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不熄的暖灯阅读答案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19:23:01 作文素材
不熄的暖灯阅读答案作文素材

篇一: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答案)

2010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水平调研测试

七年级语文参考答案

篇二:阅读分册答案

大学语文阅读理解参考答案

文言类读本

一、1.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欺负”,这是一个古今异议词,在这里是两个词,即“欺”和“负”,应该理解为欺诈背弃之意。

2.答案(B)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两个“微”,用于句首,相当于“无”,这里表假设,解释为“假如没有”。A项,前句为所字结构,表示“??的”;后句为固定结构,“为??所”,表被动。C项,前句意为相互;后句,你,代兰芝。D项,前句表承接,于是;后句意为趁机。

3.答案(D)“亏大化”的意思是“有损教化”,而不是“吃亏太大”。

4.答案(C)本题要求筛选出符合“全部直接反映韩延寿理政特点”的一项,这个要求中有几个关键:直接、韩延寿、理政。据此,第3句、第5句、第6句皆不符合这个要求,故含有这些句子的项都应排除。

5.答案(D)本题考查分析概括内容要点的能力,以及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原文说“在东郡三岁,令行禁止,断狱大减,为天下最”,没有提到“韩延寿善于审案,严格约束下属”,无中生有。

二、1.答案:(A)完:保全。

2.答案:(A)可用排除法答题,句④说的是郑湜做官期间有声望,句⑥说的是郑家受朝廷重用,这两句都欲与“孝弟敦行”无关。排除这两句,即可得出正确选项。

3.答案:(C)“只是从声望美好的家族中挑选”于文无据。而且“郑氏的家声因此更为显赫”是因“他得官者负数人”。

三、1.答案:(A)致仕:辞官归家。

2.答案:(D)连词,跟、同。

3.答案:(C)“老妪”应改为白居易。

4.答案:(D)“并存于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错,他“独善其身”,信奉佛教,是在他仕途失意之后。

四、1.答案:(C)“贿”应为财物之意,也是古今异义的词。

2.答案:(B)“郑人病之”的“病”意为“痛恨”。

3.答案:(C)答题时要注意题干中“分别表现子产治国以德,以民为本”的要求。

4.答案:(A)本题考查对文言文的分析和鉴赏能力。

五、1.答案:(B)“服”为“服役”。

2.答案:(C)①荒唐行径,②苛虐百姓。

3.答案:(D)对晏婴“刚正不屈”的评价于文无据,属无中生有。

六、1.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回”在此句中意为“回复”。

2.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两个“其”均为代词。

3.答案:(B)本文考查归纳文中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这几句的意思是“他们把人狱戴上脚镣手铐当作戴冠帽系带子,躺在竹席上那样,感到恬然舒适”。 七、1.答案:(D)度,仪态。

2.答案:(B)

3.答案:(C)吴汉“竖起许多旗帜,不熄烟火,蒙骗敌人”,从而与刘尚的队伍会合。 八、1.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文言实词的考查一般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通假及词类活用。“檄”是古代用来征召、声讨的文书,名词但它在句中却处在谓语的位置上,可见已经活用做动词了。应该译为“下发文书给……”或“责令”。

2.答案:(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

3.答案:(D)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廖刚启用有德望的旧相,以遏制秦桧”的说法不当。其一,廖刚当时只是想启用人才来防备金人入侵,并非针对秦桧一人;其二,他的建议由于当权派秦桧的反对而没有被采纳。考生如果能纵观全文,就应该看到这两层意思。

九、1.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乃”是副词,表示出乎意料,相当于“竞,却”。选项中解作“于是”错。

2.答案:(B)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3.答案:(B)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常见的干扰项是“望文生义”“无中生有”“张冠李戴”“以偏概全”“时间错位”等。原文中没有提到太祖遇事咨询王昙首。

十、1.答案:(B)贼:残害。

2.答案:(A)所以,表凭借或依据,译为“……的依据(的原则)”/表原因,译为“……的原因”。

3.答案:(B)本文的主旨是论述“为什么要兼爱”,②描述兼爱情形下的社会形态,而非论述其意义;③批评天下的士君子不能理解兼爱的意义,不是直接论述兼爱的意义。故含有②③项的排除。

