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为什么而读书日记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32:13 初中作文
为什么而读书日记初中作文

篇一:《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400字

《十万个为什么》读书笔记400字

是什么让我们将最初的兴趣变成了人生的理想?是什么让我们从思维的乐趣和自然的探索中获益良多?也许,正是儿时看过的科普读物吧!它向我们描述这个神奇的世界,并为我们解开一个个幼稚的问号……

今年暑假,我抽空看了一套少儿网络版《十万个为什么》丛书。这套书共有四本,分别为动物与植物篇、社会与历史篇、生命与环境篇、科学与生活篇。妈妈告诉我,这是一套科普丛书,生活中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就自己先去书中找找吧!

这套书真的有那么神奇吗?带着疑问,翻开这套书的其中一本——动物与植物篇。哇,书里不但有丰富多彩的内容,还有精美有趣的插图,真的是让我大开眼界,我立即喜欢上了这套书,如饥似渴的读了起来。

企鹅为什么生活在南极?大象的门牙为什么特别长?小海马是爸爸生的吗?为什么植物的叶子大都是绿色的?……朋友们,这些问题你们都知道吗?我现在知道了,企鹅羽毛的表面有一层油脂,海水难以浸透,而且企鹅的皮下脂肪特别肥厚,所以它们根本不怕冷,可以生活在世界上最冷的地方——南极;大象长着两根长长的门牙,最长的将近两米,大象可以用门牙探路,折断树枝,总之是经过无数代的进化而长成的;小海马真的是爸爸生的,海马爸爸腹部有个育儿袋,它每跳动一次,袋里就会生出一只幼小的小海马来;叶子的颜色是由它所含的各种色素决定的,大自然中植物的叶子大都是绿色,就是因为叶子中含有一种绿色物质——叶绿素。

至于另外三本,知识则更为广阔。海水为什么是蓝色的?为什么会发生地震?飞机为什么能在天上飞?人的皮肤颜色为什么不一样?怎样给垃圾分类?等等,让我惊叹科学的奥妙与大自然的神奇。

从这套书里,我明白了许多道理,知道了动物、植物的特点、习性,知道了生活中的科学趣事,知道了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还知道了生命、环境、地

球、宇宙的秘密。读着这本书,我变得爱动脑子、爱思考了,我成长的更健康,更有智慧。

《十万个为什么》就像是一位知识渊博的老师,不管我提出多么稀奇古怪的问题,它都能给我详细的解答。现在,我强烈的把这本书推荐给朋友们。我愿与朋友们共同分享,一起快乐的学习知识,快乐成长!

篇二:我们读书日记

我们读《亲爱的汉修先生》——班级阅读日记

分类:阅读教学(课外) 2013-02-07 14:26 上一篇┆ 下一篇┆文章列表

班级阅读日记:(我和学生历时一个月,共读《亲爱的汉修先生》,我以日记的形式记录了过程,现在把这7篇日记集中在一起,投稿到第九届班级书香活动。)

我们读《亲爱的汉修先生》

要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啦(9月16日)

荣获1984年纽伯瑞儿童文学奖金奖的《亲爱的汉修先生》深受我的喜爱,刚刚送走的一届学生是在五年级上期的时候,开始读,然后被我逼着写读书笔记,再然后他们就慢慢学会写读书笔记了(当然是大部分同学,难免个性差异)。鉴于它的魅力和实效,我决定,新接手的四一班也要从它开始。

班内85人,图书馆内却只有42本(我去数了几遍),不能人手一本,怎么共读?那就发动家长买。上周末作业中的一项是买或借《亲爱的汉修先生》一书,而且我以校信通的方式告诉了家长。他们能否买到呢,不用担心,我提前询问了金榜书店的老板,答曰有!

周一上午一统计,27人书在手,这还差的远,晋含还特意告诉我,妈妈不同意她买,不过她准备用自己的存钱买,我很感动,但我知道有家长不理解,或许认为我是在推销资料呢(其实我得到的好处就是书店老板见我时分外热情),我也无法解释,算了,不告我状就好。

周二上午再统计:呵呵,已经有64人有了“汉修”,我心里在感谢家长,这可比我预想的要好,再把图书馆里的“汉修”请来,不就大功告成了吗?

怀着喜悦的心情,我就给家长发了一条信息:

您好!班里已经有64位同学买了《亲爱的汉修先生》,让孩子们买或借这本书,是因为这本书获得过纽伯瑞文学金奖,书中的内容以书信、日记的形式出现,故事情节不强,如果由我来读的话,效果不是太好。像《我和小姐姐克拉拉》,因为它很有趣,我就自己买来在课堂上读给孩子们听。我一定要全班共读“汉修”这本书,因此才建议您为孩子准备一本,谢谢您的支持,如果给您带来不便,也请谅解。

下午一进班,晋含就跑来,高兴地说:“老师,哪可以买到?妈妈让我买了!”哦?短信很有效嘛,不过她可以不买了,又有10个孩子带着书来。我只从图书馆拿来11本“汉修”,放学的时候全班就人人都有“汉修”了。

于是,我扬起声音:“同学们,今天夜晚的作业就是自由读你手中的《亲爱的汉修先生》,能读多少就读多少,而且不用做摘抄,明天的语文课,老师随便提问,答得好有奖!”

