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历史关口蒋介石日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5 13:15:44 体裁作文
历史关口蒋介石日记体裁作文

篇一:蒋介石日记观后感

《历史关口 蒋介石日记 1931至1945》观后感

120516 12051177 魏屹坤

在反复斟酌后,我选择了《历史关口 蒋介石日记 1931至1945》这一部纪录片。蒋介石作为一名在中国近代史上无法绕过的人物,他的人生经历,政策决断以及其它的琐琐碎碎一直是大家都很关注的。但是由于有些信息无法公开,大家也都只能依靠猜测。这次胡佛档案馆公开的蒋介石日记无疑是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蒋的绝好机会。

这部纪录片总共分为五集,总时长约为两个半小时。当然,在两个半小时内对蒋介石在1931至1945年间的政治军事以及经济活动是无法面面俱到地介绍的,所以纪录片就选取了几个特殊的历史瞬间来一窥蒋介石云谲波诡的一段人生历程。

一、不抵抗政策

日记是最私密的表达方式,蒋介石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坚持写日记,从1915-1972年没间断过,这些日记,对于中国对于蒋介石,都是历史关口。蒋介石的一生充满传奇和争议,他的日记聚敛和透析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等等众多事件的幕后细节、真相以及重大历史疑问。

我们首先来看看蒋介石在对待日本人的问题上犯下的致命错误。说起不抵抗政策,人们会不自觉地联想到“九一八”,张学良,日本。在1931年的9月18日晚,蒋介石在去往江西的军舰上苦苦思索如何剿共,而东北军的张学良则和夫人一同来北平中和戏院观赏梅兰芳的京剧作品。历史总是喜欢和关键人物开玩笑,这两个日后背负着无数谴责与压力的人物,却没能亲身经历那个惨痛的黑夜。“九一八”事变的具体细节就不在叙述了,我们主要关注的是在“九一八”后,这两位关键人物的表现。“苟为我祖我宗之子孙,则不收回东省,永无人格矣”,这是蒋介石在9月20日写下的日记,可见蒋还是有收回东北的计划。但是蒋是怎么做的呢?蒋介石采取的是外交策略。但是,一个已经下定决心吃掉你领土的国家又怎么会去理会国联的谴责呢?我认为从这一点可以看出蒋介石心中根深蒂固的西方民主思想,但是现在是在东方,投票或者请大家长来管是行不通的。或许这也是蒋介石与毛泽东在思想上的差异,或者说是谁对近代中国看得更透彻。 还有一个感兴趣的话题是“不抵抗政策”是谁先下达的?引述张学良的一段话,“后人骂我啊,国人骂我啊,我说你骂我啊,“九一八事变”不抵抗啊,我是一点不服,不认这个账。我没有错啊。可是你要骂我是封疆大吏,没把日本人的情形看明白,那我是,我承认”从张学良的这段话中,我们似乎可以看到张学良与蒋介石微妙的关系。但是在蒋介石的日记中,关于“不抵抗政策”这五个字很早就出现了。但总之,无论是谁下达的命令,一场持续了十四年的国殇开始了。

二、攘外还是安内

大家都知道蒋介石的一句名言“攘外必先安内”,我们不能说蒋这样做不对。假如在共产党的统治时期出现了国民党这样一个地方非法武装力量,那我想共产党人一定会二话不讲立即剿灭。那在当时蒋介石也是采取了这样一种措施,更何况日本侵占中国在即,谁能保证共产党不是和日本有什么秘密协定呢?我这样说并不是为蒋介石,为国民党开脱罪名,因为历史已经冷酷地证明了当时国民党的领导人所做出的错误决定给大半个中国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既然我们是在说

历史,那么就应该站在当事人的角度上去看待整个问题。毕竟“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唯有深入历史人物,才能洗去小姑娘脸上的浓妆艳抹,还以素颜。

现在让我们回到历史关口,到底是剿匪为重,对日妥协;还是与日决战,放任共党?严肃的选择题摆在了蒋介石面前,蒋应该怎么做呢?当时国民政府已经与日本签订了许多的协定,步步退让,东三省沦陷,淞沪也即将失手,山海关已被攻破,共产党还在茫茫大山中曲折穿行。对蒋来说如此的“内忧外患”确是棘手。最后,蒋采取了对日拖延的手段,以免战局扩大;同时一面剿共,一面准备集结中央军精锐准备与日作战。率先展开的淞沪会战就将日本打了个措手不及,但是蒋介石的中央精锐部队也损失殆尽,中华民族真的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三、国共的第二次合作

