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小学作文 > 教育资讯

古文观止与写作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5:29:12 小学作文
古文观止与写作小学作文

篇一:我推荐的一本书——《古文观止》

我推荐的一本书——《古文观止》 《古文观止》是清代吴楚材、吴调侯编著的一本供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文学读本,自成书以来流传极广,被认为是学习文言文的必备书目。它收录了自春秋战国到明朝间的各类史书记载、名人传记、大臣上疏、皇帝诏书、书信序文、文学小品文等222篇文章,体裁多样、类型丰富。对学习文言文的学生来说,这些文章难度不一、篇幅较短,正好可以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一步一步地走进中国古典文学的森林深处,去欣赏奇美绚烂的文学美景。

《古文观止》书名取得不怎么谦虚,意思是“学文言文学到这里就行了”,即书中所选乃文言文中最佳者,颇有“五岳归来不看山”的意味。不过翻开书来细细阅读,不得不承认,书中所选文章,无一不是脍炙人口的佳作,语言精练优美,诵之有金石之声——“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 “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作为一本文学读本,对于想要提高文言文水平的学生来说,看完一本《古文观止》,了解了文言文的文章结构、句型句式、字词基本释义,就有了一定的古文基础,再去读其他的文言文难度就小多了。

本书有很多史书选文,在读文章的同时也能学到不少的

历史知识。看郑庄公怎样步步为营、以退为进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共叔段打败;看晋平公的厨师是怎样用匪夷所思的方式对他进行劝谏;看司马错和张仪就先伐蜀还是先伐韩进行精彩的辩论,最终为秦一扫六合、统一天下奠定基础;看汉景帝是如何下诏鼓励耕织、轻徭薄赋;看东南才子徐渭传奇而让人唏嘘的一生……

更重要的是,在这些文章里,我们可以感受到先贤那些壮烈、自信、忧国忧民的情怀,学习他们身上那积极向上的浩然正气。看看李白在《与韩荆州文》里的自信豪气:“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看看范仲淹在岳阳楼上的慷慨陈词:“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看看刘基以橘子作比喻,对无能的统治者的辛辣嘲讽:“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作为一个中国人,想要对古典文言文进行一个初步性、总纲性的学习,《古文观止》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而具备一定的文言文基础,则是当代青年应具备的素质。我想,当你朗诵过“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后,再去看网络上的“富贾,可为吾友乎?”之类的所谓“最炫文言文”,就会发现其浅薄和可笑。

篇二:重读《古文观止》有感

重读《古文观止》有感

上师范的时候就读过《古文观止》这本书,当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辅助自己学好文言文,里面所选文章的篇章结构、文言语法,在当时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时隔十几年,我重读了一遍《古文观止》,正所谓“温故而知新”,这本书再一次的给我带来了前所未有的体验。

《古文观止》选录了自先秦到明朝末年200余篇名篇佳作。在物欲横流的今天,它能在我们的精神世界里注入一股凛洌的清泉,安抚我们的精神家园,提升我们的精神境界。北宋的苏轼,才华横溢,却仕途坎坷,在人生最悲凉孤寂的时候,苏轼寄情于山水,在微波粼粼的月色下体验人生,这是何等丰富的精神境界,豁达洒脱,超然出尘。我每读于此,灵魂不由的颤抖,人生的悲欢离合,功业的得失成败,在岁月的长河里,在浩翰的宇宙下,算得上什么呢?

《古文观止》里有古老而又实用的智慧,质朴而又圆润的处世方法,亲近它,能够启迪我们的心智,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唐朝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里写道“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悛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文武并用,垂拱而治,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这劝说皇帝的话,直率中肯,委婉有度。类比当今,在工作中,也应该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广积德义,以期得到团队成员的帮助,顺利完成自己的工作。

