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同心清真大寺简介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3:28:44 作文素材
同心清真大寺简介作文素材

篇一:同心清真大寺先进材料

同 心 清 真 大 寺 先 进 材 料

同心清真大寺是我国现存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始建于元末明初,历经明万历3年(1575年)、清乾隆56年(1791年)、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1983年等几次大的修缮,完整保留了原始建筑风格,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教委、民政部、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共青团中央、解放军总政治部等六部委命名和推荐为中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 8月17日,同心清真大寺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6年9月被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宁夏军区政治部、自治区国防教育办公室命名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

同心清真大寺不仅以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著称,历史上它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世人的称颂。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了,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盛赞“这是回民解放的先声!”尤其是1936年11月上旬,三军会师同心城,在同心清真大寺西南面的河滩上召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贺

龙、李富春、杨尚昆、陈赓、徐海东、程子华等一批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曾会聚这里。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红军西征胜利的产物,是红军贯彻党的民族自治方针,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为我党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民族自治的先河,其意义极为深远。那块高悬于同心清真大寺大殿廊檐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牌匾,见证了历史赋予这个古老清真寺的无上光荣。

同心清真大寺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发挥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免费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还立项建设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景区——西征红军纪念园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已竣工。红军西征纪念馆展厅内以图片、文物、电子音响、沙盘等方式,分五部分展现了红军西征的宏伟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同心清真大寺在当地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窗口作用。中央电视台一套《世纪回眸》栏目曾以《豫海往事一1936年西征红军在同心》为题做过三集专题片,四套《走遍中国》,十二套《我最喜爱的西部城市》《长征我心中的魂》、《重走长征路》等栏目也都做过专题报道。从1980年开始,

先后有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比利时、美国、日本、法国、马来西亚、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到这里参观访问、考察学习。1984年5月,伊斯兰世界联盟秘书长穆罕默德?本?纳赛尔?阿卜迪率领的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访问了同心清真大寺。阿卜迪秘书长称赞说:“在中国的山区穆斯林居住地区,有这样一座雄伟精巧的古老建筑被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是我想不到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真实的。”现在,同心清真大寺是同心县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这座古老纯朴的清真寺将以她焕发的新姿,激励着同心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与时俱进。

2010年开始,同心县按照区、市民族宗教部门的部署,在全县600座登记在册的寺观教堂中,广泛开展了“和谐寺观教堂”活动。同心清真大寺作为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示范点,率先行动起来,突出抓了宗教活动场所民主管理制度、和谐文化、思想创新和规章制度建设,着力理顺关系,化解民族宗教领域的矛盾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高管理水平,激发了广大宗教界人士和信教群众为同心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做贡献的热情。一是充分发扬伊斯兰教爱国爱教的光荣传统,与各民族在信仰上相互尊重、政治上紧密团结、交往中和谐相处,营造了人心和畅、家庭和睦、宗教和顺、民族和融、社会和谐生活环境。二是通过建立清真寺文化书屋,利用主麻日进行 “瓦尔兹”宣讲等形式,组织广大信教群众认真学习党的民族宗教政策,宣传爱国主义、社会主义

思想,教育广大信教群众爱国爱教、遵纪守法,按照宗教事务条例的有关规定,不断完善寺务管理、财务管理等各项制度,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开展正常的宗教活动,维护了宗教领域的稳定与和谐。三是围绕“科学发展、国策法规、综合服务”进宗教活动场所的“三进”要求,在宣传民族教育、计划生育、生殖健康、艾滋病防止、交通法规等法律法规,参与民事调解、禁毒戒毒,城乡环境整治、新区开发和旧城改造等重点工作中不断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为当地政府排忧解难。四是在“弘扬优良传统、推进宗教和谐、服务同心发展”主题教育活动中,先后开展了以尊老爱幼、男女平等、勤俭节约、邻里团结为主要内容的家庭美德教育;以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正、服务群众、奉献社会为主要内容的职业道德教育; 以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为主要内容的民族团结教育;通过教育,使广大信教群众的文明意识、荣辱意识、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有了明显增强,诚信文明程度有了明显提升。五是扶贫济困,捐资助学,积极支持社会公益事业。据不完全统计,几年来,同心清真大寺捐助社会公益事业和为贫困群众献爱心资金达 万元。汶川、玉树地震发生后,该寺迅速行动号召广大信教群众开展捐献,并及时将善款2万余元打入民政部门账户;多年来,还资助贫困学生或孤儿 名。六是植树造林,美化绿化环境。在创建活动中,将改善该寺周边环境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一年来,

