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21:29:58 体裁作文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体裁作文

篇一:《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主要说的是家中兄弟姐妹相处要融洽,对父母的孝心自然就包含其中了。而且这样会培养自己良好的习惯,能够更好的与他人相处。

在这一部分里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言语忍,忿自泯”,意思是:说话时做到互相忍让,忿恨自然就消失了。兄弟姐妹之间是这样,与其他同龄人交往时不也应该这样吗?读到这里,我不禁想起了以前曾发生的一件不愉快的事。 小学三年级时,有一位同学和我关系很好,我们两人互帮互助。但是有一天,数学老师叫我们判答题纸,而我们平均分配后剩下了一张,我们都想拿走那张纸,都想多帮着老师做点事。“这张归我了!”他说着就要伸出手去拿。“凭什么呀?”我心里想着。我有些生气地说:“这张是我的!”“还是给我吧!”“这张应该给我!”“凭什么给你呀?”“那你又凭什么拿?”我寸步不让地反驳。“说我的就是我的!”“你一定在开玩笑吧!给我。”“我拿我乐意!”“乐不乐意我不管,给我!”??我们就这样吵了起来,我和他互不相让,彼此说对方的坏话,互相拿别人的东西,最后都挨了罚。之后我们互相不予理睬,一个月后,我们都受不住了,互相道了歉,结果重归于好,之前的所有纠葛都消失了。现在想一想,当时我真的是不明事理,缺少智慧。

读了《弟子规》的“出则悌”部分,我懂得了不仅要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使父母放心,对待朋友和同学也要这样。要想做到与兄弟姐妹相处融洽,就要做到长幼有序;要想做到与朋友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尊重;要想做到与同学相处融洽,就要做到互相忍让。所以说做到悌道,就必须做到忍让和友爱。

?

篇二:读《弟子规》之出则悌有感

读《弟子规》之出则悌有感

在学习这一段的时候,我们部长说出则悌,不只是在兄弟亲戚之间,在公司里,我们相互之间也要表现出一种兄弟姐妹之间的友爱与团结;就是走在大街上,面对一个陌生人,我们都应该保持一种礼貌和谦让。我很有感触,为往日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每天早晚上下班要做厂车往返于宿舍与公司之间,车上的座位并不能总是满足人人有位。于是,我们就要在车子停下来时往车门前挤,或者是在车子没来的时候就要先往前跨几步,以便能早些上车,占到一个位置。我们是一个公司的员工,就像一个家庭的兄弟姐妹,在相互挤攘的过程中,我们漠视了这种感情。

有一次我搭公交车的时候,车上上来一个老奶奶,一个小姑娘要站起来让位,却被她的妈妈拦阻了。教育不只是学校的事情,家庭教育也是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家长对孩子有一个潜移默化的影响,可能影响孩子一生。父母良好的指引会让孩子的身心更加美好,有时候要示范给他们看,而不是阻止他做正确的事。

当今教育倡导的是对孩子进行全面素质教育,教育孩子如何做人是家长的主要任务,而做人的教育首先是道德教育,人品是第一位的,才学是其次的。孔子说过:“骥不称其力、而称其德”,被称为骐骥的马,不是因为它日行千里,而是因为它有忠义的美德。没有优良的好品质,即使才华盖世也不为人们所齿。现实生活、中损人利己的苟且之徒,其中不乏知识高深之士。作为家长应给予孩子正面引导,千万不可只重知识,忽视基本品德教育。一个人若能拥有一个优良的品质,自然会赢得人们的尊重,他的生活、事业、爱情也会因优良品质的滋养和支持,得到幸福、成功和美满。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应该从小做起,而弟子规这种书籍恰是一种很好的指导;如果你有孩子,在学习弟子规的同时,也应该教教你的孩子。

我感觉我说的有些多了,有时候该则么做,每个人心里都很明白,我们都是成年人,是非黑白应该能分得清楚,别人对你说教反而会引起你的反感,我应该热心地致力于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谈道德。

篇三:弟子规讲义——出则悌(二)

出则悌

引子

〈出则悌〉原文:

兄道友 弟道恭兄弟睦 孝在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或饮食 或坐走长者先 幼者后 长呼人 即代叫 人不在 己即到 称尊长 勿呼名对尊长 勿见能 路遇长 疾趋揖 长无言 退恭立 骑下马 乘下车过犹待 百步余

