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27:33 小学作文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小学作文

篇一:示例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独上高楼》

翻阅近年来的中考佳作,发现不少考生都把撰写题记,作为提升个人作文档次的一种写作技巧。题记是写在文章的题目下面、正文之前的一段言简意赅的文字,它具有意蕴丰厚、情味绵长、语句精美等特点,倍受阅卷老师的青睐。一篇文采飞扬的正文,再加上一段精练出彩的题记,就像画家“画龙点睛”一样,必能使文章通篇生辉,让人耳目一新。笔者撷取近年中考满分佳作中精彩的题记,作些剖析,以供莘莘学子借鉴。

题记后记法。在正文之前题目之下,援引他人或自写的含义深刻的话,这便是题记。还有一种形式是后记,即在正文结束后,引用名人名言或自写能揭示主旨的话作结。题记与后记可单独使用,也可同时使用。它们或阐述写作缘由或揭示作者内涵,目的是让读者透视到作品中的亮点,触摸到写作情感的脉搏。从鉴赏中寻找到写好题记的方法。

一、巧用比喻,形象含蓄

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示例一:日子像手中的细沙,一不留意,就纷纷从指间流逝,而且义无反顾。——《翻检日子》 示例二:或许,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戈壁滩,而我们一生的努力,就是让那里开满鲜花。——《生命是一朵常开不败的花》

[点评]示例一,将日子比作滑滑的掌中细沙,这本身就很富有动感和美感,点出日子之本质,贴切而又饱含哲理,接着,正文中小作者又以意识流的手法翻检日子中的零乱碎片,以自省的姿态思考成长的话题,与题记浑然一体。

示例二,将人生喻为花朵,鲜明生动地亮出观点,统领全文,使文章增加了浓郁的诗意与深邃的哲理,说理精彩,善于用诗化语言抒怀议论,显示了考生开阔的视野与丰富的积累。

二、活用诗句,增强底蕴

示例一: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独上高楼》

示例二:只有经历地狱般的磨炼,才能炼出创造天堂的力量;只有流血的手指,才能弹出世间的绝唱。——《那时花开》

[点评]示例一,考生借王国维对词中境界的描述,暗示了“独’’与“高”并存,表达了自己对生命境界的理解。当清醒的“自我认识’’与世俗的“他人期望”不能一致时,“独上高楼”便成了考生心中理想的选择,考生巧用诗词作题记,不仅体现了本文的主旨,而且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示例二,考生巧妙地用泰戈尔名言,与话题“遭遇挫折和放大痛苦”非常吻合,不仅增加论证的可信度,更增添了文章的哲理性。

三、对比反衬,凸显主旨

示例一:高楼越来越多,空间越来越小。冷漠越来越多,温情越来越少。然而,感动,正以它清淡却足以令人动容的方式,诠释人文的内涵。——《感动,点一瓣心香》

示例二:如果你失去了金钱,你只失去了一小部分;如果你失去了健康,你只失去了一小半;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是谁在赞美皇帝的新装》

[点评]示例一,考生采用两组对比,客观而冷静地展示了残酷的现实,表现了物质空间与心灵空间双重狭小的处境。但考生高扬主旋律,看到了时代的亮色,“悲”而不“怨”,“暗”中有“亮”,在这样的危机之中,凸现了“感动”的意义,令人眼前一亮。文章用题记的形式,开篇即亮出自己的观点,为读者阅读全文提供了明晰的思路。

示例二,为突出主旨,考生用对比的方式层层推进,先言钱之重要,继而写健康之重要,最后一句用“如果你失去了诚信,那你就几乎一贫如洗了”,将考生的思想一目了然地推到了读者的面前,便于读者宏观把握。

四、层递排比,增强语势

示例一:庸者,相信别人,怀疑自己;愚者,相信自己,排斥别人;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示例二:年幼时,父亲是一道港湾;年轻时,父亲是一尊偶像;中年时,父亲是一段岁月;年暮时,父亲是一部史书。——《如山父爱》

[点评]示例一,从形式看,采用了层递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说理的语势;从内容看,将“庸者”、“愚者”、“智者”进行对比,强调了智者的辩证与正确:庸者迷失自己,愚者迷信自己,智者相信自己,也相信别人。

