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31:22 字数作文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字数作文

篇一:《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伟大的抗日战争》。

教材分析

本课使用教材为高一《历史》必修一(人民版)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第三部分内容。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巨大的民族觉醒、空前的民族团结和英勇民族抗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该课分为四个子目:日军罪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拱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所在 ,而“空前侵略----全民抗战----伟大胜利”是本课的轴心,教师应重点体现。但《课标》更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学情分析

对高一学生来说,初中教材分四节课比较详实的介绍了这部分史实,为避免重复让学生感到乏味,所以在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再现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能有所突破。本课的内容有大量学生可以收集的史料,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整理,归纳,在课堂上进行信息共享,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可以直接在机房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掌握中国的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全民族抗战的体现、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和抗日战争的特点;简述日本对中国发动的侵略战争史实,了解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抗战中的英勇表现,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意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分析、探索、思考、观察、操作、想象、质疑、创新、合作等能力;提高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情感目标:学会感恩先辈的付出,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人类和平做贡献的理想和珍惜生命的意识。

本节课的重难点则是知识和能力目标所谈到的内容,二情感目标则是本节课的难点。

教法学法

本课一课时完成老教材需要6个课时才能讲授完的内容,因此我对本课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组、提炼,并通过有探究讨论价值的问题串联,以体现内容组织上的科学性、基础性、时代性和开发性,课前让学生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整理,归纳,在课堂上进行信息共享,属于识记层面的内容基本上可以让学生自己学习。关于重点难点等则用生动活泼的形式加以呈现。我涉及到的教法有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引导讨论法; 情境陶冶法;知识串联法学法有自主学习法;实践学习法;合作探究法;观察学习法 教学过程

本课以抓住学生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为主,让学习成为他们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基于此,整个教学过程以下几步组成:

(一)材料导入,激趣质疑

满江红(据岳飞原作改写)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年代耻与辱,八年抗战仇和恨。

黑吉辽,烧杀抢掠奸,空悲切。

南京耻,犹未雪。

家国恨,何时灭?

驾长车,踏破富士山阕。

壮志饥餐东虏肉,笑谈渴饮倭奴血。

待从头,收拾小日本,雄世界。

对于这则材料,我设置了如下两个问题:

1、这是互联网上流传的一首词,请同学们思考,对岳飞《满江红》的这一改写反映了当前中国民间的一种什么态度?

2、“敌视日本”在当前中国并不罕见,特别是一些年轻人在网上编写了大量这种“仇日”作品,为什么他们会产生这种“仇日”心态呢?【思考】:“小”日本为何侵略“大”中国?(学生回答后教师屏幕展示日本侵路中国的原因)

设计意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产生兴趣,让他们回忆起65年前中华民族历史上那一幕幕惨痛的、悲壮的、英雄的历史,一面激发学生日本侵略者的不满和对受尽凌辱的中国人民的同情,一面让学生认识落后就要挨打的事实。

(二)回顾历史 痛惜国耻

完成课下作用:回家周同学们观看了影片《东京审判》假如你们是当年参加东京审判的中国法官,请陈列出证据,让日本战犯得到应有的惩罚?四组各派代表来陈述其讨论结果,选出最优秀的一组派代表为大家展示其所搜集的证据。(有马静一同学课件演示所搜集的证据之后教师补充总结将日军罪行展示给大家) 设计意图:我用模拟法庭的形式,让学生在时空结合中,回到历史的情境中,让学生通过自己搜集资料、然后学生之间探索、思考、操作、想象、质疑和创新最后一起汇总结果等丰富多彩的认识过程来获得知识,使学生认识到参与和团结合作的重要性,更让他们感到生命的可贵。

(三)重温历史 众志成城

这个教学步骤是整节课的重点,也是难点。我采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筛选信息法、引导讨论法让学生在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合作探究,自主得出结论。具体问题安排如下:

1.用数字序号在课文中勾画出抗日救亡运动的表现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的过程后,分析国共合作后双方如何抗日的,抗日战争有哪些特点?

4、课件出示: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重庆的一家报纸上登出了一则谜语“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打一古代人物的名字”结果刊登出来的谜底有:A、屈原 B、苏武 C、蒋干 D、毛遂

教师提问:

(1)你知道这些谜底的根据分别是什么吗?