4.答案:(C)本文举出晋文公、楚王、越王的例子,是为了说明只要君王提倡兼爱,大家就会实行,并不是说“‘兼爱’的好处远大于迎合君主所得到的好处”。

十一、1.答案:(D)考虑,谋划。

2.答案:(A)介词,因为。

3.答案:(C)二人关系不和谐,韩休敢于面折萧嵩,宋璟认为韩休的这种做法是仁者的勇敢。

十二、1.答案:(B)从师学习。

2.答案:(D)第一句是其祖先的行为,非章君义举;第二句是章君的语言,非其举动;故应选择D。

3.答案:(C)“复惧来者不能保其终也”中的“来者”是指后来的官员,怕他们不能免其赋税。

十三、1.答案:(A)暴,突然。

2.答案:(B)“而”为连词,表顺承,可不译。

3.答案:(B)“说明他态度偏激,心胸狭窄”于文无据。

十四、1.答案:(A)稍:逐渐,渐渐,副词。

2.答案:(D)①是高祖委以韩擒重任的原因。②是韩擒的威名对敌军的震慑作用。④是陈地的人对韩擒的敬重。

3.答案:(B)高祖有吞并江南的志向不是韩擒揣摩出来的;陈人将领相继投降的原因还有江南父老对韩擒络绎不绝的拜访。

十五、1.答案:(C)恶,读wū,疑问代词,哪里,怎么。

2.答案:(C)A项,焉,前者为兼词,于此;后者为代词,他。B项,何,前者为疑问代词,什么;后者为疑问代词,怎么。C项,而,连词,均表顺承关系。D项,以,前者相当于“而”,连词,表修饰;后者为连词,表目的。

3.答案:(D)④为老师的行为,表现老师对他们兄弟感情的赞叹,是间接表现兄弟情深,⑥为张讷受伤后的状况,未涉及兄弟感情。

4.答案:(B)“从邻居家偷了面做成饼给张讷吃”有误,应是从自己家里偷了面粉,

请邻居家的妇女烙成饼给张讷吃。

十六、1.答案:(C)A通“赈”,救济;B逮捕;D心悦诚服。

2.答案:(A)A连词,于是,就;介词,趁着。B都是连词,和,同。C都是连词,表目的关系,来。D介词,在;介词,到。

3.答案(B)A助词,无义。B代词,代“周访”。正常语序应为“帝不罪之”。C代词,代“杜弘”。D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无义。

4.答案:(C)A“厉武将军”是丁乾的官名,而非元帝所封周访的官名。B文中“受皇帝赏识”并非因“蒙冤决不会忍气吞声”。D原文是“王敦患之,而惮其强”。理解错误。 十七、1.答案:(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录,抄录。

2.答案:(D)本题考查考生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含义和用法的能力。D都是介词,但是意义不同,前“于”和后面的“狐”构成介宾关系,属介宾短语后置;后“于”的意思是“在”。

3.答案:(B)本题考查考生筛选和把握文中主要信息的能力。B项中“又复视涴卷,冗杂可删”说的是王生对狐狸修改以后的文章的看法,不能表明郭生的虚心。

4.答案:C项中“郭生便明白了叶公的文章并不出色”是错误的,狐狸在抄本上泼墨的原因是叶公文章内容不当。

十八、1.答案:(D)“帝善其不挠,迁均司隶校尉”一句的意思是“天子称赞宋均具有不屈不挠的品格,把他升迁为司隶校尉”,其中“挠”的意思是“屈服”,而不是“阻碍”。

2.答案:(C)①是知府的命令,不是宋均的做法。②在东海为相时因为犯法而罢官,很多百姓请求他回来做官,表现百姓的爱戴。③民众为宋均祈祷免除他的病患。④民众对宋的爱戴。⑤天子的做法。⑥天子的做法。

3.答案:(D)与D项相关的语句是“均性宽和,不喜文法,常以为苛察之人,身或廉法,而巧黠刻削,毒加百姓,灾害流亡所由而作。及在尚书,恒欲叩头争之,以时方严切,故遂不敢陈”。翻译的意思是:“宋均心性宽厚,平和,不喜欢卖弄法律条文。常常认为,苛刻使用法律条文的人,自身可能是廉洁守法的人,但可能会狡诈、刻薄,灾难可能会强加给百姓,而百姓的灾难、流亡都是因为这些引起的。在宋均当尚书时,常常想向上陈述,但因为当时天子特别的严厉,所以没有敢陈述。”而选项把这类人分成了两类,错误。

十九、1.答案:(A)正,公平,公证。(提示:唱,通“倡”,倡导)。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解题方法是:把选项中的解释带入原句中检验,句意通顺的一般没有问题,明显的词性不同、意思相左的肯定理解有误。任何一个词,无论它有多少义项,怎样活用,到一个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它就只有一个最恰当的意义。所以,理解词义,语境分析很重要。

2.答案:(C)A前一个“至”是副词,最;后一个“至”是动词“到”。B前一个“之”是代词,这样的事;后一个“之”是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C两个“咸”都是副词,都,全。D前一个“以”是连词,表目的关系,相当于“来,以便”;后一个“以”是介词,按照,依照。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的能力。本题中的“咸”和“至”属于超纲的十八个虚词范围,但掌握起来不难。

