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初中作文 > 教育资讯

风筝学情分析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4 23:24:54 初中作文
风筝学情分析初中作文

篇一:人教版《风筝》教案及其反思

《风筝》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风筝》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

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本单元以家庭、亲情为

主题。亲情是人世间最真挚最纯美的感情,鲁迅的《风筝》就

是在温馨与和美中,在矛盾与冲突中展现浓浓的兄弟之情。它

讲述的是“我”童年时因为风筝与弟弟发生了一次无法补过的

误解和冲突,内心充满了深深的愧疚。细读作品,作者的立意

既有鲁迅的兄弟之情,也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有鲁迅的自

省精神,更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却无怨恨的深沉感慨。

所以本文的重点难点定为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

二、学生学情分析:

《风筝》面对的是一群成长在无忧无虑的20世纪九十年代

的少男少女,在他们认为亲情就是温柔的话语,是细心的呵护,

是鼓励与支持,是牵挂与思念;再说,这是学生进入初中后第

一次接触鲁迅的文章,缺乏必要的知识准备。所以受经历与知

识积累水平所限,对这篇通过矛盾与冲突展现亲情的文章要达

到深层理解必然有一定难度。另外,还考虑到刚进初中的学生

对难学课文学习注意力容易分散,产生学习疲劳,且按学习能

力、感悟能力区分又有几个不同的层次,所以教师必须做到兼

顾全体,合理设置教学目标,灵活安排教学过程。

三、确定教学目标:

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精神,语文

学习必须强调和协调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

值观的相互渗透和协调发展。因而我从三方面拟定了本文的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按圈点勾画的读书方法,积累“虐杀、苦心孤诣”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蕴含的浓浓亲情。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课文,进行探

究性学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式地探讨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悟亲情的含义,感受文中浓浓的手足之情;学习作者严

于自省、知错必改的情操与美德;了解科学的儿童教育思想,

理解作品的批判性。

2.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重点放在对“精神虐杀”一幕的理解以及多角度体

验文章主旨上;将有创意地理解作品中作者的“悲哀”之情作

为教学的难点。

3.课时安排及学情分析:

本文是一篇重要的讲读课文,思想的深邃,选材的精巧,

结构的别致,加上语言运用的高超艺术功力,需要掌握的东西

比较多。我在教学上安排两节课的时间,第一课时整体感知课

文内容,积累文中重点词语,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提出疑难

问题;第二课时多角度、有创意地探究疑难问题和理解主旨。

4.学法指导:

学生:

①反复读课文,借助工具书解决字词,圈点勾画文中不理

解的词或句子,并制成问题卡片。

②从网上或图书馆查阅鲁迅的资料,了解其生平、作品及

风格,制成卡片,准备交流。

③预习课后练习一、二,准备与同学们交流。

教师:

①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包括风筝的图片、歌曲。

②教师应多准备一些资料,有关鲁迅的文学常识及疑难问

题,以便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课文。

③问题情境的设计尽可能让每个学生有话想说,有话可说。

四、教学用具:运用多媒体网络资源及利用图书馆馆藏资

料。

五、教学思路:

1、整体设计思想:按照总-分-总的思路安排教学步骤。

先整体感知课文,再探究一个个局部性的疑难问题,最后进一

步理解全文主旨。在预习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善于发现问

题、敢于提出问题;利用多媒体进行直观教学,帮助学生对知

识的理解,提高教学效果;在课堂上教师要创设问题情境,鼓

励学生与作品对话、与学生对话、与教师对话、与作者对话,

体现课堂民主、师生平等对话的教学理念,充分调动学生参与

课堂学习的积极性;尊重学生的主体性原则:变一言堂为众言

堂、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创新学习等等。

2、教学方法的确定:针对本篇课文的内容特点和学生的身

心发展特点选择和组合教学方法。直观教学法激情引趣,朗读

法感知文本,圈画法品味重要词句,创设问题情境法来启迪思

考;“自主质疑、合作探究、讨论表演”等多种训练手段渗透在

课堂教学中。

3、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策略或方法:

首先,从质疑开始。这篇课文难点较多,正是探究性学习

的理想教材。要让学生预习时把不理解的地方画出来,先把问

题统统提出来,再整理一下,有步骤地探究。

其次,引导学生联系语境探究疑难。有些句子之所以难懂,

是因为跟常情不合,但是联系语境便能解读。

最后,设置一个典型环节——合作表演。这篇课文思想深

刻,主题的理解是多向的,要引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地理解

主题,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除了自主探究,合作交流,还创

设了一个与作品中与人物对话的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简介作品。

(1)播放歌曲:由歌曲《三月三》引入:“又是一年三月

三,风筝飞满天,牵着我的思念和梦幻,走回到童年??”电

脑课件展示,有声有形,引发学生对放风筝的美好感受的回忆。

(2)互谈感受:前后左右自由互谈儿时放风筝或玩其它游

戏的情景和感受。

(3)引入正课:风筝或其它游戏带给你们以无尽的梦想和

快乐,如果有人剥夺你游戏的权利,你会有什么感受呢?今天

我们学习的《风筝》,就是作者回忆自己和弟弟小时候围绕风筝

发生的误解与冲突。那么,就先让我们走近文坛巨匠鲁迅先生

的兄弟之间,来了解一段关于风筝的故事吧。(投影课题并出示

目标:见课件)

(4)了解鲁迅及作品:课件展示鲁迅生平、作品;学生自

由朗读,并对照卡片做笔记。

(二)整体感知,朗读思考。

(1)检查预习,订正字词。(见课件)

(2)听读课文并感知(课件展示,课文配乐配图朗读。)

【课件显示问题:】 a.这篇课文回忆的是什么事情?请你概述一下。 b.听读课文以后,你有哪些感受?

(可从“我”的角度,也可从小兄弟的角度谈。)

学生讨论回答,学生间相互评论、补充。 (教师可针对学生不

篇二:四年级学情分析

四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教学学情分析

学情是教学设计的重要依据,也是教学准备的一个基本要素。摸准学

情,可以为教学设计提供有价值的教育学依据。学情分析的基本内涵可以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已学过并掌握的知识;

二、学生相对于学习新知识,尚缺乏的知识;

三、学生的思维水平;

下面我就从以下几大方面针对四年级综合实践课程学生实践探究能

力这一方面进行学情分析。

一、四年级学生实践探究能力教学学情分析。

四年级同学有了小学前三年学习的基础,并且经过了一年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对资料的搜集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经验,动手能力有了一定地基础,然而在对实践操作以及自主探究的能力还存在一定问题。例如

在《风筝》这一主题活动中,有些孩子不能够自主地去探究,从而不能够

真正地达到与实现我们实践探究的目的。

二、学情分析的意义

综合实践学科是一门比较特别的学科,

它与其它学科最大的区别就在

于注重孩子的动手实践能力,通过不断地尝试、体验,让孩子发现总结问 题,从而积累经验。在不断实践中培养孩子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教学中,大部分孩子都能够积极地探索问题、发现问题,有很强的

求知欲。课堂上有了想了解的问题,然而课下对于问题的解决、资料搜集

等方面,积极度明显下降。

三、调查研究

经过问卷调查结果显示,

四年级同学能够运用自主一种或多种方式进

行信息的收集的只有

21.6%

,能够在课堂上自主实践、探究发现问题的有

56.2%

,然而学生能够在课下进行自主探究的只有

18.7%

四、发现问题及解决方法

通过上面调查,我们不难看出,大部分孩子都能够至少掌握一种或者

一种以上的信息收集的方式,其中以上网查找、在图书杂志上查找资料的 居多数,还有一小部分同学对于采用适当的收集方法,还有一段的距离, 对此老师在课堂中加大了对信息收集方法的指导力度,

