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太极拳书转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7:02:01 字数作文
太极拳书转载字数作文

篇一:太极拳经典书籍

太极拳经典书籍

[杨式太极拳及医疗保健].何明.扫描版.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编着.pdf

《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1).pdf 《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注解》吴孟侠吴兆峰着.pdf 《太极拳要义》-乐亶.pdf

《武当真传太极拳全书》-于化行.pdf

《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杨家太极拳老拳谱》吴家藏本.pdf

八式太极拳.八式太极剑(徐伟军).pdf

陈济生静功缠丝太极拳.pdf

陈氏世传太极拳术(陈子明).pdf

陈氏太极拳 4册合集.pdf

陈氏太极拳(沉家桢 顾留馨).pdf

陈氏太极拳陈照奎(手抄本).pdf

陈氏太极拳汇宗——陈绩甫(民国).pdf

陈氏太极拳-内功教程.pdf

陈氏太极拳拳理阐微.pdf

陈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钧生.pdf

陈氏太极拳术-陈正雷.pdf

陈氏太极拳图说 简体版(陈鑫着).pdf

陈氏小架太极拳-范春雷.pdf

陈式太极功夫 系列之一老架一路(马国相).pdf 陈式太极拳 意气势练法.pdf

陈式太极拳技击法--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精选.pdf

太极拳书转载

陈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练习与技击运用-黄康辉王建华编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pdf

陈式太极拳老架技击秘诀-王西安1.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拳理--马虹.pdf

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 吴自立着.pdf

陈式太极拳入门(修订本).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洪均生).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1).pdf 陈式太极拳实用拳法陈发科传授技击精萃.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全书.pdf

陈式太极拳体用图解.pdf

陈式太极拳图说.pdf

陈式心意溷元太极拳教程(冯志强).pdf

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pdf

陈照奎《陈式太极拳》复写纸誊写本.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1).pdf

陈照丕太极拳心得十三篇.pdf

陈正雷大师着《陈氏太极十三杆、三杆、八杆、梢杆》.pdf 传统杨氏太极拳名家实战用法汇粹(.pdf

传统杨式太极拳教程-崔仲三.pdf

嫡传杨式太极拳教练法-傅钟文.pdf

东方修道文库·太极道诀.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pdf

杜元化《太极拳正宗》考析.pdf

法》沈顺林(少林与太极1994年第3期)[1].pdf.pdf 方梦憔太极拳学笔记.doc

古传《太极拳九要论》.pdf

古拳谱第三辑之一《陈氏太极拳图说》第二卷·陈鑫.pdf 古拳谱第一辑之一《太极拳讲义》·姚馥春姜容樵.pdf 关于太极拳内功运用的研究(王宇.赵曼华).pdf

郭福厚《太极拳秘诀评解》(1).pdf

郭福厚《太极拳秘诀评解》.pdf

国术太极拳(吴图南).pdf

华东师大版《太极拳术》·陈微明.pdf

简易太极拳架势及讲义[黄性贤][1].pdf.pdf

内功解秘:杨式大极拳老六路-李和生.pdf

内家拳功法揭秘(左致强).pdf

炮捶:陈式太极拳第二路__(修订版)(顾留声编着).pdf 人民体育版《陈式太极拳十三式》·陈正雷.pdf

人民体育版《陈微明太极拳遗着汇编》·陈微明着.pdf 人民体育版《和式太极拳十三式》·和有禄.pdf

人民体育版《孙式太极拳十三式》·孙剑云.pdf

人民体育版《吴式太极拳十三式》·李秉慈.pdf

人民体育版《武式太极拳十三式》·乔松茂.pdf

人民体育版《杨式太极拳十三式》·杨振铎着.pdf 人民体育版《赵堡太极拳十三式》·王海洲.pdf

人民卫生版《太极内功》第二版·李经梧·张天戈.pdf 人民卫生版《太极内功》第三版·李经梧·张天戈.pdf 三世七太极拳.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大杆》·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刀》·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37式》·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竞赛套路》·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老架》·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拳解与论述》·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十三连环剑》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术》·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推手》·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小架》·翟维传.pdf 山西科技版《武式太极拳桩功》·翟维传.pdf 上海科教版《吴式太极拳基础》·李仁柳.pdf 绍堂先生传李派太极十三丹—杜子宇.pdf 世传陈式太极拳-陈小旺.pdf

世界图书出版《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全》·原宝山.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八卦太极拳》·赵增福.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陈氏太极》·陈正雷.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武氏太极》·冀长宏.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杨氏太极》·杨振铎.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赵堡太极》·赵增福.pdf 世界图书出版《中国赵堡太极推手》·赵增福.pdf 随曲就伸:中国太极拳名家对话录-余功保.pdf 孙剑云·孙式太极拳诠真(孙剑云着).pdf

孙禄堂《太极拳学》第一版.pdf

孙式太极剑-孙绿堂[1].pdf.pdf

孙式太极拳诠真.pdf

孙式太极拳诠真[1].pdf.pdf

太极长拳108式揭秘.pdf

太极长拳108式揭秘[1].pdf.pdf

太极打手捶法[1].pdf.pdf

太极法说(吴鑑泉).pdf

太极功[1].pdf.pdf

太极功法.pdf

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刀》·李立群.pdf 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剑》·李立群.pdf 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快拳》·李立群.pdf

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枪》·李立群.pdf 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拳慢架》·李立群.pdf 太极瑰宝丛书《吴式太极推手汇编》·李立群.pdf 太极混元内功_1.pdf

太极混元内功_2.pdf

太极混元内功_3.pdf

太极混元内功_4.pdf

太极剑法精解——附李雅轩43式太极拳[1].pdf.pdf 太极解密十三篇[1].pdf.pdf

太极内功(李经梧.张天戈).pdf

太极内功.pdf

太极内功心法.pdf

太极拳_经典拳术论文集.pdf

太极拳常识-周稔丰.pdf

太极拳的经典拳术论文集.pdf

太极拳攻防术图解.pdf

太极拳技击实践(李万斌 罗名花编着).pdf 太极拳讲义(姜容樵).pdf

太极拳讲义(吴公藻).pdf

太极拳经.PDF

太极拳理传真(张义敬).pdf

太极拳秘诀评解.pdf

太极拳内功理法-魏树人.pdf

太极拳内功修炼法.pdf

太极拳内劲-吴宗周.pdf

太极拳谱笺.太极拳发微.太极拳新论(徐震).pdf 太极拳浅说(徐致一).pdf

太极拳全书.pdf

太极拳拳谱.pdf

篇二:转载 太极拳资料集成 20140101

[转载]太极秘要(一) 开篇前言

(2011-04-26 20:45:57)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太极秘要(一) 开篇前言作者:礼德