3.答案:(B)前后两句是并列关系,不能用因果关系的“故”表示。本题考查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的能力。一般说来这些不同的句式和用法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通常讲,省略有“承前省”、“蒙后省”、“对话省”三种。但都要关注上下文。也就是说,结合语境来分析有无省略,省略了什么成分。

4.答案:(C)②④⑥均能有直接反映重礼义教化的思想。①说明了法治的局限性;③说明了越过人以刺青求荣的现象;⑤用比喻说明礼义教化的作用,但没有直接反映这一思想。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本题要特别注意题干的要求:一是“直接反映”,二是“重

礼义教化思想”。据此,选项将逐一排查,即可明了答案。

5.答案:(D)通览全文可知,本文主要是阐述实行仁义、推行礼教的意义和作用,并非主张“严刑峻法”。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题要求是:先通读全文,整体把握,知道写的什么人、叙了哪些事、谈了怎样的观点,然后进行筛选排查,确定答案。像本题,总体把握文意时就应该知道作者不主张严酷刑法,因此看到选项D就能迅速确定答案。

二十、1.答案:(B)上句中的“于”引出动作行为的对象,翻译为“在??哪里”,下句表趋向,翻译为“到”;A项均为“那么”;C项的“而”表承接,就;D项“之”为代词,翻译为“这件事”。

2.答案:(B)第②句和第④只是说明传闻不可信,第⑤句也只是提出应该明辨是非。这三句都没有提出正确的对待态度,不是本文主旨。

3.答案:(D)文中提出的“类是而非”和“类非而是”都是作者所反对情形,其性质是一样的,并非正反两个不同的角度。

二十一、1.答案:(B)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能力。示,给人看。

2.答案:(B)本文考查对文言虚词词义的用法的掌握能力。B项两个“而”均为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A项中的第一个“其”是第三人称代词,可译为“它”;第二个“其”是指示代词,可译为“其中的”。C项中的第一个“则”表承接,可译为“那么”;第二个“则”表转折,可译为“但是,可是,却”。D项中的第一个“者”是代词,指物,可译为“的东西”;第二个“者”也是代词,用在时间的后面,表示“??的时候”。

3.答案:(D)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进行分析和概括的能力。D项错在“文章对当时盲目好古、仿古、造假的风气进行针砭”,这是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谈到“仿古、造假”的问题。

二十二、1.答案:(B)完,收缴齐全。其他三项解释正确。

2.答案:(D)A前者为表顺承关系连词,就;后者表转折,却,然而。B前者是介词,因为,由于;后者为介词,把,拿。C前者为结构助词,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后者也是结构助词,定于后置的标志。D均为介词,表被动,相当于“被”。

3.答案:(C)②③⑥均能说明“催科”的危害。①说明“催科”之难;④是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希望爱惜民力,不能竭泽而渔;⑤说阳城那样因为拙朴而受奖赏的事情当今不可能存在。

4.答案:(B)原文说“其子欲鸣诸官”,只是想去告官。选项中却说成“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官府“”。

二十三、1.答案:(D)“霁”有明朗等义项,根据A项上下文语境,这里是天晴的意思,所以“明朗”比较恰当。B项意思是考试受阻。“数”解释为“屡次”符合语境。C项中的“式”译为“榜样”正确。D项中“以”解释为“凭借”错误,放到语境中可知,“凭借才能”与上文不符,应解释为“因为”才符合语境。本题考查考生对文言实词和虚词词义的掌握。文言词大多有多种用法,要确定其具体意义和用法,必须结合具体的上下文,利用文意解题。关键要把握两点:一是要用“代入法”,将“现有”相关的词义代入原句中检验;二是用“主语一致法”,将主语放入句子环境中,来验证一下实词和虚词是否符合语境。

2.答案:(C)A项中“岁时勤力治家,人产计口给食”并非乐善好施。B项中,上句“遇诸兄弟们以肉,蒸蒸如也”,与“讲究孝道”无关,故可排除该项。D项上句“颖川公卒,哀毁如礼”这也不是“讲究孝道”,此项也可排除。所以C项为本题答案。

3.答案:(C)C项中,“为官即赴颖川王府任教授,刚到任就患病,一年后去世”这一表述欠妥,原文中“官永平郡司训,劝学兴行,为多士式。最后迁教授颖川王府”,可见他是在永平郡为官,后到颖川王府任教授的,因此答案为C。此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以及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这类分析综合题,只要考生在基本读懂原文的基础上抓准原文的信息并与选项进行对照分析,就能选出正确的答案。判断某项概括分析是否准确,具体地说,一是要看文章整体的倾向性,即对人物的臧否褒贬,从而确定判断是否正确;二要看文本的具体语境,尤其要注意“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无限扩大或缩小”,以及“以偏概全”等错误。

