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业帮 > 作文素材 > 教育资讯

读圣经启示录有感

来源:学生作业帮助网 编辑:作业帮 时间:2024/09/27 07:16:16 作文素材
读圣经启示录有感作文素材

篇一:读《找路》有感

读《找路》有感

人生的迷宫里,你需要的不仅是勇气、智慧、经验,还有这本“米娜路线图”

——辛唐米娜

难得有机会逛书店,从门口的书架开始慢慢欣赏书架上每本书的封皮。当《找路》这本书映入我的目光时,我便不愿再移动脚步。书皮上的一幅图画:寂寥平静、一望无际的沙漠上,一串脚印延伸到远方。正是暗示了这本书能给读者起到的指引、启示作用。扉页上的一段话让我有强烈的愿望将它买回家细细品读:亲爱的找客,你们找的不是“米娜”,是被遗忘的自己,是不再相信的美好,是那年的梦想,是被禁锢的力量…(她将生活中遇到困惑并向她寻求帮助的人称为“找客”)

将这本书买下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大大的满足感。有人说:“它是当下中国式创业、职场、励志第一书!全国万余所大学、百万家企业、千万个青年重点关注的创业、职场圣经。”然而我觉得它更像是人生的一盏指路明灯,在遇到困惑、烦恼的时侯会照亮前行的路;像是一位睿智的长者,在人生的岔路口会给你耐人寻味的哲理,让你找到正确的路;像是个贴心的大姐姐,在失去信心,灰心丧气的时候会给予你鼓励与支持。

本书的作者辛唐米娜——一位著名作家、谈话节目主持人、个人养成专家,通过列出找客们遇到的实际问题时给米娜写的信,然后米娜回信的方式来说明一个个道理,并在其中穿插小寓言故事、著名成

功人士事例以及形象图片来带领读者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生活、工作中遇到的难题,顿时让你豁然开朗。

通过品读《找路》我不仅学习到了很多不同的思考方法,而且开阔了视野,对于我自己今后的路该怎样走也有了积极地指导作用,不管今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都会用积极地态度来面对。我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更多的人分享书中的精华,让更多的人像我一样受益于米娜的睿智与博学。

精华之一:土豆、鸡蛋和咖啡。一个年轻人遇到挫折,找到自己在餐厅里做厨师的朋友抱怨,厨师一边听他抱怨一边把土豆、鸡蛋分别放到两只锅里,还时不时地看看旁边呼呼冒着气的咖啡机。时间不知在抱怨声中过了多久,厨师掀开锅盖捞出土豆和鸡蛋,让年轻人戳戳土豆,土豆很软,又刨开了鸡蛋,煮熟的鸡蛋满盈盈且饱满,而咖啡呢?则散发着浓香。看这三样东西,在同样不顺的环境下反应不同,土豆入锅前是强壮结实的,担经不得煮,现在变软了。鸡蛋原来是最容易碎掉的,但经开水一煮,内心反倒变硬了。而咖啡则很独特,进入沸水后反倒改变了水,让水变得有滋味起来。我们不禁问问自己,哪个是你呢?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土豆、鸡蛋和咖啡的区别,我想逆境商数(AQ)最适合了吧。土豆的逆境商数(AQ)最低,鸡蛋在逆境中的表现值得我们学习。而最耐人寻味,AQ最高的就数咖啡了,不仅能让经过逆境的自己味道更加香醇美味,而且还改变了自己所在的环境。我想最高境界非咖啡莫属了!