示例二,从句式上看,简洁整齐;从内容上看,富有诗情画意;从修辞上看,全句构成排比,每个分句又是一个精美的比喻,它形象地道出了父亲在自己的人生旅途中的重要影响与作用,反映了考生对父亲的尊敬与感激之情,排比造势,酣畅淋漓。

五、点晴一笔,照亮全文

示例一:朝阳与落日总是更能令人感动,只是因为那一刻他将正午的锋芒熔成了圆润的辉光。 ——《圆润锋芒》

示例二:我是这耀眼的瞬间/是划过天边的刹那火焰/我为你来看我不顾一切/我将熄灭永不能再回来/我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啊/惊鸿一般短暂/像夏花一样绚烂——《生如夏花》

[点评]示例一,正文通过两幅图画展开联想,列举了大量少年才华横溢的诗人最后成为渐臻圆满、真正成熟起来的文人,提示了年少时的锋芒,在成长中会使自己圆润、丰盈的人生哲理。题记用富有诗意的语言,将文章的旨意表达得淋漓尽致。

示例二,通过流行歌曲——朴树的《生如夏花》中的歌词,表达了在短暂的中学时光中,也要创造辉煌的主题,开篇揭旨,凤头展彩。

除了以上所列举,还有诸多形式的题记,但不管采有何种形式,目的都是突出中心,提升品味,让人耳目一新,读有所获。因而我们在构思题记时,一定根据文章表达的需要确定,要有深刻的思想、广博的知识,要认真构思、反复推敲,力求表达恰切妥当、精练有力,让你的考场作文——靓丽夺目,光彩照人。

篇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人间词话》中讲到词作的三种境界,颇令人深思--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罔不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夜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道,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作者不仅写出了词作创作的历程领悟,更是对为学奋斗的综述与总括,同时也是对研修之路的一个概括。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风卷落叶,时世凋敝。但是他独上危楼,高瞻远望,却望到了天的尽头,预见了他人所不能的,说明人们应不为眼前的烟雾所迷惑,以自己的意志为光芒,清醒地认识到前路的方向。这主是面对生活的入口和学习的起点,首要的条件。因此另一境界应为立志与笃志。教学之路漫漫兮,研修之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首先,要相信,在这次研修中,我是可以有所得,有所获。研修并是不是一次形式主义。只有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以一种积极地态度去学习,就一定会有收获。专家讲课实录,犹如洗涤了一遍心灵,心中似清泉涌动。双眸被清泉擦亮,似乎看到了曙光。细细品味,余 1

香袅袅。专家的细微之处深深地打动了我,让我反思,促我奋发。我坚信,研修路上,我会收获良多。

2

篇三: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读彭程《急管繁弦》有感

袁利荣

九十年代中期,在浏览报刊的过程中,彭程的散文特别是他的一些读书随笔,引起了我极大的关注——因为在读彭程文字的过程中我联想到了一个词:辞费。“辞费”在这里是中性词,是指文辞铺张使人有炫耀之感的意思。读人文字联想到“辞费”一词在我这生里是第二次,第一次是在此前读钱钟书的散文集《写在人生边上》的时候。读钱钟书的散文包括读钱钟书的《围城》,我最强烈的感受就是:辞费!

彭程80年以河北衡水地区文科高考状元的优异成绩被北京大学中文系录取,入北大就读时彭程尚不足十七周岁。84年北大毕业后彭程进了《光明日报》社,从此开始了他“为人做嫁衣”的编辑生涯。在“编辑生涯”中彭程也是一步一个脚印一路走过来——他现为《光明日报》社文艺部主任,高级编辑。在编辑职业之外,彭程有两个也只有两个爱好:读书与写作。在《写作的理由》一文中,彭程是这样坦白自己的:“说来着实惭愧,不会跳舞,不会搓麻,不会打扑克,甚至没有耐心看电视,其他或需金钱或需胆量的奢华的、刺激的娱乐,就更不敢想——偶尔想想也并不觉得好,可见真的冥顽不化。既然如此,谋生的职业之外,又如何排遣生存的寂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式,我所做的选择是读书和写作,或者更进一步,读书为主,写作为辅。”彭程的“老实”或“大聪明”就在于他明白自己应该以“读书为主,写作为辅”。除了主要依赖自身内在激情的抒情诗人,从事任何体裁的文学作品写作的人,如想有“大出息”,都必须以“读书为主,写作为辅”。真正的写作,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阅读的补充或升华。

