)要学会反复观察。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观察、再思考 ,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4)要学会动笔记录。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把观察到的人、事、物、所产生的感受都记录下来。(5)要学会亲身体验。著名作家刘厚明曾经说过:“写文章要紧的是写自己的真实情感,离开了亲身的实践,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扩大知识领域,引导他们多写生活中的事,以小见大,写出生活气息,写出真情实感。三、引导学生抒写生活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向“周围世界”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不断转化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自在的习作气氛,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较高的教学境界。鼓励、启发学生写生活作文是生活向作文转化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对作文本身感兴趣,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快乐感、成就感,这是作文进入儿童生活的关键。大千世界,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不可能对所有生活和事物都倾注那么多感情,但对于能引起自己注意并感兴趣的事情,都会表现自己一定的情感。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们不妨提供一些取题范围。如国际要闻、国内大事、校园新风、参观游览、班队活动、游戏竞赛、家庭琐事、走亲访友、影视之感、读书看报、名言警句、趣味轶事、喜怒哀乐、花草树木、异想天开.................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如在家里的菜园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变化,把它具体的写下来,三八妇女节到了,要求学生为妈妈、奶奶做一件事情,让学生把做事的过程、妈妈或奶奶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想如实地写下来,如此一来学生便觉得有话可写。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作为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生活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学生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的心灵就会与事物间拾起一座感情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写出好的作文来。

篇二:走进生活 走近作文

走进生活 走近作文

作者:尹向春

来源:《速读·上旬》2014年第05期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在与学生交往过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是导师,起引导、指导等作用。那么作为语文老师如何引导学生写好有生活的作文呢?我认为在作文中应当到“生活中找米”,走进生活中去,才能真正走近作文,有话可说,有文可做。一、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有一个学生曾和我谈起,他每次作文都认真思考,用上最美的词语,写的篇幅也不短。但老师还是说他的作文没有真情实感。是小作者不用心,还是他的表达能力差?都不是。主要的原因是学生缺乏对生活的热爱,缺乏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的积极性。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世界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同样,学生的生活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他们之所有总是觉得没什么可写,并不是他们没有经历过生活,没有看过或听到过生活,而是因为他们并没有学会认真、观察生活。在他们的生活中,许许多多值得一写的东西,他们都视而不见、充耳不闻,结果与他们都擦肩而过,没有留下任何痕迹。这就造成学生经常感到没有什么可写的真正原因。比如,街上来了一位捏泥人的老爷爷,许多孩子跑过去都是为了看热闹,或者买个泥人玩玩。如果仅仅是这样,那当然没有什么好写的。但如果有学生从自己或者别的孩子的玩中悟到了点什么,或者从老人熟练的技术中感受了什么,那他一定会觉得有东西可写了。生活是学生写作的“源头活水”,在观察中学习,在学习中提高。以观察得来的独特感受,形成活跃的立体思维网络,支持自己的写作。如教学《散步》中,我让学生在课后捕捉生活中的一件小事、小细节“以小见大”感悟亲情。叶圣陶的“生活教育理论”提醒我们“仿写”也需有切实的感知,才能返璞归真,又有迹可循,无拘束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这些训练的内容来源于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他们最乐于表达的,我们为他们创设了这样一个渴望倾吐、期盼交流、急于表达的情境,他们会在激昂的情绪中乐于完成习作。二、引导学生感悟生活造成作文“没有什么可写”的原因,首先是一些学生不会观察生活,造成写作“能源危机”。其次是不会感悟生活,有些学生有一定的生活,通过观察,认识、感知、了解某些事,但是思想麻木,写不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内容显得浅薄而空洞。而《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解,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习题素材。”如果说生活是作文的源泉,阅读是作文的基础,那么感悟就是作文的生命。为此,我们既要使学生通过阅读作品去感悟,吸取其精华,又要让学生通过对生活的感悟形成自己的思想。做到这一点,学生就能绘童心、露童趣、叙童乐、抒童情,就能写实在的事物,写丰富的想象,就能用我笔写我话,用我语表我情。对学生而言,作文素材俯首可拾,很多就在学生身边。只要我们鼓励学生用心观察,勤于思考,注意积累,再加上教师适当地指导,学生那种“腹中空空,无话可说”的局面就会得到改善,学生的写作水平也会得到一定的提高。学生总认为作文只能写那些大事,而生活中的小事没有必要写,其实,学生的生活是极为丰富多彩的,学校中、社会上、家庭里,到处是他们活动的天地,也到处有他们的生活,但是,这些丰富多彩的生活怎样才能变成他们写作的内容呢?这就需要借助于对周围事物认真仔细的观察。(1)要学会用心观察。即要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从生活的小事中深入挖掘材料,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平凡之处,发现闪光点。(2)要学会随时观

