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体裁作文 > 教育资讯

远逝的蛙声作文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6 03:22:51 体裁作文
远逝的蛙声作文体裁作文

篇一:远逝的泪水

远逝的泪水

2005年11月11日,生物科的考场上,我留下的文字

考场上的人如麻般地写着,笔尖划出的弧线决定着他们的命运与喜怒。 挥一挥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到出口的轨迹。 战场上的狼烟薰痛了每一个人的双眼。

那一刻我们都哭了,说不出的痛苦只能用眼泪来擦洗。

只是等到风干了泪水,我们又将何从?

麻木,再麻木地执笔在苍白的纸上挥洒,

就让那些干枯了的文字和心痛的悲哀一起去见鬼吧!

我们不做文字的傀儡,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地飞翔,而不是机械的数字。 麻木地写完,然后说一声再见!

远逝的蛙声作文

离开了考场,我头也不回!THEEND!

后记:

阳光撒在我的脸上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回来,走得太远了,

所以我想我应该是迷路的孩子,但谁可以把我拉回来,

我很期待,期待,期待,不小心吵醒了黑夜,太阳不见了,整个世界一片漆黑,

我想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肩膀,试着去寻找属于我的天空,只是一无所获, 或许黑夜才是我的世界,看不见什么我都不在乎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发表我的文章,也是我第一次加入这个网站!

一直很喜欢创新上的作文,所以我希望我来到这里,可以释放我的文字! hope you can like me and my words!

篇二:远逝的梦

远逝的梦

月光如水,照在苍茫大地上,偶有微风轻拂,掠过院中的一棵老树,疏影摩挲,令人身心俱静。一位佝偻的老人身旁有一个幼小的身影——我端坐着听着爷爷讲述他的峥嵘岁月。

爷爷生于1936年,已熬过了近74年光阴的他,在那个艰苦的年代里,爷爷啃过树皮,吃过野草甚至吞过钥匙——只因为那时穷苦。所以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爷爷没奢求别的,最大的心愿便是中国能够富强起来,什么时候自己也尝尝窝窝头到底是啥滋味。

那天爷爷笑着望向院子里的那颗白杨,他对我淡淡悲伤地说道“娃啊,看见了吗?那就是我在土改的时候亲手栽下的,50多年了,咱家啥都变了,就只有他没有变过呀!”我抬头望了望,不错——老树和爷爷的相貌几近相同——同样叠起的像是被时间这把利刀恶狠狠地划了几刀的皱纹,同样干枯的乱发,同样瘦削却精神的面庞。仿佛那树便是爷爷,正是他的存在,见证了爷爷那时的几多峥嵘岁月愁,也见证了爷爷那个年代的勤劳果敢:

土改法施行的时候,爷爷还是个极壮健的小伙子,当爷爷得知村里人只要按个手印就能得到土地时,他立刻急冲冲地飞奔过去。当他到了办事处看到一部分农民已经得到土地后立刻凭着自己仿佛使不尽的气力硬是挤进了人海里一个箭步就到了办事处,二话没说就在上面按了一个大大的红色手印,兴奋地拿着单子问那里的文化人,才知道原来他的地只不过一两亩而已!不过爷爷的兴致丝毫未减——嘴里不停地念叨着“有地了,终于有地了??”

以后爷爷没隔个把钟头就要去田间地头看看地少吗,长杂草吗,起风吗之类的在今天看来的十分可笑的事。当时我就忍俊不禁,但爷爷只说了一句话“唉,现在的物质生活丰富了,不像以前人民的心都往一处使——把农活干好,没想到脱离了土地人们就不懂得生活的艰苦了!哪里还会珍惜那用农民血汗挣来的粒粒粮食!”说完这句话后爷爷什么也没说了,只大口地吸了嘴烟,虽然那时的我还不明白是什么意思,但也默不作声了??

