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小说的艺术读书笔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05:34:07 高中作文
小说的艺术读书笔记高中作文

篇一:《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小说的艺术》作者是米兰·昆德拉,是捷克裔小说家,主要作品有《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还有就是这本《小说的艺术》。这本书共有七章,每一章都独立成篇,展现的都是作者对小说的想法。

从朋友手里借这本书,是因为他说从这本书中可以看到完全不一样的视角。他一直在强调我们不应该画个圈把自己框起来,多多接触外面的世界,哪怕只是触碰到冰山一角,都会带给我们很大的触动。我很赞成,我的感触是从反面的,圈起自己,生活就会变成一潭死水,容易堕落沉沦。不过坦白来说,读这本书挺费劲的,有点读红楼的感觉,读读停停,往往会出现读了却忘了前面读的是什么,需要返回去重读的现象。反反复复多次,我始终不得其精髓,不过在读本书的时候,会边读边找文章中涉及的一些书,没有去读原文,只是百科了那些书的大概,希望对自己理解文章有益处。

这七章,我最喜欢第五章--《那后面的某个地方》。开篇讲了作者从朋友那里听来的一个真实的故事。一名布拉格工程师应邀参加伦敦举行的一个科学研讨会,结束之后回到布拉格,却意外发现一篇文章指责他面对西方新闻界做了一个污蔑他社会主义祖国的宣言,还说他决定留在西方。非法移民,加上那样一个宣言那可不是小事,这可是要蹲二十年监狱的,以至于他的女秘书发现他在自己的办公室的时候是那样的错愕和惊恐。工程师能做什么呢,去找杂志主编澄清,去找内政部人员澄清,可是没有人给他辟谣,但是他们对工程师承诺,工程师绝对不会有什么事,他尽可高枕无忧。可工程师没能高枕无忧,

相反,他意识到自己被严密监视了,有人监听他的讲话,有人在大街上跟踪他。他无法入眠,带着紧张、惊恐度日,终于有一天,他冒了很大的、真正的危险,非法离开了国家。

这是一个荒诞可笑的故事,不是因为错误被惩罚,却是因为惩罚而去犯错。作者通过这样一个故事,引出了一个叫法“卡夫卡式”。我特意去查了“卡夫卡”,他是奥地利德语小说家,与作者一样生于捷克,他的代表作有《变形记》、《城堡》,有人把他比作小说界的毕加索,记录尚未进入意识中的畸形。文章之后的篇幅试着讲述了卡夫卡式的几个方面,首先是工程师那样的因为惩罚而去犯错的荒诞可笑;然后是《城堡》中的土地测量员K因为被惩罚,所以开启了“自我负罪”的机器,回顾自己的一生,连最小的细节都不放过,就为了寻找自己的过错。尽管惩罚是荒诞的。

这是小说的另外一种模式,不同于“莎士比亚式”的,与悲剧相对的喜剧,这是一种并不伴随悲剧的喜剧。工程师被困在自己生活的玩笑之中,自己不觉得可笑,所有的听众都笑了。米兰举了个例子,一条鱼被困在鱼缸中,鱼自己并不觉得好笑,对浴缸之外的人来说,这是可笑的。卡夫卡式,将我们带到鱼缸内,带到一个玩笑的内脏深处,带到喜剧的恐怖之处。

米兰由“卡夫卡式”这种模式讲到“卡夫卡”这个人,讲作品,讲作者经历。卡夫卡将自己家庭的极权主义在《判决》中用极权社会展现,真实与虚幻,两个控诉,两中负罪,一样的“极权”。卡夫卡将作者最个人,最隐私的内心冲突与社会机器包容在一起,反映着又

折射着。

《小说的艺术》作者有着深厚的文化功底,也有着独到、敏锐的见解,细细读下来,会有一种被触动,带着压抑的喜剧的感觉。

篇二: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小说的艺术》读后感

在上大学期间读过的关于理论的书可谓是少之又少,记得之前读过关于理论书不是嫌其太枯燥乏味或者是嫌其不是自己的“菜”,很多时候都只是草草了事,就算没有看懂也只是囫囵吞枣型的。但是,这本理论书自己大学中最喜欢的老师推荐的书,本来想认认真真读完《小说的艺术》,可是刚翻开第一页却完全地被吓住了,竟然会这么抽象,然而自己还是硬着头皮接着往下读,但是越往后读却越来越吃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便是,在《小说的艺术》中作者主要从欧洲小说发展那四个世纪来论述的,而其中他用来举例子作为论据的作品都是那四个世纪里具有代表性,但是这些作品在课堂上有听老师讲起过,很多作品并没有完整认真的读过,因而在整个阅读过程中遇到了极大的障碍,总感觉自己这四年的大学似乎没有读到点上,那么多好的作品走没有欣赏过。但是,在《小说的艺术》中的第一部分即受到诋毁的塞万提斯的遗产中,作者提出了“小说是什么”这一点让我对小说的认识又进一步加深。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小说是那种作家突发的灵感,然后在这种灵感的驱使下,写出一部在某些方面能够引起读者共鸣的小说,而我自己看小说也是本着这种态度。凡是那些我觉得很抽象,或者根本没有写到实质性的东西的小说,我一般是不看,这也使得自己错过了米兰·昆德拉在《小说的艺术》中所提到那些充满历史革命意义的小说。诚如米兰昆德拉所说的,每个小说家的作品都隐含着作者对小说历史的理解,以及作者关于小说究竟是什么的想法。比如在塞万提斯的时