“耶——”孩子们在欢呼,我更高兴,哈哈,我们要读《亲爱的汉修先生》啦!

初会《亲爱的汉修先生》 (9月17日)

今儿上午第二节课才是语文课,不过一大早我就到办公室,再次捧起 《亲爱的汉修先生》(陪着学生读过N遍),边读边出些问题,难度大点的写在纸条上,现场抽答,答对有奖——初会汉修先生,我一定要孩子们兴味盎然。

几度铃响之后,我站在了讲台上,“同学们,”我扫视一圈,发现大家都坐得笔直,很高兴地说道,“我要先做个统计,把《亲爱的汉修先生》已经读完一遍的同学请举手。”

一个,两个??嗬,不少,整整20个同学。“我知道有的同学即使没有读完一本书,也至少读了三五十页,现在我简单问几个小问题,检测一下大家读书的效果。”哗,小手已经举起不少,我还没有发问呢,看来很有信心哦。

“先说说书中有哪些人物吧?”

“鲍雷伊”,“妈妈、爸爸”,“法兰德林”??

可能这个问题太简单了,我来不及在一片如林的小手中找到一个,心急的孩子已经喊出了答案,哈哈,同学们表现不错嘛。

既然简单的不在话下,那就大胆挑战难题吧,“谁愿意第一个上来抽纸条答题?”“我---我”,不少同学在喊,看着第一排的锦栋,恨不能直接把手伸过来的架势,我把机会给了他,他在盒子里抓出一个纸条:“通过鲍雷伊的信,你知道汉修先生写了哪几本书?”

“有《狗儿的快乐秘诀》。”他脱口而出。

“汉修先生可不止一部作品,只有全部说出才会有奖。”

“还有,还有??”锦栋语塞了,秉璟着急的喊着:“还有那个什么鹿什么面包?”

呵呵,“是《麋鹿吐司面包》,不认识字也不去查,同样不能奖励。还有吗?”

“有,《乞丐熊》。”智博不假思索地好喊出。

哦?出乎我的意料,《乞丐熊》在书中的第44页方才出现,可见他不仅读完全书,而且读得很认真,“汉修先生的第三本书就是《乞丐熊》,同学们,为认真读书的孩子鼓掌!”

一片掌声中,智博兴奋的坐下,锦栋稍带遗憾的回位,其他同学更积极,迫不及待的等着抽下一个纸条,课堂气氛超级热烈,抽答继续进行:

鲍雷伊的爸爸妈妈叫什么名字?分别做什么工作?(三四个同学补充着,算完全答出。)

鲍雷伊获荣誉入围奖的是哪篇文章?因为这篇作文,他见到了哪位作家?——第二问无人能答,也难怪,一则答案在89页才出现(全书共106页),二则外国人的名字很难记得,意料之中。

鲍雷伊从几年级开始给汉修先生写信?写到几年级?整本书都是雷伊写给汉修的信吗?——三个同学互相补充,完全答出。

艾岛旦是谁?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居然没有同学答对第一个问题,其实在第8页就出现了,可见读书都不是太细致。

“土匪”是怎么来到雷伊家的?为什么取这个名字?——弋涵一个人答出,不错。

纸条抽完了,大家还意犹未尽,哈哈,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同学们,还想答题吗?”

“想。”异口同声。

“我告诉你们机会多的是,郑重其事地细读《亲爱的汉修先生》,今天才刚刚开始,中午的作业就是细读本书的1-15页,仿照书中的书信格式,给书中的主人公鲍雷伊写一封信,告诉他你读了他写给汉修先生的信后,有什么感受,你有什么话想给他说,都可以写下来。”

“写信?”很多同学愕然,不怕,鲍雷伊有那么多的信,我不信这帮孩子连格式也学不会。

我拭目以待。

有点失望 (9月18日)

下午来到教室,我迫不及待的收上孩子们的读书笔记本,我要看一看他们给鲍雷伊的第一封信写得怎样。

满怀期待的翻开本子,一个个读下去,我的眉头渐锁,心中略略失望:且不说内容单调,就连书信格式正确的也仅有39人,居然连二分之一都没过,要知道我让他们读的1-15页内容,其实就是鲍雷伊给汉修先生的12封信,孩子们怎么可能连格式也没有模仿对呢?

可生气是不能解决问题的,很快我调整一下思路:四年级孩子第一次以书信的形式写读书笔记,能写出来就很好了,内容不丰富,格式不正确,那是因为我没有指导。不是还有两节作文课吗?就来一次现场作业吧。

首先是学习书信格式。不需要我讲,喊两个孩子板演,其他同学根据书上的正确格式判断正误,然后再更正自己作业中的错误,问题很快解决。

第二了解给书中人物写信,该写什么内容,怎样写。既然之前我的讲解没有起到作用,我今儿再重复也无意义——范文引路吧。我给孩子们读了我的上届学生五年级读“汉修”时所写的部分书信,他们听得认真,眼神里流露得是钦佩,也有恍然大悟——原来可以这样写呀,估计是受益匪浅。

第三深入读书——这是写好笔记的前提。我课上布置读15-29页,边读边划自己有兴趣的内容。同时,我也在读,一是把握时间,二是详细了解这15页的具体内容,并随机列出10道抢答题(字数限制,略去一部分):

1、鲍雷伊住在哪儿?条件怎么样?附近有些什么?