精华之二:我最喜欢的米娜经典语录:如果说文凭只是敲门砖,文凭低无法敲开那些门槛高门槛厚重的正门,但是别忘记正门之外还有侧门,没有侧门也许还有窗——如果连窗都没有,那更不能坐以待毙,快找工具,给自己挖个地洞进去。

这一经典语录,不仅仅适用于文凭,对于那些没有找到成功之门的人同样有很大的启发作用。

《找路》就像是口渴时候一杯甘甜的泉水;给人以清新甜美的感觉,让人在轻松舒畅的环境下中得到人生的启迪,找到做事的方法、努力的方向。

篇二:经典故事启示录

一天,戴尔·泰勒牧师向教会学校的一个班宣布:谁要是能背出《马太福音》中的第五章到第七章的全部内容,他就邀请他们去西雅图的“太空针”高塔餐厅参加免费聚餐会。那是许多孩子做梦都想去的地方。但是,《圣经·马太福音》第五章到第七章有几万字,而且不押韵,要背诵有相当大的难度。但是有一天,一位11岁的学生竟然从头到尾,一字不漏地把原文背诵了下来,没出一点差错。泰勒牧师惊讶地张大了嘴巴,要知道最虔诚的信徒能背诵的也很少有,更何况是一个孩子。牧师在惊叹他有惊人记忆力的同时,不禁好奇地问:“你是如何背下这么长的文字的呢?”这个孩子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我竭尽全力。”

16年后,这个孩子成了一家知名软件公司的老板,他名叫比尔·盖茨。

分析:人们在做事之前,往往总是强调困难的因素,而不愿动手,其实,这只不过是为自己的惰性找一个借口。大多数时候,不成功仅仅是因为努力得还不够罢了。

王国维的文化生命中,最深奥的一笔是他的死。

关于他的死,赵万里《王静安先生年谱》有如下记载:“五月初二日夜,阅试卷毕,草遗书怀之。是夜熟眠如常。翌晨(即1927年6月2日)盥洗饮食,赴研究院视事亦如常。忽于友人处假银饼五枚,独行出校门,雇车至颐和园。步行至排云轩西鱼藻轩前,临流独立,尽纸烟一支,园丁曾见之,忽闻有落水声,争往援起,不及二分钟已气绝矣,时正巳正也。” 由此大体可以推测,王国维的死,不仅是一种主动的选择,而且平静得很,如同去赴一位老朋友的约会,没有丝毫激昂的成分。正是这种视死如归的平静,为王国维在文化史的坐标系上圈定了一个独特的位置。他并非死于具体的时事,而极可能是死于对他身处其中的文化精神的失望,对于中国文化中某些无法补救的缺失的绝望。从大的历史观来看,他的死,不仅不拘泥于一些具体时务,更超越了个体生命;他以死来将自己同沦落的文化分割开来——他看到,倘肉体不死,精神必定走向泯灭,所以,只有以肉体的死,换取精神的永生。这正是他的大清醒、大智慧处。当时恐怕只有少数有同感者看穿了这一点。

分析:宁静无悔的选择,似乎在追求着什么,也许是中国知识分子那内心深处的一种恬然吧!

1995年3月7日下午3点,头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两点的珠海市南山工业区瑞进电子公司的工人,好不容易盼到10分钟的工休时间,工人们太累了,一名身体染病的女工实在坚持不住,伏在工作台上打起了盹。然而谁也没有想到,韩国女老板顺手操起一块线路板朝这位女工猛砸过去·??紧接着大发雷霆,吼叫着各生产线管理人员直身站立举起双手作投降状,

然后叫车间工人统统跪下。人群中有一个人直直地站着,愤怒地望着这个外国妇人。女老板吼叫:“你为什么不跪?”这个人说:“我是不会给你下跪的!”这个中国青年员工的名字叫孙天帅。

分析:孙天帅身上所表现出来的不仅仅是“士可杀不可辱”的气概,更是中国人不畏强暴、毅然捍卫自身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鲜明写照。

1883年,16岁的波兰姑娘玛丽亚,即后来的居里夫人,到某贵族之家当家庭教师,她计划挣一些钱出去上大学。两年后,这家的长子卡西米尔与玛丽亚相恋,玛丽亚刚过19岁,他们计划结婚。当然,上大学是不可能的了。

可是,由于门第不同,他们的婚姻遭到卡西米尔父母的坚决反对,意志薄弱的卡西米尔屈从了父母。玛丽亚痛苦万分,竟准备“同尘世告别”,但她终于凭着顽强的意志克制住自己。于是,她把个人的不幸化为献身更大目标的动力,化为教育培养当地贫苦孩子的善心以及只身赴巴黎求学的勇气。

