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字数作文 > 教育资讯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3:29:35 字数作文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数作文

篇一:春风又绿江南岸

春风又绿江南岸

——赤溪中心学校“3·12”植树护绿活

动方案

一、活动目的: 以三月份植树节为契机,在全校团员中开展形式多样的护绿行动和植物种植实践体验活动,做到人人参与,宣传与实际行动相结合,从而令学生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增加对植物生长的了解,增强环保意识,生态意识,以达到为班级、学校、社会增添绿色,净化、美化环境的目的。

二、 行动口号: 行动起来,争做护绿小使者。

三、 活动时间: 3月8日~3月12日

四、 活动内容:

1. 一次“植树节”由来的教育活动(班主任利用微型课时间进行)。

2. 两次校园内的“添绿护绿”活动:

(1)草坪捡废纸屑,为大树除草等(各班根据实际情况分散活动)。

(2)在教室里添置一些绿色小盆景。

3、三支“护绿”实践小队在行动(时间:3月12日)

各班组织三支小队在社区进行植树护绿活动。

(1)小队活动必须由成人辅导员带领。

(2)推荐一支优秀小队,参加“十佳护绿小队”评选。

(3)活动资料于下周二交到团支部。

4.护绿金点子征集活动。

附:植树节资料

植树节的由来

3月12日是我国植树节。这天是伟大的革命先驱者孙中山先生的逝世日。孙中山先生从小就喜爱植树。他的故居生长的那棵檀香山酸豆树,是在1883年,年仅17岁的孙中山先生从美国留学回乡时带回来亲手栽种在故居院内的。 在我国近代史上,最早知道森林重要意义并极力倡导植树造林的政治家,首推孙中山先生。1893年,孙中山先生他亲手起草的《上李鸿章书》中提出:中国欲强必须急兴家学、讲求树艺。特别是在1924年他在广州演讲他的《三民主义》时反复强调: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造森林,要造大规模的森林。1915年,由孙中山先生提议,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我国的植树节,同年7月13日,当时的中国北洋政府正式公布了这一规定,自此我国就有了植树节。 北伐战争胜利后,定都于南京的国民政府,曾于1928年3月12日举行“植树节”,因为清明植树节对我国南方来说,季节太迟,遂把植树节改在3月12日,各学校团体都要在这一天举行植树活动。 1979年2月23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决定,以法律形式确定我国仍以3月12日为植树节。

近代最早设立植树节的是美国的内布拉斯加州。1872年4月10日,莫顿在内布拉斯加州园林协会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提出了设立重视节的建议。该州采纳了莫顿的建议,把4月10日定为该州的植树节,并于1932年发行世界上首枚植树节邮票,画面为两个儿童在植树。

据联合国统计,现在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设立了植树节。由于各国国情和地理位置不同,植树节在各国的称呼和时间也不相同,如日本称为“树木节”和“绿化周”;以色列称“树木的新年日”;缅甸称为“植树月”;南斯拉夫称为“植树周”;冰岛称为“学生植树日”;印度称为“全国植树节”;法国称为“全国树木日”;加拿大称为“森林周”。全年12个月,每月均有一些国家欢度植树节。

赤溪中心学校团支部

篇二:春风又绿江南岸--赛课有感

春风又绿江南岸

——赛课有感

西平县专探中学

姚士杰

2010-10-25

春风又绿江南岸

——赛课有感

我是一位语文教师,已有三十多年的教学经历,先前我总是错误的认为:教学无他法,只要“勤恳、敬业”,多讲细讲,“功到自然成”,就能取得理想的成绩。于是乎,本人在教学上,一向重视在“勤恳”上下功夫,很少注意新的教学方法的学习、吸收和运用。每到课堂,一上讲台便滔滔不绝的讲起来,结果常常是,我在上面如痴如醉、津津有味的不停地讲,殊不知有的学生早已在下面心不在焉的进入了梦乡。一考试,成绩平平,我也十分的苦恼和困惑,无奈只好来个自我安慰,年纪大了,本也如此。幸运的是近年来的教学改革,像春风一样又吹绿了我心中那片凄凉、荒芜之地。

