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诸葛亮的智慧故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2:06 字数作文
诸葛亮的智慧故事字数作文

篇一: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导学案

班级: 姓名: 组名:

【温馨提示】

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个故事内容浅显,语言通俗易懂,却有着深刻地寓意,让我们一起去学习领悟其中的道理吧!加油!

【自学检查】

一、 读下面的词语,解释划有横线词语的意思。

私塾 主意 鸣叫 撵出 后悔 接触 平生 透露 莫名其妙 弄巧成拙 有用之才

二、 通过预习,我知道了——————————————————

——————————————————————————

【合作探究】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诸葛亮的智慧故事)

问题一:认真读课文,想一想:诸葛亮为什么感到十分扫兴?他想出了一个什么主意?

问题二:诸葛亮給鸡撒米的做法错了吗?错在那里?用“——”划出后悔的语句,试着有感情地朗读。

问题三:知错就改的诸葛亮后来的表现如何?用“~~”划出诸葛亮明白的道理。

【课外阅读】

诸葛亮智慧故事

吃瓜留子的故事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的故事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鹅毛扇的故事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清朝康熙年间,襄阳观察使赵宏恩在《诸葛草庐诗》中写道:“扇摇战月三分鼎,石黯阴云八阵图”,就足以证明诸葛亮手执鹅毛扇的功用以及他手不离扇的原因。

篇二:诸葛亮的故事

我眼中的诸葛亮

大家好!我是翠微小学五年级的包逸博。今天,我要给大家讲一讲我眼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那么多人物,给我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诸葛亮。他一方面足智多谋、有胆有识,在我心中是谋略与智慧的化身,同时,他也百密一疏,留下了一些终身无法弥补的历史遗憾。

首先说他的足智多谋。最能反映诸葛亮智谋的就是著名的赤壁之战。当年,诸葛亮年仅28岁,他根据当时敌强我弱的形势和北方军队不识水性的特点,想到了用火攻的办法破解曹营百万大军,并在初冬时节巧借东风,为实施火攻创造了条件。赤壁一战,三国鼎立、三分天下的局势基本形成。

其次,说说诸葛亮的胆识。我认为草船借箭和空城计两个故事说明了诸葛亮高超的胆识。当时,诸葛亮为了在3天内,拿出10万支箭,借着满天大雾,把20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简直就是自投罗网,而最终诸葛亮却满载而归,安全返回。《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同样扣人心弦。面对司马懿率领的20万大军,诸葛亮手中兵少力弱,可是他却命令大开城门,自己镇定自若,在城上弹琴。生性多疑的司马懿下令后撤,蜀军有惊无险,躲过一劫。

很多人都被这些故事中诸葛亮所表现出来的智慧和谋略所折服,可是在《三国演义》中,我也为诸葛亮的失误而惋惜。最典型的就是在街亭之战中错用马谡。刘备临终时曾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诸葛亮却不以为然,只看到马谡自幼熟读兵法,而没看到他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我觉得,街亭失守,直接原因在马谡,间接责任在诸葛亮。另外,诸葛亮对昏庸无能的刘禅不加培养,一味纵容,也是蜀国灭亡的原因之一。

所以,在我的眼中,诸葛亮的聪明智慧、鞠躬尽瘁很值得我们学习,但他也不是完人,他的过失也给了我们一些警示。我们应该从正反两面看待《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诸葛亮对对联的故事

很多人都读过《三国演义》,书中的诸葛亮大家都很熟悉和喜爱。他的足智多谋、有胆有识,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诸葛亮的聪明智慧,与他从小就勤于动脑、十分好学是分不开的。今天,我就给大家讲一个诸葛亮小时候对对联的故事。

诸葛亮小时候家境贫寒,没钱上学,只能躲在学堂外面偷学。一天先生正在教学生们对对子。只听先生念道:“雪压竹竿头着地。”学生们听后谁也对不上来,一个个面朝屋顶发呆。先生气得吹胡子瞪眼睛,惹得诸葛亮“扑哧”一下笑出声来。

先生随即走出门外,见是个偷听的小孩,就很不屑地问:“你笑什么?难道你能对得上来?”小诸葛不紧不慢,张口就对:“风吹苇叶背朝天。”

先生一惊,暗想这孩子仅凭偷听就能对得如此工整贴切,真可谓思维敏捷,文采不凡。他看了一眼仍在发呆的学生,随即又出一副上联:“懒弟子仰天数椽,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时,恰巧一个算命瞎子路过,小诸葛眼睛一亮,马上对道:“瞎先生低头算命,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

先生连连称奇,决定进一步考考小诸葛的才学,又想出一个上联:“磨盘大,磨眼小,可吞粗吐细。”诸葛亮看见一老农正在称粮食,马上对道:“秤杆直,秤钩弯,能知重识轻。”

先生对这孩子喜爱不已,又出一联:“地栽桑,桑养蚕,蚕吐丝,丝织绫罗绸缎。”诸葛亮正在琢磨推敲,忽然看见草丛中跑出一只野兔,顿生灵感,随即对道:“山养兔,兔长毛,毛做笔,笔写锦绣文章。”

先生满心欢喜,决定收小诸葛亮为徒,对他精心培养。诸葛亮刻苦努力,不负师望,终于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篇三:诸葛亮的“智慧”

从诸葛亮的“智慧”谈中国人的愚蠢

我说这个观点,可能马上就会有人说我这是哗众取宠,凭良心说,我丝毫没有这个意思,因为我对诸葛亮的厌恶是读小学的时候就开始的,当时也没仔细想过自己究竟为啥要讨厌他,只是不喜欢故事里的他,做事情的风格,不喜欢正统的理念和他的所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但这话在那个时代,可说不出口。春节后,我看到谢国忠的微博,说他“20岁的时候认为诸葛亮有水平,30岁的时候认为刘备有水平,40岁的时候发现刘禅有水平”。看到这段话我真的很开心,因为我发现,不认同诸葛亮的所谓智慧的中国人还真不止我一个。那么诸葛亮的所谓智慧究竟存在着哪些问题呢?

