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傻帽进城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2:21 作文素材
傻帽进城作文素材

篇一:男人们看完后都释然了!

中国作为一个千百年受着:“先成家,后立业”的人生模式影响的国度。成家,有一个房子,成为一个婚姻成立的前提!有人笑谈:是中国的丈母娘,逼高了中国房价!确实,作为地产人,我们真的很感谢那些丈母娘。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青年,25岁到了一个成家的年纪。现在我负责的几个售楼处,婚房逐渐成为一个主流。买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买房子的90%在25-30岁之间。根据我的统计,只有不足5%是靠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家里的资助买房的。当然还有一些富二代,家里早在他几岁的时候就为他准备下几套婚房。这个毕竟大家就不要羡慕了,羡慕下去,只有撞墙死。 举一个例子:我一个别墅项目,一个某局局长,为他的儿子和情妇买了2套别墅,一个作为婚房,一个作为爱巢。我原本以为他孩子没有20也有18了,后来他小媳妇(离婚后再娶的)抱来的时候,才发现他儿子刚满月,老来得子,真是一大喜事啊,买一套别墅庆祝一下,我本来担心他儿子太小无法办贷款,这个局长倒是替我们着想,一次性2套全款900万,公务员知道低调,给我们财务转账,没有开着它的别克小车拉现金来。

书归正传,为什么说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或者说普通青年为什么不要着急买房呢?

(1):韩寒说过:我的女朋友逼着我买房,我就送她2个字:滚蛋!

作为一个地产从业人员,我对地产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想把的观点如实的表述出来,给那些困扰到房子的巨大阴影下的年轻的人们一丝清新的空气,聊表慰藉。其实我研究过邻国,日本的青年是否也害怕丈母娘。我研究发现,日本青年结婚买房子也很贵,日本弹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价当然比较高(东京中等房价4万人民币左右),日本青年却不着急买房。日本青年怕买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赏美好生活的机会,也更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我们了,安家安心稳当的过生活,不惜借贷做房奴。当然,上面只是一个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原因。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问题。?有房,谁就是有为青年,谁没有房,谁就是坏孩子。现在的小妮对年轻人的评价标准大抵如此。

除此之外,青年人诚惶诚恐的买房,还有其他2个原因。

首先,我想说大多数国民被我们地产商人和媒体洗脑了——现在不买,以后还会涨,房价永远比工资涨的快。现在不买,恐怕以后再也买不起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我这里没有那些所谓专家的数据,在用行业事实去驳倒这个谬论之前,我想先讲几个例子。现在的80后很难了解80前的一些事情,除非读书或者像老年人请教。我在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现象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媒体舆论引导经济的秘密。

案例一:在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那时候有一部电话,可以被神化到领导干部的层次。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电话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图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体舆论引导之。现在座机5000元?笑话,前不久,移动跑去家去,免费送了一台给我妈。我妈还嫌家里电话多。丢一边去了。

案例二:结婚三大件。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80?代,结婚时的“三大件”就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三大子”,即“房子、车子和票子。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便随着舆论引导。不引导谁去拼命买彩电,洗衣机,不引导这些海量生产的产品卖给谁?这些企业怎么发展,国家怎么增加GDP?大家想过没有,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的?

我想无非的供求关系。当一整个国家在渴求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个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稀缺的。大家争抢,就有商人涌入这个行业,就有投机倒把的人炒这个东西。70年代,自行车可是大件,谁有谁是NB人物,现在谁还买不起自行车,那时候就是买不起,有人屯自行车谋取暴利,现在谁囤积自行车啊,谁傻帽!

现代人开始囤什么了?房子呀。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现在舆论是结婚必需有房子。大家都在抢这个东西,媒体制作这个房子稀缺论。制造房子价格有涨了,一个月涨几百上千。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需求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一段时间内,房子会疯狂上涨,加上中间投机倒把人的炒作,房子更是非理性上涨。更多的人,资金,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去疯狂的买地盖房子,我接触过的开发商有很多是做其他行业有点余钱的,看到自营经济一年赚的钱还没有一个楼盘一个月赚的多,个个疯了一样涌入地产圈。做面粉的,卖鱼的,做鞋的,捣鼓蔬菜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疯狂买地,疯狂建房。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建房子。当房子的总量超过购房者的需求量时,结果会怎样?

