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水调歌头,秋色将晚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30:00 体裁作文
水调歌头,秋色将晚体裁作文

篇一: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赏析三种

叶梦得《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赏析三种 新高考新视野

2012-09-05 0703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赏析三种

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赏析一】

靖康之难前,叶梦得几次因获罪于宦官而落职闲居。其晚年,他退居于风景如画的写程卞山。该地北临太湖,奇石封列,又有数万藏书。他终日读书赏景,啸咏自娱,生活极为悠闲。可是,面对着日益严重的边患和腐败的朝政,他于心难平,不能忘却抗金战事,始终牵挂着国家安危,此词即为叶氏自叙平生、抒写怀抱工作。词的上片写词人的闲居生活,下片写虽家闲居,却对国事忧心忡忡。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时令。黄花盛开报来了霜降的消息,正是秋高气爽的时候。写秋景,一般多写得萧瑟,衰飒,这里却把秋景写得很美,反映出词人的开朗胸怀,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是怎么平静的,它是为下边的抒发感慨作势。

三、四两句,点明住地:简朴的房子,掩映黄花丛中,外边环绕着蜿蜒的小道。这是个幽静偏僻的住所,很适合于过隐居生活。

“为问”三句,为词人的内心独白;意谓自己乃隐居山林的老翁,不甘心闲居而又只能空耗流光,徒增白发。此三句委婉曲折地表达出词人对朝政的不满,抒写出自己壮志难酬、英雄空老的沉重感喟。歇拍两句写词人走出了“小窗低户”,沿着崎岖的小路来到了太湖边上,凝视着浩茫无际的沧海一般的湖波,天宇澄净,绮丽的彩霞波光里闪动。此二句看似闲适、冲淡,却孕育着词人心中更为动荡的情感波澜。

过片二句从空间上再一次感叹自己的一事无成。“归来”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本”字表现自己归隐的决心。下边

陡转:“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他郁结于心的就是这个“恨”——恨的是萧萧的寒风里,从北向南的新雁带来了边疆的讯息:强敌压境,边马哀怨。这里化用蔡琰《悲愤诗》“胡笳动兮边马鸣,孤雁归兮声嘤嘤!”但换用“恨”、“悲”、“怨”几个字,就显得比原诗更加苍凉激楚,构成了这几句词语的基调,唱出了自己的心声,流露出对于当朝割让大片土地换取偏安局面的不满情绪。就是这个大恨梗塞于胸,使得他“小窗低户”,不能安居;黄花、松竹无心观赏;万顷碧波也无意领略。结拍两句隐然以从隐居的东山进入仕途并取得淝水之战胜利的东晋名相谢安自况,抒写了自己虽退隐而心怀天下的情怀。这两句是从李白的《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化来,表现了念念不忘收复失地的抗金意志。但着以“谁似”二字,又透露出自己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感慨。

词人的晚年,退隐与国事是矛盾的:他想卞山以山水自娱,但又无法忘怀国家的安危,时刻惦念着抗金战事。这种矛盾而又痛苦的心态,此词中得到了集中体现。词人矛盾复杂的感情中,对国家命运的关注是主要的,所以词的末句才显得激越凄楚而慷慨悲凉。

【赏析二】

这是告老,隐居湖州弁山后写的作品。梦得随宋高宗南渡,陈战守之策,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绍兴初,被起为江东安抚大使,曾两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诸将得悉力以战,阻截金兵向江南进攻。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主战派受到迫害,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眼看强敌压境,边马悲鸣,痛感流年轻度,白发徒增,很想东山再起,歼灭敌军,但却已经力不从心,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上片开头四句写:秋色日渐加浓,秋意也逐步加深,金黄的菊花传报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曲曲折折,绕着弯儿。这是描写时令和自己隐居的环境。的生活环境看来还是安静的,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很不平静。这是为下文反衬作铺垫。接着提出问题: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时光一年年地虚度,不甘心两鬓的头发一天天增白,这就隐晦地写出了英雄报国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即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徙倚”二句写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户小屋,沿着曲折小路,来到太湖边上,流连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只见得天空澄彻,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祖国的天光水色又是多么美好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沧海”,指太湖,古人多以海来形容大湖。

面对空阔的太湖,不但排遣不了心头的隐痛,反倒引发出新的感慨。下片“念平昔”三句,就是从这新感慨写起的。望湖兴叹,想到往昔飘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希望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到头来落得一片空虚!“归来”二