家长式管理拖死自己扼杀全体

诸葛亮的管理模式是什么样的呢?在《三国演义》中,一直到了最后《五丈原》这个章节,通过司马懿同学的协助打听,才让我们有幸目睹其庐山的真面目。当初诸葛亮囤兵五丈原,让人挑战,不过司马懿就是龟缩不出,诸葛亮就想了个办法,让使者带着女人的衣服送给司马懿,想刺激司马懿出来迎战。司马懿见到了诸葛亮的使者,就请他吃饭,席间司马懿就问诸葛亮的使者:“孔明寝食及事之烦简若何?”使者说:“丞相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之食,日不过数升。”懿顾谓诸将曰:“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啥意思呢?就是说,司马懿问使者,诸葛亮平常生活起居怎么样呢?使者说,我们的丞相半夜还在加班,稍微大点的事情都需要他亲自审批,饮食都不正常。司马懿就对他的手下说,诸葛亮吃得少、干得多活不了多久了。

就这段对话,司马懿看到的是诸葛亮命不长了;诸葛亮的部下看到的是诸葛亮废寝忘食、鞠躬尽瘁的无私奉献精神;而我们看到的却是诸葛亮在管理上的无能。大家想想,管理一个国家,事必躬亲,自校薄书,汗流竟日,罚二十以上亲揽,军不治、民不理、政不平、财不足,什么事都找他,能处理的好事情么?即便是他聪明过人有三头六臂,至少这个效率本身就很有问题,我们用脚趾头想都会明白,那么多东西等着他审批,大家排着队等着向他汇报工作,他没指示事情就办不下去,有多少事情要被耽搁,这种效率怎么可能管理得好那么大的一个国家呢?甚至就连管理好一个较大规模的公司,我认为都根本没有可能。

如何证实诸葛亮的愚蠢呢?我们对比一下刘邦的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历史故事,再看看诸葛亮的六出祁山就知道了。刘邦也是由四川发兵进攻中原的,陈仓就是现在的宝鸡,而诸葛亮死的地方叫做五丈原,五丈原就在宝鸡境内岐山县,说明刘邦和诸葛亮的出兵方向基本是一致的。诸葛亮六出祁山为何回回都无功而返呢?很大程度上受制于粮草的运输,回回都说是粮食接济不上,只好回头,为解决这个问题,他的老婆还发明了木牛流马,这应该算是应用高科技了吧,但最终也还是没有解决粮食问题。但是我们看刘邦讨伐项羽,走的也是同一条路,依靠的也是四川的粮食作为军粮,可史书中却从没有提及粮食运输存在困难的问题。为啥平庸的刘邦压根就没遇到粮食运输困难的问题,而偏偏是智慧超群的诸葛亮做件事情如此的困难重重呢?很多蠢人都和诸葛亮一样,会认为这是天意,天意不让诸葛亮平定中原。而我认为这就是管理方式的不科学所造成的。家长式的独裁的管理模式,造成了效率的低下、决策的随意和人才的缺失等等无数的问题,这种模式存在的这一系列不可改变的弊端,使得很多本不该成为问题的问题都变成了问题。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也经常遇到类似的问题。我们经常会听到一种声音:中国的问题都

在于领导是否重视,只要领导重视,问题就能迎刃而解。所以我们解决某件事情的行政文本里、报告上,第一条往往是这句话------领导重视。因为一次次的事实证明了只要领导重视,问题就能得以解决,于是全社会都认同了领导重视是解决中国一切问题的最主要的途径。但谁又能意识到,正是这个“领导重视”,恰恰是制造了中国大量问题的源头,是中国社会秩序混乱的一大祸根呢。改革开放前,粮食问题一直是困扰中国的问题,政府不可谓不重视粮食问题,大量的兴修水利设施,各级领导不断的视察指导,但一直没有办法彻底解决粮食问题。最后怎么解决的呢?包产到户。说白了就是政府承认管不了了,干脆不管了,让老百姓自己去解决问题,结果问题自己就解决了。我们再看看朝鲜,金正日对粮食生产不可谓不重视,他甚至不厌其烦的跑到田间地头去指导农民怎么种田,一个从没种过田的万能之神不辞辛劳的指导农民怎么种田,你说朝鲜能不闹饥荒吗?我们别觉得这个金正日脑残可笑,其实我们的领导干部又有哪个不是不辞辛苦的各地指导工作呢?今天教农民种田,明天教工厂生产,后天教商户经营,和诸葛亮的军不治、民不理、政不平、财不足,事必躬亲有何区别呢?是的,诸葛亮凭着他的聪明才智看上去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就像我们领导重视一样,看起来似乎也把问题都解决了。但是这种领导拍板的解决方式,实际上埋下了更大的祸患。我们不难发现,领导拍板表面上看起来问题解决的非常有效率,但问题却会变得越解决越多,结果是按下葫芦浮起瓢,领导成了消防队,四处起火四处救火,以至于只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了。什么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用现在话来说就是,不停的折腾,一直折腾死了事。