(2)每个谜底各强调了谁的功劳?你能举出相应事例说明吗?

(3)你觉得这些谜底能完整体现抗战胜利的原因吗?为什么?

(4)在思考谜底结果时,你是否意识到此题的用意呢?

问题1、学生们看书讨论后很轻松的完成任务(老师必须强调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两条路线,两个战场以及各自在抗战中的地位)(显示幻灯片让学生填空)

师生讨论最多的是问题四,谜底的根据五花八门,如: 屈原——屈服于原子弹(美国在日本的广岛、长岐投下两枚原子弹);苏武——苏联的武力援助;蒋干——蒋介石干的(如:台儿庄战役);毛遂——毛泽东遂了人民的心愿(如:百团大战),学生思维活跃起来后还想到华佗(中华民族赢得抗战胜利),还有包拯(同胞们拯救了中华民族)等等。这些答案都是抗战胜利的原因,但都有片面性,所以我们一起汇总找出最重要的)(课件展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读中学、玩中学、做中学、听中学,在思考中学习、游戏中学习、合作中学习,让他们轻松的将重难点问题和容易记混淆的问题记在心里,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更多的学习方式。

(四)追问历史 缅怀先烈

为完成新课标中“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一目标,我通过对历史地追问和对先烈地缅怀来初步树立学生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逐步确立为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1、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我们在欢庆胜利之时,是否应该作这样的一个思考:这场战争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世界人民该如何珍惜今天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呢?(引导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2、战争总是残酷的,抗日战争中又有多少中国人流血牺牲,虽然事隔半个多世纪,我们依然能清晰的再现那一张张鲜活的面孔,一声声果敢的嚎叫,一颗颗誓死报国的雄心。同学们,让我们再次唱响激昂的旋律,对英雄们表达我们深深的怀念 (播放歌曲《祈祷》)

设计意图:情境创设是这个环节的重头戏,恰当地运用直观形象、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强烈的视听效果,缩短时空的距离,使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革命烈士的光辉形象,并与之产生情感碰撞,激起对烈士的怀念和对祖国的热爱。

(五)升华历史 展望未来

“勿忘国耻,振兴中华”是中国人喊了多年的口号,然而勿忘国耻不是记住仇恨,因此,课的最后很有必要拭擦学生心中的敌视态度。基于此,伴随着音乐,我设计了这样一段话来结束这堂课: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如何正确看待抗日战争这一段历史,一直是影响中日关系的重大问题。那么,站在今天的立场上,我们应该如何认识这段沉重的历史呢?对于我们来说,简单的“仇日”是否符合世界的主题,日本给了我们一个南京大屠杀,我们是否也还他一个东京大屠杀呢?面对当前中日关系中的一些分歧与矛盾,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呢?为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我相信同学们会有客观、科学、正确的回答。好!把你们的想法写出来。这就是今天的作业——“一封写给日本中学生的信”。

设计意图:为了真正体现课改理念中“使学生学会辨证地观察、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养成现代公民应具备的人文素养”,也让历史真正为现实服务。

六、课件展示板书设计

七、课后评价

1、本节课用一课时讲了老教材需六课时才能讲授完的内容,把知识点进行了整合、重组、提炼,通过有探究讨论价值的问题串联讲解是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师生活动、生生活动围绕着课文四个子目内容展开,培养了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树立了学生健康的价值观,在参与中学生找到了学史的乐趣和自信。

2、课中还存在不足,教材跨度大,容量大,教师在细节处理方面有待完善。如一些师生“问答”还需要转化成平等的“对话”;汇小组合作结果时顾及不够全面,尤其是学困生的意见往往在小组中可能不会受到重视等。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应该用求真务实的态度、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存在的问题。我期望通过我深入的思考和实践,在今后的教学中,注重观念上的更新,理论上的提高,使之成为推动教学工作的有力保证

