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祭灶节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9:37:16 字数作文
祭灶节作文字数作文

篇一:祭灶小学生作文范文三篇

祭灶小学生作文范文三篇

祭灶小学生作文范文三篇

(一)

时令进入腊月,总有些值得期待的日子。腊月初八总能美美的喝上一碗妈妈用八种材料煮的粥——腊八粥。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祭起了灶神(传说那天灶王爷上天去向玉帝汇报这一家一年的大小事)。每年的这一天,我家总不忘记祭灶神,今年也不例外。

腊月二十三,外婆一大早就起了床。早早地准备好了各种祭灶果,祭灶果长得奇形怪状的。金油果穿着一身金黄色的衣服,像一根根金手指,豆酥糖穿着一层厚厚的棉衣,冻米糖呈正方形,由各种米做成。除了这些,还有其他各式各样,五颜六色的祭灶果。我看得口水直流,真想拿一个来吃吃。外婆看见了,说:“这些要等祭灶完了才能吃的,现在可不能吃,等你吃了这些糕点啊,保你步步高升。”

晚上,吃了晚饭,外婆收拾好碗筷,整理好桌子,把灶台擦得干干净净的,手也洗了好几遍,然后小心翼翼地把祭灶果放到了灶台上。然后双手合十,开始拜起来,口中还念念有词,像在背书似的。我心想:像这种迷信活动,外婆居然也会参加,真是的。我本想去劝阻外婆,但我又很好奇外婆说了些什么,就凑过耳朵听了听。外婆说:“灶神爷啊,谢谢2009来你对我们的保佑,请你xxxx年也保佑我们全家工作顺利,学习、生活天天向上。保佑国家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百姓丰衣足食。”我被外婆朴素的语言感动了,外婆的迷信寄托着她美好的心愿,我也情不自禁地跟着外婆一起祈祷了起来。

香烧尽了,外婆说:“灶神已经上天了,大家可以吃祭灶果了。”朴素的迷信寄托了老百姓美好的心愿,愿美好的民俗代代相传。

(二)

今天是阴历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又称祭灶。我问妈妈祭灶是啥意思?妈妈说我也不是很清楚,听老人们说祭灶就是给灶王爷买点甜烧饼和好吃的祭拜一下。具体你可以上网查一下就知道了。

我赶紧打开电脑查看后才知,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很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户户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一家之主,人间监察神”是灶神的地位。

送灶,多在黄昏入夜时举行。一家人先到灶房摆上桌子,向设在灶壁神龛中的灶王敬香,用饴糖供奉灶王爷,祷告: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送灶君上天堂,有壮马,有草料,一路顺风平安到。供的糖果甜又甜请对天皇进好言。

当然了,这只是民间传说。怎么样听我讲后,你们知道祭灶的由来了吗?

(三)

听,霹雳啪拉的鞭炮已经响起,这意味着新年到了,一想到新年就会想起那些好吃的好玩的。

不错,今天就是新年祭灶的一天啦,说明我可以狂吃了,哈哈,我迫不及待的等到了晚上,只见奶奶把一个类似元宝的东西放在灶上这可能意味在招财进宝的意思吧,然后奶奶把那个类似元宝的东西里面装满米,然后插上蜡烛放些红纸,然后——嘻嘻摆上好吃的。哇,麻花,饼干,瓜子,要什么有什么最后摆上3杯酒,大功告成啦,哇看着桌上好吃的摆在灶上我口水直流啊,可是现在不能吃,让灶神“先吃”。

我会到房间,听爷爷讲祭灶的传说,我知道这个祭灶是个传统节日啊。

过了一会灶神吃好了,奶奶把好吃的端上来,我边吃边看,我爱祭灶,我爱过年。)

篇二:小学作文:新年祭灶

小学作文:新年祭灶

听,霹雳啪拉的鞭炮已经响起,这意味着新年到了,一想到新年就会想起那些好吃的好玩的。

不错,今天就是新年祭灶的一天啦,说明我可以狂吃了,哈哈,我迫不及待的等到了晚上,只见奶奶把一个类似元宝的东西放在灶上这可能意味在招财进宝的意思吧,然后奶奶把那个类似元宝的东西里面装满米,然后插上蜡烛放些红纸,然后——嘻嘻摆上好吃的。哇,麻花,饼干,瓜子,要什么有什么最后摆上3杯酒,大功告成啦,哇看着桌上好吃的摆在灶上我口水直流啊,可是现在不能吃,让灶神“先吃”。