人们认为,这是一次幸运的失恋。否则,她的历史将会重写,人类将失去一位迄今为止最伟大的女科学家。

分析:居里夫人的失恋是她人生的一次挫折,从挫折与痛苦中解脱出来,重新振作,投入到科学研究中,她才有了后来的成功。

古希腊著名演说家戴摩西尼年轻的时候为了提高自己的演说能力,躲在一个地下室练习口才。由于耐不住寂寞,他时不时就想出去遛达遛达,心总也静不下来,练习的效果很差。无奈之下,他横下心,挥动剪刀把自己的头发剃去了一半,变成了一个怪模怪样的“阴阳头”。这样一来,因为羞于见人,他只得彻底打消了出去玩的念头,一心一意地练口才,一 连数月足不出室,演讲水平突飞猛进。经过一番顽强的努力,戴摩西尼最终成为了世界闻名的大演说家。

与此相似,1830年,法国作家雨果同出版商签订合约,半年内交出一部作品。为了确保能把全部精力放在写作上,雨果把除了身上所穿毛衣以外的其他衣物全部锁在柜子里,把钥匙丢进了小湖。就这样,由于根本拿不到外出要穿的衣服,他彻底断了外出会友和游玩的念头,一头钻进写作里,除了吃饭与睡觉,从不离开书桌,结果作品提前两 周脱稿。这部仅用了5个月时间完成的作品,就是后来闻名于世的文学巨著《巴黎圣母院》。

分析:两则事例都说明这样一个道理:断掉退路来逼着自己成功,是许多智者的共同选择。

现任BBDO广告公司亚太区董事长的苏雄认为:如果每一个广告公司都坚持自己的原则,那么整个广告圈的环境也就可以健康起来。而现在的情况是你不做,后面有一大堆公司在排队。

他说:“前段时间,我们在台湾的分公司出了这样一件事,我们有一个已经服务了十年的客户,他们的成功可以说有一半是我们服务的功劳,前段时间他们提出比稿(即广告公司为客户产品所做的市场预测报告。可以由广告公司主动来做,也可按客户的要求来做),比稿后,他们要求谈价钱,但并没有按照比稿的结果来比较价格,而是让所有参加比稿的公司一起报价,结果另一家国际广告公司报出的是我们原先收费1/3的价格,客户问我能不能出比他们还低的价钱,我当即决定这笔业务不做了,尽管他们占了台湾公司50%的业务额,但是我觉得作为广告人我们要有这个骨气。”

分析:国有国法,行有行规。不按规矩出牌,最终损害的将是整体的利益。有些人和企业只图一时的获利,缺乏长远的眼光,因小失大,最终难以做大做强。

1894年9月17日,在中日黄海海战中,邓世昌指挥“致远”舰一直冲杀在前。后在日舰围攻下,“致远”舰多处受伤,船身倾斜。邓世昌对全舰官兵道:“吾辈从军卫国,早置生死于度外,今日之事,有死而已!”“然虽死,而海军声威弗替,是即所以报国也!”他毅然驾舰全速撞向日第一游击舰队旗舰“吉野”号,决意与敌同归于尽。倭舰官兵见状大惊失色,拼命逃窜,并向“致远”舰连连发射鱼雷,“致远”舰躲过一条泡沫飞溅的鱼雷后,不幸被另一枚鱼雷所击中而沉没。邓世昌坠落海中后,其随从以救生圈相救,被他拒绝,并说:“我立志杀敌报国,今死于海,义也,何求生为!”他养的爱犬“太阳”亦游至其旁,口衔其臂以救,邓世昌誓与军舰共存亡,毅然沉没于波涛之中,与全舰官兵250余人一同壮烈殉国。

分析:“慷慨赴国难,誓死表忠心”,以自己的生命为代价来表忠心,其爱国之志,苍天可鉴!

