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幻想即现实,pdf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11/12 13:17:20 作文素材
幻想即现实,pdf作文素材

篇一:曾奇峰《幻想即现实》-经典145句摘抄

曾奇峰《幻想即现实》——145句

1、酒精这种精神活性物质可以解除顽固的防御,使灵魂柔软通透,可以融化突出的自我,使个性酥软滑嫩。

2、如今做人难,做俗人难,做个精神分析的俗人就相当的难。

3、这个世界到底是什么样子,与这个世界无关,而与你愿意把它制造成什么样子有关。

4、每个人都是大自然的孩子,任何人都不必用对自己不好的方式来对他人好。

5、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活着。

6、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明显地是为了掩盖自己潜意识里的恶毒。

7、我们与其问有多少人需要心理医生,还不如看看每一天烟和酒的消耗量有多大,就知道这个需求有多大了。

8、精神科的诊断应该是供同行之间交流的,而不应该是用来吓唬患者的。一个受过良好训练的医生是不会随便给病人一个诊断的。我宁可冒着被认为基本诊断都弄不清楚的风险,也决不给人下诊断。

9、在有钱、有闲的情形下,找个人做做精神分析,实在是一种明智而高雅的选择。因为它可以使你了解自己,因为它可以使你活得缓慢而从容。

10、人的最大的消耗,不是来自智力或者体力的透支,也不是来自跟大自然或者同类的争斗,而是来自自己对自己的战争。因为在这场战争中,“敌我双方”的战士、枪支、弹药甚至战术,都是这个人自己提供的,所以没有任何人可以支撑下去。

11、人有两种:一种是在出门之前把自己“暴揍”一顿的人,一种是在出门之前对着镜子把自己猛吹一顿的人。

12、那些出门前和出门后疯了的人,恰恰是那种在出门前“揍”自己的人。这个世界上没有被吹疯的人,只有自我攻击才会让人发疯。

13、丰衣足食之后,一个人的精神追求大约可以分成三个类别:①艺术类的喜好;②科学上的探寻;③自我探索,以了解自己为目标,更好地活着,是这些人的最高理想。

14、现在社会的生活,简直在制造“抢劫犯”,似乎每个人都在“抢劫”着一切可抢之物,不可有丝毫的停歇,因为停歇就意味着放弃和失败。

15、名人们购豪宅、找情人或者剃发出家,其共同点就是追求“享乐”。

16、沉溺声色的人和出家的人相互看着对方时,都会觉得对方可怜。前者认为后者受了过度的刺激疯

了,放下那么多好玩的享乐的事情不玩了;后者却觉得前者还没发现以及还不能欣赏更加好玩的享乐的东西。流浪汉与工作狂相互看着对方时,都会觉得对方可怜。

17、别人不理解自己的四大原因:

①你没把自己的想法告诉别人,或者你告诉了却没有说清楚;

②你想让别人理解自己,自己的行为与自己的想法相反;

③你自己不理解自己的原因是你自己都不理解自己;

④别人已理解了你或你的一些东西,但你认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还在为别人不理解自己而伤心。

18、没有人会自愿地和愉快地处于被他人帮助的地位,因为被帮助意味着自己的无能、弱小和卑微。人的内心里,有一种天然的追求平等、甚至追求卓越的力量,在被帮助的时候,这种力量就被隐藏在内心深处,并变成一种对助人者的敌意。

19、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东西比不被察觉的仇恨更具有毁灭性了。

20、理解人性的最好途径之一,就是观察幼小的孩子。只要没睡着,孩子总是需要看点什么、听点什么、问点什么或者做点什么的。

21、即使从表面看,也看得出那些所谓懒惰者仅仅是在某些方面懒惰,而在另外一些方面勤快,从能耗的总量来说,他们并不低于勤快者。这就是“选择性的局部懒惰”,跟“选择性的局部勤快”一个意思。没有一个人会是“非选择性的全面的懒惰者或者勤快者”。

22、关禁闭之所以是一种惩罚,是因为它剥夺了人的勤快的可能性。

23、这个世界上,没有绝对值得信任的人和事,只要有信任就一定伴随着一定程度的风险。心理健康的人,会模糊处理这一问题,只要有大部分的把握,就选择完全的信任,并在这种信任的基础上做该做的事情。

24、信任不是一种态度,而是一种能力。一个人对外界的人和事的信任,是其对自己的信任向外投射的结果。

25、人是大自然这个实验室制造的最精致的产品。

26、从人类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看,没有一个人真正地变成了神,变成了怪物的却无以数计。

27、人以为“变成神”的思想可以让他们更好地活着,但实际情况是,这些思想让他们已经提前死了——因为人活着的最大特点是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而这些思想,几乎从任何意义来说,都是隔离情感和隔离关系的。

28、心理治疗的目标是使来访者接受作为一个人的现状,具有人的情感和人的关系。

29、说太正确的话,就是他们虐待他人的方式。说太正确的话的人,说那些话不是他们的目的,让人难受才是他们的目的。说什么已经不是太重要,关键是要说,于是就把那些正确的废话反复地说了出来。仔细想想,这样的人也是很可怜的。那些总是说太正确的话的人,就是显得没毛病的人,跟他们打交道除了把自己累死、气死,估计不会有别的结果。

30、从最低的限度来说,情感交流之后的最坏的结果,都比虚伪的理性层面的施虐与受虐的关系要好。

31、若在游戏中投入了自己全部的智力、精力和爱恨情仇,游戏的结果,不管是输是赢,都牵动着他们的全部神经。

32、当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游戏可是天地下最严肃的事情。把游戏看得不再严肃,是成年人的疾病。

33、如果人生如游戏,那这场游戏也有境界之分:

①最低境界,把人生一切都看成是严肃的、不可游戏的;

②稍高境界,把学习工作之类严格跟游戏分开,一时拼命学习工作,一时尽情玩乐。

③最高境界,内心不再有游戏和非游戏之分。以游戏之心做养家糊口或者为人民服务的大事,也以做大事之心游戏,心神不再因事而分离。

34、“正确的废话”的特点:①绝对没错;②说的人越说越高兴,听的人越听越难受。

35、心理咨询不涉及到信仰的问题,除非这个人信仰的是举世公认的邪教。

36、判断一个人是有着正常的信仰还是已经走向偏执,关键是看他的现实功能。如果他有信仰的同时能够甚至能够更好地处理日常生活事件、和谐地与他人相处、言行与现实环境协调,那就是信仰得比较健康。