二十四、1.答案:(C)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C中“倡”通“唱”。

2.答案:(A)本题考查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A项中的两个“之”都是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没有意义,不需翻译。

3.答案:(B)本题考查归纳文中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的能力。B项中的“人主之听其言也美其辩”不是治国有术的表现,而是人主不应有的态度。

二十五、1.答案:(D)居:占,占据。居半,占一半时间。

2.答案:(D)。

3.答案:(B)“他最终未接受”错,原文“辞不许”的意思是贺仁杰推辞而皇帝不许,最终他收下了并拿回去告诉了他的母亲,然后将这笔钱财分给了宗族之人。 二十六、1.答案:(C)“载”应是满载。

2.答案:(C)

3.答案:(B)

4.答案:(C)C项中,百姓灾异本身来自“亢旱”,而“势家巨族、亲王贵戚、内廷官员互相勾结,危害百姓”,让百姓雪上加霜。

二十七、1.答案:(C)“畏”,敬畏、敬服。

2.答案:(B)B项中“且”均为连词,“尚且”。

3.答案:(D)。

4.答案:(B)“幽忧愤叹之作”是王定国诗歌的一部分作品,苏轼并无微词;“废卷而叹”的原因是“自恨期人之浅也(自恨看待别人太肤浅了)。

二十八、1.答案:(D)“货”是“饶恕”、“宽恕”的意思。

2.答案:(D)A项,介词,在/介词,比。B项,动词,作为/介词,替。C项介词,用/介词,由于。D项,连词于是,就。

3.答案:(A)文章在评定博鸡者的话“任气好斗,诸为里侠者皆下之”中的“下”的意思是“服从、退让”,而不是“瞧不起”的意思。

二十九、1.答案:(B)“然”通“燃”。点燃,点着。

2.答案:(D)A项“以”分别为:介词,用;介词,由于、因为。B项“于”分别为:介词,在;介词,表被动。C项“而”分别为:连词,表承接关系;连词,表转折关系。D项“之”都是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故选D。

3.答案:(C)该题可用排除法来做。③是刘位东起先对冉氏的看法,是他准备劝说冉氏不要杀狗的理由之一;④是刘位东讲述的自己的遭遇,此时他对冉氏狗是痛恨的;⑥仅仅是作者交代冉氏有狗,并不是烹狗的原因,故选C项。

4.答案:(A)由原文最后“由是言之,冉氏之智,过人远矣”可知作者对冉氏烹狗的行为表示赞赏,故A项错。

三十、1.答案:(C)“伺“在句中的意思是”观察“。

2.答案:(D)①是写高进之与朋友交往的情况。②是写他的谦让。③是表明他善于制作器具。

3.答案:(A)此项时间概念错误。高进之的父亲救朋友的妻子而杀人后亡命江湖一事发生在高进之十三岁之前。

三十一、1.答案:(D)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含义的能力。坐,牵连,治罪。

篇三:期末阅读练习

四年级期末阅读练习 1 班级 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做后面的练习。

另一种坚持

中午,懒得做饭,我到附近颇负盛名的牛肉面店,叫了两碗面。伙计看我单

身前往却叫了两碗,有些疑惑问:“两碗?”

“对,两碗。”我笑着回答。

不熄的暖灯阅读答案

近午餐时分,店里人潮汹涌,想来都是慕名而来的吧。我坐在接近炉火的位

置,看着老师傅以娴熟的手艺下面、捞面、切牛肉、配青菜,丝毫不被扰攘的顾

客所影响,似乎是当作艺术品般的享受着制作牛肉面的快乐。我在一旁看着,不

知不觉也分享了他的快乐。

面来了,伙计端着,又纳闷地问我:“两碗?”

我取出身旁手提袋里的饭盒,刚要把其中一碗倒入,正巧被无意间转过头的

老师傅看见,他突然( )喊起来:“你这是干什么?”我一下子被他这

样声色俱厉吓着了,( )回答:“我带一碗回去呀。”

“为什么不早说?”

这回轮到我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

“为什么!要真的等你把面吃完了,再带这碗回去,那面还能吃吗?早糊掉

了!”

我一听,松了口气,( )解释:“没关系,不过带回去给孩子吃,

没关系的。”

“不行!我不管是给谁吃的。我们这个店是有招牌的,不可以这样。开玩笑,

这不是砸我们的招牌吗?如果要带回去,等你吃完了,我另做一碗。”

“可是,我没时间等呀!孩子快放学了。”

“不会让你久等的。保证你一吃完面,正好可以带走。”

我一边享受着牛肉面的美味,一边偷眼打量这位老师傅充满工作热情的背

影,我逐渐明白为什么附近面馆林立,而独独这一家口碑最佳,这原来是另一种

坚持呀!

