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高中作文 > 教育资讯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7:24:44 高中作文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高中作文

篇一: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教案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主备学校:穆源民族学校 课型:阅读课 审核:穆源民族学校六年级语文组

授课时间:2012.9.7-9.10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主题为爱国,热爱祖国的感情贯穿全文,这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的主要

写作特色。由于列强瓜分了波兰,使年轻的肖邦“不得不”满怀悲愤之情忍痛离开祖国;师

友送别时,无论咏唱《即使你远在他乡》,无论叮嘱“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也无论赠送

泥土这一“特殊礼物”,都是以爱国为核心的;肖邦虽身处异国他乡,但依然日夜思念祖国,

忘我进行音乐创作;即使弥留之际,也请求死后把他的心脏带回去,他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

——这,是多么炽烈执着的爱国之情啊!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在分清层次的基础上练习背诵第二小节。

2、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掌

握“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

3、通过具体语言材料感知并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4.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再现人物高大形象。

5.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抓重点词句,如:悲愤欲绝、课题的言外之意等分析肖邦的爱国者形象,通过感情朗读

再现人物高大形象。

2.学习作者抓典型事例表现人物形象的方法。

【资料链接】

肖邦:波兰最伟大的作曲家、钢琴家,被称为“浪漫主义的钢琴诗人”,作品有《革命练习

曲》、《悲伤》。在母亲的影响下,他从小对波兰的民间音乐十分熟悉和喜爱。6岁开始学习

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华沙音乐学院作曲班,不到20

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然后令人惋惜的是才39岁的肖邦在异国他乡与世长

辞了,弥留之际,他对姐姐说的是“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中外爱国音乐家有:贝多芬、莫扎特、舒伯特、冼星海、聂耳。

第一课时

班级 姓名

作业评价

【课时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词,读准 “薄、盛”等多音字的字音,理解“悲愤欲绝、与世长辞、弥

留之际”等成语及加点字的意思。

3、 学习课文一、二自然段,体会肖邦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预习导学 1、读拼音,写词语。

xiāo bāng yǒng chàng yōu lǜ là zhú bā lí nà hǎn

( ) ( ) ( ) ( ) ( ) (

)

2、把课文读给家长听,读出节奏,请家长在相应的栏目下做出评价,用“√”表示。

3、查字典,先解释加点字的意思,再理解词意。

悲愤欲绝 .

与世长辞 .

4、填空:

肖邦弥留之际的要求是 ,这也是他灵魂深处的呐喊,是他 充分表现。这是贯串全文的情感主线。直接写这相关内容的是 节。

5、自学质疑,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

二、课堂助学

1、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一句,齐读,思考:这

是谁说的?是什么时候说的?

2、从这句话中,你认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你了解他吗?(学生根据课前收集的资料介绍肖邦) 教师总结:我们在介绍人物时要抓住主要信息。

3、我们今天就一起走近肖邦,认识肖邦。(板书: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读题,对课题进行质疑。)

3、预习反馈

重点强调悲愤欲绝的绝。 ...

4、整体感知

能不能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看文章一步一步写了什么?(板书:不得不离开祖国、师生送别赠送泥土、日夜思念忘我创作、弥留之际请求送回)

文章四段,如果每一段只用一个词概括,你们选哪个词语?(离开——送别——创作——与世长辞)

如果在这几个词语的前面分别加上一个词语,进行恰当的形容,分别用什么词语好?(满怀悲愤、不得不??)

请利用上述讨论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5、合作探究

探究一: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祖国?

① 默读第一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说肖邦离开祖国的原因。

② 文章字里行间都流露出作者的感情,你能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感情?(对侵略者的憎恨、对人民的同情)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出作者的这种感情。(瓜分、欺凌、深渊)。

③ 肖邦愿意离开祖国吗?(不愿意)从哪里看出来?“满怀悲愤、不得不”。“不得不”的作用(双重否定,在这强调肖邦的悲愤之情、爱国之情,也体现了肖邦是被迫离开自己的祖国。)

④ 正当这个富有才华的音乐家为祖国和人民施展他的才能时,他却--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该是多么--悲愤!有感情地朗读第一自然段。

探究二:埃斯内尔老师为什么要送肖邦一个盛满祖国泥土的银杯?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回答要点:肖邦是老师的得意门生,大家都舍不得肖邦离开,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肖邦自己也舍不得离开。

②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祖国的泥土。 ③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

④交流:

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即使你远在他乡》。

完成小训练:为这群不得不分离的师生设计语言。

同学说:“即使你远在他乡,___________________”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你永远是波兰人民的儿子。”(师:生是波兰人,死是波兰鬼。)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能把我们忘记。”(师:我永远记得你们!)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我也会日日夜夜地想念你的。”(师:我也会想念你们的。) 生:“即使你远在他乡,也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母亲。”(师:我时刻把祖国放在心上。) ??