句,从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脱胎化用,说他从天涯飘泊归来,重扫院内小路,守护自家松竹。这是写归隐的心愿。入世落空,想到出世,然而他真能忘怀世情吗?“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国家、民族在遭劫难,大环境不安定,隐居者的小环境又怎么能够得到安定呢?隐居者的心情又怎么能够不受影响而焦虑不安呢?怨恨悲凉的秋风时不时地吹卷起来,缓缓地飞行在云间的新雁,由北而南给人们带来边境的消息,胡笳的哀怨和边马的悲鸣交织在一起,战争频仍,烽火不息,哪里有世外桃源,哪里有宁静的环境和心境呢?人归隐了,心却归隐不了,于是就想到了东晋的谢安(字安石),他隐居在浙江东山,出山后指挥淝水之战,击溃前秦百万雄师;激战之时,他谈笑自若,不动声色。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说:今天还有谁能象当年的谢安一样,谈笑之间就扑灭了胡人点起的战火,使社会得到安定?他自己深感到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因为朝廷不需要谢安这样的人来指挥战争,抗击异族侵略者!下片词描写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突出:“平昔飘荡遍天涯”,入世,可是“空飘荡”的一个“空”字,又转向了出世;“归来三径重扫”,出世,归隐;“却恨悲风时起”,表明没有一个世外桃源能使人静心归隐;“谁似东山老”,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济人而不得的压抑心情。济世不能,归隐难安,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

【赏析三】

这是告老,隐居湖州弁山后写的作品。梦得随高宗南渡,陈战守之策,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绍兴初,被起为江东安抚大使,曾两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诸将得悉力以战,阻截金兵向江南进攻。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主战派受到迫害,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眼看强敌压境,边马悲鸣,痛感流年轻度,白发徒增,很想东山再起,歼灭敌军,但却已经力不从心,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上片开头四句写:秋色日渐加浓,秋意也逐步加深,金黄的菊花传报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曲曲折折,绕着弯儿。这是描写时令和自己隐居的环境。的生活环境看来还是安静的,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很不平静。这是为下文反衬作铺垫。接着提出问题: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时光一年年地虚度,不甘心两鬓的头发一天天增白,这就隐晦地写出了英雄报国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即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徙倚”二句写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户小屋,沿着曲折小路,来到太湖边上,流连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只见得天空澄彻,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祖国的天光水色又是多么美好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沧海”,指太湖,古人多以海来形容大湖。

面对空阔的太湖,不但排遣不了心头的隐痛,反倒引发出新的感慨。下片“念平昔”三句,就是从这新感慨写起的。望湖兴叹,想到往昔飘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希望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到头来落得一片空虚!“归来”二句,从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脱胎化用,说他从天涯飘泊归来,重扫院内小路,守护自家松竹。这是写归隐的心愿。入世落空,想到出世,然而他真能忘怀世情吗?“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国家、民族在遭劫难,大环境不安定,隐居者的小环境又怎么能够得到安定呢?隐居者的心情又怎么能够不受影响而焦虑不安呢?怨恨悲凉的秋风时不时地吹卷起来,缓缓地飞行在云间的新雁,由北而南给人们带来边境的消息,胡笳的哀怨和边马的悲鸣交织在一起,战争频仍,烽火不息,哪里有世外桃源,哪里有宁静的环境和心境呢?人归隐了,心却归隐不了,于是就想到了东晋的谢安(字安石),他隐居在浙江东山,出山后指挥淝水之战,击溃前秦百万雄师;激战之时,他谈笑自若,不动声色。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说:今天还有谁能象当年的谢安一样,谈笑之间就扑灭了胡人点起的战火,使社会得到安定?他自己深感到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因为朝廷不需要谢安这样的人来指挥战争,抗击异族侵略者!下片词描写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突出:“平昔飘荡遍天涯”,入世,可是“空飘荡”的一个“空”字,又转向了出世;“归来三径重扫”,出世,归隐;“却恨悲风时起”,表明没有一个世外桃源能使人静心归隐;“谁似东山老”,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济人而不得的压抑心情。济世不能,归隐难安,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吕晴飞)

篇二: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高考诗歌鉴赏

叶梦得《水调歌头·秋色渐将晚》鉴赏

古诗鉴赏

0323 1121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敧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拚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这是告老,隐居湖州弁山后写的作品。梦得随高宗南渡,陈战守之策,抗击金兵,深得高宗亲重。绍兴初,被起为江东安抚大使,曾两度出任建康知府(府治在今南京市),兼总四路漕计,以给馈饷,军用不乏,诸将得悉力以战,阻截金兵向江南进攻。高宗听信奸相秦桧,向金屈膝求和,抗金名将岳飞、张宪被冤杀,主战派受到迫害,梦得被调福建安抚使,兼知福州府,使他远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他于1144年被迫上疏告老,隐退山野。眼看强敌压境,边马悲鸣,痛感流年轻度,白发徒增,很想东山再起,歼灭敌军,但却已经力不从心,思欲效法前贤谢安而不可得了。因写此词,抒发自己内心的悲慨和对时局的忧虑。