列位想过没有?

在全国有多少套房子?未来5年会建多少套?

现在社会独生子很多,再过10年。最简单的估计:孩子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2口还有1套房。还算平衡,等再过10年,双方父母去世,这样一家就3套房。再过10年,这个父母还会为孩子再买套房吗?到时候房子还会永远上涨吗?大家有房子住了,买房子的人少了,房子还在涨?卖给鬼去?

所以说:房子永远上涨论,是绝对谬论,照现在的疯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至15年,房子就悲剧了。

城市化进程到什么程度?

北京涌入,济南被涌入,东营还被涌入吗?

国家十一五计划:其中一条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开始山东试点,大搞新?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3-5年部分试点农民可以住楼房,大大平抑四线城市的上涨。农村城镇化。这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全国12亿人,10亿人是一二线城市就是城市化了。在美国也达不到。农民总归是大多数,而且未来新农村建设。传统的农民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是新农民的增加,有土地,有乡镇企业收入,有楼房住,去北京干嘛?扫大街去?

当保安?搞笑。另外国家十二五计划规划提出:每年在一、二线城市,新建600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5年就建3000万套,可以解决一亿涌入城市的新农民的需求。另外,据我5年从业经验表明:现在不仅是大城市,楼房空置率高,甚至县级市的楼房空置率也在迅速增加。济南我的一个客户有7套房,他们村(城中村改造,洪家楼附近)和他一样有4套房以上的村民占大多数。还有北京,温州的客户趁着全运会来济南炒房的,一出生就买一个单元。鲁能领秀城,交房1年多了,入住率不到50%。一多半的房子空着。房产税的征收,以3%计算,那些手里有3套房子的炒房客,每年上缴数十万的房产税。他们要换房贷和利息,又要交税,此时会有大量二手房出手。一个是进城减少,一个是房屋增加。城市化带来持续的房价上涨。这个谬论也不攻自破了。

如果相信,10年前上万元的手机,电脑,摩托车现在可以轻松买到。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10年后,房子将不是问题。

先租房吧,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黄金10年(25岁-35岁)给银行,**打工。

年轻人买房,无疑是透支了短暂的青春和对未来长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还透支了父母的晚年。

曾经,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人的梦想;曾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中国人的痛苦。今天,中国人依然梦想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房子影响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注和记录着人们的梦想与现实、记与理想。此帖一出,是否属于另类的范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想贷款买房子的年轻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还需牢记“贷款有风险、买房须谨慎。”

篇二:一个开发商的肺腑之言

一个开发商的肺腑之言:年轻人千万不要贷款买房

这篇文章在当前的环境下很另类。

佛云:随他去吧。其实买不买房都不影响笔者对青年人买房的看法。

中国作为一个千百年受着:“先成家,后立业”的人生模式影响的国度。成家,有一个房子,成为一个婚姻成立的前提!有人笑谈:是中国的丈母娘,逼高了中国房

价!确实,作为地产人,笔者们真的很感谢那些丈母娘。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青年,25岁到了一个成家的年纪。现在笔者负责的几个售楼处,婚房逐渐成为一个主流。买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买房子的90%在25-30岁之间。根据笔者的统计,只有不足5%是靠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家里的资助买房的。当然还有一些富二代,家里早在他几岁的时候就为他准备下几套婚房。这个毕竟大家就不

要羡慕了,羡慕下去,只有撞墙死。

举一个例子:笔者一个别墅项目,一个某局局长,为他的儿子和情妇买了2套别墅,一个作为婚房,一个作为爱巢。笔者原本以为他孩子没有20也有18了,后来他小媳妇(离婚后再娶的)抱来的时候,才发现他儿子刚满月,老来得子,真是一大喜事啊,买一套别墅庆祝一下,笔者本来担心他儿子太小无法办贷款,这个局长倒是替笔者们着想,一次性2套全款900万,公务员知道低调,给笔者们财务转账,

没有开着它的别克小车拉现金来。

书归正传,为什么说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或者说普通青年为什么不要着急买

房呢

1):韩寒说过:我的女朋友逼着我买房,我就送她2个字:滚蛋!