通过情景再现的形

式来对同学们进行信息收集方法的指导。

将大部分同学常用的信息收集方

法以多种形式展现给学生。另外,在第二项调查问卷中我们可以发现,孩 子们在课上小组探究的开展也具有一定的局部性,孩子们的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还是相当的薄弱的。针对这种情况的学 生,我采取了特殊对待方式,鼓励发现、针对于不同的班级形成不同的激 励方式,例如有的班级注重组的概念,那么就鼓励小组同学,有的班级注

重性别,那么就以性别来激励。最后一项调查问卷中显示,班级的孩子很

难将我们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延续到课后,针对于此,我们一方面让孩子 以多种方式去进行探究,另一方面以小组分工的形式来完成,既可以促进 作业的完成,又可以进一步促进小组分工。这样就大大的减少了学生的课 业负担,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后测与跟进

经过上述方法的调整和更换,

学生们课后基本上都能够积极地进行信

息的收集,部分孩子也能够在课下积极地与老师进行探讨与交流,另外,

孩子们在课上也能够与小组同学有效地进行分工,探究问题,并能够将课 上的内容加以延申。

篇三:《风筝》说课稿

《风筝》说课稿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0课《风筝》。

一、教学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单元课文从多角度描写秋天,有的表达了秋天里人们对家乡、对亲人的怀念:有的记叙了孩子们在秋天里活动的快乐;有的描写了秋天美好的景色。

《风筝》是本单元的第二课,是一篇精读课文,这篇课文是现代作家贾平凹的作品,写了“我”童年时候和伙伴们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的情景。文章既写了“我们”放风筝时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快乐,也写了找风筝时的伤心,文章自始至终,充满了童真童趣,使人身临其境。

本文叙述层次清晰,细致的心理描写是这篇课文的另一突出特色。另外,文章的结尾是开放型的,意味深长,给人留下丰富的想象空间。

2、学情分析:

我所任教的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有学习的热情,许多同学都非常喜欢上语文课。在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对风筝并不陌生,但是他们没有亲手放过风筝,只是看到过别人放风筝,在教学中,从学生的实际出发,让每个学生参与学习,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本科的学习难点是学生难于找出课文中描写我们做风筝时心情变化的句子,为了突破难点教学中重点指导和帮助学生找准重点句和词语,在读中感悟和体会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二、说目标

我本次说课的内容是第2课时,教学目标是这样把握的:

●读懂课文内容,能找出文中描写心情的词语,句子,体会秋天放风筝给孩子们带来的乐趣。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做风筝、放风筝、找风筝”时的心情变化,感悟童真童趣。

教学重、难点:抓住描写心理的语句,体验童年生活的欢乐。

三、说教法学法

为使学生课堂学习紧张、愉快、高效,本节课采用“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流程

为了达到预设目标,我将用八个步骤来实现。

(一) 课前准备

由于我班刚刚步入三年级,学生自控能力差,有丢三落四的习惯,要求学生课前把所需要的东西摆放整齐,以便节省时间,促进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导入新课,揭示目标

开门见山导入,直接出示课题,在板书课题时,学生跟老师指空写课题,以便加深印象。这一辅助环节预设1分钟。

出示学习目标,采用口述的形式。

根据学情我将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定为:

1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感悟课文内容。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心情的变化。

3会背课本45页第三题的语句。

(三)读课文,比谁能复述课文

小组读课文,然后两个人互相复述课文,比一比谁能抓住重点。这一环节设计目的是完成学习目标一中的“感悟课文内容”。 了解课文的大致概况。指名学生复述课文,相机板书重点词语。 例如 :做风筝 放风筝 找风筝

(四)再读课文,出示自学提示。

学生默读课文,利用设计好的思考题来指导学生学习,

本课的自学指导是这样设计的:

自学指导

认真默读课文

1、 画出“我们”做风筝时快活语句。

2、 画出“我们”放风筝时的情景

3、 画出“我们”找风筝的句子,找出表现心情的词语。

4、 孩子们为什么苦苦寻找丢失的风筝呢?(思考题)

(8分钟后,比一比谁自学的效果好)