时光飞逝,时间沙漏一刻也没停地流动,时隔两年后,我又回到了农村,回到了爷爷家里。

爷爷已然变了许多。

他的身材仍然是佝偻的,但爷爷的面庞只留下了颓唐二字,再没有了往昔的精气神儿,眉宇间的刚毅早已被时间磨得没了一丝棱角,嘴巴向下耷拉着,露出了黄的像鸡蛋一样的坏牙,眼神空洞无光,穿着几年前的旧线衣,下面穿着一看就是捡的破烂裤子。

我十分惊讶:天哪!这人真的还是我认识的的那个爷爷吗!曾经誓要为中国富强起来而努力而拼搏的爷爷去哪了,没想到短短两年的时间就让一个男人的诺言成了一纸未书完的空文!到底是什么让他变化如此之大?我百思不得其解。

不肯逗留多少时间,我和妈妈到了下午就要回去了,而临走前爷爷竟不肯出门送送,不肯说哪怕一句客套的话!

在公交车上,我和妈妈漫无目的地观看着窗外的风景??

突然,我仿佛听到车上有一个女孩在哭,我抬起头来,只见一个中年妇女在狠狠地打着豆蔻的脸,而女人旁边的男人(大概是她丈夫)玩弄着手机,似乎完全充耳不闻!一个中年男子在翘着二郎腿大声打着电话;而另一些人则目不转睛地盯着手里的手机屏幕??

刹那间,我似乎明白了爷爷产生这么大变化及不愿出门送送我们的根本原因。

现在想来,实在有些不寒而粟,甚至畏惧于当我长大以后会不会掉进那一群人的所深陷的泥沼中!?成为一个麻木到让什么也不知道的天真烂漫的孩子也心生畏惧的人!

我实在无法可想??

篇三:听取“蛙声”一片

听取“蛙声”一片

作者:孙杰

来源:《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2013年第04期

【摘 要】对教学文化“呵壁问天”,不难发现传话式课堂是一种“没有人的教育”。教学的真正意义应在于“促进学生学习”,而学习的基础则在于倾听。黑柳彻子笔下《窗边的小豆豆》中巴学园校长小林宗作直观、弥散而又渗透的教学,作为“倾听教学”最具体、最形象的描述,揭示了“教学要从倾听开始”,而问题之肯綮在于,教学何以从倾听开始?——应“氤之以爱、氲之以心”,“屈己之先、尊人之见”,“洞以机敏、察以智变”。

【关键词】倾听 教学 窗边的小豆豆

教学,有必要从倾听开始

佐藤学认为:“倾听,是让学习成为学习的最重要的行为。”倾听,使传统课堂教学的“一个声音”成为过去,取而代之的是“众声的喧哗”;使传统的“标准答案”的信仰产生动摇,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成为主题;使传统的“教师中心”走向边缘,学生主体的“众神狂欢”成为可能。倾听,让学生实现从夸美纽斯“印刷术”隐喻的模仿式学习向苏格拉底“产婆术”隐喻的变革式学习跨越,借用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的话说,成为“理想社会中理想的说话人和听话人”。 丹麦哲学家索伦·克尔凯郭尔在《非此即彼》中指出,“耳朵是最由精神决定的器官”。岂止于此?耳朵也“决定精神”;也毋宁说,是否倾听、倾听什么、如何倾听……将决定我们胸襟的宽度、精神的厚度,乃至人生的高度。一次说话,让小豆豆发出了“能和这个人永远在一起就好了”的童音;一次倾听,让小林校长了解了小豆豆的家庭背景、性格、爱好和过去,也知道了应该为小豆豆提供怎样的教育。风流不在谈锋胜,袖手无言味最长。“有时候,教师只需要做一个倾听者”。如此看来,教学真的有必要从倾听开始。而问题之肯綮在于,教学何以从倾听开始?