林语堂曾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英文课,一次,开学第一天,上课钟打了好一会儿他还没有来,学生引颈翘首。林先生终于来了,而且夹了一个皮包。皮包装得鼓鼓的,快把皮包撑破了。

学生们满以为林先生带了一包有关讲课的资料,兴许他是为找资料而迟到了。谁知道,他登上讲台后,不慌不忙地打开皮包,只见里面竟是满满一包带壳的花生。

他将花生分送给学生享用,但学生们并不敢真的吃,只是望着他,不知他葫芦里到底卖的是什么药。林先生开始讲课,大讲其吃花生之道。他说:“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说到这里,他将话锋一转,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要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分析:林语堂,一位大师级语言大师。性格

博迪是一名法国记者。他在一次心脏病发作后四肢瘫痪,只有左眼可以活动。但他决心把打好腹稿的作品《潜水衣与蝴蝶》写出来,于是他要求笔录员门迪宝协助他,每天花6小时笔录他的著述。而他们之间的沟通只能靠左眼的眨动来完成。每次,门迪宝按顺序读出法语常用字母,博迪每眨眼一次表示字母正确,眨两次表示错误,然后拼成词语。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写作”终于在数月后奇迹般地完成了。这本150页的著作已被出版,受到人们的欢迎。 分析:“博迪眨眼写作”的事迹让我们想到史蒂芬·霍金,身体上的极度残缺却丝毫不能阻止他们在文学及科学研究上的昂首阔步。

苏联卫国战争期间,阿列克谢·梅列西耶夫的飞机被击落,他在双腿受伤、冻坏的情况下爬行了18个昼夜,最后回到自己的阵地。双腿截肢后,他经过锻炼,重又驾驶歼击机作战。他很重视人的体育积极性,这种积极性对健康和精神状态都是不可缺少的。他从童年时代起就喜欢运动,喜欢划船,踢过足球,当过守门员。他停飞后每天早晨拼命锻炼,每天早晨洗冷水澡,以此预防感冒。

分析:对于一个双

读圣经启示录有感

腿截肢后又重回驾驶室的人来说,那绝对是一个奇迹。奇迹的发生需要一个支撑点,那就是毅力。

篇三:读《诸神的面具》有感

读《诸神的面具》有感

读《诸神的面具》有感

文:陈媛

亲爱的主耶稣:

感谢你出现在我的生命中,也谢谢你安排这么多可爱的弟兄姊妹出现在我的身边,帮助我,扶持我,我虽是独生子女,却能享受弟兄姊妹纯真的爱,更喜悦与你亲近的时光。

《诸神的面具》这本书,也是偶然的机会,一位弟兄借给我看,却让我得见你的荣光。感谢主!正如尼采在《偶像的黄昏》里所说:'在这世界上的偶像比真实的事物还多',因为人心本是制造偶像的工厂。许多人把信心寄托在成功、金钱、爱情以及由这些组成的所谓美好人生之上,相信它们就是通往终极快乐的钥匙。这些无形却闪耀的偶像在人们寻求意义、保障、安全和满足的路上,占据了人心中极重的位置,人们依赖和信靠它们。

在这个被物质事物填充到膨胀的时代,只要你拿起手机,全世界的美物尽收你眼底,人就像饥饿的豺狼,死死盯着即将降价的美物,一起一伏拨动着人的心弦。所有曾经你想要的东西,立马变成过去式,快速的信息还没等大脑过滤,直接PASS,这种快餐式的文化,直接榨干人的灵魂,导致现在的人来不及静下来思考,就匆匆而过。一个充满偶像的文化,人们心中的偶像,就像在以西结书14:3中上帝论到以色列的长老说:'这些人已将他们的假神接到心里。'任何东西都可能成为偶像,那些看似美好的东西——例如成功的事业、爱情、财产、甚至家庭——转变成为终极的目的。我们若是要脱离绝望而继续向前行,就必须要分辨在心里和文化中的那些偶像。但这还不够;我们若要脱离假神的毁灭性影响而得真自由,唯一的方法就是回到那位真实的上帝面前。那位又真又活的上帝面前,曾在西奈山上以及十字架上启示了自己;他是我们唯一的主宰,只要你去找到他,就能得到真正的满足,而如果你曾令他失望,他也会真正地原谅你。因为他就是爱。