该寺组织广大信教群众,植树造林500亩,植树3万余株,极大地改善了清真大寺周边环境面貌,打造了绿色的旅游环境。

同心清真大寺在开展创建“和谐寺观教堂”活动中,取得了丰硕果实,它的示范作用有力地带动了全县其他599座宗教活动场所创建活动的开展。今后,将继续发挥优秀典型作用,不断提升创建质量,巩固创建成果,使同心清真大寺成为开展爱国主义和民族团结教育的重要阵地,为同心县的经济发展、民族团结、宗教和顺、社会和谐做出积极贡献。

篇二:同心清真大寺是中国著名清真寺之一

1、

同心清真大寺是中国著名清真寺之一,始建于明朝初年(1369年),历经明万历三年(1575年)、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清光绪丁末年(1907年)和1983年等几次大的修缮,完整保留了原有建筑风格。同心清真大寺1983年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命名和推荐为全国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4年被确定为全国百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8月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中国早期清真寺建筑,多采用传统建筑式样,同心清真大寺也是如此。同心清真大寺的整体建筑为中国古典宫殿式建筑风格,挑梁飞檐、歇山起脊,形制颇具北京故宫太和殿之势。

大寺的主体建筑位于7米高台之上。高台东西60米,南北53米,为金钟体状,占地面积2870平方米。通体用青砖包砌,壁面平直,收分严谨,把清真大寺衬托得更加巍峨壮观,气势不凡。主体建筑礼拜殿坐西向东,与寺门相反。是一座单檐歇山顶式建筑,由一个卷棚顶和两个九脊歇山顶前后勾连,面宽5间,进深9间,用20多根巨大的圆木柱支撑梁架,室内全用木板铺地,两侧内墙刻有精致的阿拉伯文《古兰经》节文的书法,殿内可容800人作礼拜。礼拜殿的右前侧,有二重檐、四角攒尖顶亭式建筑邦克楼。台基下部建筑由寺门、井房和沐浴室等组成。整体建筑呈现出一个倒卷帘式的布局,将中国传统的建筑风格和伊斯兰装饰艺术巧妙地融为一体,体现了精湛的建筑技巧。

寺内建筑工艺精湛,砖雕艺术奇绝。礼拜大殿和邦克楼的整体结构,未用一颗铁钉,全由木榫连接,利用挑梁减柱扩大空间,颇具匠心,是建筑美学和力学的完美结合。大寺门前照壁上刻有一幅“月藏松柏图”,古朴典雅,意境深邃。大殿两侧雕刻有文房四宝和宗教用品,配以梅、兰、竹,菊四君子条幅,刀工细腻,令所有参观者赞叹不已。

在大寺内外,中、阿两种文字的对联、警言比比皆是,而且寓意深邃,语句优美,体现了中阿文化的融会贯通。照壁上的“月藏松柏图”,配以砖雕隶书阳文对联:“万物偏生沾主泽,群迷普度显圣恩”,把伊斯兰教赞主赞圣的真谛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方式表达得淋漓尽致。大寺拱门,有中、阿文砖雕对联各一幅,中文是“洗心、忍耐”,阿文是;“诚信礼拜者,如水中鱼,游弋自如,阳奉阴违者,如笼中鸟,惶恐不安。”阿文用美术体雕成阳文,形成一幅优美的书画图案。院内大殿两侧设有两个小月门,门楣上分别刻有砖雕阳文“进退有度”和“出入是门”,言简意赅,回味无穷。礼拜大殿内的8根柱子上,还分别有4幅木刻中文对联。

同心清真大寺不仅以独具特色的宗教文化、建筑艺术著称,历史上它为中国革命做出的卓越贡献也得到了世人的称颂。

193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了,开创了中国民族区域自治的先河。当时的中共中央机关报《红色中华》盛赞“这是回民解放的先声!”尤其是1936年11月上旬,三军会师同心城,在同心清真大寺西南面

的河滩上召开了红军三大主力会师联欢大会,周恩来、朱德、彭德怀、邓小平、贺龙、李富春、杨尚昆、陈赓、徐海东、程子华等一批共和国的缔造者都曾会聚这里。

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是红军西征胜利的产物,是红军贯彻党的民族自治方针,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具体体现,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正确解决民族问题的一次成功实践,是党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在回族聚居区的最初尝试,为我党进一步完善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全面推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提供了有益的借鉴,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声,民族自治的先河,其意义极为深远。那块高悬于同心清真大寺大殿廊檐下的“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旧址”牌匾,见证了历史赋予这个古老清真寺的无上荣光。