07年11月的一天,我与年轻我六岁的彭程握手相识了——我与彭程的交往至今也不过就一年多一点的时间。与彭程的交往虽只有短短的一年多时间,但彭程“为人处世”给我的感受,与凸凹在《每逢大事有静气》一文中对彭程的评价是完全吻合的。07年12月我收到彭程寄来的他的散文集《红草莓》(95年出版)和读书随笔集《镜子与容貌》(98年出版)。之后又收到了彭程特地为我找到的一本他的散文集《漂泊的屋顶》(01年出版)。将这三本集子通读了一遍之后,证明了十多年前我零星读到彭程的作品所产生的直觉是准确的——这三本集子合起来,已足以奠定彭程在当代文坛应占一席的地位。读了《镜子与容貌》后,我敢确信一点:彭程读书的数量,尤其是读与文学有关的书的数量,与他的同龄人相较,在当代中国肯定是位居前列的。我读的书不算太少,但在彭程读书随笔中罗列并加以点评的繁多的书名中,有许多都是我闻所未闻的。受过严格的高等教育之训练的又没有其他“爱好”的彭程首先是一个腹笥充盈的“苦读者”,其次才是当代中国文坛一位正冉冉升起的似应予以特别关注的“散文作家”。

08年10月中旬,我收到彭程邮来的他的刚出版的厚厚一大本的散文集《急管繁弦》。将该书品读了两遍后我感到:彭程成熟了。相对于《急管繁弦》,前三本书是铺垫;相对于前三本书,《急管繁弦》是登高。彭程的散文独立不依,自出机杼,充满了王小波所推崇的“情趣和智慧”,十分耐读。下面我不揣浅陋,对《急管繁弦》中的部分作品做些浮光掠影式的文本解读。

《娩》以自己的切身感受描述了写作的艰难以及超越艰难后巨大的成就感与幸福感。彭程是这样“夫子自道”的:“你不喜欢喧嚣,又羞于向外人吐露自己,这时这支笔成全了你。你写下自己的热情与悲哀,梦想与谵妄,开始不过是出于一种幽秘的好奇心,还有一点儿自我表现的愿欲。但有一天你却发现再也无法放下笔,尽管那引起你恶毒诅咒的写作的艰难,

依然缠绕着你。”彭程的明智就明智在他洞悉了“写作的艰难”,并清醒自觉地“迎难而上”的。而写作尤其散文的写作,在当今绝大多数作者那里是没有难度的,甚至是一点难度也没有的。彭程将“写作”定位于“创造”,并宣称:“创造是消灭死”。可见,彭程是想借助自己手中的笔,走向永恒的。而只有在追求“永恒”的作家那里,“写作”才会是一件严肃的事情。

《急管繁弦》也是集子中一篇的篇名。以篇名作书名也可看出作者自己对这篇作品的特别看重。这篇作品写透了中年人生对时光匆促的彻骨感受,浓墨重彩,繁复铺排,仿佛白居易的《琵琶行》,“嘈嘈切切错杂弹”,中年人生的无奈、不甘以及“拼最后一把”的决绝,宛如丹青高手的工笔素描,纤毫毕现——《急管繁弦》本身就是一篇纵横捭阖、不同凡响的杰作。同时,“急管繁弦”这四个字也准确地写照了作者自己当前的人生状态——一些同龄人读来也一定会有同感。《破碎》阐述了这样一个哲理:具备“完整的内心”和内心的定力的人必是非凡的,而没有“完整的内心”和内心的定力的人定是平庸的。《父母老去》将岁月在不知不觉中带来的生命变化写得如镌如刻,触目惊心!