长者立 幼勿坐长者坐 命乃坐 尊长前 声要低 低不闻 却非宜 近必趋 退必迟问起对 视勿移

事诸父 如事父 事诸兄如事兄

我们在“入则孝”的部分讲完了孩子在家里应该怎么和父母相处,应该遵守哪些规矩礼节。接下来我们要进入“出则悌”的学习。什么是“悌”呢?“悌”的本意是“敬爱兄长”,泛指“尊敬长辈”。“出则悌”讲的是,家中的兄弟姐妹之间应该如何相处,以及我们和长辈在一起应该遵守什么规矩。

“悌道”实际上就是“孝道”的延续,因此古人往往把“孝”“悌”并称,作为评价一个人最重要的标准,并视之为做人的根本。那么,一个人怎样才算是真正做到了“悌”呢?在古代,《弟子规 》要求孩子和长辈在一起的时候,遵守哪些规范?注意哪些礼节?而我们今天和长辈交往的时候,又应该遵守哪些礼节呢?我们来看《弟子规》在“出则悌”的部分是怎么要求的。

传统中国的家族意识非常强,一个家族几百口人住在一起。包括爷爷奶奶、叔叔大爷、表哥表弟都住在一起。“悌道”对于维系传统社会家族和睦,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可是在现代社会,像中国古代那样庞大的家族已经很少了。现在我们的家庭一般就是爸爸妈妈和小朋友三口人,我们小朋友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里只有一个孩子,很多人都没有兄弟姐妹,那这是不是就是说“悌道”这种传统美

德,对我们来说已经没有用了呢?当然不是,在现代社会中“悌”的思想更应该推广为同学、朋友之间的尊重友爱。俗话说“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多一个朋友总比多一个敌人好。孔子说:“入则孝,出则悌”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在家要好好孝敬父母,在外要尊敬师长,团结同学。

【兄道友 弟道恭 兄弟睦 孝在中】

解释:当哥哥姐姐的要友爱弟妹,作弟妹的要懂得恭敬兄姐,兄弟姐妹能和睦相处,一家人和乐融融,父母自然欢喜,孝道就在其中了。

当哥哥姐姐的,年纪大,懂得道理多,应该在生活上多照顾弟妹,学习上多帮助弟妹。而且,在兄弟姐妹吵架的时候,年纪大一点的哥哥和姐姐要谦让弟妹。那么,当弟弟妹妹的,要听从哥哥姐姐的指导,不能因为自己小就任性不听话。

兄弟姐妹是同一个父母所生,在同一个家庭生活。所以,兄弟姐妹是除了父母之外,我们最亲近的人,也是一生里陪伴我们时间最长的亲人。我们从小懂得尊敬自己的兄长,做兄长的懂得爱护自己的弟妹,不但你在家里能和睦共处,将来在社会上也能与人互相帮助,互相关怀。

《孔融让梨》的故事大家应该都听过,孔融是东汉时期的大文学家。他小时候聪明好学,才思敏捷,大家都夸他是神童。4岁时,他已能背诵许多诗赋,并且懂得礼节,父母亲非常喜爱他。一日,父亲买了一些梨子,特地拣了一个最大的梨子给孔融,孔融摇摇头,却另拣了一个最小的梨子说:“我年纪最小,应该吃小的梨,你那个梨就给哥哥吧。”父亲听后十分惊喜。

历史上有很多这种“悌”的故事,譬如说唐朝的《李绩煮粥侍姊》。李绩当时已经贵为像宰相,当他年老的时候,他还不忘照顾生病的姐姐,还为他的姐姐熬煮稀饭,不小心当中,一阵风吹来,火就把李绩的胡子给烧焦了。他的姐姐在旁边看到了,就说:弟弟,你这是何苦!家里的佣人这么多,你就请他们做就好了,不要自己在那里这么辛苦。结果李绩就回答说:姐姐,你的年纪都这么大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机会能够为你服务。所以,李绩在煮这个粥的时候,内心是充满感恩的心,时时都记住姐姐陪着他成长过程给予他的关心和爱护。