同心清真大寺在我国历史上,尤其是在社会主义革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在促进民族团结、密切民族关系、维护祖国统一、开展多种共建活动。发挥旧址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的作用,免费对国内外游人开放。还立项建设以同心清真大寺为依托的红色旅游景区——西征红军纪念园建设工程,第一期工程现已竣工。红军西征纪念馆展厅内以图片、文物、电子音响、沙盘等方式,分五部分展现了红军西征的宏伟业绩。

改革开放以来,同心清真大寺在当地的对外宣传和文化交流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窗口作用。中央电视台一套《世纪回眸》栏目曾以《豫海往事一1936年西征红军在同心》为题做过三集专题片,四套《走遍中国》,十二套《我最喜爱的西部城市》《长征我心中的魂》、《重走长征路》等栏目也都做过专题报道。

从1980年开始,先后有沙特阿拉伯、巴基斯坦、埃及、土耳其、比利时、美国、日本、法国、马来西亚、英国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代表团到这里参观访问、考察学习。1984年5月,伊斯兰世界联盟秘书长穆罕默德?本?纳赛尔?阿卜迪率领的伊斯兰世界联盟代表团一行6人参观访问了同心清真大寺。阿卜迪秘书长称赞说:“在中国的山区穆斯林居住地区,有这样一座雄伟精巧的古老建筑被非常完好地保存下来,是我想不到的。证明了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宗教政策是真实的。”

现在,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对外宣传的一个亮点。这座古老纯朴的清真寺将以她焕发的新姿,激励着同心回汉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与时俱进。

2、

同心清真大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城边,始建于元末明初,距今已有六百余年的历史,是中国现存的十大古老清真寺之一。历史上曾进行过三次大的维修和扩建,虽历沧桑,却高耸挺拔、气势雄伟、古朴典雅,具有中国古代传统木结构的建筑与伊斯兰文化融合的独特艺术风格。是半个世纪以来同心回汉人民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象征。1936年10月20日中国工农红军在清真寺建立了中国革命历上第一个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被誉为回民解放的先

声,开创了民族自治的先河。1988年清真寺被国务院定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被文化部、总政治部、国家教委等六部委定为全国100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2004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100个红色经典景区之一,2006年被国家确定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同年被自治区确定为首批国防教育基地。近年来,自治区党委、政府和国家文物局等有关部门十分重视这座古老建筑的维修和保护。为了纪念红军长征胜利暨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70周年,2005年6月,自治区政府又一次批复对清寺进行了修缮,使清真寺焕发出新的生机和光辉,更加雄伟壮观、绚丽多彩。 1936年6月16日,红一团二师在师长杨德志、政委肖华的率领下,攻占豫旺堡。6月27日,红75师攻克豫旺县城下马关,随即成立了中共豫旺县工作委员会,不久成立陕甘宁省豫旺县苏维埃政府。6月30日,彭德怀率西征总指挥部进驻豫旺堡,这里便成了红军西征指挥中心。8月16日,西征红军总指挥部在豫旺堡南塬召开了欢迎斯诺和马海德的军民联欢大会,斯诺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8月下旬,红军代表唐天际,程宗受给回族教主洪寿林书赠“爱民如天”的红色缎锦幛,洪寿林手书阿文“太阳之光”的绿缎锦幛回赠。10月20日至22日,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同心清真大寺隆重召开,马和福当选为主席,贺恩宽任中共豫海县委书记。11月12日,在同心城西门外的河滩上召开三军会师大会,朱德、张国焘、彭德怀、贺龙等三军首长出席并讲话,马和福致欢迎词。会后,豫海县政府设羊肉宴招待三军首长。11月14日,红军完全撤离豫海地区,豫海县政府转入地下工作。1937年4

篇三:石嘴山中街清真寺简介

石嘴山中街清真寺简介

石嘴山中街清真寺坐落在石嘴山市惠农区繁华地带-----中街。是宁夏北部地区最著名、古老的清真寺之一

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当时由石嘴子20余户回民集资初建,所建大殿15间,厢房10间。同治八年(1869年)西北回民起义失败后,该寺遭到破坏。光绪14年(1888年)从各地迁居石嘴山的回民日益增多,回族群众又集资重建了一座15间的清真寺,1926年又续建6间。大殿不施彩画,寺门为3间7檀歇山顶、左右设卷棚顶便门,大殿正对大门。建设布局逐渐升高,错落有致、层次分明、气势雄伟、美丽壮观、高雅明静、装饰以精美的砖木雕刻而成,风格独具。清真寺选址位于石嘴子的黄河古道高坎之上,与广阔的鄂尔多斯草原遥遥相望。在近代有关中国清真寺建筑的专著中均有记载。(转 载 于: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同心清真大寺简介)

