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12:56 字数作文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字数作文

篇一: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病毒和人类的关系

Ⅰ、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并复制的非细胞型微生物。病毒能增殖、遗传和演化,因而具有生命最基本的特征,但至今对它还没有公认的定义。 Ⅱ、病毒与人的关系是寄生与被寄生的关系

Ⅲ、病毒的分类 :病毒可以分为①昆虫病毒②动物病毒③亚病毒(卫星病毒、拟病毒、朊病毒)这几大类。

Ⅳ、病毒对人类有害的一面:病毒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

Ⅴ、病毒对人类有利的一面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⑴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⑵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⑶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⑷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⑸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⑹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⑺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⑻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也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Ⅵ、由病毒引起的疾病 ①乙型肝炎②病毒性感冒③禽流感④艾滋病⑤腮腺炎病毒⑥麻疹病毒⑦狂犬病⑧脊髓灰质炎⑨埃博拉出血热⑩西尼罗河病毒出血症。

篇二: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高中生物

病毒对人类的利于弊

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 张利茹

病毒是自然界中最微小的生物,只有在电子显微镜下才能观察到,经过人类100余年的研究历程,逐步揭示了病毒的特性以及病毒与人类、自然界的相互关系。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物,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进行复制、转录和翻译,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按宿主不同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微生物病毒。

人们往往谈病毒色变,这不是没有道理的。人类的很多疾病确实就是由病毒引起的,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和灾难。人们比较熟悉的病毒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艾滋病病毒)、单纯性疱疹病毒、人乳头状瘤病毒和流感病毒。艾滋病病毒能够引发艾滋病;单纯性疱疹病毒能够引起唇疱疹、水痘和多发性硬化;而人乳头状瘤病毒则是成年女性宫颈癌的根本诱因;流感病毒则是生活中人们最可能感染的病毒。

病毒可以引发人类社会毁灭性流行病的爆发,它的这种能力已经引起了人们对生物战中病毒武器化的关注。在消灭天花病毒之前的整个历史上,它多次对人类社会造成近乎毁灭性的灾难。根据官方说法,现在世界上仅有两个天花病毒储存中心——俄罗斯向量实验室和美国疾病控制中心。令人担忧的是,天花病毒可能被用作生化武器。更让人忧心的是,天花疫苗具有强烈的副作用,在天花消除之前的最后一年中,因为接种天花疫苗而患上天花的人比因天花病毒感染天花

的人还要多,而且天花疫苗从来没有经过广泛试验和推广。因此,现在人类对于天花没有抵抗能力。

然而,病毒也并非一无是处,它也有对人类有益的一面, 只要合理利用,病毒也可以用来造福人类。 目前病毒广泛应用于健康、医药、工农业、环保、生物进化等诸多领域。

在医药方面: 以人类基因组计划为代表的生物体基因组研究成为整个生命科学研究的前沿,而微生物基因组研究又是其中的重要分支。世界权威性杂志《科学》曾将微生物基因组研究评为世界重大科学进展之一。通过基因组研究揭示微生物的遗传机制,发现重要的功能基因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疫苗,开发新型抗病毒、抗细菌、真菌药物,将对有效地控制新老传染病的流行,促进医疗健康事业的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牛痘疫苗的应用使人类历史上首次成功消灭了一种疾病——天花,而目前的基因工程疫苗也为疾病的有效预防发挥了巨大作用,如乙肝病毒的预防等。

同样, 在癌症治疗和基因疗法方面,病毒也显示出巨大作用。柯萨奇病毒是一类常见的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人体的病毒,感染后人会出现发热、打喷嚏、咳嗽等感冒症状。澳大利亚科学家最新实验发现,利用柯萨奇病毒可以精准地杀死乳腺癌的癌细胞,而不伤害人体正常细胞,而用化疗和放疗治疗癌症的过程中,正常的人体细胞也会受到“株连”。 又如溶癌病毒疗法也把病毒作为载体来治疗各种疾病,因为它们能够对特定细胞和DNA产生作用。新加坡科学家曾发现,植物杆状病毒“穿梭”肠胃时不会被分解,它的这一特性可以使其作为口服疫苗的载体。 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在工农业生产方面: 病毒可以做成特效杀虫剂,目前利用生物病毒大面积防治松毛虫、棉铃虫等害虫已经成为可能。病毒不仅可在害虫毫无知情情况下“毒死”害虫,而且这种生物杀虫剂对人体无害。依据材料科学家的观点:病毒的大小和形状以及其表面功能群的数量和性质,都是经过精心设计的,它们表面携带有可以穿透寄主细胞的特殊工具。由于大小、形状以及定义好的化学结构等因素,病毒已成为正在研制的纳米材料的模板。例如,位于华盛顿的海军研究中