《古文观止》里有清新隽永的散文名篇,有气势恢弘的谏论奏疏,

有荡气回肠、哀宛曲折的书表说传,亲近它,能够加强我们的文学修养,提高我们的人生品位。汉朝旧臣李密,因为要照顾自己卧病在床的祖母,不愿到朝廷为官,向当时的晋武帝写下了有名的《陈情表》,以求得到谅解。“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作者申诉了自己辞不应诏的苦衷,讲诉了自己和祖母特殊的情感。为祖母,写下“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的感慨;为国家,写下“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豪迈。措辞委婉,极富感染力,娓娓道来,情真意切,终于打动了晋武帝。古人评价:读《出师表》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忠;读《陈情表》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而不下泪者,此人必不友。

《古文观止》,书名的意思是,把这本书上的古文看完了,中国的古文就看得差不多了。我却认为,这本书只是打开了中国瀚如烟海的古文殿堂的一扇门,中华五千年灿若星辰的悠久文化,是指引我们前行的最明亮的精神航标。

篇三:浅谈《古文观止》

浅读古文观止

——长波班 任航

第一次接触古文观止是在我们那里的新华书店,那时的我去新华书店往往直奔《淘气包马小跳》或者是《鸡皮疙瘩之类》的展柜,而新华书店还依然在大楼的一层,较现在而言当时书店还挺大的。就是那一次,我青睐的展柜里没有“新人”,但是小孩子的时间往往是比较多余的,总有可以用来闲逛的时间。我当时也就在逛,记得在一个堆满大堆疑似线装书的角落立着一本书,它的名字对于我来说简直就是奇奇怪怪:《古文观止》完全不符合刚上小学的我的文法逻辑。可是,小孩子总是有无穷的好奇心,打开一看狗屁不通,那就赶快甩去一边。这是第一面。

再见到它就是初中二年级了,我们潇洒的阮教授向我推荐了这本书,他说:“你的语文悟性不错,但是在古文上还是要多下些功夫。”对了,阮教授其实是初中特级语文老师一枚。因为是偶像推荐,虽然它让我很是头疼,我还是耐着性子看了小四分之一。现在想一想当时也是苦了我,开篇一直到卷五,分别是周文,战国文,和汉文,还以周文居多,就我当时那文言文水平这一遍下来到底看懂多少也就我自己清楚。此乃第二面。

高中,说实话我挺感激我的高中语文老师,多亏我遇到了他,我才能在高压的高中时期保持对语文的热爱,也包括古文。他对我们的的要求是这本《古文观止》要人手一本。鉴于此书读者稀少,所以在我们那种小地方很是难买,但这也火了学校门口的盗版商,所以同学们

手里拿到的基本都是绿色纸质封面的劣质盗版书。小哥当时还因此得意了一把,因为我手里的是我上初二时托外地亲戚买来的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仿线装的精装版,现在想一想有点羞羞哒。那时我们班就把语文的文言课本抛在一边,全班一起学习《古文观止》。但当时我们最苦恼的就是把相应的《古文观止》上的解析抄在我们的诗词笔记本上, 仅《滕王阁序》就有长长短短72条注释,长的如开篇介绍王勃的那条就有八行小字,抄下来足足一页。跟老师提意见,太长没啥意义的能不抄吗?老师看了看我们笑笑说:“你们就当练练字啦。”直到高考的时候,一篇篇古诗文都滚瓜烂熟,各种翻译类型都做的得心应手,才感受到老师的用心良苦。第三次,还在高中的我因为它获益不少。 可按理说一本书看了三次,也是差不多了,毕竟那个茫茫书海等着我去拯救的书们还是不少的。

开句玩笑话说,它与我缘分未了,还有那一段“姻缘”。这个寒假,它竟然也钻到了读书清单里,看来看去还是它和我亲近,那就继续看这本。这次,我上网查了查有关它的资料,原本有些傲娇的心蔫巴了,这在以前它就算是个启蒙读物。 此书由清代的吴楚材,吴调侯选编,起因是二吴均为开馆授业的先生,长期授徒,两个人一合计,干脆编一本教材为教学提供些便利,说干就干。说来也巧了,审定这本书的也是老吴家的人才,此人叫吴兴祚。三吴合力献上了这份当时号称私塾顶级教材的《古文观止》,它的名字也不是胡来的,纵观全书,书中所选文章几乎代表历代文言文写作的最高水平, 《师说》《滕王阁序》《岳阳楼记》《卖柑者言》……观止即为学习文言此书为止。此书一出,在当时就颇为轰动,当然反对的声音也不在少数,皆因此书的选定是