作为一个地产从业人员,笔者对地产有更深刻的了解。笔者想把的观点如实的表述出来,给那些困扰到房子的巨大阴影下的年轻的人们一丝清新的空气,聊表慰藉。其实笔者研究过邻国,日本的青年是否也害怕丈母娘。笔者研究发现,日本青年结婚买房子也很贵,日本弹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价当然比较高(东京中等房价4

万人民币左右),日本青年却不着急买房。日本青年怕买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赏美好生活的机会,也更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笔者们了,安家安心稳当的过生活,不惜借贷做房奴。当然,上面只是一个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原因。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问题。谁有房,谁就是有为青年,谁没有房,谁就是坏孩子。现在的小妮对年轻

人的评价标准大抵如此。

除此之外,青年人诚惶诚恐的买房,还有其他2个原因。

首先,笔者想说大多数国民被笔者们地产商人和媒体洗脑了现在不买,以后还

会涨,房价永远比工资涨的快。现在不买,恐怕以后再也买不起了!

城市化进程到什么程度?

北京涌入,济南被涌入,东营还被涌入吗?

国家十一五计划:其中一条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开始山东试点,大搞新农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3-5年部分试点农民可以住楼房,大大平抑四线城市的上涨。农村城镇化。这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全国12亿人,10亿人是一二线城市就是城市化了。在美国也达不到。农民总归是大多数,而且未来新农村建设。传统的农民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是新农民的增加,有土地,有乡镇企业收入,有楼房住,去北京干嘛?扫大街去?当保安?搞笑。另外国家十二五计划规划提出:每年在一、二线城市,新建600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5年就建3000万套,可以解决一亿涌入城市的新农民的需求。另外,据笔者5年从业经验表明:现在不仅是大城市,楼房空置率高,甚至县级市的楼房空置率也在迅速增加。济南

笔者的一个客户有7套房,他们村(城中村改造,洪家楼附近)和他一样有4套房以上的村民占大多数。还有北京,温州的客户趁着全运会来济南炒房的,一出生就买一个单元。鲁能领秀城,交房1年多了,入住率不到50%。一多半的房子空着。房产税的征收,以3%计算,那些手里有3套房子的炒房客,每年上缴数十万的房产税。他们要换房贷和利息,又要交税,此时会有大量二手房出手。一个是进城减少,一

个是房屋增加。城市化带来持续的房价上涨。这个谬论也不攻自破了。

如果你相信,10年前上万元的手机,电脑,摩托车现在可以轻松买到。

笔者们就有理由相信:10年后,房子将不是问题。

先租房吧,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黄金10年(25岁-35岁)给银行,政府打工。

年轻人买房,无疑是透支了短暂的青春和对未来长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还透

支了父母的晚年。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房价不会永远上涨

(2):笔者这里没有那些所谓专家的数据,在用行业事实去驳倒这个谬论之前,笔者想先讲几个例子。现在的80后很难了解80前的一些事情,除非读书或者像老

年人请教。笔者在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现象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

媒体舆论引导经济的秘密。

案例一:在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那时候有一部电话,可以被神化到领导干部的层次。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电话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图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体舆论引导之。现在座机5000元?笑话,前不久,移动跑去家去,

免费送了一台给笔者妈。笔者妈还嫌家里电话多。丢一边去了。

案例二:结婚三大件。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80年代,结婚时的”三大件“就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 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三大子“,即”房子、车子和票子。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便随着舆论引导。不引导谁去拼命买彩电,洗衣机,不引导这些海量生产的产品卖给谁?这些企业怎么发展,国家怎么增加GDP?大家想过没有,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

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的?