心,利用豇豆重花叶病毒粒子放大DNA微列阵传感器发出的信号,在这个研究中,病毒粒子将用来发送信号的荧光染料分离开来,阻止具有冷却器功能的非荧光二聚体的形成。

在生态环境与生物进化方面:病毒是水生环境中数量最为丰富的一种生物体。海洋中的病毒是细菌和古生菌的15倍,一匙海水中大约包含100万个病毒,其中大部分是噬菌体,对动植物非但没有害处,反而,这些病毒对于海水和淡水生态系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首先,90%的海洋生物是由微生物组成的。病毒能够感染并摧毁水中微生物群体中的细菌,从而形成海洋环境中碳循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据估计,病毒每天能杀死20%的微生物,是摧毁有害藻类大量繁殖的主要力量,从而可以减少藻类大量繁殖对其它海洋生物的威胁。而且,病毒能够使细菌细胞中的有机分子得以释放出来,从而刺激新生细菌和海藻的生长。其次,病毒还是不同物种间重要的天然基因转移工具,它能够增加基因多样性并促进生物进化。一般认为,病毒在生物早期进化中扮演了主要角色,现在病毒仍然是地球上未知基因的最大贮藏库。第三,病毒能够增强海洋中的光合作用,因此每年能够减少大气中3亿吨二氧化碳。

病毒对分子与细胞生物学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例如,在遗传学研究中,病毒能够帮助我们理解分子遗传学的基本构架如DNA复制、转录、RNA转录后加工、转化、蛋白质转运以及免疫学。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

总之,随着科技进步,人类对病毒的认识和了解越来越深入,对病毒的利用也必将更加广泛多样。病毒对于人类有利有弊,我们要辩证看待,同时还要与这个敌人,同时也是朋友继续深入交往下去,知彼知己,才能造福人类!

联系方式:13938871678

篇三: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细胞关系的多元化给病毒起源的研究增加了许多困难,1988年以来,随着对病毒与细胞相互作用的分子模型分析和病毒核酸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病毒基因克隆技术的发展,对病毒的起源目前形成了三种代表性的学说。

第一种学说认为,病毒是地球上生物进化过程中的一种最为原始的生命物质,病毒既具有化学大分子的属性,又具有生物的部分特征。这似乎提示,在从无机自然界到生命出现这一漫长的转变过程中,病毒正处于非生物到生物的过渡位置,也就是说病毒正好填补从化学大分子到原始细胞生物中间的空白。其要点是:地球上生命物质产生的环境中首先由无机物质演化为有机物质,再演化为大分子生命物质。这个学说是根据生命起源学说和分子进化理论所提出来的一种纯粹的假设,缺乏任何进化上的证据。

第二种学说认为病毒是一种高级微生物的退行性生命物质,微生物细胞在生命历程中的部分基因丢弃使其丧失独立的自我繁殖能力,最终退化为病毒。提出这种假说的依据是:在细胞内环境寄生的细菌与病毒之间,还存在着像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是二类非独立生活的细胞生物)这样一些比细菌更原始,而且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中间形式,并据此推测,由寄生于细胞的低级细菌退化为立克次氏体一类的生物,再退化为衣原体一类的生物,进而退化成病毒。如果假说成立,那就应该在病毒能够感染的动植物细胞和细菌细胞中找到这种细胞内寄生的小型细胞生物,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况且,在立克次氏体和衣原体中未见发现病毒的报道。可见,该假说成立的证据不足。