近年来,我校十分重视对教师教学方法的引导与提升,曾多次组织教师赴永威。不过,说实在的,在永威虽然我亲自接触了“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四清”等教学新法,耳闻目睹了永威老师的课堂教学流程,但对一位年已不惑有四的我来说,仍是困难重重,毫无信心。常言道:人过四十不学艺,你已年过半百,还能学会吗?我一度茫然。

本学期开学后,我校再掀教改新高潮,开展了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四清”为主的“赛课”比武活动。其间,我在上课之余,积极参加“赛课”活动,认认真真的去听、去学。我看到了我校老师们一个个学习永威,从我做起,从今天做起,尤其是那些年长于我的老师,热情竟是那般高,信心竟是那般足,劲头竟是那般大,我在内心深处受到强烈的震撼。我在想,“彼人也,予人也,彼能是,予岂能不是?”诚然,用了三十多年的老教法,突然换用一种新的教法,是有一定的难度,但也并不是高不可攀的事。“世上无难事,只要肯攀登”,只要努力躬行,“咬定青山不放松”,从今一步步学起来,就一定会有收获。况且教学改革也是大势所趋,不改就会落后,落后就要被淘汰。一旦掌握了这种新的教学方法,在教学上就会如虎添翼,受益匪浅。于是,我就坚定信心,从今做起,从头学起,彻底摒弃先前“满堂灌”、“唱独角戏”的旧习惯,大胆尝试“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之法。多几分自信,少几分担忧。我的具体作法是:

一、精心备课。我认为学习永威教学之法,首先就是要在备课上下功夫。因为换用一种新的教法,如果对教材不熟,就很难运用新教法来驾驭。只有备好课,熟练掌握了教材内容,尤其是重、难点,做到胸中有数,讲起课来,才能做到居高临下,左右逢源,游刃有余。备课首先要确定学习目标、重点、难点;其次,要备教学内容和流程;另外,还要备学生,要考虑学生的理解和接受能力。例如教学《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及《刻舟求剑》一课时,我是这样准备的:首先是确定学习目标:(一)了解有关《韩非子》《吕氏春秋》的文学常识,掌握本文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二)领会两篇寓言故事的寓意;(三)学习两篇寓言篇幅短小,叙事生动,语言明白如话的特点。(四)读背两篇寓言故事。教学流程设计为:(一)课前学生演讲。(3分钟);(二)揭示学习目标(1分钟左右);(三)自学前的指导(3分钟);(四)自学(5—8分钟);(五)后教(10分钟);(六)当堂训练(15—20分钟)。

二、认真上课。上课时教学过程重最为重要的环节。它是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具体过程。能否体现“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之法,就集中反映在上课的过程中。为了具体实施新的教学方法,我严格要求自己,上课认认真真,一丝不苟。仍以教学《寓言二则》,我是这样上课的:学生演讲时,我已把学习目标板书在黑板上。待学生演讲完毕,我让学生齐声朗读学习目标,使学生对该课的学习目标做到胸中有数,接着指导学生自学,自学前提具体的问题和要求,这样可使学生有的放矢的进行自学。比如,先让学生读背第一则寓言和课下注释,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借助工具书或“教辅材料”进行自学;再让学生分组(一般是前后两个桌)合作学习,进行交流、互通有无。接下来进行当堂反馈环节,让部分学生到黑板上展示自学情况,借此发现存在的问题,鼓励学生解疑答惑。若学生实在解决不了,则给以点睛或点拨。在以上环节完成之后,进入当堂训练环节。这一环节,我主要根据学生手中现有的资料,比如“学案”等,从中筛选一些切合学生实际而又具有实用价值——助于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能力的问题,让学生进行练习。达到节有所得,当堂巩固之目的。

三、落实“四清”。永威的“四清”之法,即做到,“节节清,日日清,周周清,月月清”。它是辅之“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保证学生完成并掌握所学的最强有力的措施。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需要给点压力的,有了压力,才能有动力。