我们再看下一句“兄弟睦,孝在中”。如果兄弟姊妹在家里能和睦共处,这个就是属于孝道了。怎么说?如果你经常跟兄弟姊妹吵架,让父母操心,每一次要把爸爸妈妈气得半死,这就是不孝了。

现在大多数小朋友都没有兄弟姐妹,也正是因为没有兄弟姐妹,家里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只宠爱你一个人,所以很多人习惯了在家里以自我为中心,非常的霸道自私,凡是都得听自己的,遇到不顺心的事就发脾气,甚至和爸爸妈妈对着干。那么等他上了幼儿园上了学之后呢,能很好的和同学相处吗?肯定不能,因为他不懂得尊重别人,友爱别人,会因为一点小事就和同学和朋友吵架。所以,我们小朋友在幼儿园和学校也应该做到“兄道友 弟道恭”,把同学们当作是自己的兄弟姐妹一样,大家相互谦让、和睦相处,这样才能让父母和老师少操心。那我们的幼儿园和学校才会变成一个温暖的大家庭。

【财物轻 怨何生 言语忍 忿自泯】

解释:别把钱财物品看的太重要,少计较,兄弟之间就不会产生怨恨。讲话时,多说好话,不说坏话,忍住气话,不必要的冲突、怨恨的事情自然就会消失了。

隋朝时有一个吏部尚书牛弘,他的弟弟牛弼非常喜欢喝酒,而且喝完酒后就发酒疯。有一次醉酒之后,竟然将牛弘驾车用的牛用箭给射死了。牛弘一进家门,他的妻子就迎上前对他说:“小叔子把咱家的牛给射死了。”牛弘听了之后,并没有说什么责怪的话,只是回答说:“把牛肉拿去作干牛肉吧。”牛弘坐定后,妻子又说:“小叔子平白无故射死了牛,这不能算平常事吧!”牛弘只是说:“我已经知道了。”说完之后神态自若地继续读书。牛弘的行为感动了弟弟和所有的人,大家都说他是个重亲情、不爱财的君子。再看当今社会,兄弟之间为了争父母留下的财产,上法庭打官司,反目成仇的例子特别多。这些都是很不应该的。如果父母当时知道留下财产会起这么大的纷争,一定不愿意留这么多财产让子女争

吵。

家里的人最常沟通就是用言语,所以言语当中要柔软,要和谐,绝对不要讲话很冲。所以,我们《弟子规》才说“言语忍,忿自泯”。

这里,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个父亲,他的孩子脾气很不好,他就跟孩子讲:“你每次发脾气,就到后院那根木柱子上面钉上一个钉子。”这个儿子一发脾气就钉一个钉子,钉了一个星期左右,孩子一看,密密麻麻的钉子在上面,突然才警觉到:“我的脾气原来这么不好!”慢慢就懂得控制自己的情绪,他发脾气的情况慢慢减少了,后来终于不发脾气了。他的父亲又跟他说:“你只要今天不发脾气,就到后面的木柱上拔一个钉子出来。”就这样一天一天把钉子拔掉,拔完的那天他很高兴,就跟父亲说:“钉子我都拔完了。”父亲带着他到后院去看,告诉他:“你虽然已经把钉子都拔完了,但是这根木柱能不能恢复到原来的样子?”不可能,已经千疮百孔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当你向别人发过脾气之后,你说的话就像这些钉孔一样,会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伤口。无论你说多少次对不起,那伤口都会永远存在。我们要珍惜身边的亲人,千万别因一句错话,一件错事伤了他们的心。 所以从小,我们懂得言语能控制。我们都晓得人与人在谈吐当中,都希望对方讲话能很好听。自己讲话,我们也要特别注意。你讲话很急、很紧张,又很大声,对别人来讲,可能会误以为你在骂他,所以,我们在谈吐当中,应该要特别注意。人与人之间,也要替对方想一想。当别人很忙的时候,我们去问他,可能他的言语会很快很急,我们也不要误以为他就是在骂我。能彼此互相地体让,就可以减少很多言语所造成的不必要的误会,还有争吵。

前面是讲对钱财,还有言语,如何与自己的兄弟姊妹相处。一个人能与自己的兄弟姊妹好好的相处,你将来在外面也同时可以跟你的朋友好好的相处。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解释:不管是吃东西还是喝饮料,要请长辈先用。如果和长辈坐在一起,就请长辈先坐。如果和长辈走在一起,要请长辈先走。