2、鲍雷伊有宠物吗?“土匪”为什么要跟着爸爸?

约莫着孩子们读完了,我拿出刚刚写好的10个纸条,当场抽答。课堂热闹起来,孩子们争相发言,而且一答一个准——答案都在15--29页,只要认真读,想答不正确都难。

第四立即动手给鲍雷伊写信,告诉他你从书中15-29页了解到的信息,或是跟他说说你读书的感受及自己的心里话等等。

我给孩子们留出一整节课的时间写,而且告诉他们,写信时可以看《亲爱的汉修先生》。

孩子们静下来了,教室内只有翻书的声音,笔尖沙沙的声音——多么美妙的画卷,多么悦耳的声音!

见点成效 (9月22日)

收上孩子们当堂完成的作业,认真读了一遍,呵呵,这回真见了点成效:全班只有6人书信格式不正确(忘记署上日期),书信的内容也丰富多了——有了解到的信息,有自己的真切感受,不错,不错。

当然,我不会就此停手,继续细读,我又分别让孩子们根据所读内容,给鲍雷伊再写了三封信,他们已经轻车熟路,语言逐渐丰富,且看:

哦,鲍雷伊,你爸爸妈妈写得关于一只鞋子的诗真好玩,如果让我作诗的话,我会这样写:旁边的鞋子一倒下,绊倒奔跑的小孩啊,鞋子一愣找河跳??——泽文

雷伊,你看你的妈妈多心疼你呀,让你睡舒服又软绵绵的床,自己却睡在那冰冷而又不舒服的破沙发上,你说你妈妈多好啊!——艺璇

雷伊,你也可以写一本比《狗儿的快乐秘诀》更好的书,那你在国内不就出名了吗,有可能

当上一个大作家呢。不过,你要想写好文章,出书,必须要读许许多多的书,因为有句名言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越阳

我从书中知道你天天盼望着爸爸打电话给你,可是日复一日,你的爸爸还是没有给你打电话,你很生气。不知道你想过没有,是你爸爸太忙,你不要埋怨他,更不要去诅咒他,你的爸爸要跑遍全国各地运货,已经够辛苦的了,你的妈妈呢,要给打高尔夫球的人做无数个好吃的东西,而你什么也不用干,好好学习就是给父母做好的礼物,要知道父母永远都是爱我们的。——智博

??

孩子们能把这本书一页页的读下去,并一次次的写信倾吐,我想他们一定会一天天的进步着。

夸夸邦妮 (9月24日)

一本《亲爱的汉修先生》读下来,我让孩子们给主人公鲍雷伊写了五封信。在第五封信里,不少孩子说道“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写信了,总算可以松口气了。”我读过暗自发笑:的确不用给雷伊写信了,可是书中还有很多其他人物,信还是要继续写的,这不,任务来了:

“同学们,知道邦妮是谁吗?”

“鲍雷伊妈妈。”大家张口就来。

“雷伊的妈妈邦妮是一个怎样的人呢?”立即有小手举起来,我却示意孩子们把手放下,“现在不要急着回答,请你拿出书来,找出书中有关邦妮的内容,认真读读再说。”同时还晃晃我提前找好并折起来的书,“看看,内容不少呢。”

一时间,孩子们低下头来,各自忙着寻找“邦妮”,读书的那份投入劲看得我心里美滋滋的,不过我也没有闲着,立即动手拟几道抢答题(6道题,因字数超,略去4道):

1、邦妮阿姨发现汉修的回信后,用什么样的理由劝雷伊写信回答问题的?

2、邦妮为什么不肯修电视?

??

20多分钟过去了,很多孩子已经按捺不住,早就在那跃跃欲试,大有一显身手的豪情,那还等什么呢,抢答吧。

意料之中的顺利,大家一起答,相互补充,答案全部找出,并且还罗列出邦妮的一大堆优点:教子有方、善解人意、乐观坚强、积极向上、尊重孩子、勤劳能干??