第三种学说认为,病毒来源于正常细胞的核酸,因偶然途径从细胞内脱离出来而变为病毒,这就是目前比较流行的病毒起源的内源性学说。支持这个学说的多半来自于一些实验的间接证据:病毒与质粒的相似性,质粒本属于细胞的一部分,但它可以随时脱离细胞,并在细胞之间传递;有很多DNA病毒,如细菌病毒中的λ噬菌体,植物病毒中的花椰菜花叶病毒,动物病毒中的乙肝病毒、腺病毒、疱疹病毒和乳头瘤病毒等,这些病毒的DNA或全部或部分可以结合到它们所寄生的细胞的染色体上,从而变为细胞的一部分,这正好是细胞核酸外逸的逆过程;利用核酸分子探针技术发现很多能与细胞染色体结合的病毒DNA的整合区序列与发生整合的染色体的侧翼序列有很大的同源性,尤其在一些逆转录病毒(艾滋病的病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即属于此类)中的癌基因V-onc与细胞中的原癌基因C-onc高度同源;正常细胞中存在较广泛的逆转录型可动遗传因子,如酵母细胞的Ty因子、果蝇的Copia样因子、脊椎动物的IAf,基因,和逆转录型重复序列,如人的Alu因子及KpnⅠ因子等,提示正常的细胞中含有RNA所介导的DNA合成反应,而这与逆转录病毒的核酸的复制行为一致。这些间接证据可部分解释DNA病毒的起源,但要说明RNA病毒的起源却十分困难。

1999年第十一届国际病毒学大会对病毒在基因水平上的起源及进化提供了新的证据:在一种古细菌(一种介于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之间的第三类生物)中发现了被称之为“反转子”的遗传单元,它是仅含一个基因并且能自我复制的一段核酸

分子,具有重要的基因捕获功能。其基因序列与宿主细胞等位基因高度同源,并且在密码子的使用频率上也有高度相似性,根据对这种古细菌的年代考证,估计反转子在4亿年前就已存在。随着古细菌的进化,反转子从细菌基因库中捕获基因,扩大自己的遗传信息量,增加生物学功能,最原始的感染性病毒颗粒由此产生,原始病毒采取不同的复制策略,于是产生不同病毒的进化。可见,生命的起源是从细菌开始的,细菌是病毒进化的摇篮。其基本推测是:地球上最早出现的病毒可能是以RNA为基因组的逆转录病毒,然后发展成以DNA为基因组的逆转录病毒(乙肝病毒属于此类),最后出现的是DNA病毒,而RNA病毒则可能有其独立的演化途径。

以上三种病毒起源学说及病毒演化的有关证据给人的启示是,病毒起源是复杂和多元化的,不同病毒有着不同的起源,至少在DNA病毒和RNA病毒之间是如此,这方面的结论尚有待于更多研究资料的积累

篇四:论HIV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论HIV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微生物与人类》课程论文

学号:2009118*****

班级:*********1093

姓名:******

学生签名:

日期:

论HIV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摘要:世界卫生组织排出的十大健康杀手,艾滋病处于第四位。目前,在全球范围内有至少4000万艾滋病的(即HIV病毒)携带者,每天死于艾滋病的人数超过8000人。艾滋病固然可怕,但更为可怕的是人们对艾滋病的恐怖心理所造成的巨大的社会影响。艾滋病毒与人类之间已不仅仅是寄生于被寄生的关系。本文试图通过对艾滋病毒的致病机理,传播途径,预防措施和对社会的影响等方面论述艾滋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关键词:HIV病毒;人类社会;影响

一.HIV的定义及其致病机理

HIV,即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的英文首字母的缩写,意为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能感染引起以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为主的一种混合免疫缺陷病,即艾滋病(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1981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在美国首次发现。它是一种感染人类免疫系统细胞的慢病毒(Lentivirus),属反转录病毒的一种。至今无有效疗法的致命性传染病。该病毒破坏人体的免疫能力,导致免疫系统的失去抵抗力,而导致各种疾病及癌症得以在人体内生存,发展到最后,导致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