大敌当前,日本对中国的华北地区的吞并之意已昭然若揭。华北地区物产丰富,是中国重要的资源储备地区,倘若华北丢了,那么中国就丢了。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蒋介石仍然不顾眼前的危机而坚持剿共。从这一点我们也许可以看出蒋介石心中对“统一”的看法。无论在什么情况下,消灭异己永远是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的。蒋调派张学良的关东军在陕西一带围剿红军。仗打到这个地步,张学良也会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日本人正在步步紧逼,而我军却在与中国人打得热火朝天。于是,张学良与杨虎城决定发动兵谏,迫蒋抗日!在1937年的7月7日,著名的“七七事变”爆发了。蒋介石被软禁在西安并与外界隔绝了联系。先不论蒋的处境,我们来看看张学良的微妙位置。自己的手下发动兵变抓了自己,张学良作为蒋的老部下,位置自然是十分尴尬。而且张的行动不仅在国民党,在共产党甚至在日本都引起了巨大的反应。国民党内部关于如何营救蒋介石吵得不可开交,共产党则是反复思考如何处理与蒋介石的关系,而日本人也在密切注视事态的进展。一场行动引发了三方的反应,这在中国的近代史上大概也是不多见的。随后的历史也看到,在蒋介石无奈同意联共抗日后,张学良立即被软禁。直到蒋介石去世后,才得以恢复自由。可见张学良在民族危机前所做的巨大牺牲。我们可以想到,当时张对这种行动的后果一定是非常了解,他肯定知道蒋介石是不会放过他的,但他仍然这样做了,这也许就是一名军人的担当吧。

抗战结束后,一个严峻的问题摆在两党面前,就是谁来领导战后的中国。重庆谈判普遍认为是在拖延时间,但是我认为还有更深层次的原因。在重庆谈判前后,国民党做了许多“和平”的举动,共产党显然是被迷惑了,复原了大量的部队。这正是蒋介石愿意也是朝思暮想希望看到的。共产党的军队收缩了,而蒋介石的兵力却在悄然扩大。刚刚赶走侵略者的中国又将会有新的战火燃烧在大半个土地上。不可避免的内战终将爆发。

四、帝国之间

有一句很快老的话,但是在描述帝国之间的关系却十分精当---帝国与帝国之间,没有永久的朋友,也没有永久的敌人,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这一句话在中国抗战后英美苏三国对华的态度上展现得酣畅淋漓。抗战已有四年,迁都重庆后,日军的无差别轰炸昼夜不断。重庆城内满目疮痍,饿殍遍地。面对破碎的山河,蒋介石心中是痛苦的,是想与日决一死战的,但也是无奈的,因为蒋清楚地知道现在的中国军队在经过几次大而惨烈的会战后,根本无力再发动大规模地进攻行动了。用四个字来形容蒋介石现在的策略,就是“苦撑待变”。期待国际形势的变化,但另他悲哀的是,国际形势并没有按照蒋的预测发展。正如我在本段开始所说的,“有的只是永久的利益”。当时在亚洲,只有中国还在坚持抗击日本。而苏联在与日本签订了《中立条约》后,苏联撤回了所有对华援助。为什么呢,

“各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我们的古人真的是非常智慧,一眼就看穿了一些表面复杂的问题。与此同时,远在天边的美英两国更是撒手不管。这是,在美国寻求贷款的胡适说了一句十分著名的话“倘若美国再多卖给日本一滴石油,中国的将士就要多流一加仑的鲜血”,但这仍是无济于事。蒋介石对此异常失望。 但是历史总会给人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日本偷袭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美英对日,意,德宣战。这无疑给蒋介石打了一剂强心针,中、美、英三国结盟,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正式形成,这也是蒋介石梦寐以求的对日作战的最好时机。他在日记中兴奋得写道“抗战政略之成就,本日达于极点”,随后世界反法西斯的进程就一泻万里地开始了。

最后的话

写到这里,我们的日记也要说完了。我选择蒋介石,因为他是一个无法绕过去的人,但也是一个我们知之甚少的国民政府的领袖。我们从小就学习蒋的诸多缺点,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也应该更清楚地,洗去小姑娘脸上妆容地看看历史的真相,看看真正的蒋中正。虽然一部纪录片无法对蒋的一生,或许是一生中的几个小片段做详细的介绍,但是“管中窥豹”,我们也学到了不少新知识,对蒋介石也有了不一样的了解。

本文中引用《蒋介石日记》中的内容以加粗字体表示,再无其余参考资料。

篇二:读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读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

《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分为五章,前四章通过蒋介石日记,分别介绍了蒋介石一生引起争议最大,也最为复杂的四个时期的情况。第一阶段是从黄浦建军到北伐而清党,这是蒋介石又无名小卒到一跃成为中国历史舞台主角的时期。

第二阶段是中原大战及“围剿”红军时期,这也是他维护个人地位,力图达到中国从表面到实质统一的时期。其中也穿插了“九一八”事变。松沪会战及何梅协定等对日事件的处理,这一时期集中体现了蒋介石的著名理论“攘外必先安内”。

第三阶段是抗日战争的第一阶段,也就是珍珠港事变发生之前的时期,黄仁宇先生具体分析了蒋介石在卢沟桥事变发生以后,面对战场上的一系列失败,如华北失陷,南京失陷,汪精卫投降等等的心态。而其中,还有他与中共产生的摩擦和斗争,包括著名的“皖南事变”,黄仁宇先生分析了这些事件的前因后果,尤其揭示了它们发生的必然性,其结论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四阶段是从美国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到抗日战争胜利。中国由于罗斯福的扶植而一跃成为世界四大强国之一,并由于美国的参战,使得中国的抗日战争前景变为极为乐观,但同时,蒋介石与美国仍存在着相当多的矛盾,蒋介石为何如此行事,原因何在?在长期的抗战过程中,蒋介石的心理有何反复?黄仁宇先生都给出了相当详细的答案。