篇三:美国人为何而战读书笔记

美国人为何而战读书笔记

0121319620216

社工1302

冯荣

这本书一共讲了美国历史上三次大规模的战争,分别是与伊拉克的战争,科索沃战争,阿富汗战争。表面上这三次战争,在世界上不同地区,开战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但其实这三次战争美元都是根本的原因,也可以看出美国都是以自身利益为目的的。

1944年7月,西方主要国家的代表在联合国国际货币金融会议在美国新罕布什布雷顿森林确立了以美元和黄金为基础的金汇兑本位制。其实质是建立一种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基本内容包括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以及实行固定汇率制度。它使美元在战后国际货币体系中处于中心地位,美元成了黄金的“等价物”,美国承担以官价兑换黄金的义务,各国货币只有通过美元才能同黄金发生关系,美元处于中心地位,起世界货币的作用。从此,美元就成了国际清算的支付手段和各国的主要储备货币。

整整40年,美国在全世界推广了一场堪称“完美风暴”的运动——全球化,在纸币美元基础上建起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金融帝国。这一帝国的触须伸向地球各个角落,在每个地方都机械般上演同一个来复式动作:美元流向世界,财富流向美国。这种绿纸换财富的游戏使全世界的财富都流向了美国。

这种制度,使得美国只需把精力放在美元的金融业上,也能成为世界经济的最大受益者。但是好景不长,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使得美国遭受巨大损失。布雷顿森林体系让美国人不能随心所欲,没有足够多的黄金就不能印足够多的美元!因为你对全世界有承诺,你是全世界的基准货币,你必须保持美元的稳定。这使美国陷入了空前的窘境。美国最终还是采取了印发美元来解决本国经济危机,这使得美国从中获得利益。然而也使得美元与黄金的挂钩被打破,试问有谁愿意用黄金去购买随时有可能贬值的美元?美国必须寻找新的方式来实现自身利益。如何使得与黄金脱钩后完全变成一张绿纸的美元,在全世界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美元必须保持它的霸权地位。怎样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权地位呢?

美国政府认为最重要的是两根支柱,一根是美国强大的科技创新力。另一根是美国强大的军事实力。有了这两根支柱,就能确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为硬通货在全世界畅通无阻。美国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随心所欲地玩纸币转移实物财富的魔术。

但仅仅这样是完全不够的,美国必须要使世界上其他国家承认才可以。第四次中东战争的爆发,阿拉伯决定以抬高油价作为自己的武器,美国要求美元与石油交易挂钩,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后40年里,牢牢地与全球的能源需求挂上了钩。

全球化是历史必然的趋势,我想我不否认这个观点,经济的发展必然带来各国经济交流和关系的日益密切。但我们也不得不说,美国在这一过程中起了极大的推动作用。美国之所以这样做的原因,自然不只是为了适应历史趋势,美国需

要全球化来扩大自身利益我们来看经济全球化美国所处的地位和所获得的利益。美国人用比较优势理论把全世界分成了两块,一块是美国,美国人认为它的优势就在于生产美元;另一块是全世界。全世界的比较优势,比如中国因为劳动力优势,作为全世界的加工厂。概括起来说,美国位于经济全球化的最顶端,其他国家负责生产商品和财富,但最大的获益者却是美国。

我们来看第二个战争,有人说美国人打南联盟,是为了进行人道主义干预。然而后来发现这不过是西方媒体的谎言。我们来看一组有趣的数据,1999年1月1日,发生了另一个重大事件:欧元正式启动。当时欧元和美元的汇率是1∶1.07,欧元作为一种全新的国际结算货币,一上来就对美元霸权地位构成了挑战和威胁。仅仅两个月后,科索沃战争打响。战争还没结束,世人便发现,深受战争创伤的,不光是南联盟,还有欧元。有欧盟各国空军做帮手的 72天的狂轰滥炸,其最重要的结果,不光是米洛舍维奇政权的垮台,还有欧元与美元汇率的倒挂,由1欧元兑换1.07美元,变为0.82美元兑换1欧元,欧 元跌幅达30%。

美国攻打科索沃其根本目的在于打击欧元,维护美元的霸主地位。同时美国还达到了一箭双雕的目的,原本在欧洲盘旋的4000亿投资资金,其中两千亿进入美国。

从以上例证,我们可以看出,美国人发动的战争和其他国家间发生的战争,从目标到方式再到结果都很不相同。美国人的战争除了改变别人的投资环境之外,还驱赶资本流入美国。9·11”发生之后不久,大量的资金开始撤离美国。因为全球的投资人突然对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资环境——美国产生了疑虑。美国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纽约是美国的金融中心,而华尔街是纽约的中心,世贸大厦则是中心的中心。现在,这个中心的中心居然让恐怖分子给撞毁了,谁还敢对你的投资环境保持信心呢?

美国打阿富汗战争的目的正是为了恢复世界人对美国的投资信心,我们不能说这场战争真正达到了反恐的目的,但我们可以看到,这场战争无疑使得其他地区的投资环境更差,相比较美国就具有了优势,相对安全。美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实力来维护自身的经济利益。

我们可以看出这三次战争,表面上并没有什么目的,但是我们如果从美国的利益,以及经济霸权的地位,不难看出这三次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也充分证明了国家利益是国家行为的根本原因。我们也不难看出,在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各国的地位是不同的,占据金融首位的美国无疑是最大的受益者。美元的地位一方面加强了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有利于经济发展,但美国为了自身的利益随意发动战争无疑不利于世界和平。