上片开头四句写:秋色日渐加浓,秋意也逐步加深,金黄的菊花传报了霜降的消息。小窗低户深深掩映在菊花丛中,小路曲曲折折,绕着弯儿。这是描写时令和自己隐居的环境。的生活环境看来还是安静的,但他的内心世界却很不平静。这是为下文反衬作铺垫。接着提出问题:隐居山野的老人到底在想什么心事呢?回答是不忍心时光一年年地虚度,不甘心两鬓的头发一天天增白,这就隐晦地写出了英雄报国无门而只好空老山林的苦恼,实即对国事的忧虑,对南宋朝廷的不满。“徙倚”二句写为了排遣心事,走出低户小屋,沿着曲折小路,来到太湖边上,流连不舍地凝望湖上的碧波,只见得天空澄彻,湖水映照着明丽的彩霞,祖国的天光水色又是多么美好啊!“徙倚”,徘徊,流连不去;“沧海”,指太湖,古人多以海来形容大湖。

面对空阔的太湖,不但排遣不了心头的隐痛,反倒引发出新的感慨。下片“念平昔”三句,就是从这新感慨写起的。望湖兴叹,想到往昔飘泊奔波,走遍天涯海角,希望做一番利国利民的事业,到头来落得一片空虚!“归来”二句,从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径就荒,松竹犹存”脱胎化用,说他从天涯飘泊归来,重扫院内小路,守护自家松竹。这是写归隐的心愿。入世落空,想到出世,然而他真能忘怀世情吗?“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国家、民族在遭劫难,大环境不安定,隐居者的小环境又怎么能够得到安定呢?隐居者的心情又怎么能够不受影响而焦虑不安呢?怨恨悲凉的秋风时

不时地吹卷起来,缓缓地飞行在云间的新雁,由北而南给人们带来边境的消息,胡笳的哀怨和边马的悲鸣交织在一起,战争频仍,烽火不息,哪里有世外桃源,哪里有宁静的环境和心境呢?人归隐了,心却归隐不了,于是就想到了东晋的谢安(字安石),他隐居在浙江东山,出山后指挥淝水之战,击溃前秦百万雄师;激战之时,他谈笑自若,不动声色。李白《永王东巡歌》:“但用东山谢安石,为君谈笑静胡沙。”这里化用李白的诗句,说:今天还有谁能象当年的谢安一样,谈笑之间就扑灭了胡人点起的战火,使社会得到安定?他自己深感到愿为谢安而不可得的痛苦,因为朝廷不需要谢安这样的人来指挥战争,抗击异族侵略者!下片词描写出世与入世的矛盾心理,写得很突出:“平昔飘荡遍天涯”,入世,可是“空飘荡”的一个“空”字,又转向了出世;“归来三径重扫”,出世,归隐;“却恨悲风时起”,表明没有一个世外桃源能使人静心归隐;“谁似东山老”,又揭示了要想用世济人而不得的压抑心情。济世不能,归隐难安,内心充满了矛盾和痛苦。(吕晴飞)

篇三:水调歌头

水调歌头 秋色渐将晚, 霜信报黄花。 小窗低户深映, 道路绕倚斜。 为问究竟何事, 坐看流年轻度, 拼却鬓双华。 徒倚望挹湖, 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 空飘荡, 游天涯。 归来三经重住, 三顿本告家。 却恨晚风时起, 冉冉云间新雁, 路边蝉喳喳。 谁似山寨主, 谈笑吵人家。

钟声

篇四:2016届高三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和答案

2015~2016学年第一学期高三年级月考

语文科试卷(2015年8月)

考试说明:

1. 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 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 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

第Ⅰ卷 阅读题

甲 必做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官话与国语

张 鸣

当今的普通话,追根溯源,跟中国最后一个王朝是满人统治,的确有那么点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其实很多人都会说汉语,但说的大抵是那时的东北方言。所谓东北方言,就是融合了众多北方话形成的,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当然,满人也说满语,这个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或者叫清语。

入主中原之后,满人统治者一度要求做官的人,无论满汉,一律要学清语,不仅识满文,而且会说满语。就像在全国推行剃发一样,实行征服者的文化改造。然而,清语的推广,却不了了之。原因是满人自己,包括皇帝也不喜欢?自己的语言?。因为这样的文字,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来的,没有多少群众基础。这个文字里,没有传说,没有诗歌,更没有故事。相形之下,汉语里什么都有,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在没入关之前,满人就是双语并用。入关之后,论武力,他们是征服者,论文化,他们则是被征服者。

皇帝从小读书,就是只重汉文,不重满文,教满文的谙达,根本没有地位。皇帝尚且如此,时间一长,别说汉臣不能说清语,就连满人大臣也不会说了。大家都在说官话,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只能如此,进入民国,北洋政府时代也如此,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还是如此,那时的国语,跟现在的普通话,基本差不多。

几千年中国的文字,都是统一的。这首先要归功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虽然中国人都说方言,方言之间,很多都风马牛不相及,但不耽误用同一种文字沟通。其次,要归功于科举考试,如果不是持续1300多年科举考试,无形中在文化人中贯彻了?书同文?的意志,即使是象形文字,也一样会在使用中出现歧义,有些地区,会逐渐根据自己的方言,造出自己的汉字来,别的地方根本就不认识。每次科举,虽然取士不多,但大士绅带小士绅,所有习文之人,读的都是一样的书,写的都是同样的文章,写出的东西,自然同文同义了。不可能出现广东读书人写的东西,跟山西人不是一种文法的情况。

