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5:56:57 作文素材
篇一: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什么
曾国新
福建省长乐市郑和研究会秘书长
提要:有人称郑和下西洋是为了“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这是没有根据的臆测。通过分析郑和下西洋的决策者明成祖朱棣的碑文、敕书,执行者郑和刊立的长乐天妃碑碑文,随行者马欢、费信、巩珍等人的航海笔记,可以证实郑和下西洋的真正目的是“宣德化柔远人”和“经济大海”。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目的
Abstract: Some people consider that Zheng He's voyages provide an opportunity to “seek out Zhu Yunwen (the previous emperor whom the Yongle emperor had usurped and who was rumored to have fled into exile)” and “impress foreign people with the powerful force.” In fact, it is just an unfounded speculation. Based on the analyze of the inscriptions and the edict from Emperor Zhu Di (the third emperor of the Ming Dynasty and the sponsor of the Zheng He’s voyages), inscription on Changle Tianfei monument which build by Executor Zheng he, and the sailing notes from Zheng he’s followers such as Ma Huan, Fei Xin, Gong Zhen, a conclusion can be made that the real purpose of the expeditions is to “promote an ethical culture, strengthe foreign friendship " and " boost overseas trade".
Keywords: Zheng he’s voyage,Purpose
一、“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都是根据不足的臆测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由于明成化年间反对下西洋的兵部车驾郎中刘大夏毁灭了郑和远航的官方档案,致使后人对郑和下西洋知之不详,甚至连为什么下西洋也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郑和下西洋过去300年后,清乾隆四年(1740)张廷玉纂修的《明史》是这样说的:“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1] 此后的几百年,许多人对此深信不疑。本人认为,无论是当时的实际情况和逻辑分析,“踪迹建文”和“耀兵异域”都是根据不足的臆测。
先看“踪迹建文”说。燕王朱棣在北平举兵造反,为了贴上合法的标签,并没说要推翻建文帝政权,而是打着“奉天靖难”旗号,声称自己是奉祖训进京“清君侧”,“除奸臣”,“解国难”。朱棣攻下南京后,以建文帝“阖宫自焚”、“自底亡灭”的理由,在诸王及文武官员多次呈请即位称帝的情况下,才“奉承洪基”当上皇帝的。 [2] 雄才伟略的朱棣迅速巩固了政权,即使建文帝真的逃亡在外,也根本不必担心文弱无能的建文帝会卷土重来。如果朱棣兴师动众公开四处寻找建文帝,就等于承认自己的帝位是不合法的。退一步说,永乐之初为了肃清前朝残余政治势力,郑和首次下西洋可能捎带秘密寻找建文帝的任务,但政权牢牢巩固了二十多年的后永乐时代和宣德年间,还一而再、再而三地不远万里连续六次去海外“踪迹建文”就毫无必要了。
再看“耀兵异域”论。大家知道历史上对中国历朝政权造成威胁的都在陆地上的北面,除了“东洋”日本的倭寇骚扰我国沿海外,无论是“南洋”还是“西洋”,郑和下西洋所到过的海上诸国从未对中国造成威胁,而真正从海上威胁中国最早的西方国
家是在郑和首次下西洋100多年后。据《明史》记载:“佛郎机??正德中,据满剌加地,逐其王。”[3]佛郎机即葡萄牙,满剌加是当时大明王朝的一个藩属国。1553年葡萄牙盘踞澳门,接着是1624年荷兰殖民者占据台湾。面对北方的威胁,明成祖朱棣数次亲率大军北征,他哪有精力,也哪有必要耗费巨大财力,派遣二万多舟师到“西洋”诸国“耀兵异域”?