比较埃斯内尔两次对肖邦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言,想像他当时的激动神情,指名、集体读。

⑤此时的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指名读有关语句。抓住:“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⑥文章补白的训练:肖邦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时心里想了什么?

生:祖国,我会回来的!你等着我!

生:我带着悲愤而去,我会带着骄傲而归的。

生:祖国再见了!亲人再见了!老师再见了!同学们,朋友们再见了!

生:沙皇,这里不会永远属于你!

生:祖国,我会为你而奋斗的!

⑦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

⑧这段话是抓住什么来写,才使文章如此感人的?(细节描写)找出几处细节描写,自己读读、体会体会,并说一说这些细节描写对于表现人物的作用。

⑨指导学生背诵。

三、当堂训练

学生练习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四、巩固练习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你远

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孩子,无论你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呀!”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对肖邦说:“这里装的是祖国波兰的泥土,它是我们送给你的特殊礼物,请收下吧!”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

2、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 。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 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4、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

5、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课时

班级 姓名

作业评价

【课时目标】

1、检查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课文三至六自然段,继续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过程】

一、温故预习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字选择合适的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绝:①断掉;②尽,没有了;③极,最;④气息停止,死亡。

悲愤欲绝( ) 滔滔不绝( )

辞:①告别;②请除解除自己职务;③解雇;④古典文学的一种体裁。

与世长辞( ) 辞职( )

篇二: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练习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命题人:陶云 审核人:王敏

一、读拼音,写词语。

yǒng chàng yōu lǜ lí míng mǎn qiāng rè xüè( )( )( )( ) mí màn pǔ xiě là zhú cuī rén lèi xià ( ) ( )( )( ) 二、选择正确的读音用横线画出。

深渊.(yuān yāng) 消逝.(sì shì) 即.使(jí jì) 郑重.(zh?ng ch?ng) 雾霭.(yě ǎi) 横.行霸道(héng hèng) 三、按要求做题。

1.填空:肖邦,被人们称为“ ”,代表作有 、 、 等。像肖邦这样的音乐家还有 、 、 。

2.由肖邦忘我的工作你会想到哪些成语________ _ 、_____ 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3.把下面的句子分别改成肯定句和反问句,注意意思要不变。 肖邦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写出一句有关“爱国”方面的古诗或名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理解。

1830年11月的一天,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20岁的肖邦告别了自己的亲人,坐着马车离开了首都华沙。在城郊,马车突然被一大群人拦住,原来是肖邦的老师埃斯内尔和同学们来为他送行。他们站在路边,咏唱着埃斯内尔特地为肖邦谱写的送别曲《即使 你远在他乡》。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

”肖邦感动地点了点头。这时,埃斯内尔又捧过一只闪闪发光的银杯,深情地 对肖邦说“

”肖邦再也忍不住了,激动的泪水溢满了眼眶。他郑重地从老师手中接过了盛满泥土的银杯,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然后登上马车,疾驰而去。

1.在横线上填上埃斯内尔说的话。 2.写出下列词中加点字的意思。

弥漫( ) 咏唱( ) 溢满( ) 疾驰( )

3.这段文字对所写的事情交代得很清楚,你一定能从中找出时间________、地点________、人物______以及所写的事情________。这件事中又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三个送别场景。

老师“赠土”的目的是 。

4. “维斯瓦河上弥漫着薄薄的雾霭。”作者在文中借景抒发了肖邦________的心情。

5.根据课文内容,理解文中临别赠言的含义及前后两句话之间的关系,填充句子。 因为我们希望你无论走到哪里,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所以 。 我们之所以把祖国波兰的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你,是因为 。