文字如此,说话也类似。做官的人,必须说官话。当年本省人不能做本省的官,一省的官场,官员们都来自五湖四海,大家如果各说方言,不说同僚之间无法沟通,就是上下级之间,也没法对话。再说,清朝的规矩,官员上任,皇帝必定要召见一次,哪怕小小的县令也是如此,如果被召见的时候,一口土语,那么你说什么皇帝都不明白,没法留下好印象。所以,不会官话,对仕途很不利。

1.下列关于“官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满人入关之后,只重汉文,不重满文,皇上不准大臣说清语,时间一长,汉语就自然成了当时的官话。

B.所谓的官话,就是今天东北话和北京话的混合体。清朝是满人当家,于是,满汉官员就把汉语作为官话了。

C.降了满清,进入民国,定都南京的国民党政府,高层大多为南方人,这期间人们还是把汉语作为官话。

D.官话便于同僚和上下级之间的沟通,再加之在清朝召见时会留下好的印象,因此,不说官话对仕途不利。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的一项是( )

A.当今的普通话跟清朝满人统治不无关系,满人入关之前,就有很多人说汉语,即东北方言,很接近今天的普通话。

B.满人既说汉语,也说满语,满语经过努尔哈赤引入蒙文,制成满文,已经成了满人的“国语”,即清语。

C.满语仅仅是最高层出于政治目的生造出的,几乎没有群众基础,缺乏文化内涵,连皇帝自己也不喜欢。

D.汉字音义可分开的特点,使得汉语具有统一性,不同地域和民族的人能够对话,这就为官话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语有满语没有的传说、诗歌,特别是有满人极其喜爱的《三国演义》,因此,满人入关之后,被汉文征服了。

B中国的各种方言既有区别,又有联系,因为它们都是象形字、音义可以分开,所以,可以用同一种文字沟通。

C.科举考试“书同文”,有些习文之人,读一样的书,写一样的同义的东西,这有利于我国的文字的统一。

D.这篇文章写了国语的进化,我们可从中看到语言发展和政治的关系,看到民族之间的融合过程。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义方,泗州涟水人也。少孤贫,事母甚谨,博通《五经》,而謇傲独行。初举明经,.

因诣京师,中路逢徒步者,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义方解所乘马与之,不告姓名而去,由是誉振一时。俄授晋王府参军,直弘文馆。义方为人...

正气,不肯造请贵势。特进魏征甚礼之,将以侄女妻之,辞不取。俄而征薨,义方乃竞娶征之侄女,告人曰:?昔不附宰相之势,今感知己之言故也。?

水调歌头 秋色将晚

素善张亮,亮抵罪,义方坐贬为儋州吉安丞。行至海南,舟人将以酒脯致祭。义方曰:?黍稷非馨,义在明德。?乃酌水而祭。时当盛夏,风涛蒸毒,既而开霁,南渡吉安。蛮俗荒梗,义方召诸首领,集生徒,亲为讲经,行释奠之礼;清歌吹箭,登降有序,蛮酋大喜。贞观二十三年,改授洹水丞。时张亮兄子皎,配流在崖州,来依义方而卒。临终托以妻子及致尸还乡。及返,使奴负柩,令皎妻抱其赤子,乘义方之马,身独步从而还。先之原武葬皎,告祭张亮,送皎妻子归其家而往洹水。

显庆元年,迁侍御史。时中书侍郎李义府执权用事,妇人淳于氏有雅色,坐事系大理①,义府悦之,托大理丞毕正义枉法出之。高宗又敕给事中刘仁轨、侍御史张伦重按其事。义府迫丞毕正义缢死,无敢白其奸。高宗特原义府之罪。义方以义府奸蠹害政,将加弹奏,以问

其母。母日:?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义方乃上奏。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

进。总章二年卒,年五十五。门人何彦光、员半千为义方制师服,三年丧毕而去。 ...

①大理,官名,掌管刑法,此处指掌管刑法的地方。

4.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浆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B.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C.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迂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予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D.高宗以义方毁辱大臣/言词不逊/左迁莱州司户参军/秩满/家于昌乐/聚徒教授/母卒/遂不复仕进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孤”特指幼时丧父,因此成年人即使丧父也不能称“孤”。

B.弘文馆,中国古代收藏、校理典籍的官署。最早在东汉有东观的设置,后有崇文馆、士林馆之名。唐、宋后改称弘文馆。元、明朝建国之初,皆设有弘文馆,但不久即废。

C.古代大多数时候以左为尊,因此“左迁”指的是官员升职。

D.“三年丧”即服丧,指古人为死者守丧的礼仪。守丧,指的是在丧亊办完之后,亲属通过服饰和生活方面的特别规定来体现对于死者的哀悼和怀念。开始服丧,叫成服、持服;服丧期满,叫释服、服阕。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义方出身低徽,知恩图报。去京城应试的路上,毫不犹豫地帮助陌生人;魏征想把侄女嫁给他,他先因不愿攀附权贵丽拒绝,终因感激魏征的知己之言而娶之为妻。