武术是中华瑰宝,太极是武术宝库中一支独秀,一门古老而文明的传统文化,是

尚武健身的一项最佳运动。健术强国,更很大的使用价值;在国际的文化交往中更很高的声誉。我们要为术把武术挖掘、继承、发扬。

我肎1972年开始学练太极拳,1990年 又参与气凾学习,觉得太极理论博大精深,对养生健身更大益也。目前,学练和爱好太极的人越来越多,传授太极形式各更不同。但总觉得强化一点太极的理论很更 必要。为更好地继承弘扬祖国文化瑰宝,强化全术普及太极运动开展,达到事半凾倍的效果,愿和各位太极前辈及爱好们共同参悟太极理论。

世界之大,知识之广,学到老,学不了,学而永不老。愿各界同仁,帄安、健康,快乐、美好。

[转载]太极秘要(二)武术门派

(2011-04-26 20:46:10)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太极秘要(二)武术门派作者:礼德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按运动规律所组成的套路练习和对抗练习的运动,并具更术族气习,叫之武术。

武——以威刂服人(伕何人都更)

术——以方法和技巧服人(部分人掌握)

武术的产生和发展:

1、产生于生产刂。(甫单个的一招一式的产生到发展,甫空手到器械。)

2、战争和阶级斗争(冷兵器)

3、从科学实验中发展

4、从健身防疾中发展(华陀五禽戏)

不同时期的武术更不同提法:

战国——技击;汉朝——卞射;

宋付——武艺;(学打)

术国——国术;(也叫武术)

现付——武术。

武术家族:

1、 外家——以长拳为付表的拳种;更(查、花、华、洪、炮、少林)

2、 内家——太极、形意、八卦

两家拳术的特征:

外家长拳:精神勇猛,姿式雄壮,动作灵活,刂法上突出以快、长、遥击。 内家八卦:身捷步灵,式势相承,行步帄稳,摆扣分明。善长走圆多变。 内家太极:劲法沉重,刚柔相隨,精神贯注,协调完整。

太极拳刂法源于足,主于腰,发于手。突出以柔随刚,以柔化刂,借刂克刚,弧运迂迴,引进落空,以四两拨千斤。

两家拳种技击的性质:

外——以勇见长,以刚为主,先发制人。

内——以柔克刚,刚柔相随,后发制人。

[转载]太极秘要(三)何谓太极?

(2011-04-26 20:46:24)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太极秘要(三)何谓太极?作者:yld857222_65y6r

太极是?道?生万物?更?的总称,?道?是太极化万物?无?的归宿。太极是天、地、人、万物内在本质的?仍?,也就是:孙宙太极,人体太极,万物则太极。如常言的?天地人同仍?,?人天相应?也。

太极属于道教,初于太一道,太极图就是太一真人所创,太极是一门学问,也就是?道?。?道法肎然?是太极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

太极是无极生太极,是“无”生“有”的规律。即:动静生阴阳,阴阳生天地,天地生万物。太极万物又即有化“无”返归于道的“生化返”的规律。太极之“有”是暂时的,“道”之“无”才是永恒的。太极是随时随地在永不停止地运化着。人就必须循天时,顺地利,重人和地去“道法自然”。

[转载]太极秘要(四)?道?的规律

(2011-04-26 20:46:34)

转载▼

标签:

转载

原文地址:太极秘要(四)?道?的规律作者:yld857222_65y6r

二千多年前就有老子“道可道,非常道”之说。就是说办事要遵循规律。“道”不是简单之道,而是根本之道,是很实际的东西。如“法”一样,要依法办事。法有根本法(宪法),有基本法(刑法和民法),还有综合法和很多具体的专门法。道也有二层意思:其一是“天地万事万物的根本规律谓之道”。其二是天地万物又各有其道,即:天地万物都是道。天有其天道,地有其地道,人有其人道。天道,有12天时,地道,有12地脉,人道,有12经络,万物有万物之道。就道而言,“道”什么都不是,既无名又无形,但道却纯朴又自然,“道”小到人

们都有看不见,然而没有人敢小看这“道”。“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当它名称可以传述的时候,“道”已经在化生万物了,而万物生而即灭,名也不能永恒。“没有名称就是天地的本始,有了名称是万物的源头”。 “道”的规律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最终万物即自生自灭,又归于道,如此生生不息,运化不止。从道的生化规律而言,万事万物都是由无极生 太极,太极化无极。如同生物的种子一样,由生根发芽、生长发育、开花结果、成熟,然而又成为了种子,彼此运化不止,道是天地万物的根本规律。人是万物之 灵,同理,“道”是人生的根本规律。即源于天地,生于父母,长于红尘,学于群体,往于社会,归于大自然这个天堂。人生也是如此,个人死了,人类并没有如此 终结,而是一代又一代地继承、发展,去认识万物,改造万物。 “道”又有道学、道经、道论。其中包含着道名、道理、道德、道规、道路、道法、道果。我们虽然没有入教,道学、道论懂得不多,但学点理论,了解一点道的规矩,懂一点道德是很重要的。一是明理得法、得功,明理就是功;二是道德得道,无德就无道;三是无规矩不成方圆。

太极拳学熟套路容易,真正得功、得法就不那么容易了。过去师傅点滴的指教都称之为“点道”,而且说其一,也绝不再说二,长期存在着“教拳不教步,教会徒弟打师傅”的保守教学法。现在我的这些短论算不算“点道”呢?那只有读者才知道了。其实,对群体性太极拳学员来说,强身健体是首要目的,学“打”只有少数人通过推手修炼才可能有所造化。而且过去有“三不打”的“道规”;即:“一是争田夺地、争钱夺利、争权夺位不准打;二是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不准打;三是只要钱财,不要你性命的人也不准打”。在古老的冷兵器时代里学打完全是为了御敌和杀富济贫所用。

我 说理论很重要,是要懂得太极拳的原理、规则和要领,前陎我为什么要讲内家和外家拳的特点呢?一是不能把太极拳的套路,按外家拳的架式修炼,二是两家的套路 不能交叉进行修炼。因为,外家是炼筋、骨、皮,炼硬凾夫;而内家是炼内凾,炼精、气、神。如果两家凾夫同时炼,内气散乱很难周天运行。所以,炼太极拳一要 静净心;二要松关节;三要神意通。不能太急,不能太击,不能太奇,一切要道合肎然。

[转载]太极秘要(五) 太极图 (2011-04-26 20:46:45)

篇三:太极拳体用全书

第一节、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不可前俯后仰。沈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而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

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揽雀尾绷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黏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绷捋挤按。

绷法。由起势。设敌人对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后脚伸直。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尖略垂。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绷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即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裹。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肘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闪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揽雀尾挤势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即屈右膝。右脚实。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第五节、揽雀尾按法

由前势。设敌人乘势从左侧来挤。我即将两腕。从左侧往上提劲。空其挤力。手指向上。手心向前。沉肩垂肘。坐腕。含胸。全身坐于左腿。速用两手心按其肘及腕部。向前逼按去。屈右膝。坐实。伸左腿腰亦同时往前进攻。眼神随动往前从上送去。则敌人即后仰跌出矣。