以三吴的眼光即:从启蒙教育学生和当时的科举制出发。序言即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大概意思就是此为当时人们读书的启蒙读物,所以自然会有些入选不当或者漏选。但是既然是经典就有其存在的理由,就我个人经历来讲,高中所学的很多古文在这上边都可以看到,说明它比较有群众基础很适合大范围的传颂启蒙,并且和《史记》或者是《离骚》之类的来做比较它的语言简练浓缩,短小精悍,能使人留下较深刻的印象。

《古文观止》300多年来流传很广,影响很大,在诸多古文选本里独树一帜,鲁迅先生就曾说过它在文学上的影响不可轻视。此时的《古文观止》已经不再以一个私塾启蒙读物的姿态存在,它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象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特别是近十几年来,它存在很多译注版本,但是基本都是用中华书局本为底本。中华书局本据我了解也有两个版本,一个是1959年版本,这一本较我手里这一本也就是安平秋点校本版本来说,矫正了个别显著的错别字,而我手里这一本的校勘和总定要相应的好上一些,是使用较广的版本,而我的高中同学们手里的也是这个版本。

从我和它的姻缘来说:看了三四遍,几次重逢我才对它有了些许认识。作为新世纪新形势下的共和国新一代,再看这种启蒙式的文言读物不少人都很是吃力,结果就是越来越少的人会看这些往往很有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连这种启蒙式的读物我们都看不了,那中华民族的传统文言文文化又如何传承下去?现在的年轻一代疯狂追剧,美剧,韩剧,泰剧无所不追,但偏偏就是没有人去追这些传统的文化精髓。而文化的缺失带来的后果往往是很严重的,如今社会上人们缺失:

精神信仰,道德准则,人性。可是,就在几十年前这些东西仍飘荡在我家乡的那片热土之上,可也就是伴随着这几十年我们的经济飞速发展,乡亲们的生活条件大大改善,这些东西仿佛都消散了。今年回爷爷家,听他说现如今村子里的人几乎家家都是高墙深院来往少了,纠纷却多了,为自家门前那点路面的硬化就和村里纠缠不休,为的就是多占集体便宜少付钱。以前村里各家的猪满村子跑都没人管,现在连一只鸡都要锁在自家院子里。村里的人手里有了钱,很多就认为读书无用读出来也就是书呆子,抓紧时间多挣钱才是正经事。我承认不去上学抓紧时间有可能多挣些钱,可是和那些读了些书,特别是学习了一些传统文化知识的“书呆子”来比。乡亲们,你们质朴本真忠厚善良的天性去了哪里?这些书呆子们读了书好歹还知道:仁义礼智信。对于现如今还处在成长认知阶段的青少年们,是很有必要去学习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知识。虽然,需要不少时间去一遍遍的感悟体会,但是我一直坚持一个理念:经过深刻的认知理解所得来的知识对我们会有更深刻的影响,简单点来说就是付出与回报是成正比的。

对我自己而言,第一个学期的大学生活对我来说是新奇的色彩斑斓的,而我也差点迷失其中,一个学期的经历让我成熟了不少,回到家妈妈告诉我:儿子长大了。而寒假在家我就看这本书的经历想了些许有的时候看好书,或者说这些难以看下去读好书就像是我在学校里的学习生活,初次接手一头雾水看什么都不会不懂也就消极对待,而过些时日收拾收拾心情再战找到了些头绪,却是千头万绪搞得自己手忙脚乱。慢慢的一遍遍的做事情,一天一天重复的经历让我安静了下来,一件件的去做,不再焦躁不安。现如今的我再看前半期的经历,也没