诸葛亮还遇到了一个人才缺失的问题------“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诸葛亮很郁闷啊,蜀这个破地方怎么就没有可造的人才呢,个个都不好用。蜀中怎么就无法产生大将呢?是四川人的基因有问题不可能产生人才,还是诸葛亮的管理模式导致人才无法产生或者人才产生了却无法被发现呢?我们只要提出这个问题,无需多说,稍有头脑的人都会自己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来了吧!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几千年来我们中国人常常悲叹伯乐的缺失,但怎么几千年就没有人把这些马儿放到草原上跑跑呢?一跑不就知道哪一匹是千里马了么。何必要等着伯乐这个家长来指定哪一匹马是千里马呢?我们的政府一会儿要扶持这个产业,一会儿要做大那个企业,一会儿要淘汰这个产能,一会儿要振兴那个行业。但为啥不问问自己,到底你是不是伯乐,你何必要操这份闲心呢?让马儿自己出来跑跑不好么?允许企业自由的竞争怎么就那么困难呢?为什么非要由你来指定谁是先进的,谁是落后的呢?诸葛亮就算临死了还在指定自己的第二任、第三任继任者,所幸他及时断气,要不还要继续指定下去呢。

今天看了一段节目《“最牛局长”浙江工商局长郑宇民再战董倩》讨论的主题是关于温州企业该不该救的问题。这个最牛局长说得很动情,08年他开企业座谈会的时候,有一个企业家邱继宝因为企业经营陷入困境而没有来,但他留了座位给这个企业家,后面两年还是没来,他继续为邱继宝留着座位。今年这个邱继宝终于主动来了,他终于获救了。看到这里,我不是对这个邱继宝有意见,我只是很想问这个局长几个问题:这个邱继宝倒了你要救,那么没有资格作为你的座上宾的邱继宝的对手倒了,你救还是不救呢?是不是所有的倒闭企业你都会救呢?你动用社会的资源来救邱继宝,这对他的竞争对手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呢?这对社会来说是不是一种不公呢?你凭什么可以认定哪一匹马就是你该扶持的千里马呢?肆意动用公权力干预市场,还干预得如此理直气壮,这就是中国这个市场的可悲之处,在这样的凭个人意志可以胡作非为的市场环境之下,中国又怎么可能产生伟大的企业呢?所以“蜀中无大将”的罪魁祸首正是这个诸葛亮,中国没有优秀的企业的罪魁祸首就是自以为万能的政府。

我们细细研究,不难发现家长制的管理模式给社会造成的危害远不止诸葛亮给蜀国带来

的那些问题。比如当今官场上职责不清的问题,啥都想管、啥又都管不了、该管不管、不该管瞎管,以至于真出了事情也不知该向谁问责,一路摸上去,似乎只有最高长官脱不了干系,于是只好干脆搞了个领导问责制,煤矿塌了也去问责省长,上任没几天的省长就莫名其妙的被问责;老百姓春节回家火车运力不足也得政府来管,难道铁路部门的运力就一定得满足春节时期的运力吗?如果满足了春节高峰期的运输,平常的运力过剩谁来买单?非要充大头、当家长,又搞不定,怎么可能啥事都搞得定嘛。以至于搞得上级官僚疲于奔命、进退维谷,左右为难;而中层官僚也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知道自己哪天莫名其妙就挂了,还得四处游走动用人脉摆平,真可谓官不聊生;而下级官僚又人浮于事、唯唯诺诺、敷衍应付、能推就推、能瞒就瞒、能骗就骗。你不推不行啊,很多事情根本不是这一级能搞得定的,还得上面说了算;你不骗也不行啊,你说实话家长不爱听,非得说假话套话官话才能得以明哲保身;你不瞒也不行啊,有些事情本来就是此题无解,你没必要没事找事招惹是非。这类问题不仅仅发生在官场,即便是私企内部也能发现这类问题的大量存在,尤其是在存在“明君”的企业内部,老板越是英明,下面越是浑浑噩噩,既然你老板英明,那就让你去当你的“明君”好了。最终无论官场还是私企,中国人用人唯一的标准都只剩下了“听话”二字,无法去苛求其他的什么能力了,能找到愿意背黑锅、绝对听话的奴才对于一个家长来说已经算是很难得了。所以才有了管仲所说的,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谋,管仲找不到更好的解决家长制的弊端的办法,他干脆来了个糊涂疗法。

那么到底有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呢?这首先还需要我们来改改我们的观念。我建议我们的官员应该好好看看人家西方国家的领导人,人家这个官当的其实是很舒服的啊,不需要整日担惊受怕看上级的脸色说话办事;不需要装模作样故作勤勉,该出去度假就出去度假;也不需要为了应酬而在酒桌上拼命往肚子里灌酒精,去地摊上吃点小吃也很舒服的啊!该说啥就说啥,该干啥就干啥,清清爽爽的做个人有啥不好的呢,这才是大家风范啊!何必非要像个刚上岸的土鳖一样,扮大尾巴狼硬充小民的家长呢?至于我们小民,有时候的确非常让人无语,我只想对某些人说一句:“其实,没了家长,天真的不会塌......”只要我们能够转变思维,破除家长制,树立平等的观念,建设全社会共赢的利益链条,制定稳定而又透明的游戏规则,我想,所有的中国人都能充满朝气和活力的像个人一样活着,这有啥不好呢?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暂且不表。我们继续说说这个该死的诸葛亮。

诸葛亮的的智慧不过是固步自封和投机取巧

从《五丈原》这个故事中我们还发现到了什么问题呢?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为啥诸葛亮非要引诱司马懿出来决战,然后用计打败司马懿呢?甚至他“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通过这种方式来解决粮食问题,一方面说明诸葛亮没有解决粮食运输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他宁可饿着肚子长期相持,也不愿意直接攻击司马懿的军营。这事情是不是有些奇怪呢?我们看诸葛亮的用兵,会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他从头到尾就从没有和对手真正拼过军队的实力,至始至终都是用诡计,这在古今中外的战争中是绝无仅有的。诸葛亮带兵是从不用险和从不硬拼,我们国人对此总是津津乐道,中国人似乎更为认同诸葛亮这种带兵的方式。