我会到房间,听爷爷讲祭灶的传说,我知道这个祭灶是个传统节日啊。

过了一会灶神吃好了,奶奶把好吃的端上来,我边吃边看,我爱祭灶,我爱过年。

篇三:祭灶节知识

灶君传说(1 ) 灶君是火神祝融。许慎《五经异义》云: 撷项有子, 日黎, 为祝融火正, 祝融为灶神(2 ) 灶君是位老妇人。《礼记? 礼器》云: 孔子日“ 夫奥者” , 老妇之祭也。盛于盆,尊于瓶。郑玄注: 奥, 或作灶, 老妇, 先炊者也。(3 ) 灶君是炎帝。《淮南子.祀沦篇》说: “炎帝作火, 死而为灶。”(4 ) 灶君是黄帝。《太平御览》卷1 86 引《淮南子》说: “ 黄帝作灶, 死为灶神。”(5 ) 灶君是穷蝉。《大戴礼?帝系篇》说: “ 撷项户穷蝉, 穷蝉即灶神。”(6 ) 灶君是张单。《酉阳杂姐?诺皋记上》曰: “灶神姓张名单字子郭。”(7 ) 灶君是宋无忌。《三国志?魏志? 管格传》说: “ 王基家贱妇生一儿, 堕地, 即走入灶中。格曰: 直宋无忌之妖, 将其入灶也。” (8) 灶君是一种叫嶂螂的小生物。(9) 灶君是由懒笨、负义或穷困致死的凡人所变

祭灶传说:

一、喜新厌旧说。山东流传的传说“灶王的来历” 讲: 张郎、丁香本是一对恩爱夫妻。张郎出外做买卖, 一去十年不归, 丁香在家苦熬苦等, 为二老送终。后来张郎回来了, 却把丁香赶出家门。老牛拉着丁香到了一位婆婆家。婆婆收留丁香做了儿媳。张郎娶了妓女海棠为妻, 却遭了火灾, 财产荡尽。张郎讨饭碰到了丁香, 羞愧至极, 一头钻进锅底。后来玉皇大帝封他为灶王, 人们恐他搬弄是非, 便按时给他上供。

二、玉皇大帝派王母娘娘到人间视察民情, 玉皇大帝的小女儿在天上呆久了觉得闷, 也跟随母亲下到了凡间。她看到民间百姓的疾苦, 非常同情。同时看到人间有那么多的恩爱夫妻, 她也很向往真挚的爱情。后来她看上了一个给人烧火帮灶的小伙子, 她觉得这个人心地善良、勤劳朴实, 于是决定留在凡间和他一起生活。玉皇大帝闻听后非常生气, 把小女儿打下凡间, 不许她再回天庭。王母娘娘心疼女儿,百般求情, 玉帝才勉强答应给那个烧火的穷小子一个灶王的职位。从此, 人们就称那个“ 穷烧火的”为“灶王爷”, 而玉帝的小女儿就是“灶王奶奶”了。

三、有个姓张的, 又穷又懒, 好赌博饮酒。他的老婆勤

祭灶节作文

耕苦作。到年关, 徽丈夫到岳母家, 岳母暗将大银放在一担米下, 让他带回去。他半路偷懒, 把米送了乞丐。回到家, 债主们来要债, 老婆对他的蠢行十分恼怒, 拿起烧火棍把他打死了。后来, 她想念死去的丈夫, 便安了灵位, 称为“ 灶君” 。

四、河北的一则传说讲: 有个专门盘剥百姓的州官, 让百姓每家请他吃一天酒席。有位叫张大巴掌的庄稼人假请州官来吃“ 龙凤肉” , 一巴掌把州官及狗腿子拍到了灶旁墙上, 让他们眼睁睁看着百姓吃东西