B.王义方善于祭祀,教化有方。被贬前往儋州.渡海时,他认为祭祀重在明德,两黍稷没有香味,因两酌水致祭;到达吉安后,以诗书礼乐教化人民,成效显著。

C.王义方受人之事,忠人之托。张亮哥哥的儿子张皎流放崖州,临终前把妻子儿子托付给王义方。王义方历经艰难,亲自护送张皎的棺柩及其妻子儿子返回家乡。

D.王义方忠诚正直,不阿权贵。李义府徇私枉法救出喜欢的妇人淳于氏,高宗已经原谅李义府的罪过,但王义方坚持正义,询问了李义府的母亲后勇敢上奏弹劾他。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自云父为颍上令,闻病笃,倍道将往焉,徒步不前,计无所出。

(2)昔王陵母伏剑成子之义,汝能尽忠立名,吾之愿也,虽死不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列这首唐诗,完成8-9题。

水调歌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8.词的上片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5分)

9.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饮酒甚酣扣舷而歌,借用“美人”来抒发情怀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虞美人》中李煜写愁思如春水的汪洋恣肆,奔放倾泻;又如春水之不舍昼夜,长流不断,无穷无尽的句子是“ , 。”

(3)《论语》中孔子提倡读书要把学习和思考结合起来,才能学到切实有用的知识,否则就会收效甚微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题作答。注意:只能作答选定题目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题目内的小题。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4)题(25分)

烟花惊艳

肖复兴

我家住的小区里,有家小理发店。十四年前,我刚住进这个小区,它就存在。十四年来,花开花落,世事如风,变迁很大,它依然偏于小区一隅,没有任何变化。别的理发店都重新装潢了门面,在门前还装上了闪闪发光的旋转灯箱什么的,连名字都改作美发厅了。它依然故我,很朴素,也很有底气地存在着,犹如一株小草,自有自己的风姿,并不理会花的鲜艳和树的参天。而且,别的理发店里伙计不知换了几茬儿,甚至老板都已经易人。它的伙计一直是那几个,老板始终是同一个人。什么事情,能够坚持十四年恒定不变,都不容易,都会老树成精的。

想说的是今年大年三十的事情。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快一年,但印象很深,每一次去小店理发,见到老板都忍不住想起这件事,而且会和他谈起。他总会哈哈大笑,笑声回荡在小店里,让回忆充满暖意和快乐。

因为常去那里理发,我和这位老板很熟,其实,小区好多人图个方便,更图老板手艺不错,都常去小店。大家都知道每年春节前是他生意最好的时候,他会坚持到大年三十的晚上,一直送走最后一位客人,然后回江西老家过年。他买好了大年夜最后一班的火车票,他说虽然赶不上吃团圆饺子,但这一天车票好买,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

一般我不会挤在年三十晚上去理发,那时候,不是人多,就是他着急要打烊,赶火车回家。但那几天因为有事情耽搁了,我一直到了大年三十的晚上,才去他那里。时间毕竟晚了,进门一看,伙计们都下班回家了,客人也早已经不在,店里只剩下他一人,正弯腰要拔掉所有的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准备关门走人了。见我进门,他抬起身子,热情地和我打过招呼,把拔掉的电插销重新插上,拿过围裙,习惯性地掸了掸理发椅,让我坐下。我有些抱歉地问他会不会耽误乘火车的时间。他说没关系,你又不染不烫的,理你的头发不费多少时间的。

我知道,理我的头发确实很简单,就是剪一下,洗个头,再吹个风。不到半个小时,就完活儿了。但毕竟有些晚了,还是有些抱歉。迎来送往的客人多了,理发店的老板都是心理学家,一般都能够看出客人的心思。他看出我的心思,开玩笑对我说,怎么我也得送走最后一个客人,这是我们店的服务宗旨。

就在他刚给我围上围裙的时候,店门被推开了,进来一位女同志,急急地问:?还能做个头吗??我和老板都看了看她,三十多岁的样子,穿着件墨绿色的呢子大衣,挺时尚的。

我心想,居然还有比我来得更晚的。老板对她说:?行,你先坐,等会儿!?那女人边脱大衣边说:?我一路路过好多家理发店都关门了,看见你家还亮着灯,真是谢天谢地。? 等她坐下来,我替老板隐隐地担忧了。因为老板问她的头发怎么做,她说不仅要剪短,要拉直,而且关键是还要焗油,这样一来,没有一个多小时,是完不了活儿的。等她说完这番话时,我看见老板刚刚拿起理发剪的手犹豫了一下。

显然,她也看出来了老板这一瞬间的表情,急忙解释,带有几分夸张,也带有几分求情的意思说:?求您了,待会儿,我得跟我男朋友一起去见他妈,是我第一次到他家,而且还是去过年。虽说丑媳妇早晚得见公婆,但你看我这一头乱鸡窝似的头发,跟聊斋里的女鬼似的,别再吓着我婆婆!?