我们来对比一下诸葛亮的五丈原战役和近代的辽沈战役,看看诸葛亮的思维方式究竟出了什么问题。

诸葛亮第6次出岐山五丈原,初期是取得了很大的胜利的,诸葛亮用计夺取了司马懿的

渭南大寨,重创了魏军,魏军“十伤八九,死者无数”,连司马懿父子都差点丧命。如果这时候诸葛亮乘胜追击,逼迫魏军和自己决战,对司马懿是非常不利的。小说里描述道,懿曰:“孔明若出武功,依山而东,我等皆危矣;若出渭南,西止五丈原,方无事也。”啥意思呢,司马懿说,孔明如果出武功,沿着山路向东继续进攻,我们就完蛋了;如果向西到五丈原扎营观望,我们就没事了。结果呢,诸葛亮无法看到司马懿的困境,他选择了到五丈原扎营观望去了,丝毫没有和魏军决战的意图。为什么诸葛亮没有乘胜和司马懿决战呢?他犯了两个错误,也就是他的两个毛病,一个是过于保守,一个是沉醉于以往的老经验。以前他通过玩计谋屡次打败司马懿,现在他还陶醉在过去的经验之中,看不到司马懿的困境,看不到形势对自己有利,已经具备了进行决战并且取胜的条件。所以他还是用老套路,卖弄小聪明试图用送女人衣服羞辱对方,骗司马懿出来。这种固步自封和陶醉于投机取巧的模式已经令他无法与时俱进了,错失了决战的机会。以至于最终他只能带着他的神话去阎王爷那儿报到去了。

我们再来看辽沈战役,林彪通过运动战取得了战争的主动权,将国民党军队包围在长春、沈阳和锦州这几块狭窄的地域。他和诸葛亮一样,陶醉于以前围城打援的老战术之中,还想着围住长春,引诱国军救援来消灭国军,但是卫立煌根本就不上他的当。这时候毛给林彪不断的发电报催促,电报的内容是什么呢?他要林彪下定打对方重兵防守的大城市,就是打攻坚战的决心,打大的歼灭战的决心,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让他不要固步自封了,这才有了后来辽沈大的决战。这就是毛作为一个战略家的与众不同之处,林彪就缺乏这个眼光,看不清这个形势的变化,同样诸葛亮也没有,他看不到对方的困境,不敢对司马懿的大营打一场攻坚战,不敢进行大决战。这就是水平高低的区别。这也是很多中国人共同的毛病,过于自我,不能正确认识对方,不会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固步自封还自我陶醉。

中国人思维模式上的这个问题,在现代经济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呢?我们回顾过去,国家尚贫困的时候,无法做到总体发展,必须要集中力量做一些大的项目,解决国家的一些迫切解决的问题,这是没有错的。比如各地体校的设立;当年的深圳特区的建设;航天科技的发展;基础的铁路、公路建设等等。在经济比较落后的时代,这些措施是非常正确的。奥运会拿了金牌,甩掉了东亚病夫的帽子全国人脸上都有光;基础的建设拉动了全国的经济;科技的发展为国家的持续竞争力打下了基础,这都没错。但是现在时代已经变了,我们的国家已经相当有钱了,是否还要继续死抱着老套路,继续把资源配置在少数地方、给少数人呢?继续掠夺全国的财富,集中起来搞三峡、搞奥运、搞世博,还在搞这一套干嘛呢?这就像一个人,没钱的时候买一两套好衣服、有一两件装饰品是必要的,可有钱了就把全身上下都穿金戴银,耳朵戴上金耳环;脖子上套上金链条;腰上围着金腰带;手脚拷上金手链脚链;把牙齿砸了全换上一嘴的金牙……那除了说明中国人是个刚从猪圈里爬出来的白痴土包子暴发户还能说明什么?

老的那一套集中资源搞大项目的办法已经不能继续用了,我们现在该是打一场硬仗,打一场大决战的时候了。什么才是现在最该打的硬战、大决战呢?诸葛亮的大决战应该是攻击司马懿的大营;林彪的大决战是攻击锦州;目前我们国家的大决战应该是让全国老百姓都富裕起来、拉动内需,让中国成为全世界最大的市场。不要说这不可能,诸葛亮说强攻司马懿大营是不可能的;林彪也说攻击10万重兵防御的锦州是不可能的;很多白痴也会说目前中国这样子,谈实现全民的富裕是不可能的。但我认为这不但可能,而且是完全可以做到的,也必须做到。集中力量搞大项目的老路子不能继续下去了,这些项目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已经越来越边缘化了,现在应该放手给社会自己去做了,而国家则应该倾尽全力为实现全民的富裕而服务,一切以能否有利于全民的富裕为标准,好好的为此打一场翻身战。具体这个战该

怎么打,我们后面再说。现在我所要说的是转变思维和树立信心,我们要看得见,这个机会尚存。中国已经走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十字路口,走对了,这场决定性的战役打赢了,实现了战役目标,不是我夸海口,我就敢说10年内,中国超过美国的日子大家都能清清楚楚的看得见,别以为我是神经病在这里胡说八道;路走错了,10年内中国彻底垮掉,洗牌重来,毫无疑问也将是不可避免的。在中国彻底陷入衰退以前就动手,一切都还来得及,关键在于我们能否看得到,意识得到,敢不敢干。诸葛亮这个傻逼看不到、不敢干,他就玩完了;老毛看到了赌下去了,他就夺了天下;现在条件已经很成熟了,就看我们这一代敢不敢干了。