祭灶的过程:由于一般每家在灶台附近贴有灶神画像,有时还有灶王奶奶画像陪伴,经过一年烟熏火燎,画像已旧,面目黢黑。要把旧像揭下,用稻草为灶神扎一草马,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还要贿赂他,用一块黏稠的糖瓜或者是糕粘在他嘴上,以使其“嘴甜”只能说好事,然后和草马一起烧掉。这个过程被称为辞灶。新年后再买一幅新画像,将灶神请回贴上。 祭灶的禁忌:女不祭灶

扫尘:

刚才我们向大家介绍了祭灶的整个概况,知道了祭灶是一个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传统节日,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那么我们看看他在几千年的传承中到底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思考。

一、火崇拜:上古时代, 人们对关系民生日用的事物往往有着特殊的情感, 受人崇拜的物

体和自然现象, 往往会被神化, 成为神祗。灶是烹饪食物的专门场所, 正如《释名》所说: “灶, 造也, 创食物也。” 生冷食物变成香浓的食品, 离不开灶火的煎煮熏烤, 同时也标志着人类从自然饮食进入了调制饮食阶段, 人们便把灶火的发明归功于神了。灶所燃烧的火,为寒居洞穴的先民带来了温暖、带来了光明、更带来了加速改变原有体质、增强健康力的烤肉、熟食。于是先民们依其原始的思维方式, 把造福于他们的熊熊大火推想为人格化的自然之神“火” 神。因此, 祭灶是伴随着原始先民利用火烧烤食物开始的, 最初的灶神就是给人们带来熟食的自然力— 火神。

二、氏族转变:在祭灶的流传中又这灶王奶奶的一说,那么灶王奶奶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她的出现原因是什么呢?在封建传统观念里,家家灶君都是男性的, 许多地方还有“ 女不祭灶” 规定。在宋代范成大的“ 祭灶词” 里有: “ 男儿酌献女儿避” 的词句。有古文记载: “ 二十三日祀灶用糖瓜粘糕主祭, 不用妇人。” 因此, 父权制社会里, 妇女尽管终年操劳于灶前, 主管一家之食, 但她们的地位低下, 甚至没有祭灶的权利, 更不会被尊之神位, 接受一家之主的丈夫的顶礼膜拜了。由此推断老妇为灶神绝不是父权制社会以后的产物, 也绝不是由于妇女长期操作子灶合前而产生出来的。因此, 要科学地解释出“ 老妇说” , 就必须把考察对象置于历史发展的长河中, 把我们的视野推向人类社会发展的更早阶段—母权制社会。

母系向父系转变,灶神奶奶形象;初期灶神女性形象

三、善恶观:在祭灶中人们不管是对于灶王的“上天汇报善恶”还是其他传说中的种种要

求,都展现了广大民众的传统朴实善恶观念。表达基本的道德诉求,传统善恶到头终有报。

作为一个传统的节日,在几千年的流传中一直在延续,那么我们思考一下,在这个祭灶文化的流传中又有那些思想是不对或者说腐朽的呢?大家一起思考一下!因为在新时期,在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保护里,我们需要全面的进行解读,不仅发现那些我们要发扬的,还要寻找到夹杂在传统的糟粕,对于传统进行改变,在新的文化下得到传承

诗中“ 胶牙场” 即麦芽糖。全诗的意思是: 不知是什么时候把灶台叫作“ 灶君” 的,不就是一个“ 鼻是烟囱耳是档” 的灶台吗?我其实没有什么灵性, 也上不了天, 只不过是要你分一点糖果给我吃罢了。“ 祭灶” 本来是十分郑重严肃的事情, 诗人却一反常情,用大不敬的言语嘲讽灶王爷。