在《从大历史的角度读蒋介石日记》的第五部分,黄仁宇总体上分析了蒋介石与毛泽东在中国近代历史的地位。具体来说,正是由于蒋介石所处历史地位的局限性,使得他无法完成中国社会的彻底改造;而毛泽东则正好从蒋介石的事业入手,通过土地改革,基本完成了中国的长期革命,中国社会也因此而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该书从普通人的角度重新认识蒋介石及其贡献

在开始动笔写此文之前,我首先要暂时的自我开除我的共产党党籍之一小段时间,待将这篇对蒋公中正不无崇拜之意的文章完成,亦便恢复如是。

中国长期之革命,皆旨在脱离传统旧社会之以农业管制的方式,从而迈入以商业为主要组织结构的现代社会,其最终目的在于促成社会间各项事物之均能公平而自由的交换,人与人之间均能达到平等的衡量。

然如此必将颇为艰辛,20世纪初至20世纪40年代的中国无疑仍是一个中世纪的农村结构,根本无从脱离保守的、老旧的明清社会的禁锢。“以小自耕农为劳动基干,土地分割巨细无遗,分割愈小,愈无大规模储存资本的能力。政府只注重传统儒家之管教,无意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更无应付国际战争例如日本人肆意发动的侵略战争的能力。”著名历史学家黄仁宇先生对当时的中国曾做如是说。

旧式农业社会若想蜕变为新式的现代社会有等于脱胎换骨,甚至必要时需要凭借异族的侵袭和牺牲无数先烈的巨大惨痛代价才能开启整顿变革之钥。首要任务则必须在中国凭空创造一个上层高级机构,次要则需翻转被称为“大根基”的农村社会使之转变为有向心力的低层机构。其如此则可使各种因素能接受权利义务的分摊和敷设上下之间的法制性联系,做到一劳永逸。

可以确定的是,在国父孙文不幸罹难之后,旧中国需要一位救世主和一位变革者。蒋介石做不成救世主,但却可以称为唯一的“顶梁柱”,毛泽东也不能成功的作为变革者,但却能以一

个优秀的“宣传者”的身份来完成其使命。蒋介石(国民党)因着北伐战争和抗日战争为新中国创制了一个高层机构,是中国至此能独立自主。毛泽东(共产党)则在基层利用土改革命剔除了农村中的各种势力垄断,使之社会上下层因素同有平均发轫的机会。

提到蒋介石(名中正),我相信很多人会恣意批评,完全不顾客观条件和各种背景条件下之无奈,凡是“贪污腐败”、“纵养嫡系”、“放弃人民群众”、“揽权独裁”等各色罪名罪帽将全部扣在他一人之头上,随便一人即可信口道出,随性抛来。然持有此种看法的诸多人士并没有放宽视界而先着重历史长期的合理性(或者说命运性),后论人物之功过褒贬。又如果我们具有当时现情切实的历史知识和抛开当今中共之“宣传”的话,我们会认识到一个不一样的蒋介石,一个地道的中国人。设想一下,他并不是一个具有超能力的超人,只是一个有血肉的普通人,如果把任何一个人放到举动间都关系到民族危亡的地位,我也相信谁都会像他那样自行其是,从而也造成了在众人心目中的“独裁者”形象。

残酷的战争在蒋介石的面前高速的展开,并毫不留情的慢慢蚕食华夏国土,他无任何办法来采取以正常秩序并合乎情理的方法来应对。在此突兀下,他凭直觉行事,以道义为手段,不足处则杂相权宜,多时仁厚,偶尔心狠。在被逼不得已时会以宗教哲学思想(蒋信奉基督)和严格律己的规条坚持下去。即使中国内部动乱,人心不一,需待整理,但他蒋介石想不出如何不能动用和平的方式遂行,而必须引用阶级斗争至最残忍的程度,而随着抗日战争的开始也没有给他留下任何多余的时间来整顿。

其时的中国不能和日本作战。如何能令一个仍停留在18世纪的国家对抗一个20世纪具有先进机械工业的国家?答案是没有办法,他蒋介石只能咬牙拼硬(没打错字)。不如此,便为亡国奴。由于曾担任军校至高领导,蒋介石熟悉国军各主要将领的性格,战时蒋亲自以电话越级指挥,非经他核准不得撤退,否则军法从事。

国民党军队之间的派系林立常为后世人所诟病。国军的兵员均是来自农村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为“单元”,恩怨关系极重。军中将领对其属下不无袒护,甚至成风,下属则要不惜一切手段为官长争取利益。这和上文首提到的商业之各事物均可公平自由交换,各依数目字管理,因之权利与义务均具有客观性有莫大之差别。国军各军队的分派系,严重的分离性即由此而来,从而导致战略之不易协定。蒋固然训练出一批黄埔精英,但是也接收了大批过去的军阀部队,其士兵又大半来自农村,他必须运用各式不同的方法手段和向英美同盟者低头等才能将日本侵略者拖垮。