前三道是必做题,体现出整篇课文的主要结构,第4题是拓展想象的一道思考题。

学生自学时,老师督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专心的自学。采用举手的形式统计自学效果。

后教环节有三个策略

1学生举手展示自己自学的收获,也就是在自学时画了哪些?做了哪些笔记,并鼓励意见不同的学生回答。

2如学生的回答没有抓重点句子时,要指导学生引出“憧憬、大惊失色、千呼万唤、垂头丧气”等词语的理解,相机板书,这样更能使学生体会出孩子们的心情变化。

3鼓励学生大胆抒发情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五)再读课文

体会出孩子们的心情变化就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同桌比赛,谁读的有感情。

(六)读一读,背一背

这一环节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同样是以竞赛的形式,要求学生当堂背会指定的语句,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背诵的内容也就是课后45页第三题的读读抄抄。

预设5分钟背会,检验以提问的方式进行。

(七)总结全文,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不同意见举手补充,培养语言组织能力

(八)统计未完成堂堂清学生情况,以便日清。

板书设计

10 风筝

做风筝 憧憬

放风筝 拼命 快乐幸福 找风筝 大惊失色 千呼万唤 垂头丧气

本节课重点针对中等以下的学生提问,以朗读课文为主,比赛的形式开展,给学生一个紧张、愉快、高效的课堂,从而达到教学目标。

评析:

1. 教学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评价说课者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此处的教学目标明确、具体、全面,并能联系教材的实际和教学的实际。

2.教学的重、难点定得准,是教材、教学的客观反映,说课时如能结合说说确定重、难点的理由和依据,当有更好的效果。

3. 说教材不但要说出教材的主要内容、中心、特色和重、难点以外,还应概括说说教材中的哪一部分内容,将作为教学的中心详讲或再作进一步的发挥,哪一部分内容将简略处理,以及这样做的理由,没有详细指出。

4在分析完教材,说了教材的内容、特点及重点、难点以后,转入说怎样教的计划,是顺理成章的,至于教法和学法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自然是可以的,而问题是即使不在教材分析后,不把教法和学法作为一个单独的内容,在说完教学过程以后,也还需要再概括地点一点。但这里的说课,未能这样,这就使得说课中的说理成分有些被削弱了。

篇四: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

如何围绕课程标准进行学情分析?

一、 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1)三个尝试:

如何有效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关注学生学习潜能、激发学习兴趣)

如何有效养成小学生的学习习惯?(应该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如何养成)

如何有效转变学生的不良学习状态?(正确看待和分析不同层次的学生,关注全体学生) 思考:

这三个问题融合一体需要我们分析的是什么?学情。

(2)出示名师名句:

“心中有学生,更重要的一点是:要着重分析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的难点和学生的心态来确定教学重难点。”

(节选自浙江省东阳市第五小学校长 特级教师李成良《课堂高校的秘密是什么?》) 启示:

了解学生的兴趣、习惯、状态、能力是制定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的必要途径。

(3)归因:

《系统化教学设计》中明确指出:除了分析教学目标外,还有一项进行的工作那就是分析学生,分析他们学习及运用技能的情境。

教学设计理论主张“为学习设计教学”。强调任何教学活动都要以满足学习者的学习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为学习者服务,以教学引导、促进学习者学习;教学设计必须把学习和学习者作为焦点,以帮助每一个学习者有效地学习为目的。

换句话说,学习是学习者也就是学生主动接受刺激,积极思维,心理结构和业绩行为发生持久变化的过程和结果,为了让每个学生的学习都是有效的,“学情分析”应当成为教学设计的依据。

二、 什么是学情分析?

“学情分析”,指教师对学习者——学生的情况分析,教师在备课时必须要考虑学生的实际基础,结合三维目标进行分析,既考虑到学生知识能力的基础,也要考虑过程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

探究:

做学情分析的目的既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学习效果最大化,那么,我们不妨探究一下“在何种情况下学生学得最好?”(与师交流)

在如下情况下,学生可能学得最好:

当学生有兴趣时;

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

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

当学生遭遇到理智的挑战时;

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

当学生能自由参与探索与创新时;

当学生被鼓舞与信任能做重要的事情时;

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

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

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

这些状态是每个学科、每节课都期待达到的理想状态,如何才能让学生达到这样的状态呢?便是我们需要做到的分析。

具体而言,学情分析需要考虑学生对于本课学习的能力、兴趣、习惯及状态。

三、 “学情分析”分析什么?