察。即要时时刻刻关注生活,养成随时随地注意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3)要学会反复观察。当学生对生活现象产生困惑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再观察、再思考 ,使学生对生活现象的认识更清晰、更深刻。(4)要学会动笔记录。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或观察片段,把观察到的人、事、物、所产生的感受都记录下来。(5)要学会亲身体验。著名作家刘厚明曾经说过:“写文章要紧的是写自己的真实情感,离开了亲身的实践,就不可能有什么真情实感。”为此,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兴趣,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以扩大知识领域,引导他们多写生活中的事,以小见大,写出生活气息,写出真情实感。三、引导学生抒写生活作文教学是引导学生从“我的世界”向“周围世界”不断扩展的过程,也是引导学生从“自然的人”向“社会的人”不断转化的过程。在作文教学中,语文教师要为学生创设一种自由自在的习作气氛,让他们有事便写,有情便抒,文章长短不拘,格式不限,久而久之,作文便进入了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是最愉快的一部分,这是作文教学追求的一种较高的教学境界。鼓励、启发学生写生活作文是生活向作文转化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对作文本身感兴趣,在作文的实践活动中产生快乐感、成就感,这是作文进入儿童生活的关键。大千世界,丰富多彩。随着社会生活节奏加快,人不可能对所有生活和事物都倾注那么多感情,但对于能引起自己注意并感兴趣的事情,都会表现自己一定的情感。作为语文老师就要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引导学生捕捉生活中的小浪花。为了打开学生的思路,我们不妨提供一些取题范围。如国际要闻、国内大事、校园新风、参观游览、班队活动、游戏竞赛、家庭琐事、走亲访友、影视之感、读书看报、名言警句、趣味轶事、喜怒哀乐、花草树木、异想天开.................这样,学生就会从中抓住印象最深、感受最多的写进自己的文章里。同时,我们也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生活实践,切实体验生活的方方面面,酸甜苦辣。如在家里的菜园种上自己喜欢的植物,仔细观察它的生长变化,把它具体的写下来,三八妇女节到了,要求学生为妈妈、奶奶做一件事情,让学生把做事的过程、妈妈或奶奶的反应以及自己的感想如实地写下来,如此一来学生便觉得有话可写。叶圣陶先生说:“在作文教学中,首先要求学生说实话,决不容许口是心非,弄虚作假。”这是作文教学的生命。作为老师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生活、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抒写生活,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写老实文。生活的美就在我们身边,只要学生能成为生活的有心人,勤于观察,善于发现,他们的心灵就会与事物间拾起一座感情的桥梁,从而通向“为文始佳”的目的地,写出好的作文来。

篇三:走近陆游

《走近陆游》教学设计

阳城县第二小学 孟春霞

教学目标

1.了解陆游.借助具体的诗词.细细品味欣赏其忧国忧民、忠贞不渝的爱国热情.

2.学习欣赏中国古典诗词的美。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练习有感情朗读。

教学难点:结合时代背景,读中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汇报交流 ,了解陆游

激情导入:同学们,在我国南宋文坛上活跃着一位杰出的爱国诗人——陆游!通过课前的资料搜集阅读,你对陆游有了哪些了解?

学生汇报.交流搜集到的关于陆游的信息。

二、走近年轻时的陆游

1.(出示历史背景资料):公元1126年(陆游出生的第2年),北方的金兵入侵中原,攻破北宋的京都汴梁,北宋灭亡。

2.幼小的陆游跟着父亲和很多百姓一起南下,一路颠沛流离,返回到浙江绍兴老家。祖国山河的支离破碎,黎民百姓的深重苦难,再加上父辈的爱国情感熏陶,使陆游从小就立下忧国忧民的志向,年轻的时候,他就在诗中这样表达:

3.出示诗句,领读感悟

“切勿轻书生,上马能击贼” ——《太息》

“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 ——《观大散关图有感》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夜读兵书》

三、品读诗篇,感知陆游

过渡:40多岁时,他来到四川,在军中做了一名军官。一心力

主抗金的陆游遭到了朝廷投降派的打击,即使这样,陆游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志向也没有动摇。65岁时,陆游再次被罢官,回到绍兴老家,平静的农村生活并没有让这位爱国老人的心平静下来,在剩下的20多年里,陆游写下许多忧国忧民的诗篇。

1.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1)指名读、齐读。

(2)指导朗读一、二两句。

河是什么河?岳又是什么岳?