如果留了作业,你只是草草的要求了一下,不作认真的检查,对于具有良好学习习惯的同学倒可以,对那些缺乏良好习惯,特别是那些不大热爱学习、对作业善于投机取巧的学生来说就另当别论了。为了使学生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我总是严格要求学生,当日的任务,当日必须完成。当然,首先要严于律己,以身作则,自己说到做到,“言必行,行必果”。只要有布置,就要有认真的检查。若发现有未完成任务的,总要究其原因,督其完成。不过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也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对待,决不能搞一刀切。比如在背默名篇、名段这一方面,我就根据学生情况的不同,对那些背书难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完不成背默任务时让其把文、段抄五遍,暂且算完成任务。这样可使学生感到“有岸可渡”,“有果可摘”,不然的话,对那些背默苦难的学生实行“逼”“压”,只能使其丧失学习的信心,走向更加厌学,甚至辍学的道路。

老天不负有心人。说来也奇,在赛课活动的激励下,由于我信心十足的孜孜以求,永威新教法的成分也渐渐融入了我的课堂,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积极性渐渐得到提高,被动学习的局面被打破,良好的学习习惯在逐步养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在加强。同时,我授的语文课效果也非常显著。在不久前的月考中就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成绩。全班优秀生平均成绩名列级段第二,其中王乾睿同学以115分(总分120)的成绩夺得全段第一名。

当然,在学永威,实施新课改方面我做的还很不够,尽其量来说,只不过是学了点皮毛而已。但我却从中尝到了新教法的甜头。我决心在今后的教学中,扬长避短,虚心学习他人经验,弥补自己不足。如今,我虽年逾半百有四,满头尽染白发,但我深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我要发扬“老牛自知夕阳晚,不用扬鞭自奋蹄”的精神,克己勤奋,自强不息,“愿做人梯供登攀”,把永威教法真正学到手,谱写自己的“夕阳红”之曲。

篇三:春风又绿江南岸 便民行动暖心间

春风又绿江南岸 便民行动暖心间

——汶上国税局各项措施落实“便民办税春风行动”

“这次可多亏了税务局的小闺女们!”刚刚走出办税服务厅的张大爷春风满面,一边小心的把刚刚开具的农产品免税发票放到手提包里,一边忍不住内心的喜悦,跟身边的人唠起嗑来:“我还不知道咱们地里长出来的瓜果梨桃,连税都不用交了哩!国家对咱老农民,可真是没话说!”

今年70多岁的张大爷最近出售了一批自产农产品,对方向他索取发票,可是他从来没接触过涉税业务,只知道“进了税务局就得交钱”。虽然有些舍不得,但是如果没有发票,对方不予结算货款,只得狠狠心向村里的“明白人”打听了“路子”,揣着钱来办税服务厅要求代开发票。但没想到的是,办税服务厅的工作人员查验了他拿来的供销凭证并向他详细询问具体销售情况后,告诉他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大爷,您这是自产自销的农产品,可以申请开具农产品免税发票,不用交钱!”一开始张大爷还不敢相信,可当工作人员耐心细致的向他讲解了国家对自产农产品的优惠政策和申请开具农产品免税发票所需的资料后,张大爷真是乐得合不上嘴,马上回去准备了起来。当他带来了齐全的申请代开农产品免税发票的资料后,短短五六分钟就拿到了盖着大红章的发票,真的没花一分钱,工作人员还赠送了很多和他日常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涉税宣传资料,可把他高兴坏了!

张大爷可能还不知道,让他感到温暖贴心的此次国税之行,全是得益于近期在汶上县国税局开展的“便民办税春风行动”。

近期,汶上县国税局积极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紧扣为民务实清廉的主题,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发挥职能作用,服务振兴发展,落实了一系列中央提出的关于减政放权的要求,最大限度地服务纳税人和规范税务人。此次开展的“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落地工程,也是推进税收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举措。

第一,“五心”服务

办税场所环境“舒心”。建立办税自助区、纳税人休息区、涉税事项办理等待区,提升硬件标准。接待纳税人“热心”。推行零距离服务、礼貌服务和微笑服务,实行固定导税员和流动导税员相结合方法,建立导税服务的长效机制。涉税事项办理“细心”。对前台税务人员持续培训,做到前台受理一次性告知、一次性办理。对待纳税人“耐心”。在不违反政策法律法规的前提下有求必应。看待工作有强烈“责任心”。建立起日常化考核制度,将“对纳税人负责”标准纳入到考核范围。

第二,“三加三减”