(1)综述

总的来说分析学生状况应该从多个角度来分析,应尽可能从学生的“已知”、“未知”、“能知”、“想知”和“怎么知”等五个方面全面分析学生情况。

1、“已知”。指学生已经具备的与本节内容学习相关的知识经验和能力水平等,明确这点很重要,它决定着学习起点的定位。

2、“未知”。“未知”是相对“已知”而言的,包括学习应该达到的终极目标中所包含的未知知识,而且还包括实现终极目标之前,还要涉及学生所没有掌握的知识。

(来自:WWw.SmhaiDa.com 海达范文网:风筝学情分析)

3、“能知”。就是通过这节课教学,所任教班级的学生能达到怎么样的目标,它决定了学习终点(即学习目标)的定位。这是因材施教的基础。

4、“想知”。是指除教学目标规定的要求外,学生还希望知道哪些目标以外的东西(注:学生学习中,往往会通过提出疑问来体现“想知”。当然,学生的“想知”可能会超出教学目标或者学生认知水平。如果真是如此,课堂教学可不与拓展,但建议给学生一个提示性的交待)。

5、“怎么知”。反映学生是如何进行学习,它体现学生的认知风格和学习方法、习惯等

(2)具体问题

理论与实际操作总是存在着差异,怎样把刚才需要分析的五个方面在我们备课时用具体问题来解决呢?我们可以分两步走:

第一步,围绕课程标准、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从以下方面进行分析:

对于本课的内容,学生已经具有哪些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

相关的知识、经验、能力学生掌握的现状如何?

完成本课的学习目标,学生需要掌握哪些学习方法、养成哪些学习习惯,实际状况怎样? 学生对于本课内容的学习兴趣如何?

第二步,根据学生适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了解学生的个性潜能,教师要预设: 本课学习对于学生会有哪些困难?(包括:内容理解、时间分布、策略应用)

怎样设置台阶帮助学生解决可能遇到的困难?

不同层次的学生差异有多大,是否能够把个体差异变成教学资源?

(3)注意事项

1、要准确定位学生的学习目标,保底目标和开放目标并重。

我们常常把学生非为优等生、中等生和学困生,这自然是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决定的。但是,我们每个学科、每节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都必须是全体学生的达成。因此,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我们关注保底目标,是为了让每个孩子在这节课学有所获。同样,分析学情时,特别是对于学困生,我们要特别关注,站在学困生的角度多思多想多做。

(举例,李成良 在备课时预设教学时间,10分钟的作业时间,前5分钟他是个别辅导学困生的时间。这并不是李老师在备课时的突发奇想,而是他根据本课的保底目标的设置对本班学生进行了具体分析后得出的策略。事实证明,关注了全体,才是真正关注了课堂。)

2、课前预案与课中记录、调适及课后反思相结合。

学情分析不仅是备课过程中需要注意的问题,而应该是贯穿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课后的教学反思、作业批改等过程中也需要进行学情分析。

备课不是定案,只是预案。预案调适的原则,不是老师牵着学生走,而是学生思维推着老师走,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发展。老师既不扼制学生的看法,又不搁置学生的问题,而是顺着学生的思维探究下去,时时刻刻都体现“心中有人”的教学理念。

(举例 品德课二年级《家乡的变化》 课前的学情分析是从我了解到的二年级适龄儿童应具备的能力经验入手的,当我问到你发现了家乡的哪些变化时,许多学生由于跟着父母外出

打工记事后根本就没回过家乡,自然我这个预设成了空设,因此在课程的进行中,我不断根据对学生的了解的增加调整了问题难度,把家乡定为在生活的地方,提供武汉过去的资料,现在的资料,把预设中的发现学习改为比较学习,同样完成了教学目标。 )