篇二: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

各位评委老师好,我是今天的说课老师罗海军,我今天要说的课题是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一,属于政治史,专题二中的第三个子目“伟大的抗日战争”以下是我的说课流程: 我的说课流程分为6个部分,分别是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情分析,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 第一,说教学内容,我的教学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小点,课标分析。本课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历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根据布鲁姆的教育目标分类法,列举、简述属于第一个层次,理解属于第二个层次,而探讨则属于最高一个层次。因此呢,根据课标要求我们要把握日军侵华的基本史实和中国军民的抗战概况,从中认识到抗战胜利的原因以及中国抗战胜利的历史意义。第二小点,教材分析。首先是教材地位分析,《伟大的抗日战争》是人民版高中历史课程必修一专题三《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第三课时。前面两课叙述了近代中国的国家主权遭受列强的严重践踏,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机之中,中国军民为维护国家主权进行了不屈不挠的英勇斗争等史实。本课在此基础上浓墨重彩阐述了在中国乃至世界近现代史上都有着举足轻重作用

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抗战的胜利,是中国人民反帝斗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成为中华民族再次振兴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课分为四个子目:日军罪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拱托出抗日战争的伟大所在 ,而“空前侵略----全民抗战----伟大胜利”是本课的轴心,教师应重点体现。但《课标》更要求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和同时也要注意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

第二,说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呢,使学生知道抗日战争的一系列史实。了解日军侵华的种种罪行,理解全民族团结统一抗战的重要性,总结出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以及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学会分析中日关系的渊源以及未来的走向。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懂得团结的力量,加深对战争的认识,以及他给我们带来的灾难。和平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我们牢记历史不是为了牢记仇恨,而是要学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和平,以史为鉴,面向未来,自强不息,避免悲剧的重演。

第三,说学情。我所教学的对象是南充某高中一年级3班,对于他们来说,这节课的史实部分初中教材分四节课比较详实的介绍了,对于这一块儿基础比较牢固。而理解与分析,则是他们的弱项。为避免重复让学生感到乏味,在教学过程中,首要任务就是通过网络收集相关图片视屏等,再现

生动的历史画面,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力争在能力上能有所突破。帮助他们提高理解与分析能力。

第四,说重难点。跟据本课的课标要求以及前面的学情分析呢。我制定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重点,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和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难点,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怎样看待今天的中日关系,以及抗日战争给我们带来的反思。

第五,说教学设计。本课呢,我主要的讲授流程首先是进行新课的导入,营造氛围,使学生将自己置身于抗日战争这一特定的的背景中,置身于那一段血与火交融的伟大的全民族团结抗战的史诗中。接下来就是新课的讲解,在学生了解史实的基础下,利用图片、文字史料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然后是重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最后呢,进行情感升华,让学生探讨日军为什么侵华以及如何避免战争和如何看待我们现在的中日关系。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避免战争,共创和平新局面。具体内容如下,首先采用事前准备好的一段视屏把同学们代入所创设的的情感基调里面去,在有着这个感情基调的基础上呢,学生的情感已经准备就绪,注意力也已经投入到课堂中来了。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新课的讲解。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国守军拒绝后即炮

轰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接下来利用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展示日军侵华的种种滔天罪行。并引导学生分析其侵华原因及背景。在接下来,就是各种势力的抗日救亡运动,从而引出国共团结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面抗战开始。重点分析,突破重难点。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与日本正面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抵御了日军主力。而共产党则配合国民党,积极开展敌后抗战。最终取得的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于此呢,我会让学生展开讨论,帮助他们分析、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以及通过对比以前的反侵略斗争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再次突破重难点。最后呢,我充分贯彻以学生为主体教学理念,让学生分组讨论,反思抗日抗日战争以及中日关系发展。最后引入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进行一个情感升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教学反思。本课的讨论内容比较多,思考得比较深入,可能对欠发达地区思维不够活跃的并且关注时事较少的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篇三: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

《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

大家好,我是历史组李燕,我说课的题目是人民版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课《伟大的抗日战争》,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设计、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我的说课由教材分析开始。政治史在高考中一直占据重要地位,本课为人民版 高一历史 必修一 专题二《 近代中国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的第三部分内容。抗日战争是自鸦片战争以来反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所以本节课在近代民主斗争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 课时安排为三课时。 四个方面(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伟大的抗日战争说课稿):“日军侵华罪行”“关内关外抗日救亡运动”“全民族抗战”“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两条线索:“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抗战” 二、学情分析

众所周知,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最终要服务于学生的学。因此,学情分析是备课的重要环节。

高一的学生思维活跃,有一定独立思考能力,但是他们大多学史意识淡薄,历史知识储备匮乏,理性认识不足,需要老师在加强学生基础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加以引导,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结合学生实际,依托课标要求(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日斗争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的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1 抗日战争爆发的原因,日本侵华罪行、结果。全民族抗战形成的原因和全民族抗战的主要史实。

过程与方法:1、 以日本的侵略和中国的反抗为主线,导入重难点.