37、有希望就可能拥有一切。或者说,即使我们什么都没有,只要我们有希望,那我们就不是真正的穷人。

38、珍稀动物在营养学上是否就有特殊价值,已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在想象层面,将因稀而贵的动物吃进肚子里,会使自己也沾染些独特和珍贵的特质。

39、男欢女爱的顶峰,就是一种吃与被吃的状态。

40、几个人一起吃饭,实际上是相互看着对方满足本能需要,也是一种相互“示弱”的状态。这相当于对他人说我也是人,我也有人的基本需要。因此吃饭的气氛经常会是轻松安全的。

41、恋母情结指的是一个人的人格成长得不好,以至于把自己的现实和想象的人际关系,都局限在父母和自己组成的狭小三角形内。

42、要拒绝成长,最好的办法是永远使自己处在过去的经历中。

43、在友情中,你可以说“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你的朋友不会有丝毫不满,他该去就去,该来就会再来。但如果这话是对亲人或者情人说的,那你就需要事先准备好应付铺天盖地的道德谴责,或者不知来自何处得掏心拳与封喉掌。

44、弗洛伊德发明的心理治疗,每次五十分钟,总次数事先约好。这是一种可以终止的关系,可以恰当地“压迫”身处其中的人遵守基本的人际规则,并且有成长的紧迫感。

45、人真的是这样一种动物,没有情感,会被“饿”死;情感太多,会被“撑”死;不多不少,才是最好。从这一点来说,亲情与爱情都应该向友情靠拢。

46、在对人进行分类的多种标准中,钱的多少,甚至比国籍、肤色、男女、美丑等更重要。在说到一个富人的时候,他有钱这个特点,往往会使人忽略他的钱之外的一切个人的特点。

47、钱只不过是人所制造的所有的金属品或纸品中间的一种而已,却被赋予了太多的负面形象,只要有它存在的地方,似乎都让人联想到贪婪、肮脏、黑暗甚至淫秽。很多人在摸了钱之后一定会洗手,从潜意识角度说,更因为那些与钱有关的不干净的事件或者人物。

48、如果要为一个公正的世界选择一个公正的标准,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钱。

49、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污染了钱,而不是钱污染了人与人之间的感情。

50、“无钱型人格障碍”的特点,首先是没钱,然后就是偏执、尖刻与懒惰。这类人穷酸,跟他们打交道,你可以直接感觉到他们人格上的巨大的变异或者空洞。

51、物质生活水平高,不一定就精神生活水平高;但是,如果物质生活水平不高,那精神生活的水平也高不到哪里去。

52、考察一个人的能力和人格,没有比看他如何赚钱和如何花钱更好的方式了。如何赚钱直接反映了一个人的能力、见识与气魄;而如何花钱,甚至比如何赚钱能更精确地呈现其人格深处的“气味”。

53、一个人如果真的把金钱视为粪土,那他也会轻视其他珍贵的东西,如友谊、爱情甚至生命。金钱既然是生活的一部分,它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尊重,而不应该被无辜地贬低。一些人把钱看成高于一切的事物,不惜一切代价地追逐它。从深层心理学上说,他们追逐的就不是钱了,而是某种精神层面的东西,比如曾经缺失的爱与关注。这是一个危险的游戏,因为替代物不过是替代物而已,如果不去追求原物,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有饮鸩止渴的后果。

54、凡是钱能搞定的事情,都是小事情。不管有钱人还是缺钱人,都应该学会尽量不用钱去把大大小小的事情搞定。当钱归钱、事归事,两者之间有更清楚的界限时,人生也会变得简单清爽一些。

55、在生与死之间,每个个体的任务,也许就是学习怎么好好活着,学习怎么好好死去。

56、人类的情绪和行为,并不是完全受理性支配的;我们更多地被我们不知道的那些非理性的东西支

配着和控制着。

57、弗洛伊德揭示人的非理性本质,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加理性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是最彻底的理性主义。

58、从精神分析诞生之后,父母打孩子就不再有理由。父母打孩子还声称这是为孩子好,明显地是在掩饰潜意识里的恶毒。比如父母情绪好一点的时候,孩子调皮一点,父母能忍得住;但是父母如果本来就情绪不好,孩子稍微一点的调皮,就可能遭到打骂。所以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

59、为了确保人类的未来是健康的和美好的,我们需要精神分析告诉父母怎样跟孩子打交道。

60、人人都有攻击性,孩子小时候的攻击性是直接通过“动手动脚”来满足的,稍大以后,攻击性就会通过在学习成绩上超过别人来满足。

61、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的优点和弱点活着,可以不必为自己的优缺点过分地喜悦或者悲伤。

62、一个内心充满焦虑、全无幽默感的父母,一跟孩子说话就挑孩子的毛病,似乎不这样就显示不出自己爱孩子似的。最后逆耳的忠言就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缺乏自信的孩子。

63、同样内容的话,一个人可能会说得温和委婉,另一个人却说得声色俱厉,后者的话里多出来的情绪内容,实际上是他自己内心深处积淀下来的,与他此时此刻所说的事件和针对的人物无关。

64、温和的语言不会激活人的保护本能能够更好地渗透到他人心中,并产生所希望的影响。

65、“逆言”,其本质是对他人实施情感上的殴打,这比肉体上的殴打更恶劣。

66、一个人如果总是生活在恶言恶语中,他就会潜移默化地认为自己不是一个好的和有价值的人,所以他需要通过虐待自己来惩罚自己。

67、想想那些英年早逝的人们,你就知道原来自杀也可以如此隐蔽和“光荣”,隐蔽到了连自己都不知道的程度,“光荣”到千万个人为他们的“自杀”叹息和喝彩。

68、“忠言逆耳”的反义词应该是“重话轻说”,能够把重话轻说,至少需要两个条件:智慧和勤快。

69、一个人的人际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语言制造的。一个人如果总能重话轻说,那就意味着他时刻在呵护他人,作为回报,他也会得到很多的温暖的呵护。

70、有为数不少的疾病造成的损害是到目前为止任何先进仪器都无法检测到的,但是它们所制造的痛苦、恐惧和哀伤等等,却能够被当事人清晰地感觉到。

71、疾病的真相或许的确有那么一部分在那里,但是还有一部分,却并非是真相,而是每个人的内心世界建构出来的虚幻。

篇二:《幻想即现实》第二辑 学习活着

《幻想即现实》-曾奇峰

第二辑 学习活着

有人估计,在这个星球上,五万年之内,大约有五十亿人火锅了然后死去了,还有五十亿人现在正在活着。不管是死了的还是活着的,还是将要死的,都有活得好的与活不好的。在生死之间,每个个体的任务,也许就是学习怎么好好活着;当然,这句话更恰当的说法亚龙也已经说过:学习怎么好好死去。