当然,并非每节课都要这样面面俱到的分析学情,也并不是要求老师每节课的备课都从这些方面款款陈述,学情分析首先是教师的思考过程,我以为思考比记录更重要;其次才是教案本上的表述。

(4)文字表述

1、提供案例(一)辨析

《风筝》学情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五十人,学生的发展情况和智力水平各不相同。有一些学生思维活跃,基础扎实,语言表达能力、阅读能力较强,对事物的看法有自己独特的见解。而有一部分学生基础较差,朗读水平也较差,写作对他们来说更是一大难题。为此,我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因人施教,因材施教,力求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学习、工作、生活,在语文方面奠定基础。” (“五知”有涉及,但表述的比较空泛,实践时效益不大。)

2、提供案例(二)讨论

教案上的表述可分为两种:课时学情分析和单元学情分析。

建议两者结合,详写单元学情分析,每单元中以一个重点课例为主补充课时学情分析。 四、 学情分析的方法有哪些?

(1)观察法:这是老师在自然(不加控制)状态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考查学生或教育对象的一种方法,是分析学情的重要方法。只要我们做有心人,许多珍贵的资料是可以通过观察获得的。

(2)资料法:这也是了解学情普遍使用的方法。它的特点是通过已有的文字记载材料间接了解、研究学生已发生的事件或固定的基本情况。材料包括档案,笔记本,练习本,作业,试题,班级日记,成绩单等。通过查阅有关资料,可以比较系统地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个性等方面的情况,并以此作为教育教学的重要依

(3)问卷法:问卷是由研究者设计由回答者填写的问题表格,它是直接了解学情的一种方式。有开放式的即不予限制的,有封闭式的如选择题,也有图表式的等等。设计必须体现效度原则,即卷中问题应能反映问卷的目的要求,具有鲜明的针对性,要突出主题,简明扼要,易于回答。

(4)实验法:实验是有控制的观察。它是有计划地控制规定条件,特别是限定或改变某一条件,以观察学生的实际情况,它可以了解到在自然状态下不能了解的情况,能重复验证,便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 关于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

回看学情分析的内容,我们可以进一步发现,学习习惯的养成也是我们进行

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如果要问小学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学习是什么,我认为就是习惯的养成,好的学习习惯是有效学习的重要保障。有老师说,现在又要求我们在备课时思考有效的设计,有要求我们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两条线很难融合。其实,这不是两条线,习惯培养融合于教学设计中,这是一条线,不能分割的一条线。 开学初我校对学生的学习习惯进行了调研,并对调研结果进行了分析,整理

归纳出了如下存在的问题:

1、课前准备的习惯形成不够。

现象:打铃以后,课堂不能迅速安静;桌面混乱,文具摆放无序;由于没有养成自己整理书包的习惯而导致的课本未带等等。

建议:课前准备的儿歌既要念也要做;课前安排一个纪律管理员,在上一节课结束时提醒同学们做好课前准备再休息,在下一节课打铃时管理同学们的准备情况,管理员怎样管理班主任一定要指导到位,任课老师要积极配合;开学初,要用专门的时间对课前准备的标准进行训练,如果可以,刚开始的一周甚至半个月以及长假之后的几天,每节课前班主任或者与任课老师配合,督促课前准备的完成这也是非常必要的。不能忘的一个关键词是,面向全体。

2、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

现象:后半节课的注意力分散,在家做作业时不专心。

建议:首先作为任课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比如低年段学生的自然关注时长一般在10到15分钟,年龄越大时间相对越长。那么,在自然关注力不能集中的时候,就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采取适当的策略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比如,低年段的课中可以穿插活动;中高年段的交流、互动的形式可以多样等等。至于在家的问题如何解决,可以分两层,家长会或和家长交流时告诉家长如何督促孩子专心做事;在学校关注每个教育细节,关注每个孩子的习惯养成,及时提醒,更正。同样,关键词仍然是面向全体。