亚伯拉罕的一次次的呼召,从得子到献子到失子,这一路上的心路历程,铸就了信心之父的称号。有时上帝要救我们,我们却感到他好像要杀了我们似的。他借着这件事使亚伯拉罕成为一个伟大的人,但从表面看,上帝对他是非常残酷的。要在这种情况下跟随上帝,似乎是'盲信',但其实是一种充满活力和感恩的信心。这种在艰困的经历中去除这些心中的偶像,主耶稣在面对上帝的呼召时也有极剧烈的挣扎。他在客西马尼园里求问天父是否还有别的途径可行,但到了最后,他就全然顺服地走向加略山上的十字架。虽然我们无法得知天父为何许可一些坏事在我们身上发生,但是我们可以像耶稣所行的一样,在困难的时刻信靠他。只因主耶稣已经为我们做了最好的榜样。学会在最黑暗和困难的时刻,跟随上帝的呼召。

爱情不是你全部的需要,圣经中就有一个描绘人对爱情追寻过甚反而使自己成为奴隶,那就是雅各和利亚的>故事。雅各一心想娶结拉,而利亚一心想得到雅各的心。而最终他们都发现这都不是生命的全部,都认识到仰望在十字架的耶稣——才是生命的亮光,唯独最爱的。

金钱、权利、成功的诱惑。直接成为人心中的偶像,但隐藏在生活中的偶像,就像圣经中约拿的故事,着实让人看到人心的败坏。只得感慨:'因上帝的愚拙总比人智慧,上帝的软弱总比人强壮。'(林前1:25)

人们总是错把这些美好的事物当作上帝,然而事实上它们根本不能解决真正的需

要,反而操控了人的生命。所有我们曾经想要的美好之物都有可能成为偶像,最终变成手中尘土,因为它们就是尘土。

只愿亲爱的弟兄姊妹穿戴好属灵的军装,打那美好的仗。愿耶和华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阿们!

篇四:基督教论文 3000字 圣经读后感

《圣经》读后感

——吴开达 2008121850 08世界经济

马列主义的中国,讲究“世界的本源是物质的”“物质决定意识”等经典的哲学思想。《圣经》或许在中国没有多少市场。不过凭借“世界销量第一”这一点,《圣经》就值得我们好好研究,取其精华去其糟粕。马列主义相信无神论,个人认为人活着总会需要一种信仰,一种心灵的寄托,信仰是支持人类进步的动力。基督教倡导“做人就要看《圣经》,用《圣经》上的话语指导我们的行为。”有一定现实意义,例如《箴言书》教导我们,得智慧的人便为有福。因为智慧胜过银子,其利益强如精金,比珠宝贵,你一切所喜爱的,都不足与之比较。知识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懒惰的人,可以去观察蚂蚁,就能有所启发。蚂蚁没有元帅,没有长官,没有君主,尚且在夏天预备十五,在收割时聚敛粮食。懒惰的人,要睡到何时呢?也许将蚂蚁并不如人强大,可是如果用蚂蚁的勤奋与大多数人相比,那蚂蚁便是更强大,可见“勤能补拙”的古训并不只是中国的,而是世界公认的哲理。

《圣经》,卓越的先知所写,讲述上帝契约的“神经”,也是一本独特的“心书”。《圣经》由诗歌、短篇故事、小说、戏剧、小品文等作品组成的传纪体文学。同时,把口头传诵的神话、传说、感悟与现实创作紧密地联系一起,让神人合一。虽然作者众多,手法各异,从总体上来看,通篇洋溢着希伯来浓厚的古典文化韵味,使其流芳百世。《圣经》是神的话,在宇宙中独一的神,创造者,万能的主宰;只有圣经这一本书是启示人的。这本书清楚明确告诉我们,人是神照着他自己所创造的。其他宗教哲学的经典里,没有一本书把人的来源说得这样的清楚,这样的透彻;也没有任何一本其它的书,把人现在的光景和将来的归宿,讲得那样的清楚,那样的透彻。 《圣经》启示神圣的爱乃是神自己的属性,因为“神就是爱”。这神圣的爱是“恒久忍耐,又有恩慈;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作不合宜的事,不求自己的益处,不轻易发怒,不计算人的恶,不因不义而欢乐,却与真理同欢乐;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败落”。这神圣的爱乃是对人类的爱,是爱仇敌的爱,爱罪人的爱。耶稣对他的门徒说:“但是我告诉你们,要爱你们的仇敌,为那逼迫你们的祷告,你们就可以作你们诸天之上父的儿子;因为他叫他的日头上升,照恶人,也照好人;降雨给义人,也给不义的人。你们若爱那爱你们的人,有什么赏赐?税吏不也是这样行么?你们若单向你们的弟兄问安,有什么过人的长处?外邦人不也是这样行么?”