蒋介石统领大军不能估计毛毛总总,他虽然法令森严,信赏必罚,仍不得不顾及实际利害关系,亦不可不谓艰难,迫不得已又不得不违背自己的良心做事。然不如此,他不能使一个中世纪的国家的五花八门的军队以低劣武器装备对抗强敌日本达八年之久(实际抗战十四年,正面抗战八年)。在蒋的领导力量之下,抗战最终迎来了胜利,取得了空前的影响。蒋介石的企图改造旧式中国,他所创造的高层机构之下是成千上万的农民,如若不是他的气势磅礴、策动激劝和制压反叛,其中国之力量绝对团结不起来。

蒋介石的性格复杂为人所知,他本性是一个轻飘而具幽默感的人,经过锻炼,顽硬如石。他慈悲为怀,却会下令枪毙自己亲信的下属,他能感动下级干部,却难以令与他共事的人心服。他既要不违背法律道德,又要诚心爱国,希望领导中国到独立的地位。这就是一个真实的蒋介石,他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一个伟大的领袖,如果不坚持每个在政府中人都只奉命听己的话。

对蒋与毛之间的“龌龊事”谁也不想多提,从历史的角度我们能说乃是蒋介石及国民党替新中国创造了一个高层机构,使中国独立自主,毛泽东及中国共产党则翻转了农村大基层,使全民能有效的组织。

作为中国人,真正认识历史上的蒋介石首先要承认他的功业,他最大的贡献,就是在大陆创造的高层机构,这种成就不因内战失败而消失泯灭。如若在政治“宣传”的教唆影响下我们错误的理解历史和和过分贬低人物,则我们必然误解历史的方方面面,甚至全部忽略历史及历史人物的全部意义,更甚者走至灭亡。

回过头来还看抗日战争,它的是人类史上少有罕见的大事,也是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一系列屈辱性的战争中唯一以胜利结束的对外战争,并且全民皆兵,战火蔓延及华夏东南西北,江河湖海,它的胜利是以牺牲我国数以千万计的军民为超巨大的代价。抗战的胜利虽不能全部归功于中国,但日本帝国主义军队在中国大陆受到的以国民党蒋介石为中枢领导力量的军队的牵制是其崩溃失败的最主要原因。“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句话为现世人们所争相传诵,然则事实上“没有国民党,没有蒋介石,就更没有新中国!”

篇三:《蒋介石日记》透露了哪些历史秘辛

《蒋介石日记》透露了哪些历史秘辛? 关于蒋介石,大陆的中国人知道得太多,但又知道得太少。

从1949年起,大陆舆论一直将蒋介石作为“独夫民贼 ”“人民公敌”来宣传。1960年代,新华书店是一片红色海洋,红宝书的各种版本,红太阳的各种图片,把里里外外映得一片红彤彤,而此前那怕是红得发紫的如《红岩》、《红日》、《红旗谱》都被取消了“红”的资格,被扫进黑书的垃圾堆。此时此际,却有两本香港出版的非红书,在中国大中城市的新华书店公开地“内部发行”。为什么又公开又内部呢?因为书是万恶的资本主义香港出版的,怎么能在社会主义的阵地公开发行?所以打上“内部发行”几个字。这两本书,一本叫《侍卫官杂记》,一本叫《金陵春梦》。这两部书都是写蒋介石的。在全民都读红太阳的红宝书的岁月里,突然间允许人们读描写蒋介石这个最黑人物的黑故事书,所以这黑书销路必然红火。

可以说,从此中国大陆人知道的很多关于蒋介石的故事,很多都是从这两本书中获得的。比如蒋介石与孔二小姐偷情,宋美龄与美国军官鬼混,蒋介石的光头是因为得了梅毒,蒋介石其实不姓蒋,祖籍也不是淅江奉化,而是河南许昌一个姓郑的人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郑三发子,郑家女人逃难到淅江奉化,走投无路嫁给一个姓蒋的盐商当了盐商的小老婆,郑三发子作为“油瓶”到了蒋家,改名成了蒋介石??。

总之,在红太阳最红最红的时候,蒋介石这块石头最黑最黑。

很多年过去了,红太阳已经不是那么红,黑石头也已不是那么黑。然而关于蒋介石的故事还在人世间流传。特别是近年间蒋介石日记逐步公开,这个坚持每天记日记的“顽石”,在日记中事无钜细包括生活小事日三省其身,连某天晚起半小时竟自责“禽兽不如”,见了美女多看了几眼也自责“见艳心动”,把自已一生的种种“劣迹”一-记载下来,供世人传播。回归真实的蒋介石,彻底颠覆了当年《侍卫官杂记》和《金陵春梦》的故事。