第六节、单鞭

由前势。设敌人从身后来击。我即将重心移在左脚。右脚尖翘起。向左侧转动坐实。左右手平肩提起。手心向下。一致随腰。左右往复荡动。以称转动之势。两手荡至左方时。乃将右手五指合拢。下垂作刁字势。此时左掌暂驻腰间。与刁手相抱。手心朝上右足就原位。向左后转动翻身向后。左足提起。偏左踏出。屈膝坐实。右腿伸直。同时转腰。左手向里。由面前经过。往左伸出一掌。手心向外。松腰胯。向敌之胸部逼去。沉肩。垂肘。坐腕。眼神随之往前。俱要同一时动作。则敌人未有不应手而倒。

第七节、提手上势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来击。我既将身由右侧回转。左足随向右侧移转。右足提起向前进步。脚跟点地。脚尖虚悬。全身坐在左腿上。含胸拔背。松腰眼前视。同时将两手互相往里提合。是为一合劲。右手在前。左手在后。两手心左右相向。两腕提至与敌人之肘腕相衔接时。须含蓄其势。以待敌人之变。或即时将右手心反向上。用左手掌合于我右腕上挤出亦可。身法步法。与挤亦有相通处。

第八节、白鹤亮翅

由前势。设敌人从我身左侧。用双手来击。我速将右脚收回。即提起直前踏出。稍屈坐实。身随右脚同时转向左方正面。左脚移至右脚前。脚尖点地。左手心同时合于左手肘里。沉下至腹时。右手随沉随起。提护至右头角上展开。右手心向上侧。左手急往下。从左侧向下展开至左胯旁。手心向下。则彼之力即分散而不整矣。

第九节、左搂膝拗步

由前势。设敌从我左侧中下二部。用手或足来击。我将身往下一沉。实力暂寄于右腿。左足即提起向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右足亦随之伸直。左手同时转上至右胸前向左外往下。将敌人之手或足搂开。右手同时仰手心垂下。直往后右侧轮转旋上至耳旁。张掌。手心向前。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前进。眼神亦随之前往。向敌人之胸部按去。身手各部须合成一劲。意即扬长前往。便为得力。

第十节、手挥琵琶

由前势。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胸部。我即含胸。屈右膝坐实。左脚随稍往后提。脚跟着地。收蓄其气势。右手同时往后收合。缘彼腕下绕过。即以我之腕黏贴彼之腕。随用右手拢合其腕内部。往右侧下采捺之。左手亦同时由左前上收合。以我之掌腕。黏贴彼之肘部作抱琵琶状。此时能立定重心。左列右采。蓄我之势。以观其便。谓之手挥琵琶也。

第十六节、进步搬拦捶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来击。我即将左足微向左侧分开。腰随往左拗转。左手即往后翻转至左耳边。手心向下。右手俯腕。随转至肋间。握拳。翻腕向右转腰。右拳随之旋转至右肋下。此谓之搬。同时提起右脚侧右踏实。松腰胯沉下。左手即从左额角旁侧平向前击。谓之拦。左足同时提起踏出一步。坐实。右足伸直。右手拳即随腰腿一致向前打出。然此拳之妙用。全在化人击来之右拳。先以我之右手腕。黏彼之右手腕。从左肋上搬至右肋下。其时。恐敌人抽臂换步。即将左手直前随步追去。寓有开劲。拦其右手时。即速将我右拳。向敌胸前击去。则敌不遑避。必为我所中。此拳之妙用。所以全在搬拦之合法也。

第十七节、如封似闭

由前式。设敌人以左手握我右拳。我即仰左手穿过右肘下。以手心缘肘护臂。向敌左手腕格去。如敌欲换手按来。我即将右拳伸开。向怀内抽拆。至两手心朝里斜交。如成一斜交十字封条形。使敌手不得进。犹如盗来即闭户。此谓之如封之意也。同时含胸坐胯。随即分开。变为两手心向敌肘腕按住。使不得走化。又不得分开。此谓之似闭。似闭其门不得开也。随

即用长劲。照按式按去。眼前看。腰进攻。左腿屈膝坐实。右腿随胯伸直。合一劲。向敌击去。此为合法。

第十八节、十字手

由前式。设有敌人。由右侧自上打下。我急将右臂。自右向上大展分开。身亦同时向右转。左脚与右脚合。两手由上分开。复从下相合。结成一十字形。全身坐在左脚。右脚即提起。向左收回半步。两脚直踏。如起式。此一闭一合劲也。际我用开劲分敌之手时。正恐敌先乘虚由我胸部袭击。故我即结两手成一合劲。其时手心朝里。将敌之臂棚住。如敌变双手来按。我即用双手将敌手由内往左右分开。手心朝上。或向下均可。惟结成十字手时。同时腰膝稍松。往下一沉。则敌所向之力。即自散失不整矣。

第十九节:抱虎归山

由前式。设敌人向我右侧。後身迫近击来。未遑辨别其用手。或用脚时。急转腰分开两手。踏出右步。屈膝坐实。左腿伸直。右手随腰向右方敌人腰间搂去。复抱回。左手亦急随之往前按。故右手先用覆腕搂去。旋用仰掌收回。如作抱虎式。倘敌人手脚甚快。未能为我抱住。但仅为我搂开。或按出。则彼复换左手击来。我即用捋势捋回。故下附揽雀尾三式捋挤按同上。

第二十节:肘底看捶

由前势。如敌人白後方来击。我即转身。其动作如上单鞭转身式。可参用。迨身将翻转正面时。左脚直向正面踏实。右脚即偏向右前。踏出半步。坐实时。则左脚提起。脚尖翘起。两手平肩。同时随身向左转,此时即用左手腕外平接敌人右手腕。向右推开。至其失却中定时。即将左手指下垂。缘彼腕间。向内缠绕一小圈。右手同时向左。与其左手相接。自上黏合。则彼之左右手都处背境。而失其所向。我即将左腕。抑其右腕。右手急握拳。转至左肘底。虎口朝上。以蓄其势。向机而发。未有不应声而倒。此之谓肘底看捶也。

第二十一节:倒撵猴

由前式。设有敌人用右手。紧握我手左腕。或小臂间。倘又以左手托住我肘底拳。则我先受其制。不得施展时。即翻仰左掌。用沉劲松腰胯。向左後缩回。左脚亦退後一步。屈膝坐实。右脚变虚。则敌之握力顿失。右手同时向後分开。至其失却握力时。急向前按去。此式虽然倒退一步。仍可撵去敌劲。故谓之倒撵猴。其要尤在松肩沉气也。

第二十三节:斜飞式

由前式。如敌人自右侧。向我上部打来。或用力压我右臂腕。我乘势往下沉合蓄劲。随即将右手向右上角分展。用开劲斜击。同时踏出右步。屈膝坐实。似成一斜飞式。其用意亦须称其势也。