笔者想无非的供求关系。当一整个国家在渴求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个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稀缺的。大家争抢,就有商人涌入这个行业,就有投机倒把的人炒这个东西。70年代,自行车可是大件,谁有谁是NB人物,现在谁还买不起自行车,那

时候就是买不起,有人屯自行车谋取暴利,现在谁囤积自行车啊,谁傻帽!

现代人开始囤什么了?房子呀。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现在舆论是结婚必需有房子。大家都在抢这个东西,媒体制作这个房子稀缺论。制造房子价格有涨了,一

个月涨几百上千。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需求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一段时间内,房子会疯狂上涨,加上中间投机倒把人的炒作,房子更是非理性上涨。更多的人,资金,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去疯狂的买地盖房子,笔者接触过的开发商有很多是做其他行业有点余钱的,看到自营经济一年赚的钱还没有一个楼盘一个月赚的多,个个疯了一样涌入地产圈。做面粉的,卖鱼的,做鞋的,捣鼓蔬菜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疯狂买地,疯狂建房。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建房子。当房子的总量超过购房者的需求量

时,结果会怎样?

列位想过没有?

在全国有多少套房子?未来5年会建多少套?

现在社会独生子很多,再过10年。最简单的估计:孩子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2口还有1套房。还算平衡,等再过10年,双方父母去世,这样一家就3套房。再过10年,这个父母还会为孩子再买套房吗?到时候房子还会永远上涨吗?

大家有房子住了,买房子的人少了,房子还在涨?卖给鬼去?

所以说:房子永远上涨论,是绝对谬论,照现在的疯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

至15年,房子就悲剧了。

篇三:中国式过马路

南阳理工学院《社会心理学》课程论文

关于“中国式过马路”从众心理的分析

姓名:石远东

学号:1315935057 学院:软件学院

中国式过马路

摘要:伴随经济的迅猛发展,我国城市化进程也日益加快,但城市化带来的问题也是日益严重的。城市交通系统的一个重要子系统,而中国的城市化京城却给城市交通系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此而产生的交通安全一直是困扰大家和政府的一项严重问题。 关键词:中国式过马路 从众心理

案例 中国式过马路,是网友对部分中国人集体闯红灯现象的一种调侃,即“凑够一撮人就可以走了,和红绿灯无关。”出现这种现象是大家受法不责众的“从众”心理影响,从而不顾及交通安全。北京市公安局2012年12月6日宣布,从即日起至2013年3月份,将会同相关部门,在全市范围内发起交通、治安、环境三大秩序突出问题集中管理整治专项工作,不仅仅是针对中国式过马路问题。中国式过马路的产生原因无外乎几种:1.中国人从内心至今对法治观念淡薄。一人不敢行事,人多了就天生有一种从众心理,即便违法也心怀骁幸,别人不遭自己也不会遭。法治伦理未融入自己内心,缺乏国民素质的基本认识和认同,只希望别人做到对自己则网开一面。2.绝大多数的中国人是心里觉得别人都走了,自己再等的话就一傻帽,就这样每个人抱着这同一想法就造成了红绿灯虚设的情景。很多中国人本来就喜欢从众,而难以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中国人的公民素质还需提高,等等。当然,除了中国式过马路还有其他很多能表现出“从众”这一现象。比如有一则笑话《父子卖驴》,父子俩进城去卖驴,父亲牵着驴,儿

子坐驴身上。这时,路边的老人看见了便说:“这孩子,一点也不懂得谦让老人”。孩子听见了,就让父亲坐上去而自己下来。这时,几个妇女看见了便说:“瞧着父亲,自己做驴上而让孩子累着”。父亲听见了,就让孩子也坐驴身上。这时,路边又有人说:“你看着父子俩,一点也不顾驴的死活”。父子俩只好抬着驴走。路上每个见他们的人都哈哈大笑。虽然这是一则笑话,但却深刻的反映了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习焉不察的一种现象——从众心理。脑白金为什么那么火?iPhone为什么会成为马路机?这些都是从众行为。