倾听,“氤之以爱、氲之以心”

庄子在《人间世》中指出“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因此,倾听更重要的是一种惺惺相惜、一种心领神会、一种感情倾注。夏丏尊说,“没有水,就不成其为池塘;没有爱,就不成其为教育。”倾听,方能“氤之以爱、氲之以心”。在小林校长看来,“世界上最可怕的事,莫过于有眼睛却发现不了美,有耳朵却不会欣赏音乐,有心灵却无法理解什么是真——不会感动,没有爱心……”“你真是一个好孩子”绝不是小林校长心口不一的惺惺作态,而是对小豆豆身上素有的好孩子的优点的难能把捉:善良、勇敢、对人友好、对弱者和小动物非常有爱心……因为“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是可爱和美丽的”。爱,就在理解的尽头。寥寥数语,娓娓而不动声色,恰蕴蓄隽永而温暖熨帖。于是,当倾听成为一种关心情愫和爱的絮语时,就不再拘囿于“耳朵”或听觉,而是弥漫于人的整个身心——关爱、关切、关联……

钱理群先生在《我的教师梦》中深情地讲道:“作为一名教师,我们追求的,而且也是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成为我们的学生童年美好记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所以,要真正实现让学生在教师爱的润泽中敞开心扉的倾听,为师者又岂能不守望属于童年的教育“麦田”,涂抹着“小豆豆们”的彩色画卷,欣赏着“放牛班”漫天飞舞的纸飞机呢?实际上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春天”,那就是记忆中的童年,只是日子久了,蒙上了尘土。学生的叽叽喳喳既需要我们唤醒童心,又帮我们拭擦心灵的尘埃……

倾听,“屈己之先、尊人之见”

“屈己之先、尊人之见”就是“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认知与表达的个别性,交流每一个学生的形象和思考的个别性,开拓课堂语言的多样性、多层性”。一花一木一世界,一言一行一片情。

很多教师致力于追求“好的教学”:将“好学生”的“好的发言”串联起来,将不尽如人意的发言如同对待蛛丝一般轻轻抹去,因为这些发言不过是“小插曲”,影响不了教学的“主旋律”。这样的课堂往往是直线式的,单纯而流畅,没有横生枝节,没有不和谐的音符,有的是正确答案的“连锁”。但这个所谓“正确”结论的获得是以忽略学生的“试错”为代价的。渐渐地,学生之间被划出了“优等生”“后进生”的楚河汉界,个别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而大部分学生不过是没有台词的群众演员甚至道具——一群“孤独的大多数”。泰戈尔说,“不是棒槌的敲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使鹅卵石如此光彩亮丽”。这种以教育之名行“反教育”之实的“贴标签”教育,实则为“锦上添花”的“冷暴力”。

美国著名教育学家爱莉诺·达克沃斯所言极是,“教学必须建基于每一个学生的独特性之上”。教学,是“我—你”“在场的相遇”,是“敞开”与“接纳”、“承认”与“包容”,是相互理解与自我生成,是寓于“生活深处”的高峰体验。即使是最孱弱的沉默之声,也有“蝴蝶”的基因,尽管他看上去只是不堪的小“毛毛虫”。因此,教师的责任并不在于进行“好的教学”,而是要“把教育还给教育,把话语权还给学生”,要“成人之美”——实现所有学生的学习权利,“一个都不能少”。

真正善于倾听的教师往往不会去区分学生发言与理解的“优”与“劣”,而是不折不扣地“全盘接纳”。小豆豆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小林校长却“屈己之尊”促膝聆听数小时,并无视先见地欣然接纳这个被冷眼、被排斥、被边缘化的“窗边族”。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在校长的呵护与引导下,渐渐恢复了本来的开朗与天真烂漫。“野百合”也有“春天”。小林校长深谙“无论哪个孩子,都具有优良的品质,教师应发现这些?优良品质?,并将其发扬光大,把孩子们培养成富有个性的人”,因此,他视“每位学生的理解与心得都不可替代”,如采撷珠宝一般珍视每位学生的发言。这种灵动的教学中,师生都是作为人、作为生命而存在的,这样的教育的基点才真正成为人。