第二十七节:海底针

由前式。设敌人用右手牵住我右腕。我即屈右肘坐右脚。转腰提回。手心向左。脚亦随之收回。胸尖点地。如敌仍未撒手。更欲乘势袭我。我即将

右腕顺势松动。折腰往下一沉。眼神前看。指尖下垂。其意如采海底之针。此时虽欲采欲战。皆往复成一直力。不意为我一挫。则其根力自断。便可乘虚进击也。

第二十八节:扇通背

由前势。设敌人又用右手来击。我急将右手由前往上提起。至右额角旁。随将手心向外翻。以托敌右手之劲。左手同时提至胸前。用手掌恸开。直劲向敌胁部恸去。沉肩坠肘。坐腕。松腰。左脚同时向前踏出。屈膝坐实。脚尖朝前。眼神随左手前看。右腿随腰胯伸劲送去。其劲正由背发。两臂展开。欲扇通其背。则所向无敌矣。

第二十九节:撇身捶

由前式。设敌人自身後脊背。或胁间用手打来。我即将左足向右偏移转坐实。右足变虚。腰随转向正面。右手同时即握拳。暂於左胁腋间一驻。,左手心朝上合护左额角。即时右拳由上圆转撇去。交敌之手由右胁侧间用沉劲叠住。同时左手由左侧。急向敌人面部击去。则敌必眼花失措矣。

第三十三节:云手

由前势。设敌人自前右侧用右手击我胸部。或胁部。我即将右手落下。手心向里,即以我之腕上侧。与敌之腕下相接。由左而上。往右旋转。复翻下向左行。划一大圆圈。如云行空绵绵不绝。左手同随落下。手心向下。随往下向上翻出。与右手用意同。身亦随右手拗转。眼神亦随手腕看去。旋转照应。右足往右侧往左移动半步坐实,左足亦即向左踏出一步。成一骑马式。此时而手上下正行至胸脐相对。则右脚又变虚。向左移人半步。则续行为第二式。惟变化虚实交互旋转时。万不可露有凸凹断续之意。此式之妙用。全在转腰胯。然後可以牵动敌之根力。应手翻出。学者其细悟之。

第三十五节:高探马

由单鞭式。设敌用左手。自我左腕下绕过。往右挑拨。我随将左手腕略松劲。手心朝上。将敌腕叠住。往怀内采回。如上图。左脚同时提回。脚尖著地。松腰含胸。右膝稍屈坐实。同时急将右手由後而上圆转向前。往敌人面部。用掌采去。眼前看。脊背略耸有探拔前进之意。 第三十六节:右分脚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接我采出之右腕。我用右手腕压住敌之左肘。垂肘沉肩。即将敌左臂向左侧捋回。同时左手粘住敌人左腕。手心向下暗施采劲。左脚同时向前左侧迈去半步。坐实。腰向左斜倚。随将右脚提起。脚尖与脚背。平直向敌人左胁踢去。同时而手掌侧立。向左右平肩分开。以称分脚之势。眼亦随右手看去。含胸拔背。定力自足。则敌势不能自支矣。

第三十八节:转身蹬脚

由左分脚式。设敌人自身后用右手打来。我即将身向左正方转动。合胸拔背。松腰尤须虚灵顶劲。左腿悬提。随腰转时。脚尖垂下。右脚立定时。左脚即向敌腹部用脚跟蹬去。脚指朝

上。两手随腰转动时。由外往内合。随左脚蹬出时。掌即向左右侧立。平肩分开。眼神随左指尖望去。立定根力。则敌必应腿自仰矣。

第四十一节:进步栽捶

由前式。设敌又用左腿踢来。我即用左手顺敌腿势由左搂去。则敌必往左仆。我即将左足同时向前一步追去。屈膝坐实。右手随握拳。向敌腰间或脚胫捶去皆可。是为栽捶。其时右腿伸直。腰胯沉下成平曲形式。胸含。眼前看。尤须守我中土为要。

第四十二节:翻身撇身捶

由前势。设又有敌人自身後用拳击来。我即将身由右往後翻转。左脚坐实。右腿向前提起踏出半步。右拳同时提起。向后正面撇去。拳背向下沉。或将敌肘叠住。或暗用采劲皆可。左手同时随右拳。向敌面部用掌列去。以助右拳撇势。身须随即进展为得势也。

第四十四节:右蹬脚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将我右臂向左推出。此时将我右腕顺势由敌人手腕下缠绕。自右往左列开。两手分开与脚相称。腰胯沉下。眼神随往前看。同时将右脚向正面蹬出。左脚尖同时向左稍转。坐实。身亦随往左转入正面。

第四十五节:左打虎式

由前式。设敌人由左前方。用左手打来。我将右足落下。与左足并齐左右手随向左侧转。左脚往後踏出。屈膝坐实。右足变为虚。略成斜骑马裆式。面向侧正方。两手同时荡拳随落随往左合。即用右拳将敌左腕扼住。往左侧下采。至与心部相对。左拳由左外翻上。转至左额角旁。手心向外。急向敌人头部。或背部打去。此式以退为进。忽开忽合。意含凶猛。故谓打虎式也。

第四十六节:右打虎式

由前式。设敌人白後右侧。用右手打来。我即将右足提起。向右侧迈去。屈膝坐实。略成右跨马式,腰随之往右侧前方拗转。左腿变虚。两拳同时随往右圆转。成右打虎式。与左同一用法。希参用之。

第四十八节:双风贯耳

由前势。设敌人自右侧。用双手打来。我即将左脚尖稍向右移转立定。右脚同时向右侧悬转。膝上提。脚尖垂下。身同时随转至左正隅角。速将两手背由上往下。将敌人两腕往左右分开叠住。随将两手握拳由下往上。向敌人双耳用虎日相对贯去右脚同时向前落下变实。身亦略有进攻之意方可。

第四十九节:左蹬脚

由前式。设有敌人自左侧胁部来击。我急用左手将敌右手背粘住。由里往外列开。右足在原地向右微有移动。左足同时往前提起。向敌胁腹部蹬去。馀与转身蹬脚同。

篇四:对中国书法艺术和太极拳的比较研究

对中国书法艺术和太极拳的比较研究(1) [摘录] (2011-06-22 21:32:23)

转载▼

标签:

宋体

太极拳

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

笔力

健康

心手双畅逆风行,存想铸情通神明--对中国书法艺术和太极拳的比较

研究

来源:新华网 文/朱在军

引 言:

本文通过对书法艺术和太极拳的比较研究,在汲取传统书学与武学经典理论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首次提出"旋按"、"缠行"、"捻提"、"搭架"、"立架"、"固架"、"走架"、"存想"、"铸情"等概念,初步构建自己的书学体系。 "字内功夫"的粗陋与"字外功夫"的薄弱一直是限制中国现代书法艺术快速发展的瓶颈。两者的不合直接造成中国当代书法艺术精品的难产。作者多年来把太极拳作为"字外功夫"的其中一门课程进行修炼,深感加强"字外功夫"的修养,把"字外功夫"与"字内功夫"相融合,内外兼修、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是多出精品、提高书法艺术创作水平的不二法门。

一、书法与太极拳的简要说明

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西方人给事物"下定义"的思维习惯不同,目前学术界对太极拳和书法,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大家都能普遍接受、用语言表述得特别准确的概念。尽管如此,大家对它们的主要涵义的界定还是比较清晰的。

1、何为书法?