代,小说探讨什么是冒险;在塞缪尔·理查森那里,小说开始审视“发生于内心的东西”,展示感情的隐秘生活;在巴尔扎克那里,小说发现人如何扎根于历史之中。在乔伊斯那里,他开始探索无法抓住的现在的瞬间;在普鲁斯特那里,他开始探索无法抓住的过去的瞬间;所以这些伟大的作家,在整个小说的发展历史中都在贡献着自己的力量,总是以一种能够带有自己特色的小说的形式为人们所记住。正是有他们的创造才会有如今如此丰富多彩的小说的世界,可以说比我们真实生活的世界还更加的丰富多彩,比我们现实社会中某些的现象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所以有人说小说是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而小说之所以能以这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存在我们的现实的生活世界中,很大一个方面在于它具有它本身内在的一种精神,即一种小说的精神。

小说的精神在于它的复杂性,就如人们的常说的不同的人看有不同的感想。这是在这个结构世界的一抹亮色。人们可以在小说中对相同人物、情节故事有不同的解读,这种解读摆脱了世俗的偏见。小说的精神还在于对矛盾的宽容。因为复杂所以小说存在着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的矛盾与冲突,但这种矛盾和冲突不必如现实中的水火不容,这种矛盾与冲突也不必在小说的结尾要有个结果。也许小说的复杂和现在的简单有着深深的矛盾以至于一些未来主义这的预言小说一定在将来一定会让位于一个更有艺术形式,但简单不是世界的本质,小说的魅力就是在虚拟中建构复杂,所以小说不但不会灭亡,它会在逆境中前进,就如米兰昆德拉说的小说的永恒真理就是“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虽然他认为这个真理在简单快捷的世界中越来越不被人听

到。

虽然小说有如此独特的精神支撑着它继续存在着,然而仍有人诸如未来主义者、超现实主义者、以及先锋派等,认为小说终会让位于一种与以往的任何艺术都不相同的艺术,即米兰·昆德拉所说的小说的死亡。但这种小说的死亡不是人们所谓的小说不在出现了,而是小说的历史停滞了,小说总是在重复制造着以往已经存在的形式,其内在的小说的精神已经丧失了。但我觉得小说会一直存在着,而且兴许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的变化,也许那些小说家们会创造出新的小说的形式。而且当下的生活,我们还需要小说来填满我们内心的空白,给予心灵的慰藉。

·

篇三:读书笔记

人们通常把几千字到两万字的小说称为短篇小说,三万字到十万字的小说称为中篇小说,十万字以上的称为长篇小说

长篇 围城 半生缘 家

短篇 第一炉香 变色龙 麦琪的礼物

中篇 人到中年 鸡窝洼的人家 路遥的《人生

散文 茅盾的《白杨礼赞》 许地山的《落花生》 鲁迅的《纪念刘和珍君》

诗歌 鲁迅的《野草》 郭沫若,他的《女神》 洛夫的《因为风的缘故》

戏剧 窦娥冤 赵氏孤儿 雷雨

《家》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塑造了一系列生动鲜明的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包含着丰富的生活内容渗透着作家的爱憎感情寄托着作家的美好理想。觉新、觉慧、鸣凤、高老太爷堪称现代文学史上有口皆碑的艺术典型。其中“觉新性格”已成为失去自我具有双重性格的现代知识分子的代名词。在对比中刻画人物性格在《家》中是一个显著的特点。不同性格的反比:觉新的懦弱和觉慧的勇敢克明的庄重和克定的轻薄琴的乐观和梅的哀怨。相近性格的类比:觉慧的激烈与觉民的稳重琴的游移和许倩如的坚定。同一人物在不同境况的自比:觉新在晚香楼上的哀痛和下楼后又同淑英嬉戏觉慧在周报社的充实和回家后的寂寞。突出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和复杂性以及人物性格的对立和差别。这种对比常常通过在同一事件或场面中各人的不同表现得到展现这就使不同的性格或同一人物性格在不同侧面的映衬中更加鲜明。比如第 36 章定三兄弟都不相信“血光之灾”的鬼话但觉新“担不起那不孝的罪名”只好含泪依从;觉民要觉新去讲道理对长辈还有所期待觉慧态度坚决主张不能屈服“应该反抗”。又如第 23 章写土娼出身的连长太太到高家借住克明维护家庭的和自己的尊严大胆卫道护法;克安明哲保身溜之大吉;克定却想入非非意欲引狼入室。