民国时期。冯玉祥、白崇禧等国民党军政要人曾为该寺题字。民初,随着国外洋行不断渗入和大量收购西北羊毛,石嘴山一时成为西北羊毛交易的中心和中转站,陕甘宁青内蒙等地的羊毛收购后,大都由石嘴山走黄河水路再走陆路,装运到天津的洋行总部。该寺在这一时期不断的扩建和已经形成的规模与此不无关系。寺内原有英商洋行赠匾。现在寺中还保存着一块民国2年北平清真大寺教长王世龙,同心预旺清真大寺教长虎镇林及北平天桥清真大寺教长王彦校赠送的题为"昌明真教"的牌匾。民国二十七年,政府教育部门派边疆教育指导员金玉书到民族地区考察,曾到寺中检查指导。当时宁夏办有学校8所,石嘴山中街清真寺是其中之一。民国二十八年,宁夏省立石嘴山回汉初级小学就设在该寺,由省政府投资兴建。民国二十九年寺内厢房处办有中阿学校,培养对象是小学老师和满拉、阿訇。中阿学校校长有牛德义担任、教育主任是解放后曾任自治区伊斯兰教协会主席叶振刚。民国三十七年该校撤销。1958年和石嘴山市完全小学合并。1966年,“文革”中,在破“四旧”时被拆毁。建筑材料被园艺公社14个生产队拆分,仅剩几间水房,分给了当时的园艺二队,被用于开设豆腐坊。

十年"文革”结束后,时光进入了八十年代初。随着拨乱反正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的恢复逐渐落实,本教坊穆斯林群众渴望重建新寺。在王尔斯阿訇(哈只)、马炳德、杨少汉学董等穆斯林群众捐资的共同努力和政府相关部门支持下,由群众捐资又在寺原址,重建了两层八卦尖顶仿清古典式清真大殿,分上、下层,面积为500平方米。

2009年3月,该寺被宁夏回族自治区建委检测后,认定该建筑系危楼。为彻底消除隐患,该教长(阿訇)马兴涛、主任(学董)牛其平及其寺管会成员多次酝酿召集群众开会,频繁与各级政府、部门交涉协商,最终由宁夏回族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局下发(2009)17号文字批复;同意石嘴山市和惠农区两级政府意见,在原地重建。并把以前原系该清真寺的土地重新归拨给该清真寺使用。

2010年5月13日、新寺正式破土动工。用地面积4304平方米,2011年10月15日该寺全部竣工。新落成的石嘴山中街清真寺建筑风格为中阿辉映式,前廊南北两侧竖立着高41米、相互对称对等高耸入云的邦克楼,大殿中央球状的穹隆圆顶造形两侧,是辅助相称的两个小邦克楼。大殿是三面透明式中空玻璃墙建筑,彰显伊斯兰风貌的现代气息。寺前脸廊沿上方铺设绿色琉璃瓦,寺正门前脸是尖脊翼角斗拱细部组成。正前脸用经文标注,上方由中文标识寺名,进大殿需上26级台阶,系钢筋混泥土整体浇灌结构,大殿建筑总面积两层共为1242平方米。寺呈正方形台阶式整体结构。是石嘴山地区的一处重要景观。 祈求伟大的养主意欲更多的穆斯林步入清真寺礼拜学习,阿米乃

篇四:同心县资料

同心县

概况 同心县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南部, 隶属吴忠市管辖。地理 东与盐池县、甘肃庆阳市环县接壤,南与固原市原州区毗连,西与中卫市沙坡头区、中宁县、海原县为邻,北与吴忠市红寺堡区交界,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南部黄土高原,地势呈南高北低之势,海拔1240-2625米,属丘陵沟壑区。地貌类型主要有山脉、黄土丘陵、河谷滩地、沙漠垣地等五种,地形复杂,山川纵横交错分布。境内有罗山、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山、窑山等,均属六盘山系。

中文名称: 同心县 面积: 4466平方公里 别名: 半个城 人口: 37.5万 行政区类县 方言: 北部吴银官话-南部西海固片区 别: 气候条所属地区: 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 温带大陆气候 件: 豫海镇,下马关镇等7镇下辖地区: 著名景罗山、米钵山、马大山、老爷山、青龙4乡 点: 山、窑山 政府驻地: 豫海镇 火车站: 同心火车站 电话区号: 0953 车牌代邮政区码: 751300 宁C