老板和我都被她逗笑了。老板对她说:?行啦,别因为你的头发过不好年,再把对象给吹了。?

她大笑道:?您还是真说对了,我这么大年纪,也是属于‘圣(剩)斗士’了,找这么个婆家不容易。?

我知道,老板的时间紧张,便赶紧向老板学习,愿意成人之美,让出了座位,对老板说:?你赶紧先给这位美女理吧,我不用见婆家,不急。?她忙推辞说:?那怎么好意思!?我对她说:?老板待会儿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她说:?那就更不好意思了。?但我抱定了英雄救美的念头,把她拉上了座位,然后准备转身告辞了。老板一把拉住我说:?没你说的那么急,赶得上火车的。正月不剃头,你今儿不理了,要等一个月呢!?我只好重新坐下,对老板说:?那你也先给她理吧,我等等,要是时间不够,就甭管我了。?

那女人的感谢,开始从老板转移到我的身上。我想别给老板添乱了,人家还得赶火车回家过年呢,便想趁老板忙着的时候,侧身走人。谁知悄悄拿起外套刚走到门口,老板头也没回却一声把我喝住:?别走啊!别忘了正月不剃头!?看我又坐下了,他笑着说:?您得让我多带一份钱回家过年。?说得我和那女人都笑了起来。

老板麻利儿地做完她的头发,让她焕然一新。都说人靠衣服马靠鞍,其实人主要靠头发抬色呢,尤其是头发真的能够让女人焕然一新。但是,时间确实很紧张了,老板招呼我坐上理发椅时,我对他说:?不行就算了,火车可不等人。?老板却胸有成竹地说:?没问题,你比她简单多了,一支烟的工夫就得!?

果然,一支烟的工夫,发理完了。我没有让他洗头和吹风,帮他拔掉电插销,关好水门和煤气的开关,拿好他的行李,一起匆匆走出店门的时候,看见那位女人正站在门前没几步远的一辆汽车旁边,挥着手招呼着老板。我和老板走了过去,她对老板说:?上车,我送你上火车站。?看老板有些意外,她笑着说:?走吧,候着您呢。?老板不好意思地说:?别耽误了你的事。?女人还是笑着说:?这时候不堵车,一支烟的工夫就到。?

汽车欢快地开走了。小区里,已经有人心急地放起了烟花,绽放在大年夜的夜空,就像突然炸开在我的头顶,挺惊艳的。 (节选自2014年12月17日《人民日报》)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第1段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在理发店,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手法,突出了理发店的陈旧,朴素等特点,介绍老板时用了“老树成精”一词,暗示老板为人的世故圆滑,因此小店才能坚持14年不倒闭。

B.“火车上很清静,睡一宿就到家了”,这是委婉的说法,实际上写出了理发店老板一直忙到大年三十的疲倦,好在火车上睡一觉。

C.“他总会哈哈大笑”表明理发店老板对自己一年前所做的好事的称心、满意,回忆起来,心中总充满快乐,还表现出事情过去了不放在心上的豁然。

D.原本理一个人的头发时间就紧张,女同志的到来让时间更紧张了。理发店老板的手犹豫了一下,可以看出他不愿意做这件事,因为怕赶不上火车。

篇五:2012届语文模拟试题

高 三 语 文 试 题

一、语言文字运用(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3分)( )

A.湖泊/水泊梁山 累赘/连篇累牍 押解/浑身解数 ......

B.隆重/安土重迁 拾遗/拾级而上 菲薄/日薄西山 ......

C.纾难/别出机杼 咀嚼/咬文嚼字 扛枪/力能扛鼎 ......

D.脉搏/一脉相承 屏风/屏气凝神 泄露/藏头露尾 ......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

A.一些人对于《唐山大地震》这部电影用伤疤来叫座赚钱的问题上表示不满;也有观众表示,大地震已经过去,电影再现一下,也没有什么不可以。

B.回味张靓影的歌声是无穷的享受,尤其是那完美的海豚音仿佛如天籁,简直不敢相信这个

非科班出身、自学成才的女孩能将歌曲演绎得如此完美。

C.王光亚向日本驻华大使表示,日本扣留中国船长事件,不但已经对中日关系造成了严重损

害,而且激起了国人的强烈愤慨。

D.今年以来,虽然全国住房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已得到初步遏止,但是部分大中城市住房价

格仍然过高,调控房地产市场的工作依然繁重。

3、下面的文字是对沪宁城际铁路动车组列车的说明,请概括该动车先进性的四个特点。(不超过20字)(4分)

7月1日,沪宁城际铁路正式开通营运,该线路运行的是目前国产最先进的动车。列车外观较

普通列车更具流线性,富于美感。车厢明亮、简洁;座椅可360度旋转,乘客始终可面向列车运行方向;前后座可收缩,靠背可自动调节。车速瞬间高达350公里每小时,从南京到上海,单趟直达只耗时69分钟。车体外形流线型的设计降低了动车组的空气阻力,因而运行时车厢内没有较大的噪音。