蒋介石一生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从1917年起直到1975年去世,除了去世前病重外,几乎没有一天中断。蒋介石生前从未公开自己的日记,他的日记是为了“吾日三省吾身”,完全是写给自己的,因此他的日记展示了一个完全真实的蒋介石。

蒋介石去世,日记由儿子蒋经国保管,蒋经国去世则由蒋介石的孙子蒋孝勇保管。蒋孝勇去世,2004年末,蒋孝勇的遗孀蒋方智怡把共50本《蒋介石日记》全部交给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并同意胡佛研究所将日记原件进行永久保存的技术性处理后,从2006年到09年,分四批向公众开放。

胡佛研究所华裔研究员、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馆负责人郭岱君,全程参与了《蒋介石日记》的接收,并主持整理和研究工作。郭岱君指出:《蒋介石日记》的公开,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蒋介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她说:“蒋介石几乎半个世纪都是中国的主导人物,所以他的日记里面记载的东西,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大政策,重要人物,重要决策过程,等等,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资料,更对于很多我们一知半解,或者扑朔迷离,或者似是而非的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的脉络。”

郭岱君表示,《蒋介石日记》的公开,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蒋介石本人,更有助于人们研究从1975年上溯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真相,“所以我们看日记,也看到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变化和发展,包括政治的变化,经济的变化,领导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领导人物与外国的关系,包括非常广泛。”她说,研究《蒋介石日记》,人们还可以清楚了解到,蒋介石为什么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领导国民党和领导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在国民党留下一个权力真空,当时,如孔祥熙、宋子文,还有汪精卫、胡汉民,他们都是很重要的人物,不管是汪精卫,或者胡汉民,他们主政,都需要蒋介石。为什么?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所信赖的人;他创办了黄埔军校,他有军事的基础;他看事情会想到中国的东南西北,北方的外患,西方的边疆,东边的日本,南边的其他国家,他会有一个权衡;他自己非常努力自修;然后苏共也对他另眼相看;加上他本身的政治手腕也相当圆熟。假如历史重来一遍,他还是要脱颖而出。”

《蒋介石日记》早年部分,记录了北伐,围剿红军,国共合作,抗战,国共内战,等等。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记录了台湾的发展、台海两岸关系、台湾与国际交往的重大事件,包括朝鲜战争、改造国民党、台湾的经济改革、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核试验、越战、台湾退出联合国,等等。除此之外,日记中还大量记录了他与夫人宋美龄的关系,宋美龄在蒋的一生中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非常爱她,非常尊敬她。而宋美龄也非常有智慧,她在很多地方给了蒋很多帮助。抗战的时候,她率领妇女做了很多事情;新生活运动的时候,她的妇女工作组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在外交方面,她是蒋的一个非常得力的顾问。夫妻在生活上、在宗教信仰上、以及在健康上,都互相帮助。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越来越多公正评价蒋介石的声音,这与包括《蒋介石日记》在内的大量史料公开,不无关系。《蒋介石日记》对于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蒋介石,了解从 1975蒋介石逝世上溯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史的许多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撰写的历史中,最能激发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中国人对蒋介石义愤的,就是共产党所描述的,在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期间,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称自己是八年抗战的领导者。阅读《蒋介石日记》,可以知道与共产党的宣传相反,抗战期间,蒋介石指挥国军与日军浴血奋战,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

历史关口蒋介石日记

绝的抗日斗争。而“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日记》中有详细的解释,郭岱君说,“实际上日记公开了以后,我们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在30年代初的时候,经过几次围剿,共产党所剩不多,就两万多人了,蒋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股没有办法消灭的力量。可是他想到抗战,九一八以后,他要争取时间,所以要赶快迁都西南。四川、云南、贵州都不是中央军能够去的地方,因为都是军阀控制的。蒋介石其实一生都没有真正控制中国。那么怎么办呢?他想要迁都重庆,他后来想得一计,他说:借剿共以掩护我抗日准备之决心,借剿共以安定西南。他说日本最怕我们西南安定,我就不让日本人得逞。‘我要借剿共以掩饰我安定西南的决心’这样的句子非常多。他想借剿共,把红军往西南赶,中央军在后面追,这样中央政府才可以进去。”

除了抗战以外,人们对与蒋介石非议最多的,就是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认为其原因在于国民党的腐败。从《蒋介石日记》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对此早已有所警醒,他在抗战末期就开始注意这些问题了,他经常在日记里写:为什么工人不听我们的?为什么妇女要支持共产党?为什么青年学生不相信我们?他提

出很多问题:土地问题怎么解决?农民问题应该怎么办?他有很多想法,他认为将来一定要改革,他要把国民党改成中国劳动党,他说党员要到乡村去服务三年,青年学生高中毕业后要到农村去服务两年然后才能考大学。也就是说,国民党建立了一个上层的制度,但跟下层还是有距离的。他非常非常希望改革,特别在内战的时候,连战皆败,他在日记里几乎每天都在反省,当时国民党的贪渎,士气低落,等等问题,他非常清楚。但是,实际上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让他来改革,因为每天都在战争之中,所以一直到了台湾,才真正有机会来改革。