《燕园的半日》两万余字,是收入集子中的篇幅最长的一篇散文。作者于仲夏一个绿意深浓、阳光灿烂的下午,重返北大校园——燕园,自己曾在此生活了四年的故地,沿着熟悉的未名湖边的小路在美丽的燕园里独自盘桓了整整半日。此时作者大学毕业已近十七年。该文详尽记述了自己在这半日内的所思所想,对人生的感悟,对终极价值的追问。因所思所想已进入人生哲学的高度与层次,所以读来并不觉得冗长,相反,随着阅读的推进,作者的所思所想深深感染了读者,以致最后作者沉重的人生感受使读者的心情也变得沉重了起来。写作此文时作者三十七岁——此文浓缩了作者近半生对人生的思考,是一篇“大散文”。

《解读节气》是彭程散文中特别才华横溢的一篇,六千余字的篇幅几乎全是诗性的充满弹力与张力的语言。通过对二十四节气的诗性解读,春风的温暖,秋雨的缠绵,阳光的恩赐,雨露的无私,炎热的夏夜,雪覆的原野――此文全部诗性的解读全部指向:揭示大地上的秘密连同大地上的故事。而大地上的秘密与故事,不正是以大地为舞台的一代又一代人生的秘密与故事吗?二十四个节气,二十四块积木,彭程用它们拼出了一篇十分机智且耐读的“才子散文”。该文无论措辞或谋篇,都是充满“才子气质”的。彭程充满“才子气质”的散文还有《地图上的中国》和《大事不着急》等篇。彭程的这些“才子散文”都是我特别喜欢的。

《岁月河流上的码头》将中华民族一年四季中的“民俗节日”比喻为“岁月河流上的码头”――作者像导游一样,带领读者游览了几个“码头”,并就码头上的“风景”向游客们做了传神的解说。标题《滚烫的石头》是用来比喻民歌的――该文动情且不厌其详地抒写了民歌的深挚与纯粹,同时该文还告诉我们:民歌之所以深挚与纯粹,是因为民歌的词曲里蕴含着两个字――“神性”!满世界飘荡的流行歌曲,夜总会点歌本上的浅斟低唱或歇斯底里,与已渐行渐远的民歌,与在物欲横流的后工业化的今天只沉睡在纯精神世界里的民歌,是完全不相干的。《王子与玫瑰》对“爱”做了透彻乃至极致的论述。

《阅读的季节》阐述了阅读的内容、范围与年龄、爱好之间的有趣关系,同一本书“此一时彼一时”迥然相异的阅读感受与领悟,读来很受启迪。《西西里故事》是对三部意大利电影的解说与剖析——解说的精妙与剖析的高深确立了这篇近万字散文的文本价值。当今有文本价值的散文是十分少见的。《在母语中生存》对母语与作家的关系,包括母语与人生的关系,做了非常精湛的论断。该文告诉读者:失去了母语及其所支撑的环境,人生也就没有了依托。厚厚一大本的《急管繁弦》中几乎篇篇文章都值得评点,但为了节省笔墨我只好带着“割爱”的心情强做取舍。

《抵达事物核心最近的路途》指的是诗歌。彭程在该文中表达了自己对诗歌的理解与认识,包括敬畏乃至膜拜的心情。彭程认为“诗是文学的最高境界”,但彭程又开诚布公地告诉读者自己作为“一名诗的热心读者”其诗歌的“阅读范围基本上框定于过去的许多杰作,

多数都是已经过世的诗人的作品”——彭程对当代诗歌及其创作做了一个无需评论的评论。该文最终要表达的意思是彭程自己 “作为一名散文写作者,散文中的诗意一直是我心仪的一个维度,一种尺度。”“我认为,倘若一名散文家的作品被认为具有某种诗的特质,是一种很高的褒奖。我期待着将来的某一天会得到这样的奖赏。”作为彭程散文的一个“认真的读者”,同时又是一个对诗歌十分熟悉的人,我可以负责任地说:彭程的散文是富有“诗意”乃至“诗性”的。这里“诗意”指的是文章外在呈现出的“诗的气韵”,而“诗性”指的则是文章内在蕴含着的“诗的血脉”。“诗意”能为文章镀上一层光芒,而“诗性”则赋予文章能流传下去所必需的一种“灵光”。在彭程那些充满“才子气质”的篇章中,“诗性”是直观的;而在彭程数量上要占绝大部分的那些解读人生和生活以及读书随感之类的篇章中,“诗性”则是潜隐的。“诗性”在彭程大部分散文中之所以是“潜隐”的,是因为恣肆深透的“阐释性”遮蔽了“诗性”。彭程早年如果写诗的话,我想十有八九会成为一个优秀的“阐释性”的诗人。彭程的“自我期许”是以坚实的面向当代与未来的“文本存在”为依据的。在彭程散文的字里行间,散发着强大的“理性”。彭程散文的风格与法国十六世纪后半叶的大散文家蒙田十分类似――而蒙田恰恰是彭程十分仰慕的“域外大师”。