概括: ▲ 4、9月29日,由巴菲特和比尔·盖茨发起的慈善晚宴――“巴比宴”,将在北京拉斐特城堡酒店举行。从今年8月底开始,中国的很多富豪就陆续接到了巴菲特和比尔·盖茨慈善晚宴的邀请。针对外界盛传的晚宴将对与会者“劝捐”的说法,不少富豪在不同场合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无论是“挺宴派”还是“斥宴派”,都各持理由。

请你分别站在“挺宴派”和“斥宴派”的立场上写一句话表明自己的观点,要求运用比喻修

辞和反问句式。(5分)

“挺宴”: ▲ “斥宴”: ▲

二、文言文阅读(共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5~8题。

沈伦,字顺仪,开封太康人。少习《三礼》,以讲学自给。(后)周显德初,太祖(赵匡胤)

领同州节度,宣徽使昝居润与伦厚善,荐于太祖,留幕府。太祖继领滑、许、宋三镇,皆署从事,..

掌留后财货,以廉闻。及受周禅,召为户部郎中。

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道出扬、泗,属岁饥,民多死,郡长吏白于伦曰:“郡中..

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如此则公私俱利,非公言不可。”还具以白。朝论沮之

曰:“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太祖以问,伦曰:“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

致丰稔,岂复有水旱耶?此当决于宸衷。”太祖即命发廪贷民。

建隆三年,迁给事中。王师伐蜀,用为随军水陆转运使。王全斌、崔彦进之入成都也,竞取

民家玉帛子女,伦独居佛寺,饭蔬食,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东归,箧中所有,才

图书数卷而已。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时权要多冒禁市巨木秦、陇间,以营私宅,及事败露,皆自启

于上前。伦亦尝为母市木营佛舍,因奏其事。太祖笑谓曰:“尔非逾矩者。”知其未葺居第,因遣中使

按图督工为治之。伦私告使者,愿得制度狭小。使者以闻,上亦不违其志。 ..

伦清介醇谨,好释氏,信因果。尝盛夏坐室中,恣蚊蚋囋其肤,童子秉箑(扇子)至,辄叱之,冀以徼福。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岁余尽焚其券。微时娶阎氏,

无子,妾田氏生继宗。雍熙四年,卒,年七十九。赠侍中。

(选自《宋史·沈伦传》)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太祖(赵匡胤)领同州节度 领:统率,率领 ..

B.皆署从事 署:委任 ..

C.奏便宜十数事 便宜:因利乘便,见机行事 ....

D.愿得制度狭小 制度:规章,办法 ....

6、下列句子中,全都能表现沈伦“清廉爱民”的一组是(3分)( )

① 奉使吴越归,奏便宜十数事,皆从之

② 国家以廪粟济民,自当召和气??

③ 郡中军储尚百余万斛,傥贷于民,至秋复收新粟

④ 伦独居佛寺,饭蔬食

⑤ 有以珍异奇巧物为献者,伦皆拒之

⑥ 岁余尽焚其券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⑤⑥ D.②④⑥

7、根据原文信息,下列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沈伦年轻时学习《周礼》《仪礼》《礼记》,以讲学谋生,后因人举荐,逐步为官,最终官

至宰相。

B.沈伦来自社会底层,对人民的疾苦有深切的了解,当他发现百姓闹饥荒时,便采纳了他

人的意见,请求皇上动用军粮,开仓济民,并且力排众议,拯救了天下苍生。

C.沈伦年少好学,后随军作战期间,仍爱惜图书,因此他日后信奉佛教,拒绝童子的热情

服务,希望以此积德求福。

D.沈伦对住宅低矮毫不在意,但为了母亲也曾购买木材建造佛舍,皇帝并未因此责备他,

反而派人为他修建住宅,皇帝对他的恩遇由此可见一斑。

8、把下面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 今以军储振饥民,若荐饥无征,孰任其咎?(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先是,伦第庳陋,处之晏如。(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3) 在相位日,值岁饥,乡人假粟者皆与之,殆至千斛。(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古诗鉴赏(10分)

9、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后面的问题。

水 调 歌 头

叶梦得

秋色渐将晚,霜信报黄花。小窗低户深映,微路绕欹斜。为问山翁何事,坐看流年轻度,拼却

鬓双华。徙倚望沧海,天净水明霞。

念平昔,空飘荡,遍天涯。归来三径重扫,松竹本吾家。却恨悲风时起,冉冉云间新雁,边

马怨胡笳。谁似东山老,谈笑静胡沙!