3、认真倾听习惯养成不够。

现象:学生不善于听同学发言,不接受别人的意见来修正自己的答案。

建议:倾听习惯的养成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我们老师的耐心和等待。每个学科,每一节课,特别是开学初、学期中及学期快要结束时这三个时段,在一个学生起来即将发言时,一定要耐心等待所有的孩子都放下自己的事情认真听了,再请发言的孩子开口,一旦有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出现插嘴的情况,一定要停下来用正面的引导制止并提示全体学生耐心听同学发言完。对不同意见的不接受要具体分析,如果是固执己见,在个别辅导之后,还要把好的做法扩大化让全体学生引以为鉴。关键词还是面向全体。

4、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没有养成。

现象:多数学生很少提问,部分学生甚至认为自己发现不了问题,习惯了等待着老师提问,没有自己的思考。

建议:每个学科、每节课,老师在提问之后、在提出要求之后,要学会等待,不是等待正确答案的出现,而是等待学生的自主思考,只有给时间他思考,鼓励他大胆说出自己的思考,学生才会有思考的动力。引导学生学会提问,可以从质疑入手,分步逐步训练,比如对课题的质疑,对学习内容的不懂之处,疑惑之处,不同意之处等等的质疑,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发现问题,会提问了。同样,不同的学生,在分析学情时制定不同的训练目标,学困生只要能提出不懂之处就是进步。记住,面向全体。

5、作业习惯普遍较差。

现象:书写姿势、朗读姿势不正确,或不能坚持,粗心、漏题、不认真审题。

建议:书写、读书甚至审题的习惯培养都不仅仅是语数老师的任务,也是每个学科老师应该注意的。比如音乐课可以关注学生的坐、学生的拿书姿势;科学、品社等课完全和语数一样应该时时关注学生的读写习惯。读写的口令,不但要念,更要念一句做一样,老师要给时间让每个孩子都做好姿势准备,在开始读写,并在过程中不断提醒。

审题的习惯,是一个练习细节的关注。课堂练习中共同分析题目意思,课堂活动中用多样的形式让学生关注要求,都是审题习惯的培养。继续强调面向全体。

6、阅读习惯养成不够。

现象:不爱读书,阅读量不够。

建议:老师要爱读书,老师要多读书,只有老师爱了,才能潜移默化的带着学生爱,引导学生爱。推荐书目,好文共赏都是这一习惯养成的有效方式。一定要面向全体。九层之台始于累土。日积月累、分步实行,扎实训练,我们的孩子也能养成好的习惯。

篇五:纸船和风筝分析课案例

《纸船和风筝》教学案例

胜溪街小学 蒲小变

解决问题: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让学生享受生活化的语文。

语文教学要拥有其魅力,不能离开生活这片沃士。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要让学生在语文课堂中迸发兴趣的火花,教师要转变教学观念,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把生活当作正文,将书籍当作注解。让学生在大量的、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中,感悟、习得,逐渐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要构建充满生活气息的语文课堂。如何将语文教学与生活密切相连,让语文教学注满源头活水,从而让学生享受生活化的语文呢。我在教学《纸船和风筝》一课时得到一些启发。

教材内容:

《纸船和风筝》是人教版第三册中一个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纸船和风筝带着问候,带着祝福,带着深深的谅解和浓浓的真情,在山顶和山脚架起了一座友谊的长桥,纸船和风筝让松鼠和小熊成了好朋友,同时又成为了他们两个之间友谊的桥梁。故事的动人之处在于,当松鼠和小熊因为一点小事吵了一架之后,他们表现出内心的失落和难忍的痛苦,以及修补“裂缝”的独特的方式和感人的场面。学习这篇课文,我们要从生活出发,带着童心,带着对真挚友情的向往,去朗读去品味,这样情感上就会受到深深的感染。 情境描述:

师:课件出示第三段,第五段)大家看,小熊是什么表情啊? 生:乐坏了。

师:(课件出示小熊)谁能读得让大家感觉到你也乐坏了呀? (指名读,齐读。)