情节者激流之形也

《家》是描写的情节曲折奇异既描写了鸣凤投湖兵乱之惊梅之死觉民抗婚克定挨骂捉鬼闹房祖父病故瑞珏身亡觉慧出走等激烈的矛盾冲突也定了划船观景炮烧龙灯年节团聚敬神守灵谈心聚会等等。高家内部以觉新三兄弟的遭遇、命运特别是婚姻爱情为主要线索又交织着其他人物、事件、习俗构成一幅谨严而又丰赡的生活画面生动地展示出封建家庭的丑恶和腐朽倾轧和迫害反抗和斗争。前六章中主要人物或直接出场或着重提到主要情节线索或初见端倪或埋下伏笔。此后各章波涌浪叠不断掀起浪峰直到瑞珏之死形成高潮最后以觉新初步觉醒觉慧出逃终篇显示出大家庭的没落和新一代力量的生长。

巴金不愧为现代语言艺术大师之一他为青年而写作他的语言散发着青春的气息。《家》能赢得无数青年读者的心也得力于它那充满抒情气质的语言。巴金小说的语言清丽、流畅、明朗、自然。其代表作之一《家》值得一读。

变色龙

《变色龙》告诉了我们:在沙皇俄国将军家中的一条狗比平民百姓还要重要,巡逻官奥楚美洛夫之流在有权势者的家犬前摇尾乞怜,而对老百姓却张牙舞爪,蛮横娇纵。《变色龙》就是契诃夫送给人世的一面镜子,一个警示,在百余年后的今天同样还是有人身上有着“变色龙”的奴性,表里不一;《万卡》可以说是《苦恼》的姐妹篇。都是抒情心理短篇小说。主要写的是:九岁童工的稚真心灵,他的学徒生活的苦楚,他对祖父和家乡的眷恋——这一切在篇幅不大的作品中巧妙地互相穿插和渗透,短短几页字就写出了童工生活中的酸甜苦辣,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短篇小说《钉子上》和《一个文官之死》一样,都展现了但是沙皇

俄国在官场上的丑态:强者霸道、倨傲专横,弱者低头哈腰、不敢反抗。臭虫般的切尔维亚科夫以及他的奴才们的心理正是这种官场生活的产物。

读了这本小说选后,我更能体会到当时沙皇俄国官场上的险恶与蛮横,也看清了当时和如今的“变色龙”就是墙头草,哪边是强者就拥护哪边,即使那强者并不是善良的那一方。《契诃夫短篇小说选》给我了很多启迪,让我了解到不少沙皇俄国的当年!

《契诃夫短篇小说集》读书笔记(二)

兴起把契诃夫小说全集读一遍的念头还是从小鹿家看到了一本契诃夫小说第一卷开始的。当时闲得无聊便把床头这本书拿出来开始翻看,看着看着便喜欢上了。现在终于看完了卷一,这篇读书笔记也算是个纪念。

以前对于契诃夫只有模模糊糊的印象,无外乎三大短篇小说之王中的一位,对当时腐朽的统治阶级批判之类的无趣无聊的话。可这次看完以后,心中就多了一个鲜活的,和以上僵化印象完全不沾边的契诃夫。无论他的文笔多么辛辣讽刺,他却有一颗特别能够温暖别人的心。契诃夫有时讽刺人或事物,不讲求什么,就求个嘴上痛快。因此契诃夫绝对是我喜欢的那类型的人,即妙人。

空说也无趣,就举他几篇小说来回忆下。《在长篇小说和中篇小说等作品里最常遇见的是什么?》这篇实在是地图炮的典型,虽然我读过的欧美小说也并不算很多,当里面各种恶毒(对,就是恶毒)的吐槽我简直都可以对号入座了。“对主人公来说,舅舅的教诲不及他的死亡那么有益”当时对到这句简直捧腹了好久,因为貌似很多小说都挺流行死舅舅的,无论是高明作者笔下情节正常需要也好,或是庸手用烂的桥段也罢,在这里一起被嘲讽了。“仆人……为主人什么事都愿意干,赴汤蹈火在所不辞。极善于讲俏皮话”读到这里我立刻就想起了《海底两万里》那个有趣而忠诚的仆人,这句真是精准可恶而无一字多余。毫不夸张的说,契诃夫很多短篇小说真是做到了毫无一字多余的地步。这也是契诃夫他的写作哲学,不必要的东西一定不要写,可惜我等俗人却是难以学到这么精准的讽刺。

除了讽刺,其实我从很多篇里读到的更是一种阴差阳错式的无奈。有两篇我印象特别深,《迟迟未开的花》以及《两个乱子》。其实故事也不见得有多新颖,无外乎男男女女因为某些小事最后不能幸福在一起的遗憾事。可契诃夫就能在短短的几页里写出那种无可奈何的讽刺。而且真的能够让我感同身受,体会那种独特的心酸。一个人心里要是没有足够的温暖也是断然写不出这些感人的小说的。

卷一时并没有契诃夫很多著名的短篇,可就是从这些“非著名”短篇中,契诃夫随意的写着(不过当然是为了稿费),我才能看到一个不同的,单纯有趣的契诃夫。

麦琪的礼物

《麦琪的礼物》是美国著名文学家欧·亨利写的一篇短篇小说,它通过写在圣诞节前一天,一对小夫妻互赠礼物,结果阴差阳错,两人珍贵的礼物都变成了无用的东西,而他们却得到了比任何实物都宝贵的东西——爱,告诉人们尊重他人的爱,学会去爱他人,是人类文明的一个重要表现。以下就是一篇麦琪的礼物读后感:

人们常把锋回路转,出人意料,大反常驻机构理的结尾称为“欧?亨利式的结尾”,相信欧?亨利的小说正是因为其独具风格与魅力的结尾而享誉世界。

读了欧?亨利的名作《麦琪的礼物》,我才深深地感受到了欧?亨利小说的吸引力。

这篇《麦琪的礼物》写一对贫苦夫妻,丈夫有一只金表却没有相称的表链;妻子有一头美丽的长发,却没有相配的发梳,而妻子卖掉长发给丈夫买了金表链。两人同时为对方考虑各自干出了动力心魄的“壮举”,使得双方的愿望都落了空。作品以意料之外而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局收尾,凸显了夫妻之间感情的诚笃、深挚,读来催人泪下。

这篇文章又便我想到泰格尔的小小说名作《窗》,描写两位卧床的重病人,住在仅有一门一窗的狭小房间里,只有透过窗口才看见外界,生活死寂沉闷。为了安慰病友,近窗人每天向病友编织窗外斑澜多姿的景观,使病友摆脱寂寞,得到了快慰。至此故事似可以作结了。看过欧·亨利的作品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幽默,这也是他创作的主要艺术特色。他的幽默格调与内涵,通过小说情节、篇章结构上的精妙设计,产生对社会人生不无苦涩味的幽默。幽默的语言吸引读者的阅读,使读者看后能够深刻

的理解幽默语言背后的美与丑!欧·亨利小说的主人公一部分是社会底层贫苦的劳动人民,一部分是社会上层的贵族,这就将社会的贫富两极展现在大家面前,为劳动人民的善良和淳朴而感动,为贵族的奢侈和狡诈而憎恨!我们也必须承认欧·亨利的人生经历决定了小说的创作方向和思想。

我总结欧·亨利有自己的独特的文章结尾,出人意料的结尾结构有时能够突出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他的小说能够以揭示主题的语言和故事情节表现出文章的主题!这是我们应该借鉴和学习的东西!

说了这么多,感觉欧·亨利不愧是将美国短篇小说推上艺术高峰的作家,用独特的结构,幽默的语言,出人意料的情节,深刻的主题思想来告诉我们社会的真实一面,他为我们认识当时美国资本主义下生活人们的苦闷状态,他的小说是一部历史

然而病友突生嫉妒,对近窗人竟见死不救,待争到近窗的铺位,见到的却只是光秃秃的一堵墙,作品于文末陡起波澜,出现逆转,使小说有了强烈的艺术魅力。

这种欧?亨利式的结尾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一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突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

这种结尾往往会造成心灵的震憾,给人更直接地心灵暗示,爱是相通的,但又是不可理喻的,只要互相谅解,互相支持,互相帮助,人世间将开满绚烂的爱之花!

(来自:www.sMHaiDa.com 海 达范文网:小说的艺术读书笔记)

人到中年

湛容的短篇小说《人到中年》是一部描述社会改革过程中的人生命运以及社会制度的小说。作者用平淡的语言,叙述了在文化大革命后,新中国在实现四化道路上一代人的命运特征。 作者以陆文婷大夫为中心,重点描写她的家庭、生活、工作等方面。引入陆文婷同事以及朋友生活的方方面面。以点代面,展示在当时社会制度和社会机构体制下中年人悲哀的一面。用姜亚芬夫妇的出国讽刺了当时的社会制度和现状。人民尽了责任献身于四化建设。国家却没有义务对待人民。陆文婷大夫甚至连一张学习的桌子都没有,从而间接或直接地造成了姜亚芬夫妇的出国,人才的流失对一个国家来说还有什么比其还重要呢?用焦副部长的手术再一次讽刺了官僚主义的社会制度,作者间接的用秦波的语言写出了“干部”的特殊性,用王小馒的纯洁、张老汉的朴素来作衬托。更加明显的透露出了官僚主义的横行。

文章中作者用几处幽默近乎高校的手法展示了当时社会现状的悲哀。有点钱中书《围城》 的味道。傅家杰在冶金研究所里专攻金属力学,是当时的知识型人才。文化大革命的迫害使得她只能做“家庭妇男”,还试图去招聘男保姆,个人建立是“本人大学毕业”精通两门外国语,擅长烹调煮、缝纫洗涤、兼做男女精细各种杂活。体格健壮、性情温和、勤劳勇敢、任劳任怨。最后一条,报酬面议。这样幽默的写作手法让读者一笑而过之后,会对当时的社会现状产生一个更新更深的理解。

陆文婷大夫作为文章的线索,作者用平淡的语言对她的一生做了详细的描述。以医学院毕业来到医院,从刚你业的大学生到医院眼科主治医师。18年的生活平平淡淡,在工作上勤

勤恳恳,积极钻研、无私奉献,为了病人自己的孩子病了都无暇照看,直到自己大病不起,甚至自己的生命都泄于一旦。对工作、对病人这样负责,但是社会国家给予了她什么?一家四口12平米的一间房,都容不下自己学习的一张桌子。以点带面,阐发了当时四化建设中中年骨干一代生活的苦哀,抨击了当时的社会制度。