二、郑和下西洋决策者和执行者原始资料揭示下西洋目的是政治上“宣德柔远”,经济上互惠互利
1930年在长乐南山出土的《天妃灵应之记》碑,为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前在长乐驻泊期间所立,长乐俗称天妃碑,又称郑和碑。碑文总共1177字,历述下西洋目的、意义,前六下西洋经过、成果和第七次下西洋任务。这是考证郑和下西洋最权威的史料碑刻。关于郑和远航的目的,碑文记载:“海外诸番实为遐壤,皆捧琛执贽重译来朝。皇上嘉其忠诚,命和等统率官校旗军数万人,乘巨舶百余艘,赍币往赉之,所以宣德化而柔远人也。”[4]廖廖62字告诉我们:(1)哪怕是边远的海外各国都对我国非常尊敬,纷纷带着珍贵的礼物来访;(2)皇帝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舟师运载大量礼物回赠他们,是为了宣扬我们中国的道德文化,与他们建立和平友好关系。这样,我们根据碑文的这段文字可以得出初步结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是在政治上“宣德柔远”,建立世界和平秩序;二是在经济上,中外双方互有来往,互易货物,互惠互利。
我们再来看明成祖朱棣在郑和第三次下西洋时下的敕书:“
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故此敕谕,悉使闻知。永乐七年三月□日”[5]敕书明确指出郑和下西洋要传达他的指示:要求各国“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若有摅诚来朝,咸锡皆赏。”可见,长乐郑和碑所说的“宣德化而柔远人”和“赍币往赉之”,真实体现了郑和忠实贯彻执行明成祖朱棣关于郑和下西洋决策的目的和任务。
南京天妃宫有《御制弘仁普济天妃宫之碑》,俗称天妃宫碑,为明成祖朱棣于“永乐十四年四月初六日”刊立。碑文共699字,其中“恒遣使敷宣教化于海外诸番国,导以礼义,变其夷习。”
[6]显然与长乐郑和碑“宣德柔远”说法完全一致。
长乐郑和碑记载郑和下西洋中仅有三次军事行动:一是“永乐三年统领舟师至古里等国时,海寇陈祖义聚众三佛齐国劫掠番商,亦来犯我舟师,即有神兵阴助,一鼓而殄灭之。”二是“永乐七年统领舟师往前各国,道经锡兰山国,其王亚烈苦奈儿负固不恭,谋害舟师,赖神显应知觉,遂生擒其王,至九年归献,寻蒙恩宥俾归本国。”三是“永乐十一年统领舟师往忽鲁谟斯等国,其苏门答剌国有伪王苏斡剌寇侵本国,其王宰奴里阿比丁遣使赴阙陈诉,就率官兵剿捕,赖神默助,生擒伪王,至十三年归献。”第一次是抓捕“劫掠番商”,“犯我舟师”的海盗广东人陈祖义。第二次是反击“谋害舟师”,“生擒其王”后,又被释放。第三次是应苏门答剌国王子要求,帮助其“剿捕”“伪王苏斡剌”。郑和碑描述这些军事行动的目的:“由是海道清宁,番人仰赖”。[7]事实上郑和统率二万多庞大舟师下西洋,没有欺辱任何一个小国,没有侵占所到之国一寸土地,更没有象后来的西方探险家那样,将“发现”的“新大陆”占为已有。
三、跟随郑和下西洋的马欢、费信、巩珍等人著书记载郑和远航确实进行经济贸易
马欢、费信、巩珍三人都曾多次跟随郑和下西洋,他们的著述印证了上述郑和远航的目的。马欢在《瀛涯胜览·序》说:“永乐十一年癸巳,太宗文皇帝敕命正使太监郑和等统领宝船,往西洋诸番开读赏赐。”[8]费信在《星槎胜览·序》中说:太宗文皇帝德泽洋溢乎天下,施及蛮夷,舟车所至,人力所通,莫不尊亲,执圭捧帛而来朝,梯山航海而进贡,??永乐至宣德间,??正使太监郑和等至诸海外??往赐玺书礼币,至仁至德,化及蛮夷,万邦臣服,贡献之盛欤。[9]
不仅如此,他们的著述还直接说到郑和下西洋是经济贸易行为。朱当氵眄 国朝故本《瀛涯胜览》中的《序》说:“洪惟我朝太宗文皇帝、宣宗章皇帝,咸命太监郑和率领豪俊,跨越海外,与诸番货易。”[10] 巩珍在《西洋番国志·自序》中甚至提出一个令人叹服的新概念“经济大海”。[11]
明正德十五年(1520)黄省曾在其《西洋朝贡录》中对郑和下西洋做出这样的评论:“然则和岂贸易珍宝之使哉,除异域之患,为天子光,和亦贤矣。”[12]在明人黄省曾的眼里,几十年前的郑和下西洋还是以经济贸易为主,政治目的为次。
马欢、费信、巩珍三人在各自著述中都介绍了郑和下西洋所到各国的物产资源情况和货物交易规则,甚至还详细记载了他们与当地直接贸易的情形。这里不妨例举几处:
溜山国:“中国宝船一、二只亦往此处收买龙涎香、椰子等物,乃小邦也。”[13]
祖法儿国:“中国宝船到彼开读赏赐毕,王差头目遍谕国人,皆将其乳香、血竭、芦荟、没药、安息香、苏合油、木鳖子之类
篇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意义
1. 寻找可能流亡海外的建文帝