1、 联系上下文,在括号里加上合适的词语。

2、 根据意思从文中找出词语。

因为仰慕名气所以过来:

声音和脸色都很严厉:

3、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中午,“我”来到一家面馆,因为 ,所以伙计 次

问“我”是否真的要两碗。两碗面端上来以后,老师傅知道“我”准备带一碗面

回家给孩子吃,一定要 ,“我”被深深地感动了。

4、 理解句子。(先提出一个问题,再自己回答。)

“这回轮到我丈二金刚摸不着头脑了。”

问题:

答案:

5、文章题目是“另一种坚持”,你理解文章中有哪两种坚持呢?选择正确的答

案,在括号里用“√”表示。

(1) 坚持面的质量好,坚持为顾客着想; ( )

(2) 坚持不能把面带出去,坚持维护面馆的声誉; ( )

(3) 坚持愉快地做生意,坚持老师傅说了算; ( )

(4)坚持面的质量好,坚持老师傅说了算。 ( )

四年级期末阅读练习 2 班级 姓名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后面的练习。

多看了一眼

我年轻时自(以、已)为了不起。那时我打算写一本书,为了在书中加进点“地方色彩”,就利用假期出去寻找。我要去那些穷困、潦倒、懒懒散散混日子的人们当中找一个主人公,我相信在那儿可以找到这种人。

一点不差,有一天我找到了这么个地方,那儿到处是荒凉破落的庄园,衣衫褴褛的男人和面色憔悴的女人。最令人激动的是,我想象中的那种懒惰混日子的味也找到了——一个满脸乱胡须的老人,穿着一件褐色的工作服,坐在一把椅子上为一小块马铃薯地锄草,在他身后是一间没有油漆的小木棚。

我转身回家,恨不得立刻就坐在打字机前。当我(绕、饶、挠)过木棚在泥泞的路上拐弯时,又从另一个角度朝老人望了一眼,这时我下意识地突然停住了脚步。原来,从这一边看过去,我发现老人的椅子边上靠着一付残疾人的拐杖,有一条裤腿空荡荡地直垂到地面上。顿时,那位刚才我认为是好吃懒做混日子的人物,一下子变成为一个百折不(绕、饶、挠)的英雄形象了。

从那(以、已)后,我再也不敢对一个只见过一面或聊上几句的人,轻易下判断和作结论了。多亏那天我多看了一眼。

1、 把括号里不合适的字划去。

2、 从文中找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富有—— 勤劳—— 慎重——

3、 作者原先想加进书里的“地方色彩”是怎样的?请用“——”划出一句

有关的句子。

4、 文中写作者看了老人“两眼”,分别看到了什么?请用“ ”划出两句

句子。

5、 填空。

“多看了一眼”不仅让“我”看清楚老人是一位 ,感到他是 ,而且使“我”懂得

了 。

四年级期末阅读练习 3 班级 姓名

不熄的暖灯

①听到冰心去世的消息,我很难过。冰心这个名字,代表着一个时代,她是二十世纪中国新文学的高峰之一,她的那些洋溢着博大爱心的优美文字,影响了中国的几代读者。

②在我的印象中,冰心是一位慈祥的老人,想起她,我的心里总是荡漾着一种难以言喻的亲切感。我忘不了我和她的一次难忘的会面。

③那是1990年12月9日下午,我到她家里去看望她,冰心在她的书房里接待我,在见到她之前,我的心里既激动又不安,唯恐自己打搅了她。见面时,她拉着我的手,笑着说:“久仰久仰,我读过你的文章。”我问她身体如何,她又孩子般调皮地一笑,答道:“我嘛,坐以待毙。”她的幽默驱散了我的紧张。

④冰心的书房很简朴,家里的陈设也极简单。她说:“有人建议,要我把家里弄得豪华一些,我不知道什么叫豪华。”说这些话时,冰心的脸上露出不屑的神情??

⑤我们谈了一个多小时,一起议论了很多事情,老人兴致勃勃,谈笑风生,我感动极了。临走的时候,我把自己刚出版的一本散文集送给她,我在扉页上这样写:“敬爱的冰心老师,在风雪弥漫的日子里,你的正直和诚实为我们点燃了温暖的灯。”这些话发自我的肺腑。她仔细看了我的题字,微笑着说:“谢谢你写得这么好。”说罢,从书橱里拿出一本《冰心文集》第五卷赠我,并在扉页上为我题写了一句话:“说真话就是好文章。”

⑥读着冰心老人的题词,我感慨万千??我和冰心的会面,尽管只有一次,但我永远也不会忘记。

⑦现在,这位可敬的老人已离我们而去,然而她留给世界的智慧和感情,不仅不会随着她生命的结束而消失,而是犹如一盏不熄的暖灯,映照在人类的道路上。

1、读③④⑤节文章内容,用三个词概括冰心的性格和品质特点。

2、在这次难忘的会面中,“我”的心里有哪些变化?先从文中找到有关词语,再用连贯的话简要介绍。

3、作者为什么用“不熄的暖灯”作为题目?