篇四:《人为什么活着》读书笔记

《人为什么活着》

读书笔记

稻盛和夫

章节结构

第一部分 与宇宙意志相和谐。

第一章 人类存在与生存的价值

第二章 宇宙

第三章 心智

第四章 造物主

第五章 欲望

第六章 意识与灵魂

第七章 科学

第二部分 秉持利他之心而活

第八章 人类的本性

第九章 自由

第十章 青少年犯罪

第十一章 人生的目的.。

第十二章 命运与因果报应

第十三章 人生的考验

第十四章 苦恼与憎恨

第三部分 让心智提升到更高的境界

第十五章 逆境

第十六章 情与理

第十七章 勤劳

第十八章 宗教与死亡

第十九章 共生与竞争

为什么而读书日记

第二十章 知足之道

第二十一章 我走过的路

摘要

作者用浅显易懂的语言,从宇宙、心智、欲望、人类的本性、人生的考验、苦恼与憎恨、共生与竞争等多个维度深入探讨了“人为什么活着”这一哲学基本命题,并由此展现了作者深刻的人生与经营智慧,揭示了企业永续经营、基业长青的奥秘所在。

心得体会

少年的时候,无忧无虑,现在想想,真是个天真的年代。年纪越大,却越来越迷茫 ,人到底是为了什么活着?而在这个只有物质的社会,又有什么是值得追求的?有人说,老老实实地活着,老老实实地赚钱,那么我们为什么要尽其一生赚钱?

常常看到有人躺在草地上悠闲地听着音乐,玩着手机,他们很多人都没有我们认作是家的房子。其实我们也可以这么做,去放松自己,但是我们大多数人并没有这样。或许是因为思想不一样,他们是为了生活,而我们是为了生存。 他们会告诉你,人的一生是追求自由,享受生活。但是,你可以问一下自己,你是否敢追求自由?敢享受生活?无数的问题困扰着我们。

记得大学思修课上老师第一堂课就提了一个问题,“人为什么活着,”看似简单的几个字,但无人知道最标准的答案。有些人说为了生而活,所以也叫生活。或是为了国家,为了社会,为了父母,为了自己。种种答案听起来都有道理,那么真正的答案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我惧怕死亡,潜意识里会想我为什么存在,我们都是以怎样的形式存在,百年以后我们可能就不存在这个世界,世界将我们遗忘。从此我们是没有思想的,世界怎样发展我们无从得知,这样的情况是恐惧的,但也是不可避免的。我不知道我们会不会以其他形式出现,但确定的是,世界上没了我们。离开我们任何人地球还是一样的转,世界还是一样的发展,不见得只是我们。 新闻最近报道了自杀,杀人等等青少年事件,看了这些让我感到心寒,国家的未来会怎么样,或许这不是我该考虑的范围,但是我还是想说,人一辈子

也就这么多年,在有限的时间里过什么样的生活,或者是你要成为什么样的人,这是值得深思的事情。在自己心里要有一杆秤,一杆属于自己的秤,用来衡量自己。

人生如果做不到有意义注意就没有意义。人的专注力有其限度,要随时有意识地注意某种事物并不容易,不过只要这个想法根植于心,就能慢慢培养出有意注意的习惯,而有能力掌握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做出准确的判断。只要像使用锥子般,将所有力量集中在某件事,那么任何人应该都能顺利达成才是。

所谓集中力,是由内在念头的强度,深度及广度所产生,要完成任何事物,动念头可以说是一切的起点,而最后的成败关键则看你的期望有多强烈,能否长期坚持并为达成目标而付出努力。

我们要学着不管到了什么年纪,都能心中有梦,都可以在心中编织更美好的未来。没有梦想的人不会有创造力,不可能成功,人格也不会有所成长。因为,编织美梦,动脑去想及坚持努力不懈的过程,可以让你的人格得到充分的锻炼,从这个角度来说,梦想与念头是人生的跳板。真理的布是由一根线所编织出来的,把各种事物的现象单纯化,会越来越接近其原始的面貌,也就是接近真理。

外国人,尤其是美国人,做决定时动不动就把合理挂在嘴边,而且,衡量所谓道理的正当性与合理性的标准,并不是社会的习惯或常识,而是他们自身的原理原则与价值观。而我认为无论做人还是做事,都应该秉持同样的原理原则去行事,在这些原理原则的引导之下,应该也不至于犯下什么大错。

书中有一句话;深沉厚重,是第一等资质;磊落豪雄,是第二等资质;聪明才辩,是第三等资质。今天的世界领导们,有许多是第三等资质极为出色,却对第一等、第二等资质不加修炼的人。传统文化里,对一个人的德性上,远离“虚伪”、“自私”、“放纵”和“奢侈”的人生态度的要求,而如今恰恰变成了“成功”的必备指南。似乎,世俗的成功,要以“虚伪”和“自私”作为前提,从而可以得到“放纵”与“奢侈”。德行败坏的社会。

书中对我触动最大的一句话是“内心不渴望的东西,它就不可能靠近自己;你能够实现的只是你内心渴望的东西。”