2. 宣扬明朝国威,显示中国的富强
3. 发展海外贸易
4. 包抄帖木儿帝国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1.展示了明朝前期中国国力的强盛,中国的海军纵横
大洋,虽然在国土面积上远远比元朝小,但至少实现了万国朝贡,盛世追迹汉唐;
2.加强了中国明朝政府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散财之举给南洋,西洋各国带来了经济实惠; 3.这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后一件世界性的盛举,从此,郑和之后,再无郑和。 4.由于郑和下西洋的政治目的大于经济目的,没有发动民间的商业贸易,全部的开支都依赖明朝强大的国力来支撑,没有对中国带来什么经济实惠,于是,明朝全盛时期过后,再也没有雄厚的经济实力来支持这项庞大的工程了,下西洋随之停止。
篇三: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郑和下西洋,为什么去?有很多说法,第一个说法,《郑和传》上有这么几句话,它说:“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就是明成祖怀疑建文帝跑到海外去了,想追查他,想去寻找他。 因此有人说,郑和下西洋是明成祖要派郑和到海外寻找建文帝的下落。这是一个原因。 接着《明史》郑和传又有一句话:“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向海外显示中国的强大。
第二个,关于郑和下西洋的原因,有人提出是为了包抄帖木儿汗国。就是这么大一个帝国,它往东临近,跟中国接壤。很严重的是它的势力强大以后,它利用了元代一个宗室叫本雅失里,准备向东进攻明朝。首先,在洪武末年他就扣留了明朝派往这里的使节。帖木儿汗国的首都在哪里呢?在撒马尔罕,在现在的中亚,扣了很多年,这个使节被放回来了。到明成祖的时候,再次又派使节出使帖木儿汗国。我们看《明实录》当中有很清楚的记载,要求明朝驻甘肃一带的军队要防止帖木儿汗国的袭来。这个时候是明朝永乐二年、三年,可是也正是在这个时候,明成祖派郑和下西洋了。大家知道下西洋的路线从南洋往西,走到印度洋,正好是帖木儿汗国的南部,这样对帖木儿汗国就形成一个包抄之势,所以有的人分析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有包抄、包围帖木儿汗国这样一个意图。
现在我们说第三个理由,有人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发展海外贸易。目的很简单,我想这个说法是用现代的经济观念,来解释古代人的行为。特别是当时中国是一个农业社会,没有必要寻求海外的市
场,它不是后来资本主义积累时期,希望通过海外贸易发展自己的商品经济,中国的经济发展还没有达到这个程度。
这些原因我们都一一否定,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呢? “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向国外显示中国的强大,说对了一部分。这是一个政治目的,明成祖朱棣派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达成他的政治目的。他作为一个皇帝登上皇位以后,希望他的大明国在世界上有较高的地位,希望他自己在各国中间有很高的威望,这也是中国自古以来当皇帝的一个想法。所以“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肯定是他的目的,但这只是一部分。
明成祖曾经给西洋各国有一个诏书,这个诏书有以下这么几句话:“朕奉天命,君主天下,一体上帝之心,施恩布德。凡覆载之内,日月所照、霜露所濡之处,其人民老少,皆欲使之遂其生业,不至失所”。这一段话,天这么大,天底下的人我都不希望他们失所,为什么呢?我奉了天命,我是天子,我都让他们过好生活,不让他们失所,第一个。
“今特遣郑和赍敕,普谕朕意”。今天我特别派遣郑和上天下,告诉大家我的想法,我的这番意图。“尔等祗顺天道,恪遵朕言,循礼安分,毋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庶几共享太平之福”。说你们都要遵守天道,不能够因为你们人多就欺负人家少数,不许你们以强凌弱,大家要共享太平之福。这是朱棣的一个想法,所以现在我派郑和到你们那里,告诉我的这番意图,这一个理想是明成祖朱棣,对于天下秩序的设想。向全天下宣传自己关于世界秩序的理想,这个