教师通过情境、材料分析、问题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提炼、分析、归纳历史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中国军民团结抗日历史的学习,深刻体会中华民族无坚不摧的民族凝聚力,从而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怀。 2、通过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让学生进一步树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四、教学重难点

根据课标要求,学生学情,确定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

? 重点: 掌握全民族抗战局面形成的原因、表现和结果。

? 难点:日本侵华的原因;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

反抗外来侵略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历史地位。

我将以材料分析为切口,以情景创设、合作探究等为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五、教法学法

根据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新课改理念,本课

1、挖掘教材内涵,引导学生,激发他们认知冲突与学习兴趣的问题。 2、、大胆取舍教材,创设史料情景,学生一起,深入思考,合作探究,分析总结,让学生能在课堂中领悟抗战历史的价值。 六、教学设计

本课整体设计思路是以中日民族矛盾为引线,紧扣中国反抗这一个主题,围绕重点设置四个步骤(导入、合作探究、课堂总结,板书设计、情感升华),通过四个合作探究细化教学过程:

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流程:

(一)导入:首先【歌曲导入,激趣质疑】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

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 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

起来!起来!起来! 我们万众一心,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

前进!前进!进!

播放,《国歌》,随着歌曲的播放,提问:国歌创作背景(1935年),提出问题,

导入新课 。歌曲将学生带入1935年前后的中国,在有着这个时代背景的基础上呢,学生的情感已经准备就绪,注意力也已经投入到课堂中来了。

(二)合作探究

接下来我们就要进行新课的讲解。著名教育家卢梭认为:问题不在于告诉他一个真理,而在于教他怎样去发现真理。真理的发现过程是循序渐进的,需要教师的循循善诱。因此我将重难点的处理分为四个层次,力求以情感的铺垫,促就知识的生成。

合作探究一:“日本的侵略”——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和罪行,理解全民族抗战的原

因。

合作探究二: “中国的抗战”——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表现,理解团结抗战的重要

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意义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合作探究三:感受抗战胜利的喜悦 。 合作探究四: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 。

我利用图片、文字史料等材料引导学生进行理解与分析。逐一突破各个知识点,然后是重难点的突破,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本课内容的理解。最后呢,进行情感升华,我们牢记历史并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避免战争,共创和平新局面。具体内容如下,

1、 合作探究一:“日本的侵略”——了解日本侵华的原因和罪行,

1937年7月7日,日军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中

国守军拒绝后即炮轰宛平县城和卢沟桥,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展示文字资料,设置问题,日本为什么要侵略中国,中国为什么被侵略,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结合材料分析其侵华原因。解决本课第一个难点。

接下来利用图片以及文字材料展示日军侵华的种种滔天罪行。让学生感受日军侵华给中国带来的深重灾难。

2、合作探究二: “中国的抗战”——掌握全民族抗战的表现,理解团结抗

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历史意义和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地位。

面对这样的灾难,中国每一个人被迫发出最后的吼声,进入到第二个合作探究,

引入各种抗日势力 的抗日救亡运动,通过对各种势力的抗日救亡运动了解,从而引出国共团结抗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全面抗战开始。重点分析,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过程、原因,来突破重难点。

国共合作抗日,国民党与日本正面进行了一系列会战,抵御了日军主力。而共产党则配合国民党,积极开展敌后抗战。最终取得的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3、合作探究三:感受抗战胜利的喜悦

于此呢,我会让学生结合图片、资料展开讨论,引导他们分析、理解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以及通过对比以前的反侵略斗争理解抗日战争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再次突破重难点。最终得出结论:抗战胜利的伟大意义。

4、合作探究四:探讨抗战胜利的原因 (让学生猜谜,增加课堂的趣味性)