姜亚芬、陆文婷大夫的大学同学,工作18年的同事间接或直接的因对社会现状的不满而出国远走高飞。人才的流失,再一次抨击了社会现状。

傅家杰、陆文婷大夫的丈夫,一名知识型人才,却因文化大革命的迫害而一生一事无成。这些抨击了文化大革命的危害性。

文章从头到尾都透着悲局的气氛,陆文婷大夫从死亡的边缘挣扎回来,出院的时候文章却以这样一段文字收尾:“赵天辉院长、孙逸民主任,还有内科和眼科的一些同志们,跟在她身后看着她一不一停地沿着长长的通道,朝门外走去。接连下了几天雨,一阵冷风吹得光秃的树叶呼呼的响。雨后的阳光格外的明媚,强烈的光束直射进这长长的走廊,冷风也呼啸着迎面而来。傅家杰倍加小心地搀着妻子,迎着朝阳和寒风朝前走去。这样的结局未免不让读者若有所思。像一阵鸟鸣过的天空,留下了阵阵回音。让人若有所思!天空的回音是因为鸟鸣:陆文婷大夫却去了哪里?

鸡窝洼的人家

先撇开改革开放或者市场经济对那个时代农村人的生活影响有哪些不谈,也不理会在新形势新浪潮冲击下人们的心理变化过程这一类应该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研究的远远超出我的能力范围之外的问题,鉴于在政治、经济领域少到十分有限甚至可怜而可以忽略的涉猎,看完《鸡窝洼的人家》,我想说的是:最是预料之外的也是预料之内的是故事的结局。

昨夜(记不起什么时候了,本子上怎么写就怎么誊吧)看到不知道什么时候,只是觉得再不闭上我的浑浊的眼睛休息就对不住这深沉的安宁的夜——追求安宁是一份奢侈的理想,有了就不可太浪费——今天白天拿起来找到昨晚停下的那个点,又舍不得放下。理所当然的,看完了《鸡窝洼的人家》。从喜欢贾平凹先生开始,就特别想要拜读此书,可能是“鸡窝洼”散发出来的浓重的乡土气息和“人家”所给我的一中平和、朴实的感觉让我很渴望看书中到底发生了什么故事。那是一种急切的盼望和渴望。然而着了魔的人很难被人理解,贾先生的每一部书只要到手——不管长篇,短篇,散文,杂文,序跋——都只有一个处理政策:绝不姑息。虽然有的篇目在不同的集子里出现,但是多读几遍是毫无犹豫的,我犹豫什么呢?时间吗?我花时间做自己喜欢的事,得到快乐。“商州”系列的文字是我企盼的境界。

于是,到了今天,才终于看完了《鸡窝洼的人家》。

人物不多,和《废都》、《白夜》不一样,回回和烟峰、禾禾和麦绒两对农村夫妻之间的故事,情节不跌宕起伏,不波澜起伏,不惊人心魄,然而却可以令人动容。本来是回回和烟峰、禾禾和麦绒,后来成了回回和麦绒、禾禾和烟峰。苦守着黑土地或者黄土地刨食吃的最传统的几千年来慢慢形成并且已经深深扎根在中国农民内心的所谓安分守纪自给自足思想和一心想要闯出名堂绝不堪平地卧而要为了自己的幸福生活追求的态度发生了激烈的争执,一种不交火的争执,就像回回和烟峰砸了缸碗杯盆的那次,不动手,但是很激烈。两个太本分老实,老实到务农庄稼时都可以自己化作一团泥块,两个太进步躁动,走着走着就要生出翅膀来一冲而去的样子。那么,我们可以猜测是上天刚好安排了两对人儿,只是故事开始的时候,他们还有历经苦难,所以睡在不同的炕上。

尊重回回的老实本分,他的勤劳,他的淳朴的本质可以让他可以种出比别人好得多的麦,让他成为传统的家底最富足殷实的庄户人家:瓦翁里有前年没吃完的米面麦粟,柜子上的罗筛里是晒出来的柿饼、核桃,有专门的一间房子装满了锄、犁、耙、绳、套、笸箩,晚上烧

暖的土炕烙得人翻过来翻过去。回回的故事和心里所想虽然是多年前的老故事,但也是如今农村的部分写照,只是掉了个个儿:回回那时候是和社会的主流一起的,大家都依靠土地而生,今日大部分人来到了禾禾的这一边,不安分的天马一样的心不愿意侍弄庄稼半日,来一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禾禾肯定是代表先进的,敢作敢当,勇于追求。心中的一个信念如麦草垛的火星越发大了起来,而不会像风中摇曳的烛火消灭。看到别人养蚕赚了大钱,也动心,辛苦操持,风里雨里,最后也是成了。败一个家,成一个家。或者,败两个家,成两个家。 这世上的事真的不好说。