佛洛依德:直面心灵的伟人

说到佛洛依德的贡献,通常会提到人类自尊心所受到的三个重大打击。第一个打击来自哥白尼,他的日心学说否认了地球是宇宙中心的说法,使人类不能再认为自己是造物主特别眷顾的物种。第二个打击来自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学说,这一学说声称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和其他低等动物竟然有着共同的祖先。

尽管有以上两个重大打击,人类还是有一块最后的遮羞布:虽然地球在宇宙中的地位并不那么重要,虽然人类有着并不特殊的“血统”,但人类还有着极其值得自豪的地方,那就是我们是地球上唯一有理性的动物,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情绪和行为。在这样一个人类心灵已经十分脆弱的背景下,佛洛依德给了人类最后的一击。他用他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情绪和行为,并不是完全受理性支配的;我们更多的被我们不知道的那些非理性的东西支配着和控制着。

其实用不着去想那些高深的理论,只要想想人类几千年的大历史,就可以感觉到佛洛依德所说的是对的。在人类历史上,因为人类自身引起的灾祸——比如相互残杀等——而导致的死亡和伤残的人数,远远超过了大自然给我们的灾祸。

佛洛依德揭示人的非理性本质,其目的当然并非为了打击人的自尊,而是为了使人变得更加理性一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精神分析是彻底的理性主义。

佛洛依德的学说从诞生以来,受到了很多人的拥护,同时也收到了很多的抨击。这一现象一直持续到现在。不过,又有哪一种关于人性的学说,仅仅只受到拥护而没有受到一些攻击呢?

潜意识理论

很多精神分析的词汇,都是佛洛依德发明的。但潜意识这个词,却并不是他首创。在他之前就有人提到过。佛洛依德的贡献在于,他极大地丰富了人类对潜意识的理解。

佛洛依德认为,一个人不能承受的情感、冲动和幻想等等,都会沉淀到他无法察觉的心

灵的深处,这就构成了浩瀚无际的潜意识海洋。从意识和潜意识的规模大小来看,他打了个著名的比方,即:如果把人的意识比喻成一座冰山,那么意识只不过是冰山浮出水面的那小小的一部分,而潜意识则是水面之下极大的那一部分。从内容上来看,意识只不过是没有沉下去的、“漏”出来的一部分,所以说,意识是被潜意识决定的。意识代表着人类的理性,而潜意识代表着非理性,所以非理性决定着理性。

要理解潜意识其实很简单:对于你的情感、看法和行为,总有一部分是你不知道和不理解的,这一部分,就是你的潜意识。

佛洛依德认为通过三个途径可以了解一个人的潜意识,即日常生活中的小错误如口误和笔误,梦和自由联想。关于梦,他在1900年初了一本书《梦的解释》,这本书的出版,是精神分析理论建立和成熟的显著标志。

移情

这是佛洛依德发明的精神分析核心概念,也是精神分析理论和实践的基础。

移情是指一个人把他早年针对父母或者其他重要人物的全部心理活动投注到此时此地的治疗师身上。这种投注跟现实是不协调的,本质是“过去在现在的重现”,所以移情也被称为一种“时间上的错误”。

一个人今天满了三十岁,并不意味着他的全部心智活动都一下子跟三十岁这个年龄相称。 他一定一次还保留着二十岁、十岁、甚至三岁时的某种待人接物的特点。这样的现象就是移情,在所有人身上都会有所表现,而在有心理疾患的人身上表现得尤为明显。这是一种“不完全的成长”,精神分析的任务,就是要分析移情,使被分析者成长得更加充分。在成长之路上,不仅心理疾病的症状会缓解甚至消失,而且个人的潜在能力也会得到极大的发掘和展现。

梦的解释

佛洛姆评论说,佛洛依德即使没有创造出一种精神疾病的理论和治疗方法,他仍然会是科学界最杰出的精英人物之一,因为他发现了释梦的艺术。佛洛依德自己在生命的最后时刻接受采访时也说:我一生最幸运的事情,是发现了梦与潜意识的关系。并不是每个人都如此幸运的。

在佛洛依德之前,东西方各自都有数千年的释梦传统。但那些释梦的方法,都离巫术近而离科学远。佛洛依德开创了科学释梦的先河,使人类从梦这个独特的视角上,更深地了解了自己的心灵世界。

人格的形成

在佛洛依德之前,许多人认为一个人的人格是天生的,或者说至少大部分是天生的。直到现在为止,我们都不能说这种观点错了,但是,佛洛依德的理论,从最低限度来说,使我们在关注先天的因素之外,还关注另一个重要的人格形成的因素,就是成长的环境。

这个环境指的是一个人早年的人际关系,更确切地说,就是孩子跟父母的关系。先天的或者基因层面的因素,我们暂时无法掌控;而且即使我们有能力掌控,掌控的分寸也涉及到太多的伦理学问题,所以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我们都可以不考虑基因层面对人格的影响因素。我们能够掌控的,就是在关系层面上父母对孩子的人格成长的影响。

佛洛依德说,从精神分析诞生之后,父母打孩子就不再有理由。他认为,父母打孩子还声称这是为孩子好,明显地是在掩盖潜意识里的恶毒。比如父母情绪好一点的时候,孩子调皮一点,父母能忍得住;但是父母如果本来就情绪不好,孩子稍微一点的调皮,就可能遭到打骂。所以父母打孩子,只是为了缓解自己的焦虑情绪,而不是为了孩子好。

我个人认为,关于人格成长的理论,是精神分析中最实用也是最了不起的部分。从中国现在的情况看,很多学了精神分析的人声称,他们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变得更理性、也更有分寸了。孩子是人类的未来,为了确保人类的未来是健康的和美好的,我们需要精神分析告诉父母怎样跟孩子打交道。

心理防御机制

从生理层面来说,一个单细胞的生命,就有一整套的保护自己的措施;人体作为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体,有着更为复杂的保护自己的系统。从精神层面来说,每个人也需要各种措施来保护自己的精神世界不受侵害,这就是佛洛依德所说的防御机制。

佛洛依德揭示的第一个防御机制就是压抑。人是有很多愿望的,在这些愿望暂时不能得到满足,或者说满足之后会造成太大的现实麻烦,他就会把这样的愿望挤压到潜意识层面去,使自己自己都不知道自己原来还有这样的愿望。