倾听最重要的是“无意”:推倒思维定势的“围墙”,摘下“优”与“劣”的有色眼镜,不持任何观念,不为任何先见所局囿,解除知识和经验的优越感,时刻对学生怀着一种“期待视界”,坦

诚谦虚地欣赏、体味学生的言说内容和立场,理解话语中潜在的复杂想法……这样,“以后孩子们就能够在你面前毫不羞涩地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天马行空,而不必想着非要说得多好,只要是自己的话,什么都可以”。

倾听,“洞以机敏、察以智变”

倾听,“洞以机敏、察以智变”,就是以自己的身体语言和情感去与学生的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杜威说:“教师不仅要感受儿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意义,而且要注意身体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理智状况,如思想状态、认知理解等。”言有尽而意无穷。教师应秉持教学机智,俯下身去,察言观色,把隐藏在沉默背后的声音转化为语言,洞察课堂上稍纵即逝的教学契机。如,从学生微妙的表情变化中、喃喃的低声细语中、细微的肢体动作中,读取其对学习内容的兴趣、对学习参与的程度、对学习方式的体认,进而不断调整教学活动,而非沿着预设毫无顾忌地“潇洒走一回”。小豆豆第一次走进小林校长的房间,鞠了一躬,大声问道:“您是校长先生呢,还是车站的人?”憨态可掬,天真烂漫,让人莞尔,让人会心。于是当得知“小豆豆虽然才是一年级的小学生,却已退过一次学”后,小林校长深谙:过于依赖言说的教育,会使孩子们用以感受自然、倾听神灵之声、触摸灵感的能力渐渐衰退,他径直让小豆豆“说什么都行”,“本来就不容易把事情放在心上”的小豆豆觉得“好不容易有人愿意听自己说话”,这么好的机会又岂容错过,于是开始拼命地说……可见,教师既要“蹲下去”看待学生,也要“蹲下去”用倾听去触摸不言的背后,以学生之心度学生之腹。

倾听学生的述说是教师的道德责任。很多教师并不缺少倾听,但他们只是摆出一副倾听的姿态,仅仅是用“耳朵”听声甚或“左耳朵进右耳朵出”,对学生的发言不置可否,未能让学生的声音在自己的内心激起哪怕是微小的涟漪。

教育需要触及人的心灵,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如果一种教育未能触及到人的灵魂,未能引起人的灵魂深处的变革,就不能成其为教育。最远的“教育距离”是就在身边却彼此相隔。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才是真正的教育。

倾听,也许赋予不了教学以“成功”,但它呼唤和希求的却是一种进步和成长的张力。当“条条框框”成为映在黑板和教科书上的“现实的单薄的影子”,当课堂中的“无关事件”——心灵的倾听因有浪费时间的嫌疑而成为一种需要克制的“奢侈”,真正以未来的名义定义的“倾听教学”,应是《放牛班的春天》中“池塘之底”学校马修老师如堂吉诃德般的仰望星空与田野拓荒,更应是“池底之蛙”合唱般“唤起蛙声一片”……

【参考文献】

[1]佐藤学.静悄悄的革命[M].李季湄译.长春:长春出版社,2003:68.

[2]杨钦芬.教学即倾听:意蕴与可能[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12).

(作者单位:江苏省震泽中学)

篇四:远逝的泪水

远逝的泪水

2005年11月11日,生物科的考场上,我留下的文字

考场上的人如麻般地写着,笔尖划出的弧线决定着他们的命运与喜怒。 挥一挥十几年的光阴就这样消失得无影无踪,再也找不到出口的轨迹。 战场上的狼烟薰痛了每一个人的双眼。

那一刻我们都哭了,说不出的痛苦只能用眼泪来擦洗。

只是等到风干了泪水,我们又将何从?