彭程刚届四十五岁,春秋鼎盛,“可能性”尚多。愿声誉日隆的彭程在现实人生中能继续拒绝各种“诱惑”,坚守“清静平淡”的书斋生活,直到善终如始――至死不移人生初始时对“永恒”之目标的追求。我拟借用宋朝大诗人晏殊极著名的诗句“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为此文的标题,期冀“早慧”的彭程再经过若干年的含辛茹苦与有效积累,能胜利穿越“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人生长途,成功进入大器晚成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最高人生境界。

09年3月于汉口育才一村

载于《文学报》09年4月30日、《博览群书》10年第7期

篇四: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句词出自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登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已经浮云过世

蝶恋花①

宋·晏殊

槛菊愁烟兰泣露,②

罗幕轻寒,③

明月不谙离恨苦,

燕子双飞去。

斜光到晓穿朱户。④

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⑤

山长水阔知何处。

译文:

清晨栏杆外的菊花笼罩着一层愁惨的烟雾,兰花沾露似乎是饮泣的泪珠,罗幕之间透露着缕缕轻寒,燕子双飞而去。皎洁的月亮不明白离别之苦,斜斜的银辉直到破晓都穿入红红的门户。

昨夜西风惨烈,凋零了绿树,我独自登上高楼,望尽了天涯路。想给我的心上人寄封信,可是高山连绵,碧水无尽,又不知道我的心上人在何处。

疑难点注释:①晏殊(991-1055),字同叔, 临川(今属江西)人。七岁能文,十四岁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宋仁宗时官至同平章事兼枢密使,范仲淹、韩琦、欧阳修等名臣皆出其门下。卒谥元献。他一生富贵优游,所作多吟成于舞榭歌台、花前月下,而笔调闲婉,理致深蕴,音律谐适,词语雅丽,为当时词坛耆宿。有《珠玉词》。 ②槛:栏杆。③罗幕:丝罗的帷幕,富贵人家所用。④朱户:犹言朱门,指大户人家。⑤尺素:书信的代称。古人写信用素绢,通常长约一尺,故称尺素,语出《古诗》“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

赏析点拨:

这首词写离恨相思之苦,情景交融,细致入微,感人至深。上片重在写景,寓情于景,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诗人的眼中,菊花似为愁烟所笼罩,兰花上的露珠似乎是它哭泣时流下的泪珠,这一亦真亦幻幽极凄绝的特写镜头,正是抒情主人公悲凉、迷离而又孤寂的心态的写照。“罗暮轻寒”二句将笔触由苑中折回室内,似乎是写燕子由于罗幕轻寒而离去,实则写作者身之所感,也是作者心之所感。“燕子双飞去”,不仅是带有鲜明的季节特征的景物,而且,燕之“双飞”更

衬出人之“孤栖”。不难想象,当作者目送时而绕梁呢喃、时而穿帘追逐的双燕相随而去之际,该怀着怎样一份孑然独立的怅惘!“明月不谙”二句引来明月作进一步的烘托与映衬。作者嗔怪“明月不谙离恨苦”,是从另一角度加以生发——月已圆而人未圆,作者对那皓洁的月光羡极生妒、略致微词,乃是情理中。

下片写登楼望远。“昨夜西风”句,使固有的惨澹、凄迷气氛又增添了几分萧瑟、几分凛冽。西风方烈,碧树尽凋;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望尽”,既表明其眺望之远,也见出其凝眸之久,从时空两方面拓展了词境。但“望尽天涯路”,不见天涯人。既然如此,那就只有寄书寄意了。 “山长水阔知何处”,以无可奈何的怅问作结,给人情也悠悠、恨也悠悠之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此词“昨夜西风”三句和欧阳修、辛弃疾的词句一起比作治学的三种境界中之第一境界,足见本词之负盛名。

