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姬为什么死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4 06:44:54 字数作文
篇一:虞姬之死
说到霸王别姬,有点文化的中国人都是知道的,故事的悲壮凄恻和虞姬的美艳刚烈,打动着一代又一代人。但我近来读史,却觉得其中似乎另有蹊跷。
霸王别姬的故事,最早见于司马迁的《史记·项羽本纪》,原文是: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和“美人和之”,史记中对虞姬的记述就这么多,可以说面目相当模糊,我们从中能得到的信息有二:虞姬很美丽,颇得项羽宠爱;项羽作垓下歌后,自唱,虞姬也跟着唱。
那么虞姬又是怎么自杀的呢?
虞姬自杀之说,较早的记载见于唐代张守节《正义》,其中引《楚汉春秋》记录虞姬所和的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里还挺复杂的,需要分说的是:《楚汉春秋》是汉初陆贾所撰,到唐代据说还能见到,后只能从别的著作里看到它的一些片断;是对“和”的理解。和有二义,一为跟着别人唱,二为依照别人的诗词作诗词。从《史记》描述看,似乎跟唱更确切些,但《楚汉春秋》无疑采取了第二种意思。和诗一出,虞姬不但刚烈美丽,还变成了一位才女;就是这首诗中的“贱妾何聊生”句透露出一个信息,虞姬仿佛有自杀的打算。
但关于虞姬的死,还有另外一个版本。《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其中“项羽败,杀姬”的说法,值得注意。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自杀?他(项羽)杀?还是根本就没有死?不管怎样,那夜,项羽和虞姬是诀别了,因为他突围的时候已只有壮士相随。
即便在《楚汉春秋》中,对虞姬自杀也只是一种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别霸王的悲壮故事却从此出,并被演绎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各种诗文和戏剧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历史上真实的虞姬,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了。
虞姬的形象和她在诗文戏剧中的遭际到底透露出了什么信息呢?我觉得,它透露了我们一直以来对女性生命的轻视,为了某种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毫不犹豫地让她死去。愈是要把她塑造得完美,让她拔剑自刎,我们思想深处草菅人命的气息就愈浓郁。
一个弱女子,虽然贵为楚霸王的“家人”,却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管她当时是否自杀,在后世,她都已被论定为一个全节全义的自杀者。至于《太平寰宇记》中项羽杀姬说,也就是项羽才是杀虞姬的真正凶手的说法,却从没有人再提及。
虞姬,这个美丽的女子,她在两千年前死去了一次,死得不明不白,在后世,却还要服从一切牵强附会者的安排,一次次挥起宝剑自刎。她在舞台上令人感叹唏嘘荡气回肠的故事和形象,却只是为了成全贯穿在中国历史中的某种低劣的道德和价值观。
在“歌数阙,美人和之”和“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中,有文字省略。这省略的部分就是虞姬自杀的过程。接下来的文字,更有助于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于是项王乃上马骑,麾下壮士骑从者八百余人,直夜溃围南出,驰走。
一个“于是”,非常耐人寻味。也就是说,项羽的一块“心病”终于解决了,这回可以“轻装”上路了!这块“心病”就是:虞姬的归宿。为什么这么说呢?带着她突围吧,碍手碍脚,而且自己的性命还不保呢,如果自己的女人要落到刘邦那个色鬼的手里,那简直是我项羽莫大的耻辱。亲自动手杀了她吧,又下不去手,——马都不忍杀,何况人乎?唯一的办法只能是以情感动她,间接暗示她,让她自己了断,所以,不免“歌数阙”。就这么唱啊唱,
终于把虞姬的心唱碎了;为了心爱的人能够集中精力,杀出重围,虞姬唯一的选择只能去死,不得不死,而这一切就发生在项羽的眼皮子底下!
项羽说不忍杀他的马,似乎很重情义,然而,项羽为什么不能像安排他的马一样安排虞姬的归宿呢?因为虞姬是女人!这就是男人的自私,项羽的自私,正所谓痴情的女子负心的汉。
从这个角度说,虞姬是自杀的吗?她分明是被自己崇敬的男人——项羽逼死的,尽管是间接的,但是,和他杀又有什么区别呢?要说白了,其实就是他杀。也正因为此,对项羽的为人钦佩有加的司马迁,隐而不言,不过,他以含蓄的笔法暗示了这一切,这一点,倒难为他了。
篇二:分析文学形象虞姬之死
一、 分析文学形象虞姬之死
虞姬之死,是“从一而终”。当霸王穷途末路,唤她一起杀出重围的时候,她既不想拖累他,也不愿弃他而去另投明主,于是自刎,表明自己对项王忠贞不二。虞姬之死,是对霸王的一种死亡暗示,她杀死自己的同时也为霸王选择了结局。她是了解霸王的,她知道他无力东山再起,但他始终是性情中人,她死了,他也不会苟活,这个生死之约,他一定不会背弃。 文学角度来说,虞姬的死是一种结局,是封建社会对女性的要求,对男性的同情和希望。 夫唱妇随,忠贞不二,不离不弃,生死相依,感天地而泣鬼神,江山美人,英雄末路!