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后,国民党的改革终于成为可能,1949年后的《蒋介石日记》,大量内容都是记录蒋介石痛定思痛,决心改造国民党,和在台湾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国民党脱胎换骨,彻底改革。这种改革不仅是党的改革,政府的改革,也包括经济思想的变化,奠定了后来台湾的发展基础。

最近,有学者从蒋介石日记发现历史秘辛。美国底特律大学政治系前系主任戴鸿超多次阅读蒋介石日记,他发现,苏联曾密谋联合台湾攻打大陆,蒋介石为了顾虑与美国邦交而加以拒绝,但美国尼克松总统却为了与中共建交抛弃台湾,让蒋介石十分悲愤。

戴鸿超教授阅读蒋介石从 1917到1972年多达一千万字的日记。戴鸿超透露,前去阅读日记的有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以及台湾的学者近两百人,他与当中许多人都谈过,大家共同的印象是记载的内容都是事实。戴鸿超说,“研究中国近代史或是现代史是必须一看的。很多事情只是外面的传说,可以用日记来澄清。”

戴鸿超在日记中发现,1968到1972年间,苏联因为政治意识形态和珍宝岛及新疆边境问题与中共交恶,双方在边境集结重兵战争几乎一触即发。苏联有意联合台湾一起对中共进攻,居间联系的人有苏联的驻英记者路易斯( victor Louis ),此人曾去台湾与蒋经国谈了一星期。另外还有蒋经国的亲信曾任新闻局长的魏景蒙,以及双方驻日本、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大使。蒋介石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戴鸿超说,当时正值文革中国大陆情势混乱,蒋介石也有意进军反攻大陆,双方遂同意接触。但是蒋介石不信任苏联,日记中甚至说要以吴三桂为鉴,所以蒋介石始终没有应苏俄要求提出供给武器的清单,苏俄在与中国边境问题缓和之后,也终止了与台湾的联系。

台湾独派人士多年来总是责备蒋介石不应该退出联合国,甚至说美国有意让中华民国以台湾的名义留在联合国内,但是被蒋介石拒绝了。戴鸿超则指出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联合国的宪章和运作方式。戴鸿超说,“因为基本上是美国向中共让步了,是美国要接纳中共的代表权,他(蒋介石)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民进党认为台湾不应该退出来,但实际上1971年联合国投票时,台湾是被排除的,不是退出来的。”

年高102岁的中华战略协会副理事长李正中,与蒋介石、蒋经国和蒋纬国都有多年的共事经历,也看过部分的日记原件。李正中推崇蒋介石一生的勇气和牺牲,并常朗诵蒋介石晚年日记中的一首诗:“一身当世界,双手扶中华;石拳托宇宙,铁肩担乾坤。”

存放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近年来成了研究近代史的重要依据,有哈佛学者陶涵根据日记写成《蒋介石传记》,正面的历史评价与几十年来对蒋介石负面的看法有所不同。也有一些学者摘取部分日记内容,写了一些秘

辛故事发表。戴鸿超则是为他英文著作《蒋介石与毛泽东》进行查证,该书预计在2010年底出版。

郭岱君是蒋家后人把《蒋介石日记》交美国斯坦福大学保存,并向公众公开的推手。郭岱君指出,保存真实档案是千秋大事,希望将来有一天,《蒋介石日记》能够送回蒋介石的故土存放和公开,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可能阅读到这部日记。

篇四:【了解蒋介石(上)】蒋介石日记透露了哪些历史秘辛

蒋介石日记透露了哪些历史秘辛

关于蒋介石,大陆的中国人知道得太多,但又知道得太少。

从1949年起,大陆舆论一直将蒋介石作为“独夫民贼 ”“人民公敌”来宣传。1960年代,新华书店是一片红色海洋,红宝书的各种版本,红太阳的各种图片,把里里外外映得一片红彤彤,而此前那怕是红得发紫的如《红岩》、《红日》、《红旗谱》都被取消了“红”的资格,被扫进黑书的垃圾堆。此时此际,却有两本香港出版的非红书,在中国大中城市的新华书店公开地“内部发行”。为什么又公开又内部呢?因为书是万恶的资本主义香港出版的,怎么能在社会主义的阵地公开发行?所以打上“内部发行”几个字。这两本书,一本叫《侍卫官杂记》,一本叫《金陵春梦》。这两部书都是写蒋介石的。在全民都读红太阳的红宝书的岁月里,突然间允许人们读描写蒋介石这个最黑人物的黑故事书,所以这黑书销路必然红火。

可以说,从此中国大陆人知道的很多关于蒋介石的故事,很多都是从这两本书中获得的。比如蒋介石与孔二小姐偷情,宋美龄与美国军官鬼混,蒋介石的光头是因为得了梅毒,蒋介石其实不姓蒋,祖籍也不是淅江奉化,而是河南许昌一个姓郑的人家生了一个儿子名叫郑三发子,郑家女人逃难到淅江奉化,走投无路嫁给一个姓蒋的盐商当了盐商的小老婆,郑三发子作为“油瓶”到了蒋家,改名成了蒋介石??。