比如,人人都有攻击性。孩子小时候的攻击性是直接通过“动手动脚”来满足的,稍大之后,攻击性就会通过在学习成绩上超过别人来满足。但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攻击性打压过度,那么孩子的攻击性就会被压抑,就会显得好像根本没有争取成绩的愿望,成绩也就真的上不去了。

还有性的愿望。比如受到过分严厉的性道德影响的女孩,婚后可能性冷淡,对性生活动完全不感兴趣,甚至会厌恶性活动。这不是因为她没有性的愿望,而是那些愿望被过分严厉的教育压倒了她自己都不知道的地方——潜意识的深处。这样“显得没有性欲”,是她在那样的环境下避免内心冲突的唯一途径。

结语

佛洛依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是一种关于人格的理论,一种探索人类心理世界的方法,和一种治疗心理疾患的工具。它不是宗教,不是信仰,甚至也不是哲学。

2006年5月6日,是佛洛依德诞生一百五十周年纪念日。他值得我们纪念。佛洛依德符合一个思想伟人的全部条件;他说出了一些重要真相,而没有说出全部真相;他说的一部分是正确的,而并非全部正确;他有积极的贡献,同时也导致了一些不好的影响;也许更为重要的是,他同时还具有所有的人都具有的弱点,比如脆弱、矛盾甚至虚伪。这些弱点,恰恰是他一生都在研究的对象。

我们是人。我们都注定要带着人的全部优点和弱点或者。好在佛洛依德这样的人曾经这样的活过,所以我们可以不必为自己的优缺点过分的喜悦或者伤悲。

篇三:幻想中的现实

幻想中的现实

作者:张申艳

来源:《读与写·教育教学版》2013年第10期

摘要:十八世纪英国讽刺作家乔奈生·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与我国清代李汝珍的《镜花缘》虽产生于不同时代,但却在主题、体裁、写作技巧上有许多相似之处。本文试从写作技巧方面比较这两部作品。

关键词:写作技巧 比较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10-0019-01

英国杰出的讽刺小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下称《游记》),写于18世纪20年代,而中国封建社会最末一部百回优秀长篇,李汝珍的《镜花缘》完成于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可见两书产生的时间相去半个多世纪,也是各自按照本民族的文学传统的源流而独立创作的,但有趣的是它们却打破了时空界限,在内容主题、体裁选择、创作构思及艺术手法等方面呈现不谋而合的相似。美国《科得尔大百科全书》(1979年版,385页)就曾说:“《镜花缘》是中国式的《格列佛游记》。”

《游记》与《镜花缘》都产生在一个新旧交替复杂深刻的历史背景下。斯威夫特生活的时代正是英国1688的“光荣革命”后英国社会矛盾重重的时期:人民与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宗主国与殖民地的矛盾。而李汝珍生活的清代乾嘉年间,正是我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由盛转衰的转折时期。这些相似的历史条件造就了这两部作品在思想内容、批判锋芒、理想追求及艺术表现方面的一致性。

二者都通过讽刺和滑稽的形式来表达严肃崇高的思想主题,在抨击黑暗现实时都把讽刺作为揭发社会恶习弊端的重要艺术手法,不但使人发笑,而且促人深思,使人感到讽刺对象的荒谬绝伦,可鄙可恶。

1 幻想与现实的统一

幻想与现实的统一,虚构和真实的统一,造就了这两部作品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风格特色,从而收到高度的讽刺艺术效果。《游记》是以主人公格列佛医生个人游记出现,表面上写的是航海生活,却并不是简单地仿作航海文学,而是执意抨击他所认为的人类最为邪恶的东西;从国家制度、党派黑幕、宗教法律、殖民政策等诸方面,批判了贵族资产阶级统治下的英国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的理想主张。其中的大人国、小人国、马国都是作者创造出来的生动有趣、丰富多彩的世界。而根据我国神话书《山海经》铺衍而成的《镜花缘》则是假托初唐武则天时期的历史故事,叙述唐敖遨游海外的经历,展开对三十多个幻想国家的风土人情和形形色色的虚构人物的描写,以讽刺现实,表达社会理想。这两部作品虽然以讽刺为主要艺术手

段,使作品诙谐,但又遵循真实是讽刺生命的原则,虚构情节与幻想世界都有现实社会的基础,具有真实感,讽刺中包含着深刻的社会性主题。

2 用夸张的技巧和漫画的笔法,将现实生活中习以为常的丑恶现象“放大”出来

首先是对人物形象的夸张,故意把他们缩小或放大,使他们显得特别荒诞不经,目的在于把这些人物的特征更集中凸出地刻画出来。在两部作品中都描写到了巴掌大的小人,山一样的世人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畸形怪状的“人物”,有时甚至是漫画式的描写,例如斯威夫特描写的“耶胡”(Yahoo),勒皮他人,李汝珍笔下的“方人”等。斯威夫特的人物外形的夸张,是按比例地夸大或缩小,即按一定的大小尺寸来整个地描摹他们的身材面貌以及周围的环境等,使小说世界与常识世界相衔接,说服读者在一定程度上接受被描述的景象的合理性和可信性;李汝珍的夸张则是以神似为主,往往突出人物中的某一部位加以夸张,如豕喙国人的一张猪嘴,聂耳国人的一双长耳等等,追求的是生动性。经他们夸张的讽刺现象都具有更强烈的典型性。 其次是对事件本身的夸张。斯威失特把小人国中分党结派,宗教纷争的起因夸张为高低鞋跟的十分之一的差别而引起的,把升官进爵的标准夸张为在离地面十二英寸的绳子上比赛跳跃。这些都是借以表现国内那些腐败丑恶的社会弊端。而李汝珍则精彩地描写了淑士国酒楼上腐儒同唐敖三人的对话,其中夸张地用了五十四个“之乎者也”,甚至连酒楼的酒保也说酸话咬文嚼字。再有对秦小春、林婉如在发榜前后“忽而大笑”,“忽而大哭”的精神失常的夸张描写,淋漓尽致地讽刺了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精神摧残和心灵迫害,使读者对不合理社会中的现象产生强烈的共鸣。

从讽刺的尖锐程度及其所产生的社会效果来看,斯威夫特超过了李汝珍。高尔基称赞他是没有“向现实讲过肯定的和崇高的?是?的伟大作家之一。”鲁迅认为某些被人看得“很平常,以为不足介意的”材料,“假如到了斯威夫特或者果戈理的手里,我看是准可以成为出色的讽刺作品的。”