6.课文写出了埃斯内尔说话时的动作“________”和神态表情“________”,这一细节描写的作用在于________________。

7.读着课文中送别的感人场面的文字,你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诗名句

篇三: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课文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9世纪初,( )遭到( )的( ),有( )落到了( )的手里。( )人民从此( )。( )的音乐家( ),( ),不得不( )。

1830年11月的一天,( )上( )着( )。20岁的肖邦( )了( ),坐着马车( )了首都华沙。在( ),马车突然被( ),原来是( )来为他送行。他们( ),( )着( )。埃斯内尔( )肖邦的手说:“( ),( ),( )!”肖邦( )。这时,埃斯内尔又( ),( )地对肖邦说:“( ),( ),( )!”肖邦再也( )了,( )。他( )地从老师手里( ),( ),然后( ),( )。

就在他( )的那几天,华沙( )了( )。可是,不久( )了。肖邦得知( ),( )。他将自己的( ),写下了( )。那( ),表现了( )。

肖邦( )。他把( )和( ),( )在自己的( )之中。他( )自己要( )、( )、( )。他常常把自己( ),点上( ),彻夜地( )、( )。时间在( ),可是他已根本( )。 肖邦在( )一住就是( )年。为了( ),也为了( ),( )。( ),使肖邦的( )又( )了。1849年10月,他终于( )。( ),肖邦( )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 ),( )。”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 )在异国他乡( )了。当时他才39岁。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9世纪初,( )遭到( )的( ),有( )落到了( )的手里。( )人民从此( )。( )的音乐家( ),( ),不得不( )。

1830年11月的一天,( )上( )着( )。20岁的肖邦( )了( ),坐着马车( )了首都华沙。在( ),马车突然被( ),原来是( )来为他送行。他们( ),( )着( )。埃斯内尔( )肖邦的手说:“( ),( ),( )!”肖邦( )。这时,埃斯内尔又( ),( )地对肖邦说:“( ),( ),( )!”肖邦再也( )了,( )。他( )地从老师手里( ),( ),然后( ),( )。

就在他( )的那几天,华沙( )了( )。可是,不久( )了。肖邦得知( ),( )。他将自己的( ),写下了( )。那( ),表现了( )。

肖邦( )。他把( )和( ),( )在自己的( )之中。他( )自己要( )、( )、( )。他常常把自己( ),点上( ),彻夜地( )、( )。时间在( ),可是他已根本( )。 肖邦在( )一住就是( )年。为了( ),也为了( ),( )。( ),使肖邦的( )又( )了。1849年10月,他终于( )。( ),肖邦( )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 ),( )。”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 )在异国他乡( )了。当时他才39岁。

3 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19世纪初,( )遭到( )的( ),有( )落到了( )的手里。( )人民从此( )。( )的音乐家( ),( ),不得不( )。

1830年11月的一天,( )上( )着( )。20岁的肖邦( )了( ),坐着马车( )了首都华沙。在( ),马车突然被( ),原来是( )来为他送行。他们( ),( )着( )。埃斯内尔( )肖邦的手说:“( ),( ),( )!”肖邦( )。这时,埃斯内尔又( ),( )地对肖邦说:“( ),( ),( )!”肖邦再也( )了,( )。他( )地从老师手里( ),( ),然后( ),( )。

就在他( )的那几天,华沙( )了( )。可是,不久( )了。肖邦得知( ),( )。他将自己的( ),写下了( )。那( ),表现了( )。

肖邦( )。他把( )和( ),( )在自己的( )之中。他( )自己要( )、( )、( )。他常常把自己( ),点上( ),彻夜地( )、( )。时间在( ),可是他已根本( )。 肖邦在( )一住就是( )年。为了( ),也为了( ),( )。( ),使肖邦的( )又( )了。1849年10月,他终于( )。( ),肖邦( )姐姐路德维卡的手,喃喃地说:“( ),( ),( )。”

肖邦就是这样带着( )在异国他乡( )了。当时他才39岁。

篇四: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补充习题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1、无论 都

2、即使 也

3、因为 所以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并回答问题。

1.孩子 无论你走到哪里

都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啊

要肖邦不要忘记自己的祖国

2.激动的泪水溢满眼眶 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 回首望了望远处的华沙城去

肖邦被感动了,他恋恋不舍,对祖国充满了深沉的爱。

四、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 肖邦弥留之际请求把自己心脏带回祖国。

2. 至死也要回到祖国的强烈爱国之情。

3.说明他很年轻,死得可惜。

五、读一读,悟一悟

表达了肖邦强烈的爱国之情。 登上马车疾驰而

篇五: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苏教版六年级上册

3.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

一、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够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抓住文本具体语言材料反复朗读,感悟体会肖邦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理清课文脉络。