偏执和坚持常常只有一线之差。一边是大道,一边是悬崖。

路遥人生

小说是以改革转型时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的,主人公高加林是陕北农村高中毕业的文化青年,他聪明、博学、怀着一腔大展宏图的热血,本来他的理想就是在村上当个民办教师,在农村人看来那是份高尚的职业。但是他的教室资格竟被村支书的儿子挤下去了,他只能成为一个跟他父母一样,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为此他郁闷憋屈,甚至连到集市上卖个面馍都难于启齿吆喝。。就在他人生的低谷时期,他遇上了一直暗恋他的刘巧珍,她美丽善良温柔,虽是个文盲,但热烈地爱着这个“文化人”。两人迅速坠入爱河,在巧珍的陪伴和支持下,他度过了人生的阴霾时期,准备踏踏实实做一个农民,跟巧珍过幸福的日子。

但是好运来了。。加林常年在外地当兵的叔父回家乡了,并且当上了县劳动局的局长,于是逢迎拍马的下属赶紧走后门,为加林安排了县委通讯员的职位,加林终于能够走出黄土地走进他梦寐以求的县城工作了!他的勤奋、聪慧、上进让他迅速成为县城了人人称赞的人才,在他事业平步直上的时候也遇到了感情的纠葛。他的高中同学黄亚萍,一个典型的新时代的女青年,她活泼开朗,博学健谈、家境富实、跟加林像高中一样一起探讨人生、讨论国际大事。。有着很多的共同话题。黄亚萍也爱上了高家林,不顾家人的反对和世人的眼光,毅然与现在的男友克南分手了,加林在经过了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终于决定狠下心与深爱他的巧珍分手。。他的心也很痛,但是为了未来的前程,巧珍一个大字不识的农村姑娘在与黄亚萍对比中,不平衡显而易见。就这样加林和亚平开始了罗曼蒂克的爱恋,亚平的爱是大胆炙热的,她对加林有着很强的占有欲,这点跟温顺可人的巧珍根本不一样,为此他们也时常有矛盾,虽然现在的日子让他有点飘飘然,也是他梦想中追求的,但时常会想起巧珍那可爱亲切的脸,让他内疚后悔。。于此同时,伤心欲绝的巧珍答应了别人的求婚,急匆匆地嫁给了一样没文化的农村人,但她的内心还是深深爱着加林哥,她永远也不会忘记他。

正当加林事业爱情春风得意的时候,一场灾难似的打击向他袭来。。克南的母亲出于报复,揭发了加林工作走后门的事,加林被县委撤去职务,变成社员,他又要回去当农民了。。这对正满怀热情、想闯出一番事业的他是天大的打击,他无法面对生他养他的黄土地的乡亲,无法再和亚平恋爱,也失去了巧珍,最终还是无法摆脱农民的命运,这到底是生活跟他开了个玩笑还是他跟生活开了个玩笑??

篇四: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儒林外史》描写的是明代科举制度下读书人的功名和生活,事实上是反映了清朝康乾时期读书人的生活百态,包括对科举制度的抨击和官场腐败等各种人情世故社会现象的讽刺。使小说成为中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百代兴亡朝复暮,江风吹到前朝树。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吴敬梓以一首词完整诠释了世人对富贵功名的态度,他看透了当时黑暗的政治和腐朽的社会风气,通过写作《儒林外史》,对丑恶现实进行了深刻揭露和有力批判,显示出民主主义思想色彩。 《儒林外史》以写“儒林”为中心,旁及当时的官僚政治和社会风尚。抨击以八股取士的科举制度,从而揭示封建末世精神道德和文化教育方面的严重危机。,作品塑造了一群热中科兴、追求“功名富贵”的读书人的形象,讽刺因热衷功名富贵而造成的极端虚伪、恶劣的社会风习、这在当时是有其重大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的。它的语言是准确、生动、洗练的,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讽刺手法高超绝妙,艺术上达到了较高水平。鲁迅先生认为《儒林外史》的出现,“ 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书中所写的那些所谓的“儒生”,他们满口“之乎者也”,

可实际上并无什么才学,表面上对功名不屑一顾,可实际上醉心于功名利禄,他们期待着有朝一日能金榜题名,光宗耀祖。由于这种极端的野蛮的疯狂的追求,导致了官场的黑暗龌龊,许多读书人的心灵被扭曲,甚至变态。可若要究其错源,归根结底是是黑暗的社会,是封建科举制度给了他们“信念”、“理想”,让他们到死都认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是腐朽、虚伪的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开创了八股文科举,这可让多少有志之士宁可“处江湖之远”亦不愿“居庙堂之高”。 此外书中还生动描写了市井小市民的形象,范进的岳父胡屠夫就是典型的案例。在范进中举前后,胡屠夫的态度简直是天壤之别:“范进因没有盘缠,走去同丈人商议,被胡屠户一口啐在脸上,骂了一个狗血喷头??” “胡屠户站在一边,不觉那只手隐隐的疼将起来,自己看时,把个巴掌仰着再也弯不过来。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向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 这些市侩之徒见风使舵、势利小人之形可见一斑。

《儒林外史》虽然写的是明朝的科举、官场,但是它对于当今社会仍有其价值。社会在前进,但仍有不少人信奉“拜金主义”,物欲横流,一生都在追求名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历史就是明镜,而古典小说则是历史的缩影。