但这两部作品并不注重人物形象的塑造,作品的主人公形象没有得到着力的刻画,而仅仅是用来贯穿情节,联系脉络的“活”线索。作品许多地方并不是用人物形象和生动的故事情节描写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是直接议论,相对削弱了作品的写作技巧。

虽然说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和李汝珍的《镜花缘》并不是处于同一国家民族中,但都以相同的方式折射着他们所存身的社会,以夸张渲染时代的风气、藉荒唐痛斥时代的弊端。这些在主题、体裁和写作技巧与目的上显现出的不约而同的相似之处,充分体现出了文学的共性。

篇四:那些曾经幻想过的事

大学生涯

一、我&小静篇

小静是我从高中就已经认识的一个沉默寡言的女孩。她不善言辞,也不喜欢结交朋友,正如她的名字。可这样一个人,在我面前却毫不掩饰,什么事情都会和我分享,无论是开心,快乐,还是悲伤。在我面前,她是这样滴,每次大老远见到我,就大喊,“猪仔,今天又去哪里风流了?去风流都不带上姐姐,你找死。”然后来到我身边就卷起袖子毫不留情地把我“狂k一顿”,结果不用想都知道啦,引得众路人把我俩当疯子来看。拜她所赐,很多次见到她我都会避之不及。不过尽管这样,诸如这样的马戏,我们还是每天都会不断地重复上演,并且乐此不惫。猪仔,是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她给我起的外号,见着也没什么就随她叫了,这一叫就是好几年,连改都改不了。她跟我说,“现在不也是挺好的吗,朋友?又不能当饭吃,有你在就够了,要那么多来干嘛?”在她看来,朋友越多,被背叛的机率就越大,因此她很少会和一个新认识的或者相处过的朋友交心,也正是这个原因,读了十几年书,她真正的知心朋友没几个,可以说用十个手指都能数得过来。她不像别的女孩那样,喜欢和一堆人一起逛街,或者和一帮朋友聚在一起聊八卦,追星,喜欢各种新潮的东西,相反,她对这些东西都有一种莫名的厌恶感。她曾经说过,“我就算一个人待到发霉也不愿意去玩,我就算自己一个人坐着发呆,也不愿意

参与她们冗长烦闷的八卦。同学们都觉得她是一个性格怪癖的人,也不喜欢和她交往。偏偏她对我却又是那么的特别,而且原因我一直都不得而知。可这样一个人,又有谁知道真正的她到底是怎样的呢?其实现实中她的沉默寡言,不善交际,性格怪癖都是她伪装的面具,她只是单纯地外表冷漠而已。她。一个花季少女,其实也是一个爱幻想的主。她曾经无数次幻想过,生活会像海绵宝宝一样到处都充满温暖,可是后来才知道,经历过了才知道,生活并不是她想象的那样,处处都充满爱的。相反,世间的每一处都充斥着虚伪,自私自利,那些所谓的温暖,她说她从来都没有经历过。她像一个叙事者一样悻悻地说着,“身边的那些人,每次当你有事的时候,个个想着不是怎么去安慰你,而是绞尽脑汁地去想用什么语言来攻击你,诋毁你,甚至变着法去对你进行幸灾乐祸。这种人,我见多了,我在想,也许我被她们说对了,我就是一个性格孤僻的人,所以才交不到知心的朋友的”。她又说,“我曾经以为,世界上最好的安慰,并不是告诉对方,一切都会好起来的,而是苦着脸说,哭个屁,你看,我比你还惨!可是现在看来,那些最好的安慰,似乎只有真正在乎你的朋友才会对你说的。”其实,小静就像我脑子里的思想者一样,说出了我所有想说而又没勇气说的话。我终于明白她走近我的原因了,她不说,可我却心照不宣,说白了我和她其实就是同路人,只是我一直都在逃避,不敢认清自己罢了。慢慢地,我才发现有一句话真他妈的说得对,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啊!所以,不要像个难

民一般告诉全世界你的痛苦,因为这世界多的不是医生,而是往你伤口撒盐的畜生。

那些曾经幻想过的事情是什么来着?过去了那么久,终于还是不忍记起,可是话到笔下,又怎能轻描淡写,一笔带过呢?懵懂的少女时代,谁没有疯狂过,谁没有幻想过?只是我的幻想只能通过小静而明了了。小静说,“从高中开始,我就幻想过进入大学以后要把一切在偶像剧里面看到过的画境都经历个遍。我幻想着进入大学以后就开始学着做一个多才多艺的女生,每天在课余的时候捧着一本书,迈着轻快的步伐,微笑着走在阳光的校道,或者有事没事,在运动场上潇洒从容地挥两把汗。课堂上,认真地听着老师讲课,做笔记,或者偶尔开声回答两个问题,又或者当老师叫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一起和同学讨论。”脑海里,这些幻想过的画面是多么的唯美,美得我不忍打断。她的幻想也正是我的幻想,她的心声也正是我的心声,所以我们报同一所大学了。可是,你知道不知道,幻想很唯美,现实很狗血啊!我发现,现实和幻想总是颠倒的。不信你看。。。。。。

现实是,某年某月某月,我和小静两人,拖着沉甸甸的行李箱,略带兴奋地踏上了我们的大学征程。在车上,我和她又变态地把那些曾经幻想过的画面重复地在脑海里播放了一遍又一遍,直到我们真正来到了C市,这所我们“梦寐已久”的大学,我们的幻想才瞬间被破灭得支离破碎。我想,老天爷肯定是跟我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这哪是大学啊?A大,破旧的教学楼,设

备不全的教室,十二人间的并且没有热水供应的宿舍,烟尘滚滚的田径场。看着这一切,我们哪里还有兴奋啊?