篇四:100测评网语文复习09一模答案

2009年毕业班综合测试

语文参考答案

第一部分 积累与运用(共34分)

一、(6小题,19分)

1、D(A、觑qù B、垣(yuán) C、孺rú)

2、A恪——格 B奇——奇C漠——-膜

3、A(形容色彩缤纷的景象,油菜花只有黄花)

4、A、(B、语序不当:中国是世界文物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 C、不合逻辑:花都人民一直对……关注D、一面与两面搭配不当)

(前四小题每题3分)

5、(3分)①大部分学生不经常参加课外体育锻炼,女生比率高于男生。(1分)

②要重视学生平时的体育锻炼,真正做到全面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以达到体育中考的目的。(能提出符合表格内容的想法即可,2分)

6、①(2分)例:希望不仅给人动力,还给人信心,给人快乐。②(2分)例:多读书、乐读书、会读书、读好书/感受文字之美,尽享读书之乐/与经典同行,为生命阅读/千古文章书卷里,百代书香人品中

二、(2小题,15分)

7、(1) (六题任选四题作答,全答只按前4空给分,共4分)

①直挂云帆济沧海②落花时节又逢君③惟吾德馨

④但愿人长久⑤采菊东篱下⑥在乎山水之间也

(2)(3分,每小题1分) ① A F ② C D ③ B E

(3) (每空1分,本题有3分为附加分,加分后第7题累计不超过10分)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李贺

8、(5分,每小题1分)(1)用(2)战胜(3)通“返”,返回(4)亲人(5)思想感情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6分)

三、(4小题,16分)

9、(3分)B

10、(1)邹忌又照镜子看看自己,更觉得远远不如。(“弗”1分,“甚”1分)

(2)满一年之后,即使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好说的了。(“期”1分,“虽”1分)

11、因为齐国有邹忌这样有自知之明,有勇气,说话讲究技巧,敢于进谏,善于进谏的忠臣;有齐威王这样胸怀宽广,虚心纳谏,有富国强兵愿望的英明君主,所以齐国能“战胜于朝廷”。(邹忌作用1分、齐王作用2分)

12、(1)(每格1分)初春(早春) 枯藤、西风

(2)(甲、乙各2分)

甲:描绘生机勃勃的早春景物,抒发诗人喜悦的思想感情。

乙:渲染秋风萧瑟的晚秋黄昏,烘托词人浓重的乡愁。

四、(9小题,40分)

13、(3分)B(通过阅读不难发现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为人类的手,最大程度地反映说明对象的选项为B项,因此B项为正确答案)

14、(3分)D(从第三段“手相不只是江湖术士的花言巧语,科学也对此深感兴趣。研究表明,手指,特别是食指和无名指的长度,与人体的健康有关联”可知,A项不能从文中推出;B项属于强拉因果,文中只提到“左撇子的无名指通常比食指长”但并没有说左撇子易得心脏疾病或孤僻症,C项将语句含义扩大化,文中说“研究发现,大脑在说话时会变得活跃的那一部分,在做手势时同样也会活跃起来”但并没有说这两种活跃是一致的。由文章尾句可知D项为正确答案)

15、(3分)A

16、(1)(5分,第①点1分,②③点每点2分)

每类传记的特点:

①使人钦佩,畏惧而不能产生怜爱的反省

②用高妙的艺术性,拉开了与读者的距离。或:作品艺术高妙,但不能打动人的心灵

(或缺乏打动人的力量)

③使读者交感融会并直接参与活的人生。也并不缺乏艺术性。或:依靠艺术的威力叫

读者经由作品直接地去关心参与活的人生(意近即可)

(2)(2分)“枕着他们休息一会”的含义是:把名人传记作为生活的消遣品 。

17、(6分,每点2分)示例:特点①:慈祥智慧。 依据:初次见面,拉着我的手说话,幽默的话语驱散了我的紧张。特点②:生活俭朴,不讲享受。依据:冰心不屑于“豪华”,冰心的书房很简朴,家里的陈设也极简单,。特点③:关怀后辈。依据:赠我《冰心文集》,并在扉页上为我题写了一句话:“说真话就是好文章。”特点④:关注社会民生。依据:谈到老百姓深恶痛绝的腐败,她感到很忧虑。