即第一境界为: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第二境界为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为: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 闲来无事,玩索大学问家之妙语,击节赞叹之余,心忽有所得:治学有三此境界,喝酒与灌水岂不亦有三此境界?试论之。

王国维认为治学第一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这词句出晏殊的《蝶恋花》,原意是说,“我”上高楼眺望所见的更为萧飒的秋景,西风黄叶,山阔水长,案书何达?在王国维此句中解成,做学问成大事业者,首先要有执着的追求,登高望远,瞰察路径,明确目标与方向,了解事物的概貌。这自然是借题发挥,以小见大。那如果按原词解,这几句是情感堆积、蕴酿期,是对下文“望尽天涯路”一种铺垫。喝酒的这个境界,是寒喧之后,刚数杯下肚,酒气略微上升阶段。此时,欢者更欢,愁者愈愁,不过,肚中纵有千番言语,表面上不大多“和风细雨”。灌水的这个阶段是,刚刚“触”网不久的菜鸟雏儿,打字不快,技术不懂,骂架不行,所以,不管论坛(BBS)、聊天室,一般都比较“谦虚”,也不敢大动作灌水,还多是“新手上路,多多关照”之词,显得比较“礼貌”,比较“懂事儿”。然而,从“菜鸟雏儿”到“灌水专家”的心态与资格,也就在这个阶段慢慢的成长起来了。

王的治学第二境界是说:“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这引用的是北宋柳永《蝶恋花》最后两句词,原词是表现作者对爱的艰辛和爱的无悔。若把“伊”字理解为词人所追求的理想和毕生从事的事业,亦无不可。王国维则别有用心,以此两句来比喻成大事业、大学问者,不是轻而易举,随便可得的,必须坚定不移,经过一番辛勤劳动,废寝忘食,孜孜以求,直至人瘦带宽也不后悔。

这当然又是王国维的高明之处。那么喝酒的这个境界则是酒至酣处,心雄万丈、脸飞红霞。此阶段,飞觞杯交,颐指气使,最来“感觉”的时候,嘴上豪言壮语:“干了!酒个嘛,水个嘛,喝个嘛,醉个嘛,倒个嘛,睡个嘛,干!”,“人生难得几回醉”,“人生几个秋,不醉不罢休”什么什么的,反正是狂语迭出,唾飞沫溅,一付一醉方休之气势。灌水到这个阶段,“雏鸟”羽翼渐丰,铁喙坚硬,已进化成“鹰隼”级别了,打字飞快,论坛、聊天室也论“混”了个“脸熟”了,静时也还如处子,“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粪土当年万户侯”的模样;动时则如脱兔,呀、哈、呵、吗、拉、吓,招式齐出,胡搅乱打,三峡决堤,水漫金山,一副“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的架势。

王的治学第三境界是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引用南宋辛弃疾《青玉案》词中的最后四句。梁启超称此词“自怜幽独,伤心人别有怀抱”。这是借词喻事,与文学赏析已无交涉。王国维已先自表明,“吾人可以无劳纠葛”。他以此词最后的四句为“境界”之第三,即最终最高境界。这虽不是辛弃疾的原意,但也可以引出悠悠的远意,做学问、成大事业者,要达到第三境界,必须有专注的精神,反复追寻、研究,下足功夫,自然会豁然贯通,有所发现,有所发明,就能够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能引伸这个方面来,王国维的高明自为必说。那么,喝酒的喝到“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这个境界,那时的酒,从严格的意义上讲,已经不在是酒,而在一种“精神”了,长歌当哭,狂醉似醒,繁华销尽,浮躁渐去,李白的“斗酒诗百篇”,曹操的“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这些精华,都出自这一境界。

原文:第一境界:晏殊《蝶恋花》

槛菊愁烟兰泣露,罗幕轻寒,燕子双飞去。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昨夜西凤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欲寄彩笼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第二境界:柳永《蝶恋花》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第三境界:辛弃疾《青玉案》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萧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峨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个人生观的问题,其实是宋代一位词人将三首词的名句和在一起,这里只有两句,其实字面意思很容易懂,而其深刻的含义则表示人在一生中对自己所经历的坎坷的重新认识:当你功成名就时,再回过头看你走过的路程,你会发现一路的辛酸,都只为你坚定的目标!