而这样的长幼有序的情况,传统是非常讲究的。只要孩子已经到了入学年龄,

自己懂得照顾自己了,就要长者走在前面,小辈走在后面。我们现在的情况是这样的吗?我们经常看到公共汽车上,老人站在车的中间,摇摇晃晃。年轻人就坐在老人的身旁,无动于衷,不肯为老人让座位。还有在公共场所的进门处,大家争先恐后、你拥我挤,根本就没有老幼之分。在家里呢,有好吃的都是小朋友先吃,有没有人记得要让年纪大的爷爷奶奶和爸爸妈妈先吃呢?当吃饭的时候,有没有请爷爷奶奶先坐好,吃饭时是让长辈先动筷子吗?有没有把好吃的菜夹给爷爷奶奶呢?这也不能全怪小朋友,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爱自己的孩子,都想把最好的先留给孩子。但你们不能因此就觉得这是理所应当,反过来你们应该更加理解父母对自己的爱,并且学会去照顾身边的长辈。当然,我们让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吃,他们一般都不会吃,但是他们心里是高兴的,觉得自己的孩子这么懂事有礼貌。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在家吃饭的时候,要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先坐好,小辈的才可以去坐。坐的时候,要坐偏位子上,把正位让给长者坐。当和长辈一起走路的时候,就要请长辈先走,小辈走在后边。但是长辈要进门的时候,我们要赶在前面,为长辈开门,等长辈进去了,然后再跟在长辈后面进门。长辈要离开的时候,我们要先替长辈开门,然后再跟着长辈后面出去。这样才能表现出一个人的礼貌和修养。吃饭的时候,要想到老人爱吃的东西,要尽量满足他们的心愿。不能自己喜欢吃什么就一下把盘子端过来,不管别人吃不吃?自己先吃个够!也不可以到桌子的对面去取菜,以免使袖子沾到菜汤,不讲究卫生。吃饭要有吃相,不要狼吞虎咽,要注意自己的形象。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解释:长辈有事呼唤人,应代为传唤,如果那个人不在,自己应该主动去询问是什么事,可以帮忙就帮忙,不能帮忙时则代为转告。

在古代因为他们是大家庭,当客人到家里来,可能他要找爷爷,或者要找伯伯。客人不可能直接到房间里面去找人,就不合乎礼仪了。所以,当我们是晚辈,遇到长辈、遇到客人来了,要主动问:请问你找谁?假如是找伯伯,这位小朋友

篇四:弟子规读后感--十二篇

读弟子规有感

范文一:

自从读了《弟子规》以后我知道人生需要考虑的还有很多很多,演戏很容易,做人却很

难,戏可以演过无数次,人生的机会却只有一次;世上好演的是戏,难做的是人;戏是虚构

的,人却是真实的;戏进而演的是人生,人生就像一场戏,心灵美好的人,梦也一定是美好

的,真心的梦幻,绝不是虚幻)人活一口气,要活得有志气——为喘气而活,仅活着而已;

活得有志气,死得也美丽。昨天是曾经,是过去,今天是面临,是现实,不要在昨天里沉媚,

应该在今天中开创!

在学生主修的第四课“信”,我知道了能实践诺言,便是守信;不能实践诺言,无论是出自

不得已,还是故意食言,都违反了做人的基本要求和处世的基本原则。母亲履行的责任像奏

多情的细雨,润物细无声;父亲实践的责任像冬天狂舞的雪,寒面净心田。同学们,父母永

远的付出,不曾为回报等待,一心守候,只为子女成材。我们学了“入则孝”以后,心里面

要念念不忘父母对我们的养育之恩,念念都要照顾到父母。我们能以这样的心去做,就是善

事父母,这就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为先。

《弟子规》里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很多,需你自己去细细品味。

生活似酒,人生像画,岁月如歌。或许正是由于人生中有许多酸甜苦辣,才会使快乐的滋味

更加甜蜜。

范文二:

在我的童年的时候,原以为女儿在父母心中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他们得听从我的指挥,