二.HIV的传播途径

HIV病毒主要存在于感染者的血液,精液,阴道分泌物,乳汁等体液中,所以主要通过性接触,血液和母婴三种途径传播。

(一)通过性接触传播。在世界范围内,性接触是HIV病毒最主要的传播途径。HIV病毒可以通过性交的方式在男性之间,男女之间传播。

1.多性伴侣行为 性接触者越多,感染艾滋病毒的危险性越大。在同一时期内与多个性伴侣发生性关系,这无论对同性恋者还是异性恋者,都是HIV感染的高危时因素,而且,性伴侣的数量是在青年人中估测HIV潜在流行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

2.男性同性恋行为 大量男性同性恋者生活在HIV感染的高位环境中,而且他们还多有多性伴侣倾向,故此具有很高的感染危险。

3.非保护性性行为 频繁的性生活和五无保护措施的性生活是易于造成HIV感染的另一方面。较高的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同样表明性交时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特别是安全套没有很好的使用。

(二)血液传播。首先,静脉注射被感染的血液,血液成分或血制品以及毒品等途径都是感染HIV的主要途径。使用被HIV污染的而又未经消毒的注射器,针灸针或者其他侵入人体的器械均会传播HIV病毒。其次,吸毒是感染HIV的重要原因,吸毒者可能会通过静脉吸毒时共用注射器和吸毒者之间常常发生的性淫乱行为等途径传播HIV病毒。

(三)母婴垂直传播。许多性传播疾病都刻经过胎盘,产道等途径由母亲传给胎儿或新生儿。随着HIV或者AIDS的迅速传播,其影响已经逐渐有成人波及到婴幼儿和儿童。母婴传播是儿童和婴幼儿的主要感染方式。由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通过胎盘传染给胎儿或者婴儿吸允母亲的乳汁儿感染,感染艾滋病毒的母亲对婴儿的传播率为15%~40%。

(四)医源性传播。首先,防护不严格。如在为病人检查,手术,换药以及

护理病人,查体温,导尿时防护不严,不穿工作服,不戴帽子,不戴橡皮手套等。其次,消毒不严格。检查病人用过的器械未经过充分清洗和严格消毒或者销毁,再使用很容易传染给其他人。

三.HIV病毒的流行情况

自1981年美国首先发布发现第一例艾滋病人之后,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艾滋病病例报告,其传播速度惊人。艾滋病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越来越迅猛,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社会的发展,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第四大杀手。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2006年5月30日宣布自1981年6月首次确认艾滋病以来,25年间全球累计有6500万人感染艾滋病毒,其中250万人死亡。到2005年底,全球共有3860万名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当年新增艾滋病病毒感染者410万人,另有280万人死于艾滋病。

HIV病毒之所以能在世界范围内迅速蔓延的原因在于:1.在同性恋之间传播迅速:2.性滥交而缺乏必要的知识和保护手段;3.静脉吸毒者和输血的雪球大量增加,但又缺乏干预措施;4.人群的城乡流动,由农村向城市迁徙;5.广泛的世界性旅游,将HIV病毒从一个地方带到另一个地方。

四.HIV病毒对人类的影响

1.对社会经济的影响。联合国的材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每年为治疗艾滋病的支出总额超过20亿美元,每个美国艾滋病患者一生的治疗费用约为5~6万美元。美国旧金山在过去的10年花在艾滋病防治上的费用高达2.886亿美元,占政府支出的35%左右。在艾滋病患者越来越多防治费用越来越高的情况下,许多国家已经不堪重负了。而在中国,艾滋病的传播速率是几何数量级的,当艾滋病感染者达到60~100万时,随之而来的经济损失每年可使中国遭受4600~7700亿元的损失。随着HIV感染者的发病数及其死亡数的急剧增加,将导致劳动力的大量丧失,直接影响经济的发展。青壮年是易感HIV的高发人群,一旦因HIV病毒而丧失劳动力,不仅严重影响家庭的生活,还将增加社会的负担。HIV的高致病和致命性,往往容易加剧人们的社会恐惧心理,致使HIV感染者及其家庭成员受到不公正待遇,这很容易刺激HIV感染者对社会产生不满和报复情绪,诱发恶性事件,成为社会不安定的因素。