秩序就是“天朝礼制体系”,就是全天下的各个国家之间不能够凌弱,不能够欺寡,共享太平之福的这么一个和谐的世界,这是朱棣的最终理想,这个理想来源于中国传统的儒家的天下观。所以朱棣希望通过郑和,去宣传他的天下秩序的理想,建立天朝礼制体系,最终实现共享太平之福。所以郑和的军队所到之处并没有侵略别人的土地,并没有掠夺别人的人口,并没有抢夺别人的财物。恰恰相反,中国当时实行的政策叫“厚往薄来”,我带很多很多东西,很多很多财物给你。“薄来”,我从你那儿取来的东西少,很少,所以郑和每到一地都要给当地有大量的赏赐。所达目的首先是有很多国家,随着郑和的出使纷纷地到明朝来访问,当时叫做“朝贡”,我们把它叫做“朝贡贸易”,就是明朝和很多国家之间建立了朝贡贸易关系,因为中国当时力量强大,当时经济力量也强大,对各地有威有德,四方宾服,明朝的中国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地位。
郑和下西洋的结果,一个是明朝在各国之间建立了很高的威望。第二个,使很多国家跟明朝建立了通好、通贡的关系。第三个是,在郑和下西洋船队和明朝强大力量的支持下、保证下,维持了世界的和平秩序。平静了海路,就使海路清明,海路通畅。
所以郑和下西洋他的核心目的是政治目的:一个是提高中国的威望,提高明成祖个人的威望,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第二个就是要推行朱棣本人理解的天下观,建立一个和谐的世界,使全世界共享太平之福。
篇四: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
学 院:国际关系学院
专 业:政治学类
学生姓名:杨涛
学 号:30220132200802
指导教师:聂德宁
完成日期:2014年5月15日
内容摘要:
从1405年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算起,到现在已经600多年了。几个世纪以前的中国人的伟大壮举至今仍然被世人称颂。这一壮举对当时大明帝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关系有何影响,对现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处理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又有那些借鉴意义。本文将对这些内容进行探究。
关键词:郑和、下西洋、外交政策,中国东南亚关系
导言:
郑和(1371——1433)年是“海上之巨人”(梁启超语),是“历史上最早的、最伟大的、最有成绩的航海家”(吴晗语)。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中,他统帅舟师两万八,七下西洋,访问亚非三十余国,“其规模之在,人数之多,范围之广是历史上所未有”,被孙中山誉为“超前轶后之奇举”。这是明代强盛国力之展现,是和平外交的重要举措。这一光辉业绩,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不畏艰险,勇于开拓的创新精神,也使中华民族的声望远播于海外,促进了与亚非国家人民的友好交往。六百年后的今后,中国正在和平崛起,必将是中国国力强盛与和平外交的进一步展现。从郑和下西洋到中国和平崛起,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就是中国的“和”。
正文:
一、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
郑和下西洋,当然师出有因。学术界说法不一,有寻建文帝之踪说;有耀兵示富说;有联印抗蒙说;有发展贸易说;有巩固海防说;有寻找麒麟说;还有多目的说、前后目的不一说、表面目的与真实目的不一说等等。这些说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作为一个当时的大国强国,派出在当时技术最先进、战斗力最强的海军,历时28年,显然是出自政治目的。而这个目的,从史料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不是侵略,而是和平。
明朝初年,中国与海外诸国的关系仍处在一个不稳定的时期,中国与邻国之间的关系曾一度紧张,有许多矛盾迫切需要解决。由于元朝时推行大规模的征服与扩张政策,在周边国家中造成严重影响,留下了抹不去的阴影,各国都对元朝时的中国有或多或少的恐惧心理。明朝建立后,要开创一个与周边国家友好相处