理论

从众——是指在群体直接或隐含的引导或压力下,个人的态度或行为向着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从众是一种不叫普遍的社会心理和行为现象。通俗地解释就是“人云亦云”、“随大流”;大家都这么认为,我也就这么认为;大家都这么做,我也就跟着这么做。一般说来,群体成员的行为,通常具有跟从群体的倾向。当他发现自己的行为和意见与群体不一致,或与群体种大树人有分歧时,会感受到一种压力,这促使他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从众效应的表现形式分为三种:1.真从众。口服心服,表面服从,内心也接受。与群体相符及真从众,是个体与群体最理想的关系。这样就不会引起个人心理上的任何冲突。2.权益服众。口服心不服,行为与群体一致,内心却怀疑,出于无奈,迫于集体压力,只得表面服从,违心从众。3.不服从。(1)心服口不服。个体内心倾向与群体一致,但由于各种原因,外在的行

为表现与群体的主流不一致。(2)心不服口也不服。内心观点与群体不一致,行动上也不服众。

分析

有一句话说得好,“最可怕的是习惯,而最习惯的就是便利”。人的行为总是遵循最低成本最大效益的,即“方便原则”。他们的目的就是过马路,因为不愿意等绿灯,为了节省时间(虽然珍惜时间是好习惯,但是对于社会规定我们还是必须遵守的),所以就不顾交通规则而随意过马路,这样免去了他们无聊的等待时间。这既是方便。 一个人不看信号灯过马路我们可以理解为他赶时间或者他素质不好,但是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效仿他的行为呢?这就涉及到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个体的表现受到群体内无形压力的影响,这种压力迫使个体在认识和行为上不知不觉或不由自主的与群体的多数人趋于一致,群体压力与权威命令不同,它不是由上而下明文规定的,而是通过多数人的一致意见,形成压力去影响个人的行为。群体的压力虽然不具有强制的性质,但他对于个体来说,却是一种难以抵抗的力量。因为当一个人的力量与群体内大多数人的意见和行为不一致时,就会感到紧张,这种紧张来自对于偏离群体的恐惧,每个人都有归属以一定的群体的需要,而偏离大多数的人的意见,则意味对这种归属感的威胁,在这种威胁下,个体便会跟随大众,俗称随大流又叫“从众”。社会群体对个人心理具有促进、抑制、懈怠等功能——与群体意识相吻合的意识观念被强化,不相吻合的则遭到

抑制,使群体意识内部共振滚雪球般越来越大。群体意识是一把双刃剑。消极的群体心理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引导,将会逐渐演化为社会情绪,宛如魔术师的小铁锤敲动大铁球,引发社会“海啸”,以排山倒海般的力量,摧枯拉朽,将有序的社会变成一片无序瓦砾。

社会心理学研究认为,群体对个体的影响主要是由于"感染"的结果。个体在受到群体精神感染式的暗示时,就会产生与他人行为相类似的模仿行为。与此同时,各个个体之间又会相互刺激、相互作用,形成循环反应,从而使个体行为与大多数人的行为趋向一致。上述暗示-模仿-循环反应的过程,就是心理学研究证实的求同心理过程。正是这种求同心理,构成了从众行为的心理基础。具体来说,从众行为的产生是由于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和安全感的结果。在社会生活中,人们通常有一种共同的心理倾向,即希望自己归属于某一较大的群体,被大多数人所接受,以便得到群体的保护、帮助和支持。此外,对个人行为缺乏信心,认为多数人的意见值得信赖,也是从众行为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有些消费者由于缺乏自主性和判断力,在复杂的消费活动中犹豫不定、无所适从,因而,从众便成为他们最为便捷、安全的选择。

总的来说,中国式过马路有一部分的原因是因为从众心理,当然还有其他的各种原因。

参考文献:百度百科 百度文库

篇四:一个开发商的肺腑之言 男生们看完后都释然了

一个开发商的肺腑之言 男生们看完后都释然了

中国作为一个千百年受着:“先成家,后立业”的人生模式影响的国度。成家,有一个房子,成为一个婚姻成立的前提!有人笑谈:是中国的丈母娘,逼高了中国房价!确实,作为地产人,我们真的很感谢那些丈母娘。