二、 分析所表达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用了大量的京戏作为剧情,表达了对传统文化精髓的喜欢,对传统文化中对女性的陋习进行了批判,表达出了对传统文化的取其精华传承下去的愿望。
班级:建筑工程技术2班 导师:张欣
学生:杨童
篇三:历史上虞姬的结局是不是自杀
文章摘自:《北京青年报》,作者:唐宝民,原标题:虞姬真的自刎了吗? 《霸王别姬》对于许多人来说可谓耳熟能详。历史上到底有没有虞姬这个人?从现存的史料来看,应该是真有其人,因为两部重要的史学著作——汉初陆贾所著的《楚汉春秋》以及司马迁的《史
记》都提到了虞姬这个人。陆贾和司马迁生活的时代,离楚汉争霸时代相距不远,所以他们的记载应该是可靠的。《史记》中虞姬或引自《楚汉春秋》
司马迁在《史记》中对虞姬的描述其实非常简单,甚至都没有记录她的名字,只是说她是一个姓虞的美人:“有美人名虞”。到了唐代的《括地志》一书中才出现“虞姬”这个名字,但“虞姬”的意思,也并非是“姓虞名姬”。“姬”在古代只是女人的一种代称,很多人把它理解成是姓虞名姬,实在是一种误读。
在京剧里,虞姬自刎而死,让人不胜浩叹,那么,历史上的虞姬真的自杀了吗?应该是没有。历史上最早记载“霸王别姬”这段故事的,应该是陆贾的《楚汉春秋》,但这本书在南宋之后就失传了。现在能看到的对霸王别姬故事记述最早的史书就是《史记》了。《史记》中是这样记载的:“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这段文字,很可能是司马迁从陆贾的《楚汉春秋》中转述过来的,因为《汉书》的作者班固曾在《司马迁传》中说:“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
接其后事,讫于天汉。”国学大师王利器先生也曾说:“盖司马迁撰《史记》据《楚汉春秋》,故其言秦、汉事尤详。”也就是说,司马迁写《史记》时,参考过《楚汉春秋》。 司马迁为何没写虞姬自刎
需要注意的是,《史记》中司马迁并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司马迁为什么没有写?原因可能有两个,一是陆贾在《楚汉春秋》中也没有写虞姬自刎一事;二是《楚汉春秋》中记述了虞姬自杀身亡的事,但司马迁认为有违历史的真实,所以没有采用。前一种可能性大,也就是说,陆贾在作《楚汉春秋》的时候根本就没有写虞姬自杀身亡的事。陆贾约生于公元前240年,约卒于公元前170年,他生活的年代离那段历史比司马迁更近。所以,如果他没有这么写,那么只能有一个推断,即虞姬并没有自杀。 《垓下歌》“和歌”存争议
在《史记》中,司马迁只记载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唱完之后,虞姬也和了一首,内容是什么?司马迁没记,但唐朝有个叫张守节的人记了,他在《史记正义》一书中从《楚汉春秋》中引录了这首和歌:“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这首“和歌”的真伪,也存在着争议,有人认为“和歌”是后人的伪作,一是不符合秦汉时期诗歌的风格,二是如果《楚汉春秋》中真有这首“和歌”的话,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为什么没引用呢?