的和平局面,并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阻力相当大。明成祖即位后,要重新恢复由于靖难之役而受到损害的形象,要稳固在国内的统治,要解决来自北方蒙古的威胁,都迫切需要在外交上打开局面,需要与周边国家发展良好的关系,树立起天朝大国的形象。1而郑和背负着重启中华帝国与东南亚国家的友好关系这一重任,开始了这震惊世界的和平之旅。
郑和不辞劳苦,颠簸于风高浪急的大海之中,往返于太平洋、印度洋沿岸诸国之间,以其高超的外交才干解决了一系列棘手的问题,通过多种方式发展了与各国之间的关系,维护了海上的安全,有力地提高了明朝在海外诸国中的威望,确立了明朝在当时亚洲诸国中的领导地位,导致了“诸番振服,无不祗顺王命,共皆仰体皇仁,恪遵敕谕”的外交新局面。并通过出色的外交活动,结束了南洋地区纷争动荡的局面,促进了国家间的睦邻友好,明显地维护了该地区的和平与稳定。
《明史·郑和传》曾说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2这可以说是清代人、主要是编纂者的观点。从客观上来评价,郑和下西洋的主要目的就是加强与海外各国的睦邻友好关系,扩大明王朝的政治影响。至今发现的史实都充分说明,郑和之旅是和平之旅。其师既出之于“和”,也成之于“和”。
那么,郑和七次下西洋这一和平之旅,在当时到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呢? 首先,对大明帝国有着重要而深远的积极意义。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永乐年间)是中国古代与东南亚友好关系史上最辉煌灿烂的时期。这一时期,东南亚与中国友好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之多,外交使节来往之频繁,来华使团规模之大,级别之高,彼此间之信任,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深广,在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史上是空前绝后的。也就是说,永乐时期是古代中国与东南亚友好关系史上的顶峰时期。这一成果的取得,与郑和下西洋的活动密不可分。郑和下西洋扩大了中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往来,增进了中国人民对东南亚和其他地区的了解。
郑和下西洋疏通了中国与亚非各国间的贸易,更把中国与亚非国家的贸易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从郑和随员马欢、费信、巩珍等人的著作中,我们看到了郑1朱非亚《郑和外交成就之思考——纪念郑和下西洋600 周年》 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年 第50卷 第5期 (总第202期)
2 张廷玉等《明史·郑和传》卷三,清国史馆明史稿旧稿本
和对亚非各国的生产经济、物质资源、商业贸易和人民生活状况等都有详细的调查,这就为他们制定和实施中国与亚非各国的贸易计划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郑和船队与亚非各国进行的贸易,既符合各国人民迫切要求发展贸易的愿望,又坚持公平交易,因而受到普遍的欢迎。宝船一到,举国轰动,这种盛况前后持续达二三十年。郑和使团的航海贸易取得了巨大成功。
其次,对维护东南亚的和平有重要的意义。郑和及其船队是以和平友好的使者的面目出现在亚非各国的,虽以天朝上国自居,但对异国却不怀任何野心。郑和为亚非各国带来了丰富的中原物产,先进的中华技术以及璀璨的华夏文化,极大的促进了这些国家的发展。除此之外,郑和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亚非国家之间的平等贸易的发展,并利用中国在亚非国家中的地位于声望,解决了这些国家间的许多纠纷与矛盾。这些成就无不促进了亚非地区的繁荣与发展,维护了地区的稳定与和平。
随着各国矛盾的逐步缓和,“海道由是而清宁,番人赖之以安业”。郑和的到来给各国的人民带来了福音,因而受到了当地人民的热烈欢迎。这些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出于对中国的敬仰,沿着郑和开辟的道路,纷纷来华,向明朝进贡当地的特产,甚至很多国王或亲自或携妻子或与陪臣一起来朝,表达对中国的敬服。同时,郑和下西洋期间亚非国际间和平局势的建立也标志着,明初对海外各国实行的建立以和平交往为纽带,以中国为主导的国际关系格局方针的实现。3
二、郑和下西洋的现实意义
1.郑和下西洋的外交政策的借鉴意义
在郑和下西洋过程中体现出的外交方式有很多沿用至今,成为了我国对外交往中的宝贵财富,在新中国建立的短短六十年中,外交领域取得了巨大的跨越性成就,这与中国自古以来延续的优良传统是分不开的。