加大培训力度。制定培训计划,强化对窗口人员知识培训。加强人员管理。严肃税容风纪,强化工作纪律落实,实地督查。加深征纳沟通,实现税收政策及时发布、涉税咨询即时答复。减省办税时间。网上办税覆盖全县95%以上的纳税人。减轻办税成本。清理业务流程、简并资料报送、减少纸质资料、落实发票工本费免征优惠等举措。减少权益侵害。充分利用纳税服务评价器、“一机双屏”等手段,对侵害纳税人权益的行为实行“零容忍”。

第三,“三项服务”

改变以往重点税源填报方式,每月月初及时通过12366短信方式提醒纳税人,开设专门邮箱供纳税人通过电子邮件网上传输

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

填报数据,减少纳税人每次上门报送的麻烦。对于纳税人申请类退库税款,只要资料、审批手续齐全,实行随到随办,确保每月月底前完成出口退税的办理,让纳税人退库税款能及时到账。每月申报期结束后,及时统计电子划款不成功纳税人名单,传递给相关户籍管理部门,与纳税人核实情况,重新划拨,确保国家税款不流失。

第四,“办学”培训

注重需求收集。根据纳税人行业经营性质,收集纳税人的培训需求,将不同类型纳税人的涉税需求进行汇总、选择、归类,确定培训方向和培训重点。注重个性施教。除每月定期举办集中辅导培训,宣传最新税收政策外,还积极组织税收风险专家团队,对新办企业在办税过程中遇到的涉税问题,及时提供上门“面对面”辅导。强化师资力量。注重从内部挖掘后备师资力量,积极鼓励干部职工考取“双师”及学历深造,通过公开讲课竞选等方式,不断扩充师资力量。注重培训实效。每半年组织人员开展培训效果调研,跟踪回访参加过课程培训的纳税人对教学内容、教学水平的意见反馈。

第五,“三个主动”

主动宣传税收优惠政策。在汶上县百度贴吧、人人论坛、学生QQ群等网络平台,进行税收优惠政策和常见涉税事项的精准宣传。主动引导办理涉税事项。发放《山东省国税系统纳税服务指南》、《税收知识简本》、《汶上县国税局办税告知单》等宣传材料,开辟专门“绿色通道”,从税务登记、文书审批、领购发票、纳税申报做到“一条龙”服务。主动跟进做好纳税辅导。在办税各环节对需要注意的事项和可能存在的风险予以同步提醒,同时加强税收法制教育,督促其依法照章纳税。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值此万象更新之时,便民办税春风行动拉近了税务人员与纳税人之间的距离,将暖流送入纳税人心间。我们相信,在改革的春风推动之下,征纳关系将在和谐的道路上越飞越高,越走越远!

篇四:绿

绿

翠湖,多么令人陶醉的名字!碧绿的湖水,碧绿的草地,碧绿的浮萍,碧绿的树木。啊!简直是个碧绿的世界!我不禁想起了古人的诗句:春风又绿江南岸,那一个“绿”字用得多好啊!那充满活力的绿,那象征大地的绿,那象征青春的绿,给大地带来了无限生机,给人们带来无限的欢乐。 绿总是吸引着我,像一股力量在拉着我向他靠近。今天下午,我再次来到翠湖,信步走过石拱桥,来到西边湖堤的石凳上坐下。湖面上,浮萍像宝石雕成的真品,玲珑剔透,翠色欲流。几朵小黄花舒展地躺在上面,远远望去,好像一朵杂花盛开的草地。我情不自禁地遐想着:要是能躺在上面,枕着绿色的草地,参加到小黄花的行列里,仰望蓝天白云,该多么惬意啊!调转视线,我远远地望见那蓊蓊郁郁的树丛掩映着的红墙、角亭。在阳光的照射下,那碧绿的琉璃瓦发出耀眼的光辉,宛如一幅幽雅的水彩画。

这可把我吸引住了,于是我便向哪儿走去。原来那是一个新修的亭园。大门两边有一幅对联:“城市别开仙佛界,楼台妙在水云间。”这里的确是“仙境”啊!我在仙境中漫步,观赏着湖水、花草、游鱼,一切是那么和谐,那么令人赏心悦目。特别是长长的回廊,十柱一亭台,五步一曲回,雕梁画栋,五光十色。大观楼,西山大华寺,金殿都有这样的回廊。听妈妈说北京的颐和园也有这样的回廊,只不过规