抗日胜利后某报纸出了一道谜题,题目是“抗战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打一古代人名( )

屈原(屈服于原子 弹的威力)、 苏武(苏联的武力参战) 蒋干(蒋的才干)、 毛遂(毛万岁)

共工(共同工作,国共合作的结果) 苏妲己(苏联的打击) 通过猜谜增加学生的趣味性,让学生讨论是怎样得到各方势力帮助的,最终得出结论:抗战胜利的原因.:是在各种力量的共同帮助下取得胜利。

(三)【知识拓展,情感升华】

在播放歌曲《万里长城永不倒》当学生因音乐之美而陶醉时,因歌词之悲壮而感动时,教师引导学生总结体会抗战精神,民族精神,

随着音乐的播放展示出本科的板书设计

(四)、【课堂总结,反馈练习】

练习题:点金训练

在学生沉浸在歌曲中时,重申抗日战争胜利来之不易,。最后引入胡锦涛在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进行一个情感升华。“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强调牢记历史并不是要延续仇恨,而是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只有不忘过去、记取教训,才能避免历史悲剧重演。”

七、 教学反思。

反思是重要的教学活动,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本课的教学设计,始终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课改理念。通过情境感受、问题探究、引导启发等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学有所乐,学有所得。但由于本课内容较多,需要分析理解得到知识也较多,因此,我在这些知识的处理上,存在一些疑惑和不足。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敬请您的批评、指正。

篇四:抗日战争说课稿

人民版历史必修一

专题二 近代中国军民维护国家主权的斗争

(三) 伟大的抗日战争

一.说教材

1. 使用版本:人民版历史必修一;专题二;第三节

2. 内容定位:

抗日战争是中国人民在近代历史上的一次反对日本帝国主义入侵的民族自卫战争,也是中国近代自鸦片战争以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民族保卫战。《伟大的抗日战争》一节内容,总的可以分为四个子母:(1)“侵华日军的罪行”,包括了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原因、过程和军事侵略的罪行;(2)“关内外的抗日救亡运动”,这是全面抗战的准备阶段;(3)“全民族的抗日战争”,包括全民族抗战的原因,国共合作及两个战场的基本情况;(4)“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从整体的反法西斯的大世界观中,阐述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及意义。四个子母相互关联,层层延伸,烘托抗日战争的伟大。

二.说学情

历史必修一针对的是高中一年级的学生。虽然所在学校是一所省级重点学校,相对生源较好,但因为历史学科在中考时不参与统计分数,所以相对知识较为欠缺。新课改后的教材实行的是专题式教学,对学生和老师专业知识的要求都有更高的要求,是对教师和学生的双重挑战。

三.说教学目标

1. 课程目标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

2. 三维目标

①知识与能力:掌握抗日战争爆发和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的史实,抗战初期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的抗战情况,比较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理解两个战场在抗战中的不同地位和作用。全面分析抗战胜利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概括和归纳历史事件的能力。

②过程与方法:通过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日本侵略中国的原因,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探究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与国共两党第二次合作局面的形成之间的联系。从具体的战役中归纳出抗日战争中两个战场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作出的巨大贡献以及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③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日本帝国主义发动的侵略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通过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这一伟大历史事件,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激发学生的民族责任感和使命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全民族抗战局面的形成,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2.难点: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的作用,中国人民取得抗日战争胜利的原因。

五.教学过程设计

1. 教学准备

教师:①搜集与抗战相关的图片、资料、影视信息,制作多媒体课件。

②布置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A.你对抗战了解多少?B.你看过陆川导演的《南京南京》吗?有什么感受?C.对抗战这段历史,你最想了解什么?为什么?对教材内容这样的编排,你有什么看法?