码: 地理位置: 中国西北地区

同心县地理位置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

县人民政府住所地豫海镇,邮政编码:751300 代码:640324 电话区号:0953

同心县辖7镇4乡2个管委会:豫海镇 河西镇丁塘镇韦州镇下马关镇 预旺镇 王团镇田老庄乡马高庄乡 张家塬乡 兴隆乡 石狮开发区管委会 窑山管委会。

同心县三维地图是同心县现实世界的缩影,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1]同心县隶属于宁夏吴忠市。同心县三维地图平台——“在宁夏”由宁夏多闻网络制作,该地图以其实时性强、信息量大、功能齐全成为传统地图的延伸,在该平台上人们可以清晰了解同心县的地质、水文、水系、人文等内容。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宁夏电子地图正改变着大众的生活方式,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服务之一。[1]

同心县三维地图

编辑本段概况

同心县,地处宁夏中部干旱带的核心区,自南向北由中温带半干旱区向干旱区过渡,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寒长,春暖迟,夏热短,秋凉早,干旱少雨,降雨集中,蒸发强烈,风大沙多,日照充足。多年平均降水量276mm,且时空分布极不平衡,降水大部分集中在7~9月三个月,约占全年总降水量的60%~70%,并多以暴雨、冰雹等灾害形式出现,利用率低。

同心县

年平均水面蒸发量在2325mm(E601)。大风天气(风速≥17m/s)年平均在8~46天,大多出现的在冬春季节。大风出现时往往伴有沙暴,平均每年达20天。年平均气温8.7℃,最高气温出现在7月,最高气温极值

同心县罗山

37.9℃,最低气温极值为零下27.7℃。年辐射热平均142kcal/cm2,日照时数在2750~3000小时之间。主要自然灾害有沙尘暴、干热风、霜冻、冰雹等,其中以干旱危害最为严重。[2] 全县辖7镇3乡2个管委会,189个行政村,总面积4466.16平方公里,总人口34.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1万人。作为陕甘宁红色革命根据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心——积淀着丰厚的红色文化,汇聚了众多开国元勋的光辉足迹,这是同心人无尽的精神财富,也是这块黄土地永远的光荣和骄傲。然而,由于生态环境的极度恶劣,导致农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水平低下,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依然存在,同心,又是国家级老、少、边、穷县之一。

编辑本段历史

同心县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东部山区丁家二沟等地蕴藏着丰富的古生物化石,经专家鉴定,这里几千万年前就生息着大批动物和类人猿。红城水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现,表明几万年前人类就在这里生息繁衍。古代为羌戎氏族居住之地,属雍州。秦统一六国后归属北地郡。汉设三水县,属安定郡,唐置安乐州,治所在今韦州附近,至唐大中三年(公元849年),灵武节度使接管安乐州后,改名为威州,即今韦州。宋时李元昊称帝建西夏国,在今韦州设监军司,后改为静塞军。元灭西夏,太祖成吉思汗令豫王筑城于今预旺,故名豫旺城。明初朱元璋第十六子朱旃册

同心县

封为庆王,在韦州修筑王府,史称庆靖王府,后设韦州群牧千户所。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在下马关设平远县,隶属固原直隶州。民国三年(1914年)改平远县为镇戎县,划归宁夏道。民国十七年(1928年)宁夏建省后,改镇戎县为预旺县。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预旺、海原等大部分地区,同年10月20日,西征红军帮助同心人民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1936年11月下旬红军撤离后,国民党又重新进占豫海,回民自治政府遂告终结。1938年国民党预旺县政府从下马关迁至同心城(原称半个城),改名为同心县。1949年9月12日同心县获第二次解放,同年12月正式成立同心县人民政府,县址设在同心城。1958年县城由原半个城逐步迁址于今同心新城。由于多民族长期共同生活和互相影响,创造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民族特色的光辉灿烂文化。