顾名思义,"书法",从技术层面上讲,就是书写文字的方法和规则。"书"是书写,划道道,讲的是"划什么"的问题。"法"是方法与法则,即"划道道"的方

法,讲的是"如何划"和"应当如何划"的问题;从艺术学上讲,它是通过书写文字来表情达意的造型艺术。元代学者、书画家郝经说:"夫书一技耳,古者与射御并,故三代、先秦不计夫工拙,而不以为学,是以无书法之说焉。"是审美需要从实用书写活动的分离,催生了书法艺术。

据中国古代法制史记载,"法"是古代传说中的一种怪兽,谁违背了规则就由它来鉴别,然后吞掉违法者。韩非认为"法"是统治者公布的统一法令、制度,这些条文由官府公布,实施办法要让民众都知道,遵者赏,违者罚。事实上,真正的"统治者"或书法家是从来不愿受"法"这只怪兽所约束的。他们为了获得更大的自由,经常想的是如何拿彩绸将"法"这只怪兽牢牢束拴住,装进笼子里,休闲时刻将其放出来,与它像好朋友一样在一起嬉戏玩耍;"术"是统治者任免、考察、生杀官吏的权术,与"法莫如显"相对应"术不欲见",要藏之于胸中。我们习惯称书法而不称"书术",更多地称武术而不称"武法",称太极拳术而较少称太极拳法,这绝不是偶然和随意的。

中国书法是从长期书写汉字中演变或升华起来的艺术,其主要功能是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书写汉字主要是记录"神示和人事",与人或与天交流,需要特别的真诚,不需要耍什么阴谋诡计;我们的祖先在与野兽、同类相搏斗的过程中,对胜负经验进行了总结,产生了原始武术。随着历史的发展,它由古人为获取物质生产、生活资料而进行生产斗争、军事斗争的重要手段,逐渐演变为当今社会人们强身健体、陶冶精神的体育运动,与此同时,它的娱乐性和艺术性也在增强。武术为了保护壮大自己,战胜消灭对手,需要不断地向对手"示弱"以诱骗对手进入伏击圈,使用更多的"暗劲"或"阴劲"。太极拳作为中华武术百花园中的一支奇葩,无疑是最善于使用暗劲的拳术。

书法是表现型的艺术,书法家有一种内在的"意思"要表达出来。由于有"话"要说,"话"同时也要指示一些"事",文字把这些话记录下来,把要说的事表现出来。而我们之所以把这种记录当作艺术,就是说,除了那些话要表现的"事"之外,还有一些"事"要表达出来。这样书法就不仅是文字、语言的符号,而还要作另一些"事"的符号,这些"事"不是抽象语言所能表达,而就在书法的形式之中。书法艺术的"意蕴"不在笔墨之外,而就在笔墨之中。正如太极拳说来说去,其所有奥妙就在拳里边。不过,在书法艺术中,"符号"与"感觉"是不可分的,"感觉"不仅是物与物之间的刺激反应,而且是"意义"、"意蕴"的表现。

人类通过"划道道"这种有意识的活动在大自然中留下自己的印记。从殷商的甲骨文到周秦的大小篆到汉代隶书,晋、唐、宋、元、明、清至今的书法作品无一不是名家们在"划道道"。五千年中华文明所积淀下来的大量书法理论,无一不是在讨论应当"写什么"和"如何写"这两个大的原则问题。恩格斯说过:"原则不是研究的出发点,而是它的最终结果;这些原则不是被应用于自然界和人类历史,而是它们中抽象出来的;不是自然界和人类去适应原则,而是原则只有在适合于自然界和历史的情况下才是正确的。"毛泽东同志也说过,我们讨论问题,应当从实际出发,不是从定义出发。 从劳动生活的实际发展来看,应当是"刻"早于写,因为"刻"能得到比较持久的保存,也是文字初创的本意。按书写工具的不同,中国书法可以分为毛笔书法与非毛笔书法作品。其主要表现形式是作者借用毛笔、刻刀、纸张、石材、墨汁等介质通过书写汉字来完成的作品。中国书法

是通过书写汉字来表意达情的艺术,它是中华民族意志和情感的一种独特的抒发方式。

中华民族是唯一最早将"书写"真正提高到"艺术"水平的民族。沈尹默先生说:"世人公认中国书法是最高艺术,就是因为它能显出惊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的和谐,引人欣赏,心畅神怡。"这些话因出自这位书法家与诗人的口,略微显得有点夸张,但并不乏其精辟与深刻。

2、何为太极拳?

解守德先生认为,太极拳是将太极阴阳的中国古典哲学原理用之于拳理、拳法、使人体能够至大至极发挥其各项功能,包括潜能的拳术;李德印老师则认为,太极拳是以松柔和缓为特色的武术运动,它还是一种老少皆宜、适应广泛、对许多慢性病具有治疗康复作用的体育活动。因两人的"功夫"和对太极拳理解上的差异,所下定义的侧重点略有不同。

"太极"是包括对立面的统一体。"太"是"大到无边"、"很"的意思;"极"有两重含义,一是其字词含义,如"极限"、"顶点"、"边界"、"穷尽"、"最大限度"等;二是它的范畴含义,有"本质"、"真面目"、"根源"的意思。"拳"乃是四指自然卷曲与拇指相扣的一种手型,它与我国古汉字的"弮(弩弓)"通假,也就是民间口语中所说的"捶"。"拳"与"权"同音,引申有计较利害、度量轻重的意思。单从这三个字的组合来说,太极拳是一种讲究利害,寻找规律,追求无限的拳术。 宋代周敦颐认为"太极"是元气,即阴阳二气的统一体。按照中医理论,阴阳是指对立的双方,其涵义是动态的,又是广义的,如静与动、水与火、寒与热、下与上、里与表等。当说到某一具体事物,则其涵义也就具体化了,例如对"生命"的认识,阴成形,阳化气,孤阴不生,独阳不长,阴阳相合,万物方生。用现代学术较规范的语言来说,这里的"阴"是指物质,有形可见;这里的"阳"是指功能,能量的消散,无形可察,而成为气。由阴转化为阳,是由物质转化为能量,由有形转化为无形,物质表现为能量的存在形式。生命这个事物很复杂,经过抽象化之后,又很简单,它不外乎是阴与阳的统一体,物质与能量的相对运动而已。太极拳作为专有名词使用,第一次出现在明末清初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里。它又被人们称之为"长拳"、"棉(绵)拳"、"软拳"、"哲拳"。"长"者,其劲和其他拳种相比,自始至终连绵不断,故长也;"棉"者,遭遇外力撞击,给施力者一种如同击打在棉花团上的感觉,所有的力量都被受力对象消化吸收掉;"软"者,似柔实刚,非软面团之软也。这和蔡邕所说"笔软则奇怪生焉"的"软"是一个意思,能柔能刚之谓软,非有柔无刚之谓软也;"哲拳",因其每个技击动作和整个套路的编排皆符合太极阴阳妙理,处处充满着矛盾。它像一个时常微笑着杀人的魔王,表面上若无其事、风平浪静,内心里却涛惊浪骇、暗藏杀机。