《圣经》是当今世界最为罕见的一部“大书”或“书中之书”,正因为圣经具有其独特的文学魅力,才能保持长盛不衰,影响着人类历史二千多年之久,是当今世界上译本最多、发行最广、影响力最深远的一本“奇书”。据统计至今已被译成1,800多种语文和方言的版本,读者达数以亿计之多。《圣经》,是西方文学辉煌的序曲,是希伯来文化不朽的丰碑,也是世界宗教史上一道亮丽的风景。《圣经》的每一个字眼,便是一个顿悟;每一个纽带,便是一个感叹;每一个异象,便是一个令人讶然的灯火阑珊处。如果人生当真只有一次顿悟的话,那么,《圣经》文学、文学《圣经》,就是值得我们去驻足、去顿悟的最圣洁的人生殿堂。《圣经》是亚伯拉罕诸教(包括基督新教、天主教、东正教、犹太教等各宗教)的宗教经典,它是由旧约三十九卷和新约二十七卷等两部分组合而成。旧约是犹太教的经书,新约是耶稣基督以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纪录。《圣经》成书以来不仅指导了基督徒的信仰和行为,同时也不断地对世界文化产生着极其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说来挺有意思,圣经最初是被书写在羊皮或小牛皮上的,或是被书写在芦苇制成的纸上,这种芦苇又叫纸草,由叙利亚的白泊港出口。希腊文“Byblos”中文译意为“书”字,此字即由此港口之名而来。英文的“纸”字(Paper)也源于希腊字“纸草”(Papyrus)。此外,有些经文则保存在瓦片、石碑、蜡板等上面。抄写的工具有芦苇、羽毛、金属笔等。墨水是由木炭、蜡和水制成的。考古学证明,旧约完成于耶稣诞生前数百年至千年,例如摩西五经(《创世记》、《出埃及记》、《利未记》、《民数记》、《申命记》)完成于公元前1400年左右,新约则完成于公元一世纪末,所以新、旧约的写作历时1500年左右。《圣经》所蕴涵的希伯来(古犹太)/基督教文化传统与古希腊/罗马的文化传统已经共同成为西方文学的两大根源。学术界探讨西方文明的渊源时,话题也总是离不开“二希文化”(Hebraism & Hellenism)传统。因此,《圣经》不仅是世界性的宗教文化典籍,也是一部规模宏大的古代文学经典。