(其它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8、(4分)指的是冰心慈祥亲切、正直诚实的品质,冰心的智慧和思想,不会随她的生命结束而消失,而是将永远留在人们心中,照暖人们的心,成为人类永远的精神财富。(要答出“不熄”和“暖灯”两方面的含义,意近即可)

19、(4分)这句话指出当前社会上腐败现象较严重,很多人过分追求金钱地位,追求物质享受,从中看出冰心对当前不良的社会风气的忧虑。

20、(1)(3分)我忘不了我和她的那一次会面。

(2)(3分)篇末点明了题目“不熄的暖灯”的含义,并照应开头,总结全文。

21、(1)(2分)她的那些洋溢着大爱心的优美文字。

(2)(2分)C

第三部分 写作(60分)

22、评分标准:

使用说明:

1.没有标题扣2分。

2.字数不足600字,每少50字,扣1分。

3.三个错别字扣1分,扣完3分为止。

4.在切合题意的前提下,中心、内容和感情三项中有一项突出者可评为一等卷。

本卷由《100测评网》整理上传,专注于中小学生学业检测、练习与提升.

篇五:四年级上5-8单元课内阅读(答案)

07-08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5-8单元课内阅读(一)

(一)《长城》节选

从北京出发,不过百多里就来到长城脚下。这一段长城修筑在八达岭上,高大坚固,

是用巨大的条石和城砖筑成的。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

可以并行。城墙外沿有两米多高的成排的垛子,垛子上有方形的瞭望口和射口,供瞭望和

射击用。城墙顶上,每隔三百多米就有一座方形的城台,是屯兵的堡垒。打仗的时候,城

台之间可以互相呼应。

1、(1)修筑在八达岭上的这一段长城,特点是。

(2)以下建筑有什么作用。

1)垛子:

2)城台:

2、近义词:坚固( 牢固 ) 反义词:平整( 陡峭 )

3、读句子,选择恰当的汉字(在正确答案上划“√”)。

(1)这样气(魄 √ 魂)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 厉)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这一段长城修在八达岭上,高大(坚 艰)固,是用(巨 具)大的条石和城(砖 √ √ √ 专)筑成的。

4、照课文原文内容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1)( 站 )在长城上,( 踏 )着脚下的方砖,( 扶 )着墙上的条石,

很( 自然 )地想起了古代修筑长城的人们。

(2)长城的东头是( 山海关 ),西头是( 嘉峪关 ),长( 一万三千)多里。

5、读一读,选一选

◆ 你答应(yīng yìng)别人的事,就应(yīng yìng)该做到。 ..√ √

◆ 这数(shǔ shù)不清的条石,全是靠无数(shǔ shù)的肩膀抬上来的。 ..√ √ ◆ 要把这么重(zh?ng ch?ng)的条石抬上山,真是困难重重(zh?ng ch?ng)。 ...√ √ 6、选一选正确的解释,填一填序号。

1.自然界 2.理所当然 3.自由发展

◆ 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大自然的许多秘密。( 1 ) ..

◆ 站在长城上,很自然地就会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 2 ) ..

◆ 既然你没有办法改变这一切,就听其自然吧。( 3 ) ..

7、“城墙顶上铺着方砖,十分平整,像很宽的马路,五六匹马可以并行。”使用( 比照、

列数字 )说明方法。

(二)《颐和园》节选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绿漆的柱子,红漆的栏杆,

jiàn)上都有五彩的

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

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sǒng)

gé)。下面的一排排金碧

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碧玉。游船、画舫(fǎng)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jī )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ti

ào),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墙和城里的白塔。

1、第一自然段写了长廊的两个特点。

2

3昆明湖、城墙、白塔的景物,最详细写的是昆明湖,它的特点一是“静”作者用“镜子”

来比喻它;二是“绿”,作者用“碧玉”来比喻它。

4、理解文中画“﹏﹏﹏”的句子。

(1)这条长廊有七百多米长,分成273间。这句运用 列数字 的方法,突出长廊 长 的

特点。

(2)一座八角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黄色的琉璃瓦闪闪发光。这个三层建筑

是 佛香阁 。作者抓住了 颜色 和 形状 两个方面来写这个三层建筑。

5、读完了《颐和园》片段,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一写

6、第三段景物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远处景物。)

昆明湖的特点: 静 和 绿

7、“掩映”一词说明什么?对的打“√”

(1) 绿树十分茂盛,看不见其它景物。 ( )

(2) 绿树十分茂盛,只能看见景物的一角。 ( √ )

8、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隐约( 清晰 ) 古老( 年轻 )

近义词:耸立( 矗立 ) 隐隐约约( 模模糊糊 )