麻木,再麻木地执笔在苍白的纸上挥洒,

就让那些干枯了的文字和心痛的悲哀一起去见鬼吧!

我们不做文字的傀儡,我们需要的是自由地飞翔,而不是机械的数字。 麻木地写完,然后说一声再见!

离开了考场,我头也不回!THEEND!

后记:

阳光撒在我的脸上的时候,我都不知道回来,走得太远了,

所以我想我应该是迷路的孩子,但谁可以把我拉回来,

我很期待,期待,期待,不小心吵醒了黑夜,太阳不见了,整个世界一片漆黑,

我想我们需要的只是一个肩膀,试着去寻找属于我的天空,只是一无所获, 或许黑夜才是我的世界,看不见什么我都不在乎

这是我第一次在这里发表我的文章,也是我第一次加入这个网站!

一直很喜欢创新上的作文,所以我希望我来到这里,可以释放我的文字! hope you can like me and my words!

篇五:我的母亲

赣榆华杰双语学校生本高效课堂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编号:17 日期:10.15 主备人:王成富 审核人: 刘健

课题:我的母亲

【自研课导学】

预习课:(晚自习30分钟) 1.朗读课文,整理重点字词。

2把握文章的结构内容,感受文中作者的情感。 早读课:(30分钟) 1. 朗读课文,开始自研自探环节。 2. 对子间检查预习情况。

检效:小组长检查早读目标的完成情况,老师抽查目标的完成情况。

【展示课导学】

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截取人物表现中最典型的经历来表现感人至深的普通而伟大的母亲形象地方法。

2.真挚、深沉的母爱。

3.在记叙中穿插必要的议论。 定向导学·互动展示·当堂反馈

“日清过关”巩固提升三级达标训练题

姓名 书写等级 批阅日期一、基础题(你一定能过关!)

1.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海宁查氏( ) 人影憧憧 ( ) 唏嘘 ( ) 娓娓 ( ) 歉疚( ) 呜咽( ) ......2. 判断下列句子的表达方式。

1) 我的母亲在我十三岁的时候去世了。(记叙 )

2) 我的母亲只是一个平凡的母亲,但是我觉得她们可爱的性格,她努力的精神,她的能干的才具,都埋没在封建社

会的一个家庭里,都葬送在没有意义的事务上。(议论 ) 3) 突然,一串亮晶晶的光点从黑黝黝的屋脊上飞起来,像一群冲天的萤火虫,在黑暗中划出一道道工的光线( 描写 ) 3. 下面是五楠写给自己好友的一则联络友情的短信,写到一半写不下去了,请根据他的写作意图与风格,帮助他把短信

写完。

一家和和睦睦,一年开开心心,一生快快乐乐,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气洋洋,年年财源广进,新春

快乐。

二、发展题(坚信你最棒!)

1. 作者回忆了母亲哪几件生活往事?从这些平凡的事情中,你能感悟到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件事。母亲元宵节背我“巡阅”;母亲在家带孩子等妹仔来;母亲给妹仔讲小说;我背书挨打,母亲陪着流泪,母亲熬夜为我做布鞋。母亲是一个善良、慈爱、勤劳能干、任劳任怨的人。

2. 你认为作者成长的家庭环境中哪些方面是好的?哪些方面是不可取的?

邹韬奋成长的家庭是一个封建家庭,妇女在家庭里没有地位,母亲连自己的姓名都没有,母亲早逝也说明当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条件极差。家庭是社会的缩影,半封建半殖民地的旧中国,不可能有一个完美的家庭。邹韬奋成长的这个家庭环境重教育,重文化,对子女要求严格,这是好的;有母爱的温暖,有母亲努力劳作的榜样,有文学熏陶,这些也是好的,但是体罚是不可取的。

3. 从文中找出你认为最为感人的句子或片段,谈谈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题(加油呀!)