编辑本段地理

同心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交界在带,地势由南向北逐渐倾斜(南高北低)。海拔高度1260-2625米,县城在地海拔1344米。地貌类型为:丘陵、沟壑地、山地、川地、塬地、涧地、黄土地、土石丘陵地和洪积扇地交错分布。以山地为主、地型复杂、沟壑纵横。 同心县南部属于中温带半干旱大陆性气候,北部属中温带干旱大陆性气候,其主要特征是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冷暖干湿,四季分明,日照长,太阳辐射强,夏秋短,冬春长。县城年平均气温8.6°C,最热为7月,平均气温22.8°C,极端最高温度37.9°C。最冷为1月,平均气温–8.1°C,极端最低温度–27.3°C。全县年平均降水量272.6毫米,多年平均日照3024小时。无霜期120—218天,平均日较差为31.2°C,适宜瓜果种植。大风、沙暴、干旱、热干风、霜冻、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出现频率高,对农业生产有很大影响。

编辑本段资源

本县矿产特别是非金属资源丰富,已发现的矿种有煤、石膏、白云

同心县同心清真寺

岩、石灰岩、镁、铁、铜、铅、磷、芒硝等16种,探知各种矿床和矿点65个。煤、石膏、石灰石、白云岩开采价值较大。据甘肃煤田地质勘探队已初步探明:煤储量19亿吨、石膏地质储存100亿吨(已探明38.9亿吨)、石灰岩49亿吨、白云岩575.77万吨,远景储量18亿吨。土地资源优势,同心县现有耕地246.88万亩,农业人口人均占有8.2

亩。固海扬水

工程的开发扩建、盐环定、红寺堡灌区的开发建设,使同心县丰富的土地后备资源得到发有效的开发利用。农副土特产品较丰富,宁夏的“五宝”同心就有三宝。被誉为“黄,白,黑”三宝的甘草,二毛皮,发菜驰名全国。甘草主要生长于本县的韦州、下马关及预旺地区。同心县是宁夏出产二毛皮的主要产区,县内尤以罗山坡的质量最佳,这里的毛皮皮板厚,毛束轻柔华美,俗称“九道弯”。出产的二毛皮褥,皮干衣深受海内外欢迎。同心发菜享有盛誉,下流水、喊叫水、韦州、下马关的发菜最为著称。其丝细长,光泽鲜亮,倍受青睐。同心发展旅游业有很好的条件,罗山傲然独立,苍翠如染,秀丽如画,被誉为“旱海明珠”。除此,还有奇特秀美的暖泉,规模宏大的明王陵墓,雄伟壮观的古长城,康济寺塔等历史名胜;有中国工农红军及其领导人曾工作和战斗过的同心清真大寺,王家团庄北堡子,预旺城,下马关,红城水娘娘庙等革命遗迹。这些已经成为人们仰慕和浏览的胜地。

编辑本段经济

以农业为主,“三红一绿”是同心县特色支柱产业,据专家检测认证,当地苦水枸杞含糖量50%以上,其药用价值高于宁夏同类产品;红葱、红枣发展前景广阔。预旺地膜西瓜具有日照充分,昼夜温差大,糖分高,易储运等特点驰名西北;沙土洋芋个大皮白,淀粉含量高,远销越南及亚太地区;小杂粮(小米、扁豆、豌豆)出口韩国;玉米因籽粒饱满畅销西南各省市;食用精练胡麻油红西北,射西南、华北。

同心县自建县以来,经济取得了较快的发展,2003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72285万元,同比增长8.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1269万元,第二产业增加值20106万元,第三产业增加值30916万元。全县地方财政收入2788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74元。

同心县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交通畅达、通讯便捷、电力充足。境内三纵(银平、包兰、惠平),一横(兴仁至惠安堡)四条公路线和宝中铁路大动脉经过同心。邮电通讯业快速发展,年末电话装机总数14829部,比2001年增长25.5%,互联网用户472户,比2001年增长42.2%,县城有110伏变电所1座,供电可靠。

编辑本段建制沿革

夏、商、周时为雍州地,战国时属义渠国,秦属北地郡。汉置三水县,属安

同心县地图

定郡。隋时境内分属他楼县及鸣沙县,唐时在他楼县置缘州,县境西南地区属缘州,韦州仍属灵武郡鸣沙县。唐咸亨三年(672年)在韦州地置安乐州,安置吐谷浑部族。唐大中三年(849年)改安乐州为威州。西夏时设韦州静塞军,后改祥佑君。元时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明初隶陕西布政使司。清同治年间在豫王城(今豫旺堡)置平虏(平远)守御千户所,隶固原卫。清改卫为府,韦州、同心城为宁夏府灵州辖地。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置县,当时名平远,驻下马关,属甘肃省固原直隶州。