人为什么活着?为的就是实现内心最强烈的“渴望”。而我们当代的大多

数人有没有这种 “强烈的渴望”,也就是思考我“为什么”而活着,进而从根本上思考生活方式呢?估计不多。稻盛先生是极重视“意识”即“心相”的,生存需要态度,思考人为“什么”活着,才能探讨人该“怎么样”活着,故而懂得提出人“为什么"而活,本身就已经是一种生存态度了。故首先在此感谢稻盛先生用这样的命题给予我们警醒。

或许与稻盛先生信佛有关,他的哲学是“以心为本”,他的企业原则是“敬天爱人”,连对宇宙和人类进化的奥秘也用宇宙意识的观点来阐述。稻盛先生说,人生的目的在于“提升心志、磨练灵魂”。在稻盛先生心中,“意识”具有决定性的力量,它操控着一切,这也是我们孜孜不倦追求思考的原因。他的作品中一再强调梦想与努力的重要性,将人生和事业成功的起点,简洁地从“强烈的愿望”的开始。也许这有点唯心论,但是不是宗教不重要,先生通过自己的方式向我们传达了他内心的正确信仰。

先生明确地提出:出人头地也好,成功也好,只想过有趣 特异的人生也好,都只是人生的一种过程而已。人生真正的目的是成为一个有品质的人。故我们当以提升人性为首要、主要目标。这包括:为人类尽一份心,为世界尽一己之力的布施;克制自己,压抑我执。自私之心的持戒;在世事无常大起大落的人生中忍耐的忍辱;全心全力工作的精进。

成功的基础是强烈的愿望,我们应当有正确的意识与梦想。不仅仅是一而再,再而三地产生某种强烈愿望,希望这样或是希望那样,而是在大脑中反复进行模拟实验,心中推演种种迈向成功的过程。相反,在不能清晰看见完成形态之前,假若实现没有强烈的愿望,不深思,不认真开展活动,那么创造性的工作以及成功的人生也是没有把握的。

保持乐观并清醒的头脑,学会理性、坚持。胜不骄,败不馁。“并非只有失败才是考验,成功同样也是一种试炼。”这句话体现了先生思维的过人之处与丰富的人生经历。我们一直只认为失败是成功之母,但在稻盛和夫看来成功也是成功之母,失败之母。我们不仅要在逆境中团结一致,不断追求,更要在顺境中保持清醒,再接再厉,别应了那句“有难同当,有福不同享”。

有了强烈的意识,则理所当然要带出同等的实践。勤奋,也是稻盛和夫先生一再强调的。“劳动的目的不应仅取得粮食、免于饥饿,也是为了锻炼人类

篇五:《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读书笔记

《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读书笔记

一、作者简介

伊里奇(I·Illich,1926— ),当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批评家,公认的“非学校化社会”的理论的创始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领袖。他1926年生于奥地利的维也纳,曾在梵蒂冈罗马教皇大学攻读哲学和神学,并取得萨尔茨堡大学的历史学博士学位。他是一位在自然科学、神学、哲学、史学等方面有很深造诣的思想家。1951年,伊里奇移居美国,在纽约爱尔兰及波多黎各教区担任牧师,1956年到波多黎各担任天主教大学副校长,1959年至1961年担任波多黎各高等教育和公共福利顾问委员会委员。五年以后,与人在墨西哥的库埃纳瓦卡创建了“多文化文献交流中心”,致力于改善拉丁美洲人民的社会文化状况,探讨人类命运与出路的全球性问题。该中心后又成为非学校论者的中心,一些著名的社会问题专家如弗赖特尔、霍尔特、弗雷尔等曾参加了该中心的讨论会。1971年,“多文化文献交流中心”举办了“教育中的抉择”的专题讨论会,伊里奇提出了著名的“非学校化社会”思想,猛烈地抨击现代学校制度的种种流弊,号召人们废除学校,代之以“学习网络”,建立一种人人平等、自由、自律、自助、愉快交往的“非学校化社会”。该思想一经问世,随即就席卷西方世界,形成一股“非学校化”浪潮,强烈地振撼了70年代的国际教育界。伊里奇在对学校批评之后,他又分别对医疗制度、交通设施、科学事业以及大众传播媒介等一系列社会机构提出了激进的批评。

二、关于《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一文出处

(一)《非学校化社会文集》全书结构

在讨论本篇文章时,有必要先来了解一下本文的出处,本文选自《非学校化社会文集》,该书由纽约哈佛和劳尔出版社出版,同时被收入“世界展望”丛书。全书共167页,分七个相互联系而又相对完整的论文:第一篇“为什么要取代学校”,第二篇“学校的现象学”,第三篇“进步的仪式化”,第四篇“机构的光谱”,第五篇“非理性的连续性”,第六篇“学习网络”,第七篇“埃皮米修斯式的人的新生”。本书是伊里奇与另一非学校化运动的领袖赖默自1967年以来对教育问题的讨论基础上写成的,“多文化文献交流中心”的主任鲍雷曼斯也参加了讨论。第七篇是与当代世界著名思想家埃里希·弗洛姆的谈话后写成的。