如何判断出中国进行决战的时机已经到了呢?我并不是无的放矢,是从这几点感觉到的。首先,如果大家有做股票或者期货,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现象就是:世界上只有中国和美国这个两个国家在特别大的事件发生的时候,可以逆市走出自己的独立行情,而这两个国家一旦走出了独立行情,往往可以扭转全球市场接下来的走势。这不是随便哪个经济体都能做得到的,尤其可贵的是,日本做不到,和中国拥有差不多人口的印度同样也不具备这种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并不是我们的国家通过造假的手段表演出来的,这个力量是市场自然产生的力量,是一个经济体潜在的实力的体现,当我们意识到这股力量的存在的时候,就应该判断出,这股力量是有潜力成为引领世界的力量,所以我敢发狂说决战的时机到来了。其次,我们前面分析过,世界经济要想通过正常的途径走出这一轮的危机,只有两个办法,一个是中国爆发出来的强劲需求拉动全球经济走出困境,另一个是将中国边缘化排除在国际社会之外,在其他经济体内实现平衡。也就是说,市场客观上决定了,不管我们愿不愿意,中国都将面临市场的抉择,这是一场决定中国今后命运的大决战。我们还要看到几个特点:中国是中小企业数量仅次于美国的国家,美国是2000万家中小企业,日本是650万家,按照统计,中国有1000万家中小企业,但根据我的经验判断,因为我们国内还有大量根本达不到国家所要求的中小企业的标准的微型企业,它们以个体工商的形势存在,加上那些游离于统计局之外的根本就不注册、不开发票的黑工厂,说明目前我们的企业活跃度实际上非常高,可能要高于美国,这是中国有能力成为一个具备独立引领市场的经济体的力量源泉(可惜中国人根本认不清自己的优势,似乎准备淘汰掉这些企业,我感到无话可说);中国独特的市场环境具备产生颠覆性的新产品的条件,这是美国以外其它国家不具备的,比如我们国家首先出现的电动自行车和VCD,我还想起了一个产品电蚊拍,还有地沟油等等,无论好坏这都是一种创新,好大喜功的中国人看不上它们,但我认为正是中国市场的这种与众不同的特质,和不可遏制的强大的生命力,使得中国这个经济体具备了引领世界的特质。

阴谋论

三国里,诸葛亮用兵非常保守从不用险,绝对不会冒险出奇兵,为什么他会这样呢?我们从他的心路历程就不难发现原因,诸葛亮是个最喜欢用计谋算计别人的人,一个整天算计别人的人,他的心理状态会发生些什么样的变化?对了,最怕别人也来算计自己。只要有了冒险的想法,马上心里会冒出别人也会用什么样的计策来整垮自己,有了这个想法的人会不断的自己恐吓自己,是不会有勇气再去冒险的。这个心态决定了他的思维模式和行为模式,为了以策万全,所以他绝不用险。一个整天对别人耍阴谋的民族,当这种思维习惯进入了民族的基因链,所形成的思维模式就是“阴谋论”。中华民族就是一个热衷于阴谋论的民族,我们翻翻中国人写的书,全都是阴谋论,吃饱没事整天尽猜测别人会怎么来整自己,而且这种东西还非常有市场。

“阴谋论”这种思维模式有什么危害呢?这会让我们的心理变得非常的阴暗,感觉人人都

篇四:诸葛亮事迹

诸葛亮的事迹

三顾茅庐

刘备屯住新野时,自知蹉跎半生之缘由是身边虽有关羽,张飞等猛将,而无出谋划策运筹帷幄之谋士,便礼仪贤下士,寻求良辅。在司马徽和徐庶的荐举下,刘备与关羽,张飞便来到襄阳隆中,拜访诸葛亮。

第一次来到茅庐时,亮已外出,三人返途中遇见亮好友崔州平;数日后,刘、关、张顶风冒雪,二顾茅庐。途中,遇亮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到达茅庐,只见亮弟诸葛均,方知亮已出游,备留下一笺,表达倾慕之意。返回时,在隆中山下小桥边遇见亮岳父黄承彦;过了一段时间,刘备与关羽、张飞三顾茅庐,适逢亮在家,但昼寝未醒。刘备吩咐关、张在门外等候,自己徐步而入,拱手立于阶下,直到亮醒后,方才相见。[ 三顾堂:建于清康熙五十八年(公元1719年),是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作《隆中对》的纪念堂。]

隆中对

官渡大战以后,刘备逃到荆州,投奔刘表。刘表拨给他一些人马,让他驻在新野(今河南新野县)。

刘备是一个雄心勃勃的人,因为自己的抱负没有能够实现,心里总是闷闷不乐。他想寻找个好助手。他打听到襄阳地方有个名士叫司马徽,就特地去拜访。

司马徽说:“这一带有卧龙,还有凤雏(音chú),您能请到其中一位,就可以平定天下了。”司马徽告诉刘备:卧龙名叫诸葛亮,字孔明;凤雏名叫庞统,字士元。

徐庶也是当地一位名士,因为听到刘备正在招请人才,特地来投奔他。刘备很高兴,就把徐庶留在部下当谋士。 徐庶说:“我有个老朋友诸葛孔明,人们称他卧龙,将军是不是愿意见见他呢?” 刘备听了徐庶的介绍,说:“既然您跟他这样熟悉,就请您辛苦一趟,把他请来吧!” 徐庶摇摇头说:“这可不行。像这样的人,一定得将军亲自去请他,才能表示您的诚意。”

刘备先后听到司马徽、徐庶这样推重诸葛亮,知道诸葛亮一定是个了不起的人才,就带着关羽、张飞,一起到隆中去找诸葛亮。三顾茅庐后,诸葛亮终于被刘备的诚意感动了,就在自己的草屋里接待刘备。