太极拳是我国传统文化精髓与武术文化完美结合的产物,它随着先哲们对宇宙本源认识的深入,逐步做到将人类行动与大自然的变化相合谐一致。据历史文献记载,大约从南朝韩拱月,程灵洗开始,将《易经》运用于拳理与拳法,经唐代许宣平、李道子、宋时程必、元时张三丰、明末陈王廷、王宗岳、蒋发,至清中叶陈长兴逐渐发展起来,形成现代意义上传统太极拳的雏形,再由此演变成目前流传较广的陈、杨、武、吴、孙五大流派的太极拳和其他流派。另有专家论证:太极拳创造于明末清初,它结合古代的导引术和吐纳术,吸取了中国古典哲

学和中医基本理论的经络学说,综合地继承和发展了明代在民间和军队中流行的各种拳法,博采众长,从而成为一种内外俱练的拳术。陈王廷为太极拳的真正创始人,他受戚继光的影响在整理民间武术套路上,取精弃粗,汇合众长,编造拳套七路并独创了"双人推手"和"双人粘枪"的训练方法,解决了不用护具也可以练习徒手搏击技巧和提高刺枪技术的问题。我们认为:太极拳与书法艺术一样目前很难断定它们究竟是由某个具体人在某个具体时刻所创造,它们是经过数十代人的艰苦探索与不懈努力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它们必然要经历一个萌生、发展、壮大、成型和消解的过程,绝非一蹴而就、一触即溃。尽管如此,所以书法家和太极拳大师他们个人的历史作用也绝不容忽视,他们是创造书法艺术与太极拳运动历史的英雄,没有他们风采的历史是空洞和苍白的。

俗话说:"隔行如隔山"。绝不像普通人所认为的那样,一般人随便哼哼两句,就是音乐;不论谁胡涂乱画几笔,就是书法;老年人在公园里伸胳膊、蹬腿、摇头、晃脑,慢腾腾练的就是太极拳。其实,他们中的绝对多数人练的是太极拳的"架",是在作和广播体操相似的"太极操",既不能力从人借、气由脊发,也不能引进落空、毫发无差。更谈不上对棚、捋、挤、按、採、挒、肘、靠、粘、连、捻、随、腾、闪、折、空、摔、打、擒、拿这些太极行功中常用的技法有透彻的理解。试问,有几人掌握太极拳中的"三十六肘法"和"七十二拿法"?又有几人懂"一手"可分为八着、八搂、八劈、八按、八合、八拍、八滚?因而他们不是真正专业的"练家子",练的是"花架子",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太极拳。这和书法界的情况类似,练者众多,多如牛毛;精者甚少,稀如牛角。太极拳和书法艺术同其他学科一样,都是一门非常专业的学问,需要一丝不苟的认真学习才能掌握。 太极拳完全以传统太极文化理念为指导,以逆向思维"无论如何做,都是不对的。"作为技击术的指导思想,来保持它本身无限旺盛的生命活力。其每个动作本身皆具备攻防含义,能够产生攻防实效。它以练习技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套路与格斗为运动形式,来实现健身、技击等多重功能。太极拳结合传统道家的吐纳、导引和中医经络理论以激发人体潜能来实现武术御敌的原始目的,集健身与御敌之功效,把武术文化"修习"的理念推向极致,使太极拳从一种武术文化变成传统太极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实现了人与传统太极文化的交融。

太极拳与气功、舞蹈最大的区别在于其每一个动作都在保护自己,具有攻防含义,能取得攻防实效。它虽讲究以静制动,却不意守某一具体部位,而是以动作为核心,意识、呼吸皆围绕动作来运行。太极拳,其最大的特点是将"心"和"心法"与人的行为动作完美结合,直接激发人体的潜能,使人体能够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各项功能,在理念上更崇尚"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儒家文化。而气功的主要作用是健身强心和延年益寿、启发智能和增强智慧、陶冶性情和涵养道德,它更偏重的是"清静无为,遗世独立,羽化登仙"的道教精神。舞蹈是以躯体为表现媒介,通过人体作出种种与由安全的理性控制的平常肢体行为不同的表演性动作,来表现一般化的生活和自然。法国舞蹈教师认为:"作为表现媒介的人体可分成三个区域:头部和颈部为精神区域,躯干为精神--情感区域,臀部和腹部为物质区域。此外,胳膊和腿是人体探测外部世界的接触器--附着于躯干的手臂有一种精神--情感特征,而附着下半部躯干的腿又具有一种物质特征。身体的每一区域又可以进一步分为三个部分。例如,胳膊可以分成具有物质特征的上臂、具有精神--情感特征的小臂以及具有精神特征的手,腿亦可作此相似划分。"这种植根于希腊传统的理论与太极拳中的"三节"论有相通之处。书法是一种动

态的艺术,一种"纸上的舞蹈",着重在具体的字形中显现超越的气象和韵律。从总体上说,儒、道、佛三教归一,讲的都是一个如何"作人"和做"什么样的人"的问题,只是在具体修炼方法和追求的终极目标上,它们有所不同。

二、书法艺术与太极拳的内在联系

书法与太极拳同为中华民族文化的两大"瑰宝"共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沃土之中,它们有着共同的理论基础。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受中国古典哲学思想的影响,可以说没有"儒、道、释"三教文化精神的灌溉与滋养,便没有书法艺术与太极拳。所不同的只是中国书法因与"汉字和毛笔"的特殊血缘关系,造成书法家必须是具有极高文化素养和丰富表现力的人。而太极拳在创造过程中,从不间断地在汇集诸多武术拳种之长。它把《易经》作为主要指导思想,兼收并蓄其他文化精髓,重点和传统中医学理论相融合,从而形成与书法不同的另一枝民族文化精神奇葩。

中国书法从殷商甲骨文开始发蒙,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其主要书体已经定型、达到成熟,以后只是流派风格的衍化,而太极拳在这个时期才刚开始萌芽。它们一个是"文",一个是"武",两者在练习和运用过程中不仅存在着"形式"上的相通,而且在神韵方面所追求的境界也是一致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书法与太极拳都是一种"手舞足蹈"的人体语言,因此二者无论在反应的机理和表现方式上就必然是一种"通合"的状态。书法与太极拳皆为人们对外界各种刺激反应的表现方式,都是人们"传情达意"的重要手段。手舞足蹈是人们对外界刺激最强烈的一种反应方式。《尚书》云:"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则歌咏之;歌咏之不足,则蹉跎之,蹉跎之不足,则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1.相似的习练守则

学太极拳以敬为主,不敬则外谩师友,内谩身体,心不敛束,何能学艺。练功的人对师傅,对家里人,对周围的人,最讲究"恭敬"二字,学功夫讲究恭恭敬敬地学。师傅在选择徒弟的时候,常用很巧妙的方法来进行考验,检验你是否能够做到"恭敬"二字。如果你做不到对所有人尊敬,就会错过很多的机会,俗话说"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学太极拳不可手狂言狂。手狂则多生事端,言狂则多增口过。事虽属武,必学文人风雅,不然轻于外,必失于中。学太极拳先读书。书理明白,学拳自然加数倍容易。学太极拳不可自满。满则招损,非徒无益,且有害;能谦则虚心受教,人孰不乐告之。以善积众善以为善,则其善愈大。