听从我的命令任我摆布。自从我学了《弟子规》,我知道了父母对我的爱,容忍了我的放肆

和傲慢。有好多次,我一回到家,马上坐在椅子上,从不过问父母的感受,还大声的叫:“给

我来一杯水”,晚上要吃饭的时候,我大声叫了一句:“把饭端来”,妈妈把饭端来时,我没

有及时接应,只是说: “放在这,我先看电视,等一下再吃”。可自从我学了《弟子规》中

的“出则悌”之后,我不再要耍小孩子脾气了,听从父母教诲,顺从父母,可是,人的毛病

很多,坏习惯更多,一时改不了,比如吃晚饭时,爸爸妈妈还没坐下,我就先坐下开吃了,

这样是不好的。有道是:“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之古老文化来指点迷津,这

就是圣人的教海,然而,我深深感受到了。

我以前直呼我哥哥姐姐的名字,这也是我的大毛病,不一会儿就直叫他们名字。可学了《弟

子规》里有一句:“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从此以后,我会有事无事的叫一句

“哥哥”或“姐姐”,使他们非常欣慰,他们还都说我乖了呢,这都是《弟子规》的功劳呀!

范文三:

学习力行《弟子规》,感受传统文化经典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泛爱众,而亲

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

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

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

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

要讲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那么他依

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

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

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

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学习《弟子规》,

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

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会变成和谐的社会。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其中的 “入则

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学文”组成了一个完

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的“道德” 。在学习《弟

子规》的同时我也反复拜读了蔡礼旭老师的《幸福美满的人生》这一宝书,越读越感到它的

确是人生智慧处世宝典。蔡老师的“道”是超越时空的大自然运行法则。“德”是教导人类

如何顺从大自然的法则,不违背做人的原则。其精髓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

幼有序、朋友有信这五伦关系。它教我们如何修身,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次第,

不修身就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

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

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注重细小。而《弟

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人滴水之恩,

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

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

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原来都这样或

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

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

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

细细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我想起了谁曾经说过这样的话

若你:

播下思想的种子,便收获文字;

播下文字的种子,便收获行为;

播下行为的种子,便收获习惯;

播下习惯的种子,便收获人格;

播下人格的种子,便收获命运。

范文四:

学习了《弟子规》,被它所蕴藏的深厚内涵而打动,由于自己的无知,错误地理解了很

多圣贤的教诲,我甚至叛逆地将一些传统文化看成封建糟粕。 以前,我从来没有真正感到

过“我们是骄傲的中华儿女”。觉得那是一句空口号。而此时我才明白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

的真正原因;中华民族让世界人民喜爱的真正原因:因为我们有很深厚的文化底蕴!有着优

良的文化传统!造就了一代代贤良的中华儿女!我们是“礼仪之邦”。讲究礼仪、广结朋友、

谦虚仁慈......千年的文化造就了中华儿女那么多优秀的品德。可是为什么有报道:在巴黎圣

母院有用汉语写的“请勿大声喧哗”;在泰国皇宫厕所中也要写上“请便后冲厕”;在美国的

珍珠港,垃圾筒上赫然写着“请把垃圾丢在此”......我们中华民族的道德水平已经下降到了

最低点!这也让我想起了“马加爵事件”,为什么一位头脑聪明,曾经在全国竞赛中获奖的

大学生会对曾经讥笑他的室友下此毒手?其中有一位室友因为曾经主动帮助马加爵盛过一

回饭而幸免遇难。这引起了社会上对于青少年道德问题的广泛讨论与关注。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既然认识到在现代的家庭教育中缺少中华传统文化教育这一方

面,就应该从我们现在的学校教育做起,弥补上。以便让我们培养的学生在走上社会后,不

会因为道德的欠缺而遭受挫折和失败。

范文五: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

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

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

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

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

在学习了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这块

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我们班级教育的一

点一滴做起,帮助每一位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有一年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见得正确,

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

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

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

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

统文化在近代屡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面做了规范。

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

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

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

思想,突出人文关怀,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例如,

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

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

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的过程。对

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

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范文六:

《弟子规》这本书是少儿诵读经典之一,是古代圣贤的智慧结晶,它以无尽的思想光辉

指引人们在茫茫的历史长河中前进,是教育子弟养成忠厚家风的最佳读物。若能认真地阅读

《弟子规》,真正了解《弟子规》中的含义,它将会使你受益非浅。

人生在世,品行不是天生的,它须在幼小的时候开始培养。《弟子规》中要求我们先端

正品德。其中包括孝、悌、礼、仁、等。在做到这些后,它又教了我们一些学习方法,不但

要认真学,还要实践,这样才能真正地读好书,成为有用之才。

细读《弟子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古人训诫做人要

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

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

父母。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他们的教

诲。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

养育之恩。弟子规里面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

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敬父母、亲人。 “悌”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意思是:

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

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

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中所

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反复读诵《弟子规》,

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

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写读后感的几点建议

1、最好是真情实感 切勿矫揉做作

2、弟子规不仅仅是用来读的, 而是用来真正实践的,看了书而不去照做,就像有了菜谱不

去烧菜,有了地图不去开车一样

3、蔡礼旭老师的“细讲弟子规”是弟子规很好的学习教材 假如您仔细观看的话必然对您的

一生有深远的影响

范文七:(读蔡礼旭老师的有感)

末学以前也零零星星的读过几本佛法方面的经典,对于学习实践《弟子规》的重要性,

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每天面对蔡老师亲切和蔼的笑容,聆听蔡老

师的淳淳教导,让末学得到了重新反省、认识自己的机会,并日益认识到在现实生活中学习、

落实<<弟子规>>的重要性。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熏修,让末学获益良多、感悟颇深,在这里特此向学院的各位老

师、大德、同修作一下修学报告,敬请慧鉴,批评指正!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教诲,以「论

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

领,并综合朱熹编著的《小学》中的文义,的重点为基础,编写出《训蒙文》。

《弟子规》是专门教导我们扎稳孝敬德行的根,并具体到我们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

人接物、求学等应有的礼仪与规范。并注重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是我们启蒙养正、教育子

弟“敦伦尽分、闲邪存诚”,养成忠厚家风、教化一方,挽救当今伦理道德沦丧,社会种种

危机的首要法宝。

尊敬的师傅上人净空老和尚及蔡老师也一再教导我们,学习要一门深入,长时薰修,修

学要从真实心中作,以恭敬谦卑的态度去学习落实。真正的道德学问是要解行相应,信、解、

行、证,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力行落实做到!

通过这段时间的学习,让我认识到,《弟子规》的学习和落实,是让我们扎稳道德学问

的根基,深刻认识到做人的根本是孝养父母、友爱兄弟、奉事师长,仁爱、谦虚、诚实守信、

恭敬一切。反观自己很多方面都做的不到,惭愧之至!今后一定依照古圣先贤、师傅上人的

教诲,依教奉行,努力改过修善!!

第一、入则孝。

入则孝是圣贤教导我们,要从内心深爱、恭敬、感恩我们的父母,因为对我们恩德最大的,莫过于自己的父母,怀胎的辛劳,生育、教育的付出。父母的恩德,我们一生都无法报的了。我们今天能够有幸认识到这些圣贤人的教诲,就应该首先尽心尽力做好我们为人子之道。 孝养父母: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落实。

1、养父母之身:在生活中孝养父母,恭敬孝顺父母,注意自己的言行是否让父母会伤心难过。平常多关心父母的身体,照顾好父母饮食、起居以及身体健康。当父母生病时,应当全心全意来尽自己的孝道,好好照顾父母,让父母早日康复。

2、养父母之心,生活中要多与父母沟通,让他们了解我们的生活和睦幸福,工作稳定,不让父母担心,让父母放心。在生活中、工作上,多听父母给我们的意见。从今天起,我要立志,首先要好好经营好自己的人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不断修养提升自己的道德学问,做一个真正让父母自豪的孝子!

3、养父母之志,我们要把孝落实在生活中,要用自己的真心去力行孝道。在生活中,主要是父母对的意见,一定随顺父母的意思;即使父母的认知错误,我们也不能顶撞,要恭敬谦虚应诺,找机会再用善巧方便的方法,想办法规劝父母。

末学认为在孝道方面,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就是一定要想办法,用自己的德行孝道,用善巧方便,把父母早日领进佛门,好好念佛,今生能让父母往生极乐世界。尽自己的能力让父母于一生成就佛道,了脱生死轮回的苦海,方是真正的大孝。

第二、出则悌。

出则悌是圣贤教导我们,首先要友爱兄弟姐妹,兄弟团结,多照顾帮助兄弟姐妹,其次出外要友爱朋友以及一切和我们身边相处的人。我们扩大自己的心量,常修布施,在财物上就会看淡,以谦卑、仁爱、智慧之心,言语上就会忍让,广结善缘。以自己的道德学问做周围人的榜样,真诚、恭敬、忍辱以及智慧的善巧方便来化逆缘为善缘!