都说心凉到一定程度就会绝望,我和小静貌似也感受到了这股强烈的绝望感。于是,小静向我提议道,“猪仔,要不我们走吧,我不想读了,我们去银行看一下卡里的钱被扣掉了没有吧,如果没扣,我们就提款走人。”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跟着她一起去了银行,我们看到了银行了的余额以后,都有了不同的心理变化,她失望地叹息了一声,而我则好像松了一口气。我似乎没有像小静那样表现得那么绝望,后来我们各怀心思回到学校,开始准备我们的生活用品和办理入学手续。从那以后,小静似乎变得更加寡言少语了。她偶尔会和我说,“猪仔,要不我们读完一年就走吧?”我并不在意她的问题,每次都是敷衍回答过就算了,她也没有责怪我,因为她知道,人各有志嘛,她也从来不会勉强我做不喜欢的事情。不过和别的同学相比之下,我好像也没有想象中那么难受,有人说,再好的大学也有渣滓,再烂的大学也有学霸,这句话也不无道理。这所大学虽然很多地方都不尽人意,但也有她好的一面,好就好在学习风气很好,倒是有那种麻雀虽少五脏俱全的感觉,于是,我又在绝望中看到了一丝希望。不用想也知道,这点希望之中又夹杂着一些我那变态的幻想。开学没几天,小静就恢复成从前那样在我面前肆无忌惮了。虽然我们主修的都是英语教育专业,但不在同一个班,课程表也不同,所以上课时间也不尽相同。英语系的几个班虽然大多数活动都相同,

但出观众的次序不同,所以我们在活动中见面的次数几乎为零。但这并不影响我们之间深厚的友谊。而且我们每个星期都会越好时间一起去吃饭的。

某日,小静忽然对我抱怨说,“猪仔,高中幻想过的事情一件也没有变成现实,真狗血啊。这什么破大学,A大就是名副其实的三流大学,那些在偶像剧出现过的画面一个都没有,帅哥都没几个,经历个啥?什么捧着一本书微笑迈着轻快的脚步走在阳光的校道上都是假的,校道都没几条,走个毛线啊?还有啊,什么有事没事去运动场上挥两把汗,我都害怕吸太多尘会堵塞我的肺呢!课堂上,没有一节课认真听过,什么回答问题,和同学讨论问题我看还是算了吧,每个人每节课低着头玩手机才是最重要的,什么回答问题,讨论问题,让它们统统见鬼去吧!”我静静地在那里听着她说我的心声,一边反思着这些天自己的所作所为,我不知道该说什么,不知道该说什么,我自己就是一个彻底的参照本,被她那极具穿透力的一字一句射得体无完肤。我想,这学上不上也罢了,反正都是浪费时间和金钱,早点结束又何尝不好呢?于是,她曾经说过的只读一年,我开始认真考虑了。 时间如白驹过隙,不知不觉间在A大有一段日子了,渐渐才发现,时间的流逝,并不仅仅只能靠日历,台历,挂历来计算的,时间的流逝也能够以一块伤疤痊愈的周期为单位来标记的。小静,既然选择了,心里的这块伤疤也该愈合。未来谁都说不准,珍惜当下才是最重要的。这些话我并没有当着小静的面说,我知

篇五:霍夫曼的怪诞现实与幻想恐怖

现实怪诞与幻想恐怖

——对霍夫曼“框型结构”与元叙事的分析

王玮璐

梗概:被定义为“幻想现实主义”的德国浪漫派作家 E. T. A. 霍夫曼,在19世纪以神秘病态的恐怖幻想短篇著名,其独特纯熟的写作技法对于后世的爱伦坡、霍桑等短篇小说家产生重要影响。本文就霍夫曼文本叙事中的循环反复现象加以表述,借助“框型结构”和“元叙事”理论,通过视角转换、情节谋篇、角色安排等方面,对霍夫曼笔下怪诞疯狂的细节刻画与恐怖非理性的气氛渲染进行讨论。霍夫曼一生困于现实与幻想的夹缝中,他始终保持着对人性黑暗面的恐惧,以及对超越现实的“私人文本”的悲观态度。

关键词:框型结构、元叙事、霍夫曼、幻想、现实、文本真实性

在定义霍夫曼的小说时,我们往往将目光投向他笔下那些怪异恐怖的神秘之物,或者探讨他小说中对于现实的世俗讽刺意义,反而粗心大意地将霍夫曼那奇妙的小说结构加以忽略。事实上,在疯病与精神分析同时流行起来的19世纪德国,对于“我”与“社会”的痛苦反思,绝不仅仅是专属于哪一个作家的主题——所有人都无可避免地,要卷入时代的荒诞不经的离心力中。他们宣称自己是一个独立于整体之外的领域,因而陷入主观感受与客观体验的混乱与破碎化,由此往往产生了一系列晦涩臃肿、令读者感到不忍卒读的小说——譬如莫里茨如同喃喃私语的《安通·莱瑟》。

而对于霍夫曼而言,在19世纪运用新奇怪异的想象力,营造一个怪诞、疯狂的精神世界,并不能为他赢得什么好处,反是几乎要将霍夫曼从主流文学史的圣坛上拉下;而被恩格斯赞扬的“脚跟始终站在现实世界的坚实基础”,也不见得让霍夫曼有了什么现实主义文学地位的认可。综而言之,沉湎于幻想与现实的作家在浪漫主义文学中并不稀奇,霍夫曼为人称道之处,应着眼于其高超的文本驾驭能力,和独特而充满悬念的叙事技巧。

框架叙事,即是叙事学理论家普林斯的一个观点,定义为“嵌入叙事”,也就是为“叙事中的叙事”提供环境的叙事。用框架叙事,来解释霍夫曼小说中通常出现的“叙述者对人叙述叙述者的叙述者的故事”的文本形式,似乎还不够精确。因为霍夫曼的小说中,往往不只是一个告知故事背景的大框架,而是多个包含关系的框架的总和。多个几乎 “一模一样”的故事,通过叙述者回忆、或是对于前一个告知者的“追述”过程展现。讲述的文本每一次都出现微妙的不同,或者有了一些内容上的增益。而由于多次相似文本的重复,我们在转换叙事角度时,对不同阅读的敏感,使我们隐约察觉出一条串联所有文本的红线,我们由此①(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汉语言文学0901班,U200917105) ① 《解读叙事》,J.希利斯?米勒,著名解构主义学者。框架叙事(Frame narrative)。

走进了由霍夫曼建造的元叙述的神奇空间。

一、叙事视角的多重性

泛而空的理论是在令人乏味,我们不妨直接将霍夫曼的一个著名小说《赌运》分析为例,加以说明。

《赌运》说的是一个关于赌博的故事,被杨武能先生称之为“霍夫曼小说的样本”。它在他的书中以四个叙述者的视角,一气呵成,故事包含故事地讲了三个虽有联系又各自独立的赌徒故事。

首先,作者一开头就先呈现了皮尔蒙特赌博的盛况,并且介绍了第二位叙述者也是全文的主人公西格夫里特男爵出场,男爵具有优秀品质、而且运气极佳,所以他对赌博渐渐从厌恶反感,慢慢变成了迷恋上瘾,直到第三位叙述者的出现——一个穷困的老头。