篇四:祭灶节

祭灶节,又俗称小年。这个春节系列节日中的开端却是中国南北方唯一一个分别在不同日期举行的传统而重大的节日。农历腊月二十三,在北方被称为谢灶,祭灶,灶王节。而在南方,事实却是在农历腊月二十四才过小年。造成这样不同有几个说法,一个是说中国国土地大物博,中国北方自古都多数为帝王之都,灶王爷也自然是从北往南,所以南方的小年要比北方晚那么一天。另一个说法,是南北灶王爷不同,上天的时间也有差异。 但我们根据南北方社会风俗来看,却又不是那么一回事。 古有诗词:“铺陈美食对谁吟,民四官三祭灶君。巧借寒风狂雪夜,上天言好信如真。”就拿我们福州习俗来看,福州的祭灶节是分两天来举行的。民间相传玉皇大帝派遣灶王神来人间监督每家每户的行为善恶,每年农历正月初四到任,年前十二月廿四任满上天禀报,人们祭灶其实就是为灶王爷饯行。福州人在廿三夜,先给灶王爷“祭荤灶”,供品主要是用鱼肉,美酒,希望灶王爷接受了款待后能在玉帝面前能隐恶扬善:廿四夜“祭素灶”,只用水果蔬菜,还有灶糖,灶饼。之所以祭素,就是怕灶王爷喝醉了酒,不分好坏,乱说一通。这灶王爷在民间的传说中,充满了人情味,就像世俗中的凡夫俗子一般,有着各式各样的性格特征。而在北方,主要也是源于清朝,从雍正年间,每年的腊月廿三在坤宁宫祭祀神灵,为了节省开支,皇帝就顺便把灶王爷也拜了。以后王族,贝勒也就随之效仿,于是在腊月廿三和腊月廿四也就成了官民之间过小年的区别。渐渐演变到今天,就成为了南北祭灶日期中的差异以及习俗上的差异。南方按照旧年传统拜两天,北方按照清后传统,多为一祭。 但是,不论是一祭还是两祭,不论是南北如何差异,祭灶中的年糖年饼却是不能少的。鲁迅先生曾写有《庚子送灶即事》诗:“ 只鸡胶牙糖,典衣供瓣香。 家中无长物,岂独少黄羊。”他在《送灶日漫笔》一文中说:"灶君升天的那日,街上还卖着一种糖,有柑子那么大小,在我们那里也有这东西,然而扁的,像一个厚厚的小烙饼。那就是所谓'胶牙饧'了。本意是在请灶君吃了,粘住他的牙,使他不能调嘴学舌,对玉帝说坏话。 还有民歌:“腊月二十三 、灶君爷爷您上天 ,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可见这糖不仅要甜,能吸引灶王爷,还有一个特点是要粘。 这供灶王爷的糖糕多种多样,突出甜和粘的就有关东糖,糖瓜,还有枣,柿饼,糯米饼,枣糕等。但是最广泛流传的是灶糖,灶糖是一种麦芽糖,很甜,粘性大,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制成扁圆的叫糖瓜,传说中灶王爷吃了这又甜又粘嘴的甜糖,上天就会光说好话不说坏话。旧日穷苦小孩但凡嘴馋,就在沿街小商贩花几分几角钱买个解馋,那时候这样一包糖瓜就可以吃好久,那是莫大的美食享受。但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手工甜糖慢慢的消失在我们的视野里了,他们没有了商标,没有了包装,自然就走不进超市商场,而祭灶时节用来代替灶糖的糖果也越来越丰富多样,也越来越趋向洋货。从九十年代还有些包装精美的年糖年饼大礼包,到近几年几乎都是散装糖果,进口果饼,花样是越来越多,但是却对传统糖果的意义观念却越来越淡薄了。不知道现在的糖果是否符合灶王爷的口味?是否吃了现在的糖果灶王爷还能替我们这些凡夫俗子隐恶扬善?这些就不可而知了。