太多太难办的事情就是没处理好心情,复杂了本应该简单的东西。就像是前两遍看这本《古文观止》,觉得好难简直就是看不懂,虽然看了但是心里一直是在畏惧着的,仅仅是完成了任务。现在我重整旗鼓,收拾了心情重新亮剑只不过这一次,我是在这些平凡中做到不平凡,创造自己的辉煌而不是一味的去完成或者说是应付本该就是我的职责所在。

《古文观止》历经三百年而不朽,其中的精髓奥妙更是不少,我在这里啰里啰唆的说了这些也仅是我的一些浅薄认知,她的奥义所在需要我在今后的时间里去慢慢的体会消化并在自己的生活中实践。

二零一五年二月二十一日 家中随笔

篇四:漫谈古文观止

漫谈《古文观止》

【摘要】清圣祖康熙三十三年甲戌( 1694) ,两个并不怎么知名的学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选编自先秦至明代散文二百二十二篇,分为十二卷,题曰《古文观止》。大概连编选者本人也没有想到,这本书作为散文选本,在其后三百年间是最受读者欢迎的古文范本,其影响超过了以往任何一本文章选著。

【关键字】古文、吴乘权、选编

一、名称源由

所谓“古文”,从字面看,凡是古代的文章都是古文,但自唐宋以来,“古文”却有特定的内涵。这事还得从唐代以韩俞为主要代表的“古文运动”说起。按照韩愈的理解,是要反对六朝以来盛行的浮艳文辞,恢复先秦两汉浑厚质朴的文风,所以称为古文。

所谓“观止”,是用《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所载吴公子季札观周乐的故事( 《古文观止》卷二已选)。季札在鲁国观赏乐舞,至舞《韶箾》,认为尽善尽美,已到极致,因而赞叹道: “观止矣,若有他乐,吾不敢请已。”后世即以“观止”二字形容事物已经好到极点而无以复加。因此,所谓“古文观止”,意即古文的最优秀选本。

二、流行原因

清代的古文选本众多,徐乾学等奉敕编选的《古文渊鉴》 六十四卷、姚鼐编《古文辞类纂》四十八卷,前者有帝王背景,后者属桐城派的选政,如果说这两部古文选本难以普及流传是因其部头过大的缘故,那么,如金圣叹《才子必读古文》、谢友煇《古文赏音》、胡玉史《古文广注》、董汉策《历朝古文选》、余诚《古文释义》等,都属于卷帙相差无多的中型选本,在衡量这些选编者皆属人微言轻的布衣百姓的平等条件下,何以《古文观止》 一枝独秀呢?

鲁迅曾说:“选本所显示的,往往并非作者的特色,倒是选者的眼光。” ( 《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 草六》 ) 有论者认为《古文观止》之所以三百年流传不衰,完全得益于操选政者的如炬目光。《古文观止》 十二卷,按周文、秦文、汉文、六朝文、唐文、宋文、明文的次序选文二百二十二篇,长者如司马迁《报任安书》,短者如王安石《读孟尝君传》,可谓细大不捐;论辩者如《晁错论贵粟疏》,沉痛者如韩愈《祭十二郎文》,可谓应

有尽有。然而这并非是二吴沙里淘金或另起炉灶的持择结果,而是参考了前人的各种选本并加以集中归纳的。对此,二吴并不讳言,其序有云: “且余两人非敢言选也,集焉云耳。集之奈何? 集古人之文,集古今人之选,而略者详之,繁者简之,舛错者厘定之,差讹者校正之云尔。” 其《例言》 亦云: “古文选本如林,而所选之文若出一辙,盖较学相传即为轻车熟路,欲别加选录,虽蹊径一新,反多扞格。故是编所登者,亦仍诸选之旧。” 所谓” 选者的眼光” 在此已完全转变为选者的集中概括与删繁就简的操作了。