③总结学生答案,作为备课依据,制作学案。

学生:①提前预习《伟大的抗日战争》,按教师要求进行研究性学习;

②观看《南京南京》对抗日战争有初步认识。

③学生根据自身情况,撰写小论文。

2. 教学准备:制作课件,多媒体教学

3. 教学过程:

(1)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2005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日子。2009年,青年导演陆川的新片——《南京南京》在全中国广泛上映,在取得优异票房的同时,赢得社会各界一致好评。一部电影,一步承载着中国血泪,中国奋斗的历史,让千千万万的中华儿女重温了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今天,让我们透过导演的镜头,穿越时光的隧道,回到那个血和痛的年代。

(2) 师生互动,理解基础

活动一:首先,通过学生课前的自学和初中学习时对抗日战争的理解,让学生自行分析战争爆发的原因,指导学生从中国、日本两方面分析。教师总结,归纳,指导学生落实基础知识。

种种迹象表明,抗日战争是日本蓄谋已久发动的。那日本是如何一步步实现侵略中国的计划的呢?教师用幻灯片展示日本侵华的主要事件图片,如:九一八事件,一二八事件,

七七事件等,引导学生梳理基本的侵华要点。

活动二:作为有民族意识的中国人,应该怎么面对?学生根据课本子母内容,总结关内外的抗战活动。

活动三:插入电影《南京南京》片段,引导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对抗日战争的这段历史,从三条主线理解和掌握。分别是:国民党、共产党和民众爱国人士。让学生从整体史观的角度客观的认识国民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作用。

补充材料,国共双方在两个战场中的力量对比,伤亡情况比较,引出活动四。

活动四:抗日战争中,谁的作用、贡献大?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讨论,正面客观的评价。引入历史研究中队国民党作用的新的评定。

活动五:中国军民团结一心,众志成城,注定中国的抵抗侵略是会胜利的。《南京南京》中最后,唐太太带着怀孕的身体安全的离开了那个噩梦之地。新生命的孕育预示中国的未来和希望,预示中国必将会胜利。结合讨论的贡献和作用的结果,学生体会中国抗战胜利的原因和意义。注意从整体的世界的反法西斯世界观中,宏观的体会。

教师PPT课件直接展示总结。

课堂总结:抗日战争给中国人民留下不可磨灭的记忆。战争沉痛的教训告诉我们要珍惜和平,珍爱生命。

教学设计反思:

1.内容容量较大,大部分要求学生自主学习和总结,对学生要求较高,课堂活动时间掌握上可能不够;

2.即时检测没有设计,对高考动向涉及不足;

3.电影贯穿整个课堂,有的学生因为没有提前做好准备,可能不便于教学。

篇五:《抗日战争》说课稿

《抗日战争》说课稿

湖南省株洲县第五中学 易艳华 13762301670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

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抗日战争是近代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战争的第一次完全胜利,也是中华民族从危亡走向振兴的历史转折点,中国的国际地位由此大大提高。学习本课,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 这一时代潮流。

第二部分: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确定如下三维目标:

(一) 知识与能力

列举侵华日军的罪行,简述中国军民抗战的主要史实,理解全民族团结抗战的重要性,探讨抗日战争胜利在中国反抗外来侵略斗争中的历史地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评价历史事件的能力、协作学习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

借助多媒体平台,创设历史情境,指导学生“体验史实,得出史论,培养史能,感悟史观” ,从感性认识逐步上升到理性认识,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创新精神和发散思维。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侵华日军罪行,吸取历史教训,防止悲剧重演;通过了解全民族抗战史实,深刻理解“团结就是力量”这一道理,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振兴中华的伟大理想;同时,理解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和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培养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情感,学会以史为鉴,珍惜今天和平安定的生活。

教材重点、难点

1、 重点:全民族抗战。

依据:因为全民族抗战是在中华民族亡国灭种的紧要关头实现的,是抗日战争能够最终取得胜利的保证。

2、 难点:国共两党在抗战中地位与作用;以史为鉴,正确处理中日关系。

依据:囿于传统认识,学生对此问题难于理解;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对日本的态度往往过于情绪化,不利于理解和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将二者确立为难点。

第三部分:教法、学法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

据此:教师借助多媒体平台,教师采用问题探究法、情境体验活动法、讨论法等方法,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探究深化、情感升华,教师是整个“意义建构”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启发者、激励者,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

第五部分: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克服传统教学“感性认识不足、理性认识抽象”的弊端,创设情境,递进设疑,充分凸显“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地位;同时,营造一种情感氛围,“以情激情”,以情感在历史与现实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走进历史、感悟历史、反思历史、实现历史的教育功能。

但是,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有效地运用教学智慧,较好地处理课前的“预设”和课堂

中的“生成”关系,如何更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待进一步实践。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