65

? 祭灶糖的来历,相传灶神每年小年的时候,都会去上天庭一趟,向玉帝告状,人们

这个时候就给灶神吃这种糖,粘上灶神的嘴,不让他说坏话。久而久之,就养成一个习俗。

现在每到小年的时候人们还总是在锅灶上放一根祭灶糖,让灶神吃。

晚清 罗昭隐

一盏清茶一缕烟,灶神老爷上青天。

玉皇若问人间事,为道文章不值钱。

在河南,典型的祭灶食品要首推灶糖。灶糖,是一种又粘嘴又粘牙的麦芽糖。祭灶供灶糖的原因,是为了粘住灶爷的嘴巴。传说灶爷是玉帝派往人间监督善恶之神,它有上通下达,联络天上人间感情,传递仙境与凡间信息的职责。在它上天之时,人们供它灶糖,希望它吃过甜食,在玉帝面前多进好言。也有人说,祭灶用灶糖,并非粘灶爷的嘴,而是粘嘴馋好事、爱说闲话的灶君奶奶的嘴。 祭灶这天除吃灶糖之外,火烧也是很有特色的节令食品。每到腊月二十三祭灶这天,城市中的烧饼摊点生意非常兴隆。人们挤拥不动,争买祭灶火烧。农村大多是自己动手,发面、炕制,一家人热热闹闹,很有过小年的味道。 在河南,人们把祭灶节看作仅次于中秋的团圆节。凡在外地工作、经商、上学的人,都争取在腊月二十三之前赶回家里。能吃到家里做的祭灶火烧,便会得到灶神的保护,来年家人就能平安无事。 2.小年是说热闹仅次于过年,来历如下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日,民间称为过小年,是祭祀灶君的节日。 祭灶的风俗,由来甚久。灶君,在夏朝就已经成了民间尊崇的一位大神。记述春秋时孔丘言行的《论语》中,就有“与其媚舆奥,宁媚与灶”的话。先秦时期,祭灶位列“五祀”之一(五祀为祀灶、门、行、户、中雷五神。中雷即土神。另一说为门、井、户、灶、中雷;或说是行、井、户、灶、中雷)。祭灶时要设立神主,用丰盛的酒食作为祭品。要陈列鼎俎,设置笾豆,迎尸等等。带有很明显的原始拜物教的痕迹。 灶君本人,早期有炎帝、祝融之说。后来又衍生出许多说法。中国道教兴盛之后,曾借《经说》之论,将灶神说成是一位女性老母。“管人住宅。十二时辰,善知人间之事。每月朔旦,记人造诸善恶及其功德,录其轻重,夜半奏上天曹,定其簿书”。后来就发展成了既有灶君爷爷,又有灶君奶奶之说。在不同的地区里,灶君夫妇又由不同的人选来充当,同时伴随着当地流行的民间传说故事。 古人祭灶的日期,历来说法不一,有正月、四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等等。在我国封建社会里,诸教并存,神灵之数高达万千之多,民间习惯一概敬之。可能是为了简化统一,易记易行的缘故,把灶君每月上天禀报一次的说法,演化成了每年上天一次。并且把时间固定在腊月二十三日。这一天,也就成了传统的祭灶节日。

篇五:祭灶

祭灶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腊月二十三日的祭灶与过年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该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

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认为是为天上诸神引路的。其他诸神在过完年后再度升天,只有灶王爷会长久地留在人家的厨房内。迎接诸神的仪式称为“接神”,对灶王爷来说叫做“接灶”。接灶一般在除夕,仪式要简单得多,到时只要换上新灶灯,在灶龛前燃香就算完事了。

俗语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的说法。有的地方,女人是不祭灶的。据说,灶王爷长得像个小白脸,怕女的祭灶,有“男女之嫌”。

祭灶节民间讲究吃饺子,取意“送行饺子迎风面”。山区多吃糕和荞面。晋东南地区,流行吃炒玉米的习俗,民谚有“二十三,不吃炒,大年初—一锅倒”的说法,人们喜欢将炒玉米用麦芽糖粘结起来,冰冻成大块,吃起来酥脆香甜。

蒸花馍

腊月二十三后,家家户户要蒸花馍。大体上分为敬神和走亲戚用的两种类型。前者庄重,后者花梢。特别要制做一个大枣山,以备供奉灶君。“一家蒸花馍,四邻来帮忙”。这往往是民间女性一展灵巧手艺的大好机会,一个花馍,就是一件手工艺品

扫尘

举行过灶祭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搞卫生,是中国人民素

有的传统习惯。室外屋内,房前屋后,彻底进行打扫,干干净净迎新春。“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的风俗由来已久,据《吕氏春秋》记载,中国在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新春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 统统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 吃年夜饭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算盘声和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是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也是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桌上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一般少不了两样东西,一是火锅.一是鱼。火锅沸煮,热气腾腾,温馨撩人,说明红红火火;“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年年有余”。还有萝卜俗称菜头,祝愿有好彩头;龙虾、爆鱼等煎炸食物,预祝家运兴旺如“烈火烹油”。最后多为一道甜食,祝福往后的日子甜甜蜜蜜。这天即使不会喝酒的,也多少喝一点。

年夜饭的名堂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传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