2.对社会的影响。首先,社会上的每个人都有可能感染HIV病毒,将造成人人自危的局面。其次,由于HIV感染后有较长的潜伏期,成人无症状感染期是时间往往较长,一般为7~10年,平均8年。感染后作为传染源可以长期对周围的健康人构成威胁,并可能传染给其他人。一旦病发,其医疗费用又将给社会造成长期的压力。而艾滋病的流行又可以延续到下一代对人类造成长期的灾难。

3.对人类健康的威胁。HIV病毒的作用机理与其他病毒不同,它是通过破坏人体免疫系统而起作用的。人体在正常情况下,机体内的免疫系统随时起着防御的作用,抵抗各种病原体的袭击。但当人体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人体这种良好的防御系统便受到破坏,从而使人体抵抗能力大大减弱,一些病原体及微生物趁机长驱直入,给人体带来各种疾病。艾滋病病人因长期遭受各种疾病侵袭和重复感染,最终会因全身衰竭而死亡。即使在科学极其发达的今天,人类仍然没有找到治愈艾滋病的特效药。由于青壮年的大量死亡,国家人口将改变,人的期望寿命将缩短。如津巴布韦的国民平均寿命因为HIV的眼中流行而由70岁降低到了80岁。

4.对人们精神心理的影响。由于HIV的高致病性和高致命性,以及对其知识的缺乏了解,造成人们的恐惧和不安,产生了“恐艾”心理,从而导致了孤立和

歧视HIV感染者和病发者。HIV感染者自己也会陷入痛苦之中,丧失生存下去的勇气和希望,还要承受社会上的偏见和歧视,使他们更加绝望。

5.对其他方面的影响。艾滋病的危害其实并不是疾病本身,而是它所带来的社会恐慌,因为艾滋病虽然属于慢性传染病,但是它却被赋予了太多的道德含义,甚至某些旨在预防艾滋病的宣传教育也在不自觉地强化着这种道德含义。这加剧了艾滋病恐慌,造成了社会歧视。为了控制HIV的传播和预防,相应的政策和法律也在改变,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控制有关政策的实施,然而,也发生了争议和矛盾,使得立法复杂化。在关爱保护艾滋病者的权益和公众利益之间发生了矛盾。HIV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如无偿献血的规范化,国民的性教育和道德舆论,特殊群体如军人和远洋船员的教育和引导等等。

五.HIV是全人类的公敌

泰国有艾滋病感染者约50万人,每天新增感染者40人,其中大部分人的感染渠道是性关系。人们早期普遍认为只有那些生活不检点的人才会感染HIV病毒,然而,HIV的传播并不是某部分人的问题。当前的情况以及前文的论述已经表明,艾滋病已经不再是属于特定地区、特定人群的一种疾病,这种世纪瘟疫已经侵蚀到了世界的每一个角落,并正在以惊人的速度疯狂传播,艾滋病正在成为人类发展的最大障碍,HIV病毒已经成为人类的头号公敌。

艾滋病病毒存在于感染者的身体里,让感染者参与同艾滋病作斗争,有利于控制艾滋病病毒传播。然而,人群中普遍有一种想法是艾滋病与他们没有关系,于是有了歧视,没有感染的人与感染的人对立起来。歧视其实是艾滋病对付人类的武器。消除歧视,才能阻止艾滋病的蔓延。耻辱和歧视是艾滋病防治的软肋。国际经验已经证明,哪个国家和地区对艾滋病的耻辱和歧视越严重,防治艾滋病的工作就越难做,成效就越差。因为耻辱与歧视使目标人群转入地下或远离社会主流,很难得到应有的宣传教育和服务。

HIV病毒是人类面临的一个巨大威胁,它夺去的生命超过了战争、洪水和饥荒中死亡人数的总和。在科学技术发展尚不能帮助人类彻底战胜这一病魔的今天,对艾滋病病人的关爱显得尤其重要。关爱虽然不能杀死病毒治愈疾病,但对艾滋病病人献出关心与爱心却有助于他们走出禁锢并恢复治疗与生活的信心。