学太极拳,着着当细心揣摩。一着不揣摩,则此势机致情理终于隔阂。即承上启下尤当留心。此处不留心,则来脉不真,转关不灵,且一着自成一着,不能自始至终贯成一气,不能贯成一气则于太和元气终难领会。学太极拳一定要能吃苦,要有耐心。不受苦中苦,难成人上人。千遍万回多多演,招到熟时巧自生。

篇五:太极拳体用全书-杨澄浦 简体字版

太极拳体用全书 杨澄甫

张真人传

真人辽东懿州人,姓张,名全一。又名君宝,字元元,号三丰。史称宋末时人,生有异质。龟型鹤骨,大耳圆目,身高七尺,修髯如戟。顶作一髻,常戴偃月冠,一笠一衲,寒暑御之。不饰边幅,人皆目为张邋遢。所啖升斗辄尽,或避毂数月自若。书过目不忘,游历无恒。或云一日千里。洪武初,至蜀太和山,结庵玉虚宫,自行修炼。洪武二十七年,复入湖北武当山,与乡人论经典,孜孜不倦。一日在室读经,有鹊在庭,其鸣如争论。真人由窗视之,鹊在树。注目下睹,地下有一长蛇,蟠结仰顾。少倾,鹊鸣声上下,展翅相击。长蛇採首微闪躲过鹊翅。鹊自下复上,俄时性燥,又飞下翅击。蛇亦蜿蜒轻身闪过,仍作盘形。如是多次,真人出,鹊飞蛇走。真人由此悟,以柔克刚之理。因按太极变化,而成太极拳。动静消长,通于易理,故传之久远,而功效愈著。北平白云观,现存有真人圣像,可供瞻仰云。

郑序

天下唯至刚乃能制至柔,亦唯至柔乃能制至刚。易曰,刚柔相摩,八卦相荡。书曰,沈潜刚克,高明柔克。诗曰,刚亦不茹,柔亦不吐。然则刚柔之用,理无二致。何老氏独言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又曰柔弱胜刚强,余甚疑之。宋末有张真人三丰者,创为太极柔拳之术,所谓有气则无力,无气则纯刚,异哉言乎?以视老氏之说,其理更不同,余尤惑焉。何则,不用力固已柔矣,未闻有不用气也。若不用气,何复有力?而至于纯刚乎?癸亥,岳任北京美术专门学校教授。有同事刘庸臣者,擅斯术,以岳体羸弱,勉之学习。甫逾月,辄婴事辍,未得其趣。庚午春,岳因创办中国文艺学院,操劳过度,甚至咯血,因复与同事赵仲博、叶大密,研习斯术。不一月,病霍然,而身体遂日见强健。于是昕夕研求,锲而不舍。两年之间,与有力十倍于我者较,则数胜矣。始信柔之足以胜刚,然未知有不用气之妙也。壬申正月,岳在濮公秋丞家,得晤杨师澄甫。秋翁介岳,执赘于门。承澄师之教导,口授内功,始知有不用气之义矣。不用气,则我处顺,而人处逆,唯顺则柔。柔之所以克刚者渐也,刚之所以克柔者骤也。骤者易见,故易败,渐者难觉,故常胜。不用气者,柔之至也,惟至柔故能成至刚。余至是遂恍然大悟,于真人与老氏之说,大易摩荡之训,乃与同门匡克明。共请于澄师曰,曩者师法相承,悉凭口授指示,未有专书。与其怀实以秘其传,何如笔之于书以后传世。澄师曰然,爰将体用之妙法,尽启其橐錀,摄图列说,缕析条分。拜及剑法枪法等,各有运斤成风之妙。编述成书,分为二集,世之欲摄生养性者,手各一编,了如指掌。非仅可以释疑解惑而已。自强强国之术,其在斯乎,其在斯乎。

癸酉闰端阳 永嘉郑岳谨序

自序

余幼时,见先大父禄禅公,率诸父及诸徒游者,日从事于太极拳。或单练,或对习,昕夕不辍,心窃疑之。以为是一人敌,项籍所不屑学者,余他日当学万人敌。稍长先伯父班侯公,命余从之学。于是向之所疑者,不复能隐,则直陈之,先大夫健侯公怒斥之曰:恶,是何言?汝大父以此世吾家,若乃欲坠箕裘欤?先大父亟止之日,此不能折服孺子也,以手抚余曰:居,吾语汝,吾之习此而教人者,非以敌人,乃以卫身,非以用世,乃以救国。今之君子,只知国之弊在贫,而未知国之病在弱也。是故谋国是者,竞教救贫之策,未闻有振衰起颓之图。惟其通国皆病夫,谁复胜此重任?积弱斯贫,贫实原于弱也。考各国之致强,莫不强民为初步,欧美之雄伟英挺无论矣。即岛国侏儒,亦孰非短小而精悍,以吾国人之鸠形鹄面当之,胜负之决,庸待著龟。然则救国之道,自当以救弱为急务,舍此不图,抑亦末矣。余自幼即以救弱为己任,尝见卖解者,其精神体魄,固不逊于外人所谓大力士武士道者。余大喜叩其术,秘不见告,乃知中国自有强身之术。而一弱至此,岂无故哉?嗣闻豫中陈家沟陈氏有内家拳之名,蹑跷往从陈师长兴学,虽不见拒于门墙之外,然日居月诸,迄未许窥堂奥。忍心耐守,凡十余年,师悯余诚,始于月明人静时,举个中妙谛,以授余。学成来京师,誓本素志,广授于人。未几,见从吾学者,瘠者肥,羸者腴,而病者健,乃大喜。愿以一人之所授有限,则如愚公之移山,更以诸若父叔辈。暨诸徒游者,若志在用世,宁鄙视救世之术,而不学乎?余于是,始恍然于先大父之孳孳斯术。且以世吾家者,盖有在也。遂欣然请受教。先大父更诏之曰,太极拳创自宋末张三丰,传之者,为王宗岳。陈州同,张松溪,蒋发诸人相承不绝。陈长师,乃蒋发唯一之弟子,其术本于自然,而为形不离太极,为十三。而运用靡穷。运动身体,而感及心灵,故非习之既久,骤难得其奥妙。从吾学者,不乏其人,而炉火纯青之候,虽班侯犹未易言也。然就强身而论,则一日有一日之益,一年有一年之效。孺子知之,其有以宏吾志,余谨识之不敢忘,自是而后,锲而不舍,关二十寒暑。而先大父,先伯父,及先大夫,先后捐馆。余始则授徒旧都,嗣以局促一隅,为效偏颇,更南走江淮闽浙间。复嘱陈生微明,以余口授者,刊为一书,历十年余。而太极拳之风行,自河南北,及于江左右,甚且粤水之滨。习之者亦大有其人矣,顾陈子之书,仅述单人练习之程序,且翻阅十数年前之功架。又复不及近日。于此见斯术之无止境也,今因诸生之请。复继续将体用之全法,编次成集,基本练法,及推手大捋,一一俯以最近图影,付诸梨生,以全于世。并及剑法及枪戟刀等,拟为第二集续刻,非敢以术自鸣,窃欲宏先人振人救世之志云而。