总之,在红太阳最红最红的时候,蒋介石这块石头最黑最黑。

很多年过去了,红太阳已经不是那么红,黑石头也已不是那么黑。然而关于蒋介石的故事还在人世间流传。特别是近年间蒋介石日记逐步公开,这个坚持每天记日记的“顽石”,在日记中事无钜细包括生活小事日三省其身,连某天晚起半小时竟自责“禽兽不如”,见了美女多看了几眼也自责“见艳心动”,把自已一生的种种“劣迹”一-记载下来,供世人传播。回归真实的蒋介石,彻底颠覆了当年《侍卫官杂记》和《金陵春梦》的故事。

蒋介石一生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从1917年起直到1975年去世,除了去世前病重外,几乎没有一天中断。蒋介石生前从未公开自己的日记,他的日记是为了“吾日三省吾身”,完全是写给自己的,因此他的日记展示了一个完全真实的蒋介石。

蒋介石去世,日记由儿子蒋经国保管,蒋经国去世则由蒋介石的孙子蒋孝勇保管。蒋孝勇去世,2004年末,蒋孝勇的遗孀蒋方智怡把共50本《蒋介石日记》全部交给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保存,并同意胡佛研究所将日记原件进行永久保存的技术性处理后,从2006年到09年,分四批向公众开放。

胡佛研究所华裔研究员、近代中国档案及特藏馆负责人郭岱君,全程参与了《蒋介石日记》的接收,并主持整理和研究工作。郭岱君指出:《蒋介石日记》的公开,对于了解一个真实的蒋介石,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她说:“蒋介石几乎半个世纪都是中国的主导人物,所以他的日记里面记载的东西,对于我们了解那个时代的重大政策,重要人物,重要决策过程,等等,是非常有帮助的。不只是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新的资料,更对于很多我们一知半解,或者扑朔迷离,或者似是而非的事情,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了解的脉络。”

郭岱君表示,《蒋介石日记》的公开,其意义不仅在于了解蒋介石本人,更有助于人们研究从1975年上溯半个世纪中国历史的真相,“所以我们看日记,也看到中华民族在二十世纪的变化和发展,包括政治的变化,经济的变化,领导人物之间的关系,还有领导人物与外国的关系,包括非常广泛。”她说,研究《蒋介石日记》,人们还可以清楚了解到,蒋介石为什么能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领导国民党和领导中华民国,“孙中山先生逝世的时候,在国民党留下一个权力真空,当时,如孔祥熙、宋子文,还有汪精卫、胡汉民,他们都是很重要的人物,不管是汪精卫,或者胡汉民,他们主政,都需要蒋介石。为什么?因为他是孙中山先生所信赖的人;他创办了黄埔军校,他有军事的基础;他看事情会想到中国的东南西

北,北方的外患,西方的边疆,东边的日本,南边的其他国家,他会有一个权衡;他自己非常努力自修;然后苏共也对他另眼相看;加上他本身的政治手腕也相当圆熟。假如历史重来一遍,他还是要脱颖而出。”

《蒋介石日记》早年部分,记录了北伐,围剿红军,国共合作,抗战,国共内战,等等。国民政府败退台湾后,记录了台湾的发展、台海两岸关系、台湾与国际交往的重大事件,包括朝鲜战争、改造国民党、台湾的经济改革、中国的大跃进和文革、核试验、越战、台湾退出联合国,等等。除此之外,日记中还大量记录了他与夫人宋美龄的关系,宋美龄在蒋的一生中是个很重要的角色,他非常爱她,非常尊敬她。而宋美龄也非常有智慧,她在很多地方给了蒋很多帮助。抗战的时候,她率领妇女做了很多事情;新生活运动的时候,她的妇女工作组做了很多很多事情;在外交方面,她是蒋的一个非常得力的顾问。夫妻在生活上、在宗教信仰上、以及在健康上,都互相帮助。

近年来,中国大陆出现越来越多公正评价蒋介石的声音,这与包括《蒋介石日记》在内的大量史料公开,不无关系。《蒋介石日记》对于人们了解一个真实的蒋介石,了解从 1975蒋介石逝世上溯半个多世纪中国近代史的许多真相,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中国共产党撰写的历史中,最能激发不了解中国近代史的中国人对蒋介石义愤的,就是共产党所描述的,在二次世界大战日本侵略中国期间,蒋介石实行消极抗战、积极反共的“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而称自己是八年抗战的领导者。阅读《蒋介石日记》,可以知道与共产党的宣传相反,抗战期间,蒋介石指挥国军与日军浴血奋战,领导全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抗日斗争。而“攘外必先安内”,《蒋介石日记》中有详细的解释,郭岱君说,“实际上日记公开了以后,我们发现不是那么回事。在30年代初的时候,经过几次围剿,共产党所剩不多,就两万多人了,蒋当时并不认为这是一股没有办法消灭的力量。可是他想到抗战,九一八以后,他要争取时间,所以要赶快迁都西南。四川、云南、贵州都不是中央军能够去的地方,因为都是军阀控制的。蒋介石其实一生都没有真正控制中国。那么怎么办呢?他想要迁都重庆,他后来想得一计,他说:借剿共以掩护我抗日准备之决心,借剿共以安定西南。他说日本最怕我们西南安定,我就不让日本人得逞。‘我要借剿共以掩饰我安定西南的决心’这样的句子非常多。他想借剿共,把红军往西南赶,中央军在后面追,这样中央政府才可以进去。”