而对于二吴抄袭与否,学术界最痛惜莫过于对金圣叹的《才子必选古文》了。湖北人民出版社198》年出版张国光点校之《金圣叹批才子古文》,此书之成,早于《古文观止》 三四十年,其《前言》 有云:“《古文观止》 选编的绝大部分文章与《才子古文》 雷同不说,这个选本中的许多思想性较强,艺术分析较为细致精到的评语,往往也是从《才子古文》 抄过来的。”甚至将《古文观止》的选编者骂为“拙劣的文抄公”。众所周知,明末清初的金圣叹是一位有极高艺术鉴赏力的文人,如他批评《西厢记》 与《水浒》,繁琐处往往三言两语,即画龙点睛;细微处一经点厾,便如颊上三毛,倍见神采。无论识力或文采,二吴皆非金圣叹的对手,然而二吴勤能补拙且转益多师,正可弥补其不足。

金圣叹的《才子必读古文》 当非蒙学之书又因其遭遇” 哭庙案” 而身首异处,其书难以广泛流传,不难理解。《古文观止》 能于众多同类选本中脱颖而出,就其文化品格而论,自有其必然性,当然也不排除某些”幸运” 的偶然因素。

古文观止与写作

首先,《古文观止》 的书名较为吸引人,典雅而不晦涩,远较《古文赏音》、《古文释义》等取名响亮,这就有了接受基础。其次,有做过封疆大吏的高官吴兴祚为之作序,起到了招牌作用。

再次,康熙以后,吴乘权所编《纲鉴易知录》 刊刻以后,作为历史编年书,简明扼要,通俗易懂,逐渐风行,难有取代者,读者爱屋及乌,自然于其所编《古文观止》 也青睐有加。其他因素如选文篇幅适中,评注钩玄提要,便于习举业者揣摸领会; 不避《北山移文》、《归去来兮辞》、《阿房宫赋》 等骈文入选,有益于视野的扩大; 清代人口增加,从事科举的读书人日趋扩大等等。这些因素都为《古文观止》 创造了广泛流行的条件。

再者,清代八股文废止于光绪二十八年( 1902),较科举制的寿终正寝尚早三年。作为学习八股时文的参考书《古文观止》 却因基础广泛而重获新生,成为联系新、旧两种文化的津梁。”五四” 新文化运动以后,文言文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白话文成为文坛利器,但历史的难以割断与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学习古文,涵泳于典雅的语境,仍为世人之精神需

求。书商为涉利,就将《古文观止》 作为一种知名品牌保存下来,而其文化品格也就此得到提升,从雅、俗之间的尴尬处境跃迁于雅文化的殿堂。

民国十三年( 1924) ,吴兴王文濡选辑《续古文观止》 问世,补《古文观止》 所未收之清文一百七十馀篇,借重者正是这一品牌意识。而《续古文观止》 的刊行,无疑又反过来加强了《古文观止》权威性,于是这部古文选本直到今天仍然为世所重视,被各出版社不断刊印,成为占据图书市场的常销书。历史机缘造就了《古文观止》 这一图书知名品牌,我们今天就应当爱惜它,维护它,让它为我们学习传统文化发挥出最大效益。

三、具体内容

本书中所选的古文,以古代散文为主,也选了一些韵文骄文。古文是古代文章的意思,但偏重于韩愈所提倡的古代散文。所选包括从先秦到明朝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先秦时代选得最多的是《左传》,汉代选得最多的是《史记》,唐宋时代选得最多的是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轼的文章。

按照文体来看,倘就有韵无韵来分,本书选了韵文十三篇,其他都是无韵文。韵文中的《楚辞·卜居》和刘基《司马季主论卜》,通过两人的对话来写,用韵语,写得生动,有思想而富情韵。又有陶渊明《归去来辞》,杜牧《阿房宫赋》,欧阳修《秋声赋》,苏轼《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这些赋都是“ 极声貌以穷文” ,工于描绘。描绘中或用韵语,但与诗不同,或韵散结合,来加强声情之美本书中的无韵文,有记事的,如《曹判论战》; 有记人的,如《屈原列传》; 有议论的,如《贾谊过秦论(上) 》;有寓言,如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等等。本书所选的文章丰富多采,篇幅大多较短,语言精练,便于诵读,其中不少是传诵的名篇。