模比这壮观,装点比这更华丽罢了,而翠湖的回廊也有它独特的风味,小巧典雅,古香古色。尤其是在这绿水绿树的环抱之中,显得更有生气。我完全陶醉在这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之中了。

我又走进水月轩,这里有一片荷塘,透过那清澈的湖水,可以看见湖底的水草绿茵茵的像一层地毯;而那亭亭玉立的碧玉盘似的荷叶,又像绣在绿色地毯上的花朵啊!这时,下起了毛毛细雨,雨珠洒在宽大的荷叶上,滚来滚去,美极了。微风吹来,荷叶轻轻地摇晃,像是对我说:“多美啊!这个绿色是世界!”雨中的翠湖更绿了,透过雨帘,看那树和水,浮萍和荷叶,我仿佛觉得翠湖的雨也是绿的。它把荷叶上的灰尘洗得一干二净,像是又上了一道绿色。我完全被这翡翠般的绿色海洋包围了,我想,我不也是这绿色世界中的一棵小苗吗?我一定要为把祖国装点得更加翠绿、美好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篇五:“绿”涵义

中西方语境下“绿”的内涵异同

王美荣1120100029

摘要:颜色词在中西方语境下的具体阐释,对于英语和汉语的语言学习,以及在跨民族交际中相互理解有重要作用。长期以来,人们更偏重于“红”“白”“黑”“黄”等词的比较,而同样作为基本色之一的“绿”的关注度较低,人们偏向于认为英汉语中对于“绿”的文化认知基本相同,本文从以具体的“绿”的语言使用实例为突破口,分析其背后反映的中西文化差异,以及简单阐释形成这种文化传统的原因。

关键词:绿,中西,语境

颜色词本来描绘的是一个客观的事物,是通过验、脑和我们的生活经验所产生的一种对光的视觉效应,从纯自然色的角度看,人们的认知是一致的。但在人们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它不断被赋予主观的文化喻意,如象征、想象、联想等,使颜色词更加生动形象,富有人情人性。国家产生发展有其共性,也有其名族性的一面,相应的人们在思维方式、心理特征方面也有其共性和差异。在颜色词方面表现为中西语境下其使用的同与异。以颜色词“绿”为例,汉语“绿”和英语“green”的基本词义是一致的,是蓝和黄混合成的颜色,但语言是人类焦虑沟通最重要的工具,它有人本身的文化想象,这使我们在使用语言时不能按照一般的字面词义去独立的理解它,而应该结合“绿”出现的文化语境。

各族人民文明演化发展具有相似性,原始社会采集、狩猎以及后来农业社会种植为主的生产方式下,人们对大自然依存度很高,人们敬畏大自然,一方面绿色的农作物和绿色的果木提供给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提供给他们居所,绿是生命的象征;另一方面绿色的大自然也会带给他们毁灭性的灾难。所以人类赋予绿色以青春、积极、力量等内涵。如英语中:green crops(青苗),in the green(在青春期),maintain green forever(永葆青春),green power(金钱的力量),live to a green old age(老当益壮)等。汉语中:绿:绿意盎然;春风又绿江南岸;绿窗等。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多次出现的“绿灯”以及《绿巨人浩克》中的绿色,都可以看出绿色在这个方面给西方人的文化想象。随着工业社会的到来,人类大量占用消耗自然资源,而且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通过自己的力量科学的解释一些曾经看起来非常神秘的自然现象,并可以预知一些自然灾害并采取相应对策减小损失。大自然不再像从前那样伟大,而是为人所用的工具。人类开始征服

自然,破坏自然,人类的生存环境一步步恶化,人与自然关系紧张,出现环境污染、能源短缺、臭氧层破坏、大气污染、水资源短缺、森林锐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已经严重威胁到人类的生存。到现代的信息社会,人们人们意识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于人类更好的可持续发展的作用,开始重新重视自然,保护自然,呼吁如如大自然般的纯净的不经添加的天然之物,所以绿色又有纯净,天然,安全的文化想象。如英语中的green revoluton等;汉语中:绿肥;绿色食品等。全世界公认的绿色的橄榄枝代表和平,医生穿绿色工作服实施手术,有绿色的邮筒等。