除了抗战以外,人们对与蒋介石非议最多的,就是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认为其原因在于国民党的腐败。从《蒋介石日记》中,可以看到,蒋介石对此早已有所警醒,他在抗战末期就开始注意这些问题了,他经常在日记里写:为什么工人不听我们的?为什么妇女要支持共产党?为什么青年学生不相信我们?他提出很多问题:土地问题怎么解决?农民问题应该怎么办?他有很多想法,他认为将来一定要改革,他要把国民党改成中国劳动党,他说党员要到乡村去服务三年,青年学生高中毕业后要到农村去服务两年然后才能考大学。也就是说,国民党建立了一个上层的制度,但跟下层还是有距离的。他非常非常希望改革,特别在内战的时候,连战皆败,他在日记里几乎每天都在反省,当时国民党的贪渎,士气低落,等等问题,他非常清楚。但是,实际上他没有时间,也没有机会,让他来改革,因为每天都在战争之中,所以一直到了台湾,才真正有机会来改革。

国民政府败退到台湾后,国民党的改革终于成为可能,1949年后的《蒋介石日记》,大量内容都是记录蒋介石痛定思痛,决心改造国民党,和在台湾实行新的经济政策,国民党脱胎换骨,彻底改革。这种改革不仅是党的改革,政府的改革,也包括经济思想的变化,奠定了后来台湾的发展基础。

最近,有学者从蒋介石日记发现历史秘辛。美国底特律大学政治系前系主任戴鸿超多次阅读蒋介石日记,他发现,苏联曾密谋联合台湾攻打大陆,蒋介石为了顾虑与美国邦交而加以拒绝,但美国尼克松总统却为了与中共建交抛弃台湾,让蒋介石十分悲愤。

戴鸿超教授阅读蒋介石从 1917到1972年多达一千万字的日记。戴鸿超透露,前去阅读日记的有美国、日本和中国大陆、以及台湾的学者近两百人,他与当中许多人都谈过,大家共同的印象是记载的内容都是事实。戴鸿超说,“研究中国近代史或是现代史是必须一看的。很多事情只是外面的传说,可以用日记来澄清。”

戴鸿超在日记中发现,1968到1972年间,苏联因为政治意识形态和珍宝岛及新疆边境问题与中共交恶,双方在边境集结重兵战争几乎一触即发。苏联有意联合台湾一起对中共进攻,居间联系的人有苏联的驻英记者路易斯( victor Louis ),此人曾去台湾与蒋经国谈了一星期。另外还有蒋经国的亲信曾任新闻局长的魏景蒙,以及双方驻日本、巴西、墨西哥等国的大使。蒋介石日记中有详细的记载。戴鸿超说,当时正值文革中国大陆情势混乱,蒋介石也有意进军反攻大陆,双方遂同意接触。但是蒋介石不信任苏联,日记中甚至说要以吴三桂为鉴,所以蒋介石始终没有应苏俄要求提出供给武器的清单,苏俄在与中国边境问题缓和之后,也终止了与台湾的联系。

台湾独派人士多年来总是责备蒋介石不应该退出联合国,甚至说美国有意让中华民国以台湾的名义留在联合国内,但是被蒋介石拒绝了。戴鸿超则指出这种说法不符合事实,也不符合联合国的宪章和运作方式。戴鸿超说,“因为基本上是美国向中共让步了,是美国要接纳中共的代表权,他(蒋介石)没有选择的余地。现在民进党认为台湾不应该退出来,但实际上1971年联合国投票时,台湾是被排除的,不是退出来的。”

年高102岁的中华战略协会副理事长李正中,与蒋介石、蒋经国和蒋纬国都有多年的共事经历,也看过部分的日记原件。李正中推崇蒋介石一生的勇气和牺牲,并常朗诵蒋介石晚年日记中的一首诗:“一身当世界,双手扶中华;石拳托宇宙,铁肩担乾坤。”

存放在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的蒋介石日记近年来成了研究近代史的重要依据,有哈佛学者陶涵根据日记写成《蒋介石传记》,正面的历史评价与几十年来对蒋介石负面的看法有所不同。也有一些学者摘取部分日记内容,写了一些秘辛故事发表。戴鸿超则是为他英文著作《蒋介石与毛泽东》进行查证,该书预计在2010年底出版。

郭岱君是蒋家后人把《蒋介石日记》交美国斯坦福大学保存,并向公众公开的推手。郭岱君指出,保存真实档案是千秋大事,希望将来有一天,《蒋介石日记》能够送回蒋介石的故土存放和公开,使每一个中国人都有可能阅读到这部日记。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