从《古文观止》可以学习古代散文写事、写人、写景的长处如《曹判论战》,有对话,有叙述,对话中有议论,有说明,从议论和说明以及行动中显示人物的思想感情。是历史,又是文学,既写了战事,又写了人物。这种文章的写法,是不是可以供写作新闻报道的借鉴呢! 再象写劳动人民.如柳宗元《种树郭秦驼传》,写他种树的经验,“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 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蔚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这里总结他的种树经验,写得全面深人而细致,这是深人调查研究所得。这可以作为怎样报道劳动人民在劳动中创造的生产经验的借鉴。再象写游记,如柳宗元《钻姆潭西小丘记》,“其嵌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马之饮于溪其冲然角列而上

者,若熊署之登于山”这是写石头,用生动的比方来,写出它们的特点,是特写。又《永州韦使君新堂记》:“视其植,则清秀敷舒。视其蓄,则溶漾纤余”、“迩延野绿,远混天碧”。这是总起来形容,写那里的树和水,给人什么好印象,近看怎样,远看怎样。

从本书中还可以学习各种修辞手法。著名作家用的修辞手法往仕变化多端,给人启发。如杜牧《阿房宫赋》:“廊腰漫回,檐牙高啄”。回廊象绸子的回绕,檐牙象鸟嘴的向上啄,这是一种比喻,先讲事物,再讲比喻。再如苏轼贯前赤壁赋分:“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是散句,不押韵。“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凭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这几句就对偶而押韵。象这样从古文中吸取文采,用到写作上去,来增加文章的力量与文采,也是借鉴的一种。

四、欠缺之处

《古文观止》一书的缺点是,选了不该选的文章,而有些该选的名篇并未选人。如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这样的文章,本是少年应试文字,并不好。再有本书所选,象张云章《古文关键序》里说的:“后卷论策为多,又取便于科举。”其所以多选论文,原是便于学习考科举时做策论用的。这就造成本书选文的一大缺点。

所选《左传》对于重大战役像《城蹼之战》等都未选。选韩愈文,不选《张中垂传后叙》。选柳宗元文,不选《段大尉逸事状》。就是游记,也选带有些议论的,像柳宗元有名的《至小丘西小石潭记》、《夜家渴记》,专门刻划景物的都未选。再像明朝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和《先批事略》,抒写感情,描绘景物,真切动人,本书都未选,却选了他灼《沧浪亭记》,也是看中了它有议论。

这本书虽有不少缺点,但由于它选了不少为人传诵的名篇,对于我们学习古代散文还是有它的借鉴作用的。

结语

对《古文观止》的编选者吴楚材、吴调侯叔侄的生平我们了解的很少,据《嘉庆山阴县志》,知他们是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吴楚材,名乘权,“年十六病瘘,日阅古今书,数年疾愈,而学以此富”,康熙三十三年同他侄子吴调侯一道编选了《古文观止》。因病废而读书,竟然学问丰富,是一个很有志气的学者。从《古文观止》的选篇和书中的评注,可见其

确有见地。三百年来,《古文观止》对后人嘉惠无穷,使无数的文人得以了解历代古文的概貌,并学会写作,功绩何其巨大; 即使在今天看来,这部书仍不失为很好的选著。

参考文献

【1】吴楚材、吴调侯,《古文观止》,中华书局,1963年版

【2】马通伯校注,《韩昌黎文集校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9

【3】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编,《中国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

篇五:读古文观止有感

读<<古文观止>>有感

秦国何以统一六国

硝烟飘到了遥远的尽头,战场已被风沙掩埋。东周末年,王室衰微,诸侯强大,相互攻伐,厮杀声足以响彻天地。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一个个流芳百世的名字,一个个强盛的帝国,分裂着天下,各自守卫着祖宗的宗庙,然而最终为何是秦国统一天下呢?

东周时期,秦嬴因护送君王返京有功,封侯,曰:“戎无道,侵夺我岐丰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是以秦氏父子,备其甲兵,以讨诸戎。几十年后,秦国立。秦地披山带河,四塞以为固;在秦国七代明君的治理下,最终才有秦王嬴政以武力兼并六国的实力,一统中原。正如贾谊《过秦论》中所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那么七代贤君究竟为秦国一统天下都做了些什么呢?