该古典小说的艺术成就是卓越的:一、整部小说的描写达到

了现实主义讽刺艺术的高度成就。书中的讽刺,极具特色。作者爱憎明确,态度严肃,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程度,对不同的人物进行讽刺。如对严监生兄弟是强烈的憎恨,无情的鞭挞;对王玉辉是又怜悯,又批评;对马二先生是又嘲讽,又同情,均各取得了准确有力的讽刺效果。

二、善於采用典型情节来塑造典型形象。作者善於巧妙地集中、安排日常事件,使之深入浅出,构成典型情节以塑造典型形象。如范进中举前后和娄家公子三访杨执中便是好例。又善于让人物自相矛盾,以揭露丑态,如王仁、王德的言语与行动的矛盾;选取突出性格特征的细节,如严监生临死因房间里点了两根灯草的小油灯,不肯断气等。这样的夸张性精美细节,寓意极深。

三、语言明快、形象、精炼。作者常善於用三言两语,描出人物的形象。如第二回如此描写夏总甲说:“两只红眼边,一副锅铁脸,几根黄胡子,老戴着瓦楞帽,身上青布衣服就如油篓一般,手里拿着一根赶驴的鞭子,走进门来;和众人拱一拱手,一屁股就坐在上席。”这些精彩的语言,就把一个小土豪的形象描绘得很逼真。

吴敬梓正如书中写的那般,一生不仕。然而《儒林外史》却是他的精神寄托,在书中有一段写的是祭泰伯祠,泰伯是士人当中品行高洁之人,祭泰伯自然是书中几个还有士人气节的士人为了改变社会风气所做的努力,前面作者写的隆

重,而最后却是草草了事。这反映了这些文人的努力,但是在大的社会背景之前这些都是无用功,还显得那般可笑。作者也是深谙此道,一生不仕,没有入朝为官挽救社会那样的大仁大义之举。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的精神寄托,然而事实上他又不得不向现实低头,他虽然终生不仕,但他不反对他儿子当官,他六个儿子当中有两个考上了进士。《儒林外史》中王冕是个厌恶官场、爱好自然的世外之人,然而事实上正史中之所以有王冕的传,是因为他在朱元璋手下做过官。而骂了官场险恶一生的蒲松龄在七十多岁时做了贡生。黄宗羲不仕清而作《明夷待访录》,但他的儿子仕清,做了大官。他们不为官,但他们的儿子为官,想来这种对比比《儒林外史》中的梅玖前后对的讽刺比来得更辛辣些吧。

《儒林外史》最后谈到了市井四奇人,这不仅是照应开头的王冕,更是作者对士人的失望,想在市井之中找到真正具有儒学精神的人,至少是真诚的人。最终发现了这市井中的四人。当今有这么句话:“中国的牛人在民间”说的就是这么回事。

《儒林外史》具有很大的历史影响,从《儒林》到《围城》,鲁迅也是深受其影响。而现在也有一批专门研究《儒林外史》的专家(靠《儒林》吃饭的这么一群人)。

读完整部书,让人感慨万千,对于中国的科举制度我们应持

着辩证的眼光去看待,虽然通过科举选出了一大批文人志士,可是科举也成为读书人疯狂追求的唯一对象,可黑暗的官场又让他们的心灵扭曲,彻底败坏了“儒生”这个名头。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这是一篇极为杰出的短篇小说,文章虽短却寓意深刻,在简朴的文字背后蕴涵着许多道理。作者海明威以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而这可以算是他一生的简介,一生的缩影。在小说主人公圣地亚哥的身上,我们发现了许多隐藏在英雄,生命与命运背后的点滴,发现了一种敢于追求梦想,敢于面对挫折的勇气,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品读这篇文章。

人的一生从娘胎里降生到离开这个人世,命运只不过是一个圆圈,有些人走了一辈子也没有走出命运所画出的圆圈,其实他们都不知道,圆上的任何一点都是一条腾飞的切线,而怕风怕浪的人是永远走不出命运的悲惨,只有在海上坚持战风斗浪,寻觅生存武器,具有任何风浪都打不垮的勇敢精神的人,才可以走出自己的人生之圈。

《老人与海》中的老渔夫圣地亚哥就是具有这样的精神品质。在小说开头,作者便以这样的一段文字描述了主人公“老人消瘦而憔悴,脖颈上有些很深的皱纹。腮帮上有些褐斑,那是太阳在热带海面上反射的光线所引起的良性皮肤癌变。褐斑从他脸的两侧一直蔓延下去,他的双手常用绳索拉

篇五:欧亨利小说读书笔记

欧亨利小说读书笔记 读欧?亨利的小说,总有种轻松却又迫不及待的心情,说是轻松,是因为他的故事并不沉重,而说是迫不及待,又是因为我总是急于知道真相,看看这似乎是不和逻辑,意料之外的,却又合乎情理,耐人寻味的结尾。