对长辈有礼貌,做到长幼有序,处处要谦虚礼让,对长辈要恭敬礼貌,见到长辈要恭敬问候,不可以随便就座,长辈坐我们才可以从坐,说话要注意要声音大小,谦恭礼貌。再把这份存心提升对待所有的父母、兄弟姐妹,就像对待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一样恭敬与爱护,才算是做到出则悌。

第三、谨。

我们要时时刻刻关照自己的起心动念,言语造作。就会帮助我们免掉许多坏的习惯,并逐步养成好的行为习惯。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训练:

1、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做到珍惜生命、充分利用好每一天的时间,在生活中养成良好生活习惯,要早睡早起,讲究卫生早起洗脸,刷牙,饭后漱口,饭前便后要洗手等,才能身体健康。穿着要整洁、稳重,适合自己的身份及场合,更考虑家中的经济情况,不讲究名牌,华丽。对饮食不可以偏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可过饥过饱。劝戒子女不要饮酒,对于成人的我们平时也不要饮酒,交际场合尽量不饮,或适当少饮、要坚决不醉酒,平时主要以素食为主。

2、家中以及公司、公共场合,一切物品的排列要整齐有序,用过的东西应该放回原处,才不会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乱七八糟。生活中要求自己行、坐、站的形象要稳重,问候或礼拜长者时要真诚恭敬。走路做事要从容,不能急躁,动作恭敬温和,坐立要端正,时刻提醒自己为人处事、待人接物要真诚、恭敬,要做到谨言慎行。

3、印光大师教导我们要“敦伦尽分”,一个人要懂得尽到自己本份去完成人生,完成使命。处处为他人着想,进入别人房间先敲门,报上自己的名字。不要进入容易发生争吵打斗的场所,以免受到不良的影响。借人东西时要先得到同意,不问而拿走,那和偷没有两样。借东西要注意及时归还。

篇五:我的弟子规读后感

《弟子规》我的读后心得

《弟子规》》原名《训蒙文》,是清朝的李毓秀先生,依据至圣先师孔子的

教诲,以「论语」「学而篇」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为纲领,并综合朱熹编著的《小学》中的文义,的重点为