那么作为一个中国青年,25岁到了一个成家的年纪。现在我负责的几个售楼处,婚房逐渐成为一个主流。买房子的99.99%需要按揭,买房子的90%在25-30岁之间。根据我的统计,只有不足5%是靠自己的实力,不需要家里的资助买房的。当然还有一些富二代,家里早在他几岁的时候就为他准备下几套婚房。这个毕竟大家就不要羡慕了,羡慕下去,只有撞墙死。

举一个例子:我一个别墅项目,一个某局局长,为他的儿子和情妇买了2套别墅,一个作为婚房,一个作为爱巢。我原本以为他孩子没有20也有18了,后来他小媳妇(离婚后再娶的)抱来的时候,才发现他儿子刚满月,老来得子,真是一大喜事啊,买一套别墅庆祝一下,我本来担心他儿子太小无法办贷款,这个局长倒是替我们着想,一次性2套全款900万,公务员知道低调,给我们财务转账,没有开着它的别克小车拉现金来。

书归正传,为什么说穷二代,农二代,职二代,或者说普通青年为什么不要着急买房呢

1: 韩寒说过:我的女朋友逼着我买房,我就送她2个字:滚蛋

作为一个地产从业人员,我对地产有更深刻的了解。我想把的观点如实的表述出来,给那些困扰到房子的巨大阴影下的年轻的人们一丝清新的空气,聊表慰藉。其实我研究过邻国,日本的青年是否也害怕丈母娘。我研究发现,日本青年结婚买房子也很贵,日本弹丸之地,人口密度很大,房价当然比较高(东京中等房价4万人民币左右),日本青年却不着急买房。日本青年怕买房限制自己去其他城市欣赏美好生活的机会,也更不利于自己的职业发展,我们了,安家安心稳当的过生活,不惜借贷做房奴。当然,上面只是一个社会上流传已久的原因。一个根深蒂固的传统问题。谁有房,谁就是有为青年,谁没有房,谁就是坏孩子。现在的小妮对年轻人的评价标准大抵如此。

除此之外,青年人诚惶诚恐的买房,还有其他2个原因。

首先,我想说大多数国民被我们地产商人和媒体洗脑了——现在不买,以后还会涨,房价永远比工资涨的快。现在不买,恐怕以后再也买不起了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 我这里没有那些所谓专家的数据,在用行业事实去驳倒这个谬论之前,我想先讲几个例子。现在的80后很难了解80前的一些事情,除非读书或者像老年人请教。我在研究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现象时,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就是媒体舆论引导经济的秘密。

案例一:在70年代,电话刚刚兴起的时候,就有舆论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是富裕

人群的象征,是身份的标志。那时候有一部电话,可以被神化到领导干部的层次。所以,在上海即使安一部电话5000多,也有很多人排队去买。图的啥?身份,面子,潮流!媒体舆论引导之。现在座机5000元?笑话,前不久,移动跑去家去,免费送了一台给我妈。我妈还嫌家里电话多。丢一边去了。

案例二:结婚三大件。三大件”,即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而80年代,结婚时的“三大件”就变成了冰箱、彩电、洗衣机。到了90年代,“三大件”水涨船高了,更新成电脑、空调和摩托车。如今,结婚“三大件”被默认成“三大子”,即“房子、车子和票子。每一个时代的商品工业的大发展,都便随着舆论引导。不引导谁去拼命买彩电,洗衣机,不引导这些海量生产的产品卖给谁?这些企业怎么发展,国家怎么增加GDP?大家想过没有,昔日昂贵的电话,冰箱,彩电,现在说起来是不是不值得一提?这里面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的