虞姬和项羽感天动地的爱情,成为荡气回肠的灿烂传奇,故事虽然感天动地,但那只是“故事家”言,当不得真。历史上的虞姬很单薄,后来的故事,是民间作者不断演义出来的,口口相传,到了明代甄伟所著的小说《西汉通俗演义》,才形成了比较成
型的故事版本,京剧《霸王别姬》,使这个故事更加家喻户晓,但离真实的历史,却越来越远了。
篇四:虞姬之死
虞姬之死
电影《霸王别姬》讲述的是一个关于理想与现实的故事。
程蝶衣,现实生活中的虞姬,在文革结束后的某一天,在《霸王别姬》的京剧舞台上,以虞姬的方式,抽剑自刎于“楚霸王”段小楼面前。
程蝶衣,作为旧时代曾经风光无限的伶人、戏子,他的人生可以用八个字概括: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在戏里,他可以得到掌声,得到辉煌,成名成角;可以与师兄段小楼以虞姬、楚霸王的身份相恋相依,虽然他分不清这份眷恋究竟爱情有几分,亲情有几分,友情有几分。京剧给了他成就感、归宿感。于是,程蝶衣成了京剧疯魔,“从一而终”成为他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从一而终”既指虞姬之于楚霸王,也指程蝶衣之于师兄段小楼,更指程蝶衣之于京剧艺术。
程蝶衣刻苦地练,忘情地演,他希望与师兄段小楼唱一辈子京剧,希望这个幸福的京剧世界能够永恒地继续。唱京剧是他的信仰,他的人生意义,乃至于他希望虚拟的京剧世界可以代替真实生活。或者说,他不需要真实生活,虚拟的京剧世界可以给他所有他想要的幸福和满足。这是个简单、朴实、透明的理想,没有野心,没有高瞻远瞩,有的只是一个戏子对于京剧、对于理想的简单的执着。
然而故事的悲剧性也正体现于此。这种简单的执着得不到他人、社会的支持。师哥不同他演,社会不让他演。师哥段小楼是现实的,成不了戏魔,他娶了青楼女子菊仙,不能“从一而终”,辜负了程蝶衣的深深眷念,背叛了唱一辈子戏的理想。而当“文化大革命”的红潮来临时,程蝶衣再也不能沉溺于纯粹、简单的京剧世界,再也不能用京剧的视角来观察、评判周围世界。他从京剧世界里被拉出来,被迫参与政治运动,揭发、批斗他人,被他人揭发、批斗。
残酷的现实是对程蝶衣艺术理想的严重背离和人性的深深扭曲。程蝶衣是一个真正的艺术家,一个京剧疯魔。正是对京剧的痴迷、疯狂,使他的京剧表演如火纯青。也正是这种痴迷、疯狂,使他失去了面对现实生活的能力。他不懂低头妥协,不能自我安慰,无法容忍背叛。他无法用“人各有志”“那都是四人帮闹的”话语自我安慰,他纯粹的艺术理想容不得一点点世俗的沙子。所以,面对师兄段小楼的背叛,面对“文化大革命”中的人性扭曲,他焉能不自杀?
即使是自杀,程蝶衣也要用京剧的方式自杀。他效法虞姬,在《霸王别姬》的舞台上,
抽剑自刎于霸王面前。他用死亡证明了一个戏魔的痴狂,实践了“从一而终”的艺术追求和人生理想。《霸王别姬》已是他人生的一部分,他与虞姬也已融为一体,虞姬就是他,他就是虞姬。在死亡的那一刻,他的精神应该是愉悦的吧。
程蝶衣之死对于他自身是个喜剧。他用死亡将残酷的现实击的粉碎,因为现实再也不能干扰他追求理想,他已彻底脱离现实;他用死亡实践了“从一而终”的人生理想和艺术追求,他的一生成为了京剧《霸王别姬》的一个版本。他对京剧艺术的追求,在他抽剑自刎的那一刻达到高潮,并成为永恒。伴随肉体消失的,是他的京剧表演被载入历史,成为永恒的经典,而他也成为永恒的虞姬。虽然,主人公的死亡总会让人感觉到心痛和残酷,然而,有谁能感受到程蝶衣为艺术理想而自刎殉之的那种凄凉而又不失豪迈的美呢?
程蝶衣之死对于京剧艺术是个悲剧。程蝶衣被京剧文化所熏染、培养,成为京剧界的翘楚。他的荣誉、光彩依附于京剧艺术,京剧艺术也依赖于他彰显艺术魅力。可以说,程蝶衣与京剧艺术同呼吸、共命运,同兴衰、共沉浮。而程蝶衣的自杀则隐喻着京剧艺术的衰弱。在失去了这样优秀的崇拜者之后,京剧艺术在何人身上彰显其光华呢?
程蝶衣之死对于整个社会也是个悲剧。一个社会竟然不能容忍艺术家沉溺于京剧世界,尽情地追求纯粹的艺术理想,竟然逼迫艺术家用生命的代价维持艺术的独立性,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那样的社会不是一个宽容的社会。程蝶衣之死是一面镜子,映射出了社会的局限性。我想,一个成熟、宽容的社会应当允许有这么一群人的存在:他们甘愿把自己囿于象牙塔之中,沉溺于理想之中,执着地进行着自己的思考、探索,独立于历史进程之外,独立于时间之外。艺术家、学者诸如此类的文化工作者,他们有权利享有精神自由,有责任保持文化独立。因为,相对于政治色彩浓郁的其他领域,独立的文化艺术领域具有永恒而不朽的品质。文学艺术具有独立的品格,政治等其他因素渗透其中,就会破坏文学艺术的本质价值,使文学艺术变得不伦不类,成为可笑的、失去自我的混合物。这样的混合物能否称之为文化艺术尚且成疑,更别指望它能发展为文化艺术高峰。比如程蝶衣“从一而终”的京剧艺术。在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洗礼之后,京剧无可奈何地走向衰微。可能是“文化大革命”落下了后遗症吧,中国的文化工作者中鲜有像程蝶衣那样的人:抱定了“从一而终”的信念,不惜以身殉自己的毕生文化理想。
汉兵已略地,四面楚歌声;君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
字数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