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有的包饺子时,还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就能多挣钱。新年吃馄饨,是取其开初之意。传说世界生成以前是混沌状态,盘古开天辟地才有了宇宙四方。长面,也叫长寿面,新年吃面是预祝寿长百年。

聚财

俗传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年初一不出扫帚,不倒垃圾,备一大桶,以盛废水,当日不外泼。

“熏天”

民间此日要吃春饼卷“盒子菜”(一种熟肉食品),并在庭院摊煎饼“熏天”。

吃七宝羹

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果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兆聪明,蒜兆精于算计,芥

菜令人长寿。

北京过年有段谚语:“(农历十二月,即腊月)廿三(日)糖瓜儿粘;廿四(日)扫房日;廿五(日)糊窗户;廿六(日)炖大肉;廿七(日)杀公鸡;廿八(日)把面发;廿九(日)蒸馒头;三十(日)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

农历正月初五这一天叫“破五”,不到“破五”不能用生米做饭。正月初七日称“人日”、“人胜节”,或曰“七元”。春节期间,北京人爱逛庙会,大钟寺庙可以敲永乐大钟,白云观庙会可以摸石猴、打金钱眼,厂甸庙会可饱览古玩、字画、字帖、珠宝、翡翠等稀奇玩意儿和高跷、太平鼓、小车会、五虎棍等花会表演。

上海腊月廿四为“灶神”上天奏事之日,故廿三之夜,家家户户要“送灶”、“祭灶”,庆新年由此拉开序幕。腊月廿五为诸神下界之日。按传统,各家各户里里外外掸尘扫除。廿六至廿九,家家户户开始磨粉、包汤圆、制年糕,准备新的衣帽鞋,并且买春联、年画和“门神”。除夕之夜,各家长幼齐集户内,在灯火下团坐一起同吃年夜饭,故名“合家欢”。年夜饭后,围炉守岁。至天微明,男女老少皆穿上新衣新帽新鞋,在堂上拜天祭祖。然后少幼齐向家长拜年,家长向小孩散给年前已准备好的压岁钱。

台湾称除夕为“二九暝”、“三十暝”,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暝”即岁暮之意。天色未晚之前,家家准备供品,像甜橘、甜米果(年糕)、“春饭(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压岁钱”等。还在大门后面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吃年夜饭“围炉”时,八仙桌下安放新炭炉和一把新葵扇,扇上和炉上贴有红纸书写的“春”和“福”字。年夜饭过后便是守岁。进入初一,人们就集合老少,用红白米糕来敬祀神明,祭拜公妈(即祖公祖婆),然后燃放鞭炮,以迎春接福。

香港除夕,菜名都含有吉利的意思。吃过团年饭后,人们通常会到年宵市场去逛花市。大年初一,人们开始正式庆祝新年,贴春联(挥春)、年画,舞龙,舞狮等,还会走亲友拜年。

澳门年俗别有风情。“谢灶”是澳门保存下来最传统的中国年俗之一。腊月二十三日送灶神,澳门人谓之“谢灶”。澳门人过年从腊月二十八开始。除夕夜,守岁和逛花市是澳门人辞旧迎新的两件大事。守岁是打麻将,看电视,叙旧聊天;澳门在年宵兴办花市,多是桃花,水仙、盆竹、盆橘,花开富贵,兆示着新年的美好前程。春节(大年初一)这天,澳门人讲究“利市”,以示吉利。“利市”就是红包,这天老板见到员工,长辈见到晚辈,甚至已婚人见到未婚人都得“利市”。澳门人把大年初二叫作“开年”,要吃“开年”饭,必备发菜、生菜、鲤鱼,意在取其生财利路。(《人民日报海外版》)

简单地说有:

祭灶 扫尘 贴春联、门神 年画 倒贴“福”字 除夕夜 年夜饭(团年饭) 祭祖 守岁 回娘家 初六送穷 接财神 红包(压岁钱) 新年赠橘 新年放爆竹 拜年 迎春

具体一点:

腊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灶] [扫尘] [吃灶糖]

我国的春节一般是从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揭开序幕的,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在二十五日举行祭灶仪式。举行过祭灶后,便正式地开始做迎接过年的准备。每年从农历腊月二十三到除夕的这段时间,民间称之为“迎春日”。

腊月二十五:[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千灯节]

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