2.抓住贯穿全文的情感主线——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在训练语言文字的同时,陶冶学生的爱国情感。

三、教学评价设计:

1.在检查学生预习环节,通过查看预习单、实物投影,集体评价,自由读、指名读,集体纠错等多种方式了解学生尤其是学困生识、写生字及正确、流利读书情况。

2.在精读感悟环节,采取默读、自由读、讨论、交流、读思结合、感情朗读等方式推进学生读懂课文从而感受人物情感。

3.借助分段、概括课文大意、抓住重点词句体会,背诵重点段落培养学生整体把握文本的能力。

4.借助拓展小练笔,训练学生写作要用心抒情,我笔写我心,我心道我情。

四、教与学的准备:

学生:完成预习单。(见后附件1)、

教师:

1.教学课件

2.根据学生的预习单查看预习情况,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实效性。

五、教学课时:2课时

六、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环节一、整体感知——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一)导课

1.教师板书课题(3、把我的心脏带回中国 ) 学生齐读课题。

2.提问:你读了课题后,从课题上知道了哪些信息?又产生了哪些疑问呢? (信息:“我”不在祖国,但十分思念、热爱祖国。

疑问:“我”是谁?“我”怎么会离开祖国的?“我”为什么不能回到祖国?“我”是在什么情况下说这话的?)

3.提问:你对肖邦有哪些了解呢?(请同学们把课前预习搜集的有关肖邦的生平资料给大家读一下:肖邦,6岁开始学习钢琴,7岁学习作曲,8岁便在音乐会上登台演出,16岁时进入华沙英语学院作曲班,不到20岁已是华沙很有名的钢琴家和作曲家。)

教师过渡语:同学们,想要了解一个人就要大量的去阅读有关他的东西,如有关他的书籍、报刊、杂志、网页等,或他的作品等。咱们这篇课文也是一个例子,就让我们走进第3课《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这篇文章中,了解这位波兰音乐家肖邦对自己的祖国有着怎样的爱?

(二)初读指导

1.自由读课文,要求:

(1)画出生字,边认字边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画出生字词及不理解的词语,借助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意思。

2.检查词语的识读和理解应用。

(1) 检查预习,看学生预习单完成情况。(实物投影,集体评价) 检查词语:指名读生字,找出生字所在的词以及新词。

深渊 肖邦 消逝 概念 蜡烛 疾驰 特殊 勉励 抗争 四处奔波 悲愤欲绝 与世长辞 雾霭 催人奋起 盛[chéng]满

(2)说说对词语的理解,齐读词语。

绝:停止。

辞:辞别,离开。

催:叫人赶快行动。

雾霭:雾气。

弥留之际:病重快要死的时候。

3.检查生字识、写。

(1)出示学生预习单,组织学生看看写得是否正确、规范。“咏、腔、忧、烛”这几个字要写的左窄右宽;“黎”还要注意不要多写一撇。

(2)学生练写自己写错的和写得不满意的生字。

4.检查朗读课文。

(1)同位两人为一组,每人一段接读课文,做到把课文读正确、流利。

(2)读后同学们找出读错处,断句不准处,然后集体再读。

5.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理清课文脉络:

①课题《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出自课文的哪句话,你能找出来吗?(生快速浏览课文画出句子)

课件出示:“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句话在课文哪个自然段里?请你找出来再读一读这个自然段。读了这段后,肖邦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学生默读思考,然后轻声读一读)

②简单交流: (他很爱国)

③再次自由练读这个自然段,你心中对肖邦有什么质疑吗?