《圣经》不愧是基督教的思想与灵魂的缩影。要了解西方文明,就不得不替心阅览、通读、精读《圣经》。

今天,全世界约有10亿以上的人把《圣经》当作他们的精神食粮。英国大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从世界历史来看,任何宗教,任何法治,都不能和基督教相提并论、等量齐观。因为只有圣经,才能使国家社会蒙受最大的福祉”。英国经验哲学泰斗陆克说过:“圣经一书,其广博深精,完善全备,实在无与伦比,殊足惊奇,因为我们从圣经中,可以得到至深至奥的知识,可以了悟至尊至宝的真理,可以领受至美至善的教训,这种教训,非同寻常道德的教条,而有无数圣徒的行为,作了有力的见证。”法国自由思想家卢梭说过:“圣经的庄严,令人崇敬,福音之纯洁,使余心折,读了圣经,则一切哲学的著作,便成为卑无高论,不堪比拟。圣经深入显出,因浅明的笔法,传至高的真理,其文章之精纯隽永,其训诲之令人诚服,其格言之发人深思,其论辩之富有机智,其导向之微妙得体,决非凡人之手笔所能臻此。”美国国父华盛顿说过:“民权的保障,乃在善良的政府,而善良的政府,必须建基于圣经上。”又说:“欲谋国家之长治,世界之久安,舍上帝与圣经外,将无法实现。”都是因为《圣经》有神圣的爱,这神圣之爱的具体表现乃是在他为全人类的罪舍命流血,所成功的救赎上。圣经约翰福音三章十六节说,“神爱世人,甚至将他的独生子赐给他们,叫一切信入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远的生命。” 约翰壹书四章八至十节说,“神就是爱。神差他的独生子到世上来,使我们借着他得生并活着,在此神的爱就向我们显明了。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差他的儿子,为我们的罪作了平息的祭物,在此就是爱了。” 罗马书五章七至十节说,“为义人死,是少有的;为仁人死,或者有敢作的;唯有基督在我们还作罪人的时候,为我们死,神就在此将他自己的爱向我们显明了。? 因为我们作仇敌的时候,且借着神儿子的死得与神和好,既已和好,就更要在他的生命里得救了。”新约圣经约翰福音六章六十三节,主耶稣说,“赐人生命的乃是灵,肉是无益的,我对你们所说的话,就是灵,就是生命。”圣经是主对我们所说的话,而这话就是灵,就是生命。所以,圣经的本质乃是灵和生命。神在圣经中说话的目的乃是借着他的话来赐给人灵,赐给人生命。 我们人有灵、魂、体三部分。外面的身体,接触物质界事物;里面的魂有心思、情感和意志;最里面有灵,乃是接触神和神话语的器官。 人读圣经要用眼睛看圣经的白纸黑字,还要用更新的心思,来领会里面的神圣思想和事实。

如前所述,圣经这本古老的书中虽然有自然科学,却不是一本科学的著作。圣经中有伦理、道德。并且,圣经中的伦理、道德是最高超的。但圣经不是一本教导人高超伦理、道德的书。因为人是堕落、有罪的,堕落有罪的人是无法活出高超伦理、道德的生活的。圣经中的确有历史,有全人类的历史,尤其是以色列人的历史。然而,圣经却不是一本一般历史的书。因此,圣经不是一本科学的书,不是一本伦理、道德的书,圣经也不是一本历史的书,圣经乃是一本真理的书,它启示神圣的真理和属灵的原则。圣经也是一本生命的书,它的目的乃是要分赐神那神圣永远的生命给受造的人。更是古代经典,应当是历史文化遗产的集中体现者和精神文明成果的重要负载者,不仅哺育了各民族文化的成长,也在跨民族的传播过程中对相关民族文化的成长发生过深远的影响。举凡文化发达的古老民族,诸如中国、印度、希腊和希伯来,都有着博大精深的古代经典,它们都是人类文明殿堂的深厚根基和牢固柱石。如果用形象化的语言论来描述研究经典的重大意义可以理解为:文化之树要枝叶繁茂,花果累累,离不开地下的老根。各种文化的经典,就是其老根的文字表现。当代文化之漂浮、平面、贫乏、浅薄等等倾向,也许与其远离了经典大有关系,这正如枝叶花果离开了老根,就会枯萎凋零一样。

国内学术界对圣经文学的研究似乎一度落后于西方将近半个世纪之久,八十年代以后,在朱维之等学界前辈的倡导下,圣经文学研究开始复兴并迅速发展。然而,国内20世纪80、90年代的圣经文学研究大多停留在一般翻译和评介的水平上,而少有高品质的研究论著,直到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这种状况才有所改观。我国有着众多宗教信徒,古人有云:“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圣经记载的是生命之道,也是一部真理与生命的写真。它使人们相信基督,认识真神,走进上帝,让人们的灵魂进入永生,圣经的积极意义需要我们解读、诠释、吸收,让真善美永远存于人世之间。因此,《圣经》是指点西方文学的精微玄奥,是提示先知作品的民生神性,是阐述人文精神的深层意识,是鼓励博爱文化的极致华章,是探索天人合一的绝妙范本。