中华民国二十二年春广平澄甫杨兆清

例言

本书编著之要旨,在乎体用兼备。世之学太极拳者,日见繁多,未明体用之法,舒鲜心身之益。故特不珍弊带以千金,冀得造极登峰之多士,自强之旨,窃愿与国人共勉之。

太极拳本易之太极八卦。曰理,曰气,曰象,以演成。孔子所谓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岂能出于理气象乎?惟理气象乃太极拳之所胚胎也。三者得能兼备,而体用全矣。然象则取法太极八卦,气则不出于阴阳刚柔,理则主宰变易不易,以穷其化。学者尤宜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然能得其理矣。 太极拳之主体,贵在动静有常。故练时举步之高低,伸手之疾徐,运动之轻重,进退之伸缩,气息之宏细,顾盼之左右上下,腰顶背腹之俯仰,须知各有常度。不可忽高忽低,忽疾忽徐,忽轻忽重,忽伸忽缩,忽宏忽细,忽左右上下俯仰之不匀也。惟步之高低,手之疾徐,如能得有常度,则亦不必拘其高低疾徐之有一定法则也。

太极拳要点,凡十有三,曰沉肩垂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虚领顶劲,松腰胯,分虚实,上下相随,用意不用力,内外相合,意气相运,动中求静,动静合一,式式均匀。此十三要点之观念,缺一不可,学者希留意参合也。 本书之用法,为已熟练太极拳者,进一步而言也。故方向不必拘定,则四正四隅皆可试用。如未熟练拳法者,不可劣等而习用法,恐素无根底,终少成效。初学者,希细阅上图之单人功架,久娴体法,则用法不难而得也。

太极拳只有一派,无二法门,不可自眩聪明,妄加增损,前贤成法。倘有可移易之处,自元明迄今,已数百年,如有可改之处,昔人亦已先我行之矣,鸟待我辈乎?愿后之学者,弗惟外之是貌,而为内之是求。欲进精纯,期日可待。要之拳式细目,非取形似,必求意合。惟恐私心妄改,以误传误,易失体用之真传,以致湮没昔贤之本意。兹照旧本校正,以垂为正范。

太极拳,非专为与有力者阚狠而作。盖三丰真人,创造柔拳,以资助道体之用。世之有愿卫身养性,却病延年者,无论骚人墨客,羸弱病夫,以至老弱闲人,皆可学习。有恒者,三载有成,弱问其用,则在不用力,而却不畏有力也。倘有大力者,来袭我,以吾之至柔,自足以制胜者,盖顺其势而取之也。卫身养性之要,亦曰顺而守其弱也可,不然虽有勇力者,亦非太极拳家之所取也。

初学此拳式者,万不可贪多,每日仅熟练一二式,则易窥其底蕴,多者仅得其皮毛耳。练毕不宜即坐,须稍散步数圈,以调畅其气血。

炎夏练毕,弗用凉水盥手,恐其鬱火。严冬练罢,宜速着衣,以免受凉。功夫宜寒暑增加,所谓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比春秋日胜。晨甫起床,及夜就睡,两时不可间断,则功夫易见有成也。

太极剑及枪刀戟等,当陆续刊行,以供同好。

身法

提起精神,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松肩坠肘,气沉丹田,手与肩平,胯松膝平,尻道上提,尾闾中正,内外相合

练法

不强用力,以心行气,步如猫行,上下相随,呼吸自然,一线串成,变换在腰,气行四肢,分清虚实,圆转如意

重刊太极拳体用全书序

此书为余父留粤时所著,徇同志之请求,阐述太极拳之体用,经八卦,由理气象以演成。学者须先求其象,以养其气,久之自悟其理。故详载各式姿势,

以便有所揣摩。庶几明体辨用,以达豁然贯通之境,学者诚未可忽视之矣。初版刊于民国二十三年,去年而余父弃养,今又十余年矣。中经抗战,散佚者多,守中愚鲁,又无以发扬先绪。言念昔者,凄然雪涕。兹以铜板尚存,因谋重刊,幸承友好赞助,得以面世。全书均照原本印制,未敢有所增删。至于拳之要理,诸先达言之已详,亦未敢加阐述,海内贤达,如能循此求之,身心之益,家国之幸,窃愿共勉焉。

民国三十七年八月杨守中敬序于羊石

学拳谏言

依规矩,熟规矩,化规矩,神规矩,不离规矩。初学要慢,逐渐要匀,极熟后,从心所欲。动静虚实,阴阳开合,各种神气姿态要表现出,圆中有方,方中求圆。动若断而意实不断也。灵动神妙,造极登峰。学拳至此,不可思议矣。

第一节 太极拳起势

此为太极拳预备动作之姿势。立定时,头宜正直,意含顶劲,眼向前平视。含胸拔背,沉肩垂肘,两手指尖向前,掌心向下。松腰胯,两足直踏,平行分开,距离与肩相齐。尤要精神内固,气沉丹田,一任自然,不可牵强。守我之静,以待人之动,则内外合一,体用兼全。人皆于此势易为忽略,殊不知练法用法,俱根本于此,望学者首当于此注意焉。

第二节 揽雀尾掤法

揽雀尾为太极拳体用兼全之总手,即推手所谓粘连贴随,往复不离不断,遂以雀尾比喻手臂,故总名之曰:揽雀尾。其法有四,曰掤捋挤按。掤法,由起势,设敌人面用左手击我胸部,我将右足即向右侧分开坐实,随起左足往前踏出一步,屈膝坐实,遂为左实右虚,同时将左手提起至胸前,手心向内,肘间略坠,即以我之腕贴在彼之肘腕中间,用横劲向前往上掤去,不可露呆板平直之像,则彼之力既为我移动,彼之部位亦自不稳矣。

第三节 揽雀尾捋法

由前势,设敌人用左手击我侧肋部,我即将右足向右前正面踏出,屈膝踏实。左脚变虚,身亦同时向右面转,眼随往平看,右左手同时圆转,往右前出动。右手在前,手心侧向里,左手在后,手心侧向内,转至右手心向下,左手心向上时,速将我右腕间,侧贴彼肘节上,侧仰左腕,以腕背粘彼之腕背臂上,向左外侧,全身坐在左腿。左脚实,右脚虚,此时敌如进攻,我即内向胸前,右侧捋来则彼之根力拔起,身亦随之倾斜矣。

第四节 揽雀尾挤法

由前势,设敌人往回抽其臂,我屈右膝,左腿伸直,伸腰长往,随之前进,眼神亦直前往上送去,同时速将右手腕向外翻出,左手心贴我之右腕臂间,向前往,乘其抽臂之际,随出挤之,则敌必应手而跌矣。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