老乞丐一直在男爵好运时站在赌场边目光阴沉地盯着男爵,阴沉和不详的象征令其厌烦,老乞丐在男爵狂怒地问原因之后做了第二个故事的叙述,曾经有位梅内尔骑士,他也具有优秀品质、而且运气极佳、对赌博也是厌恶反感,但是同样的他也和男爵一样沉溺赌博,并且比男爵还要无情阴冷,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了第四位叙述者。

第四位叙述者是一个老富翁,他在和梅内尔骑士对赌之时,不断地一盘接一盘地输局,把全部家当输光苦苦哀求中,说了第三个故事:老富翁韦尔杜安也曾经品质优秀,而且是一个运气极佳的大赌家,他拥有无数财富疏于情感,结果被一个输光家财的年轻人拔刀刺中胸部,险些丧命。好不容易活转以后,妻子离世,与女儿相依为命,由于公义心的驱使,韦尔杜安想要用自己的好运阻止梅内尔骑士继续赌博,没想到时运不济一朝一贫如洗。

第三个故事回归到第二个额叙述者的视角,与第二个故事串联起来,梅内尔骑士看着韦尔杜安的女儿昂热拉抱着父亲痛哭的场景,心里受到绝望的震动和莫名热烈的爱情,身上为非作歹的雾瘴尽行散去,与昂热拉结了婚。三人在皮尔蒙特过了一段平稳安静的日子后,韦尔杜安因病去世,临死前居然陷入了赌博的喃喃迷想中。之后韦尔杜安死前的呢喃如同噩梦的诅咒,梅内尔骑士同样对妻子漠不关心起来,变成了一个最堕落额度的烂赌棍。前面都是对他的老丈人韦尔杜安的故事的重复,也遇到了一个输光家财的年轻人,然而不同的是,年轻人选择了自杀在梅内尔眼前,梅内尔沾着血污和脑浆居然不动声色冷血无情,引起了所有人的厌恶和驱逐。梅内尔骑士遇到了另一个上校输光了家财,回家后发现妻子昂热拉已经死了。第二个故事到此为止。

老乞丐就这么讲完了梅内尔骑士的故事不久后就因病去世了,故事的主人公西格夫里特男爵发誓再也赌博。作者再以自己视角做了个全文的结束,“直到男爵死时,都还谨守誓言。”

我花了一个很长的精力将《赌运》这个不足万字的小说做了概述,复杂度绝不下于有些优秀的长篇小说。它的故事虽然简短而平淡无奇,然而当我们仔细分析时,就会发现它实际上在做一个相当复杂的工程。《赌运》四次转换了视角,不断出现了新叙述视角把我们从上一个叙述维度拉开,包含着复杂的现在时过去

式未来时和重复的时间段,用着叙述方式隐晦曲折,如同一个被折叠多次的自指式的元小说。

《赌运》这样的叙述视角的多重性,它给予了霍夫曼小说怎样的特点呢?毫无疑问的是,①在19世纪的德国时,“看”成为了最主流的认知方式。所以要说明霍夫曼对视角的重视,就不得不思考霍夫曼小说中那种深思的、神秘的、幽暗的、不可解说的特质。

第一,我们可以感受到,由于霍夫曼快速地切换着视角,文章始终保持着一个环环紧扣层层包含的紧张状态。

在叙述者对聆听者做出叙述时,文本外的读者也被迫接受这个声音。文章为此采用了零聚焦、上帝视角——即介绍风俗和发出感叹的作者本人,故事内部的外部聚焦(假省了所有的心理活动只作为客观的目光)——西格夫里特男爵,故事内部的旁证聚焦——如内心与行为都暴露在读者前的梅内尔骑士和韦尔杜安,视点和叙述行为盘虬错节。读者立于文本外,虽然既拥有全能全知的视角和亲力亲为的内部视,得到的信息最丰富,但是竟然旁观者不清,更加地陷入迷惑,迷失在各种奇特而怪异的智力游戏中。

如果仅仅只是简单地相似事件的罗列,那么也许读者还不至于如此疑惑。但霍夫曼在安排叙述角度的转换时明显下了很大的功夫,最典型的就是《魔怪》里的一段:

奥马力开始以一种与其说是人不如说更像远处的一直猛兽的声音低吼:‘先生,你把你的小刀给我用一下。——好的,先生,当然可以。在这儿——回头我再还给你。’?

?不,?阿尔贝特打断了朋友的话,?这也太过分了!现在简直变成了配普利的语法书里摘引词句当咒语!?

?实际上,?维克托继续说道:?这时我已经到了一个我不知能否成功地讲下去的时刻。?

这一段相当显著的霍夫曼式的结构,一个直接从第三个叙事层跳回了第一个叙事层的典型。这样一次视角的转化,直截了当地使读者既可以通过第二叙述者维克托的描述,得知第三叙述者奥马力当时的言行;同时又通过第一叙述者阿尔贝特,开启了全能视角,弥补了我们没有看到的情节,加入了作者对魔法的看法;尤其是阿尔贝特的一句还直接引出了接下来对《配普利的语法书》的互文。正是因为这个明显旁逸斜出的逼真的叙述者声音的诱惑,把我们的注意力从第二叙事维度拉开,进一步说,倘若注意力没有从维克托的维度拉开,我们甚至会忘了故事中还有另一个“阿尔贝特”也在和我们一样做一个“倾听者”。换言之,小说向我们提供的是多个不同视角,引发的多种声音。

由此,第二点,就是我们在霍夫曼的小说中可以感受到的,文本中不只有一① 《图像的魔力文字》,39,德国学者乌苏拉·伦讷。

种唯一的、统一的声音,不存在一个属于独属于作者、叙述者、读者,还是其他什么人的唯一声音。

多重发话人的角色,像《选择未婚妻》中的几个人物,他们的形象和经历都有所重复,然后视角的转换中国,我们能肯定图斯曼有着与莱昂哈德完全不一样的庸俗市侩品质,福斯温克尔又和青年画家莱森是完完全全不同的形象。在小说中,霍夫曼他安排角色、他栖居于角色,他又与角色分离——用这种方式,霍夫曼赋予了形象自己的生命,但是也强加给了每一个形象霍夫曼的声音,但是文本外的我们,却不敢肯定那个声音就是完全代表了霍夫曼的观点的。由于每一种声音的内部都包含着多样性,所以叙事一下子复杂了起来,故事也变得丰富了起来。