鄙视、批判、谴责艾滋病病人并不能阻止HIV病毒的传播,而理解、安慰、关爱他们却可能延长他们的生命,在遏制艾滋病魔蔓延方面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正如南非前总统曼德拉在世界艾滋病日前夕所说,世界各地的人们必须马上行动起来,不要让艾滋病患者成为“被终身监禁的囚犯”。HIV病毒是全人类的公敌,需要我们每个人为自己负起责任为社会负起责任。

(字数:3387)

参考文献:王滨有,2004.病毒与健康.化学工业出版社.267

徐莲芝,吴赩彤,2002.浅说艾滋病.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 邱仁宗,1999.艾滋病 性和伦理学.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15~17 郭同旭,2002.中国艾滋病调查报告.江苏文艺出版社.351

夏国美,2002,中国艾滋病问题报告,江苏人民出版社.

篇五: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由于病毒侵染其他生物具有特异性,因此人们常常根据病毒所侵染的不同寄主对病毒进行分类,如动物病毒、植物病毒、真菌病毒和细菌病毒(噬菌体)等。

有害的一面: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病毒与人类的关系)

使人和其他生物患病并危及其健康。例如:人类的天花、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流感等,动物的口蹄疫、狂犬病等,以及植物的烟草花叶病、马铃薯退化病等。

有一些病毒能诱发良性肿瘤,如痘病毒科的兔纤维瘤病毒、人传染性软疣病毒和乳多泡病毒科的乳头瘤病毒;另有一些能诱发恶性肿瘤,按其核酸种类可分为DNA肿瘤病毒和RNA肿瘤病毒。DNA肿瘤病毒包括乳多泡病毒料的SV40和多瘤病毒,以及腺病毒科和疱疹病毒科的某些成员,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出病毒核酸或其片段和病毒编码的蛋白,但一般没有完整的病毒粒。RNA肿瘤病毒均属反录病毒科,包括鸡和小鼠的白血病和肉瘤病毒,从肿瘤细胞中可查到病毒粒。这两类病毒均能在体外转化细胞。在人类肿瘤中,已证明EB病毒与伯基特淋巴瘤和鼻咽癌有密切关系;最近,从一种T细胞白血病查到反录病毒。此外,Ⅱ型疱疹病毒可能与宫颈癌病因有关,乙型肝炎病毒可能与肝癌病因有关。但是,病毒大概不是唯一的病因,环境和遗

传因素可能起协同作用。

有利的一面:

1、噬菌体可以作为防治某些疾病的特效药,例如烧伤病人在患处涂抹绿浓杆菌噬菌体稀释液

2、在细胞工程中,某些病毒可以作为细胞融合的助融剂,例如仙台病毒

3、在基因工程中,病毒可以作为目的基因的载体,使之被拼接在目标细胞的染色体上

4、在专一的细菌培养基中添加的病毒可以除杂

5、病毒可以作为精确制导药物的载体

6、病毒可以作为特效杀虫剂

7、病毒还在生物圈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流中起到关键作用. 病毒疫苗对人类有防病毒有好处--促进了人类的进化,人类的很多基因都是从病毒中得到的.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生命形态,它由一个核酸长链和蛋白质外壳构成,病毒没有自己的代谢机构,没有酶系统。因此病毒离开了宿主细胞,就成了没有任何生命活动、也不能独立自我繁殖的化学物质。一旦进入宿主细胞后,它就可以利用细胞中的物质和能量以及复制、转录和转译的能力,按照它自己的核酸所包含的遗传信息产生和它一样的新一代病毒。

病毒基因同其他生物的基因一样,也可以发生突变和重组,因此也是可以演化的。因为病毒没有独立的代谢机构,不能独立的繁殖,因此被认为是一种不完整的生命形态。近年来发现了比病毒还要简单的类病毒,它是小的RNA分子,没有蛋白质外壳,但它可以在动物身上造成疾病。这些不完整的生命形态的存在说明无生命与有生命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