郑和下西洋所体现的政治外交观点是“睦邻友好”,对待周边的小国,明朝政府采取的是和平友善、共同繁荣的积极态度,这与当今中国坚持的“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相契合。中国奉行的“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还是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一致认同与肯定,特别是“不结盟政策更是反映了中国主张与世界各国建立长期广泛的合作关系的信心和决心4。当今中国政治外交继3
4 刘宝峰《浅谈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与影响》 山西师大学报( 社会科学版) 研究生论文专刊 第39卷 《当代中国外交》颜声毅著,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第43页
承了郑和时代的优良风尚,摒弃了不和谐的因素,在世界外交史上处于领先地位。
郑和时代的经济外交主要表现在对外贸易发展方面,主要还是局限于商品和少量技术的交换和传播。随着世界科技的迅猛发展, 当今的中国经济外交将范围扩展至金融业、服务业、对外援助等诸多方面。对于落后的国家,中国特别注重经济外交方式的使用,尽显大国风范,方式上一定程度继承了郑和时代对周边国家的“恩惠制度”,观念性质上发生了巨大的变革,是以平等的身份促进第三世界国家共同发展,突显中国外交特色。
2.构建郑和形象促进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先驱与外交使臣,郑和所包含的社会文化意义与政治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他所处的时代。从社会与文化层面看,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郑和被广泛神化,并演变成为在东南亚华人社会长期流传的“郑和崇拜”,成为凝聚华人社会的粘合剂与强化华人族群文化意识的一种象征。从国家政治层面看,郑和形象的塑造与中国- 东南亚关系发展整合在一起,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纽带与推动力量。5
从社会层面看,郑和崇拜是华人移民文化与社会心理认同的聚合与反映,从国家层面看,郑和崇拜奠定了近代以来中国与东南亚交往的方式以及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基础。而且随着近年来中国与东南亚关系的不断深化,郑和崇拜已经超越华人社会与文化层面,成为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的纽带与推动力量。可以说,近年来,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郑和崇拜不断在社会(族群)交往、学术交流与国家关系语境中被升华与强化,这凸显出郑和崇拜在中国与东南亚交往中角色及其功能的拓展与嬗变,从族群认同的文化领域延伸到学术话语以及国家关系的政治范畴。国家对郑和话语的强化与升华,不仅折射了新时期中国- 东南亚关系的新变化,更重要的是体现了崛起中的中国及其外交政策的价值观定位与认同,郑和所体现出的海洋开放意识、开拓精神、和平、包容与尊重对新时期中国与东南亚关系发展不乏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郑和崇拜源于东南亚华侨社会,但其影响力已经超越东南亚地域,并演变发展成为为连接中国与东南亚的文化纽带。这种文化纽带不仅表现在中国华南侨乡民间信仰中的“郑和记忆”中,而且更升华为国家话语中的“文化郑和”,成为5 施雪琴《郑和形象建构与中国—东南亚国家关系发展》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五期
篇五:郑和下西洋的作用与意义
郑和下西洋的作用与意义
朱棣夺得皇位时,明朝已经建立了三十多年,农业与人们的生活并没有受到这场政变的影响。这时,中国广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发展得十分繁荣。在经济获得良好的发展之后,发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贸易已经是十分逼切的事。另一方面,朱棣也想利用对外的活动,展示自己的势力,并建立自己的声望。因此,远航的活动就势在必行了。