诸葛亮看到刘备这样虚心请教,也就推心置腹地跟刘备谈了自己的主张。他说:“现在曹操已经战胜袁绍,拥有一百万兵力,而且他又挟持天子发号施令。这就不能光凭武力和他争胜负了。孙权占据江东一带,已经三代。江东地势险要,现在百姓归附他,还有一批有才能的人为他效力。看来,也只能和他联合,不能打他的主意。”

接着,诸葛亮分析了荆州和益州(今四川、云南和陕西、甘肃、湖北、贵州的一部)的形势,认为荆州是一个军事要地,可是刘表是守不住这块地方的。益州土地肥沃广阔,向来称为“天府之国”,可是那里的主人刘璋也是个懦弱无能的人,大家都对他不满意。 最后,他说:“将军是皇室的后代,天下闻名,如果您能占领荆、益两州的地方,对外联合孙权,对内整顿内政,一旦有机会,就可以从荆州、益州两路进军,攻击曹操。到那时,有谁不欢迎将军呢。能够这样,功业就可以成就,汉室也可以恢复了。”

刘备听了诸葛亮这一番精辟透彻的分析,思想豁然开朗。他觉得诸葛亮人才难得,于是恳切地请诸葛亮出山,帮助他完成兴复汉室的大业。诸葛亮遂出山辅佐刘备。

后来,人们把这件事称作“三顾茅庐”,把诸葛亮这番谈话称作“隆中对”。(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五丈原

五丈原位于宝鸡市岐山县境内,东距西安130公里,西距宝鸡56公里,北距岐山县城25公里。高20余米,面积约12平方公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三国时期,诸葛亮屯兵五丈原与司马懿对阵,后因积劳成疾病死五丈原,五丈原由此闻名于世。是三国时诸葛亮最后一个战场。

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兵由汉中出发,穿过秦岭,进驻五丈原。初来乍到,粮草不济,先屯田练兵,待机伐魏。魏将司马懿深知诸葛亮神机妙算,在渭河北岸固守,不敢贸然出兵。双方在五丈原相持百天不战,诸葛亮不得不引诱魏兵入葫芦沟作战,并放火烧断谷口,欲大败魏将司马懿未料一场大雨,魏军死里逃生。同年秋天,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军败退。当司马懿进兵诸葛亮指挥作战的地方时,看到蜀军阵地之险要,惊叹道:“天下奇才也。”后人为了纪念诸葛亮,在这里修建了寺庙。

据当地民间传说,诸葛亮去世时,一颗明星从天而降,所以才起这个名字。当年诸葛亮屯田的地方,人称“诸葛田”。当年诸葛亮设军帐指挥作战的地方还留有半米高的城墙残迹,南北长约250米、东西宽近100米。当地群众给这个小城堡起名“豁落城”。在豁落城南边的秦岭山坡,有一块平展的石头,上面似有棋盘线条。据说当年诸葛亮在这里下过棋,所以这座山得名“棋盘山”。在五丈原的土中,已找出不少“诸葛锅”,铁锅上铸有汉代隶书文字。五大原如今是一片农田,游客来这里总想找一找古战场的遗迹和传闻。在农田的中间有一道河湾,当地叫落星湾,湾中的村子叫落星堡。

五丈原北端有诸葛亮祠,创建于元初年,明清曾重修。祠内献殿内两侧墙壁上有一幅幅三国故事画,如古城会、空城计、三战吕布等。壁画下镶嵌着40块青石,石刻岳飞手书《出师表》,字迹苍劲有力。石前有明太祖朱元璋赞颂岳飞的石刻:“纯正不曲,文如其人”。(一说是襄阳隆中,也说是南阳,难定论?)

下是应网友要求而整理。2004.03.31

吃瓜留子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也是当年请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神机妙算救后代

这件事情的真否无法考证,从记载来看,可能性还是有的。

相传,诸葛亮在临死前对后代说:“我死后,你们中的一个将来会遇到杀身大祸。到那时,你们把房拆了,在墙里面有一个纸包,有补救的办法。”

诸葛亮死后,司马0打下天下当了皇帝。他得知:朝廷中的一员将军是诸葛亮的后代,便想治治他。有一天,司马0找了个借口,把这个将军定了死罪。在金殿上,司马0问:“你祖父临死前说了些什么?”这个将军就一五一十地把诸葛亮的话说给他听。司马0听后,使命令上兵们把房子拆了,取出纸包。只见纸包里面有封信,上面写着“遇皇而

开”。土兵们把信递给0,0打开信,只见里面写道:“访问后返三步。”0立即站起身退后三步。他刚站稳,只听“咔嚓嚓”一声响,0龙案上面正对的房顶上,一根玉掉下来。把桌椅砸得粉碎。0吓得出了一身冷汗。反过来再看信后面写道,“我救你一命,请你留我后代一命。”看完这封信,暗暗佩服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后来.他把那个将军官复原职

诸葛亮的八卦衣

在戏剧和图面中,诸葛亮都是身披八卦衣,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姿态。据民间传说诸葛亮的八卦衣是他勤奋好学,师母所赏赐。

诸葛亮少年时代,从学于水镜先生司马徽,诸葛亮学习刻苦,勤于用脑,不但司马德操赏识,连司马的妻子对他也很器重,都喜欢这个勤奋好学,善于用脑子的少年。那时,还没有钟表,记时用日晷,遇到阴雨天没有太阳。时间就不好掌握了。为了记时,司马徽训练公鸡按时鸣叫,办法就是定时喂食。诸葛亮天资聪颖,司马先生讲的东西,他一听便会,不解求知饥渴。为了学到更多的东西,他想让先生把讲课的时间延长一些,但先生总是以鸡鸣叫为准,于是诸葛亮想:若把公鸡呜叫的时间延长,先生讲课的时间也就延长了。于是他上学时就带些粮食装在口袋里,估计鸡快叫的时候,就喂它一点粮食,鸡一吃饱就不叫了。