(肖邦既然爱自己的祖国,为什么还要离开自己的祖国?)学生带着问题再读课文,动脑思考,举手简要回答理由(列强瓜分波兰),教师简介当时波兰的时代背景。

④师生讨论理清课文脉络:离开——告别——思念——带回

(2)谁能用简洁的一两句话概括一下:本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指名回答)

教师小结语:“我死后,请把我的心脏带回去,我要长眠在祖国的地下”。这一句话充分表现了肖邦对祖国的至死不渝的挚爱之情。心脏代表一个人的生命、思想,心脏在哪里,人的生命和思想就在哪里。让肖邦痛苦一生的是,他的生命最重要的和最后一刻不是祖国度过的。这让他死不瞑目。只有将心入祖国之土才能安息自己灵魂。这是一个爱国者最终的要求,充满了悲壮。

(3)让我们再来自由读全文感受一下。(学生自由读课文感受)

第二课时

环节二、部分理解——精读感悟,重点突破

(三)精读感悟,感受人物情感

1.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课文哪些场景体现了肖邦的爱国情感?哪些语句让你感动?请在文中画下来(边默读边思考画出来,也可以在旁边写写自己读后的体会、感想。)教师巡视指导。

2.讨论交流:

⑴教学第一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从第一段中哪些词语让你感受颇深?(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波兰。)

注意:“瓜分”“落到”“陷入深渊”“满怀悲愤”等重点词句。进行研究,肖邦“不得不”离开祖国的真正原因。

②教师启示语:在战场上与敌人正面交锋是为国而战斗;作为一名音乐家要为祖国波兰贡献自己的力量,就必须让自己更好的活下去,创作出更多的能够激发起祖国人民斗志的音乐作品。所以他必须走。这走不是躲避,不是畏难怕死,而是一种更好的战斗,但是这种战斗毕竟不是直接的,所以不到迫不得已,肖邦是不走的,他的走是“满怀悲愤,不得不离开自己的祖国”。

③让我们带着“满怀激愤”的感情来朗读课文这段话吧。(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

教师过渡语:那"不得不"离开的场景是怎么样的?一定令人悲伤吧!11月,波兰的深冬,河边,气温很低,以致河面上出现了薄薄的雾霭。这样的场景怎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呢?是的,肖邦已是“涕泪满衣裳”

⑵教学第二自然段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学生自由读,思考:这一段中写了告别的哪几个场景令你感动?

全班交流理清顺序:咏唱送别曲;老师的叮嘱;赠送故土。

学生再读这三个场景,看看哪儿特别感动你,为什么?全班交流:指名读有关语句,体会深厚的师生情。

教师过渡语:肖邦一人在外,故国的亲人朋友怎能不记挂?即使是衣食住行,一个人在巴黎的肖邦也是充满艰辛的。更何况,肖邦还要用音乐和敌人作斗争。埃斯内尔和同学们在肖邦怀着凄凉而又悲愤的心情离开首都华沙时来为他送行,而且老师特地为他谱写了送别曲--《你远在他乡》。(课件音乐响起送别曲--《你远在他乡》)

A.请你想像师生咏唱送别曲时,是怎样的神情?(学生想象、指名回答:难过、不舍、悲伤等等。)

B.请读一下埃斯内尔"紧紧地"握住肖邦的手说的话。(课件出示:“??无论??都不要??啊”)

联系下文思考:埃斯内尔为什么说这番话?为什么把泥土作为"特殊礼物"送给肖邦?(学生思考回答:老师要肖邦走到哪儿都不要忘了灾难深重的祖国和处在水深火热中的人民。)

C.读中悟请:教师指导朗读体会埃斯内尔的深情。

④教师启示语:泥土作为礼物,是至贱又是到贵的礼物。泥土不值钱,可是这盛在银杯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泥土了,它是祖国波兰,有什么礼物能够高贵过祖国?这是一份特殊珍贵的礼物。接过这样特殊意义的礼物肖邦怎么能不激动呢?

指名读有关语句。重读:“郑重地、回首、望了望”,等词语,理解肖邦对祖国的牵挂与难舍之情。

⑤从老师手里接过盛满泥土的银杯。肖邦心中百转千回,祖国呀,祖国呀,我不会把你忘记,无时无刻你都在我心中,我可以为了你付出所有的一切。肖邦登上马车,毅然离去。朗读全段体会师生间真挚深厚的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

指导学生背诵。(学生理清思路:告别亲友离华沙 师生咏唱送别曲时 老师叮嘱、送礼物 肖邦接杯登车去)练背。检查。

⑶教学第三自然段

教师过渡语:满怀悲愤的肖邦离开了他深爱的这个——波兰。可是一个噩耗让他“悲愤欲绝”。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三自然段,发生了什么事令肖邦悲愤欲绝

高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