其中,最为著名的,便是《麦琪的礼物》。开始,作者着力介绍詹姆斯?迪林厄姆?杨夫妇俩的金表,和德拉的秀发。他这样写道:“如果示巴女王①也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总有一天德拉会把头发披散下来,露出窗外晾干,使那女王的珍珠宝贝黔然失色;如果地下室堆满金银财宝、所罗门王又是守门人的话,每当吉姆路过那儿,准会摸出金表,好让那所罗门王忌妒得吹胡子瞪眼睛。”夫妇俩生活贫困,但却彼此相爱,为了给对方一个圣诞礼物,吉姆卖了表,买回梳子,而他的妻子却卖了自己的头发,买了一个表链。初读完这段时,我真是替这对夫妇不平,费劲心思为对方买的礼物,却成了莫大的讽刺。富人可以挥金如土,可穷人却得用自己最宝贵的东西交换。然而读到后面,我就释然了,作者写道:“正如诸位所知,麦琪是聪明人,聪明绝顶的人,他们把礼物带来送给出生在马槽里的耶稣。他们发明送圣诞礼物这玩艺儿。由于他们是聪明人,毫无疑问,他们的礼物也是聪明的礼物,如果碰上两样东西完全一样,可能还具有交换的权利。在这儿,我已经笨拙地给你们介绍了住公寓套间的两个傻孩子不足为奇的平淡故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不过,让我们对现今的聪明人说最后一句话,在一切馈赠礼品的人当中,那两个人是最聪明的。在一切馈赠又接收礼品的人当中,像他们两个这样的人也是最聪明的。无论在任何地方,他们都是最聪明的人。 他们就是麦琪。”

是啊,从表面上看,他们极不明智地为了对方而牺牲了他们家最最宝贵的东西。但他们对彼此的爱才是物价之宝,金钱无法换得真情,圣诞礼物只是一个象征,但其中凝聚的爱确实高于众人之上的。他们便可以被称作麦琪——传播爱,为世间送来福音的圣人。他们象征着这种可贵的品质,在作者看来,这才是人间最聪明的东西。

这段结尾,是欧?亨利鲜有的点评式结尾,但从中足以看出作者对真爱的赞美,相信世界有真情,对美好人间的希冀。

而在本书中,我最较喜欢的,还有《高尚的骗子》系列,杰浦?彼得斯和安岱这两个骗子,在《精确的婚姻学》,《慈善事业数学讲座》,《艺术良心》及《虎口拔牙》中,通过各种奇异的方法行骗,有时在开头或结尾,你总以为两人会在行骗之余作些好事,如将两千元送给特洛特太太去结婚,或是办所学校,可到头来,

钱还是到了他们的手上,令人啼笑皆非。可无论如何,对于这两个骗子,我却怎么也恨不起来。我想原因,在于这样一段话:“你在家乡上教堂,做礼拜,挺像一个正经公民,但是你到芝加哥来,想剥夺别人的钱。那些人同你今天想充当的这类卑鄙小人做交易,才创立了稳妥有利的行业。你可知道,那个卖假钞的人也是上有老下有小的,要靠他养家活口。正因为你们这批假仁假义的公民专想不劳而获,才助长了这个国家的彩票,空头矿山,股票买卖。如果没有你们。他们在就没事可干了。你打算抢劫那个卖假钞的人,为了研究那门行业,可能花了好几年功夫。每做一笔买卖,他就承担这一次丧失自由,钱财甚至生命的危险。假如他弄到了钱,你可以去报警,而你弄到了他的钱,他只好一声不吭,典当掉他的会外套去换饭吃。”这段对塔克先生的职责,也是杰浦?彼得斯的内心话。人性本善,没有人天生就要去当坏人,但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想不劳而获的伪君子,资本主义家,才使老百姓们贫苦无依,他们受生活所逼,不得已才去行骗。而被他们骗倒的人,也大多拿的是不义之财,两人利用人贪婪,好慕虚荣,好逸恶劳的心里,以自己的自由,金钱甚至生命为筹码,去谋生计,对于他们,又真有什么可恨之处呢?作者笔下黑暗腐败的美国社会,才是最大的骗子,才是罪恶的源泉。

此外,还有《华而不实》,《汽车等待的时候》两篇文章相映成趣,一场邂逅,真正的上层人士隐藏自己的身份,穷人却将自己虚幻成有钱人,从中也能看出当时美国的社会风气——金钱至上。这个风气如今在许多地方依然风行,令人悲叹。 这便是欧?亨利的内心矛盾,一方面,他相信并歌颂人间的真爱,如《麦琪的礼物》,《爱得奉献》,《小熊约翰?汤姆的返祖现象》等,可另一方面,他又讽刺了人间世事难料,虚伪狡诈的一面,如《带家具出租的房间》《两位感恩节的绅士》。在他笔下,坏人也有善良的一面,而所谓的正人君子,有权有势之人,才是真正的黑暗势力。如《重新做人》中的吉米,《虎口拔牙》中的五金巨商。这显然不符合普通人的逻辑,可细读下来,放眼社会,这却就是真相。或许人们惊叹的是欧?亨利巧妙的写法,但更多的,是对我们所处的社会那隐约可见,却没有人敢于直面的黑暗面的震惊吧。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