1914年平远县改名为镇戎县,划归甘肃省宁夏道(朔方道),1918年又改镇戎县为豫旺县。1929年,宁夏道自甘肃省分出,建立宁夏省,豫旺县属宁夏省。1936年6月,中国工农红军西征解放了豫旺县,先后在豫旺县境内建立了工农(苏维埃)政权,驻下马关。后改建为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驻王家团庄。豫海县辖地是豫旺和海原东部的回民聚居区,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回民自治政府。时过不久红军转移,马鸿逵部恢复了国民党豫旺县,

将驻地

篇五:同心大寺爱国主义材料6月3日

同心清真大寺爱国主义事迹材料

一、同心清真大寺简介

(一)、历史变迁:同心清真大寺是宁夏历史最悠久的一座伊斯兰教建筑,与广州怀圣寺、泉州圣友寺、杭州凤凰寺、扬州仙鹤寺、开封东大寺、西安化觉巷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北京牛街寺以及新疆艾提尕尔清真寺等并列为中国十大古清真寺。新中国成立后,同心清真大寺作为一处见证了同心红色历史的宗教文化遗产,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和重点保护。

1、始建的历史背景:明代是回回民族最终成形时期,伊斯兰教在明王朝的扶植关怀下,彻底完成了中国化的进程。明太祖朱元璋及其王室非常尊重穆斯林和穆斯林所信仰的伊斯兰教。明代的开国元勋中回族人占了相当的比例,如胡大海、冯国用、冯胜、常遇春、沐英、蓝玉、丁德兴、麻英、达云等名将。这是回回穆斯林对明王朝的建立作出过重大贡献的结果。史书上还记载着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期间,任命回回穆斯林大师数人为翰林院翻译,专职编辑伊斯兰教经典,曾御书百字,赞美伊斯兰教及创始人穆罕默德,并敕修清真寺于西安、南京以及滇、闽、粤等省。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大将徐达、俞通海率兵攻取宁夏全境,结束了蒙古人在同心乃至宁夏的统治。从而取得了传播伊斯兰教的权力和空间,也为同心清真大寺的始建奠定了坚实的宗教文化基础。

2、始建年代:同心清真大寺始建的确切年代,史书并无具

体的记载,也无可供查阅的资料。但有一点可以肯定,同心清真大寺的兴建、诞生与伊斯兰教在中国的发展息息相关,也折射着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脉络。根据史料记载和1983年的维修发现,清真大寺起初是座喇嘛昭。公元1367年,元王朝摇摇欲坠,蒙古人遂弃昭而走。受明政府扶持的穆斯林,在倾圮的旧昭基上改造翻建成了清真大寺。

(二)主要设施和规模:

同心清真大寺的建筑分上、下两部分。上部为主体建筑群,建在一座高7米的砖砌台座上,台座四周均用39×20×8厘米的青砖包砌,台座东西通长60米,南北通宽53米,面积3500平方米,主要建有礼拜大殿、梆克楼和南北厢房,建筑面积2870平方米;下部建筑群及附属建筑较多,它们是寺院门、照壁、砖砌劵门洞和浴室。牌楼以南的下河滩地上新建的中国工农红军西征纪念园、红军西征纪念馆、红军井(原官井)、生态园、诗苑和豫海大桥等建筑。

礼拜大殿:礼拜大殿坐西面东,位居中轴线,由前殿、后殿和门前的抱厦组成,体态宏大,气势雄伟。前后殿能容纳近千人同时礼拜。

梆克楼:梆克楼又称省心楼,为呼唤穆斯林教众前来礼拜而建。

南北厢房:厢房既是清真寺教长讲经兼会客之所,也是满拉们(清真寺里学习阿文和伊斯兰教知识的学员)诵经学习兼休息之室,又是寺管委员会临时办公和接待来访者之处,

具有多种功能。

券门洞:券门洞算是清真大寺高台座之下的建筑,位于高台座正面墙壁上、梆克楼之下。券门洞共有一组三孔,每孔皆以青砖砌箍,其中中门洞高⒉9米,宽⒈7米,两侧门洞高2.5米,宽1.77米。自券门洞入,过8米拱道,南北两侧各臵一拱券型小窑洞,洞门顶部为相当讲究的花饰挂落。其作用一说为喇嘛昭时供奉佛像用;一说内臵暗器,专为防盗而设,现用来盛放卫生工具等杂物。越洞门,便见青石铺就的10米宽的33级台阶,拾级而上,可登高台之上的梆克楼、大殿及厢房。