月光下的蛙鸣

十几年前的夏天,我枕戈待旦地准备参加这一年的高考。

在那样一个年代,高考直接决定着一个青年一生的命运。而我的情况更特殊,三岁时失去了父亲,是母亲含辛茹苦地把我带大。苦难中的母亲,眼巴巴地盼着我能高考得中。我也想,如果能在这一年如愿以偿,正是对母亲最好的报答,能减轻母亲经济上和精神上的压力。

但竞争是残酷的,同学们悬梁刺股、焚膏继晷地苦战,在学习成绩上你追我赶。高考一个月前的预考中,我意外地遭到惨败。我很清楚,巨大的精神压力起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母亲见我面容憔悴,很心疼。我家离校不远,她就跟老师说情,说寝室里吵闹,让我回家住宿,好早晚料理我的生活,给我增加营养。

那段时间里,她杀光了家中三十几只仔鸡,想尽一切办法,想让我恢复以前的体质。

然而,母亲的一切努力收效甚微,我还是日复一日地消瘦下去。房间的后窗正对着屋后的一方池塘,时值燥热的六月夜晚,一池塘的青蛙,唧唧呱呱,呼朋引伴,发音格外响亮悠远。一池的蛙声就这样紧紧缠住我一双不幸的耳朵,此伏彼起地一次又一次将我惊醒。

母亲去了一趟学校。回来后,高兴地告诉我,即使考不上,班主任已答应让我复读一年。老师说,第二年,他保证我能考上。

渐渐地,蛙声不再吵闹了,每夜都有香甜的梦。但是,母亲却变了,日日坐在椅子上打盹。一天,隔壁的大妈偷偷地拉住我,跟我说,你母亲为了让你睡好觉,夜夜替你赶青蛙呢。我将信将疑。

但是,第二天夜里,月光下塘埂上,我真的看见了我的母亲。

母亲手拿一根长长的竹竿。她用竹竿轻轻地敲打池塘边的每一处草丛,做得认真又虔诚。她绕着池塘一圈圈小心地走着,一遍遍用竹竿仔细地敲打着每一处草丛。有时她停下来,站一会儿,轻轻地咳嗽几声,用手捶捶背。月光把她的白发漂得很白。“母亲!母亲!”我大声喊。母亲听不见。她全神贯注于手中的竹竿,生怕遗漏一处蛙声??

一直到现在,我仍然坚信,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这一年高考,我以高分被大学录取了。很多年已经过去,蛙声也一点点远逝。可是,我又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一声声,像不倦的提醒和教诲,给我许多的人生激励。

1. 文章写了好几件母亲关爱我的事件,为什么却以“月光下的蛙鸣”为题呢?

因为文章是写母亲为我赶青蛙这件事的,这件事最能体现出母亲对我深切的关爱。

2. 文章在写“蛙鸣”之前,写了“我预考失败”“母亲接我回家居住”“母亲杀光仔鸡”,其作用是什么?

为下文母亲为我赶青蛙一事作辅垫。

3. 文章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请找出一处议论的句子,并说明它在文中的作用?

“有一种爱,能唤起一个人内心潜在的力量,帮助你去战胜一切困难。在记叙文中使用适当的议论,更容易提示文章的主旨。本句议论是对母亲对我关爱的总结,也是本文的主旨。

4. 本文设置了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我的高考经历;暗线是:母亲对我的关爱。 5. 文章第9段是本文的详写段落,使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用是什么?

细节描写;让母亲的形象更清晰,更高大,使母亲形象更感人。

6. 文章结尾处,作者为什么说“很多年过去了,蛙声也一点点远逝。可是,我又觉得它时时都在我的枕边”?

由于母亲为“我”赶蛙的细节在“我”脑海里太深刻了,所以对那时的蛙声的记忆也非常深刻。想起蛙声,事实上是想起母亲的关爱。

体裁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