[注]靖康之后,叶梦得随宋高宗南渡,深得高宗亲重。后高宗向金求和,梦得被调离长江前线,

无所作为,于是上疏告老,隐居于湖州卞山石林谷。此词即作于其间。

(1)词的上片前四句写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5分)

(2)本词表现了诗人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指出是哪几种。(5分)

四、名句名篇默写(8分)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

子《逍遥游》)

(2) ▲ ,恐美人之迟暮。(屈原《离骚》)

(3)知不可乎骤得, ▲ 。(苏轼《赤壁赋》)

(4)潦水尽而寒潭清, ▲ 。(王勃《滕王阁序》)

(5)雕栏玉砌应犹在, ▲ 。(李煜《虞美人》)

(6)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 ▲ 。(《周易》)

(7)世事洞明皆学问, ▲ 。(曹雪芹《红楼梦》)

五、文学类文本阅读(共23分)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1~14题。

戴 车 匠

汪曾祺

戴车匠是东街一景。

车匠是一种很古老的行业了。中国什么时候开始有车匠,无可考。想来这是很久远的事了。所谓车匠,就是在木制的车床上用旋刀车旋小件圆形木器的那种人。从我记事的时候,全城似只有这一个车匠,一家车匠店。车匠店离草巷口不远,坐南朝北。左邻是侯家银匠店,右邻是杨家香店。戴家车匠店夹在两家之间。门面很小,只有一间。地势却颇高。跨进门坎,得上五层台阶。因此车匠店有点像个小戏台(戴车匠就好像在台演戏)。店里正面是一堵板壁。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

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

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但是看来戴车匠很喜欢这副对子。板壁后面,是住家。前面,

是作坊。作坊靠西墙,放着两张车床。这所谓车床和现代的铁制车床是完全不同的。就像一张狭长的小床,木制的,有一个四框,当中有一个车轴,轴上安小块木料,轴下有皮条,皮条钉在踏板上,双脚上下踏动踏板,皮条牵动车轴,木料来回转动,车匠坐在坐板上,两手执定旋刀,车旋成器,这就是中国的古式的车床,——其原理倒是和铁制车床是一样的。

靠里的车床是一张大的,那还是戴车匠的父亲留下的。老一辈人打东西不怕费料,总是超过需要的粗壮。这张老车床用了两代人,坐板已经磨得很光润,所有的榫头都还是牢牢实实的,没有一点活动。戴车匠嫌它过于笨重,就自己另打了一张新的。除了做特别沉重的东西,一般都使用外边较小的这一张。戴车匠起得很早。在别家店铺才卸下铺板的时候,戴车匠已经吃了早饭,选好了材料,看看图样,坐到车床的坐板上了。一个人走进他的工作,是叫人感动的。他这就和这张床子成了一体,一刻不停地做起活来了。看到戴车匠坐在床子上,让人想起古人说的:“百工居于肆,以成其器”。中国的工匠,都是很勤快的。好吃懒做的工匠.大概没有,——很少。

车匠的木料都是坚实细致的,檀木——白檀,紫檀,红木,黄杨,枣木,梨木,最次的也是榆木的。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多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孩子们愿意上戴车匠家来,还因为他养着一窝洋老鼠——自耗子,装在一个一面有玻璃的长方木箱里,挂在东面的墙上。洋老鼠在里面踩车、推磨、上楼、下楼,整天不闲着,——无事忙。戴车匠这么大的人了,对洋老鼠并无多大兴趣,养来是给他的独儿子玩的。

一到快过清明节'人街小巷的孩子就都惦记起戴车匠来。

这里的风俗,清明那天吃螺蛳,家家如此。孩子们除了吃,还可以玩,——用螺蛳弓把螺蛳壳射出去,螺蛳弓是竹制的小弓,清明前半个月,戴车匠就把别的活都停下来,整天地做螺蛳弓。孩子们从戴车匠门前过,就都兴奋起来。到了接近清明,戴车匠家就都是孩子。螺蛳弓分大、中、小三号,弹力有差,射程远近不同,价钱也不一样。孩子们眼睛发亮,挑选着,比较着,挨挨挤挤,叽叽喳喳,好不热闹。到清明那天,听吧,到处是拉弓放箭的声音:“哒——哒!”

戴车匠每年照例要给他的儿子做一张特号的大弓。所有的孩子看了都羡慕。

戴车匠眯缝着眼睛看着他的儿坐在门坎上吃螺蛳,把螺蛳壳用力地射到对面一家倒闭了的钱庄的屋顶上,若有所思。

他在想什么呢?

他的儿子已经八岁了。他该不会是想:这孩子将来干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世事变化很快,他隐隐约约觉得,车匠这一行恐怕不能永远延续下去。

一九八一年,我回乡了一次(我去乡已四十余年)。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侯家银匠店,杨家香店,也都没有了。

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

一九八五年七月

11、小说写的是戴家车匠店,却在开头与结尾提到了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这样写有何作用?(6分)

12、简要概括戴车匠这一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5分)

13、小说中的画线句子在表达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14、小说开头写“戴车匠是东街一景”,结尾又写道“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东街已经完全变样,戴家车匠店已经没有痕迹了”,请结合现实,加以想象,探究应该如何看待“戴家车匠店”的消失。(6分)

六、论述类文本阅读(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