我想无非的供求关系。当一整个国家在渴求一样东西的时候,这个的东西在一段时间内是稀缺的。大家争抢,就有商人涌入这个行业,就有投机倒把的人炒这个东西。70年代,自行车可是大件,谁有谁是NB人物,现在谁还买不起自行车,那时候就是买不起,有人屯自行车谋取暴利,现在谁囤积自行车啊,谁傻帽

现代人开始囤什么了?房子呀。国家大力发展房地产,现在舆论是结婚必需有房子。大家都在抢这个东西,媒体制作这个房子稀缺论。制造房子价格有涨了,一个月涨几百上千。

从经济学角度讲:当需求被激发出来的时候,一段时间内,房子会疯狂上涨,加上中间投机倒把人的炒作,房子更是非理性上涨。更多的人,资金,热钱涌入这个行业,去疯狂的买地盖房子,我接触过的开发商有很多是做其他行业有点余钱的,看到自营经济一年赚的钱还没有一个楼盘一个月赚的多,个个疯了一样涌入地产圈。做面粉的,卖鱼的,做鞋的,捣鼓蔬菜的,都涌入这个行业,疯狂买地,疯狂建房。这样就有一个问题,大家都在建房子。当房子的总量超过购房者的需求量时,结果会怎样?

列位想过没有

在全国有多少套房子?未来5年会建多少套

现在社会独生子很多,再过10年。最简单的估计:孩子父母一套房,老婆父母一套房,小2口还有1套房。还算平衡,等再过10年,双方父母去世,这样一家就3套房。再过10年,这个父母还会为孩子再买套房吗?到时候房子还会永远上涨吗?大家有房子住了,买房子的人少了,房子还在涨?卖给鬼去

所以说:房子永远上涨论,是绝对谬论,照现在的疯狂速度,用不了20年,甚至15年,房子就悲剧了。

城市化进程到什么程度

北京涌入,济南被涌入,东营还被涌入吗

国家十一五计划:其中一条是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2009年开始山东试点,大搞新农

村建设,农民增收,农村城镇化,3-5年部分试点农民可以住楼房,大大平抑四线城市的上涨。农村城镇化。这也是城市化的一部分,并不是全国12亿人,10亿人是一二线城市就是城市化了。在美国也达不到。农民总归是大多数,而且未来新农村建设。传统的农民将逐渐减少。取而代之是新农民的增加,有土地,有乡镇企业收入,有楼房住,去北京干嘛?扫大街去?当保安?搞笑。另外国家十二五计划规划提出:每年在一、二线城市,新建600万套经济适用房,廉租房。5年就建3000万套,可以解决一亿涌入城市的新农民的需求。另外,据我5年从业经验表明:现在不仅是大城市,楼房空置率高,甚至县级市的楼房空置率也在迅速增加。济南我的一个客户有7套房,他们村(城中村改造,洪家楼附近)和他一样有4套房以上的村民占大多数。还有北京,温州的客户趁着全运会来济南炒房的,一出生就买一个单元。鲁能领秀城,交房1年多了,入住率不到50%。一多半的房子空着。房产税的征收,以3%计算,那些手里有3套房子的炒房客,每年上缴数十万的房产税。他们要换房贷和利息,又要交税,此时会有大量二手房出手。一个是进城减少,一个是房屋增加。城市化带来持续的房价上涨。这个谬论也不攻自破了。

如果你相信,10年前上万元的手机,电脑,摩托车现在可以轻松买到。

我们就有理由相信:10年后,房子将不是问题。

先租房吧,不要用最具想象力的黄金10年(25岁-35岁)给银行,**打工。

年轻人买房,无疑是透支了短暂的青春和对未来长久的想象力。有很多人还透支了父母的晚年。

曾经,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人的梦想;曾经,上无片瓦下无寸土是中国人的痛苦。今天,中国人依然梦想着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窝。房子影响着老百姓的喜怒哀乐,关注和记录着人们的梦想与现实、记忆与理想。此帖(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 范文 网:傻帽进城)一出,是否属于另类的范畴已不重要,重要的是那些想贷款买房子的年轻朋友们,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还需牢记“贷款有风险、买房须谨慎。”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