阅读《圣经》,是心灵的弥撒,是灵魂的庇佑,是思想的洗礼,是人文的升华,也是对过去现在未来的贯穿。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将圣经与我国国情相结合,促进社会和谐。

篇五:读后感——优秀是训练出来的

《优秀是训练出来的》读后感

在朋友们的极力推荐下,我有幸拜读了刘志雄先生的这本著作。虽然这本书的目标读者是家长,但是对在教育教学的路上刚刚起步的我受益匪浅。这两年自己也读过不少教育类的书籍,但很多书都只讲原则,这本书则大半是训练的实力,告诉我们如何成功地训练孩子,虽然不能依法炮制,但是让我更深刻地意识到从“小”培养学生习惯的重要性,也在教育教学方面提供了我很多可行的途径或思路。

这本书的绪论中首先探讨了四种类型的父母,即疏忽性、放任型、独裁型和权威性。而这本书的目的则是希望我们能成为权威性的父母或老师。紧随其后,从“需要和想要”、“主权争夺“、“谁更聪明”这几个方面阐述分析了孩子的本性,以让父母或老师先清楚教育对象的特点。

虽然本书的题目貌似着重于如何去训导孩子,但是作者均是在实例中告诉父母或老师应怎么做。在本书的第一章,作者主要阐述了作为教育者应该持有的基本观念:我们的责任、以爱做基础、不可发脾气、培养自制力、态度要非常柔和、要尊重孩子、要有喜乐。在这一章的开始,作者通过醒目的文字——“人不制伏自己的新,好像毁坏的城垣没有墙垣;好气的人挑起争端,暴怒的人多多犯罪”,告诉我们一旦发怒,就是失去了管教孩子的权力和资格,而这时候的管教也是徒劳无益。本章让我印象深刻的还有作者对“爱与管教”的观点。书中引用了圣经启示录三章19节:“凡我所疼爱的,我就责备管教他”。也就是做老师、父母的,要管教、训练孩子,必须以“爱”作为出发点,而且更重要的是,还一定要清楚地让他知道你对他的爱。这也让我想起圣经中的一句话:“恨能挑起一切争端,爱能遮掩一切过错”。

作者在第二章中介绍了“训练的意义”,第三章则告诉大家“训练的基本原则”。在第三章中刘志雄先生详细阐述了在训练过程中需要遵循的最基本的原则,需要父母或老师先理解、谨记,以防给孩子带来伤害。这些原则包括“训练服从”、“训练的力量”、“不能训练的事”、“不要逃避的问题”、“父母要一致”、“自己要一致”、“爱是最高明的训练方法”、“鼓励不是贿赂、利诱”、“过简朴的生活”。本章中,作者对“培养坚强的意志,而非摧毁意志”的阐述带给我很多的思考。他在说中真诚地写道“虽然我们做父母的真的很喜欢孩子听话,但我们必须知道,如果你的孩子真的很听话是很可怕的事,那表示他是一个没有意志的人。把孩子训练成没有主见及看法的人也是失败的”,明确了我们训练孩子的目的应该是使他有一个坚强的意志,而且这个坚强的意志是用在做正确的事情上。

在本书的最后一章,刘志雄老师则从具体的训练实例出发,逐一详细地阐述了在十一项具体事件上如何引导孩子——“玩得爽”、“吃得香”、“睡得甜”、“信仰”、“读书”、“自我控

制”、“工作”、“关于礼貌”、“怎样面对惧怕”、“诚信”、“信实”。这些详实、具体的例子与作者的智慧融为一体,引导着我重新审视了自己这一年半的教育过程,又庆幸但也有懊悔,正如作者所提醒读者的那样“不从小训练孩子,你的下半辈子要花更多的经历、时间弥补错误”,能接触到这样一本书,无论是对我的工作还是将来履行教育儿女的责任都会有很大的帮助。

作文素材