奔腾不息的黄河,高耸入云的华山,多么壮丽。试着读出祖国大好河山的壮丽。

(3)指导朗读三、四句

这大好河山,如今却落入金人之手。中原的百姓他们过得如何呢?读出悲惨的遭遇。

创作这首诗时,诗人已经六十八岁了,眼看同胞受苦受难却无能为力,他是多么无奈啊。读出作者的无奈。

(4)国土沦陷,百姓辈受奴役之时,南宋的统治者又在做什么呢?陆游在他的另一首诗《关山月》中这样写道: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出示诗句,指导读)

(5)南宋统治者正醉生梦死于西湖之畔,把大好河山、国恨家仇丢在脑后。请再读《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出你的愤怒。

2.《诉衷情》

祖国沦陷60多年了,陆游也曾发誓:“少年志欲扫胡尘” ——《书叹》 无奈朝廷的昏庸,奸佞小人的横行.让陆游的愿望一次次破灭。他的满腔热血只能化作一行行灵动的文字在梦中流淌。

出示《诉衷情》

(1)齐读。

(2)陆游的梦是什么?这个梦实现了吗?

(3)陆游为什么流泪?你觉得他是为谁流泪呢?

(4)年近七十,未忘国忧,烈士暮年,雄心不已。虽然“男儿到死心如铁”,无奈“报国欲死无战场”。 吟诵这首词.用心体会陆游那种“鬓先秋”之酸楚, “泪空流”之无奈!

3. 《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时间的流逝,会不会消磨诗人内心的报国之志呢?出示《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1)抽生读。

(2)病入膏肓的陆游,心里依然想的是什么?

(3)沙场杀敌的愿望在现实中是无法实现的,只能在无尽的夜里,伴着风声雨声,让铁马冰河在梦中一次次出现。再读诗句。

(4)从这首诗中,你感受到什么?让我们再次读出陆游的豪情壮志!

4.《示儿》

怀着强烈的(转 载于: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走近陆游作文)报国之心,陆游走到了人生的尽头,86岁的陆游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他把儿子们叫到床前,写下了他的绝笔之作。出示《示儿》

(1)抽生读。

(2)哪个字写出了他临终的心情?他悲的是什么?

(3)他有什么遗嘱?

(4)这种深沉的、至死不渝的爱国之心怎能不让我们动容,请大家动情的朗读。

四、总结

同学们,无论是“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悲壮,还是“铁马冰河入梦来”的豪情,无论是“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的无奈,还是“王师北定中原日”的信心,这一切,都是因为陆游,他发自内心的,深深的爱国情怀。(板书)

陆游报效国家,誓死恢复中原的一片孤忠,在生前虽然遭到统治者的冷遇,但是,在身后却赢得了千千万万人的理解和尊敬,千秋万代,传诵不已。课后,让我们去诵读陆游的其他诗作,走进他的内心,去感受他的心路历程。

篇四:走近作文 走进作文

走近作文 走进作文

摘 要:中学思想政治课是一门理论性极强的课程,如果在教学上处理得不够得当,就会造成课堂气氛沉重、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所以,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本文试从教学情境和探究性学习两方面阐述中学政治课的求新求变。

关键词:中学政治课 探究性学习 教学情境

新课程改革一改传统政治课繁、难、偏、旧的课程模式和听、记、考、背的教学手段,要求达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我认为中学政治课必须适应新课程改革,求新求变不断改革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从教学情境入手,求新求变

思想政治课对帮助中学生人格、品德、心理素养的提高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政治态度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但政治课理论性较强,想要上好政治课,就需要教师创设求新求变的教学情境,来吸引学生。

1.抓热点

想让学生能被课程的内容所吸引,那么就必须将课程与他们身边发生的事情相结合,创设使他们所熟悉的教学情境,引发共鸣。例如:结合网络引发的犯罪来引导学生正确的兴趣爱好;通过物价的上涨来说明价值规律的作用;结合在汶川地震等灾害讲民族的凝聚力??这些内容都是生活中的热点问题,将这些问题与教材结合,就很容易使学生产生共鸣,形成一种对政治课的亲近心理,从而喜