照壁及其砖雕艺术:照壁为砖雕仿木结构,座立在券门洞以西,距券门洞10米之遥。其长9米,高6米,但其所包含的文化分量远远超过了自身的大小和重量。照壁所用青砖,雕磨精细,古朴简约。照壁上端的青砖砌雕成斗拱飞檐,每个斗拱呈45度方向朝前挑出砖拱,砖拱之上再承托一排砖斗,并在其上伸出砖雕麻叶云头。檐袱之上挑出檐椽连同顶上的按脊挂瓦,使照壁形制美观,端庄秀丽。中间立面上,一幅“月藏松柏”砖雕图,构图精美,形象生动。苍翠的松柏间,一轮明月隐隐约约,清泉自松间流下,淙淙有声。就其寓意而言,月,代表着伊斯兰教,因伊斯兰教历的制定以月的盈亏为依据;松柏,取其长寿万年之意,月藏松柏,不言而喻,象征伊斯兰教为永久之宗教,万古常青。耐人寻味的是,道教传说中八仙的玉板、拂尘、葫芦、鱼鼓、宝剑、团扇、花

篮、洞箫等“八宝”都细腻地雕刻在照壁边缘和月藏松柏图中,刀法细致,惟妙惟肖。雕刻或彩绘“隐八仙”(又称“暗八仙”),隐去传说中八仙的人物形象,只留他们的宝器,是中国古代宫殿寺庙建筑中常用的手法,因“八宝”的吉祥寓意色彩更为浓郁,照壁、大殿的八字墙和厢房廊檐的左右墙上均借用这样的处理手法,即符合伊斯兰教禁止偶像崇拜的教义原则,又取其祥瑞之意,反映了当时半个城穆斯林的文化认同观。照壁边的隶书对联“万物偏生沾主泽,群迷普渡显圣恩”,借用佛教术语用中国最传统的文化方式表达伊斯兰教记想真主赞念圣人的真谛。毋庸臵疑,照壁贯通着传统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块多元文化融合的结晶体。对联之外,右上角的小字是“皇清光绪丁未清和上澣重修”,左下角落款的字样是“河州工匠马忠良刻石”。整个布局给人以安详、恬静、舒适又超然的美感。

寺院大门:清真大寺的正门历来在大寺西侧,几易制式和规模。2005年修葺,将大门建成砖雕台座、顶部出檐的四柱三门牌楼式大门。门墙高10米,跨度15米,无门扇类,属开放式大门。檐上的猫头滴水以下,整个大门以翠绿为主色调,因绿色是伊斯兰教崇尚的色调,象征着生命与和平。绿色背景的门楣上,烫金中阿两种文字书写的同心清真大寺几个大字熠熠生辉,流光溢彩。

牌楼:位于寺院南部居中处,仿古建筑。牌楼前,下4层70级台阶,直通中国工农红军西征纪念园。清真大寺历史

上并无牌楼,2005修葺时拆除了原沐浴堂,在其旧址增建了牌楼。牌楼高10米,跨度22米,两边有八字墙依楼而立。作为装饰性建筑,牌楼以水泥浇铸底墩,墩高两米,属三间四柱三楼不出头式石牌楼,气势恢宏,威严壮观,檐以下彩绘图案,简约大方又浓抹重彩。二楼正反两面壁上都书有“同心清真大寺”字样,四周的彩绘图案烘云托月,五彩缤纷,是清真大寺既时尚又古色古香的一座建筑小品。

沐浴堂:沐浴堂历来是清真大寺建筑群的重要组成部分。洁心洁性先洁身,洁体洁性更洁心。从伊斯兰教教义讲,穆斯林欲临近真主,拜主赞圣,洁身净体是首要条件。因此沐浴堂是所有清真寺必有的建筑小品。

二、爱国主义事迹:

公元1936年10月20日,当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少数民族自治政权---陕甘宁省豫海县回民自治政府成立大会在同心清真大寺隆重召开后,这座古老的清真大寺,从此承载着一份雄浑厚重的红色文化,如一段史诗,给同心旱塬留下了永恒。

在红军进入回民区前,国民党散布流言蜚语,说红军要“杀回灭教、共产共妻”,使一些不明真相的群众逃避深山。但红军每到一地保护清真寺,保护阿訇,尊重回民信仰自由和风俗习惯的实际行动,使敌人的反动宣传不攻自破。尤其又帮助建立回民自治政府,用看得见、摸得着、令人信服的事实,在回族人民心中筑起了一座高大的丰碑,使他们在同国民党反动政权的鲜明对照中认识到,只有中国共产党才是各族人民的大救星。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