过了一些时候,司马先生感到奇怪,为什么鸡不按时叫了呢?经过细心观察,发现诸葛亮在鸡快叫时给鸡喂食。司马先生在上课时,就问学生,鸡为什么不按时叫鸣?其他学生都摸不着头脑。诸葛亮心里明白,可他是个诚实的人,就如实地把鸡快叫的时候喂食来延长老师授课时间的事如实报告了司马先生。司马先生很生气,当场就把他的书烧了,不让他继续读书了。诸葛亮求学心切,不能读书怎么得了,可又不能硬来,便去求司马夫人。司马夫听了请葛亮喂鸡求学遭罚之事深表同情,就向司马先生说情。司马先生说:“小小年纪.不在功课上用功夫,倒使心术欺蒙老师。这是心术不正,此人不可大就。”司马夫人反复替诸葛亮说情,说他小小年纪,虽使了点心眼,但总是为了多学点东西,并没有他图。司马先生听后觉得有理,便同意诸葛亮继续读书。

司马先生盛怒之下烧了诸葛亮的书,后经夫人劝解,又同意诸葛亮来继续读书。可没有书怎么读呢?夫人对司马先生说:“你有一千年神龟背壳,传说披在身上,能使人上知千年往事,下晓五百年未来.不妨让诸葛亮一试.如果灵验,要书作甚?”司马先生想到把书已烧了,也只好按夫人说的办。

诸葛亮将师母送的神龟背壳往身上一披,即成了他的终身服饰——八卦衣,昔日所学,历历在目,先生未讲之道,也能明白几分。

诸葛亮的鹅毛扇

诸葛亮的鹅毛扇代表着智慧和才干,所以在有关诸葛亮的戏曲中,孔明总是手拿鹅毛扇。 关于鹅毛扇,民间流传着这样的故事,黄承彦的千金小姐黄月英并非丑陋,而是一个非常聪明美丽、才华出众的姑娘。黄承彦怕有为的青年有眼不识荆山玉,故称千金为“阿丑”。阿丑黄月英不仅笔下滔滔,而且武艺超群,她曾就学于名师。艺成下山时,师傅赠送她鹅毛扇一把,上书“明”、“亮”二字。二字中还密密麻麻地藏着攻城略地、治国安邦的计策。并嘱咐她,姓名中有明亮二字者,即是你的如意郎君。后来黄承彦的乘龙快婿,就是吟啸待时、未出隆中便知天下三分的名字中有“明”、“亮”二字的未来蜀国丞相诸葛亮。结婚时,黄月英便将鹅毛扇作为礼物赠给诸葛亮。孔明对鹅毛扇爱如掌上明珠,形影不离。他这样作不仅表达了他们夫妻间真挚不渝的爱情,更主要的是熟练并运用扇上的谋略。所以不管春夏秋冬,总是手不离扇。

诸葛亮的传说

1、“借一箭之地”,传说今宜宾一带古时为夷人居地,诸葛亮为了安定“南中”,巩固蜀国后方,亲自领兵南征。途径宜宾发觉这里为山川形胜之地,意欲夺而据之又不想为此分散兵力。便与夷人商议:允借“一箭之地”。朴实厚道的夷人头领想:蜀人纵有万钧之力,谅他一箭又能射出多远。便答应了。于是按诸葛亮安排:这边一箭射出去,那边即派人去寻箭的落点,并随即举族迁到箭落点之外。不想,诸葛亮还有另外安排,他叫人早已将箭带到几百里之外的地方,插在一个大山的崖壁上。夷人在那里找到,只好按事前协商迁去那里居住。

2、“蜀汉军以空黄桶挑水,吓走夷人”,三国时,夷人据守在三江口上的宜宾古城,听说诸葛亮领兵到来,便隔着岷江与蜀汉兵马对峙。诸葛亮决计不用武力而智取宜宾,他让少量蜀兵一到天黑便赶着头角上挂着灯笼的山羊群,从背着古城的山那面上山,翻过山顶再从古城看得到的前面下来,而后又绕道回到山后再上山、再下来。如此周而复始,彻夜不停。连续数夜,夜夜如此,象是蜀兵正源源不断的从外地调来。白天,则挑选军中孔武大汉挑着无底大黄桶,来往江边佯装挑水,个个健步如飞,显得力大无比。此招令隔江相看的夷人吃惊不小,都以为是“天神”降临,不可争锋,悄悄撤守远走。

篇五:诸葛亮少年时代的故事

巩固提高练习

一、 正确工整抄写下面句子。

有时候可以用智谋,有时候是不能用智谋的,聪明要用在地方上。

二、 看拼音,写汉字。

sī shú zhū gě liàng shū jí zī bǔ

( ) ( ) ( ) ( )

三、 补充词语,并写出词语的意思。

莫( )其妙:

弄( )成( ): 有用之( ):四、 根据解释在括号里填写恰当的词语或成语。

1、 这叫他感到十分( ):正高兴时遇到不愉快的事而兴致低落。

2、 老师觉得有点奇怪,他却( ):自己偷偷感到得意。

五、给下面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 )( ) ( )( )

扫 乐

( )( ) ( )( )

六、 阅读短文,完成下面练习。

诸葛亮不仅能种出好庄稼,而且还有一手种西瓜的好手艺。襄阳一带曾有这么一个规矩:进了西瓜园,瓜可吃饱,瓜子不能带走。传说这条“规矩”