多种声音导致的一种情况是,多重视角误导和欺骗了读者,被遮蔽的视角又使读者陷入猜测和惊惶。在霍夫曼的世界,我们常常能感受到那种含混、矛盾、多义性,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不可判断、不可靠:《沙人》中纳坦奈尔最后从别人的眼睛中看到了自己,他的眼睛成为了他人目光的欲望对象,他的身体被他人目光残酷地工具化、图像化了。“他大力抓住我, 令我的骨节吱吱作响, 将我的手脚都扯下来, 一会儿装在这儿, 一会儿装在那儿。”在这个过程中,读者随着纳坦纳尔目光对象的流变而变化,原来看到的世界已经视而不见,现实与幻想变得模拟两可。缺少内聚力和方向力,霍夫曼笔下的形象找不到生活的出路,读者也找不到文本解决的方案,在这破碎模糊的视角中,读者们突然意识到现实的无法掌控,往往只能在霍夫曼营造的文本内游荡,往往只能在压抑、恐惧、迷乱与无奈中冲波逆转。

还有另一种情况,则是叙述者自身的叙述方式造成的。如《斯蔻戴丽小姐》里关于与珠宝杀人案有关的另两则案件的审判,烈火法庭的法官雷尼,他的语言是极其清晰并且有很强的逻辑性的,他对自己的清晰神志和理智也感到极其骄傲。然而就在这样的得意地冷静叙述中,读者渐渐感觉到一种虐待狂的疯癫与恐怖。那种恐怖不仅来源于古怪的叙事句式,雷尼的澹妄和自傲也给改革计划、宪法草案增添的一种被窒息的混乱。雷尼的价值观与被捕的罪犯的价值观与被害人的价值观,三者之间形成的价值观(视角的拓展延伸)上的多重性,极大地扩大了一篇短篇小说的容量,表现了难以预期的历史与现世,生命与死亡的根本性话语,令人遐思不己,感叹不已。

从常理上说,“①在任何社会的每一个地方,在我们内心的隐秘状态之中,我们都能听到以每种可能的方式谈论任何事情的声音”。如果一旦给予了自己心灵上一种指示,人类便会表现出了充满了神秘与恶毒的人性欲望:那些情欲和谋杀、那些恣意妄为和奴颜卑膝、那些颐指气使和忍气吞声,在一个混乱的时代里,恐怖蔓延,人人自危,社会中不论哪一个阶级都忧心忡忡,惶惶不安,真是难以预想的一种困难。

更可怕的是,霍夫曼还用他那与常人不一样的过分敏感、过分紧张的神经,去描述那种“黑暗中闪现着磷火”,或者是他看见的“②自己周围是一些鬼怪和狞恶的形体,以各种古怪装扮出没无常”。那些不祥的暗示,隐秘地构造出了一个霍夫曼的视角下的世界——一个非人的世界。 ① 《子夜群婴》(Midnight's Children)塞尔曼·拉什迪,英国作家,出生于印度孟买,《子夜群婴》的叙述者萨利姆具有感应术,是一个“全知全能”视角的叙述者。

② 《十九世纪文学主流(第二分册)》,163-165,勃兰兑斯.刘半九等译.

在那个世界里,异化的恐怖似乎还未无完全的死,而是时时在欢庆胜利的时候死而复生,在身边徘徊。理性让位于怀疑,最终被错觉说服;荒诞占据了智力,以可怕的逻辑支配起了头脑。

二、叙述情节的复调性

实际上通过《赌运》,我们刚刚已非常详尽地描述了情节重复利用的一个方面,霍夫曼对“天生赌运-赌途亨通-遇到一个想不到的人-输光家财-陷入贫穷”的时间线索的溯回反复,正是他在结构的安排上花费的心思。赌徒的命运在《赌运》仅为故事的一个事件,而不成为一段完整的情节。正如德里达在描述我们的

①历史时所预言的那样,“已经过去的年代事实上是由一个个相关的文本构成的。”

当然,重复不是颠三倒四,也不同于罗嗦与累赘。霍夫曼唯一的长篇小说《雄猫穆的生活观》,写得扑朔迷离,他故意将一只雄猫和一个小公国朝廷的乐师以及其他人物交织在一起。最后动物与人人与大自然以及各种艺术之间,建立了一种相通混融的应和关系。它们需要一些结构上的安排,或逻辑的或因果的连接,或者其他构成了任何叙事的基本方面,来指向一个叙事的贯穿的主线。那就意味着,小说如果没有作者用各种结构,对于生活提出合理的解释,就不可能有关于过去的知识,“不存在事实,只存在解释”,就只是事件的不断重演。

当我们提到重演(Replay)这个词的时候,应该注意到霍夫曼文本的典型特征之一,即是对心理和细节的刻画——其细致严谨如同波德莱尔所介绍的那样,是作为一个完美的素描家,对于细节的表达应有的高贵。这个素描家被要求尽力去忽视自然的映射,而表现出另一个世界,与作者心中的自然一样的世界。由于霍夫曼笔下的每一个情节都是有用的,每一个情节都能一定表明了他的表述,如此的完美封闭,甚至看不出什么编造的痕迹,这个恐怖的世界就是存在的。《金罐》里的世界,与安德穆斯生活的现实世界分明是的对立存在的,却有着深入内心的可怕逻辑,有着对于头脑的摧毁,使得人们居然被霍夫曼的一篇小说说服,相信那个拙劣虚构的童话世界是如此真实。

这就是我想要说霍夫曼的重复叙述给读者的第一个情感,就是“似觉真实”。 霍夫曼曾经说过,自己所写的是“绝无可能在生活中发生的不为人知的事情,然而必须能让人产生惊异感。”恐怖小说和神怪小说的惊异,往往来源于作者的想象力迸发出的的“前所未有”的创意,而霍夫曼除此以外还拥有对细节,对于人物心理的敏感冷酷地分析描述。

《伪善的丘奇》里的艺术家贝特霍尔德,与他梦想的爱人相遇、私奔并生下一个儿子。可是后来他在绘画中,也突然,感到自己对

幻想即现实 pdf

梦想的爱人产生了障碍,不能创作了,作为丈夫和父亲。贝特霍尔特感到苦恼,想摆脱妻子和儿子以克服危机最后陷入了疯病。由于似乎一开始全部的情节就建立在“贝特霍尔德能与梦中的爱人私奔”这样一个怪诞的情景下,所以人们的现有世界观在察觉之前就已经发生了偏移。 ① 《论文自学》(1967),德里达。

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