中西方语境下对绿色的基本文化想象的共通性是人类生活一致性的结果。 以地域为基础,各民族在生产生活过程逐渐形成本民族的文化心理,民族之间文化认知差异增大,各民族民族性的增强。名族特色也反映在语言运用中,个颜色词的使用也是一样。欧洲英语国家刚开始都是一些小而散的邦国,土地破碎,以商业或出海为生。封建社会很短,而且封建君主君主的权利也不像中国那么集中,人们有很强的个人观念和科学精神,人们讲究科学理性和真实精确性,所以在词语的民族性的文化想象中更接近事物最本源的意义。绿色是大自然的颜色,而在人类文明社会,这种未经过雕琢、自然的绿色也可以指新鲜的事物,涉世未深、缺乏经验的人。如英语中:A girl green from school(刚走出校门的女生),green fruit(未长熟的水果),green corn(嫩玉米),green apple(未熟的苹果),green meat(新鲜肉),green years(年轻),green wound(未愈合的伤口),A green hand(生手),greenhom(没有经验的人)等。英语中“green”还有嫉妒之意。如:green-eyed汉语则翻译为急红了眼。在莎士比亚的的悲剧《奥赛罗》中一剧写到:O!beware, my lord, of jealousy; it is the green-eyed monster which doth mock. The meat it feeds on.因此英语中文学或口语中也经常用the green-eyed monster来指嫉妒。英语中会用绿色来映射嫉妒,在某种程度上与“嫉妒是病”与“嫉妒是一种液体”的概念映射是一致的。1在某种程度上绿色食物,一般表示不成熟,人吃了会犯病,人得重病,肤色往往会发黄或者泛青,如犯嫉妒病一般。

中国几千年封建社会,任何事物无不带有阶级色彩。各阶级有各阶级严格的礼仪法度,不可逾越,连颜色的使用也是一样。这样“绿”却就沦为一种低贱的1 罗晓燕. 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 2010(10).

色彩。汉朝时的仆役着绿帻,唐代官制规定官位七品以下穿绿衣;元朝以后凡娼妓都得带着绿头巾,以示身份低贱;明朝,八九品的官服为绿色。清朝顺初年﹐清廷在统一全国过程中将收编的明军及其它汉兵,以绿旗为标志﹐称为绿营﹐又称绿旗兵。所以“戴绿帽子”在汉语中成为那些被蒙在鼓里或默许妻子不贞的男人的代名词,这与英语中的“green hat”纯粹的绿色的帽子语义不同。“绿林好汉”一方面指占山为王 劫富济贫的侠士,另一方面也指恶野的强盗,如京剧脸谱中绿色脸一般为勇猛暴躁,如《白水滩》中的青面虎,《庆顶珠》中的倪荣,《失子惊疯》中的金眼豹,《响马传》中的程咬金等,但总之是社会下层人士,身份低微,因此在中国绿色是地位低贱的,不是大红大紫般高贵的象征。

总的来说:在中西方,绿色都是充满生机和力量的自然色。但在西方英语中“green”有缺乏经验、新鲜以及嫉妒之意,个人意味浓厚;在中国,绿色是下层人的颜色,有明显阶级色彩。

语言不仅是一种单纯的声音符号,更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活的载体,他们的含义只有在某一特定文化之中才是最清楚的,超越这个词的文化背景,从另一个文化语境中理解和使用,就会出现尴尬。汉语和英语中的颜色词已经超越所指的客观事物本身,而有了更抽象的文化层面的的涵义。我们在外语学习使用中要重视语言的民族文化背景,将词放到具体语境中,才能准确理解并正确运用,真正习得一种语言的精髓,有效的进行国际交流。否则,站在自己母语的立场去思考另一个名族的语言,牵强附会,直接对译,终会产生歧义。

参考文献:

[1]罗晓燕. 英汉“嫉妒”情感隐喻的体验哲学和文化阐释[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报, 2010(10).

[2]常润芳green小议英语知识.1996(3).

[3]王玉英昌汉英颜色词“绿”之国俗语义探析吉学院学报2007年(6).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