也是当年诸葛亮留下来的。

诸葛亮种的西瓜,个大、沙甜、无尾酸。凡来隆中作客和路过的人都要到瓜园饱饱口福。周围的老农来向他学种瓜的经验,他毫不保留地告诉他们瓜要种在沙土地上,上麻饼或香油脚子。好多人都来问他要西瓜种子,因为以前没有注意留瓜子,许多人只好扫兴而归。第二年,西瓜又开园了,他在地头上插了个牌子,上面写道:“瓜管吃好,瓜子留下。”

诸葛亮把瓜子冼净、晒干,再分给附近的瓜农。现在,汉水两岸沙地上的贾家湖、长丰洲、小樊洲的西瓜仍有名气,个大、皮薄、味沙甜。有些地方还遵守那条“吃瓜留子”的老规矩。

1、 给短文命名,写在横线上。

2、 根据意思写成语。

一点都不保留地告诉别人。 很失望的回去。

3、用一句话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4、结合短文,说说诸葛亮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七、 读一读,背一背。

关于智谋的名言

1、人类的智慧就是快乐的源泉。

——薄迦丘

2、一个人的智慧不是一个器具,等待老师去填满;而是一块可以燃烧的煤,有待于老师去点燃。

——考留达克

3、从智慧的土壤中生出三片绿芽:好的思想,好的语言,好的行动。

——希腊谚语

4、人的智慧掌握着三把钥匙:一把开启教学,一把开启字母,一把开启音符。知识、思想、幻想就在其中。

——雨 果

八、 读下面三个故事,和同桌交流你的收获。

1、曾经有个小国到中国来,进贡了三个一模一样的金人,金壁辉煌,把皇帝高兴坏了。可是这小国不厚道,同时出一道题目:这三个金人哪个最有价值? 皇帝想了许多的办法,请来珠宝匠检查,称重量,看做工,都是一模一样的。怎么办?使者还等着回去汇报呢。泱泱大国,不会连这个小事都不懂吧? 最后,有一位退位的老大臣说他有办法。 皇帝将使者请到大殿,老臣胸有成足地拿着三根稻草,插入第一个金人的耳朵里,这稻草从另一边耳朵出来了。第二个金人的稻草从嘴巴里直接掉出来,而第三个金人,稻草进去后掉进了肚子,什么响动也没有。老臣说:第三个金人最有价值!使者默默无语,答案正确。

2、陈阿土是台湾的农民,从来没有出过远门。攒了半辈子的钱,终于参加一个旅游团出了国。 国外的一切都是非常新鲜的,关键是,陈阿土参加的是豪华团,一个人住一个标准间。这让他新奇不已。 早晨,服务生来敲门送早餐时大声说道:“GOODMORNING SIR!” 陈阿土愣住了。这是什么意思呢?在自己的家乡,一般陌生的人见面都会问:“您贵姓?” 于是陈阿土大声叫道:“我叫陈阿土!” 如是这般,连着三天,都是那个服务生来敲门,每

天都大声说:“GOODMORNING SIR!”而陈阿土亦大声回道:“我叫陈阿土!” 但他非常的生气。这个服务生也太笨了,天天问自己叫什么,告诉他又记不住,很烦的。终于他忍不住去问导游,“GOODMORNING SIR!”是什么意思,导游告诉了他,天啊!!真是丢脸死了。 陈阿土反复练习“GOODMORNING SIR!”这个词,以便能体面地应对服务生。 又一天的早晨,服务生照常来敲门,门一开陈阿土就大声叫道:“GOODMORNING SIR!” 与此同时,服务生叫的是:“我是陈阿土!”

3、去过庙的人都知道,一进庙门,首先是弥陀佛,笑脸迎客,而在他的北面,则是黑口黑脸的韦陀。但相传在很久以前,他们并不在同一个庙里,而是分别掌管不同的庙。 弥乐佛热情快乐,所以来的人非常多,但他什么都不在乎,丢三拉四,没有好好的管理账务,所以依然入不敷出。而韦陀虽然管账是一把好手,但成天阴着个脸,太过严肃,搞得人越来越少,最后香火断绝。 佛祖在查香火的时候发现了这个问题,就将他们俩放在同一个庙里,由弥乐佛负责公关,笑迎八方客,于是香火大旺。而韦陀铁面无私, 锱珠必较,则让他负责财务,严格把关。在两人的分工合作中,庙里一派欣欣向荣景象。

4、 汉武帝即位后,李广调任未央宫卫尉。元光六年(前129),李广从卫尉转任为将军,率领军队出雁门并讨伐匈奴。因为匈奴兵多,所以打败了李广的军队,李广也受伤被俘虏。匈奴兵把李广放在两匹马中间,让他躺在用绳子结成的网袋里。行走十余里,李广装死,斜眼瞧见他旁边一个匈奴少年骑着一匹好马。李广猛地挣脱出来,飞身跨上那匹快马,匈奴少年猝不及防地被推下马,弓箭也被李广抢走。李广调转马头向南疾驰,匈奴几百名骑

兵紧追不放,李广边逃边射,跑了数十里回到了汉营。至汉后,削官为民。

参考答案:二、 私塾;诸葛亮;书籍;滋补。

三、名:事情很奇妙,使人不明白。

巧,拙:想耍巧妙地手段,结果反而坏了事。

材:有用的人才。

四、1、扫兴;2、暗自得意。

五、 ( sǎo)( 扫兴) yuè )( 音乐)

扫 乐

( sào )( 扫帚) lè )( 快乐 )

六、1、吃 瓜 留 子

2、毫不保留,扫兴而归。

3、诸葛亮巧妙帮助瓜农种出好西瓜。(意思对即可)

4、聪明能干、善于帮助别人。(意思对即可)

2、冒名顶替;闻所未闻。

3、语言、动作、神态;衙役;人们(或老百姓)

4、聪明有计谋(或者足智多谋,结合课文内容详细总结也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