欢学习政治课。

2.抓创新

传统政治课教学气氛沉闷,这与死板的听、记、考、背的教学手法有关,改革教学情境就要给学生一个创新的课堂氛围,我觉得“课堂情景剧”是值得尝试的。例如在讲“诚信”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并表演各种诚信与不诚信的现象。这种尝试一方面让学生建立了合作互动关系,另一方面能让学生充满热情地不由自主地投入到课堂的革新中,还能使学生主动地投入到角色的理解中,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认识。

二、从探究性学习入手,求新求变

实践新课程改革就要改变教师牵着学生走的局面,要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体,所以要推行学生的探究性学习,让学生自主地探究事物的本质与规律。我觉得应从以下两方面入手。

1.自主学习的课堂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中的中心环节,它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思想政治教育课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就应该为学生打造一个自主、宽松的课堂。首先教师要善于提问,让学生带着质疑去阅读教材。其次,最重要的环节就是让学生自主去分析问题,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开展小组讨论及小组之间的竞赛,让学生之间相互补充问题。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对敢于发表不同意见的学生,无论其观点是否正确,都要给予肯定和鼓励,然后再进行引导,久而久之就会让学生不怕犯错,敢于质疑。最后教师再引导学

生归纳总结出讨论的结果,提炼有效信息,获得科学的结论。

2.从实践得出真知

课堂教育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地点,但不能忽略实践的重要作用,实践能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动手能力,并能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的能力。例如:组织学生参观爱国教育基地、参加法庭旁观、组织学生参加专题讲座、开展专题演讲、组织学生写作时政小论文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并开展独立的思考,不但能学到书本外的知识,还能培养思维发散能力。教师要做的就是指导学生小组合作、指导查阅资料并帮助学生将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得出系统的结论。

以上是我从教学情境和探究性学习两方面对新课程改革下如何上好中学政治课的一点理解。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只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就能打造一门学生乐于听的思想政治课。

参考文献:

[1]王嘉毅主编.《课程与教学设计》.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2]彭隆辉,孙继儒主编.《中学思想政治课与改革新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

篇五:走近了才知道—作文—

走进了才知道

西津渡,闻名遐迩的古街,中外的游客都竞相走近她!一睹她的风采。有幸住在街旁,能够每天透过窗观赏亭景台楼阁,清晨闻到淡淡的香气,我感到十分自豪。

可是有一天,这种祥和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挖掘机器的轰鸣和弥漫的尘霾——古渡需要翻修装潢。于是,人们渐渐的不再走进她了,我也十分失落,古渡不会再回来了吗?

骑着车穿行过漫着烟尘的街头,不免看见钻头啃墙壁的场景,我心中失落更盛几分,然而当我转过一个墙角,我看见了另我惊叹的一幕——

这还是以前的待渡亭吗?以前的亭子虽然古朴之意很浓厚,但经过岁月的摧残总归是有些破旧的。而眼前的待渡亭亭柱以红漆刷就,柱面光滑,但有隐隐的古渡画面的浮雕,亭盖四面飞檐,是泛着琉璃光泽的黄瓦铺成的,远看整个亭子华丽不失厚重,崭新而不失古韵。恍惚间,我看见了古代渡口繁华的盛景,商贾来往的画面,又看见了未来游人如织的图景。

我心中的郁闷一消而散,如拨云见青天般,阳光洒进心房,我不禁开朗了。

西津渡,走近你才知道,这暂时的落寞是你美好未来的胚胎啊!我真心希望,你会渐渐好起来的,不是吗?

历史中的西津渡,是军事要地,经济枢纽,众多文人墨客留下

流传千古的诗赋,盛极一时。直到明清,她便开始衰退,就是在这时,英国在此建立了耻辱的领事馆。然而西津渡并未成为历史的尘埃。她越来越壮大,现在正让世界领略她的风采。

正如我们的祖国,我们中国也曾经历过大唐盛世,虽然遭受过侵略者的炮火,但如今的中国正大步迈进。

望着正在重修的阁楼,我觉得自己身处历史与未来相连接的通道。没错,历史的车辙不会停息转动,但历时会以相似的轨迹前行,而且一切会越来越好。何必为事物的落败而惆怅伤感?一切都会重?a href="http://www.zw2.cn/zhuanti/guanyuluzuowen/" target="_blank" class="keylink">路⒄梗菔钡穆淦遣攀腔盍α康氖焙颉?/p>

走进西津渡,我才明了这一切,望着青石砖的地板,我想:一定会有更多人走近你的世界,西津渡,至少我听见了你的心跳。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