七代贤君,第一位——秦孝公,他亲政时,秦国百废待兴,地位低下,综合国力差,为易此势,特下求贤令,曰:“宾客群臣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卫人商鞅闻之,西向入秦,教孝公以霸道之术,掀起变法狂潮,奖励耕战,废除世袭,迁都咸阳,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赏不遗匹夫,刑不避大夫。商鞅变法,完全改变了战国的形势,使秦国迅速发展,国富兵强,由此奠定了秦灭六国的经济基础与军事基础。

第二位——秦惠文王,孝公死后,迫于形势,最终车裂商鞅,但他不因人废法,继续实施商鞅变法的有关措施,实为过人之举,此时

强盛的秦国已达,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盛,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天下之雄国也,足以与诸侯争雄,称帝而治。俗话说:“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在苏秦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便资用乏绝,去秦而归,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倍感悲痛,乃发奋苦读,有时读书欲睡,常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期年之后,见悦赵王于华屋之下,扺掌而谈,约纵连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于苏秦之策,其身佩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六年不敢出函谷关。至张仪相秦,以连横策略,使六国合纵一一瓦解,强大的秦国这才抵挡住了六国的进攻,秦有余力而制其弊,追亡逐北,伏尸百万,流血漂橹,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巩固了秦国的霸主地位。

第三位——秦武王,他在位虽仅短短三年,但他出色完成了历史赋予他的使命,拿下军事重镇宜阳,使秦国可随时兵出函谷关。他曾说:“寡人欲容车通三川,窥周室,死不恨矣。”他任甘茂为相,有感于“曾参杀人”“三人成虎”和“魏王烧信”,知道君王与臣子之间相互信任的重要,便立一君子协定,并表示他愿全力支持甘茂率重兵攻取韩国军事重地宜阳,以便为东进中原肃清障碍。历时五个多月的战斗,终以秦国的胜利而告终,从此亲兵可畅通无阻直插韩国腹地,逐鹿中原,问鼎天下。第四位——秦昭襄王,任范雎为相,采纳其“远交近攻”策略,正是“远交近攻”这四个字改写了历史,使秦兼统一天下有了一个总体战略方针;同时任白起为将,并于长平之战中,用

全国之力,大败赵国,并且坑杀了四十万赵兵。长平之战基本摧毁了赵国的有生力量。

第五位——秦孝文王,在位仅三天,无政绩,亦无败绩,姑且算一位明君。第六位——秦庒襄王,任吕不韦为相,继续攻伐,进一步扩大了秦国的版图,巩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自此秦国随时皆可马踏中原。

第七位——秦王嬴政,亲政当年即平定内部叛乱,之后罢免了吕不韦相国之职,巩固政权,贤臣李斯、名将王翦、蒙恬等聚于帐下。并最终以武力兼并六国,韩、赵、燕、魏、楚、齐等最终依次灭亡,并于公元前221年建立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在此期间,秦曾因六国间谍扰乱一事,而下令逐客,斯亦在其中。斯乃上书曰:“昔穆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市宛,迎蹇叔于宋,求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穆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易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惠王用张仪之计,遂散六国之纵,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功施至今;昭王得范雎,废穰候,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纳,疏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王乃下除逐客令。

秦内修政理以储军国之资,外开疆僻壤与列国抗衡,在“伏尸百万,流血千里”的大战场上,冷血的秦人踏着六国之人的尸骨与鲜血走上了统一之路。

纵观秦国自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没有一个昏君、庸主,而且他们都不管人才的国籍,都唯才是用、用人不疑且礼贤下士,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而且秦国基本上都是实施嫡长子继承制,虽然偶尔也有兄终弟继,但是在这种继承制下,君王的继承完全不是择优于选贤,而是各种因素作用的结果,比如安国君的继位,就是长兄因病去世而继承大统的。本来这应该是充满诸多变数的问题,但是,在秦国却毫无悬念,秦孝公以来的七位国君无一昏庸,这似乎是冥冥之中有天意在庇佑着秦国。

唯有文字,比时间短,比爱情长。

小学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