师:是啊,带着松鼠美好祝福的纸船多么快乐啊,她就是友谊的小天使,她多想快快的漂啊,快快的漂到小熊的面前,带给他一份惊喜一份快乐啊!(课件出示松鼠)大家看,这只小松鼠又是什么表情?读读这一段。

(生读这一段。)

师:我刚才看到了,他乐坏了,她也乐坏了。是啊,这纸船和风筝给他们带来多少快乐啊。下面就让我们在音乐声中感受他们的快乐。

(课件配乐朗诵)

师:纸船和风筝让他们俩成了好朋友,正当他们沉浸在这快乐和幸福之中的时候,这快乐却没有了。

(师配乐朗诵后一部分,在音乐中体会情感的变化)

师:小朋友,你们想和老师这样读一读吗?就从“可是有一天”开始读吧,边读边体会你读了之后是什么感受呢?

(生读课文)

师:我要到一只小熊家进行采访。这只小熊请你实话实说,你与小松鼠吵架之后心情怎么样?

生:我现在的心情特别的难受,真有些后悔,要是不吵架该有多

好,就能跟它继续玩了!

生:其实,我真的想给它放风筝与它和好,但又有点不好意思,我怕它不理我。

师:我再到一只小松鼠家去采访。这只小松鼠你现在的心情怎么样?

生:我的心情也很难过,每天都给小熊折一只纸船,但不好意思放,怕小熊不理我。

师:的确,松鼠挺难过。第一天,他折了一只纸船。第二天,他又折了一只纸船,第三天,第四天,纸船一只叠着只,纸船一只叠着一只。折着折着,松鼠──

生:折着折着,松鼠后悔了。

生:折着折着,松鼠难过了。

生:折着折着,松鼠伤心了。

??

师:折着折着,松鼠不禁想起了──

生:折着折着,松鼠不禁想起了过去快乐的时光。

生:折着折着,松鼠不禁想起了以前幸福的时光。

??

师:松鼠真想说──

生:小熊,我们和好吧。

生:我太后悔了。

生:??

师:唉,松鼠实在太后悔了(引读第9段)

师:过了几天,松鼠再也受不了了,他只有一个愿望:

生:如果你愿意和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师:你能代表松鼠把他的心声告诉小熊,让小熊重新为他放飞风筝吗?

(师:我就是小熊!)

生:“如果你愿意好,就放一只风筝吧!”

(指导朗读句子,根据学生朗读情况,进行对话式评价。)

师:我愿意,我愿意,亲爱的松鼠,其实我每天扎一只风筝,其实我早就后悔了。我知道你把纸船放进小溪,同时放进去的还有你的──

生:放进去的还有我的祝福。

生:放进去的还有我的爱。

生:放进去的还有我的快乐。

师:那么,你能将纸船带着祝福,带着爱,慢慢地放进小溪吗? (指导朗读句子:他把这只纸船放进了小溪。)

师:读得真好,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一段。

(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

师:终于,终于,松鼠看见──

生:一只美丽的风筝朝他飞来(出示风筝图片)

师:他高兴得──

生:哭了。

师:这是伤心的眼泪吗?

生:这是激动的泪水。

生:这是兴奋的泪水。

生:这是幸福的泪水。

生:这是快乐的泪水。

??

师:你能读出他的这种感受吗?

(要求学生读出不同的感受,教师范读)

师:是啊,松鼠太高兴了,引读──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师:他太兴奋了,引读──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师:他太幸福了,引读──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师:他太激动了,引读──他连忙爬上屋顶,把一只只纸船放到了小溪里。

师:谁能读整段,把松鼠兴奋的心情传达给我们在座的每一同学和老师。

(自读、个别读)

师:松鼠放一只纸船捎上一句祝福,放一只纸船说上几句心里话。松鼠会说些什么呢?

(出示句式:松鼠放一只纸船捎上一句祝福,放一只纸船说上几句

初中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