基础,编写出《训蒙文》。

弟子规总序开篇是这样教育我们的: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

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

母。一个人如果连对他有养育之恩的父母都不能尊敬的话,那么他就丧失了做

人的根本,对长辈、对领导、对同事、对兄长、对朋友就更谈不上发自内心的

尊重,他所做的事情也就很难得到认同。次谨信,告诉我们做人要谨慎,要讲

信用,也就是要诚信为本。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企业,如果不能诚实待人,

那么他依靠什么立足社会呢?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意思是和大

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

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

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

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

学了《弟子规》之后我明白了不少道理,面对它我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

其中的 “入则孝” 、“出则悌” 、“谨” 、“信” 、“泛爱众” 、“亲仁” 、“余力

学文”组成了一个完整的道德系统,其核心是做人的“道” 和“德” ,就是通常说

的“道德” 。

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

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一读,就仿佛

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大道当中。

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但我往往注重以大行而实孝,却不曾

注重细小。而《弟子规》恰恰就告诉我们行孝必须从细小入手,要做到孝心常

在,而非一时之念想。

“恩欲报,怨欲忘,抱怨短,报恩长。”这些足以让我心悦诚服,古人云:“受

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 《弟子规》让我们知道感恩。感恩给我们生命

的人、感恩给我们知识的人、感恩给我们衣食的人、感恩给我们住所的人、感

恩曾经批评过我们的人。将别人的爱永记于心,把别人的美德汲取。完善自己,

感动别人。

读了《弟子规》之后,我才发现,以前自己习以为常或自己认为对的言行,

原来都这样或那样地存在着不足。 在古代《弟子规》是做人的准则,在当代仍

然影响着更多的人,教育我们如何做人。人生中重要的不是生命的表象,而是

生命的本质。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

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我在细细

品读《弟子规》的同时,也带走了我心灵上的尘埃。

《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

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

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

败之地。就像画画,让没有绘画基础的孩子发挥想象创作是不会创作出一幅优

秀的作品的。不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凭着自己的意愿任意胡为,那他不会被

别人接受,他的人生不会快乐。我也没有接受过正规传统文化教育,在学习了

弟子规后,我就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在正确理解古老地中华文化的基础上将

这块文化瑰宝传承下去。真心希望我们我们能够认识到这一点,从一点一滴做

起,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

算起来,真正意义上接触传统文化已经不少的时间了。其实,这么算也不

见得正确,因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每一个人都随时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毕

竟,文化是一个连续的传递过程。就好比我的一位语文老师讲的“无论世家子弟

还是山野村夫,无论略识文字还是一字不识,他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无不显现

儒家文化的教养”。这句话,我是感受越来越深。一种思想理念在中华大地上延

续了几千年,这里的人民哪里还可能不会受到影响呢?虽然传统文化在近代屡

遭浩劫,她还是在中国大地上有很强的生命力。

在我看来,《弟子规》包含了《孝经》《礼》等传统思想,特别是在行动方

面做了规范。所谓弟子规的规,也就是规范的意思。本来这本书是作为儿童启

蒙读物的,大约和《三字经》的效用差不多。可是,我们现在的人,普遍缺乏

这种教育,所以现在学习这本经典也是恰当的。特别是当今,社会伦理失纲,

人心不古,有志之士呼吁重新定位我们的教育,突出人本思想,突出人文关怀,

创建和谐社会,和谐世界,学习经典也就显得尤其必要。

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认同的过程,而对自身产生影响则是一个潜移默化的

过程。例如,我们学习《弟子规》,背诵下来应该是很容易的事情,但是真正对

一个人产生有益的影响,那就需要时间了。一个人处世必定有一些原则,在他

们潜意识中受到这些原则的制约。学习了《弟子规》,就是要把圣人教诲贯彻到

生活中,落实到一言一行中。

学习《弟子规》,我想不仅是一个提高个人修养的过程,更是一个思想升华

弟子规出则悌读后感

的过程。对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是十分必要的。爱周围的人,爱这个世界。只

有这样,这个社会才变成和谐的社会,这个世界才变成和谐的世界。

细读《弟子 规》,发现其中的道理看似小,却是我们最无知和薄弱的地方。

古人训诫做人要孝顺父母、友爱兄弟、关怀朋友,都因为心怀感恩,正因为感

恩,所以对人对物多了虔诚的敬仰之心,尊敬发至内心,而后谦虚谨慎的做人。

父母。他们所说的,所做的都是为了我们好,所以无论如何,我们都应当听从

他们的教诲。我们要用自己的真心去爱他们。因为,是他们生下了我们,养大

了我们,我们不能忘记养育之恩。弟子规里面写到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

孝方贤。”它的意思是:不管父母、亲人爱不爱你,你都要尽你做人的孝道,尊

敬父母、亲人。 “悌”是教我们怎么和别人相处的。比如“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意思是:兄弟朋友要互相尊敬,要和睦,如果不和睦,父母就要为你们操心,

和睦就少了父母亲的一份担忧,就等于是孝敬父母了。所以,我们一定要和兄

弟姐妹们和谐相处,这样我们的父母看了才会从心里面为我们感到高兴,我们

也会因此更快乐的。

我想,一个人活着就要讲点道德,有点品位,这才赢得别人的赏识。而《弟子规》

中所讲的道理,正是教人伦理纲常的最基本的常识。今后,我还会深入内心地

反复读诵《弟子规》,从中学会做人处事的道理,真正孕育出正人君子的品行。

这样既可打造健康、和谐社会,也可提升自己的修养,何乐而不为?

通过这段时间学习《弟子规》,使我感触很深,树立了自己正确的人生知见,

才知道自己具体的差距在那里,明确了做人的本份。知道了自己应该从认真学

习力行《弟子规》的教诲以及种种准则去扎稳根基,在生活中孝敬友爱、慎言慎行、诚信仁爱,并身体力行,加强自己的道德素质修养。我也下决心坚决祛除自己以前的不良习气!!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