(二)《非学校化社会文集》成书背景

《非学校化社会文集》成书于70年代初。这个时代恰恰是西方世界在二次大战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人类创造的财富随着自动化的大工业生产而剧增。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使现代社会技术化了,社会管理也被程式化和自动化了。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人的存在也被技术化了。整个社会成为一个大机器,而人成为其中的一个部件。科学技术的扩展引起了新的社会问题,使社会急剧动荡,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自然资源逐日枯竭。在庞大的生产组织和社会组织面前,人感到自己被异化了,生活成为一片虚无的迷惘。“人被困于他自造的盒子中,其中却装满了潘多拉放出的病魔和邪恶”“人们发现自己被困于黑暗的陷井中。,

人在危机中”。这种危机恰恰是人为的结果。在人类历史的进化中,人类为争取自已的生存与大自然搏斗,人类获得了奇迹般的成功,但是回顾历史,却发现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人与自然的交往是一个尝试——错误的过程,因而具有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的破坏、心灵精神的贫困,道德的冷寞和智慧的迟钝的危险,而现在这一危险的确发生了。现在,“人们对很多神话感到怀疑了,对科学的乌托邦、观念的行径都厌倦了,对所谓的平等的消费社会的理想也厌倦了,他们感到在生活中被遇弄了。”因此“非学校化”思想的产生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危机和文化危机的反映。

在教育界,一方面教育事业在不断扩大,好像非常繁荣,另一方面,学生运动的风潮呼唤自由、人道。科技化的社会把学校变成了集中生产大企业所需要的专门人才的场所,学校把人制造成大工业的工具,从而扼杀了人的整体生活的本质。强迫性的义务教育虽然在普及,但实际上把很多人拒于教育的大门之外,并没有实现教育的普遍化。与给教育的投资相比,学校并没有带来经济的繁荣和进步,这种现象在满怀希望的第三世界国家中表现得更为突出。落后国家不惜国力投入巨资普及学校教育,却忽略了整体发展的问题。学校的普及使这些国家进退维谷,一方面国家要花费巨资维持学校,另一方面学校教育质量低,大量学生失学,学校名存实亡。所以,在发展中国家教育经费的增加伴随着文盲人数的扩大和经济发展的停滞。因此,在对学校的怀疑、抱怨、指责中,很多人开始从根本上反思学校存在的合理性。伊里奇就是最早主张彻底改革学校的代表人物,他的《非学校化社会论集》的发表吹响了“非学校化社会”思潮与运动的号角。伊里奇在本书的导言中说:“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它的实现不在于教师对学生的态度的改变,不在于教育者的责任心的增加,更不在于对教育的硬件与软件的增加,新的教育必须把颠倒过去的组织化学校教育再颠倒过来”。

(三)《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主要内容

《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主要围绕两个问题进行阐述,第一,对学校的种种弊端的揭露和批判;第二,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

在揭露学校的种种弊端中,作者指出:人创造了组织,赋以组织某种价值,结果组织成了价值的化身,人反而失去了价值受到组织的控制。人创造了学校,学校成了与教育直接同一的价值,人把自己的教育交给了学校,从而自身丧失了自我教育的机会与能力。并认为学校对社会价值的组织化,隐蔽在潜在课程中。学校教育的病源就在于隐蔽的潜在课程。伊里奇所谓的潜在课程是指学校的社会基础,它是由社会监护、社会角色筛选、社会价值与信仰的灌输等社会职能构成的学校组织化的特性。潜在课程是客观的存在,与学校教育同始终。

在阐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时,伊里奇认为,非学校化的社会解放运动基于教师与学生的改革意识。要达到非学校化,必须以革命的方式对学校社会进行挑战,必须树立一种人的新形象。要实现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就必须强调社会成员自我教育、自我学习的责任。伊里奇设想的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教育形式是教育网络。

三、《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主要内容

《我们为什么必须废除学校》全文可以分为引言和三大部分,引言指出学校并不能给与人们想要的东西,它使人们混淆了过程和实质,进而指出价值观的制度化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为了证明制度化的危害,作者便以学校为例进行说明。以下三个部分按照揭露学校的弊端,说明为何要废除学校和贬抑学校化有何功效和何以奏效来层层展开。

(一)该部分主要列举了学校的种种问题,可以分成四个小部分展开阐述。

1.本部分内容说明了为什么要进行贬抑学校化运动,学校的存在使得人们更多地于制度的治疗,从而丧失了独立性。

2.通过福利制度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来说明制度化的东西所固有的缺陷,即便是运用再多的金钱也不能奏效。

3.作者借用美国在学校方面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仍然收效甚微的事例说明了仅仅使用资金来解决学校制度所造成的弊端是不可取的,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再多的资金投入不仅不能缓解问题,反而会造成大量浪费。

4.学校不能消除不平等的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它复制了社会的不平等,使得穷人在更大的程度上受到了限制。

(二)本部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来阐述废除学校的必要性。有五个小部分。

1.用南美洲和北美洲的穷人并没有从学校中得到平等的事实来证明学校的失败,并从四个宏观方面来解释:

(1)学校占用着供教育使用的资金、人力和友善赞助,并且阻碍了其他公共机构来承担教育任务。

(2)平等义务教育至少应该在经济上被认为是不可行的。

(3)义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造成社会的两级分化。

(4)学校的逐步升级同武器的逐步升级一样具有破坏性,不过不是那么明显罢了。

2.平等的教育机会是既理想又可行的目标,但把它与义务教育等同起来,就是把拯救与教会相混淆,因为这在经济上和社会运行上也是不可取的。

3.从微观解释为什么要废除学校:

(1)学识和正义都不是学校教育所能提高的,因为教育工作者坚持用确证的事实进行填鸭式教学。

(2)教学是一种对促进学习的环境的抉择,学校重较轻学是既不合理也不开明的。

(3)课程一向被用来划定社会等级,有时这种划定是在人出生之前进行的,学校不仅没有将机会均等化,而是垄断了这些机会的分配。

4.从三个方面批判了“大多数学习是教的结果”的观点:

(1)大多数学习是随意的,甚至大多数有目的的学习也不是有计划的教学的结果。

(2)大量的学习至今似乎是随意的,而且它是那些被称为工作或闲暇活动的副产品。

(3)在某些情况下,学习某种特殊技能可能要以其他技能中的某些能力为前提,但确实不必依赖获得前提技能的过程。

5.技能的学习并不仅仅只有学校才能提供,其它的机构和组织也可以承担类似的职责,作者用西班牙语教学的事例来证明有时其它形式的教学会优于学校教育。但是对于文凭价值的信任,导致了技能教师的短缺,证书构成了市场使用的形式,它似乎只发给受过学校教育的人。这样就形成了因学校对文凭的垄断造成了许多不利影响。如果我们开放了“市场”,技能学习的机会就会大为增加。

(三)最后一个部分主要谈贬抑学校化何以奏效和有何功效。

1由詹克斯提出的“奖学金”制看似将主动权交由父母和学生,实际上它仍受制于学校制度,就好比给了一副拐杖却要绑在一起用一样。

2.因为学校在技能练习和接受教育这两方面做得很不理想,是学生不能得到自由,所以学校额存在是一种障碍。

3.用巴西教师保罗的话来说明学校教育浪费了大量的资金,效果还不及其它形式的教育。

4就三点异议做出解释:

(1)如果采用“同一思想”不利于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容易扼杀想象力和创造才能。

(2)认为兴趣才是最好的判断标准。

(3)有些教育活动其它组织会比学校做得更好。

5.非学校化社会的好处在于:

(1)教育不与劳动和闲暇争时间,几乎所有的教育都是复杂的、终身的和无计划的。

(2)人们需要独立性,一旦被教育剥夺,就有可能日益成为整个教学和生产的有效过程的牺牲品。

(3)它也可能意味着人们将更少地以在学校所获得的证书为挡箭牌,这样他们就有勇气去进行并因而控制和指导他们所参与的制度。

四、“非学校化”思想的贡献与局限

(一)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中的贡献是:①他揭露了学校的组织化和工业化特征,批判了学校中潜在课程的社会灌输和妨碍真正的学习的消极作用。②他认为现代学校垄断了教育,造成社会中各种教育资源的浪费。③他指出了现代学校的强迫性质,深刻地批判了学校脱离现实生活的现象。④他提出了代替学校教育的改革选择,认为现代教育的根本出路在于建立广泛的开放的交流的社会教育网络,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价值,形成普遍化的学习和教育。

(二)伊里奇在《非学校化社会文集》中的非学校化思想也具有一定的片面性。①他看到组织化学校及其潜在课程的种种弊端,而没有充分肯定学校在普及教育和发展文化中的积极作用。②虽然现代社会里存在很多学习网络,但彻底取缔学校教育有可能造成社会发展的停滞。③非学校化社会的教育网络仅仅是伊里奇乌托邦式的设想。社会的教育网络虽然具有普遍的、自由的、灵活的教育作用,但缺乏系统性和理论性。在人类知识爆炸的今天,缺乏系统化的理论学习不可能使青年一代发展文化。

伊里奇关于未来教育的理想虽然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人人参与的愉快学习的蓝图,但是他的彻底取消学校的思想不符合人类历史发展的实际需要。从学校的产生和发展来看,学校代表了人类对教育的需要。在人类文化高度发展的今天,学校还具有不可替代的教育价值。教育的发展是一个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在原始社会,社会成员从普遍的生活本身得到教育,后来,学校的产生发挥了极大的教育功能,但并没有完全替代社会生活本身的教育功能。在未来的学习化社会中,教育网络的形成也不可能取代学校教育,这说明随着人类文化的发展,教育的形式不断多样化,教育的内容也不断丰富。今天,我们需要做的是彻底改革学校本身的弊端,使学校与社会、教育与人生、学习与生活更好地统一起来,充分发挥社会中蕴藏的各种教育价值和教育资源,形成一个普遍的教育网络和学习化社会,使每个人都能自由、平等地接受终身教育。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