9、判断下面带点的字的正确读音。(用“√”表示)

痕迹(hén héng) 佛香阁(gé gě) 堤岸(dī tí) √ √ √ 横槛(kǎn jiàn) 颐和园(yí yì) 树丛(cōng c?ng) √ √ √ 10、在括号里填上恰当的词语。

( 有名 )的长廊 ( 长长 )的栏杆 ( 长长 )的杨柳

( 美丽 )的公园 ( 美丽 )的宫殿 ( 高高 )的城楼

11、在括号里填上相应的内容。

“爽”字的音序是( s ),部首是( 大 ),“爽”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率直、

痛快;②舒服;③明朗,清亮。在“神情气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③ )种解释。

在“豪爽”一词中“爽”字应取第( ① )种解释。

“垂”字的音序是( c ),部首是( ),“垂”字共有( 8 )笔,第四笔是( 一 )。

“垂”字在字典里有三种解释:①将近;②东西的一头向下;③流传。在“倒垂”一词中

“垂”字的意思是( ② )。在“永垂不朽”一词中“垂”的意思是( ① )。

12、从万寿山下往下望,作者依次写到的景色有(树丛 )、(玻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 )、

( 城墙和白塔),是按照从( 近 )到( 远 )的顺序来写的。

13、“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一句中“滑过”改成“划过”

好吗?为什么? 不好。因为“滑”字颇有情味,与前一句“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相

衬托,一静一动更突出湖水静。

14、用“

作者浏览顺序:长廊----佛香阁----排云殿----昆明湖和远处景物。

(三)

经常到山里的人,大概都见过这样的情景:如果有两个人面对面同时走到溪边,总会

在第一块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让对方先走,等对方过了河,两人再说上几句家常话,

才相背( bèi )而行。假如遇上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总要伏下身子背( bēi )老人

过去,人们把这看成理所当然的事。

1. 选自 《搭石》 ,给带点的字注音。

2. 文中的“理所当然”指的是 人们遇到这些事都会这样做。

3. 造句:如果??就?? 如果明天不下雨,我们就去旅游。

4. 经常到山里的人,见过几种情景?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如有两个人面对面在溪边,会让对方先走;假如老人来走搭石,年轻人会背老人过去。

5. 读了这段话,你体会到什么?

答:体会到山里的人互相礼让,尊敬老人。

6、课文围绕( 搭石 ),不仅写了( 搭石景 )美,还写了( 情美 )

(四)节选课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

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

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1、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生命桥: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生命的火种:爱心。

2、 改变句式,意思不变。

也许,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

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所以即使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重

要。

3、 你对“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

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4、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这位给了他第二次生命的台湾青年说

些什么?展开想象,写下来。

答:小钱说:“感谢你让我这朵即将凋零的花朵重新绽放。

5、用“ ”画出括号里正确的读音。

6、联系上下文理解下更词语。

空旷: 地方宽阔敞亮,四周没有遮拦物。 沉着: 李博士十分冷静。

7、在发生余震的时候,李博士和台湾青年为什么没有跑到空旷的地方去?此时此刻,他

们会想到些什么?

答:因为他们想救小钱。他们会想到:无论地震有多可怕,我们也要救活小钱。

07-08学年度四年级第一学期5-8单元课内阅读(二)

(五)节选《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正当周来和同学左顾右盼时,忽然发现巡警局门前围着一群人,正大声吵嚷着什么。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时周恩来才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

1、照样子写词语:左顾右盼( 左思右想 )( 左摇右摆 )( 左邻右舍 ) ..

得意洋洋 蒸蒸日上 历历在目 彬彬有礼

2、反义词:惩处( 表扬 ) 得意扬扬( 垂头丧气 ) 指望( 失望 )

3、认真读短文,从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答:谁 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这个地方我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4、看到这一幕,在场的周恩来是怎么想的?

5、想像一下,周恩来还会遇上什么事,让他感受到中华不振?请你仿照这段话,写一写。 6、将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六)节选《 那片绿绿的爬山虎 》

我非常庆幸,自己第一次见到作家,竟是这样一位大作家,一位人品与作品都堪称楷模的大作家。他跟我的谈话,让我好像知道了或者模模糊糊懂得了:作家就是这样做的,作家的作品就是这么写的。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在我的眼前,那片爬山虎总是那么绿着。

1、 多音字组词。

ēng( 称呼 ) m? ( 模糊 )

称 模

èn ( 匀称 ) mú ( 模样 )

2、 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庆幸( 幸运 ) 楷模( 榜样 ) 非凡( 特殊 )

3、与课文标题呼应的一句话是

4、作者认为“我15岁那个夏天意义非凡”,“非凡”的意思指,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