篇五: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 独上高楼

2004年重庆高考满分作文——《独上高楼》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断天涯路。

——题记

曾经以为,古代文人的生命会简单而明了,时代赋予他们简明的期望:入相出将,封妻荫子。然而,是谁?偏偏要抛开那些世俗的期望,独上高楼,为自己的人生另择一条路?

一、李白

是黄沙漫天,北风吹雁中骑驴高歌的歌者么?是以霓为线,以虹为钩的海上钓鳌客么?是遍访青山绿水、且歌且行的游者么?在那个烟花三月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是歌功颂德,取悦帝王换取高官厚禄;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在朝要高力士脱靴磨墨,在野要放白鹿于青崖之间。

于是你注定要孤独,“举杯邀明月,对饮成三人”,然而你傲然,“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而当我们回望唐朝,站在盛唐中间的不是帝王,而是你啊! 酒入豪胸,七分酿成了月亮,剩下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

二、苏东坡

是捡(应为“拣”)尽寒枝终不肯栖的寒鸦么?是举杯邀明月的饮者么?是穿越了十年生死痛苦一场的痴汉么?

在那个“群星荟萃”的时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韬光养晦,游戏笔墨罢了,而你偏偏要独上高楼,你的光芒刺痛了那些习惯于黑夜的眼睛,你注定要承受官场和文坛一齐泼来的污水。

而我只看见你青青的竹枝,脚上的芒鞋,被雨淋湿的脊背,你的

笑容从容洒脱,你的眼中只有秋风绿水泛清波。

你坚守着自我,从而达到让后世永远仰望的高度。

三、辛弃疾

是落日楼头,断鸿声里的江南游子么?是恨古人不知你为狂人么?是不啼清泪长啼血的悲鸟么?

在那个崇尚享乐的年代,人们对你的期望本是吟花弄月,卖弄诗文罢了,而你偏要独上高楼,“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

一边是“斜阳正在,烟雨断肠处”,另一边却是“香车宝马香满路”,而你,执意要做灯火阑珊处的伊人。

你痛斥,“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黄土”;你彷徨,“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你期待,“醉里挑灯看剑,梦会吹角连营”。

我多想跨越千年时空,共你醉明月。

在菊花开篇的南山西畴,临清流而赋诗;在明月朗照的深山竹林,抚琴而长吟;在明月下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世俗的期许,在青山绿水间吟哦着流水般轻扬的诗句。

若一袭单薄的长衫,略揖一揖,便昂然走进了历史,从远古走来,从发黄的线装书里走来。是你们,因为独上高楼,坚守了自我,也就在黑夜中守护了永恒的精神家园。

在那些“昨夜西风凋碧树”的时代,是你们独上高楼,抛开了世俗的期许,守护了自我,于是守护了历史的期许。

名师点评

李白、苏轼、辛弃疾是三位极具才情的历史人物,他们都为中华文化宝库增添了无尽的辉煌,同时他们的一生也都有无尽的遗憾。但“无尽的遗憾”是不是世人及后人对他们的“期望”,在思想文化方面的建树是不是他们的“自我认识”、他们的人生追求?

我不敢批评辛弃疾,就像不敢批评鲁迅,因为在他们身上有让我们震撼的、正义的、民族的精神。我也不能批评苏东坡,因为他总在不懈地追求,虽然他曾多次遭遇不幸,但他总是宠辱不惊,终能成为一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而且杭州的苏堤、扶风的喜雨亭等也将永远为后人讲述着他的政绩。而对李白,我就不能完全认同后世给予他的景仰,因为在他的诗中很难读到关于天下苍生的作品,而在那仅有的几篇中也总是透着永远挣脱不了的私我意识,以至于我们无法将他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与他同时代的杜甫相比。应该说这三位的人生观世界观是迥然不同的,所相同的是他们都有孜孜不倦的追求,而结局都是无尽的遗憾。

当然,能在考场上构思这样一篇话题集中、思路条理、而且富有文化内涵的文章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像李白、苏轼、辛弃疾既是历史的辉煌也是历史的遗憾一样,本文有它成功的一面也有不足的一面。(李振民)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