明代初期,由于朱元璋三十一年的励精图治,农业经济恢复了。在手工业方面,也有了很大的发展:矿治、纺织、陶瓷、造纸、印刷各方面,都比以前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至一些欧洲国家的欢迎,赢得了很高的声誉。尤其是造船业的发达,航海技术的进步(包括罗盘针的使用,航海经验的积累,航海知识的提高),大批航海水手的养成,以及明初工商业的恢复和发展,宋、元以来中国海外贸易的发达,对外移民的增加,所有这一切,都为郑和下“西洋”准备了坚实的经济基础,提供了较为雄厚的物质条件。明初这种强盛的国势、发达的贸易,本身具有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海外的贸易和来往的要求。于是,明成祖朱棣决定组织一支强大的船队,前往“西洋”诸国。
郑和下“西洋”的动机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西洋”的动机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国势向上发展的时期。这时在北方,蒙古的势力已被驱逐出长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统治已十分巩固,加上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国势日趋强盛,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发展。朱棣自认为是“奉天命天君主天下”的“供主”,要海外各国都来朝贡。和历代功利主义的封建帝王一样,朱棣也是一个功利主义者,他也要宣扬国威,向外示富。
到了永乐年间,由于国力强盛,朱棣要建立一个天朝大国的思想就更加强烈。明成祖的个性好大喜功,常常向异域显示中国的富强,对明朝初期对海外的消极政策深表不满,故朝廷对外政策为之一变,即位后便派宦官出国,召各国来朝,此举无疑可以提高明成祖的威望。郑和下西洋便可以在国外显耀兵力,向海外各国夸示中国的富强,宣扬明朝的威德。同时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国内一部分人对他武力夺取皇位的不满。
他还想用扬威海外来缓和国内一部分的人对他武力夺取地位的不满。有些书上说的朱棣派郑和下“西洋”,是找寻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据说,“靖难之役”以后,朱允炆出走,不知所终。明成祖的皇位是发动靖难之变后,从侄儿建文帝手中夺得的。这在猜忌心很重的朱棣看来,自然是一件最不放心的事。明成祖怀疑他逃到海外避难,恐怕他将来对自己构成威胁,所以派郑和下西洋暗中侦察建文帝的踪迹,以杜绝后患。
郑和率领的庞大船队,就其活动的性质来说,既不是一般的商船队,也不是一般的外交使团,而是由封建统治者组织的兼有外交和贸易双重任务的船队。
他出使的任务之一,就是招徕各国称臣纳贡,与这些国家建立起上邦大国与藩属之国的关系。为了完成这一任务,郑和所到各国以后,第一件事便是宣传朱棣的皇帝诏书。向各国宣谕:明朝皇帝奉天乘命的上邦大国之君,是奉“天命天君”的旨意来管理天下的,四方之藩夷都要遵照明朝皇帝说的去做,各国之间不可以众欺寡,以强凌弱,要共享天下太平之福。如果奉召前来朝贡,则礼尚往来,一律从优赏赐。
第二件事便是赠送礼物。赐各国国王诰命银印,赐国王及各级官员冠服和其他礼物,表示愿意和那些国家建立和发展友好的关系。
第三件事是进行贸易活动。以中国的手工业品换取各国的土特产品,使各国为中国的精美、完好的手工业品所吸引,从而愿意来中国称臣纳贡,进行贸易活动。中国出口的丝织品和瓷器等,早就在亚非各国享有盛誉。亚非的很多国家早就想同中国发展贸易关系。只是由于朱元璋“海进政策”,才限制了这种贸易的发展。朱棣取消“海进政策”派遣郑和出使,表明中国恢复了同海外各国的正常贸易。海外各国同时也认为,跟中国纳贡称臣,进行贸易,建立友好关系,是有利可图的事。
第四件事是与南海(今马六甲海峡)国家建立友好关系。
正面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享、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八十多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负面意义
郑和下西洋可以不以贸易获利为目的,但不能不计成本。七次下西洋给明朝财政造成巨大经济负担,随着国力衰退,航海的壮举必然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